农业机械化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化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机械化专业

篇1

1.1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

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有些学校没有实验场所或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中的实验内容、仪器和设备也得不到及时更新,有些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实验模型都没有。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学校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较少,即使进行实验课也是以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1.2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一些县级职业学校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师,为了应对日常教学,便让非对口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差。为了弥补教学能力的欠缺,一些教师便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但过多应用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农业机械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传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知识较为落后,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改革。要结合科技发展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合理删除教材中不再适合农业实际的相关知识,适当增加与现在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同时把农业产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有较好的针对性,更加符合社会实际,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2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创新发展

开展农业机械化专业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实际生产中进行实践活动,以改变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

创新能力是本科生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创新能力,需在全面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专业创新实践体系,打造创新成才环境,为本科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在我校工学院农机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下,整合农机系现有的实验、实践条件,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内外双向结合建立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它将通过理论层面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创新教育体系的内涵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界定;实践层面通过双向运行式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及相近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力争对我校教学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1 国内农机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行业的重视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已成为社会需求较旺盛的专业。但是,随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解决好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创新性地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通过对各农业院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调查发现,该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3]:

(1)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缺乏现代农机装备制造技术的相关内容。同时由于大幅压缩课时,各校实践内容进一步减少。授课内容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感觉。

(2)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与有机联系,课程内容常有重复,导致部分重要内容没有教学课时。由于缺乏针对培养目标的统筹安排,各门课程往往只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大纲,因而淡化了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3)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陈旧与刻板,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缺乏有效的衔接。由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无法得到及时优化与更新,导致教师的讲解过于单薄,学生感觉缺乏新颖性与深度,而实践环节又与具体生产过程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实践环节的内容基本以验证性、认识性内容为主,缺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内容。未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必然会朝着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实践环节在这方面差距较大。

2 专业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创新实践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

2.1 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创新实践平台

2.1.1 实践平台资源的整合

按照资源整合与共享、优势与特色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平台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与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原则,将现有的学科平台、科研平台、实验室平台进行科学整合、优化组合,从而搭建起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公共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内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改善本科生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条件,丰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2.1.2 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

创新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设备条件相对落后,要充分发挥创新实践平台的作用,必须对平台的条件进行改善。平台在完成本科实验、实践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起到培育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因此,需多渠道进行平台实践条件的建设。首先,利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购买必要的大型设备。其次,通过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共享部分设备。最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施过程是丰富和补充实践条件的最好途径,平台进行的各项项目,其研究成果均可补充相关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这对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作用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1.3 实践平台教学内容的改革

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突出综合与创新的特色。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该平台建设充分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同时体现学科的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以及交叉融合。在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按照学科特点,平台将实践项目分成不同的类型:科研项目型、实训任务型、探索问题型、工程训练型、生产体验型、典型案例型和综合型等[4,5]。在内容上,重点构建以设计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平台的正常运行,我们在项目执行中制作了20个实验平台及10余套专业实验室专有机具。

2.2 创新实践平台运行与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篇3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造成很多农业耕地被撂荒,农业土地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要对目前的农业耕地问题予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建设就要加快。中国农村土地不仅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为了整治这些土地,国家出台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使得农业土地规模化,以将农业机械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土地流转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地发展

1.1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土地流转可以将分散的农村土地连片,集中经营,使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发挥作用,高效率运作。土地流转为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因此不断地提高。土地的规模扩大之后,具备农业土地经营管理能力的承包户就会凭借自己经营实力以及所要达到的经营目标对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的结构,使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1.2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机械合作发展速度

农村实施土地流转之后,农业机械化运行的过程中还会结合农业技艺,使农业种植不再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而是运行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农业机械设备也会根据土地流转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也会相应地提高。目前中国的很多地区农业机械大户以及专业的专业合作社已成立,当地的农民都看到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成效,就会对农业机械合作社产生积极意识,农业机械合作社扩大规模,就会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2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2.1农村土地基础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

农村土地基础设施规模小且不完善,阻碍了农业机械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农业土地被分割为小块之后分给农民种植,使得土地的地块比较分散。土地上所种植的农作物也是农民根据各自的需要穿插种植,并没有实现统一化,中国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需要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和中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分散的地块无法使用这种农业机械设备。中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在技术上存在滞后性,运行中就会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而且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也会降低。

2.2土地流转没有具体落实且发挥引导作用

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并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使得土地流转并没有切实地发挥作用。其一,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在运行中不断地完善,虽然政府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利好,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很多农户对土地流转没有认识到位,也不会对土地流转持有支持的态度。其二,土地流转政策并没有发挥引导作用。承包者对具体的扶持措施不够充分了解,对于土地资源以及土地质量并不了解,也无法对投入大量的资金回收率进行预计,就会持有怀疑的态度,对土地流转的发展非常不利。其三,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到具体实施中不够规范化。承包户参与土地流转,是其自主参与,而且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定,特别是流转合同和有关实施细则内容都没有规范,使得土地承包普遍没有落实到协议中,而是采用口头约定的方法居多,土地承包者的利益就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2.3农业机械设备缺乏合理配置

农业机械设备缺乏合理配置,主要体现为小型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利用,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和中型农业设备使用效率地低。小型农业机械设备在运行中,不仅其性能单一,而且需要消耗的油量大,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必然会降低,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结构的优化非常不利。

3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

3.1根据农业机械化情况要求对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化情况不同,土地流转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土地流转运行中,对相关的机制不断健全,由此使得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具体落实到位。流转土地的承包户要从政策上获得支持,还要得到一定的扶持,以使得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规模化的同时,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包括农业机械承包户、农业企业等等都要接受扶持。所以,要加大扶持力度。土地流转中通过农田对调,就可以使得分散的农耕地经过兼并之后连成片,一些弃耕的土地经过合理兼并和划分之后流转给土地承包者。为了鼓励粮食种植承包户和农业机械承包户,需要在落实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就从农业优惠政策上予以倾斜,特别要将相关的补贴落实到位,诸如机械设备的燃油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维修等等,都直接关乎到承包者的利益。

3.2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要予以完善

其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资金投入力度需要增加,是确保农业机械化顺利展开的关键,从政策的层面予以优惠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各项补贴资金要严格落实,并专款专用,不可以擅自挪用。农业机械化运行中,各项配套服务要落实,改善农业机械化服务条件。

其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农村的土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机械设备运输和使用中的耕地道路、排水渠道、灌水渠道等等,都要强化建设工作,这是保证农业机械设备运行的关键。目前中国农村田园化方向发展,将分散的土地合并,使得原有的小田成为大田,就可以进行机械化操作,不仅改善了农业环境,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

其三,农田连片种植,还要进行合理规划。特别是对于农作物种植,连片种植需要种植相同的农作物,而且种植方式上要保持一致。包括农业耕种、农业播种以及农作物的采收等等都要规范化,保持一致,在机械化设备的运行环境下,创造良好运行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其四,农业机械化要满足农业环境保护需求。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根据农业需要积极地引进新技术设备、采用具有节能效能的设备,以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的同时提高其使用效率,机械运行中也会降低成本。农业机械设备的科技成分越来越多,其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运行中可以获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结束语

中国的农业经济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业机械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给农工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与土地流转之间所存在着相关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需要机械化全程作业,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对扩大农业经济规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建国.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J].广东合作经济,2017(1):23-30.

[2]许北鸥,习羽.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7):16-16.

[3]刘异玲,肖李,李松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动态选择投资战略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6):46-48.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转变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46-1

我国从几千年前开始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国,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农业必然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但是作为第一产业,随着近代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兴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可是农业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是最为重要的。

100年前农民种地还主要靠人力和牲畜,不仅辛苦,收成不高,收入微薄,有时都不能自足,何来谈起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温饱问题还未能解决,更不能成为创造盈利的产业。

建国初期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并批准成立了“农业机械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做到“挖土不用铁锹,割麦不用弯腰,搬运不用肩挑”,农民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20世纪的工程技术为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拖拉机、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和几百种其他农业机械是农业劳动者们渴求已久的,这些机械不但减轻了劳累,而且使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更好的利润。农业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硬件。通过农用机械技术和农业知识的推广,又为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提供了软件。

2004年以来,国家开始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农民获益颇丰。中央根据实际情况逐年的加大补贴力度,从2004年7000万元起步,至2008年增加到40亿元,2009年又大幅增长到130亿元,2012年中国农机补贴将达到200亿。整合不仅体现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更体现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这项举措不仅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粮食作物机耕机收面积也持续增长。吉林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从2004年开始对农民购置农机具实施财政补贴,不仅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机整体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加延伸出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农业机械化正在给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深层次的变化。

转变一:改变生产劳动方式减少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通过农业机械进入农户家,农业生产在播种与收割两个最为重要的阶段逐渐增加并推广了农用机械的使用,使农业劳动力实现合理分流,不但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而且减少了人工劳作的时间。以水稻联合收割机为例,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每天收割水稻70亩,人工每天收割一亩,每个收割季节,一台收割机可作业1500亩,相当于1500个劳动力,也就是说,一台收割机每个收获季节可以“解放”1500个劳动力。从前很多农村的劳动力在种地之余选择外出务工,在播种和收割两个季节还需放弃工作或请假回家种地,不仅浪费时间,还减少了收入。自从农业机械进入农家,解放了很多农村的劳动力,将劳动力进行了整合,可以多家联产,联合收割等方式,这不仅减少了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更主要的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转变二:农机推广转变农民传统观念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劳动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而农机推广的过程,也是农民思想转变的过程。受数千年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农民从对农机的不了解到接受,通过国家对农用机械知识的宣传与推广,到农民对农机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农民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补贴就是政府给予农业特别是农民的一种财力上的扶持,不仅发钱还发东西,以前我们靠双手种地,产量低,收入少,现在国家给我们钱,买拖拉机、玉米收割机,这是帮我们种地致富的。”这就是永吉县口前镇玉关村一位普通老百姓对农业补贴的认识。虽然农民们的表达很简单,但是农业补贴的作用其实也正如他们所说的:政府补贴做后台扶持,农民种地“不差钱”。

转变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量,减少了劳动时间,更主要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不仅限于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的农民家里,汽车、摩托车、农用机械是“农家三大样”,家用电器齐备,更有很多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旅游,学习更多的农用知识,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种田不纳税,种地有机械,出门不太累,得病能报销,电器全配备。住在新农村,赛似都市内,惠农喜事多,幸福有滋味……”这段顺口溜道出了永吉农民的心里话。

篇5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可以优化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具有高效益性,其进入市场后可以转化为高效能的农业生产力,给农机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它激励着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使得更多更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诞生并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争夺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权的现象,由此滋生出一系列的财产权益纠纷问题,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变得十分不稳定,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受到损害。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专利保护,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各个环节对其进行专利保护,避免不法分子非法侵占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科研成果,合法确定农业机械化技术成果的归属,进而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和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的合法利益,提高科研人员研发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积极性,推进农业机械化企业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市场积极性,从而保证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机市场中的有效应用,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在健康的发展环境里持续发挥其社会效用。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可以增强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国内农机市场每年的农机技术产品销售量十分庞大,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农机技术产品在世界农机行业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农机市场中假冒、盗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制造伪劣的农机产品等不正当竞争侵权行为大量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严重损害了农业机械化企业在农机市场上的的技术竞争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专利保护,从法律和制度上切实保障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的合法权益,规范农机市场的农机产品竞争,使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能够在国内外农机市场中凭借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获得优势竞争地位,在应对国内外市场中出现的专利侵权现象时,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更坚决地打击侵犯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的不法行为,进而提高我国农机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专利保护,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农业机械化的作业水平,实现消费者和农机企业双赢,而且还有利于整个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先进的农机产品,更需要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来推动先进农机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专利保护,鼓励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科技兴农的进程,使更多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产出,不断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专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法律认识薄弱。首先,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申请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够。许多科研人员和农业机械化企业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重视大都放在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推广运用上,忽略了及时有效地申请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以致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常常是出现了侵权事件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对申请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负责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专门机构。科研人员研发出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后,权利主体在申请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过程中不够严谨,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未完全取得专利保护前极易泄露被窃取,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被抢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次,相关人员和企业运用专利权保护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法律意识不够。农机市场中存在的假冒、盗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人员和企业没有及时有效地运用专利保护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和法律认识薄弱,由此可能引发更多的假冒、盗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等侵权行为,在应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侵权行为时,也常常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自我救济能力较弱。不仅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损失的扩大,甚至一些企业放任侵权行为的存在,这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不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起步较晚,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目前并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来对农机行业进行统一的规范,对农机行业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更是缺少相应的法律管理和保护。虽然各省市都颁布了《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但涉及农机机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规定还比较少,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立法,形成有效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在我国现有《专利法》的规定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方面,专利保护的成本过高,使得许多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为节约成本而不愿申请专利保护;另一方面,专利申请的审批期限过长,效率不高,一些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因此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申请专利保护;再者,对侵犯专利权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较弱,这使得许多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认为申请专利保护的意义不大,从而放弃申请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有些取得了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权的企业在面对侵权行为时甚至放弃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申请和运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积极性。

    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专利保护力度不够。我国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专利保护力度十分有限。首先,缺乏有效的专门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维权机构。许多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够完善,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配套制度,在应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侵权行为时,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整个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专利保护来看,我国也缺乏统一的专门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维权机构,农机主管部门内部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权机构,能够处理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侵权事件的专业人员也十分缺乏,因此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中出现的专利权纠纷提供的维权帮助十分有限。其次,由于缺乏专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维权机构,我国在应对国际农机市场中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侵权纠纷时,国际维权之路也走得十分艰辛。因此,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机市场出现的大量专利侵权案件,急需一个权威性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维权机构来引导科研人员和农业机械化企业运用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执法力度也远远不够。许多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权有限,主管部门多而杂,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够,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执法保护行动,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执法力度显得十分薄弱,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并不完全到位。甚至有些还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导致主管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技术侵权事件处理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农机企业的维权显得十分艰难。此外,虽然农业机械化技术产业中的专利侵权事件大量存在,但农机企业采用诉讼方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现象却相对较少,农机行业中发生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多数以法庭调解和民间调解的形式结案,也存在着诉讼数年之久的专利侵权官司以不了了之而告终。一些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农业机械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处理中不能及时、公正地裁判,使侵权纠纷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这不仅无法有力打击侵权行为,也使得许多农业机械化企业对诉讼维权丧失信心。

    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途径

    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法律体系。首先,应尽快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在专利保护法律体系上,需要完善《专利法》的相关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的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积极性。一是需要从立法层面改善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申请和审查期限过长的问题,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专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获得专利保护的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申请专利保护的积极性。二是需要在立法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专利保护力度。一方面针对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权纠纷中常见的权利归属纠纷应有更加完善的规定,便于司法部门更好地处理相关纠纷,合法认定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权的利益主体;另一方面还应提高农业机械化专利技术侵权者的违法成本,给执法部门严厉查处侵权农业机械专利技术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保障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的专利权。三是,还应通过法律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保护的相关配套制度,全面地维护农业机械化技术从研发到推广各个阶段的专利保护权益。部分省市在《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中大力推行农机新产品推广许可证制度,通过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及成果进行鉴定,给予成熟的可用于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新产品颁发推广许可证,以保护农业机械化技术企业的技术成果不受侵犯;同时,配以完善的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促使消费者购买获得质量认证的农机产品,坚决抵制假冒伪劣的农机产品,可以减少农机市场中侵犯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权的违法活动,进而达到保护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利权的目的[2]。

篇6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1.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以精准耕种、精准浇灌、精准收割来缩短生产作业时间,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其次,专业化的农业收割机械设备有助于提高收割速度,降低收割环节中对农作物的损伤,更好的保障食品的安全。再次,以专业化的农业排水、灌溉、施肥等机械设备,能够快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农业收获,与此同时,还能够保障土壤肥力。

2.存在问题

(1)发展结构不合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存在着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均衡的情况。首先,从设备大小而言,大型机械化设备较少,而小型机械化设备偏多;其次,存在着农业机械化配套率较低的状况,农业动力机械较多,农业配套机械较少;再次,设备使用角度而言,用于经济作物生产相关的机械化设备较少,而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相关的机械化设备较多;最后,从使用行业,角度而言,大量的机械设备都是针对种植业而产生的,只有少量机器设备是关于养殖业、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业的水平还相对落后,农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够、新技术新设备较少、农业装备设置不够合理技术含量较低等等这些方面,都严重抑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是占的主要是土地广阔和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整体的农业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机械化规模更低。从我国农民的角度而言,很多农民思维落后、经济拮据,会出现不愿购买或购买不起机械化设备的情况。在小型机械设备购买力都不足的情况下,大型机械设备的购买情况几乎不会出现,严重抑制了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生产所需的各项物料、能源消耗等都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之下,农业生产成本逐渐提高,农民几乎没有余钱进行农业机械化扩容,也是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3)服务体系不甚健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呈现跨区域的特点,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化,相关农业服务的范围逐渐向后延伸,重点由原先的种植业逐步转向产后加工业。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服务体系不是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提升较为缓慢。这样缓慢的发展速度很难跟得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甚相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均衡性,这也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1.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农业机械设备是提高农业水平的重要设施。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应当立足于我国农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农民经济收入与农业机械设备价格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由政府牵头推行农业机械设备的合资购买、共同使用,有助于降低单个农民对于机械设备的承受压力,提高购买力。其次,可以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机制,相应提高政府补贴,侧面降低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还应当需要提升农民对于机械设备的认知程度。通过组织宣讲活动、体验活动等,让农民能够更好的了解农业机械设备,发现这些设备能为自己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助力,充分了解购买相应农业机械设备后所需要的日常养护、后期维护内容。以此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

2.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农业机械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将农业机械转变成为农业相关生产、?营人员共同用的农机具。其次,应当结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科技为载体,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还应当参照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机械服务工作。

3.构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助力。积极运用新兴科技,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工作,完成农业机械化出水平综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应当是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不断推进的。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时应当注重农业大型机械化设备、农业配套机械设备、经济作物生产相关设备和综合农业设备技术的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当根据不同区域条件,研发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以促进不同区域的同步发展。加快构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体系,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7

我国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国家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

1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成分。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2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物,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3 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二、建设现代化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 实现业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是农业机械化。农业要实行产业化,向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就必须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在农作物产出的诸多环节中,农业机械化都发挥出了先进生产力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良越来越重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化又为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必须以农业机械化装各和技术为依托,将农作物产出的各个环节联结,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有着必然的要求。

2 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接城乡互动的桥梁与纽带。在农村科学发展观又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农民健康、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及实现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逐步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迈进。

3 实现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村节约型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农业用耕地、能源、水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的综合节约等方面。发展节约型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关键。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会大幅度地减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就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提高利用率,从而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

4 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是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物质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养业的产出率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农业机械化能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得以顺利实施;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规模性、、规范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4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重点经济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405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重点经济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全面提高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1、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提升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广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实现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统筹发展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常规机械与高性能机械、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在南部、西部的粮油生产区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在东部、北部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适用性强的中小型机械。

2、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着力提升玉米联合机收水平。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和精量播种施肥等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和技术,积极探索集约高效的新型农业耕作方式。围绕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建设花生、马铃薯、大蒜和生姜生产机械化推进区,加快播种栽培、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积极发展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围绕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积极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保温被、工厂化育秧、生态植保、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物理增肥等高科技机械设备和技术,加快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围绕推进现代畜牧业和林果业机械化,加大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生鲜乳收集、机械挖穴、育苗嫁接等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围绕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不断提高种子加工处理、保鲜贮藏、分级筛选、粮食烘干等方面的机械化水平。

(二)以完善“四大体系”为支撑,着力增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农机产、学、研、推等各方面力量,提升农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农机企业承担研究开发任务,承担或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建设。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机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推动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及机械化技术,带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机械化水平提高。试验引进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提高机械作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促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2、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坚持公益性定位,建立完善以市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机构和生产企业广泛参与,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推广服务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动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生产机械化,逐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人员,改善条件,增强手段。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机械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大、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实现区内耕、种、收、植保全程机械化生产,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机化技术路线和模式。加快推广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进一步扩大。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不断改进作业模式和技术规范。

3、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以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为骨干、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社会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手的技术操作水平。加快培训农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

4、完善流通服务体系。支持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相结合,建立新型农机营销网络。开展农机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农机“4S”店、品牌农机店、连锁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强化农机零配件供应,利用农机维修网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渠道,推行送货上门、服务到田间等销售服务模式。依托重点生产和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搭建农机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

(三)以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着力培养以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到2015年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80个以上,承担全市80%以上的农机作业量。积极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重点培育30个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力军作用,大力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种代收等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市场,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四)以实施网格化管理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安全生产的新要求,以提高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为重点,深化“平安农机”建设,积极推进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落实“一格三网九定”措施,逐步建立以农机部门为主体的市、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构建纵到底、横到边、职能到位、责任到人、高效灵活的农机监管机制。大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方式转变,监管环节由使用操作向农业机械化全过程延伸,监管范围由拖拉机、联合收割(获)机扩大到所有农业机械,监管方式由重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提升。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规范农机维修服务,实行农机维修行业准入制度,严格农机修理者从业资格和维修网点开业技术条件,加快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抽查和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市场和销售企业”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合理确定补贴资金规模和品种,并向重点作业机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倾斜。支持农机化推进工程,重点支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先进农机具创新示范和农机规模化作业。鼓励支持各镇建立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加大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玉米机收、花生收获、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开发和新技术推广项目,在加强装备、完善设施、组织作业、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农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执法性职能所需经费,市财政纳入预算。积极开展政策性农机保险业务,研究对农业机械的保费补贴办法。

(二)扩大金融服务领域。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研究制定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获)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政策。对农机制造企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等科技贷款项目,给予重点安排。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

(三)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对符合规定的跨区作业农业机械、运输跨区作业机械的车辆和技术服务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建立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落实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政策。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要求,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管能力。根据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要求,搞好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加大对农机科研、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农机维修、信息服务平台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库房、维修间等配套设施,改善农机存放和保养条件。将机耕道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四大基地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切实改善大中型农机通行条件,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将农机流通体系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组织领导

篇9

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

农业机械化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I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也顺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肤浅的论述: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名言,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依靠于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机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转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措施之一。只有把农业机械化的科研成果采取示范推广或其他的方式,向农业机械的使用者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具只有通过技术推广应用后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新的农业机械才能被农民所接受,新的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若没有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最好的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只不过是一件陈列品,没有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对人类就没有贡献,就没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切实地把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做好,农业机械化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成为农业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

二、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在新机具的使用性能或者新技术研发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农机化推广应用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有的地方没有专职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只是由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派员负责,缺乏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使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较难开展。而且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办公条件亦比较简陋,普遍存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的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推广设备已经严重老化,以及没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等问题,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方面带来了诸多难题。

另一方面,作为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心理是因循守旧,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难以被农民所接受,农民存在对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保持观望甚至怀疑和抵触的态度。这种传统落后的思想和抵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变得困难,妨碍了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先进生产力集中地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应用上。要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发展现代的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建设更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在生产力以及生产质量的水平,必须通过现代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使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转移,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加强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办公设备和条件,培养一支具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稳定农机化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使他们更好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法

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是面向农村推广应用,推广对象主要是农民,所以,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认识到农民思想比较因循守旧,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以及接受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推广的渠道上,应该利用现场示范或者视频播放等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可以结合样机展示和图片教学等方法。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农业作物、农艺要求等具有适应性的农业机械进行针对性地推广,以引起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或新机械的重视,让农民或者机手直观地认识到新技术的效果,从而引发他们对新技术或新农业机械的兴趣。同时,把建立实验示范基地作为地区推广的重点,通过示范基地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使他们亲眼见到农业机械新机具或者新技术使用后的实际效果,从而转变传统的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农业生产行方式,主动将新农业机械或者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

(三)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广大农民是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主体,因此在选择新技术和决策的时候也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在这方面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培训,着重在农村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转变农民传统的观念,使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增强他们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四)加强农业机械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相互配合。

农业机械化技术科研开发单位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要做到密切配合,把科研开发以及推广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要建立示范推广基地,科研开发与技术推广通力合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负责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工作,同时把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或新机具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向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单位反馈,使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单位更好地对新技术或者新机具作出技术改进。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发新的农业机械和新技术。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和新机具的使用性和适应性,研制出地区适应性广的农业机械,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农业机械化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结语

为了能够全面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须加强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建立具有专业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方法,使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应用,使我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爱莲,丁春梅,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王庆云,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08

[3]巴拉提・阿斯木,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进一步促进新疆现代农业建设[J],新疆农机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