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声诊断学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超声诊断学定义

篇1

【摘要】 目的 对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的效果进行观察,为今后临床对该病进行确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诊断者66例(定义为A组);采用临床传统常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者66例(定义为B组)。对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定位率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的诊断特点及优势进行总结。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于该病的检出率和定位率,与传统常规检查方法比较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其确诊率很高,定位相当准确,对该病的确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在对该病进行诊断时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 彩超多普勒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属于外周血管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1]。 该病的危险性极大,出现并发肺梗死现象的概率在30%以上, 最终发展为血栓综合征患者人数占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该病尽早进行诊断,以便尽早进行治疗,对于该病的控制和治疗都有着积极的意义[2]。随着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被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中,且效果令人满意[3]。为了对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的效果进行观察,为今后临床对该病进行确诊提供可靠依据,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了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和传统的X线血管造影技术对其进行诊断,对其确诊率和定位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将其分A、B两组,其中包括男性患者113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在19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48.2岁。两组患者的上述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抽样中的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肿痛和水肿现象,严重者有皮肤溃烂现象。

1.2方法:随机抽取在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病例132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诊断者66例(定义为A组);采用临床传统常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者66例(定义为B组)。对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定位率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的诊断特点及优势进行总结。

1.3操作方法:接受彩超多普勒技术检查的患者取仰卧和俯卧位,如果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去立位。按照沿髂外、股总、股浅、股深、、胫前、胫后、小腿腓肠肌静脉的顺序对纵、横两个断面断面进行探查。对静脉血管壁的平滑程、血管直径、血液流动情况、管腔内回声进行全面检查[4]。

1.4血栓分型:小腿肌肉经脉血栓定义为周围型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定义为中央型血栓,二者兼有者定义为混合型血栓。血栓发生两星期以内者定义为急性血栓,发生数星期者定义为亚急性血栓,发生数年者定义为慢性血栓。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于该病的检出率和定位率,与传统常规检查方法比较要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 特别是急性血栓是一种十分严重疾病,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疗很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的诊断对该病的预防、治疗、恢复都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该病患者的超声影像的主要表现为: 病变的脉腔内有回声,占据血管腔; 管腔在急性期明显增宽, 血栓为实质性低回声, 血管腔在亚急性和慢性期正常或变细, 管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 血栓为实质性较强回声; 完全闭塞时彩色多普勒显示在病变处及其近、远端均无血流信号, 不完全闭塞时可见血流充盈缺损,部分病例在挤压患侧肢体后见细小血流速通过[5]。

传统的利用核磁共振、数字减影、X 线造影、放射性核素造影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其检出率都保证在60%以上, 检查费用比较高,且为有创检查,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而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该病进行检查在准确性方面要比上述方法高很多、检查时间短、确诊快、无创、费用低, 可以对血管内的血栓回声和血管外组织进行直接观察, 对由于血管外病变所导致的下肢肿胀进行准确排除, 使不必要的检查减少, 还能够对血栓是否为完全性栓塞进行准确观察,对临床下一步的治疗起到配合和跟踪监测的作用[6]。

综上所述,采用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其确诊率很高,定位相当准确,对该病的确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在对该病进行诊断时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29.

[2] 李俊,马廉亭,秦尚振,等.CT对颅内动脉瘤定位的诊断价值[J].1晦床外科杂志,2007,9 (l):46一47.

[3]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第l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5 .

[4] 高红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06-107.

[5] 雷虹,汪维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30-131.

[6] 李金娥,赵金武,崔琳玲,等.彩超在小腿肌肉内静脉血栓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4):402-404.

篇2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现已被临床公认为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有价值的成像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神经内科患者,临床经CT、MRI检查确认的脑梗死患者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9.5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ogiq 500和HITCHI ENB 55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3 mHZ,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充分暴露受检者颈部,由近及远,依次检查颈总动脉(CCA)近心端,中部及远心端,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观察血管形态、内膜变化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测量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根据salcuni等[1]的标准以颈动脉内-中膜(IMT)局部增厚>1.2 mm定义为斑块,测量斑块大小,有无狭窄及程度,并根据斑块回声特点进行分类。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分型 超声分型:将IMT>1.2 mm为粥样斑块形成,根据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及病理变化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四型[2]。

二维表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呈中等或偏低回声者为扁平斑,软斑块呈弱回声或等回声隆起样斑块,斑块纤维化、钙化呈强回声,后伴声影者为硬斑,斑块表面有缺损,边缘锐利者为溃疡斑。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时,斑块处可见血流充盈缺损,伴有狭窄时,轻度狭窄无明显湍流,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中度或重度狭窄时,血流束变细,狭窄处呈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血流速度加快,而颈动脉完全闭塞者,闭塞段内无血流信号显示。

2 结果

42例脑梗死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例,5例单纯性内-中膜增厚,另有7例正常。30例斑块形成者共检出斑块108个,发生于左侧的59个,右侧49个,其中扁平斑24个,软斑34个,硬斑32个,溃疡斑18个。按斑块性质及发生部位分类后见下表:由上表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左侧多于右侧,且多发于分叉处,软斑及溃疡斑发生率较高,其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3 讨论

颈动脉继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病变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处及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发病率极低。这与颈动脉解剖学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关,颈动脉分叉处发病率高,与该处血流不稳定,管壁易受到血流冲击,血管内膜损伤后,造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的沉积而形成血栓。本文4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1.4%,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和狭窄的总体检出率较高,并能准确检出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范围,而颈动脉狭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狭窄处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死。因此对颈动脉狭窄不仅要了解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同时还要了解斑块的性质。软斑和溃疡斑因发展较快,易脱落出血,引起缺血性脑卒中,而硬斑和扁平斑因其一较稳定,其一贴于管壁,不易脱落。因此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亦有密切相关性。

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除依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外,颈动脉成像是一种主要且重要的诊断方法[3],颈部血管成像包括CT血管成像,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及超声多普勒成像。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因其简单方便,经济无创,可重复检查等优点,现已成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首选和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对斑块测量及定位,并能区分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准确评价斑块性质,对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其重要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Salcuni M, Di Lazzaro V, Di stasi c, et al.The role of Doppler US in the study of carotid system. Rays,1995,20:406-425.

[2] 王新房,李志安,等.彩色多普勒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4.

篇3

方法:运用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对患者进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探查。

结果: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超声检查可见特征性改变。

结论:彩超对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可获得可靠诊断,无创伤无痛苦,可反复检测,但对肺循环血流供应来源的判断有局限性。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闭锁 室间隔缺损 诊断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37-01

1 资料与方法

患儿,男,2岁,自出生后发现口唇肢端青紫,听诊心脏杂音,于外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来我院复诊,要求手术治疗。仪器和检测方法:采用GE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4Mhz。在胸骨旁、胸骨上及剑突下多方位多切面进行探查。

2 结果

二维超声所见:右房右室增大,室间隔膜周部连续性中断约15mm,主动脉内径增宽,骑跨于室间隔之上,骑跨率约为50%(见图1);右室壁增厚,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发育不良,未探及明确的肺动脉瓣;右位主动脉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室水平双向分流,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远端无血流连续性(见图2);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可见侧支循环血流信号;轻微三尖瓣反流。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室水平双向分流,体肺侧支循环形成,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经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侧支循环形成。

3 讨论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是一组复杂多样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定义为心室与肺动脉间不存在管道连接,也无血液流通,室间隔有缺损[1]。以往曾归类为永存动脉干Ⅳ型或称假性动脉干,现已不用。也有人认为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是法洛四联症最严重的类型,故称其为法洛四联症伴肺动脉闭锁[2]。绝大多数的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心内结构变化与法洛四联症相似,特别是肺动脉总干存在闭锁的纤维条索时。但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病例中经常看不到肺动脉总干或纤维条索,因此,彩超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肺动脉闭锁及室间隔缺损的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患者室间隔缺损部位多数在膜周部位或漏斗部位,呈对位不良。升主动脉增宽、骑跨于室间隔之上,对室间隔缺损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肺动脉闭锁的范围及程度差异很大,可累及肺动脉瓣下、肺动脉瓣、肺动脉总干,甚至肺动脉分支。胸骨旁主动脉根部短轴及剑下矢状切面等均能显示右心室流出道与肺动脉的连接,右心室与肺动脉的连接中断,在肺动脉内没有来自右心室流向肺动脉的前向血流,而在肺动脉分支中有连续血流才能确定为肺动脉闭锁。而肺动脉重度狭窄的法洛四联症患者肺动脉内有来自右室流出道的高速血流,反复多次探查、调节适当的多普勒增益对确定肺动脉的形态以及判断右室流出道与肺动脉血流的连续性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单纯肺动脉瓣闭锁时可见瓣膜增厚,无启闭活动,诊断并不困难。本例患儿即为肺动脉瓣闭锁,降主动脉―肺侧支动脉循环形成。但大多数肺动脉闭锁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漏斗部前移与右室流出道壁融合而右室流出道闭塞,肺动脉瓣及肺动脉总干严重发育不良等,在上述切面中难以显示,右室扩大使心脏顺时针转位,以及肺野影响均增加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难度。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对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情况显示有独特的价值,心血管造影检查亦可弥补超声诊断的不足[3]。

3.2 肺循环血流供应来源的诊断。肺动脉闭锁后必然存在其它途径供应肺部血液,主要有动脉导管、主动脉―肺侧支动脉、冠状动脉、第五对主动脉弓、支气管动脉或胸膜动脉丛等等。胸骨上窝切面及胸骨旁切面是探查动脉导管及主动脉―肺侧支循环最常用的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弓横部及降主动脉与肺动脉连接的动脉导管及侧支动脉,结合脉冲及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其血流。超声检查主动脉―肺侧支循环受到肺组织及声窗的影响对侧支动脉数目的诊断仍受到限制,而且超声心动图不能检查肺内动脉是最大的不足。

3.3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的比例很高(26%-50%)。所以一定要在胸骨上窝切面观察主动脉弓的位置及头臂动脉的分支。此例患儿即为右位主动脉弓。

3.4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同时可合并其它的心血管畸形,如永存左上腔静脉、部分性或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三尖瓣狭窄或闭锁、大动脉转位、内脏异位症等等,常规切面分段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由于彩超对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患者肺动脉的形态及侧支循环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肺血供应来源复杂、多样,直接影响手术方法和手术结果,所以对于严重法洛四联症而超声怀疑肺动脉闭锁的患者,不要盲目手术,建议结合心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螺旋CT等其它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方可制定手术方案[4]。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够较准确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无创伤无痛苦,可反复多次探查,费用低。本病的预后较差,该患儿家长决定暂时放弃手术。随着对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肺循环的病理及血流动力学认识的深入及手术方法的进展,治疗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树宝,主编.先天性心脏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273

[2] 许闻桥,刘延玲,王浩.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术前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4:218-221

篇4

【关键词】 高频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非稳定斑块;脑梗死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斑块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将268例经高频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又做了脑ct检查的住院病人,分成稳定性斑块组和非稳定性斑块组,同时收集了病人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脑梗死者,稳定性斑块共103例(70.1%),非稳定性斑块共93例(76.9%),二者脑梗死的发病率及稳定性斑块和非稳定性斑块分别伴随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或高脂血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与非稳定性斑块病人,如若为高龄,同时又伴随有高血压病及/或糖尿病与高脂血症等相关因素疾病,其脑梗死的发病率可能出现无显著差异现象。

【关键词】 高频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非稳定斑块;脑梗死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plaque and th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we analyzed the 268 in-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able plaque group and the unstable plaque(some of them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hyperlipidemia)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and ct scan.results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found in 103 patients(70.1%)among the stable plaque group and in 93 patients (78.9%) among the unstable plaque group,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ction of stable plaque and unstable plaque group ,and the other group which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patients with stable plaque and unstable plaque suffering hypertension and/or diabetes and hyperlipidemia(p>0.05).conclusion perhaps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found in those who patients suffering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in the stable plaque group and in the unstable plaque group,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os,if the patients were old and, suffering hypertension and/or diabetes and hyperlipidemia,etc.

[key words]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carotid artery atheroselerosis; stable plaque; unstable plaque; cerebral infaction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已被公认[1]。133229.Com颈动脉斑块根据其所含不同的组织成分,超声检查表现的不同回声而可以分成几种类型[1~3],总体上可将其归纳为稳定性斑块和非稳定性斑块[4]。本研究旨在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斑块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发病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经高频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有斑块,同时又进行了脑ct检查的住院病人共268例,其中男145例,女123例;年龄60~92岁,平均78.4岁。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非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147例,非稳定性斑块组121例。同时收集了病人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临床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麦迪逊sa-9900m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12mhz。患者平卧颈部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左侧颈动脉时头偏向右侧,反之偏向左侧。分别纵向及横向依次扫查颈总动脉(cca)、分叉处、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测量cca内一中膜(imt)及分叉处内一中膜(bimt)厚度,尽可能显示出颈动脉最高位置,仔细寻找,确定有无斑块,记录斑块所在位置、大小、数量,并详细描写斑块回声状况。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判断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为imt≥1.0mm,斑块定义为imt≥1.3mm。根据斑块回声状况将其分为稳定性斑块和非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包括高回声无声影的纤维型斑块和强回声伴声影的硬斑;非稳定性斑块包括回声低于或等于正常部位内膜回声的脂质型斑块和回声不均匀、兼有不同回声的复合性斑块[2]。

1.4 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ct检查有脑梗死者,稳定性斑块共103例(70.1%),非稳定性斑块共93例(76.9%),见表1,稳定性与非稳定性斑块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性斑块组伴随高血压病者有115例(78.2%),伴糖尿病者有55例(37.4%),伴高脂血症者有48例(32.7%);非稳定性斑块组伴高血压病者有86例(71.1%),伴糖尿病者有33例(27.3%),高脂血症者有38例(31.4%)。稳定性斑块组和非稳定性斑块组伴随的这三种疾病之间也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1 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斑块组脑梗死硬化发病率比较表2 稳定性和非稳定性斑块组伴随疾病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成分、回声特点及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动力学等情况,已有学者应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和超声造影等技术进行了检测[2,5,6]。非稳定性斑块富含脂质,斑块内部新生血管较丰富,可诱发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其超声表现为低、弱及混合性回声,其形态可以极不规则;稳定性斑块主要为纤维化和钙化成分,超声表现为高回声或强回声伴声影,斑块轮廓较为清晰。本研究显示,非稳定性斑块组脑梗死发病率的百分比较稳定性斑块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本研究病例年龄均较大,有资料表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50岁以前动脉硬化脑梗死患病率仅占脑梗死的8%[7]。(2)本组非稳定性及稳定性斑块病人同时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比例较高,而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可以引起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促使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其中尤其是高血压病比例最高,持续性高血压又可促使大、中动脉内膜脂质的沉积,斑块形成,高血压病人也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容易引发心、脑、肾等器官病变[7]。所以,伴随有这些相关因素就可能是造成非稳定性及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上一般认为,非稳定性斑块较稳定性斑块更容易发生脑梗死,但通过本研究方法分析判断,也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与非稳定性斑块病人,如若为高龄,同时又伴随有高血压病及(或)糖尿病与高脂血症等相关因素疾病,其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可能出现无显著差异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这一结果对临床医师防治脑梗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治安. 临床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07-1508.

2 杨丽型,夏稻子,礼广森.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致脑梗死的危险评价.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21(2):100-102.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02.

4 焦明德,蔡爱露,吴长君,等.实用三维超声诊断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375.

5 卢冬敏,张雅勤,王彩军.超声散射积分评价不同年龄组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2):144-146.

篇5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外周血管疾病 影像学诊断 骨质疏松 骨关节改变

糖尿病患者在疾病中、晚期易并发骨关节改变,称为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其中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坏死与感染发生率最高[1],称为糖尿病性足病(简称糖尿病足)。尤多见于久病老年患者,是糖尿病最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神经、血管病变及感染密切相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而继发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该病因为足溃疡久治不愈致严重感染、坏疽,最后只能截肢以保全患者生命,在美国每年有65%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要截肢手术,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2],糖尿病足的患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也明显增加。因此,糖尿病足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收治糖尿病足72例患者,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以达到提示临床及早期干预治疗的目的。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2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X线平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及部分CT、MRI、超声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足。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龄32~81岁,平均54岁;糖尿病病程9~26年,平均13年;尿糖(++)~(++++),血糖控制不理想(12.9~19.7mmol/L)。72例全部行X线检查,24例X线检查无改变或轻度改变而临床症状明显者行MRI检查,22例行螺旋CT检查。

临床表现:单足病变32例,双足病变20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肢麻木、长袜状感觉触觉减退或消失,无痛性肿胀;54例足背动脉搏动减弱,12例搏动消失,患病骨关节均有明确外伤史,52例超声提示下肢动脉硬化,胫前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狭窄,血流减慢,其中16例足背动脉闭塞。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溃疡或坏疽;16例出现足趾皮肤颜色变黑、干枯、疼痛消失。其中11例有足部皮肤肿胀溃烂及脓性分泌物溢出伴明显疼痛,溃疡面积最大4.6cm×5.1cm,并出现窦道;伴糖尿病性肾病15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7例,伴高血压病13例,伴冠心病8例,伴脑血管病9例;22例内科治疗无效,转外科截肢18例。

方法:所有病例均以GE数字DR机拍摄X线双足正斜位、侧位片。CT采用GE公司64排全身CT扫描机。MY Lab 1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双能X线骨密度仪DPx-md+型,检查部位:腰椎、髋关节。24例行MRI检查,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机。

结 果

X线足部DR平片结果:72例患者中60例糖尿病足患者足部X线平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足部骨关节改变。⑴骨质疏松36例,患者足跖趾骨均有程度不等的局限性或弥漫性骨质疏松,呈现骨密度下降,骨小梁细而稀疏,边缘模糊不清或小点状密度减低区,骨皮质变薄。⑵骨干萎缩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骨干对称变细,以近节趾骨最明显。⑶关节旁皮质骨缺损12例,骨缺损边缘锐利,好发于趾骨或跖骨头,尤其是拇趾,本组5例出现拇趾的跖趾关节旁皮质骨缺损。⑷骨端骨质吸收破坏30例,跖趾、趾趾关节面旁出现程度不等的骨质溶解吸收、破坏区,边缘模糊不清,关节面仍保持基本形态呈“图钉状”改变,此征象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其中有2例跖趾关节可见脱位,整个过程无骨膜反应,骨质增生硬化多不明显。⑸骨修复期4例,经过积极治疗病情稳定,病变局部软组织、骨关节炎症好转,出现骨修复现象,病变骨关节骨质破坏吸收硬化,密度增高呈“削铅笔尖样”改变。⑹骨性关节炎4例,患者有1个或多个趾趾或跖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骨质硬化增白、尖角状、圆形骨赘形成。⑺神经性骨关节病(夏科关节)本组有4例,X线表现为跗、跖关节面骨质不规则碎裂,关节骨质增生硬化,半脱位,关节囊肿胀。⑻软组织改变44例: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合并蜂窝组织炎者14例皮下软组织内可见絮状低密度透亮影;干性坏疽16例表现为软组织变薄且密度增高。②足背动脉、弓动脉及跖骨间动脉钙化:动脉钙化约61.1%(22/36),X线表现为“双轨征”或“单轨征”。动脉钙化管壁不光滑,有如气管壁钙化一样。病理见动脉中层钙化,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

螺旋CT扫描:①CT在显示关节骨结构重叠及骨髓腔内细微骨质改变方面优于普通X线片。本组12例患者X线平片显示无明显骨质稀疏而CT显示骨质稀疏明显,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此12例患者明确诊断为骨质稀疏。②CT横断面具有高分辨率,能清晰显示发病关节端骨质破坏征象及程度,对关节腔内游离体、关节囊钙化,关节腔积液及关节周围游离骨碎片情况。CT明显优于X线平片。本组6例X线未显示关节端骨质破坏,CT明确显示而且发现关节腔积液5例。③本组20例可清晰显示各期足背及跖、趾间的小血管壁钙化,重建图像更直观。本组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下肢血管壁钙化、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

MRI结果:⑴关节的变化:①关节腔积液24例,发生于跖趾关节14例,发生于跗骨间关节4足,发生于趾间关节6例。MRI表现为关节腔内液体量增多,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像呈高信号。②关节脱位:发生于跖趾关节2例,MRI表现为关节间失去正常解剖关系。③关节周围骨质破坏:24例,MRI表现为骨质正常信号消失,T1WI信号减低,T2WI、STIR像信号增高,STIR像明显。⑵关节周围软组织变化:①软组织内液体积聚10例,信号特点为液体信号强度,T1WI低信号,T2WI及压脂像为高信号,可以测量出积聚液体的范围,一般在矢状T2WI压脂像测量较好。②水肿20例,边界不清楚,正常皮下脂肪信号被长T1长T2异常信号取代。③溃疡形成16例,表现为皮下正常连续的信号强度线中断,可以看到局限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有的可以看到窦道形成,表现为条形液体信号强度。⑶糖尿病足骨髓炎24例,病变骨骼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及压脂像表现为高信号。⑷神经性骨关节病:X线平片诊断4例,未进行MRI检查。

讨 论

糖尿病足定义及坏疽分类:糖尿病足(又称肢端坏疽)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以肢端疼痛、溃疡为主要特征[3]。糖尿病坏疽又分为3种[4]:①湿性坏疽:本组11例。②干性坏疽:本组8例。③混合性坏疽:本组无。

病因及发病机制:糖尿病足骨关节异常改变病理基础非常复杂,其血管性病变(缺血),神经性病变基础上合并感染及糖、蛋白质、钙、磷、镁等代谢异常多种因素相互叠加,综合作用是目前文献报道所公认观点[5]。本组32例超声提示下肢动脉硬化,胫前后动脉及足背动脉狭窄,血流减慢,其中16例足背动脉闭塞。局部发生损伤和足着力点负荷加重,压力增加是糖尿病足骨关节损伤重要原因之一[6]。本组所有病例患病骨关节均有明确外伤史。

发病部位:本组糖尿病足最常侵犯的足骨为跖骨和近端趾骨,主要表现在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边缘及骨的韧带附着处有骨质破坏,本组42例占总例数的583%,与文献报告54%相仿[7],这可能是由于跖趾骨是足的着力点,较为显露突出,易受损伤的缘故。

糖尿病性足X线表现的特殊性:糖尿病足不同于单纯骨坏死,又不同于单纯血源性骨感染[8],X线平片足部显示多发性化脓性骨关节炎,但骨性关节面大部分完整,只见骨性关节面下骨吸收,“图钉征”、骨修复期“削铅笔尖样”改变、但无骨质增生及明显骨膜反应为其典型表现[9],可有足背动脉、弓状动脉、跖骨间动脉钙化表现,其中动脉壁的钙化具有诊断价值,病理切片证实,凡是足动脉钙化区域都有骨坏死[10]。

X线平片、螺旋CT、MRI影像诊断价值比较:X线平片诊断骨髓炎主要的诊断依据为出现较晚的骨质破坏,当骨内矿物质成分减少35%~50%时,X线平片才能显示骨密度异常,因此在骨髓炎发生10~14天之后X线平片才能显示骨改变,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可以早期诊断骨质的异常变化,显示骨髓炎较早,通常在病变发生第1天便可显示骨髓炎征象,糖尿病足主要累及软组织及深层骨组织。软组织主要变化为水肿、感染、溃疡,深层骨组织主要变化为骨髓炎及神经性骨关节病,对于软组织及深层骨组织的变化,MRI可显示细微的解剖结构,诊断糖尿病引起的足部骨髓炎及软组织改变较X线平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11]。MRI可清晰显示糖尿病足的病理变化特点,可以对病变的范围及是否存在感染做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组24例X线检查无改变或轻度改变者,MR均显示骨髓炎征象,而且还显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水肿、软组织溃疡、关节腔积液支持以上观点。

CT在显示关节骨结构重叠及骨髓腔内细微骨质改变方面优于普通X线片。本组12例患者X线平片显示无明显骨质稀疏而CT显示骨质稀疏明显,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此12例患者明确诊断为骨质稀疏。由于CT的分辨率高于普通X线,其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任意多方位重建图像,在显示皮下软组织结节、溃疡、窦道等的软组织损伤程度上明显优于普通X线。

X线平片以其价格低廉的优越性仍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但敏感性不高为其缺点。X线平片虽然可显示糖尿病足骨及关节的破坏程度,但有时平片显示变化轻微或未见明显异常,病理变化已是严重骨感染。目前影像学检查中,以MRI(核磁共振)敏感性最高,应用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显示X线平片难以显示的早期骨髓水肿,对区分是否合并感染及感染部位及范围有明显的优越性。另外,螺旋CT平扫、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MRI血管成像、彩色多普勒对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检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对早期糖尿病足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因此临床怀疑有糖尿病足损害,X线平片未见异常时,尤其是病程10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病史反复发作,血糖、病情控制不好有明确外伤史、软组织感染应及时行MRI、CT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指导临床早期采取相应措施干预治疗,从而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丽荣,谭岩,赵维彦,等.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病杂志,2009,29(3):381-382.

2 张富军,郑雷,杨东奎.糖尿病足的X线诊断[J].医学影像杂志,2011,21(1):115-116.

篇6

面对超短学时带来的挑战,在备课环节上,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超声检查隶属于超声诊断学,知识体系完整,是声学、电子学和医学的统一结合,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3学时的超短时间。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的概括、简化,必须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超声检查的核心内容及其进展,使其与前后医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涩难懂,是教学难点而又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是,该部分内容在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需要将大量相关知识高度概括,用精炼的、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所以在备课时需扩展阅读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选用一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节约了在黑板上书写、绘图的时间,在单位课时中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影像专业所需要的X线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易于学生接受。超声检查属于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认识病变,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大量的实时切面图像、血流图像甚至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它强调实时、动静态结合,同时,又是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基本理论内容多,原理深奥,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印象不深,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高,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较容易的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届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过鼻和口中发出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而实现自由飞行特点,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超声波的反射功能,又如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观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变化和救护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音调改变的动画,能使学生对比较难以领会的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变得轻松了,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把授课难点有效分解,可以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临床概论不重要,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思想上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多媒体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谈到超声检查手段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时,通过形象、清晰的正常与畸形胎儿三维图像的展示,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增,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应用好教学课件,既适应学科的需要,又可以克服短学时带来的困难,还能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课的乐趣,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以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2],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除了有的脏器位置之间关系密切外,各脏器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势必会影响对其它脏器的检查,如果把超声检查的不同内容尽量融入到一个实例中,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增加对超声检查临床价值的理解。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也是临床概论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导入,使学生能够横向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如介绍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时,提出某位怀疑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初次到医院就医时,医生会让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该项检查,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流信息,由心脏结构的显示可延伸至腹部实质脏器的结构,由心脏功能的确认延伸到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由心脏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后血管并发症、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检测方面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 散结祛瘀复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c)-0150-04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anjie Quyu Compound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for the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BI Xiaoli HU Jianfang YANG Peiqun LIU Yua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Gu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anjie Quyu Compound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for the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with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diagnosed by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in Gu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simpl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torvastat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with Sanjie Quyu Compound, orally, the course was 3 months. The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results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plaque area) and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total cholesterol, triacylglyc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followed-up for 1 year,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as record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plaque area and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plaque area and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ev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oth application of Atorvastatin alone and combined with Sanjie Quyu Compound have certain clinical effects for the vulnerable plaques of carotid artery. Compared with Atorvastatin alone, Sanjie Quyu Compound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has better effects in reducing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laque score and plaque area, improving the levels of blood lipid and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Sanjie Quyu Compound;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Vulnerable plaque; Clinical efficacy

“易损斑块”这一概念最早由Muller等[1]提出,当时用于描述不稳定、容易破裂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斑块。随后Naghavi等[2]在2003年进一步完善了易损斑块的定义:所有具有破裂倾向、容易形成血栓和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国内外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和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3-4],易损斑块的破裂、脱落造成的栓塞也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寻找有效方法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干预,对于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散结祛瘀复方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超声诊断标准[5];②符合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6];③无中风病史或有中风病史但无后遗症或后遗症较少,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分;④入组前2周内未使用过与试验药物相近的药物;⑤年龄18~80周岁,能坚持长期服药者;⑥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知情同意者。

1.1.2 排除标准 ①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病程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于V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有明确的颈动粥样脉硬化易损斑块的患者,共112例,男58例,女54例。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56例,对照组56例。两组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脑卒中、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1.3 方法

1.3.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调控血压、血糖以及营养神经等。在治疗的3个月内不得使用含有与散结祛瘀复方相类似的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阿托伐他汀以外的调脂药。

1.3.2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N38135)20 mg,每晚1次。

1.3.3 治疗组 治疗组在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基础上加上散结祛瘀复方口服,每天2次。

1.4 观察指标

1.4.1 颈动脉超声 治疗前及连续服药3个月后观察两组以下超声指标。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颈动脉超声分别检测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叉部、近心端1.0 cm处和远心端1.0 cm处的颈动脉IMT,取3处的平均值作为颈动脉IMT[7];②斑块面积:分别测定每个斑块的3条直径,选数值最大的2条径线作为长宽相乘,两侧颈动脉斑块面积之和为该患者斑块总面积[8];③斑块积分:采用Crouse积分,以每条血管各个斑块最大厚度之和作为该血管的斑块积分,以双侧颈动脉积分之和作为每个患者的斑块积分[9]。

1.4.2 血脂水平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抽取肘静脉血6 mL,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抽血前3 d禁高脂饮食,禁食8 h,清晨空腹检测。

1.4.3 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连续型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使用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和斑块积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比较(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血脂水平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mmol/L,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3 两组脑卒中发生率比较

随访至1年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1例患者因电话无法打通而失访。治疗组出现l例脑卒中,脑卒中发生率为1.82%,对照组出现8例脑卒中,脑卒中发生率为1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认识

中医学素无“颈动脉易损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眩晕”“中风”“偏枯”“痴呆”等病症范畴,临床多认为其病理因素是在体虚、正气不足的情况下,瘀血、痰浊互结所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三脏失调,标实主在痰、瘀。《医学正传》言“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曰“诸痰者,皆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血中之痰浊是痰与血的混合物,阐明了痰瘀互结的病理过程。这种病理状态持续发展,痰借血体,血借痰凝,痰瘀互结,著于血脉,相凝结块,故成“动脉斑块”。我国众多医家在治疗此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大多认为本病为素体有虚,加之外邪入侵,气血为邪所阻,壅滞经脉,留滞于内所致。此病初期气血虽顺而未畅,滞而不达,上下气化,神机不能流贯,久病则五脏气血衰少,气血周流不畅,湿停为痰,血凝为瘀,痰瘀交阻,凝涩不通,最终可发为“斑块”“缺血中风[10-14]。综上所述,诸多医家虽对于其病因病机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痰瘀互结所致“斑块”的观点基本一致。

3.2 散结祛瘀复方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探讨

我们依据中医理论对颈动脉斑块的整体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化痰软坚散结、活血祛瘀为主要治法治则,创制“散结祛瘀复方”,该方主要由地龙、丹参、贝母等数味药组成,其中贝母化痰软坚散结,可化解颈动脉斑块之无形之痰;地龙、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消斑,诸药合用可共奏化痰软坚散结、活血祛瘀之功,正好切合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的病因病机。

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可以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防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从而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15]。地龙中富含蚓激酶、纤溶酶,具有较强的抗血栓、抗凝血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液的黏度,减少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改善血液循环[16-17],贝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抗炎等作用,二者均可用于防止颈动脉斑块导致的血栓形成[18]。上述中药复方与西药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治疗颈动脉斑块,可协同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循环,稳定或缩小颈动脉斑块,最终达到减少中风发生的目的。

3.3 研究结果分析

目前研究认为,颈动脉斑块大小、IMT及其稳定性均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19-20],IMT每增加0.1 mm,缺血性X血管病的发生率会增加13%~18%[21];本研究结果发现,散结祛瘀复方联合阿托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单用可更有效地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降低IMT,从而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同时,血脂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22],本研究结果也发现,散结祛瘀复方可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此外,本研究结果提示,散结祛瘀复方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及血脂等检查指标,还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当然,本研究样本量偏小,且均来自于单中心,随访时间偏短,未使用盲法,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仍需要大规模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Muller JE,Tofler GH,Stone PH. Circadian variation and triggers of onset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irculation,1989,79(4):733-743.

[2] 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Ⅰ [J]. Circulation,2003,108(14):1664-1672.

[3] 肖本利,骆高明,吴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1(12):78-79.

[4] 王红燕,纪盛章,冯莹印,等.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13(4):552-555.

[5] 丁建华,华杨,凌晨,等.彩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0,16(9):747.

[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7]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9] 龚兰生,许玉韵,张维忠,等.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第一次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月刊,2006, 18(9):323-331.

[10] 赵振凯,王永刚,郑刚,等.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8(10):70-72.

[11] 高影,马丽娟,姜超.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干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32(8):987-989.

[12] 黄赛忠,严立平,陈卫元,等.化痰逐瘀通脉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15(2):348-350.

[13] 吉亚,李冠群,付秋菊,等.降脂颗粒治疗颈动脉样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 11(9):15-16.

[14] 黄侃,霍清萍,王宇新,等.稳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15(4):598-601.

[15] 叶剑.丹参的药用成分与药理作用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5):71-73.

[16] 王继星.中药地龙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3):110.

[17] 李世杰.中药地龙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6,6(7):323.

[18] 于晓琳,季晖,王长礼,等.贝母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0,31(4):313-315.

[19] Saba L,Anzidei M,Sanfilippo R,et al. Imag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 [J]. Atherosclerosis,2012,220(2):294-309.

[20] Schwarz F,Bayer-Karpinska A,Poppert H,et al. Serial carotid MRI identifies rupture of a vulnerable plaque resulting in amaurosis fugax [J]. Neurology,2013,80(12):1171-1172.

[21] Go AS,Mozaffarian D,Roger VL,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3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3,127(1):236-245.

篇8

[关键词] 病例讨论法;重症医学科;综合素质;临床思维;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7-0129-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discussio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medicine, so as to trai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doctors. The case discussion method is abl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is conducive to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thinking of doctors and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Case discussion method;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quality; Clinical thinking; Learning ability

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ICU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重视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病例讨论法最初是由美国商学院所倡导,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提供一个典型病例,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中,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案例中的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就是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1]。

1 病例讨论法较传统教学法的优点

1.1 传统教学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传统课程教学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与体系。教师能充分驾驭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的培养等。

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弊端,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只研究教师如“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让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医学知识的抽象性及逻辑性加大了医学生对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以后将步入临床工作的医学生来说使用传统教学法可能使教学与实践脱节,使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脱离。且传统教学法时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记录为方式教学,虽可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临床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机会。因此,进入临床的医学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无法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当前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在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建立创新型的医学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1.2 病例讨论法

病例讨论法与普通医学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本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调动其主体作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2]。且病例讨论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兴趣及临床实践能力[3]。提高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进入临床能更好地处理实际问题[4]。病例讨论法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师由“教会”到“会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新特点[5,6]。临床工作中,病例讨论法在多科室有显著效果[8]。杨红梅等[7]对河南职工医学院2004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共123名学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研究表明病例讨论法在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临床思维、培养自习能力、巩固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树立自信、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有显著效果。何迅等[8]对皮肤病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典型病例试教方法,以问卷调查、病历书写及技能考试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病例教学法优于单纯的教学法。张志华等[9]对医学生实验班教学中采用结合病例讨论法后指出其能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对医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合理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事实是教师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出题考核形式也是引а生学习的重要环节[10-12]。

随着人们对危重症医学的要求日益剧增,重症医学科是在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特殊病房,与重症监护室不同,是一个由重症医学科医生主导的科室,因ICU医师工作在各种危急重患者的监护和抢救、生命支持治疗中的重要性及特殊性,从事临床的年轻医生的培训尤为重要。且ICU患者病情复杂、情况多变,往往合并多种疾病,病例讨论十分重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医学生可通过病例讨论,达到临床教学目的。

2 病例讨论法实施方法

2.1 病例筛选

选择病例时要考虑以下标准:1)病例要有代表性,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围绕病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有教学意义;3)在临床诊断或治疗中存在疑难问题。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为一所临床教学医院,重症医学科是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科主任负责医师培训、定期考核等具体事宜。科主任制定每周一次的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于每周二的科主任查房时选择所要讨论病例,于周四讨论。例如:

病例,患者,男,45岁,以“车祸伤后意识不清10 h”为主诉于2016年9月入院。既往健康。查体:体温37.9℃,脉搏100次/min,气管插管处接呼吸机辅助呼吸,SIMV(PCV)+PSV模式,PEEP 5 cmH2O,PS 12 cmH2O,PI 10 cmH2O,FiO2 50%,血压98/60 mmHg(多巴胺泵入维持血压),脉氧饱和度 98%,昏迷,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可闻及湿性音,心率100次/min,律齐,腹部软,压痛及反跳痛查不清,右下肢石膏固定,双侧病理征阳性。X线示右侧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头部CT示左侧额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右侧额叶挫裂伤。胸部CT示两肺文理增多、增粗,两肺多发片状及斑片状致密影。血常规示WBC 24.22×109/L,N 87.4%。脉搏指示连续性心排血量监y(PiCCO)示PCCI 4.89 L/min・m2,GEDI 802 mL/m2,SVRI 1095dyn・s・cm-5m2,ELWI 6mL/kg。诊断为休克、呼吸衰竭、右侧额叶挫裂伤、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肺炎、双肺挫伤、右侧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治疗予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抗休克、营养神经、促醒、保护脏器功能、抗感染、加强营养、对症支持治疗。

2.2 讨论实施

主管医师准备相关资料及多媒体课件,由总住院医师主持病例讨论。参加范围为科室全体医师、轮转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生等。讨论前全体医师、轮转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实习生等对科主任选择的病例进行复习,对患者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结合实验室检验、检查及特殊检查等。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并查找、准备本疾病相关论文材料。讨论题目:1)休克诊断标准及分型;2)该患者休克原因及分析;3)抗休克治疗药物选择。4)进一步治疗方案。讨论时由低年资医师开始发言,围绕患者的病史、体征、查体、辅助检查,提出诊断是否明确,治疗是否合理,如有不同观点结合自己查找的文献知识提出疑问。当所有医师发言完毕后主任总结发言,并对相关疾病进行教学,对有疑问部分进行解答,达到病例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

3 病例讨论法应用体会

3.1 加强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

病例讨论时要对患者资料进行收集、分析,集中讨论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明确下一步治疗方案、评估病情的发展、预后等。故必须在讨论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可对相关理论知识及体格检查等进行深一步的学习。例如:“休克”患者,需结合患者车祸伤病史,血压、脉搏、皮肤、神志、尿量、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有创血压及无创血压)、PiCCO等指标,判断休克诊断是否明确。要求掌握休克的定义、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体格检查,查找阳性体征。通过这一过程使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更好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实实在在的理论联系实际。

3.2 掌握综合知识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为临床教学医院,带教范围为轮转医师、研究生、实习生。因ICU收治的患者主要为急危重症,包括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严重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紊乱、术后患者、急慢性呼吸衰竭、重症哮喘、创伤等。重症医学科为综合科室,病种多样化,ICU医师需掌握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相关知识,经过病例讨论,可进一步加强ICU医师综合理论水平,避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仅依靠影像图像主观做出诊断,脱离临床其他学科,造成误诊、漏诊[13]。

例如:该车祸伤患者合并多发伤,可涉及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及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多种综合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才能便于处理患者。该车祸伤患者存在脑出血、脑挫裂伤等神经外科相关性疾病,且合并右侧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而且需进一步排除有无腹部脏器延迟性损伤及颈胸腰椎损伤等,需定期复查相关检查,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3.3 建立临床思维

每位参加讨论的医师讨论前复习病例,查看患者,并查找相关文献,围绕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互相学习、提高,最后,科主任总结讨论结果,既对本次讨论患者病情给予总结,也对相关疾病进行讲座,使每位医师树立宽广的临床思维能力、加深临床印象。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14]。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关键点,其不仅可有助于医生在临床过程中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减少失治误治,而且也是驾驭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的有力体现[15]。通过讨论,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思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例如: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分布性、梗阻性。该车祸伤患者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提示休克诊断明确,结合CVP及PiCCO提示心排血量及前负荷在正常范围内,但SVRI低,可考虑为分布性休克。且该患者为车祸伤至脑挫裂伤、肺挫伤、肺炎患者,故分布性休克中符合神经源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治疗上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促性等治疗。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方面加用收缩外周阻力的去甲肾上腺素。患者为昏迷状态,合并多发伤,考虑病情应首先考虑主要问题,以危及患者生命为主要问题入手,以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3.4 带动积极性

因参加讨论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做好讨论前准备,包括复习病史、查体、查找相关文献,根据准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提高主观能动性。临床病例讨论的活泼、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可以激发同学热情、好奇、主动、愉快的心理状态[16]。并通过热烈讨论,因个体对患者病情分析问题的角度有所差异,可以相互学习,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更高的境界,带动了全体科室人员的积极性、活跃性,再一次提高科室总体理论水平。

总而言之,病例讨论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拓宽临床思维,尤其是在重症医学科一个新兴的肩负着危重病患者救治为主的科室。

[参考文献]

[1] 周亚夫.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88-90.

[2] 刘传荣.病例教学法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t学教育探索,2008,7(8):850-852.

[3] 张建坤,张斌.病例讨论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15,36(31):4779-4780.

[4] 苏润泽,门九章,李晓芳.浅析病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6):59-60.

[5] 贺加.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1.

[6] 卢莉,刘志伟,程牛亮,等.新形势下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8:78.

[7] 杨红梅,陈杰,王黎.病例教学法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6,29(3):87-88.

[8] 何迅,段西凌.多媒体结合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皮肤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2):938-939.

[9] 张志华,罗悦性, 病例讨论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1):379-380.

[10] 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1,3(3):181,186.

[11] 刘育艳. 浅谈如何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质量[J].基础医学教育,2000,2(1):51.

[12] 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全国师专师院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简报,2001,3(2):41.

[13] 徐艳.二维超声显像对幽门梗阻诊断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98.

[14] 张志勇,李如密.教学改革的使命,变苦学为乐学[J].教育研究1989,2:182-183.

[15] 浦春,刘春生,冯钢,等.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0):2786-2787.

篇9

功能性胃肠病(FG IDs) 是一类具有消化道症状,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或不能用生化结构异常解释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按目前分类方法包括28种疾病,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最为常见。不同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不同,如FD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和上腹胀满、早饱、恶心等;IBS 患者常有腹部不适,或以腹痛为主要症状,且伴有大便次数与性状异常;FC 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有未尽感等。许多FG IDs患者有症状重叠表现,这使FG IDs的病情更加复杂,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诊治的难度和医疗资源的消耗,[1] 因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对上述常见FG IDs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合介绍。

1 流行病学

国外报道本病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34.6%,就诊率为62.1%[2]。我国多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3]:FG ID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于随机调查的普通人群,疾病的发生率受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心理因素、社会环境、饮食习惯影响较大,发病率也较高。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虽然功能性胃肠病存在的部位、症状各异,但在运动、感觉生理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上,仍具有共同的特征。

2.1运动异常

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FD) 患者有近端胃的适应性调节异常、胃排空延缓、胃电节律异常等;肠易激综合征(IBS) 患者有结肠动力紊乱与胃结肠反应异常等[4J 。

2.2内脏高敏

内脏感觉过敏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主要包括:①正常人不被感知的生理刺激,在疾病情况下被感知,引起腹胀、早饱等;②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引起剧烈的疼痛。尤其是那些与慢性或再发性疼痛有关的疾病,如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等,与内脏感觉异常密切相关[5J 。

2.3五羟色胺(5-H T)

五羟色胺(5-H T) 是胃肠动力和感觉的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胃肠运动与感知的调节以及与分泌功能有关.95%的5.H T在胃肠道产生,主要由嗜铬细胞产生。

2.4功能性胃肠病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Hp感染可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而Hp感染所致的胃粘膜炎症可导致胃感觉和运动异常。FD患者中Hp感染率在30%--80%之间,FD患者中Hp感染率高于无症状对照者。根除Hp对FD 患者有益,应予推荐。而在胃食道反流病(G ERD ) Hp感染成负相关,G ERD 患者Hp感染率低于无反流患者。Hp感染与IBS相关性报告较少,结果不一致,但Hp感染会增加IBS患者合并FD的机率。因此,在功能性胃肠病中,与Hp感染密切的疾病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2.5炎症与肠内菌群紊乱

有研究显示,约17%的FD 和7%~32%的IBS患者有胃肠道感染史,炎症消退机制存在缺陷可能是感染后胃肠功能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持续存在的炎症不仅可增加内脏敏感性,还可导致部分患者平滑肌起搏细胞Caj al 问质细胞(1CC) 形态的改变,以及神经肽含量或其免疫反应神经元数量的增加等,这些改变与患者症状的产生有密切关系[6J 。

2.6脑一肠互动

胃肠道是人体内唯一一个由中枢神经、肠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的系统。这种在不同层次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一内分泌网络称为脑一肠轴,机体通过脑一肠轴的神经内分泌双向环路进行胃肠功能的调节称为脑一肠互动[7]。正是通过这种复杂而精细的调控,才使得胃肠道能正常完成其生理功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引起胃肠功能或结构的损害而产生疾病。

2.7心理社会因素

FG ID s患者中42%~61%伴有心理障碍[8]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器质性疾病。虽然心理社会因素不能用来定义FG IDs,也不是诊断疾病的必需条件,但却是患者疾病体验和疾病行为的重要调节因素,并最终影响临床效果。有关FG IDs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特征的研究有以下3 个结论[9] :①心理应激加重胃肠道症状;②心理紊乱改变疾病体验和疾病行为,如就诊;③有FG IDs就有相应的心理社会后果。研究表明,在有重叠症状的FD患者中,出现异常精神心理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无重叠症状的FD患者[10],说明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重叠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3 诊断步骤及标准

3.1 诊断步骤

FG ID s确诊的前提是要排除器质性疾病。可能的检查项目包括: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 ,消化道造影,腹部超声,食管测压24hPH监测,胃肠电图,HP检查 13 C呼气试验等,项目繁多。理想的临床决策应选择既能有效评估病情,又不损失效价比的可行性方案。

3.2 诊断标准

目前全球应用的共识性文件是罗马Ⅲ标准[11].新标准分为成人及儿童FG IDs两部分,其中成人FG IDs按照部位分为食管(A类) 、胃十二指肠(B类) 、肠管(C类)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 (D类) 、胆管(E类) 和直肠(F类) 6个大类,再根据症状的形式分为28个小类:①功能性食管病,包括功能性烧心、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功能性吞咽困难、癔球症。②功能性胃十二指肠,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暖气症、恶心和呕症、成人反刍综合征。③功能性肠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胀、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非特异性肠病。④功能性腹痛综合征。⑤胆囊和O 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胆囊功能障碍、胆管O 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胰管O 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⑥功能性直肠病,包括功能性大便失禁、功能性直肠疼痛、功能性排便障碍。与过去的标准比较,诊断时间的缩短是罗马Ⅲ标准最突出的变化。只需症状存在6个月; 最近3个月内活动即可诊断为FG ID s,从而使更多的FG IDs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4 治疗

对于FG ID s的治疗,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应用个体化的治疗,选择对其最有效的方案。这些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和药物治疗。

4.1 一般处理

对于FG ID s患者,理解患者就医的渴求,给予其充分的安慰和解释,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改变生活方式,去除一些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饮浓茶、咖啡等,一些刺激性食物也可能会产生或加重消化不良症状,因此建议避免使用。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定时进餐,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建议少量多餐,且以低脂饮食为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对FG ID s的治疗有一定作用。

4.2药物治疗

FG ID s的药物治疗多种多样,但目前认为主要还是促动力及抑(抗) 酸治疗。

4.2.1促动力剂

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具有多巴胺D:受体拮抗和5一H T,受体拮抗作用,可增强胃动力,但是因其延长Q T间期的心血管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多潘立酮是苯并咪唑的衍生物,成为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受体拮抗剂,因其不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很少出现中枢症状,能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促进胃排空,并能使胃肠壁张力恢复正常。国外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多潘立酮能改善FG ID s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12],但其个体疗效差异较大,少数患者长期服药后出现胀痛和溢乳现象可能与其增加血浆催乳素水平有关。②5-H T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通过激动5.H T。受体而促进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但因西沙必利产生一些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已撤出市场;莫沙必利对FG ID s症状有效,且较少发生心血管系统副作用,所以目前可应用于FG ID s的一线治疗;③胃动素受体激动剂:是一种有效的胃肠道促动力药,可作用于神经和平滑肌的胃动素受体,产生胃窦收缩。红霉素属于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它可增加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胃排宅,但是因为其义可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4.2.2 抑(抗) 酸药物

抑酸药物是目前最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FG ID s上腹疼痛症状的药物,分为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两大类。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包括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这三种药物同等剂量,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呈递增状态;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效果整体上强于H2受体拮抗剂,van Rengsburn等[13]报道了一项纳入419例溃疡样消化不良患者的研究,该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泮托拉唑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组使用泮托拉唑20 m g治疗28天,结果表明泮托拉唑可以缓解腹痛,其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组。抗酸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因其中和胃酸的作用,可以缓解一部分因胃酸过多而引起的FG ID s症状,因此也被用于FG ID s的治疗。

4.3 根除幽门螺杆菌

根除H.pylori在治疗FG ID s时的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而且根除治疗时需要一定的费用,对于一些并不富裕的患者来说将是一种负担。所以对于H.pylori感染的FG ID s患者,刘新光[14]认为,根除H.pylori治疗 可能对部分H.pylori阳性FG ID s患者有益,应该在仔细评估患者利益和风险的情况下,考虑对FG ID s患者行根除H. pylori治疗。

4.4 精神及心理治疗

精神及心理因素在FG ID s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在FG ID s患者中较常见,国内总医院王永华等[15]报道使用选择性5.H T再摄取抑制刺(百忧解) 及黛力新治疗FG ID s有效。

5 展望

对于FG ID s的诊断,从1999年的罗马Ⅱ到2006年的罗马Ⅱl 标准,反应出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深入,相信随着将来的研究,还会有相应的罗马Ⅳ,罗马V等标准不断推出,新的标准将更加揭示疾病的本质。FG ID s的治疗,将会随着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全面而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柯美云,宋志强.功能性胃肠病学重叠症状新进展[J].胃肠病学,2008,11(8):449-405.

[2]Kol oskiN A.Tal l ey N J 。Boyce PM .Epi dem i ol ngy and heal th careseeki ngi n the functi onal G I di sorders:apopul ati on―based study[J].AmJ G astroenterol ,2002,97:2290―2299

[3]梁谷,梁列新,等.我国不同人群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Chinese General Praetice,2001,14(4B):1227.

[4] 闻淑军,张志广.功能性胃肠病[J] .医学综述,2006.12(16):971―973.

[5] Ti m m onsS,Li ston R。M ori artyⅪ.Functi onal dyspepsi a:m otorabnorm al i ti es,sensory dysf uncti on。andtherapeuti c opti ons[J].AmJ G astro-enterol ,2004.99(4) :739―749.

[6] 刘文忠.重视炎症在功能惟胃肠病中的作用[J] .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1) :641―642[10] 王刚,马冲.胃肠激素与胃瘫[J].内分泌外科杂志,2008,2(4).

[7] 张莉华,方步武.脑肠轴及其在胃肠疾病机制中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12) :199―201.

[8] 柯美云,张艳丽.重视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1) :1-2.

[9] Locke G R 3rd,W eaver AL。M el ton LJ3rd,et a1.Psychosoci alfae.t O TS are l i nked t o functi onal gastroi nt∞ti naldi sorders:apopul ati onbased N ested ca5e.control study[J] .AmJ G astroenterol ,2004,99(2) :350―357.

[10]宋志强,柯美云,王智凤,等.有和无重叠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消化不良症状学和发病机制的比较研究.胃肠病学,2006,1l :458-461.

[11] Drossm an DA,Corazzi ari E,Del vanxM 。eta1.Rom eⅢ:thefuncti onalgastroi ntesti naldi sorders.3rd ed.M cLean:D egnonAssoci ates.2006:419-486.

[12]Vel dhuyzenvan zantensJ .J ones M J ,Verl i ndenM ,ela1.Ef ncacyofci sapri de anddom peri donc i nfunt:ti onal (nonul rer) dy8pepsi a:am e-ta-anal ysi sI j] .AmJ (;astm ㈨terol ,2001.96(3):689-696.

[13] van RenBburg c,Berghof er P,EnnsR,eta1.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ntoprazoIe 20mg once daily treetmer in patients with u1eer・ l i ke functiionaJdyspepsi a[J].Curr Med Res Opi n,2008,24(7) :2009―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