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核心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行业核心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行业核心技术

篇1

【关键词】纺织企业 核心竞争力 管理 责任

一、中小型纺织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由于我国纺织品的制造成本低、价格低,而且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因而深受国际大众消费者的青睐,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名列榜首,其中中小型纺织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又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它们一方面要克服自身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外部投资环境带来的挑战。中小型纺织企业之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时难以承受冲击,是由自身发展瓶颈所导致的。

二、制约中小型纺织企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一)融资困难

1.融资渠道过窄。由于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中小企业有很多限制,造成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申请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借款。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业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贷款,若以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科技开发为目的申请长期贷款,则常常被银行拒之门外。

2.融资成本较高。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型纺织企业在借款方面不仅与优惠利率无缘,而且还要支付比大中型企业借款更多的浮动利息。同时在信贷市场上,银行为了避免利息不对称可能对自身利益的侵犯,必须执行一系列的技术标准,加重了中小型纺织企业的信息输出成本和财务负担。

(二)管理体制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首先,中小型纺织企业基本都是一些家族式企业,以“自我为中心式、家族式管理”的方法靠经验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不强,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其次,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使中小型纺织企业不能及时开发出新品抢占市场,管理者缺乏战略眼光,懂管理、懂经营、懂市场运作的高层管理人员出现断接,形成潜在的人力资源枯竭。

2.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中小型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属于面向订单生产。这种“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个性化生产势必会造成“多品种,小批量”的管理特色。目前,一些中小型纺织企业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

(三)产品经营理念陈旧

1.缺乏正确的产品定位。中小型纺织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纺织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小,技术设备落后,管理不完善,缺乏经营理念和产业定位,完全受市场导向的作用,不能去主导市场。另外,中小型纺织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甚至给国外的纺织企业进行代加工,只求有利可图。

2.缺乏自主品牌创新的能力。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现有纺织技术都是比较老套的,产品档次也比不上国外企业,导致我们的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极低。我国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没有形成品牌意识,导致企业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谋求更多的利益。

(四)企业环保责任感不强

纺织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污染大的行业,国家已经将其列为节能减排重点管控对象。中小型纺织企业考虑到企业的管理及产品成本,往往是偷排、暗排,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重大的污染。

三、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途径

(一)积极扩展融资渠道

1.加大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中小型纺织企业融资难度大主要是由于自身势单力薄,这也是中小型纺织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这也就决定了中小型纺织企业的融资需要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首先,要加强政府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对于中小型纺织企业来讲,对政策扶持重点应该是有创新、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对于高污染、产品低劣的企业,要下决心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关闭。其次,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再次,政府应加速借贷的合法定位,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地发展。

2.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合理的内部融资机构。中小型纺织企业要注重改善自身融资环境。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信取资。其次财务风险对企业融资结构安排会产生较大影响,不能为了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而盲目地进行融资。

(二)完善管理体制

1.引入先进的人才机制。建立一个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透明的用人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做好人力资源长远规划。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上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2.加强企业和信息化体系建设。中小型纺织企业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现状、企业未来的发展研究,对症下药,在解决非常紧迫的信息化局部系统的同时,要着眼于企业目标,制定企业整体的信息网络、系统软件、信息化实现步骤等一系列的规划,使企业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达到完整的统一。

(三)创新产品经营理念

1.树立正确的产品定位。中小型纺织企业必须要制定明确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规划目标。一是以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的战略结构,这适用于一些传统的服装产业;二是以创新为重点的战略目标,通过技术的改造,源源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来创造新的市场,使自己走在竞争的前列。

2.自主品牌创新。中小型纺织企业要对品牌创立进行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增强企业环保社会责任感

篇2

我国进入WTO已经五年。五年的风风雨雨,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同时让中国纺织企业最大限度地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和考验。成绩是可喜的,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让我们透过对外交流的窗口,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就我国纺织企业目前的总体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的纺织服装业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不论是经营管理技术水平,还是企业文化,员工素质,都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些不足制约着我国纺织企业的长远发展,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壮大。

毫无疑问我们的终极发展目标是缩短与纺织服装强国的差距,进而超越它们。实现这一目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就是创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指出,中国纺织业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要以全面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纺织行业先进生产力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杜钰洲会长把行业创新归纳为三类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

而创新的最大决定因素是什么?答案是人!人是创新中最本质的主体,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2006年度十大纺织创新人物里面,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创新行动和创新精神,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比如海龙公司奉建博士主持的“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集成化研究”,天津大学李嘉禄教授在纺织复合材料的研究,都是成功的例子。

已经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这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约1440亿美元,在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是一张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单,这一切都是因为2000万纺织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这十大创新人物,就是全体纺织人的优秀代表,是去年纺织业的亮点人物,也是创新的标杆和行业的榜样。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制造国,但相对来说我国纺织业是一个微利的行业,尤其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跟纺织服装强国相比处在一个低端的地位,大部分出口利润都落入了发达国家的口袋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却不得不看到的事实。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以印度、越南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纺织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分享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市场份额,它们对我们国家纺织业形成了挑战。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 保障性 科技创新 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65-02

承德市作为河北省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区域,长期以来,企业的核心技术滞后,资源投入水平偏低,尽管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环境并不乐观,但是,纵观承德所处的地理位置――毗邻京津、西顾张家口、东接辽宁、北倚内蒙、南邻秦皇岛,是燕山腹地,是渤海之滨要带,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自身资源可掘,有毗邻资源可借,有城市知名度。

1 承德市居民保障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建立

1.1 指标体系确定

对承德市10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83份。问卷首先从行业上分类,经过统计得到承德市企业主要集中于医药卫生、建筑建材、轻工食品、机械机电、水利水电、冶金矿产、石油化工、服装纺织行业,然后从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一级指标出发,对基础条件、科研投入、人力资源投入、科研产出、产学研结合等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具体如表1所示[1-3]。

1.2 数据规范化处理

问卷数据经归纳整理后如表2所示。

利用公式 ,对原始数据规范化处理得表3。

2 承德市居民保障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可计算出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单位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运用SPSS19.0可得到各主成分上的特征向量值,即主成分与变量的线性表达式的系数,可得

(1)

(2)

(3)

(4)

(5)

(6)

由上式可得,在第一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实施成果转化量、专利申请量、研发资金;在第二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进行融资企业数量比重和高素质职工以及管理层人才投入水平;在第三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享受政府支持企业数量比重;在第四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拥有先进设备企业数量比重;在第五主成分占比重最大的是进行产学研合作企业数量比重。

3 承德市居民保障性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对承德市医药卫生、建筑建材、轻工食品、机械机电、水利水电、冶金矿产、石油化工、服装纺织8个行业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行排序,如表5所示,在F1上得分较高的是机械机电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说明该行业在科技创新科研人才、R&D资金投入能力最强,随之创新产出量也最高,得分相对较低的是水利水电行业和服装纺织行业;在F2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水利水电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注重企业融资、职工素质、管理人才控制,即重视投入企业科技创新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医药卫生行业和冶金矿产行业;在F3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水利水电行业、石油化工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的科技创新更能得到政府支持,科研投入外部环境更为有利,得分相对较低的是轻工食品行业和服装纺织行业;在F4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石油化工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重视企业核心技术(先进设备)发展,得分相对较低的是建筑建材行业和冶金矿产行业;在F5上得分较高的依次是医药卫生行业和轻功食品行业,说明这两类行业更注重产学研合作,得分相对较低的是机械机电行业和水利水电行业。

4 结论

从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综合能力评判,机械机电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最为突出,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最强,发展趋势可观;建筑建材和服装纺织行业相对最弱,有待进一步规划调整。

参考文献

[1] 蔡瑞林,陈圻,陈万明. 基于纵向案例扎根分析的低成本创新实现路径研究[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121-129.

[2] 黄贤凤,武博,王建华. 政府研发资助合作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软科学,2014(1):15C19.

[3] 李林,傅庆. 产学研主体创新效率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45C49.

篇4

关键词:纤维改性;专利分析;创新技术;分类;布局

1 引言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使纤维的某些特性(如吸湿、染色、光热稳定、高强高弹等)或特殊功能(如抗静电、防霉、防污、阻燃等)进行改进、改变或派生的一系列差异性纤维统称为改性纤维。目前,研发新纤维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经费,而新型纤维材料开发、先进制造加工技术、先进检测表征技术和纤维产业应用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改性纤维研发提供了充分基础,也为改性纤维的应用前景提供了广阔空间[1]。纤维改性技术自问世以来,其市场研发化进程已近60年,尤其自1986年以来,改性纤维诸多优良的性能使其在纺织、装饰、产业、医疗、工程等诸多领域逐渐占据着巨大市场,目前国内外具有特定性能的改性纤维产量已占全部合成纤维的60%之多,改性纤维正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外市场,大大缓解了相关行业缺乏特殊性能及功能纤维原料的现状。

近年来,发展改性纤维,开发改性纤维新品种,尤其在重要领域扩大改性纤维应用范围是当今国内外纤维改性研发方向。改性方法是实现纤维多用途、高性能、环保性等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目前,在涵盖专利创新技术在内的纤维改性技术中,化学方法主要包括碱法改性、液氮改性、金属及其氧化物改性、电化学改性、分离组分复合改性、共混共聚改性、接枝共聚改性、无甲醛改性、氧化改性、后处理等[2],物理方法主要为形状结构、活性炭吸附结构、截面表面异形改性、等离子改性、纳米改性、共混或物理性添加改性剂等方法[3],而生物方法主要有蛋白质分子设计改性、基因重组改性、辐射基因突变改性等。

本文以纤维改性制备行业中的核心技术为分析对象,尤其对纺织、医疗、产业、工程等重要领域用的纤维改性制备相关国内外专利中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纤维改性领域的申请时间分布、区域分布、技术领域分布、申请人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总结纤维改性领域的专利技术发展过程,综合研究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地区在纤维改性专利技术方面的实力。从而分析纤维改性技术研发的领先企业、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市场战略布局、分析近期的研究热点、发现行业关键技术,以使得我国在纤维改性技术领域能够借鉴更好的经验,采取合理的技术和专利战略,为企业确定专利创新发展路线提供参考。

2 纤维改性国内外专利技术现状

本文在检索时所使用的检索系统为欧洲专利局EPOQUE检索系统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系统,所检索的数据库为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和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根据国际专利分类体系,由技术领域和关键词检索(截止日为2015年6月26日)筛选得到自1986年至今纤维改性关键新技术的1633件国内外核心相关发明专利文献,下面对纤维改性方面的专利技术从申请时间、地区分布、技术领域、重点申请人等多角度分层次进行统计分析。

2.1 国内外纤维改性专利申请时间分布情况

从1986年至2009年的总共24年时间内专利申请量为488件,而从2010年至2015年的6年时间的专利申请量就达到了1145件。其中,1986至2005年的专利申请量比较少,20年时间内共有213件,纤维改性技术的研发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到2006年专利迅速增加到278件,随后从2006年至2010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稳定快速增加的趋势,这期间改性纤维由于其特有的优势逐渐被人们重视,其增长趋势比较明显,为纤维改性的技术发展期阶段。而2010年以后每年的申请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并且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年份的申请量总和,这表明了纤维改性技术的研发能力在近几年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由上面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是改性纤维创新技术飞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增长趋势也可以看作是对于纤维改性技术的需求大幅度快速增长,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纤维改性相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了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在最近的6年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化学高分子高科技水平快速发展以及纤维改性技术的不断创新,纺织工业、医疗行业、工程技术等领域对于纤维的高性能、多用途等用途需求不断拓展,人们对高性能、多应用的改性纤维越来越依赖,由此对纤维改性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得纤维改性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越来越快。

2.2 国内外纤维改性专利申请国家和地区分布情况

由申请量可以看出,美国核心专利的申请量是第一位,其份额是28%,数量为457件,其次是日本、中国、德国,依次份额是23%、15%、11%,数量依次为376件、245件、180件,而除了这几个国家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总量所占份额约为23%,共计375件。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外分布的专利申请量要大大高于国内,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纤维改性技术研发实力较强,以及他们对世界范围的纤维改性市场的重视。但国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逐渐意识到纤维改性创新技术的重要性,并开始迎头追赶美国、日本等在这方面技术比较领先的国家。由于美国、日本在纤维改性领域的研究起步早、发展快,并且已经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申请了一定数量的专利,进行了专利布局,虽然我国的申请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增长,数量的总份额逐渐接近这些国家,但是美国、日本等国家早期申请的专利对我国申请人在国内外的专利战略已经造成一定威胁,应该引起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在国外企业还没有全面进入中国并形成足够充分的专利布局前寻找自己的突破口,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纤维改性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堡垒。

2.3 国内外纤维改性专利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在核心技术领域排名前五位的国际分类号大组类别依次是:D06M15、D01F4、C08L1、D06M10、C08L27,其申请量分别达到了621件、376件、245件、163件、131件。D06M15是用烷氧基化合物、烯化氧改性、含磷等各种高分子化合物处理纤维或由该材料制成的化学改性纤维制品的分类,D01F4是按生物特性区分的用丝心蛋白、用酪朊、用球朊、单组分蛋白人造长丝或类似物等纤维生物改性的领域,C08L1是按多糖类或其衍生物等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物类别区分的化学改性纤维,D06M10则是按超声波、电晕放电、辐射、电流、磁场、同化合物或化学元素处理相结合的基于物理改性处理纤维的分类,C08L27是属于用化学后处理改性的纤维分类。从图3中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纤维改性的研究最主要集中在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方法,也都是基于添加材料和纤维材料本身改性的技术改进,其次是纤维物理改性方法,即在于对其纤维结构、形状或者填料等的技术改进。

2.4 国内外纤维改性专利重点申请人申请量分布情况

在国内外纤维改性核心技术中申请量排名前12位的申请人,占申请量前3位的依次是美国杜邦公司、东华大学、日本DIC株式会社,数量依次是56件、52件、50件;其次是日本日清纺织株式会社、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美国伊万奈特纤维公司、日本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欧盟植物纤维技术控股公司、北京中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欧盟GP纤维素股份公司、美国安全BT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从中可以看出申请总量中国已靠近占据头位的杜邦公司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但排位靠前较多的仍然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这也显示了其在纤维改性技术方面投入人力物力比较多,具有非常强的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相对比较高,占据领先地位。但其中,国内申请人东华大学申请量位列第2,北京中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9,华南理工大学第12。说明国内高校和企业对于纤维改性技术的研究虽有一定的重视,且在专利申请量上正在追赶国外的高新企业,但是可以从图4中看出中国的3家申请人中有两家高校科研院所,而企业仅有1家,这些申请人的总量为85件,其中科研院所的高校的申请量为66件,企业申请量为19件。也就是说中国的申请量虽然在努力追赶国外,但是中国企业的申请量依然不足。相对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申请,企业的申请往往更加注重纤维改性技术的工业化、规模化和实用化,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申请则更侧重于实验性、学术性和前瞻性。因此如果想进一步保护国内改性纤维市场,避免被国外高新企业占领技术制高点,还需要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申请的纤维改性的技术、价值含金量,才能力争在纤维改性技术的申请量和技术含量上取得双突破。

3 纤维改性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纺织工业、医疗行业和工程技术等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对纤维的环保性、多用途、高性能等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纤维改性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对新型添加剂、稳定剂、交联母料等化学改性,特性基团、基体材料等生物改性,以及纤维结构、形状等的物理改性的开发和研究中,结合以上对纤维改性国内外专利技术现状的分析,纤维改性技术未来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纤维改性材料用新型稳定剂、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

新型稳定剂、添加剂在纤维化学改性中使用所占比例最大,两者也是纤维改性效果的最直接体现者。而在传统纤维化学改性技术中,其所使用的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含重金属以及含甲醛等有害化合物的传统稳定剂、添加剂,虽然在纤维化学改性加工过程中实现了某些特殊性能或功能,但同时,这些传统稳定剂、添加剂本身的可分解度却很低,导致其无法有效分解或消化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近年来,迫于世界各地医疗卫生和环保的压力,在纤维化学改性技术中,全球要求取缔含重金属和有害化合物的添加剂和稳定剂的呼声日益高涨。

近年来,在纤维化学改性创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中,通过环保型高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制备的新型稳定剂、添加剂的创新技术的专利申请层出不穷,大有逐渐替代之前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含重金属以及含甲醛等有害化合物的传统稳定剂、添加剂之势。与此同时,新型稳定剂、添加剂在保证其环保性的基础上,同时又需要在稳定性、特殊性能和功能效果、工业化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如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日本纤维改性技术集中攻关的在人造和天然纤维素纤维上键合有类环氧化合物等添加剂的研发,改性后不仅赋予纤维各种功能性,同时大大提高其染色性和色牢度,从而在纺织工业高端应用领域大大提高其改性纤维的附加值;美国用于中空纤维材料改性的包含具有直链或支链的合成的聚阳离子链、半合成的聚阳离子链和天然的聚阳离子链中的至少一种阴离子交换基团的添加剂的研究,这将在医疗和工程领域中保证轻质卫生纤维,成几何倍数地提高改性纤维的强度和韧度,同时大大减少老化、光暴露或气候带来的变色。目前在保证环保性的同时,如何实现低成本、工业化生产,提高不同特殊性能及功能效果和稳定性,仍是新型稳定剂、添加剂开发应用关注的焦点。

二是纤维改联工艺的改进。

与添加剂和稳定剂的纤维化学改性相比,交联工艺的纤维改性技术充分利用了合成纤维的各原料成分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其大大减少了添加非纤维原料本身成分带来的副作用,较好地实现了纤维改性的效果或功能,并大大提高了其可分解性。当然,纤维化学改性中的交联工艺的复杂度和可控难度大大增加,实现所需特殊性能或功能的改性纤维的几率相对较小,因此交联工艺在纤维改性品种中需要同时提高纤维特殊性能或功能的成效度。如近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发的由多阳离子式胺的反应产物交联而得低分子聚合物进行氨基甲酸酯纤维素改性纤维,大大改善用直接染料或反应性染料染色或印花较差的色牢度,其可得到具有特别出色的染色或印染物的色牢度。目前,美国杜邦公司、日本日清纺织株式会社等致力于纤维改联工艺改进技术方向的研究。

三是纤维材料本身的生物改性的改进和开发。

生物改性方法把纤维改性技术基于纤维材料本身改性的应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纤维材料分子大小均一,分子量分布相对较窄,密度小、生物活性具有的性能特异,大大提高了纤维改性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如美国研发的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变动物纤维中角蛋白纤维颜色、高柔韧性和防毡化收缩性等纤维生物改性方法,在保持纤维原有的生物活性基础上,大大提高改性纤维的多色性、高柔韧性和高防毡化收缩性。德国和比利时共同研发的基于新型蔗糖合酶蛋白质或相关核酸的使用,大大改变植物纤维一系列舒适性和功能性等纤维特征效果的纤维生物改性方法,并以棉纤维为例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目前不仅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致力于纤维生物改性这一全新的技术方向的研究,我国也有不少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相关企业已在这一技术领域逐步开展研究和开发。

四是纤维纳米结构改性的研发。

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已在纤维的结构、形成、形态的调控、改性、微细化及后加工改性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通过纤维内部结构纳米级再排列的多维、多层、复合等,重新赋予相对于传统纤维完全不同的力、热、电、磁、光、吸湿等功能和风格,其利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刺激的激发作用,制备改性纤维将是今后很长时期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领域。如近年美国研发的含有聚烯烃及表面改性碳纳米管的纳米复合纤维,该改性碳纳米管具有增强的与聚烯烃的相容性,有机改性碳纳米管和聚烯烃的纳米复合物用于制备的改性纤维具有超强的机械和电学性能,尤其具有超强的断裂伸长率及韧性,其目前已开始工业化生产准备阶段;日本研究的含聚乙烯微多孔膜的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其为含有具有碳数4至30的烷基或链烯基的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大大提高了纳米增强纤维和纤维束在内的纤维的强度和刚度,并在后续研究中涉及将无规或定向的纳米增强材料粘附至展开碳丝束或纤维之中或之上以形成改性纤维,其中纳米增强材料粘附或截留在碳丝束中,其纳米纤维可以是定向的,包含改性碳纤维的碳纤维丝束可以再加工用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浸渍,从而形成复合改性纳米结构。其改性后的纤维能显著提高其纤维刚度和强度,同时显著降低纤维重量。纤维纳米结构改性可显著获得优异的光学性、机械性能、耐热性等。另外,纳米结构改性结合化学和生物改性方法复合新的改性纤维也是研究热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如何解决其加工工艺的产业化,降低成本的问题是目前这类改性纤维的技术难点。

4 对我国纤维改性专利技术发展的建议

从之前的数据分析能够看出,2010年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纤维改性技术领域的各项技术发展开始提速,同时我国由于改性纤维的使用量大,企业众多,因此虽然对于纤维改性研究起步比国外晚,但起点高,近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的一些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如东华大学、北京中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等纷纷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依靠这些知识产权对自己的改性纤维产品进行更好的推广与保护。

虽然如此,我们还没有能够与国外那些大公司相匹敌的有雄厚研发实力的公司、企业或研究机构。从数据可以看出,在世界领域内,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纤维改性技术占据领先地位,其技术发展快、基础好、起步较早,拥有纤维改性的核心技术,已经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同时从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到美国、欧洲和日本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已经将我国纳入其知识产权战略中,向我国提交申请的外国申请人前三位就是美国、欧洲和日本。

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虽然近年从数量上靠近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是其设计技术多,技术含量较低,不属于核心技术范畴。从国内申请人的地区分布看,纤维改性的科研力量存在大城市和南强北弱的情况,这应该与大城市和南方工业上比较发达以及国家对于这些地区的政策鼓励有一定关系。因此,我国纤维改性制备行业应加强专利技术与实际产业应用间的结合,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规划;相关制备企业要加强专利知识培训,提高专利申请撰写质量。

与此同时,更为关键的是,纤维改性制备行业和相关制备企业要不断关注世界范围内相关技术,加大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技术合作机制。纤维材料的改性与其加工方法、创新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和性能,经常关注世界范围内相关创新技术,涉及改性纤维产品时,可有效把握纤维改性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和市场用途的热点需求,便于综合定位分析其改性技术的难易程度、性能和功能优良及附加值高低,这有利于改性纤维产品的创新并取得预期成果。长期以来,我国纤维制造产业普遍存在科研、专利申请、和生产脱节问题,在纤维改性制备行业也存在这类问题,从上文中国内外纤维改性核心技术申请量申请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12个申请人中我们占据3位,并且东华大学以52件申请排在第2位,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科研实力来看,科研院所与高校都具有一定的水平。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仪器设施齐全、研究人次众多,而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实际生产与市场需求更加敏锐、资金实力雄厚,因此国内的改性纤维制备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纤维改性资源配置,促进科研院所的纤维改性研发成果产业化,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应用等环节上形成合力,使得纤维改性相关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能够在产业上获得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个纤维改性制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5 结束语

改性纤维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配套产业之一,其占据了中国纤维行业三分之一多的产值,是纤维工业中的第二产业,纺织工业、医疗行业、工程技术改性纤维是纤维改性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工业进程的加快,纤维改性行业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虽然国内相关生成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生产纤维改性用于纺织工业、医疗行业、工程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高端产品的企业并不多,而纤维行业的竞争法则是“质量为王、创新取胜”,因此,国内纤维改性制备的企业应该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机遇,加大加快对纺织工业、医疗行业、工程技术改性纤维产品的研发进程,抢占纤维改性技术的制高点,创造出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改性纤维产品。

参考文献:

[1] ZHANG C H, HUANG Y D, ZHAO Y D. Surface analysis of γ-ray irradiation modified PBO fiber[J].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5,92(1):245-250.

[2] 曹海琳,黄玉东,张志谦,等. 磷酸盐溶液中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改性[J].复合材料学报,2004,21(3):28-31.

篇5

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届纺织服装行业创新创业项目

“产教融创”对接活动方案

 

为落实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具有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纺织强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按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年初工作部署,制订了2021年“创客丝路”中国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届纺织服装行业创新创业项目“产教融创”对接活动方案。

一、 活动内容

1. 活动名称

2021年“创客丝路 创新设界”中国纺织服装中小企业

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届纺织服装行业创新创业项目“产教融创”对接会

2. 主题及意义

“发现新生力 Discover Fresh Force”。

以“发现新生力”为导向,以金融投资为活力,以成果转化和创客项目落地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或园区)为目旳,汇集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源动力,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3. 专题领域

聚焦“产业数字化(供应链)”、“产业数字化(消费升级)”、“材料科技”、“设计创新”等四个专题方向。

4. 申报主体

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高职高校等,重点吸纳中小微企业和创客工作室等。

二、 活动组织

1. 主办单位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2. 承办单位

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上海设界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3. 协办单位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纺织》杂志社、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桐乡濮院针织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西虹桥商务开发有限公司等。

4. 评审委员会

行业专家及投资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并拟请工

程院院士俞建勇为主任委员。

三、 活动步骤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双创”项目的网络征集、初赛评审、专题复赛、现场决赛和项目“产教融创”落地对接推广五个步骤。

四、 参赛要求

(一) 参赛主体要求

1. 企业组

(1)具有法人资格、与纺织行业有关的所有企业;

(2)参赛项目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

(4)无不良记录。

2. 团队组

(1)遵纪守法的个人或团队(含注册时间不满1年的中小微企业);

(2)团队核心成员不超过5人;

(3)参赛项目的创意、产品、技术及相关专利归属参赛团队,与其它单位或个人无知识产权纠纷。

3. 机构组

(1)具有法人资格、与纺织行业有关的所有院校或科研单位;

(2)参赛项目具有良好发展潜力;

(3)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

(4)无不良记录。

(二) 参赛项目要求

每个参赛主体限报3个项目(作品)。

五、 申报项目要求

(一)申报内容要求

申报项目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标题、专题领域、项目简介、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团队能力以及包含吸纳外部投资的商业计划等。申报样表及说明详见附件1。

(三) 申报材料

通过报名网站申报电子版材料,同时邮寄一份纸质版材料,并在封面和承诺页加盖公章或签字(团队组)。

(三)时间安排

申报时间:2021年3月20日—2021年5月31日;

在线初审:2021年6月1日—2021年6月10日;

专题复赛:2021年6月11日—2021年8月20日;

现场决赛:2021年8月21日—2021年8月27日;

项目“产教融创”落地对接推广:2021年8月底。

参加专题复赛和决赛的企业或团队将在评审结束后公布到网站上及微信群;专题复赛、项目“产教融创”落地对接推广活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 大赛奖项

一等奖1名,奖金:100000元(含税);

二等奖2名,奖金:50000元(含税);

三等奖5名,奖金:10000元(含税);

另设项目优胜奖、组织奖、创新企业家等奖项若干名。

一、二等奖项目将被推荐到工信部有关部门,参加工信部创新推广项目库;

七、 参赛费用

本次大赛不收取任何费用。

八、 赛后活动

召开第二届纺织服装行业创新创业项目“产教融创”对接活动(另行通知),邀请40余家投资机构(见附件2)参与,争取产业资金支持,并落地产业园区、孵化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双创项目落地。

九、 联系方式

1. 中国纺联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

联系人:王贵宝 010-85229671   手机13366819929

任姝瑾 010-85229514   手机17611671509

联系邮箱:texhr@126.com 13366819929@163.com

申报网址:cnmaker.popshejie.com(3月20日上线)    

2. 上海设界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  温丽霞  手机13774408946

 

附件:1.参赛项目申报表(样表)

            2. 本次活动拟参与投资机构名录

 

 

 

                     

 

 

 

附件1. 参赛项目申报表(样表)

项目

名称

要求

说明

1. 专题方向可选择“产业数字化(供应链)”、“产业数字化(消费升级)”、“材料科技”、“设计创新”四类

2. 注重科学术语,避免口语化。

主要

内容

 

 

 

 

项目

简介

要求

说明

1.突出项目创新特性;2.可用附件上传跟项目有关的获奖荣誉;3.项目成熟度自评

主要

内容

 

 

 

 

商业

能力

要求

说明

1.表述现有市场性;2对未来市场研判

主要

内容

 

 

 

 

 

团队

能力

要求

说明

1.核心创客学识背景、专业特长;2.核心团队人员分工及协同性优势;3.创新机制

主要

内容

 

 

 

 

技术

能力

要求

说明

1.核心技术、专利属性;2所处行业水平(国际、国内);3.专利特性

主要

内容

 

 

 

有关

需求

要求

说明

1.融资需求。包括额度、周期等;2.落地园区需求;3.其他需求。如政策、人才、行业资源等。

主要

内容

 

 

 

 

说明:1.每项主要内容,不得超过3000字,超出部分,可以附件形式支持。

2.产业数字化(供应链)指产业链中的数字化应用,偏向智造类,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提供生产效率服务体系和系统、供应链效率服务体系和系统;

3.“产业数字化(消费升级)”包括电商的营销渠道变革、网红渠道变革和营销类服务体系和系统,比如虚拟模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附件2. 本次活动拟参与投资机构名录

序号

机构(简称)

1

帮实资本

2

北京同方厚持投资集团

3

大观资本

4

点亮资本

5

东玖资本

6

纺织之光基金

7

高腾资本

8

光速中国创业投资

9

杭州同策云领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10

华纳时代(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11

聚卓基金

12

昆仲资本

13

龙华星朗

14

民生银行

15

宁波仁弘投资

16

璞聚资本

17

奇财务资本

18

启赋资本

19

谦石投资

20

谦石星网产业基金

21

杉杉创投

22

上海东证桔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3

上海开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4

上海通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25

深圳市德迅投资有限公司

26

十方麟玺创投

27

思得投资

28

腾石资本

29

梧桐高创资本、1617科技孵化器

30

易津资本

31

寅辰资本

32

永柏领中创投基金

33

原点创投

34

浙控金诚

35

正海资本

36

知卓集团

37

中冶集团投资部

38

篇6

据资料显示,桐昆股份拟在上交所发行1.2亿股,发行后总股本4.8180亿股,募集资金30.39亿元用于“嘉兴石化年产80万吨PTA工程”。2008年至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1.83亿元、93.22亿元和1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3.31亿元和10.92亿,经营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

下游行业需求旺盛

PTA是石化行业的一种重要产品,是生产涤纶长丝的主要化工原料,全球90%以上的PTA用于与MEG缩聚生产PET。目前,国内PET总产能的84%左右用于生产聚酯纤维(包括涤纶长丝、涤纶短纤),非纤用聚酯占16%左右。经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涤纶产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涤纶产量占国内化纤产量的80%以上,占世界涤纶产量的60%以上。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增长带动了涤纶长丝行业的发展,涤纶长丝产品利润高企,下游需求更是不断走高,2008年至2010年,涤纶长丝行业对PTA需求分别为1090万吨、1254万吨、和1445万吨,这使得涤纶长丝企业均在高负荷下生产,2010年全年中国涤纶抽丝装置开工率达81.78%。服装和家纺行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着涤纶长丝行业朝高新技术纤维及差别化纤维的技术效益型方向发展。

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

据统计,桐昆股份的涤纶长丝销量自2001年起连续10年位居行业第一,行业地位突出。公司连续10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2010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76位.此外,桐昆股份还名列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第9位、化纤行业竞争力10强第2位。

桐昆股份在涤纶长丝制造方面已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确立了在涤纶长丝行业中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中国内首创的低温短流程平推流塔式柔性多功能直纺生产技术:该技术由公司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和聚友化工联合开发,建成了国内首条180吨/天的连续聚合直纺柔性生产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该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多种差别化涤纶长丝。另一项“高效节能一步法中强纤维生产技术”:该技术缩短了工艺流程,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单位产品物耗和能耗。除常规一步法FDY外,桐昆集团还拥有一步法BSY、中强纤维等,使用该技术生产中强纤维能降低40%左右的能耗成本。

募投提升公司运营能力

本次募集资金30.39亿元用于“嘉兴石化年产80万吨PTA工程”。桐昆股份生产所需PTA一直全部依靠对外采购。本项目的实施,桐昆股份不仅可以形成PTA、聚酯、纺丝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格局,优化公司的产业结构,而且将有效降低原材料成本进而降低产品成本,PTA的生产有利于强化聚酯纤维的盈利稳定性,从而增强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篇7

关键词:纺织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2014年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绍兴纺织产业升级研究”(125J107)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现阶段需要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结构与体系,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依托新兴技术,发展全新的新兴产业;二是实现现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激发培育新兴产业。因此,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赢的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纺织业

2009年11月3日,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正式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术语。“战略性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具有关键性、全局性、长远性意义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指由技术创新所催生的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的新生产业。在新兴产业中,有一部分能够在政策扶持下逐渐成长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战略意义,故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我国来讲,传统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通常,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来实现。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

纺织业是一个传统又时尚、与人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的产业。2009年2月4日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在我国,纺织产业还将阔步发展,成长为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及具有战略性内涵和意义的“朝阳产业”。2011年11月份,绍兴市政府《关于加快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纺织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阶段新型纺织技术及材料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产业中的应用和开发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可以认为纺织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纺织产业虽然是绍兴的优势支柱产业,但随着区域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其素质性、结构性、可持续性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资源更难以为继。

(一)生产要素优势被稀释。绍兴纺织业依靠高投入和高耗能的规模效应,以量大价低的“杀手锏”奠定了在国际纺织产业中作为重要制造基地的地位,但产业链内多数产业发展模式在土地、电力、能源等要素全线告急,以技术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发展面临巨大国际挑战。同时,在“人口红利”优势慢慢消失的今天,依靠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竞争资本,已显得不太现实,纺织业在全球的格局仍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国正以比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争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市场。在绍兴许多纺织企业未能与全球价值链中的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的情况下,在东南亚等国家低成本劳动力的挤压下,绍兴部分纺织企业和轻纺城纺织品公司被价值链中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同类供应商所替代,只得以降价承接部分外单,大众产品利润空间仍相对压缩,企业平均毛利润不足10%。

(二)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选择能力、研发能力、集成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于行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行业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集合外还包括行业内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创新能力的整合,以及对行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绍兴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靠进口;高新技术、纤维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在相关产业的研发应用上受制于人;纺织机械方面,许多高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大量进口;面料方面,虽然国内产能产量大,但真正出口的高档服装却用的是进口面料;在服装上,可以生产世界上任何服装但大多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就连国内的知名服装品牌也被国外的品牌主宰。主要原因在于绍兴纺织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多年经营中以“来样加工”为主,虽然利润率普遍较低,但依然有利可图。同时,很多企业认为,创牌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纺织品面料是中间产品,不需要为终端消费者所了解,因而不需要创牌。也因为缺乏品牌,许多企业长期倾向于以量取胜的同质化、粗放型发展方式,在中低端同质化产品生产中产能过剩严重的众多中小企业长期采用低价竞争方式获得出口份额和利润,纺织产业供应链中9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品牌拥有者赚取,陷入了“贫困化增长”的陷阱,削弱了在国际市场的长期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纺织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指纺织产业在产业链、技术链上通过不断创新催生出更多新兴产业,进而逐渐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纺织原料)、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机械)、节能环保(印染)等产业领域更为突出。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提出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环保、医药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纺织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服装和家纺,纺织品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多功能的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的需求。相对于绍兴纺织品面料较为单一低档的情况,差别化的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纺织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产业用纺织品与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联系紧密,与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也有广泛的联系。绍兴纺织业从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上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缩短中国与纺织强国之间的差距,抢占新的市场份额创造了机遇,纺织产品要突破瓶颈更深入地发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必由之路,这也给绍兴纺织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绍兴纺织业优势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产业的发展是交互融合、相伴相生的,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品牌塑造、发展模式创新等,就能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提升内生活力,得到不断发展。在绍兴,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就通过传统优势行业“腾笼换鸟”、“凤凰涅”而形成;纺织产业则正在朝着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拓展。现实中,产业用纺织品的许多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医疗行业、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各个行业,促进了纺织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融合。目前的绍兴纺织业纺织机械水平一流,但其他关键性、核心技术如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有待提高,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尚停留在“引、仿、跟”上,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果,实现产业品牌化、产业生态化和产业高端化而实现升级的目标。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下绍兴纺织业升级的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纺织产业如何借着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东风,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则需要政府、企业、市场等多方共同参与。

(一)支持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纺织服装业不断发展、转型升级不竭的动力。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纺织产业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耗能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多的传统产业,与资源约束、环保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企业需要通过革新观念,结合自身现有的行业优势,应用来自新兴产业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新能源和新材料,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开发高端产品,延伸应用领域,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摆脱低附加值的困局。绍兴应发挥“世界纺织之都”的区位优势,鼓励纺织企业与当地的医疗、装备、汽车等行业协作,并参与到相关产业用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实现产业间的对接合作。财政和国企应优先采购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规定的本地产业用纺织品产品,提高轻纺产品在高新技术项目中的配套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创意和创新是消费类时尚纺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小企业“专、精、特、优”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引导纺织制造企业“走出去”,通过干中学,实现企业采用现代的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从技术密集型产品向创意型产品转型。各级政府需要及时有效地将出台的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引导和帮助纺织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并通过设立纺织产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相关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在纺织产业集聚重点区域建立专业性的行业技术联盟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通过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纺织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二)加大对转型升级纺织企业的支持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特别是前期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纺织产业在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初期,也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进入壁垒,因此要关注财税政策的间接作用和杠杆作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重点对纺织产业中重点骨干企业、产业链中的“蜂王型”企业或高技术类企业、新兴产业企业等,在项目投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管理机制、服务体系等领域,从土地、信贷、财税等方面通力协作,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可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构建贯穿企业生命周期的融资联动机制,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贴身服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五、结论

纺织业是绍兴的传统优势产业,当前发展中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但是在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的纺织业可以通过引进来自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使得纺织产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推动绍兴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江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政、企、银”的评价差异分析视角[D].长沙:中南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国际分工 分工形态 策略

一、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国际分工形态的新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分工形态上发生了深刻变化。

1、混合型分工新形态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形态不断深化发展,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所谓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如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在这种分工形态下,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所谓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这三大环节。在这种分工形态下,发达国家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承接着各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而产品内分工,指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配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正向着三者混合的方向发展。

2、价值链分工形态的出现

如今,商品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大环节。首先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其次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再次是营销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就增值能力而言,这三个环节呈现出由高向低再转向高的U型走势,因此,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当国际分工深化发展成为增值过程在各国的分工即价值链分工后,就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这种价值链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其在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国际分工总体的边界已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这种分工形态的出现使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作用在提升,使各国争夺价值链顶端的地位成为未来产业发展升级的指导方向。

3、国际分工地位的决定因素

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U型价值链中的位置,取决于其知识要素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价值链分工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真正决定国际分工地位变化的,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要素结构如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高位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二、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地位的研判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应从所取得的成绩及尚存的不足来全面判断。

1、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2001年,日本通产省的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迅速上升。另外,从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1%,外贸进口年均增长24%,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4.2和12.7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十五”后期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美元关口,稳居世界第3大贸易国位置。据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

2、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仍较低

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处于较低层次,接近U型链条的最底端,因此获取的分工利益很低。从我国产业发展历程看,即使是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其大部分工业行业及产品与发达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获得价值链上最多增加值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例如,从大纺织角度来看,在服装类制品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十分显著,而在纺织纤维类,即作为大纺织的上游环节、并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面料环节中我国并不占优势。如再考虑到第一、三产业不够发达,更能说明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处于较低层次。

三、我国产业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原因分析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和价值链底端的现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比较优势的负作用

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不仅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对华投资,而且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一方面这种优势为我国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种优势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地位中低层次的分工局面。以这种比较优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强国,但事实上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即处于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低端。

2、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与彩电相关的10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其中的60%;在65项手机相关的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50%。另外,在57项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了15.8%。这种缺少核心技术能力的状况,导致了我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内许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自然会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层次低。

四、我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的策略

1、强化产业开放意识

全方位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规则将与世界市场经济及其运行规则全面接轨,而且我国产业发展也将以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基点,参与全球国际分工。那么,很有必要从“产业开放”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通过具有超前意识的产业开放思维,把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放在本国之内考虑,而且要放在全球产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进而实现产业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顺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要求以全球资源(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为基点,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把在全球地域空间上实现其调整和升级纳入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视野。

2、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这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为此,国内指导国际分工的理论应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传统的以增量方式实现的贸易增长是粗放型贸易增长,而集约型贸易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贸易增长。实现外贸出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4、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当今国际分工地位中长期处于优势的产业主要依赖于先进技术。我国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就要重视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5、培育自主品牌,强化营销网络

培育自主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提高盈利率和增值率。我国出口产品众多,但是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然而,很多发达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大多着力于研发、品牌营销和控制核心技术环节,以此居于价值链的高增值环节,所以一定要着力培育我国产口的自主品牌。

【参考文献】

[1] 汪斌: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 于蕾: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多层次参与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7(2).

[3] 李丽: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策略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1).

篇9

关键词:陕西;加工贸易;问题;对策

1 陕西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1陕西加工贸易发展的规模现状

据资料统计,2010年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42.7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8.42%。2012年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43.8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4.51%。2014年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94.2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8.3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陕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在陕西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正在不断加大。

1.2陕西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水平现状

首先,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路径不同,陕西加工贸易从已开始就承接了电子信息类产业。2012年,陕西电子信息加工贸易产物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85%。大量的外资企业为陕西加工贸易带来了很多新产品、新技术人员、新设备,有效地促成了陕西技术水平的提升。其次,陕西地区中有多个生产行业在工业生产中有很强的竞争力,如鼓风机、机床、机械类汽车零件等。最后,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能源方面的化工产业如煤炭、石油,也是陕西加工贸易发展的巨大优势。

1.3陕西加工贸易结构现状

陕西加工贸易产业主要分布于机械、果汁、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和有色金属等领域。美国、新加坡、韩国等为加工贸易主要贸易伙伴,而加工贸易出口商品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零附件、船舶、涡轮发动机零件、太阳能电池等;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主要为用作存储器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开关元件、涡轮发动机零件等。

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国家持有的企业包括机械制造加工、汽车零部件、等加工贸易行业,因为陕西良好的水果资源,民众持有的企业抓住这个机会使再加工果汁交易有了长远的发展。部分的外资公司以陕西省本身优良的电子行业为基础,在电子生产占据绝对优势,处于领导地位。

2 陕西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2.1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较少

依据陕西统计局资料显示,全省2014年有进出口业绩的加工贸易企业共136家,其中出口有业绩企业92家;进口有业绩企业96家。有20家公司对外出口和对内销售的生产总值超过了3000万美金,其中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5家,较上年增加企业1家;超5000万美元的企业8家,陕西加工贸易企业所占比重较小,仍处于全国落后省份。

2.2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现在许多加工企业只是对产业链初级产品的生产,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例如果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并没有参与到核心技术的生产中,加之没有先进的设备与缺乏高新技术人才的种种因素,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偏低,陕西的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对外交易总的生产值的88%以上都是浓缩果汁和机电产品创造的,浓缩苹果汁作为陕西最大的传统对外出口商品,交易总额在全球占据了这个行业的38%。陕西生产交易一般项目的主要特点是经济附加值低,规模小,劳动量大,没有比较完备的产业群,产品的更新率低,在世界范围内满足不了市场要求。

2.3缺乏自主品牌

陕西省现在的加工贸易形式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没有自主品牌,还是初级阶段的OEM,所以陕西省的生产交易企业的附加值也是呈现的一个初级形态。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下国外委托方会提供或者指定配件和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委托方的限制,因此我们企业所获得的最大的价值只是依靠劳动带来的增值。尽管陕西省现在也有具有比较高级形态的加工贸易,但是其甚至大到全国的生产交易大多都不是核心技术,因此附加值都不高,一个原因是因为陕西省的技术工人的工资不高,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企业甚至研发部门都没有拥有核心技术。从加工贸易的这两种主要形式的本质可以看出,陕西的加工贸易缺乏自主品牌。

3 促进陕西加工贸易发展对策

3.1加大力度引进高新技术

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系统与体制,大力支持与指导陕西地区科技型私有制企业的发展,为其建立发展的星光大道。具体措施为:规划与完成科技型产品出口工业园,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税务优惠、政策支持,大力进行新科技产品的研发,如根据出口额的量给予财政支持以促进新科技产品的研发。其中,计算机、软件开发、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是重点支持对象。科技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公司是否掌握某方面的关键技术。所以,公司在保护自己关键技术的同时,要随时关注行业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自己的新锐力量,积极开展技术革新。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起部分特色项目,保持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基本竞争力。

3.2逐渐使进加工贸易产业实现转型和升级

使加工交易行业的升级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使加工交易产品的结构逐步实现升级,慢慢将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由高科技的技术产品代替;另一个方面是将工交易产业中的加工环节应用到的的技术的逐渐升级。当下虽然陕西省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很大一部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在产品的生产环节他的劳动量还是很大的。含有高技术的、本身价值很高的产品在陕西省并没有出现。所以,只有从本质上提高加工交易产品的技术,增加产品层次,增加加工交易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深度,将陕西省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才会更好促进加工交易技术的进步和整个行业的升级。

3.3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陕西要提升自己在国际加工贸易中的地位,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积极吸引外资企业对陕西的投资,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其向陕西科技含量高的的产业进行大量投资;引导外资企业在陕西开设产品研发和销售中心,通过与其合作来提高技术水平;利用外资企业的高新科技和陕西的扶持性政策,开设陕西自己的研发中心,领导陕西加工贸易企业改革技术,创出自己的产品品牌。培育出能与跨国公司加工贸易配套的各类企业。

参考文献

[1] 裴子英,王倩.陕西省加工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11.35

[2] 刘学伟,张义.浅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2.08

篇10

2012年钢铁、造船、水泥等传统制造业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象,中国制造业开始面临新的环境和变化。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如今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但要面对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竞争力不高等老问题,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出口萎缩、成本高涨等新难题。

核心技术缺乏,80%的高端技术依赖国外进口

目前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严重不足。在很多制造行业上,中国制造商占领的只是低端市场,而盈利丰厚的高端市场却被国外厂商所垄断。例如制造芯片的光刻机、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平板显示器的压缩芯片等,我们每制出一个产品,就要给外资拿去一块相当丰厚的利润。据统计,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均被进口产品占领。

我们制造出了产品,但利润的大部分却被外资拿去,所以中国虽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实际上不过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目前的中国制造企业还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能够参与国际主流渠道竞争的产品就更少。

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低下

正因为中国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缺失,所以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往往不高,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制造企业大多靠打价格战赢得订单,企业经常在竞争中自相残杀,相互压价,导致制造企业利润水平低下。比如机床,我们卖十台还不及人家卖一台。

进口机床平均单价是我们出口机床的400多倍,这差距简直令人不敢相信。

劳动生产率偏低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被概括为“两高一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

劳动生产率及附加值偏低是高速成长下的中国制造业无法掩饰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前中国科学院曾多份报告认为,中国劳动生产率相比发达国家严重滞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甚至不如印度。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一方面,造船、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产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大型数控装备、卫星航天、智能设备等高科技产业的产品却普遍不足依靠进口。这就形成了我国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的矛盾局面。

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仍然是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而世界500强更多以现代制造为主,这也是我国制造业跟德美制造业很大的区别。

企业规模相对不大

虽然我国工业增加值在世界上名列第一,但我国制造业主要靠拼企业数量众多取胜。以单个企业衡量,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规模仍然较小,许多企业都没有达到行业对规模经济的最低要求。尤其是与世界500强相比,中国制造企业与世界级制造企业在规模上的差距仍然十分显著。

高耗能与高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制造业向来存在“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现象,而这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工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将高污染的工业移向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制造业则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第一制造业大国的称号,

光是电机(俗称“马达”),国内能效消耗就比国外高出大约15%~20%。因为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多为节能环保的高效电机,其高效电机效率已达到91%以上,而中国高效电机使用率仅为5%,其余大部分是低于标准规定的3级能效电机,平均效率为87%。

品牌意识缺失

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企业的品牌意识相当缺乏。据统计,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有64%的企业没有对品牌进行全面保护。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对品牌未予以全面保护的比例竟高达80%,十分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