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主义的艺术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资本积累;封建制度瓦解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伟大时期,历史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为拉开欧洲近代史序幕的开始,也被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涌现。这些伟人们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让文艺复兴从此达到了一个。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的价值和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同样发生着变化,人的价值也被强调到了政治和经济中。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人文主义是一大闪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过度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里面的个体精神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大家都以为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纪。其实在欧洲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开始有了个体精神的出现,只是当时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统治下,个体精神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否则可能因为违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处置。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始,而且文艺复兴又是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这就为人文主义中的个体思想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压迫已经开始动摇,人文主义的个体思想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时代变迁开始不断膨胀,当时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个体精神。
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为什么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原因的。欧洲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双重压迫,那里的人们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剥削,那个时候的欧洲压迫要比中国的压迫残暴的多。中国也存在着宗教的影响,但是那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而且中国信封的是佛教传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但是欧洲十四世纪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时候更加强调教皇的权威和神的能动性,生活在欧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种压迫下人们对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强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不断膨胀、不断强化最后个体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文主义中个体精神的不断膨胀和过度发展与之前人们长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国的百家争鸣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非常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表达的思想,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其中不乏个体精神的体现。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人文主义体现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过度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个体精神也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米开朗琪罗雕著的塑像《大卫》表现的是一欧洲青少年对于力量和美的体现其中同样包含了个体精神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不是只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人文主义刺激了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缚开始了自己个性的创作。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支配着这些伟大的创作者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个体精神的支配,这些伟人们不互相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们凭借自己才能和技术创作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作品。虽然个体精神对于人文主义来说有点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品。
三、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发展史上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过度发展和膨胀已经严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真正含有。好多人们开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人文主义里面对于人的关怀思想也被扭曲。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被过度的强调人的权利和地位,欧洲的各个阶层开始享受人文主义带来的福利。从统治者到下层的人民开始主张及时享乐主义,人们开始变得享受和浪费,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了奢靡和腐败的生活作风,对于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
四、人文主义个体精神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欧洲文艺复兴给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来说是苦难史的开始。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开始享受生活,欧洲本土的资源和资本无法满足这些提倡个体精神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欧洲的部分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开始了残暴的海盗行为和殖民主义。他们向富饶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开始疯狂的掠夺和殖民主义的实施。人文主义个体精神间接造成了欧洲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推动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衍生的一种思想。对于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和全面的分析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使当时文艺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欧洲贵族开始过上奢靡和享受的不良生活,间接的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民造成了灾难性的毁灭,但是却促进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辩证和全面的分析下存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都间接或直接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篇2
关键词:人文主义;当代;公共空间;设计
中国城市进程的飞速发展,在交通使得的同时,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活动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也是最能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地方,以机场和地铁、车站、广场及历史街区等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也记载着城市居民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变迁。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人文主义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凸显现代城市文明并塑造城市形象,在人文主义要求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人文关怀,使公共空间设计更符合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受到了设计行业的高度重视,当代公共空间设计积极探索运用人文主义的科学方法,以提高公共空间设计质量,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能够促进人们的发展。研究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完善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而且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文主义
(一)人人平等
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当代公共空间设计实际上是为了人们的需求而设计的,而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当代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是各种各样的人群,其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与城市整体环境相整合的设计让居民在艺术的熏陶下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在设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要主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使用全,使社会公民能够平等地使用公共空间。
(二)人性自由
人性自由指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享受相对的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人性自由要求公共空间设计具有灵活性,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因此,公共空间应该十分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直观性,能够相社会群众传递一定的信息,具有容错能力,满足当代社会群众对自由的追求。同时,公共空间设计要向社会群众提供多种多样的使用方法,并且每种使用方法要简单懂,使人们在使用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期望值。另外,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注重舒适度,满足使用者的感官要求,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三)理性崇尚
理性崇拜要求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便于操作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形状、尺度、质感等方面的因素,并要积极重视人体工程学,利用人力工程学的原理来进行空间设计,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因此我们应将现代设计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相结合,不仅要使公共空间设计具有艺术美感、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成分和科学新,增强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另外,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其人文关怀,又要注重公共空间的结构和功能,避免公共空间设计流于形式,增强设计的科学性。
二、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一)当代公共空间设计要照顾不同人群的心理
在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运用人文主义要求设计师能够运用科学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来提高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注重不同社会人群的心理,根据人们的心理状况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满足社会群众的公共空间需求。同时,公共空间设计要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社会群众的心理相结合,在保证公共空间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为此,设计师应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全面规划,运用高超的设计节能对公共空间设计进行详细策划。同时,要保证各施工单位的积极配合,在保证公共空间实用性的基础长,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主义,加强对人的关怀。另外,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例如,在公共厕所的设计中要设计残疾人或老年人专用的座便。在道路设计中要设计盲人专用的盲道。
(二)当地公共空间设计使用人性化的表达方法
公共空间是构建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反映城市居民对自然与空间环境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因此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深刻感知城市形象信息,将城市的历史人文脉络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造人、环境、意蕴三者之间新的创意空间,让人与空间在互动中取得最大的正面传播效果。首先,公共空间设计可以采用造型、材料、装饰等公共空间要素的变化来进行人性化表达,增强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在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舒适原则,注重公共空间的舒适性,使人们在使用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舒适感,增强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好感度;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对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人为尺度来衡量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并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格来设计公共空间。
三、结语
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代公共空间设计就是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人文主义十分必要。目前,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人文注意具体包括人人平等、人性自由、理性崇尚这几个方面,为完善人文主义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要照顾不同人群的心理,使用人性化的表达方法,增强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人文主义不仅能够提高当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质量,而且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宗欣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慧娟,张琦.视觉信息无障碍设计———运用无障碍设计理念进行插画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
篇3
关键词:文艺复兴;绘画作品;人文主义
不同时期的社会因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生产力、政治、经济、民族、、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会影响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社会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这一伟大的运动是以“文艺复兴”为代号、“人文主义”为旗帜、“文学艺术”为先导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发展,大量的绘画创作都以“人”为中心,重视人权,肯定现实人生及世俗生活。
一、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温情主义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这一千多年被称为“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宗教,是此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有力统治手段,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封建统治阶级对于精神文明的垄断控制,使得欧洲人民生活在封建集权和宗教神权的压制下。文艺复兴前期,随着手工劳动中技术的不断革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城市市民比农村农民的生活愈显富足而开明,农村封建自然经济渐渐以市场交换为主的城市手工业经济所压倒。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大变革……”[1]。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欧洲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关注人生享乐和生活美好,人文思想开始萌芽,人们走出了黑暗漫长的“中世纪”阴影。
与此同时,新的科学技术、思想认识不断地更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新秀们的科学成果,使人们更加理性的认识了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等成功的环球航行以及发现新大陆,证实了地球是圆的,使中的一些邪说无法站稳脚跟,给宗教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为自然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文艺复兴的形成不是突发式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积淀下逐渐形成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是新资产阶级的思想,以人为中心,号召人们把思想、感情、智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提倡“人权”“人性”“个性自由”。“概括起来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是:1.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2.肯定现实世界,鼓吹享乐和名利,反对禁欲和修行,批判经院哲学;3.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4.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和技术,重视实验科学,探索自然,推崇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2]人文主义充分表现了对人本身,对世俗生活,对现实社会,对自然空间的一种温柔的感情,体现出一种关注,这样的感情这种关注即是一种温情主义,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们常通过绘画作品的内容来表达自身的这种感情和关注。
二、人文主义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关注都注入到了绘画艺术中,冲破了神学桎梏,唤醒了个人的自我意识,在宗教绘画作品中,讴歌人性的崇高,表达了艺术家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肯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乔托的《哀悼基督》,这幅画是乔托为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纳礼拜堂所作的装饰壁画之一。这是一副结合了人性与神性的画,通过这幅画通过复活表现一种对未来的期望,人性固然软弱但终会屈服于神性,善的必将成为至善,而死亡是获救的缘由,因为我们的罪已与基督一起被埋葬了。如此体现了一个基督徒的人生观:坚信天主,满怀希望不断悔改,爱天主及爱人如己。
乔托是刻画人物感情的能手,画面中的各种形象不仅处于不同姿势和动态之中,脸部的细腻表情、身体动态和手势,因身份、性格等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但他们却能共同的流露出悲痛之情。前倾凝视耶稣的圣约翰,在绝望与悲痛中向后伸展双臂,表示心中的绝望。女圣徒们的手轻轻地握着耶稣带着的双手和双脚,神情充满哀伤。这种写实场面所流露出来失去亲人的悲情更深刻感人。
“乔托绘画主题更多是传奇人物的生活本身,想要唤起观看者本身的内心体验,让他们参与神圣历史的情感体验。以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来体现对人和世界的新看法,以展示人本身和现实生活之美,来反对宗教神学贬低人性的观点。这就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乔托艺术的现实主义表现同时也揭示了新艺术的现实主义手法和人文主义思想内容的紧密结合。”[3]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非常重视艺术的精神内涵,把技艺、精神、形象、情感相柔和。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探究对象是人,而且是对人的灵魂和人生更加深层意义的探究。这种对人自身进行深入认识和探究的行为,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虽然以宗教、神灵以及虚无缥缈的天国为出发点,来探讨神和人的关系,但实际上却落脚于现实社会,探究的仍是现实中人。神灵不过是理想化了的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在宗教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内容是把实现人理想化了,体现行善、互相帮助、不偷窃、不妄语、不贪、言行一致等戒律,这些都是与社会道德标准相一致的,是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艺术家的这种思想感情与意志愿望常常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之中。在宗教绘画中形象性将教义、人物、故事融为一体。这种宗教艺术为非的欣赏者们也同样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复活》,画家描述的是基督的复活,画家把在画面中直挺站着的基督形象画成一般人的样子,让基督融入到本不是很协调的主题之中,克制的姿势带有一种紧张感,仿佛已经准备好自己走出坟墓,去唤醒沉睡的世界。天空飘着清晨的条状卷云,这是一天的清晨时刻,四个守护者和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沉睡中。基督超脱的表情,毫无审判之意,似乎有意让世人来评判自己。他按理想的人体形象来表现基督,在背景中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作品精彩地诠释了艺术、几何、神学、哲学以及社会现实等。弗朗切斯卡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中,都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和精神价值,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人文、理性与美学等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他的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广泛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本文简单举例分析了人文关怀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剖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特点,该时期的绘画作品不仅奠定了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而且还以其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该时期的绘画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艺术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注释】
[1]范梦.世界美术通史[M].(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493.
篇4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革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5
[关键词]人文主义 理性 节制 和谐
[中图分类号]BS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2-0038-06
一提起人文主义,人们总会想到文艺复兴,认为人文主义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文化思潮,甚至认为两者具有同一性,“这是每一本大学和中学教科书以及导游书中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就连一些哲学百科书在解释此条目时也写道:人文主义是于14世纪后半期发端于意大利,随即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类似的表述无论是普通读本还是在严肃的学术出版物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种拦腰一截的方法不仅忽略了这一术语的历史性,更是在内涵和精神气质上使人文主义一词大为逊色。人文主义其实是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它的主旨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分析和探究,对人给予理性的教化和培养,对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给予精神指导。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一
希腊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对人性的基本理解是身与心、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对人的基本理想和总的追求是塑造身心俱美的人,既是世俗的,又是神圣的:是“具有躯体的精神”和“精神化了的感官性”的和谐统一。这项宏伟事业的起点是荷马,终点是希腊古典时代辉煌的“三哲”。
盲诗人荷马无疑是希腊人文主义之父。令诗人永垂不朽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古代希腊被看成是智慧的宝库,“所有城邦都把它当作学校教育的基础”。荷马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至8世纪,上承希腊米诺斯一迈锡尼古风时代的爱琴文明,下启希腊黄金时代的雅典文明。荷马是当时许多游弋在希腊各地的行吟诗人之一,之所以至今依然不朽,在于他把各种各样的传说、神话,通过自己富有诗意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别林斯基写道:“荷马的艺术才能是座熔炉,通过它,民间故事、诗歌和诗的片断的粗矿石炼成了纯金。”荷马生活在人类的早期,人类文明的生长时期,也是希腊个性形成阶段,崇尚的是自然主义,精神生命呈现出“青春的新鲜、欢欣的状况”。荷马笔下的希腊人生命纯朴、热烈、奔放而自由,在自然的天性中尽情享受生命的愉悦。史诗中那些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整日宴饮。直到日落时分”,“宴会上还有阿波罗持有的漂亮的七弦琴和用美妙歌声相和的文艺女神们。”荷马对躯体的健美、相貌的俊俏、欢宴的场景、感官的享乐真是不惜笔墨不加掩饰,史诗充分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无拘无束。荷马不愧为是人性美的讴歌者、颂扬者和倡导者。
荷马的人文主义集中体现在神人关系上。荷马的诸神既有神的特性,又与人同形同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有时很难区分到底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还是希腊凡间的人。也许这正是诗人的理想,要按照神的样子塑造人:既有人性的丰满与热烈,又具有神的力量与克制。在荷马这里,神愈近人,人更像神;神与人同乐,人与神共欢。但拨开人神共舞的场面上的热闹,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本能与理智的较量。荷马史诗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元素是希腊人不竭的泉源,“希腊世界生息在荷马这个元素里,就像人类生息在空气里一样。”但荷马的人文主义更关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在这一时期,人类理性刚刚走出襁褓,只显露出微弱之光,非得借助神力才能唤醒。作为深刻影响欧洲文明传统的希腊古典人文主义,不是仅由希腊的神话、诗歌、悲剧来完成的,荣誉的花冠更应属于希腊古典时代的哲学。
二
希腊历史进入古典时代的标志是希波战争的胜利。任何战争的胜利本身都是值得欢庆的。希波战争的胜利对于希腊的伟大意义除了在于其结果决定希腊人是做奴隶还是做主人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影响――成功抵制了东方专制政体向西方推进,“使亚细亚的原则失掉了一切力量”,从而“挽救了文化和精神的权力”。此后希腊,特别是雅典,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植根于西方文明的希腊人文主义的理性智慧诞生在雅典城邦民主政制的鼎盛时期,完成于雅典城邦由强盛转为危机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典人文主义的发明者、完成者、完善者。
众所周知,希腊文化一转而至于哲学便开出了异常绚丽的花朵。荷马以来的希腊文化到了苏格拉底时生了转向。荷马为希腊人发明了一个神的世系,要在神性中发现人的理性,这种理性往往表现为“神异奇迹”。任何文明的起源首先是宗教,希腊也不例外。荷马史诗中的神成百上千,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处处是求神问卦、请求神谕的记载。处在文明早期的希腊人对鬼神显灵之类的事情是很在行的,“只有苏格拉底不受它们的吸引,因为他深知科学和艺术不是神异事迹的产物,而智慧也决不是在秘密之中。真实的科学宁肯说是在公开的意识里。”苏格拉底把视线从神界转向了人事。 “苏格拉底之所以受到特别的尊敬。正如西塞罗所说,是因为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不断反复要求的就是,哲学要成为人生的学校,致力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由于专注于人事,对人事的关心,苏格拉底不但实现了由神界向人界的转向,更进一步地完成了对人的本身的转向,即关注点由人的外在的感性对象转为内在性的灵魂。希腊人生命力的勃勃生机决定了他们从来就不是禁欲主义者,希腊的古风流韵即使是苏格拉底也不能免俗。他对俊美的面容、矫健的躯体也会投以惊羡的目光,但他认为惟有高贵的灵魂才会使人尽善尽美。苏格拉底确立了一个原则,灵魂的善对于人来说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获得精神的启蒙与教养,苏格拉底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他不知疲倦地行走于街市,向所遇到的任何人――无论是贵族还是鞋匠――不断地询问、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义;什么是虔敬,什么是不虔敬;什么是谨慎,什么是鲁莽。他认为,“对这类问题有知识的人是有价值的。善良的,而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则可以恰当地被称为奴隶”。诘问方法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使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还要使人知道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这样做就是道德的。比如说,中国孔子之学教人以伦常,君臣关系位于五伦之首。这炉火纯青的君臣理论如果到了苏格拉底的手里,他
就会向他的讨论对象诘问:为什么要忠君尊王?因为人有君臣之伦。再问:如果君臣之伦为人之本性,是否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必有君臣之伦?显然不是。人类社会莫不有父子夫妻,莫不有长幼朋友,这才是人类天赋的关系。苏格拉底就是在这种诘问中让对方反思其行为的依据。孔子是教人做什么。苏格拉底是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黑格尔高度赞扬苏格拉底“是道德的发明者”,“苏格拉底以前的雅典人是伦理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人;他们曾经做了对他们的情况说是合理的事,却未曾反思到、不认识他们是优秀的人。道德将反思与伦理相结合,它要去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伦理是朴素的,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才是道德。”伦理是风俗、习惯、训诫、神谕或上帝的箴言。在伦理的状态下。个体行为也许是道德的,但却意识不到。伦理是直觉,而道德是个体意识的自觉,是理性的指引。在理性状态下,个体知道什么是善恶美丑。如果理性意识到行为的恶则会放弃,避免恶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苏格拉底为了雅典人能过上有德行的幸福生活(灵魂的善才是幸福)耗尽了一生的激情和智慧。就在对他执行死刑的时候,他还在教诲人们不要只专注于尽力获取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他劝谕人们不要“把实际利益看得高于精神和道德的良好状态”。苏格拉底是道地的人文主义者,他用他的思想和行为铸就了西方理性的典范、人格的楷模――“一个恬静的、虔诚的道德形象”。希腊精神在苏格拉底这里发生的转向同时也是世界精神的转折点。此后,理性精神像基因一般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和精神的传统里,尽管时代不同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未来时现到的问题是什么,“在原则上、基本的特征上都已包含在古代的学问里了。”
柏拉图沿着苏格拉底的方向继续前行。他是苏格拉底学说和思想的忠实记录人和继承人,并在继承中发展和超越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讨论城邦与人的关系时,重点认为城邦个体公民自身、个人灵魂的善和理性节制是城邦正义的基础。柏拉图的关注点首先在城邦本身,以城邦政治和伦理哲学为中心。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城邦国家是古典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在古代希腊,城邦共同体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失去城邦身份,甚至不能称之为人。个人不能单独生活,不能单靠个体力量达到自足,因此城邦共同体的公共秩序和共同精神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城邦的正义对于个人的正义具有优先性。个人的正义是从城邦正义中教化养成而来的,即对个人的道德教化依赖于城邦制度本身的正义性。个人品质的好坏,个人德行的善恶,灵魂的高贵与卑贱端赖于城邦制度本身的优劣。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一种现象:在一个好的制度里,坏人能变成好人;在一个坏的制度里,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在回答问题之前,柏拉图提出国家应具有三个美德:一是智慧,具有治理国家的才智,属于少数统治者;二是勇敢,属于有力量保卫国家的军人;三是节制,是对感望的控制,这一美德不像以上两种只限于一部分人,而是一切人应具有的美德。正义看起来似乎是第四个美德。但是它并不是以上三者之外的另一个美德,而是统摄节制、勇敢、智慧的力量。“无论何处,只要你发现了其他的美德,你必然会碰见正义本身也已经在那里。”这就是说,正义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关于外在的、单个的、具体的行为,而是自身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具体行为,而是关于内在的、正义本身的本质规定性。真正的善也不是一个一个善的行为,而是善的普遍原则,善的相。”“只有共相、理念、善是本质性的东西。”由于正义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关于内在的普遍性的规定,当一个具体的正义行为结束后,正义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依然存在,正义或善又是永恒的。因此,正义的总体特征是普遍的、单一的、永恒的。发现正义或善的普遍原则,即相,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超越。苏格拉底在永不停息的追问中,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或善,探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但苏格拉底并没有给出答案,柏拉图完成了老师未竟的事业。
确立正义或善之普遍性原则也就是确立了城邦正义或善的普遍性标准,同时也为城邦确立了道德和价值方向。但是,怎样实现城邦的正义?节制、勇敢、智慧的品质从何而来?柏拉图认为:“除了来自个人而外城邦是无从得到这些品质的。”个人的这些品质又从何而来?这进一步的追问直逼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的教化。教化就是在善之普遍性指导下,对人施以教育,培养与陶冶人之为人的性情,使其具有城邦所需的道德品质。教化是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对人的理性的培养和灵魂的塑造又是教化的核心。人文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使人完美不可缺少的更加内在更加深刻的精神修养。要塑造灵魂就要先认识灵魂。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既有较好的部分,也有较坏的部分,由此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当较坏部分受较好部分控制的时候就是“自己的主人”。而当一个人的欲望在力量上超过了他的理智,就是“自己的奴隶”。柏拉图认为欲望是最大的外在敌人,一方面它占每个人灵魂最大部分,另一方面它最贪婪。真实的存在,即正义或善的“相”寄寓在灵魂的理性部分。是永恒的,最接近于上帝。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培养人的灵魂的理智部分,使人具有理性力量去控制、支配人的感望,以防止感官的混乱影响灵魂的清澈。这正是柏拉图哲学的特点。他“把哲学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并且把意识提高到精神的领域里”。在柏拉图看来,肉体及感性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有死的,而灵魂是永恒的。但灵魂的永恒性不是自动产生的,只有当灵魂摆脱了外在欲望的诱惑,处于澄明、宁静的境界,灵魂的理性部分才能区分判断什么是正义与不义。才能认识把握真正的善和真理。灵魂通过精神而达到不朽。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典人文思想的发明者、原创者。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对他产生了后裔般的依赖,连最反对他的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如此评价,未免不包含哲学家个人的特殊偏好,但是谁也不会否认柏拉图的精神哲学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正因为这样,本文不打算把来自遥远马其顿的亚里士多德当作继续讨论的对象,尽管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但这里重点是从原创意义上讨论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三
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原则是理性,伦理原则是理性指引下的节制与适度,目的是社会的正义或善,终极意义是人的更幸福美好生活。在此我们能感受到古典人文主义最形而上的关注也就是为了形而下的目的。这意味着古典人文主义既指向哲学,也指向生活;它既是一种哲学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那
些古代先贤不是隐居山林僻野的修道士,他们不做无聊的玄思与冥想。他们的思想是现实的、活生生的。黑格尔评价苏格拉底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而柏拉图“归根到底是一个雅典人,这意味着他身上所有其他人类兴趣都要服从他对于政治的兴趣”。他们对灵魂和精神的迷恋,对普遍原则和一般概念的钟情,并不是为了满足于精神世界的概念游戏,而是要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人文主义者强调对灵魂的诊疗和精神的教化并不是否认更不是弃绝感官的生活,也不是贬低生活本身的幸福快乐,只是认为有节制的、适度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有节制不在于把享乐减到最少,不在于有目的地保持头脑清醒和压抑欲望,而是一种意识的力量,这种意识能在过度的肉体享受中保持清醒。”我们不能以空洞虚伪的道德教条来设想希腊人。希腊人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从来不提倡更不崇尚禁欲主义。完美的人是感性的美与灵魂的善的结合,完美的生活是在禁欲和之间保持节制的适度。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墓前著名的演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希腊精神的中庸、节制与适度。他说:“我们爱‘美’,而不流于奢华和挥霍;我们喜欢哲学思想,而不趋于文弱和无为(因为一般人在‘思想’方面用心以后,每每远离‘实践,――离开公共的和普遍的活动)。我们勇敢活泼,然而这种勇气,没有使我们轻举妄动;其他国家的人民就不同了,尚武必致轻文;我们深知怎样去区别什么是舒服,什么是困难,然而我们从不逃避危险。”这是一种由教化而产生形成的道德的美、精神的美,实乃人文之美!
古典人文主义既热爱生活,更崇尚理性。身与心、灵与肉、理智与情感在这里处在理性支配下的和谐状态,是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和谐统一。古典精神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希腊文明诞生之后,西方人一直在希腊人的影子中思考。
希腊化时代的罗马全面吸收希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政体制度到艺术作品。似乎要把整个希腊搬过去。但是罗马人不得希腊文化的精神要领。他们有技术,却没有科学精神;他们引进艺术品,但缺乏艺术精神。在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雕塑等文学艺术中对美的描绘与讴歌是永不衰竭的主题,但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告诉人们这些美虽然是必需的,惟有灵魂的善才是最高的美。在罗马,由于没有一个精神世界的普遍原则,希腊的美在这里剥去了神圣的一面,走向了它的反面――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当罗马足够强大之后,整个帝国陷入了庸俗的物欲与之中。灵魂被感官享乐所腐蚀。道德自然是无暇顾及了。“纲纪逐渐废弛,道德可以说先是倾斜。继而愈加下滑。”财富没有精神的指引,必然带来更大的贪婪。“泛滥的逸乐带来了因奢靡、而毁灭自身与毁灭一切的欲望。”罗马在穷奢极欲中耗尽了旺盛的精力,导致的第一个结果是帝国自身的灭亡,第二个结果是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报复。对此海涅似乎有些幸灾乐祸,他写道:在这罗马人的世界里,肉身已变得如此肆无忌惮,看来需要基督教的戒律,来使它就范。吃了一顿特利马尔奇翁的盛宴之后,是需要一次基督教似的饥饿疗法的。
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作为一种起源于东方的文化,基督教得以从精神上征服西方人,与它对希腊哲学的妥协密切相关。从希腊哲学中寻找思想根基与理论支撑,从而实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链接,完成了基督教的西方化。柏拉图的灵肉二元论为基督教提供了有力的信仰依据。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柏拉图主义统治基督教800年,如果说基督教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柏拉图主义并不为过。但基督教把柏拉图灵魂哲学推向了极端,把灵肉对立无限夸大到灵肉撕裂的程度。认为肉体欲望是一切邪恶的渊薮,灵魂被拯救的唯一出路是弃绝尘世的一切欲念。肉体越是被压抑越是受尽磨难就越接近上帝,灵魂就越能得救。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表现为灵肉二元对立中的和谐统一,基督教则把它绝对对立化,把谦卑、压抑、弃绝世俗欲望当作人类最高品质,实质上与希腊精神格格不入。
文艺复兴把人从上帝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重新确立了人的世俗地位,充分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和感性追求,明确提出要“回归古代”、“回归人性”。“那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就摆脱了上千年来的压迫;特别是艺术家们,似乎觉得基督教的恶魔已从胸膛上滚走,就重又自由呼吸了;他们热忱地投向希腊欢快的大海。”古代希腊文化中所包含的感性化原则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又得以重现。在雕塑与绘画中张扬人体的力量与俊美,在文学作品中用粗俗不堪的语言描写之欢,以对抗基督教对肉体的扭曲、丑化与诅咒。文艺复兴对消解神权、确立人权、重建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对思想束缚的解放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并打着回归古代希腊的旗号,后来人们认为文艺复兴就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但本文认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古典人文主义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其一。表现领域不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文学艺术是同一回事,主要表现在文学、诗歌、雕塑、绘画等领域,而古典人文主义是希腊哲学的产物。其二,内涵与精神特质不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针对上帝的绝对权威提出的,其核心是从神权到人权,从神性到人性。它是一个解神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凸显人的世俗性诉求。人不再为上帝而活着,活着也不再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应该尽情享受和追求此生的尘世的快乐。因此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特质是世俗的、感性的,至少不是那么节制。与此相反,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推崇理性生活,教化的目的是把人从纷繁复杂乱象丛生的感性世界提升到心灵的世界,以达到理性的高度,其精神气质是理性的节制、中庸与宁静。
正因为激发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是古代文学艺术在视觉上的美感,而不是哲学的真理,使这场运动显得有些轻浮和不节制,没有真正重建理性的权威,欧洲人决定再一次向古代希腊世界寻找模范和灵感,这就是启蒙运动。什么是启蒙?康德回答说:启蒙就是理性的苏醒。从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到它的辉煌的顶峰康德,理性一直致力于解决人类的道德和社会问题。从精神特质上看,启蒙人文主义最接近希腊古典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理性在近代科学的加盟下,把希腊的理性精神推向了绝对的权威,导致了理性主义的专制。从此,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发生了根本转折,从人文理性与价值理性转向了科技理性与工具理性。科技不断挤占人文空间,从前的人文主义者为塑造全面的人而主张的通才教育在近代开始分科化、专门化,这一价值观念的转向持续影响到今天,而且愈演愈烈。当科学开始物化,运用于生产。变为技术,而技术又与商业“合谋”,这个世界真是天翻地覆了。科技主义必然导致两大后果。一是人与自然的异化。在科技理性支配下,人自以为变得无所不能,对自然肆意掠夺,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今天。天灾人祸此起彼伏,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核威胁,足以让人生活在对未来可能造成的惊天浩劫的惊恐、忧虑与不安之中。二是人与自身的异化。由于科技与商业共谋,科技不断生产财富,商业不断制造消费和制造新的欲望,人们对身外之物的不断占有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必然导致心灵空疏、人性阻塞、精神无家可归。财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少。这让人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篇6
[关键词]色彩;线条;心语;艺术;绘画;人文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带来了人的欲望的迅速膨胀,人在拥有了金钱和获得了利益的同时也丢失了一些对于人类来说很宝贵的东西,如道德的缺失、素质的低劣、精神的空虚等,这些说到底都是人文精神的丧失,即人心出了问题。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以艺术为武器,挖掘绘画里的人文内涵,发挥美育的巨大作用,以唤起人类道德的回归、思想的纯净和心灵的纯洁。色彩与线条是绘画的重要元素,是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画家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对象的明暗、体积、质感、量感和空间感,艺术地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思想、精神理念。色彩与线条的心语其实是画家的心语。
一、美术家的心语都是一种人文精神
在绘画史上,人文精神是一种传统。绘画对人类心灵的关照由来已久。纵观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艺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遗存的绘画作品上来看,数量多,内容广,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绘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画家关注现世生活,饱含热情地描绘现实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挚爱;叶浅予的《快乐的哆嗦》中少数民族女孩翩翩起舞,快乐得淋漓尽致,快乐得忘乎所以。快乐是什么?这就是答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另一幅画马蒂斯的《舞蹈》,这是充满了原始野性、充满了活力、无比奔放自由的舞蹈,这种欢乐从骨子里透出来,舞者情动,观者心动;莫奈的《日出.印象》描绘的是从沉睡中醒来的海港晨曦,画家不仅很敏锐的捕捉住了海港早晨的形与色,还将新的一天带给人的希望、带给人的喜悦表现出来了,给人视觉上强烈的感受、心灵上轻柔的抚摸,这就是《日出.印象》给我的印象,这就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用一颗心去画画,在画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和热情,读者在欣赏绘画作品时,被深深的感染和陶醉,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人也变得高雅起来。由此看来,艺术家的心语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精神。
二、原始绘画是人文精神最原始的体现
绘画艺术从史前时期就已萌生,原始绘画想要传达些什么呢?史前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是距今二至四万年前的洞穴壁画,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他们画一头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或者是表达猎取野牛后的喜悦。这样看来,原始岩画不是单纯的艺术活动,它同时还是巫术或宗教活动,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一种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一种交流信息的交际活动,甚至还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但是它和原始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表达了他们的心情、愿望、寄托等心理,是作用于人的精神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说,艺术从产生之初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它起始于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的内心,这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最原始的体现。
三、文艺复兴和人文精神的张扬
论西方绘画的繁荣期,当推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极大的张显。该时期吸取古代文化中热爱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正常欲望,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创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的精髓就是人文精神。由此看来,文艺复兴就是借助文艺的形式复兴人的精神,唤醒人的心灵,即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解放人的思想,拯救当代人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当时的艺术家乐于用神的题材表现人,如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作品中就有大量这样的题材,下面,举几例为证。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通过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性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拉斐尔一生创作了许多美丽的圣母形象,他笔下的圣母是美丽的世俗女性,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慈爱、善良、温顺的高贵品质,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拉斐尔以优美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米开朗基罗塑造了许多英雄的形象,他笔下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在他的艺术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得到了全面而鲜明的表达,因为米开朗基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以及人建功立业的能力,所以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1]。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美术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但是,宗教题材被他们改造了,通过这些题材表达的主题已不是对神和天国的礼赞,而是对人和人性的讴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许多用人的题材表现人之美的佳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家通过蒙娜.丽莎这样一个典型形象及她那神秘的微笑,表现生活中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还将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表现出从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女性的自由与快乐,展示出人生的美好和人性的丰富。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另一个题材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从这些题材中他们找到了能够更为直接地表现人文主义主题的材料。的维纳斯在波提切利、提香、乔尔乔纳等人的画笔下散发着人世的温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提香的《天上与人间的爱》如诗一般的画面,不单纯是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而且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乔尔乔纳的《田园合奏》则是一曲对美丽的大自然和幸福人生的赞歌。总之,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人文精神在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大放异彩。
四、分析艺术中的“美”和“丑”理解人文精神
人们经常会谈到生活中的美与丑,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绘画作品里的美和丑问题。我们通常理解的美是指悦目,在艺术领域,形式的美是美的表层,内涵的美才是美的实质。因此,我们有必要理解艺术美中的“丑”和丑形象中的“艺术美”,这将有利于理解绘画中的人文精神。艺术的题材并非只限于美丽、惬意或人生闪亮的一面,艺术也可以包含并有助于我们理解黑暗的一面,诸如丑陋的、令人痛苦的甚至是悲剧的事情。《教皇英诺森十世像》通过对教皇外貌、神态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不仅展示了他的外貌特征、神态表情,还揭示出他阴冷、毒辣、狡诈的本质。西方评论家曾评价这幅肖像:在欧洲,所有大师的肖像画都是出色的画,惟独委拉斯开兹的这幅不是肖像画,而是教皇本人。该作品揭示了华丽的外衣下一颗不太美的心灵。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不是表现女性的人体美,而是在探索写实之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创了立体派,丰富了绘画的艺术语言,体现的是立体之美、创新之美和探索之美。蒙克的《呐喊》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赏心悦目的美,以画家在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为基础,运用了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燃烧的血红色彩云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内心的恐惧不安。在绘画作品中,不论是艺术美中的“丑”形象或是丑形象中的艺术美,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生活的烙印、心灵的烙印,展现出人性的善、恶、美、丑,艺术是对我们存在本质的揭示。
五、从中西艺术的差异中透析人文精神
中国和欧洲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传统在西方古典油画与中国水墨写意画的对比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发端于希腊的欧洲传统的艺术,以真与美作为艺术的最高理想,强调摹仿自然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式美,形成了一种以写实为主导倾向的艺术传统。米勒的《晚钟》、《拾穗者》,都在真实生活的图画中渗透了劳动的甘美、人生的辛酸。画家从这种劳动的痛苦当中找到了人生的诗和美,这是米勒的思想和创作的最终目的。中国艺术则把“传神”放在首位,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抒情达意而把“形似”放在次要的位置,因而形成以“写意”为主导倾向的艺术传统。中国水墨写意画则将“气韵生动”放在首位,以抽象的笔墨的皴擦点染摄取对象的整体风神气韵,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替外形的写实,创造出一个诗情与画意交融的境界,[2]这些从张大千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中国古代画家常以梅、兰、竹、菊、松、石等为象,是因为这象本身所具有的品质正符合画家所要表达的意———高尚、纯洁、虚心、正直的人格。如郑板桥的竹就是他苦难人生的写照,竹代表了他的人格,与他的精神合二为一。再如,清代著名画家朱耷的代表作《荷花水鸟图》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的蹭在石头上,冷漠孤僻,表达了艺术家孤独、冷漠、高傲的性情。无怪乎郑板桥评他的画时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作品构图突兀奇特,意境空灵清新,那不完整的荷叶及掩映的荷花极具画外之意,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相宜,并富有层次感。荷花是朱耷一生钟爱的绘画题材,有不少画荷的精品传世,大多残荷片叶笔简墨酣,留下大片空白,耐人寻味。谈了这么多,大家对绘画有一定的认识了吧。笔者想和读者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的作品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过去了仍然光芒不减,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和观众呢?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向日葵》等。你认为,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一幅世界级名画,除了拥有炉火纯青的技法外,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才是它成功的秘密武器。一幅没有人文精神的作品是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的,一个不具有人文精神的画家,是难以画出流传千古的佳作的。正如《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一书中强调的:艺术,原来是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通过艺术培养和陶冶一个人的人文精神,通过艺术不断提升我们的艺术品位,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美国教育家阿穆海恩说:“美术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职能、身心等方面和谐发展的需要。”美术教育与生俱来所带有的人文精神决定了它成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绘画的熏陶可以提高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引导观者解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心灵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找到一个理想的家园,时时徜徉于这里,心灵会得到抚慰,思想会得到净化,精神会得到升华,你会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有生活品位的人,做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乐派;音乐;实践;形态
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境遇各有不同,面临不同的社会矛盾,具有不同的政治、哲学、伦理、宗教观念等。18世纪和19世纪,是西方古典音乐和浪漫派音乐盛行的时期,浪漫派活跃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印象乐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现代音乐。
一、古典乐派的理性主义
理论形态认为,音乐主要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音乐的中心不应该是神,而应该是人,这种表现人文主义的思想还是文艺复兴以来在音乐领域而兴起的,是一种理性主义思潮,也就是古典乐派。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思想,个性解放,音乐语言的理性化合艺术风格的独立性。
1.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在文化上的代表人物为对抗中世纪以神为本的天主教思想体系,着重吸取古代文化中热爱现实生活,肯定人的正常欲望。创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它们以古代文化中吸取适合于他们需要的思想,理想和形式,用来表达人文主义的内容。巴赫的《G旋咏叹调》的悲切委婉,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愤怒的波涛和吼声。他们的音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就是对禁欲主义的反抗,古典乐派的音乐作品其精神内涵倾向于自由、平等、博爱、为争取人权而斗争。如在巴赫的《b小调尔萨曲》中宗教体制中渗透着人道主义思想,那种对和平的祈求,向往美好的生活,对人世间的忧虑,感人肺腑的同情,超过了一般宗教仪式音乐。
2.个性解放艺术风格的独立性
在古曲乐派时期,各种乐派涌现出来。表现在作品内容上,而且表现创作风格上试图摆脱封建贵族的思想束缚。反映新兴农民阶级的精神面貌。运用清晰的音乐语言和富有戏剧性的对比,冲突和发展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在古典乐派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各有其创作个性和特点,海顿的音乐大量地应用生活塑性的民间歌舞音乐带上贵族气息;而莫扎特的音乐表现为平易近人,热爱全人类,他是把宫廷中常用的小步舞曲群众化,在一切进步思想遭禁止的时代里;贝多芬依然坚守者“自由,平等”的信念,通过音乐作品为共和国理想愤臂呐喊,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3.音乐语言的理性化
音乐语言表现出理性化。最主要的则是理性对于感情的制约的分寸感,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一起喜,怒,哀,乐都不允许夸张,不允许感情过分宣泄,非常注重理智与感情的关系,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们以各自不同的特点融合和改造了许多音乐肢体及曲式结构,结果产生了和声为主而复调也赋予生命的肢体,思想明确、语言清晰的功能和声,主调音乐的肢体及具体结构都是清晰的。
二、崇尚感情的浪漫乐派
随着法国革命,作曲家的观念改变了,在信仰危机后产生了从理性转入感情的表现,于是形成了浪漫乐派,其特征是:
1.从崇尚理性转入崇尚感情
浪漫主义的音乐表现的是感情重于一切,为了表达感情,没有突破不了的法则,音乐语言从清晰走向了复杂化,从内容与形式的平衡走向了内容决定形式,贝多芬在完成交响曲《田园》后亲自在节目单元写明:“感情的表现多余音画”把感情的宣泄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浪漫乐派常用热情奔放的音乐语言,魄力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
2.精神性主体性的加强
浪漫主义音乐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具有革命精神和放抗一切束缚,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面前,浪漫派作曲家们更强调音乐思想的哲理性,抽象性于象征性;强调揭示内心世界,打破一切形式的约束,以充分表现个人情感。
3.突出民族性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使民族音乐的民族性上升到了风格的高度,作曲家们在创作上多具有反映爱国思想主义,抒发自己的思想,作品大部分与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如肖邦充满爱国思想的战斗性作品《革命练习曲》,在鼓励民族解放运动的斗志的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章》的第四乐章采用德国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作为歌词,用群众性的歌曲、进行曲、舞曲体制塑造了亿万人民的形象,它超越了资产阶级艺术的局限,具有真正人民性和民族性。
三、印象派音乐
为求在新的哲学思想观念中寻求创新,首先冲破浪漫乐派束缚,从烂漫乐派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的是印象派。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牧神午后》被公认为是印象音乐的第一个范例。印象派的音乐感彩比较淡,与烂漫派的感情相背离。其表现特征是:
1.客观感觉主观印象
印象音乐注重细腻的听觉和感觉,表现的内容是:云 大海 月亮 足迹等。现象就是本质的思维方式,导致了题材就是内容,即风就是风,月亮就是月亮。古典乐派和烂漫乐派的音乐是通过体裁表现内容,古典乐派的音乐月亮象征着爱情,通过暴风雨表现战斗等;而印象派的音乐,月亮就是月亮,雨就是雨。这是一种异化现象。
2.反对功利主义
印象乐派以古典乐派和烂漫乐派相反,所追求是艺术形式的美,而且是不可代替的,所追求的是艺术式的美,而且是不可代替的,对狭义的功利主义不感兴趣,印象乐派的艺术表现不在于表现什么,而是艺术的创造。
四、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流派众多,形形,过去几十年,艺术思潮,音乐风格,作曲技法所表现手段的变化十分迅速且频繁,几乎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主要有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环境音乐、概念音乐等。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现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现代音乐中,变换着多种创造作曲风格,充满着新的意识,新的观念。他的舞剧《春之祭》运用了新的创作手法,不协和音,不对称的节奏,使听众领略到一种新的感觉。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发明了十二音乐系作曲手法,美国作曲家凯奇是偶然音乐的创始者,他认为音乐应该产生于听众同时存在瞬间,德国电子音乐实践大师施托克豪森,用电子设备进行创作,采用自由的、随意的、多变的、演奏手法。
进步的20世纪作曲家显然对旋律节奏表现力赋予优先地位,在音乐的观念、结构组织、材料、发音体等方面最求一种全新的面目,音乐的形式和发展主要是由于20世纪的多元和极端个性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它往往带有强烈而鲜明的哲理。
参考文献:
[1]茅原著.《未完成音乐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篇8
1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概述
1.1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定义
它指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之中,把展品通过直接、客观等方式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展示艺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完美地展示,被观众所接纳和赞美。不同的展示艺术需要用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一定的工程模式才能使展示艺术呈现出美的效果,才能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工程模式的主要要素
在展示艺术模式中,所包含的要素有很多种,比如,柱、墙、顶、架、柜、台等都是其最基础的要素,通过充分运用这些要素会使工程模式更加的完美,所呈现的展示艺术会更加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感官会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1.3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特征
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性,和很多的科学结合在一起,既呈现出多样性,也具有综合特征,既有人文特征,也具有商业特征。展示艺术包含了现代和古典元素,融入了很多的特色,古香古色,又具有现代气息。
2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工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飞一般的发展,但是精神需要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二者出现脱轨现象,比如,现代展览展示艺术中的传统文化和时尚互相碰撞、金钱主义等,这都对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带来了重大影响。现代展览展示艺术传递的信息更加多样化。
2.1缺乏认识
现代展览展示艺术对经济效益盲目追从,一味地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功效。这就使得情感非常缺乏,和消费者没有形成良好沟通,消费者对所传递的信息接受过程中就会非常被动。消费者为了消费而消费,如果能够用更好的模式,让大众融入到展览展示艺术中,这样就会提高展示效果。
2.2缺失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失人性的关怀。有的展览展示在设计上没有真正做到人性化,这对于普通人士来说,对残疾人的关心就非常少,在设计上考虑不全面,没有考虑到多面性,根本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性,比如老年人一般视力不好,这样就应该把文字视觉进行改造,还有的年轻人对网络非常推崇,在视觉上应该考虑视觉冲击。展览展示艺术对消费者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这就使得人为关怀成为一句空话。第二,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缺乏传统的经典思想,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传递和继承,只对其他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进行模仿,没有一定的创新,只是一味地进行复制。在设计上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标新立异,完全抛弃了经典文化,虽然在效果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看后却觉得非常空洞,没有文化底蕴,让人觉得非常倒胃口。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要利用人文主义的优势,做到二者的结合,相互补充。
3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
3.1展览会
展览会是现代展览展示艺术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有自身的特征,和博物馆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虽然不少的博览会和展销会都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这其中还包括时间性和季节性,并且,在展览中,其内容、时间、形式、规模等都可以进行伸缩。当今,展览会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带动了经济发展,丰富了娱乐,它们所展示的内容和风格有自身的特征,带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实现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3.2博览会
博览会和展览会二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日常中也会混杂在一起使用。但是,博览会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博览会在内容上更加的丰富多彩,常常是以与众不同的展品为主要物品,现代展示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用科技推动展览展示发展。
3.3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对于大家来说非常熟悉,它包括各种商场、超市、商店等,它的主要目的是陈列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地区,通过设计相应的环境,把货物摆放在里面,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环境,以便销售或者购买。
4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现代展览展示艺术模式也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其不断发展,使形式更加的多样化。
4.1充分与科技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展览展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其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使其更加快速发展。在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不仅需要继承传统的设计理念,也要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力量,把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不但具有古典美感,而且还具有现代气息,使展览展示既生动又富有内容。
4.2运用网络优势
网络的发展速度最快,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网络在声音、色彩、动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对传统的艺术也是一种冲击,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因此,在展览展示艺术模式中要充分融入网络,要与网络结合,可以使艺术更加的多样化,使艺术更加的生动,让艺术跃然纸上,非常生动。网络带给艺术新的生命,让艺术更加灵动,翩翩起舞。
4.3人文和环保
篇9
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文艺复兴一直充满着争议。这些争议通常围绕其性质,发生的原因和地理时间的范围。文艺复兴成就了很多多才多艺的巨人,例如达芬奇。他不仅是个绘画天才,也具有现代科学家的某些特征。他观察,质疑和记录所看到的,并且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他的绘画,这使他的绘画不同于中世纪。这些多才多艺的画家,雕塑家和作家都作出自己的贡献,使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超人的时代,一个古典学者,雕塑家的时代。
一、文艺复兴的起源
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常见的观点是,在文化已经停滞了近千年来的第十四和第十五世纪,一个伟大的文学和艺术的再生。意大利的天才作家所作出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起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也有人极力反对这一声明,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特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前就已经出现了)(The Renaissance, 2001,6)。这些作家发现封建时期和中世纪哥特式的艺术不适合他们的口味,所以他们转向罗马文明和希腊的经典来寻找灵感。由于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崇敬日益增长,这就加强了他们对中世纪艺术的非古典形式的蔑视。渐渐地,这种现象蔓延到欧洲的其他所有地区,如法国,英国,西班牙等。
二、文艺复兴的特点
这一运动突出的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对古典文学的渴望与好奇。罗马和希腊的经典被挖了出来。他们把这些经典当作文学形式的模板,渐渐地,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教条有着巨大的不同(刘炳善, 2007, 30-31)。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兴趣。大约在十一世纪,由于地中海重新开放,海上贸易不断发展,加上意大利国家的城镇和贸易从未完全消失过,意大利国家的人们时刻准备着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繁荣的沿海城镇就这样在意大利形成这了。此外,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主要城镇也因为羊毛和布料的生意逐渐繁荣起来。它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并把当初的农业经济变成了货币经济。这时期的人们聚集了大量财富。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也受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人们对科学问题,政府,哲学和艺术著作的研究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兴趣由传统领域,例如宗教和法律等转向了传统领域之外的科学,自然界,生物学和天文学的研究。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这些科学技术逐渐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他们开始有闲暇的时间来见面和交谈,讨论艺术,政治和哲学问题。人文主义就在这时逐渐的发展起来了。它和中世纪对人的悲观看法有着极大的不同,人文主义者认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来改变世界,并且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消除外部的阻碍,从而获得幸福。相对于从前,他们并不关心超自然世界及自己灵魂的最终命运,相反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快乐的,充分的和有效的生活。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未来的虚幻的世界做准备。起初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只被一些学者和有钱人接受,但大学和学院的建立帮助传播了这些思想,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了这奇特的氛围。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的想法被广泛的传播,它们形成了一个大的环境,其中生活着形形的作家,艺术家,传教士和思想者。他们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这些想法的影响,并把这些影响反映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去。由于论文的长度有限,我决定以意大利的绘画为例来阐释我的观点。
在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在艺术方面的造诣远远领先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随着文艺复兴的不断发展,艺术家的地位以及他们的作品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十二十三世纪的绘画内容几乎都与宗教有关,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世纪非常的重视宗教,并且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赞助在数量上市非常有限的,只有那些神职人员才需要他们的服务。这些法规和宗教精神限制了艺术家的创新,他们只能按照传统的形式进行绘画。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科学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掌握物质世界。艺术家们主要受益于两个科学方面的研究:一个是解剖,这使得艺术家们更好的掌握了人体的结构;另一个是数学的发展。绘画可以通过二维表面绘制达到三维的错觉。以前的画家是通过实证的方法达到这种效果,但是在1420年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如何学方法实现立体的印象。这些科学成就被艺术家们灵活的运用,成为了他们在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1 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两幅画来更好的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发展和改变:中世纪艺术家契马布埃的《十字架》和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这两幅画相距有二百五十年。第一幅画用非写实的手法描述画中的人物,真实的人要比画中的人物更直一些,但是画中的人物身体却极不自然的弯曲着。虽然这幅画是关于痛苦和死亡,画中人物的表情却没有被描绘出来。此外,它强调的精神美,它包含一种信仰宗教的信息,力量,奉献和沉思。《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相反,塑造一个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进行的真实场面。它是关于一个富裕和自信的女人,躺在自己卧室的床上。女人的身体是准确绘制的。身体部位之间的过渡非常平稳。在这里所突出的美是女人丰富的环境的美,而不是所谓的精神美。总之,这幅画的绘制更加真实。
除了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人文主义也在其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所反映,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3.2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是个天才的画家,多年来他受聘于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在那里生产武器,雕塑和绘画。他的科学成就相对于绘画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非常善于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绘画当中,使他的绘画更加准确。《最后的晚餐》就是其中一个出色的代表。这幅画相比于以前同主题的画,其原创性就变得很明显。它描绘了耶稣和他的信徒们在进行最后的晚餐。这是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这幅画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人文主义被嵌入到了这幅画中。画的背景中有窗户,窗户的外面有小山和其他的景色。这些都表明了现实的生活和画的深度,此画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画中的对称。这也是人文主义所倡导的,因为人文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对称的。画中的人物身体也是对称的,所有的人都被放在桌子的一端,以前的画家把犹大放在了桌子的另一端。耶稣的两边都有六个人,然后这六个人又被分成了两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对称。人文主义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真实的情感。为了给予这幅画以动态的感觉,达芬奇选择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正当耶稣宣布他的门徒中会有一个人背叛他。画中的每个人都表达了真实的情感。所有的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焦虑或者是关心,他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很高兴。仔细的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到画中人物的脸上,所以让他们看起来都不相同。
3.3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拉斐尔在早期受到了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影响,但是后来也逐渐发展了自己的风格。1508年,他被朱利二世邀请到罗马制作梵蒂冈壁画的装饰工程。大厅的四壁分别以神学,哲学,法学和诗歌为主题,拉斐尔的主要意图是表明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四个分支,其中一个墙上的壁画突出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结构和精神内涵,《雅典学院》。在这幅画里,古代的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集聚到了一起。他们自由的讨论,情绪热烈,各自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一个酷似罗马建筑的拱顶覆盖的大厅里,所有的人物都围绕着在中心站着的两个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向下,认为现实世界应该是实验的对象,而柏拉图则用受指向上方,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姿势表明他们观点的分歧。在柏拉图的一边是研究自然和人类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步履轻便,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和尊严显示出了理性的本质。在左边较低的台阶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一个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子上写的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在右边一群学生围绕着正在证明一个定理的欧几里德,这个小组特别的有趣。在画的最右方,拉斐尔画上了自己的画像。作者把自己放在一堆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中间是非常有趣的,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拉斐尔极其精确的描绘了人类得身体外观,更难得的是,他可以深入挖掘人的心灵。画中的每个人都在传达着自己的情绪,反映自己的信念。由于当时的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拉斐尔有能力把自己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当中,因此,一个巨大的视角就这样产生了。所有这些都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绘画技能。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许多有名的画家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结论
文艺复兴逐步改变了欧洲社会的特点,这些改变也反映到了绘画之中。意大利的绘画在当时是最出色的,它们展示了现实世界的美好和人类的尊严。它把世俗的观点和古典成功的结合到了一起,并且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品位和风格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Duncan Sidwell. 2008. A Survey of European Cul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刘炳善, 2007, 英国文学简史.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大学生英语文库, 2001, The Renaissanc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大学生英语文库, 2001, Western Ar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Humanism. In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December 27, 2010, from en.省略/wiki/Humanism.
篇10
1.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2.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 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3.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
A. 肯定人和人性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提倡因信称义
4.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观点正确的是( )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共同的历史作用有( )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 对于近代欧洲思想运动的关系,我们通常认为“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根据这一结论,认识正确的有( )
[选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①\&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②\&要求简化宗教仪式,进行宗教改革 \&抨击天主教会,扩大宗教改革\&③\&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④\&对人的崇拜\&对理性的崇拜\&]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 如果说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那么,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在政治方面的关键性用语当属( )
A. 在民 B. 社会契约
C. 三权分立 D. 开明专制
8. 学者们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拷问世界时他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拷问世界”方面的“伟大”史实有 ( )
①德国启蒙思想家掀起了欧洲启蒙运动 ②的诞生 ③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④德国文学家创作了大量反思“理性王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 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它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 上一篇: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 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