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与创造的基础。因此,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物理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只有紧扣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其独特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符合时代对物理教学的要求,才能将物理教学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新层次上来。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适宜的实验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这使得物理教学的环境性较强。其中实验环境的创设对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这包括观察实验的环境、动手操作的环境、讨论问题的环境、锻炼思维的环境、学生独立学习的环境等。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除常规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外,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从中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尝试从中找出答案,对于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教学中把趣味性、知识性融于一体,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由此可见,要充分重视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充分发挥。
二、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过程,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自行车从平路驶到坡上,要想省力,后轴的齿轮应该换用较小的还是较大的?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上还是向下?为什么?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假如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你能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用开水把杯子烫热,立即扣在气球上,气球能把杯子“吸”住,这说明了什么?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仔细、认真地观察可以使我们从平时所熟悉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对新问题的好奇使我们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由此就会提出一些我们尚未认识的新问题。对这些新问题,我们通常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它,一旦发现用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就会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用新的知识去认识那些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验证性实验题目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如果用以往的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则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而探索式的实验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观察实验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探索式实验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教材和相关的资料自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想想: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启迪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在进行《碰撞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掌握物体在碰撞前、后过程中,两物体质量和速度之积所遵循的规律。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改变碰撞前两物体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先思考是否与前者效果一致,然后再继续记录数据,让学生们通过几种不同的物体运动状态碰撞时所记录的数据进行计算并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每一种情况下,物体在碰撞前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的实验作方案)都可验证物体的动量守恒,但是每一种实验方案产生的误差大小是不同的,使学生通过比较选出一种最佳的实验作方法。在设计、作、再设计、再作、计算比较,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对规定的研究对象成立的条件、应用的范围、注意事项等搞清楚了,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这种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它的创造教育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创新。创新不是知识堆积,而是学习能力的不断培养和完善。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全部。在对大量杰出人士进行研究后发现,创新通常来自于三种情况:一是,对某一领域进行充分研究后,得出的新结论、新成果;二是,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产生新思维;三是,革新旧制,提高效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从培养学生的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开始,要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任务来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2.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或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好方案,增加教师的指导,针对学生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平,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热情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并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除了应用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像则举右手)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同种很有创意的方法。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目的在于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正如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参考文献:
[1]陈健,钱维莹,何跃娟,朱纯.物理教学中强化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2002-11.
[2]范德金,刘祖钺.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思考 2006-03.
[3]翟玉军.关于问题情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006-07.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作风建设,激活全委干部职工创业的精神动力,强势推进我委发展和改革工作跨上新台阶,根据《__县“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委实际及正在扎实有序地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情况,进入第二阶段自我查找阶段后,我委将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入了查摆的主要内容,通过深入细致的自我查找、自我剖析、广泛征求意见等,查找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发改委作为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创新意识强不强,直接影响为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的作用。通过认真的自我查找,大家一致认为,我委在服务__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制订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围绕全县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为县委、县政府出思路谋点子。但在宏观调控和协调能力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提出有新创意的点子深度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2、个别同志敬业和进取精神不强。总体说来,我委大部分同志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工作都能兢兢业业,敬岗爱业,认真学习,努力克服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开创工作新局面,但也存在个别同志工作敷衍了事,只求完成,不求质量和效率,工作中碰到困难和问题甩给别人,自己绕道走,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攻坚破难精神。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干部间通力合作不够,整体工作进展不协调,有个别同志工作压力一大,(来源:文秘站 )容易闹情绪,表现浮躁,对待工作和群众就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缺乏一定的耐心,影响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策略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成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和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作为新一代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级经管人才而言,其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准和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全线铺开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加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性合愈加突出。
一、创新能力内涵
所谓创新能力,即个体运用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究与创造具有较高价值的新事物、新知识的实践能力。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延,含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它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有效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能力与个性特质,主要是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协作实践能力,同时也具有批判的精神品质。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全面展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存在,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由于传统的“填鸭式”和“连轴转”教学和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创新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教学模式较为死板,缺少对创新教学的深入研究,形式过于简单,方法趋于僵化而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启发引导性不强;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影响。由于专业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单一学科的教学任务的满足,在现有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的基础上很难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进行整合,专业的相互交叉相对变少;另外,专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该专业是操作型较强的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费用投入有限也是影响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均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因为固有观念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把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对社会需求达不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创新创业领域缺乏有效的认知和进取心,无法从根本上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归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
4.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主体,但其本身努力程度不够、创新意识培养淡薄才是其创新能力不强的内在因素。当前,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加强;缺乏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专一兴趣的培养没有形成常态;同时,缺乏创新的毅力;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将精力重点放在了考证和升学深造等方面,导致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内在驱动力匮乏。
三、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全面改革课程体系
主要应对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学科专业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程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和学科的范围及研究领域,添加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借助学科间课程教授的影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同时通过专业的创新活动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置换,进而提升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有效加强引导和分类指导
按学生的心理特质、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不同,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各类励志讲座和宣传,引导其树立信心,加强创新意识的灌输;大二、三年级则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以及专业实习等提升创新思维方式深度,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四年级通过参加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活动任务,以此培养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和方法。
3.组建创新实战型师资团队
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实战型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吸引各类专业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水准创新型队伍。必须采取校内分化整合,交叉学科专业组建团队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构建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和学科专业互补的创新实战型师资队伍;同时采用学习交流、项目引领、资金扶持和国内外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型实战教学队伍。
4.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精心开展包括“用友怀”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系列赛在内的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ERP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优势为依托,成立专业学生志愿团,开展服务社会等公益社会活动;组建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基层进行“挂职实岗”锻炼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宏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61-162
[2] 钱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15
[3] 刘继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46-47
篇4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硕士;培养机制;研究;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83-03 引言
研究与就业的矛盾是当前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做学术研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职责所在,但在当前就业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主要是为了就业做准备,如考各种证书、参加各种招聘会和较长时间的实习等,完成学业大都应付了事,课程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真正用来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毕业论文质量也就很难提高。但是,尽管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但研究生最终都能顺利毕业。为了缓和研究与就业的矛盾,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已经进行分类,即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并削减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但研究与就业矛盾仍始终很难解决。
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核心。关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常顺英等(2006)认为,研究生的创造性就是能够产生独特的、现实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多种能力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包括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创造性人格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素[1]。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Lanser(2000)认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是教与学的合作关系,应加强在创新思考和研究方面的合作[2]。安冬平(2007)认为,研究生教育过程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科研实践训练、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创新氛围[3]。王国建(2013)认为,课堂教学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从探索教学模式、结合科研活动、引导文献阅读和改革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4]。刘晔(2014)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应着重开展研究方法论培养,加大校际和校企合作力度,从系统工程角度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5]。黄秋波(2015)认为,遴选出科研创新能力强、作风正派、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科研生活环境的导师,对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本文认为,人类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实践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不一样的,大学毕业以前基本属于模仿阶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在个别学生体现,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在突破模仿。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就是在专业研究方向上突破模仿,产生独特的研究点,在研究点上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技术路线。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兴趣是基础,完善导师负责制度是保证,学校保障制度是支撑条件。
一、目前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研究生缺乏浓厚的研究兴趣
理论经济学著作浩如烟海,有些甚至晦涩难懂,学者必须能沉下心来认真翻阅、仔细推敲,立足当时的历史背景并联系现实问题探索思考,才能学有所成。但是,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愿意花时间学习、思考的研究生较少,对理论经济学有浓厚研究兴趣的研究生更少。实际上,学好理论经济学,夯实研究基础,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个人自身素质都有好处。但为何研究生不愿学习研究呢?主要原因有:一是主观原因。大部分人都不会对理论经济学感兴趣,所以理论经济学专业是冷门,许多研究生选择学习是为了顺利进入硕士阶段获得硕士文凭。二是客观原因。研究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时会有一个时期是研究方向的盲区,如果导师没有及时引导,或没有较好的学习氛围,这个盲区会一直延续到毕业,最终研究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还是提不起兴趣。
(二)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
目前,高校的硕士招生有较大的自,硕士研究生的遴选制度受人为因素干预较多,评价指标难以统一,主要是“软性”指标。例如,同一所大学的各个二级学院所立的门槛基本由自己决定,有些要求学生来自985或211大学,有些则没有要求,就算有要求,遇人情则无要求;有些学院强调导师选学生,有些学院则强调学生选导师,遇人情也无要求。由于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少部分对理论经济学有浓厚研究兴趣的学生可能无法进入硕士阶段学习。高校硕士招生有较大自应是历史的进步,为何却成了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高校硕士招生有较大自不是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的根本原因,遴选制度缺乏阳光透明的根本原因应是缺乏统一的客观评价体系。遴选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人情招生埋下隐患。
(三)导师负责制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
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模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导师片面理解为只要抓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就行了,而许多高校评价导师绩效也以科研为主,对研究生的育人责任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对研究生就业认为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在奖惩措施上,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但却缺乏有力的奖励措施。学术不端行为已经严重影响高校的声誉,为此,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高校把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措施。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并连带对导师的惩罚。但是,由于没有同时对导师有力的奖励制度,奖励以科研项目为重点,奖励项目少金额低,一视同仁的津贴发放不仅没有调动导师认真指导,反而鼓励导师多带多得,从而降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由于实行单一导师负责制,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措施鼓励其他导师指导其他研究生,许多研究生很难获得参与其他导师教学、科研活动的机会。
(四)学校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研究生专业奖学金未能保证研究生学习费用支出,造成家庭经济压力大,以致一些研究生寻找上课的机会,或者研三一年时间处于打工状态。我国研究生导师资助制是在导师负责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导师对参加其科研的研究生提供一定金额的学费和生活补助。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文科专业导师资助制存在重重困难。主要原因有:一是获得课题支助难,课题经费少。申请纵向课题尤其是高端课题成功率很低,即使申请成功,研究生获得劳务支助也很少;申请横向课题基本靠导师的关系获得,对许多导师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二是课题完成较困难,课题经费的获得不可持续。纵向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2―3年,横向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1―2年。由于导师都肩负教学任务,一年级研究生基本无法帮助导师完成课题,三年级研究生要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也基本无法帮助导师完成课题,而二年级研究生中能理解导师研究内容的少之又少,因而在研究周期完成课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为了保证能连续获得课题资助,导师不断申请课题,就会出现同时主持几个课题的情况,而这又使导师完成课题研究难上加难,导致延期甚至终止研究。
二、研究兴趣是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研究生有研究兴趣才能进行创新研究。虽然创新研究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然而创新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研究生研究兴趣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从遴选环节开始,遴选具有扎实经济学基础知识和有研究兴趣的研究生。进入培养环节后,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支撑,通过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扶持机制完善导师负责制度和健全学校保障制度。通过研究生、导师、学校三大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以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兴趣,以保障机制和扶持机制减缓研究生家庭经济压力而带来的就业压力,使研究生有更多时间开展研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找到突破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技术路线,从而尽快参与导师项目或自己主持项目并获得研究成果。即使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考博或进入科研机构,良好的素质和能力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探索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制度保证
(一)创新遴选制度,遴选具有研究兴趣的研究生
创新遴选制度就是要建立研究生遴选统一的客观评价体系,克服人情招生。理论经济学硕士遴选统一的客观评价体系首先是生源本科阶段的理论经济学专业标准。一般来说,学生在本科阶段基本已确立专业意识,而且专业被认为是就业好坏的砝码,如应用经济学专业好找工作,理论经济学专业不好找工作,所以许多通过保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都选择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前在全国许多高校本科专业中的经济学专业实质就是理论经济学专业。如果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能继续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那他大体是有研究兴趣的。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本硕连读是能遴选具有研究兴趣研究生的重要制度措施。通过经济学的本硕连读,很好完成经济学本科阶段学习并进入硕士阶段学习的研究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也会有较浓厚的研究兴趣。其次,强调生源本科阶段的985或211学校标准。学习理论经济学需要个人有学习兴趣,更需要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985或211高校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设置完善,科研氛围浓厚。本科阶段已有较多学生参与专业研究,有志于专业研究的学生能看到将来自己的发展道路。再次,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标准。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开展科学研究的保障。在研究生遴选阶段,无论是导师选学生还是学生选导师,学生都应该有各种渠道如教师信息网、面试等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匹配一致,缩短学生研究方向盲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尽快突破模仿,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导师负责制度,涌现关注研究生研究与就业的导师
完善导师负责制度就是要建立导师、导师组对研究生学术、育人、就业等奖惩措施,发挥导师、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影响力。首先,要完善导师奖励制度,使导师资助制能真正践行。加大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术、育人、就业等方面的奖励力度,鼓励导师对参加其科研的研究生提供一定金额的学费和生活补助,有条件的导师组可率先实行导师资助制,制定统一的起点,学校应对积极资助的导师给予一定奖励。其次,发挥导师组的作用,克服单一导师制的不足,鼓励研究生交叉参与所有导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导师组是同一专业的导师集合,有利于科研的团队合作,但长期以来,导师科研都是各做各的,很少进行科研交流,实力强的导师连续不断获得项目,而实力不强的导师很难获得项目资助。建议增加对优秀导师组的激励,鼓励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术、育人、就业等方面的团队合作,在此基础上,研究生交叉参与所有导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有利于多角度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扶持机制等基础上完善导师负责制度。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扶持机制形成研究与就业兼顾的理论经济学硕士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主体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动漫;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89-02
一、引言
目前,动漫产业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呈争先态势,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和创新形势堪忧。原因就在于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弱,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为了提升动漫类课程的课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基于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动漫类课程课堂教学上。在讲授动漫制作的P键步骤后,将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及关键技能以趣味性的项目任务形式给出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和重要程度,设置较为简单具体的项目任务和综合性的复杂项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合作完成,任务目标明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掌握知识点,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总结了项目教学法的基本设想,以Flas教学为例,探讨了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改革和实施过程,最后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小组自己处理。其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都由小组自己负责,小组成员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操作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项目教学法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是教师与学生的整体。通过完整的项目实施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到与实践应用接近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项目化实践教学可以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之间沟通与合作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等。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本文主要以Flas课程教学为例,总结分析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及关键要素。Flash二维动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这门课必须采用实例教学,边教学边演示。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且要让学生亲自上机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掌握Flas制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此可见,动漫类课程的教学宗旨与项目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将教学与应用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项目任务正是知识于应用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目标:应用项目教学法,首先需根据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设置各个项目任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实践能力。在Flas教学中,引入项目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了解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②提高学生制定、完成作品的工作计划和按计划完成任务的能力;③增强学生解决作品中技术问题的能力;④加强学生间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该项目根据要求可分为四大块――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上交、客户反馈修改。
(1)项目准备。①分组。依据参加Flash项目同学的专业技能特长进行分组,每组少于等于5人(含美术功底较强的、有独特创新意识的、动画合成水平较高的、熟悉操作premiere软件的、熟悉操作SWFtoVideoPro_cn软件的)。其目的在于让每位同学各尽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②与客户沟通。教师带领小组组长去了解客户(公司主管)的需求(使用Flash软件将已有的120集mp4格式的动画仿制出来,并在某些地方更换图标和内容),再由教师协调统筹,商定各组分配的动画内容。
(2)项目实施。在完成前述工作后,学生明确掌握了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已有较为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完成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间的密切配合与合理分工,制定具体方案,并协作完成整个项目任务。项目小组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项目目标、项目任务及任务组成;②完成该项目所需掌握的主要知识及技能;③完成项目任务的主要关键步骤;④小组成员的长处及分工协作方式,各项关键成果的合成与调试;⑤项目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与改进措施。
(3)项目上交。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动漫制作的基本知识、步骤与关键技能,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此外,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客户反馈。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提交项目成果后,教师将该成果提交给相关用户。由项目用户进行审核,并提出反馈意见。学生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最终项目成果。教师对不同小组所提交的最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教学效果。
四、项目式教学研究效果
通过以上各个模块的训练,在咨询老师、相互交流、网上查询以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得以提升;并通过独立完成作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改善,拜托学生思维进入职业思维;提前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的特点,使学生们切实体会到1+1>2的团队力量,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明显增强。
五、结语
项目式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操作―技能考核―知识考试”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来增强学生职业素。只有这样才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满足社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英.从《Flash》项目教学的实施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广东科技,2009.
[2]李厉.对职校Flash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研究[J].南京:考试周刊,2011.
[3]合尼古力・吾买尔.“ASP动态网页设计技术”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10):165-166.
[4]孙金荣.Flas教学的经验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
[5]邓炜.浅谈如何在Flas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
篇6
尽管创业教育不是短期的技能速成培训,短期内涌现出大量的学生企业主的想法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但与美国等西方创新型国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的数据相比,多少表明了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推广理念和方式上存在“短板”。导致这一“短板”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高校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提升大学生开创性精神的教学改革非一时之功,面对量化考核高校只能将创业教育开展活动化和“仿精英化”。活动化使得创业教育易于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功利化倾向,拔苗助长式的学生创业公司先天“营养不良”,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实际独立运营。更为甚者,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全面起步发展阶段,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操作实践方面尚属于探索状态。前期试点院校皆是科研、教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创业教育成果多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为手段,堪称为精英模式。精英模式下的创业教育成果不仅体现为所创立的高新企业,更优秀的甚至能创造新的行业,社会示范效应巨大。但由于层次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对于占高等教育绝对数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精英模式却并不适用,过分效仿以追求创业教育“亮点”,不仅效果不明显,还背离了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方针。因此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确立何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开展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创业教育实效的当务之急。
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为了单纯培养企业家,而是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岗位创造者,即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者也称内创业者,主要指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敢冒风险来促成公司新事物的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管理者。内创业者(Intrapreneur)一词源于1985年美国学者GiffordPinchot的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是“公司内部创业者”的缩写。内创业者是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即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对于成功内创业者应需具备的特质,ShannonDavis(1999)归纳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冒险精神与战略眼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管理经验、耐挫力。Twomey&Harris(2000)则总结为:团队合作、创新期望、积极主动、角色榜样、归属感和责任性。袁登华(2003)认为:创新意识和成就动机、综合管理能力、冒险倾向和挫折容忍力、内部控制、政策水平、目标—行动导向。范剑峰(2004)则把其归纳成:协作学习、创新主动、责任与归属。贺小刚(2006)认为:战略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机会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综合上述学者们的观点,可以将内创业者必备特质归结为如下三种:
(一)创新能力
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将创新描述为:“把成产要素和成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新函数的建立既需要有对“参数”性能的充分了解,也需要拥有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来将之组合。研究表明:71%的创业者是复制或者修改其在以前的工作中遇到过的机会,20%是偶然获得了创意,4%是通过系统搜寻发现了机会。对于内创业者而言,由其主导的内创业活动更是绝大部分基于企业已有工作成果之上的创新。就此可以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分解为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两个基本要素,二者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能够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二)自主学习能力
内创业者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企业内部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内创业者除具备较强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已有知识技能与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需要通过内创业者自身不断的学习去弥补。而创业的特殊情境无法保证内创业者能够去接受系统完整的授课式学习,因此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工作之余,边做边学对于内创业者最终创业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动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曾这样表述: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而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担任富有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正是基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内创业者才会勇于挑起领导创业活动的重担,敢于承受多种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并在创业过程中将这种精神时刻外化放大,提升整个创业团队的精神面貌,使全体成员能在高效、热情的创业氛围中协力工作,最终取得创业活动成功。
微软、德国大众、Intel和谷歌等众多大牌企业至今仍在用他们内创业成功的产品或服务创造着巨大财富并改变人类的生活。这些实例充分体现了内创业活动对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就业者身份先行进入企业,通过生产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因时而动开展创业活动,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这是内创业者的成长路径。内创业者成长路径符合人才成长客观规律,既可以作为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也可以对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启示。
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的定位
内创业者的培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实用性技能人才的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在高校中实施旨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区别于短期的创业教育培训,高校的内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应立足长远与长效,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仅仅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创业教育,只能是让社会上多出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大学生老板,却无助于整体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正如清华大学中国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雷家骕教授所说:“在基本理念层面,应明确大学要搞的是创业教育,而不是鼓动大学生创业。”
(二)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随着社会进步日益由对资源要素的依赖转变为对知识要素的依赖,创新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企业能否发展甚至生存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由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所决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二者的相互促进、融合构成了内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内创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将创新意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突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问题意识和批评意识,“高分低能”的大学毕业生也一直为企业所诟病。如何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如何在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与教育层次的重点,也是高校内创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高校都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比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往往在内容上缺乏时效性、前沿性;与现实生产脱节严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不大。故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根本还是需要有深刻的对于创新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三)开展创业通识教育
内创业活动需要内创业者具备非专业以外的多方面知识技能。相比于一些创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国的创业教育大多还局限于实践层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失。统计显示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有82%的被调查的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创业课程。本科高校应根据情况将创业通识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前接触相关方面的知识。此类通识课程一般应涵盖创业常识、小型企业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创业道德法规、市场营销、商务计划写作、公关和交往等相关实用内容。此类课程的开设并非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简单复制到其他专业院系课程体系之中,关键是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创新性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由点及面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的引导。故而课程在理论知识部分宜广不宜深,多采用与行业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此类课程,在国外大学已有开设并成功的先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开设了诸如“创业精神与化学工程”、“设计者的创业精神”等课程。
(四)调整教师创业教育理念
师资力量始终都是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本科高校开展内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学术背景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将创业元素溶于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结合内创业教育的定位,本科高校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专业教师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当前,在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相当比例的专业教师仍还表现为“无意识”和“不作为”。因此,学校要搭建平台激励教师运用自身的专业学术能力参与到企业内创业活动之中,如此,一方面能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具体的内创业实践,使得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得以更新。因此,只有教师对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情况、趋势变化有所了解与参与,才能提高其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
(五)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未来内创业者
本科高校的内创业教育是着眼于为企业培养内创业者的教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走校企合作培养的道路。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业类人才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校主导培养模式而言的,它是指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本科高校所实施的内创业教育模式是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已有的优秀内创业者作为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充实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另一方,可通过开展符合企业人才贮备需求的针对性培养,提高本科高校的办学声誉,提升就业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合作培养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外宣传,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理念,减少未来员工今后融入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篇7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等人才,各高等院校都将提升教育质量,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有的医学院校从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人手,探索性的进行尝试,设立了专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有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学生科研基金,使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但是从整体上看来,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比例及科研活动的层次比同等类型的医学生低许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1.1学校方面的原因①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不够重视,认为护理专业学生重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②学生科研经费投入甚少以及在科研立项中比例倾向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的院校到目前仍没有设立专项的自助基金;③学校对学生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鼓励机制,没有科研学分的要求;④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条件和环境;⑤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厚,缺少经常性的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导致学生科研意识模糊。
1.2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科研意识不强,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不大,因而导致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②低年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难以参与到较大的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又要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和就业考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很难专心投入科研工作;③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利于参加到有关的科研小组,从而影响介入科研工作。
2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利于学生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抽象,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际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利用理论知识去探讨和分析实践中的问题,这样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比较具体也更深刻。
2.3利于学生就业选择高校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激烈的竞争。高等学校的师资、大中型医院的护理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在选择人才时那些有科研经历、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被选择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4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研是一项严肃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具备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科研的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并逐渐培养这种精神。同时科研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这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3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途径
3.1改革课程体系,开设学术讲座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专业口径过窄、课程体系死板、满足于将现有的知识灌输式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开设学术讲座,将学科前沿知识、边缘学科的交叉内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难点问题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一些选修课也可以择其精华,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用于科研活动。
3.2加强实践环节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习的不同阶段进入临床。通过反复的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3.3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对合格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3.4建立完善学生科研机构,保证学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校从管理机构上设立学生科研机构,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有科研经验的教师组织科研小组,吸纳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及早进入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申报各种科研项目。在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中向护理专业相应倾斜。
总之,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21世纪护理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护理人才作出贡献。
2.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新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科研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在从事科研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加完善和系统,加速了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的转化。
篇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村党支部班子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班子成员的学习意识、为民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1、科学发展民主观念不牢。班子成员思想观念有些跟不上形式的发展,还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平时习惯做法多,开拓性做法较少,考虑眼前工作多,长远打算还较少。而少数干部由于科学发展观学的不深,用得不好,因而导致了畏难情绪严重,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
2、资源优势发挥不好。在对全村果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够,没有把我村情和工作实际较好的结合,没有充分发挥我村独特的各种优势,例如在发展果业发展上,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3、管理服务能力不高。一是缺乏大局和集体主义意识。二是工作落实不够好,执行不力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够强。传统行政观念、习惯行政做法还在个别干部身上存在。
4、关心群众不深。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事情的办理和解决,存在因小因难而办理不及时、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向上层干部、基层群众学点子、找路子做得不好。这些都说明班子成员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还树得不牢,为民所办的事情还做得不够好。
5、学习实践结合不好。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时间不多,偏重时事、政策方面的学习;班子成员相互间开展学习实践的讨论与交流氛围不浓;理论的学习推进工作结合不好,没有把科学理论真正用来指导好工作,在推动工作、管理服务、学习生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现象。
6、开展“双批”活动不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对下级批评较多,对班子内部批评较少;对现象批评多,对具体的人批评少;工作方面批评多,党性批评少;对下级虽能直接批评,但较真的程度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缺乏对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主要是认为平时班子成员都按时参加了集体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时候也比较多,理论水平、修养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加上我村果业发展工作十分繁重,班子成员在面临加快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用来学习的时间就不多、不经常。因而集中组织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了班子成员对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出现了把学习当作软任务,把工作当作硬指标的现象。:
2、缺乏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班子成员对新形势分析研究不够,对群众想什么调查了解不深;对区域发展的新任务明确不够,目标掌握不深;创新观念不强、科学发展观念不牢,缺乏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开阔视野;成员中年轻同志基层经验少,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能力还需尽快提高。
3、缺乏为民服务和鱼水之情的意识。
主要体现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的为民宗旨意识不强,心想百姓、心系群众的观念不牢;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多;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努力不够;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不够及时、不够彻底;办理群众事务有时存在态度不好现象。特别是深入院落、深入农户时间较少,不够主动,干群关系还没形成真正的“鱼水之情”。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班子科学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领导班子成员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领全村党员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要充分运用科学理念指导我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认真抓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果业的发展,又要切实搞好社会的稳定;既要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又要抓好现代农业发展;既要抓好当前的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又要充分考虑今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方法创新,快速推动各项任务完成。面对我村经济发展对全镇综合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新形势,党支部将认真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广泛学习适应工作的新思想,积极探索推进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创新工作的新方法,广泛取得人民群众的新支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保证省、市、镇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快速推进。
篇9
一、机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英语能力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主要培养民航飞机与发动机维修、航空电子电气设备维修等方向的应用型高级机务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机务维护行业需要和自身实际,提出了“学历+技能+英语”的培养模式,明确我院学生培养的目标,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实施,可以预见,更多的高新科学技术将会用到“大飞机”的研发、试飞、运行和维护中,这也对未来的机务维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
二、竞赛对机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电子设计竞赛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是半开放模式。要求学生在四天三夜的时间里,根据题目给出的要求设计出方案,更重要的是该方案要切实可行,即理论上可行和实验室现有的条件能够实际制作出来,最后还要制作完成实物作品。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等方面要积累相当的经验,这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提出了很高的挑战。针对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和特点,需要对学生进行以下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基础知识训练
基础知识训练的目标是达到“六会一牢固”,即基本知识牢固,会看图,会画PCB板,会焊接安装,会测量,会查资料,会写文档。对于我院来讲,参赛队员主要是大三的学生,竞赛涉及的一些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单片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已经修过。因此在暑假集中培训阶段,要求他们牢固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同时注意与应用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对于模拟电路,要求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半导体知识后着重掌握各种基本放大器的工作机理及应用,运算放大器、比较器的原理及应用,各种振荡器的应用,电源等;对于数字电路,则要求学生切实巩固各种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应用与基本的设计思想等。重视对参赛队员焊接知识的培训,学会使用常见的各种测量仪器,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学会写设计总结报告。设计总结报告是竞赛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体现参赛队员的设计思想、实现手段以及测试结果等方面。设计总结报告质量的高低反映参赛队员的写作能力优秀与否,同时也关系作品成功与否,因此要重视对文档写作的培训。
(二)实践模块训练
实践模块训练的内容和目标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培训,独立完成电子电路模块设计与制作,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讨论会,促进信息交流,优秀作品及时整理归档,达到建立相关硬件、软件、资料的“共享资源库”。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常用到的模块,进行相应基本单元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其内容包含有单片机最小系统、A/D与D/A电路、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声音报警电路、压力、光电等传感器应用电路、功率驱动电路、显示电路等。
(三)综合强化训练
综合强化训练的目标是模拟实际竞赛,以往年的竞赛题目为模板,适当进行一些调整,尽量接近实际竞赛的难度,以达到模拟实战的目的,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的综合实践能力。参赛队员存在的主要弱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不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差,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能力差,因此在选手的赛前训练中紧密结合各个模块功能设置训练题目进行实训。对于同一个制作题目让两组参赛队员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实现,然后比较制作实物的性能参数,最后集中讨论总结经验,加深他们对不同器件、不同模块特性的认识。
三、电子设计竞赛对机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类大学本科的大部分课程,竞赛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竞赛的每一道选题都经过千挑万选,题目的解决方法往往具有多样性,既能采用常规方法达到目的,又可用新方法新手段来实现,这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竞赛中,对于同一题目的多件作品,一种好的项目解决方案或一种比较新颖的解决思路往往更易吸引专家、评委的注意。竞赛题目的这种特点,无形中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开思路,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创新意识的形成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一个开放或半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形成策划来满足社会上某一需求。根据策划进行设计制造,对某产品进行调试并参加全国或全省评比。评判组成员包括国内外的专家和提供开发环境的专家,学生要与评审专家进行交流、探讨、汇报。很多学生能用英语来报告,涉及的题目、环境也很具有前沿性。由策划到设计、制造、调试,到答辩、交流,通过介入当今电子技术领域的前沿,与国内外一些专家的交流,使竞赛成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过程,实际上都是培养国际意识的过程,竞赛对学生自己今后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二)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操作性很强,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赛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他们通过赛前的培训以及竞赛的锻炼,在综合素质上有很大提高。王越院士说:“比赛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的动手能力,是全面素质的培养。在专题竞赛中既培养了学生面对众多社会需求发挥创新能力,自由选择满足需求的实施方案,又使学生经历了由策划、设计、制造、调试、试用全研制开发过程,很多学生反映这段特殊学习经历终生难忘。”四、电子设计竞赛有助于机务专业学生查阅利用文献能力、写作能力和英语水平的提高电子设计竞赛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很可能是参赛者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在短短的参赛时间内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利用有用信息。但竞赛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参赛者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培训和竞赛,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有效提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特别是竞赛中用到的芯片基本都是国外生产的,其数据手册都是英文的,要想利用该芯片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够读懂其数据手册,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高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查阅英文资料的同时,其英语词汇量和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书写论文和现场答辩能力也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自己做的产品不能只有自己明白,最终要清晰地表述给评委,电子设计竞赛非常注重大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将题目的设计过程做成论文报告是电子设计竞赛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论文也是专家、评委进行评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要求写出相应的英文摘要,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文写作能力。
篇10
关键词:行业需求;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C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0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积极探讨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既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针对我国建材建工、交通运输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内涵和总体要求。
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与发展的主力军。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黄金阶段,特别是建工建材、交通运输以及汽车行业,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又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业部门,因此,这些行业客观上要求相当数量、多种规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众所周知,我国无论是在建工建材、还是在交通运输或是汽车制造行业,都是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产量迅速增长,品种不断增长,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主要建材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和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遗憾的是,这些行业大而不强的事实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归根结底其原因还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导致了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而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不高又是核心影响因素,普遍表现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这给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教育只有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才能不断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客观上需要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力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合成,是知、情、意高度发展的统一。与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相比,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不仅具备胜任某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从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良好的品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品德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平常工作中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主要指自信心和进取心以及健全的人格等,这些心理品质对人的一生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2. 多元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是新世纪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深厚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作为学生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是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因此,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是日后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创造的基础。二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要想在行业中有所作为,为行业与社会发展做出自身贡献,就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应有的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与表达方法,特别是有关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方法。三是广博的相关性知识。除上述外,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还应具备与从事本学科专业工作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许多事情往往不是都能用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工作中千奇百怪的问题会经常出现,这就要求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了解甚至精通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
3. 完善的能力结构
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付诸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较强的创新性学习能力。现代社会中,知识总量增长迅速、更新频率加快,没有任何人能依靠在学校里学得的有限知识去应付急剧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不断通过学习以完善自我,自主地去探索知识,挖掘自我潜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行业需要与时代需求。二是敏锐的洞察能力。创新就要表现出对未知事物的思考,这就要求在行动之前就有具体的比较周密的计划,这实际上也是个体对未知事物发展状态所表现出的出色的预测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三是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不同的知识交融与多方合作。越来越多的发明和创造成果都不再是单独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如果缺乏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即使具备再好的技能和再强的创新意识,也是很难出成果的。四是开拓创新的能力。既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敢于否定旧的事物,变革现状,始终保持锲而不舍,求新创新的进取心。
4. 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对其他社会科学类专业而言,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行业等典型工科专业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作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上述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作为一名工科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实践教学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践教学环境中培养才能够收到实效。具体而言,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智力,最主要的还表现为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众所周知,知识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里就提出了“施用累能”著名论断。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与理论以实践的形式反映出来;反过来,通过实践也能起到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吸收的作用。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未知的知识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寻求解决的答案。
2. 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源于职业的要求和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实践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问题,让学生预先了解到以后的工作情况、工作环境和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众所周知,要很好地适应一份职业,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而这些能力都是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都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即遵循目标性原则。具体到建材建工以及交通运输和汽车制造业来说,必须围绕上述行业的需要,按照目标性原则,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合于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2)时代性原则。“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凸显,必须结合行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性。比如说建材建工行业,这些年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行业的技术和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按照行业发展的实际来开展实践教学,着眼于当前的最新技术和行业需求,注重时代性。(3)整体性原则。以整体优化的思路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首先,要注重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其次,要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考虑出发,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加强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最后,实践教学应从内容到目标等各过程都严格按照学生知识和思维的发展规律,体现出其阶段性和层次性。(4)差异原则。不同专业与行业对人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实践教学的落实必须注重不同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异性,不同行业的需求以及学生本身的要求等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要予以考虑,按照不同的专业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除此之外,还应遵循规范性原则,围绕整个实践教学的每个过程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谨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制造”出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校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对其质量的高低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而言,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实践教学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始终。(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即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与方法进行统一考虑、系统设计,以达到逐步提高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显然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基础,教师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就目前我国高校情况来说,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其实践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塑造出一批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最后,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扩大与科研和产业部门的合作,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竹林,张继有,石常军,等.建材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J].中国建材,2006(02).
- 上一篇: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