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设计

篇1

摘 要:本文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本位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提炼等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谈起,探讨教师如何抓住核心问题,在小说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说教学;深度学习;初中语文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本位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提炼等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和独特的阅读体验被抹杀。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只停留在被动且浅层的学习阶段。

在笔者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以《孔乙己》为例,以往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初读课文后请学生概括小说大意,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然后逐段进行品读赏析,并设计了很多问题,包括作者如何描写人物、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并由此归纳小说的思想主题,等等。几节课讲完之后,学生貌似理解了这篇作品,也能应付常见的考试习题,但是所谓学到的东西,都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记笔记而得来的。这样的学习,学生很被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

这样的现象让身处教学一线的笔者警醒。反思自己在小说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此类现象,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想着自己教什么、如何教,却对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缺乏研究。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教师教得如何,而是要看学生到底学得如何,即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使自己具有应有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原来以教师为本位出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语文知识,却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难有成效。因为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必须依靠学生长期的、自发的、有深度的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思想中进行联系,并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并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地记忆。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的特点,正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所需要的。那么,如何在小说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下文依然以《孔乙己》为例进行分析。

一、预习环节的深度学习

笔者在新授课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在通读这篇小说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主要是自己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是对某个词或某句话的理解有疑问,也可以是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等提问。之所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并记录在作业本上,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读有所思,由原先通读课文了解小说大致内容的浅层W习,向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深层学习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在预习小说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有意识地串联起原本可能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就应该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新授课时,笔者的教学设计围绕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和人物展开。设计了以下核心问题(教学环节)。

一是“请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哪个故事情节最为精彩?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其次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并说明其精彩之处(即说明理由)。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处涉及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等写作表现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和补充,学生对这些手法的作用能有更为直观的体会,因为这是学生经过比较、选择做出的回答。比如“这个情节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这比完全站在教师立场上的提问式分析更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解故事情节、比较选择、联系迁移应用已有知识的深度学习。

二是“请学生以小说中某个人物为叙述者,讲述关于孔乙己的故事”。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看起来和以往“请学生概括小说大意,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差不多,实则暗藏玄机。“以小说中某个人物为叙述者”会使学生发现,小说中不同的人物看到的孔乙己是不一样的,继而引发“小伙计、掌柜、酒客、丁举人眼中的孔乙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追问和思考。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渐渐深入佳境,而不再浮于表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进入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逐渐深入的阶段。

三是“通过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几句话描述或概括孔乙己留给你的第一印象)”。这个问题旨在将学生的思考由上述“小说中某个人物眼中的孔乙己”引向“我眼中的孔乙己”,从而完成“从文本出发,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教师未加分析,而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意在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也许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认识并不全面,但通过数位同学的发言,学生脑海中已经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为第二课时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的教学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请学生寻找涉及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完成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学生在自己寻找、分析的过程中学到了作者是如何利用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实现人物形象塑造的。这对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水平,并借鉴作家优秀表现手法运用到日常习作中去,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写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课时的教学围绕“探讨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展开,学生就孔乙己自身的原因、生存环境对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发言,最后指向其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发了对小说思想主题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小说三要素中“典型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的描写对表达小说思想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以说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隐身于幕后,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质疑、讨论、发言,自行完成了对这篇小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处在积极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以往。学生课前预习所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在他们学习这篇小说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获得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课后的深度学习

笔者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了续写《孔乙己》的作业,学生对孔乙己最终命运的走向意见不一,有悲惨死去说,有历经坎坷说,有得以善终说,既体现出学生对小说本身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又体现了学生本人对生活和命运的不同认识。有些学生的续写自觉运用了从这篇小说中学到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相信多加练习后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笔者以小说《孔乙己》为例,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些反思及探索。深度学习,为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提供了一个可能实现的途径,值得我们为之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语文 小说 阅读

一、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教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在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从知识能力层面讲,对小说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三个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认识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任务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有时候是单一的,有时候是群体的,要能够从作者着墨的浓彩度等方面来判定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中对主人公以及其它主要人物的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小说情节的展开有开端、发展、、结局、尾声;从而培养、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阅读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课程空间里存在着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作者及编者的对话、学生与作者和编者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社会的对话等,教师只能是对课堂进行科学、周密、切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为学生的个体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让学生自主与作者对话并在对话中自行发掘小说文本的意义,能感知到作者、编者的意图,从而让学生在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作者、编者在“对话”中碰撞出绚丽的心灵火花,构建出一道道灿烂的心灵彩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不同,所以只要教师认真组织和积极鼓励,促进学生作出自己的个体反映,学生就会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产生出以文本为基础而又超出文本意义的一些新课题、新观念、新问题。在时间分配上,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方法有选段朗读、整篇默读、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段进行精读、探究问题时的浏览、概括总结时的略读等等。

四、落实好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启发、引导和形成是我们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要首先关注的问题,因为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性格、环境的渲染烘托、情节的演化发展,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学生在品析人物时会将其形象、性格、命运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并作出自己的评论和情感反映。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评价交流和情感反映之后及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意识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哪类人是危害社会而遭人唾弃厌恶的,哪类人是有益于社会而受人崇敬和赞美的;我追求向往什么样的人格品质,我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在人生道路上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于是,同学们就能从学习中真正懂得真、善、美,明辨假、丑、恶,并在今后的成长生活中自觉践行符合社会发展的规范和准则,同时抵制和批判危害我们社会生活的不良言行,同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恶劣行为作斗争。在实现小说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上,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了,必须从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关注自然、当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多媒体素材的选择设计上恰当进行情景再现,重点抓好情景链接,多用图片视频、音频感染学生,让学生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五、高度重视小说课文中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后续影响,强化前瞻性教育

和散文、诗歌、戏剧相比,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作品对学生未来生存、成长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观念、生活方式、人生选择都会因小说中某一主人公的因素而自我定位,于是他们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道“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懂得“即使‘劫难荒岛’,也要勇于留生”,。素质教育不要求我们的学生未来都当文学家,也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当作家,

篇3

【关键词】影视资源;形象固化;文学想象;意义误读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影视资源指的是在教学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在语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与评价反馈中可以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被利用的与教学息息相关的、能够帮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所有影视作品。本文所阐述的影视资源是可应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区别于其在传媒领域中的含义。

一、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一)影视资源的直观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艺术,是集画面和声音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比语言文字的表现更具直观性。中学生相对于成年人在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影视资源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拍摄和展现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补充,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古文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滕王阁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能够让学生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有直观认识,感受到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在同一个画面中亦动亦静,光影和色彩强烈对比的景象,从而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影视语言相比,文字语言的表达较为抽象,而影视语言将抽象的形象和思维具象化展现在声音和画面中,直接调动观看者的感官感受。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影视中人物的妆容,了解什么是“罥烟眉”,通过演员神情的传达感受什么是“含情目”,另外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呈现与文本有什么异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互动和思考。

(二)影视资源为课堂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的使用使得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和现实感,情感上容易受到感染,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是比较能够还原情境从而进行情境创设的,影视资源能够全面地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背景,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并且接受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比如在学习戏剧《雷雨》时,通常会让学生扮演戏剧中角色的情境设置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戏剧的魅力,理解戏剧所表达的深意,但由于学生对戏剧的掌握能力和表演能力有限,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诠释角色。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优质的《雷雨》话剧表演,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模仿,将影视资源、课文和学生模仿表演结合起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影视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情境设置,影视提供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具体典型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接受的效果要比纯粹的讲授要好得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有教师讲述或者简单的图片播放等模式难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融入课程学习,影视资源的使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的导入、课中教学、课尾运用、主题性的学习等各个环节可引用和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

(三)影视资源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辅助素材

影视资源不仅可运用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也可运用于各种课文体裁的教学,辅助各个文本体裁难点的教学。诗歌注重的是意境,意境的表现往往比较隐晦、复杂,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把握。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若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内容,这时可为学生提供与星空、宇宙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宇宙的奇幻从而激发想象。在小说教学中,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描写比较复杂,或者小说中所描绘的事物和场景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障碍。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相关节选时,除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外,《红楼梦》描绘的服饰和摆件等也比较精致和复杂,很多闻所未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相较于其他版本的影视作品是对小说文本还原度较高的影视作品。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则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片段,让学生对复杂的文本描绘有一定了解,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提供参考。而散文和说明文的教学也可对影视资源进行利用,如对《昆明的雨》的学习,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地方的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真切的感受,学习《太空一日》时则可为学生播放有关太空的视频。

二、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和弊端

(一)影视人物形象的固定容易导致文学形象固化

影视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是由具体可观的画面,固定的人声设定和改编的故事情节等具体的因素实际呈现出来的,势必会形成固定的影视人物形象。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若学生在未接触或者未深入了解小说文本之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很容易让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先入为主。比如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难免使得学生在阅读《西游记》原著时会联想到六小龄童所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影视人物形象固化的呈现则使原本抽象的,给人以想象空间的人物形象固化,使得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带入文学作品中,使得学生眼中的文学人物形象固化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另外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会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比如《西游记》电视剧既有旧版又有新版等多个版本,电影改编也有《悟空传》《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众多影视作品,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影视资源的情形,给学生留下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脑海中是不同版本中的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则是不同版电影中的形象,若学生在未阅读文学文本或对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未有自己的把握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对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很容易受到影视人物固化形象的影响。

(二)影视的视听特征容易弱化文学的想象

影视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是用画面、声音或是用视听的语言方式来表现来传达信息的艺术形式,构成影视语言的各个要素,包括画面和声音是具体可观、可感的要素,影视语言的魅力在于视听符号给观众感官的直接刺激。比如电影《鸿门宴》场景布置、人物形象和配乐等直观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试图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语言本身的魅力和给读者带来的想象,文本阅读结果是产生了具有读者个性想象的艺术,而影视视听语言具体传达的是典型的限制读者想象的艺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被提倡深入理解文本,应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见解的,而这种能力依赖于学生自身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文本中所描绘的不能够具体可观的人物和背景等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和想象。如对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影视的直接呈现则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画面,而影视中的人物和情景一旦呈现在学生面前则变得单一,不易更改,容易导致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中的描绘带入文学作品中,从而导致文学想象的弱化。影视视听语言的特征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不利的。

(三)影视改编与原文本的差异性可能产生意义误读

影视改编,指的是影视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改编。影视改编有三种经典改编理念,分别是“形神兼备再现原著精髓”“表达原著的哲理和主题内容”和“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影视改编上来看,影视改编有侧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也有注重根据原著进行加工创作的,而运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则适合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更有助于教学。但即使是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也会有差异,比如1998年版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部分的改编,电视剧中李小二偷听被发现受到恐吓后不敢直接对林冲说,而只是暗示,但林冲似乎没有明白李小二的用意,还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场,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林冲明知道管营等有阴谋,但还是带着疑惑心存侥幸地去接管了草料场。电视剧和小说中对林冲这一部分的刻画是有差异的,电视剧中的这种差异若是呈现给学生则容易使学生误解为林冲是没有理解李小二的用意,则对小说中的意义和林冲的形象产生误读。另外原文本的载体是文字,这就决定了原文本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影视改编则表现为具象性、直观性,限制了读者发挥个性的空间。所以从改编本身和影视与原文本载体差异上来看,这种差异性则可能会使未把握原文本的学生受到影视改编的影响而对原文本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是受到影视改编先入为主的影响产生意义误读。

三、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适用性原则,精心选择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

如今影视作品繁多,大量影视资源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进行精心选材,选取最适合于教学的影视资源,选择最典型的、最有意义的片段。另外影视资源的运用是为了适用于教学,所以对于像名著改编等类型的教材文本的教学则应选择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影视改编作品。影视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为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和解决教学难点等问题而使用的,而影视资源对观看者来说,是视听上的综合刺激,所以在影视资源的筛选上应选一些能引起学生观看兴趣的影视作品,以更好地达到教师使用影视资源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和课堂环节设置中来。学生们对影视资源的内容感兴趣,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影视资源的时长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课堂教学而不是占用课堂时间,所以在选择影视资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典型的,最适用于教学的片段。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所以应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影视资源,使用什么样的影视资源来配合教学。

(二)坚持适度性原则,合理安排影视资源使用时间

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影视资源的使用时间,避免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学习时间。首先应注意所选取的影视资源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所以切忌引用冗长、表现力不强的影视资源,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选取贴近教学实际的影视资源,选取合适时长的、典型的片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影视资源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灵活的,可以运用于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环节,也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辅助教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解析等,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若使用影视资源的频率过多则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实施,所以在使用影视资源过程中应注意影视资源的使用频率,应将影视资源的使用放在必要的环节。影视资源的时长往往较长,但有很多影视资源的艺术价值比较高,可为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提供新的视角或者可供学生进行影视欣赏等,像这类可供赏析的影视资源不可能在课堂完整观看,教师可灵活对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必要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赏析以提高自身审美、写作能力。

(三)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

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辅助教学,所以就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而言,影视资源是教材文本的有益补充,是辅助教材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材料,教材文本应处于主导地位,影视资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另外影视资源之所以能够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因为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有相通之处,教材中的文本与影视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即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所以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补充和描述。借助影视资源和教材文本的这种可以结合利用的相通之处,影视资源可以为教材文本的解析所应用,教师应把握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选取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利用影视资源辅助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但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又是不同的,教材文本主要通过语言来叙述,而影视则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叙述,即主要通过场景变换、视觉画面来展现,一切出现的画面和声音属于影视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教材文本的不同之处,以避免影视形象使得文学形象固化,影视视听弱化文学想象和影视改编使学生产生意义误读的情况。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和思想理念等与影视资源中的影视形象和理念进行对比,以更好地理解两种形式的不同之处。影视资源因其与文学文本的相通之处和影视资源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应用,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辅助解决教学难点等作用。但影视形象的深入人心,影视的视听特征和影视改编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的弊端。所以针对影视的优势和弊端,应正确处理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矛盾,坚持适用性和适度性的原则,并且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以教材文本为主,合理利用影视资源。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