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文化素养

篇1

1、道德文化主流是积极的

当代中国,尽管青年的道德滑坡、素养缺失现象纷繁复杂,但所占比例不大,道德文化的主流仍然是积极的,主要呈现为以下三大特点:(1)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青少年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人,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不仅体现在言论中,更展现在实践中。八零后、九零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努力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2)崇尚民主、平等、自由。青少年普遍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人格的足够尊重,希望父母给予较大的思想自由空间,希望学校给予所有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态度。不少青少年向往人的全面发展,向往普遍民主和充分自由平等的愿望。(3)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青少年的人生追求多种多样,除了健康、知识、理想、人品等目标外,越来越多的青年已注意到金钱财产和权力地位的影响和作用,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能够在利己与利他中寻得完美的平衡。

2、“道德滑坡”现象频发

典型案例:(1)郭美美案件——极端拜金主义。一个小小的微博炫富事件,一个女孩的偶发个人行为,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慈善信任风暴。郭美美炫富行为的实质无非是极端拜金主义的一种表现。我国青年当前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信仰缺失引致的价值观异化现象屡见不鲜。(2)李某某案件——极端个人主义。出生艺术世家、就读名校,擅钢琴、长书法,如此才华横溢的少年却逐渐嚣张跋扈,最终锒铛入狱,观其行为,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在作祟,“天下唯我独尊”的心态令他枉顾法纪、淡忘道德。当代青少年于改革中成长,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环境,被家庭、学校、社会宠爱,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处事自私、为人冷漠,利己主义的倾向十分明显。

3、“素养缺失”前景堪忧

典型案例:(1)埃及神庙刻字案件——国民素养有待提高。南京某中学在读的初一学生,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用中文刻上“丁某某到此一游”,再次引发了国内外民众对中国游客素质的质疑。或许有人说,14岁还是个孩子,不应对其偶然的行为过分苛责。但笔者认为,这一事件的重点并不在于追责,而是在于青少年正处于形成基本道德素养标准的关键时期,应以此事件为警示,重在教育,并使民众转变有些行为“理所当然、无伤大雅”的观念。(2)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人文教育的缺失。骇人听闻的马加爵事件、中南大学的割喉事件,类似事件并不偶然,足以说明我国人文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过于注重文化成绩,未深刻意识到人文道德方面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这正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短板。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探寻。

1、家庭教育的失败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目标的偏颇。“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为父母对孩子前途的首要选择,“成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对父母来说并不重要,唯分数论英雄,衡量标准过于单一,成人后,青年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榜样的缺失。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单亲家庭数量的急剧增加,家庭的不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性格养成与道德的培育。有些家庭即使完整,但是父母忙于工作或耽于玩乐,未給孩子树立起道德榜样,成人后,此类青年趋于冷漠、缺少温情。

2、学校教育的失衡

一方面是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的失衡。虽然大中小学都有设一些德育课程,但是所有零星的德育课程的总和甚至还及不上英语的一门词汇课程,如此弱化德行教育,培育出的青年高分低德或是有才无德,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本身的失衡。我国长期以来的道德教育以教师传授道德知识体系为主,而德育真正的本体“人”、受众“学生”却被边缘化了。教师机械灌输道德信条,学生被动接受道德条文的填塞,学校依据德育课成绩评估德育效果。如此道德教育,德育效果微乎其微,道德问题的产生成为必然。

3、社会教育的失范

一方面是社会组织的职能缺位。某些社会组织的职能缺位和个别政府部门的不作为导致某些非道德的行为无法受到合理判定。对本国文化传承的不重视与不确定,使得青少年缺乏道德模范与行为标杆,对文化的尊重程度降低。另一方面是网络社会的不利影响。快速便捷的网络在提供海量资讯的同时,还有一些不道德、非主流的行为受到广泛传播,个别事件被过度夸张,青少年缺乏对信息的筛选与判别能力,极易受欺骗或被鼓动,成为不良的“范本”。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须对症下药,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转变家庭教育的目标与方式、发挥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优化外部环境的示范引导都至关重要。

1、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1)美国经验: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心理咨询、生活指导、道德实践等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人格”,达到教育目的。重视公共环境建设,各式各样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纪念馆遍布全国,这种“实物教育”往往比直接的理论灌输更生动有效。(2)新加坡经验:道德建设法制化,将教育与严格管理、道德要求与法律结合起来,如随地吐痰者罚款200元、乱扔纸屑和烟头罚款1000元等。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大环境,并采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策略,同时,严格控制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保证舆论引导的科学性。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篇2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19-02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推进高职德育创新,是当前高职德育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就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二者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高职德育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对如何促进高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进行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同其他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及其开展的一系列与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实施主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政治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它直接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对教育的要求,直接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党的理论创新和时展,与时俱进。第三,导向性。它对其他教育活动具有价值引导和评判作用,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方向保障。第四,文化性。在教育过程中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引入文化元素,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第五,普遍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针对所有高校,对各类高校各专业学生是统一适用的。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高职大学生适应并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是:第一,个体性。职业素养是职业岗位要求在从业人员身上的内化和行动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直接是为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第二,实践性。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它让学生在职业体验和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发展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第三,差异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和职业规范,因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然表现出鲜明的行业差异性和职业差异性。

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创新高职德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业务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相关课程培训、主题教育活动项目和实践锻炼等。在上述途径中,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德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促进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把握职教目标,凸显高职德育特色 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都是其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只有把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起来,才能更多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走上高职德育的创新之路。

(二)融合的可能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内涵不同、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分属于不同的教育学科和教育领域,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它们也具有很多的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就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

教育主体的一体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都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德育队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既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

教育对象的同一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对象都是在校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根据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设计合理的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二者都是服务于高职学生的成才需求,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一点上,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习惯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内容,其中,职业道德教育居于核心地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和相互渗透的。

教育途径的共享性 由于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共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完全可以实现共享。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职业素养教育完全可以借鉴和利用这些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在其各个环节上嵌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新的突破口,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教育功能的互补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功能互补,不可偏废。离开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就难免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功利化;离开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素养的政治性、导向性也难以发挥其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政治和价值导向性;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途径和载体,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融合的基本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理念

高职德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渗透在职业素养教育之中,成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一般要求,又符合特定行业、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理念,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前提。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服务业、以商务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有金融与证券、会计税务、连锁经营与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旅游管理、语言文化等七大专业群。商务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商务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院把“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确立为商贸职业素养的核心目标理念,并用“财贸素养”概念来总括这一目标理念。“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素养核心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财贸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又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相贯通,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人的内在素养,都是一个由知、情、意、行诸要素构成的系统。通过正式的、课程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理性认知,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必要方式。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创新探索了财贸素养教育课程化模式。财贸素养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正式教学计划,连续开设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开设24课时,按照“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主题设计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每个学期的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理性认识、自我行动和总结交流。在理性认识阶段,我们根据不同教育主题,主要依托学院财贸素养教育基地,通过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等商业历史文化专题教学,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理解财贸素养的重要性。自我行动阶段,即财贸素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主要依托宿舍建设、班级建设、社团活动和重大节庆四个平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品格的养成。财贸素养教育课程由学生辅导员具体实施。

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职业素养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我院开设了财贸大讲堂,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职场成功人士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实训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意识。

(三)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为纽带,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

先进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好载体。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特色之路。我们除了通过课堂学习向学生传授中华商业历史文化,进行财贸素养教育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着重表现“财”“贸”行业历史文化,突出“财”“贸”行业特色。以古代布币和刀币为主题造型的学院大门,以“钱币发展史”为主题的青铜铸雕,以“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郑和下西洋”、“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商苑”石雕园,以“北京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为主题的“算盘”金属雕塑,共同构建了有“财贸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展示了我院的财贸办学特色,加深了全院师生对财贸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其对财贸职业的热爱。

(四)实施职业素养证书制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评价机制

我们制定了财贸素养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并实施了财贸素养证书制度,作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根据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财贸素养课程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达到标准的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可获得财贸素养证书。现在,我们的财贸素养证书制度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王府井集团、菜市口百货等首都知名企业都会优先录用获得财贸素养证书的学生。

(五)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标准,建设专家化的德育教师队伍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建设专家化的高职德育教师队伍是关键。无论具体工作岗位如何,高职德育工作者都必须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必备的理论功底和教育能力,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和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专家,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合格的高职德育工作者。我院要求所有的德育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又必须熟悉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工作业务和素养要求,以指导学生为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世闻.关注与创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马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品牌创建、基地拓展与实效检验[J].江苏教育,2011(18).

[3]马金岭.创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

[4]孙建明,刘先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5).

[5]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篇3

在学校文化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但二者在学校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相同。教师群体作为教育者代表着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群体只是接受者,接受着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教师群体在学校文化中是比较稳定的主体,他们本身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职责决定了他们能够而且必须按照社会主文化的总体要求来引导学校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所要求的育人目标。基于教师群体在学校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了提高教师素养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关键意义。

各大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其工作比较重视,然而在内涵上挖掘不深,究其原因就是学校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提升高度不够。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所说的文化素养是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只是为了说明、研究的方便才分而为三;但它们又是有区分的,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以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文素养的延伸。

在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情况下,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固然要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但更为重要的、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提高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小学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小学教师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只有具备了人文素养,小学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没有人文素养肯定是不行的,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爱的阳光,也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自然而然的,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内涵就能够很有力地挖掘和探究。

怎样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教师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关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4 [本刊网址]http:∥

当今时代,人们无时无刻处于各种媒介信息包围中,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认知和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推动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和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媒介素养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在我国的现状

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目的是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日益盛行,并被官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并自此得以长足发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抵制、抗拒媒介到解读、批判媒介再到接纳、运用媒介的认识过程。除西方发达国家以外,媒介素养教育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有较高的认可度。

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7年,我国学者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国。自此,我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也面世。理论研究的同时,媒介素养就也步入实践,针对大学生、中小学生、政府官员等群体的实践逐渐开展起来,教材、网站等教育资源建设也日渐丰富,相关教育实践项目的试点也逐渐深入。但因为还处于初始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实践仍有不足,一是总体还处于自发状态,政府重视支持还不够力;二是教育实施主体单一,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学者教师团队是主要力量,社会各界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三是由于受前两点局限,受教育者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及开展教育实践的地区不平衡。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准确选择,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成为有创造性的传播者的教育。

(二)二者的内在联系

1.从背景和内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全民性、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二者都是针对全体社会受众,表明其全民性;二者都要在道德层面形成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和导向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舶来品,需进行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因此,二者都具有创新性。

2.从教育目的来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要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媒介素养教育经历批判、接受、理解、参与等模式变迁,有文化保护、思想教育、公民教育的内涵,其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3.从教育方式来看,二者都强调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实践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发展的实践进行,避免理论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媒介素养教育刚引入我国的头十年,“我国基本上是无社会实践状态下地介绍西方理论、传播西方观念、解读西方做法”,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并采用培训、试点或课程学习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4.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媒介素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的素质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思想保证。

三、媒介素养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涵盖其领域、功能和形态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的迅速变化和社会信息量的剧增,增加了人们判断与选择的难度,不断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复制、传承功能向超越、创新功能发展,激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主导式、交往式和网络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这些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媒介素养教育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能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通过媒介素养的提高抵御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和消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的需要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更加丰富,其中,媒介环境就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许多困难,要扩大媒介的正能量,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从外部环境来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行业措施和政策,需要媒介和媒体从业者加强自律、提升媒介道德标准;从内部条件来说,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即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则是其中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强势推行其社会观念,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支配,淡化人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信息的分辨和解读能力,加强本土文化认同。

(四)媒介素养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包括思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等,媒介素养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一)结合前提:政府力量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学界研究呼吁到政府号召的过程,终将媒介素养纳入正规的学校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大多处于学界自发的阶段,虽已有学校开展了相应课程,但数量和影响不够大。因此,需要争取上层的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形成体制内的规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出台媒介素养教育要求和规范,加强师资培训。

(二)实施主体:师资力量的壮大

目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主要源于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学者,他们专业素质较强,但力量单一,如何有效的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经验。因此,需要壮大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一线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课程构建: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在课程构建中,可以围绕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和媒介法律法规知识。

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一是媒介中自主生活的能力,提高人们在媒介生活中自主解决困难;二是通过媒介认知社会和他人,强化人际交往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则是指心理、品德和思想方面的课程安排,帮助人们在媒介活动过程中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情绪的稳定和正常化,同时也包括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教育。

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包括客观性的媒体知识教育和主观性接收和媒介信息的教育。

媒介法律法规知识,在法制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特别是现代各种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更需要人们在媒介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

篇5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当前我国处于历史转型的关键期,大学生身受市场经济大潮、社会变革、教育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人文素养状况堪忧,“有知识没文化”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民族的脊梁和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祖国的未来。那么如何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系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凝聚着无数先贤的智慧,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宝库。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功用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基因之一,古已有之。《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指社会人伦。在西方,“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有人性、教养之意。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文”主要指与科学素质相对,侧重文史哲等非实证性学问,着重培养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是“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潜能,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1]。其涵盖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2]。我国传统文化是人文知识的渊薮,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1.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光耀古今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无论深处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宏大的梦想。《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原则之一,大学生当汲取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

3.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拥有博大的胸襟。

谦虚谨慎、胸襟豁达是大学生快乐学习生活的必要因素。《墨子・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天人合一”,学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各种人或事,营造和谐的生存空间。

4.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塑造高尚的灵魂。

灵魂的高尚源于个体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主流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天下为公”和“舍生取义”思想是集中体现。中华文明得以数千年绵延不息,正是因为每到危难时刻,总有无数古圣先贤舍小我成就大我。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榜样,不断吸收正能量,积极构建高尚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偏颇的教育模式和考核体系,加上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出现了“有知识没文化”的畸形结果。

1.学习兴趣阑珊,人文知识欠缺。

经过十余年寒窗苦读,巨大的考试压力已渐渐摧毁了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进入相对自由的空间,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网络获取信息,这种“浅阅读”效果无法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同时,高校专业设置单一,专业教育取代人文教育,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够重视,甚至是可有可无。大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渠道严重受阻,鲜有机会补充人文知识。

2.心理素质薄弱,进取精神贫乏。

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家长会替孩子谱写人生剧本,大小事务一应代劳,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情感、交际、就业等问题,或不知所措,或思想偏激,这引起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普遍忧虑。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对大学生处理各种关系、积极乐观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诚信精神失落,责任意识淡薄。

诚信和责任是大学生的宝贵品格。长久以来,高校是“象牙塔”,是一方净土,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渗透校园,不断冲击着本已薄弱不堪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某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出现大幅度滑坡,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集体、民族、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诚信精神渐趋失落,责任意识渐趋淡薄,缺乏最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

4.功利色彩渐浓,人生理想模糊。

我国某些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不断追求“功利”,大部分时间精力被繁重的课业占据,家庭、学校、社会都在要求学生不断刷新分数,提高成绩。进入大学之后依然面对各种压力,尤其是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得不极具功利地参加各种考试,获取形形的证书,以求为就业加码。可是说,不少大学生从来没有真正全方位地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滋养,各种人文学习均未曾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内心,加之重利主义的辐射,各种阶段性急功近利的追求,让部分大学生疲惫迷茫,对远大的人生理想感到飘忽虚无。

三、提升策略

“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3]。怎样挽回颓势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严峻课题。

1.完善高校课程设置,调整传统文化权重。

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缺失,远未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的。完善教学体系,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等学科的权重。可以采取增加选修课等手段,坚持传统文化走进课堂,传统经典作品均可作为选修内容,有目的地要求大学生完科的学习,实现文化传递,奠定扎实的人文知识基础。以美国久负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虽为理工类院校,但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较理工课程毫不逊色,考试要求亦相同。已成为该校人才辈出的利好因素之一。

2.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传统文化影响。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与教师关系密切。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影响亦最大,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勤勉的治学态度、博大的家国情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每一位同学。因此,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高校建立一支人文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3.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品味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阅读经典本身就是在与智者对话,可以训练思维、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无形中提升了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中间有序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特别是在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就提供一份详细有梯度的书目,让其按图索骥,有步骤地进行经典阅读,最大限度地与“快餐式阅读”抢夺阵地。定期开展有奖征文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

4.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浓厚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并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具体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造人文设施、人文景点,其间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选种梅兰竹菊等植物,在长廊上适当的位置可撰写著名的诗词文章。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读书会、学术报告会、音乐会等。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大学生置身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之中,感受浓厚的人文气息,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5.建立多方协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传播。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牵动各方的工作,需要高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家庭应调整功利主义的单一做法,从学生长远利益考虑,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政府一方面应当进行教育改革,减轻大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创设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障网络安全,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一方净土。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各方建立相互协作机制,形成常态化管理,不但可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快速提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得以传承。

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回归显得刻不容缓,应求计于传统文化。通过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多方协作机制等策略的实施,传统文化知识必将在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升华成可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合乎仪礼规范的人文行为表现出来。唯有如此,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既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杨静.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46.

篇6

1.文学作品阅读量少

近年来高校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程度和阅读数量持续偏低,甚至对经典文学作品不求甚解,这成为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例如,在进行外国文学的课程讲授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一些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等经典文学作品了解甚少,这给教学的深入带来了很大不便,也充分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

2.文学写作能力差

由于高校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加上没有深入研读和学习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导致他们在进行文学写作时写作能力较差。从目前大学生文学写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一定的语法错误和语义混乱,甚至影响正常阅读,更不用说语言的流畅及文学意境的营造。

3.文学素养缺失引发人文精神衰落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对现代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及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古代文学《孔雀东南飞》与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当代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正是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如今,由于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人文素质较低,引起社会的人文精神衰落。

二、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原因

1.教育机制存在弊端

如今的教育体制对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极为不利。首先,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片面甚至匮乏。其次,在大学阶段虽然加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教育,但是往往只是注重人文素质的课堂教育,忽视了相关的哲学思想、文学作品、艺术知识的熏陶,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2.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国外文化的涌入,国内外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高校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价值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的思想直接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造成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社会环境中的恶劣现象,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逐渐模糊,影响健康的思想人格和文学素养的形成。

3.文化活动内容单调

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表现在学科范围内的文学知识提升,还可以通过校园的文化氛围来体现。尽管目前已有很多高校的学生会以及团委定期组织一些关于教学实践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但是与大学生文学素养相关的学术活动却很少,导致一些与文学素养等人文素质提升的哲学、历史、文人等文学知识不能有效地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导致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增强。

三、高校学生文学素养缺失的教学策略

1.加强对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视

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不只是高校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和学校、教师、学生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高校要正确认识文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过程,对学生丰富精神、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都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整合,使教学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文学育人的目的。最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认识到文学素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学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学底蕴。

2.完善文学素养课程设置

首先,《大学语文》是如今高校文学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量,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高校还可以结合学生文学素养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开设一定的类似《外国文学》《文学欣赏》的选修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建立科学的文学素养评价机制。无论是《大学语文》的专业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地将学习与考核结合起来。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7

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两大核心工作,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当中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科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职业素养教育时,没有将二者相融合。使当前的高校学生出现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不协调的问题,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产生怀疑。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发展

各大高校一直担负着输送各行业优秀人才的重担。在校期间,高校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严重脱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以及其重要性

1.1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组织性的思想影响,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职业素养则包括了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一系列的思想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拥有优秀的职业精神,更好的为社会所接受。

1.2培养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的缩短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距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做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提升。从长远上使我国的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得到统一和提升。而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宗旨,凸显高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自身的教育品牌,成为高校创新育人的特色。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能够实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与思想政治觉悟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人”。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途径分析

2.1教育过程中严格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要严格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理念,使学生在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2.2进行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对二者的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系相辅相成,在内在的培养过程中都离不开学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影响以及自身意识与认知的影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都是对学生思想内在的改造和提高。因此在课程之间,可以应用创新的教育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编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设有关职业素养的课程,如爱心与责任、诚信与严谨、积极创新这三个主题设计成为每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得到有机的结合。

2.3引进行业文化元素

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思想进行提升,以便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成为符合企业与社会要求的“职业人”,并解决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充分的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企业文化的宣讲中领略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能够做到在校园中了解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减少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脱节。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所从事行业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对该行业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

2.4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二者的结合进行一定的制度规范与考核,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监督和评价。建立起规范的行业、企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规范。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出现问题的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竞争的机制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而企业则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记录评价和聘用思想政治觉悟高、职业素养好的学生。为企业用人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准。

2.5建设专业性的师资团队

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形式。需要高校对师资进行建设和创新,从教师自身做起,将自身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从教师身上学到高思想政治素质与高职业素养的工作方式与思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融合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全面的接受二者的影响和结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效果能够得到保证。综上所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是提高学生竞争力,构建高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7):19-20.

[2]吕姝琦,刘晓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科技风,2015,6(10):235.

篇8

一、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人文素养培养是指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它并不是某一具体学科的教育,而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多学科的系统性教育。目前,在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越来越多的被提及,英语自身属性决定英语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一)英语的文化性特征

要探讨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就不能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有着极其鲜明的人文性,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即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意识和风俗习惯等。因而,语言的传承即文化的传承,语言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所以,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

(二)英语的人文性特征

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教会学生通过英语认识世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其心智更好地发展,最终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双方的人文素养都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既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培养情操、锻炼意志、丰富经历、培养个性和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培养,是对英语教学的新目标新要求。

二、“英语课外素养课程”中人文素养教学可行性

(一)英语教学自身特点决定“英语课外素养课程”的人文培养特点

外语教育通过对世界各国各时代相关内容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开拓国际视野,培养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公民素养,具有重要的理智价值。 当前的语言学习逐渐脱离了语言作为沟通工具应有的“掌握导向”,越来越强调“目的导向”。回归英语的工具性作用,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更加强调对英语文化的融入,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被教育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育改革实践要求“英语课外素养课程”的人文培养特点

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是一次教育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用创新和批判性的思维对现有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全面审视,同时摸索教育规律,改革英语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英语文化”为切入口,以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指向,指导“英语课外课程”的各项课程和活动的进行。

(三)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需要“英语课外素养课程”的人文性

面对学生自我认知不断增强的成长阶段,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仅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不利于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化发展和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因此,“英语课外素养课程”借助比赛等形式,转换老师和?W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从“教师唱戏,学生看戏”到“教师搭台,学生看戏”进行转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表达并实现自己的想法,以“思想输出”的形式,实现“知识的摄入”。

三、探索人文素养教学方式对贯通项目英语教学的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得以改善和加强,尤其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人文素养较好地融入到平常的英语课程教学中。

(一)增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

21世纪,以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现代教育正在逐渐取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因而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充满着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会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做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人。

(二)丰富人文培养的教育内容

语言从来就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应从语言教学规律出发,把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同语言背后的人文内涵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如帮助学生多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传统、文化地理风情、当代社会发展现状等,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寓人文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三)丰富英语教学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独立完整地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在人文素养培养式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产生认识,然后分享自己的某些感受,并在思想对话和碰撞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进彼此间的情感并自由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篇9

一、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的内涵及理论价值考量

(一)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

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主要指公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所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城镇居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

(二)提高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体现

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对于在其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意义,既反映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发展趋势对公民科技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也突显出提高科技文化素养是公民自身的内在愿望和强烈要求。

1、科技文化素养成为城镇居民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

不论是生存的需要还是就业发展,都要求农民不断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只有拥有基本的科学知识,才具备一定的谋生能力和劳动技能,这样才能维持温饱和获得安全。农业生产在不断更新工作模式、革新操作技术,这都需要以农民个人的科技文化素养水平和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更新为前提。

2、科技文化素养是城镇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基础

现代社会,科技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与人的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对于运用科学知识来改善自身以及家庭的健康是极其必要的。公民科技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对生活中用到的许多工具与服务的理解。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突显危机

(一)农村劳动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1、科技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密不可分。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勇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更容易掌握新的技能,他们希望通过现代的科技力量来改变当前家庭状况;而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对科技有怀疑,加以排斥,通常仍沿袭传统的劳作方式。

2、家庭收入水平对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有足够的剩余资金投入到新产品、新技术中,重视对农科知识的学习;而收入水平低的农民没有足够资金购买新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意愿。

3、生产规模大小在不同程度影响农民的科技意识。

小农经营的农户,他们生产规模较小,对市场的要求不高,机械化的生产很少,农科技术的应用对他们的效益并没有多大影响,这导致降低了农民对新型农业科技需求的欲望,限制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

(二)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培训的体系不健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虽然农民对于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目前农村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教育体系内部存在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农民难以完成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从学习目的到培养目标与城市教育差别不大,主要是为了高考应试,并不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三)思想观念落后,科学精神缺失

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引起广大农民思想、生活形态及习惯的改变。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开始迈入农村社会。但长期以来,受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的影响,人们眼光狭隘、思想保守,遇到困难习惯等政府“救济”而不是依靠自身劳动技能的提高来解决。在生产生活中,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对于新生事物不愿接受,对于某些陈规陋习不愿轻易放弃。

三、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素养对策思考

(一)加强意识宣传,弘扬科学精神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使农民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上适应城市文明;必须帮助和引导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自我革新和改造,尽快实现对新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必须提高农民适应城镇文明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的能力。使农民先“乐业”后“安居”。“乐业”就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乐于接受新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掌握新技能,帮助农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最终使农民在城镇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二)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关键在教育。要改革教育发展的陈旧体制,让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把教育培训与农民的经济结合,让农民解决最迫切需求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在城镇化进城中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结合产业发展的潜在需求和本地的特色产品,开展定向培训,扶持本地品牌,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三)拓宽科技推广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