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兽医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智能手机;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是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最早接触的仿真医学实践技能课程,通过实验室操作基本训练,在强化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各专业课所需的系统动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当学生觉得授课形式传统无趣时,其注意力极易被口袋里的智能手机拉拢。智能手机在课堂上的不合理使用现象引入深思。自2013年加入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以来,笔者遇到了一些教学中的难题。孙树民[1]等人将智能手机运用于兽医外科手术教学给笔者给笔者带来了一些启示,并由此建立基于智能手机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1 实验教学中的困窘
1.1 授课班级人数众多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班级平均人数为70人。每间机能实验室配备6套实验设施。因此,每小组人数达10人以上,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同学亲自动手的机会。同时,由于人数众多,实验教师精力有限,有些学生就会出现偷懒,自顾自玩手机、看小说、聊天的现象,课堂纪律收到严重影响。
1.2 实验设备有限
该课程的核心设备为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由于系统设备陈旧,实验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死机、串道、数据显示错误等现象,能顺利收获实验结果的比例不足1/3。这一现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3 学生重视程度不高
长久以来,迫于期末考试的压力,学生对于考查形式的实验课程的重视度远远不如考试形式的理论课程。另外,对于高职专科的学生而言,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欠缺。尽管教师不断强调“课前预习-课堂练习验证-课后复结”的学习流程,很少有学生能真正保质保量的做到。
1.4 教学模式陈旧
长久以来,实验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授课教师必须点明实验内容,详细说明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大多数时候还得亲自示范,引导学生猜想预期的实验结果;其次,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指导;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纠正并布置作业。这种模式使得教师讲授时间所占比例过大,学生普遍反映有疲乏感。因此,往往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会慢慢地转移至可爱的实验动物或智能手机上。
2 改革的措施
2.1 小班教学,设置小组长制度,建立微信/QQ学习平台
针对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经过课题组协商,改为分小班教学,如此每个实验教师只需照顾约35名学生,平均每组6人,属标准实验教学范畴。另外,为了加强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设置了小组长制度。小组长职责:①建立微信/QQ学习平台[3],引领本组同学进行预习复习,收集作业等;②维护小组纪律,督促同学亲自动手、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杜绝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③合理分工,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中;④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工作等。
2.2 智能手机进入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生培养的需要。智能手机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课前,可以借助微信/QQ平台,将课件等教学资料和任务发放给学生,加强课前预习的效果[2-3];②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拍照摄影,作品经过编辑处理后分享至微信/QQ朋友圈,教师也将从中选择出好的作品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点评,此举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2-3];③实验中涉及到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时,教师无需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只需要将相关内容提炼后由微信平台发放,由小组长带领进行自主学习。④对于重点技术,如家兔的麻醉、捉拿、颈部手术、颈总动脉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技术和输尿管插管技术等,可选择精品视频分享至朋友圈或班级群共享,供同学们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此举不仅省下了教师示范的时间,也能够解决学生动手机会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教学质量。⑤课堂上遇到疑惑,学生和教师均可以借助网络及时进行解惑。
智能手机的引入不仅大大优化了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网络分享的形式,即使小组结果不理想或者小组设备故障,他们也能借助微信朋友圈其他小组的分享,方便快捷直观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2.3 引入电子实验报告
长久以来,我校一直推行手写形式的实验报告。每次课程结束,学生除了需要对实验中获得的图形(如血压曲线、呼吸曲线等)进行编辑处理和打印,还需要手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学生反应这使得他们无法一次性完成实验报告,导致了拖沓现象的产生,等学委催交作用时急急忙忙赶作业的现象层出不穷。借鉴首都医科大学机能实验室[4]关于电子实验报告的运用,笔者顺利地在教学中推行了电子实验报告。具体操作如下: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即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器材和药品、实验步骤、观察项目和注意事项;课堂上加上经过编辑处理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分析;最后,完整的实验报告经由微信/QQ平台直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发送给教师。此举不仅有利于环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拖沓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巩固情况更佳。
2.4 优化教学手段
当然,智能手机的引入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手段[5],引导学生动手的同时,动动脑,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分享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总之,智能手机的引入,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我们也深切地体会到科技进步对教学的冲击,这提示着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科技手段,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现代化医学教育的需要,才能不被学生淘汰出局。谨以此文供同仁们参考借鉴,希望探索出一套更为行之有效的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树民,张凤珍.智能手机在兽医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J].养殖技术顾问,2014,(1):238-239.
[2] 冯雯婷,赵威,刘龙飞等.将智能手机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5,(20):34-35.
[3] 柯纯,陈健.浅析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中的应用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10-11.
篇2
英文名称:Zhejiang Journal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主管单位: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7307
国内刊号:33-1098/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关键词:动物医学;学分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S858.9-4 文献标识码:A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单位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施的多为不完全学分制模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学年学分制,它是一种融学年制和学分制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学期计划开课和灵活选课制,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强调实验技能和兽医临床技能的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占有极大的比重。此外,从2010年起我国开始执行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更加要求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然而,由于动物医学教育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更新快,使得动物医学教育必须长期保持较高的投入比例,而在学分制模式和有限的经费情况下,为了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改革。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在改革前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种种条件的制约,过去的教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如针对性不强。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进模式及成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的成果不系统。许多研究趋向于某一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价,只是某一阶段性成果,不具系统性;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层面上的质量监控体系;单一课程独立进行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占主导地位,内容重复,时间和资源浪费;演示性实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机会较少,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验的现象,实验内容与生产脱离,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学分制模式下研究和探索培养新型兽医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和教学质量监控新体系,对于不断提高兽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2.1 修订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在培养方案中应该占有较高的比重。通过增加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实践教学,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解剖、动物尸体剖检技术、石蜡切片制作技术、显微观察技术、细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技术以外,还应加强兽医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将原来的实际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由21.5学分提高到25学分,新增《宠物美容》和《动物医院门诊实习》等实践课程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把兽医诊疗实习纳入临床实践教学计划,对毕业生产实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2.2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自身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及时修订实践教学大纲与实践类教材,规范仪器设备使用和实验室管理等制度,完善实践教学授课日志、实验室日常工作记录、大型设备使用记录等实践类教学管理日志;建立相应的考勤和考核体系,监控实践教学效果。实践类课程考核不能用一张试卷定成绩,而应将基础知识、平时表现、实践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考核制度。这样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块
为了实现学科间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资源共享,打破课程间壁垒,加强各相关课程间的融合,必须系统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实验独立设课,改变以往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每个学科模块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综合课程实习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2.4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科学研究型”、“服务与管理型”、“生产应用型”三种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各类实践教学的需求,并健全“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机制和定期评估机制,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与发挥最大的作用。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篇4
关键词 兽医临床诊断学;师生关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20-02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等特点。作为一门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课程,兽医临床诊断学重点为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兽医传染病学等临床课程提供诊断疾病的方法和基本理论。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范畴引入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改善兽医临床诊断学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各执一方的客观现状,而且对充分挖掘兽医临床诊断学的课程优势,科学定位兽医临床诊断学在动物医学专业中的角色地位,充分发挥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桥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技能、培养高质量学科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概况和特点
1.1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动物疾病的方法和理论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运用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借助现代影像技术和生物技术对动物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由于在学习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时,学生还没接触其他临床课程,只能运用已学的兽医病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临床上的疾病做出一定的解释。因此,指导学生如何接触动物,掌握各种动物的保定方法,运用临床检查的有效方法和熟练技术检查患病动物,获得对诊断有价值的资料,进而了解这些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1]。同时,通过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实验室诊断和特殊检查技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做出客观评价。
1.2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内容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法学、症状学和建立诊断的方法论3个部分。方法学部分是指为了获取临床诊断的症状和资料,兽医在临床实践中采取的检查方法。研究这些诊断方法的理论、操作、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的科学称为方法学。症状学是指根据不同病症的发病症状及临床表现对疾病进行识别,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行确诊和治疗。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从发病症状入手对疾病进行诊断。在问诊过程中,要仔细询问和观察症状,做出准确判断。在根据症状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要注意同一种疾病可能由于个体差异、环境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也有可能不同疾病表现出相同的症状。因此,症状只是确诊和治疗的依据,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到准确诊断。
1.3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目标和评价
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相关部门从事动物疫病诊疗、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兽医临床诊断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但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使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为从事动物疾病防治工作创造先决的和必要的条件。
通过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应掌握兽医临床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疾病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及畜禽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病因分析、疾病防治对策的制定与实施技能及实验室检验、常规与特殊诊断、药物的正确使用与开发、动物检疫、兽医卫检等技能。
2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定位
2.1 功能性关系
功能性关系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在满足某种外在的个体或社会的功能性目的。教师的责任和目的是作为社会代表,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2]。学生则作为个体,将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在教与学的责任束缚下,教师和学生本身的个性和自我被隐藏在社会角色之下,使彼此之间失去了本源性的真诚和信任,因此,彼此不能将对方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来对待,尤其是当教师被名师、专家和学者等各种光环照耀时,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则受到了限制。
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绝大部分学生对此课程很感兴趣,并抱有很高的期望,都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兽医。而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临床兽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这些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抱有很高期望的学生,当在学习过程中达不到预定的期望值时,很容易产生失望甚至抵触情绪。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脏怕累,不喜欢生产实践,对兽医临床诊断课表现出了“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下降。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当教师在讲课时,自己却在下面看英语、计算机或其他专业课本,甚至是发短信和玩手机[3]。解决此类问题,提高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2.2 双重主体关系
传统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授。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源泉,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是教学的客体,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生命主体。因此,教师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临床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兽医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尤其是当授课教师受传统“师徒”模式的影响后,学生往往被置于客体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变为绝对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现代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不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使一个人在德、智、体,以及情感和伦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完善的人[4]。师生之间首要的不是作为角色扮演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是作为有个人情感的教师与有个性的学生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师生关系实现由功能性关系向双重主体关系转变。在这一关系下,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是一种真诚的交流和积极的对话,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为了教而授,为学而受,交流本身才是目的。
2.3 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了顺利开展教学工作,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主客体向双重主体转变过程中,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要改变以往师生之间的关系,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从师生互相尊重,良好沟通的观点出发,构建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平等、互敬、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师生处于真正平等的地位。这样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逐渐摆脱传统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单纯知识传递模式的束缚,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的提高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效果。
3 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3.1 用“爱”构建双重主体性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必须以爱为前提。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师生双重主体性特征,以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构建平等、民主、开放、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这种用爱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平等互爱的双重主体关系[5-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的是中肯的提醒、热情的鼓励和有效的点拨。学生喜欢老师,乐于向教师倾诉自己学习甚至是生活上的喜与忧,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7]。实践证明,热爱学生的教师必将获得学生的热爱,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下,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3.2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师生交流
在当前信息对称化的整体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拥有均等的学习机会,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大量所需的信息,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兽医临床诊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更需要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课堂和课间时间,加强与学生沟通[8]。因为真诚的沟通与交流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中学教育,大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框架,他们已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其批判性和选择性已有较大的发展。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只是一种单纯的交流过程,更是一种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在平等、自由的师生双重主体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会直接影响到各种教学活动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交流,可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9-10]。
3.3 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和谐的互动模式
古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科学规律。教师要虚心从学生身上学习其优点,及时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自身的能力。
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实践教学,除了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还要促进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病例教学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与之相适应的典型病例,以病例为中心开展互动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教学效果,是促进动物医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和谐师生关系不但能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从事动物医学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塑造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杰出的兽医科技人才。
4 参考文献
[1] 段发敏.刍议新时期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信任效能的发挥[J].改革与开放,2012(16):168-169.
[2] 高飞.“我和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234-235.
[3] 王丽丽.新时期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2(6):60-61.
[4] 梁占学,王俊东,李宏全,等.病例教学法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35-338.
[5] 胡永灵,曾元根.素质教育观念下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1(7):44-46.
[6] 李红春,王大双.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75-76.
[7] 孙东波,武瑞.《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5):149-150
[8] 崔一,孙东波,武瑞,等.《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中《兽医药理学》内容的引入与建议[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9):39-40.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创举,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向社会化和实用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畜牧兽医学专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和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的种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此专业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或者用图片和简易模型道具等来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性,如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青贮饲料加工过程、鸡的人工授精等知识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法做到教学生动,更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专业技术要点。这一弊端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许多学生在工作初期无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线,无法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质量产生质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微观性、传染性,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高风险性等,这些特殊的实践教学难点难以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视频,实时互动地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二、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家兔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体貌特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在讲解家兔的习性时,可播放一段教学短片,展示家兔的几个生活习性,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从难到易的转变。
二、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出现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从2003年牛羊猪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鸡鸭禽流感,从2006年的猪蓝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杆菌病,无不使畜牧业一次次遭受重创。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不是十分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言简意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篇6
1传统讲授法的重要性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首先应长期参与兽医临床诊疗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同时,不断更新疾病进展,了解动物内科疾病研究前沿,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动物内科疾病诊疗的专家。
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接受知识以及运用于实践尤为重要。目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较多包括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但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讲授法,传统讲授法是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将教师多年对该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凝练成一节课的时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知该病,使其在诊治及临床实践中少走弯路,面对临床疾病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尤为重要,但传统讲授法的前提是授课教师拥有对相关疾病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能利用恰当的方式对该病进行透彻的讲解。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教研任务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临床阅历少无法达到对所讲的每个疾病都能深入的研究,但可以通过重点精讲,包括教材中经典的疾病、各个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以及自己所研究的疾病进行精讲,使学生通过精讲内容掌握内科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临床病例的实践、深研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板书在传统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板书应尽量精简、提纲挈领、系统性的将整节课的内容贯彻,使学生便于记录,并能随时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但即便如此,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接触临床病例,践行理论,也不能较好地消化相关理论知识。而多数学生只为强行记忆应付考试,毕业后对疾病相关记忆的几乎一片模糊,遇到疾病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书,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记住部分兽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只是大篇幅背诵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考试后也会很快忘记。故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研人员高度凝练相关知识,例如本专业教研室通过奶牛酮病的教研经验总结酮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语句,让学生记忆“酮病本是温饱病,高产厌食把病犯,各中曲由肝中见,酮粉血酮便可断。个个剩料又减产,神经酮味却少见,产后二周糖源灌,分娩一周需护肝”。通过课堂精讲,并贯穿该语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病。学生通过背诵、理解,可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知。如果参加作后仍能记住部分相关词句,则有利于解决临床疾病问题。
通过上述观点也可联系到所用的教科书排版,如第一部分用简短的篇幅以易于记忆的词句高度概括重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治疗,并要求学生背诵;第二部分对疾病的相关词句以教科书形式进行全面的展开讲解;此外,再建立一个对应的网络版的典型病例库。这样,学生只需要背诵第一部分,加上课堂讲解、课下阅读,较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和记忆,当面对临床病例以及步人工作岗位后也会有据可依,有利于进一步入手临床疾病的诊治。因此,从事教研工作的教师有必要凝练兽医内科学内容,并让学生熟练背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带着更多的知识去面对社会。
2多媒体和临床病例在传统讲授法中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巳经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而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它在兽医内科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更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效果。多媒体是学生们可以更进一步认知疾病的一个窗口,通过较为典型的图片和短片,能够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直观认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作为兽医临床学科,实践教学则是整个兽医内科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验证书本理论,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然而,由于招生人数多,多数地区存在实习经费少、实验条件差、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学生无法学习和了解各种动物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及最新诊断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兽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临床完整病例的引入,如通过给予学生动物疾病的品种、年龄、性别、病史、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进行现场分析,做出诊疗方案,再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诊疗措施及转归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科知识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篇7
1.1实践教学:拓宽渠道,学以致用,让学生做实践的主角
1.1.1实验室教学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畜牧场常用电路的原理,理论讲授后,将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看电路图互相讨论,分析接线路径,并动手接线,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接线路径,学生被动操作的做法,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在学生接线过程中,教师点拨指导,接线完毕,指导教师将排查故障方法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先检查所接电路,老师再复查一遍,当发现触头接错、虚接触等错误,教师并不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动脑分析,找出故障,亲自体验探索的乐趣,总结错误的原因。教师复查正确后,再通电试验,电动机的正常运转会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1.1.2生产现场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饲料加工机械的构造、工作过程和加工工艺,在理论讲授时,先带学生到实验室,让学生拆看粉碎机、混合机等主要设备,了解设备的构造、熟悉设备在工艺上的布置形式。再带学生去大中型饲料企业参观学习,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经理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生产车间里,原料和成品整齐地摆放,工人们有序地工作,高大的饲料加工机组有条不紊地运转,使学生好奇,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上前去咨询,通过中控室里工艺流程的分析,加工车间机械设备逐层的参观,学生基本上弄清楚上下层设备在工艺上的联系,较好地掌握了各种加工设备的构造、工作过程及加工工艺。有的同学在饲料厂生产实习期间就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实习厂家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为实现控制参数的最佳化,现代机械设备多采用电脑自动控制,为让学生见识新技术,还利用校孵化室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认识模糊电脑、智能汉显、多信息等不同控制技术对孵化机内环境条件的控制方法。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到企业参观实习,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及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巩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应用,模拟生产,精心选择并设计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课程相关知识,查阅资料、相互探讨、集思广益,为现代化的畜牧场合理配备所需的机械化设备。
1.1.3开放实验室教学
依据辽宁医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大纲,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发设计了综合性的实验实习项目,如畜禽饲养管理机械的安装与调试等。在理论课结束后以选修的形式对本科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可独立操作也可两人一组。既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1.2课程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成绩评定有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35%)与终结性考试(65%)。
1.2.1形成性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包括考勤及实验、实习表现(5%):每节课前(后)由主讲教师记录;课前提问(10%):第二次课开始,对于学过的内容每课提问3~5人,每学期每人至少提问2次,即时记录成绩;实习操作、口试(15%):将考核内容编成序号,做成标签,根据实验室的规模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随机抽签,确定自己的考核内容,教师登记并分派操作台后,该组的同学同时独立操作,操作完成后学生举手示意,教师检查并进行口试,然后根据学生的操作及口试情况,即时给出成绩;实验、实习报告(5%):由主讲教师批阅后记录。
1.2.2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检测。由学院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命题依据学校考试管理办法中的命题规定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试题从学院考试中心题库随机抽取,教考分离,学生笔试。
2教学效果评价
2.1课程组成员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成员随机听课(至少听课6学时/人),并及时反馈信息。听课过程中,教师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学习气氛轻松,同学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且积极配合教师的启发。
2.2学生评教
篇8
《病理学》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为基础,阐述畜禽机体组织细胞因患病而改变了的形态、机能与代谢的状况。这门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在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为诊断与治疗畜禽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因此,在兽医学课程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在讲授该门课程时,为适应临床的要求和学科的发展,应根据病理学课程特点,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开展理论教学,既要注意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十分重视病理学变化的形态学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病理标本、组织切片,开展以人为方式致动物发病的实验,使微观形态宏观化,抽象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病理组织观察与分析的能力、运用所学的技能解决临床兽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复习,温故而知新
病理学是以生理解剖学为基础的,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都与生理解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讲授病理学时,必须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复习、回忆已学过的生理解剖学的知识,然后,导入病理学的知识,引导他们进行生理、病理两方面对比,找出病理方面的形态特点。但病理学又是内科病、传染病等临床课的基础,机体患病所出现的生理代谢障碍和病理形态学变化,就是病理学方面的知识范畴,所以,在这方面又要把一些平时所常见的各种疾病变化特征,结合有关的病理学章节进行讲授,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脱水”这节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首先启发学生回忆生理学中“水”在机体中的分布情况和作用之后,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他们所观察过的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疾病严重脱水所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使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融汇在一起。通过回忆以往知识和临床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对脱水的原因、类型、表现的认识就明确、清楚了。
二、让学生观察病理标本是提高其辨别力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运用语言描述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会感到枯燥乏味。此外,教师有时很难用文字清楚地表达一些病变,在黑板上画图不仅耗费很多时间,而且很难真实、全面地将病变演示出来,而挂图又过于模式化。这样,必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系统讲授基本原理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运用动物病理标本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观察病理标本。故此,在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病理标本对提高学生辨别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让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病理标本,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采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大体、组织切片和图片等类型病理标本。在采集病理标本过程中,应尽量记录动物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组织学变化。记录的手段可包括摄像在内。
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应让学生观察到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生前的临床症状,了解动物的尸体剖检过程和注意事项,掌握某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系统器官的病理变化或发生机制,以及动物的罕见病变或稀有动物的病变等。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例如,在肺气肿这一节内容中,包括了肺泡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混合性肺气肿和岛屿状肺气肿等名词。这些名词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加上其发生的机理、特征、临床表现等抽象内容,更让学生难以理解、记忆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对比法,根据课程内容,把平时所收集、保存的各种肺气肿的标本,一个一个指给学生认识,讲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特点,使理论与实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学起来有理论指导,又有实物标本验证,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就不会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理解、记忆了。
三、开展组织切片、绘图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细胞病变的重要方法
病理学的内容都涉及到细胞的代谢障碍和形态学的变化,这些内容抽象而乏味,学生听课印象不深、好像水过鸭背,很快就遗忘。例如,在“细胞脂肪变性”中,讲述了“机体受致病因素侵害,细胞脂肪代谢障碍,因而,细胞质内出现正常生理所没有见到的脂肪滴”相关内容,同学们开始认为这纯属理论问题,看不见,摸不着。后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组织切片和绘图,把正常肝组织切片和脂肪变性的肝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对比,找出病变细胞的特点,把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形态宏观化,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四、注重实验教学,指导学生以人为方式致动物发病,使抽象理论具体化
病理学的特点在于概念多,抽象性问题多。为使同学们对抽象理论形成具体化理解,教师必须注重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过去,教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只是“授人以鱼”。现在,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授人以渔”,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地开展病理实验,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这样做,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篇9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组建教学团队,增强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重要资源。教师精湛的教学方法、高深的学术造诣、较高的人文素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而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1],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有力的保障。
本课程涉及猪、牛、羊等动物的饲养及育种繁殖,在教学和科研中既有某些共性又相互独立。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我们将师资进行有机整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以学术造诣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以热心教学改革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团队骨干力量,老中青结合,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传、帮、带,使教学和科研兼容,理论和实践互通,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师资雄厚的教学团队[2],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学术水平
课程组重视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国内外进修、短期培训、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科研合作等方式,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近年来,有3名教师到欧洲、美国等地访学或参观考察,1名青年教师到中科院动物所进行短期访学和进修。通过这些举措,教师们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畜牧业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及科学技术,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3强化实践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动物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由于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少,实践经验比较贫乏,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更好地突出我校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特色,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课程组鼓励和动员青年教师每年到基层锻炼2~3个月,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完善知识和能力体系,增强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4组织观摩教学,提高授课技能
课程组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听课,特别是听取“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的授课,博取众家之长,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经常组织团队教师相互听课,课后座谈讨论,对彼此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在这种听与被听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授课经验,使教师授课艺术和技巧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显著的国家或省级教学名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实用型人才
1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学科发展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相适应,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3]。多年来,随着专业建设、培养方案的调整,特别是随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对生产中应用性强的内容,不但从理论上详尽讲解,同时将生产中最常见、最突出的实际问题或生产技术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畜牧生产的需求。对非重点的章节,则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网络平台、课堂、课下进行个别答疑,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经过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全面而精炼,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所专,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补充更新理论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畜牧生产日新月异,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理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们经常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资料,学习国内外畜牧业生产的新进展、新技术,随时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性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将教师参加的一些学术会议精神以及科研成果与理论授课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既保留最基础性的知识,又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课程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首先,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一方面增加一些生产中操作性较强的实验,另一方面根据生产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与校外大型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把课堂搬进养殖场,边实习边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充分结合,有效地克服了“一支粉笔搞养殖”、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践行了理论指导实践、生产促进教学的理念。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多媒体辅助教学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如在介绍不同畜禽品种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片、动画等进行加工处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教学环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大了教学信息量、丰富和活跃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现代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5]。“动物生产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特征,基于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中,使学生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既克服了“满堂灌”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课程组教师大多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长期承担着相关科研工作,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把科研成果和科研实践带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毕业实习或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接纳对本学科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过硬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1选用优秀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为更好地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新颖的课程内容,课程组全部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经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订的教材,如《家禽生产学》《羊生产学》《猪生产学》均为最新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养牛学》《兔生产学》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教材内容新颖、丰富,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强的特点。几年来,课程组老师也积极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不断提高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规划教材编写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补充各种图书资料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范围,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购买了大量优秀期刊及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学校图书馆也拥有与本课程相关的多种学术期刊及图书资料,拥有如《遗传学报》《畜牧兽医学报》等优秀中外文优秀期刊、图书;拥有如万方、维普、知网、CALIS、SpringerLink等电子期刊和图书网络使用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3建设网络教学环境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网络教育资源”的要求,课程组多方搜集资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并建成了动物生产学网络课程平台,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更自主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网络课程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4强化实践教学环境
动物生产实验室,基础设施齐全,新购进了B型超声多谱勒仪、孵化器、人工授精器械等设备,能够保证实践课程的顺利进行。在健全校内基本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又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促进与山东康大集团、得利斯集团、六和集团、益生集团、民和集团、青岛万福集团、青岛博宇畜牧养殖公司等著名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实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殷焕顺,钱萍,艾仕云,汪建民.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2):14-16.
[2]李亚奎,张鹤亮,张兆琴,王净.猪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1):71-72.
[3]张辉,卢广林.配合饲料生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5):157-158.
篇10
【关键词】重点高校 学科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现状
一、“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分析的意义
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面对教育改革浪潮,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状况又是如何呢?通过网上资料查询显示,目前尽管大多数院校都建立了网络中心,连通了中国教育科研网,但是,真正运用到教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多数学校教师仍然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缺乏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能力。如果高等院校的学科教师仍然维持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为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奠定基础,本文选择了国内9所大学对其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以此给出关于学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建议。
二、关于“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
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根据教育技术的含义,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教育技术基本观点的认识、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教育技术应用状况及发展与创新情况。每一方面又包括多个调查问题。
三、“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为了使有限的调查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我们选择了国内9所重点大学的多个学院作为调查单位,分别投放了多份调查问卷。在每一个调查的学院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科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不分性别、文理,在年龄、职称、学位、授课对象等方面分布广泛,从而保证了本次调查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校分别是吉林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9所大学;本次调查的学院有机械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化学学院、数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商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法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院、护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物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等62个学院。
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数量共286份,由于种种原因,回收问卷数量共265份,有效问卷共232份。回收率为92.7%,有效回收率为87.5%。
四、“国内重点高校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主要从教育技术基本观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与创新几方面进行。
(一)教育技术基本观点
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从以往的“知识型”、“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转变,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就要从思想上建立起使用现代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以及对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于反思的意识。关于教育技术基本观点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持肯定的态度
关于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共有四项调查,其中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的认识程度较高,其中表示赞同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8.7%;对于“教育技术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一观点,赞同以上人数的占97.32%;对于教育技术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有重要作用,表示赞同以上人数的百分比为93.53%;对于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一项,表示赞同以上的人数占总数的92.24%。以上结果显示,高校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持肯定的态度,但仍然有极少数人持不确定和不赞成的态度。
2.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总体持赞同态度
针对“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这一观点,在被调查的所有人当中,表示赞同以上的人数占94.83%;选择不确定人数的占5.17%。对于教师是否应该利用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促进教改这一问题,95.69%的人给出肯定答案;对于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一观点,94.4%的人给出肯定答案,4.31%的人表示不确定,1.29%的人不赞同。对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所授课程的教学网站并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这一说法,91.38%的人表示赞同,8.19%的人表示不确定,0.43%的人不赞同。以上结果显示,学科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总体持赞同态度。
3.学科教师对于现代教学观接受程度较高
针对教师应该从学习过程的主体向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过渡这一观点,有90.52%的人持赞同态度,有9.05%的人表示不确定。对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说法持赞成态度的占96.12%。表明学科教师对于现代教学观接受程度很高。
4.大多数学科教师对教学中评价与反思的认识普遍成熟
此项调查中,有41.81的人非常赞同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应该经常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这一观点;有52.59%人表示赞同;5.60%的人表示不确定。对于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这一说法,有47.41%非常赞同;45.69%人表示赞同;有6.90%的人表示不确定。从以上结果得知,大多数学科教师对教学中评价与反思的认识已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与普及,国内重点高校大部分学科教师具备了现代教育观念。因此,对于教育技术基本观点的掌握已经不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了。
(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指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件开发与教学等知识。关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部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含义及重要理论基础知识仍需提高。对于教育技术的含义,79.74%的人选择掌握,10.78%的人选择了解。对于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选择精通、掌握、了解、入门的人数分别占36.64%、47.41%、15.09%、0.86%。可见,对于该两项内容仍有一部分人处于了解水平,今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
2.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优点及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仍需加强。其中在开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优点的了解程度这项调查中,26.72%的人精通,58.62%的人掌握,12.50%的人了解,2.16%的人入门,说明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优点把握较好。针对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这一项,有27.59%的人表示精通,有50.00%的人表示掌握,有19.40%的人表示了解,有3.02%的人处于入门状态。从数据可以看出了解与入门的人数比例较高,需今后加强。
3.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方法的掌握方面需要提高。其中,37.93%的人精通,48.71%的人掌握,11.64%的人了解,1.72%的人入门。因此对于有关设计方法方面的掌握情况比较乐观,仍有少部分人处在入门阶段,需要通过培训加以提高。
4.软件开发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好。此项调查中,37.07%的表示人精通,55.17%的人掌握,但有7.33%的人了解及0.43%的人入门,这部分人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过关但仍存在不平衡现象。其中24.14%的人表示精通,52.16%的人表示掌握,有22.84%的人表示了解,0.86%的人只是入门,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平衡现象,了解与入门的人数较多,是今后培训的重点。
6.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方面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中掌握以上占81.89%,了解以下占18.11%;对于多种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的使用方面如试卷、量规、档案袋的使用方法,掌握以上占80.17%,了解以下占20.26%。说明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及信息化教学评价工具的使用方面部分教师需要加强。
(三)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教育技术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规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技能、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的开发能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评价的能力。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好。其中有44.40%人的表示精通,有47.84%的人表示掌握,了解的占6.90%,说明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好。
2.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熟练度很高,但在声音、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加工三方面仍有欠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多媒体教室与网络教室的使用、有效地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加工、评价、利用和传输这两项调查,掌握以上的人数分别占91.38%、93.11%;在能够使用E-mail与同事、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对于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这两项调查当中,掌握以上的人数分别占95.26%、93.54%;在对下载或复制来的声音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进行简单加工这一项调查中,掌握以上的人数分别占85.78%、85.78%、83.19%。从数据可以看出,声音、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加工三方面仍有欠缺,需要提高。
3.教学设计能力基本过关但部分教师仍存在差距。在教学设计方面,37.50%表示精通,53.02%的人表示掌握,9.05%人表示了解,0.43%的人刚刚入门。说明大部分学科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分析结果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并填写完整的教案,但部分教师仍存在差距。
4.简单课件的开发能力较为成熟,动画、网页与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提高。对于动画的制作、演示文稿的制作、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媒体素材集成为多媒体课件、网页的制作这四项内容,掌握以上人数分别占73.7%、94.4%、87.93%、64.65%,表明简单课件的开发能力较为成熟,动画、网页与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提高。
5.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方法有待提高。在调查中,38.79%的人对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评价方法表示精通,48.28%的人表示掌握,10.78%的人在了解以下,说明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方法有待提高。
(四)教育技术应用情况
教育技术应用情况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源进行选择及运用、课件具体制作、新型教学法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根据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设计、能够选用或编制合理的评价工具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大部分教师能够对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源进行评价选择,并且熟练、准确、快捷地运用到教学中,其中经常使用的人数占68.53%,31.47%的人偶尔使用。
2.按照要求制作教学课件方面,68.97%的人选择经常使用,27.59%的人选择偶尔使用3.45%的人选择不使用,应用状况一般。
3.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常使用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探究法的教师分别占68.10%、53.88%、47.84%,说明新型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的使用仍需加强。
4.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只有少数教师过关,有待重点加强。其中有46.12%的人表示经常使用,有50%的人表示偶尔使用,有3.88%的人表示从不使用。
5.根据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设计方面,有69.40%的人选择经常使用,有28.45%的人选择偶尔使用,仅有2.16%人选择了不使用。大体呈进步趋势但少部分人仍有欠缺。
6.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方面,有46.12%的人选择经常使用,有46.55%的人选择偶尔使用,有7.33%人选择不使用;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方面,有46.98%的人经常使用,有46.98%的人偶尔使用,有6.03%的人不使用。表明这两方面还需提高。
(五)发展与创新
发展与创新是指能否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获取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支持教学与科研、并有较强的版权意识,构建平等、安全、健康、高效、规范的信息使用环境。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大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但普及率不高。其中,76.29%人经常使用,22.84%偶尔使用,不使用的占0.86%。
2.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情况较好。其中,有76.29%的人经常使用,有23.28%的人偶尔使用,0.43%的人不使用。
3.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不断创新情况较好。其中有74.14%的人选择经常使用,有25%的人选择偶尔使用,0.86%的人不使用。
4.能根据学科特点不断探索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整合的模式,实施评价并有所创新,但经常使用率不高。其中,有69.4%人选择经常使用,有28.45%人选择偶尔使用。
5.能经常对有关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师比例还不高。其中,64.66%的人能够做到经常使用,有29.31%的人偶尔使用,6.03%人不使用。
6.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自觉的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情况总体乐观。其中有81.03%的人选择经常遵守,有18.53%的人选择偶尔遵守,0.43%的人不遵守。
(六)培训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内重点大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建议: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已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统一的趋势,在培训中比重可适当减少,作为基础知识即可;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方面,均存在着整体水平不一致不协调参差不齐的情况,还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于这些方面的教育技术能力不是很强;对于声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复杂的多媒体素材的加工与处理以及动画、网页与多媒体课件等复杂的课件制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还存在欠缺;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创新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进行培训,使高校学科教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教育技术的皮毛的了解上,而是真正做到深入系统的掌握教育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把它与教学有机整合,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 上一篇:肌肉的主要生物力学特征
- 下一篇:思想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