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电工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维修电工 故障排除 维修技能 方法步骤
维修电工故障排除技能是及时找出故障、解决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提高维修工作效率,提升电工自身技能的重要环节。
维修电工故障排除要求电工要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设备的工作形式,并懂得根据实际电气控制特征来对设备故障状况进行故障排除。维修电工只有在维修操作中,快速把电气线路图和实际配件分布图相对照,掌握电气设备中配件的实际分布位置,才能加深对故障设备的认知,正确开展故障测试,快速测试出故障位置。
一、维修电工进行故障排除的方法
维修电工只有掌握排除故障的多种方法,才能精准地检查出故障并维修好有安全隐患和故障的设备,恢复正常使用和安全用电。
1.电阻、电流及电压检测法
所谓电阻检测法,就是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挡检测线路是否有反常情况,进而检测出故障的发生点。
电流检测法,需要根据实际用电,通过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值来检测故障。同电阻检测法的原理相似,电压检测法需要利用万用表的电压挡,结合实际使用的电压测定出电路中电压的异常,以此检测故障。
2.替代检测法和短接检测法
替代检测法,就是电工在经过对故障的初步了解后,有对某个元件发生异常,对造成故障有所怀疑时,用好的代用品更换掉元件,看系统是否能恢复正常运转。这N方法适合于排除结构简单的系统故障,但不能精准确定故障的位置和原因。
短接检测法主要依靠电工自身的丰富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初步推断故障产生的大置后,再运用导线的短接来检测自身的推断是否正确。这种方法大多使用于电流小、电压低的电气系统中。
3.仪器检测法和直接检测法
仪器检测法即利用高科技的仪器,精确、迅速地确定故障位置和原因。这种方法既便捷又高效,现已普遍使用于电工维修中。
直接检测法是电工通过直接检查系统,根据经验检测确定系统的故障原因和位置。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常见的系统故障,不适用于检测特殊的故障问题。
4.逐步排除法和调试参数法
逐步排除法,即通过电路的部分切除,逐一分析和排除故障点,缩小故障范围,精准确定故障点。这种方法适用于电路发生短路产生的故障。
调试参数法,即根据电气设备的工作形式和电气原理来调整线路和系统中的物理使用量。这种方法适用于无元件损坏的系统和接线正确的线路。
二、维修电工进行故障排除的步骤
电气故障具有多变性、突发性的特点,所以电工在排除故障的时候要学会通过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规律,并切合实际,结合规律进行正确的故障排除。电工在排除故障中,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1.通过问、闻、看、听、换等方式来检测并分析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和位置
在排除故障之前,进行深入研究、检测故障的情况十分重要。在询问故障发生的状况,查看故障发生的位置有无异味、异常、杂音等环节之后,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可以通过替换的方法来判断故障。
2.精确判断故障的范围
结合电力系统的工作形式和电气设备运行的工作原理,切合故障实际情况进行故障分析,精确把控故障所处范围。
3.顺序一致
电工在排除故障时的检测顺序和电气设备的动作顺序一致。例如,检测时先检测容易测试的地方,再检测不容易测试的地方;先检测电源,再检测电路线路和负载;先检测控制回路,再检测主回路。
维修电工在进行故障排除工作,还应注意保障个人安全,防止设备产生安全隐患和故障。按照安全操作规则进行维修工作是电工进行故障排除的前提。维修电工通过及时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高科技设备,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发展的电力科技和运用排除故障的技能。只有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积累和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才能快速地在维修中发现和解决故障。还要培养在工作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先思考、分析问题,再进行操作,往往会事半功倍,从而更快地排除故障。
三、小结
篇2
1.1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培训观念的改变
为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1992年初步建立了通用工种的实习基地,初步完善了电教等实验条件。先后筹措资金建起了钳工、车工、电工、电焊、气焊实习车间,2003年建起数控实习车间,2012年建起实训中心,扩大实训规模,包钢高级技术学校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技师培训基地,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突出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由知识灌输型为主转变为实践能力提升型为主。随着受教育者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实践能力上的提高。如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当前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各级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将培训逐渐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员工培训必须保证实习条件,努力提高包钢职业技能工人的操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实践素质,这是培训教育适应市场竟争的一大优势。
以往的企业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包括满足企业的需要,并经常将是否满足需要作为测量培训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予以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社会经济瞬息万变,仅仅靠个人和企业原本的经验进行培训需要的选择已远远落后。而作为职业的培训机构,他们的成熟标准之一在于能够预见并提出社会、企业、个人等在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多类培训要求,从而有可能将适时培训和预期培训较好的结合起来,以期用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设计新的培训目标和内容,直到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培训的积极作用。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2000年到2014年开展了通用工种培训,培训工种有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电工、维修电工、车工、磨工、铣工、刨插工、镗工、钻工、加工中心、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起重机驾驶员、汽车驾驶员、冷作工、油漆工、锻造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管道工、汽车修理工、叉车工、叉车司机25个工种。包钢公司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职工培训教育力度。对已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鼓励和引导在岗职工持“双证”及“多证”上岗。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知识更新型培训永远是需要的。但这些知识的学习今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技能的增强。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更新知识、而技能的培训则将更多地依仗培训机构的努力、包括精心设置的环境、课程,特别是成功的模拟或实训。包钢高级技术学校现已达到培训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25个工种实训规模。
1.2下面以钳工为例,如何提高技术。
1.2.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钳工牵涉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按钳工的特点备好课做好每次讲课计划,有足够的信息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最新内容,对钳工关键技术和最新技术内容讲授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介绍上,要给予全面系统的讲授。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及时抛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将前沿钳工技术引入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潜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经常不断的学习最新钳工知识,才能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只有经常不断的到生产场去熟悉最新的设备,向操纵者学习操作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钳工教学的需要。
1.2.2采用合理实践教学方法
钳工是理论与技能很强的一门工种,在钳工技能培训中分17“课题”,依次为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锪绞孔和攻套螺纹、复合作业(一)锉配、矫正与弯形、复合作业,(二)刮削、立体划线、复合作业,(三)一般夹具制作、部件装配、液压件的性能试验、和卧式车床总装配,下面以最简面划线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技能培训。第一步:教师演示阶段,教师亲自动手划线,边划线边讲解,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对划线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此阶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二步:学生动手操练阶段,教师先进行划线演示,这次演示的目的和重点与第一步阶段时的演示有较大的不同,这次演示重点要传授学生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演示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单独操练,安排学生操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轮训形式,也可以是比赛形式等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步:巩固总结和评估阶段,在安排学生动手操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停的对各个组进行巡视和指导,收集学生操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易犯的错误进行重点总结。最后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或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操练抽考等形式进行考核,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进行课堂后评估提供帮助。
二、总结
篇3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市、县实事工程指标完成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4601人,完成率131%,外来劳动力培训3936人,市完成率132%。再就业培训458人,市完成率115%,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2250人,完成率104%,社会化培训1200人,完成率120%,高技能培训425人,完成率140%。技师、高级技师148人,完成率296%职业技能鉴定5576人,完成率123%(其中初级3757人,中级1596人,高级223人,创业培训839人,完成率为839%。
二、全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召开会议、布置培训任务
年初根据市局培训会议精神,召开了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负责人会议,布置今年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出台了有关文件,并将汇编有关政策。
二、大力开展农村经纪人等创业培训。
1、SYB创业培训后续服务:对前两年的SYB培训后学员进行跟踪服务,到目前共有61名青年完成培训计划,其中自主创业42名。6月8日我局会同团县委举行首批SYB青年创业示范点授牌大会上授牌,为对创业培训后的学员进行“扶上马,送一程”的跟踪式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县创业办发文聘请有关部门组成的17名县创业专家咨询团,负责对全县创业人员创业指导服务。
2、创业指导培训:根据我县农业产业需要,海水养殖、杨梅嫁接、小水果嫁接、大棚蔬菜等农产品经纪人创业指导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以产业带动加工点,以加工点促产业发展。同时还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全年年共对839人进行创业指导培训,培训后自主创业和就业率为81%,通过培训,新发展农村来料加工点20个,从业人员增加500余人。
3、创业培训基地和来料加工点培育:加快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培育,目前已经有两个市级创业培训基地和5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为创业者搭建的制度性、智能化的服务平台,为新创业者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服务环境和空间环境。
三、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
1、出台高技能人才优惠政策,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半年在县人才大会上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还提出了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设立“县优秀高技能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人才大会上奖励了5名优秀高技能人才每人一万元。《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元的培训经费补助。上半年,根据各企业的需求,开展数控车、模具钳工等高技能人才培训573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48人。
2、开展职工技能大奖赛:超额完成了预定的指标(完成率已经达到80%。四月份会同县总工会等单位开展数控车、维修电工和模具设计三个工种的职工技能大奖赛,九月份开展对美发美容等技能大奖赛,十一月份组队参加市外来劳动力技能竞赛,取得了良好成绩。推荐两名工人参加省钱江技能大奖赛。
四、开拓培训项目,努力打造新的培训品牌
根据我县农村产业发展需要拓展了南美白对虾养殖、小水果嫁接、大棚蔬菜种植等涉农专业培训,使我们的培训更加切合我们县农村劳动力实际,更加让老百姓真正学到有用的技能。在城区,今年加强对保安员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保安品牌,去年以来共培训协警等保安人员2092人。培训人员辐射大市范围,成为全市最大的保安人员培训基地。同时开拓家庭服务类技能培训项目,如月嫂、婴幼儿护理、育婴师、保育员等系列培训,特别是月嫂培训在全县各乡镇推开后,收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热衷,培训后的就业率很高,最高好工资达到了6500以上。
五、继续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为规范管理,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一本培训工作程序和文件表格汇编,里面包括详细的操作流程,科室工作人员在培训班开班到鉴定整个过程严格按这个工作流程操作,今年在培训班开班期间实行不定期抽查,每个培训班至少检查一次,检查过程中严格按培训班管理条件对照执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自去年对培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县的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明显提高,培训合格率和职业资格获取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五、强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1、科室干部努力加强学习,在工作中对照内控管理规定和机关效能建设规定操作,提高自身素质,廉洁自律,微笑服务,做到了操作程序无大的差错,工作态度零投诉。
2、到企业、乡镇和培训机构指导培训,帮助乡镇设置培训专业,牵线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三家联合高级技工培训。
3、整合师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和考评员队伍组织专家教研组,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培训专业教学重点进行分析,鼓励培训机构开发适应我县实际的教材、课件,以提高培训的实用性。
4、选送优秀青工参加市级培训基地的高技能培训。
5、做好县培训网站信息录入和维护工作。及时培训信息,目前网站运行情况良好,办公系统审批操作程序可以正常进行。
三、明年工作思路(要点
在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的前提下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以创建市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一是开展青年SYB培训,二是开展创业指导培训。
2、在现有的培训项目基础上开拓两类培训:一是开拓涉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如海洋经济类(海产品养殖、捕捞技术、船员技能等、种植类(水果嫁接、大棚蔬菜等培训;二是开拓家政服务类培训,如月嫂、护理工、家电维修、水管安装等培训。
3、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开展老等技能大奖赛
4、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和素质培训的力度,引导外来劳动力提升技能,积极为我县经济建设做贡献。
5、继续加大培训品牌建设。结合政府的重点工作,开拓满足社会需求、与农村劳动者自身相适应的培训项目。努力在原有的培训品牌基础上,因地制宜,开设一些适应我县实际的培训项目,打造新的培训品牌。
篇4
一、工作任务
2019年至2021年,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5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0.45万人次以上;
力争到2021年底全市技能劳动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达30%以上。
二、培训人员
(一)培训对象
全市各类企业职工,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
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称“两后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含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下同)、退役军人、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下同)、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下同)、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距刑满释放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含强制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下同)等就业重点群体;
确有培训需求、不具有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的人员。培训次数,同一人不同工种不同层次培训不受限制,分别计算人次。同时,总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单位具有专项培训资金,在开展本部门服务对象培训的,可以纳入全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总数进行计算。
(二)培训种类
1.企业职工。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职工开展培训,其中对我市热点产业塑料加工、亚麻产业、林木加工、森工林业等行业组织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严格执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保证培训合格后上岗。
2.重点产业。坚持以企业用工需求为主导的培训政策,对园区企业、重点工业项目新吸纳的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重点企业职工开展技能提升、转业转岗、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加大对煤炭、食用菌、种植、养殖业等重点产业的培训力度,以满足用工需求。
3.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双创培训”。对本年度毕业生就业重点群体新吸纳的劳动者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本年度毕业的大学生,要结合其专业背景,组织其参加相关领域的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能力;
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
4.电子商务。大力推广网络创业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加大电子商务应用和实际操作培训力度,实现技能带动创业就业。
5.农民工创业。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对失去工作返回家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根据其转移就业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紧密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产业项目的需求,重点围绕国家支持的铁路、交通、建设、电力等领域以及劳务输出的订单需求,组织相应的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
三、培训主体、内容
(一)培训主体
1.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主体包括具有培训能力的企业、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高中、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
2.充分发挥我市公共培训机构的作用,如:石管家、晨辉、洪伟等培训机构专业涉及面广,其中包含育婴员、保育员、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中式面点、中式烹调培训、电子商务等相关培训内容,积极鼓励公共培训机构承办职业技能培训。
3.针对开发区重点企业如林木加工业、矿产业、绿色食品等用工需求,本着储备人才的原则,支持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本产业的需求培养定向型技能人才,为企业长久发展积蓄力量。
4.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总工会、市城乡社区工作局等相关部门要联合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根据不同部门掌握的人群需求开展不同的技能培训,确保覆盖面更广,满足更多人群需求,激励引导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二)培训内容
1、以增强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为目的开展综合性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实用技术知识、消防安全生产知识、企业文化等。
2、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开展突出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工种和项目按省人社厅、财政厅公布的《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确定,主要培训机械操作、机械维修、煤炭、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及网络、钳工、焊工、纺织、亚麻、塑编、阀门、冶炼、木材加工、石墨、食品加工、建筑工、种植业、养殖业、绿色食品、商贸餐饮服务等工种。本着实用、实效为原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参训企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
四、培训补贴政策
(一)免费培训
1.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两后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自主选择培训主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培训主体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合格后按收费标准给予个人或培训主体补贴。
2.贫困劳动力、去产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参加项目制培训的,培训费拨付承担项目制培训的主体。
3.距刑满释放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由管理部门自主选择培训主体,培训合格后按收费标准给予培训主体补贴。
(二)培训补贴
1.对企业职工参加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的,分别给予企业1000元/人、1500元/人、2000元/人、2500元/人、3000元/人培训补贴;
对企业职工参加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的,分别给予企业1200元/人、1800元/人、2500元/人、3500元/人、4500元/人培训补贴;
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6000元以上的培训补贴。
2.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含安全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的,分别给予企业1000元/人、1500元/人培训补贴。
3.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上述生产经营主体和参保企业每人每月500元培训补贴,最长不超过6个月。
(三)生活费补贴
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给予个人15元/天生活费补贴。
(四)完善补贴政策
1.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含不具有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的人员)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就业地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的,原则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职业培训补贴,但同一职业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
2.对培训主体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承担项目制培训的,可向其先行拨付不低于50%的培训补贴资金。
3.对就业重点群体参加培训后6个月内,由培训主体推荐在省内实现就业的,给予培训主体200元/人的就业服务补助。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9月11—11月20日)
成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专班,制定出台《穆棱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及配套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开展培训需求预测分析,摸清培训主体底数,分解落实培训任务。召开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协调推进会议,部署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对培训主体进行政策宣讲解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年11月21日—2021年12月31日)
各责任部门按分工各负其责抓好《方案》贯彻落实培训任务。市人社局负责市职教中心、域外中高职院校、市直企业培训中心、两个森工林业局和市域各培训机构等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市人社局工作专班对培训过程、培训质量依法实施监管,每半月汇总培训统计表,每月上报培训和任务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5日)
市直各相关部门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形成总结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制度、办法、流程,研究制定2020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方案,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六、保障措施
1.各乡镇、开发区、市直相关部门、八面通林业局劳动局、穆棱林业局劳动局、要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承担主体责任,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参与同步实施、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严格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明确资金申领程序、拨付方式等。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依法依规主动接受配合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强化责任追究问责,对以虚假培训等套取、骗取资金的行为,一经查实将依法依纪予以严惩,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先行先试或探索试验开展培训过程中,因缺乏经验、无意过失的行为按规定给予宽容。
3.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放管服”改革。对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公布培训项目(课时)目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培训和评价机构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加大培训主体和培训质量监管力度,健全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积极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可采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购买培训和评价服务,评估工作所需经费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和培训“全程写实”制度,依托市“金保工程”平台,通过建立培训服务和补贴申领告知承诺制,简化流程,减少证明材料,提高服务效率。
4.实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半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各市直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确保年度任务顺利完成。
5.各成员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三进三送”活动(政策宣讲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提升行动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提升政策知晓度,帮助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熟悉了解、用足用好政策,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强化技能人才激励,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营造技能成才的深厚氛围。
七、加强组织领导
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健全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和运行协调机制,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制定工作措施,完善考核办法。分解下达就业技能培训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成立穆棱市职业技能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此次培训工作。
组长:王俭雄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刘昌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篇5
一、工作目标
根据自治区总工会“农民工援助行动”下达给我市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工会以就业援助为重点,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基本素质培训,以及就业援助、创业指导、维权服务、生活帮扶等措施,对6万名以上农民工实施援助,其中确保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2万人(实现就业1.2万人),获得维权服务、生活帮扶的人数达到1万人。力争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3万人(实现就业1.8万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1.2万人),基础素质培训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
二、具体措施
(一)创业、就业培训
1、培训内容
(1)就业、创业培训。及时全面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对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对希望重新外出务工的,组织开展市场需求大的建筑、电工、焊工、家政、缝纫、美容、汽车美容、推拿按摩、烹调、家电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对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希望创办企业的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2)技能培训。结合企业紧缺用工需求进行在岗培训,帮助未获技术等级的在职农民工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实现持证上岗;对初级工和中级工开展职业资格上等级培训,帮助他们取得中级、高级技术等级。
(3)基础素质培训。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
2、培训方式
(1)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农民工夜校、工会教育培训场所、基地,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就业技能和基础素质方面的培训。
(2)充分运用企业的培训资源,包括场地、师资和设备等,根据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组织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实现农民工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3)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市总工会和银河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旭东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开展培训,各县区总工会也要采取与社会机构培训力量联办的方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取得政府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资格证书。
(4)各县区总工会要加快本级培训基地建设,确保县区都有1—2个达到工会职工就业培训基地条件要求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二)提供就业援助、创业扶持
各县区总工会要积极主动介入劳动部门举办的招聘会,组织动员农民工参与招聘会;要广泛收集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利用工会职业介绍机构和社会就业服务资源,实现帮扶中心和政府劳动部门的就业信息共享,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向农民工,向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
各县区工会要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设专门窗口,开展政策性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助贷工作,提供贷款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头人,以及指导农民工实现集体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
(三)加强维权服务
加大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帮助农民工通过法律渠道解决因裁员、欠薪、断保等引发的劳动关系纠纷,及时帮助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突出问题;深入农民工集中的厂矿企业、车间工地,开展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险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政策法规和维权知识的法律宣传,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组织工会、职工与企业开展“共同约定行动”,督促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
(四)实施帮扶救助
要大力开展农民工“送清凉”活动。要将失业返乡中的困难农民工纳入帮扶范围,对符合困难职工建档条件的,及时录入工会困难职工管理系统实施动态帮扶,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的帮扶和维权服务。对于因失业和患重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民工,要及时为他们提供应急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要加大工会助学力度,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于因失业无力承担上高中或上大学子女学费的困难农民工,要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助学金,积极帮助返乡农民工子女解决实际问题。
三、资金筹集
(一)积极争取上级经费。
1、用好联合培训经费。各县区总工会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沟通、联系,将工会培训计划(含培训人数、培训经费)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同时报市总保障工作部),并将每一期的培训计划(含培训人数、培训经费)和培训后的实名制名单及时报劳动保障部门(同时报市总保障工作部),解决农民工培训经费问题。
2、用好专项培训经费。各县区总工会要结合培训任务指标拿出相应培训计划上报市总保障工作部,以便汇总后向自治区总工会申报经费。
3、用好帮扶专项资金。使用好今年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配套的帮扶专项资金,其中用于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的培训资金不少于两级所拨资金的30%。因目前帮扶资金还没到位,可暂按上年度的所得数额进行先垫资使用。
4、用好市政府补贴。南府发[2012]11号文规定财政给予返乡农民工培训补贴、生活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各级工会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人做好申报工作,促进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工会自身资金投入。
市总工会和县区总工会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工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农民工救助及培训奖励等活动支出。
(三)要多方拓宽社会捐助渠道。
广泛动员个人、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援助资金,实施形式多样的农民工援助项目,壮大资金实力。
四、培训证书发放
各县区总工会对农民工的培训,要及时给他们发放培训证书。培训证书由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具体到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购买,购买费用从培训经费中支出。
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可以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初、中、高级资格证书的考试,具体可与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系做好安排。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总工会成立市总工会“农民工援助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我市工会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的组织领导、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制定和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积极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委员会等部门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农民工援助行动”的有效开展。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保障工作部负责。
各县区总工会也要成立“农民工援助行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民工援助行动的领导。要深入基层,摸清农民工的数量、就业情况和生活状况,准确掌握国家经济形势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配备得力的工作人员,层层分解指标,明确工作责任。要加强与劳动部门联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落实资金、场地。
自治区总工会已将“农民工援助行动”列入2012年工会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各级工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施“农民工援助行动”作为工会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推动。市总工会将在适当时间召开现场会,推进“农民工援助行动”的开展。
(二)加大对农民工援助行动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民工援助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工会“农民工援助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行动的社会影响力。要将本地区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情况,以及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送市总保障工作部。
(三)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援助资金的使用监管制度,援助工作实施全过程检查和工作通报等。重点要加强对援助资金发放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资金全部用到农民工身上。各级工会对农民工开展的各类援助行动实行实名制,建立实名制登记表。
(四)选树创业典型和培训基地典型。各县区工会在开展“农民工援助行动”中要注意培养典型,每个县区要选树1-2个农民工创业典型、农民工培训基地典型。
(五)时间要求。
1、各县区总工会根据《2012年度各县区农民工培训、就业、帮扶指标数》制定本县区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市总保障工作部。
2、每月1日、16日前按时上报《农民工援助行动报表》(见附件2)。
3、6月20日前完成《2012年度各县区农民工培训、就业、帮扶指标数》(见附件1)任务目标。6月20日后各县区开展技能培训统计,清理培训资金,6月25日上报培训成果。
(六)各种材料要求
篇6
关键词:农电工培训 供电企业 分析与对策
一、前言
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广西大型重点的国有企业,联合40家控股供电公司、26家控股发电公司、1家物业公司和5家参股公司组建而成。员工人数约达26000人,农电工约占一半的数量。在电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电力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的竞争实质是对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高技能人才的竞争。集团公司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将培训视为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农电工的全面教育培训工作,农电工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县级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抓好农电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县级供电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荔浦供电分公司的实际情况,浅谈如何抓好农村电工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工作思路。
二、当前本企业农电工现状分析
随着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逐步完善,农电体制改革后,供电企业实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模式,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村电工在农村电网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他们担负着农网设施的保安员、农民群众用电的服务员、农村电力市场的推销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形象工程。截止2010年12月,公司员工399人,其中正式员工197人,农电工202人(其中:技师9人、高级工50人、中级工70人、初级工47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员4人)。公司人员构成错综复杂,专业知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操作技能差别较大。特别是农电工大多是本乡本土的本地人员,由于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贫乏,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场所分散,纪律约束较少,个别人员还存在着“人情电”、“关系电”、“电老虎”等诸多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刚刚招工进来的。在专业技术方面,大部分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文化程度也比较低,有的农村电工甚至只是小学文化水平。公司员工的技能水平的普遍较低,已经影响到了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供电企业在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方面多下功夫,探索适合本公司的教育培训方式。
三、农电工培训的紧迫性
电工属于特种行业。农电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本企业的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农电工在本企业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农村电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电工队伍势在必行。因此,必须通过不断加强职工教育工作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才可能真正满足日益现代化的电网发展的要求,促进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农电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作为县供电企业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工作目标为中心,充分认识到加快企业现有员工培训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高度重视农电工教育培训工作,以促进企业的新发展。着重加强对农电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通过企业文化理念、思想观念教育使农村电工员思想意识从普通的农民工、农村社会青年向农村电工员转变,让他们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人民电业为人民”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客户至上”的道德观念,深刻理解服务“三农”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升供电企业的服务形象,提高农村电工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城乡用电的“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和“同网同价”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农村电工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感
把农电工纳入公司的日常管理。对聘用的农电工,公司根据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确定用工形式,明确工作岗位及职责,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增强了农电工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公司财务制度和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力所能及为农电工解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劳动保护等“五险一金”福利问题,使广大农电工有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三)建立和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 努力打造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
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激励性,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岗位设置对农村电工培训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围绕建立适应农村电力市场经济形势需求的农电教学,培训机制,立足长远,系统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电工培训道路。在培训上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计划,并将农电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为每个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搭建起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将培训与农电工的发展结合起来。首先,把培训效果纳入对员工绩效考评的范畴,所设置的员工绩效考评制度,包含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的目标要求;其次,把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改进状况作为动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依据,使员工培训与晋升、职业发展密切关联;再次,把培训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途径,依据员工绩效状况及对组织的贡献大小,确定员工受培训机会的多少及所参与培训档次的高低,使员工为获得培训的机会而积极进取。最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联合办学等途径,花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电工员的职前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公司、部门、站所三级培训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对农村电工进行培训教育,积极探索农村电工培训的新路子,建立一支高素质有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对农村电工的培训往往局限于季节性的速成班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落后,与新形势下电力技术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加上现有企业的培训教材与农村电工所需的实际需求反差较大,制约了农电工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公司领导班子加大投入培训力度,成立培训机构领导小组,并由公司总经理任培训小组长,大力挖掘人才,努力改善现有的技师队伍结构,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提高技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老师队伍的凝聚力,积极派遣兼职教员参加各种教学提升班子培训,更新教学观念,制定和编写确实可行培训教材和内容,使农电工的培训由被动型向主动型、从随意化向制度化的方向转变,从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培训的实用性、计划性和多用性。努力探索培训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一专多能的新型农村电工队伍。
(四)严格五项制度,为培训取得成效保驾护航
要想保证培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在日常的管理上下功夫,不让培训流于形式,浪费资源。多年来,荔浦供电分公司按照集团公司职教工作要求,通过五项措施,力保培训效果。一是严格请假制度,公司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参加培训,严格培训纪律,原则上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参加培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的,必须按要求请假。二是严格考勤制度,每次培训都进行签到考勤,凡是参加培训的学员不充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三是严格考试制度,去年以来所举办的培训班都进行了考试,并做好学员培训考试成绩登记和反馈工作,把培训考试成绩存入员工个人学习档案,通过考试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考试成绩列入职教年度考核内容。四是严格考核评估制度,培训评估是一个完整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既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估与总结,同时评估的结果双是为下次培训需求提供重要信息依据。五是严格培训归档制度,注重抓好培训登记建档工作,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将员工培训的计划、方案、办班通知、学习内容、考试成绩、总结等进行收集整理,并为每个员工建立了职工培训情况登记表,为员工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评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五)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打造一支坚强的内部培训师队伍
无论什么样的培训,都要通过培训师资来完成。因此,培训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与坏。对于县供电企业,培训师资来源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外部聘请;二是企业内部专、兼职教师。然而,外聘师资对于供电企业来说,一是费用比较昂贵,二是外聘教师对企业情况不掌握,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上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县供电企业应尽可能挖掘内部培训资源,充分发掘不同类别、工种、专业领域员工特长和优势,使其经过适当培训后,成为这一领域的培训师。这样,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挖掘企业人才,还可以结合企业生产特点、设备技术、管理要求等实际情况,使培训有的放矢和因人施教,从而有效提高培训效果。
(六)重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离开了安全生产,企业就不能健康、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加强对农村电工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对新招聘录用的农村电工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把农村电工员纳入公司管理后,跟农村电工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更好地调动农村电工的积极性,为适应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组织农村电工员进行有效的特种作业培训、安规知识培训考试和参加一年一度的普法知识学习考试,通过培训考试使农村电工员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自觉做一名守法、懂法、用法的公民,公司农电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公司电网建设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运行,从而有效的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供电企业农电工培训是提升企业工作绩效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坚实保障。县级供电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批业务技能过硬的农村电工人才来补充偏远地区的供电服务队伍,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农村电工队伍素质成为当务之急。搞好员工培训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后来的工作,只有充分挖掘农村电工教育的潜力,使科学技术与公司电力生产工作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使公司的抄、核、收等供用电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出一条适用本企业员工培训的新路子、新方法,全面提升员工素质,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真正在未来激烈的供电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为企业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雪.浅谈市场化进程中的电力企业培训[J].商场现代化,2009,(06).
篇7
“开展职后培训,服务社会民生,是技工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校长肖剑波说,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为宗旨,将提升岗位技能和素质作为职业培训的重点,并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打造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为一体的综合性技工院校。
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大力发展职后培训,服务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近3年来,开展电力类各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达2万多人次,培养高级技师400余人,为社会培训进网电工6000余人次。
去年,学校组织重庆电力系统职工培训300期以上,1万多人参加培训,培训量达到3万多人/天。同时,承办电力系统职工技能竞赛21项,专业调考5项,并参与调考试卷开发。
近年来,学校平均每年开展涵盖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鉴定工作。单是去年,就有1045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晋身为技师,51人晋升为高级技师。
针对三峡库区供电企业员工队伍学历和技能低的现状,学校还开展国家级课题《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结合研究成果开始实施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职业鉴定培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转换平台。
职后培训助推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学校先后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以及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技成果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鉴定站等荣誉称号。同时,“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也荣获全国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重庆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全国电力行业第一所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电力行业培养技能人才2万余人、培训10万余人次、职鉴5万余人次。作为重庆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基地,仅在2011年,学校便承办电力职工技能竞赛和专业调考26项。
同时,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所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学校在去年一年时间里,鉴定技师1045人、高级技师51人;作为国家电监会授权培训机构,为社会培训进网电工6000余人次……
看似简单的数据,却是一所学校办学方向、发展路径和历史责任的反映与印证。
“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为宗旨,突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融合的技工院校办学模式。”重庆电力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肖剑波说,学校坚持围绕就业市场和行业需求,技能为先,素质为本,质量立校,走出了一条适应社会及电力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面向市场>瞄准行业需求打造特色品牌
“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市场,必须解决的是市场与专业结合的紧密程度。”肖剑波说,学校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用人单位的原则设置专业,形成以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为精品专业和以电气运行与检修专业为传统优势专业的电力类专业格局,确保学校专业与市场、行业同步接轨。
“专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作为保障。”肖剑波称,进一步保障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专业的基础设施完善,学校构建了与生产现场同步的实训设施保障体系,按照“与生产现场同步,适度超前”的原则,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实训设施,拥有全国电力行业(变电类)仿真培训基地。并在西彭工业园区征地300亩,投资建设国内一流、技术领先、专业门类齐全的生产技能实训基地和110千伏实习变电站,预计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
学校把师资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突破“双师型”教师传统模式,以首席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为引领,构建讲师、企业培训师、技师“三师型”师资队伍保障体系,助推专业发展,提高培养质量。目前,学校已有“三师型”一体化教师17人,90%教师已取得企业培训师资格、55%的专业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学校还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和社会资源,建立了一支由专家、教授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培训师队伍,保证了教学和培训的需要。
陈渝平几年前从学校毕业后,成为南岸供电局输电运检工区带电作业班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入职不久,陈渝平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便开始凸显,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和“重庆市杰出技能人才”称号。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不断成长为电力行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这一切主要得益于学校将校企合作贯穿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优质育人平台。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有奔头。”肖剑波说,学校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打造优质育人平台。
学校将校企合作贯穿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主线,实行包括定向培养和订单培养在内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组织生产技能竞赛,实现优势互补,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发展。
近几年,学校依托行业优势,与重庆发电厂、重庆九龙发电分公司、重庆各区县供电局、涪陵水利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及时跟进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2011年,与长寿化工园区合作开展电厂热力动力设备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为园区发展输送技能人才。
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送教学、送培训、送鉴定“三送”服务到生产现场。为解决“三送”服务中技能训练和操作考试的困难,学校自主开发、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创,能实现不同专业20余个项目操作训练的流动实训车。目前,流动实训车获得国家专利9项、重庆市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近几年,学校学生就业率都在97%以上,就业稳定率达90%以上,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称号。 (转自:重庆日报)
【相关新闻】
中国海洋大学等五所大学与大唐发电公司建立校企合作
12月6日,大唐黄岛发电公司召开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仪式,并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5所驻青岛高校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这是该公司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依托高校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以“校企合作、产学研共赢”模式促进企业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企业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夯实了基础。
双方将在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加强战略合作。今年以来,该公司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与各合作高校就一些合作项目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并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今年以来,该公司共接纳11批计610人次各驻青高校大学生到企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今后的合作中,该公司将积极主动地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和交流,以学生实习基地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合作,努力将“产学研”合作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为青岛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网)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12月21日,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签署了“科技联合攻关团队”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在线监测关键技术、电能质量监测和治理关键技术、分布式发电和微网关键技术等方向共同组建4个团队。电科院院长许扬表示,希望和东南大学以联合攻关团队形式保持长期合作,共同瞄准电力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挥科研院和高校在科研方面各自优势,同时表示电科院实验室将为东南大学全面开放。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介绍了学校近几年在智能电网及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绩,对双方组成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表示肯定。(东南大学)
四川电力与五所高校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近期,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五所高校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科技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双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进一步加强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协同创新,以具体项目为依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人才培养和科技交流,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为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充分发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骨干作用,为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国家电网公司)
> 结语
行业创新型学校,“因行业而生,因行业而发展”,与行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服务行业是行业特色学校的天然职责,正是在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共建如火如荼地开展并渐成趋势之下,也普遍存在共建关系松散、共建机制缺失、共建形式单一的现状。
篇8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禹城251200)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州生物科技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背景和运行机制,总结了职教集团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最后指出职教集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集团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08-02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范松梅(1978-),女,汉,吉林省吉林人,硕士研究生,生物教研室主任,高校讲师 ,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
德州生物科技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是经德州市教育局、德州市经济委员会批准,以协议方式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属于非独立法人组织。集团成员包括高职学院1个,中职学校2个,行政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各1个,生物相关企业4个,形成了企业、学校、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四方联动的集团化模式。
1集团成立背景
1.1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德州市是“中国功能糖城”,并于2008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是当前山东省以生物制造为特色的第一家专业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德州市的生物产业在生产规模、企业集聚、市场占有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
1.2德科生物专业发展背景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自2001年开始设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并于2003年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是德州地区生物相关专业开设最早、发展最好的高职院校。
结合德州市经济发展特点和自身专业资源优势,德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09年7月牵头创建了德科生物职教集团。集团以院校生物类专业为主体,生物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依托,以共享优化资源为重点,通过校际、校企、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组合效应,优化生物相关人才培养途径,探索生物相关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生物方向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了平台。
2集团运行机制
为了使不同性质的集团成员单位紧密合作,互利共赢,推进集团可持续发展,集团采用理事会体制,即理事会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决策制。集团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主体,联合各成员单位建立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四级组织机构。为了提高集团中院校成员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再引导所培养的人才在集团内部企事业单位就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就业指导委员会。其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就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招生、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就业指导、用人招聘等方面的工作。在集团运行过程中,以成员共同获益为目标导向,决策、执行、协商、监督四大机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衡,形成了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集团运行机制。
3集团建设的探索与成果
3.1深化校企合作,产学产教融合
集团化办学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高了资源有效利用率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德科生物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通过校企联动,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生物专业岗位和岗位群,共同制定生物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和要求,共同设置生物专业课程和设计课程内容,联合编写教材,使学校教育真正融入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了产学融合和产教融合。截至目前,校企合作开发了《生物工程设备》、《淀粉制品加工技术》、《功能糖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联合编写了《木糖与木糖醇的生产技术及其应用》、《淀粉制品加工技术》、《淀粉糖与糖醇加工技术》等多门教材。
校企双方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专业技术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合作建立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教科研项目,使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在师资、技术、教研、科研、信息、场地、设备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形成了共赢的局面。截至目前,校企合作开展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生物技术及应用省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项目《创建具有山东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和《企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的研究》,其中后两项课题还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有效构建了产学融合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通道。
3.2发挥集团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力量;是服务民生、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城镇职工、未就业人员、农业人员存在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集团院校成员单位依托德科生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充分利用生物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发挥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服务、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针对性地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培养和新技术推广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上述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为其成功就业甚至创业提供了条件。目前,德科生物职教集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规模达到了400人次/年。
针对集团内部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人才特殊要求,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成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对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岗上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帮助相关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集团职业培训中心比较成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化学分析工、化工工艺试验工、制冷设备维修工、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等。对集团内部人员进行的相关培训和鉴定规模达到800人次/年,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加油站”。集团内部还定期举办生物相关技能大赛,作为展示学生、教师、员工职业技能水平的平台。
3.3依托职教集团平台,中高职实现有机衔接
为了促进集团内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德科生物职教集团围绕德州市区域经济建设和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1)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职业素质教育。集团内部中职学校的化学、物理、生物等课程纳入中高职一体化的学分认可体系,与高职院校的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相对应,已经进行了试点应用且效果良好。
(2)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构建中、高职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前面所提到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化学分析工、化工工艺试验工、制冷设备维修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中职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集团内部施行中、高职教师互聘制度,院校教师入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和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制度。2013年度集团内中职学校教师到高职院校培训进修已达到80人,教师互聘25人,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18人。
正是在以上方面所作出的尝试和努力,使得2013年度集团内部中职对口升入高职的学生人数达到494人。其中,德州机电工程学校升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438人,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升入德州科技职业学院56人。
4集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集团合作方式松散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采用松散的合作方式,集团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资本纽带,且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集团的地位、运作权限和业务范围,需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
4.2集团覆盖面有待拓宽
德科生物职教集团成员单位集中在德州地区,缺乏跨区域合作。集团应该加强对外联系,吸引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参与,特别是外地区的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所覆盖的院校和企业。
4.3集团沟通交流平台有待完善
篇9
1、电力企业培训现状
就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现状而言,应该说电力系统企业对于职工培训历来是相当重视的,各电力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培训组织机构,有着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的组织措施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经费管理制度。培训形式以全员参与的定期轮流培训和专项定点培训为主,随着体制改革的逐年深入,培训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于从业时间较长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检修人员多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不断加强变电检修人员在职岗位培训、现场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在职学历教育,为电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经过多年的管理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变电专业培训体系,并在培训工作中着力体现以“学”促“教”的方法,练就了一批有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广大电力用户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电力行业对现场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逐步向着专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原有的人员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电力负荷高速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的培训工作要有一个质的转变,培训工作也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因此要求培训机构正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不断优化培训方法,最终实现经过培训的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本岗位工作。
近年来,由于我国整体国力的提升,广大电力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也与日剧增,宁夏电网又承担着西电东送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现有电网的结构下逐步向着以750kV为主网架的电力网发展,整体结构也在不断扩大。据有关人士分析,我国电力网架逐年随着负荷在扩大,每年都有新增变电站和电力线路,而实际参与电力设备的维护与运行人员数量确在向着负增长的方向下滑。
当前又面临新入厂人员不能快速适应电网发展的需要,而原有人员不断走向老龄化的现状,各公司虽然按照新员工上岗要求进行了相关培训,并且也参照了新录用员工上岗考核细则等一系列的上岗要求规定,但是具体培训结果有时不能尽如人意。如何在原有培训模式下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的培训方案,如何做好职前教育与员工培训,这就要有关人员解放思想深入实际调研,一切本着从实际出发的思路制定新的培训方案。
2、变电检修工培训方案
2.1 专业培训需求
变电检修人员做为变电一次设备维护、检修的主要部门,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以维护设备良好工作状况来更好的服务一切营销工作,因此检修人员要面对数量庞大的电力网,承担相当繁杂的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以更好的维护电力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和如何做好培训前专业需求分析,及时避免工学矛盾导致的各类问题下大功夫。
笔者个人认为培训需求分析需从企业、工作、个人生活等方面来考虑,参考个人需求入手分析专业培训需求。首先,在各单位层面分析,拟定本年度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提炼出检修人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完成培训后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准确、科学的安排检修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对变电检修人员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将存在的技术差异和盲区列入培训内容中。根据各单位的工作计划、检修计划,科学的进行变电检修人员工作承载力分析,并根据专业管理范围和本专业人员队伍现状,提出本专业人员的培训需求,并向本单位培训管理部门提出年度培训项目需求计划。
2.2 培训方案分析
培训方案是由培训的目标、内容、对象、教师组成、培训日期和时间、培训方法所组成。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主要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在岗学习、离岗轮训、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培训、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八个类别。专业培训需求能够正确的指导培训方案的编写,通过详尽的专业培训需求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出方案的严谨。
2.2.1 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定依赖于专业培训需求。要达到变电检修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适应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给电力设备带来的变革,这就要求一线生产员工通过培训掌握各类变电检修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希望通过培训后检修人员了解什么?通过培训后检修人员能否快速适应岗位工作?通过培训后检修人员能否改变哪些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目标都是以专业培训需求为基础的。
2.2.2 培训内容
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是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各单位应该将员工教育培训作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任务来落实。通常培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在选择各层次的培训内容时,应根据各个技能等级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确立内容。如变电检修初级工需具备钳工、焊工、金工、起重的所有操作,对变电一次设备的名称、参数、型号等应了如指掌,能够说出各类元件的名称;而到变电检修高级工则要求具备识别二次回路图,能够排除断路器及开关柜的常见故障,并且按照要求掌握相应等级的理论知识。
2.2.3 确定培训对象
根据公司各单位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同的需求决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目前,各个企业按照发展方向,吸纳了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员。变电检修专业主要以大专院校历届毕业学生为来源,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所欠缺的是现场操作技能,并且急待培训。就变电检修而言,培训分为I级、II级、III级三个层次,各级别都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如变电检修II级培训基础知识与技能应掌握:电工技术与测量、检修材料、识图与绘图、金工、其中与搬运、绝缘与测试、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应掌握:隔离开关检修、断路器检修、断路器操动机构的检修、变压器检修、分接开关检修、变电设备检修、工器具的使用与维护、变电设备小修与维护、变电设备恢复性大修、电网运行技术、组织与技术管理;法律法规与技术规程应掌握: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事故调查规程、供用电服务法律法规、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基本技术规程以及生产现场“十不准”等等。按照以上相关内容确立了培训的对象,并要求培训对象经过培训后应该达到的技能水平。
2.2.4 教师组成
电力行业师资资源主要由学校教师和内聘老师,他们都有其特点、缺点,目前电力行业多采用内聘讲师的办法开展专业培训工作。内聘讲师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领导、专责、具备变电检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其优点是专业性强,且在短期内达到培训目标,有利于师生在培训中互动,极大的降低了培训成本。缺点是内聘讲师不易于在培训对象中树立威望,在开展培训时内聘讲师的顾虑较多,有时无法激励培训者的积极态度,造成被动的接收培训内容。
2.2.5 日期和时间的选择
培训时间应该依照参培人员的整体素质而定,参培人员主要来自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在岗培训者和离岗培训者。
(1)新进员工培训。新录用的专业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应进行1-6个月的集中培训,通过培训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专业标准,他们必须了解现场实际设备运行状况与理论知识的差异,并掌握一些技能。
(2)退役军人培训。新进的退役军人,未达到岗位规范要求的中等职业专业技术教育水平者,必须进行1-2年的岗前脱产培训,使其达到上岗要求。
(3)在岗培训。在岗员工每年应该接受专门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如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购进新软件等都需要对原有职工的培训。这项工作可与相关厂家与人员及时沟通,如红外测温仪、局放仪等的使用应尽量安排在开展工作的时间,组织人员进行边培训边工作,使参培人员在工作中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以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通常经营者和高级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岗位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2天;其他管理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每年参加岗位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0天;其他技能人员每年参加岗位培训的时间不少于7天。
(4)离岗培训。根据企业和员工自身发展要求,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分期分批地组织员工离岗轮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对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技能等级在中级工及以下的生产岗位技能人员,进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平考试和综合能力评价,未通过的人员安排分期分批进行1―2年的离岗轮训或转岗培训。
2.2.6 培训方法的选择
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建立健全有效的多点培训软硬件支持系统,以模式创新推进全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以机制创新推进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培养,普及与提高培训相结合,全力打造适应电网和企业发展需要、梯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四支人才队伍”。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对普及性培训,则以"短、小、精"的培训方式比较适合。单对变电检修人员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培训方法。
(1)适宜知识类培训有讲授法、专题讲座法、研讨法;
(2)以全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为目的培训有四段循环全员岗位培训模式、基地孵化模式、业务指导模式、培训考试一体化模式;其方法有冬季培训、夏季练兵、春秋自学、早间10分钟等。
(3)以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有定点培训机制、三挂一轮岗机制、校企合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
(4)以理论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边学边干,强调应用。加强员工现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员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各项操作技能。
3、健全评估机制,科学评估显效果
科学的培训评估对于分析培训效果,证明阶段性培训所取得的成绩非常重要。对于不同模式的培训,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组织机构设置,调整和充实力量,配强配齐专职管理人员。为了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各公司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教育培训委员会,充分发挥领导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作用。建立教育培训质量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培训项目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培训管理流程,加强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建立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自上而下,逐级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直接挂钩。建立员工教育培训档案登记制度,详细记载员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并作为其绩效管理以及上岗、转岗、晋升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评估方法各有不同。就参加生产技能人员轮训项目的员工而言,应由培训中心负责管理,培训中心负责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对员工在培训期间的表现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合格证书。
4、结语
本文结合变电检修专业现场生产工作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我国电力行业培训的现状及趋势,在讲述培训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让人们认识到发展我国电力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准确、科学的提出专业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来确定培训方案中的时间、教师组成、对象等内容,详尽的剖析了变电检修专业培训方案的制定,最后着重提出科学培训评估的重要性和健全评估机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纪多多,王晓松.企业培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J].成人教育,2005,(5).
[2]刘再恒,杨清,李俊.员工培训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滕正人.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全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彭剑锋,包政.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浙江省的“双证制”教育培训初始于2003年,勃兴于2008年。2003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总工会联合下发了浙教职成(2003)9号“关于组织开展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促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一次。当时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青壮年职工,目的是提高广大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
2008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为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覆盖面,加快延长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出了浙政办发(2008)72号“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紧接着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8)250号文件,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学分制管理制订了具体标准,并在全省做了教育培训工作布置。为有效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在全省的普及开展,后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财政厅联署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9)133号文件。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助推“双证制”教育培训。
“双证制”教育培训规定,以浙江省籍成年居民为主要对象,以农(渔、林)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培训重点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为目标,通过建立成年居民“学分银行”,鼓励和吸引广大成年居民参加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努力使成年居民在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就业创业技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争取全省每年有10万名左右的城乡成年居民通过“双证制”教育培训,提高学历层次。为此,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建立教育、农办、财政、农业、劳动、经贸、建设、统计、科协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总结和部署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县政府承担,列入市、县财政年度预算。此外,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文化课辅导教材已经正式出版使用,“双证制”培训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至此,双证制教育培训从对象、任务、目标到教育培训经费、教育培训教材等都有了落实。
从2008年起,各地政府部门、各类教育培训组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按照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各类“双证制”教育培训。至此形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二次。
所谓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是一种把文化科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成人教育培训形式,是我省农民素质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的深化与完善,是提高浙江城乡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双证制”教育培训包括技能培训与文化课学习、文化考核、学分管理、学历认定等基本内容,其中文化课学习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采用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由教育部门负责为2004年以后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的本地常住成年居民设立“学分银行”,建立培训档案,登记培训信息和考核成绩,并按照一定方法将参加技能培训和文化课面授的课时、技能鉴定等级、文化考核成绩等统一折算为学分,以全面反映城乡成年居民的教育培训情况。城乡成人居民参加“双证制”教育培训,文化考核合格、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经审核由教育部门颁发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成人教育学历。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省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地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地区己经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
2浙江省"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总揽浙江,双证制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经验。
U)加强领导,建立层层联动机制,双证制教育培训扎实有效。据调查,全省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局、人劳局、新农办、财政局、经贸局等部门组成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培训经费,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教育培训机构,至上而下建立起层层联动机制,教育培训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为扎实有效开展双证制培训提供了组织保证、经费保证、人员保证。
(2)创新育人方式,创建多元化培训模式,双证制教育培训极具特色。针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对象是城乡成人这个特点,为了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各地创造了许多办学模式,灵活组班教学;有的采取送教下乡、下企业、下部队;有的或在本地集中办班或委托邻近乡镇,有的依托市、区教育培训机构或职业技术学校;有的将教育培训安排在工余时间,为培训学员提供方便;多元化培训模式保证了学员的报名率、开课率、到课率。
(3)规范管理,建立质量约束机制,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质量。一是多方引力,聘请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及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技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和鉴定考评员;二是建章立制,根据培训特点和需要,建立各类管理制度,如考勤、签到、请假制度,课堂、考试管理制度,成绩和学分审定制度;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学员名册、学籍卡及各类培训档案;四是开展教学研究,定期研讨双证制培训的组织及教学管理情况,邀请相关组织领导检查督导等,并根据培训进展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五是建立“双证”资质认证的鉴定机制,高标准做好文化课、技能课的课程考核工作。
(4)双证制教育培训取得的主要经验。
①建立双证制教育培训机制。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组织开展了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工作目标,以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和招生、“双证”鉴定认定、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培训经费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为抓手,以渔农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重点培训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一是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由市新农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市里还成立由市新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渔农民参训学员实际,制订相应的培训补贴政策,免费向学员发放培训教材,各县区配套经费也己初步到位。三是建立宣传发动和招生工作机制;深入乡镇社区做好培训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本地应培训渔农民信息库,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渔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截止2009年底,已有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广播电视大学等“双证制”学习培训教学点62个,共有3907人报名参加。四是建立“双证”鉴定认定机制;深入做好技能课考证工作,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及8个较大乡镇成校己设立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所),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级组织实施文化课考核工作。五是建立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机制;整合全市五大职教培训中心、基地、市蓉浦学院、各县区成教中心和41个乡镇成教点资源,搭建双证制教育培训协作平台,选定学习培训教学点,组建双证制教育培训讲师团送教下乡。2009年9月7日,全省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舟山市朱家尖召开,来自全省各个地市农办、教育部门的120名与会人员围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交流探讨,舟山市及杭州、嘉兴、台州等地市在大会上发言,与会人员还现场参观了普陀朱家尖成校和舟山市渔农民培训技能比武。
②开展“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六结合”培训一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咨询、培训、推广;二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三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相结合,针对本地产业特色及农民工的要求,重点推出领带服饰、针织服装、机械电机、钳工车床、家政服务、嵊州小笼包等十多个培训工种,并主动与有关企业、乡镇(街道)、村联系合作,开展送培训设备、送培训教师、送培训技术的“送培训下乡”活动;四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相结合,针对一乡一镇难以单独举办双证制培训班的实际,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办班,专门开辟了培训基地;五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相结合,举办服装领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六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家政服务员培训相结合,投入了70万元资金,开辟了家庭清洁卫生、家庭烹饪、衣物洗涤、家电使用、家庭护理、宠物植物养护等6个实训教室。
③创建“三到位”“两把关”“一创新”的双证制教育培训体系。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三到位”即做到认识到位、宣传到位和组织到位。该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学习相关政策精神,提高认识。各镇通过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向本镇居民宣传这项惠民政策。各镇成校都派出教师下农村、走企业进行宣传,通过印发《招生通知》、农村广播等途径大力宣传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在组织教育培训方面,一方面是与2〇〇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列入乡镇考核,另一方面纳入社区教育工作计划。目前,该县11个镇全部开班并组织了教育培训。农民、社区居民报名踊跃,2009年共注册成人“双证制”学员1219名,远远超过计划数810名,许多镇出现“开后门”想进入成人“双证制”班学习的现象。
“两把关”,即把握好教育培训质量关和服务关。面对城乡居民踊跃报名的学习热情,该县确定的教育培训目标是: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精选教师、自编教材。针对学员文化程度不同、差异较大的特点,各成校有针对性地选聘教师,优先聘任那些能适应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师,并在开学典礼上现场颁发聘任证书。在南北两片的师资库中精挑教师,根据“贴近实际、贴近学员”的原则编写教材,让学员学有所用。各成校相应地制定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提高教育培训的严肃性。以人为本、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各成校都充分认识到该服务的重要性,在开班典礼上,都进行服务方面的承诺。
“一创新”,即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首先是把教育培训办在农民、社区居民的家门口;魏塘成校为方便学员就读,在全镇分5个教学点组织教育培训。其次是文化课的辅导因地制宜;各镇根据本地学员的情况,有的把文化课的学科分批次辅导,有的是全部铺开;为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大部分镇把教育培训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第三是提升技能培训层次;技能培训作为成人“双证制”重要内容,该县的天凝、惠民等镇把招进来的学员进行分类,对已经获得初级技能证书的学员统一编班辅导,争取由初级提升到中级水平,为学员早日拿到“双证”奠定基础。第四是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与“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相结合。目前,该县大部分成校都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嘉善学院进行了合作,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成人“双证制”学员继续进行文化学习打通了渠道。
3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出现“上热下冷”现象。政府热,农民不热,市里急,镇、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任务重、内容杂、经费紧、困难多,加上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有的抱着任务观点来对待这项工作,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人数为目的,而不是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农民需求出发,组织开展培训,既无镇、村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足,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持怀疑、观望态度,在还没有真正切身感受到培训带来的甜头和实惠之前,很难表现出对培训的热情。
(2)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不完善。以遂昌县为例:目前,全县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归属当地中心小学管理,县教育局的相关科室负责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下,成教专干在完成了“扫盲、两基验收”等阶段性的任务后,转而成为学校后期管理人员的角色,或是乡镇中心工作的配合者,逐渐丧失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开创性。
(3)成人基层学校的基础薄弱,人、财、物严重不足。乡镇(街道)的成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而现在多数成人学校还无力单独有效承担当地培训任务。以台州市为例,目前全市只有8所成校在镇区内有合格校舍,其它大多数的成校仍处在借场地办学的“打游击”阶段。培训设施和教学设备普遍缺乏,全市成校中可用于技术培训的设施几乎空白,农村成校甚至缺少最起码的教学设施。成校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成人教育力量分散,形不成整体效益。由于现在农村成人教育普遍还依托在中小学没有独立出来,许多成校校长和专干在中小学兼职工作量太重,对成校的工作精力还无法到位。有的乡镇成立的双证制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培训机构独当一面或互相推脱的现象。如遂昌县的20个乡镇,除少数乡镇经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有空余场地供成技校使用外,大部分乡镇成技校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零散的人员和场地,不具备承担各种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条件和能力。双证制教育培训缺乏相对固定的渠道和途径。再加上管理体制、人员队伍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村双证制教育培训的组织和开展。
(4)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发展缓慢。当前,虽然双证制教育培训由省财政拨款,免费培训,但因近些年农村成人教育缺乏教育投入,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软硬件设施欠佳,有的成人学校没有校舍,以租用场地办公;有的乡镇成人学校没有教学设施,以借用场地进行教学活动;有的乡镇成人学校师资不齐,以招用临时工参与日常管理;有的乡镇有校舍也有教学设施,但都过于陈旧,基本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
(5)成人教育培训内容陈旧,与农民和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有差距。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居民和农民群体是一个年龄跨度大、生活水准差别大、知识结构区别大的群体,家庭状况不一,就业观和生活观各有不同,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目的也各有所不同,因而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以衢州市为例,由于产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也多样,如化工、机械、服装、旅游休闲用品等行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各级政府和办学单位虽为之努力,但“双证制”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际仍存有差距。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全省仍普遍存在。
(6)成人教育政策配套及执行缺失,农民转移就业难。社会和企业对于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缺少优惠政策。一是各级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子女就学等缺少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和接纳本地农民工多的企业缺乏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二是用工企业农民录用率较低。近几年许多地区劳动就业主要靠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由于本身的经济承受力和业主的生产经营理念的局限,普遍存在劳动报酬偏低、劳动强度较高等情况,对本地求职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些企业在招工时片面追求高素质、年轻化,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地适用劳动力被排斥于合适的岗位之外。(7)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部分地区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培训机构基础能力薄弱。加之由于农村化技术学校独立建制、编制、人员、经费、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数萎缩,培训能力弱化。据统计,全国2009年与2008年相比,各类成人学校共减少了8384所,其中乡镇成校减少了1577所,学校占地面积共减少了2800亩,固定资产总值减少了24.22亿元,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减少了6.66亿元。我省各类成人学校也有减少的趋势。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力投入总量不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率偏低,人员配置不合理,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8)有的成人培训机构不能正确处理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存在套利和骗取政府教育培训经费的倾向。4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做法浙江化工技工学校地处衢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附近,为充分发挥国家级化工实训基地优势,推进衢州工业立市战略,2008年以来,以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定位双证制教育培训,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工业技术园区,共开办化工类专业培训班25个,1242人报名学习,1165人取证,毕业率达到94%。
(1)校乡联动,广开生源。学校在认真总结前几年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就业市场形势和农民就业需求调查,将培训工作重点放在衝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周边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这两个区域。学校领导及培训处人员多次到上述两地政府有关部门宣传和协商办班事宜。经过努力,两地政府专门发了公函,要求辖区内各行政村务必协助配合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招生。该校也组织招生小组,成天走村串户与村干部和农民交朋友,宣传参加双证制培训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吸引了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的1000名返乡农民工前来报名参加化工专业双证培训。
(2)订单培训,冠名培养。为了方便企业和城乡居民参与培训,提高培训合格率、有效率。学校一是采用订单培训和与企业联合办冠名班的方法,主动登门.把培训班办到企业里。2009年以来,该校为市高新工业技术园区的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九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天氟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顺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鹏化工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举办了企业冠名班,培训后90%以上学员在冠名企业就业;二是送教到农村,把双证培训办在农民的家门口。该校在生源较为集中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租赁教室,先后共举办了二十一个班;三是实行错时教学计划;针对成人的生活和工作特点,该校不惜培训成本的增大,专门安排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平行班,错开上课时间重复上课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由于学员在家门口上课,能够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生源更广了,有效缓解了农民到课率的问题。
(3)择师选课,提高质量。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实践则是教学质量的检验。为此,该校通过四个环节确保教学培训质量。①精选优秀任课教师;学校专门在《巨化报》刊登广告,招聘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化工工艺员、化工机械员、化工安全员担任授课教师。做到教学方法更加贴近职工和城乡居民。②科学设置课程;在充分听取用工企业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突出课程设置基础化、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还视企业需求增设了《员工规范》、《应用文写作》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具体课目章节的增删则由任课教师和用工企业总工程师协商决定。③加强教学管理;为了把握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力求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在培训中开拓创新,千方百计加强教学管理,实行班主任班头课尾两次点名制度、任课教师每课填写教学情况表制度、培训学员考勤奖惩制度、任课教师津贴与学员到课率挂钩制度。④加强实践操作;文化理论课结束后,学校依托巨化集团公司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条件,有针对性地安排学员到企业生产一线定岗进行实习实训,着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校企合作,促进就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促进培训学员就业。在办班之初先与有用工需求的化工企业洽谈招工培训事宜,签订培训用工协议。例如:衢州海顺化工医药有限公司在该校举行的第三期双证制教育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就郑重承诺将从该期培训班中选招120名优秀学员。又如该校与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联办的冠名为“华晶班”、“富士特班”,学员一毕业,就被招聘在企业就业。目前,衢州市工业技术园区的元立钢铁公司、中宁氟化公司、建华化工公司、凯圣氟公司、国光公司、建橙公司、九洲化工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都接纳了双证制培训学员就业,有的达成了用工的意向。校企间的合作,给学员吃了“定心丸”,有力的促进了培训和就业工作。
(5)依托区域经济政策,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杭州市政府出台以发放教育培训券统一考试的政策,帮助劳动年龄段市民和外地来杭务工人员提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发放教育培训券的形式进行“双证制”教育。“双证制”学员参加由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学,并达到一定的课时,通过市教育局和市劳动局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者,可取得由市教育局颁发的成人职业高中文凭和由市劳动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杭州市各校举办的“双证制”教学班,经过系统的教学,学员们统一参加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文化课考试。考试由杭州市教育局派人巡考,考试严格按照考试程序进行,考风良好,学员们考出了真实水平。自2009年3月杭州市开始推进成人“双证制”学历教育,至2010年10月底,杭州市城区共有4.68万人先后到市教育局认定的122家定点机构中参加培训,其中18320人取得毕业证书,文化课培训共兑付经费2282.14万元。
借鉴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操作及成功的经验,浙江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教改探索创新,在成人大专层面上铺开“双证制”教育培训;并以车工、铣工、钳工、焊工、电工、化工工艺为主要领域。实践证明,成人高中“双证制”向高学历“双证制”教育培训拓展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年实践,社会反响甚佳,取得了四项成效:一是开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为教学改革的推进打开探索之门;二是更大程度满足了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三是为政府提供文、技双精,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之道;四是学员在取得“双证”后,增加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本领,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5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1)实施“三并重”战略。从2011年起,在开展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中,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战略。具体做法:一是要从扩大培训规模、注重质量转变到培训质量第一,兼顾培训规模;二是总结经验教训,规范教育培训标准;做到发展与规范并重,做到发展中有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三是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到更加突出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
(2)以“五个抓”为对策,推进城乡居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
①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精品工程。根据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返乡农民重点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组织技能重点培训项目,做好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双证制教育培训。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工业、农业优势产业现状组织几个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对转移效果好,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②以培训质量为目的,实施城乡居民就业转移工程。就业转移工程要突出技能培训,要以“1+1”为目标,即培训对象取得一份证书,一份工作合同。为此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使接受培训者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各培训机构一要抓好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各级政府、办学机构要做好教练员、推荐员、宣传员多种角色,为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就业多跑腿,多做说服工作。
③以财政扶持为措施,实施农民培训创业工程。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面的扩大,培训质量要求的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培训资金应进一步加大。一是加大对重点培训基地的财政扶持力度;建设特色明显、功能配套的区域性重点培训基地。二是加大对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招用农村劳动力(含农民工)并签订一定期限合同的企业,按录用数量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三是加大对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尤其是失地农民应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
④以培训特色为抓手,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重点工程。“双证制”教育培训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效果,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居民素质教育及转移培训的新途径、新办法。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发展要求,积极组织特色培训,开展订单培训、冠名培养,采用夜校、技能实训、参观取经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抓重点、抓亮点、抓特色、抓典型,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⑤以培训规范为途径,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满意工程。各镇乡街道培训机构要做到:有完善培训的基地和教育培训计划;有专职、有专业、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有规范健全的工作台账,名册、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齐全;有严格的考试鉴定制度和标准。要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镇乡街道除上级政府拨给的经费外,还须投入配套资经,要确保教育培训课时、内容到位,杜绝以会代训等形式主义;要加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检查,监督功能,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3)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要突出“三个结合”,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做好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有新的突破。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深入,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会的各种资源,扬长避短,走自主办学和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依托联合办学的优势,拓展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要把联合办学的文章做深、做透。农业部计划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农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千力量。双证制教育培训要主动参与和贴近“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争取有所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二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拓宽培训领域和提高培训质量上有新的突破。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将进一步拓宽城乡成校和农广校工作的新领域,扩大农民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农民进城、外出务工日渐增多,对文化、技能培训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要认真研究措施,争取工作主动,把加强农民文化、技能培训作为推进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增长点,在学历提高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系统培训。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实行“订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文章,力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上有新的突破。在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城乡居民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学校的特色。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直接,最有发展活力,理应让社会更加满意。建设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形成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对一般职校产生辐射作用,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最终大幅度提升职业①加强队伍建设,向履职能力要质量。以“管理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专家队伍”建设为重点,在提高队伍的“履职能力”上动脑筋,想办法,从而提升“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的管理水平、从教水平、综合能力和社会形象。
②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责管理的作用,引导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以“比”找差距;以“学”蓄能量;以“赶”寻突破;以“超”谋发展。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严格执行教学标准和评估办法。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对照管理办法,加强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制定“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服务规范和必须具备的硬件、软件条件;要做好教育培训管理过程的制度建设,保证档案完整管理;要注重加强师资方面培训内容上的教学研究、实操技能传授的经验交流。做到从培训到取证的全过程“教学培训有计划、教学过稈有组织、实训场地有使用、鉴定流程有记录”。
③创新思路,与时俱进,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省的“双证
制”教育培训实现了快速发展,全省考核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管理服务方式越来越丰富。2009年“双证制”教育培训人数突破12万大关,完成了省政府规定的目标计划;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达16.5万人。为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必须谋求科学发展。
④做好职业培训教材编写与省级试题库的建设,完善职业考核评价标准,推行企业评价模式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有效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考培分开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⑤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增强乡镇成人学校的培训能力。乡镇成校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阵地,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在保留乡镇成人学校的同时,将条件好的成人血校建设延伸到乡镇,实行联办,或可以办流动的成人学校;将城市教育培训的优质资源向乡镇延伸,增强乡镇成校培训活力、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