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4-05 01: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政治”和“经济”两个词,在学这门课以前我一直以为“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经济”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经济”,还曾经一度幼稚地认为这门课程大概就是教人怎样在商业上“打混”,以便好好捞一把罢了。自从开课后,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肤浅,这门课跟我原先想的完全是两个样子。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越学就越发现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它不仅有自身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而且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再例如,不理解利润、平均利润就不能理解商业利润、利息这些资本主义较为具体的范畴。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
我还体会到:政治经济学是用概念到概念、范畴到范畴的演绎推理方法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它的概念、范畴乃至原理是对客观经济事物实事求是的反映。因此,对概念、范畴、原理的表达要求科学、准确,不应该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否则就会弄出笑话来。我就曾经惹上这样的尴尬事情——将“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混淆,却没发现自己的错误,津津乐道地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惹来同学的取笑。
许多同学说“政治经济学原理”这门课概念、术语很多,涉及的关系很复杂,很难弄懂。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这门课程也有自身的重点乃至难点问题。所谓重点是指在政治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关键性原理,它是理解其他问题的枢纽。了解了这些重点和难点,其他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例如,理解了商品经济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重点原理,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市场经济机制,就能够比较容易理解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垄断利润等经济范畴。再例如,理解了资本有机构成的重要原理,就不难理解资本社会里的相对过剩人口、资本周转、利润及其影响因素,平均利润形成、超额利润等经济问题。因此,只要深入地弄懂、搞通重点和难点问题,就可以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地融会贯通全部课程内容。
如果要问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我想我会说是“商品经济及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这一章,也许里边讲到的“商品”、“货币”、“供求关系”等与我自己的生活较为息息相关吧!就“商品价值”来说,它既要受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又要受社会经济机制(如供求关系、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价值与价格想背离的现象。是理论而又不受理论本身的束缚,与时俱进,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学会“政治经济学原理”,小则可以解决“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碎事,节省开支;大则可以借鉴其中有效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之为我所用,为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篇2
具体来讲,本书有如下特色:
第一,本书贯穿人文主义精神。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这一定义将经济学变成了一门计算科学,市场仅仅被当做资源配置的机制。本书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而发展的科学,将市场理解为人类通过分工和交换进行合作的制度。本书假定,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幸福,幸福是指人的潜能的实现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一时的快乐。市场的逻辑是,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这也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尊重人的自主性,在平等和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繁荣。本书的这一视角或许有助于纠正传统经济学的物质主义倾向。
第二,本书将市场经济制度作为演化的结果。传统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消费和生产的两分法开始,直接分析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生产者的最优选择,然后分析价格机制如何实现市场均衡(或者倒过来,先分析市场供求均衡,然后再分别分析消费者选择和生产者选择)。这样的分析结构给读者一个印象,似乎市场是天然存在的,而不是演化而来的,从而使读者看不清市场制度的价值所在。本书从消费选择和生产选择合一的“鲁滨逊经济”开始,首先讨论这样的自然经济中个人如何决策,并引入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研究交换和分工如何提高社会的生产可行性边界,并实现双赢,再转向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消费者决策和生产者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市场作为人类的自愿合作制度的价值所在。市场首先是创造价值的制度,其次才是分配价值的制度。
第三,本书突出了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企业家是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套利行为和创新活动,市场才趋于均衡,新产品和新技术才不断涌现,才有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但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见不到企业家的踪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假定世界是确定的,人的偏好和生产技术是给定的,每个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和完美的计算能力。在这些假设下,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是市场的均衡和稳定。在均衡时,人们只需循规蹈矩地行动,企业家自然没有用武之地。但真实世界是,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拥有完全信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预测未来,如何获得和加工信息,就成为做出有效决策的关键。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和对信息最警觉的人。本书不仅描述了作为均衡状态的市场,而且把市场作为一个由不均衡趋向均衡的过程、一个不断用新的均衡代替旧的均衡的过程,把企业家的套利和创新作为这个过程的驱动力量。在我所概括的“斯密-熊彼特增长理论”中,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
第四,本书澄清了传统经济学中“市场失灵”的理论误区。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市场的有效性建立在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上,任何偏离完全竞争的假设都会导致所谓的“市场失灵”。完全竞争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都很小,不足以影响价格,个体行为没有外部性,并且交易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由此,传统经济学给出了三种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非对称信息导致的市场失灵。并且,传统经济学认为,政府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本书则证明: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竞争”,实际上是没有竞争;所谓的“垄断”,实际上是真实市场中的竞争手段;外部性本质上是个产权界定问题;信息不对称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本身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机制。因此,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传统市场理论的失灵,不是市场本身的失灵;所谓的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都不构成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理由。
篇3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农业经济 提高效益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4
关键词:石油;价格;经济学原理
Abstract: Since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evere fluctuations in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even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oil prices’ rising, which pointed out the economics principles of rising.Keywords: petroleum; pric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TE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政治、经济的变迁,石油供应格局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转折性变化。市场行情已从1999年供过于求的疲态行情转为供应偏紧剧烈动荡的态势。各国已把石油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交战略的重点之一。
经济学原理
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而经济增长也不代表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1]。
石油价格上涨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被誉为“黑金子”,象征着金钱、权力甚至霸权,历史上诸多战争几乎都与石油相关联。历届美国目前政府都也高度重视并十分清楚石油对美国的战略意义。上届美国总统布什本人和副总统切尼曾经都是石油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曾是雪佛龙石油公司的董事。目前,美国的石油年需求量8亿多t,而其产量却不到一半,其余都依赖进口。因此,美国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石油供给来源,确保美国的石油供应安全。
当前的国际石油价格并不是石油供求关系的均衡价格,而是由石油供求关系制约的经济关系的“均衡价格”。对于引起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欧佩克成员国、石油需求国、国际能源机构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等的代言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2]。
3.1 国际石油市场需求稳定。
主要表现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石油需求没有下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长,石油产量则逐年下降,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美国石油年消费量已达9.39亿吨,占全球的25%,石油年产量3.12亿吨,占全球的8%,石油年进口量达6.27亿吨,占全球的27%。在这轮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美国的石油消费也没有下降趋势。近几年来,欧盟国家因欧元升值,高价进口石油的压力减小;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因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由于石油能源可替代性小,石油需求具有刚性,石油需求大国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增强,加上石油需求大国担心减少石油需求带来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因此,为石油涨价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3.2 地缘政治对石油供给的影响。
全球石油供给能力,总体上与石油需求是平衡的,而且供给略大于需求。事实上全球石油供给也是比较稳定的。但是由于地缘政治对石油供给的影响,为石油涨价提供了条件和借口。目前,中东地区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012亿吨,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61.9%,每年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石油达10亿吨,但是,伊拉克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加上美国与伊朗的“核问题”冲突等,使中东国家石油出口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地缘政治对石油出口国的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方面在于政治冲突发展为军事冲突,石油出口被迫减少;有利方面在于不激烈的政治冲突会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又不会影响石油生产和出口,石油出口国会获得更多的石油美元。
3.3 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石油交易价格。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石油价格的决定,不仅取决于石油的供求关系,而且取决于由石油供求关系制约的经济均衡关系。因此,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由于石油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国际石油交易中,在特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很多因素就成为涨价因素。今年,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石油市场局部需求增长、美国2007年冬季需要更多的取暖燃料、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土耳其与伊拉克冲突、美国石油商业库存减少、美元持续贬值、美国次级信贷危机、石油美元投入“非石油经济”、甚至未来经济预测等,都被人为炒作,一次一次地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3]。
四、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供需预期偏紧自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石油消费的化石经济时代,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口大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际石油消费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导致国际油价逐步上升。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要么减少该商品的消费,要么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会提高该商品的生产,增加供应,从而使商品价格降下来。
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从需求来看,虽然高油价使没有实行油价补贴制度的发达国家的人们减少石油需求,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出现连续三年负增长。然而,由于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和经济高增长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及新的用油大户中东地区都对国内成品油进行补贴,因此,国内消费者对国际油价上涨并不敏感,石油消费照涨不误。这样,没有油价补贴的国家因高油价而减少的需求,会被实施油价补贴的国家强劲增长的需求弥补。两者相抵,全球石油需求不降反升[4]。从供给来看,石油生产国对油价上涨也不敏感,高油价并没能刺激石油生产国增加石油供给。主要原因:一是欧佩克国家是高油价的最大受益者,高油价符合他们的利益,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主观上他们不愿增加石油生产,而是留着未来卖更好的价格,客观上这些国家的炼油能力已接近饱和,增加新产能需要时间;二是英国、挪威、墨西哥等部分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生产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即使是第二产油大国俄罗斯也已经在2007年就进入了“峰值”[5]。
这样,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石油供给增长乏力,其结果必然通过涨价来平衡。再且,石油现货交易是以期货市场价格为核心定价,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使高增长的石油需求预期自然地转为中长期石油稀缺预期,从而推动油价的快速上涨。
结论
从本质上讲,供求关系是国际油价上涨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对油价的影响最终仍然还是通过供求发生作用。当供求因素决定了油价的根本走势后,其他因素就会成为催化剂,会加速油价的上扬或下跌;当然,某些时候其他因素也会转变为主要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综上所述,高油价使全球经济告别了2003-2007年的高增长(4.9%)、低通胀(3.6%)的黄金时期,正在滑向低增长、高通胀的边缘,如果石油资源价格上涨的势头得不到遏制,全球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胡鞍钢,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2006,(4).
[3] 钱弘道著:《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篇5
NO.1 1+12
为什么说结婚是1+12 ?
一是指1+1之后多出一个小孩,达到了人类繁衍社会目的。
二是两个人结婚之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比如减少一方在追求另外一方时发生的高额费用,如鲜花、衣物,而且婚后住房成本可以减半等等。
协同效应,本来指两家公司合并之后,如果重组得当,能够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两个人结婚之后,也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如笑话所说,鱼儿上钩之后,自然就不用再喂鱼饵了。
当然,即使结婚后还会发生鱼饵费用,也属于内部关联交易了。
NO.2 1+12
为什么说离婚是1+12?
一是没生出小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二是没有产生协同效应,导致资产重组失败。还有可能是内部关联交易过多。
如果离婚时间较早,大抵属于信息披露不充分,因为婚前没有做好尽职调查,你以为自己买了一只蓝筹股,结果成为股东之后,发现其实是一只垃圾股,所以,一些投资高手就会在被套牢之前赶紧平仓。
如果离婚时间比较晚,大概是一方沦为了不良资产,当初看上去或许是很般配的一对,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方成了大牛股,一方成了垃圾股,所以,最终难免被作为不良资产被剥离出去,如同陈世美抛弃秦香莲,现代社会没有了包公的狗头铡,婚姻市场的资产重组频率肯定加快了。
NO.3 纳什均衡理论
一农户在杀鸡前的晚上喂鸡,不经意地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
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别想吃爷了,爷他妈的也不是好惹的。
当对手知道了你的决定之后,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所以保密、信息安全很重要
NO.4 约束条件
鱼说:我时时刻刻睁开眼睛,就是为了能让你永远在我眼中!
水说:我时时刻刻流淌不息,就是为了能永远把你拥抱!!
锅说:都他妈的快熟了,还这么贫!!!
约束条件变了,原来的收益,一下子都变为成本。生命如果架在锅上,成本自然也就很高了。
NO.5 机会成本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背着炸弹
到银行看看
警察为你准备了一副手铐
狱长为你张罗一床毛毯
生活的烦恼向记者说说
抢劫的细节跟警察谈谈
你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得放弃另一些东西。在经济学里,这叫机会成本。
NO.6 方向
葛优吃饭途中上厕所,回来后裤子湿了。
朋友问:裤子怎么湿了?
葛优答:经常!
朋友不解。
葛优说:经常是旁边的人撒着尿,突然转过身来大叫:嘿!这不是葛优吗?!
投资已经过半之后,如果要改变投资方向或暂停投资,都是一个颇为困难的事儿。
NO.7 戈森法则
男人为什么喜新厌旧?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戈森法则可以解释: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
NO.8 良币驱逐劣币
女人要不要回家做全职太太?
这要看做全职太太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很高,也就是与做OL时的收入比较,权衡一下成本和收益。女人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很有可能沦为不良资产,最终被优良资产置换,在婚姻市场,只有良币驱逐劣币。同时要明确一点,女人的家务劳动应该视为家庭收入,因为同样的家务,如果请家政工来做的话,是要算做支出的。
NO.9 夕阳朝阳
美女厌倦了独身,老大想结婚怎么办?
如果已经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机,成为夕阳产业之后,怕是不太好圈钱了。又或者放心不下戈森法则,干脆自己做女钻王老五等别人来圈
NO.10 亏损
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在感情上受伤?
所谓受伤,应该就是投入太多,收获太少,也就是产生了亏损。一个企业亏损,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没有竞争力,如果绝对优势不足的话,发掘一下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中国企业往欧美国家卖纺织品,自然是手到擒来,如果非要往欧美卖汽车,肯定要受伤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不计亏损的话,应该就不会受伤了。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在困难,只有我们的某些国有企业可以做到。
NO.11 帕累托最优
为什么不能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
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会打破市场的均衡,有些又帅又有钱的王老五可能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像电信、铁路一样,成天被人骂娘。轻则引起内分泌失调,重则引起和谐社会失调。 一夫一妻制已经形成了帕累托最优。
NO.12 自身能力
飞机上,
乌鸦对乘务员说:给爷来杯水!
猪听后也学道:给爷也来杯水!
乘务员把猪和乌鸦扔出机舱。
乌鸦笑着对猪说:傻了吧?爷会飞!
外界因素是一种约束条件,自身能力也是一种约束条件,往往更重要。所以,别人能成功的事,未必自己就能成功。
NO.13 路径成本
篇6
[关键词]水价;阶梯水价;经济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089-02
1 前 言
从今年下半年起,北京居民用水价格进行调整,全面推进阶梯水价改革。[1]具体来说[2],不超过180立方米,水价为每立方米5元;在181~260立方米,水价为每立方米7元;260立方米以上,水价为每立方米9元。在北京实行阶梯水价的想法和初步实践,历时很长,直到最近这次听证会,改革才全面铺开。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概念来分析阶梯水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必要性
经济性质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从供给方来看,自来水属于自然垄断[3]:水管只需要建一条就够了,竞争反倒会造成浪费,引起效率的损失,在自来水市场上没有实行竞争的可能;而且因为是自然垄断才谈得上“定价”,如果是完全竞争市场,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是价格接受者,自然没有谈论“定价”的必要。从需求方来看,自来水是生活必需品[4],对价格的弹性很小,价格的升降对自来水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于价格弹性小于1的商品,提价会使厂商的收益增加,但行政力量阻止了自来水供应商通过提价的办法来减少自来水的供应量,实际上实行的是行政定价。
现实生活中自来水的浪费现象是到处都可以看见的,没有任何人使用的时候水龙头仍然在哗哗地流水,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淡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资源,但毕竟是有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珍惜水资源,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自来水的消费具有负的外部性[5],水资源的浪费加剧了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沉降。[6]
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通过宣传、教育来提倡节约形成社会风尚以及从技术上“开源”多渠道增加水资源的供给和跨区域性、季节性水资源调配之外,有没有通过经济手段(价格杠杆)来实现“节流”的可能性呢?
按照庇古的想法,水资源的消费既然具有负的外部性,就应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解决,要减少和杜绝自来水的浪费,就需要提高水价,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量,使自来水市场上的均衡点沿需求曲线上移。然而整体提高水价是不现实的,提高水价的具体方案需要精细设计。
首先,自来水的价格弹性很小,即使提价了,需求量也不会减少太多,水价提高到底能够减少多少浪费有待商榷;同时水价又不可能提得太高,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来水是生活必需品,水价的上涨会给城市居民带来普遍的经济压力,从而使自来水供应商面临社会舆论的指责;而且,水价的提高,负担最重的是那些购买水的意愿较低(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他们甚至会不得不放弃使用自来水,从而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衡量提价带来的收益――限制浪费和成本――引发的社会问题,寄希望于通过整体提高水价来减少浪费是不现实的,应当使用差别定价。
我们知道,完全的差别定价是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7],然而实现完全差别定价的交易成本太高以致无法实现,退而求其次,应当使用阶梯定价。
基本思路是,根据家庭人口等划定标准,使用自来水数量在数量1以下的,以最低的价格计算;使用自来水数量在数量1以上数量2以下的,超出部分以次低的低格计算;……(数量1
3 可能性
以上讨论了阶梯定价的必要性。下面来讨论阶梯定价的可能性。
一是阶梯定价的技术可能性。我们有没有技术力量来衡量每个家庭到底用了多少水。据我所知,有些自来水表事实上是公用的,每个家庭的边际价格事实上并不是市场价格而低于市场价格,有鼓励每个家庭多用水的激励,而在技术上要实现阶梯定价就必须给每个家庭安装水表。当然还有要实现水管不要漏水,自来水厂有足够的人手来给每个家庭看用水量,每个家庭要能够知悉自己家庭到底用了多少水等。
二是阶梯定价的经济可能性。实行阶梯定价有三个条件:
①具有定价权(垄断厂商,满足条件);②面对不同的消费需求(出于生活基本需要的用水量和因为贪图方便和粗心大意浪费水的量,其消费需求处于需求曲线的不同区段,其价格弹性是不一样的);③消费不可转让。这一点是需要考虑的。尤其对于相处得比较好的邻居,如果生活基本需要的用水量在数量1以下,完全可以在生活基本需要和数量1之间形成市场进而形成契约,实现交易。比如甲家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用水量小于数量1而乙家希望以较低的来获得较宽裕的用水量,乙家就会愿意以一定的交易价格来购买甲家的用水量。然而,对于浪费这一行为来说,没有人会为了浪费而付费,即使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由于有交易成本的存在(从甲家接的水要运到乙家去),这个市场也仍然是不许可有浪费存在的。这样就实现了减少和杜绝浪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听证方案(附件二)[EB/OL].http:///tztg/201404/t7527801.htm.
[2]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的通知[EB/OL].http:///tztg/201404/t7648490.htm.
[3][美] N.Gregory Mankiw.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等,译.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4.
[4][美] N.Gregory Mankiw.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等,译.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9.
[5][美] N.Gregory Mankiw.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梁小民,等,译.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3.
[6]丁筱净,熊帅.直击华北“大漏斗”.民生周刊,2013(9):4-6.
篇7
目前高校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是以期末的考核为主,到期末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能够取得中等左右的成绩,但并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的内涵,也无法恰当的运用这些知识。因此,结果考核方式诱导了学生的近利行为,不利于教学的实施,更不利于大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考核和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过程考核评价是一种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方法,旨在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它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过程考核更强调指引和调整功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并通过反馈动态的考核结果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目标。如果打个比方,传统评价方法就如同给孩子目的地的地址,让孩子没头没脑的自己找,找到了有奖励,找不到也就迷路了;而过程考核就如同把到达目的地这项任务分解为若干个路标,让孩子在阶段性目标的指引下最终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训练,孩子掌握了完成任务的方法与过程,逐渐的也能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来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积累。结合高等教育教学转变的思想,本文认为过程考核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1对自学态度的评价。
由于大学教学的特点,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细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也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讲透,教师的任务是把理论后面的思想脉络进行阐明。因此,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对大学课堂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把上课的内容基本弄懂并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才能实现上课时与老师进行思想的碰撞。就经济学教学而言,内容体系之庞大,思想之深邃,根本不可能在课堂内讲解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相比之下,也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理论产生的过程,这些理论提出者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基本理解理论内容之后,才能理解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联。
1.2对课外阅读的评价。
高等教育除了在讲授书本知识体系外,还应该辅以一定的拓展阅读以增加知识面的宽度和认识的深度。就经济学的学习而言,仅仅阅读教材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看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另一个是不熟悉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及适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补充材料,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晰的把握理论知识的产生、发展和适用。
1.3对思维锻炼的评价。
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的学习更是要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事件中解释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的理论都是来自对现实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学生在对事件的分析中能更透彻的理解理论,掌握理论提出的背景、理论的内涵、解释力等;同时在这过程中也逐渐熟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第四,对课后练习的评价。课后练习(尤其是高质量的教材)是对学生本章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训练,也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本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检验。对课后练习的批阅及订正过程是帮助学生检查知识的遗漏或思维偏差的有效方式。
2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2.1过程考核指标体系
(1)自学态度的评价。这一考核内容用两个指标进行评价:课前预习和课堂回答提问。课前预习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预结或者讲授部分课程内容来进行评价;课堂回答提问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给学生回答进行评价。(2)课外阅读的评价。这一考核内容用两个指标进行评价:资料总结和课堂展示。资料总结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心得进行评价;课堂展示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心得展示(制作ppt并讲解)进行评价。(3)思维锻炼的评价。这一考核内容用两个指标进行评价:课后讨论和小论文。课后讨论可以通过指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题材(事件),把学生分为5-7个人一组进行自由讨论,要求他们在讨论中遵循不受约束、相互启发、相互收益的原则,根据他们自由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小论文即可以通过指定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或现象的论文题材写作进行评价,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结合现实的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4)课后练习的评价。这一考核内容主要是通过布置作业、然后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进行评价。值得说明的是,每一项内容的评价结果都应公开的、及时的反馈给学生,在学生群里进行公开,让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在整体中的表现与水平,自己的表现与应有的(及格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自我提高和完善。
2.2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
平时成绩主要通过上述四项内容的评分构成。将每项内容的平均成绩乘以0.25该项内容的折算成绩,直接构成最终成绩中的一项内容。由于本文始终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在此,将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定为:课程最终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3过程考核的注意事项
篇8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财务决策 应用
财务决策在财务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决定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资产配置、预算绩效、会计核算、服务效率等水平的最高级因素。财务决策不仅仅是执行性、选择型的决策,更多的是单位层面的、非确定型的。非确定型财务决策属主观决策,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决策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决策者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影响财务决策的结果。熟练的应用经济学原理及其工具进行财务决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和财务工作效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任何的财务决策都要牢记“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对指导一个组织的非确定型财务决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务的决策者在任何时候、做出任何决策时都要牢牢记住一点“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决策者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现实中,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对一些商品和服务的免费是基于对其他某件事情条件之上的,有时我们的决策者只看到免费的部分,没有从其他相关利益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可能会付出比市场价购买这些东西更大的代价。比方说,甲单位要为安装集考勤、就餐、娱乐、公交等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系统,有A、B、C三个公司投标,A公司的报价是30万元,B公司的报价是28万元,而C公司的报价只有5万元,为什么呢?就是C公司的中标后隐藏着一个条件――甲单位允许其向职工收取一定数量、一定年限的卡费。这样甲单位节约了安装一卡通设备的大部分开支,但是这个一定年限内收取的卡费可能大大高于整个一卡通的安装成本,而且职工使用一卡通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对组织的依赖感、幸福感指数降低,对决策者会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作效率下滑,这种组织文化的破坏对一个单位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可以看出,仅仅凭数字指标做决策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只考虑一时的经济利益,还需要决策者对项目进行全面研究,充分分析实行后的因果得失,综合权衡后进行决策。
二、非确定型财务决策中的机会成本
一种决策的机会成本是为了执行这个决策而放弃的其它损益。非确定型财务决策一般都涉及组织内财务机构建设、运行机制、制度规章、资金使用等,尤其是资金筹集、统管、投入的决策更是如此,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考虑其机会成本。一个组织所有决策都会有相应的成本,都会和某个具体的项目(或个人)相关,并会在将来发生。例如,是否通过发行新股来进行筹资,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其它筹资方式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如果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筹集过程中会出现筹集费用过高、审批手续复杂等问题,而这些恰恰是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其它筹资方式所可以节约的开支。在做筹资决策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考虑放弃其它方式的机会成本。筹资决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资金,筹资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成本、范围、项目应用、社会反应等等。机会成本还应当从政治和伦理的维度考虑,把筹集资金的时间长短、审批手续是否复杂、投入项目、筹集方式造成的社会影响等一并权衡,对控制单位的财务风险会起到积极作用。需要作出筹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每一种方式都是需要付出若干代价的,必须看到它们的机会成本并加以比较,必要时可以利用其可能性边界,采取多种筹资方式的组合。
三、在资源配置决策中把握稀缺性原则
大多数物品是稀缺的,只能通过以其他物品为代价才能获得。在一个组织的资源配置决策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每一项资源都是通过付出代价取得的,资源配置的得当与否关系着当初取得资产付出代价的效益与效率。根据稀缺品必须被分配的原则,所有的资产都必须得到合理的使用,分配到相适宜的项目、人员或者说是工厂、车间等内部生产、科研部门。当资产配置不恰当的时候就会造成资产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下,无法实现购置目的。相对于一个组织,不管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资产对于组织来说都是稀缺性的,怎么分配可以取得最大的效益,需要掌握全面的稀缺性信息。在制定分配的制度或者说是规则时,要进行优势比较,资源的购置价格是通过无数交易在市场过程中形成的,付出的代价需要在资源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补偿,任何组织的资源配置必须掌握这个原则,才能使配置科学有效。例如某个组织通过法律途径购进一批电子设备,花费人民币10万元,购进后如何配置呢?领导说给XX部多少台、YY部多少台、ZZ部多少台,这样配置可以吗?是不可以的。要根据经过优势比较后的设备配备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全面考虑组织内所有使用机构的效能、应用前景、使用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如果配置给某一部门,那另一部门的工作效率是否会受到影响,配备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是否比其他未配备部门更高等等。
四、预算编制中的边际量应用
在财务管理中经常用到的“边际效益”、“边际成本”都体现了会计上边际量的概念。经济学中“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边际变动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所计划项目(预算)的边缘的调整。个人或组织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当所计划项目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预算是一个组织对未来期间内的资金流入、流出、使用进度的综合计划,其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项目不断论证、不断判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财务管理者不断的决策。例如一个已经论证充分、准备实施的项目计划投入30万元,财务管理者们就要通过项目论证材料、实施后产生的预计效益、组织本身的资金现状等综合考虑,如果投入增加(或减少)1万元,该项目取得的效益是否会增加2万元,对其他项目的影响有哪些,相比增加2万元获得3万元的项目是否会更有效益,对整个组织的资金调度是否更加合理等。将所有项目预算的边际量分析透、把握准将会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深海探珠;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劳动力的国际迁徙和劳动力的国内流动已成为21世纪不可避免的潮流,这向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课题。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作出了深刻的探索,形成了以“深海探珠”为核心内容的职教思想,这为本学院成功建设国家骨干和省示范院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专家学者们已共同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今后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方向;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素质的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既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形态,它集中表现在开放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上。笔者总结多年高职教育实践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和教学特色上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主持了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珠三角地区高职高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中山市教育教育规划课题《中山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关于“高职高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笔者旨在将研究成果具体应用到《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深化和完善,以此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议题。
一、国内外对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精品课程建设结合的研究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职业学校关注的课题。对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就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与他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在国内,1998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最近,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这里面包括了教育国际化的内容,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叶传项提出了“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辛镜敏从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薛光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家化;王红悦、阳征对开放式办学内涵进行了探析;吴忠魁提出了国际化是时代对教育的选择;顾明远、孟繁华提出了国际教育新理念;钱颖一从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要求上作了论述;等等。这些论述都是从本科教育及本科以上高层次教育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以及如何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于高职高专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没有涉及,国内少数学者如万金保、李春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同探讨,这些也不免脱离本科教育的思维定势。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国外,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之后《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又强调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而日本在1987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日本著名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衡量大学实现国际化的标准是“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德国、英国、法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莫里斯・哈拉雷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的历史发展,从学科普遍化――学科的全球适应性的推广与验证过程出发,提出“课程国际化”;韩国成立专门的“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股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浪潮。这些也为我国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综观研究现状,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及相关高等教育政策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构建,就人才模式而研究模式,较少思考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一致的课程建设。国外的研究及相关高等教育政策又重在课程选择上,却没有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构建。从我国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来看,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7年来已累计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2467门,各个省也评选出众多省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也已经成为引导教学改革与建设方向的旗帜,引导学校重视教学内涵建设与教学品质的提升,引导广大教师投入教学建设,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些精品课程以本科学校的基础学科为主,虽然近几年评选出一定数量的高职精品课程,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实用操作上,但很难展现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课程建设结合的一致性,形成不相关的“两张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实践“深海探珠”职教思想出发,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期较好地解决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精品课程建设的不相容问题。
二、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探索实践的主要命题
笔者以“深海探珠”职教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合作”为主线,坚持“从企业中来再到企业中去”的思路,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融合起来;依托《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从实际出发构筑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的实践平台、创新平台、网络教育平台、职业文化和国际交流平台策略体系;发挥《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实施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推动学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作贡献,重点解决以下命题:
1.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预期价值的命题
笔者从珠三角经济全球化对高职高专教育国际化人才需求出发,深化与学院所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外资外贸企业对课程的共建,坚持“精品课程、国际化导向,人才培养、国际化模式”的理念,把高职高专课程建设纳入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中来,把“深海探珠”职教思想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笔者认为在理论上能够填补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研究空白,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在实践上,笔者认为通过把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融入到《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和以《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完善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炼和总结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对本地区高职院校适应珠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需要有着非常重大的实际价值。
2.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总体目标的命题
笔者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总体目标就是,促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国际化发展需要。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社会需求调查研究中突出地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给予了关注,特别了解并认识到了中山及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问题的深层原因和巨大影响。高职院校要在充分认识人才需求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问题有个正确认识:要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探索和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拓宽经济管理类的国际劳务就业,推进经管类教材的国际化,建立珠三角经管类的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实施经管类学生跨国交流,加大经管类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加快本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3.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选取内容的命题
主要是指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中探索与实践主要研究解决的内容:一是提升《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化程度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互动性。二是定位《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化课程目标。要以国际化经济的人才需求为导向设计《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培养目标,这是教育的前提。三是构建《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内容。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体系,这是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中心内容。这也是探索与实践中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内容和创新点。四是造就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有《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师资,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五是建设国际化人才能力持续成长的实践岗位平台。《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国际化岗位实践技能培养,这是保障经济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充足技能供给的重要环节。
4.设计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的技术路线
笔者从审视近几年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入手,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结合高职高专精品建设实际与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定位,按照“深海探珠”职教思想的要求,精心建设,精细运作,全面建设《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多层梯队、多元团队、多方合作保障《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发展,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对接、合作、共赢”。探索与实践应该采用的技术路线是:①沉入国际化电商企业;②完成经济管理的岗位任务;③搜集《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资源;④分析原有《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⑤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⑥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⑦《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评估与改进。探索与实践应该采用的实施步骤是:国际化教育思想的学习辅导――经济管理岗位工作――课程建设引领――突出重点培育――建立机制推进――累积资源建库――课程运行验证――修改持续提升。
三、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上的设计实施
笔者对本人主持的广东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珠三角高职高专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进行了大胆推介和运用,对经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当前笔者通过调研、与企业专家研讨、教学团队论证,完成了《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初步完成《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教学大纲的修订、校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页及试题库的制作思路;同时,本课程团队进一步加强了与本地区相关的镇区国际化企业的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特别是,学院创建了国际学院班,并每年招生在校学生近100人,制定了国际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国际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国际学院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我国香港、澳门部分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办学的平台。以上这些为《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设计载体。主要应处理好三个问题:
1.创新设计《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教学模式
一是要针对国际化企业需求的特点,合理地设计国际化教学内容。二是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国际化行业企业需求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三是要有“国际化合作育人,情境化实践导学”的开放式国际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四是要构建国际化实战真实的学习情境,实施科学的情境教学。五是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施项目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真正达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效果。六是要灵活运用国际化案例教学。七是要结合国际市场区域优势,整合国际化企业资源。针对现阶段的经济国际化现状,加强与区域国际化企业的联系。八是要立体式多媒教学。九是要借助全国各类商务大赛创业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性教学。
2.深化贯通《物流经济学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其一是引用国际化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通过国际化企业经营管理应用分析,深刻理解国际化商务和商务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相结合。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主动国际化学习意识。其二是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真实和模拟系统实训。教师在实验室指导。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掌握各个平台的经济管理技术和流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其三是学生在国际化企业实习,联系国际化企业,让学生能一对一地实习(一个学生或两个学生对应一个企业)。国际化企业的经济管理引导学生承担,教师只起指导和咨询作用。完成国际化企业业务的项目教学,有助于他们了解国际化企业的经济管理的需求,并提高其独立运营和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全面管理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现代国际化商务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四是鼓励学生网上开店,让学生熟练掌握网络开店流程,熟悉国际化网络商务环境,通过国际化贯通管理,融合各种商务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誉,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国际化商务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国际化自主创业能力。
3.省略.2010-03-01.
[2] 冯新广.开放办学是美国社区学院的活力之源[J].国际教育交流,2010,(18).
[3] 朱运利,虞未章.教育课程模式创新与实训基地的“概念重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4]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EB/OL].省略/zong-he-293/2006-03-23.
[6] 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EB/0L].http://WWW.省略/zong-he-293/2006-03-23.
[7] 吴雪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DB/0L].省略/2006-03-23.
[8] 薛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特点[J].上海教育,2006,7B,26-28.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参考国内外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进展,论述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应用现状、使用当中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以期分析研究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得出结论: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提高医院药事管理的水平,但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许多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医院医疗费用偏高已成为当今人们最为关注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药费过度增长无疑成为医院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近一二十年新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评价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或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的相对经济学效果,以及对比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PE这项工作,应该认识到,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PE原理在医院管理中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运用PE研究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医院在今后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将起积极的作用。
一、药物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于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性
在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的传统思维中,药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首先考虑的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其经济性则较少顾及,但在医疗费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观点。比如,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引入PE的概念可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药物的总费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各种规模的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尽管有所下降,但绝对数仍呈上升趋势。过去由于我国的卫生补偿机制不合理,普遍存在着以药养医的现象,有些医院甚至把药品收入作为临床科室的经济任务指标,造成了不合理用药。同时,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临床医生拿药品“回扣”以及所谓的科研协作费等现象依然存在,其结果是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PE原理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也就是说用比较少的费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天津市南开医院运用PE指导高血压病人的用药,根据成本-效果分析,筛选出适合各种不同高血压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病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PE原理对3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方案进行决策树分析,也得到了最佳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个体差异,一部分药物的常用剂量,对某些患者疗效甚微乃至无效,而对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有时标准给药剂量对一些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药效,以致被认为该药无效,而另一些人在治疗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又被认为是剂量过高所致。因此,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充分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价值效应。这样即可节约相关费用,又可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大患者服务。
2、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以前,由于缺少客观性控制规范(如本院的基本用药范围),许多医院的药品应用都存在盲目性,药品布局随意性大。医院在进货时可能更多的是考虑利润而忽视了药物治疗的成本;贵重药,大处方不合理地运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的同时医院还要负担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要制定科学的规定,依据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将PE引入到医院药事管理中后,可以使这种盲目性、随意性改变,帮助医院建立适合本院的客观性控制规范,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药事管理水平。
二、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医院药事管理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采购与供应职能。受计划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着“管、产、供、购的四平八稳、旱涝保收、唯我独尊”的思想,形成只重采购、供应、调配,而轻实际效益、整体效益、科研协作、临床药学,这种“半市场”的模式,不能适应医药改革的市场竞争机制,更无法适应入世后医药行业调整的冲击和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自由创收、靠医嘱与处方强行推销药品的日子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院药事的被动型管理及“供应保障型”的高价格、高风险等状况都将改变。医院高投入-医疗高成本-病人高费用-医院高收益-增长速度快的这条表面闪光实际扭曲的链条被打破了。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医药费用的支付将由公共支付为主向公共支付与个人支付和社会保险公司支付的共同支付模式转变,人们的医药支付费用意识将得到增强,而医疗市场的竞争又使得医院必须在价格竞争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因此,如何真正做到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策略之一,医院管理者和药剂人员不仅要有药品质量意识,同时还要有药品费用意识。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使用成本-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促使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遴选到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与此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也规范了医生的用药行为,大大减少了不合理用药的现象的发生率。同时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药事委员会对价格昂贵、疗效一般、副作用大的药品,实行淘汰制;对疗效确切、价廉、副作用较小的药品,优先鼓励使用;为实行医院处方管理,处方点评、药效评价等提供了依据,防止大处方、滥用药等,进一步规范了药品采购、使用的行为准则。
三、将药物经济学原理运用于医院药事管理时的局限性和需注意的问题
虽然药物经济评价已被广泛地开展和运用,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疗效问题
在研究设计中选择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疗效标准都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在临床使用中的疗效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所以首先要对各种不同的病症制订一个科学的疗效标准,然后在科学辨证的同时要按照药物经济学的原理施与适合的救治方法。
2、数据可靠性
由于较难获取成本数据,实际成本、间接成本和无形成本较难测量,所以在实际研究中进行成本测算时,一般都用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来代替成本,这种选择可能会给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使药物经济学原理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研究角度单一
研究表明,药物经济评价应从广泛的社会角度进行,但由于医保、医险、药厂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以其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因此药物经济学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可信性。
4、个体差异性
各种病症虽一致,但由于不同病人体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药物经济评价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差异,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具备成本-效益的情况,所以评价的结果,个人不能代表群体,评价的时限性、地区性不能代表全国、全球。
四、对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应用的展望
我们将药物经济学应用到医院的药事管理,其实质就是提高药品的效用,即以最小的药品支付获得最好的医疗效果。而这并不是少开药或者开便宜药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临床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和药事人员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断拓展医院药事管理空间,让药事管理活动渗透到医疗服务中应该渗透到的环节。药师要参与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探索建立临床用药指导或咨询师制度,药师直接面对病人,进行药品疗效、服用方法和各种副作用与禁忌的指导;建立药学情报网,交流信息,既为临床提供药学资料,又不断从临床获得信息,增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整体联系;开展药物监测,通过药物浓度测定,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及微机处理系统,针对不同病人实施个性化给药治疗;进行药物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以及药物之间的配合使用研究等。
在美国,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及医生用药均有非常严格的程序,往往需要经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以了解药物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治疗费用、费用及效用、生命质量等,这也给我们的医院管理带来的很多启发和可以借鉴的东西。
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变化和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药事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在医院的药物使用中,仅仅重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要考虑其经济性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所以药物经济学原理在医院药事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