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师 体育理论 体育教学

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体育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直接影响他们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通过调查发现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都能上好一节实践课。但在没有备课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却不能较好地完成一节理论课。经过分析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要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就要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进行理论教学就要经常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体育理论知识是无数次的社会体育实践中总结出来 ,并同多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综合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较好的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对实现以健康第一的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理论 ,以及完成大纲目标的教学 ,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想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拥一桶水”。也就是说,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一些知识、技能和方法就有难度,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学科,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3.学生的需求。根据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5.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课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掌握一定体育与卫生保健方面的理论知识。大学生从年龄看,已经接近成人;从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能力上来看,也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这有利于他们对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学会讲究卫生和预防伤病的各种手段,学会健康的生活,这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

6.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增强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不断地学习,及时了解最新的体育知识,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要上好体育理论课体育教师就要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加强知识面得以拓展,实现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新时代的体育教师要抓住机遇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理论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华健.学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2.12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2002

[4]陆永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及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0,24(1)

篇2

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学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vetechnology,ART)在临床的应用为医学伦理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为促进ART在临床不孕症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于2001年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其中《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文中简称原则)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件单独公布,着重强调了医学伦理学在不孕症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我科从2013年开始尝试在培养生殖医学研究生时,增加生殖医学伦理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下简单阐述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教学体会,以期为促进生殖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一、教学方法

(1)科室教学小组根据《原则》指导精神制定教学内容。(2)授课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讲授生殖医学伦理学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基础理论知识。(3)列举临床涉及伦理问题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借助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遵守伦理原则,实现最大化保护患者利益。

二、问卷调查方法

采取不记名方式对我科2013-2015级14名生殖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问卷内容由科室教学小组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包括选择题15题,简答题1题。内容主要涉及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及对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我们的教学心得

1.开展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是目前医学教育的共识。但是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临床三级学科,生殖医学伦理学属于更专业的范畴。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尽管研究生们大多知道医学伦理学,但是在没有接受生殖医学专业培训时,基本是不了解什么是生殖医学伦理学的。而通过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学生们对学习生殖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回答“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您认为在生殖医学教学中有必要增加生殖医学伦理学课程吗”这一问题时,14份问卷均选择了十分有必要。并认为通过我们定期的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注意同患者做好充分沟通工作”(92.86%),“增加自己的责任感”(71.43%),“保护患者的隐私”(71.43%),“有助于学习专业技术知识”(50%)。

“提高人群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生殖医学的特殊性在于临床医师及临床胚胎学家是直接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并且这些胚胎将会移植入母体子宫,经历发育、生长、分娩,最终成长为一个正常人。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的细微操作,都有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给患者家庭带来终身的伤痛。生殖医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素质的培养。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为不孕症患者服务,促进我国生殖健康的发展。因此,生殖医学高层次的人才在进入临床工作前,接受系统生殖医学伦理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临床教学的一大困难在于,为了更好的将宝贵的临床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授课老师主要以临床医师为主,而临床医师的主要工作重心在临床医疗,相比专业的授课老师,在讲课技巧、授课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尤其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内容涉及较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通过列举临床涉及伦理问题的典型病例,首先由学生借助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调查结果显示,92.86%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授课形式满意;71.4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2.86%学生认为生殖医学伦理学课程对其有帮助,其中50%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提示我们此次教学尝试是比较成功的。即使是空洞的伦理法规,只要教学方法得当,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建议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还请学生回答“您对目前的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还有哪些建议?”。学生们在肯定我们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这些建议归类、总结后发现,学生们对教学临床实用性的述求比较强烈。医学生以后主要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因此学生们非常希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多列举临床真实病例,增加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以帮助他们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置。另外,对我们的教学方式,64.29%的人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增加大家的印象。

总之,生殖医学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渐引起大家重视。现在已有学者呼吁,为促进生殖医学的健康发展,应设置专门的生殖医学课程,以更好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生殖医学专业人才。伦理学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有意义。医学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维护病人的健康,治疗疾病,医学本身含有一种固有的伦理——为病人谋利益,而且许多伦理问题的产生是医学科技发展的结果。ART在治疗不孕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代孕、供精、捐卵、胚胎冷冻保存等新的伦理问题。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随着生殖医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也将迎来更大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临床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生殖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祝辉,周作民,沙家豪等.生殖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62-164

[2]李质馨,王柳行,任旷等.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0):127-129

[3]陈慧芬,腾晓明,蒋超瑛.浅论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功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45-46

[4]佟晓露,古丽娜·马木别克.医学伦理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47-48

作者简介:周雯慧,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主任医师,生殖医学专业。通讯作者李媛,女,山东济南人,博士,主任医师,生殖医学专业,Email:cyliyuan@126.com。

篇3

关键词:生态医学模式;医学伦理;和谐环境伦理;生态医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46-02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世界性生态危机的凸显,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不仅影响着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SARS的阴影还停留在我们的心里时,甲型H1N1流感的肆意横行又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这些事实证明:新发传染病的肆虐与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有着必然联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食物链的相互关系,在食物链中,上一个环节构成了下一个环节的食物或生存条件。正是由于自然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使得自然界的各生物种群能够和谐地、持续地发展,并保持着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引起人们对现行医学模式的新思考,基于对新发传染病再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那么当今时代的医学模式就应该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为生态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我们知道,一定的医学模式必然产生以之为基础的医学伦理类型,因此,从医学模式的生态化转向与生态医学模式的建立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化决定了医学伦理也会随之转化,即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而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转向最终必然产生一门新的学科——生态医学伦理学。本文将以生态医学模式为切入点简要探讨一下医学伦理的生态化趋势及生态医学伦理的建立。

一、生态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之为医学观,它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统领与指导作用[2]。197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明确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超越了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简单化认识,在医治疾病与促进健康方面起了巨大作用[3]。但是,近年来如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受到相应的质疑,人类开始探索更加适合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新模式。从而“生态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了,这里的“生态”主要是指从整个生物圈及生物体周围的环境来考虑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核心思想是人的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且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及其存在物的和谐发展和良性互动。

在中国最早提出生态医学模式的应该是陶功定教授,他在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备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2003年,随着SARS的全面爆发,刘典恩教授等提出了:“生态医学模式是后SARS时代的必然选择”的观点。近年来,随着生态医学观念在学术界和医学实践中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生态医学”也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篇4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医学伦理学;应用;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

叙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运用于外文的教学中,通过还原或创设某种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与文化教育教学广泛应用叙事作为教学手段,在医学伦理教育中运用叙事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叙事教学法由以下几个形式构成:改编材料、设置情景和布置任务。[1]一般包括“叙”与“事”两个方面,叙事需要表达,同时也需要故事。叙事需要有故事作为根本,所叙内容不仅可以是真实的,同时虚构的也可以成为叙事的内容。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涉及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关涉科研道德及相关法律问题,采用叙事教学方法以该案例作为素材,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医学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将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为叙事对象时,教师首先要坚持在准确把握案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其次要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再次需要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一、在准确把握案例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

教师需要准确全面把握案例,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二次初加工,“改编”为适宜作为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方法的质料。

20018年11月贺建奎在网上2018年11月贺金奎在某视频频道上发表了多条视频声称,声称我国诞生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婴儿,并强调他和他的团队所开展的基因手术是治疗性的技术,随即引发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其实验动机和实验必要性以及是否合乎人情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不久相关专家委员会对该实验进行调查,对该研究目的真实性进行了核实,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认为贺建奎用人体胚胎开展基因技术的研究,严重违背了医学学术伦理以及学术的规范。面对质疑和批评,贺建奎教授公开道歉,其就职的南方科技大学也解除了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学校内的一切科研与教学活动。2019年12月末,深圳市人民法院对该案公开判决,认定贺建奎及其团队的研究属于非法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已经构成非法行医罪,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社会舆论也告一段落,但是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该事件涉及到严重的医学伦理问题需要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回应。

首先,教师要明确该案例讲述了什么问题?与哪些医学伦理规范有所关联?为了有效利用该案例进行叙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故事为主线、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故事之中学习课程的内容[2],通过准确把握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叙事的方式将案例讲述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明确该案例涉及到了医学伦理的哪些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以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结合案例找到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依据相关理论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正是经过这样的理论教育推敲,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完善,使得讨论效果也能够进一步的得到显现[3]。

二、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

教师要讲好故事,需要用心、用情、用脑设置相应情景。用心就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明确该案例中与教学点相关联的部分,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故事发展为主线授课。教师爱讲故事,喜欢讲故事,同时也要带动学生讲好故事,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研读相关资料、跟踪事件动态,研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事件背后所蕴藏的伦理学知识。例如在该案例中为了讲好贺建奎第编辑婴儿的案例,老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查询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以此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用情就是要用感情,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叙事教学法的支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享集体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扮演协助者和评委角色,对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进一步自我教育。医疗首先关注生命,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第一位侧重的是培养学生敬畏、尊重生命。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借助叙事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解医学科学以其广阔的领域和无线美好的前景给无数科研工作者巨大的发挥空间,伴随着人类掌握基因编辑技术,人们似乎越来越接近于攻克顽疾、一劳永逸原理疾病,甚至是拥有绝对健康乃至延长寿命的理想彼岸。但是,必須给即将步入这一领域的医学生们划定红线,即科学于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科学伦理面前必须要有所敬畏。

同时,还需要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共情病人的心理。基于科学的实验构想可以包罗万象,但在事关生命尊严和伦理的课题中,无论是科研还是治疗,其操作和运用必须严格遵守科研规范和伦理要求。基因编辑实验以其潜在的不可逆的未知风险和尚未有定论的伦理课题,如果听任其在尚不严谨且欠缺规范的伦理审查下肆意发展,实验的过程乃至实验产生的结果,都将带来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在该案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婴儿父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揣测他们的心理,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及对施救者关心的品质。

用脑就是要求认真思考。首先,教师能够充分的梳理叙事素材,在叙事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并力求与该课程做到紧密的结合。其次,要合理的安排叙事故事,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内容、经过、结局及呈现方式层面,紧紧围绕该案例中贺建奎的做法,让学生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在人类基因库这一大视角上思考问题。

三、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医学伦理叙事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叙事的主体,才能讲好该案例的故事,进而帮助学生从该案例中学到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组织工作,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叙事故事中,帮助学生感受该事件中的争论点与矛盾点,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与可敬,思考在今后医疗事业中的责任与义务。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课堂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更是主导者。虽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到叙述故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进行叙述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并受到熏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相关的案例。

根据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在贺建奎经编辑婴儿的案例中找到其中的问题,继而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不同专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准确性安全性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科研诚信、科研审查伦理、科研伦理辩护及科技发展、贺建奎事件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反应及应对等,引导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伦理学的知识分析探讨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查找相关理论资料佐证自己观点,重点围绕该事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也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充分利用该案例,老师可以通过抛问题、做假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增强学生好奇心、诱导学生深入思考,继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叙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明晰该案例与教学相关联的知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贺建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术界引发热议。教师可将学者们从伦理学、法学等角度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介绍给学生,重点可聚焦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伦理审查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潜在的伦理风险及如何应对今后类似事件等问题开展分析讨论。

贺建奎的案例涉及着诸多的医学伦理知识,为了需要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读。例如:对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实验信任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因此实施叙事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了解,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學习。

结语:对叙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思考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为我国医学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叙述教学法运用到医学伦理学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叙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索,进一步把握医学的根本目的和必须要坚守的伦理基本原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沐清,邓达.叙事教学法论纲[J].外国语文,2010,26(06):104-113. 

[2]苏映宇.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思政教学空间建设探究——基于“概论课”的教学观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9):1230-1235. 

篇5

ICU是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场所,是为了抢救、预防感染、保护患者安全而设立的,实行封闭管理的模式,家属不能随意进入。在医疗、护理行为的过程中存在着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利,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护患关系紧张,不利于患者身心康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医学模式转变和发展需要、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等方面探讨与患者家属良好沟通在防范ICU医患纠纷中的作用。

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的必要性

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需要:ICU向患者家属开放是人性化服务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深化的体现。理解ICU患者家属的心情,利用向家属开放管理的时机可有效进行沟通,了解家属的心理与需求,有的放矢地讲解医学知识和医院的规章制度,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护理,帮助家属正确面对患者病情危重的现实,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以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增强家属与患者共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需要: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社会反映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差,诸如治疗中不尊重患者,工作态度不认真等等。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引发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和医患沟通不足[1]。ICU实行封闭式管理,家属想入室看望自己的亲人,而医护人员简单或粗暴地阻拦,会使家属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满情绪,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因此加强医患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适当开放ICU,不仅利于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也有利于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医患关系。

是预防医疗纠纷的需要:有文献表明,患者在救治、护理的过程中发生医疗纠纷大多源于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不满意[2]。由于ICU封闭式管理特点,家属不能亲眼目睹抢救、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常常持怀疑态度,若病情加重导致医疗意外或治疗结果不理想,很可能引起医疗纠纷。例如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虽已向家属详细交代了病情的危重程度、预后等情况,但由于病情的发展,患者在难以救治的情况下死亡,家属因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难以接受,会认为是抢救不当造成的。如果将ICU适当开放,可有效增加医患沟通的机会,使家属理解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以取得他们的配合,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是伦理学的需要:伦理关怀是医学内在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伦理学在新医学模式的转变下越来越受到医学领域的重视。ICU在管理实践中常在特殊情况下忽视伦理学原则,ICU病房缺乏对危重患者及家属的人文关怀,导致患者在临终时往往是在孤独、绝望和极度痛苦中度过的。花静对ICU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中表明[3],ICU患者的家属对探视时间严格限制很反感。患者家属迫切需要了解患者的各种信息,而严格的探视限制,使医、护、患的沟通不利,医、护、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损害了患者、家属的利益,易导致医疗纠纷,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和人性化管理及服务的深入和拓宽,实行ICU向家属开放,是尊重和落实患者对疾病、医疗、护理的知情权及选择权等合法权益的体现,更是医学伦理学的要求。

讨 论

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预防感染、便于管理等,ICU实行封闭式管理,但在严格的消毒、隔离等管理措施下,ICU向家属开放有其可行性。可对ICU病房进行改造,如在现有病房的基础上用玻璃隔出一条走廊,可让家属隔着玻璃门窗随时看到患者,用对讲机与患者进行交谈。但是国内还未见医疗机构把ICU向患者家属开放的报道。将ICU向患者家属开放,首先,医疗风险更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更大;其次,因国内大多数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开放ICU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第三,会增加医院成本,出现更多管理问题,如家属和患者交谈时可能会影响ICU其他患者的治疗和休息等。但是从预防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康复水平角度考虑,将ICU向家属适当开放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1 姜利,席修明,杜斌,等.北京市64家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设置与管理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397-399.

篇6

【关键词】护理伦理学 临床护理管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8-02

The application Realization of Nursing Ethics in the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Nurses.

LI Yuemei YAO Yumei

(Shizuishan Hui nong area People's Hospita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zip code 753200)

【Abstract】 In order to guard against the medical dispute, reduce the nursing risk,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instruct ourselves by using the nursing ethics through many years'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practice, through the review investigation's way,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four years' the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in hospital in nursing patterns 2515 cases from January, 2006 to the December, 2009 in my courtyard.We realized the nursing ethics theory to the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s remarkable guiding sense,It is advantageous to the nursing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The nursing ethics clinical,nursing management, realization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患者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患者对医疗期望值日益增高,护理工作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1]。而眼下医疗纠纷频发,医患、护患关系紧张给临床医疗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惑。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是广大护理人员追求的目标。本人从多年的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发现,只有应用护理伦理学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才能在复杂的医疗护理环境中游刃有余,杜绝差错事故,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收集病例为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四年中妇产科住院病例2515例,其中:子宫肌瘤切除术406例,卵巢囊肿切除术220例,阴式子宫切除术63例,妇科炎症1085例,正常分娩621例,剖腹产120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18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2]。

1.2 一般护理方法

1.2.1 入院一般常规工作,按外科、妇科、产科一般常规处理。

1.2.2 腹部、外阴及阴道手术病人,应在术前3日开始进行阴道准备,一般行阴道冲洗(未婚者除外)或坐浴,每日2次,常用1:5000高锰酸钾、0.2%碘伏或1:1000新洁尔灭溶液等。术晨用消毒液行阴道消毒,消毒时应特别注意阴道穹窿,消毒后用大棉球蘸干。

1.2.3 阴道出血者应注意出血量及排出物性质,必要时保留阴垫及排出物备查。

1.2.4 术后患者被送回病房时,值班护士须向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详尽了解术中情况,及时为病人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及深度。检查输液、腹部伤口、阴道流血情况;皮肤有无压疮,背部麻醉管是否拔除或保留镇痛泵等,认真做好床边交接,详尽记录观察资料。

1.2.5 根据手术大小、病情,认真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通常术后0.5―1小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1次,直到平稳后改为每4小时1次。术后至少每日测量生命体征4次,直至正常后3天。尿管通常于术后24小时拔除,年老体弱者可延至48小时,留置尿管期间,应擦洗外阴,保持局部清洁,留置尿管时间较长者应给予膀胱冲洗,防止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1.2.6 对于阴道、外阴术后患者,要密切观察会阴切口情况,注意有无渗血、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有无皮肤或皮下组织坏死;注意阴道分泌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有无异味,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有引流的病人要保持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量及性质,定时更换引流袋。

1.2.7 正常分娩的产妇,产后在产房严密观察2小时,重点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并做好记录。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协助产妇和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和早吸吮,建立母子感情。产后可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帮助产妇恢复体力。

1.2.8 产后送产妇回母婴同室卧床休息二十小时,此后可起床活动,产后2-3小时内应每15-30分钟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各一次,将手压住子宫底用力按摩,注意出血量并记录,如有产后出血、会阴血肿、膀胱膨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产后即可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但量不宜过多,以免因产后疲劳,胃肠功能较弱引起消化不良。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和婴儿正确含接及需与婴儿分离时如何保持泌乳。

1.2.9 新生儿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3 护理伦理学要求

1.3.1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防治和护理疾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主动协助病人,关心病人,体贴入微,安排安静、安全的环境,操作熟练,认真负责,团结协作,耐心解疑。

1.3.2 经常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1.3.3 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热爱专业,具有献身精神。应用礼貌、安慰、保护性语言,举止得体,仪表端庄。

1.3.4 护理人员要注重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给予细致解释、诱导,并用自己所学知识引导她们,以减轻心灵上的痛苦,并讲清家属情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尊重患者,注重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治疗和手术的必要性,以取得合作。以高度的同情感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以高度的责任心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创造一个有利于病人康复的环境,以高度的信任感为病人保守秘密和隐私。

1.3.5 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和选择的权利,对于缺乏或丧失能力的患者由其家属或监护人负责。要履行帮助、劝导、甚至限制患者选择的责任。发挥患者家属的积极作用,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1.4 结果 妇产科四年中无一起医疗纠纷发生,病人满意度达到99.2%。

2 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护理对象不但具有血肉之躯,而且还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只有把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护患关系健康发展,才能让患者获得最大实惠[3]。人是家庭的一成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处于复杂多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中,每个人都生活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尤其是现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即使在同一病房,不同的医护人员和不同的病人都应该互相照顾、互相帮助[4]。特别是妇产科病人都是女性,涉及生殖器官、隐私和家庭、生育等,与之相关的不仅是患者个人,而且与患者的家庭、子女和社会有关。Peplau(佩普洛)认为护患关系的发展过程可描述为熟悉、认可、深入和解除四个阶段,并认为各阶段彼此交错重叠[5]。所以,我们在做日常的护理工作时,需确实为病人着想,周全考虑,了解病人的病情、治疗措施、工作、家庭及相关的社会关系,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尊重病人的隐私,密切配合医师做好每一个病人的治疗工作。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护士最经常经历的伦理问题包括:在病人的关怀照顾中如何权衡利害得失,如何保护病人的自,如何公正分配护理保健资源等。南丁格尔[6]早就指出说:“在最近40年内一门新的技术和一门新的科学,以及一门专业已经创造出来”(1893)。护理伦理学讲究的就是支持维护(advocacy)、行动负责(accountability)、互助合作(cooperation)、关怀照顾(care),要求护理人员保护病人的生命、健康、幸福、知情选择、隐私、保密以及尊严,不考虑种族、民族、信仰、肤色、年龄、性别、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区别,暂时撇开纯粹是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地履行护理义务。我国医学中曾强调的“保护性医疗”有时会导致“相互欺骗”,在一定情境下权衡不同的价值要求的不是医学知识或逻辑推理,而是道德经验和智慧。不顾一切情境,而坚持向病人透露真实病情,也许难以在伦理学上得到辩护,但不顾一切情境,为了“保护性医疗”而坚持不向病人透露真实病情,也难以在伦理学上得到辩护。因此,做出的临床决定是基于在一定情境下对有关各方的利益和价值权衡的结果,是否坚持伦理原则要视情境而定,即视在一定情境下坚持原则会不会带来积极还是消极的后果。护理伦理学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增强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促进了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健康发展,杜绝了医疗纠纷,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它不但对妇产科护理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适用于其他科室的护理领域。应用护理伦理学,可以提高护士的道德水平及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有利于实践护理技术与伦理的统一,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医院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护士解决护理道德难题,促进护理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1,(5).

[2]贝政平.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9.

[3] 周海蓉.个体化心理护理在218例重型肝炎治疗中的体会.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0,37(3):238-239.

[4] 邱仁宗.医学伦理学.中华护理学杂志,1988,23:247-250.

篇7

该展览的大型广告在开展之前就已经在北京许多地铁站里出现,抢先一步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画上是一具被剥了皮的人体标本手托自己的皮囊昂首站立。记者注意到,大多数乘客表示难以接受,“地铁里挂这样的广告看着实在不舒服。”

而此次科普展览50元一张的高价门票也引出不少非议。针对这一点,大连医大生物塑化有限公司隋鸿锦教授表示:“虽然我们展览是收费的,但我们并不是商业行为,收费只是为了更好地把展览办下去。我们做这个展览,主要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人体,更科学地对待生死。”尽管隋鸿锦教授这样说,但前期宣传、门票收入、全国巡展的计划还是让很多人把这次展览与商业行为联系在一起。

此次展览也引起医学界、伦理学界许多相关人士的关注。人体标本有没有必要向公众展出是讨论最多的问题。

隋鸿锦教授表示:“以这种形式直观地展示人体形态,这对于普通人了解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虽然社会上一直有争议,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领先于社会意识的进步,这种争议也是正常的。我们展示的是人体的美,是完整的、没有创造地表现人体。因此可以说,我们的展览是以尊重尸体为基础的。”

记者了解到,这次展出的对象没有限制,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参观。问题是,几岁的孩子也要如此普及科学知识吗?同样从事解剖学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形态学办公室主任胡老师表示,在目前医学界教学用尸体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先满足医疗需要,至于公众展出,“必要性不是太大”。

此次参展的尸体标本到底从何而来?此前一些媒体在报道“大连尸体工厂”时一直追问的这个重要问题,此次仍然没有得到明确回答。在记者的追问下,隋鸿锦教授并没有具体说明标本的来源,他只是表示,“这些标本都是我们从正规途径获得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伦理学的陈少峰教授认为,不管是捐赠尸体,还是无主尸体,如果其生前或是其亲属没有明确表明可以用作公开展览,任何人使其公开展览都是不道德的。如果这样做,我们称之为滥用了人们的公益心。“如果是医学院这样把捐赠用于医学的尸体提供给展览方,那么就是医学院的责任。”

“如果捐献遗体者的亲属得知尸体这样向公众展出,在情感上很可能会接受不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同样从事解剖工作的江老师说,“我们常常接触捐献者,他们对我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后会怎么使用遗体。大多数的捐献者都表示,希望把遗体用于教学和科研。”

篇8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Discussion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ZHAO Guo-jun,JIANG T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35):136-138

【Abstract】 Analysis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o find possibl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that urgently need to be solved in med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ethics defects in medical students,and proposes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al schools, teachers, practice, culture,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unseling agencie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moral; Approaches to ethics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Medical College of Guilin,Guilin 54100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5.065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就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1]。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医务工作人员比其他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更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是由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仪态行为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2]。然而,当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滑坡,主要体现在部分医学生缺乏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医德水平不高等方面。抽样调查发现,约20%的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有些人为了追求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有些人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地位而学医。有的医学生竟然认为“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当医生能有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在对包括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内的600名医学院校的在校学生做的调查显示,7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去;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0%的人表示《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作用较小;91%的学生表示“两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学时太多、效果欠佳;64%的人认为医德医风教育在大学阶段开课为时尚早[3]。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势在必行。同时,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因为医学生只有具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成人、成才[4]。

2 医学生职业道德缺陷形成的可能原因

2.1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学被归到自然学科当中,简单的把医学等同于生物医学,医学当中所包含的社会学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虽然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但由于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导致了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偏少,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医学院校普遍把医学伦理学课程放在第三学年开设,或者把医德课放在思想政治课中作为一个单元开设,课时一般在18~30学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5]。

2.2 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说:“职业意识,她听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启蒙价值,是中国社会进入小康小资、实现长治久安一定要建立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因为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这个职业应该具有更强烈的职业意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置患者利益于首位、医师行业的自律、个人技术的胜任和医师群体对社会的承诺”[6]。目前,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薄弱,对生命的敬畏感不强导致了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为这一部分群体日后医德滑坡、医德失范埋下了隐患。

2.3 部分医务人员的不端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医学生尚处于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思维活跃,欠缺生活经验,品质尚未定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正当思想容易侵袭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医患关系的人道主义传统受到了冲击,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神圣感降低了,部分医务人员滋长了动用医疗技术谋利的动机。如给患者开大处方、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收受红包,甚至盗窃、买卖器官等,显然这是与社会主义的医德原则相违背的。来自某医院的调查显示,不合理用药占抽查病历的30.5%,其中不符合用药经济学原则占18.6%,无指征用药的占11.2%,部分原因是与经济利益有关[7]。这些行为对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使部分原本职业意识缺乏的医学生,守不住职业道德底线,成为了不正之风的俘虏。

3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3.1 提高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要改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增加医学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国外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和德国多达20%~25%,而我国的仅占8%左右[8]。低比例的医德教育课程很难起到应有医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只有增加课时比例,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区分开来;不能以思想品德教育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列为医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同时,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医学课堂教育中,坚持以医学人道主义为原则,将大医精诚、医者“仁”术、“博爱”精神融入到医学教学的每个环节,树立医学生对职业和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实施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调研、个人演讲、案例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

3.2 提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之外,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人文知识结构方面普遍缺乏,在教学的交叉结合中严重不足,导致了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科学素质教育内涵,出现了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由于多数教师在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应该要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此,学校应该通过进修、外出学习、出国留学、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

3.3 营造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 文化对道德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校报、海报、宣传栏、广播和校园网站等平台营造有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积极文化。通过宣传医疗行业中正面积极的文化,树立榜样,讨论先进典型的事迹报告等方法营造出校园医德文化氛围,让医学生从榜样的事迹中感受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人格,进一步加深对医学职业道德的理解。在临床科研中,一定要把维护受试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完全尊重受试者的同意知情权,要尽可能地把受试者的痛苦和不适降到最低限度。如果科学试验会给受试者带来严重的危害,无论这项试验有多重要或者试验成果多有价值,都应该放弃这项试验。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要让医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患者,绝不能把患者当成单纯的实习对象或者是活体标本去对待,应该教会医学生把患者当成服务对象和奉献对象,并在学习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临床预防中,要树立重预防的思想,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对传染性疾病要及时告知患者并做好疫情监控和报告。在医院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人性化服务理念,树立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以服务患者、方便患者为前提进行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医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文关怀。

3.4 降低环境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规范医院的市场行为,为医学生未来提供良好的职场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医疗行业救助、善良和公平的伦理特性,而不应该把卫生事业当成是医院和个人乃至国家的赚钱机器。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不正之风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管。与此同时,国家还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让医疗卫生行业减少市场化行为,回归公益性,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

3.5 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辅导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这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工作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加拿大部分医学院校通过网络手段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把医疗道德事件定期公布,并学生围绕这些事件进行广泛讨论,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这些做法,无疑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6 着力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思维要创新,做法要创新,不能再有所有学生上大课,搞吃大锅饭的做法。我国目前的医学生教育中,临床、护理、药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区别,这种吃大锅饭的做法显得生硬,针对性和可信度都不高。应该根据医疗、护理、药学、预防等不同专业进行更系统、更专业、更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医疗伦理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探寻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网络信息化手段,拓展“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自我感悟和自我提高来促进教育效果的实现,通过探讨人生价值、精神文化的力量等人文课题来不断升华医学生的思想境界。

总之,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其职业道德状况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兴衰,甚至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定和谐。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促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和健康的职业道德人格,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从而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国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教高[2009]4号文件.“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9.

[2]陈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问题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82-384.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3(25):14-15.

[4]杨玲,韩继明.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7(3):284-285.

[5]马菊华,严世荣,王火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45(2):259-261.

[6]李阳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安徽医药,2008,15(9):880-882.

[7]王星明,王艳华. 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8(1):30-31.

篇9

【关键词】护士异性病人护理操作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01

护理工作基本上是女性所从事的职业,男性很少,而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护理操作,如给男性病人导尿、备皮、灌肠等,涉及的伦理问题较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很重要,既能影响护患关系,又能影响护理操作的进行,导致病人的病情延误,进而影响康复。

1 现状存在的原因

1.1 传统文化的影响

几千年来,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规范长期制约着人们,致使有些护士为男性做这类操作时有害羞感,认为不方便,难为情,遇此就逃避或推脱。

1.2 护士因素

有些时候护士独立的工作性质特点,在不得不完成这类工作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伦理观,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就很难得心应手地做好这类工作。往往在紧张羞涩心理状态下,未向病人作好解释,病人未能很好配合,这是影响此类操作顺利完成的一个原因,使操作失误,如导尿时插管困难,备皮时,皮毛未刮净或将皮肤划破,给病人造成痛苦进而影响了护患关系。

1.3 患者因素

患者的文化素质,自身的修养,思想境界,职业地位等都可影响病人对这类操作的认知。紧张,羞涩心理除昏迷、神志不清病人外,一般病人对类似导尿和备皮这样涉及的操作都有羞涩感,特别是男性年轻病人见到女护士为自己进行这些操作时心理不免会很紧张,有时导尿管都插不进去,备皮时也会遮遮挡挡,因此影响了操作的顺利进行。

1.4 男护士缺乏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在中国的护士队伍中,男护士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男护士在国外护士队伍中的比例远高于我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传统思维的约束,在人们的印象中,护士是女性一统天下,女性从事这个工作就认为是非常适合和天经地义,而男性从事护士工作则被视为无能或无前途,造成男护士心理压力大;二是社会对护士的认可,对护理行业内涵的理解不够,给予护士的地位和薪金不高,也影响了护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尽管许多医院提出并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事实上由于护理人才的缺乏,很难做到生理、心理兼顾,而随着社区、家庭健康护理需求的增多,护士不足的缺口还会增大,男护士则更加紧缺。

2 解决现状的对策

(1)加强护理伦理学习

护理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讲护理人员的责任。这里讲的责任不是通常那种外派给或加予的责任,而是道德责任。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护理人员的内心信念为驱动力,它贯穿于护理人员的一切活动之中。学习护理伦理学就是要使广大的护理人员牢固地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对病人高度负责任,以《国际护士守则》的内容来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职责,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概括地说,护士的道德责任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有了这种道德责任,就可以避免的问题发生,就可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在道德的驱动下,护士会自觉尊医爱患,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1]。

(2)加强护士修养,作好心理护理首先护士自己要提高对这类操作的认识,解除心理矛盾冲突,控制羞涩的情感,然后根据病人病情,认真而严肃地向病人讲解操作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从而消除病人疑虑,羞涩,恐惧和害怕的紧张心理,使病人大方、乐意、主动地配合护士的操作。由医患关系的“主动一被动模式”真正转变为“指导一合作,共同参与”的行为模式,使这些操作做起来得心应手,保持了护士工作的严肃性和不失护士自身的尊严,又使病人得到及时诊治。

(3)护士应充分尊重患者自主选择的权利[2]。在条件允许时,和患者及其家属商讨护理计划和措施,提供多种选择信息的方法和效果,充分考虑患者的需要,提供可以选择的手段和措施,提供可以进行该项服务手段的相关人员。如:灌肠可以采用口服和导管插入两种方法。和以往认识不同之处在于,不是会阴等隐秘部位才需要隐私保护,因每个人理解和感受不同,在多大程度上的暴露会引发患者的不适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护士在操作前后须注意关好门窗,请无关人员离开或者拉好围帘遮挡,并且在操作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相应部位长时间的暴露,以免服务对象产生身心不适[3]。

(4)提高护理水平特别是对哪些“特殊”护理的操作,注意动作熟练,敏捷,轻柔防损伤。当为男性病人做此类操作时,尽量选择技术好,年龄偏大的护士进行。护士做到行为举止端庄大方,沉着冷静,加上操作熟练,操作就会顺利完成。

(5)增加男护士

如果男性病人多的科室可设2-3名男护士,负责男性病人的一些特殊护理操作,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些“不方便”。其实男性在生理、心理方面往往较女性有自己的优势。如力气优势,在一些手术科室,男护士往往能将术后病人轻易抱上病床;再如体力的持久性,一些手术持续时间很长,男护士能更长久地站立。更重要的是男护士有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人们往往认为,一些病害涉及的女病号不愿男护士照理,但同样,面对生殖有关的疾病,男性患者也常常不愿对女护士讲,这时男护士较女护士更具有"魅力",当然,像备皮、导尿这些和病人接触密切的操作,男护士为男病人操作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总之,护理技术操作中应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护士要关怀、关爱患者,以人为本,重视操作前对患者目前状态和需求的评估,操作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并且及时处理,重视每位病人独特的感受,为其提供个性而优质的护理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素质的提高,医疗制度的健全,男护士的不断增加,护理操作中产生的伦理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胡拴萍 护理伦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意义[J]. CHINESE GENERAL NURSING ,May,2009 Vol.7 No.5B.

[2]崔文香,裴莲花,李明今.护理学专业伦理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11(11):848.

[3]何英,左小航.护理技术服务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8(4):127,129.

作者单位:

1.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266200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

当今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医学逐渐向人文回归。医疗工作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1],要求医生要从人的精神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这对医学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医学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人文精神存在不足,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分离,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在新时期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使其成为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守护者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2]。作为医生,尊重人的价值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患者的价值、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3]。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服务技巧和沟通艺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格魅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人为本,采取恰当的方式与患者沟通,给患者以人文关怀,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2]。而传统医学"轻人文,重专业" 的教育模式,导致医学生普遍人文关爱缺失,医患沟通困难。良好的医德医风与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受文理分科机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基本修养不到位,导致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及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使人文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课程被弱化、边缘化,课时少,多数为选修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认真程度不够;医学人文教育缺乏高素质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理论、体系的讲授,多是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缺乏全程性;校园文化氛围欠缺,加上医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结果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价值取向多以自身利益为参照点,个体意识过强,集体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缺乏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4]。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

3.1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以提高医学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及创造能力为目标,增加人文课程数量、教学时数,如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设置人文修养、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举办素质教育讲座,开展知识竞赛。人文课程不应停留在理论上,要强调它的实用性,必须与医疗实践密切融合,"以患者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现人文与医学的一体化,才能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及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宗旨,实现医学教育从单纯强调科学教育到实现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

3.2加强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挖掘各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内涵,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各专业授课始终,发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增加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在《诊断学》教学中增加医患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能等内容,强调"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见习、实习阶段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实习的典型病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 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5]。

3.3加强医学人际沟通培养 医学以"治病救人"为核心, 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医生的沟通技巧大都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加强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6]。近几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尽最大可能地模拟真实临床场景,有人文关怀、交流沟通技巧的分数,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参加竞赛的裁判、教师、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认真践行"假戏真做",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应通过开设沟通技能培训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医生角色扮演、标准化患者、临床医疗实践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诊疗实践中能做到真正关心患者,而非只是疾病,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4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可以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激发灵感、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校训、建筑风格、教风学风等隐性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随时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氛围[5]。

3.5提高社会责任感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参加医疗扶贫、慰问走访、体检义诊、科普宣传、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强化医德观念,培养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文情怀及自身的行为修养,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 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7]。这些基本素质就是人文素质,需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培养。医学教育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教会学生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应重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通过夯实人文内涵,提升人文修养,强化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的能力,提高处事应对的能力,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1]。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教育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是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曾锦标、潘梅芳.关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7):102-104.

[2]李春生.由《大医精诚》论医学生素质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213):163-164.

[3]张悦.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8):59-60.

[4]刘翠.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9-100.

[5]景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