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学习方式;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24-01

目前,教育部已把计算机课程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计算机课程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创设情境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必要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一件重要东西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有什么作用?(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类比迁移

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3.发挥学生主动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教育中,可以让学生进入主题角色,主动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就要求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选择的内容是自由的,选择的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项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老师,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让学生感到老师只是他们学习的助手和疑问解答师,能学到多少知识,全靠学生自己。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在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感受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含义;二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修订;三是学生在承担"压力"的同时,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自己所"教"的部分博览群书,学懂弄通;四是通过"合作"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也将从单一的教转变为多元化角色: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师。这样,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基自己的选择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4.改进教法,强化实践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一是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以此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硬记命令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要求学生学会操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支点;二是实施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课堂教学越来越活。多媒体技术以数字通信技术、传播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能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统一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又能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三是规划合理的教学目标。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教师不可能百分之百控制,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与操作,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每节课都要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任务的鞭策下获取知识。

5.创设情境,提高其主动性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929-03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慢慢渗入到现代社会各种不同的领域,不管是工业与农业,还是服务业、教学研究、商业等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1]。近年以来,职业学校的生源和就业情况,发展不是很乐观。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着生源情况,现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出现了人员少、素质不高、行为懒散等特点,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已成了一项专业必修课。因此,首先要转变学校的教学工作观念,加大师资队伍,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关政策,努力探索新方法,在满足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来激发学习的积极与主动性,从而是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对学生的熟练掌握水平。

1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多元化、深层次,还需要德、智、体、美、劳方面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2]。中职学校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就是培养技术性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课程,就是为了实践服务,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较强的文字、数据、信息处理能力,通过思考与合作,熟练的掌握好基础技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计算机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技能知识,当代中职学生必须要保持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这就是要做到终身学习。只有拥有了优秀的计算机掌握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2国家的需求

在计算机社会中,技能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3]。学校培养中职学生就是为国家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从国家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水平低下,影响到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切实加强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是当代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中职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技能知识,才有可能在离开校园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工作、生活等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担负独立工作的职责,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取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3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开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材问题

从现在教材的大纲内容来看,部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编写的内容很久都没有进行更新,跟不上新兴计算机的技术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职业的需求[4]。要么就频频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的比较快,若教材更新慢的,就会导致计算机知识陈旧;若教材更新太快了,就有可能因为学校硬件条件的影响,造成教材与教学方法不统一,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2课堂教学现状

部分学校为了展现本校计算机课程的新颖、全面性,盲目的紧跟时代潮流,开设大量的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并且脱离了学生就业实际,让学生们没有缓冲的能力,导致学生难以学懂,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因为中考或高考失利,没有任何技能才会选择职业学校,这些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学习习惯差、吸收能力弱等特点,现在让他们学习较难的程序是比较困难的,就算强烈的灌输也只懂的一些皮毛。还要就是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学生心理有较大的压力。

3.3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也让教学止步不前。由于计算机新知识不断的出现,带来了新技术与新软件,部分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没有进行自我更新,很难符合当今的教学水平。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更新。有的一线教师工作与日常事务繁忙,加上学校管理层不够重视,往往忽视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4学习问题

3.4.1年龄小,独立生活与自律意识差

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有的还未满14岁,初中都未毕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职校。由于他们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差,导致教学难度大。在学习中,学生任着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学习能力差。

3.4.2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目标及兴趣

有些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初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据调查,职校学生55%因为未考起高中或初中未毕业,18%为未考起大学或高中为毕业,17%学生失学在家未就业,10%学生出外打工。因此,他们的文化基础各不相同,缺乏信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难懂,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虽然学生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但是对理论甚少涉及,他们希望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3.4.3受社会家庭因素影响,产生自卑心理,心理疏导难度大

中国是非常重视学历教育的,因此职校学生会存在一定自卑心理。大多数学生家庭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在学业上迷茫。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心理困惑较多,无法疏解。还有的学生因为生活在离异、单亲、重组家庭中影响下,并且有处在青春期,学生就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把教育孩子的担子交给婆婆、爷爷或者外婆、外公,老年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学生独立生活性差,依赖性强。

4教学方法改革

4.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由于职校的生源问题,造成学生素质不高,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给职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样也让计算机教学带来困难。因此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对于学习的一种认识、一种意识倾向、一种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效率以及以后走出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5]。例如老师在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客观存在性和实用性,决不能一开始给对学生口头讲解计算机的诞生、发展、组成等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这样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在计算机室,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的作用,展示一些计算机的优势功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如播放一些趣味视频、图片处理等,激发并长久保持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以后对计算机学习垫点良好的基础。

4.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信心

在职校学习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6]。由于职校学生文化的差异,给指导老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总会影响课堂纪律。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重要性。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制定出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知识,使学生能更好的吸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耐心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4.3提倡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在讲解计算机知识理论课时,不一定需要全节课都在讲理论,这样很枯燥。由于现在教材设计都比较通俗易懂,还有图文介绍,多数学生都能看懂。老师只需要对一些难以懂的知识点详细讲解,对难懂的知识点配合一些网络手段,如多媒体视频等,其他简单部分由学生自学,不懂的举手请教,这样锻炼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老师在学习网页设计教学这一章节时,单纯的语言讲解学生听起来很迷茫,可以只重点讲超链接、报表等制作过程,由于学生对Word的文本编辑有一定基础,可以对那些文本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粗略讲解,让学生在课后自己上机操作。

4.4运用正确激励方法

激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是职校教学有效手段[7]。激励措施一定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是嘉奖还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方法。比如说,学校或班级中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上课纪律习惯差,老师上面说,学生在下面说,严重影响了其它学习的学生和校风。多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严格批评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达到遵守校纪校规的局面。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坚持原则,也要要灵活运用,只要做到正确的大力表扬,错误的行为及时纠正,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降低教学难度。

4.5安排个性化的作业和考试

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不能单纯靠检验学生平时理论掌握度或上机考试来决定的。若是这样导致了一些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不了实质操作,并且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求知欲。例如,老师在网页设计这一章节时,首先让学生抽出空余时间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然后在上机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网页。考试的内容为给予2h上机时间,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考评时对学生自己制作的网页进行现场评分,并设计一些加分项目如设计技巧等。这样有效的结合了考试与作业,这个过程让老师充分了解到学生智慧具有强烈创造性,每个学生设计的网页各种各样,很有个性、特色,这样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4.6巧妙设计信息课堂,培养信息学习能力

巧妙的课堂设计不仅会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思考,更多的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更多的是应该为学生预留一部分创造发展的空间。在新型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中,设置情境式的问题教学、任务驱动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创立自主学习的空间。预留给学生一定的课堂空间,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使用,也能够再一次的进行创造。另外,在学习上,还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团队,让每一位中职学生在学习当中逐渐养成协同合作的新模式。对于学习的成果,进行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和展示,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当主动思考,探究方法,协同合作,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行为固化后,学生会形成一套完善的自主解决问题的模式,为实现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能力。

4.7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老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不能只单纯从自身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教”与“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制灌输,而是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能自如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的良好的素质等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Word文字、图形、艺术字处理这一章节时,给学生安排上机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份A4纸大小的海报,内容必须健康,版面要有特色,字体优美,色彩美观。需要学生独立收集资料,设计好后提出相关要求,如文字底下怎样配上图案、艺术字,学生就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综合使用文档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4.8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为了更好的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以及创新思维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有效培养,在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当中应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原则[8]。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每一步程序,抓住能够启发学生进行程序编写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当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能够独立的完成程序的编写,而对于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尤其的重要。在正常的开展教学内容中渗透应用实例程序,就能够为学生找准一个实际的切入点,而实例应用程序的演示,学生也会感觉到容易上手,然后在不断的充实与修改实例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轻松的解决学生对于程序的编写,而对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做法等,都要及时的纠正。在对学生的启发式的教学当中对于问题的提出、发现、详细的分析、解决以及进一步的扩展等等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在这个不断的推进的过程当中深化,而将问题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全面的拓宽,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将学生真正的摆到了主体的这一地位。

4.9注重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科目,因此,作为计算机老师,应该多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能力。可以在理论课后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作业,锻炼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如上机操作程序等;把学生分为小组,安排课后实践习题,共同研究与讨论习题;还可以在学校组织比赛,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并推荐到市上,甚至全国进行比赛,这样不仅增加了知识面,还可以取长补短,看到优秀计算机应用技能优秀人才,以此为目标不断学习;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单位上实习,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真正了解职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学生激情与实践能力。

4.10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非常迅速,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与技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定期安排老师出去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了解新知识、新软件知识,顺应时代的要求。陈旧的观念、思想、教学方法,很难培养专业性复合创新型人才。因此,作为计算机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的学习,掌握好新知识、新软件,把最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5总结

职校的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新型人才。老师作为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谐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学习热情。计算机教学具有灵活性、目的性。在教学中老师不断自我升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观,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学生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党.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与改革[J].教育改革.2012(2).

[2]单智峰.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方法[J].学科教学.2012(1).

[3]蓝伟校.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

[4]郭国.浅淡职中计算机专业教学[J].科教导刊,2009(6).

[5]姚小岗.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J].教改前沿.2012(2).

篇3

一、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现状

计算机课程是我国中医药高校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促进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应该向信息技术教育改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去我们更多的习惯于把知识的获得和实际的应用分为两个独立的环节,学生首先通过教师的授课获取到知识,而后基于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教材内容体系结构都大体相同,大都从计算机的发展、通信基础知识、协议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内容相对枯燥,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一定要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章节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很好的结合起来,提前达到专业融合。另外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实验室目前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学生可能无法接受到实验课和实训课的训练。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课本上,这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

二、“以问题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

2.1收集资料,科学评估。

“以问题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探索应用模式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例如一些基础课程、临床实验等,但是在中医药计算机课程上并没有应用。“以问题为主导”是新模式的核心理念,中医药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基于问题这一关键词而展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人才,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突出计算机的前言教育和科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结合传统中医药特色展现其应用性。其次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调动积极性参与“以问题为主导”新模式,我们必须将考核体系创新更改,逐步改进原有的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体系,逐步将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中医药融合的新思路新想法纳入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培养有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2.2利用虚拟机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随着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多,计算机实验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硬件实验室的投入,但是往往来说实验设备的数量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许多学生因此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后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个良好的办法是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虚拟机软件,通过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这些虚拟机同样可以访问电脑的硬件资源,用户可以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应用程序,访问网络资源等等,对于用户而言,它只是运行在你物理计算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但是对于在虚拟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而言,它并不能分辨自己是在虚拟的操作系统下进行工作。所以,在虚拟机的环境下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可以大大减少学校在硬件方面的开销,还可以避免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因素造成对系统或者计算机硬件的损坏。教师可利用虚拟机环境为学生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利用虚拟机软件搭建的教学实验平台,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缓解了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解决了硬件实验室经费投入大的问题,虚拟机转变了教学人员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虚拟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将对计算机网络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应用

当今信息更新速度快,计算机应用已完全覆盖各个行业,已在不断地在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现代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学校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方法的革新也迫在眉睫。

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中专学校的教学,特别是在当今学校之间竞争生存的影响下,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我就主要谈谈对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定义的认识,及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但诸如文化基础中的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功能都非常强大,文本编辑、表格制作等现实工作中涉及的功能基本全部都能够满足。一味地教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吸收的内容相当有限,因此一定要结合实际案例采用多媒体进行讲授。个人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就是指进行每个课程单元设计时,从一些实力出发,与学生共同探讨,把融入案例中的知识点在讲解时引出,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练习学习的强劲动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方法是指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目标,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探索应用,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它强调目标性和实践性。学生可以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探索创新,并可以不断获得满足感及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自主学习研究的良性循环。一是要求老师和学校努力创建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和现实情况的一致性。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应用

课堂教学内容,交叉应用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应用,例如基础知识点讲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记忆深刻;基础操作知识点可以结合案例教学法,设计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小项目,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计算机基础操作有很大的用途;为锻炼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自选题材,老师辅导,提供一些设计线索,并对结果评价反馈;为调动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校园生活,可以采用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定期举行计算机设计比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等等。

关系图:

四、使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一定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是指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初步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应用性”是指人们借助计算机技术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及日常事务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基础”,突出“应用”,强化“技能”。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习题练习等方面不断改进,例如介绍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力求贴近实际应用;解决常见问题,完善教学方法,方便教与学等。

教学模式上,计算机课程不能单纯套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而应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这就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相对稳定、基础性的知识很必要;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及实际中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网络化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于病毒的防护和网络的安全运行、互联网使用和编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增长。

2.一定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着眼点,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学习过程,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优化和提高学习质量,对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出了必然要求。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相对稳定、系统的教学活动规范。科学处理教师、学生、教材等教学要素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的相互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下转第32页)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相互关系,是设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它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先进性及有效性直接决定学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非常必要。

3.一定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老师技能培训

采取措施鼓励高水平的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讨会;要求年轻教师钻研本课程主要内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主讲教师除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也要讲授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不仅稳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结束语

案例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用途较为广泛,但也不能一味地单一采用,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适当地改革,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要不断地磨合使用,形成一个高效的、运行稳定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俊英.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感想.大众科技,2007(11)

[2]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福建电脑,2009(3)

篇5

本文对职业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教学设备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计算机人才的竞争是日趋激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上岗为方向,以超强的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体”,培养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能牢固掌握当前社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文化知识,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它是现代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的北斗星,同时也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设备的现状

(一)学生来源情况分析。由于当前社会与人们的观念问题,上职业学校毕业后一定要工作在最底层,所以好学生没有来职业学校的,造成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能来就读的学生大多数在上初中时是被教师所冷落的对象,或者是已经走向过社会的孩子,因而普遍基础差,对没有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心,没有学习的预望,自控能力较差,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们上学的目标不明确,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上职校是为了混文凭、找一份工作,因此学习缺乏动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往在经过多年在职业学校中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知识、电脑操作、技能学习方面兴趣极高,对参加课外活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他们渴望在计算机课中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能用电脑及时灵活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许多学生喜欢上网,但是并没有合理地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学习与提高自己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们喜欢上网,喜欢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看电影。

(三)教材内容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计算机的教学需要一套实用性强、内容新颖、层次配套、版本升级换代很快的教材。但许多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大纲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所开设的课程内容是五花八门,有的教材本身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与职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是不适应的,实用性明显不足;有的教材内容陈旧过时。这样教材的利用率不高,学生学习完课程后表现为应用能力不强,常常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前景感觉很迷茫。

(四)师资力量薄弱。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许多教师的知识呈现滞后状态,掌握的都是陈旧的知识,一小部分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师往往又因为学校待遇较低而跳糟或兼职于其他计算机行业,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导致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业务素质与水平能力普遍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五)教学设备落后。计算机的发展是十分快的,知识的更新也是与时俱进的,但学校的教材和教学设备还都是上个年代的,与现代社会的主流知识背道而离,无法达到学以至用,学了也是落伍的。

二、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教材改革。职业学校应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计算机知识的时间性和阶段性特点,选择优秀的理论教材或自主编写实践课教材,避免理论知识过于教条化、过多、过繁,让理论知识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职业学校根据生源的低起点情况,可制定兴趣导入、任务驱动、细讲多练、作品展评等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在授课时以兴趣导入,设计一些起点较低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基本操作教学中,突出知识、技能点的示范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软件中各技能点的操作方法。比如在讲授Photoshop的图层、选区、路径等教学内容时,在分阶段讲解的同时,还要结合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操作讲授。

(三)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对于双师型的要求不但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具有扎实的实际操作水平、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技巧,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职业学校可把计算机专业课教师送到企业、公司等进行实践学习,使他们成为具有实际工作经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从企业、公司等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工作,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职业教育直接担负着向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合格技术人才的职责,学生应具有实际的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考试中,应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比如,对于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一些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应当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理论考试可只占20%—30%的比例,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高分低能这一现状,使他们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

(五)购入主流的教学设备。职业学校应以动手实践为主,一定要用社会上主流的教学设备和计算机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才能真正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也降底了学生工作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储存、处理、传输信息的工具,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电脑技术日新月异,只有科学地提高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查有梁课堂模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名符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程俊静项目教学法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4]郑俊乾技能训练方法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5]张立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学研究,2001(4).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考核

1.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快速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仿真等多媒体处理;从以前的PC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互联网,只不过是十几年光阴。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的矛盾凸显,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拉大。计算机应用教育只是在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计算机各种专业化的应用软件的教育明显不足。要达到上述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还要经过个人自学和用人单位一定的培训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这对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课题。

2.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授课方法

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思路,即“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视窗操作下的图标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也就是说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建立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逐步建立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作用。满足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

2.2实践技能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存在一些缺陷。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比较合适。实践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序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2.3考核方法

除笔试外,应加大实验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查,应特别注意理论知识和基本与实际的结合,教师应注意平时对学生的考查并注意做好记录,平时成绩占笔试成绩的50%以上,这样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分为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实操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测验,这对教师对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与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4多媒体教室

学校应建立综合性的多媒体教室,用于计算机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多媒体教室可以实现以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动画、电影、电视等方式进行“演示+操作+讲解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室不仅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而且适合其他各种专业的教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可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要求

计算机教学模式现在仍然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为重大,应该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淘汰更新,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学校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快速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除了教师的专业侧重外,每一个计算机教师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能力,都能完成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模块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在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计算机行业应用软件变更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同步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学校应注重教师教学储备。要动员和安排教师对该课程进行学习和备课,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为开设新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以便需要时,能很快地开出新课。

参考文献:

[1]陈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92-98.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培养目标;个别化教学;以评促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655-02

Teaching Methods in Basic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 Polytechnic Colleges

SHI Xu-ning

(Tong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ongchuan 72703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in Polytechnic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more content, faster develepment and different students’levels, and my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desigh.

Key words:basic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bjectives; Individual teaching;evaluation of teaching

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计算机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学好它,用好它,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对广大计算机教师来说是一个很极大的挑战。这里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和看法写出来与大家作一探讨……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主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出发,造就快速融入社会,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懂道理、能做事、会做人的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拓宽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面,提高学生信息科学素养,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涵,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产生框架性认知,掌握基本概念及术语,熟练使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及常用应用软件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齐

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呈现很大差异,有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很好,还会简单的编程,甚至取得了一些证书,有的学生只会文档的简单编辑,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还有少数学生,计算机方面几乎是盲区。新生入学计算机知识水平呈现了很大的差异,自然想获取知识的需求、程度就不同。

2教学方法探讨

2.1制定授课计划

教学计划设置的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师应按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和现实环境等情况,制定该课程的详细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是教师控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2.2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在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应该根据内容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对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知识点的引入、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教学内容上除了安排课本内容以外,还要讲解一些新技术,新内容和发展动态;知识点的引入应具有吸引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应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讲解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教师还要合理地安排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以及先后次序。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3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

根据教学对象知识结构等的复杂化,应强化因人施教的个别化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基本内容、扩充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操作题的操作过程,制作成录像。最后将制作好的课件、做题录像传到学生机上,或者上传到班级QQ群共享里作为共享资源。使得这些教学资源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演示,学生课后也可学习。在网络资源支持下,学生可共享更多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控制上,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这样做使得有些学生对课件和录像过分依赖,老师讲课不听,课后却忙得不亦乐乎,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在一开始就应该给学生作出提示,课件和录像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自己应该把握住尺度。其次,教师可以进行传帮带分组教学,将优秀生与学习差的学生特意分成一组,结为学习伙伴,这样,有助于后进生的学习,交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最后,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性格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这样更有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2.4几种教学方法比较

1)任务驱动法

优点:能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缺点: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不自觉的”,很难被学生“内化”。很容易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另外此法对教师要求也很高,教学引导不当或者设计不好则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2)演示法

优点:讲述软件的安装时,及时的加以演示,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其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缺点:需要投影仪或者广播教学。此法也不宜一次使用时间太长,容易枯燥,应及时练习。

3)合作学习法

优点:它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缺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会遇到一些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的问题,如合理分组,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调控等

4)案例法

优点:实现教学相长,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引导学生由只注重知识培养变为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案例教学更突出了双向交流,学生拿到案例经过消化,查阅资料,思考,最后提出的方案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交流学习的过程。

缺点: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的要求更高,编制成功的案例需要更多的时间,技能和经验。

2.5以“评”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第一节课,我就制定了这门课的成绩评定办法: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抽查和期末考试两项,比例分别是百分之十和百分之六十;学生的作品制作情况占百分之三十。并且在学生此门课程结束后,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由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技能考试,合格后颁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技能鉴定证书。其次,可以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等都可以交叉进行,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最后还要探索学生作品评价课和作品指导课。

2.6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所以要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更应注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经常做一些作品设计,将学过的多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与分析,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培养也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教着轻松,学生学着愉快!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这门看似简单的课程以新的内容与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参考文献:

[1]刘严霞.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对象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观察,2011(5).

篇8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一、现状分析

职业中学在现今社会中仍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特别是身处边远农村地区的中职学校的生存更是举步维艰,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的扩招、学校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办学条件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良莠不齐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至使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基本都是照单全收,来者不拒。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普遍较低。缺乏奋斗目标及厌学情绪严重都极为突出,得过且过的思想在农村中职学生中也见惯不怪。特别是在当今网络世界无所不在的情况下,QQ、网游、网吧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课就是“上网课”、“游戏课”,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多是不屑于学,经常会出现老师唱“独角戏”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无法达到,教师也会失去教学的成就感和激情,这对于教学来说危害是巨大的。面对这样的的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厌学变为爱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取就成为大家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具体实施办法

1.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一般的排列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多媒体”和“网络”。老师在讲课时也是按照材料、教学大纲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虽然也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单调、学生兴趣平平,教学效果一般。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第一章安排“网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好处的。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各种类别的优秀网站,让他们感受网络世界的美好,网络功能的强大以及对网络知识的渴望。在玩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网址,如何将网站上的资源“据为已有”……娱教娱乐,学习形式丰富。既完成了章节内容也达到了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的目的。仅仅将兴趣停留在“上网冲浪”还不行,必须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成为专业人士“上面进行引导。因此第二章安排富于“实战型“的“配置电脑”。“学会成功配置一台电脑”是本章的最终的任务,在授课时分解为“初识硬件”、“熟识硬件、读懂配置单、了解装机过程、学会装机”几个部分,将原来生硬的基础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实例展示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买回来的电脑一般只要操作系统与少量软件,不可能不出“问题”,有“问题”怎么办呢?电脑公司只管硬件维护,不会教你操作与软件维护?此时第三章向学生介绍操作系统的使用与维护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能基本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接下来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大作品的能力,这部分由办公自动化章节完成。学会了“静态”的文字操作后,学生对于“动态”的学习需求就较为迫切了,此时向学生介绍多媒体部分也就自然而然了。此时,整个教材内容得以重新安排,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将“小组竞赛”、“游戏引领”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边远农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方法仍然占大多数,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整个过程过于呆板和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迫在眉睫,将“小组竞赛”和“游戏引领”融入到整个课程教学中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一个班级40名学生为例,将这40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组名,如“勤学组”、“奋斗组”、“团结组”,并设计小组口号,这样设计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初便能感觉到“新奇”,从而产生参与其中的欲望。整个课程的学习就是一场比赛,制定好比赛规程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制定好各章节的实训内容、比赛项目、评分标准、奖励办法等等,同时还要制做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记分表”,各组的每一次活动成绩都记录在“记分表”中,并产生“月冠军”、“学期冠军”。学生可以清楚的看见本组每一阶段的排名,这样营造出的浓烈的比赛氛围,使学生脱离了单一乏味的教学,并能争先恐后的参与到之后的活动中。在“比赛”的过程中,适当使用“游戏引领”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大家来找茬”游戏让原本平凡的“格式设置”变得有趣起来,“连连看”游戏也是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常用的方法,“小组PK”在学习的提高阶段效果显著。通过“小组竞赛”这种教学模式,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收获了快乐,可谓是“一举多得”。

3.制定“全员发言”规则,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农村学生普遍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习惯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采用“小组竞赛”的过程中,制定“全员发言”规则,即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代表本小组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机会,让他们“敢说”、“愿说”、“乐说”。在“说”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

4.将课堂教学延伸进生活、让生活指导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教学环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该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例如,让学生深入到各商场、专卖店做一次资料收集,了解当前市场上主流计算机的配置、性能、价格等情况;利用掌握的WORD、PPT、多媒体技术完成以“环保”、“节能”、“爱护动物”为内容的海报、视频等,在学校做一次公益宣传活动;利用手机、相机等工具记录生活、学习中喜闻乐见的趣事,开展一次“电子影展”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整个课程更加的生活化、实用化,让书本知识服务生活,让生活指导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教学贴近于生活、实用于学生、适用于社会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科教纵横,2010.01.

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快带来的教学内容更新快,不同专业要求的教学要求不同,PC机进入千家万户,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小学的普及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等等,都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问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入学新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普通高中、中专、职中等学校,他们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已经接受了一部分计算机课程的教育,一些高中开设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和我们现在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很多的重复。同时也有一些落后地区的高中没有条件开设这门课,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使用过电脑的经验。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按照现在的一些教材进行教学,必将出现很多学生学习重复知识的情况,我们不能直接跳过这些基础操作,因为还有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是零起点。针对这种情况,有些人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就像高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一样。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意味着上此门课时需对学生进行重新组班,时间上很难保证不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有效,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方法,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样的课堂上获得相近的教学效果,学习到实用的新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方式往往是“课件展示+实例演示”,虽然比较形象具体,但仍有不足之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加上学生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学效果一般。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3.教学内容多而散,学生操作能力弱。

计算机使用领域的扩大,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扩充。其内容涉及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工具等多个方面,内容多,造成知识点非常多。与此同时,教学的学时数反而在减少。授课知识点多,上课时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解释每个知识点,演示其基本的操作方法,使得学生学得多而散,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缺乏综合应用的能力;学时少,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自然就少,同样也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较弱。

4.教材的组织方式单一,缺少实用性。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市面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也不停地在更新。但教材只是简单地更换了其中的软、硬件,如:将Windows 2003换成Windows XP,将Office 2003换成Office 2007,讲的方法也大同小异,都是将知识点和操作方法逐一罗列,使用的案例也都非常简单,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缺少实用性。

二、针对现有问题的对策

有一些人提出在开课前对教学对象进行摸底考查,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进行分层教学,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针对差异,因材施教。但这种方法在实现过程中可以说困难重重。因为这至少意味着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庞大考试的组织和紧张的机房资源;二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意味着将对所有学生进行重新组班上课,而学生的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班开设,这样基本上会出现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必然冲突的局面。除了这两大问题外,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分层教育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水平仍然参差不齐。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应用得并不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学生以不同的水平进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学习实用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并获得相近的学习效果。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然不能按照现有的市面上的常见教材来讲,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就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教材只作为参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

基础课中涉及的知识点是非常繁多的,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筛选,哪些是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哪些是简单的、哪些是难懂的。对于常用而简单的我们既要涉及到,又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对于常用而难懂的我们要详细解释或演示。然后就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组织,它们不应该是独立的,而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要将其引入到具体的案例中,这些案例要新颖、实用,让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来进行学习。案例应该形象、充实,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改变授课方式。

近年来“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大学中盛行,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使用。这种教学思想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先做后讲”,即在教师阐述学习的目的、提出要完成的任务,并进行简单的引导后,由学生对照参考资料或实验步骤自行先做,再由教师解释重点知识或演示主要步骤。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典型,但对学生有着几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课前认真的预习;二是能够根据需要查阅和理解资料,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从实际来看,高职院校中刚入学的新生同时具有这三种能力的人并不多,所以“先做后讲”往往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但我们绝不能因为实现起来难而放弃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而是要寻找方法,使其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教师的引导和演示仍占据重要位置。举一个例子,如果一名艺术类专业教师开始一门素描课程,每次一进课堂,定一个主题后就让学生画一幅素描,那多数学生都会摸不着头脑,画出来的也只不过是发挥现有水平而已,谈不上学习。而如果老师用尽量快的速度边讲边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素描,便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即在上课开始的前一小段时间为学生演示一个实例的操作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快但每一步一定要清楚,知识点可以一两句带过,这样学生会觉得:“哦,问题是这样来解决的。”然后给学生两道题,一道是老师刚刚演示的,一道是具有相似知识点的扩展实例练习。这样既可避免单讲知识点的枯燥,又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再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员之间进行配合,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效果更佳。

3.科学进行课程评价。

现在的评价早已不是只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的单一评价方式了,而是由多个成绩共同构成,如考勤、实验、综合设计、期末成绩等共同构成。对于各个成绩的比率分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划分。

4.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学资源。

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轻松地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一本组织不好的教材只能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教师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组织教学资料,而学生也只能像“查字典”一般地使用它,所以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我们除了要加强教材建设,还应该有实训指导书、网络学习平台等配套资源。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1引言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属于技术性和实践性都特别强的一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运行原理。由于该课程涵盖面广,既涉及到电子电路的知识,又涉及到数字逻辑以及汇编语言类的知识等,而且内容复杂,概念抽象,直观感差,从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笔者认为需要一套完善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从而建立起系统级的整机概念。

2多样化的理论教学

2.1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有效结合

由于本课程概念抽象,内容复杂,信息量大,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课堂内容根本无法有效的灌输给学生,所以笔者制作了符合教材内容和有利于课堂互动的多媒体课件,除了POW-ERPOINT文件,还有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形式可以将计算机内部构造和抽象的工作过程形象的演示出来,比如在讲授指令的执行过程的时候,通过CAI课件的演示,可以完整的展示出计算机中各种信息的流动过程,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虽然课件有生动形象,展示的信息量大等优点,但课件也不能完全代替板书,比如在讲解定点乘法运算时,由于计算机的运算方法是通过分析手算过程得出的,所以首先在黑板上把例题的手算过程写出来,分析手算过程的特点,如果用计算机实现会遇到哪些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等等,从而引出计算机进行定点乘法运算的方法,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计算机进行乘法运算的过程,而且可以分步对比黑板上的手算过程,有利于帮助大家掌握计算机进行乘法运算的方法[1]。

2.2类比法与对比法结合

由于课程内容抽象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得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比如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工厂,那么运算器可以比作生产车间,控制器可以比作生产科输入设备可以比作供应科,输出设备可以比作销售科,存储器可以比作仓库,亦或是控制器比喻为人的大脑,存储器中的存储单元可以比作有编号的抽屉等等[2]。另外,在适当的环节应该对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总结,比如时钟周期、工作周期和总线周期,三个周期的概念比较相似但所表示的时间段是不同的,时钟周期是CPU内部一次数据通路传送操作所用的时间;而总线周期指的是经过总线传送一次数据所用的时间,通常包含若干时钟周期;工作周期指的是指令周期的一个操作阶段,可以包含多个总线周期[3]。

2.3课堂良好互动

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性,笔者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比如讲到显示器的时候,会先让学生由显示器联想问题,诸如平时见到的显示器都有哪些类型,购买显示器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参数指标,显示器怎么显示字符,怎么显示图形等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逐一对这些问题讲解。

2.4任务驱动法

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通常给在每次下课的时候布置下一次课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布置书面作业以及调查作业,比如让同学们去市场上去做相应调查,CPU的发展状况,性能,速率,品牌,总线、显示器等,然后对调查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并形成总结。这样会让学生对各个功能部件有更深入的认识。

2.5利用教学网站实现课下互动

由于课时有限,除了课堂上完善的教学过程,还要鼓励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比如说笔者创建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教学网站,可以实现答疑、提交作业、批改作业以及在线测试等等。

3硬件实现和软件模拟相结合的实验方式

3.1硬件实现

对于基础实验部分,包括寄存器实验、运算器实验、存储器EM实验等,由天惶公司的THTJZ-2型实验箱来完成,通过寄存器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控制方法;运算器实验可以使学生对运算器的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主存储器EM实验,可以使了解程序存储器EM的读写原理以及控制方法。通过基础实验项目,对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4]。

3.2软件模拟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学时的紧缺成为该科目的主要矛盾。学校即使能做到“人手一机”,也不可能让学生把实验设备带出实验室。“软件模拟”是指无硬件的情况下,只利用THTJZ-2型实验软件输入、修改程序,汇编成机器码,由软件控制程序实现单指令执行、单微指令执行、全速执行、设置断点,并可以在软件上观察指令或微指令执行过程中数据的走向、各控制信号的状态、各寄存器的值。

4教学效果分析

以上的教学方法已经应用到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整机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期间,所学知识在现场得到了实践,方便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设计和工作的基本原理,同时以上教学经验和方法也得到同专业其他教师的认可,提高了本身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无论是对本校教学质量提升还是对兄弟院校同专业的教学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袁春风,黄宜华等.”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群建设实践.计算机教育2010(13).

[3]白中英,戴志涛.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