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歪眼斜的治疗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歪眼斜的治疗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口歪眼斜的治疗办法

篇1

关键词 老年住院患者 危险性评估 安全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11

老年住院患者主要安全问题

夜间急症发生率高:①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特点决定老年人有些疾病易在睡眠时急性发作,而且往往比白天发病更为凶险。如脑梗死发病时,病人突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歪眼斜、视物模糊,这主要是夜间睡眠时,心率减慢、血流迟缓,血小板凝固,形成血栓而发病。另外,胆绞痛、痛风、心绞痛、哮喘都是老年患者夜间易发的急症。②跌倒: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听力障碍。地面光滑、潮湿、有果皮、病房内设施多、过道障碍物、卧床时间长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据报道有患者因术后卧床时间长,在慌张起身接电话中跌倒,导致颅底骨折[2]。

告知行为不规范:告知行为反映了护士职业情感以及对患者的尊重,告知过程中的不恰当,会给患者带来不稳定感和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同时也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如老年人失眠时服用的安定与异搏定同用时可造成肝炎;与杜冷丁同用时可引起呼吸停止;与利眠宁合用可引起遗尿;与苯巴比妥合用可引起精神错乱[3]。

安全管理对策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重视安全教育应在落实上下功夫,组织全体护士学习《老年病诊疗手册》、《医院管理条例》、《医疗事故管理办法》,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管理行为,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提高护士自觉性,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鼓励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讲奉献、讲协作、创一流服务。我们充分考虑老年患者身体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的特殊性,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老年病知识的业务学习,定期召开护理工作讲评会,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订相应的护理规范、常规,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

建立防护措施:保持每块地面清洁干燥,病房和通道内简化设施,走廊、厕所、浴室设有扶手,电话由床尾改装在床头,并在床头设置呼叫器,夜班护士按时巡视病房。对术后和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后30秒再行走,以防跌倒[2]。

加强老年病健康宣教:为落实健康教育,请专业医生讲解各疾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要求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3天内,讲解疾病知识,护士长对入院3天的患者就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检查,并把此次检查以优、中、差纳入护士量化考核中,直接与奖金和年终考核挂钩。护士长每周召开1次护患座谈会,倾听患者对诊疗护理及病区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对潜在的隐患妥善处理,从而保证了安全,如一长期服用安定的老年患者通过责任护士的健康宣教知道了自己服用安定后不能服用异搏定等知识,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2.

篇2

高血压病的诊断

广州话有句俗语叫“野(食物)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讲”。有些话不能乱讲,因为后果很严重。“高血压病”的诊断也不能乱说,因为对于病人来说将会有一辈子的影响――自此往后,终其一生,都要按照高血压病的治疗方式进行生活乃至服药。

正因为影响如此深远,所以要确定一个人的血压是否真的处于非正常范围也颇有讲究。按要求是:每天测量、连续2~3日、静息状态下测得血压偏高,才可以确定“你血压有问题了”。此要求中最重要的是“静息状态”四字,比如你在测血压前刚刚从楼梯跑上来满头大汗,或者之前和别人大吵一架而怒火未熄,又或者才喝完一杯咖啡、享受过一根小烟,以上种种都不能称为静息状态,测出来的血压毫无意义。

什么叫做静息状态呢?听于丹教授说《庄子》时讲到“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意思是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静下来,不慌乱,这就合乎天德,天德应该就是指天的规矩。在测量血压上,就是应做到虚无恬淡、心平气和。这样测出来的血压才是准确的。

世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了医院天不怕地不怕,偏偏一见医生就像初次约会情人般精神紧张,结果一测血压就偏高,等一出了医院,眼不见心不烦,血压又会自动恢复正常,这一类人群的情况有个专业名词叫“白大衣高血压”。

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给这类情况的患者起了个贴切的俗名“人来疯”,取其血压一见医生就疯长之义。当时只觉得好笑,后来慢慢体会到:其实这类人来医院紧张也情有可原。一来医院不是宾馆酒店,进来多没好事;二来受身边环境或其他病人的影响。这病人进来医院本身心就不安,一见医生立刻骤然紧张,血压自然疯长。

理解归理解,但“白大衣高血压”确实给临床医生带来了麻烦。虽然有一种24小时动态血压的检查可以对此进行鉴别,这个检查却要两三百大元,所以往往有不少人断然拒绝,这就造成临床确定血压增高基本上还得靠手来测量血压。

说到这里相信肯定有人会恍然大悟后愤愤不平――天,那岂不是有不少人被误戴了“高血压病”的帽子?我得说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并没有问题。

这可不矛盾,即使你是白大衣高血压,按照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去进行也同样很有意义――多项研究发现,白大衣高血压对于人体的危害虽然比不上真正的高血压病,但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性质其实差不多。

白大衣高血压就像聪明绝顶型的高分才子,只是少数。大部分在医院里测出血压增高者,其实早已有这个水平,只是如刚学会九阳神功的张无忌般,身怀绝技而不能自知――我收治过的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询问其既往病史,那真是一清二白,但一测血压却都是高高在上。由于高血压病要引发心脑损害,起码得像水滴石穿般花上多载之功,所以推算回去,最少在十年前,这人就已经血压超越常人,能走到入院这一步,实在是厚积薄发所致。

陈亦迅有首名曲,其中有一段词是这样的:十年之后,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有一次突然有这样的感触:十年前如果一个人患了高血压却没有接受治疗,十年之后,这人或者可能因为脑血管意外变得口歪眼斜半身瘫痪,音容笑貌俱变,他的朋友自当发出“我不认识你”的哀叹;如果这人更不幸点,因心脏疾病撒手而去,则对他的亲属挚友来说,“你不属于我”的预言也就果然应验。

死者长已矣,生者尚悲歌――自从那天我从《十年》体会出如此的意境,就再没有点过此曲。

正因为长期的高血压病会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发现某人血压异常时,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决不会只想着“降压,降压”!而是还会考虑到病人身体的其他各器官可能已经受到了损害。基于这个原因,医生会给患者安排一系列的各项检查,比如尿常规、肾功能,看看肾脏有没有不幸中招;心电图、胸部X片、超声心动图,以了解心脏的处境;查动脉彩超,评估一下血管到底硬到了什么程度;进行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TCD),看看脑供血;甚至视情况安排头颅X射线扫描(CT)、核磁共振(MRI)检查,以求查证大脑神经系统是否已经遭遇不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这些检查都是要付钱的。在不长的从医生涯中,我发现许多患者对于花钱做检查是颇有抵触的。比如花一百块吧,如果是用于买药吃或者静脉注射,很多人都可接受,不假思索。但如果要用来搞个检查化验,则一般都会三思而后行,甚至心生戒备,开始揣测医生的险恶用心。究竟原因我想大概是这样一个心理:药吃也好打静脉也好,那是实实在在进入了自己身体,多贵也是值得,像中华灵芝宝几万元一个疗程,冬虫夏草市价二十万一斤,即使吃下去用处不大,也一样有大把人愿意往里面砸钱;而做检查呢,花了钱只换来张轻飘飘上面写了几行字的纸,没意思,实在没意思!

其实我相信广大人民并不是真的觉得没意思,如果不收钱或者金额极少,则任何检查都会极受拥护。比如拿血压计手工测血压是免费的,大家就都能接受――每次我们搞义诊活动,负责测血压的护士小姐经常会比白发苍苍的专家教授还受欢迎。又比如我每天查房,倘若拿出听诊器想给患者做个胸部体格检查,亦绝不会有哪位家属跳将出来横刀立马。相反,如果你去看中医,医生没有给你把脉看舌头,看感冒医生没有给你听肺部测体温,你想来一定会心生不忿。

所以根源还在于一个字――钱。不过现实就是这样,机器做的检查都要收不少的钱,人工做的检查才可能免费或者只需付一点儿小费。两相比较,机器检查的价格绝对远远超过人力所为。比如按照广东省最新的医疗收费条例:主任、教授的诊金是9元,也就是说如果你要一位有二十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专家给你听听心肺,做做神经系统检查,只需要支付9元即可,机器做检查有低于9元的吗?我想了半天才发现尿常规原来属于此列――在我们医院标价不过3.5元即可,但这似乎算是天下无双,因为一时之间我实在未能发现其他项目亦能如此低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医生来说,人工体检只能停留于人体表面,要深入基层,不抽个血拍个X片验了尿什么的,只凭一双肉眼又如何办到?

医生如果掌握了高血压病人的各项检查结果,制订的长期治疗方案才会尽量完善美满。比如通过检查发现患者已经有心衰表现,在降压药上就会选择既能降压,又可减轻心脏压力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如发现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就会进行相应治疗,以免这些疾病加快加剧高血压病的发展与危害。总而言之,通过相关检查深入身体基层,对于高血压的成功治疗与否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医生在收集了各项来自基层的检查结果后,亦会做个总结,从而对高血压病人给出一个最终诊断。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写过各种总结报告,所以也都明白这类文书其实大有规律可循:不同人都得按一个格式进行作文,只是各自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医生给高血压病人作总结性诊断也有格式要求,共包括三个部分:高血压病的病名;血压的分级;病人的危险性分组。所以某位患者可能会得到这样的正式诊断:高血压病III级(很高危组)。

血压又是如何分级的呢?其共分三个层次:正常人的血压上限是高压140,低压90毫米汞柱。有些人可能是高压超过正常,有些人可能只是低压异常,高低皆超标者亦非少见。所以在分级上标准必须将高压和低压区分对待:如果以高压来算,是以20毫米汞柱为一个台阶。比如140~160为I级,160~180为II级,但180以上就不再分了,统称为III级;若以低压来算,是以10毫米汞柱为一个台阶,比如90~100是I级,100~110为II级,110以上也不再继续细分。

危险性分组则有四个等级,分别是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和很高危组,如何分级,要靠医生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既往的病史等资料进行判断。如何判断比较复杂,这里就不细说,其原理就是:病人的血压分级越高,合并的相关疾病越多,可能引起重大心脑疾病的危险因素越多,其危险性分组就越高。如某人血压达到180,体重超标严重,每天两包烟,还患糖尿病,那这位老兄就肯定属于“很高危组”的类别了。

其实危险性分组这个格式要求只是近些年才加上去的,以前诊断高血压病只要下个血压分级即可,但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不够完善,于是决定加上对患者前途进行预测的这一项目。近几年又作了一点小改动――我记得自己上大学时,危险性分组中第四个等级“很高危组”并不是这样叫的,当时说的是“极高危组”,后来记不清何时就将“极”改成了“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我想里面应该大有玄机。估计是大家觉得“极高危”听起来太过吓人,病人血压本来已经高了,再听到医生说自己属于“极危险”系列,话音刚落血压就更上层楼,雪上加霜。

高血压病的治疗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这句《国际歌》的歌词用在此处倒也有一部分相符:要对付高血压病,医生的处方用药固然重要,但作为病人自己也得出工出力。这很好理解:就算是最简单的感冒吧,医生给你开了药,你吃完如果不乖乖上床睡觉而是仍然晚上出去潇洒快活,那感冒病毒也会在你身上多逗留几天――何必走呢,跟着你,有肉吃,有烟有酒有宵夜,任谁都会留连忘返乐不思蜀。

高血压的治疗可以按服药与否分为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两大类,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将这两类视作医生与病人的分工:非药物疗法是病人来干的,药物疗法则由医生负责承担,如果最后治疗成功,军功章上有医生的一半,也会有病人的一半。

非药物疗法

我们之前详细阐述了高血压病的七种发病机制,再总结一下:1.遗传;2.钠过多;3.精神、神经作用;4.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5.胰岛素抵抗;6.肥胖;7.其他原因,如吸烟饮酒喝咖啡等。

这七种机制中,遗传这茬就不用考虑了,目前美国科学家还只是在动物身上试验着,已有无数只小白鼠因此光荣捐躯,真要用到活人身上估计还得赔上几十万只老鼠兔子什么的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

第一个发病机制没法下手,第4点RAA系统和第5点胰岛素抵抗都是专业的名词,一看就知道属于医生的干活,所以剩下的四点才归病人包干到户。

具体说来,实际要做的是以下几点:

1.吃少点盐(对应钠过多机制);

2.多运动并且减肥(对应肥胖机制);

3.不吸烟,少喝酒(对应其他原因的发病机制);

4.避免压力大节奏快的工作方式,心情尽量保持愉快、轻松(对应精神、神经机制);

5.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鱼类,少吃含高脂肪的垃圾食品。这一点并不对应任何一种发病机制,但也非常有意义,因为高血压其实最怕的是造成动脉硬化――不过这事单靠高血压还搞不定,动脉硬起来除了要血压高,高血脂也得帮上一把才能大功告成。所以限制脂肪的摄入,就等于把动脉硬化的二将砍掉一个编制,大有裨益。

用八个字对这五点进行个概括就是:清淡饮食,恬淡虚无――再换句话说,和尚尼姑怎么生活、饮食,跟着学就绝对没错了。

不过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可是好难好难。当然也不是没有人能够做到,比如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们就基本上执行的还算满意。但对于三四十岁左右的人士,“清淡饮食,恬淡虚无”这八个字可就遥不可及了――竞争压力那么大,心情怎么可能放松?不吸烟不喝酒,那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即使是60岁以上的年龄段,也经常有拒不配合者。我碰到过不少老人家,住院期间仍然天天喷云吐雾,家里人想劝阻一下,老头子眼睛一瞪拍案而起:老子都抽了几十年了,不让抽烟那老子干脆死了算了!

家属灰溜溜败下阵来,于是来找我搬救兵,希望医生出面说说或许有点效力。我只好叹口气:女人最常用的三板斧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这老爷子一上来就使出最后一招杀手锏,任谁都得望风披靡。

我叹气的另一个原因是:底气不足啊,这五点小弟自己也基本上没法做到,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左右,起码上班时心情很难脱离紧张;上班这么累,休息时间总得好好款待自己一下吧,去吃顿肥甘厚腻的美味大餐当然合情合理;吃完饭再去KTV放松放松也是人之常情吧,一进KTV,喝点小酒,抽根小烟自然就顺理成章;还有,我很少运动,平均两个星期才会去踢两个小时的足球。另外,我不爱吃水果,讨厌吃大部分的蔬菜,对麦当劳肯德基这类的垃圾食品倒是情有独钟。总而言之,对比一下上面说的五点,我除了亭亭玉立毫无减肥的必要外,其余四点都是完全违背――虽然我不是高血压病人,但读过医的都知道如果真能按章执行,年纪大了后发生重大疾病的机率肯定会大大降低,但小弟就是知法犯法。

所以非药物疗法这五点,我个人以为就像社会里的许多规定一样,听起来非常合理,实施起来却常常颇有难度。

我接诊的许多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三十到五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大抵也是如此思维:不按规定做又如何?总得十几二十年后才可能发病,而且还不一定真会轮到自己头上。有些人还自有严密的辩护词,说起来可谓头头是道。有一次我劝某位一天两包中华的住院病人戒烟,不曾想那位老兄倒给我引经据典好好教育了一番。

在碰了许多次壁后,我只好采取以下的措施:对于患高血压病者,尤其是那些还未发作过重大疾病的人,出于医生的职业操守,上面这五点讲还是要讲,不过我并不指望他能做到多少,但有一点我却会千叮嘱万吩咐,那就是:每天吃药,按时服用!

五点中我其实最喜欢讲的是第二点:即心情放松。我不是心理医生,各种心理治疗一窍不通,但我常会推荐病人自己做做气功。

不过抛开其他因素,单从医学角度来说,气功还是有些益处的,尤其在精神放松方面颇有效果。我个人就经常会在休息时做上几分钟气功,但从不打坐抱莲,只闭目平躺在床上就好,脑里也不必想什么神仙大山祥云,但平心静气慢慢呼吸即可,如此作上一小会儿,睁开眼来,自然会神清气爽。

瑜珈也是我常推荐的,虽然我自己并没有去练,但它和气功其实颇有相同之处。近几年瑜珈比较流行,大有逼近

当年气功之气势。有些病人听了我那简单至极的“气功”练法,自行练习后大感兴趣,遂生深造之心,但遍寻气功明师而不得,最后倒都跑去练瑜珈了。

药物疗法

和非药物疗法相比,药物疗法大家尽可放心,只要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凭现在的降压药物,我还真没见过对付不了的。

讲非药物疗法时,我是结合着发病机制进行前后对照。但讲药物疗法不能这样,因为七种发病机制中,与药物疗法扯上边的应该说只有RAA系统和胰岛素抵抗,其中RAA机制倒是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进行对应,但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用药目前还只归属于糖尿病药物类别,并不被认为有降压作用。因此,从发病机制来看,降压药岂不就只剩下一种?当然不是,事实上这个群体琳琅满目,群芳争艳,教科书上列的降压药分类足有十数种,一个ACEI断断没有资格一叶障目代表整个群体。

这似乎有些不甚合理,从逻辑角度来说,要解决问题,首先应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根据原因来制订对策,如此才是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什么高血压病的药物却不按这个常规走呢?

引起高血压病的机制是一回事,我关心的是马上把血压降下来,身体里谁负责血压这一块我就找谁想办法。

找谁呢?在我看来,不外乎两个地方:肾脏和心血管中枢。

肾脏我们应该已经明白和血压有着密切关系,从这里动脑子的有两类药:一是前面说过的ACEI类,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来达到降压目的;另一类则是在心衰里说过的利尿药,促使肾脏多多排水,血管不鼓胀了,自然血压下降。

想从心血管中枢这里动手脚的降压药可就多了,足足有近十种。心血管中枢在血压高低上可是有着直接的管理权,一道命令发出来,通过神经传递下去,心脏就得加快跳动,血管上的平滑肌就得收缩使血管变窄,如此血压立马就得升高。但反向思维一下:作点手脚,让心血管中枢不发命令、少发命令,或者命令传递过程中出点什么差错,又或者命令虽然完整传递了下去,却根本没办法执行呢?

所以这近十种药可谓各施其计,有直接对心血管中枢下手的:中枢神经抑制剂如可乐定,能够直接降低心血管中枢的兴奋性;有在命令传递途径中整蛊的:如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把心血管中枢发往心脏的指令半路截获,α受体阻滞剂有能力让血管上的平滑肌根本收不到上头的消息;还有一些药物是想着怎么把心血管中枢的命令化为空头文件,比如钙拮抗剂,它没有能力去干扰心血管中枢向血管平滑肌指手划脚,但却可以抑制钙离子进入平滑肌的细胞,从而使血管无法收缩变窄。

这可能有点难以理解,不过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一个广告,一个片子是讲位一位老大爷提个菜篮上楼下楼健步如飞,一进屋气也不喘一口就拿出瓶钙片大赞好吃、便宜,还带点水果味;另一个片子主角则是一位阿姨,一口气冲上山顶,令身后的小朋友都望尘莫及。

我个人以为这两个片子拍得都比较成功,不但搞笑趣味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还可以令观众看完后有以下认识:人的力气与钙是分不开的。

我其实非常支持老人家补钙,但觉得大家应该吃得明明白白,补钙与否和腿脚利不利索可没什么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骨质疏松――这个病会导致全身的骨头从坚硬似钢变成如疏打饼干般松脆,许多住进骨科的老人家都是因为不小心摔倒在地,屁股着陆时产生的冲力把疏松的股骨颈压断而致。

既然说到骨质疏松了,就干脆插多两句以加深大家的认识。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连打个喷嚏,甚至咳嗽一声这么轻微的动作都可能引起胸椎压缩性骨折。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不过现实就是这样。

钙和人的力气是有着密切关系:肌肉细胞,比如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收到上司命令后打算收缩,就必须启动一系列的生理机制方能完成动作,在这个过程中,钙离子确实担任着颇为重要的职责。但细胞内没有多少钙,主要是储存在细胞外液里,而且比例极为悬殊,内外比例可达1:10000!所以平滑肌细胞要想收缩,就必须打开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以运点进来。钙拮抗剂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下手,此招可谓釜底抽薪,细胞外的钙离子进不了细胞内,光靠自己那点余粮,血管平滑肌细胞要收缩自然难以办成。如此一来,心血管中枢要收缩血管以提高血压的意图就成了空头支票,降压的目的也就由此达到。

上面讲到降压药都是西药,或者说是现代药物。其实中药降压也有一手,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平肝潜阳,还是滋阴补肾,中药降压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是离不开上面说的几条路线途径:比如罗布麻、夏枯草有利尿作用;桑寄生可以抑制血管中枢的兴奋性而降压;黄芩、黄连可以直接扩张血管以使心血管中枢收缩血管的命令化为无形;还有针灸疗法。如此等等,同样得走这些途径。

虽然降压药物一共有十几种,但说老实话,有些药我自己也只是久闻其名,却从来未曾在实践中使用。这可不奇怪,比如兵器从军刀到原子弹,总得有个成千上万,但我们也不可能十八般武器样样玩过。同理,医生开降压药时常用的也就那么几类:

利尿剂:常用的有速尿、HCT、螺内酯;

ACEI类:常用的有卡托普利;

钙拮抗剂:常用的有硝苯地平;

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是倍他乐克。

这几类堪称降压药中的四大天王,在医生处方上的出镜率远非其他可比。

对于降压药物,我想说到这里就已足够。更复杂的如药物之间如何搭配,应该先用哪类药,再用哪类药,非医学专业的人并不必去理会。因为我在前面已经说了,药物疗法是属于医生的分工,病人只要听医生的话按时服用即可――其实在药品管理上也体现着这个思路,你尽可以去药店里看看,只要属于降压药的都会放在“处方药”的柜台里。理论上来说,如果没有医生开具的处方,你就算有十八般武艺,都不会有人卖给你。

不过在我们的社会里,理论似乎常常并不能指导实践。比如抗菌素也是处方药,但在药店里买盒先锋6似乎并不困难。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即使你能空手套白狼不凭医生处方买到降压药,在吃之前还是要找位懂行的大夫来参谋参谋。

这是因为:第一、降压药不像抗菌素吃上一两个星期就算足够。高血压病一旦确诊,一般是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的。是药三分毒,降压药可都是有副作用的,长期服用既要达到降压效果又要保证安全,这只有专业的医生才能胸有成竹;第二、每个人应该吃什么药,这需要医生根据您个人的情况进行制订。吃药不是上馆子点菜,不能你看见别人在吃鱼香肉丝就自己也叫上一盘;第三、降压药虽然要长期服用,但也可能根据各种情况有所变化。如病人如果自律性够高,非药物治疗完成的非常理想,降压药是可以减低配额的,不过这些变化同样需要医生指导才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