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信息共享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信息共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学校中也普及开来,陕西许多学校特别是市区学校已经具备了利用网络优秀教育资源服务教学的条件,如校园网的覆盖、多媒体教室的建立、网上备课和教师网上答疑平台的设立等。这些条件使教育教学资源由各个学校的独立资源变成了一潭活水,使许多学校教师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国家教育部已在2000年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基本目标是:“用五至十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然而,陕西省建立在“校校通工程”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依然进程缓慢。
从全国来看,国家级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是2002年正式立项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它也是目前唯一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基础教育资源库,是国内唯一建有多学科、多种类教育资源的资源库,包含了从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资源和农村教育、行业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等其他教育资源,主要合作单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而省级的类似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是浙江省在2006年开始规划建设的“基础教育共享资源库”,它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2006年—2007年,初步形成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管理机制,建立教育资源评价制度和准入制度,统一全省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2008年—2010年,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管理机制,实现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全覆盖,配合课程改革推出有特色的专题学习网站,建立教育资源研发基地。
陕西虽然位居西部欠发达地区,但陕西却是一个科教大省、文化大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尽早地规划建设陕西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变科教大省、文化大省为科教强省、文化强省。陕西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过程中,可供依托的基础也很多,我们可以以陕西师范大学为基础,以西安中学、西铁一中、高新一中等具有软件、硬件优势条件的中学和具备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软硬件条件的部分学校为载体,①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建设的试点工作,等积累一定的运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后再向全省推广。
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框架构建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指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教育资源库,其内容应该包括备课资源系统(如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文献资料、题库、网络课程)、示范课公开课资源共享系统、教师集体讨论质疑平台、学生学习探究平台、名师专家交流平台等。
笔者认为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网上交互式教学辅导与学习,是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是推进陕西科教兴国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课堂教学,缩小地区与地区、地区间、学校间的教学差距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且在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遏制择校风和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为陕西储备优秀的教育人才。
在建设资源共享库的过程中,必须依据教育理论,结合教育实际,为教学服务,为教师、学生服务。在资源共享库建设过程中,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管理下,以一线教师上传教育教学资源为主,专业人员搜集教育教学资源为辅,同时利用好地方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以及教育教学相关出版社合作),在经过专业人士过滤、加工、完善,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行分类整合后,再呈现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中。
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必须能够满足用户根据年级、学科、范围、媒体类型和关键字等精确搜索海量知识中的所需要的资料。检索应包括名称、关键词、知识点、复合检索、浏览方式查询等,能够对各种多媒体资源进行快速准确的检索。同时科学而高效的导航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要的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栏目模式、知识点模式、类型方式等浏览方式查找资源。其次还能进行网上交互式沟通,比如教师或者学生在使用资源中可以把建议、意见直接反馈给作者,便于互相探讨和共同提高自身能力。
同时在设立优秀教师示范课展示,开展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帮扶新任教师活动,组织有经验教师、专家开展网上讲座,来达到提高我省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帮助新任教师迅速成长。
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我国教育发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大力建设局域性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如上海教育资源库、温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济宁教育网教育教学资源库、香港教育城资源中心、杭州教育城域网等,均得到了学校、一线教师、家长的好评,也提高了当地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所以,陕西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过程中在借鉴好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的同时也要做好调研,多听从专家的意见;同时也要加强学校间和教师间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摒弃门户观念。
1.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要想让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比如可以由一线教师、相关学科专家、外聘专家组成学科评价小组,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和品质,让资源共享库里的教育教学资源成为具有启发性、适合现在新课改模式的、具有范例性质的资源。同时可以把一线教师上传的原创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数量作为职称评定、年终鉴定的一个参考,这样也能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优质、新鲜。
同时也要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区县教育局、学校组成管理领导小组,细化分工,形成梯队形的管理,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的高效、科学和完整。
2.力求原创,追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陕西教育
在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教育教学资源储备,可以分为视频类资源、图片类资源(包括文献资料扫描版)、文字类资源、数据类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整合到各学科中,同时与对应课题一致,便于教师搜集、利用这些资源;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原创,如一线教师原创课件,学校示范课、公开课课件,学校集体备课成果等这些切合课堂实际的教育教学资源收录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来服务陕西教育。
3.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学校、教师参与课题、教学情境研究
篇2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分析
面对当前各政府部门在应用系统建设中,都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的问题,为了使存储于各个部门自行建立的政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共享给其他相关业务部门使用,提高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就需要对分散在不同部门、地区的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整合,目前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 全局模式的信息共享方式
全局模式是将各个政府部门建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数据库,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数据库,用户访问界面是统一的,用户不需要考虑各个单一系统数据库的分布及异构特性,只通过访问本地数据库的方式调用系统的数据库。全局信息整合共享方式解决了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语义、结构和操作行为的冲突,但在系统建成后,应用这种方式建立的共享系统扩展能力较差,不利于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无法很好的实现异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灵活性需求,也无法适应政府机构信息整合的现实要求。
2 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
数据仓库的信息共享方式是从政府部门自行建立的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抽取数据,提前对各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视图要求预处理、转换,并将符合统一视图要求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中,通过建立对这个数据仓库的用户访问机制,实现数据操作,并同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如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规范同义数据元素的名称、类型、尺寸等,将经过处理的数据打上时间标记等。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用于数据整合,又可用于决策支持查询,不足之处在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要根据源数据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修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是一个层次不断提升,涉及机构不断增加、互操作业务日益复杂的动态系统,通过数据仓库方式的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建立相对固定的数据中心构建高耦合、高内聚的信息整合共享系统,升级迁移难度高,难以适应异构电子政务系统的动态性发展要求。
3 联邦数据库耦合方式
联邦数据库系统(Federated Data Base System,FDBS)是一种虚拟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将数据全部复制到统一的数据源中。集成系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集成视图,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查询处理机制。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联邦数据库系统可分为紧耦合FDBS和松耦合FDBS两种。
紧耦合方式提供一种或多种固定的全局模式,按照设定的全局模式,用户可以透明地访问各个异构的、自治的、分布的数据库,数据集成度较高。但对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而言,实现紧耦合整合方法花费巨大,系统建成后对全局模式维护工作量也十分巨大,从经济性上讲,不适合电子政务信息整合。
松耦合方式没有统一模式,各数据库之间通过映射方式实现交互,需要建立n(n-1)个模式映射规则,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提供一套工具,将整合的任务交给了用户,使用户能用工具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工作,不需要维护全局模式,更新组建数据库时相对灵活易操作,各个异构的政务信息系统也不需要加以任何改造。通过松耦合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数据集成度较低,难以满足政府部门用户业务互操作的需要。
4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方式
基于中间件的信息整合共享利用方法通过中介将各个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集成起来,通过忽略底层的数据细节,建立统一的逻辑视图提供给用户,而数据仍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系统中。中间件屏蔽了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业务上,不必再为程序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中间件带给应用系统的,不只是开发的简便、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了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
5 基于Web服务的共享整合方式
Web Service技术,能使得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不同应用无须借助附加的、专门的第三方软件或硬件,就可相互交换数据或集成。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Web Service是自描述、自包含的可用网络模块,可以执行具体的业务功能。Web Service也很容易部署,因为它们基于一些常规的产业标准以及已有的一些技术,诸如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子集XML、HTTP。Web Service减少了应用接口的花费。Web Service为整个企业甚至多个组织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提供了一个通用机制。
因此,综合以上国内外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利用的几种方式,基于各种方式的结构特点,技术、经济性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基于Web服务的信息资源整改共享利用方式支持解决方案间的互操作,可以方便地集成现有不同厂商的0A、MIS、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等系统产品,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从技术上、经济上来看,将被广泛用于分布式异构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寅斌.电子政务遗留系统信息整合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
[2]张蒲生,苏运霖.基于政务数据仓库的数据集成及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3(9).
[3]李卫东.我国城市政府的数据调查和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王锐,白庆华,刘华玲.政务信息“共享云”及其建设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2).
[5]高洁,张相文.基于SOA的电子政务系统架构[J].情报学报,2009(5).
篇3
1.教育资源的概念丁兴富教授在其《远程教育学》一书中,认为教育资源、教与学的资源和学习资源这3个术语表述意义非常相近。他认为:“在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中,资源(Re-sources)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李克东教授也在其《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2.高校教育资源的概念高校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存在于高校内外并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的不同形态资源的总体。这个概念强调了三个内容:一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资源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外延和内涵;二是高校和其社会环境的关系,要求同时着眼于高校自身和它所处的环境;三是不同形态的教育资源,只要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无论是巨大的社会资源还是微小的工作规范,都可以视为教育资源。
二、高校教育资源的分类
1.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按业务视角将高校教育资源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整理。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高校教育资源可分为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1)物力资源高校物力资源是指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以及文件、资料、图表、数据和网络等物质和信息的总和,分为:信息类资源:是对其他各类资源的描述,在内容和使用范围上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等特征,包括政策、规范、通告等;资料类资源:是教师、学生的智慧结晶,是知识的成果体现,创造者享有知识产权,包括课件、培训资料、图书等;设施类资源:以实体资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设施类资源的共享以资源调剂、配置为主要手段,包括网络、会议室、体育场馆、实验设备等。(2)财力资源主要指各类财力保障或财力支持,适用范围涵盖支付结算,如教育基金、奖学金、科研经费等。(3)人力资源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分为:知识类资源:指人力资源中的专项知识,主要表现为专业人士在其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技术等,包括教师授课、学者研究、其他专项知识等;能力类资源:主要指各类组织、管理能力等,通常为跨专业领域的能力,包括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等。3.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划分以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目标,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可将教育资源划分为非限制性资源和限制性资源。(1)非限制性资源,指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抓取、提炼和呈现的教育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对资源本身进行访问和利用,包括各高校共享的既有网络资源以及共同建设及成果共享的资源,如信息类资源、资料类资源等;(2)限制性资源,包括因客观属性、知识产权或权限限制仅可在各高校管辖范围使用到的资源,包括场地、设施、现场授课、学校网络等。
三、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及应用实例
教育资源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其建设与增长需求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缺乏共享、维护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的积累与融合缺乏制度的保障和扶持,优质资源的示范和引领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分布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现代信息技术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而且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人机交互,通过互联网实现远隔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双向交互。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每一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来参与知识的创造,之前这主要控制在专家权威和专业机构的手中。基于互联网,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或者协同创作,即协作共享模式。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不断丰富。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根据合作的目的和合作主体的关系,把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分为:中介式、共建式、联盟式。1.中介式中介式信息化共享模式是指以某一政府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为主体建立网络资源交换平台,并以此作为中介机构,负责做好各参与成员的关系协调、资源建设的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资源共享方式的确定等工作。参与共享的高校之间相对独立地管理自己的教育资源,各自负责自己的资源标准及质量。中介机构是一种“网络教育超市”,掌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校可以通过这个“教育超市”推广自己的资源,有网络教育资源需求的高校和个人则可以通过“教育超市”有偿或无偿获得资源。这种体系有利于共享标准的推进与实施、课件建设和软硬件资源共享,适用于信息类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高的部分资料类资源和知识类资源的共享。实例: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由上海市教委发起建设的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已经投入试运行,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30多所高校已加盟。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公布的首批课程包括复旦大学王剑锋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旨在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全市性长期、可持续的跨校课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为各高校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换、专业辅修提供一个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优秀教师、优秀课程等资源,共享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2.共建式共建式信息化共享指高校在教科研任务上进行“共建、共享”式的合作。合作成员利用各自已有的优势和资源,组成一个合作小组,通过网络平台一起策划和决策各个环节,共同进行同一目标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与传送,成果供所有合作成员或对一定群体开放使用。共建合作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成员高校在资金、教育资源、技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他们联合起来共建教育资源和交换平台。另一种是成员高校都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技术等,他们“强强”联合起来,开发出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科建设,树立品牌,为其他教育资源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共建合作方式适用于人力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低的资料类资源的共享。实例: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东北片区的10所高校加入了上海东北片区的高校文献传递,19所高校加入了上海地区的馆际互借联盟。43所普通高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图书馆加入了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28所高校图书馆加入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凭《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通用阅览证》在规定时间内,到成员馆的指定阅览室查阅特定的文献资源。此外,还有南汇地区10所民办高校、高职高专自愿组成上海南汇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为他们之间文献、信息等资源共享、促进各图书馆的管理及业务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3.联盟式联盟式信息化共享指通过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将各校已有的资源平台有机联系,在可信的网络基础设施上进行共享。共享联盟中各成员高校独立管理各自的用户与资源,以分布的形式组成一个联盟,用户从本校身份认证系统获取一个可以标识身份的令牌,该令牌在联盟中通用并可以被其他高校的身份认证系统识别,从而获取其他高校的资源。这种体系适用于设施类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也为财力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实例:上海高校无线通。无线网络因其架设部署和实际使用的便捷,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保证网络安全管理,通常都会使用一些网络安全接入管理机制限制未授权用户访问无线网络。而在校际间交流和访问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他校师生便捷地使用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模式。为此,上海地区于2009年开始基于跨校认证试点实施“上海高校无线通”应用项目,旨在实现跨校无线网络漫游接入。高校无线通在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基础上实现了已加入跨校认证联盟的各校师生使用其本单位帐户就能在他校接入无线网络的功能,目前已有十余个教育单位开放无线网接入资源,已为加入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的19所高校提供了超过300000人次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职院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网络环境下职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探讨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4日
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给大学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模式由注重购买纸质书籍到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此达到解决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大量重叠性资源购置造成信息资源涵盖面窄、各高校学科设置增加、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也促使学生涉猎本专业以外的多学科知识信息等问题,将高职院校图书馆真正打造成“学生的学习中心、老师的科研中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高职院校有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与读者无限的信息需求矛盾的主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一)各高职院校重复性信息资源建设严重。在以往对学院建设评估中,图书馆馆藏量是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对馆藏量的评价,主要针对馆藏数量,因此存在大量重复性书籍的建设,从而造成了其他偏门类信息量较少,资源共享是通过网络来构建新的系统,通过馆际互借来达到读者所需文献。这种馆际互借是补充本馆信息资源不足的很好途径,既能节约经费又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各院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性人才,很多中专学校已合并成技能型高职院校,每种专业对各信息资源都有需求,随着图书馆的建成和发展,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由于馆藏面积和资金原因,购书量会晝逐步减少,而且多面性人才的社会需求也促使师生对更多知识的获取。要想图书馆成为全院师生对知识信息获取的必要途径,资源共享是最快最佳的途径。
二、图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合理的全局规划。越来越多高校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纳入到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合作采购。但信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很多图书馆将信息建设目标只设立在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上,往往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这种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性的自我采购,使得大量数据被重复收录,致使浪费大量人力、财力。
(二)馆藏文献质量有待提高。随着科学知识突飞猛进,信息更新换代速度也加快,读者要及时了解、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有的图书馆不及时根据馆藏情况购置新书,造成信息量的贫乏不能满足读者强大的信息需求。另外,馆藏信息不全,不能全面反映本地区特色。
(三)信息资源开发制度有待完善。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信息的处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信息非常繁杂、混乱,加上电子信息易转载和复制,再加上也很容易篡改,造成信息污染;因此制定规范的信息资源开发制度也是不应忽视的问题。
(四)资金严重不均是最大障碍。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起到辅助作用,作为学校的信息窗口,信息的提供毕竟有限,如何做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改变高校图书馆“各自为政”的书面,仅仅依靠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图书馆的专项资金投入,根据各馆特点和现状,合理分配资金,改变目前图书馆操作平台的繁多现象。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一)做好网络环境下资源信息的规范化工作。目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现实馆藏,它包括本馆传统的文献资料、电子图书以及与其他机构合作建设或本校购买其他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在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现状、文献需求等情况下,合理规范信息资源规划、目标。
(二)建立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根据特色文献资源开发具有独特内容的数据库。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收集所有的出版物以满足读者需求。同时读者也不可能只满足于单一的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作息传播手段,建设具有自己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更广泛、更深度的信息服务,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求得发展。
(三)建立规范的信息评价体系。规范化的评价体系是创造信息资源良好环境的保障。主要是根据各图书馆馆藏目录及文献数据库,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各馆馆藏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做出正确评价,同时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完善。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各馆根据自身特色,突出馆藏重点,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只有这样,网上信息资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同时给利用者提供更便利、快捷的服务。
(四)合理利用资源。目前,包括因特网、存储结构、数据管理系统等网络技术的支持,为内部信息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因此,图书馆应合理投入资金,优化配置硬件、软件工程,做好本馆内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本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才能向本校师生全面开放,有效地节约文献购置经费的投入。
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成为一个融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信息交流于一体的文化超市很好途径。只有利用好现有的纸质信息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才能提高服务水平,更好服务读者,满足读者要求。
篇5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 资源共享; 共享框架
环境保护机构在实施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以文字、图像及图表等各种载体记录的信息资料就是环境保护档案。环境保护档案具有一般档案的特点,比如来源广泛、标准依赖性强、能够备以查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等,而且,环境保护档案还能够长期、长效地反映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实施情况、结果等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凭证服务。随着科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应运而生,这为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各级环保部门实行独立管理模式,缺少科学和统一的信息管理、共享技术架构,导致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一个个孤岛,利用率很低,不能为现代环保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因此,研究以共享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的研究现状
(一)环境保护档案信息共建共享观念意识不强
在我国,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开展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仍然主要以馆藏介绍、目录查询等为主;馆藏档案的全息上网、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在国内较为鲜见。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差距显得尤为突出,这说明我国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这种现实情况,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方式向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对转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一种挑战。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环保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已经成为广大学者与环保部门的关注。受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惯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机构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服务上还沿袭着传统的模式,“条块分割”的弊端尚未割除;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有待更新,“重藏轻用”的思想依然作祟:往往寄期望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而不主动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仅关注本机关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而漠视全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只强调档案信息资源网络设施的投入力度,却忽视整合完善具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致使信息高速公路上“车少货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面临着种种隐忧。
(二)环境保护档案信息共建共享技术和制度相对滞后
我国档案实现自动化起始于 1979 年,直至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并运行了多个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科学技术与档案信息的共享系统已经在我国档案学界管理中获得了认可。现如今,档案信息管理学界将其目标集中于档案信息共享的制约因素、途径与方法。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关注的过程中,共享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已经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在,虽然环保档案信息已经获得了我国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环保档案信息共享框架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缺乏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保障,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缺乏全局性的发展规划,战略约束力尚显不足,致使与之相关的网络建设、理论研究、标准与规范制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手段应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标准化是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生命所在,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实质性保障,必须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管理、使用和检索等各个方面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这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框架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的构建
信息共享是在一定开放条件下,不同用户可以共同使用同一信息资源。在科技信息与环境保护共同受关注的过程中,构建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在研究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内涵
各种信息在一定情况保持相对的开放性,可以就将统一信息资源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依据信息共享的本质来看,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共享信息应当保证一定的质量性。在构建环保档案信息时,应特别注意所共享程度等相关问题。在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过程中,采用连续模式有助于多元空间范围信息的共享。在用户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并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并非孤立存在的。文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存在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用户在使用时甚至可以达到超前的目的。采用连续模式,也就是对文件共享的生命周期进行还进。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可以对电子文档与非电子文档进行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局在管理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利用连续性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将档案信息从收集人员、保管人员传递给信息的使用人员,进而可以提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环保信息档案的框架,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使用人员能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构建的体系
研究环保档案信息共享框架,其实质就是一项复杂且极具艰巨性的任务,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如传统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利用,必须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通讯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等。这些技术具有复杂性、先进性,且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技术人员在构建共享机制的过程中,单纯的依赖于技术手段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相关问题。构建环保信息资源共享框架需要将使用人员、信息保存人员的行业观念考虑在内。另外,行业的利益同样需要考虑在内。因此,研究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时必须将组织管理、档案资源、共享规则与标准、共享技术以及用户需要考虑在内。用户在检索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所需资源信息的类型。唯有如此,用户才能继续对共享信息资源的下面操作。
三、结语
在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体系中,用户的需求、组织管理、共享规则、共享技术、共享服务共同决定了环境保护档案框架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这几个方面是有效链接,不可分割的,在实现过程中,既能互相促进,也会互相制约,以维持环境保护档案框架体系的动态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诸云强,项文新,冯敏,宋佳,潘鹏,百思特,张照余. 可扩展的环境保护档案元数据研究与实践[J]. 档案学通讯,2012,05:78-82.
篇6
[关键词]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们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诸如文献信息资源量的激增与奖金匮乏的矛盾,用户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层次性与信息服务机构个体能力有限,开发不足的矛盾,以及不同地域间信息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等等问题的激化,迫使我们不得不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信息社会化大环境下所有信息选择,更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长期以来,中国的文献服务机构由三大服务群体组成:科技系统(主要是中科院图书馆系统和情报所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各群体在各自系统内,资源共享工作虽然开展得很有声色,但系统之间互联由于受隶属关系、群体服务等影响一直难有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保障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据调查证实:在266 个学科和主题领域里只有27. 4%达到文献完备水平,基本完备的占47.4%,尚有25.2%的学科或文献类型实际处于空白或极其薄弱的状态;另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期刊约96 万种,其中可引进的约25 万种。而我国引进的约占13.5%。存在巨大空隙的同时,重复建设严重,总的重复订购率高达60%,专业覆盖面不到38%,急需的外文文献严重短缺,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到的文献线索很多在国内找不到原始文献。
2.地区间文献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有资料表明,我国的文献资源总体布局不均衡,表现为:东―――中―――西,大城市―――小城镇―――乡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呈逐级递减的阶梯分布,北京和上海是两个文献信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文献信息利用率不高,存在着闲置的浪费现象,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文献资源相当贫乏。
3.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我国数千个文献信息机构,尽管组织、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参差不齐,但在总体上都倾向于一次文献资源的建设,往往忽视了以题录、文摘、综述、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项工作,加快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步伐,并适时将其数字化,为资源共享打好基础。综观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文献资源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文献资源建设中重复与遗漏现象严重,导致社会整体文献保障率低下。与此同时,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凡此种种,造成我国文献信息资源总体建设处于一种低水平运作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是唯一的出路。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概况。20 世纪90 年代,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因特网迅速普及, 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快速发展, 突破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时空限制。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和理论已涵盖不了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内容。于是, 90 年代末 信息资源建设 自然而然地取代了 文献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文献信息资源, 还包括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不但在内涵和外延上更为广泛, 其建设的主体范围也更加广泛, 包括图书馆, 信息中心等机构和信息资源生产商。这一阶段, 继共建之后, 共知也受到广泛重视, 人们认识到信息资源共知是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 是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之间的桥梁。网络普及以前, 实现共知的工具是联合目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 联机联合目录为共知提供更为先进的手段, 使共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变得方便快捷。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观念、目标、机制和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随着国内信息网络环境的形成,借助信息网络进行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共享与服务系统建设成为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标志,使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入资源层面的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新时期,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
(一)电子阅览室的建立与互联网的连接
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存储与使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向读者快速、高效地提供信息服务,有条件的图书馆陆续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或多媒体阅览室,前期主要是阅读电子出版物、进行光盘检索服务。当互联网连接到图书馆后,读者在电子阅览室中,还可以方便地接通互联网,不受地理位置和时空的限制,快捷地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新的服务方式,深受读者欢迎。这种形式不仅在省市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大量存在,而且在部分区县图书馆中也已经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大中型图书馆在建成的馆域网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与因特网连接,而且有些图书馆还建有自己的网页或网站,一方面可以浏览到本馆以外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本馆的知识信息送到网上,为更多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图书馆联合编目
图书馆联合编目主要是在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出版发行商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对出版的文献进行编目并共同使用的一种合作手段。不仅可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实现资源共享,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编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也便于与国际接轨,实现全球中文书目的资源共享。
1.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
1997 年国家图书馆组建了“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该中心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与管理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工作,实现网上编目资源共享。目前该中心已在全国31 个省市发展了600 余家成员馆,书目数据达到120万条。在全国联合编目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2. 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由福建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共同筹建,网络中心设在深圳图书馆。其目的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地方版文献采购协作和跨地区联合编目工作。该协作网于2000 年12 月正式开通,实施24 小时上传、下载,采用48 小时联机编目登记制度。
3. 地区性联合编目中心。1993 年深圳图书馆组建了深圳市图书文献采编中心。该中心对所有成员馆的图书文献进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加工,集中建立本地区中央书目数据库和地区中文图书联合目录,为开展地区文献资源、数据资源共享,推动整个地区图书馆自动化进程,实施地区网络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采编中心已发展各种类型的用户90 余家,已建成40 多万条记录的地区中央书目数据库。目前全国已有天津、上海、湖北、广西、辽宁、广东等省市建立了地区性联合编目中心。此外,高校系统、中科院系统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联机编目工作。
(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文献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更加广泛、便利、快捷。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这些都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1999 年1 月由国家图书馆召集, 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国家行政机关图书馆以及情报信息所等系统122 家单位在北京召开了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 商讨建立以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 地区级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为基础的全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 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 和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这标志着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已进入了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合作。
1.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1998 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在广域网环境下的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初步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建设的基本内容有:文献信息服务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初步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1 年7 月CALIS 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了验收。
2. 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在科技部的组织下,全国8 个科技图书情报部门组成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并建立了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共建共享的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其目标为:按照分布加工数据,集中建库,集中检索,分布服务的原则,通过互联网所有用户都可免费查询该系统提供的二次文献检索服务。注册用户还可方便地要求系统以电子邮件、传真、邮寄等方式提供所需的一次文献,24 小时提供文献检索服
务。
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主体
所谓策略,包括计策、谋略、计划、主意、办法等多种涵义,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同策略经常会在实践结果面前呈现优与劣、成与败的鲜明对比。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必须选择正确的共享策略。本文拟对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重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定位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目标。早在18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已在书目共享上形成共识,渐后延伸到流通领域,出现了馆际互借等简单的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但是,截止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之间可资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共享的手段及实际共享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处在渐进的量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作为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工作,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1](P3)。传统的共享策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现代共享策略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呈现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即深刻认识诸多具体发展定位在实现共享现代化上的一致性。
1.网络化趋向
网络化泛指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集成和各区域、专业网络的互联,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一般来说,网络化建设应注意分阶段、上规模、升层次,在完成“物理网”和“网络化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土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搞好网络信息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要让各使用单元都加入各级共享网络中,成为共建者和共享者,同时尽快结束过去各使用单元彼此的分散和封闭,转向集中开放的状态。
2.智能化趋向
智能化泛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及提供使用过程具有高度集成性、极大便捷性和更多功能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主体的人本要求,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重要指标。从信息资源构成形式上看,智能化就是从印刷型为主逐步转向数字型为主。从信息资源构成内容上看,智能化就是从稀少、简单、枯燥逐步转向丰富、个性、适用。从信息资源的功能来看,就是从提供学习及拓展知识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及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主。智能化建设应处理好信息供给能力与用户满意程度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大多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
3.制度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高效利用。而搞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优化了的信息管理(广义上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要搞好信息共享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规范、规定、条约、宣言、声明等成文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配套制度。一般认为,制度化及其实现是信息共享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
4.产业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有效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信息产业的强大市场推动。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为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它将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能为信息共享活动广开“信源”;其次,它的多样化发展能培育出日益发达的信息市场,有利于建立日益高级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解决共享信息的交易和传播问题;第三,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能使信息商品的个别价格总体下降,有利于人们的普遍消费。第四,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能调控信息产业的投资、技术、劳动、均衡等管理方式以及完善信息市场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方面,将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总之,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专业化趋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信息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它客观要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从事一系列信息共享工作,尽可能优良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人才是兴业之本。大力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等系列权威考试制度将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专业人员稀缺的必然选择。
6.全球化趋向
大至主权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必须正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纳入全球信息化的总体格局。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面向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视野有利于促进本土信息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国际信息贸易,将全面推动本国和本地的信息产业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
内部促进力与外部驱动力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动力类型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进程,应被明确区分。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外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内部促进力主要包括:(1)国家引导。国家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保障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2)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持续地给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门人才;(3)社会参与。全社会深刻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大价值,以实际行动响应共享活动;(4)科技支撑。科学家们重视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科技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技术因素对于共享活动的时空限制;(5)教育普及。各级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受教育者有能力从信息资源共享中获得切实利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外部动力主要包括:(1)形势发展。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所形成新的形势,有力充实提高或解构重组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固有形态;(2)普遍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力刺激和推动着信息资源共享进程;(3)市场介入。市场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介入,有力促进着政府、企业与个体三方共建共享体制的形成;(4)科技进步。世界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着跨越式发展的条件;(5)教育进步。教育事业把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着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2.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部促进力和外部驱动力在推动自身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等,或是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或是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现代化理论”[3],近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先发内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先发内生”是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于领先地位,内部促进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后发外生”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处于落后地位,外部驱动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与主导作用相对应的是辅助作用,当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时,外部驱动力起辅助作用;当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时,内部促进力起辅助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另一种是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显然,对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应选择前一动力类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只能选择后一动力类型。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质量发展与数量发展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发展模式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程度,应被明确选择。
1.质量与数量并举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基于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选择质量与数量并举的发展模式,即坚持集中发展与分散发展协作,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互补,以阶梯式发展为主,以跨越式发展为辅,在实现质量的飞跃的同时实现数量的延展。选择该模式进行建设时,我们必须克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粗放倾向,保证“以统补分”和“以分补统”;必须克服内涵空虚、外延泛滥等不良倾向,坚持“全且精、多且快”的原则,保持基本信息与非基本信息的总量均衡;必须基于连续质变,把握在量上作跨越式发展的时机。 转贴于
2.质量为主兼顾数量的发展模式 基于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选择质量为主兼顾数量的发展模式,即坚持集中发展为主、分散发展为辅,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为辅,跨越式发展为主、阶梯式发展为辅,首先在质量上实现发展,随后再实现数量的延展。选择该模式进行建设时,我们必须重视体制创新,畅通集中与分散渠道(如“统建分用”、“通购分赁”等);必须科学界定基本信息需求与非基本信息需求,坚持“少却精、少却快”的原则,依靠提高内涵服务质量弥补外延服务的不足;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有适度超前意识,少走甚至不走建设弯路,首先在质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在量上作阶梯式发展。
四、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全部支柱的总和,应被优先建设。它包括以下3个必备基础:
1.共享技术基础
它是能满足特定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电子通信体系等结构的总和,旨在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运行舞台。其中,计算机系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应优先建立;应用软件系统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控制部分,应适合用户的职业习惯;电子通信网络是信息资源共享的神经系统,应进行“无缝化”规划。总之,共享技术基础设计要坚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保证全面的兼容与规范化,兼顾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2.共享管理基础
它是能满足特定信息共享活动的观念体系、协调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等要素的总和,旨在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运行秩序。其中,共享观念体系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思想源泉,应确立起的最基本的共享观念组包括:共有-共建-共治;合作-双赢-效益;平等-权利-义务等。共享管理机构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行政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决策、执行、协调、监督和检查等职能。共享协作组织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社会主体,其组成应体现共享各方和各个层面的利益,要有协商的性质。管理方法和程序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展开准则,应体现自愿和互利的原则。总之,共享管理基础建设要为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排除观念上的障碍,明确不同建设主体的权力及责任,阐明管理的原则和艺术。
3.共享法规基础
它是各种与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章程制度的总和,旨在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法治环境[4]。为其发展提供法治环境的法律保障体系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是专门法;二是相关法;三是行业自律规范;四是与之相关的国际条约、协定等。
五、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主体
信息资源共享发展主体是基于发展基础的业务活动的基本体系,应被重点建设。它包括以下3个必备体系:
1.共享存储体系
它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业务体系。为了体现投入最小而利用最大的共享优势,该体系首先要解决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信息产业化的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整合的手段,各共享成员应充分建立协作管理网络,利用网络公共平台集成整合及开发一体化的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体系,在商业化运行过程中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按投入的信息资源的质和量决定各自的收益[5]。其次,要解决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数字化是信息资源进入高速信息网络并实现全球资源共享的前提,但目前的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且不经济,对象确定也存在分歧,共享成员之间还缺乏深刻的合作精神。克服技术困难,加强彼此沟通,在严密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共建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将是各共享成员的长期任务。
2.共享服务体系
它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业务体系。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该体系首先要处理好网络环境下“存取”服务与“拥有”服务的关系。美国图书馆学界的论争表明,二者的主次关系或平衡关系应由实际情况决定,不能随意割裂二者的联系。其次,要处理好服务成本与服务效率的关系。传统共享服务体系呈现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特点。现代化共享服务体系应该大力借鉴电子商务共享模式,以集体契约精神为基础,确立网络化存取和传递的主导地位,呈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特点。就其具体组织模式来说,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络型、集中型、区域层次型和链式网络层次等四种模式中确定合适的一种[6]。第三,要处理好服务标准化与服务的个性化的关系。标准化服务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本保障,是个性化服务的前提。个性化服务是深化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但一定要建立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之上。
3.共享传送体系
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业务体系[7-8]。广义的信息传递是指以任何形式、从任何信息源中为用户提供信息副本的活动。传统文献信息资源传递的缺陷不言而喻,但现代数字化信息资源传递并非尽善尽美,它存在或隐藏着诸如技术、版权、价格、用户等多方面的障碍因素。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所有信息的共享传送只能是一种狭义信息传递。根据传输介质和方法可把狭义信息资源传递分为两大类型,即传统文献信息资源传递和现代数字化信息资源传递,后者相比前者有很大的优势,虽然不是目前信息资源传递的主流,但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收费情况还可把狭义信息资源传递分为赢利型和非赢利型两种类型。非赢利型信息资源传递虽然不会变为纯粹的商业提供者,但介入商业提供领域将不可逆转,它需要向商业提供者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信息资源传送系统的社会化运行模式,与各种商业提供者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
六、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战略
信息资源共享战略是关于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整体实施意见的总和,应全面贯彻。它包括以下6个必备战略:
1.数字化战略
网络化传递是信息资源高速传递的必由之路,而数字化是信息网络化传递的基本前提。它决定着网络化的内容及其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的技术中坚。
2.大开放战略
开放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基本属性。大开放是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所有建设工作必须立足本地(本国),面向全国(全球),吸引和团结一切进步的力量参与其中,尽可能地变体系外力为体系内力。
3.大渐进战略
跨越式发展适用于局部工作(或局部地区),即使如此,仍需要较长时间的阶梯式发展予以协调。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推进其现代化更加困难。全面夯实基础,推动整体渐进,是所有建设工作明智且务实的选择。
4.非均衡战略
不平衡性是信息运动的普遍现象。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现代化过程中,不能无视条件优劣而四面出击,应该集中力量在优势方面重点突破,以局部工作推进整体工作。
5.比较优势战略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既有长处又有短处的建设单元,应使各个单元都做到扬己长避己短、取人长补己短,化比较优势为整体优势。
篇8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图书馆联盟是指图书馆之间通过合作协议建立起联合体,通过资源共享合作的方式来满足读者需求。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联盟被证明是促进图书馆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的最有效的方式。我国图书馆联盟建立的时候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和规模上仍有很大差距。
一、图书馆联盟的内涵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联合体。其被称为数字图书馆,因为图书馆联盟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图书馆联盟主要是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它拓展了传统的图书馆网的范畴,把电子信息视为图书馆网信息的重要环节,与传统信息一起,完成信息的处理。
(一)图书馆联盟是在资源共享的理念前提下形成的
资源共享意味着打破单个图书馆都必须花钱购买所有的文献成的规则,这样图书馆原来的文献仓储积累和备用资源等就有可能转变为选择积累目标资源。联盟的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一同购买所有文献,这样就可以集单个力量形成集体效益,可以降低成本,共同分担费用,还可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
(二)实现资源共享是图书馆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联盟的重心转向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扩大有用的电子资源、提供培训和咨询、开展数字参考服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联盟合伙采购和租赁方式,降低电子信息资源的价格,实现资源共享。
(三)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佳方式
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联盟由最初的文献共享拓展到图书馆全方位的业务和最新现代服务的共享,变成资源共享的最佳方式。
二、图书馆联盟的功能
(一)图书馆之间互借和文献传递
图书馆联盟可以使图书馆之间的目录联合,所有数据通过共同的软件处理,使用户从图书馆联盟的任何一个成员馆所设的终端出发,在网上检索联合目录,都可以查到数据文献及电子全文。
(二)降低昂贵电子资源的购买价值
图书馆联盟是各成员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资源分工和布局,协调采购政策,共同分摊数字资源的购买费用,共同拥有最贵的电子资源的使用权,使各成员馆增强了购买最贵资源的能力。
(三)开展合作参考咨询服务
图书馆联盟不仅是资源共享,更是服务的协作,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共同浏览及开设专题讨论组等加强员工之间的业务联系和交流,,为各成员馆提供参考服务。这样能大幅度地提高资源和人的服务效率,提升用户的咨询质量。
图书馆联盟利用技术手段,以网络为依托,可以多种方式提供全文文献,提升用户的权限,利用链接的方式,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时间,适时地满足了读者需要,使文献资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图书馆联盟通过一定的协约支持,有利于图书馆有效地使用经费,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加强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对策
(一)加强各成员馆的资源整合,为加速图书馆联盟打基础
首先是改善网络环境。要提高网络运行速度,改善现有各成员馆之间的网络速度不一致的矛盾,使各系统对信息的处理不出现差异,方便各户检索。其次要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使其能够终身学习。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共享和文化氛围和一种维持知识基础的机制。
(二)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图书馆网络化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标志。要统筹规划,加强各成员馆数据库的建设,避免数据库的重复引进,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各成员馆在自身特点基础上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数据知识库,通过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将需要的知识及时提供给用户。
(三)做好信息安全工作
信息安全是图书馆联盟的重中之重,做好信息资源使用权的认证、权限管理是图书馆联盟的基础。图书馆业务员联机工作、馆际互借和电子文献的传递必须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四)加强各成员馆之间的理解
图书馆联盟一般是由共同特点、条件和共同目的、兴趣和需求而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各成员馆之间要达成构建具有特色图书馆联盟文化的协议,保证资金的稳定和连续,最好由了解整个计划的专门上属机构来管理资金,以优惠政策鼓励各成员馆的加盟,扶持其发展。保障各成员馆有充足的资源满足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图书馆联盟下的资源共享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加强图书馆联盟是网络时代图书馆合作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的途径。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联盟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巍.图书馆联盟与文献资源共享[J].图书馆学刊,2007(02).
[2]周明华,谢春枝.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05).
[3]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03).
[4]于湖滨,张军.图书馆共享联盟的形成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01(09).
[5]王英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享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0(02).
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个高校图书馆及外校内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所谓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指图书馆在现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各自将本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拿出供群体共同利用的行为。这对于市场经济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是使图书馆获得更经济便捷的文献资源的方式。
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1 协调采购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市场经济化的条件下,图书馆依据书刊资料的价格变化趋势以及需求量等时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该模式主要针对具有垄断性而需求量较大的信息资源,通常由政府行政投入并一省市为集体单位采购,从而保障图书馆数据资料的完备性。
1.2 图书馆间组成团体式的资源共享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比如同市同区内,图书馆间采用馆间藏书互借的手段人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是对纸质书籍资料的最有效资源共享,也是最原始也是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图书馆间仍然保留这种资源共享模式。
1.3 通过网络实现的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数字化在各行各业蔓延,图书馆也作为数字化的受益者,新时期下主要依赖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的各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借助网络,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化共享,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本校的师生信息资源共享,更为高校间、高校与社会图书馆间的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快捷方式,加强了校内外的信息交流,开创了校内外的读者资源共享的新纪元。
2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实现和完善资源共享事业建设的资金不足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是建设图书馆事业的一个必要环节,然而在各大高校图书馆中资金缺乏现象却普遍存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书籍等信息资料的单价随着上升,资金的缺乏,阻碍图书馆购进新书新文献等新资源,而资源的缺乏阻碍师生信息资源的获得,也阻碍图书馆与其他同行间的合作交流,从而与实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相悖。
2.2 传统落后共享模式阻碍共享最大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还有一部分图书馆仍依赖传统人工共享的服务方式。人工实现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不高范围也太小,并且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背景支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共享事业的建设带来的阻碍。
2.3 网络共享系统的漏洞
虽然数字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已形成,然而当中依然存在漏洞问题。一是各图书馆间的系统不一致,各馆各有自己的搜索系统,没有一个通用的一站式搜索网络;二是各高校图书馆的检索范围并未扩展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据库特色不明显,缺乏代表性数据库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或重复或老旧,共享意义不大等。
2.4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共享具有公益无偿的性质,然而信息资源作为知识商品却不同于普通的公共物品的共享。
在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信息的传播共享速度迅速,简单的一个复制黏贴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把付费资源盗取,侵权,对版权的漠视等现象普遍存在,而相关的法律法却不够完善具体,这给版权所有者的利益带来巨大冲突,给共享事业带来了疑惑。
3 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解决方法
3.1 科学公开管理购书资金,适当走市场路线
毫无疑问,充足的资金是确保信息资源丰富的重要物质保障,然而,资金问题一直是图书馆各项事业建设的拦路虎。在这个方面,图书馆应当做最大努力争取校方的关注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援助。这需要图书馆提高各方面的服务工作并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吸取其他图书馆的经验教训,依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机选择需要购进的新书新资源,并制作好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资金预算方案,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做到透明公开无私,为获得更多的资金打下基础。此外,图书馆可以迈开步伐,扩大资源共享的合作范围,适当走市场路线,有选择性的与某些报刊、杂志上、出版社等商业公司合作,图书馆为其提供馆藏不外放的信息资源,另一方为图书馆提供最新的独家资料,互惠互利,减小资金的付出而获得更多信息资源。
3.2 推动完善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共享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在这个方面,首先图书馆方应树立构建现代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意识,主动引进相关设备及相关人才。其次,还应加强与周边高校图书馆或社会图书馆之间联系,参与到信息资源共享的大家族中去。最后,积极带动更多图书馆加入到图书馆的数字化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团体中,从而实现推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更好的发展。
3.3 完善系统化共享网络
在构建好共享系统后,各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实际的系统问题及时作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检索方面上,建立更大的搜索网络,把搜索范围渗透到各个参与其中的高校图书馆中,使得搜索范围更大化。此外,建立更加完善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这个方面需要各大高校的共同努力,比方说,医学院可以把医学类书籍作为其特色数据库,警校可以建设以法律侦探推理等类型的书刊资料建成其特色数据库等等。总之,各大高校依据本校的办学类型及办学特色建立自身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避免藏书资料的重复无味的无共享意义的现象的发生。
3.4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我们,首先要树立保护版权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严格服从知识产权的利益安排。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分担资源购买成本,对有版权要求的资料在共享的同时要做好禁止复制粘贴拷贝的措施,比如禁止文字图片等等的导出,并同时做好馆内资源的保护工作,对进入资源库设置加密措施,维护自身及版权人的合法产权。
4 结语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是提高图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让读者获得更多的资料和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发展推广并做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是图书馆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环节,以充足资金作为背景保障,不断发展完善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让读者得到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是我们图书馆人不断追求奋斗发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李丹高路杨苑婷婷
[2]《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问题与对策》――汪 琼
[3]《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尚武
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 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的现状
部门信息管理缺乏规范流程,数据库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库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各部门各行其是,盲目采集,大量信息资源散落于各个部门系统中,互不连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各部门数据库建设以方便本部门利用为目的,在建设标准和规范上与其他部门有较大差异,数据定义不一致、格式不统一、设备接口不兼容以及数据交换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配置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的问题较为普遍。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号召,许多政府部门将硬件设备的奢华与电子政务建设绩效相等同,大量采购硬件设备,片面追求硬件设施的配置高档。高标准高价位的硬件使得政府采购成本奇高,而软件建设投入相对较少。加之部分部门缺乏对数据库的有效维护和监管,不能实时监测数据库运行情况,在资料库出现意外时不能及时补救,系统安全问题堪忧。部门资料库存在利用率和回访率低的问题。
条块分割的部门利益使信息流通不畅。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部门化现象严重,部分部门将掌握的信息资源作为寻求行政利益和提升部门地位的筹码。部门领导功利化思想及小团体主义严重,各部门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以本部门为中心,将具有相对独特性的信息资源垄断,阻碍了信息资源共享。加之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库建设纵强横弱,重纵向的对口监管和信息协调,轻横向沟通和协作,信息横向流通极为不畅。像地理、人口、金融、税收及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状况良好,而包括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救助在内的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情况不尽如人意。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部门间形成信息落差,部门对信息需求量和摄入量的不匹配导致信息交流的不畅以及信息获取滞后、时效性差等问题是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
部门领导思想落后,信息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政府部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有赖于部门领导的战略规划和行政支持。部门领导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长远预见对部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政府部门中,部门领导思想观念陈旧封闭,部门主义和利己主义甚嚣尘上,行政措施、管理体制和相关运行机制同信息共建共享的目标背道而驰,实行部门隔离和信息封锁的策略,将部门创收作为其唯一目标,这严重阻碍了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知识链在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跨部门政府知识获取。跨部门政府知识获取指的是将政府部门内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为政府编码知识,并能够为政府部门和个人所用的知识管理过程。良好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共享系统,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利用知识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搭建政务知识网络,一方面与已有信息进行相互对照,减少信息冗余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将社会—技术的获取策略相结合,将多种知识获取途径、知识获取方式以及多层次的获取主体相集成,在搭建政务知识基础平台的前提下,构建完备的知识获取技术系统。知识获取存在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和业务处理过程中,伴随着政府内外部的活动而进行,因此知识获取是长期的、动态的和充满活力的。
跨部门政府知识选择。知识选择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政府知识集成平台的知识进行选择,目前,政府知识集成平台的知识存在状态是离散的、尚未经过关联性处理的,因此该选择是政府知识模块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部门和个人根据需要对政府形成知识模块集进行选择,该选择是政府知识模块调用的过程。从政府信息资源知识分类可以看出,政府的隐性知识具有非编码化、非正式化、非结构化和高度个性化的特征,不容易交流和分享,需要更为深入地分析和挖掘才能够获得。因此建立跨部门政府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实现隐性知识的充分获取、传递和共享成为了必然。
跨部门政府知识生成。由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也是知识生成的过程,将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知识进行聚合,利用政务知识的相关联性,有利于发现新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出新的知识。关联知识聚类形成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专业性及应用领域进行切割,形成专家知识模块集和基本知识模块集。部门通过调用两类模块集,实现知识的循环利用。
构建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管理模型
政府各部门信息库群集成。信息库群是政府各部门数据库的集合,它的出现与各部门各自建设数据库相关。各部门利用其自身的行政手段、行政职权获取各种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信息,为跨部门政府知识库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政府各部门信息预处理。信息预处理过程是对政府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物理化处理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部门信息的分类排列、信息价值鉴定及信息部门内共享。在该阶段未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和精析,信息元素结构化整合、隐性知识外显化、信息跨部门间共享等问题有待解决。信息化处理阶段将信息流初步处理,为政府信息知识化处理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政府各部门信息知识化管理。该环节利用政府信息间的关联性,提取信息元素特征,结合政务知识链,实现知识的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和外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集成。构建面向对象、面向活动流程和面向主题的知识模块。
第一,面向活动过程的知识模块。该层次的信息单元集成是以活动阶段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其目的是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面向活动过程的信息集成重新审视政务管理活动,分析的各要素及其关系,并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与封装。在信息集成过程中把握政府各部门间信息供求关系与约束机制,形成面向活动过程的知识体和知识簇,实现对政府业务流的支持。
第二,面向主题的知识模块。该层次的集成是以信息应用主题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其目的是提高信息应用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信息价值实现和转化。将分散于各部门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息以某项应用主题为导向进行集成,建立相应的信息集成体。
政府各部门知识库群建立。将经过知识链处理所获得的政府知识根据内容映射进行分类,由一系列知识子库构成了知识库群,知识库群内知识的高度集成为政府各部门的知识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和冗余度较低的知识支持。同时知识库群打破了部门间物理隔离和信息阻滞,传播维度呈现多维多受众的特点。该库模块化和封装性的知识进一步为各部门所调用,支持政府活动。
运用知识管理提高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水平的建议
政府部门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在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推进过程中要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做到各部门数据库业务协同、技术对接、结构统一、资源交换无障碍及标准一致。明确长期建设目标和近期建设方案,以长期规划为指导,制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目录体系、管理办法、元数据格式、参考系统结构及组织结构建议方案等。同时积极开展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技术在部门内的推广以及人员培训等工作。
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管理系统。搭建包括面向对象、活动过程和主题的知识集成模块,实现各部门异构数据的无缝整合和有效对接,并在整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知识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等知识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实现知识的创新增值。同时,构建政府知识网络平台和知识社区,促进政府部门人员知识共享,帮助部门人员理念交换,扩展人员知识领域和知识面,最终形成良好的头脑风暴过程。
- 上一篇:改良土壤的思路与方法
- 下一篇:循证医学的优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