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品课程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标 新课程环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
1概述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渐渐在教育领域里取代了应试教育的位置,在这当中,思想品德课已经不光是照本宣科只有空谈而没有实际的课程,学生也不再是只被动地接受教师授课的对象,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课程本身,都将发生新的变化。
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传授,却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活动实践中缺少相应的教育。新课标则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新课程是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材的说教内容会变少,所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讲课的时间将会变少,从前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将坚持不到二十分钟,而这样的课程,是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所以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
思想品德课在新课程环境的影响下,无论是从课程的名称、课程的标准还是从教材的编写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思想品德课也必须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2新课程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而在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中,教师则是作为实施的主体出现的,新课程改革里面的贯彻和落实是由课堂教学直接反映的。在思想品德课程中,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到文本形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能力上具备新的要求和创新的能力,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这里所说的新要求和创新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以往没有的要求,其次是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不过,因为不同环境下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没有达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这些没有达到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还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原有的教学方式、原有的师生观念对待学生和课堂,导致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本质上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推进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利用这个对各类各级学校的教师技能进行训练。
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2.1 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争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的特点主要为:
首先是内容生活的特点。所谓的内容生活性,指的是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以及贴近学生的生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往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新课标对内容生活性的要求。
其次是学生成长的特点。所谓的学生成长性指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以学生为本是思想品德新课程关注的重点,不仅如此,对学生成长的需要、生活的经验、情感的体验等方面都要进行重点关注,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再次是过程实践性的特点。所谓的过程实践性,指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以此来让学生获得道德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里所说的生活实践指的又是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促使学生真正能够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德和正确思想观念的新人类。
最后是学习主动性的特点。所谓的学习主动性,指的是学生学习主动并且进行自主学习。在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的现在,人们信奉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者需要有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从主体也就是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独立、自主,具有学习创造性的人,成为能够掌控学习的人。
2.2 思想品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本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思想品德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生已经代替教师成为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面向学生,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心理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组织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具有新的教学能力。
2.3 思想品德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扩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笔者在教授《做情绪的主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课前曾制作过调查问卷,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烦恼并汇总出结果:学习中的苦恼占31.9% ,与同伴交往上的占21.5% ,与父母关系上的占 19.4%,对自的己认识上占9% ,身体方面的占4.3% ,其他占13.9% 。
针对这个调查,笔者在课上先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烦恼,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情绪产生的原因,最后教师对此进行分析和调节,告诉学生要关心和尊重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行道德层面的教育。面对学习上的烦恼,教师还指出,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3新课程环境中对教师能力新要求的体现
在新课程环境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往往对学生的各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教师的新能力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谓的新要求,就是要教师具备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等。但具体说来,新课程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程对于教师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学设计的能力
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指一种活动或者规划性的活动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自己事先选择好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整合,创设出新颖的教学情境,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这个新的情境中学会独立学习、自主学习。
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但要写好教案,还要在教学计划中为学生拟定一些上课之前需要提问的问题,学生们在老师正式上课前自主学习后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们不但完成了独立、自主地学习,又完成了教师事先拟定的教学计划。
3.2 对教师课堂实施能力的新要求
对于思想品德这门课来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执行预定的教学计划,传授教材内容,这已经达到了课程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反而成为教学的主体,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能掌握到的知识少之又少,他们只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出现在这个过程中。
但是在新课程环境中,学生成为主体,教学实施是师生共同参与,以预定的教学计划或信息技术为中介,在创造性的课堂中来创造有意义的教育。新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体验,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的,因此对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的要求就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4综述
篇2
一、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是与普适性成人理论培训课程相对而言的课程类型。实质上是一个以95598客服专员工作现场为基地,满足于“三精三实”特点的课程类型。即课题选择精准、课堂呈现精致、课时安排精巧、课堂效果好、对工作有改善并来源于真实场景。精品课程在强调分中心全体成员有课程决策权这个基本前提之后,课程所产生的结果符合分中心运营实际和客服专员的真实需要。各参与部门根据其自身的实际业务需求、培训师的特点等,会形成独特的课程风格,使部门课程特点不断彰显,特色日渐鲜明。
精品课程开发是指分中心专兼职培训师通过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形成课程并不断改进的过程。具体讲,精品课程开发就是根据分中心的实际条件,鼓励专兼职培训师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发精品课程的动态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分中心为基地进行的、由专兼职培训师、客服专员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过程。
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开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相对精品课程开发,精品课程是一个结果性的概念,而课程开发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它是实现精品课程的重要途径。精品课程只有通过开发的过程,才能实现理想境界;精品课程是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形成完整的课程形态。
二、精品课程开发的特点
精品课程开发共有四大特点(如图1所示):
1、精品课程开发的全民性。从参与精品课程开发的人员来看,部门主任、值班经理、主管班长、专兼职培训师等都拥有提出自己关于课程意见的权利,因此,精品课程开发的过程必然体现出全民性。
2、精品课程开发的灵活性。精品课程开发要做到鼓励分中心全体人员参与到课程建设中,这就更容易将各种新知识融入到课程中。与此同时,精品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各部门、各层级客服专员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且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精品课程的多样性。
3、精品课程开发的多样性。精品课程开发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师资条件、现场需求等)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即精品课程开发是灵活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4、精品课程开发的独特性。每个部门的培训思想和培训宗旨有可能不同,加上各部门的师资条件和现场需求差异,使得开发出来的精品课程具有明显的差异特性,这种独特性的表现可归于部门特色。
三、精品课程开发与专兼职培训师综合能力提升的关系
培训师的专业化水平是直接制约精品课程开发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品课程既是分中心的课程,也是培训师的课程。培训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培训师与课程彼此依从。开发精品课程固然需要管理者的精心组织,也需要专家的指导,但更需要的是培训师的参加和努力。在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唯有培训师的共同参与,才可能真正出现多样化的探求,使精品课程真正契合参训人员的特点和需要;唯有培训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培训师与参训人员的互动,才能使精品课程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创新。
发展培训师的素质是开发精品课程的客观要求。开发精品课程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解精品课程的意义与精神,明确开发课程的目的,对参训者需要进行科学评估,而且需要将策划和编制的课程进行实施,根据实施过程中参训者的实际反馈,对课程进行分析评价,更需要在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调整、发展和完善。在开发精品课程的全过程中,评价、组织、收集反馈资料、修改方案等一系列的环节和内容的主要担当者是培训师。因此,培训师的专业素质是开发精品课程的基础支撑,培训师的专业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的开发运作,直接关系精品课程的质量。正如美国著名课程专家舒伯特所说:“课程改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现实的意义上,专业的发展就是课程的发展……专业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身,而是为了促进课程的改进,课程改进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
培训师的能力提升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全过程。精品课程开发为培训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在培训师主动参与和有效合作中,加强了培训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了培训师形成完整、敏锐的课程意识。可以说培训师的能力提升与精品课程开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精品课程开发对促进专兼职培训师能力提升的作用
1、精品课程开发变革了培训师与课程的关系,有助于强化培训师的课题意识。
所谓课题意识是指培训师在考虑教学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课程意识是培训师必须的专业意识,加强课题意识是培训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培训师的课程意识程度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性条件,培训师是否具有主动理解教育活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意识,能否自觉与敏感地将课程意义与考虑教研活动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相链接,对于获得教育活动良好效果至关重要。培训师的课程意识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加强,精品课程开发对强化培训师的课程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精品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培训师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的编制者和开发者;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评价者和修改者。相对于使用和执行课程而言,编制开发和评价修改对培训师的课程意识有着更为必然的鲜明要求,这种对课程意识的鲜明要求能促使培训师加大对课程意义的关注度,能有效提高培训师在考虑教学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与自觉性。
2、精品课程开发是具体而实际的研究过程,有助于提升培训师的教育研究素养。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教育的复杂性规定了教育研究的永无止境,同时也规定了研究教育是培训师的工作职责,提升培训师的教育研究素养(含教育研究的意识、态度、职能、技术)是培训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培训对象、培训资源、课程资料、课程成效等要素进行具体而实际的研究是精品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核,精品课程开发所经历的“策划和编制实施和评价调整和创新”过程符合教育教学研究“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和验证普及和推广”的基本程序要求,如图2所示。
从一定意义上说,精品课程开发是一项科学而有序的教育研究工程,精品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具体而实际的教育研究过程。开发人员挖掘、选择和运用教育资源,策划和编制教学方案,组织活动与反思,改进或重构教育方案等都必须亲历具体而实际的研究活动。这些研究活动的亲历不仅有利于培训师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研究态度,而且能使他们的研究与综合、想象与假设、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教学研究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3、精品课程开发是专业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培训师的专业实践品性。
精品课程开发不是纸上谈兵的纯学术活动,也不是仅凭经验的纯操作活动。精品课程开发是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为指导的学术和经验兼需的专业性实践活动。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观念与行动、理论与实际、文本与现实之间一定是密切关联、不断发展、交互作用的。精品课程开发既需要培训师在业务和经验层面兼备“本质力量”,同时也为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价值品性、思维品性和能力品性创造了条件。第一,精品课程开发有十分明确的总目的以及各环节的具体目的。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培训师不仅清楚自己的目标、方式、效果,而且知道为什么而开发,这种自明专业实践价值要求并为其积极努力地发挥“本质力量”的实践行为,有利于促进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价值品质。第二,精品课程开发是以研究探索为底蕴的专业实践活动,开发精品课程不仅是一种行动过程,更是一种认识过程,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培训师的行动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理性的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认识课程要素、课程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案,这种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积极思维活动有效发挥“本质力量”的实践过程,有利于促进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思维品性。第三,精品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是培训师,在开发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遴选教育资源、策划和编制课程方案、实施和重构课程方案等既需要培训师拥有一定的内能和外能,又能让培训师倾其内能和外能,这种实践过程有利于促进培训师形成专业实践的能力品性。
4、精品课程开发把培训师放在新的实践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培训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全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是,海量课程资源的存在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匮乏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复性、低效率、低品质。要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精品课程的教学交互优势,必须着力解决其课程资源的“老化”、“同质化”、“低质量”、“共享难”等现实问题。因此,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问题是近年来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低质量和优质资源的匮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量大任务重与人手时间紧的矛盾,使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单兵作战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精品课程之所谓“精品”,首先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这种“高质量”不仅仅是网站设计的技术水平高和网页的外观布局档次高,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水平高,即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反映前沿和实践性强。目前多数精品课程的网上资源开发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精品课程的评估和检查,只保证课程建设外观形式上基本过关、没有明显技术设计失误即可,在资源教学设计与建设方面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电子教案里的教学内容陈旧无更新,更谈不上创新,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只能是资料的简单堆砌和重复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欠优,教育实效性较差,师生从精品课程开发中获益甚少,精品课程精品效应不佳成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但从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来看,课程网站的优质资源较少,教学资源共享性差。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很多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极为简单,就是教材的翻版,缺乏思考创新,教辅资料也是相对“鄙陋”,无法跟上教学形势的发展。精品课程资源优化更新机制的不健全使精品课程“低质量”,无人“愿享”。二是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而自主开发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灵活安排的,而不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其他教师协作教学所用,这种“各自为政”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导致教学资源很难共享。三是有些高校出于知识产权保护、资源独享的考虑,不愿将其“品牌”课程与其他高校共享。这些精品课程网站往往会对外校的网上探访者设置各种障碍,使探访者难以访问到该校精彩的网络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为把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五个一流”示范性课程,必须确保课程建设的“精品性”,而前提是必须确立严格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但事实是,当前的精品课程评审“内容指标单一,要求的标准较低”[1],检查的内容仅包括“网站是否连通、是否全程录像上网、教学资料是否更新”三项基本指标。只要能达到“确保课程支撑网站正常运行并做好网上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审就算通过,精品课程就能立项。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精品课程都只是“形式精品”,至于其品质质量却是完全“名不副实”。当前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另一弊病是评价主体本身的局限性,精品课程的评判往往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和少数相关学科的专家来评定,而很少有亲自开发精品课程并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的参与评价,更没有实际利用精品课程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的参与评价和评审。这种欠缺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必然导致课程评价的某种“失当”和“无效”。更严重的是,由于实际工作操作上的困难,对于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情况和师生实际应用效果情况根本无法考核。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确保精品课程的“优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品质要求
精品课程要想成为“精品”,必要条件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刻、创新和具有实效性,而这个条件只有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学术水平较高、紧跟实践教学形势变化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也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品效应’发挥的关键点。”[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精品课程“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师资教学队伍。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的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因为自身理论造诣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学术上深入的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这也就必然使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教学团队中众多的中青年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往往对国内国际热点现实问题最为关注也甚为了解,能紧跟时展潮流进行理论创新,同时他们的电脑使用和多媒体制作的水平也较高,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就好。现在很多高校进行了精品课程的专题式教学,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反映了现实热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又带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研创新能力,这是非常好的教学改革。
(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能否真正起到“以其示范效应带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关键在于构建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教师知识成果的独有性和专利权,并建立对精品课程开发教师的扶持和奖励机制,保证教师的合法和正当利益,使教师安心且乐意地让“资源共享”。其次,加速建立各高校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一体化机制。一方面,树立协作共享意识。“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精品课程具体实施建设者均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知识壁垒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将自身的优质课程推出去,积极吸收外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优秀的教学效果,加强交流、合作,努力推进各校精品课程共同发展。”[3]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制定和采用统一的精品课程开发设计的技术标准规范,对协作院校主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统一进行标准规范操作的培训,并设定统一的网上资源共享的便捷路径,形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享的标准化平台,进一步提高资源统一开发和共享利用的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的效益最大化。
(三)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课程评审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精品课程资源之品质欠佳与难以共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为保证精品课程的优质开发和有效共享,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高校应建立严格有效的课程评审机制,确保真正的“精品”才能作为精品课程。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评审方式,必须由偏重专家评审、硬性指标评审转向注重师生、专家共同评审和课程应用实效性的评审。当前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专家评审,专家评审确实能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理论性、思想性的优劣把握得十分精准,但专家不像师生是课程建设后的直接利用者,不能一线感知课程网站建设的实际“精品效应”的辐射和带动情况到底怎样,很难对精品课程应用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精品课程对于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对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来提高教学的效果,精品课程对于学生的作用是通过精品课程的学习和利用有所受益。健全精品课程评审机制的关键在于更多地纳入、体现师生的客观评价,把是否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利用,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所收获,把精品课程“精品效应”的辐射率、影响力作为衡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性的根本指标。第二,高校应对倾其所能奉献才识、能力和精力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的教学团队给予充分支持和奖励,对教师的知识成果进行积极保护。构建完善的面向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是深化精品课程优质建设的机制保障。同时,为保证网络资源的高效共享,各高校可以给予“乐于分享课程资源给他人”的教师奖励补偿,对于想分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外来访问者收取适当分享费用等各种办法来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的意义
努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机制,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其根本价值所在是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和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则是多方面的。第一,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可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成本。第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各高校应弄清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与利用的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应用的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服务。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体化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优质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等.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实践探索,2008,(11).
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
篇5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5)重视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必须以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为依据,尽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省、部级重点教材,获奖教材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应结合学科、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选出最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具有特色、反映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的高质量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应尽可能地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设计,将本课程领域中的最新技术成果适当引入教材内容。另外,应加强实践教学类教材建设。
(6)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是实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训条件和实训过程,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精品课程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开展,同时结合生产服务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加强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习训练基地建设,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专业训练力度。
(7)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从开设到成熟、从完善到精品,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校内外专家成立专家组对精品课程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监督和检查。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从学生成绩、学生和督导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认可度,社会和同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其中社会认可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训、实习产品体现的应用价值;二是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三是在技能竞赛中的获奖率。
在完善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激励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职院校都把精品课程建设摆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地位,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重大的进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真正体现高职教学思想“工学结合”理念的课程偏少。大多数课程存在如下问题:单纯进行课程建设、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理论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教学课的建设;方便评估专家的界面多,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界面少;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少。
(2)建设完成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性不强,利用率偏低。很多精品课程提供的资源不完整,资源完善、自成体系的较少,链接的常见资源较多,创性性资源少,建成之后网络共享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
(3)精品课程缺乏动态更新。精品课程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很多建设完成的精品课程在获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以后就算大功告成了,缺乏对最新高职理念和技能要求的补充与完善。
(4)重网络课件,轻教学质量。不少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制作了网页和课件,但也只是书本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
(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对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不仅看数量,更重要的看规划、布点和功能,并且提出要满足学生体验企业文化需要的要求。
(6)缺乏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投入。往往是申报前做足工夫,评审后不再理会,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势,缺乏长效机制。
2.加强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认真领会、贯彻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新要求。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评审指标体系,其中包括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制定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4年还出台了《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7年制定并在2008年和2009年逐步完善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等。通过分析这些已出台的政策及其变化,可以看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重要趋势。认真领会、贯彻最新的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品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必须从长远着眼,慢慢积累,逐步规划。要建设一支成熟、优秀的师资队伍就必须有良好的系统机制,如外聘机制、竞争机制、培养机制等。2007年以来,教学队伍评审指标强调了高职院校教师要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特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提出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和行业影响力;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是由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外聘教师三者的组合。因此,打造精品教学团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3)加大经费投入。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经费支持。应设立专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用于课程基本建设。采取“年度考核、滚动支持”的办法分配。同时根据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不同需要,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网络教学投入,以支持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并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对有突出成绩的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参与者进行奖励。
(4)评建结合是保持精品的根本。课程评估结束后的后续课程建设和验收工作要常抓不懈。课程评估只是手段,建设才是重点,要以课程评估带动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应本着“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旨在提高”的宗旨和原则进行。
(5)重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每年要更新部分网上内容,需要不断地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开发的教学软件需要及时地不断更新,以便能在新的运行环境上使用;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新的教学资源,在开发优秀教学资源的同时,又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建立一个高效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使各校的优质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的会员制的操作方式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标准要求高、基础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成果见效慢,所以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密切配合,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精品课程的内涵,做好人力、物力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S].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3]毕丽红,朴立华,张淑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时空,2009(5).
[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DB/OL].省略.
作者单位:
篇6
关键词 开放课程;精品课程;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庆英,江苏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徐州221009
一、引言
近年来,一场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络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开放教育资源”传播在国内外高校悄然兴起。开放教育资源是指“不受版权限制的或者是在知识产权协议下的,可供他人免费使用或复制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课程资料、教学模块、教材、教学录像、试卷、教学课件,以及其他用于获取知识的软件工具或技术系统。高校开放课程资源(OCW)是高校开放教育资源传播的一大组成部分,是指高校在某种开放协议下开放的、可供世界各地免费共享的课程资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日益紧迫的任务。2003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启动了以精品课程为重点的课程建设。我国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开放课程,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中产生了良好示范效果。
但随着OCW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国外开放课程在国内一炮走红并得到广泛传播,而我国的精品课程传播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本文旨在对OCW课程和精品课程传播中的“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建设的管理机制”、“课程版权的归属”、“课程内容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精品课程的“课程更新”、“网络技术”、“宽带技术”、“受众学习理念”等中国特有的传播外界环境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讨,以促进其有效传播。
二、從开放课程的传播看精品课程的传播
(一)课程传播的目的
OCW课程传播的目的是向全社会开放高校课程,传播对象为普通教师、学生及自学者。高校拥有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着创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重大使命。世界上许多大学开放课程把回报社会看作是大学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耶鲁大学的基本使命是: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日本京都大学校长KazuoOIKE在谈及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时,表示希望“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国外开放课程传播的着眼点是全社会,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发展作为出发点,以造福人类为目的。我国精品课程也在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机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精品课程的着眼点是高校师生,目的是促进高校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由于高校学生已占有相对丰富的资源,所以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精品课程只能起到补充作用。但社会中却有大量没有机会占有高校资源的人群渴望学习,他们期待能享有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将开放课程传播的受众对象定位为普通学习者,有助于满足普通学习者的学习欲望,给普通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而精品课程传播的受众对象集中在高校学生,從而限制了其传播的内容和传播的广度。
(二)管理机制
OCW一般是由高校作为项目管理单位运行,可能会有其他基金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这些项目提供资助,因此OCW的管理部门就是高校自己。学校根据课程的传播需要,设置专门小组组织OCW的制作、版权协调、、评估。小组成员本身对课程传播内容比较了解,所以更容易了解教师及学习者的需求,更能配合课程制作,并推动课程的传播。OCW项目对课程传播质量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要求教师把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传播,其原则是教师自愿,如MIT、USU。后来有一些学校展示自己较好的课程,如CMU、Yale。
精品课程是国家项目,实行层级制管理。精品课程项目每年由教育部发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文件,投入经费,组织本地区高校精品课程传播建设工作,组织地区精品课程评选。各高校在校内精品课程申报评比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地区级精品课程。然后各省级教育部门将地区级精品课程报国家,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对入选的课程授予‘国家级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并上网形成中国高等精品课程网站,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因此精品课程的传播管理是一个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的过程,其间涉及许多行政部门。而且精品课程对课程传播质量要求较高,对授课教师资质、人数也有限制。相对复杂的精品课程管理机制,使得一些优秀教师望而却步。而且各大高校一般没有精品课程技术小组,在制作精品课程时,授课教师会有超负荷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师的工作精力。部分申请精品课程的教师为了取得精品课程的名额,将授课的标准向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看齐,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忽视了学习者的需求,制作出的精品课程与实际需求有所偏差。
(三)课程版权归属
篇7
一、“精品课程”:构建教研新模式的平台
借鉴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广东省中山市于2004年率先启动了区域性基础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成功地申报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这一课题旨在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而可持续地提升区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和开辟新的有效路径。在此,“精品课程”指的是借助“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群”“骨干教师网”和“管理策略集”等构成的系统来建设优质高效且具有很强辐射力的示范性课程。依托中山市“精品课程”的平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教研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一)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理念
传统的教研活动以优质课的听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具有重视教学、突出教法的优点,同时也有忽略课程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不足。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基于“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教研方式变革。所谓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指的是以知识单元或特定的综合性主题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资源、内容、策略(方法)、过程、评价为基本集成要素的动态性建设。基于此,我们的教研活动方式由优质课的打造转向为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精品课程模块开发,进而使得教学研究由关注“上好一节课”拓展到重视“上好一个模块的课”,由关注“课堂中上好课”提升为全面关注“课堂前中后上好课”,由关注教师把课上好转向为关注学生把课学好。
(二)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实施
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模式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工作:其一是研究和开发精品课程模块;其二是运用和推广精品课程模块。
就前者而言,我们首先将课程模块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品德与生活》主要以知识单元来分模块,而《品德与社会》以综合性主题来分模块。这样的划分能够保证课程模块的大小合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册教材都只有3个单元。如果以单元划分,每个模块的容量就相对较大,不利于教师教学。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建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精品课程模块,它包括开发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教学课例选、教研经验集和课程资源包。由此,整个教研活动的展开,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大大超越了此前的优质课听评模式。以课程模块规划书为例,它要求教师们能从课程整体(如学段、学期等)上对某一模块进行考察和规划,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总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相关策略,课时安排等。模块规划制约着精品课程模块开发的整体水平,引导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和学情等加以分析和把握。例如,大涌镇旗南小学教师在编制“我心中的老师”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主题五)精品课程模块规划书时,有的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教材中缺乏关于尊师的名人故事和名言,提议加以补充,也有教师结合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的生活德育理念,提出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教师交往的真实生活而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去爱师敬师,认为这才是教材的编写思路。经过大家的讨论和辨析后,最终确定选择后一种思路作为大家的共识来编入精品课程规划书。事实上,编制规划书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毕竟这样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更强调以实际教学为根本导向,而这一讨论、辨析和研究的过程更是教研活动所关注的目标。
在研究和开发了课程模块后,我们采取各种活动将获奖的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在网上向全市教师推荐,进而引导和鼓励其他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充分运用这些优秀资源来开展教学。同时,要求教师们在运用过程中,尽可能地提出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以供研发者进一步反思与改进。例如,我们组织了一次三区联动的精品课程“研”“用”结合交流活动。活动中,东区朗晴小学的陈慧老师,运用石岐第一城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怎样看电视”一课,而南区良都小学的陈莉江老师,则运用东区朗晴小学研发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做诚实的好孩子”精品课程模块资源包,上了该模块的“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精品课程“研”“用”结合的教研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建构起课程的“双重身份”,既是精品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又是精品课程的推广和享用者。
(三)基于“精品课程”的教研活动成效
篇8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课程录制;发展概况;课程储存
1精品课程录制的背景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标志着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
十年来,在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精品课程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广播电视设备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同时为精品课程录制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精品课程录制,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较高水平的制作团队,而且需要与教师的沟通与协作,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录制的质量和水平。
2精品课程录制的发展概况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播电视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课程录制先后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2.1精品课程录制从摄像机单机逐步到多机摄制阶段
录制初期,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以及录制设备技术条件制约,高校一般采用摄像机单机拍摄。如果一门课程录制中包括教师镜头和板书,就要分两次拍摄完成。前期拍摄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然后进行剪辑、字幕等后期编辑制作过程。设备条件较好的院校,精品课程可以实现多机位的摄制,不仅节省前期拍摄时间,而且保证了拍摄过程的顺畅。但是,后期制作任务依然很繁重,录制效率及质量没有太大提高。初期阶段,高校精品课程录制大都采用模拟信号设备,随着广播电视设备的发展,逐步发展到数字信号设备。由于设备技术条件及制作环境的限制,精品课程录制质量不高,录制形式比较单一,可视性效果不佳。
2.2精品课程录制进入摄像机多机位拍摄、现场切换阶段
随着科技与广播电视设备的不断发展,新型电视数字设备日新月异,为精品课程录制提供较高技术支持。高校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硬件、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为更好地保证精品课程录制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录制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设备数量的增加,精品课程逐步实现摄像机多机位拍摄、现场切换录制阶段。精品课程录制内容由教师主讲的单一场景,逐渐加入学生场景、板书场景,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录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程录制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实现灵活多变的场景现场切换,增加精品课程的可视性效果。由于增加了电视视频切换设备,现场实现多路场景的切换与录制,极大地减轻课程前期录制的工作量,为后期编辑奠定良好基础,不仅提高制作效率,同时也保障了精品课程的录制质量。
2.3电视演播室录制精品课程阶段
随着精品课程录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除设备技术条件外,精品课程录制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录制环境由最初的一般教室、多媒体教室逐步过渡到电视演播室。随着国家精品课建设的不断深入,山东省内部分高校开始建设电视演播室,增加设备投入,为精品课程录制提高良好的技术保障。演播室的建设与使用,为精品课程录制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一是声学条件,由于室内装有吸音板和隔音材料,课程录制声音效果极佳,而且不易受外界噪声的干扰;二是温度条件,演播室内装有空调设备,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保证精品课程地录制;三是照度条件,演播室内的灯光色温一般为3200k,摄制中心照度在1000~1500LX之间,充分满足教学及精品课程录制的要求;四是设备条件,电视演播室是集摄像系统、制作切换系统、调音系统、录像系统等组成的集成化电视设备制作系统,可以实现拍摄、录制、特技、字幕等一套完整精品课程的录制,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为精品课程录制提供良好技术和质量保障。
2.4全自动录播教室录制精品课程阶段
随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精品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加,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又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技术部门录制任务繁重,现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条件已无法满足大量的精品课录制需求。高校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快速发展,为精品课程实现网络传播创造了条件,高校也为提高精品课程质量和水平加大了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近几年,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出现与使用,促进了精品课程录制方式的新变革。全自动录播教室是集多媒体技术和演播室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一般包括目标定位系统、摄像系统、编辑系统、软件系统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一键式操作实现精品课程的录制,并且真实再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自动录播教室的使用,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录制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将录制的精品课程内容进行网上传播,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目前,部分高校精品课程大都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录制的方式。
3精品课程储存方式及特点
随着精品课程录制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同时面临着课程储存的技术问题。课程存储先后经历了录像带、光盘、硬盘矩阵等发展阶段。
3.1录像带储存方式
录像带上涂有磁粉,电信号通过磁头线圈转换成磁信号,磁头的磁信号作用于匀速旋转的磁带,形成磁带上的磁记录信号。录像带储存的最大容量一般为120分钟。由于录像带的结构特点,一是在经过多次复制和使用后,信号质量会有明显的降低;二是保存条件较高,录像带储存既要有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又要注意防潮、防磁、防尘等技术要求,储存难度大、成本高。
3.2光盘储存方式
由于光盘采用光学记录技术,信号质量稳定,可以极大满足精品课程大容量储存。从VCD到DVD光盘,容量也由700M扩展到4.7GB(单面单层)和17GB(双面双层)。DVD储存具有安全性可靠、稳定性较高等特点。光盘的独特记录格式,在经过多次使用、复制后,仍然具有较高的信号质量。光盘的保存要注意盘面清洁,不要磨损或是挤压,以免造成信号质量的降低。
3.3硬盘矩阵储存方式
硬盘矩阵是由多个独立硬盘组成的硬盘组,具有储存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使得多媒体资源管理软件与硬盘矩阵相结合,市场推出新一代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精品课程的储存、编目、查询、检索等系统管理。多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具有存储容量大、系统稳定、操作简便、维护简单等特点,是今后高校精品课程储存的发展趋势。
4结束语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广播电视设备技术的不断创新,对高校精品课程录制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新型电子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高校精品课程录制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篇9
关键词:B/S模式;精品课程;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涉及一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又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各门精品课程项目的负责人并不一定都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建站技术,往往无法独立完成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他们一般是与计算机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或直接委托计算机技术人员单独来完成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工作,这对网站的后期维护更新也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我们考虑建立一个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平台,利用此平台,建站教师可自主完成精品课程建设信息的,对课程资源进行管理,实现文本、图片、课件等资料的上传等功能。
2 用户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研究的开发不只是一项课题的研究,它同时也是一项有益学生学习和老师及学校工作的工作。对学生而言,利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可以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对老师而言,教师可在模板上输入本门课程的详细的课程大纲、课程课件、学习指南等内容,从而完成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站工作,生成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站。,对学校而言,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研究将有助于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向前迈进一步,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而这次设计工作所需要的环境和工具如电脑和全部软件我们都具备,所以这个开发具有很好的经济可行性。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群;交通工程专业;教学资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3.0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89-03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op-quality Course Group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Liu Li-xin,Song Nian-xiu,Qi Xin-yu,Liu Gui-li,Zhang Zhen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nsportation,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gdao 26652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op-quality course group can optimiz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 involv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and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laboratory construction,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think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the concept of teaching can be explicit.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is explor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Key words:Top-quality course group;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eaching resources;teaching quality
一、引言
精品课程群建设是与单一精品课程建设相对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本科课程建设中的系统工程[1]。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以实用高新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建设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精品课程群,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2]。
二、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1.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3]。
2.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一定是授课经验丰富,且从事过科研活动的教师。主讲教师负责精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另外,每门精品课程都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和教学辅导队伍。要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博士后以及硕士生从事教学和实验辅导工作。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也应有一段时间从事教辅工作。一般来说,每30至40个学生至少应安排1名教辅人员[3]。
3.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在充满趣味性和想象的工程中学习和掌握。同时,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又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都应上网开放,通过教案上网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3]。
4.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需要精品教材,而且,这些优秀教材应该是系列化的。主讲教授和其梯队应积极编写,更新有关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秀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3]。
5.实验内容建设。实验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活动[3]。
6.机制建设。教授特别是名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讲课是教授的天职。上了讲台,为广大学生上好课则是教授们的职业道德。学校应要求和鼓励教授们积极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同时,更应从机制和投入上采取切实措施,为精品课程建设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例如,学校要拿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奖励和表彰。在用人方面,也要有灵活的用人机制,要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检查评估机制[3]。
三、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1.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指导思路。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3]等六个方面,可见精品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设计后加以综合就能够实现的。我院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的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推进交通工程类课程的整体建设,避免各课程相互独立,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精品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交通工程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应该是将一些课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两种[4]:一是串联式,即它们之间前后顺接、关系紧密,不宜分割或颠倒,构成一条教学的主线,例如交通工程学与交通规划是交通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三者构成串联关系;二是并联式,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作灵活组合,例如交通设计、交通控制、交通安全即为并联式课程。应该将串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并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进行系统教学,同时通过案例教学、综合设计等环节加强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
3.精品课程群内容的知识更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取舍,彰显活力,体现先进性与实用性。就交通工程专业主干精品课程群而言,要结合交通发展不断革新课程内容。所以。精品课程群的建设注定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4]。
4.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评价体系。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是否为精品课,必须以学生评价为主,听课学习的学生普遍或绝大多数认为这一节课讲得精彩生动、受益匪浅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使精品课程群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精品课程群建设方案
1.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按照宽口径与重基础的教学理念,强调各门课程的联系与融合,促进课程综合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彰显活力,体现先进性与实用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将教育资源整合,优化课程结构,用较少的授课时间实现知识覆盖面的最大化,用系统工程的理念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5]。科学制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扩展课程群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知识,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教学大纲既体现本课程独立的系统知识,又体现群中各门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同时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做到精选和精讲教学内容,精用教学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确定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围绕教学计划,对专业精品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同时注重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既包含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又包含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配套建设相应的实验课。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应该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统一学时分配,加大课程重组力度,合理处理课程之间的关系,促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4]。结合各类学生科研竞赛活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责任心的教师队伍,提倡名师主讲和建设精品课程群的同时,带动和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保障精品课程群的建设质量。提倡以学术带头人、教授和副教授为队伍核心,不断提高和丰富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和实践经验,要求每位教师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系统学习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相互关联性,一方面重视融合课程群中各课程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授课教师可进行双师培训,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观摩、交流探讨,虚心听取学生和教学督导意见,对课程群中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共同提高队伍的教学水平,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五、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管理与评价
1.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管理。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工作应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半年或一年进行课程建设的检查与汇报,根据课程群在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管理,对建设任务迟缓、建设效果不明显或出现教学事故的课程群,应该警告直至撤销立项。根据精品课程群建设验收指标体系,严格按照条例进行结题验收,不合格的课程坚决撤项,否则将影响整个精品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达不到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目的。精品课程群的建设应设定专人负责,通过动态建设方式限制精品课程的有效使用期,敦促其根据学科和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和更新[6]。
2.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评价。为了确保精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广泛听取专家和学生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等形式,在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管理和评价,否则将流于形式[7]。此外,还需要强化课程群的内部联系,并按照课程群建设的要求逐步完成建设任务。进一步强调课程群建设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所起的作用,强调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等要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的促进与推动。
六、结语
精品课程群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8]。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可以充分体现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项聪.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优化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8-10.
[2]孙涛.精品课程群建设模式及优化研究[J].北京教育,2008,(1):43-45.
[3]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9):6-7.
[4]丁辉,姚庆文.现代电气技术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6-18.
[5]覃永新,蔡启仲,陈文辉,林川.微机与嵌入式系统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298-299.
[6]项仲平,董秀成,陈燃进.精品课程群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5):61-63.
[7]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3-35.
- 上一篇:医疗耗材使用管理制度
- 下一篇:计算机云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