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伦理学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伦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伦理学

篇1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理论;原创性;现代科学体系

引言:

建筑学科理论著作繁多,笔者在阅读建筑理论时总能看见其他学科理论:如建筑结构学常引用物理学,材料力学等学科理论;又如建筑空间理论常引用心理学,色彩学及人机工程学等学科理论。出于对建筑学理论知识结构及其来源的好奇,笔者试对建筑学理论的原创性进行初步探讨。

1 何为建筑学理论

1.1 建筑学的定义

建筑学定义自古以来众说纷坛,这些定义大体可分为两类――狭义与广义。

狭义上的建筑学一般被认为是研究人类建造房屋这一活动本身的学科;广义上的建筑学一般被认为是研究人类建筑行为相关所有事物的学科。

笔者更认同广义定义,在此将文中所提“建筑学“一词语义限定为此。

1.2 建筑学理论的定义

要定义“建筑学理论”一词,必先定义“理论”。一般认为,“理论”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1]。

“建筑学理论”一词的定义与“建筑学”一样没有定论[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建筑理论是判断建筑或建筑方案优劣的依据,而这种判断是建筑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3]。

因此,笔者将本文中“建筑学理论”一词定义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建筑活动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1.3 建筑学理论的研究内容

如果自然学科关心的是“事物是如何的”,那么应用学科关心的是“事物应该是如何的”。

杨健认为,对于建筑师来说,他们首先要关心建筑是如何的,这是科学需要解答的问题;而其次他们要关心的是建筑应当如何,这是艺术需要回答的问题[4]。

2 建筑理论原创性初探

2.1 何为原创性

原创指最早创作;原创性指作品等具有的首先创作或创造而非抄袭或模仿的性质[3]。要研究建筑理论的原创性,首先要对建筑学的学科分类有清晰认识。一般认为学科分为两类,即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2.2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

基础学科指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3]。基础学科可以细分为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

与基础学科相对的是应用学科。应用学科指为了解决人类生活中实际问题发展而来的学科,如计算机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

由于建筑学是人类为了更好建造房屋而创建的,因此建筑学应属应用学科。

2.3 应用学科的原创性

所有学科之间就像雨林中相邻的灌木一样,无时不刻都在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无法独立生存。

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及伦理学这三个学科在各自研究的过程中,难免频繁交叉引用与类比,否则研究范围与深度将会大打折扣。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科都为自己的系统补充了新鲜血液。

2.4 建筑理论的原创性

建筑学作为应用学科,其理论内容范围极广。笔者将从建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和建筑学科自身发展两个角度来探究建筑理论的原创性。

2.4.1 从现代科学体系看建筑理论的原创性

要研究建筑理论原创性,必须清楚认识建筑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所处位置及建筑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钱学森所构筑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系统[5]。如图所示:本系统由两个轴组成:横轴为不同学科的名称――如美学,建筑哲学以及人学等;纵轴为学科的类型――如哲学、技术科学和前科学等。

首先,纵轴上部学科对下部学科产生重要影响:哲学影响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影响应用技术,以此类推。任何具体问题抽象到一定程度都会上升到哲学层面,建筑学也不例外:上层的建筑哲学指导建筑领域的前沿实践活动,而建筑师把实践中的经验再融汇到理论中去,从而指导以后的实践――这就形成了科学体系中纵轴方向的互相影响。

其次,横轴上不同学科也非完全孤立。学科间的互相影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比如,建筑结构学中需要大量材料学理论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构筑一栋基础坚实的新房屋;而一种新房屋结构的出现,也会被材料学作为案例收录,并推动材料学发展――这就形成了科学体系中横轴方向的互相影响。

2.4.2 从建筑学科发展看建筑理论的原创性

建筑学科的发展依托于建筑理论的发展。

先以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为例。作为建筑理论早期代表[6],十书在第一书中,作者借鉴了大量的生物学理论;在第一和第六书中,借鉴了大量地理学理论;在第二和第七书中,借鉴了大量物理学及材料学理论;在第三、第四和第六书中,借鉴了大量数学与心理学理论;在第八书中,借鉴了大量地质学理论;在第九书中,借鉴了大量天文学理论。

再以宋《营造法式》为例。作为国内建筑理论早期代表,《营造法式》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经验总结。首先,本书创新点之一“模数制”(材分制)确立了建筑材料与建筑等级的严密关系,对材料学理论应用频繁。其次,本书还涉及很多建筑工程管理经验,因此对管理学的运用也不容忽视。

回到现代,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对建筑学理论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目前流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参数化设计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等手法都高度依赖计算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常用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建筑周围的环境;在参数化设计中,建筑师常用参数化软件来帮助获得不规则立面的尺寸;在建立建筑信息模型时,建筑师常用BIM软件实现建筑设计的全程数字化。

3 结论:

首先,从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看,建筑学属应用学科,难免受到上层学科(如哲学)的影响。同时,作为实践性学科,建筑学科必须受到其他实用学科的影响(如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7]。因此,建筑学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理论的内容。

其次,从建筑学科的发展看,古今中外的建筑理论无一能脱离实践,因此建筑学理论必须引入建造行为相关的其他学科,如物理学、材料学和管理学等。

最后,从学科发展的趋势看,各学科正在高速融合并互相渗透,在此背景下,建筑学必须要靠与其他学科的互动推动自身的发展[8]。一言以蔽之,建筑学理论的发展依托于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因此,建筑学理论很难完全原创。

参考文献:

[1]魏建功.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11.

[2]许浩.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杨健.建筑学理论形成方法――基于知识进化观的研究.重庆大学.2010.

[5]姜璐.钱学森论系统科学.科学出版社.2011.

[6]朱学晨.西方建筑理论中的原型思想.华中建筑.2009-1.

篇2

20世纪,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使当代学习理论研究出现了革命性的转变,成为现论学习研究的现状和走势,推动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次重大革命与突破.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认知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中,学习并不是被动地对新知识的记忆和吸收,而应当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经验,以及知识结构对新的问题与知识进行的主动建构.学习是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问题作为切入点,积极独立地进行探索与发现,并且在相互协商与讨论中获取知识.所以必须将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将灌输知识的教师变为知识意义的建构帮助者与促进者.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大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对象,在原有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的同时,对原有物理知识认知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实现物理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大学生物理学习在于理解和意义的制订,而不是物理知识本身;集中于物理知识的自我建构,而不是教师的传授上;集中于社会的互动,而不是个体行为方面.高校教师要为大学生创建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让大学生能依据适当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资源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或者通过一定的情境,或者通过社会参与的过程,用自我的经验和交流使自己的知识具有应用的能力.大学物理教学环境中,要潜移默化地让隐性知识与人、情境产生互动和增长;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信息加工的主体.

2大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应试教育思维的消极影响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仍深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代替学生主体;课程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教材的老化难以涉及物理学科前沿知识,学生在应付这种课堂教学的同时,内心是毫无学习兴趣的.在这种课堂知识无用论的影响下,只求不挂科,考够60分就可以的思想在学生中还是大有市场的.这种消极应付式的学习,只能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低下.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深感书本知识用不上的残酷现实,只能在实践中从头学习.这种落后的教条性教育现象造成了高等教育的极大浪费,也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从现今普遍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传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用对其进行思考,坐享其成,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从教学手段看,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课堂授课往往拘泥于严谨的科学表述,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知识深奥难懂,认为学好物理是难度非常大的一件事.注入式的物理教学方法,再加上传统的物理实验模式,物理知识内在规律的深奥性很难通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深入浅出的形式表现出来,落后的教学观念与现代素质教育脱节严重.大学物理教学的“填鸭式”现象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原因,比如说大学物理教学任务多,但课时比较少.这种客观事实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物理教师赶课时的心理,师生间几乎没有互动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自主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也不强,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手段比较单一.一般都采用考教分离的形式,采取平时、期中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侧重检查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只能促使学生使用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却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扩展学生物理知识和培养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物理考试试题和答案大多取自于课本、平时的习题册,考试题目重记忆轻理解,题目的答案便于准备,只要学生把这些题目背下来,基本上就能应付考试.这就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出现,学生为分数而学习,为分数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丧失了考试应有的指挥棒作用.

3改进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策略

3.1研究型教学模式策略

教育的目的关键不是当前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理念来看,大多都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为目的.大学物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大学物理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着重探索研究,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物理课堂上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创新实践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维理念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完善知识结构.教师要展开问题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式物理背景中,激发主动学习的意识,建立起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生成学习的路径,在体验识别物理学习目标和达到物理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模式所呈现出的学习方式重在让学生锻炼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物理解题思维策略进行自我完善.在这种物理教学模式中,问题的确立比较关键,对整个教学进程产生决定作用.所以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适时提出问题,要防止过早提出问题.学生物理知识建构还没有一定的基础,就会削弱学习的效果.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主动发挥指导作用,在学生努力进行物理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给予超前的方向性的指导.学生物理知识建构后期,教师同样需要积极指导学生建构后的知识或者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努力使物理知识重组得到进一步升华,为将来新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结构基础.所以教师要能紧紧抓住学生物理知识建构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特点,辅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

3.2情境型教学模式策略

大学物理教学在知识点的传授上往往具有情境教学的特点.教师围绕知识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理解教材,并且使学生的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大学物理教学不仅要反映物理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而且要体现当前的科技发展,力求把经典内容教出新鲜感.大学物理情境型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相关联蕴含物理知识原理的社会或生活提炼加工后展现并影响给学生.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形成的建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一个更容易让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情境,让学生在与周围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蕴含相关物理学原理的社会或者生活在内化知识时进一步提炼加工.也就是说,情境型教学模式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物理建构知识和经验,创建更适宜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环境,方便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固有知识体系中.大学物理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将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场景通过一定形式在课堂上呈现;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演示情境,在情境再现的过程中体验新的物理知识;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物理知识的角色扮演,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内心体验.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还是角色扮演式的情境学习,这些情境型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能锻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物理新知识的适应能力.学生在这种情境型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原有认知结构.经过整合个体内部知识,往往会比较容易接纳新的知识,甚至产生学习的顿悟,从而建立更高级的新的认知结构.所以,情境型教学模式对唤醒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启迪智慧,往往发挥着出乎意料的作用.

3.3合作型教学模式策略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动学习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依据整个学习小组的成绩,对小组成员进行奖励或课堂成绩认可.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和创造性设计实验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并完成从选题到设计以及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的整个程.大学物理教师采用这种合作型教学模式不应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因为每个学生的成绩、能力、知识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建立在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建学习小组,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向其他成员学习,实现学习互补.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大学物理教师应密切关注小组学习进展,对部分存在搭便车心理的学生及时教育引导,对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尽可能地予以鼓励和表扬,尽量最大程度发挥出朋辈教育的效应.如果物理教师漠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消极现象,不仅会对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公正性产生影响,还会让小组学习活动的其他成员产生新的消极怠工心理,最终会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失败.所以最终的学习成绩评价中,学习成果尽管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但物理教师也要注意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给予差别化评价.这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学习评价的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篇3

(1)建筑学施工的其重要性

所谓建筑学施工管理,是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关系的一种管理。工程设计中的东西要靠管理人员在现场监督、测量、编写施工日志,上报施工进度、质量,处理现场问题,所以,建筑施工管理主要是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在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应强化施工管理力度。注意理顺施工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落实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当一名施工技术员不但自己要有高质量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开展工作过程上依靠集体的力量,双方达成共识,那么开展工作就更有势力、更有冲劲。毋庸置疑,工程的按时按质,甚至是超时超质的完成也不是不可能的。

(2)建筑学施工管理的特点

建筑学施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了一系列的环节。具体来说,其基本流程一般分为5个阶段,依次为前期决策阶段、设计工作阶段、建设准备阶段、项目施工阶段、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阶段。所谓前决策阶段,是指对项目建议书、项目评估书、项目决策和分析、项目设计书等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设计工作阶段试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施工图编制、预算编制等进行设计;建设准备阶段是通过对原材料、人员、机械设备等进行统一调度,从而完成工程开工的准备工作;项目施工阶段是最主要的阶段,是根据项目总体设计方案,运用人、财、物等对工程进行施工,使工程得以完成的阶段;工程完成后,还需经过项目验收和交付,通过专门人员的检测,确定工程符合标准之后,再交付给使用者。

二、建筑学施工管理的内容分析

(1)安全管理

建筑学施工安全管理是其应有之义,也是施工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所谓施工安全管理是为实现施工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通过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建筑学施工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所以,它是一种动态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

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安全管理在于控制,要明确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其次,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是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再次,要做到管生产的同时也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完全的统一。

(2)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建筑学施工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所谓进度管理,就是严格地按照生产进度计划要求,在指定的生产标准和计划指标的规定下,落实每一项工序和程序的完成度。通过进度管理,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定出合理且经济的进度计划,而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中,还需经常要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若出现偏差,便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项目完成。进度管理的总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

一般来说,建筑学施工进度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作业分配,即根据生产能力负荷平衡进行作业分配,按照生产进度计划日程要求,作业指令。然后是进度调控。根据各项原始记录及生产作业统计报表,进行作业分析,确定每天生产进度,并查明计划与实际进度出现偏离的原因。最后是偏离校正。进度管理的目标,不仅要及时发现计划与实际的偏离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还要提高预见性,预防偏离情况的发展。

(3)质量管理

建筑学施工质量管理是指先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施工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施工质量管理是由具体的管理人员执行,但必须由最高管理者来推动,实施中涉及到施工单位的全体成员。

建筑学施工质量管理需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首先,坚持按标准组织生产。

标准化工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不讲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必须按照既定的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其次是强化质量检验机制。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工程质量的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实现对原材料、半成品的甄别,分选、剔除不合工程结果,并决定该工程最终是否能投入使用。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施工工艺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所以,建筑学施工质量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4

论文摘要: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计井机教学相结合,构建计葬机教学祈模式,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常要。

从80年代开始,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发起全球性的冲击,各国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它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的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个人主动建构的结果。

2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

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教学模式虽然在不断的更新,改进。但是过多过少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长期过多依赖于教师的说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去适应新教学的需要。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交互功能建构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进行录像,按知识点细分,不要太大。要保证每个视频就讲一个小知识点,观看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理解的可以重复性学习,对已经知道的可以跳过去,进行选择性地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做不到的。

3.2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一种模拟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像一些计算机原代码的学习,一般是又长又枯燥,如果不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很难有耐心将每个代码从头看到尾。而且一个原代码,它就只要讲解某一两个知识点,如果是上课的话,老师肯定就是一个个知识点的往下讲,一个个的做实验让学生看。但是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要用计算机技术将每个实验模拟出来,让学生看到代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实验结果。并且让学生知道主要知识点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自己修改变动,比较前后结果。通过这样的动手,他们就会对该知识点加强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兴趣。

3.3用网络建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在每次课之前,都让学生去完成一定的作业任务,但不告诉学生怎样做,但要用计算机技术将最终效果显示出来让学生看到,否则将变成无的放失了。同时任务也应该多样化,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来进行设置。但是由于这些知识都没有讲过,这些知识点的使用学生也不会。所以应该对任务所可能用到的知识点要进行提示,给出关键字。这样学生就可以去局域网学习,也可以去因特网上查询,去搞懂这些知识点,并完成任务,同时提交作业,教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点评就可以了。

3.4在教学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

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使教师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教的概念,和学生获取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从而肯定学生在某一领域取得的成绩。上课的时候就拿学生自己的作业进行讲评,学生注意力会更高,印象会更深,效果也会更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这也正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一理论。在这一基础上学习,学生兴趣得到尊重与主动学习性就会得到提高。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这种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个体后继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不能只关注那些可能会成为"精品"或"极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发展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不同知识生长点上的差异,接受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信息,这种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接受的差异被摒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当代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三、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即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显然,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四、强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其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1.学会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或镶嵌于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3.学会创造性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知识经济对知识的解释,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识创造财富,实现人的本质的核心。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必须是新颖而又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产生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同时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篇6

1.1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根据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工程、农业和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这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和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的要求,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完成以下任务:首先,应保证大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本知识,熟悉利用计算机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此外,大学生还应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技能。大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在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为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1.2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现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演示文本的形式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因为在计算机教学中涉及到较多的操作讲解,教师能够通过投影的形式将操作的步骤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并且增加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程度。但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由高中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此外,采用计算机教学的方式,会加大教师教学的信息量,在大量信息量的情况下,教师的授课速度加快,学生无法一边做笔记一边听课,这样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印象不深,容易遗忘。最后,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尽管为教学带来了便利,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质量得不到提升。

2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

2.1构建主义与计算机应用的关系

企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察过程中,更加看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不是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加强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就必须促进学生自主地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理论的构建而不是将知识被动地教授给学生。构建主义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设置问题的情景,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等一系列的步骤进行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种设置问题的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

2.2设置问题的情境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的内容来设定学习目标,并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之后逐渐搭建完成学习目标中所涉及的学习体系。学生在研究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完全理解学习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成学习目标的基本条件;如果发现自己所建立的概念框架不能够完全理解学习目标中所涉及的内容,那么说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掌握,需要对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扩充,从而能够自主学习。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对知识不同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最终形成的概念框架也许是不同的,但是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建立的问题情境和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白自身的现有知识有哪些,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还需要哪些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

2.3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

在学生了解自身应补充哪些知识之后,应先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地探索。探索开始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在学生对问题具有一定的掌握之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问。利用构建理论进行学习时,应充分发挥小组协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清楚的问题将在小组的讨论中暴露和解决。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将会更加清晰和明确,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2.4学习效果评价

在构建主义下模型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构建主义教学方式下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个人成绩,还包括学生团队能力的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察等多个方面,这样能够在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结语

篇7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课件;真实情境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新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当今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设计”、“网络教学内容的呈现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现象,缺少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等问题,大部分是传统课堂的搬家,学习者感到只是材料的形式有了变化而已;教学内容、难度与学生知识水平不符,学生缺乏远程学习的经验,学习感到困难;学习内容过多,完不成学习任务;版面设计不科学,学生学习时容易疲劳,影响学习情绪。细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缺乏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学设计、忽视对学习者特征的深入分析,背离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初衷。作为网络学习的内容,课件绝不能是印刷教材的翻版,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的特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对教育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皮亚杰(JanePiaget)、科恩伯格(O.Kem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等所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它提倡情境学习,就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而进行的学习。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先进的学习理论理应成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思想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不同的出发点,导致根本分歧的两种教育思想、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为教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生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课件制作

3.1以学生为中心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进程中,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基于此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教学价值,即这堂课是否有使用课件的必要。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有必要化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在确定制作课件的内容时,要有所选择、筛选,突出重点,帮助学习者清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容易做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例如,《药用分析化学》、《护理学》等课程概念、原理及实验操作等知识都比较抽象,这给学生理解、掌握它们带来一定的困难。用计算机动画来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其次要考虑课件的易用性——有友好的操作界面,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图标和链接,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可以灵活方便地向前、向后和跳跃。再者要分析考虑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件的教学设计是要围绕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教学全过程,其中包括教学需求、理想的学习结构、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实施的学习结构和实施效果的评价。由于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故他们的学习也应是灵活多样的。所以多媒体课件要务必遵循开放性原则,亦称随栅性原则,使课件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为学生灵活地展开学习进程创造条件。这一原则正是课件超文本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

3.2以教师为主导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协作学习”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同时,由于隋境中问题的艰巨性,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面对面的或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的“协作学习”成为必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协作”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发生在学生与计算机、与教师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比如,《资产评估》、《资产经营》、《教育经济学》等课件专门设计了专题讨论栏目和小组学习研讨、辩论会等视频活动,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此过程,让学生有超越自己的认识,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各种观点进行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意义建构的能力。

3.4创设真实情境

篇8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电动力学

1.引言

《电动力学》课程是物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也是理论物理的第一门基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和电磁学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分析整个电动力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我们不难看出,矢量分析和数学物理方法好比电动力学的双腿,电磁学的实验、定义、公式、方法和应用则是它的躯干,而物理概念、物理思想、物理图像和物理思维方式是它的灵魂。

由此可见,学生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对矢量、张量分析的掌握是学好整个课程的关键,没有这个基础,学生就无法领会电动力学的定义、公式和方法。电动力学本身是一门较难也比较枯燥的理论课程,如果此时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自主性的引导,就很容易滋生厌学清晰,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本文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针对电动力学中如何处理一些知识的教学做了一些探讨,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内容丰富、流派纷呈,本文只对建构主义理论中对学习及教学的认识加以浅析。

2.1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过程要在实践中或者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反复相互作用而建构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依靠同化和顺应来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化是指把外来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维取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信息产生冲突,调整原有认识结构,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地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将新知识转化、组织和重新组织,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2.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认识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通过交流和协作对知识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完成,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而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教学的关键其实是向学生展示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而不是去熟记这些结论。

3.建构主义理论对指导电动力学教学的启示

3.1学生基础现状分析

学生经过对经典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但目前的基本现状是: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矢量计算基础较差、先行课程电磁学的知识有很多已经生疏或遗忘、学生习惯接受教师“咀嚼”好的知识和方法,不愿意也不会自己去思考和总结,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上述问题在班上是普遍存在的,它为电动力学的正常教学提出了了刻不容缓的难题,如果不运用适当的手段搞清楚学生的知识状况,并能及时调整知识的讲授方式以便能适当与先行课程做好衔接,就势必给学生学习电动力学造成很大的困难,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2建构主义对教学的指导——两个案例的分析

(1)“位移电流”的教学

‘位移电流假说是麦克斯韦为了将稳恒情况下电磁场所满足的麦克斯韦方程 (积分形式为推广到普遍情况(包括稳恒和非稳恒)而引入的一个定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的思维里可能比较熟悉的是传导电流的性质。

稳恒情况下,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的积分那么在非稳恒情况下,磁场的环流这个地方,书上的阐述是由麦克斯韦方程与电荷守恒定律之间的矛盾来引入这个概念的口。这是用理论来讲授理论,当然推理严密,讲解简单。但在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大家熟悉的含有平行板电容器的充、放电电路(图1)来讲述,学生会更领会“位移电流”的本质。

现考虑以L为边界作曲面S1和S2,其中曲面S1通过导线的横截面,有自由电子穿过S1;而曲面S2通过电容器的两极板之间,没有自由电子穿过S2. 这说明,尽管两个曲面的边界L是相同的,但穿过曲面的传导电流并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个方程不能推广到非稳恒电流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麦克斯韦提出了“位移电流”的假设,将方程稍做修改为就代表“位移电流”的贡献。下面再来计算的表示式。利用 ×)所以直接比较得出:由此式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位移电流的本质是变化的电场,它和传导电流一样都能激发磁场。引入位移电流以后,上述电路的全电流可表示为:这个全电流在整个电路中是连续的。对上式取散度(并用到 这样一来,平板电容器充、放电电路中出现的矛盾就得到解决:在电容器两极之间随时间变化的电场形成了位移电流它把电容器极板中间断的电流.厂连接起来,使全电流.Jr具有闭合的性质。

(2)“谐振腔”的教学

第四章四、五节讨论的是有界空间的电磁波的传播问题,以矩形波导和谐振腔为例,研究了高频电磁波的传播的驻留行为。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本章属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在前面,先给学生回顾和讲解分离变量法求解亥姆霍兹方程中的定解问题,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理想导体的边界条件。有了这两个基础以后,后面介绍的具体例子——谐振腔和波导问题的求解就应该不是重点,学生只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分析好边界条件就没有困难。

我们知道谐振腔是储存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能量的器件,常用于选择并发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我觉得作为一种光学的应用器件,讲授它的功能、用途以及为何具备这样的功用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可以从复习学生比较熟悉的LC振荡回路的知识来过渡到对谐振腔的讲解。我们知道,低频电磁波是利用

如图(2)所示的LC振荡回路激发的,首先用外电源给电容器充电至U,合上开关k以后,储存在电容器内的电场能与电感中的磁场能在不停地相互转换,形成电磁振荡。LC回路振荡频率为

篇9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开设建筑专业的学校逐渐增多,许多高校也开设景观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同时,为了创造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相处的环境,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理论被建筑教育者融入到高校的建筑设计课程里面,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理论与景观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绿色建筑理论;景观建筑设计;高校教学;影响

近些年,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一天天变少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现状,绿色建筑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迅速在高校的建筑设计专业中蔓延开来,被融入到现代景观建筑设计教学里面,一些高校还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理论对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新改革,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并开设相关的课程。

1绿色建筑理论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代表了一种概念,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消耗最少的资源。绿色建筑理论指的是将生态学理论和自然环境应用在建筑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当中,使建筑物和自然环境能够相互协调,绿色建筑理论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且在减少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构建出适合人们生活需求的生态环境,既节省资源消耗,又能保证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建筑专家以及生态环境专家的研究和认可下,绿色建筑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要想建筑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就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建筑物。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第一,绿色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融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就是创建建筑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绿色建筑在理念中展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通过建筑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展现出来。第二,合理的利用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但要重视环保节能,建筑布局合理,还要充分合理的采用各种生态技术手段将能源利用起来。太阳能和风能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两种能源,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在建筑顶部增加利用太阳和风能所用的电池板和风车,将太阳能、风能转换成电能,不但减少了电力资源的消耗,还增加了能源的使用率。第三,建筑室内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充足的阳光,防噪音等。室内空气的流通能达到节能省排的效果,充足的阳光可以减少室内灯具的时间,从而延长各种灯具的寿命,节省了电能的消耗。总之而言,运用绿色建筑理论建造的建筑物不但能够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条件,还实现了人类、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2景观建筑设计的全面认识

2.1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

景观建筑设计是一门在建筑专业课程里新兴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景观建筑学是以建筑、园林、规划为研究理论支撑骨架,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艺术的发展与综合运用,设计领域的学科交叉共荣已成为其必然趋势。从建筑学的发展角度来说,景观建筑和一般建筑不同,景观建筑和当地的环境、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造型优美,具有景观和观景的双重身份,比一般建筑在设计上敏感、复杂、广泛。景观建筑设计需要丰富的建筑知识,并且还涉及到了风景园林学、生态环境、规划学等多科学的知识,景观建筑不单是指设计一个好看的房子,它还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的社会形态,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习俗。此外,景观建筑的设计还涉及到科学、美术、社会等诸方面因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而成。景观建筑设计对全球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而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

2.2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区别

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国内学科的意思就是景观建筑设计,但是,在与中国传统的园林学科等融合的过程中,将LandscapeArchitec-ture翻译为“风景园林设计”。从翻译的角度讲,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设计,只是设计的内容、对象、表象不同而已。景观建筑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景观建筑为主,对特殊园林建筑、景观建筑的只是用于实践。而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不仅涉及到设计层面的内容,还涉及到规划层次的内容,比如风景区旅游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在设计要素方面,风景园林设计包括了景观建筑设计,但是景观建筑设计也有一部分内容不属于风景园林设计,比如城市的博物馆、城市中的特色景观建筑。所以,对于设计对象,景观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层次范围不一样,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交集。

3绿色建筑理论和景观建筑设计的关系

3.1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价值

如今,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景观建筑设计,这两者的共同主体就是可持续发展。城市里的的标志性建筑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转化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而绿色建筑正是转变的唯一道路。景观建筑设计关系到土地、城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景观建筑设计里包含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建造和技术的推广,社会的多个层面,多种学科的参与。由于建筑周围的景观不仅要具有美学的价值,还要突显出绿色生态的意义和环境保护作用。一个好的景观建筑设计作品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要关注自然,不破坏生态平衡,具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第二是要展现出当地的人文情怀。所以,景观建筑周边的环境景观的设计和应用都离不开绿色建筑的理念。

3.2景观建筑设计有助于绿色建筑的发展

根据我国目前能源耗量来讲,建筑设计的能源消耗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我国的建筑达400亿平方米,但其中节能建筑只占了的1%,剩下的全部都是高能消耗建筑。有专家提出,运用景观建筑设计手段可以实现低性能的绿色建筑。景观建筑设计将被作为发展、推广绿色建筑理念的一种策略,利用绿色建筑理念和景观建筑的优势就可以将高能消耗建筑转化为低能消耗的建筑,这也是我国未来在建筑设计发方面发展的一个趋势。

4绿色建筑对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影响

4.1景观建筑设计概念的形成

将景观建筑的周边环境从一个场所模型想象成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在景观中带有目的的寻找能激发能生成建筑形态的要素,这个要素可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有特色的景观特性。将要素结合到一起,将这个集合作为建筑形态的出发点,同时思考人类在景观中的方式与建筑的关系,从而确定景观建筑的设计概念。

4.2建筑设计课程的调整

随着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问题研究的不断突出,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对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各所高校也纷纷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教学当中,在各高校对建筑设计专业进行了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课程改革后,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了。针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的方式主要有建筑设计课更加重视绿色生态,增加绿色生态实例并对其分析;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了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等专题,甚至针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形成了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等。

4.3景观建筑设计

增加新课程景观建筑设计在理论课程方面,国内的一些高校在充分研究认识绿色建筑理论后,在景观建筑原有的理论内容中增加了绿色建筑理念,为了让课程更好的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开设了相关理论课程让学生选修,当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结课后,所学到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内容会一直渗透到每年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且要求学生对景观建筑设计方案说出合理有效的绿色建筑的分析。

4.4绿色建筑理念加入景观建筑设计教学后的现状

建筑设计专业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建筑设计的研究多见于建筑学课历史、建筑学科实践方式以及学校的建筑专业的教学体系,或者是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有建筑设计专家针对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做出了研究。在建筑设计原有的优势上加入绿色建筑的理念,运用实地感知、测绘和分析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景观设计意识。

4.5当今高校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局限性

自从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逐渐被融入到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体系中后,很少有学生对景观建筑设计背后的绿色生态区深入探索,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照着某些知名景观建筑设计师的绿色景观建筑设计作品进行模仿,这种现象表现出来的不是结合本土的生态和思想,更像是对流行的跟风。景观建筑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应用实践,还要求学生要牢固树立建筑的生态环保意识,奠定基本的职业素养。在目前景观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建筑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生态环境、当地的文化习俗、当地的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景观建筑设计的理论课与设计课的联系不紧密,这样和很容易形成景观建筑的设计与理论、技术慢慢分离。建筑的造型和图纸成为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重点,从而忽略了建筑的技术特征和设计意义。而学生对绿色建筑理论的知识和技术一知半解,在实践中也没用办法在生态技术层面进行合理的运用以及创新。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理论并没有正在融入到景观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局限于景观建筑设计的表层,并没有深入到景观建筑设计的生态思想,甚至养成了学生在画景观建筑图纸的时候的模仿习惯。

5总结

如今,绿色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建筑专业和景观建筑设计课程的共同话题。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受到应用,成为节省能源、促进建筑、城市、人类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绿色建筑理论仍然是建筑教育者和专家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话题。绿色建筑理论在景观建筑设计课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学生详细了解了一个绿色景观建筑的知识链。

参考文献:

[1]郭苏明,夏兵.绿色建筑理论对景观建筑设计教学的启示[A].高等建筑教育.2014(05):5-9.

[2]林飞.浅谈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论的应用[A].江西建材.2014(10):7.

[3]周墙.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4.

篇10

关键词: 英语听力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 启示

一、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是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这一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特点是以互动为机制,以输出为目的,以思想为交流内容,以运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以可学为互动交流的副产品。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教学原则中的具体诠释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习自主性,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使其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以适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和社会环境,并能主动探求钻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应付各种挑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在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1)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2)协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3)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相当重要;(4)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问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的高低,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的高低。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在听力课堂上努力创造生动、活泼课堂气氛,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听力课堂上教师要和蔼可亲,充满朝气与活力,以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提高听力水平。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因为听力理解涉及语言知识、心理因素及听力技能等多方面,所以听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稳定情绪,大量练习,才能成功。其次,教师不应只放录音,对答案,而应兼顾培养学生说的机会,以免听力课显得单调乏味。教师应区别不同的对象进行提问,对程度差的学生宜多启发、多鼓励,让他们多做机械性、重复性的回答;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多做描述、判断推理性的回答,使优中差生都有练习机会,学有所获,兴趣盎然。

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利用外语的中介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控制学习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信心;接受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实践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为出发点的“全人教育”;切忌一味地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而不考虑他们的主观因素。教师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提供任务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应通过他们之间的语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一种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更加可能作为在社会和情景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和再建构。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建构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主动进行的语言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

2.注重精听与泛听,听力与口语相结合。

精听要求学生在听力练习中捕捉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不能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通常,精听要求学生多听几遍,或者将文章分成语段、语句各个击破,或者是逐词逐句的听写练习。精听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泛听,主要是训练学生对听力材料总体把握的能力,不要求学生听懂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重点是对语篇的理解。泛听能力是建立在精听基础之上的,精听是训练基本功,泛听是巩固和扩大精听的成果,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听力教学目的。

听和说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和提高。听为了理解,说为了表达。听的能力若增强了,便为流利而准确地表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说的能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练习听力时,也要多讲多说。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知识建构,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m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此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进行教学活动,向学生播放英语新闻、多媒体光盘节目、英语经典影片、名人演讲,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使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既生动又直观。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听力环境,熟悉不同的语音、语调及真正的、自然的话语特点(如迟疑、停顿)和特定场合和交际情景的真实用语(如通知、广告、天气预报、新闻报道、电话、讲座、辨论),弥补教材在这方面的相对不足。同时,在课外,还可以利用语音室、校园网或电视给学生定期播放英文原声电影、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题材的记录片,或者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搜寻有用的视听网络资源。这些都有助于非语言信息的输入,克服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听音习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任务的“3P”教学步骤,即呈现(示范语言结构)、练习(学生运用这些结构进行句型练习)和表达(学生运用这些结构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对于语音和句法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为已经学习英语很多年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在大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不是系统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一些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建构主义理论反映了外语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言教学从关注“教” 向重视“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的客体本身向语言习得和运用的主体转变的趋势。教师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师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望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权”、“在多大程度上负责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互动活动形式”等方面。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大部分课堂时间应是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时间,交际能力最终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获得的。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实现从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中任务的创设者、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帮助者、激励者、观赏者和评价者等多维度角色的转变。

三、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理论极具启发意义,教师可将其合理地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尤其是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合理安排听力训练,培养积极的听力策略,加强课外听力。我们相信,只要经过科学而系统的训练,通过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听力水平就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海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