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幼儿园数学启蒙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以幼儿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为研究主题,从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出发,以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切入点,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为幼儿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策略;隐形课程
在我国教育阶段的划分中,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心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有效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启发性、科学性与基础性的原则,提升幼儿对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学习的认知。在数学兴趣激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数学教育与启蒙活动,以此来提升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提升生活化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来提升对幼儿的智力和兴趣引导,实现幼儿健康、有序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构建,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面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一方面能够提升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愉悦感,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与爱好。
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好这一隐性课程,需要不断完善幼儿园数学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在园期间的个性发展。数学环境作为系统性较强的环境内容,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目标的指引下,提升数学教学环境的计划性与系统性,为幼儿在园期间的数学人物认识、数学故事接触、数学模型的演示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数学环境创设过程中,因为小班的幼儿数学能力尚未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小班幼儿数学认知的特点,通过在园内墙面绘画数字、数学符号等方式,提升小班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接触与领悟。同时,所绘画的数字、数学符号等要全面地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效果,可以使用树叶、花朵等实物,提升这些数学符号的直观性和亲切感,让小班幼儿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更有兴趣、更加直观。
二、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注重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环境与人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鼓励,启发幼儿对园内环境中的数学知识等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通过数学环境创设内容、方法、目标的优化,与同事、幼儿共同创设数学环境,提升环境创设的共同性和人文性。在幼儿园数学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应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家长帮助等途径进行数学材料的收集,然后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亲自参与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升幼儿的数学环境认知与构建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室的数学角里面,可以通过摆放颜色、尺寸不同的几何图形,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辨别和认识不同图形并说出其名字等途径,来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三、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遵循科学化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环境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效果,需要幼儿园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升对数学环境的创设与认识,提升数学环境与幼儿园自身教育开展的契合度。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既要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认知能力为主线,也要把握数学环境与其他教学环境创设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考虑学习的效果,而必须将幼儿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结合在一起,在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作出系统的规划与构建。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力求以数学内容为主线,也可以按照实际的状况,在环境中亲身体验社会、自然等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幼儿园小班“自选超市”里面,可以通过陈列大小、颜色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在购物的时候,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学习,提升幼儿的认知与生活能力。
篇2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指的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而形成的幼儿园班级集体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让幼儿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理解客观世界的数字关系、逻辑思维的整合。教学活动是一个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中慢慢丰富对数学的感性经验,从而建构表象水平,初步理解数学概念[1]。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1.幼儿园有效教学
幼儿园有效教学是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需要并“对症下药”。尽可能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消耗,增大教学所得[2]。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遵循一般幼儿教学活动的规律、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教学内容。如今,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有个基本的理念———“以学论教,学教结合”。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教师组织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有规模、有目的的系统学习的过程,建立在幼儿、教师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新型学习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幼儿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幼儿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铭记学习是让幼儿主动学习,并不是自己一味地去教,让幼儿被动接受。这种理念强调幼儿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心理上的探索、碰撞和融合。
2.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数学教学的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预设或生成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为中介,指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材料,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数、量、形状、时间、空间等)进行感知、观察、发现、操作并主动探究的活动[2]。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会对教师所讲的大量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日积月累地提高自身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在脑海中积极主动地构建初级数学的基础模型,掌握简单的数学技巧和计算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大多会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场景”来强化幼儿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了扎实的数学思维和方法,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帮助,这样的“生活场景”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和实践原则。
二、幼儿园活动数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教师教学目标的锁定没有依据幼儿的根本需求
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鼓励的积极作用。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才能让幼儿教师在实施教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按照一个方向完成,最终达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有的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的选定与制定的目标不明确,对于自己要讲的重点、难点,没有指向性,没有体现三维目标要求。出现目标文字描述没有以幼儿发展为主,文字描述不规范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过于程序化,缺乏创新性
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教师往往对幼儿的真实水平缺乏认识,再加上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教育内容呈现偏深偏难、严重脱离生活的倾向,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幼儿被动地去接受。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既不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又不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生活逻辑,不能使幼儿感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新鲜感,没有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注意到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讲解法为主
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以讲解、谈话为主,忽视了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数学教学活动作为抽象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应以幼儿的直观学习为主,应给予幼儿更多的感官参与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学习是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的。当前,教师忽视了数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游戏化等特点,对几何图形的学习、量的感知、数概念的学习等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缺少丰富性。例如,数学活动“5的组成”中,教师一味地告知幼儿5可以分成几和几,而很少去启发幼儿。相关活动的图片、操作材料等准备也不充足,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引导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三、提升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正确把握与选择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指向性强,还要体现三维目标———认知、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在具体目标的选择和实践中,要把这一点放在首要地位,避免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相矛盾[3]。教师还应该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合理地判断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符合什么样年龄段的幼儿,从而让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教学内容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教学内容,而不是硬生生的概念。在对幼儿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例如,幼儿学习加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的场景:“小明的妈妈今天买了四个苹果,三根香蕉,那么小明一共有几个水果呢?”这样的引入能让幼儿真切地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重视幼儿的探索、假想和判断能力的形成,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辅助的方法便是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切实感觉到生活中所熟悉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数学[4]。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游戏性和操作性
篇3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现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纲要》的出台,我们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有了新的看法,使我们明白,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比较高矮,以小朋友为中心材料,幼儿以高矮排成一列,让幼儿自己通过尝试、探索后解决身边的问题。
幼儿一边学数学,一边品茶,真正让生活进入我们的课堂。所以教师选择的教材、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方法要灵活,注重让幼儿感受并唤起生活体验,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
三、操作学具多样化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常以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教师是幼儿的主导者,幼儿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
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
如:小班孩子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老师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
再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设计了“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片片喂给圆形娃娃吃,真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习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如门。
四、 教师应为幼儿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
篇4
无论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专业和职业的衔接中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外,还需要个人具备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的职业道德修养。学前专业学生将来要成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对学前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如果要成为幼师,就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这不仅是职业需要,也直接关系到将来对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为职业理想缺乏,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学前专业的人群中,多数学生表现出对教师职业的不热爱,许多学生比较容易“跟风”,看见别人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职业目标可言;再者,学生的职业规范不到位。学前的教育课程知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多数为传统性质的硬性灌输,在职业规范上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此外,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把职业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无法体会;最后,许多学生把教师职业作为最后选择,意味着学生在其他行业无法更好的完成就业时才会选择去做幼师,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做幼师档次低,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和其他工作比起来显得太寒碜,因此,大多数学生不选择幼师职业,即使选择了幼师职业,也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跳板做的暂时性选择,对教师职业缺乏兴趣,得过且过等,为将来更好的选择其他工作做准备,缺乏职业情感。
学前教育没有走出传统模式,就选择幼师职业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说,进入幼儿园这个工作单位,幼儿园数量不少的学生一下子感觉难以适应,其次,一味重视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等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训练,对专业理论熟悉程度不够;再次,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重视程度不够;最后,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之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逐渐发展的幼儿心理和教学现状,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师的培育地,做好学前教育学生与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衔接啊培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担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衔接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专业与职业衔接是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和期望一致,它本身也包括学前专业学生对幼师的个人看法以及具备的素质。
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对幼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教师工作做好职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更好的度过由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初的不适用阶段,尽快做好做教师的准备,进入教师角色。
三、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的方法措施
要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的做好与幼儿教师的衔接工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专业跟职业的沟通和衔接,应该从学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入手,更要从个人因素着手,才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幼儿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之外,重视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更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好衔接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做正确引导
专业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识是必要的,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学生把学前教育专业看成“保姆”专业,觉得以后发展空间小,是帮别人看孩子的,不用学都会,也有人把幼师职业看成女性职业,认为男生做幼师不适合等等,这些都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误解,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更加广泛的招收学生,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幼儿教师角色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识影响了学生对择业的选择,学校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且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需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应该秉承让学生儿童得到启蒙教育,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爱的思想理念,以儿童的思维去与他们建立起友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担负起教师角色,又担负起朋友和管理人员的多重身份,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幼教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摒弃封闭式的班级教育,逐步把家庭和社区融入教育的行列,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相对如今变更发展的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远远滞后于现实,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再就业岗位上无所适从,对幼儿园日常工作缺乏了解,需要从头学起,从业能力不足等入职适应不良现象,为了更好的衔接好专业知识和职业要求,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能更加贴近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设置定期走出校门去幼儿园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尽量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逐步树立起学生坚定的职业自信心。还应该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真正的幼儿园工作环境,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对幼儿园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工作做铺垫。
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学习正规课程的知识,隐性课程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的一个重点。理论上来说,学前专业学生的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活泼好动,喜欢突发奇想的儿童,所以学前学生必须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满足儿童的要求,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其次,要关注一个学生是否真正获得知识,不是仅仅关注非计划性和非与星期的教育影响,还应该把专业课程扩展升华,以就业为导向,丰富专业技能,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个人方面加强实践,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
我们要想增强自身的能力,实践是最好的培养方法,实践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每年都会有计划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较早的接触和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首先,实践可以不断接触幼儿学生,儿童的纯真可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了解儿童,对儿童萌发热爱之情。幼儿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热爱儿童,喜欢孩子,只有对儿童产生兴趣才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坚定幼师的职业理想。再者,在实践中我们能了解到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使命感才会对从事教师职业有着向往,才能树立起终身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其一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到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儿童的幼年时期,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对儿童影响颇大,在不断的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中,产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今天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明天就是祖国的园丁,为祖国幸苦的培养着下一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儿童的当下或未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加强学前专业学生个人方面的实践是培养自身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措施,能更好的做好专业和职业的自然衔接,奠定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在走上教师职业这个岗位伊始能够更迅速的适应职业的需要,成为祖国优秀的人民教师,肩负起幼儿教育的神圣使命。
篇5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活动 激趣法 游戏形式 操作材料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部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来说,更应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幼儿园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粗浅,但是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给3~6岁幼儿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它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他们能轻松、自如、愉快地活动。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我结合本园课题,在民间体育游戏中穿插讲授一些数学知识。如“跳房子”的游戏中认识各种图形和巩固单双数的知识(如单数用单脚眺,双数用双脚眺);又如“抱成团”的游戏,我将写有“1-10”的数字头饰分别戴在幼儿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玩复习相邻数、数的组成等“找朋友”游戏。通过这样的体育游戏,幼儿既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数学活动《按规律排队》中,这个活动的目标是根据图形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排列,我运用图形设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操作材料:
层次一:提供同大小、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层次二:提供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层次三:提供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按规律排列。
通过不同难度层次材料的投放,让每位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量力而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进而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对学习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的心理状态,它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集中注意力,开拓思维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发现者的姿态学习新知识。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图”活动前,我告知孩子们,只要根据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数在底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拼合,就能够在图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礼物。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计算和操作,当他们将图拼完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都欢呼雀跃,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四、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们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原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教师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幼儿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数学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有一次进行配对的数学活动,他正确并很快地完成了配对。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并当众夸奖他:“你真行,这次是他第一个回答对,我们给他鼓鼓掌。”没想到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也都是他第一个答对的。每次答对我都一再表扬了他:“又是XX第一。”“还是XX第一。”就这样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他始终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师的表扬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使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五、以群体效应,激发兴趣
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榜样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尝试让幼儿教育幼儿,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能力差的幼儿在一边看了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就能逐步感知数概念。如在占圈游戏中,当老师说“站到‘4’大‘1’的圈内”时,能力强的幼儿立即站在数字5的圈里,其他幼儿看一看也立即跟过去,几次下来,他们慢慢也就掌握了。又如:两组操作活动,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做好,能力弱的幼儿不会,能力强的幼儿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也就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能安然处之。结果正确时,他会为自己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六、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满足幼儿竞争心理需求,从而间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