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文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孝文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传统孝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of the foundation, reference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utiful-kind culture is 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important link. Dutiful-kind cultur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and improve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lubricant, also i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rrent dutiful-kind toda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research.

Keywords: traditional dutiful-ki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孝”和“慈”作为传统家庭生活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孝慈精神。然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 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 社会和谐就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诚实守信的关系, 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传统孝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早熟的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保存了原始社会中的众多因素.而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百善孝为先“孝”和“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传统道德之本,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些都逐步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孝慈精神。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 这说明公元前11世纪前就已经有了孝的概念。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即以孝著称,一旦尊亲与尊过发生矛盾, 孝道与国法发生矛盾, 孟子坚持维护的原则,他主张抬高尊亲而不是尊国, 抬高孝道而不是国法。孝为立身之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不强调孝,社会肯定乱套。中国古代选拔领导干部,称之为“举孝廉” [3]。这样就为孝道与忠道结合起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2.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结构、组织结构、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 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亦纷纷而至, 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揭示人们思想盆地形成发展的规律[7]。

2.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哲学意蕴:

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求真、旨归善和创造美上。“探求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探求真,具体表现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构建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对现实、对生活、对学科的开放体系,保证学科获得持续发展的知识源泉,促进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真的探求,以使学科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必须合乎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创造美”。历史活动中的“美”,同时也就是对于历史必然性即“真”的达到和对于历史合理性即“善”的实现;既研究建构学科的结构与内容之真,又研究创造人们的精神家园之美等等。对学科研究进行审美思考,超越单纯的真与善的层面,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担社会责任的更高境界。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人文意蕴

社会政治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要的责任是承担社会政治责任,即积极推进伦理道德的创新与发展,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着意于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解决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实践,积极过道德生活,加速人的道德社会化,实现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再生产。

3.传统孝慈对当今思想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诚信,尊重等问题的考验,人们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他们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的路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3.1孝慈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正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之中,“小康”与“和谐”不仅语出先秦儒家,更为有意义的是,它确立了二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更加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确信。因此,孝慈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

孝慈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文化,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本体性及以民为本的社会本体性。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

3.2孝慈是一种有利于治国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中,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战略规划,正是儒家思想与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效益经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唯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里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古人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现今社会也是如此。以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基础。慈孝文化是人际和谐的范导,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

篇2

紫砂“彝鼎壶”的创意内涵

作品取名“彝鼎壶”是传递自己的愿望和祈盼。以“鼎”来形容百业兴旺、紫砂辉煌,它的象征意味和创意内涵十分鲜明。“彝鼎”又称“鼎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又视为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礼记祭统》上说:“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彝鼎”一般是三足两耳,有钵形鼎、盆形鼎、圆形鼎等多种形态。“彝鼎壶”呈扁圆体矮足,其风格壮遒古雅,突出的是文化思考,让紫砂文化与青铜文化的结合中形成一种顿悟、一种回味、一种解读。壶是泡茶的器具,在“壶中日月长”的意境中力求用“彝鼎壶”斟出“道寓于器”的壶艺创作理念。在“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砂壶设计中,依托“彝鼎”来表达精神追求和情感寄寓。紫砂壶贵在创新,关键在于创意。所谓创意,就是要创出新意和意境,能使作品充分地表现艺术个性。“彝鼎壶”的文化创意就是把“彝鼎”的文化要素嫁接、转化为紫砂壶的文化意境,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进具有丰富内涵的紫砂壶艺之中,透过技艺和智慧发挥文化对紫砂的提升作用,从而使“彝鼎壶”的创意内涵凸显。

紫砂“彝鼎壶”的技艺手法

篇3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学代表梁漱溟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悌实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谢幼伟同样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主,以孝为根本的文化”。[2]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它既是一种敬本心理,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精髓的弘扬与运用。

一、孝文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学生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来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与落实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践行孝文化,树立高职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讲授孝文化知识,如引用儒家经典来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要突破理论层面践行孝文化,抓住各类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情况下,教师对同学们说:“请掏出手机,给父母们发条短信,也许就短短的四个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让父母温暖一个寒冬”。这样,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做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理念后,会运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循环,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培育道德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后的活动与作业来促使学生践行孝文化。如让学生结合团、班会,举办公益活动,在活动体验中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孝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中国传统孝文化,这些历经历史沉淀的魁宝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爱国专题时,讲爱国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受“生则养”的思想熏陶,高职大学生敬养父母的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其次,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本质规定,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会得以进一步的培养,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在对责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会做到乐业、勤业与精业。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孝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近几年的招聘会有个普遍现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业青睐,高职生吃苦耐劳“香”过本科生。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彻孝文化,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才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是它的应有之意,是人们处理各种困难的总原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树立不过分挑剔的就业观;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职大学生披荆斩棘,勇于开拓,促使他们缩短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地建立辉煌的职业功绩。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孝文化,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使高职大学生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华为对民族、国家行大孝,即爱国精神。首先,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疏《诗经·大雅·生民》序时说:“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4]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就是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如在讲《形势与政策》专题“从抗震、奥运看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例举“七夕”在中国静寂,在韩国热闹;韩国欲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韩国被西方学者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按照传统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动他们创造“汉江奇迹”,促使韩国民众1997年发起献金运动,使韩国最早度过金融危机等等,提出:谁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其次,孝的扩展,将亲亲之爱延伸到非亲亲的领域,转化为为社会尽责,是“大公”的原始动力。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就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工作中去,练就一技之长,拓展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贡献。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空洞说理,而是实在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孝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应沿用情感教学法

发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增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法,要深刻而生动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课程理论内化为学生素质,情感教学法的运用非常关键。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1.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我们曾做过调查,学生最讨厌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论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对传统孝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并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激励方法表露真情实感,以感染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尤其对孝文化比较了解与感兴趣的学生)间积极情感的相互感染,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孝文化构建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临行前的交待和《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深情等变成小品或flas,给学生视觉、听觉以全新的刺激。这一切连同教师的神态、语言、情感及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3.以行促情,激发学生的行为自觉。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6]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理论认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需要。我们可以结合学院的社团活动,开展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体活动,如推广一耽学堂晨读四书,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为。

总之,孝文化要发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对学生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过程。孝文化的落实与教育的开展,要多注重内容、传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学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回家给父母下跪,媒体就此评论说,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行动来体现对父母的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诸如磕头之类的礼节,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长辈最缺少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才叫孝道。或许是家庭的保障,或许是情感的交流,或许是一声问候,或许是一封家书。要引导大学生推行正确的孝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孝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才,无论对父母、学校、社会来说,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代新儒学文萃[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诗经·大雅·生民,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篇4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现代工业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逐步开始建立,而高职院校的建立和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才起步。因此文化建设无论对现代企业或是高职院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二者内涵的丰富与特色的彰显都大有裨益。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不如说是企业人才质量的竞争。企业产品的物美价廉与更新换代,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无不需要人才、需要科技,而高职院校则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减少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也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人才培养的实践课教师、实训基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学生的就业,都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真诚合作,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p4)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彰显高职特色,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当下多数高职院校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学、招生、硬件设施建设等日常工作上,校园文化沿袭传统高等教育文化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存在与企业联系不紧、与企业文化脱节的现象。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仅是技能训练上的对接,而不是思想上的认同、文化上的融洽。只有逐步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使学生毕业前在思想和能力上都成为一个准职业人,才能真正实现人才输出与上岗的“零距离”对接,提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显著优势。[6](p125-126)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提高新生产业工人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按高职的办学定位,今天的在校学生,明天就是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因此学校教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承,而是要培育出适应明天产业大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这种职业素质和技能仅通过学校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包含一定的企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引导,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才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适当融入企业角色,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强校根本,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校企文化融合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双重身份,而且是提升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力量。[7](p268)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不在于理论的系统掌握和科技的发明创造,而在于融入了更多的职业元素和更多的技能运用。只有实现“政校行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才能体现出高职办学的职业特色,实现院校的个性化发展。(五)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和发展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新力是企业富强、教育兴旺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是提升文化实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吸取文化精华,多方面融合互补,不但有利于构建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且有利于为企业人才资源提供质量保障,同时也丰富现代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多元途径

(一)通过物质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1.在校园中融入更多的企业物质文化。加强校园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8](p7)高职院校要主动吸引企业进校园,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中厂”等模式,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让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涵义。对校园的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在教学大楼、实训中心大楼、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内部,结合各设施的结构和用途,建设若干有企业建筑特色的展览馆,在展览馆宣传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让师生对职业和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钟爱自己的职业。按照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学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成立有关研究院(所)、公司、工作室,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校园内走进真实的企业,进入真实的校园外职业氛围。[9](p115)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融合不能因循守旧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设模式,在培养和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当凸显职业特色,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2.在企业中融入更多的高校物质文化。一是在企业建立校企共享型生产性研发基地,让高职院校中的研究型专业教师走进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二是在企业建设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企业职工专业知识、科技推广培训相结合的“厂中校”,让高职院校中的理论型教师走进企业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让高职院校的应用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为新产品,在更高的物质层面体现高职院校的文化色彩,体现出现代企业科技兴企,合作强企的文化特色。

(二)通过精神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精神文化互动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通过毕业生的潜在输出成为企业精神的形成要素之一,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展。另一方面,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须吸纳的重要对象,高职院校在延续自身办学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精神文化的互动学习。要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不断提升和丰富校企文化的内涵。1.校企双方要多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宣传。高职院校和企业可根据专业与产业对口的原则,选择与自身办学(企)理念一致的企业(学校)作为合作伙伴,有意识地关注了解对方的文化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可以通过讲座、讨论、交流等多种互动方式,逐步实现师生(员工)对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认同感。2.高职院校要借鉴、吸收企业的优秀精神文化。学校要把企业所崇尚的精神理念融合到校风、师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精神文化互动要积极引入企业核心理念,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不仅要将企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入学校,也要让学生直接下到企业感受职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逐步引导规范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10](p15)注重校园职业氛围的营造,在校园宣传栏或教室、实训室等场所,加强以优秀企业家的形象、经典企业名言等形式的张贴宣传,树立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3.企业要借鉴、吸收职业院校的优秀精神文化。企业要积极吸收不同校园文化的精华,吸收高职院校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加强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吸收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文化中的精神养料,更多地承担服务社会、服务就业的责任;吸收高职院校尊重知识、崇尚科学中的精神养料,争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吸收高职院校主动合作、共同进步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在校企合作中更主动更深入,从精神层面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

(三)通过制度文化互动促进校企文化融合。1.高职院校要科学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学校制度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章和工作规范,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要体现职业精神,就应当根据现代企业要求,引入职业化管理机制,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教学制度建设是一种根本性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意义重大。引入企业竞争、奖励、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方面借鉴并引进企业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文化相结合的途径,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来体现职业文化内涵。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中的团队精神和职业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还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制度文化发展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得到校园文化支撑,两者在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育人双主体、专业双带头、课程发、教师双素质、基地双主管、学生双证书等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和谐融合。2.企业要科学借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虽然是生产性组织,但同样担负有培养教育员工的义务。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严格生产管理制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员工培养和培训等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对企业员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有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和传承创新文化的传统,有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可充分借鉴。

篇5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文化宣传中心,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新医院文化建设,形成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编辑出版了6册不同的文化建设书籍。通过总结提炼、汇编成册,起到了学习、传播的作用,不失为医院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 丛书;编辑;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48-02

1 背景和初衷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医院文化是伴随着医院的形成而同时存在的,是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客观要求的产物,是一种以医院的价值体系为中心,以人的思想观念为主体,以医院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为出发点的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和精神支柱[1]。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才能保障医改任务的完成,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随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比规模、比设备和比技术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作为医院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越来越引起重视。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事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

2004年初,医院正式启动了医院文化系统工程建设,先后建立了理念、行为、视觉三大识别系统;提炼出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核心价值观等九大文化理念;提出了医护人员“八荣八耻”荣辱观;设计了具有本院特点和深刻内涵的院徽、院旗,创作了深情凝重的院歌《生命之托重泰山》;在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设立了“医师节”;职工生日,医院赠送由院长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及鲜花或蛋糕;职工去世,院旗降半旗致哀等,构成了完整的医院文化体系。医院在系统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与宣传策划,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策划建造了“医院文化墙”,将院徽、院旗、院歌、医院文化理念、医院员工荣辱观等内容镶嵌在墙上,形成了独特文化景观,不仅是对每一位职工进行教育,也是对就诊患者和外来参观人员的宣传。策划设计了医院九大文化理念折扇宣传、医院荣辱观漫画宣传,这些策划案例被中国策划协会评为中国“诸葛亮”策划奖“最佳案例奖”。在宿舍区建设了以孝文化、生活文化、安全文化为主的“和睦家园文化”等,新颖实用的宣传形式,产生了极佳的宣传效果,扩大了医院社会影响力[3]。在此基础上,医院组织全院各科室总结提炼本科室的文化理念,在提炼过程中,全体科室成员共同参与,使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位职工心里。医院在每个病房显要位置粘贴本科室文化理念图版,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设立了“医师节”,表彰优秀医师,为从医50、40、30年人员颁发金、银、铜奖章。在临床科室医生办公室墙上,悬挂本科室历任科主任的照片,以此表达对他们为科室建设和发展所做贡献的肯定。这些活动和举措,不断将医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促进了医院凝聚力的提高及和谐气氛的形成,激发了职工们以院为家、积极进取的热情,为医院的持续发展积累了后劲。

如何实现用先进理念教育人,用医院愿景鼓舞人,用医院宗旨塑造人;如何让医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自觉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端正医德医风,密切医患关系,从而使医院的整体行为方式做到正规化、标准化,医院开展了编辑出版《医院文化建设丛书》活动。

2主要做法

为规范职工思想行为、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升自身素质,将具有医院特色的文化理念、员工纪律、行为规范、员工誓词进行编辑,编印了《员工手册》;为使“以人为本、崇严力行”的医院管理理念与实践[4]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全员的执行力,将医院2001年以来出台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编印了《医院管理指南》;为宣传医院的先进、典型,将医院建院以来,在医院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事迹活动进行编辑,编印了《医院故事选编》;为让职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所在科室文化理念,使之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将全院各科室文化理念收录,并将医院开展的文化建设三大识别系统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编印了《医院文化手册》;为丰富医院文化内涵,激发职工文学创作热情,将职工在院报上发表的近800篇文学作品集合成册,编辑出版《职工文学作品集·和睦园》;为总结医院管理经验,传播医院管理知识,将该院院长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医院管理、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等文章及各级、各类刊物、新闻媒体对他的140余篇报道文章和200余幅照片进行收录,编印了《从普通士兵到职业院长》[5]。医院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的编辑印发,丰富了医院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了医院文化品牌效应。

3取得的成效

医院将《医院文化建设丛书》作为文化建设指导材料下发给职工,供职工学习,同时也为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的传播和延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发行,推动了医院的对外交流,提高了医院知名度。《丛书》出版发行后,医院及时向上级媒体等赠送了《丛书》;医院举办一些行业会议、学习培训班时,也会给参会人员发送《丛书》;同时,《丛书》也在泰安市一些书店进行销售。《丛书》的发行、赠送、销售对医院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省外许多单位对泰安市中心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丛书》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联系邮购或登门参观学习。医院被授予“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

《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6]发行,发挥了宣传影响作用,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近几年,泰安市中心医院的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同级医院前列,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引起了卫生主管部门及全国卫生行业管理者的关注和兴趣。随着医院知名度的提高,相关部门主动提出与医院合作在泰安举办会议,参观医院、交流经验。参会人员少的上百人,多的三四百人。参会、参观人员的食、住、行为泰安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4 结论

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三个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医院还先后荣获了“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文化管理典范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医院文化杰出策划奖”、“中国医院文化创新奖”、“山东省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发行,对新老干部职工熟悉医院文化、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管理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饶友义,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7,(12).

[2] 程建波. 中国文化建设发展概论[J].文化研究,2013,(7).

[3] 刘烨,现代医院文化畅想 [J].厦大文法学院学报,2012,(1).

[4] 胡峥毅,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医院管理论坛,2010,8.

[5] 张晓,医院文化在和谐发展的作用[J].广州军医,2013,(4).

篇6

入世后,全球跨国公司加紧进入中国市场。先期进入并且成功的跨国公司大都实施中国本土化战略,如摩托罗拉“以中国为家”、“比中国公司还中国公司”,立志做到“爱心、耐心、诚心”。它们将“洋”品牌做“土”,重视与中国政府尤其是高层政府的关系,重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适应中国的转型市场环境。另外,伊莱克斯冰箱,宝洁的“润研”洗发水和脱敏牙膏“舒敏灵”,可口可乐的“天与地”和“醒目”等,无不是以本土化取胜。中国市场营销环境具有“大、变、乱、燥、异”等特点,其通路多陷阱、假货泛滥、官商关系重于顾客关系、品牌情感化等,光靠西方营销学理论方法不足以解决中国市场的深沉问题。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西方人要进入亚洲市场,还须会灵活应变,与当地建立友好关系,学会适应、适用亚洲文化。随着经济的现代化,亚洲政治也日趋开放,但西方人还不能要求亚洲完全做到依法办事。在这里,融洽的合作关系和相互信任才是成功的保证,而西方的法制作风就未必行得通。”西方营销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全球化营销趋势下, 对中国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只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在转型――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而西方的市场已趋成熟。我们的使命是,实现国际营销理论方法与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对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了解西方营销理论方法又要深入解读中国的现实与传统。

总之,东方需要了解西方,西方也需要了解东方,《营销学》领域的东西方对话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学探索历程

中国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创建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引进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市场营销学从南(广州)、北(大连)两路进入我国,为我国营销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外部条件。然而,引进阶段的初期,出现了“硬套”和“照搬”两种倾向。一些学者急于求成,在既没有“吃透”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又缺乏本国实践的情况下,轻率地把发达国家买方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硬套到中国当时卖方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体制上,并美其名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学》。《晏子春秋・杂下第十》记载了一则“南桔北枳”的故事,说的是:“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即生长的环境不同,以致同一种类的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则为桔,生长在淮河以北则为又小又酸的枳。不合国情的照搬,其效果只能是“桔化为枳”。

有的学者则认为,当时中国的商品经济还不发达,买方市场还没有形成,不具备产生社会主义营销学的条件,只能“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地学,学通了,才能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因此,把西方的营销理论方法奉为神圣经典,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味“照搬”、引进。

第二阶段:消化阶段。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我国广大的企业家,结合我国的营销实际,采取“边学边用,为用而学”的态度,如海尔、长虹、春兰、科龙、小天鹅等公司,已较好地掌握了现代营销原理和方法,并成功地加以运用。如海尔公司成功的营销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经验被选作美国哈佛大学案例(Case),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国际著名案例库的企业。事实上,他们已成为消化、吸收、应用的典型。这些企业的成功,正好印证了袁宝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借鉴外国管理经验的16 字指导方针。

第三阶段:创建阶段。袁宝华1985年6月在《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科学》一文中指出:“管理的现代化,决不意味管理的‘外国化’,它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民族的特色,做到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因此,我们要实现管理现代化,还必须十分重视从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现在看来,在继续吸收、消化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深入发掘和积极总结、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应该说是时候了。”

1994年11月,“五缘文化说”(即对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文化的研究)的首创者林其锬教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十周年纪念会上,宣读了《五缘文化与世界华商经贸网络》一文,其精彩的演讲和深刻的思想打动了林有成先生,使他萌发了将“五缘文化说”与现代营销原理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念头。在袁宝华会长“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学”题辞的鞭策和鼓励下,在众多专家、教授的帮助下,花了三年时间,撰写并出版了《五缘文化与市场营销》这部学术专著,提出了中国营销管理模式。这部专著对中国本土营销学的创建,具有开创性意义。

三、《营销学》领域的东西方文化对话探索

首先,三次产业革命与思维方式演变。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预测和前提》一书中,总结了人类社会经历过的三次浪潮后说:“第一次浪潮的变革,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的变革,是工业文明的兴起,至今的历史发展甚至更快。第三次浪潮的变革可能只要几十年就会完成。我们正好生长在这急剧转变的时刻,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到第三次浪潮全面的冲击。”这次信息革命浪潮的影响所及,预示着一个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诸要素内化于人们的思维。人类的认识结构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单向性思维向多维网络性思维转化;接受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转化;从思维分析向高度分析基础上的新的综合方向演进;由静态向开放性动态方向转化。

其次,华人的企业网像当今的因特网。华人经济实体其实就是一个靠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各企业之间层层联结,规模不断扩充,直到覆盖全球,因此像当今的因特网,此种网络并不限制成员的增加, 网络中没有统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网成员都可获得最大限度的独立和自由。同时,网络的价值来自信息市场的扩充。在华人经济势力范围内,企业网络范围可以无限扩大,而且企业的自治意识又很强,没有权利中枢,大家遵循的惟一的一条共同法则就是:市场挂帅。这种特性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非常适用――既便于整体协作,又强调独立奋斗。华人建立了这样的网络,无异于如鱼得水,可乘机大展宏图。正如林其锬教授说的:“在社会活动中,任何领域都离不开人,离不开社会人脉关系――由人、财、物等构成的市场网络,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海外称之为‘人脉网络’。”

最后,中国营销管理模式探讨。中国营销管理模式的提出,是中国本土化营销理论的一次创新。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基于“五缘文化说”的“社会网络”理论、西方的营销管理的“P”理论――即“营销网络”理论,以及与营销管理相关的现代法律法规精华。可概括表述为:以顾客为中心,实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守之以法”,其中“情”是基础,“理”是方法,“法”是保证,它是一个非纯理性的“情――理――法”相结合、相统一的三维结构。如下图所示:

中国式营销管理模式图

法是情与理共同发挥作用的保证,当情与法矛盾时,情必须服从法,以消除情的负面影响;当理与法发生矛盾时,理也必须服从法。

总之,中国营销管理模式可以归结为:两个网络相结合,一个(法规)系统作保证,即人际网络加营销网络再加法规系统的保证,如下式所示:

中国营销管理模式=(5R+2P)+4P+9L

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

[2]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公司,1984

[3]袁宝华:袁宝华经济文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4]林有成:五缘文化与市场营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篇7

作者:余芳 单位:福建省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

在电力企业中直面客户层的营销文化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在最外层的,这一层虽然是最底层最简单的文化组成,但是其也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对电力企业的日常营销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直接是企业的形象层。在这一层的电力营销中,应该构建完善的服务文化,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友好的联系与沟通,维护客户与企业固有的关系,并且进行潜在客户的开发,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企业的收益。程序流转层。程序流转层也就是营销文化的中间层,这一层主要是营销方案的制定以及现场的侦查活动。在这一层的营销之中有着相关的制度以及行业的标准,这些都是需要营销人员特别注意的,在这一层的营销文化需要有专业的行业素养以及个人服务热情,要进行细致的工作,对于客户的服务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特别的注意,不能够出现失误。因为可能一个失误的出现都直接会影响最后的投入运营,造成客户对企业的不满意,从而对企业的形象造成影响。营销文化核心层。营销文化的核心层也就是营销文化体系的最内层,这个层级是整个营销文化的最关键的地方,直接是营销文化的形成的地方。在这个层级中,需要企业对员工的思想做一个有效的引领,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营销氛围,让企业的员工因为企业的信念而凝聚起来,在心中形成一个小小的宇宙,从而在工作的时候信心百倍又充满活力。当然这个层级的文化也是整个电力企业营销文化的灵魂部分,它能够积极的推进企业的营销,在获得企业利润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对于电力企业也是一样,营销文化的建设能够让企业内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做好企业文化分析,准确定位营销文化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虽然有的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体系,但是企业文化就像是一种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统一的着装,统一的口号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文化内容。所以在电力企业中也是一样,在营销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文化的准确定位。营销文化需要根据个性化、差异化等不同的因素来进行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电力企业所处的地域,企业的历史背景等等,从而让营销文化有个好的定位,具有深厚的内涵以及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总体来讲,在电力营销文化的定位中在除了坚持优质服务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具有特色化的电力营销口号,在这些口号中需要有感恩、感谢一线员工、感谢客户、创新、高科技、尽责等等文化因素,从而让企业营销人员形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以共同的信念与企业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构建电力营销文化体系,激发企业内部活力电力营销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成熟的体系作为铺垫,从而更好的发挥营销文化的作用。所以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应该建构三层的电力营销文化,通过对核心文化、流转层文化以及外层文化的构建,让企业内部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企业的员工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促进整个电力企业的蓬勃发展。当然在具体的构建中,在核心文化层需要引导企业的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企业内部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还有奋进感,从而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其次,在流转层文化的构建中,需要培养出一流的营销队伍,提高整个营销的方案制定能力,提高业务质量;最后在营销文化的最外层应该构建起客户的文化,优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并且让营销文化充满员工的内心,从而更好的给客户带去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打造营销品牌,增强营销团队的战斗力品牌也是一种文化,品牌效应不管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中也是一样,一个好的品牌总能够带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够让员工的营销的过程中更加有自信。所以,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在营销文化的建设中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品牌文化的创设,不断的树立典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以此来增强企业营销团队的战斗力。并且在营销团队之中,还应该树立典型,对于那些营销做得好的员工要进行奖励,让他们去主动积极的帮助其它的员工,一起来让企业的营销做得更好,从而不断的增进企业的绩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营销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推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取得效益,这是当今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所以,电力企业一定要认真的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的营造企业的营销文化,为电力营销创造良好的氛围,组建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繁荣。

篇8

一、“雅成教育”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内涵

何谓“雅成教育”?《尔雅疏》中解释“雅,正也”,意指端正的道德品格和行为规范。在教育范畴中,“雅成教育”是一种德育理念,同时“雅”又有高尚、美好、不粗俗的意思,这又赋予了“雅成教育”在美育方面的含义。因此,“雅成教育”指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雅促德,致力于培养好学、文雅而有修养的学生。

博硕君子,雅言雅行。在我国古代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儒雅君子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我校的“雅成教育”继承了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理念,“雅成教育”要求学校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能够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博学、儒雅的教师队伍,以此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我校推行的“雅成教育”是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儒学品、雅气质的学生,具体理念为“才蕴学富,弘儒致雅”,即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学生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学识,以儒雅君子的道德和情操浸润学生的品行和心灵,从而达成儒学品、雅气质的育人目标。“雅成教育”要求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品格、锻炼学生的思维,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通过“以雅促德”的内化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优雅的举止、文雅的言谈、高雅的情操和儒雅的气质,让学生自信而快乐地成长。

二、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与发展需求共促“雅成教育”

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回归人文价值是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在基础教育中贯彻人文精神,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坚持德育先行,是“雅成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价值皈依。

1.反思时代背景,回归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传统的人文道德理念日益被淡忘,诚信危机日益严重,这样的社会环境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界功利主义盛行,很多教师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忽视教育学生应追求的美好与高尚,专注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现实需要的人,造成青少年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心强。基于对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思,我们提出了“雅成教育”理念。冯骥才先生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雅成教育”理念就蕴含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雅成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从学生的习惯入手,以文化润泽学生的品行,以雅促德,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2.汲取传统精华,契合德育要求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雅成教育”是德育先行的产物,这一理念是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精华,结合学校自身而形成的。作为礼仪文明之邦,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孟子・滕文公》中说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意为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各朝都设有学校来教人懂得人伦道德。可见,从上古时期开始,我国的教育就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到了孔子时代,推行“六艺”之教,以道德修养为统摄,造就君子人格。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了营养与精华,我校提出的“雅成教育”以培养文雅而有修养的学生为目标,通过实践性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而形成理想的人格。

3.立足自身优势,满足发展需要

无论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教育生源,我校都具备明显的优势,学生的素质较高,品行良好,成绩处于上游,在小学这一培养道德品行的黄金阶段,如果学校能贯彻“雅成教育”,以雅促德,从学生的习惯入手,以文化润泽学生品行,以博学儒雅的学习追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之从小就做到行于正、达于雅,并树立自信,快乐成长,将为其终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我校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象棋和篆刻为代表的特色项目,这些特色项目的文化特征浓郁,是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目前,我校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以雅促德的重要契机推行“雅成教育”,建设特色文化,实现文化立校,提升师生的素养,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旨在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推广特色项目,夯实“雅成教育”根基

推行“雅成教育”立足于我校现有的特色项目,即中国象棋和篆刻,多年的象棋推广使我校成为广州市中国象棋的传统项目学校,篆刻也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形成了校本课程《趣味篆刻》。古人云:“棋道虽小,品德最尊”,这道出了中国象棋对学生品格修为和道德情操的熏陶,篆刻艺术则是融书法、绘画和雕刻于一体的高雅艺术,对学生的才能学识和文化修养有很高的要求。象棋和篆刻特色项目不仅是推行“雅成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雅成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象棋方面,学校开设了中国象棋课程,推广学习象棋的意义和象棋的相关知识,逐步提高了学生对象棋的认识,学校还定期举办有关象棋的特色活动,使棋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篆刻方面,学校设立了篆刻制作室,定期举办篆刻展和篆刻节,结合岭南民间的美术特色,设计研发了具有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篆刻校本主题,并编写了校本教材。

特色项目的推进积淀着学校的文化,这是“雅成教育”的基础。中国象棋和篆刻校本课程承载着“雅成教育”的理念,它们共同指向培养好学、文雅而有修养的学生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在推行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夯实了“雅成教育”的根基。

四、“雅成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办学实践

作为一种文化理念,“雅成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得以推广的,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雅成教育”是通过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我校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美化环境,营造氛围,使风貌彰显出文化

打造“雅成教育”特色文化首先要从建设校园环境入手,我校扩大了校园的绿化面积,美化了墙壁,以创新的理念设计了板报、橱窗、画廊以及班级图书馆,让“草木传情,墙壁说话”,打造出高雅的校园文化平台,营造出浓厚的“雅”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提升校园的软环境,即学生耳濡目染的、无形的、非固化的环境,如校广播站播诵经典诗词、举办特色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雅的熏陶。此外,学校还开办了家长学校,使家长了解和认同“雅成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人格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雅成教育”从学校到家庭的统一。

培育以“雅成教育”为理念的校园文化,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是校风的本质内涵,校风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学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不仅是影响校园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本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反映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我校推行“雅成教育”,致力于打造文明的校风、高雅的校园,造就儒雅的教师队伍,培养文雅好学的学生,从而彰显以“雅成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

2.细节入手,养成品行,将习惯转化为素质

“雅成教育”以“雅”为精神引导,以“成”为行为指向,具体通过养成教育实现“一雅讲礼貌,二雅讲卫生,三雅讲仪态”的养成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行为习惯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其一,遵循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围绕“雅成教育”从最基本的细节入手,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卫生意识和节俭意识,以多种形式、多个阵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使学生将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其二,结合“雅成教育”的理念,对有关行为习惯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教师的工作重点,即以“一雅讲礼貌,二雅讲卫生,三雅讲仪态”三大养成目标为重点,用“三雅”口号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三雅”为评价细则,通过开展每周一次的“三雅标兵”评比活动以及每月一次的学生行为习惯评价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长为文雅学子。

其三,我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开展“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习惯”的活动:“一声问候”指见到老师和同学要问好;“两个轻声”指进入楼道和教室要轻声说话、轻声走路;“三处整洁”指个人卫生整洁,教室卫生整洁,环境卫生整洁;“八个自觉文明习惯”指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不高声喧哗,不乱吃零食,不损坏公物,不进网吧。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结合教学,注重践行,使教养成为气质

“雅成教育”作为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已融入到了常规教学当中,并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养,具体方式如下:

其一,将“雅成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数英等科目的常规教学中。语文教学最易与“雅成教育”相结合,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古诗文能培养学生的文雅气质,让学生从小就能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趣味教学中提升学习技能,升华思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浓郁的人文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即学好英语可具备世界眼光,彰显民族情怀。

其二,将“雅成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的主题活动中。例如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吟唱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传统教育,加深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书香校园、读经诵典等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还能全面提高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将“雅成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以活动育人,进一步改善学校的校风与学风,是我校推行“雅成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三,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雅成教育”。围绕“雅成教育”的理念,我校形成了学生德育梯次序列主题,对低年级的德育要求是:习惯培养,学习适应(时间、计划),爱班、爱校、爱家乡、爱祖国;对中年级的德育要求是:行规强化,努力学习,乐学、勤学,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对高年级的德育要求是:行为规范,热爱学习,会学、博学,懂感恩、敢负责、善选择、爱生活。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德育要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道德修养。

篇9

一、“理解”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虽然研究理解的哲学不仅仅只有解释学,但不可否认解释学是专门研究理解的学问。从整个解释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理解观,一种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意义复原观”,另一种则是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意义生成观”。前者认为意义是客观的,表现为作者对文本所表达的“原意”,拒绝读者个人观念的解读;后者认为意义是在对话中创生的,表现为读者与作者的“视界融合”,意味着新的意义的生成,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交融,最终达到价值认同。由此可见,“意义复原观”是实证主义的,其目的是为了理解作者赋予文本的客观意义,但我们既不能保证可以真切地获得作者的原意,也不能保证心服口服地接受作者预设的内涵,因而一味地卑躬屈膝于作者的“原意”前,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如果一种解释学把理解当作是原意的重建,那它无异于恢复了一种僵死的意义”[4]。因此,只有通过主体间性的对话,包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以及读者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意义的真正理解,才能形成真正的价值共同体,因而这种意义对于理解者来说才是生动、有用的。从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实际上是解释学中从“意义复原观”到“意义生成观”的过渡。在海德格尔之前的解释学传统中,理解一直当作是一种理论意义层面的“理解”,它试图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认识和解释有意义的东西,而与之不同的是,“海德格尔所谓的理解首先自己剥夺了它的纯‘认识的’性质,他认为那种认识论的理解是次要的,是从一个更普遍的解释学的理解中派生出来的[5]”。因此认识不同于理解:认识追求主客体的相互吻合,认识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理解追求的则是意义的生成,理解者处于主动的地位。

校园文化中的教育内涵不是通过认识的方式为学生所获得的,学生是存在于文化中的主体,是以一种主动的方式理解建构文化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的。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自身对文化现象的亲历与感悟,理解蕴含于其中的教育内涵,理解这种文化现象与自身存在的关系,并在这种意识上的理解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养成自己的灵魂与行为。可以说文化育人重在受教主体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它是一种“慢教育”的形式,是一种循循善诱的“软教育”,而不是强硬的规训手段。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对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期待却有一种急功近利、甚至是将其神话化倾向。文化现象往往被当作是刻板的教科书,我们要求它的教育功能立竿见影,要求它能够像戒尺一样,时刻督促着学生,但却忽视了学生对校园文化中教育内涵的真正理解。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过程拒斥“理解”

我们呼吁对校园文化进行理解,倒不一定是说我们曾经没有进行理解,而是我们的理解往往没有实现真实意义的生成。

一方面表现为我们将理解等同于学生对文化现象中预设意义的“认知”,学生不是基于自身所处的真实情景,没有结合个人的“前结构”、或者说是“偏见”进行理解。在伽达默尔看来,人总是在历史中理解历史,总是带着个人的偏见进行理解。“一个个别主体与其生活世界交互作用的成果,即是意义的来源”[6],因此生成性理解一定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够进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我们将理解等同于学生自说自话的私人话语,学生没有机会在自我与文本、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话中进行理解,更谈不上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达到“融合视界”这一“更高形式的普遍性”。即便是强调个体的生活世界,反对追求原始的本意,但生成性理解也绝不是要让学生陷入相对主义的困境。“理解乃是越出个体的有限视域,勾勒出各种意义路线”[7],对话过程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可以相互质疑、相互挑战,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一个理解的“融合视界”。因此,生成性的理解既有个人的特殊性,又有不同个体间相互交融的普遍性。

实际上,我们对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抱有理想化的态度,两者在不证自明中被想当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仿佛校园文化一经出现,教育目的便水到渠成。校园文化成了一种封闭性的自娱自乐,只有空洞的概念躯壳,而丧失了真正的意义灵魂;文化育人的理念也异化成为工具理性的驯化与操控,讲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文化意义的体验,无丝毫人文关怀可言:这是校园文化存在性的危机与教育价值的危机。校园文化好像是飘在天上的浮云,是学校教育的空中楼阁;我们虽然在现实中往往打着校园文化的旗号,义正辞严地强调陶冶和感染的文而化之,但对校园文化却真的只是在雾里看花。显然,校园文化与生活情境和学生主体相互分离,是我们过分功利性质的教育造成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先预设出一个意义,然后机械地构造我们一厢情愿的文化氛围,但却往往忽视了学生这一最主要的参与者,忽视了他们身处的真实情景,并且试图“防止”他们对自己“遭遇”的文化环境进行生成性理解,因此我们有理由呼吁对校园文化“失落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让“生成性理解”成为校园文化、教育意义以及学生主体之间得以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校园文化的“原意”追寻之路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校园文化的“原意”的理解应当是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而创生的,是通过生成性理解而获得的。我们对校园文化之“意”进行“追寻”和“拯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校园文化的意义何以可能的追问,这一问题涉及校园文化意义本身,是对校园文化意义的存在性的拷问,校园文化现象所负载的意义从何而来,这种意义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优化提供了根本性的参考和建议。

1.让校园文化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我们苦心经营的文化情境僭越了学生的生活情境,蛮横地插足于学生从经验到理解的过程。预设的文化情境是刚性的,仿佛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它超越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超越了学生主体。因此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文化情境与生活情境是相互分离的,文化的意义可以脱离生活的经验而先验地存在,校园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异化成了附庸风雅的花瓶。学生对于这种文化情境只能是隔岸观火,而无法融入其中,因而根本没有理解的发生。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校园中的文化情境是“制作”出来的而不是“营造”出来的,因此学生对待文化情景的态度往往就是将其当作任务来“应付”,而不是当作生活去“体验”。看起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空洞和抽象的形式,只有让校园文化成为学生生活必要的一部分,才能够使得“理解”成为可能。很多被设计出的文化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被束缚在一架由异在的意志所支配的机器中,他顺从地做着那指派给他的工作”[8],学生从主体异化为了客体,对周围的情景逐渐变得冷漠与迟钝。比如时下流行的红歌进校园活动,很多学校试图通过组织全校范围内的红歌大赛来创设校园红色文化,以此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乍看起来,唱红歌与爱国教育确实有着深刻的联系,但现实的效果却只是对设计者一厢情愿的尴尬讽刺。这倒不是说不应该鼓励学生学红歌、唱红歌,而是要求我们对红歌文化于当代学生的教育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由于当代学生对于革命年代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亲身经历,红色经典也难以引起他们心中的共鸣,红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因此学生很难理解红歌的文化内涵。

2.重视学生在理解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参与性思维”

所谓参与性思维,“就是在具体的唯一性中、在存在之在场的基础上,对存在即事件所做的情感意志方面的理解,换言之,它是一种行动着的思维,即对待自己犹如对待唯一负责的行动者的思维”[10]。学生的参与性思维在理解校园文化过程中的体现就在于对文化情境进行自主的理解,进而剔除虚假的意义,同时构建真实的意义。如果我们承认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校园文化就正像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具有客观存在性,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10]。然而这并不是说校园文化的意义是与生俱来的,是绝对客观的,是先于生活而存在的,是自始至终唯一不变的。现实中校园文化“意义的失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假定每种文化现象所负载的意义是既定的,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只能被认识的实体,因此我们顺理成章地将现象与意义公式化地一一对应起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映射关系能够并且必须为所有学生所接受。可见,我们剥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现象进行理解的权利,将这种理解降格为一种对象化的认识过程。这样学生就不免感觉到,文化现象与意义是可以斩断的,意义可以脱离现象而存在。我们说,这种文化现象只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独白,表现为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它模糊了意义产生的过程,而是将所谓的文化意义“还原为一种中央集权式的正统,或独白式的语言”,[11]它拒绝个人理解的挑战,拒绝多元理解的存在。因此,学生对于文化场景的理解永远不是“我”在说,而是替“他”说。所以说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到教育意义的呈现,都不是设计者闭门造车的事情,而是要倾听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现象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文化情境对于学生的真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改善校园文化。

3.尊重不同学生对于文化意义的多元理解

工具理性、效率至上,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教育愿景,往往会忽略甚至是扼杀不同学生对于文化情境多元化的解读。即便是再丰富的文化现象,也无法掩盖刻板规范之下单调的教育意图,反而只能导致华丽的外表显得更加的苍白无力。学生置身于这种“霸权”面前不得以而失语了,个人的观点得不到应有的表达。特别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那种预设的文化意义之间存在价值冲突的时候,矛盾也得不到很好的和解;当自己对所谓的意义产生怀疑时,也由于受到一个假想的“大众观念”的恐吓,内心真实的意见也消解了。所谓标准化的意义反而成了学生价值观养成、主体意识培养的枷锁,异化了原本应当是多彩的意义世界。然而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阅历,因而有着多元的经验世界,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文化的理解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哲学解释学“恢复了‘成见’在理解中的‘合法’地位,主张在不同视界的融合中,可以通过对话,达到相对的、多元化的意义生成,强调理解的过程是消解对立、彼此融合合理因素的过程”[12],对于不同的理解我们要采取协调和包容的态度,文化背后的意义也只有在对话的过程中才能够变得丰富多彩、更富有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对校园文化进行理解的主体,构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意义世界。但是,这也不是要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意义的理解中坠入相对主义的陷阱,而是要让学生在个人与文化环境、我与他人相互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将校园文化的意义不断扩大和丰富。由于“教育意义既不是完全属于个体主观性观念的赋予,也不是教育本身的‘原义’,它是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教育的意义形式融合后的产物,是一个‘第三者’”[13]。所以,校园文化的意义也是一个“视界融合”的产物,是多元主体相互对话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杜红芳.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教学与管理,2010(7).

[2] 李俊.学校文化建设初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

[3] 倪亚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4]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5] [加]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 成中英.世纪会面.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 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8] [德]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哲学美学(第一卷).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 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高等教育研究,1990(3).

[11] 邓友超.教育解释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 提炼 解读 宣传 思考

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坐落在唐山市区美丽的凤凰山北麓,创建于1927年,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学校。学校一向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深入挖掘了“凤文化”。《诗经》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我校师生崇尚“中华凤图腾”,唐山是一座经历了凤凰涅的凤凰城,我校坐落在美丽的凤凰山下:我们把我校的文化,定名为“凤文化”。

一、挖掘提炼,“凤文化”旨意

学校专门成立“凤文化研究小组”,深入挖掘和提炼“凤文化”的旨意。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将“凤文化”的综述义表达为“止于至善”,即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将其分述义表达为“和美、仁爱、俊雅、超卓”。

二、深层解读,“凤文化”总结

我们对学校的“凤文化”从传统文化、道德文化、学术文化、典章文化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和总结。

传统文化:我们推崇学校历史,诞生于五矿中,抗美援朝中我144名学子跨过鸭绿江;1956年,张广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成一名数学家;1954年,与清华大学共同成为全国仅有的两所“劳卫制”试点校,美名传遍大江南北。我们重释了“公、毅、勤、实”的校训――公:修公义之品而能爱众;毅:立弘毅之志而能敏行;勤:持勤勉之态而能敬事;实:具求实之心而能切问。

道德文化:学校各年级创设了德育目标,创设性的开展“一课”(女生课堂),做实“两问”(教师、学生道德细节50问),打亮“三个爱心牌”(爱心鲜花病房、爱心超市、爱心基金),创造性完成“六亲近”教育(亲近书香、亲近奋争、亲近泥土、亲近自然、亲近孤寡、亲近贫弱),树立可学的师生楷模。

学术文化:作为“唐山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我校从“一训(师资培训)三课(课题、课程、课堂)”入手,积极抓好教师专业发展。

典章文化:开滦一中《德育手册》和读本《凤韵》(开滦一中办事公开手册),辑录了56种岗位职责、32种制度,8万余字,彰显了典章制度建设的成绩。

书刊文化:推出团刊和凤系列读本,两次艺术节倡导经典诵读活动,隆重推出了“心心相印读《论语》”系列讲座,将《弟子规》确定为“全覆盖式背诵读物”,创设流动的图书馆――“开开书吧”。

建筑文化:校门口独特的建筑和校园雕塑都极富寓意,象征开一师生展翅起飞,收获辉煌人生;美丽的广厚园,成为全校师生励志、暇步、怡情的场所;地下艺术中心,展示我校师生涵泳文化、徜徉艺术的成果;我校校史陈列馆是我校历史的精华浓缩展示;开滦一中草木也劝学。

墙壁文化:校园里励志的标语随处可见;校训、校园十大理念,显要位置展示;走廊遍布学生、校友、家长、友人等的书画;楼道悬挂古文经典和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介绍;班级展板彰显班级特色文化;车棚美丽走廊展示的是操场粉笔画大赛获奖作品。

仪式文化:学校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成人典礼,我校军训的开营式、闭营式,体育节、艺术节的开营式,学生的毕业典礼,“感动开一”十星颁奖典礼, “打山楂”仪式等,对师生心灵产生积极作用。

艺体文化:近年来,我校艺体人才层出不穷,使我校成为了公认的唐山市为艺术院校输送人才最多的学校。2011年,我校设立艺体处,意在总结 “艺体生”培养经验,提炼“艺体生”培养理念。2011年4月,我校举行为期将近一个月的体育节,外置小型器箱的起用,为大家随时随地健身提供了便利,“大课间,我最炫”,成为了师生的共识。

珍珠文化:我们提炼“珍珠精神”,要把“珍珠班”办成“珍珠校”。我校珍珠班工作,《人民日报》《中国信息报》,《唐山晚报》等都曾给予报道,并受到省、市侨联及浙江新华爱心基金会的肯定,为我校赢得众多的赞誉。珍珠班精神核心“有爱走遍天下,衔恩回馈人间”。感恩、博爱、刻苦、奋斗、坚韧都是他们写给我们的词汇。

三、大处落墨,“凤文化”读物

我校出版了“凤文化”系列读物:《凤鸣》(学校师生校刊)《凤仪》(学生礼仪规范、孝经、二十四孝、弟子规)《凤翔》(女生教育的名家作品和心理案例)《凤韵》(学校岗位职责、权力运行模式、各种制度汇编)《凤舞》(学校美术教学成果辑录),《凤翥》(班主任读本)和《开满鲜花的校园,一枝独秀的文化――开滦一中形象文化册》。学校在国家级刊物《神州博览》杂志开辟“凤凰之韵――开滦一中师生作品专栏”,展示我校教育教学风貌与师生文化精神生活。

四、大力宣传,“凤文化”讲座

我校积极加大对“凤文化”的宣传和推进,定期在学校宣传栏布展“凤文化”成果,今年,我们又积极谋划,全力准备,在军训期间,除了引领学生参观校史馆外,举办《凤文化》讲座,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扩大了“凤文化”的影响。

五、对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1.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随着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加强,学校向世人展示了开滦一中的风采。学校以“高雅的文化氛围,浓郁的书卷气息,优质的教学质量,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博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2.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我校将校园文化定名为“凤文化”,从旨意、实施、深层解读等多个方面加以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使学校的管理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成为我校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