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热如何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发热如何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母婴同室; 新生儿;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86-01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安全隐患及问题
1.1 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 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 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 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 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 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 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 新生儿脐炎 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 新生儿脓疱疹 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 新生儿发热 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 新生儿喂养困难 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 新生儿窒息 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 加强健康教育 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 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 建立科室质控小组 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篇2
关键词: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蓝光照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蓝光照射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实施光疗过程中,对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积极于预和有效应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6~2010.04我科收治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病例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出生后20h~28d。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1.2 方法
入院后除对因治疗外,患儿均采用蓝光箱(双面或单面)治疗。将清洁光疗箱,箱内湿化器水箱加蒸留水到2/3,接通电源,调整温度至32.5℃(早产儿根据胎龄、日龄、体重而定),相对湿度50―60%。患儿全身,双眼佩戴黑色的眼罩(自制,用纯棉黑布制成,类型为眼镜状),以防蓝光照射对视网膜造成损伤,用一次性尿布遮盖会,放人预热的光疗箱中央,记录照射时间,我科多采用间歇照射方法,根据病情照射6―12 h/d。
2 结果
痊愈出院36例,占62.06%,好转出院19例,占32.75%,自动出院1例,占1.72%,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2例,占3.45%。出院护理满意度测评达95%,无护理投诉及纠纷。
3 光疗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3.1 患儿哭闹不安
光疗时尽量选择患儿安静状态,光疗期间监测体温、箱温和室温。一般患儿人箱后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哭闹不安,护士要判断哭闹不安的原因,首先应满足生理需要:检查有无尿湿、饥饿、体温、箱温是否过高或过低,有无发热和腹胀等情况,并及时予以处理;其次是满足安全需要;光疗时无依无靠,失去了安全感;再次是满足爱的需要。由于新生儿已经具有了视、听、嗅、味、触、本体感觉。其中听、味、触觉已经十分敏锐,可采用通过听觉和触觉给予安慰,用温和的语言与其说话,并给予躯体、四肢的抚触,使患儿感到安全、舒适。改变患儿:侧卧,使患儿四肢有了依靠,轻声安慰,以保持患儿安静。减少哭闹,降低消耗,使患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光疗。对于哭闹剧烈,精神极度疲乏的患儿,主动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2 患儿呕吐、窒息的可能
将患儿裸放于床中央以获得最佳照射效果,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导致吸入窒息。光照治疗下的患儿易哭吵及手足舞动,新生儿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的关系,新生儿反射能力差,呕吐时的胃内容物易呛入气管引起新生儿窒息,因此喂患儿进食时采取45。角,喂食的速度不能太快,进食后30min内给予头部稍抬高,用柔软布类固定患儿右背部使其呈右侧卧,这样使奶汁尽快进入十二指肠,减少奶汁在胃内过长时间的停留,且此在新生儿发生呕吐时,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患儿哭吵较剧,暂不喂食,因吸入过多的空气而容易引起呕吐。单面光疗时2 h翻身1次,顺序依次是仰卧―左侧卧―右侧卧―俯卧。新生患儿俯卧时要使头偏向―侧,以免捂住鼻孔。睡醒后应予仰卧,防止膝盖擦伤。接触患儿前必须洗手、戴口罩,凡有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及传染病者不能接触患儿。
3.3 患儿失水增加
由于母婴分离,光疗导致患儿失水增加,如何给患儿及时补充能量及营养物质。策略;配方奶加母乳喂养,足月儿每3h喂奶1次,早产儿每2h喂奶1次,对吮吸无力等新生儿要耐心细致喂养,哭闹易发生呕吐引起窒息,患儿进奶30min内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光疗期间患儿哭闹、出汗,有时会出现呕吐、腹泻等加重不显性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并记录出入量,如在2次喂奶间加喂适量糖水予以补充水,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防止水、电解质的紊乱。给患儿适当补充钙剂,避免发生低钙惊厥。
3.4 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
光疗可以引起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对新生儿皮肤刺激大。策略:光疗期间和光疗结束后均观察患儿有元腹胀、腹泻和大小便的量和颜色,皮肤有无发红和皮疹,每次便后用湿巾清洁臀部,待干后再用鞣酸软膏涂于臀部给予保护,勤换尿片,每天温水浴1次。
3.5 蓝光影响护士肉眼观察
小儿在光疗箱里,由于有蓝光影响护士肉眼观察,如何正确观察以及做好护理工作?策略:因为治疗的特殊性,护士尤其需要加强巡视以及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颜面及口唇有无青紫,黄疽程度和部位变化,黄疽有无减轻,有无四肢颤抖、惊厥、哭闹、呕吐、吸吮力有无变化等,注意眼罩以及会遮挡物是否全部遮蔽,注意可能的皮肤损伤以及注意观察输液部位皮肤有无外渗及针头滑脱等情况。经皮监测胆红素仪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胆红素的数值,判断黄疽的程度,且可避免侵袭性损伤以及医源性的失血等。光疗期间定时测量体温,根据测量的体温随时调节光疗箱的的设置温度.控制患儿体温在36.7―37.3℃的中性温度。如果有发热,切勿使用布洛芬来退热,国外有文献报道,使用布洛芬增加了胆红素升高的危险性以及延长光疗的时间。
3.6潜在损害DNA
在临床上光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儿间接胆红素的高低,较长时间的光疗对于患儿有可能产生DNA等方面的损害。策略:多次翻身,如每小时轻翻身1次,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了潜在的损害,如果需要连续照射,每治疗12h后间断1―2h再进行照射。
3.7 家属缺乏理解和配合
家属普遍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对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了解甚少,导致存在家属对于小儿病情的不正确联想,以及对于干预治疗的误解。在光疗时新生儿要放在光疗箱内,母婴分离,由母乳喂养暂改为人工喂养,喂奶方式的改变。策略:在光疗前和家属进行沟通,实施专人负责,诚恳相待,耐心解释,介绍新生儿黄疽的基本知识,讲解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消除家长顾虑,尽量得到家属积极配合。我们认为:到位的健康教育导致了良好的依从性,而良好的依从性是和谐治疗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3.8 蓝光灯管的使用时间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蓝光灯管使用300h其能量减少20%,900h减少35%,2000h减少45%,此时再使用后,效果相对较差。策略:累计900h及时更换新灯管。同时每日清洁灯箱及反射板。有灰尘则会影响照射效果。在治疗Rh溶血病等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时,应及时更换新灯管,外罩蓝布遮挡以增加反射光增强疗效。光疗结束后解除眼罩并检查眼睛有无感染,察看全身皮肤颜色及有无破损,给患儿洗澡,观察患儿光疗后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同时交接班加强床位护士的病房巡视。消毒清洁蓝光箱,记录照射时间。
篇3
姓名:得分:
一、 选择题 【1-6题多选题、7-10题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
1、母乳喂养的优点是( )
A、具有免疫功能B、利于母亲健康恢复
C、母子感情亲密D、营养丰富全面
E、方便价廉卫生
2、母亲抱婴儿的要点是:()
A、婴儿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B、鼻头对着
C、婴儿身体贴近母亲D、婴儿头和颈得到支撑
3、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 )
A、婴儿的口张得足够大B、下唇向外翻
C、舌头呈勺状环绕及乳晕D、婴儿口腔上方有更多的乳晕
4、母亲HIV阳性,新生儿应如何喂养?()
A、停止哺乳B、母乳喂养C、人工喂养D、混合喂养
5、如何保证母亲有足够的乳汁:()
A、频繁有效吸吮B、实行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C、24小时母婴同室、按需哺乳D、保证母亲有充足睡眠
6、新生儿异象识别内容:
A、惊厥B、皮肤青紫
C、发热或体温不升D、吸吮无力、吮奶少
7、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B、24小时母婴同室
C、树立母乳喂养信心D、按需哺乳E、使用奶瓶、奶嘴
8、6个月母乳喂养婴儿,腹泻3天,蛋花汤样便,伴发热,尿少,应采取的措施是:
A、给予抗菌素治疗B、立即停用母乳,改配方奶喂养
C、继续母乳喂养,同时进行病原性检查及对症治疗D、增加辅助食品种类
9、初乳是指产后()分泌的乳汁
A、5 天B、6 天C、7 天D、8 天
10、日龄25天的新生儿,发育正常,母乳喂养,进食良好。大便黄色,小便正常,血清胆红素8mg/dl,其余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是:
A、继续母乳喂养,定期随诊B、光照疗法
C、停用母乳D、药物治疗
二、 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我院是年通过评审成为爱婴医院的,母乳喂养热线电话是。
2、WHO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中规定:是母乳代用品销售、进口的监督管理部门。
3、本院爱婴医院的职能部门是。
4、要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所有的孕妇, 帮助母亲在产后 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5、母婴同室的好处是、。
6、母婴分离的产妇在婴儿出生后之内开始挤奶,每挤一次,每侧
反复进行,每次挤奶持续,每天不少于次,注意夜间挤奶。
7、按需哺乳是指或 就喂哺,喂奶时间、次数和间隔不受限制
每天有效吸吮次数。
8、母乳能提供给婴儿月内的全部营养。
9、剖宫产的母亲母婴皮肤接触应在母亲有有应答后分钟内开始,接触时间不得少
分钟。
10、新生儿常见疾病有、、、 等。
11、给有医学指征的新生儿加奶时应用
或的方法,不可用奶瓶奶嘴,防止,造成母乳喂养困难。
12、混合喂养的新生儿所用的奶粉应由提供,开启后应注明时间,有效期为。
13、新生儿出生天后的乳汁为成熟乳。
三、 是非题(每题 1分,共 10 分)
1、坚持纯母乳喂养,除有医学指征外,禁止喂养任何食物或饮料。()
2、不要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吸橡皮,或使用作安慰物。()
3、做到早接触,早开奶,产后1小时内母婴皮肤接触30分钟,并帮助早吸吮。()
4、婴儿6个月内坚持纯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一岁。 ()
5、婴儿喂奶不能定时,不分次数,但婴儿睡觉的时间过久时,一定要唤醒喂奶,睡眠不能 超过3小时。()
6、母亲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喂养,乙肝携带者禁止哺乳。()
7、新生儿硬肿症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者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8、我院产科实行母婴 24 小时同室,每张床边配有一张婴儿床,提供婴儿睡眠休息,便于产妇观察自己的小宝宝。()
9、母婴同室是指产后母亲与婴儿 24 小时在一起,婴儿的治疗、护理等处理需要离开母亲时不超过一小时。()
10、张女士于上午8时顺娩一重度窒息男婴,于8:20转新生儿科住院治疗,护士应于10:30指导张女士挤奶。()
四、问答题 (共 42 分)
(一)母乳喂养有哪些好处?(10分)
(二)母乳代用品的危害有哪些?(10分)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 破伤风 社区
新生儿破伤风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疾病。1991年3月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在中国限期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但因流动人口的增多,旧法接生随之而增加。
根据白云区疾病控制中心统计数据:1993~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数为131人次,其中男93例,女38例。新生儿破伤风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中。
社区医师如何早期认识和诊断,并给予及时的治疗或转诊,是救治新生儿破伤风、降低其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为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破伤风(NNT)患儿共26例,其中16例为住院的患儿,10例为门诊患儿。其中男18例,女8例,均为旧法接生。生后4~7天发病,就诊时主诉:哭闹24例,拒乳26例,发热12例,牙关紧闭6例,脐部感染14例。就诊时间为发病的1~3天,入院后均确有抽搐、苦笑面容,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六版NNT的诊断标准。
方法 入院后给予脐部清洁护理、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2万U静滴,第2日再加用半量,安定1~l.5mg/kg静脉推注。止惊后,立即插胃管。以后安定0.5 mg/(kg・次),鲁米那5~8 mg/(kg・次),肌注,每6小时交替应用,以基本不出现抽搐为标准,定时鼻饲母乳或奶粉,以维持正氮平衡。
疗效判定 ①痊愈:治疗1O天后抽搐消失,病情完全治愈;②好转:治疗10天后抽搐明显减少,病情明显好转;⑨未愈(放弃治疗):治疗2~3天后家长放弃治疗;④无效:经治疗后无效死亡。
结果 痊愈8例,好转13例,未愈5例,死亡0例。
讨 论
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很高,大约60%~80%,幸存者大多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NNT主要发生于农村和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发病后就诊医院级别又较低。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痉挛前期、痉挛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出现、开始治疗的早晚是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痉挛发作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痉挛越重,则病死率越高。积极控制痉挛发作,缩短痉挛发作持续时间,则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新生儿破伤风的预后,同时及早积极治疗也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本组26例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前,有24例主诉为持续哭闹、拒乳,此为痉挛前期的表现,在此期给予积极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由此可见,凡有旧法接生史的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拒乳,社区医师应想到新生儿破伤风的可能。
破伤风抗毒素(TNT)应用应以早期、足量、反复为原则,也可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TIG半衰期较TNT长,且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不必做过敏试验,多次应用可以中和患儿血中的破伤风毒素。
安定与苯巴比妥交替应用为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选抗惊厥药物,安定有明显镇静、催眠、肌肉松弛和抗惊厥作用,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的特点。但该药在血中维持时间短,半衰期仅30分钟。
篇5
【关键词】 造口护肤粉;擦烂红斑;婴儿/新生;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评价造口护肤粉治疗新生儿擦烂红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日龄14~28d擦烂红斑患儿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涂40%氧化锌油,2~3次/d;治疗组:将适量造口护肤粉撒在患处皮肤上,然后用无菌纱布或纸巾将粉剂抹匀,用药次数与观察组相同,1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红斑、浸润、渗液、糜烂等客观体征并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造口护肤粉治疗新生儿擦烂红斑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清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造口护肤粉;擦烂红斑;婴儿/新生;疗效观察
擦烂红斑又名“擦烂”或“间擦疹”(intertrigo),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的增多,擦烂红斑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护理工作比较棘手[1]。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在擦烂处外用氧化锌油或鞣酸软膏[2],但其操作繁琐,不易清洗,长期使用反而造成小儿皮肤损害[3]。为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2008年4月—2010年8月,我们对40例新生儿擦烂红斑采用造口护肤粉治疗,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擦烂红斑共75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16例,女24例;日龄14~28天,平均22.5天;发生部位:颈部9例,腋窝4例,腹股沟16例,阴囊与大腿之间9例,臀部2例。其中患上呼吸道感染10例,新生儿肺炎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例,脐炎2例。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日龄15~28天,平均23.5天;发生部位:颈部8例,腋窝4例,腹股沟12例,阴囊与大腿之间10例,臀部1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例,新生儿肺炎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例,脐炎1例。两组患儿性别、日龄、病情、皮损部位及皮损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4]在皮肤的褶缝中有与皱襞相当的潮湿红斑或糜烂,边缘清楚。纳入标准:凡符合擦烂红斑诊断标准,就诊前未局部使用外用制剂者。排除标准:患有其他皮肤病者;单纯性红斑或皮损形成浅表溃疡者;继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者;治疗期间加用其他外用药物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出汗。涂抹药物前均用温开水洗净患处,然后用无菌纱布拭干。对照组:涂40%氧化锌油,2~3次/d;治疗组:将适量造口护肤粉[造口护肤粉为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44767,注册号:粤珠食药监械(准)字2007第1640029号,注册产品标准:yzb/粤珠0009-2007,企业标准:o/klb9-2007]撒在患处皮肤上,然后用无菌纱布或纸巾将粉剂抹匀(片刻后局部可形成一层保护膜)。用药次数与观察组相同,1周为1个疗程。两组其他治疗、护理措施相同。
1.4疗效评价[5]
1.4.1评分标准根据患儿的红斑、浸润、渗液、糜烂等客观体征,按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 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各种指标的分值相加为疾病积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4.2疗效判定标准按4级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退,治疗后总积分值为0,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皮疹明显好转,60% ≤疗效指数<100%;有效:皮疹有好转,30% ≤疗效指数<60%;无效:皮疹无好转,疗效指数<30%。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同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和74.29% (p<0.05),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愈率
2.2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3讨论
擦烂红斑是由于皮肤皱褶处湿热、积汗及相互摩擦等原因引起局部皮肤充血的急性炎症,有时可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多见于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及肥胖婴儿。皮肤不卫生及炎热可诱发本病。皮肤损害限于皱褶处,如颈前、耳根后窝、腋窝、腹股沟、阴囊与大腿之间、臀部、附近等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边缘清楚且界限与摩擦的皮肤一致。潮湿、多汗,表皮浸渍及表皮剥脱,易有糜烂及浆液渗出,如继发感染可形成微小脓疱及溃疡。患儿常因疼痛等不适而出现烦躁、哭闹不安,影响食欲和睡眠。感染严重者,患儿可有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中毒症状,甚至导致败血症。因此,对于新生儿擦烂红斑应加以重视,及时治疗。
造口护肤粉主要用于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它由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瓜尔豆胶合黄原胶组成,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通过吸收造口排泄物,使造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爽,从而减轻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减少溃疡的发生[6]。我们受此启发,把它试用于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7]。近年来,我们又把它试用于新生儿擦烂红斑的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擦烂处皮肤使用造口护肤粉后,它可吸收渗液形成一种柔软的凝胶保护膜,粘贴于皮肤创面,阻隔汗液对皮肤的浸湿和刺激,减少摩擦,使病变不再继续扩大;同时,可使患处皮肤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避免继发感染。此外,造口护肤粉尚可促进皮炎、糜烂和溃疡的愈合[8]。传统使用的氧化锌油,只能对创面起到收敛作用,使创面干燥,但无法有效地隔离局部刺激,不能有效地保护受损的皮肤,达不到促进糜烂和溃疡愈合的目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和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用造口护肤粉治疗新生儿擦烂红斑的疗效明显优于使用氧化锌油。且与使用氧化锌油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清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用药前的皮肤清洁很重要,一定要注意清洗干净。此外,文献报道[9],造口护肤粉形成的胶状凝胶对创面中的可溶性物质呈现出吸收阶梯,由此清除细菌的毒性产物和细胞碎屑。因此,造口护肤粉对合并感染的擦烂红斑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秀玲,郑振杰,林治萍.mebo治疗婴儿间擦疹及臀部红斑的疗效观察.中国烧伤创伤杂志,2007,19(2):151-154.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2.
3陈洁,林金玲,黄碧萍,等.小儿肠造瘘口及更换造口袋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1):1266-1268.
4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58.
5李钦峰.维尔康洗液治疗擦烂疗效观察.天津药学,2007,19(1):40-41.
6郁红菊,孙茜,李继婷.结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5):519-521.
7秦晓红,张亚明,薛梅,等.造口护肤粉治疗尿布皮炎的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9):59.
篇6
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加之患儿年龄小不会叙述病情,所以要求护士在病情观察时要格外细心,勤巡视,同时要对家长耐心宣教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一
从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的成长,可幼小的生命偏偏会受到病魔的威胁。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姐妹们,用她们智慧的大脑、勤劳的双手??把一个个脆弱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本人有幸能在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进修学习,新眼目睹她们的辛勤劳动。这是一个无陪病区,共有八十来张床位,十六至十八位护士,病人多的时候加床到一百多张,病人少时也有五十几人,刚去时我为如此大量的工作目瞪口呆,可是我确实看到了?
早上七点四十分,病房里、治疗室已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了。年轻护士利用休息时间来帮忙,可以提高各种操作水平,不断完善自己。曾经有一位护士告诉我,因为工作忙不能及时厕所,有好几位姐妹憋出血尿。中午十二点至一点半,本是午休时间,可绝大多数护士还在干活。临近下班了,工作交接完毕后,如果急诊室来电说有危重患儿要入院,她们就马上分头准备各种用物:心电监护吸氧吸痰装置、各种抢救药品??直到患儿病情基本稳定,她们才陆续离开病房。即使在夜里空闲时,她们也决不会打盹,而是经常穿梭于患儿之间,判断患儿为何在哭吵,是肚子饿了,还是解小便了?有没有溢奶、呕吐?有没有其它病情变化等。我问她们为何不准时下班,她们说:“不是不想休息,是工作需要,本职工作总要干好。”多么普通的一句话呀!
每天,她们要平均接待10几个新生儿,每班都从头到脚仔细检查每个患儿,予以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滴眼药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她们的动作是那么的轻柔娴熟,那么的不厌其烦。即使是遇上淋球菌、梅毒感染的患儿,她们也一视同仁,除了做好必要的隔离措施外,都会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曾经有一位淋球菌感染的患儿,入院时双眼红肿,被分泌物覆盖的根本睁不开眼睛,她们每半小时清洗分泌物,滴眼药水,第二天红肿的眼睛就明显消退了,眼分泌物逐渐减少,第三天,就能微微睁开双眼了??她们没有嫌弃,没有岐视,有的是对小生命的同情心,想着如何尽早让他们恢复健康。
也许你会感到她们的工作太紧张,而她们却很坦然---因为我们是护士。
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二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即将结束儿科的进修,在儿科三个月的进修学习中让我学到了很多。有些工作我以前没做过,也不了解儿科的工作性质,我如同一个实习的学生虚心向老师请教、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在护士长的教育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如,静脉穿刺,吸痰,雾化,药透等,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比较熟悉了儿科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进修的日子里,从儿科护理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总结三个月进修学习情况,有以下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病人的特殊性
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患儿对护士有惧怕感,既不容易沟通也不容易配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具有责任心而且更多的是要有爱心、耐心。另一特点是陪伴太多,当前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对医护人员操作提出较高要求。所以与家长的沟通也是要求儿科护士特别注意的。
二、病情观察的特殊性
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加之患儿年龄小不会叙述病情,所以要求护士在病情观察时要格外细心,勤巡视,同时要对家长耐心宣教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三、护理操作的特殊性
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输液分步多、加药频繁,要求护士配药时一定要计算准确、配药精确,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迅速、态度和蔼。
四、静脉穿刺的特殊性
儿科要求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初选静脉很重要,选择输液的静脉备皮要彻底,进针角度要小,见回血立即固定,不能再进针。
五、开展儿科工作的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尊重病人人性的体现,护理工作要做到耐心、细致、周到,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护理技能,真诚的仁爱之心是难以实现的。
2、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及有效的沟通:儿科静脉穿刺是一难点,家长要求较高,希望护理人员能一针见血,为患儿作静脉穿刺时加强护士人性化护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护患的沟通方法及技巧的交流,称呼要亲热,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体贴,从种.种细微动作中体现对患儿的关心及爱护。
3、做护理治疗时解释到位,加强宣教:为患儿作各种治疗,如加药时要为患儿及家长讲解今天要用多少药,以及这些药的用途;做雾化时要讲解雾化的目的及作用,让患儿参与到自己的疾病治疗中,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及时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询问病情,让患儿及家长时刻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加强宣教让家属了解常见病的症状、护理及注意事项,刚刚做父母的大部分缺乏育儿知识,往往疼爱有加,知识不足,特别在孩子生病后急需寻求帮助,可以利用宣传烂、黑板报、进行知识宣教。
4、改善环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病区的墙壁画一些卡通图片,患儿的病床换上有动物图案色彩鲜艳的床单被套,房间搁置一台电视,播放他们喜欢的节目,让他们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接受治疗。
儿科护理职员个人鉴定报告三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次对新生儿的抢救。我感觉我们为了挽救弱小的生命在与时间赛跑。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成功了。在往后的工作中我们遇到很多次这种情况。我不再紧张了,我发现我成长了。我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我很高兴。
在以后的中作中,我陆续学会了,早产儿的动脉采血及留置动脉留置针的技术。首先我选血管,新生儿最主要就是用桡动脉与肱动脉及胫骨后动脉,很少选用股动脉。因为股动脉虽然粗,但部位不好固定及创伤大,然后用手摸搏动,确定血管的位置,根据患儿的胖瘦确定进针角度,动作要稳、准、快。留置针也是一样,回血后平行与皮肤进针同时抽出针芯。工作要领是这些。在工作中需自己实践与琢磨。另外还有最重要的是消毒隔离制度,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工作人员应更换衣服鞋帽,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每天对病室消毒一次。对于新生儿保持皮肤干净并做好脐部护理,口腔护理,臀部护理。每日对患儿用过的暖箱擦拭消毒一次,患儿出箱后给予终末消毒。对于有肝炎、腹泻、发热的患儿放在隔离室,实施保护性隔离。
篇7
关键词:新生儿;氧疗;并发症;护理
Oxygen in neonatal care safety
ZHANG Lin-ping,DONG Wen-bin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Sichuan,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d oxygen free radical damage. Oxygen Safety for neonat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lications of oxygen therapy,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neonatal care with oxyge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and complications of oxygen therapy.
Key words:Newborn; oxygen therapy; complication; nursing
氧疗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措施,在新生儿科也是如此,这主要和新生儿易患的疾病种类是有关系的。全国新生儿学组曾做过一个大规模的回顾性调查,针对2005年全国范围内共43289例住院新生儿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其中新生儿肺炎占住院病例的比例是46.2%,新生儿窒息占17.1%[1],加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呼吸系统的疾病,都不同程度的引起患儿低氧血症的发生。
1 氧疗并发症
氧疗可以帮助患儿缓解缺氧的症状,维持血氧分压在60~80mmHg,满足机体组织细胞对氧的需求,尤其是脑细胞对氧的需求,防止缺氧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帮助患儿在原发疾病恢复以前渡过缺氧和呼吸窘迫的危机。可是,氧气,作为一种气体药物,使用不当仍会引起以下并发症的发生。
1.1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 这是一种能引起新生儿视力损害的疾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视网膜剥离,引起患儿终生失明。近年来,随着早产儿抢救存活率的提高,该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因此得到了学者广泛关注,目前认为,吸入高浓度的氧所致的氧化应激损害是引起ROP的主要原因[2]。
1.2 肺损伤 包括急性肺损伤和慢性肺损伤。急性肺损伤是由于患儿短时间内吸入高体积分数的氧气,造成炎性细胞的浸润,表现出肺水肿、肺出血等。而继发于原有肺损伤的基础上,早产儿未成熟的肺,再经高浓度的氧或机械通气引起气压伤,容量伤,高氧损伤而发生慢性肺损伤(chronic lung disease,CLD)。CLD最常见的形式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 pulmonary dysplasia,BPD),BPD患儿在住院期间逐渐出现对氧依赖,无法脱离呼吸机或氧气,也是新生儿科一个棘手的问题[3]。
1.3 神经系统损伤 脑组织耗氧量较大,在高氧条件下易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过机体清除能力时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使脑组织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并破坏神经细胞的溶酶体,造成脑细胞的死亡。尤其是患儿在运用高压氧治疗时,更应该注意观察是否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如,惊厥,昏迷,颅内压增高等。
1.4 其他组织细胞的损伤 新生儿抗氧化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在高氧诱导大量ROS产生时,无法清除过多的ROS,易出现氧化应激反应,损伤细胞膜,引起蛋白质变性,酶活性丧失等毒性作用从而引起其他组织细胞的损伤[4-6]。
2 氧疗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氧疗,是新生儿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但氧气作为一种危险的气体药物,必须正确的使用,才能减少和杜绝氧疗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
2.1 把握好氧疗的指征 患儿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急促、安静呼吸持续>60次/min、吸气三凹征、鼻孔扩张和鼻翼扇动、呼气等;此时,医护人员应有意识检测患儿血气分析和氧合状态。若PaO2 < 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 ) < 85%,则需要给患儿进行氧疗。而对临床上无紫绀,无呼吸窘迫,氧分压或TcSO2 正常者则不必吸氧[7]。
2.2 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和氧浓度
2.2.1 鼻导管吸氧 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5岁以下婴幼首选的方法[8],也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给氧方式,适用于不同程度低氧血症的患儿。包括单/双侧鼻导管法、鼻塞法。单/双侧鼻导管法,一般氧流量为0.5~1L /min,FiO2在25%~30%,适用于轻度低氧血症的患儿[9]。鼻塞法,密闭性更好,氧浓度可比鼻导管更高,适用于中重度低氧血症的患儿。
2.2.2 面罩给氧 以面罩盖住患者口鼻,若固定良好,其吸入氧浓度比导管法为高,一般氧流量为1~2L/min,适用于中重度缺氧的患儿,但患儿清醒时则固定困难。
2.2.3 头罩给氧 适用于不同程度低氧血症的患儿。但对氧气需求量大,一般氧流量为4~6 L /min,FiO2在45%左右。若氧流量过小,会造成CO2的积聚,引起CO2重吸入。同时,头罩内温度较高,对于发热的患儿或炎热夏季是不宜使用的。
2.2.4 暖箱给氧 很多学者对这种给氧方式做过临床对照试验,认为温箱内吸氧患儿不良反应,尤其是对鼻粘膜的刺激,局部的充血水肿反应,以及吸氧时间是显著少于鼻导管吸氧的[10]。可将输氧管直接放入暖箱,调节氧流量4~6L /min,FiO2一般在40%左右,适用于较小的早产儿。
2.2.5 机械通气 各种原因引起的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的患儿可选择机械通气。新生儿常用的通气模式有持续正压通气(CPAP)、高频振荡通气(HFOV)、间隙正压通气(IPPV)、间隙指令通气(IMV)[11]。
2.3 及时停氧 当患儿病情稳定,呼吸空气30min后,能维持PaO2>60mmHg、PaCO2
2.4 早期筛查氧疗并发症 对于患有RDS,湿肺,呼吸暂停等肺部疾病而用氧或者长期运用机械通气的患儿,在生后4~6w或矫正胎龄32~34w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错过治疗时间窗而造成永久的失明。
3 新生儿用氧的护理
在制定了合适的给氧方案后,如何保持有效的氧,监测患儿用氧时的情况,就需要我们做好新生儿用氧时的护理。
3.1 保证有效给氧 首先应连接好通气管道,保证管道无破损,管道之间无漏气。其次要将导管/面罩固定好,松紧适宜,避免导管脱落或造成局部皮肤的损伤。同时,还应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这样,才能使氧气顺利到达患儿深部呼吸道,达到氧疗的效果。
3.2 监测氧浓度 鼻导管吸氧时,可根据氧流量与氧浓度换算公式计算,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而当患儿进行头罩给氧或暖箱给氧不易评估氧浓度时,需用氧浓度分析仪测定,测量时将探头置于头罩、暖箱内以了解空-氧混合后实际吸入的氧浓度,从而指导治疗。
3.3 吸入氧气应充分加温加湿,以免造成鼻腔粘膜充血水肿,使新生儿窄小的鼻腔更为狭窄,不利于改善患儿呼吸状况。并且,吸氧管道,应定时更换,避免引起患儿感染,加重病情。
3.4 评估氧合状态 患儿吸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其面色,呼吸节律和呼吸频率。定期复查血气分析和氧合状态。维持PaO250~80mmHg或TcSo285%~95%。若没有达到该标准,则应报告医生,及时调整给氧参数。
3.5 注意观察并发症 吸入氧压力过高会导致肺泡破裂或气胸,若患儿出现突发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应警惕该病。若患儿出现呕吐、抽搐,进而意识障碍,则应注意神经系统的损伤。此外还可出现肺不张,氧中毒,呼吸道感染等,应密切观察,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6 记录吸氧起止时间,以及吸氧过程中各种参数的调节时间和患儿吸氧后的状况。及时停氧。
高浓度的氧会造成活性氧大量积聚,新生儿抗氧化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及时的清除过多的活性氧,极容易造成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因此,在对新生儿进行氧疗时,应注意新生儿的特殊性,采用适当的用氧方式和吸氧浓度,并在吸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加强用氧时的护理。以减少氧疗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新生儿安全用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5-20.
[2]张应金.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及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12,8(2):187-189.
[3]郑素仪.早产儿氧疗并发症的防治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9(4):57-58.
[4]王会玲,代丽.新生儿氧气疗法[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388-2390.
[5]卢美燕,董文斌.氧化应激在高体积分数氧肺损伤中的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27 (22) : 1763-1765.
[6]魏燕,辛晓燕.活性氧调控的细胞凋亡信号[J].现代肿瘤医学,2011, 19(2),371-373.
[7]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专家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9):672-673.
[8]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common childhood conditions:Evidence for Technical Update of Pocket Book Recommendations: Newborn Conditions, Dysentery, Pneumonia, Oxygen Use and Delivery, Common Causes of Fever, Severe Acute Malnutrition and Supportive Care[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2.
[9]Conor C Hensey. A randomised crossover study of low-flow air or oxygen via nasal cannulae to prevent desaturation in preterm infants [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2013, 98(5): F388-391.
篇8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程序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护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动态过程中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构建中,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围绕护理专业的特殊工作过程-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构建儿科护理课程。我们以病例为载体设计护理工作过程情境,并在临床情境中完成多个护理任务,逐步展开技能、知识的学习,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次课改,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工作动态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来设计课程内容,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将医学知识、护理技能、沟通技巧、职业养成等围绕护理程序穿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整体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使护生们明白处理实际问题时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护生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篇9
关键词 输液反应 BD留置针 病房管理 风险意识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9日~2009年1月4日本科住院患儿每日平均42.5人,每日出院患儿8~10人次,住院患儿8~10人次,住院患儿100%输液,输液170人次。
儿科病区使用病房7间,3间室内面积17.1m2>/sup>,内设3张床;2间室内面积37.8m2>/sup>,内设8张床;1间室内面积18m2>/sup>,内设2张床(抢救室);2间室内面积27.5m2>/sup>,内设4张床(新生儿病房),置3个新生儿暖箱。
2008年12月29日~2009年12月4日儿科在编在岗护士8人,实习护士2名。
患儿100%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文盲占40%,小学占45%,初高中占15%。
治疗室空气细菌培养合格,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合格,病房空气细菌培养超标,是正常菌落的9倍。
与相关科室配合排出药物过敏反应。
资料来源:儿科输血、输液反应登记本,儿科出入院登记本,护士排班表,房屋建设规划图。
结 果
患儿住院、输液反应人数与年龄的情况,见表1。
输液反应轻症22例,重症3例,连续2日重复反应4例。均在输液30分钟后逐渐出现反应,共同表现为发热、吸冷、寒战,体温在37.8~40.1℃。3例患儿除上述共同表现外,同时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3例重症患儿除上述共同表现外还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困难、脉搏细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抽搐、心力衰竭。
使用BD留置针发生反应的占留置针使用率的69.2%。
发生输液反应后,立即停止输液,针对不同的表现分别给降温、抗过敏、吸氧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
讨 论
分析:①病房加床过多,超过儿科病房床距标准。陪护探视人员多,病房拥挤,空间小,清洁工无法清洁死角,一把拖布同时在几个病房使用。家长卫生意识差,患儿在病房随地大小便,暖气片上搭尿布,病房气味难闻,空气污浊。患儿输液时,空气中的尘埃、细菌通过输液器排气管污染液体,引起输液反应。②输液完毕封管后对留置针末端未作处理,输液器于留置针连接时按常规消毒留置针连接口,未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把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做实,耐心细致的引导家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请家长顾大局,尽量住院期间不使用布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尿布,请家长及时清理患儿大小便,病房内不能久置。病房、走廊每天至少通风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能少于30分,患儿高峰期病房走廊每日紫外线消毒1小时。
规范BD留置针的使用,告知家长留置针的使用目的、注意事项、留置时间。输液完毕后留置针的末端用无菌胶贴包裹。每次输液连接留置针时连接处严格无菌操作,每个留置针使用时间不超过5天。
篇10
剖宫产现已成为产科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剖宫产本身有较多风险及并发症,如手术后下肢静脉栓塞,若进而发展为肺栓塞,则后果不堪设想。如何预防及加强此类患者的护理,以减少严重后果的发生很重要,本文即对此加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选取我院2000~2005年足月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手术后发生静脉栓塞者26例,所有产妇既往体健,为初产妇,年龄21~32岁,平均27.6岁,无心肺肾疾病及凝血机制异常,1年内无激素类药物服用史。
1.2 临床经过 孕37+6~41+2周行剖宫产娩出单胎成熟活婴,但自手术后第6天开始,患者渐出现下肢肿胀,行走困难,伴低热,但无咳嗽、呼吸困难,立即行彩超等检查确定为下肢静脉栓塞,予以绝对卧床休息、抗炎、抗凝及溶栓等治疗,患者渐好转,下肢肿胀渐消退。
1.3 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后16~21 d出院,随访半年无1例复发。
2 护理情况
2.1 手术后常规护理 所有剖宫产术后患者,均嘱其保持乐观开朗情绪,多翻身促进肠蠕动,并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待排气后渐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食物,保证睡眠充足,最重要的是手术后第2天鼓励其下床活动。
2.2 发现栓塞前兆 勤查看剖宫产后患者,除常规指导母乳喂养外,注意观察产妇双腿有无肿胀及静脉怒张,有无行走突感吃力,有无咳嗽及呼吸困难,有无低热、脉搏增快,及时提醒医生有无静脉栓塞可能。
2.3 发现栓塞后处置 患者有下肢肿胀及行走困难等症状后,立即与管床医师联系,并同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下肢30°,安慰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禁止家属按摩产妇,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叮嘱产妇增加进食富含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开塞露。
2.4 治疗过程中监护 注意下肢皮温、脉搏及周径变化。每日测量患肢围度,比较治疗效果;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静脉留置针不宜留置时间过长;抗凝及溶栓过程中,注意皮肤瘀点,阴道流血情况,并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时刻监测肺部症状,注意生命体征变化。继续鼓励安慰患者,加强卫生宣教,同时管理好新生儿,使产妇安心治疗,挤出多余乳汁,防止积乳发热等。
2.5 治疗成功后监护 继续监测观察,做好宣教工作,嘱患者出院后仍须注意下肢活动异常,适时随访。
3 讨论
产妇是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在发展中国家静脉栓塞可引起2%孕产妇死亡。妊娠期血流速度减慢,下肢静脉压升高,血浆纤维蛋白酶增加促使红细胞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等都是高危因素。对于大于35岁产妇,肥胖、剖宫产、家族栓塞史等都是高危因素[1]。尤其紧急行剖宫产是选择性剖宫产者风险的2倍[2]。剖宫产后长期卧床,肢体静脉回流淤滞,手术创伤使血管内皮损伤,麻醉使静脉壁内皮组织受损而胶原纤维暴露,从而易形成血栓。
首先鼓励患者手术后多下床活动,减少栓塞可能性。由于早期症状常明显,有时以低热、脉搏快为表现,故要勤于观察,并排除乳胀、上呼吸道感染等所致发热。患者下肢静脉栓塞多见于左侧,因左髂总静脉位于左髂总动脉之下,故重点观察左下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等,动态监测肢围变化,注意有无综合征阳性(患侧脚过度背屈,腓肠肌疼痛,压痛等)。
静脉栓塞治疗以低分子肝素为首选[3]。治疗过程中与医生相互提醒,相互配合,加强观察,注意心理护理,尤其须将新生儿照料好,让产妇舒心。每天多次查看患者,观察下肢变化,加强营养指导,对于溶栓及抗凝治疗,注意阴道流血量有无增多,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
一般而言,下肢静脉栓塞毕竟是少见事件,但合并心血管疾病,未足月而剖宫产者须小心评估风险[4]。重点在于预防肺栓塞,因其后果极严重,故应时刻警惕咳嗽、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出现,查找原因,一旦怀疑肺栓塞,立即做好抢救准备。
在目前剖宫产率仍较高的情况下,切实加强手术后护理,防止下肢静脉栓塞仍很重要,精心护理,加强宣教,严密观察,及时医护沟通,抢救及时到位等均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参考文献
1 Greer IA.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Eur J Med Res,2004,9(3):135.
2 Hiremath VS,Gaffney G.Audit of thromboprophylaxis following caesarean section.Ir Med J,2000,93(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