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

篇1

 

一、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背景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因其空间性强,抽象性强,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知识属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具有基础性、推理性、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点。从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具体分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地理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授高中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学习。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地球表层的构成主要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组成,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按照自然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属性不同,可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和自然地理理性知识。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和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以下分别对这几类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三、高中自然地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品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并强调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尽可能投入少的时间、精力和物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包括名称知识、分布知识、景观知识、数据知识四类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深入研究,突出重点,下面以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精美景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角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角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有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视频等。

 

(2)生动语言描述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景观知识,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看图片,更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描述景观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景观形成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描述岩浆岩中的玄武岩与花岗岩的异同,并描述各自特点。

 

2.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计算数据获得真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各类数据所隐含的深层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计算极昼极夜范围、两地的相对高度、地方时和日期、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南北温差等。

 

(三)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包括概念知识、特征知识、规律知识和成因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凸显重点,深入研究。下面主要以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绘制简图理解概念,养成运用地图习惯。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觉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觉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中,地理简图是一种重要的描述地理概念的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绘制地理简图如等值线图、光照图、区域图等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2)利用歧义举证反例,反复练习强化概念。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它认为在学完一个知识后要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强化,以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识。在学完地理概念后教师要举出正反例,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2.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清晰推导地理过程,理解规律来龙去脉。新教材在呈现地理规律时比旧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新课改也提倡清晰推导地理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可以将讲解与图示相结合来解释地理规律。实践证明,重视规律的过程形成会对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

 

(2)图文结合分析规律,养成图文结合习惯。“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不仅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在地理学习时也要时刻记住将图文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地理规律知识时,学生要从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方式里解脱出来,自觉拿出纸和笔画图或观察PPT或教材上的地理图象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及成因。这有利于理解地理原理及原因,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图文结合习惯。

 

(3)联系生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富有悬念性的语言,描述各种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尤其是对地理学家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结语

 

笔者主要针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提出了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提出了教学建议,即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生动语言描述法、野外实践考察法、、动手计算法、观察图像法、比较分析法、运用口诀法等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比较异同法、举证反例法、建立概念图法、清晰推理法、模拟实验法、模型演示法、联系生活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观察图像法、引导发现法、野外观测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教育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

学生在进行高职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的时候,由于其心智发展、年龄、阅历等因素,其择校与选择专业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往往听从他人的建议或者是“头脑一热”,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实际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学校,或后悔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动力。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相对比义务教育,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更重视,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并不严格,这让已经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不会去学习,从而加重其厌学心理。

(二)情绪不稳定

高职阶段的学生,年龄趋于年轻化,这类学生其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初入高职院校,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绪波动较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冲动、易怒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加上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而显得孤僻。

(三)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群体也存在着很多自卑心理。高职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足,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容易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一些偏见,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思维,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积极性。自卑心理的危害很严重,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终身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的目标是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层次目标和阶段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具体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心理障碍,尽快完成心理康复;第二层次,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地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之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方法,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者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三层次,着重于优化学生内在心理机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高职院校要基于这个总目标开展高职心理教学以及心理干预,以解决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现状

(一)观念误区

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到人才培养的指标中去,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培训咨询也类似摆设。

(二)师资力量单薄

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重要性这一方面的意识都很薄弱,更不用说再配备基础性的硬件设施或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由于编制限制,除了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很多心理健康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而这些兼职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块儿就明显精力不足。其次,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心理课程往往变成了单纯的聊天或者单纯的传授知识,因此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也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意义。最后,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再遇到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时,教师往往难以对症下药,无法进行恰当的疏导,反而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化。

四、网络环境下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措施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才需求出现了变化,不仅要求高技能,还需要具备健全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皆有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指导与心理干预中,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首先,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让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教学、希沃白板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育的互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其次,利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比如将翻转课堂结合合作教学手段等纳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等教学资源,对本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教师要对学生在不同期间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将会对他们的在校学习、校外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中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传统的教学集中在课堂,然而心理教学与其他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区别,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秘密”告诉老师,向老师倾诉或提问,面对不熟悉的教师、多人的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吐露心声,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问题,这使得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教育以及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干预流于形式。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下,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趋向于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信息终端的那个“他”,这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放松,从而卸下防备,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想。所以,高职教育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搭建网络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以匿名交流、私密交流等让学生敞开心怀,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信息交流平台还能缓解高职院校心理专业教师缺少而带来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平台,学生登录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确立网络平台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师生友好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我们也知道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的部分问题就是由于和教师的沟通不通顺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更多元、及时的交流机制,建立网络评价机制是提高师生有效交流的途径。教师可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学生可通过平台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不仅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疑惑。同时,老师也能更好的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加强学生的社会性。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师的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资源数量不足、专业技能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势在必行。教师需要通过定期参加学习,了解到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只有提高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服务学生。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在网络背景的发展下,可以利用实时会议等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4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学生诸育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倾向,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其中,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实践,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有效促进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追踪研究表明,不少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主要表现是厌学、自卑、情绪不稳定,尤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时,容易产生思想烦恼、心情焦虑、情绪紧张、兴趣减退、自信心不足。为创造优良的心理情绪,优化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就必须通过化学教学的心理辅导渗透,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进行有目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科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不一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化学科学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而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化学学科,是植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门自然科学,从人体自身的生化反应到大自然的化学变迁,从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到大规模的化工生产,无不闪耀着化学反应的火花,留着化学变化的足迹。”“学学科讨论的都是学生自己身边的物,身边的事,不但实实实在在,而且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迫切希望通过化学学科这个“窗口”去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这无疑为教师利用学生对生活生产的需求心理和好奇心理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利用学生学习的心理表现进行科学的启发和诱导,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多种,如专门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在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等。但是要科学而有效地实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只凭某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几次讲座或几位心理老师的讲解,它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学科内容的渗透和学科教学过程的渗透来实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有效、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途径。学科渗透不仅可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而且有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常规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心理暗示策略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以一种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消除学习焦虑,提高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态,灵活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1.创设安全、温暖、信赖、和谐的心理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活动并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所具有的实验性、趣味性等特点,创设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使学生及时矫正消极心理因素,从厌学和自卑中摆脱出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教会学生自我暗示

除了教师的积极期待和暗示,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自我暗示的方法。因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排除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如针对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坐在书桌前,脑海中浮现出令自己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一分钟,并在心中默念:“我有实力考好”、“我能正常发挥”、“放松”或“过一会就能把题目解出来”之类,同时做做深呼吸。据学生反馈,这样做效果不错,能及时调节紧张心理,缓解焦虑或怯场。

3.利用教师的化学素养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同化学生

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及人格特征可以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被教师的学识、人格以及丰富的化学知识所诱导。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化学素养、人格魅力等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教态,生动、风趣的语言,开朗向上气质等,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产生一些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些学生就会捂着鼻子不愿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时候就会产生对化学的求知和对健康的危害之间的矛盾。如果老师这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和语言进行正确指导,让学生明白气体只有达到一定浓度后才会产生毒性,中学的化学实验是安全的。但也要指出,在进行化学科学实验时,危险是存在的,让学生明确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奉献和牺牲精神。

(二)认知建构策略

建构主义及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当前重要的教学理论,它对改进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并使之转向“认知建构”的教学模式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化学教学应依照“认知建构”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有利于认知建构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理”、“趣”、“疑”、“情”等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中掌掘丰富的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磷》一节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绘生绘色地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士兵侦察到德国有一个地方贮藏一个地方贮藏有大量的弹药,如何毁掉这些弹药呢?英国有一个侦察小分

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在老鼠的身上涂一种溶液,让老鼠从下水道钻进这个弹药库。不一会儿,火光冲天,弹药库爆炸了!请问同学们:“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哪种溶液呢?它为什么可使弹药库爆炸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数说不到“点子”上,教师就顺势进行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教育并引入新课,再在新课中结合“白磷在CS2中的溶解性、白磷与O2反应的性质,让学生探究: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哪种溶液呢?它为什么可使弹药库爆炸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过程,即利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为了建构学生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状况,以把握教学起点。其次,采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探究讨论是一种协作教学,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谋求与学生合作,建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共同探究讨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深刻理解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扬,个性也得到了充分表现。第三,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认识结构中的有关概念清晰地联系,增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以及随后的保持。

3.改革实验教学,开拓学生思维

化学实验是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最佳契机,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和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如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氯化铵、氯化钠晶体的三个试管里分别加入蒸馏水,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用pH试纸分别检测溶液的酸碱性。实验的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之外,使得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引发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机会,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生合作交流、互动沟通的教学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有效合作。只有通过积极交流和互动合作的教学实践才能锻炼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谓师生合作交流、互动沟通策略就是指通过师生对课堂各个要素的调控,在相互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与提高的教学策略。该策略有助于协调师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积极意义上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生命的体验和提炼生活的意义。

1.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对学生生命意义的重要性,不能将学科教学停留在独自或表演,而应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背景与平台。明确化学教学基本目标的定位问题,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增强学位社会适应性,这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前提。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互动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民主互动,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强调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知识。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认知、情感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篇5

一、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分析

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趣味心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有趣”。这种有趣大体上有3种情况:①对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所发生的“奇特现象”产生直接兴趣;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产生兴趣;③对化学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2.放松心理。在化学课堂上学生感觉“受制于人”,被动学习,没有太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一走进实验室,一方面是空间变化而感到的相对轻松,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验,可以积极尝试、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的探索。

3.好动心理。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都有一种简单的“冲动”,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没有熟悉实验过程,就急于求成,匆忙实验。

4.探究心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化学实验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将“有待验证、加深理解、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探究心理是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一种动力。

5.怀疑心理。“怀疑是问题的源泉。”面对书本知识的描述,有些学生不习惯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经常要问“为什么”,因此,学生带着怀疑的心理走进化学实验,以检验教材上的说法是否正确。

6.轻视心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对实验课敷衍了事的心理。

7.畏难心理。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习惯人云亦云,草草了结。

8.紧张心理。化学实验中有些物质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一氧化碳有剧毒等,若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有些化学实验反应非常剧烈,如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会爆炸等。这些因素都容易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率。

9.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少数学生所形成的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而让老师“推着走”的不良习惯。比如,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看别人怎么做,好生搬硬套。

10.造假心理。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然而,在我们实验中,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与实验要求相一致。学生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教师批评,因此就凭书本上的知识去应付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功能。

二、积极心理学关照下的化学实验指导策略

我们认为,心理现象对于正在成长、学习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此,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好坏来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

1.创造情境,给学生“一片心中的绿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验室里,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也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奇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积极鼓励,给学生“一个欣赏的眼光”。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步的“现象”,比如随意的提问、学生的笑声、紧张的表情、轻声的惊讶等等,要给予一定的宽容。我们不妨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近他们的实验,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做好化学实验的信心。

3.培养毅力,给学生“一把利剑”。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将对实验的“好奇心”转化为“我有能力做好实验”的信心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4.打破常规,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式。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式迁移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在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经有所了解,观察现象时就不会去主动地发现,而是等待书中描述的实验结果的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既要等待实验结果,更要期盼实验“奇迹”。

篇6

一、数学教学要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应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

经过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不断提高,但现实的教育环境和评价体系,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等很多因素,都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平时的课程实施中,对新课标中要求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良好的贯彻实施。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没有足够的把握。针对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制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施的主要原因。第一,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理解不够。第二,由于对升学率的不断追求,使得教学中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第三,就数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形式看,数学思想方法相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是隐性的,具有更高层次,它不像知识与技能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加以体现,并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与实践加以掌握,从短期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收益较小,并且浪费时间,然而人们都希望看到短期的教学成果,这种教育的急功近利不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实施。第四,新课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又转化为对教师的数学素养的要求。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我们能否发现其数学本质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能否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它们展现于学生?这对教师们来讲充满了挑战性,但我们无法回避,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面对这种挑战。

二、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高中学生面临的是升学和就业的双重选择,所以高中时期也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高分学子,所以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进行表演,学生则是绝对的被忽略的配角。高中新课标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要及时加以总结,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偶发性事件,也要能够及时地进行课堂调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协调者要及时地进行角色转化和观念的转化。其实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举例贴近生活实际,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和事物出发,引导学生产生愿意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探究欲望。引入多种手段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教育理念,打破了学生被束缚教学的局面。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教师要通过和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来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四、创设趣味性课堂,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板书讲授,复杂的函数图象和立体几何都无法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理解困难,也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或者在备课时准备一些实体模型,让这些复杂的几何形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篇7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策略:

1.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心理教育的手段趣味化

心理学认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求知欲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差,容易分心,直接兴趣在注意力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长时间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计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语言环境,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例如:卡通殊符号的运用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状态,学生可用分析归纳以及上台演示等方式,帮助其丰富卡通画表现手法;表情、动作在卡通画中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为让学生感受明显,笔者安排学生上台表演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与卡通形象的表情、动作对比,加强学生感受,促使学生在画卡通中积极使用夸张的手法,以达到强烈的效果。在这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产生主动去绘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表演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克服胆小、不敢尝试的心理,鼓励他们模仿课文进行角色表演,并过渡到自编自演。另一方面使绘画课变得具体、鲜明,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创作思维,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使学生们愉快的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自觉接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心理教育内容个性化

2.1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了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后,班里部分学生便开始骚动了,有的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心不在焉。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弱刺激或过度刺激使大脑皮层细胞功能的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所引起的超限抑制,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学习心理障碍中常见的一种,它影响着教学质量和记忆效果。为了使学会的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而不产生学习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目标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差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趣味盎然,使学生劳逸结合,在既紧张又活泼的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提到课堂45分钟的质量。

2.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成功体验。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无论谁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出色。”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能力是自信心的前提。事实上,人类认识到的自我能力还未达到自身全部能力的十分之一,大多数人对自己90%的能力浑然不觉,更谈不上挖掘了,这是何等惊人的浪费啊!然而有些学生因为怕画错或不敢上台表演等小挫折变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足够的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卑感强、思想包袱重、课堂上不活跃、羞于开口、不敢去画的学生,我专门为他们提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来表现自己,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课堂上运用多种激励策略,如情感激励、荣誉激励 、任务激励等。有时,对学生的鼓励并不需要言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3 激发、保持学习兴趣,使心理教育的效果长期化

篇8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努力创建一种和谐创新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的趣味.教师要努力改变和学生往日的关系,多和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建立师生之间友好信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例如:在学习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的“共点力平衡”内容时,有这样一个例子:足球被线拴在竖直光滑墙面,线和墙面的夹角为a,球处在静止状态,重力为G,求线的拉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用质点受到非平行力的作用,当处于平衡时求所受力的线必然相交于一点,所以拉力必过足球球心,从而算出拉力.但是会有同学质疑老师的讲解,提出疑惑,现实中的墙面并不光滑.教师对于学生的疑惑可以给学生做一个实验,实验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验证明线确实偏离了球心,证实了学生的疑惑,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足球悬挂的平面图,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1)足球受力产生了什么变化?(2)足球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那么“共点”从球心偏离到了什么位置?同学们会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终得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共点的位置.所以在教学中要多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多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高中物理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出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得出实践教学对于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旨在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其中测量水平木板对木块滑动摩擦力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自选实验器材,大胆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但在实际操作时发现小木块做匀速运动很难控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法.学生创新热情就会高涨,进而提出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长木板的方法,既解决了匀速难以控制的问题,又便于读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手脑并用,认知心理经历了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的过程,但认知情绪放松,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设计开放性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放性题目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教学内容.设计开放性习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素养,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证明,在物理教学中设计开放性习题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讲解人造卫星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在围绕地球航行的飞机里面我们还能用天平测量飞机上物体的质量吗?这样的题目会大大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同学会得出否定的结论,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无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思考以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学生会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有学生说:用测力计拉住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测出运动的半径r,周期T,算出向心力F,即可通过物理公式算出结果,学生的思维很具有创造性,可以提出很多可行的解决办法,活跃了课堂的探讨气氛.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 考试诚信 考试作弊 诚信教育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在20世纪末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独立学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管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独立学院的考试诚信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探寻有效减少作弊行为的对策就显得尤为紧迫。本文从学生诚信自律性、家庭诚信榜样性、学校诚信全面性和社会诚信法制性四方面教育入手,提出了一系列考试诚信教育策略,希望能有效地遏制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歪风,从而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强化学生诚信自律性的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教化思想的地方。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其明事理、辨是非,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要明白违背社会道德诚信所取得的成果是不会长久的;使其学会怎样去学习,助其获得充分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专业课程产生了兴趣,就会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也会对展现自身所学成果的办法之一的考试充满信心和想要真实表现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也就不会出现考试作弊的不诚信行为;使其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认识到学习是为了掌握科学知识,而不是为了获得一时的高分、荣誉或赞扬。学校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避免填鸭式的教育,而应采取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将理论的、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能去实现的道德品格;也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小事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正确的诚信观念。

(二)重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当今大学校园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学生们在其中除了一定的教学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知识,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来锻炼和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如通过各类的勤工俭学和打工可以在工作场所中学习如何的待人接物,通过参加各类社团和学校组织可以学习如何的为人处事,甚至在日常的寝室生活中也可以学习到如何的与人相处与沟通。大学作为这一学生向劳动者转换的“中转站”,除了安排好学生学习各类专业知识,为今后步入职场储备所需能量,也应提供各种平台去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使其不仅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也能具备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活力的养成和提高,使其形成承担责任能力的潜在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走进职场奠定基础。

(三)发挥大学各类团体组织的作用。

大学与中学时不同,在这里学生自治的权利被放大,体现这一权利的是各种各样的团体组织,比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等等,在这些组织中,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一般只起到一个监督引导的作用,日常事务的操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的,它有学生自己的领导、章程和活动,也可以说是学生自己的团体,这一团体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有时比学校出面更有效。想要让更多的学生做到诚信自律,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进行。

二、强化家庭诚信榜样性的教育

(一)父母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父母自身要能够坚持通过正当劳动,合法经营致富;加强自身修养,生活中真诚待人,与人为善,与子女真心相见,用自己榜样的力量去感染、教育子女。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及大学生所遇到的失信行为,更多的关注诚信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个人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父母要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成才观的引导。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子女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将子女的学习成绩看得非常重,要求孩子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学业上,其他的都不应去关注,自身对孩子的品德状况也很少关心;有的父母甚至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不正当要求。上大学以前大部分孩子都住在家里,还能受到父母时时的关心和约束,但当孩子背井离乡上了大学,远离父母以后,在家时养成的种种不良习惯,在缺少了父母的时时约束和校园中各类不良风气的引导,就会爆发出来,甚至于为了某些目的违反校纪校规,触犯法律,等到父母知道时已是为时过晚。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应只关注其学业,也应关心其道德品行,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先“成人”再“成才”,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父母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那么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集中式的专项教育,父母日常积极向上的引导会大大增强学校教学的效果,父母更详尽的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有利于其更好的去引导子女。因此,父母经常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稳定心理和不良行为,并与校方合作,制定出能切实有效矫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方案,保证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

三、强化学校诚信全面性的教育

(一)重视对学生全程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要发挥思政类课教学主渠道功能,通过这类课程,强调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提出大学生应在一入学就对自己的四年学习生活做好规划,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各类专业课开始之后,更是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在专业教学中注重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也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进行相关诚信的宣传教育;党、团、学生会等组织也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从新生到老生,从教学到日常,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的诚信教育,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让学生自觉自愿做到考试诚信,抵制考试作弊行为。

(二)开展教师诚信教育。

要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首先必须诚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只有言传身教,不搞“宽以待己,严以待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应将诚信教育列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提出比学生更高的要求,对不诚信者要进行道德鞭挞和舆论谴责,营造一个从知诚信到守诚信的和谐大学校园。

(三)学校管理工作要结合诚信思想。

当前,高校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非常普遍,考试作弊、拖欠学费贷款、做虚假履历,等等不一而足。仅仅依靠教育手段还是不够的,还应制定结合诚信思想的有关管理条例,如应健全考试管理条例,加强考风考纪管理;完善考试制度,改革考核方式;改进激励机制,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诚信监督机制,制定诚信记录和信用评级制度,以此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办理助学贷款的依据之一,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努力营造诚信氛围。

四、强化社会诚信法制性的教育

(一)加快考试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健全与完善相关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立法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达到信用开放、信息公平享有和使用。目前,我国政府己经开始从法律规范入手,对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加以规范。例如《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于2004年5月19日通过。但仅此是不够的,国家应尽快制定并颁布《考试法》,用刚性的法律规范考试的公平、公正,并用明确清晰的条文准确界定考试“诚信原则”,使之成为规范考试秩序、净化考试环境、防止考试舞弊行为的基本法律原则。

(二)克服保护主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如今监考工作大多是由各院系自己教师承担,本院系教师担任监考,很难摆脱自身感情、关系人情等因素的制约。保护主义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监考教师的教育,使他们了解自己在监考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应履行的职责;要加强考场巡视力度,坚持考场巡视制度,由各院系党政领导组成的院系巡视组,配合由教务处、学工部、督导组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巡视组,在考试时,加强对考场的巡视。两方面齐抓共管,不仅会加强对监考老师的督促检查,也会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杜绝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三)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美国人认为,考试舞弊如同从别人口袋里掏钱一样可耻,在多数大学里,只要发现舞弊,一律勒令退学。”在2002年的托福考试中,美国的执法部门逮捕了58名舞弊的留学生。美国司法部门官员认为“托福考试舞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所有被逮捕的学生面临“阴谋欺诈的指控”,最后,这些学生处以五年以下监禁并处25万美元罚款。我们也应以此为鉴,严格执行现有《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各高校制定的《考试管理办法》,不让这些条款虚设,也给考试作弊的“冒险者”们以示警,使其知难而退。

参考文献:

[1]韩芊等.加强独立学院学生诚信考试的对策与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

篇10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写字 教学策略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写字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形成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习得支配肌肉动作的规则,二是进行练习,三是在过程中获得反馈”。[1]书写作为一项动作技能,其教与学的过程也必须参照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来把握。

一、习得支配肌肉动作的规则:教师的示范与陈述是关键

对小学生而言,习得写字技能的规则,主要途径是观察教师实际的写字示范并结合教师对写字规则的言语陈述来获得,这在写字的初期阶段非常重要;另一种途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范字,自己体会规则,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前一种途径逐渐培养起来的。

初学写字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写字的规则,表现为:(1)写字姿势不对。如歪头,曲背,身子偏斜或前倾,本子放歪,眼睛与纸的距离太近,经常移动本子,等等。(2)执笔姿势不对。如握笔很低很紧,手掌手腕紧靠桌面,等等,不但毛笔执法不正确,连铅笔、钢笔的正确执法也有不少人没有掌握。(3)运笔不对。视动失调,肌肉紧张,出现多余动作,笔画生硬,字迹潦草,毛笔字没有粗细,钢笔字笔笔分离,倒笔,逆笔,漏笔画,等等。这些规则的学习主要通过接受的方式来习得。因此老师的示范与陈述非常关键,学生要在练习中运用体会。

二、写字练习: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汉字的特点灵活施教

(一)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写字兴趣,稳定注意力。

小学生分析、综合和辨认字形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使之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以低年段为例,初入学的儿童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缺乏完整精确的分析、综合能力,感知汉字时缺乏完整性和精确性。因此,写字时常因联系的模糊而出现偏旁部首的结构混乱和增减笔画的细节错误等。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应运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字的笔画、结构及笔画之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区别,以激发小学生写字的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笔画时便形象地把长横比拟为拱桥,长撇比拟为象牙,竖弯钩比拟成浮鹅,点比喻成毛茸茸的小鸡,就是较为形象的做法。

另外,教材编写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如苏教版教材中选编名人写字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做法。从心理学上讲即是通过对书籍影视中人物的模仿,模仿的对象是一些符号性的榜样,从对榜样的模仿学习中习得这种态度。

依照小学生的注意特点,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神,自我控制力差、好动。这就要求写字教学要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愉快地写。写字是一种动作训练,如果仅仅靠机械记忆力,日复一日单调地练习,小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若能在写字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参与进来,让写字的信息刻录在情绪记忆的底片上,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写字活动,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好。

(二)抓好基本功练习。

传统写字教学就很注意基本功练习。“古人先教孩子们写那似通不通的‘上大人,丘(孔)马己。化三干,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干什么?那是在练习基本笔画,基本部件,基本结构,为写复杂的字练基本功作准备呢!”古人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积累出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应注意继承和吸收。写字首先是练习执笔,然后练习写基本笔画并了解基本结构,这是写字的基本程序。

为加强基本功训练,主要应让学生先写好偏旁部首和独体字,之后合体字就容易写好了。

有人对不同字形书写时的笔误百分比做过统计,结果见下表。

上表表明,字形结构特别复杂的字,其笔误率反倒小。可见,偏旁、部首和独体字的书写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应注意的是,低年段是识字写字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对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严格要求,抓住起点,打好写字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不但用田字格规范板演,而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字的各个组成部分。

(三)教学应适度。

一方面由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比较复杂,加上小学生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不发达,写字教学的速度不宜过快。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为他们留下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拾一个丢一个。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手指肌肉发育还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写字教学的起始速度要慢,以后酌情逐渐加快;写字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要适度;教师布置的练习量要适度;每个字练习的遍数也要适度,比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五个字为例,如果连写,三遍效果最佳;如果分写,四遍最有效,如果练习方法不科学,认为抄写得越多越好,结果将是适得其反。

(四)教师指导应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相结合。

小学生写字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指导与示范的特殊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与小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相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如有位教师这样反思:过去抓儿童的写字姿势,只是要求他们做到“三个一”,至于为什么写字要“三个一”,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也可以让儿童自己体验一下。先让他们执笔写字时手指靠近笔尖,学生立马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清笔尖,身体就得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不仅人容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再让学生手指离笔尖稍远些,他们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也能与桌缘保持一拳的距离了。学生有了体验,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写字姿势。另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比较新字的结构,积极参与到课堂写字的教与学上来,并对自己或他人的书写发表意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反馈:外反馈和内反馈相结合

反馈是仅次于练习的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因素。反馈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学生写字练习时教师通过评价、纠正等手段,学生得到的激励和自我纠正,即外反馈;二是学生不需要外来的帮助而进行的自我调节与纠正,即内反馈。两种反馈的作用都在于指导学生尽快习得写字技能。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强,内反馈能力自然也弱,因此写字反馈主要靠外反馈。但反馈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调整规范自己的写字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由外反馈为主逐渐向内反馈为主的过渡。

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外反馈非常重要。例如,关于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以及书写态度、习惯、卫生等。教师都应及时作出评价回馈,以纠正规范学生的写字及其行为。

对中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可逐渐培养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时的学生已具备相互或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能抓住时机,相机引导,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

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在提供反馈时有一些误区,譬如只重视学生写字的结果,不注重过程。结果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在写字过程中产生的,反过来看,结果的正确有可能掩盖了写字过程中的错误。再者,教师的反馈应该是具体的,而不应是笼统的。

另外,教师还要在反馈过程中注意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一批批入校,都难免带有一种普遍性的、类似的书写毛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毛病又不断重复出现,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这些规律,随着学生的换届,重复进行指导”。[2]

参考文献:

[1]万云英,杨期正.出入学儿童学习汉字的记忆特点[J].心理学报,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