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

篇1

 

一、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背景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因其空间性强,抽象性强,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知识属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具有基础性、推理性、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点。从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具体分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地理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授高中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学习。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地球表层的构成主要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组成,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按照自然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属性不同,可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和自然地理理性知识。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和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以下分别对这几类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三、高中自然地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品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并强调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尽可能投入少的时间、精力和物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包括名称知识、分布知识、景观知识、数据知识四类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深入研究,突出重点,下面以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精美景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角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角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有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视频等。

 

(2)生动语言描述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景观知识,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看图片,更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描述景观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景观形成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描述岩浆岩中的玄武岩与花岗岩的异同,并描述各自特点。

 

2.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计算数据获得真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各类数据所隐含的深层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计算极昼极夜范围、两地的相对高度、地方时和日期、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南北温差等。

 

(三)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包括概念知识、特征知识、规律知识和成因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凸显重点,深入研究。下面主要以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绘制简图理解概念,养成运用地图习惯。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觉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觉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中,地理简图是一种重要的描述地理概念的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绘制地理简图如等值线图、光照图、区域图等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2)利用歧义举证反例,反复练习强化概念。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它认为在学完一个知识后要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强化,以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识。在学完地理概念后教师要举出正反例,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2.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清晰推导地理过程,理解规律来龙去脉。新教材在呈现地理规律时比旧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新课改也提倡清晰推导地理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可以将讲解与图示相结合来解释地理规律。实践证明,重视规律的过程形成会对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

 

(2)图文结合分析规律,养成图文结合习惯。“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不仅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在地理学习时也要时刻记住将图文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地理规律知识时,学生要从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方式里解脱出来,自觉拿出纸和笔画图或观察PPT或教材上的地理图象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及成因。这有利于理解地理原理及原因,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图文结合习惯。

 

(3)联系生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富有悬念性的语言,描述各种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尤其是对地理学家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结语

 

笔者主要针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提出了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提出了教学建议,即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生动语言描述法、野外实践考察法、、动手计算法、观察图像法、比较分析法、运用口诀法等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比较异同法、举证反例法、建立概念图法、清晰推理法、模拟实验法、模型演示法、联系生活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观察图像法、引导发现法、野外观测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教育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

学生在进行高职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的时候,由于其心智发展、年龄、阅历等因素,其择校与选择专业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往往听从他人的建议或者是“头脑一热”,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实际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学校,或后悔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动力。除此之外,有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相对比义务教育,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更重视,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并不严格,这让已经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不会去学习,从而加重其厌学心理。

(二)情绪不稳定

高职阶段的学生,年龄趋于年轻化,这类学生其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初入高职院校,往往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的中心,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情绪波动较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冲动、易怒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加上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而显得孤僻。

(三)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群体也存在着很多自卑心理。高职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社会以及人们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足,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容易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一些偏见,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会产生“我不如人”的思维,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积极性。自卑心理的危害很严重,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会影响个人的终身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的目标是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层次目标和阶段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具体有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心理障碍,尽快完成心理康复;第二层次,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地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之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方法,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者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三层次,着重于优化学生内在心理机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高职院校要基于这个总目标开展高职心理教学以及心理干预,以解决学生的情绪、心理问题,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院校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现状

(一)观念误区

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到人才培养的指标中去,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培训咨询也类似摆设。

(二)师资力量单薄

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重要性这一方面的意识都很薄弱,更不用说再配备基础性的硬件设施或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由于编制限制,除了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很多心理健康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担任,而这些兼职教师还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块儿就明显精力不足。其次,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不足,心理课程往往变成了单纯的聊天或者单纯的传授知识,因此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也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意义。最后,由于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再遇到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时,教师往往难以对症下药,无法进行恰当的疏导,反而会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化。

四、网络环境下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的措施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才需求出现了变化,不仅要求高技能,还需要具备健全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皆有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以及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在心理指导与心理干预中,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首先,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让课堂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利用多媒体教学、希沃白板教学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育的互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其次,利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比如将翻转课堂结合合作教学手段等纳入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等教学资源,对本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心理教师要对学生在不同期间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这将会对他们的在校学习、校外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过程中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的知识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传统的教学集中在课堂,然而心理教学与其他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区别,心理教学与心理干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秘密”告诉老师,向老师倾诉或提问,面对不熟悉的教师、多人的环境,很多学生不愿意吐露心声,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问题,这使得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教育以及面对面交谈的心理干预流于形式。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下,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趋向于把自己的内心展示给信息终端的那个“他”,这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很容易放松,从而卸下防备,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想。所以,高职教育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搭建网络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以匿名交流、私密交流等让学生敞开心怀,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信息交流平台还能缓解高职院校心理专业教师缺少而带来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平台,学生登录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确立网络平台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师生友好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我们也知道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的部分问题就是由于和教师的沟通不通顺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更多元、及时的交流机制,建立网络评价机制是提高师生有效交流的途径。教师可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学生可通过平台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不仅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疑惑。同时,老师也能更好的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加强学生的社会性。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师的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资源数量不足、专业技能不扎实、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加强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势在必行。教师需要通过定期参加学习,了解到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只有提高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增强教学效果、服务学生。因此,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在网络背景的发展下,可以利用实时会议等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

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4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学生诸育发展中,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的倾向,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其中,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实践,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有效促进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追踪研究表明,不少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主要表现是厌学、自卑、情绪不稳定,尤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时,容易产生思想烦恼、心情焦虑、情绪紧张、兴趣减退、自信心不足。为创造优良的心理情绪,优化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就必须通过化学教学的心理辅导渗透,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进行有目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科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不一样,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化学科学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而物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化学学科,是植根于生产和生活中的一门自然科学,从人体自身的生化反应到大自然的化学变迁,从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到大规模的化工生产,无不闪耀着化学反应的火花,留着化学变化的足迹。”“学学科讨论的都是学生自己身边的物,身边的事,不但实实实在在,而且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迫切希望通过化学学科这个“窗口”去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这无疑为教师利用学生对生活生产的需求心理和好奇心理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利用学生学习的心理表现进行科学的启发和诱导,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多种,如专门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在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等。但是要科学而有效地实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只凭某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几次讲座或几位心理老师的讲解,它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学科内容的渗透和学科教学过程的渗透来实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有效、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途径。学科渗透不仅可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而且有助于发挥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常规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二、化学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心理暗示策略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及非语言行为,以一种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消除学习焦虑,提高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态,灵活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1.创设安全、温暖、信赖、和谐的心理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活动并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所具有的实验性、趣味性等特点,创设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使学生及时矫正消极心理因素,从厌学和自卑中摆脱出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教会学生自我暗示

除了教师的积极期待和暗示,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自我暗示的方法。因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排除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如针对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坐在书桌前,脑海中浮现出令自己最自豪、最愉快的画面一分钟,并在心中默念:“我有实力考好”、“我能正常发挥”、“放松”或“过一会就能把题目解出来”之类,同时做做深呼吸。据学生反馈,这样做效果不错,能及时调节紧张心理,缓解焦虑或怯场。

3.利用教师的化学素养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同化学生

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及人格特征可以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被教师的学识、人格以及丰富的化学知识所诱导。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化学素养、人格魅力等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教态,生动、风趣的语言,开朗向上气质等,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产生一些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些学生就会捂着鼻子不愿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时候就会产生对化学的求知和对健康的危害之间的矛盾。如果老师这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和语言进行正确指导,让学生明白气体只有达到一定浓度后才会产生毒性,中学的化学实验是安全的。但也要指出,在进行化学科学实验时,危险是存在的,让学生明确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奉献和牺牲精神。

(二)认知建构策略

建构主义及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当前重要的教学理论,它对改进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并使之转向“认知建构”的教学模式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化学教学应依照“认知建构”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有利于认知建构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理”、“趣”、“疑”、“情”等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中掌掘丰富的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磷》一节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绘生绘色地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士兵侦察到德国有一个地方贮藏一个地方贮藏有大量的弹药,如何毁掉这些弹药呢?英国有一个侦察小分

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在老鼠的身上涂一种溶液,让老鼠从下水道钻进这个弹药库。不一会儿,火光冲天,弹药库爆炸了!请问同学们:“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哪种溶液呢?它为什么可使弹药库爆炸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数说不到“点子”上,教师就顺势进行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教育并引入新课,再在新课中结合“白磷在CS2中的溶解性、白磷与O2反应的性质,让学生探究: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哪种溶液呢?它为什么可使弹药库爆炸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过程,即利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实现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为了建构学生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状况,以把握教学起点。其次,采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探究讨论是一种协作教学,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谋求与学生合作,建立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共同探究讨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深刻理解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扬,个性也得到了充分表现。第三,采用“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认识结构中的有关概念清晰地联系,增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以及随后的保持。

3.改革实验教学,开拓学生思维

化学实验是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养成的最佳契机,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和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如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氯化铵、氯化钠晶体的三个试管里分别加入蒸馏水,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用pH试纸分别检测溶液的酸碱性。实验的结果大出学生的意料之外,使得他们原有的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引发了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机会,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师生合作交流、互动沟通的教学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有效合作。只有通过积极交流和互动合作的教学实践才能锻炼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谓师生合作交流、互动沟通策略就是指通过师生对课堂各个要素的调控,在相互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与提高的教学策略。该策略有助于协调师生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积极意义上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生命的体验和提炼生活的意义。

1.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对学生生命意义的重要性,不能将学科教学停留在独自或表演,而应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背景与平台。明确化学教学基本目标的定位问题,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增强学位社会适应性,这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前提。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互动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民主互动,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强调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分享思考、经验、知识。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认知、情感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促使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篇5

一、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分析

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趣味心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有趣”。这种有趣大体上有3种情况:①对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所发生的“奇特现象”产生直接兴趣;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产生兴趣;③对化学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2.放松心理。在化学课堂上学生感觉“受制于人”,被动学习,没有太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一走进实验室,一方面是空间变化而感到的相对轻松,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验,可以积极尝试、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的探索。

3.好动心理。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都有一种简单的“冲动”,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没有熟悉实验过程,就急于求成,匆忙实验。

4.探究心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化学实验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将“有待验证、加深理解、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探究心理是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一种动力。

5.怀疑心理。“怀疑是问题的源泉。”面对书本知识的描述,有些学生不习惯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经常要问“为什么”,因此,学生带着怀疑的心理走进化学实验,以检验教材上的说法是否正确。

6.轻视心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对实验课敷衍了事的心理。

7.畏难心理。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习惯人云亦云,草草了结。

8.紧张心理。化学实验中有些物质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一氧化碳有剧毒等,若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有些化学实验反应非常剧烈,如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会爆炸等。这些因素都容易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率。

9.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少数学生所形成的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而让老师“推着走”的不良习惯。比如,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看别人怎么做,好生搬硬套。

10.造假心理。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然而,在我们实验中,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与实验要求相一致。学生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教师批评,因此就凭书本上的知识去应付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功能。

二、积极心理学关照下的化学实验指导策略

我们认为,心理现象对于正在成长、学习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此,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好坏来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

1.创造情境,给学生“一片心中的绿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验室里,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也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奇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积极鼓励,给学生“一个欣赏的眼光”。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步的“现象”,比如随意的提问、学生的笑声、紧张的表情、轻声的惊讶等等,要给予一定的宽容。我们不妨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近他们的实验,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做好化学实验的信心。

3.培养毅力,给学生“一把利剑”。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将对实验的“好奇心”转化为“我有能力做好实验”的信心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4.打破常规,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式。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式迁移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在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经有所了解,观察现象时就不会去主动地发现,而是等待书中描述的实验结果的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既要等待实验结果,更要期盼实验“奇迹”。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1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2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益处,其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因材施教等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提高。下文将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师要树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一个教师没有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对心理健康的理念有避讳和排斥,就很难真正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给教师适合发展的健康工作环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消除他们思想上的负担,注重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给他们发表诉求的渠道,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安心开展工作,并把这种平和的心态传递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懂得教育的方法和引导的策略,学校管理部门也应该创造条件给教师培训提升的机会,打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而不是只凭借几个心理学老师去开展相关工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因此,教师应怀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去与学生相处,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和相信每一位学生。心理学研究显示,班级氛围是影响学生成绩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并努力去打造这种和谐的氛围。

二、从培养学生愉快情绪入手开展数学学习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性强的学科,由于不同于学生的日常思维习惯,数学的学习往往会让很多学生感觉到吃力。当发现学生成绩不理想,教师再采用惩罚批评的方式进行督促的话,效果往往会更差,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得这些孩子在数学学科上留下阴影,要建立起学科自信就会困难重重。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感觉更好的时候,思路更加开阔,也更具坚毅的学习品质。例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将数学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样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就可以表现得更为出色,自信心倍增。

三、教师要富有爱心

爱是一种正向的情感,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学生的爱就很难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让学生感受到爱,这种爱是真实不做作,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健康心态。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要想被学生亲,首先需要教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同样需要爱心作为基础,爱心是一切社会正向行为的源动力。每一位教师可以内省:自己真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吗?真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心怀喜悦吗?与学生互动的方式真的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吗?学生愿意围拢到你的身边跟你毫无压力的交谈吗?孩子们的心是澄澈的、敏感的,教师给予的爱他们会用同样的爱给予回报,师生之间自然就有爱的溪流暗自流淌。教师要在内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虽然可以从学习上给他们划分不同的层次,可是从人格意义上来说,教师要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孤立任何一个孩子,让学生都有克服学习困难的力量。

四、小学数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互助的精神和行动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这个世界,个别利己主义者精于算计,缺乏与人真正用心的情感交往,有的只是互相的利用和利益伙伴关系。《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一个人缺乏社会兴趣和合作是导致其产生诸如抑郁症这样一些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合作共赢出发,让学生在与人合作分享中享受快乐,用大爱之心释放与收获积极的人性之光。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自然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一些设计,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肯定并表扬学生的合作互助行为,精心设计并鼓励这些美好的行为,让每一个名学生都能通过学会合作,收获更多的友谊和社会支持,进而促进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 。

五、教师要多用赞美和鼓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深的企图是渴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些许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潜在价值,呵护他们自豪的举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时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真心交流互动,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提倡“三个一”: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和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参c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首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进而在工作中积极将此工作做实、做透。

参考文献:

[1] 柯蔚.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3(8):55-

篇7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策略:

1.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心理教育的手段趣味化

心理学认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求知欲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差,容易分心,直接兴趣在注意力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长时间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计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语言环境,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例如:卡通殊符号的运用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状态,学生可用分析归纳以及上台演示等方式,帮助其丰富卡通画表现手法;表情、动作在卡通画中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为让学生感受明显,笔者安排学生上台表演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与卡通形象的表情、动作对比,加强学生感受,促使学生在画卡通中积极使用夸张的手法,以达到强烈的效果。在这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产生主动去绘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表演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克服胆小、不敢尝试的心理,鼓励他们模仿课文进行角色表演,并过渡到自编自演。另一方面使绘画课变得具体、鲜明,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创作思维,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使学生们愉快的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自觉接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心理教育内容个性化

2.1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了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后,班里部分学生便开始骚动了,有的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心不在焉。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弱刺激或过度刺激使大脑皮层细胞功能的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所引起的超限抑制,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学习心理障碍中常见的一种,它影响着教学质量和记忆效果。为了使学会的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而不产生学习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目标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差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趣味盎然,使学生劳逸结合,在既紧张又活泼的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提到课堂45分钟的质量。

2.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成功体验。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无论谁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出色。”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能力是自信心的前提。事实上,人类认识到的自我能力还未达到自身全部能力的十分之一,大多数人对自己90%的能力浑然不觉,更谈不上挖掘了,这是何等惊人的浪费啊!然而有些学生因为怕画错或不敢上台表演等小挫折变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足够的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卑感强、思想包袱重、课堂上不活跃、羞于开口、不敢去画的学生,我专门为他们提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来表现自己,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课堂上运用多种激励策略,如情感激励、荣誉激励 、任务激励等。有时,对学生的鼓励并不需要言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3 激发、保持学习兴趣,使心理教育的效果长期化

篇8

一、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心理学知识

人们进行音乐活动,无论是欣赏、表演还是创作,其基本过程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在音乐活动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听觉和动觉,接着便是发展丰富的想象并对音乐作出情感反应。人们由感知客观音响到对音乐作出主观的反应,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果。目前,许多有关音乐心理学的原理已被发现并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了解音乐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将会使音乐教学更符合人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懂得音乐学习的心理学原理

音乐歌唱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教学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其中,有关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学习是基本的,因为教学要以学为基础,教的理论依赖于学的需要。因而,懂得音乐学习的规律,掌握音乐学习的理论,是成功进行音乐教学的必要条件。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面对这种改变,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懂得当代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将之与音乐教学实际相联系,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运用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需要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的音乐教学才能为教学对象接受;教学的效果也才会更为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每个教学对象的音乐才能水平,根据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导,以使每个儿童的音乐才能水平得到提高。

二、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的实际运用

(一)营造良好的歌唱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进入歌曲的情感世界。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励者。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我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地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源于生活,音乐源于生活。她不能高高在上,成为“高雅”人士的专利。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激活主体意识。譬如唱歌的方法,怎么学?这就需要我们动脑筋,最管用的方法就是“生活化”。把“吸气”比喻成“闻花香”,“呼气”比喻成“吹草花”;把唱歌的嘴型比喻成“鸡蛋一样竖起来放”;把舌头的放松形容成“小狗吐舌头”,学生很愉快地就会了。唱歌方法学了有什么用?除了可以保护嗓子,唱歌好听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语文课中朗读课文时,在平时的说话演讲中,用唱歌的发声法(特别是气息控制方法),会发出动听的声音。

2、巧妙设计发声练习,使之趣味化。

低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幼稚的心灵却很有爱心,他们对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条富有趣味性的发声练习曲。

2/4 3 5 | 6 6 5 | 1 2 3 4 |5- | 3 6 |5 3 2 |5 4 3 2 |1-||

小 猫 爱吃 鱼 yu 小 猫 爱吃 鱼 yu

学习前,我用课件出示小猫图片,指出小猫可爱之处。它全身雪白的毛,亮闪闪的眼睛,引起学生对小花猫的兴趣。再问学生,小猫最爱吃什么?学生肯定会答,小猫爱吃鱼。那我们就一同来喂小猫吃鱼。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到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来。接着我范唱,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口型,听老师的声音,不然小花猫吃不到鱼。通过两三遍范唱,学生们也能唱出曲子,而且基本上能掌握“yu”的口型,从而达到发声练习的教学效果。

3、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县里、镇里举办的文艺演出,向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镇区举办的各项活动。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请进来,即指组织学生观看精彩文艺节目的录相。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

在教材中,有抒发英雄情的《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有抒发自然情的《春天在哪里》;有抒发爱国情的《祖国祖国我爱你》;有抒发生活情的《我们多么幸福》;有抒发动物情的《我有一只小羊羔》;有抒发乡情的《思乡曲》等。在指导学生声情并茂演唱的同时,挖掘教材的蕴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延伸至他们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音乐课虽然结束了,但留在学生心目中的这份真挚情感是永远也抹不掉的。

篇9

周  敏

(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江苏  扬州  225211)

摘  要:高中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人生中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习惯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等都有很大帮助。在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期,英语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英语成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英语课程在学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当前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水平基础薄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成绩低下等,为此,不断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效率是一件亟待解决的任务。本文浅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贯穿心理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心理策略

高中生还处于比较叛逆的时期,而且学生的英语基础也好坏不一,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厌学、积极性不高等症状,导致成绩下滑,久而久之,对英语学习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贯彻心理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积极和英语学习效率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心理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并努力实现目的内在素质。很多时候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真正投入学习中,自觉地提升学习成绩。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战略意义。新课程要求下对高中与初中教学的衔接过程要求较高,但由于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英语教学过程的开展有一定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确立学习目的,从理想的角度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可以引出具体事例,有的已经步入社会工作的人由于英语知识水平较低,在工作中屡屡受挫,从而影响他的工作生活等多方面情况。结合鲜活的实例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英语都是不可或缺的法宝。只有当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将学习英语当做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为了完成考试而进行的任务时,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的主动性大幅提升。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有实验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越足,做事情的成功率越高。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水平基础,参差不齐的英语基础水平是常见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复式教学法,分层次、分组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从而根据自身情况获得成功,这也能消除学生由于基础差而厌学的心理。通过与学困生进行谈话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进取心,也想提高成绩,但是由于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英语的难度较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等。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很多时候是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必要。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常交流,给学生讲述学习英语的诀窍,主动询问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也可以对一些基础太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可以让学生进行结对帮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帮助,让学生真正缺什么,补什么;再比如,多对孩子进行表扬,相比成绩较好的学生,学困生更希望得到肯定和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困生更多关注,比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有提升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当面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教育与学习都是长时间养成的一种习惯。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比较落后,很多学生都有“等、靠、要”的思想,因此,培养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是一个棘手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验中可以看出,只有用心去听课的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课堂,把所学的知识与深层次的思考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养成听课习惯,课后要养成复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应从“听、读、说”三个方面着手,比如在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时,可以设置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问题,比如提问一位学生:“What does your mother do?”“Where does she work?”待这位同学回答完毕,教师转而提问其他学生:“What does her mother do?”“Where does she work?”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越容易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如,在培养学生“读”的习惯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单词、句子、短文等,培养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最后,在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时,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本身要具有说的习惯,由于是英语课堂,多用英语教课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学生英语水平不一的具体情况,用英语教课时,进行必要的语言解释;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说,学生语言功底较差,说的过程中或许会出现许多错误和发音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予必要的鼓励,在课上营造良好轻松的对话气氛,比如为了避免学生害怕说的尴尬情况,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回避,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之后将课堂还给学生。

此外,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提升教学过程的活跃度。比如,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做猜词游戏,一名学生用英语描述,另一名学生猜,再如进行英语小品、歌曲表演等,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锻炼他们的口语能力。

四、结语

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只是一些方面,无论是那一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融入心理学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目标和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英语书信的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还是首次接触,本文仅以笔者执教的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Part E为例,以指导写信为例,谈谈对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对比书信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的首要要求,这足以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六年级的教材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减弱,所以,在六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仍需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Unit7 Part E的一封信,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英语书信,上课一开始,教师通过与学生复习A部分的内容引出本课的话题,从而引出这封信,引导学生观察英文书信与中文书信的不同,让学生初步感知英文书信的结构。如:

T:Yesterday Liu Tao wrote a letter to Peter. Let’s look at his letter.

Ss look at the letter.

T:Is this letter the same as Chinese letter?

S:No. …

T: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s?

Ss look for the differences (heading,closing),and tr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对比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表达,通过对中英文书信结构的观察与对比,学生了解了英文书信中信头与信尾与中文书信的不同,并初步感悟了中英文书信表达上的文化差异,学生的兴趣很快地被激活起来,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表达,夯实写作基础

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即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以听、说、读、写训练为手段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操练、有效表达是重要途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地操练,学生才能有好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表达,才能形成技能,从而夯实写作基础。

在本课信头学习刘涛的家庭地址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试着用英语说出自己的住址,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同时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The teacher teach the address in English.

T:This is LiuTao’s address. It’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address.

12Jincheng Garden

168 Shanghai Road

Nanjing 210009

Jiangsu,China

T:Look at my address,can you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Teach:(室room,单元unit,楼building,小区residential area…)

S:…

Ss learn the address in English and try to say their own address.

T:It’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letter.

信尾学习时,笔者渗透更多的英文信件结束语,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写信人可以运用不同的结束语。

Closing (With best wishes.)

T:We can also write like this.

Best regards.

Good luck to you!

All the best.

With love.

Good wishes.

Ss look at these sentences and know what else they can use.

三、分段概括学习,培养写作语感

学习语言有一定的阶段性,从说到写是儿童认知能力的一个重大飞跃,绝对不能一蹴而就。高年级阶段为学生写作的输出阶段,需要教师针对学生语言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每小节的重点、难点,采取分步指导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笔者在执教书信正文内容时,带领学生分段学习并概括书信的内容,让学生在写信之前对信的内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Teach the letter from four paragraphs.

T:There’re four paragraphs in this letter.

Look at Paragraph 1:Ask for -What does this phrase mean?

Ss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T: Then let’s look at Paragraph 2:Can you try to fill in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Paragraph 2 ?

Nationality:

City:

Age:

School:

Favourite subjects:

T: This paragraph is sth. about Liu Tao. Who can introduce LiuTao?

Ss introduce LiuTao.

Paragraph 3:T: What’s this paragraph about?

S:It’s about LiuTao’s family.

Paragraph 4:T: From this paragraph,we can know LiuTao’s e-mail address and his telephone number.

T:What’s your e-mail address?

S:My e-mail address is …@ ... .com

我们知道,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本课涉及“写信”的主题,笔者就将中英文信封的写法差异和中英文信的格式渗透其中,让学生分析并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这样做既传授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四、设计真实任务,拓展交流时间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设计真实的任务,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英语,运用英语,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本课拓展环节中笔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校外教Hunter的来信迅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并且再一次地让学生对英文信件的结构深入了解,要求学生在注意英文书信规范的同时,还要尽量全面完整地介绍自己家庭、学习、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为之后的写信环节做好铺垫。

教学片段:

T:Do you often write letters to your friends?

S:No.

The teacher shows Hunter’s letter to the Ss,and explains the new words.

Ss Read the letter.

T:Do you want to write to him? What will you want to write?

Ss choose a topic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it.

Then Ss write the letter.

通过话题交流,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输出语言知识,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参与实际交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由扶到放,由课堂到生活,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这既是本节课的延伸,又真正体现了英语教学中“学结构”到“用结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