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育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数学课堂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人们对数学及数学学习是否满足自身需求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更广泛地讲,指数学学习中的信念、态度、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这些情感因素一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起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和目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情感的描述也是沿用了这种划定。另外,标准中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的阐述,都是将“情感与态度”作为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的目标来定位,体现了对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视,也诠释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标准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都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如对社会,对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意志力等等。于是,数学情感的培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一个充满探索、思考和合作的过程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收获的将是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这些是远比升学重要的公民素质。
下面,笔者以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为案例,与同行分享如何让情感教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之中。
二、案例分析
案例1:乘方教学“爱心接力”(苏科版七年级上)
若干年前,在一节有理数乘方的市级公开展示课中,上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学情境,让笔者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充满了浓浓的温情和爱意。
师:如今,我们的祖国还不富裕,尤其是边远山区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今天,老师在这里提一个建议,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件富有爱心且影响深远的事情,用“爱心接力棒”的形式来帮助那些和我们同龄的贫困孩子,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我们从自己的零用钱中捐出2元钱,捐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同学,好吗?
生:好!(有些人忍不住说:是不是太少了?)
师: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这是一件需要毅力才能完成的事业,2元钱看似微薄,但随着时间的流淌,爱心终会随着涓涓细流汇入大海。今天就让老师先来实践这一平凡的义举:第一年老师捐款2元,第二年我和我的课代表再各捐款2元,第三年我俩各带动一个好朋友再各捐款2元……以此类推,爱心不断地星火相传。那么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第10年我们的“爱心接力棒”行动能为贫困地区捐款多少元?第20年我们的“爱心接力棒”工程又能为贫困的同龄人捐出多少元呢?
学生在老师的倡议下,纷纷计算:
学生列出的算式如下:
第一年:[2]
第二年:[2×2]
第三年:[2×2×2]
第四年:[2×2×2×2]
……
第十年:[2×2×2×2×2×2×2×2×2×2]
……
通过这样一个极具爱心的宣传,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乘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引入无声无息地渗透进了德育和美育教育,犹如一场无声无息的春雨,润泽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10年乃至于20年的积累,爱心之举犹如雪地里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幸福将会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温暖也会洋溢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师在这一节公开课中,始终将这一主题贯穿于整节课的设计之中。在一节课的结束之时,他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请你和你的家长一起研究一下第20年“爱心接力棒”能为贫困地区捐出多少元钱?你们愿意付诸行动吗?努力行动吧!
评析:这是一节笔者好几年前听过的公开展示课片段,其中的一些细节现在已经难以记起,唯一还留有深刻印象的就是学生通过计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震撼和这位老师充满温情和爱心的导入过程。相信当时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们,老师早已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做力所能及的善举,为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爱的力量!而作为当时在座听课的笔者最大的感受也犹如饮下一泓甘洌的清泉,心中至今仍然流淌着那份爱的温馨。
案例2:中心对称图形(苏科版八年级下)
师: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经过民间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精美的剪纸图案。(多媒体展示的剪纸图案都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这些剪纸图案的展示,让学生学会欣赏对称之美,感受民间艺术的璀璨,同时体会到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学们自己的创意作品。(多媒体演示)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些图形绕哪一点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生1:上节课研究了五角星,它绕着中心旋转72°或144°或216°或288°能与自身重合。另外还研究了正方形,它绕着旋转中心旋转或90°或180°或270°后能与自身完全重合。
师:很好!其中绕着中心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我们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下面,请大家从旋转角度上来说一说中心对称图形和之前学习的旋转对称图形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生2:旋转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其中这个角度只要小于360°,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旋转对称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3:刚才老师给出了很多精美的图案,其中有些图案只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有些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
师:很好,这说明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殊情况。同学们,你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学生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多的人陷入沉思)
师:老师准备了一个蝴蝶飞的动画,请大家欣赏,找出动画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看哪一组说得更多。
……
(通过举例子以及动画播放,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心对称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对称之美无处不在)
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同学们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4:有线段、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它们的对称中心在哪里呢?
生4:线段的对称中心是它的中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
师:很好!刚才大家所举例的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以下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来学习中心对称的有关性质吧。
……
(本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小结归纳,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师:通过这节课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了生活中心对称图形非常美丽,其“美妙”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验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学过的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案,然后在全班展示,让我们共同欣赏,好吗?
评析:课堂结束后的实践性作业与之前的习题型作业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这种实践性作业很感兴趣,设计的很多漂亮的中心对称图形,很有创意。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从而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回味、感受数学美,弘扬数学美的文化价值。学生剪、拼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教师的简单评述也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的过程。数学的美,需要人们用心、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它的美学价值和它丰富、深邃的内涵和思想,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应该作为一种美的承载物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美好,懂得关怀,懂得关注多彩的生活。让每个老师踏上寻找美丽的发现之旅吧!这样不仅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寻找美的源泉,更让我们的教育变成美的神话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美的教育中茁壮成长。
三、归纳反思
以上三个案例片段均来源于平时的数学课堂,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对日常的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或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抑或是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潜移默化之间增强数学课堂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范大学的罗增儒教授所言:“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然,情感教育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实施标准,为了促进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切实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感态度培养的教学情境应当合理、真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当注意梯度,力求联系生活实际,避免在情境创设过程中人为设置思维障碍。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合理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案例1中,从最常见的生活实例引入,既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踊跃发言,从而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师又能通过学生回答中的一些细微差别让学生发现症结所在,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挑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从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进入数学学习的发现与探索过程。可见,能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合理、真实的情境设置是必要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生活情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应渗透于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传授,操作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形,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采取简单的“喊口号、走过场”的形式,把情感教育的目标放在嘴上,其结果必然造成情感教育空泛教条化,与数学教学目标相背离。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耐心细致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情况、思维动向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尝试在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数学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三)情感态度培养应通过有效载体来实现
如果用心关注身边、关注生活、关注教材,悉心挖掘提炼,培养情感态度的有效载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到对数学美的欣赏,数学成就的剖析;小到数学故事的解读,数学游戏的开展,无一不是进行数学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案例3中,教师通过图片赏析给学生展示了数学中的对称、和谐、简洁之美。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富于理性的数学故事、充满智慧的数学名题都能成为学生数学情感不断升华的加速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情感态度。
(四)情感教育的目标是打造生态课堂,创建新型课堂文化
数学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大舞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课堂中教师、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情感、课堂环境等各种要素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研究不能单一地从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出发,而应该从生态化的角度,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用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动态、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生态课堂里,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师生之间交流知识和交流感情。这一生态环境是师生积极数学情感的体现,也是新型课堂文化的核心。打造生态课堂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亲和的师生情感。亲和的师生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数学的无比热爱、勤于钻研、执着追求以及饱满的教学激情,可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教师以自己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可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数学知识、风趣幽默的数学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灵活多样的数学研究方法展示数学的魅力,变高度抽象概括的数学定律概念为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数学现象,变严密的逻辑推理为自然的流畅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参 考 文 献]
[1]朱宸材,浦叙德.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微探究活动”设计[J].中学数学,2013(8).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角色
一谈起数学,大部分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枯燥无味。尤其是初中的数学具有抽象性,与小学数学的生活性相比,更显得索然无味。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又有些叛逆的、强烈的自尊心特质。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认真仔细地分析授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谈到他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几百年,影响了几十代人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匠,是孩子王、是搬运工,是知识的储存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
现在教学双主体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者、活动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和共同进步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比如在初中一节“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学课,教师不是直接的把求和公式呈献给学生,而是循循诱导,从最简单的三角形、四边形探索,以三四个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逐步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教师只负责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点拨,道而弗牵、开而弗达。
二、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学设计前的必要程序,倘若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即使教师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课堂教学,也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在演戏。既不能起到对学生情感的共鸣,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看来,课前准备很重要。
首先,教师要仔细钻研教材,研究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何衔接关系。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这此前学过的相关内容了解多少,在这节课中能否与之前的知识有效的结合。最后要列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什么地方需要精讲,在什么地方需要着重提醒,在什么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试一试。
三、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一提起数学课,就感觉很无聊,学习的精神就会萎靡,学习的兴趣也是大打折扣。容易混淆的公式,一连串的数字符号,还有一些看着就很晕头的图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些比较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比如,在讲有理数加减运算时,会涉及正负数的加减法。课本上常用的就是向东走,向西走的方式,期初学生还是能够跟上教师步奏的,若是多次反复,就容易出错。而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改用输赢比赛计分的办法导入。相比较东正西负的导入,青春期的更愿意接受后者。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在《学记》上就有这样的论述,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班级管理上手段,也是上好每一堂数学课的绝密武器。在一堂数学课上,倘若教师能够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讲一些相关的数学故事,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数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了。
在课堂上,教师要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对一个证明题进行例证的话,学生私下里就会觉得这个教师好厉害,因而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上愿意和教师探讨数学问题,课下也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敬而远之,不敢和教师亲近,不敢主动找教师交流数学习题,在和教师有不同意见时,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数学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课堂辅导
初中数学课尤其是几何课,表现出很大的抽象性,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花些时间构建解题答案。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比如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采取普遍指导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难题,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解答。对于优秀学生,可以适量地给出一些有挑战性的,属于跳一跳才够得着的题目,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探索。
着重要提的是对差生的辅导,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挖苦、讽刺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课堂上的公开的负面的批评词汇,极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部分学生因此逃课、厌学,甚至记恨教师。
六、实行多元有界的评价方法
传统上只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早就为人们所诟病,因此,必须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学生成绩时,既要注重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结果,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的进步之处。在教学目标评价上,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表现为考试成绩形式,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情况。
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肯定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劝告他们还得谦虚谨慎,不能因此沾沾自喜,骄傲不前。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表扬他正面的进步的地方,发现他的闪光点,使他们重新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到指导者转变,让学生从我不太想学变得我想学、我会学、我愿意学的转变,让教学课堂从师讲生听到师生合作探究的转变,评价学生的标准也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向多元评价。相信学生的能力,配合学生的青春气质,使得数学课是一门有趣的课堂,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小歆.计算机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发展
一、数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1.教学模式的初探索
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事半功倍的达到很好的预期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这些模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数学教学而言,如何将教育教学知识应用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每个教师再教学实践中摸索的特有的模式,形成了自身的数学教学知识,使得每个教师知道如何将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呈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懂得数学知识到懂得数学教学知识的跨越和进步
2.教学模式反思的必要性
教学的模式贯穿了整个的教学过程的,从时间上看,在教学过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后都需要反思,以便及时的调整教学的模式,做到真正对教学过程的了解和掌控,在数学的教学前,如何调动学生对未知的知识充满浓厚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是数学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具体体现的过程,也是教学的开始,要不断的反思和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前的积极主动性,找出学生在数学教学前的学习方法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关键,对数学教学过程的改革和探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有效的时间来发挥课堂的最大化效应。 例如,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讨论小组、利用同学上黑板进行板书和讲解、或者利用小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等等模式的探索研究反思来促进形成一套独立自主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后,对教学的模式的反思还没有结束,对课后的习题、课后知识的巩固、对原有知识的更深的发掘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摸索反思,使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教学活动。
二、对数学教学方式的反思
数学的教学方式可以直观的反映和影响学生的课堂活动过程。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都需要进行反思。
1.通过察言观色来反思
察言观色也就是说教师同学对学生言行举止,面目表情,各种活动动态,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来观察了解学生。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也就反应了教学成果的成功与否。通过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兴趣、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来反思自身在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同时针对出现问题的提出反思后的整改方案,不断的改进。在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观念的基础上,教学反思的方法也使得教学反思能不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很多数学教师对反思的重要性了解很透彻,在对反思过程的实施中却无从下手,很
茫然。
2.通过和其他老师的探讨反思
数学教师本身个体有时候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思想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和更多老师的交流探讨可以突破自身的数学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借鉴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3.通过和学生交流反思
和学生交流可以更好的清楚学生的需求和学生们的想法,以便对症下药,学生的心声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数学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客观性,有时间有点武断,不但没有更好的促进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善,反而更加的突出和阻碍了数学教学的进步发展。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交流,主动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看待和反思。从另一个角度完善自身的教学成果。
三、教学反思的研究建议
从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学观念还是比较落后,对教学反思的价值认识不够,一味的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老方法、老模式。不愿意去打破常规,改变现有的教学思路。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观念。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也只是流于形式。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在对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学科教育知识,以及教育知识所延伸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在实际的考核和应用中,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往往会占主导地位,其他的知识缺失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的反思中存在和很大的障碍,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在职的教师应该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提高教师自我发现找出问题的自觉性,同时也应积极的引导教师积极的在实践过程和自我反思过程中的相辅相成,激发教师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教学反思理论。以便不断的提高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的水平,以点及面的促进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观念的基础上,教学反思的方法也使得教学反思能不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很多数学教师对反思的重要性了解很透彻,在对反思过程的实施中却无从下手,很茫然,这使得教学活动反思存在滞后或不足。在对数学的教学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也就是说有必要加强对初中老师进行培训,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方法。使得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将教学反思的理论应用到实处。
最后,还应该锻炼教师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一味不变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或者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的小游戏都是不合适的,教师必须要保持对数学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的教学知识,以及对反思的方法、模式进行不断的更新学习。积极的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总结
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以教学活动后的反思为主,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思考、改善,使得学生在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课堂教学中都应该积极的反思,做到将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举一反三,从而上升为教学理论,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南纪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0.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揭开新课程改革的神秘面纱,直面课改、去粗取精,让课堂理性回归,构建一种简约而有效的理想数学课堂,是我们一直追求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反思
一、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自学,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自学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但新课程并没有要求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程序地泛泛看书,更没有要求教师不讲或不分清红皂白地少讲。自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但为了防止学生自学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自学没有目的性,教师必须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设计分层递进式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自学,才能取得自学的效果。对于教学的难点、疑点、易混易错点,教师必须讲解,仅靠学生自学就达不到目的。例如,学习《相反数》这一节时,什么是相反数、辨认两个相反数,可以让学生自学,但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和运用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就需要教师讲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索”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二、不能片面强调探究活动,而忽视双基的落实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某些知识的教学由过去的传授知识变为探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情感,提高了学习质量。但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而忽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几节内容时,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不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师在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学会解法,然后再通过梯级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能提供偏、怿和过难的方程让学生去解,更不能提供过于复杂的应用题让学生去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而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学习,但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随意合作,随意交流,更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常上对答案式地交流,教师在教室里随便转转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且要提前划分好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一旦教师提出任务,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进入思考之中,先有自己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内容,解难题时,列方程的过程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设的未知数不同,找的等量关系不同,列的方程也不一样,学生可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多种思考方法;而解方程的过程就不需要再合作交流。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颖,张林,鲁兵.初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特点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6期
篇5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反思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思考的过程,是人有意识的考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它使人更清晰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从而更理性、更有目的的开展行动。反思性数学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思维、结果等进行反思,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重构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笔者就当前的反思性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部分数学教师受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以知识为位,存在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部分教师在教学环节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范例研讨、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而缺乏“质疑反思”环节,忽视了学生的反思、咀嚼和总结。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行为缺乏引导,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片面,对定理、公式不能掌握。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反思活动。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杜威认为,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三是专心致志,三种态度确保人们的反思行为。数学现象具有抽象性,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部分学生自制力差,缺乏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容易动摇信念。对发现的错误也不善于寻找原因,不能及时纠正,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数学反思性学生的几个阶段
1、反省判断。学生要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作出判断。如学习方法是否恰当,解题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确,解题方案是否最佳。
2、察觉问题。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内心充满怀疑、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确定对策。学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假设、探究,找出问题的根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4、实践验证。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策略方法,如果能够解决当前的困惑,说明检验成功,问题得以解决。如不能,则重新进入反思环节。
5、总结提高。包括经验总结、方法提炼、优化探索,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认识由感性提升到理性。
三、反思性学习的培养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反思意识 转贴于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创设富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迸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通过想象、质疑、猜测、讨论、验证、表达,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学生在反思的引导下看清问题的本质,掌握用正确的方法找出答案。
2、强化引导,培养反思习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转化为是引导者,他的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体验到反思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既不可放任自流,让学生毫无目的去反思,又不可“包办”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3、反复实践,掌握反思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篇6
分层教学确实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能从中得到不错的结果,但是我们更应理性地思考一个问题:分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要么在教学目标上放弃了一部分学生,要么在分层教学的同时放弃一部分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学不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学不到他们应该具备的数学能力和思想方法,甚至可以说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一种伤害。
二、 “一体式”教学的理论分析
“一体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为同一层次的学生),把知识内容、形成、变化、关联、迁移、应用、思想方法、问题策略等形成一个整体传授给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强调两个一体:知识的一体化和学生的一体化。
“一体式”教学最大的一面就是保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可以从知识背景到知识应用形成一个链,避免造成知识与思维的短链,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今后的个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准备与思维方法上。
“一体式”教学中的第二个一体就是学生的一体化。学生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在排除智力障碍的前提下,他们接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力是相同的。学生最大的差异是在知识发散与创造能力上。因此,课堂进行的基础教学完全可以把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学生一体化的另一个理由来源于实践:实施分层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差生,那么差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差生到底是差在哪里?如果是智力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考虑把知识点分层,降低理解力的要求;如果是因为上课懒惰形成的差生,那么我们即使降低到1+1,他还是懒得去做。新进来的学生如果因为以前基础差造成成绩差,那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利用课前的设计问题来解决这一问题。那就是在课前完全可以加上一个 “知识准备”的环节,利用2到3分钟复习或重提以前学过的且在这节课又要用的知识,那么知识连贯性就能体现出来,更把“一体式”教学中的知识关联结合进去了,而且还可以把学生断链的知识链接回去。
三、“一体式”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在“一体式”教学中,知识目标观是:知识的传授可以视为从知识的产生到知识的变迁为止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传授学生的知识就是知识变迁的过程,而非以知识内容为中心展开的。它是一个针线状结构的,整个知识传播就是在线上一点点进行,这是点状结构。这里的学生是站在直线外面,是辐射状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一条线没有学好,完全可以进行另一条线的学习,它没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知识的方方面面,既有知识内容,也有机会接触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这是一个完全的知识体系。现实中的差生往往只是考试成绩较差,但不能表示他的各个方面能力都差,他们在某一知识点上会产生障碍,但是在另一知识面上又可能是一个强者,因此“一体式”教学完全可以避免这些现实的发生。如在学习“统计调查”这节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收集数据到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差生比优生更大胆地去调查,更积极地去收集数据,特别在制作表格中,有时差生的思路比较敏捷,花样奇特。采取这种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一体式”教学的课堂实践
在“一体式”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主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知识内容涉及的体系研究吃透,特别是研究知识的体系与演绎过程,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出一串完整的知识链,课堂教学也就在这个知识链上进行着。这个教学知识链就是:知识预备、知识背景、知识形成、知识内容、知识变化、知识关联、知识迁移、思想方法、问题策略、知识应用。在这一串链上教师要视他们都是一种基础知识,不必要进行深挖,但是需要查阅大量的材料,使知识具有完整性。
第二件事是教学策略选择问题。在知识内容完整性,即在上一方面做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把分解后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其中要做到充分的估计,既要能估计到知识的接受程度,也要估计到知识中的难易点,更要能估计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寻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或引子,那样学生就会在一开始就能进入状态。
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时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向学生介绍:“早在十五世纪,人们就采用“+”和“-”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单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的是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的教学引出,使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这就是策略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体式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使学生、策略、内容三者融为一体。
第三件事是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在每个知识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他们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的整体过程,更要让学生在教师演绎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暴露自己的思维。特别是最后一个“知识应用”的教学环节,就是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更能体验与模仿到思维策略。
例如:在三角形ABC中,∠AED=60°,∠ADE:∠EDF:∠FDC=2:3:4,试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
教师讲解一:先利用比例计算出相应的角度,看看能否得出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讲解二:先利用比例计算出相应的角度,利用同位角、内错角是否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来证明。
教师讲解三:(1)能否先利用比例计算出相应的角度;(2)根据计算结果再找出度数相等的角或互补的角,然后观察他们的位置关系,是否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3)再提问理由是什么?
比较三种讲述方法,第一种讲解,线条太粗,因为是哪两直线会平行,目标不明确,寻找角度是会有一定的障碍;第二种讲解方法引导是正确的,但是它是通用型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往往会比较模糊地去寻找;第三种讲解是理想型的,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设问,也有符合学生常规的思考方式,这种提问策略有递进性,且能把知识与学生比较恰当地融合起来。
(二)“一体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前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主动性都是欠缺的,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也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让他必须先行一步,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前期的简单阅读。因为学生的差异较大,我们很难能够在课前要求每一位学生进行复习,更谈不上完成课前预习的作业。因为面对的是全体的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少了一个就不是一个整体。事实证明,这种课前阅读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对上课的目标也比较明确。
版块式学习:教师在板书中如果增加这节课的各种知识的分解面时,学生学习上就会更轻松。板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点,做到心中明确,阶段清晰。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都是板书“知识内容、知识背景、知识形成、知识变化、知识关联、知识迁移、知识应用”,主要是摘要性的标明。其中知识关联与迁移可能涉及到没有学过的内容,但是事实再一步证明:即使用没有学到的知识学生也能接受与理解。这样每节课做到阶段明显,条理清晰,学生接受上更为轻松。
四、“一体式”教学的实践反思
篇7
关键词:开放观念;活跃气氛;大胆创新
数学好的同学,自然科学一般都学得好,科学及综合科好的同学数学不好的几乎没有。既然这么重要,但我调查后的结果其令人沉思,好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怕学数学,但不得不学数学,造成讨厌数学,甚至有好多学生考学后发誓不再学数学,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欢做数学老师,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用好数学,培养好学生的智力,用这把钥匙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教育该如何操作呢?下面就是我对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经历谈点体会。
开放教学观念搞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评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也不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再以考分为唯一的指标。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学教育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以文载道、文道合一不是文课的专利,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爱国的热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作风。如统计图选择这一节中,要求从某家报纸公布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图中获得信息,其中从1959年人口从30亿到2050年预测达90亿,还有预测2050亚洲人口妇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从中对他们进行基本国策的教育,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否则人口太多,中国土地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了。
又如这节课后有一练习,分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将所收集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正好学校组织了一次法制教育,去看少年犯的演出,我要求他们去法院了解一下最近几年犯罪类型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数量的变化作一调查,制作成适当的统计图,完成后许多学生感悟到学会做人的重要性,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正常健康心态,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能不说是教学者的失败,不能不是整个教学的悲哀,反之有正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健全的人格,成绩稍逊一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多鼓励,多与他们谈心,以信任的眼光去看等他们,会发现他们身上的许多耀眼的闪光点。学生也会报之以信赖努力学,给老师以意外的惊喜。如我们班有一学生从私利学校转到了,又从转到了我们学校,学生厌学非常严重,到了我们学校后,我很关心他,平时一般不批评,而是经常鼓励,即使是简单的有理数运算错了,不仅不横加指责,轻松地说:没有关系,陈景润这么伟大一个数学家一生才研究了1+2等于3的问题,你现在才知道你比他要棒多了,有时回答错了,不仅批评反而赞许其自己的见解;碰到一言不发的时候轻松地调侃“沉默是金,金子可不能对别人说的”。
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我慢慢发现他数学课渐渐也听了,而且经常举手,作业也做了。教师什么时候和学生处于同行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那么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变就不只是停口头上了。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
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笔者在学习与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听了很多教师的课,参加了数十次的评课活动,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经验,受到很大的启发。诚然,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也存在若干值得反思的问题。
1、片面强调学生的自学忽视教师的讲解。自学就是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自学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但新课程并没有要求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程序地泛泛看书,更没有要求教师不讲或不分青红皂白地少讲。学生自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但为了防止学生自学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自学没有目的性,教师必须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内容,设计分层递进式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自学,才能取得自学的效果。对于教学的难点、疑点、易混易错点,教师必须讲解,仅靠学生自学是达不到目的。例如,学习《相反数》这一节时,什么是相反数、辨认两个相反数,可以让学生自学,但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和运用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就需要教师讲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索”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2、片面强调探究活动忽视双基的落实。探究就是探讨研究,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但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但并没有要求无论什么知识点的学习都得是探究学习,更没有要求淡化双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动,并能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如,学习《平方差公式》一节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出示四个计算题:(1+2x)(1-2x),(2a+3)(2a-3),(100+1)(100-1),(x-6)(X+3),让学生用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发现平方差公式。但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时,就不需要设计探究活动,只需对照公式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落实了双基。
3、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习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几节内容时,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不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4、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堂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9
一、“目标引导,合作达标”与教学整合目标引导的要点
针对主目标,有完整的备课各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复习引入、演示、讲授、练习、评价等。在学生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课件或屏幕提示学生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对增加的目标,要有相关性,或提高性,列出目标与练习要求,这样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还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练习,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越来越浓,觉得这门课很重要,又很新颖。
二、合作达标指导
1.利用课件和软件指导
用计算机提供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讲解、材料、要求、练习题、提高问题等,一般以Word文件提供,放在学生机的桌面。文件中还可列出本节教学目标和测试题,评价方案。后半部分可列出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帮助的信息。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自己的一本“参考书”,他们自己也知道应该怎样去学?如何去学?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的内容及一些基本技能。我曾经就使用过一次,并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1.要用电脑同步指导。
中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分钟以内,多讲无益,但少讲易讲不清楚,用计算机提供详细内容,教师只精练地讲解有关要求和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收回学生机的控制权(多媒体控制软件),再次集中讲解。使学生既听得清楚,又学得开心,可谓是“一石二鸟”。
2.电脑及课件的同步指导要点。
教师要精心准备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要求、习题或评价,可能出现的困难,分析出现此问题原因,解决方法。在这种试验开始时,告诉学生使用这个文件的要求与方法,如不一定全看,可按标题查找。完成任务后自我加压提高等。
任务驱动和课程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专业论述很多,已成体系,两者互有关联。这里就一一做简单的介绍。
三、小组任务驱动
1.什么是任务驱动?
我们所采用的普通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有关知识,学生理解并练习,通过测试反馈,再纠正,以达到学习目标。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是设计一个任务,为完成该任务,学生可能需要运用多个已学知识,但必须有一个内容,特别是主要内容是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只给简单讲解,提示有关注意事项。学生为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学,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但此时对知识掌握可能还不很牢固,教师最后给出总结或细节注意问题的讲解。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明确、完整,学习任务具体。任务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师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并要理清课前知识和课内任务的关系。
2.为什么要用小组合作?
在以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理论和上机操作中,大都为了学习的环境和纪律限制,都是单人单机上机操作,独立完成,但在实际运行中前后左右的同学大多相互询问帮忙操作的情况经常出现,与其制止不如以左右,或者同桌两至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布置任务,合作与独立完成相结合。提倡在做中学,不单纯先学后用,往往是学习最有效的,可能一时效果不如传统的好,但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教师的指点,学生更好地掌握目标。学过程序的人应有所体会,只按书本上的内容学习,最终只是懂得语句的含义,而不能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接受任务,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学到真正理解了的内容。初中生们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独地讲授书本里的知识,而不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独立完成,是不能让他们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的。更不用说技能了!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强调动手实践的学科。
3.任务驱动的要点。
任务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水平。为完成任务要用到多个知识或能力,可以是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当前一般情况是以本学科的知识为多。本节要用(用学习的)内容事先要指点,简单讲解,易出错之处可用出错答疑的形式写到电脑同步指导的Word文件中。任务尽可能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去了解别人、增进友谊和共享资源。
四、课程整合
1.什么是课程整合?
通俗地理解,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梁樱花、张傅苇认为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的联系,成为整体。狭义上,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互相加以联系地学习。如提出一个数学问题,需要语文阅读(有一定难度,或如古文),用物理的实验模拟,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当然也可以是用到音乐知识,进行思品、劳动思想教育,进行建模能力培养等非学科教学知识或非主科知识。
2.为什么用要课程整合?
是为提高学生的素养,针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的。将其它学科的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把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也是改革现行的信息技术教育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的有益尝试。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3.课程整合的要点。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反思能力培养;对策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不足
1.对“反思教学”的认识不足
初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升学率,因此与小学相比,初中学校更容易偏向于应试教育,而数学是升学考试的主科之一,更是“提分”“保分”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对反思教学的漠视。有的教师裸地称“数学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好基础,考好升学考试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反思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单调,生硬刻板地套用公式和模仿技巧,没有体现初中生应有的活力。从单方面说,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从长远来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扼杀,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以讲授课本中的题、课后作业练习为主要方式,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联系解题技巧去介绍、分析和评价某年的升学真题,而忽视了分析研究适合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上升状态,但目前有许多数学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作为学生,必须要懂得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反思能力更为重要。
三、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1.立足实际,创设培养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教师需创设有效的反思教学情境,即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反思潜能的激发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多媒体等新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方法的利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编故事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数学教学的内容,将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进行思维的挑战,在不断的思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数学教学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最终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愉悦情感。比如,在初中九年级中的“相似”一节中,为提高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水平,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黑板外形与内形之间的区别、联系、观察是否相似。在学生观察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提醒、指导工作,进而推动情境的深入,让学生动手画画、量量,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方法的改进
(1)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在遇到问题时难以正确表达,此时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提前预习,并在此过程中对进行认真的反思,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还是盲区。实际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自己是否听懂、哪些是难点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与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包括收获、不足,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其提问能力。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进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树,即知识框架,对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知。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反思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对所学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者不足,为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供重要的支持。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加强教师的引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真正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提高反思的自觉性。
(4)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相互反思活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反思能力培养,需要采用多种反思方法,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相互反思,即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反思;其次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即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问,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很容易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立刻给予否定,而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进而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在不断的反思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方法,实现反思能力的提高。例如,同一平面内有四点,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很多同学会得出四条,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这四个点可以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要先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点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四、总结
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新生儿光疗的护理要点
- 下一篇:中医搭脉入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