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体会。方法 包括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治疗中严密的病情观察、皮肤护理、精心喂养及治疗后的护理。结果 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经蓝光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蓝光照射治疗中正确、精心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

本院儿科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中,护理观察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向医生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精心护理在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在生后5天至35天,住院天数为3~20天应用蓝光照射治疗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1的患儿,均治愈出院。

1.2方法

1.2.1照射前准备:清洁恒温箱,检查灯管及其性能,水槽内加入蒸馏水,预热蓝光箱。根据患儿的体重调节箱内温度30℃~32℃,,夏季或室温较高时,应打开空调调节室温为24~26℃,或将蓝光箱放在较通风处,以降低箱内温度,相对湿度55%~65%。

1.2.2 患儿准备 :出现黄疸指征的患儿遵医嘱给予蓝光照射,首先同家长进行医患沟通,介绍治疗目的、事项及疾病的危害性,消除家长顾虑。给患儿沐浴后擦拭干净,用黑色软布遮盖双眼,更换合适的纸尿裤或清洁尿布,剪短指甲,必要时以软布包裹手足,避免光疗过程中抓破皮肤或摩擦使皮肤受损。测量生命体征、体重,将患儿放置在有机玻璃床中间。记录蓝光照射时间。转贴于 中国

1.2.3采用单面箱蓝色荧光灯间断照射,连续照射8~12h后,停16h或12h,总时间在24~72h之间。

2 护理

2.1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2.1.1注意体温变化 新生儿的体温不稳定,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波动,要保持箱内恒定温度。测量体温1次/(1~2)h,将其体温控制在36℃~37.5℃为宜,若蓝光照射时体温超过38.5℃,应暂停蓝光照射。冬季将蓝光箱内温度调节到30℃~32℃,夏季箱内温度不超过30℃。因箱内温度高,患儿易出现烦躁,要注意通风,降温处理。

2.1.2注意皮肤的护理 观察皮肤黄疸情况,新生儿皮肤易擦伤引起感染,应保持箱内整洁,无碎屑和污染,以免刺激皮肤,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和红臀出现。患儿应经常改变。使全身皮肤均匀受光,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多。每2~4h翻身一次,可以仰卧,侧卧,俯卧,交替更换

2.1.3注意大便及呕吐情况 照射时皮肤不显性失水增加,接受蓝光治疗的患儿可出现轻度腹泻,使胆红素从粪便中排出,因此要增加补液量。要注意大便性状、颜色;呕吐时应侧卧位,注意其呕吐物性质及量。喂奶不宜太多,以免引起呕吐。

2.1.4喂养的护理 由于新生儿食管较短,胃呈水平位,易出现呕吐,喂奶时宜取左侧位,头偏向一侧且稍高。进食后20min取右侧位,以免溢奶和误吸,减少吐奶的次数和窒息的危险。注意水分的补充,患者在蓝光箱内水分丢失较多,要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每日喂奶8~12次,2次喂奶期间要勤喂白开水,准确记录出入量。

2.1.5保护眼睛 要定时摘下眼罩,观察并记录有无分泌物,角膜有无充血,有异常及时报告。

2.1.6严密观察 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注意患儿生命体征、黄疸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注意有无拒乳、反应差、嗜睡等高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

2.1.7抚触 患儿与母亲分离,易产生恐惧不安,躁动哭闹,护理人员可用手抚触患儿头部、背部、腹部、四肢。必要时可遵医嘱用苯巴比妥钠镇静治疗。

2.2 光疗后护理:光疗结束后应去除眼罩,给患儿再次洗澡或温水擦浴,并检查全身有无破溃及炎症。继续观察皮肤黄疸有无反跳现象。停用蓝光箱后,做好终末消毒,箱内外用优氯净消毒擦拭。记录光疗结束时间以及灯管工作累计时间。

3 结果

本组新生儿黄疸经蓝光照射治疗68例, 血清间接胆红素由原来的230~382μmol/L,降至为治疗后的118~185μmol/L,平均下降了70~115μmol/L。其中,黄疸消退时间最短为10 h,最长7 d。治疗中出现烦躁15例,低热10例,皮疹5例。68例新生儿黄疸经蓝光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4 讨论

4.1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给予充足水分及葡萄糖,多可自行浪退。若血胆红素超过一定指标,则需积极治疗,以免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遗留永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可能2。

4.2蓝光照射原理是使血液中未结合的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然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它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用波长为427-475NM的蓝光照射疗效最好,且无严重副作用。通过对68例患儿的治疗,说明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是即经济又实惠的方法。

4.3但有很多因素可影响蓝光照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灯管与患儿身体皮肤距离有一定关系。②皮肤暴露面积多少决定疗效,增加皮肤暴露面可提高疗效。③光疗效果与灯管使用时间有关:灯管使用时间超过300小时,蓝光能量减弱20%,超过900小时后减弱35%。为确保疗效,一般累计使用不超过1000小时即要更新灯管3。④小儿便秘影响照射效果,一般我们采用生理盐水灌肠,促使大便排出。

4.4蓝光照射缺点主要表现在:①不利于临床护理操作。②照射时与母亲隔离。③照射时直接与患儿脸部接触,可能造成患儿眼睛的伤害。④还有些患儿出现皮疹,低热,腹泻等副作用。

4.5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蓝光照射的护理操作规程,还要熟知影响蓝光照射的因素,以便使患儿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积极合理的护理对患儿的恢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7.

篇2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天内期间,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被黄染的一种病症。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严重时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严重危害患儿的生命健康,有效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至关重要,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通过加强观察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黄疸患儿,男52例,女38例,患儿年龄为12h~8d,其中,生理性黄疸47例,母乳性黄疸17 例,病理性黄疸26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身的黄染,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院后对其病情作出评估,做好基础护理,并进一步了解患儿黄疸出现的时间和病情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2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光疗治疗。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1)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呼吸及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皮肤及面部黄染的程度和部位,还要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同时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吮吸情况等。

(2)消毒护理:定时对病区进行紫外线消毒,接触患儿前必须清洗双手,进入病区需换消毒衣服、帽子和拖鞋,患儿的生活用品及食具专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清洗和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3)喂养护理:对患儿进行按需哺乳,在做好母乳喂养的同时加喂水以促进排尿和排便,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对于鼻饲喂养的患儿要加强口腔护理,以防患儿口炎和唇部干裂。

(4)皮肤护理:每天坚持给患儿洗澡,用温水认真擦洗腋下、腹股沟,做好臀部的清洁护理。用75%乙醇或0.75%稀碘酊擦拭脐带,每日2~3次,以防止脐炎的发生。

(5)心理护理:做好家属的宣传教育工作,将黄疸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及护理注意事项告知家属,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安抚家属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取得家长的信任并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2.2 生理性黄疸的护理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d出现,最迟在第5d出现。本研究中,47例被确诊为生理性黄疸,小儿没有其他症状,精神反应良好,个别新生儿吃奶稍差。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护理措施主要是注意新生儿的保暖,勤哺乳,供给足够的热能和水分,促进胎便的排出,以减少胆红素的积累,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2.3 母乳性黄疸的护理

本研究中17患儿被确诊为母乳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3d左右出现,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2周左右后持续不退,停止母乳喂养3d后黄疸症状减轻。护理方面提倡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以刺激新生儿肠道的蠕动,促进胎便便和胆红素的排出。但为了防治新生儿对配方奶的依赖,也可使用顾平等设计的新生儿哺乳辅助器补充配方奶的方法,既可以降低新生儿血中胆红素的积累,又避免造成新生儿对配方奶的依赖。

2.4 病理性黄疸护理

本研究中,26例新生儿被确诊为病理性黄疸,采用光照疗法给予治疗。蓝光疗法是一种通过荧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患儿入箱前的准备。脱去患儿衣裤,并对患儿全身进行清洁,剪短指甲,佩戴黑色遮光眼罩保护双眼,用布条保护好新生儿的外生殖器,选择舒适的。调节箱的温度保持在30~32℃。

(2)入箱后的护理。光疗时注意及时更换,保持患儿全身均匀受光,俯卧照射时要有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鼻腔是否受压,定时测量箱温和患儿体温的变化,使患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患儿在光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皮肤脱水、呈现青铜色、惊厥、呕吐、呼吸暂停等突况,应暂停光疗并及时告知医生。

(3)口服琼脂的护理。琼脂中的纤维素可以使光疗过程中转化了的胆红素稳定在溶液中,降低被细菌转化的可能,通过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琼脂用10%~15%的葡萄糖溶解后喂食,每次500mg/kg,6~7h/次。应在患儿情绪平静时喂食,以免呛咳,大便次数过多时应停止喂食。

(4)抚触护理。对生命体征平稳的患儿可进行抚触护理,每日1次,每次10min~20min。对患儿头颈部、胸腹部及四肢、背部进行标准有序的抚触,头颈部和背部的抚触用指捏法,四肢的抚触用挤捏法,力度要轻柔,每个动作重复3次。抚触者需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对患儿进行充满爱意的抚触,当患儿因疲劳、烦躁、饥饿有抵触情绪时应停止抚触。抚触能够刺激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胃泌素和胰岛素等的分泌,促进患儿对乳汁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胎便的排泄。

3 结果

47例生理性黄疸患儿和17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通过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均痊愈出院;2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接受蓝光照射的平均时间为7~8h,疗程为4~5d,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均痊愈出院。

4 护理体会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病症,对于生理性黄疸患儿,只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就能痊愈。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容易导致生理性发展为病理性,持续时间过久会造成神经中枢收到损害从而引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

综合有效的护理内容,是保证患儿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根据黄疸患儿发生的实际情和具体发病原因,除了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外,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给予针对性的观察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周根秀.127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2(8).

[2]解中芬,康朝风.新生儿黄疽的整体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篇4

【摘要】探讨新生儿尿潴留的临床特点,护理观察要点及最佳护理方案。方法:通过我科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住院患儿中27例尿潴留患儿的临床特点,试验室资料,护理动态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出新生儿尿潴留的特点和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结果:得出新生儿时期有使用过镇静剂的患儿发生尿潴留的几率较高,早产儿的发生率比足月儿的发生率高,且早产儿发生尿潴留的时间比足月儿时间长。结论:本文通过对过去一年中住院新生儿中发生尿潴留症状的27例患儿的各项临床资料及护理动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儿尿储留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点:临床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发现,可以不伴腹痛等表现(患儿通常安静)换尿片时发现无尿是唯一确诊的方法,可以通过腹部按压,腹部热敷,会阴冲洗,少量回流灌肠或开赛露纳肛来刺激膀胱收缩,引起排尿,无效者可以通过导尿来解除尿储留,并记录储留量。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尿潴留;原因;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新生儿尿储留的患儿为2008年年6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男17例、女10例,出生1天至7天的9例,7-14天的11例,大于14天的7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18例,过期产儿1例,顺产21例,剖宫产6例,产钳助产1例。本组病例中入院诊断为:早产儿1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吸入性肺炎的共6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病理性黄疸的1例:新生儿腹泻病的1例。其中13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辅与鲁米那镇静剂的使用,9例有窒息史,2例因原发病太重,最终死亡,1例最终确诊为尿道畸形转新生儿外科,1例早产体重1100克且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长自动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住院期间发生尿潴留至解除尿潴留的平均时间为0.5-3天,无一例发生尿路感染。现将对1年来临床资料齐全的27例新生儿尿储留患儿的观察及护理要点作回顾性的介绍。

2 方法

我科对住院期间的新生儿进行常规磅体重和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作为常规护理工作,为疾病的变化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对于6小时无尿的患儿实行出入量小结。尤其对危重患儿早产儿,腹泻患儿的病情变化提供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对于腹泻患儿补液时提供补钾的依据。

3 结果

新生儿时期患儿对排尿的恐惧尚不存在。排除先天性泌尿道畸形外,对于新生儿尿储潴留都采取腹部按压、开塞露纳刚肛、会冲洗或少量温热生理盐水回流灌肠等方法处理。结果效果满意,26例患儿无一例使用导尿管进行导尿,大大减少了患儿泌尿道感染的机会。另随机抽取2009以前的29例新生儿尿储留的患儿作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或尿潴留发生的原因上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性。对照组29例患儿发生尿储留时使用传统的腹部按压或直接导尿法进行处理,对照组29人中有9人使用了导尿术,平均尿潴留发生时间为1-5.5天,观察组排除一例泌尿道畸形外无一例无效使用导尿术。经X2检验,X2=5.67,P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

组数例数有效例数使用导尿术例数使用导尿术所占百分比 有效率(%)

观察组 26 26 00100

对照组 29 20 9 31 100

4 发生原因

新生儿时期患儿对排尿的恐惧尚不存在,引起新生儿尿潴留的原因只能是因某种原因导致新生儿的膀胱收缩功能受到抑制,或先天性的泌尿系统畸形。对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只能通过外科治疗。通过以上病例资料分析,发生尿潴留有48%使用过镇静剂;有66%患儿为早产儿,一例为严重腹泻,新生儿尿潴留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新生儿时期使用镇静剂和早产有关,(对于此结论尚无确切的数据支持)。

5 护理措施

5.1 一般护理:做好基础护理,为早产儿做好保暖工作,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对有镇静剂使用使的患儿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和磅体重,如果有出入量不平衡患儿每小时尿量少于1-2毫升,或者患儿出现腹胀现象,体重增加异常。立即通知医生,查找原因,检查患儿腹部有无包块,检查时沿患儿耻骨联合上沿由轻至重逐渐往里往下探查。如果探查到有包块,判断为尿渚留。需要立即采取排尿措施,解除患儿的痛苦。

5.2 特异性护理措施:恢复患儿的膀胱功能一直是临床康复的首要任务[1],对于新生儿患者,患儿的抵抗力低下,如果对发生尿潴留的患儿实行反复导尿,容易导致患儿尿路感染,加重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采用新生儿尿潴留的特异性护理方法,可以训练患儿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感染的机率,同时也能有效解除患儿的尿潴留。

对新生儿诱导排尿,不是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而是通过对患儿膀胱的刺激,使患儿的膀胱收缩,负压增高从而排出尿液,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腹部热敷,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采用腹部按压,使尿液排出。或采用会阴冲洗,开塞露纳肛或温热生理盐水回流灌肠等方法刺激排尿,这几种方法可以同时或交替使用。采用开塞露纳肛或回流灌肠是刺激排便,是利用甘油的高渗作用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及正常人直肠对压力刺激相当敏感,当压力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引起便意。开塞露刺激排大便,诱导排尿时利用人体大小便都是人体反射过程、其反射都有神经参与/反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的腰骶段,因此排大便一定伴有排尿。[2]

6 讨论

表1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张亚楠.留置导尿术与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2010,6

篇5

【关键词】 产后访视; 母婴保健; 健康指导

产后访视是围生期保健的重要部分, 直接关系到产妇康复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1]。为了更加主动地实施母婴保健措施, 让每位产妇充分了解产褥期康复的生理过程, 同时及时得到产妇的反馈信息, 以更好地为母婴服务, 降低母婴疾病发生率, 促进母婴健康, 提高母婴生存质量。作者对江苏省太仓市璜泾镇王秀卫生院所辖区域内172例产妇及172例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了解产妇的健康状况和新生儿各项体征的变化,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辖区内自2009 年 6 月 至2012 年 6月共访视产妇 172例,新生儿 172 例。其中产妇年龄 19~41 岁,初产妇129例,经产妇43例,自然分娩 79 例,剖宫产 93例,孕周 < 37 周 12 例,孕周 > 37 周160 例,早产儿 2例,足月产160 例,低体质量儿 1 例,巨大儿 9 例。

1.2 方法 按照苏州市妇幼保健规范要求,自然分娩者于产妇出院后2~3 d、产后14、28 d ;剖宫产者于产妇出院后2~3 d、产后18、28 d通知产妇及婴儿来院复查。产后随访的目的是指导产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指导产后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的要点,对本院不能解决的,可转至上级医院。

1.3 访视内容

1.3.1 产妇健康状况 了解产妇健康状况,包括:血压体温和体质量、检查溢乳情况、检查子宫恢复情况、顺产并行会阴侧切的产妇检查会阴伤口愈合情况、观察有无恶露及性状,提供合理的母乳喂养指导。并及时发现与治疗乳腺炎,会阴切口感染及产后抑郁症等。接受母婴健康状况的咨询及处理,指导母亲及其家属做新生儿抚触、按摩。访视的同时,告知其预防接种的时间、并预约产妇42d做产后检查。

1.3.2 婴儿方面情况 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包括皮肤颜色,呼吸节律,吸吮能力,脐带清洁度,测体温体质量,检查有无贫血,黄疸,臀部有无尿疹等。指导小儿护理及科学喂养知识,做好呼吸道及肠道感染的预防。每次访问完毕,都要填写访问记录,发现新生儿疾病要早诊断,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重病患儿要及时住院治疗。

1.3.3 建立产后随访专线 建立专门的产后随访专线电话,定期和产妇联系询问产后恢复及婴儿健康情况,如有问题及时来院就诊。

2 结果

接受产后访视的172名产妇血压,体温均正常,2例并发乳腺炎、1例会阴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子宫收缩均良好,无异常溢乳或血乳,5例母乳汁分泌不足者通过产后合理饮食指导,亦进行了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率达到92%以上,阴道均无恶露产生,2例轻度产后抑郁症,经心理疏导后症状好转;新生儿方面,生命体征均平稳,2例轻度黄疸经治疗后好转,5例脐带清洁度欠佳予局部消毒处理,3例尿疹进行正确的局部护理指导后改善,全部患儿无一例出现呼吸道及肠道感染。

3 讨论

3.1 社区产后访视是孕期和住院分娩服务向社区的延续[2]。产妇在产褥期和婴儿在新生儿期均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期, 是妇幼保健期重点的服务对象。产后访视提高了产妇的自护能力[3],产后访视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居住环境、衣着、膳食营养、母乳喂养、产妇自身保健、避孕节育知识、新生儿护理等进行指导和具体处理, 实现了服务观念积极主动、服务方式系统连续、服务内容综合细致,以满足孕产妇的基本保健需求,从而保护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提高母婴生活质量[4]。产后保健对于母亲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与生活质量。以往传统的方法给产妇带来一些误导, 如产后不开窗、不下床、盛夏季节不开空调和电风扇, 产妇不能洗澡、不能梳头、饮食诸多忌口等, 直接危害产妇的身体健康。开展产后访视, 讲明产褥期身体的生理变化, 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 嘱产妇产后 24 h后起床活动, 并且逐日增加活动范围, 做产后体操, 以促进子宫恢复, 恢复体力, 使腹壁及盆底肌肉紧张度恢复,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 主张洗淋浴。饮食多样化并且营养丰富, 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 以促进产妇的身体健康。大量的研究表明: 母乳成分最适合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的消化、吸收能力和代谢能力, 母乳中的蛋白质、脂肪、钙、磷等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早期的营养需要, 且母乳中所含的大量免疫物质增加了婴儿抵抗感染的能力,从而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但是,许多母亲因产后食欲差、发育欠佳、疾病、休息不好等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实验证明[5], 加强产后访视, 可使产妇及时得到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克服自身条件(如平坦、凹陷等 ) 导致的喂养困难, 以及认为乳汁清淡, 担心婴儿吃不饱等心理障碍; 纠正错误的喂养姿势, 掌握正确的喂养技巧, 减少乳腺肿胀及皲裂的发生; 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从而有效地提高婴儿纯母乳喂养率[6]。本研究亦表明,加强社区产后访视, 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明显提高, 有效地促进了母婴健康。产后访视及系统儿童保健过程中, 积极宣传育儿知识, 坚持母乳喂养, 及时添加辅食及补充钙剂, 指导婴儿沐浴和脐部护理, 指导智力潜能开发等一系列措施, 促进婴儿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 有效地防止了新生儿脐炎、佝偻病、消化不良等常见病的发生。

3.2 产褥期健康教育是产后访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产妇及家属的健康行为,关系到母婴的身心健康。在产后访视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总结影响产后母婴健康的问题,及时制定全面性、专业性、可行性的健康教育内容,为产褥期保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彭淑梅, 曾静, 陈以荣.社区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水平的影响.实用全科医学,2007,3(5):245.

[3] 张艳玲,隋凤湖.产后访视在产褥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国社区医师,2010,13:376.

[4] 刘玲,李佳红,崔娟.产后访视的一点体会.哈尔滨医药,2005,25(2):47.

篇6

【关键词】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效果; 脑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synchronous change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severe high blood bilirubin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ldren with brain function.Method:33 children with severe high blood bilirubin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August 2016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all the children were examined by eeg amplitude integration,weeks arteriovenous synchronous change blood therapy at the same time,the examination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all the childre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levels of serum bilirub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platelet count, blood glucose and hemoglobin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synchronous change of art; Severe high blood bilirubin; Clinical effect; Brain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huha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Zhuhai 51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7.038

本研究拟以2014年9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33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脑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33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2例;日龄1~18 d,平均(10.26±1.59)d;早产儿15例,足月儿18例。病例纳入标准:(1)患儿严重贫血、黄疸;(2)新生儿出生后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症状;(3)产前检查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且出生时脐带血红蛋白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患儿入院后即采集血液标本送检。采用脑功能检测仪对两组患儿的脑电图指标进行监测,以P3-P4导联为信号才几点,以国际10-20标准电极安放系统为依据。双顶部电极距离75 mm,参考电极位置为头顶中央向前25 mm额中线上,输出速度为6 cm/h,单位为μV。在患儿自然安静状态下进行脑电图监测,监测时间为4 h,换血后检测4 h。

所有患儿均接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换血前4 h告知家属禁止喂食,说明换血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将新生儿置开放抢救台,分别在患儿的桡动脉、肱动脉、足背、手背静脉留置针,接通三通管,同步实施静脉端输血、动脉端抽血,抽血速度为3~5 mL/5min,逐渐增加至10~20 mL/5min,在2~3 h内完成,每次出入量差值需控制在2 mL内。治疗后,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1-6]。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指标对比分析 经治疗后,所有患儿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相关血液指标比较 经治疗后,所有患儿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指标、血红蛋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脑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脑电背景活动、睡眠-觉醒周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33例患儿治疗后,呼吸暂停1例,肿胀1例,肢体苍白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3 讨论

振幅整合脑电图是监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脑功能的简化形式,其信号来自于双顶骨电极,通过放大,频率滤过,振幅压缩和整合,以6 cm/h的速度输出在记录纸上,是近年来推崇的一种简便、有效的神经功能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检查手段,它可以较好地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程度、判断远期神经发育预后等[7-14]。

目前临床上,换血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案。在换血治疗血管选择上,脐静脉切开术仅可通过单一通路交替输血,常造成新生儿并发肠道缺血性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5-17]。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具有简单易行、创伤性小、住院时间短且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同时,可有效避免脐动脉插管并发症。但必须在治疗前后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清胆红素水平实施密切监测,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所有患儿的各项血清胆红素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指标、血红蛋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并且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可改善患儿的脑电背景活动、睡眠-觉醒周期等脑功能指标,本结果与相关研究获得的部分结果存在相似性[18-20]。从此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在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上,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玉玲,靳秀花.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4,44(4):37-38.

[2]李艳艳.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6):158-158.

[3]康宏.高海拔地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31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11.

[4]侯国强,王莉,常霞,等.改良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3):204-206.

[5]卢伟能,周艳霞,荣箫,等.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2):919-922.

[6]王红洲,叶萍,贺锐.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内环境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5):617-619.

[7]宁辉,林立,胡雪花,等.外周动静脉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44-45.

[8]曲颖波,张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0):3648-3650.

[9]李炎,温伟珍.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吉林医学,2013,34(31):6472-6474.

[10]王成虎,郭艳莉,张新华,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12):968-970.

[11]裴玉芳,张连军,张红,等.外周动静脉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附25例报告)[J].哈尔滨医药,2013,33(1):82-83.

[12]刘长靖,覃靖.外周动静脉成分血同步Q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19-120.

[13]王盘妹,王金秀,莫革琴.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34-2535.

[14]张国宪,彭丽娜,王青利,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2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33-34.

[15]余卫红,黄会菊,黄海缨,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救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25-26.

[16]董聪,李怡秋,周传銮.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中的护理要点剖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12(11):108-109.

[17]李,张小敏,崔妮,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4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9):8-9.

篇7

【关键词】孕产妇;健康教育;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为确诊为指定的某种疾病的一组病人制定的,以病人为主体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整体医疗护理工作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病人在预计住院每天的医疗护理评估方案、干预方式、治疗措施及预期结果等,其特征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结果为导向,以多种学科合作为基础,适合应用于孕产妇健康教育,这种预后相对明确,病情演变相对单纯的常见性、多发性健康问题。我院于2009年实施孕产妇健康教育路径,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孕产期。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目标,注重时效性,及时考核教育效果,可明显改善我院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服务态度,推动医疗服务从观念转变到工作模式转变,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使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的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出院的孕周在37周~42周无妊娠并发症的产科病例为对照组,将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出院的孕周在37周~42周无妊娠并发症的产科病例为观察组。认真阅读每份病历,将产后并发症填写在调查表中,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种健康教育方法对产后相关并发症(如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产后尿潴留、奶胀及皲裂等)发生率的影响。采取我院自行设计的,在2002年已开始实施的产科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月常规随机抽查住院患者,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种健康教育方法实施后的孕产妇对孕产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变化。

1.2方法

1.2.1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

根据孕产妇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共性的健康问题和需求,查阅资料及文献,医护合作,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路径,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征求参与者的意见,进一步修改、补充与完善。具体内容包括:具体实施的时间、内容、方法、效果评价、施教者签名、护士长签名等几部分组成。产前:①入院时,入院介绍须包括医院布局、病房内各种设施使用及安全注意事项、饮食营养要点、探视陪护制度、管床医生、责任护士;②实施各种产前检查前要向孕产妇说明该项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如何正确留取检验标本;③待产期,注意观察临产先兆包括不规律宫缩、见红指导、要求孕妇自数胎动,每天早、中、晚各数1h,正常胎动3-5次/h,讲解经阴道分娩的流程和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应对方法,对母婴的好处,鼓励孕妇经阴道分娩的信心,对坚持剖宫产者要介绍术前注意事项,宣传早开奶及母乳喂养的优点,对母婴情感交流的好处,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等。个别讲解、发健康教育小册子,指导孕妇及家属阅读相关规章制度。产中:主要由产房助产士一对一讲解产程中如何配合动作,正常产程所需时间,要注意卫生,勤解小便,排空大便,指导产妇如何正确运用腹压,保持体力,顺利生产。剖宫产孕妇由手术室护士讲解手术进展,以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个别讲解。产后:①产后当天,产后的卧位及饮食营养指导;早吸吮的好处,正确的喂奶、挤奶姿势,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婴儿的好处,产后及时排尿的必要性;早期翻身、主动及被动活动肢体下床活动对促进肠嚅动恢复、术后伤口愈合及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意义;新生儿喂奶后的卧位,如何包裹新生儿,如何选择尿布及为新生儿更换尿布;讲解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的意义,使之欣然接受各项检查。并宣传新生儿洗澡、抚触、游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好处,使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抚触、游泳的队伍中。②产后第一天,疼痛、胀痛的原因及如何减轻症状,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发生原理、进展过程、相应的处理方法、消退时间,新生儿预防接种的目的、时间和国家计划免疫政策;如何判断奶量是否充足,按需哺乳;怎样观察子宫复旧、恶露情况。③产后第二天,产妇要均衡饮食,如何防治奶胀、皲裂。个别讲解。出院:①产后锻炼;②避孕时间;③产后访视时间。个别讲解。

1.2.2实施

孕产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填写入院评估表,依据健康教育路径,结合孕产妇每天的病情变化对孕产妇进行连续、动态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对围产期的认知程度,加深护患交流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促进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护理行为得到规范,使护士明确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并知道怎样说和怎样做,减少护理行为的随意性、盲从性。

1.2.3评价

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评价。护士长每天定时随机提问孕产妇,了解其掌握孕产期相关知识情况,孕产妇对宣教内容理解并能复述、示范规范为掌握,在评估栏签名;孕产妇不能完全准确复述宣教内容、示范不规范者要及时给予纠正,直至完全正确,在评估栏内注明是重复教育方能掌握。护理部不定期抽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讲评,纠正不足,完善健康教育路径。

1.2.4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讨论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1]。健康教育能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是为了满足住院孕产妇的教育需求而制定的,并用以指导病区护士对住院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让孕产妇了解有关产科知识,对妊娠分娩有一个正确认识,使她们能减轻心理压力,自觉采用有利于顺利分娩的行为,从而提高产科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强调时效性,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两组产妇因健康教育方式不同,使她们在内容理解、自我护理及对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产妇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产妇对宣教内容理解更透彻,健康行为发生很大变化,能及时渗透到自我及对新生儿的护理当中,从而提高了满意度,其产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平均住院日缩短,降低医疗费用,母乳喂养成功率提高。

促进了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了护理质量。临床路径是行动的指南,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动态性和完整性,减少了护理行为的随意性、盲从性[3]。临床路径是整体护理的深入,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沟通技巧,还要不断地学习,拓展知识领域,才能及时解答、解释和解决孕产妇的问题和实际需要,改良后的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能指导护理人员按计划和时间向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并知道怎样说和怎样做,根据孕产妇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逐项落实,而不是将教育流于形式,也防止护理人员一次性地将健康教育内容灌输给她们。更主要的是孕产妇满足于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了孕产妇与护理人员的交流和信任,使她们感到倍受重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升高。

参考文献

[1]解东,宋丽华.临床路径实施中减少变异发生的研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10):78.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初产妇,年龄18~34岁,平均(25.1±1.6)岁。纳入标准为:产妇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不存在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不存在颅脑占位性疾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对本次研究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初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年龄、孕周、文化层次、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生活护理、对症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研究组则采取如下床旁护理模式。

1.2.1 孕期健康教育

1.2.1.1 开展产前健康宣教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制定个性化宣教方案,着重向患者讲解妊娠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产后注意事宜及育儿事宜,在潜移默化中让产妇形成正确认知期待。另外,还需向产妇讲解分娩的放松技巧,以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

1.2.1.2 角色适应 责任护士为了提前使产妇进入产后角色,可模拟情景再现,并讲解角色所赋予的内涵,帮助产妇逐渐过渡到母亲的角色。同时,再指导产妇有关产后饮食和运动锻炼方面的内容,并向其说明产后身形可通过有效的干预得以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其因担心身材走样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

1.2.1.3 提高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 为了强化产妇内心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责任护士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指导产妇调整并控制自己情绪,每周行一次情绪支持疗法。

1.2.1.4 沟通交流 责任护士充分利用每次与产妇接触的机会,试着走入产妇内心世界,并关注其言谈举止,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式鼓励产妇表露心迹,通过情感宣泄的方法缓解产前焦虑和抑郁。在交流过程中,护士可邀请成功分娩产妇给予现身说法,分享初为人母的经验和育儿心得,让产妇做到心中有数。

1.2.2 产后护理

1.2.2.1 母婴同室 产妇分娩后,新生儿和产妇安排同一病房,病室布置应体现温馨、舒适感,控制适当的温湿度。

1.2.2.2 床旁护理 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等操作均在床旁进行,并邀请产妇一同参与,通过母子之间触摸增进感情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产妇育儿技巧和享受初为人母的乐趣。

1.2.2.3 床旁宣教 责任护士需向产妇和家属讲解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和预后,以消除产妇焦虑。另外,由责任护士指导产妇育儿知识,并给予现场指导。比如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喂养姿势及对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责任护士现场示范尿布的更换,并说明臀部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2.2.4 心理疏导 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剧烈的疼痛感,再加上初为人母所感受到的焦虑和恐惧,所以其情绪波动在所难免。责任护士应以“换位思考”作为干预指南,站在产妇的角度为其考虑,并采取安慰、鼓励、倾听等多种心理学技巧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另外,护士需指导家属耐心倾听产妇哭诉,并满足其心理和生理方面需求,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

1.3 观察项目

1.3.1 SDS和SAS评分

由专人分别于住院当天、产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向两组产妇分发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记录数据并做好对比。其中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2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1.3.2 抑郁症发生率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g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是国内外用于产后抑郁症评估的权威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级评分,每个条目分值为0~3分,总分为30分。其中作为产后抑郁的筛查临界值为9分,若分值>9分诊断为产后抑郁症阳性。抑郁症发生率(%)=本组抑郁症阳性例数/本组调研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由专人将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住院当天和产后第1天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出院当天SDS评分为(50.4±2.2)分,对照组为(55.7±2.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两组患者SA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住院当天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SAS评分分别为(59.1±4.2)、(49.7±4.0)分,对照组分别为(64.4±4.6)、(57.0±4.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3 两组患者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出现产后抑郁症6例,发生率为6.0%;对照组产后抑郁症17例,发生率为1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妇产后出现抑郁症的机制极为复杂,主要涉及心理、生理及情感因素[4]。由于产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孕激素水平升高,这会导致产妇情绪出现波动,是抑郁症发生的生理基础[5]。由于产妇产后初为人母,尚无育儿经验,面对如何处理好新角色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感到焦虑、惊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抑郁症的形 成[6]。大多数产妇在经历怀孕、妊娠、分娩这3个阶段时,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而应激性心理状况又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感的出现[7]。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更新,产妇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医务人员的极大关注[8]。所以,如何开展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改善产妇的抑郁情绪显得意义重大[9]。而床旁护理模式自西方学者提出后,对促进产妇产后角色转换,缓解抑郁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床旁护理模式是一套由护士、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的护理方案,旨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让产妇和家属在一旁观摩学习的同时,还可让产妇直接参与护理程序,增进母婴情感[10]。在本次调研中,该护理模式贯穿于分娩前和分娩后。在分娩前,由责任护士向产妇介绍产后育儿经验及注意事宜,让产妇形成正确认知,并摒弃歪曲认识,让产妇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11]。在这一段过渡期,让产妇揣摩并适应母亲角色,避免因角色来得太突然导致无法承受。另外,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产妇来说十分重要,护士需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产妇的实时情感,对存在心理困惑或压抑的产妇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以较佳的心态迎接新生儿的到来。待产妇分娩后,责任护士安排母婴同住一室,这不仅能让产妇进一步适应新角色的扮演,更能利于产妇自行照护以增进母婴关系。另外,对于新生儿护理实施全程床旁护理模式,包括游泳、洗澡及抚触项目;为了强化产妇对新生儿照护的实践技能,护士在行新生儿护理时,可邀请产妇一同参与,通过母婴之间肢体的接触,让产妇能对新生儿生理状况有大体的了解和认识[12]。另外,责任护士采取现身示范的方式,着重向产妇讲授母乳喂养、尿布更换和臀部护理要点,并让产妇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护士给予指点更正,对操作较佳的产妇及时给予夸奖,提高产妇独立育儿的信心,进而缓解焦虑和抑郁。护士还需发动家属的支持力度,指导家属给予产妇必要的呵护和关爱,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帮助产妇喂养婴儿,使产妇体会到舒心和温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在出院当天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床旁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更能缓解产妇不良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床旁护理模式能够平缓产妇心态,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取得可观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丽莎,苏保育.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112-114.

[2] 严艳燕.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7):89-90.

[3] 司继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41-42.

[4] 陈爱民,包美华,方开琴,等.对产后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4):325-327.

[5] 胡鸿飞.不同护理模式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11-12.

[6] 徐相婷.产后抑郁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0):49-50.

[7] 闫峰,王阿静.心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507-508.

[8] 张晓静.产后抑郁症防治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229-2231.

[9] 陈志超,桂秀红.产后抑郁症的围产期护理[J].医学信息,2012,25(6):139-140.

[10] 谢金莲.产后抑郁症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3):56-57.

篇9

【关键词】 医院社区结合模式; 延续性护理; 二次剖宫产产妇; 母婴健康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the Recovery of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after Secondary Caesarean Section Maternal under Combined Mode of Hospital and Community/HU 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2):104-107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the health of maternal and child after secondary caesarean section maternal under combined mode of hospital and community.Method:200 cases of maternal with secondary caesarean section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parturient women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perinatal nursing service and guidance,the parturient wome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under the combined mode of hospital and community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service.The scores of anxiety,depression and life quality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the incidence rate of maternal complications 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neonatal disease after delivery of two groups were summariz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which was lower than 18%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bined mode of hospital and community; Continuous nursing; Secondary caesarean section maternal;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First-author’s address:Nanqu Hosipital in Zhongshan City,Zhongshan 52845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2.029

近年来,各种因素导致剖宫产率不断上升,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已成为产科常见问题[1]。由于瘢痕子宫及二次剖宫产产妇年龄普遍偏大等多种因素,大部分产妇以再次剖宫产为分娩结局[2]。然而因手术、高龄及个体等因素,导致产妇产后修复期长、心理问题多,且出院后产妇多因家庭人际关系不协调、自我照顾能力和育儿能力差、缺乏产后恢复知识及正确育儿知识的系统指导,以致出现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母婴健康产生不良影响[3-4]。为了加强高危产妇出院后的护理服务管理,本院联合社区开展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对二次剖宫产产妇出院后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并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

本院产科收治的200例二次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纳入标准:第二次剖宫产产妇、足月单胎、新生儿出生时Appgar评分正常[5];无合并妊娠期严重并发症、无母乳喂养禁忌证、沟通能力较好。对照组,产妇年龄30~43岁,平均(40.2±1.0)岁,

体重51~87 kg,平均(69.2±4.0)kg,孕周为

36~42周,平均(38.3±0.5)周;观察组,产妇年龄

29~42岁,平均(39.3±0.8)岁,体重52~88 kg,平均

(70.5±3.9)kg,孕周35~42周,平均(39.0±1.0)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均取得产妇本人及家属的同意并取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家庭住址及产后休养均在本市,符合随访条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的基础、专科、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服务措施。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成立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医院与社区相结合,成立由医院相关科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的延续护理服务小组。成员由医院产、儿科护理人员、社区服务站相关护理专业人员共10人组成。医院参入的6名护理人员中,要求产、儿科护理人员各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社区的护理人员4名,要求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成员均能讲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QQ、微信群,方便随时无间隙沟通、联络,并保证医院、社区全天24 h有1人QQ、微信在线服务,手机处于畅通状态,以便及时解答和解决产妇及家属的各种问题。(2)明确社区延续性护理服务成员的主要职能:医院与所在辖区社区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产妇出院后将随访关系归属于产妇坐月子所在地社区,以方便对母婴进行延续及管理。社区产妇、婴儿管理责任人要与产妇家属确定长期固定的联络关系,并以母婴问题家庭干预小组的形式进行联络、沟通与反馈。在产妇出院后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第35天,社区护理人员到产妇家庭了解产妇的身心状况及婴儿健康情况,并详细记录。同时与产妇亲属进行日常交流,充分调动产妇家庭成员的能动性和配合性,形成有效的社区、家庭支持系统。(3)规范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对产妇及婴儿提供全面的、有利于产后康复的知识及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内容。如产褥期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产后子宫复旧及形体恢复、母乳喂养指导、护理、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原则,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及新生儿的喂养和护理等内容[6-7]。(4)建立产妇延续护理服务档案:将所有研究对象联系方式登建档,产妇出院时对其进行身心状况评估,详细记录入档。档案的内容主要记录产妇、婴儿的基本情况,如产妇姓名、年龄、孕产次、住院期间及手术、分娩情况,新生儿的身长、体重、性别、出生时的一般情况,产妇出院的时间、主管医生,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护士、社区护理的责任人等。档案的重点内容记录产妇在院期间出现的生理及心理问题,产妇、婴儿接受过哪些特殊的治疗,产妇接受过何种心理问题辅导。目前的生理及心理状态、突出的家庭及育儿问题,还需要延续追踪及辅导的负性心理问题等[8-9]。(5)延续护理服务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产科护理人员负责产妇情况的咨询、记录、追踪和反馈服务。儿科护理人员负责新生儿情况的咨询、记录、追踪和反馈服务。社区人员负责产妇的定期家庭访视,及时解决产妇、婴儿围产期中的康复问题,出现疑难及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与产儿科专业护理人员沟通、反馈,产科、儿科护理人员视情况安排产妇、婴儿回院复诊。(6)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延续护理服务手段:①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话随访服务,组建QQ群组和微信群组,使用短信提醒功能等传递产妇、婴儿服务信息。②发放产妇康复知识及育儿宣教手册、个性化护理及健康指导备忘宣教单,提醒出院后应注意的个体问题。③医院24 h热线电话及个体一对一手机咨询服务。④定期随访服务,出院2周安排一次产科、儿科护理专业人员家庭访视[10-11]。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切口感染、乳腺炎、产后便秘是产妇产褥期常见并发症。(2)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包括新生儿肺炎、病理性黄疸、腹泻、尿布疹、脐炎是婴儿的常见疾病。(3)产妇生活质量评价,采用产妇生活质量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估产妇生活质量情况[12],主要指标包括家庭和睦、睡眠质量、机体营养状态、精神健康等,每项指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产妇生活质量越高。(4)产妇焦虑、抑郁情绪评价,产妇入院时及出院后14 d,采用心理焦虑自评表(SAS)及抑郁自评表(SDS)进行不良情绪评估[13],两种测评方法均为ABCD四级评分,A级:没有出现焦虑抑郁情绪;B级:小部分时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C级大部分时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D级:绝大部分时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共20题,每题为1~4分,由患者自行填写后护士计分,将患者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为标准分,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0.010,P=0.002),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出院后健康状况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出院后疾病发生率为4%,低于对照组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0.195,P=0.000),见表2。

2.3 两组产妇出院后生活质量评价比较 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各相关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产妇入院时、出院后14 d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入院时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医院社区结合模式下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14 d后,观察组产妇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二次剖宫产产妇因年龄大、高危因素多、育儿能力及婚姻家庭等问题,存在很多生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负性心理问题,由此产生的压抑、焦虑情绪导致产妇产后抑郁症高发。文献[14-16]报道,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不仅影响母婴身心健康,甚至危害母婴生命。解决产妇生理与心理上的问题,预防产后抑郁症,给产科工作者提出了又一新的课题。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及二胎引起的产科床位不足,使产妇住院时间缩短,产妇的健康宣教及护理支持无法在住院期间完全提供,出院后产妇正处于渴求自我保健、婴儿护理知识和产后护理支持阶段[17-18]。为此,笔者探索通过医院与社区相结合模式,对二次剖宫产产妇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医院与社区结合下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二次剖宫产产妇出院后母婴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1)笔者通过成立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及对护理服务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使产妇出院后能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形式获得延续性护理服务,同时使延续性护理服务项目有专人抓、专人管,避免由于出院后产后护理脱节给产妇带来身心健康的影响。(2)通过建立产妇延续护理服务档案、明确社区延续性护理服务成员的主要职能,有利于对产妇、婴儿提供全面的产后康复知识及个性化健康内容指导,并做到各成员各司其能、各负其责。(3)通过规范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手段,有利于小组成员针对产妇、婴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宣教,告知产妇及新生儿的照顾要点,并可通过电话、网络等多重交流方式对产妇出院进行及时持续的母婴护理知识教育与指导[19]。最终达到降低产妇并发症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的目的。(4)与产妇家属建立稳固的咨询、沟通关系,有利于了解和针对性解决产妇的家庭及社会等问题,使产妇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度过围产期,促进围产期的生理康复[20]。本研究还显示,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与产后焦虑及抑郁情绪呈正相关,与产妇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降低产妇并发症和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能减少产妇的焦虑及抑郁症发生,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为二次剖宫产产妇提供医院社区结合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对二次剖宫产产妇出院后的母婴康复有积极的作用,笔者会继续总结经验,争取对二次剖宫产产妇提供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常模及常态管理与服务,以促进母婴康复。

参考文献

[1]肖学红.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术中出血对比和预防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1):66-67.

[2]黄丽梅,张庚秀.二次剖宫产妇心理异常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09,28(14):188-189.

[3]申春华,朱兵,牛长敏,等.护理干预对减轻二次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2):180-181.

[4]刘迎春.风险管理在二次剖宫产产妇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2):429-431.

[5]苏艳桃,袁小静,房春花,等.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在二次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129-131,135.

[6]梅士娟.延续护理服务对出院后初产妇产褥期保健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12):3497-3499.

[7]李海苗,林嫦梅.产后访视人员对母乳喂养核心技能掌握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6,30(15):1919-1920.

[8]夏改秀,邵长军.延续性护理对出院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11):2946-2949.

[9]徐金玲.产后康复中的延续性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27):6124-6125.

[10]陈亚燕.产后延续护理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3):44-45.

[11]吴小红.延续性护理对二次剖宫产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194-195.

[12]王琦伟,赵继征.二次剖宫产实施整体护理对新生儿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6):1242-1243.

[13]羊静.剖宫产产妇的产后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4):134,136.

[14]沈雪琴,寿之炜.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2-63.

[15]欧有良.我国开展产后随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护理学报,2012,19(4):36-40.

[16]潘梅芳.浅析产后随访中常见问题分析与指导方法[J].医药前沿,2016,10(3):278-279.

[17]李秋花,郭云芳.全方位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54-55.

[18]关换琼.产后随访服务在提高产妇产后复查依从性的作用探讨[J].心理医生,2016,22(11):175-176.

篇10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材; 教育,医学; 中西医结合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却用“肺脏疾病”,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行疾病”,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有的又说“疹喜清凉”,在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有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顿咳”“小儿暑温”。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2.1.2 临床诊断需要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 可以把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教材中,在编写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中,应该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哮喘”的临床诊断,应该书写“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以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异物”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中医儿科临床的需要。

2.2 古为今用 可以选编已经被后人充分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历代中医儿科医家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儿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特点。例如新生儿的“养护”的观念,小儿生理特点“纯阳”和“稚阴稚阳”等观点。在选择论述时,应“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识”为原则,对于众说纷纭的观点不能选用。

2.3 规范术语 在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时,不能各行其是,对于尚在研究探讨和个人的学术观点,一律不能编写进教材。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中医和西医医学术语,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和证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证型的规范、治疗方法的规范论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进。

2.4 突出特色 对于现代医学尚未清楚的而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儿科疾病,应该保留中医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惊”“夏季热”等。还应突出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医儿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根据《辞海》对于教材的诠释“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材料”,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由卫生权力机构负责组织《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还应该要有儿科临床一线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当长的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务实搞好《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使之适应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也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上述观点纯属个人管窥之见,希望能够给有识之士和关心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