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专业未来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烹饪专业未来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烹饪专业未来职业规划

篇1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由于原有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关注也逐渐提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存在。很多学生没有想过做一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少数意识到职业规划重要作用的同学,又苦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适当的方法指导而无从下手。导致许多高职生在面试中错误百出,找到工作后又无法安心工作,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无所适从。为何此类问题层出不穷,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一、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已经是各院校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各个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原因。其中,设立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在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学生就业、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作为就业指导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却还显幼稚。以下就是一份针对1000名高职在校学生关于职业规划内容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今年9月,针对我市现有的几所高职院校1000名大二学生展开职业规划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涉及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应用电子、护理、中医药、幼教、烹饪等10个专业。共发放问卷1000张,收回有效问卷945张,有效率为94.5%。

(二)调查结果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只有不到60%的同学表示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有17.30%的同学的专业是自己选定的,其余相当部分同学的专业都不是自主选择的,有些同学因此根本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这就难怪他们不能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了。进入高职学校以来(到了二年级)还有许多同学(超过50%)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都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缺乏动力,再由于对本专业缺乏了解,急于实践上岗学习的迫切,以及他们对未来所表现出来的渺茫和无奈,折射出目前我们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迫切解决。1、专业选择上缺乏主动性;2、学生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3、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4、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多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

在面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访谈中,未上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很多同学都表示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是“毕业班就业前要开的一门不用考试的课”。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则大多反映:没意思、不重要。上课的老师就是德育课教研室的老师,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因此,也难以实现正规的职业规划教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设计问卷时,特意把“其他”选项换成了“无所谓”,有多份的无效问卷上都全选择了“无所谓”的选项,个别同学的这种对自身发展、对未来职业的漠视表现,正是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缺失,未能对高职在校学生进行正确职业规划引导的一个小小缩影。

二、目前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主观上看,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不知从何做起。从客观上看,毕竟高职院校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职业院校、家庭重视不足

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单一的培养和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剧了学生择业的困难与竞争。学生如何规划未来,选择职业,毕业后如何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重视不够,导致高职生毕业后面对职业选择手足无措。职业院校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偏重于教学和科研,并未意识或者是刚刚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作用。而很多家长则认为,推荐就业是学校的事,也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一个终点。对孩子们未来的职业他们虽然寄予很大期望,但实际行动上除了在报考时“帮”孩子选择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好(热门)的专业,其余则按兵不动,把对孩子的所有期望寄托给了学校。

(二)职业规划课程各方面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职业规划的课程设置,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而职业规划是一门系统科学,实践性很强。缺乏持续的跟进和调整,职业规划只是空中楼阁。另外,职业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简单的课堂学习显然难以从现实的角度进行指导。

2、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课堂教学最多只能告诉一个概念,教会一个方法,分析一个案例,再让学生自己去规划。事实上,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们自己做职业规划,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

3、职业规划课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在国外,有资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和严格考核,并要求有多年实际从事职业咨询和规划的操作经验。教师缺乏经验,给学生指导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甚至其他高等院校还尚未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和规划队伍。

三、改进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改进

1、调整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将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尽可能地提早,最好早到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之前,达到自主选择专业的目的。因此,笔者甚至大胆设想,能否进校后第一学年,先不分专业,在学习基础科目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再让同学们在已有职业规划知识的基础上,去决定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要扩展。不能局限于帮助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要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在学习生涯中的学习和活动。通过丰富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职业意向,对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姻,牵线搭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专业实践,了解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前景。学校还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为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通过实践环节更好地完善职业规划,使他们能够在较高的起点进入职场。

3、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园内营造职业规划的氛围。比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经常开展技能竞赛、作品展示(设计类专业适用)、精英论坛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竞赛的主题和方式,让学生在其中体会不同的职业角色,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规划。如今,有许多本科院校开展的企业家论坛、精英讲坛的形式,邀请社会名流,特别是业内成功人士(校友更佳),回校与在校学生交流,使学生们获得职业知识和职场经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形式,可以作为校内职业规划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教师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将经历不同的过程,因此职业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同,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了职业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这也应该的职业规划教育者指导高职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1、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与正确定位。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我的优点、缺点,性格特点,适合职业,目前能力水平……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基本定位。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才能有效地开发自身潜能,不断提升。这是一个知己的过程。

2、对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分析。选择职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以自我分析为基础,定位一个职业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面去分析自己在目前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

(三)高职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这一时期,着力于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将会为将来的事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1、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练好行业基本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书法、速记、文书写作(国际信函书写)、计算机录入等技能的学习,这些技能或者说是特长,无论是在激烈的面试竞争还是今后的工作较量中,都将成为有力的武器。根据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不同,选择外语的听说读写、粉笔板书、珠算、CAD设计、机动车驾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精益求精,提高职业素质。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期间的社会兼职,带给学生绝不仅仅是一点外快收入,更多的是实际岗位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试想哪个公司不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个“熟练工”呢?

3、注意良好习惯、性格的养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良好的兴趣爱好,是形成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前提。工作中,我们都喜欢无不良嗜好、遇事冷静、不易冲动,与人相处融洽、团结协作能力强的同事。

篇2

不断的学习是职业成长的必备要素。自2009年来到中国,几年间,这种求知欲已经使柏思远变成一个“中国通”。他会在酒店宣传页上谈论风水。为了契合中国市场的需求,洲际酒店集团着力打造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华邑酒店及度假村品牌,为顾客营造一个亲切、熟悉、舒适的住宿环境,同时独创性地给爱美食的中国顾客配上一位“餐饮关系经理”。这些商业动作固然得益于柏思远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与大中华区的地位在集团内部不断上升有关。

“在过去几年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影响最小。酒店是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目前,中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到处都在兴建道路、铁路、机场、办公室等基础设施,而要发展必须有人来,有地方住,因此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柏思远说。

良好的外部市场经常使企业忽略内部管理的问题。柏思远并未忽视这一点,他坦承,跨国企业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文化和工作方式的相互融入是双方努力的结果。相对来说,外国人的表达会更为直接,中国人就要绕几个圈,但结果都是一样。我需要把全球总部的信息和工作方式带到这里,中国的团队也需要了解全球的工作方式,双方要共同努力。”

在公司里,柏思远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任何人可以走进来聊天,他觉得每个层面的管理团队都应该做到这一点,让员工获得沟通自由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在他看来,管理酒店和烹饪美食一样,都需要理性的计划和感性的创造,领导员工在程式化的服务中充满热情,而对待员工,需要像服务生对待客人一样,学会倾听和尊重。显然,在大中华区,柏思远仍然试图建立一种非东方式的扁平化的沟通氛围。

在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的办公室里,很多员工将展现个性的照片贴在墙上,柏思远贴的那张,是他一只手拿着鱼,一只手拿着平底锅的厨师模样。在成为酒店高层管理者之前,他曾有一段厨师的经历。13岁开始在餐厅里洗碗,然后学厨、帮厨,16岁就成为助理厨师,这段经历为他在大学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奠定了基础。大学毕业之后,他很自然地进入酒店行业,从厨务做起,在客房、销售、餐饮等部门都有工作经验。虽然,在被称赞对公司非常忠诚时,他很高兴,但是他也坦言:“忠诚度只是表象,背后是好的职业规划在支撑。”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餐饮市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78年中国餐饮市场零售额总量54亿元,2007年达到了1.2万亿元,2008年1.5万亿元,2009年达到1.8万亿元,2010年突破了2万亿元,以此速度推断2018年中国餐饮市场将达到7万亿元。保定处于京津冀一体化的特殊位置,特别是雄安新区的设立为保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雄安新区远期规划200-250万人口,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餐饮企业势必会得到空前的发展,餐饮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巨大。本文以河北科技学院为例调查研究了餐饮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分为两个方向: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与服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从毕业生、学校、企业三个维度有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调查结果

能力配备。调查显示,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非常满意”、“满意”占到80%,但是对于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非常满意”、“满意”仅有35%。对工作任务完成度满意程度相对较低,仅达到71%。对于学生课程及技能训练能否满足岗位需要调查显示“非常满意”、“满意”占到50%。

工作满意度。根据调查结果,有40%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有60%的毕业生认为基本对口。学生对工作任务及工作岗位的满意程度较低,“非常满意”“满意”仅占到15%。对企业的认可程度81%的被调查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14%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只有5%的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对于薪资75%毕业生认为“不满意”,20%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只有5%的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关于跳槽,没有跳过槽的仅有10%,跳过一次占40%,跳过两次以及上的高达50%。

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是否有清晰的职业规划,13%的毕业生表示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有67%的毕业生表示有些想法和打算,20%的毕业生没有职业规划。对于升职空间60%的毕业生表示有升职空间但是空间有限,35%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升职空间,仅有5%的毕业生认为升职空间巨大。问到你还会继续深造学习吗?有40%的毕业生愿意继续学习,30%毕业生表示力不从心不会继续学习,30%毕业生表示无所谓。关于就业渠道有80%是通过老师同学联系的,17%通过网络应聘,其他途径3%。

餐饮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生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未来工作、生活、家庭的总体安排和计划,其目的在于追求理想的人生。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度不够,很多毕业生思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他们的想法往往仅存在思想层面,很少落实到行动当中,即便有人行动了也很容易放弃。

缺乏专业认同感、行业认同感。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目前所学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有70%的学生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的专业或者是随便选择,他们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有简单的认识但是仍然不喜欢这个专业,缺乏专业认同感,这也是造成餐饮企业留人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行业歧视仍然存在。行业歧视的现象短期内还很难消除,缺乏人才培养的主、客观推动力。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孟子的“君子远庖厨”让人们对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有一定偏见。虽然孟子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但是人们似乎更愿意按照字面的意思解读,主观上缺乏职业认同客观上缺乏社会认同,造成了很多人不愿意从事餐饮相关工作即便是毕业入行了也会不断跳槽。

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但规模分散,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结构层次低,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因此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着力发展成长性强和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已经势在必行。

社会需求巨大,发展前景好。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餐饮业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也正因此而更加严峻。特别是雄安新区的设立,保定第三产业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一定会率先发展起来,大量的人才缺口急需高素质毕业生大展身手。

就业建议

毕业生方面

提高自身能力。提高自身能力是大学生的就业法宝,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考量因素,更是毕业生今后进入单位大展身手的保障。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学校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工作后往往不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处碰壁,因此人际关系同样重要。

转变就业观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要想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期望值,培养创业意识。既鼓励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满足,同时还要强调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就业期望值不能一成不变,应不同时期、不同就业环境而自行调整,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更加实际,更加符合社会市场。

积极搜集就业信息,主动出击。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最掌握了更多信息谁就有更多的选择权,充分利用各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包括媒体与中介、求职网络、人才招聘会等获取一手招聘信息出动出击。

用人单位方面

帮助毕业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升职空间

由于餐饮行业的特殊性,近年来,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大,给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以及企业的稳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疲于应付密集的招聘和面试工作,怎么留住人才成了企业的必修课,对于毕业生来说,帮助他们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让毕业生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让他看到企业发展的前景和自己的前途,对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和培养人才意义重大。

广泛与高校合作,为高校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学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接纳学生实习,一是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利于企业更新知识,吸纳人才;三是企业还可以优先接纳满意实习生到企业工作,减少了工作磨合期,降低成本。

提升企业形象,提升员工的自豪感。餐饮企业难留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社会上的歧视,因此企业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号召力提升企业形象,让员工感觉到自豪感。如肯德基、必胜客等餐饮连锁企业相比本土同等水平餐饮企业更容易留人。因此企业自身的发展建设也很重要,这样才能真正让毕业生“乐业”。

学校方面

高校积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传统学历教育体制下的餐饮人才培养很难满足餐饮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了餐饮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都设定好了什么课程上多少课时,如果要达到行业需要的技术标屎褪炝烦潭韧往需要比设定课时高几倍,因此必须大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学历教育的条条框框,制定符合餐饮企业用人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篇4

一、实践教学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1)可以把酒店管理理论运用到酒店实践,用酒店实践来检验课堂学习成果,让学生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酒店知识,看到在校学习中的不足。(2)可以使学生的工作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7](3)有利于教学单位(学校)检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是学校的知名度,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4)从旅游企业来看,通过接纳酒店管理的实习生,不仅可以克服招聘中的不利因素,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同时还可以储备优秀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教学单位及旅游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横纵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一)吉林工商学院旅游管理分院概况

吉林工商学院是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属公办本科院校。原三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打造了财会、餐旅、粮食、食品等一批名牌专业。目前,旅游管理分院拥有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教育两个本科专业,以及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两个专科专业。2002年酒店管理专业被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多年来,酒店管理专业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能力结构教育方面,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分为课程中实习和毕业实习,让学生用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二)横向实习制度,为学生搭建三大技能成长平台

从横向来看,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同时这三大部分相辅相成,有机组合,为学生搭建出层层递进的成长平台。

1.以认知实习为契机,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

学生在入学初期,由于他们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极为有限,所以教研室于大一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对长春市各大五星级酒店进行认知实习。首先,教研室设计出各大酒店的常规情况调查表,指导学生自主分组,要求学生对这些酒店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以此为契机,督促学生主动走进酒店,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聆听酒店领导、业务主管及一线员工对于所在酒店文化及工作部门的介绍;同时仔细观察酒店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初步了解酒店运营机制和流程。其次,精心设计多项职业拓展训练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管理沟通能力以及集体观念。通过一周的认知实习,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丰富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初步明晰了酒店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态度。认知实习是分院认真贯彻执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以及落实“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举措。

2.以教学实习为契机,为学生搭建锻炼实践平台

教学实习是在学生完成基本理论教学计划后,于第四学期末和第五学期初进行的一次跨暑假的实习活动。教研室会安排学生到长春、吉林、北京等实习基地(酒店)进行前厅、客房、餐饮、会展等部门顶岗实习,使学生锻炼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深入了解酒店运营机制及服务流程,增加对酒店实务的了解,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学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全局观念、协作观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顶岗实习为契机,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在前两个实习活动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于第五学期末安排学生进行与就业直接挂钩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为期近六个月,是在学生完成全部理论学习并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后,邀请国内外著名酒店来校进行面试招聘,实习结束后,学生及酒店根据双方的表现进行双向选择,最终达成就业。顶岗实习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赢局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顶岗实习迫使学生接受酒店的考验和挑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顶岗实习有助于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及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酒店的角度看,顶岗实习使酒店获得了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酒店行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一线从业者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纵向实习制度,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

从纵向来看,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跟进和实习后的评价工作等三方面内容。

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前,由分院领导及教师实地考察企业环境和教学实习条件,在确认企业的硬件设施与管理水平都符合规定标准之后,与企业进行磋商谈判,最终达成校企合作意向。签署协议后,分院要对即将到企业开展教学实习的学生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岗位设置以及规章制度等方面内容;组织学生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旅游管理分院实习生守则》;深入宣传“校兴我兴、我耻校耻”、“我与学院共荣辱、共进步、共命运”的理念,增强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度,自觉维护学院形象,真正做到有损学院形象的话不说、有损学院形象的事不做。同时,深入了解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欲达到的目标以及拟采取的措施。

2.实习中的跟进工作

在实习期间,分院领导要到实习企业对教学实习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安排指导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状态及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撰写实习心得感受。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促进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3.实习后的评价工作实习结束后,要及时召开实结大会,让学生及时总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收获与进步,过失与不足;并通过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探索具有酒店管理职业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推动酒店管理的实习工作再上新台阶。此外,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认真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篇5

关键词: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04-03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其中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尤为明显。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论文试图通过对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2009年和2010年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探讨具有相似特征因素如高校类型、地域以及专业设置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和2010年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中得到研究结论。本研究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分析样本、确定内容分析的类目、样本的评定以及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形成结论等几个步骤。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一般描述统计,并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样本的选取

由于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特色在我国地方师范教育中颇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该校2009和201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为样本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分析类目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因此根据研究主题,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见下表)。

(三)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样本统计数据评判员独立按照内容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而获得,为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我们将统计结果分别按照就业率、就业单位流向和地域流向进行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2010年,样本共有应届毕业生3359人(其中本科生2588人,专科生771人)参加就业,比2009年减少了232人,减幅为6.46%。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10日,总体就业率为93.18%(见表2)。其中,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3.73%,样本分院总体就业率为91.57%。与201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51%还有很大的差距。

统计表明,该校2010届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往年都有所下降。而近几年,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专科生的就业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这种差距在2010年更为明显,这表明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比往年更难,只有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较高,专业的适应性、应用性更强的专业的专科生就业成功率才较高如校本部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1、师范类本科生就业率有所下降,非师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

经过统计,样本师范类专业近20个,2009年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5.37%,2010年的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2.27%,就业率下降了3.1%。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师范类专业近19个专业2010年的就业率比2009年的就业率90.21%.上升了6.04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表明非师范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较强,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广,灵活性、适应性强的特点。从表3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09年在其他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数为785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3.22%,而在2010年人数猛增到980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人的31.73%。

相比较之下,随着中心城市的扩容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各地市县以及乡镇中小学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在逐年减少。这个趋势可以从表3中明显的感受到。2009年,样本在教育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的59.58%,2010年则下降至55.33%,下降了4.25个百分点。虽然比重在下降,但是样本仍是以师范类专业为主,因此教育系统仍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2、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流向是样本所在地区

2010年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基本集中在珠江三角地区,占全省已经就业毕业生数的81.37%,比2009年上升了9.23%。而2010年样本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只有765人,比2009年减少了30人仅占全省已就业毕业生数的0.24%,相对其他院校来说样本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少了很多。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样本座落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以外,毕业生生源主要是以地区生源为主。2009年和2010年区域的生源在该校毕业生总人数中的比重为59.24%,57.70%,而珠三角地区生源较少为10.69%,9.44%。这说明样本在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2)珠三角各市的当地生源中,2010年有64.67%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回流率比2009年下降近了7.47个百分点;在全省毕业生都涌向珠三角地区就业时,样本珠三角地区毕业生的回流率却在下降,而且降幅较大,说明珠三角地区人才竞争激烈,而样本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急待提高。

(3)在珠三角外十二市中,2009年和2010年当地生源率高达89.70%和86.48%,表明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这说明样本珠三角以外的毕业生更愿意回生源地就业,这与毕业生家庭观念,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3、待业率有所上升

根据统计,在样本3359名参加就业的2010届毕业生中,待就业人数为230人,待就业率为6.85%,比2009届增加了0.97个百分点,待就业人数增加了19人,数据表明2009年底的金融危机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仍有影响。

三、结论与讨论

(一)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地方师范学院大都地处二线或三线城市,学生也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在学校周边地区还是学生的生源地的经济发展都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相对其他高校而言更加严峻。

2、地方师范学院由于大都地处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相对滞后,因此,表现在就业竞争方面,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就业趋势来看,地方师范学院部分专业尤其是传统师范类专业如汉语文言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等专业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市场不断萎缩。

3、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毕业生总想进一些具有稳定收入的单位比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大部分毕业生都坚守公务员考试、教师上岗考等,固守家乡,坐、等、靠父母或亲戚朋友帮他们找工作,不愿下到基层或者到中小微型企业去寻找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而随着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教师招聘岗位的逐年减少,学生们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显。

4、地方师范学院学生就业能力急待提高。由于地方师范学院生源大多来自本地或附近地区,就像样本一样,学生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的机会,加之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滞后,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较其他高校学生差,在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竞争中处于下风。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在宏观决策方面,地方师范学院更应该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本科教育通识化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其人才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精英教育阶段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就是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到了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只能作为通用性人才来培养[2]。在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背景下,地方师范学院的教育模式仍然固守精英教育的思维,势必难以适应现有的就业市场格局。

2、在中观层面上,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体之一——地方师范学院应该在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发挥作用

就国家层面高校专业调整的具体目标而言[3],一是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形成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三是形成法制化、科学化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四是使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地方师范学院而言,首先,我们更应该研究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改变早期专业设置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次,研究形成与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从深层次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然后,实现“因地治学”,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向不动摇。

3、在微观层面上,强化课程改革

这里的课程改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化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二是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详细的规划:首先,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认识到自己学校类型、专业、地域、性别以及行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合理设置自己的就业预期目标;其次,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最后,加强学生就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咨询,改变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自卑心理,建立完善的就业咨询与培训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面试口才训练、形象设计、形体训练、团队拓展训练、领导力、执行力拓展训练以及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培训。

参考文献:

\[1\]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118-121.

篇6

一个从加拿大温哥华留学归来的学子,满载着他对于事业,对于生活的报复,毅然回到了他生长的这片沃土——北京。现在他是意大利利尼亚时装商贸有限公司CEO,他的名字叫季连宇(Micheal,Ji)。

温哥华终年气候温和、湿润,环境清馨,这座美丽宜人的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于是他带着对那个城市的向往,还有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去了温哥华。在季连宇的眼中温哥华是个积极向上的城市,每个人都充满着活力。“人们乐观的状态,和积极性 带动生活在那的每一个人。生活在其中的人总是享受那‘慢节奏’的工作,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却很高。这是令很多人向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那里你会感受到团队给你带来的激情和喜悦,不是仅仅时是靠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喜悦。他们崇尚集体分享成功和胜利的喜悦,大家一起分享胜利的果实,喜悦感会变得更大,更欣慰。”

五年的温哥华生活,对于季连宇来说跟国内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离家乡有些遥远了,身边没有亲人陪伴。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季连宇练就了独立思考的性格和自理的能力,在他的思想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多了个让他眷恋的地方,那里的生活环境又能深深的影响着他,影响着他对于周围事物的看法与态度。

季连宇是个性格直爽的人,这使他能够很快的融入温哥华的留学生活。虽说是尽快的进入了角色,但是时间久了,还是能够感觉到一些差异,例如饮食。“刚开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好奇的时间,但是随着时间久了,越会思念国内的一些美食和小吃。温哥华的人们对于食物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比如用白水煮,或者用烤箱来制作食物。不像中国能够采用不同的食材和方法来烹饪,让美味能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国外生活的这几年他的厨艺是最见长的,偶尔会在自己租的公寓里面制作有家乡味道的美食,真的也是一种生活享受了。”对于独自一人在外留学的他来说,除了思念家乡的美食,还有就是那些一起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们。“感觉到孤独的时候,我会想起家乡的朋友们。身在他乡总会有那么点的小孤单。不过在温哥华,我也会让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这些来填满自己的课余生活。溜冰,游泳,野炊,登山这些都让我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充实。想想,那时候真是生活的自由自在,每天都是快乐的一天,没有一点压力。”而回国后的季连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偶尔闲下来陪陪家人,也会抽空去锻炼一下身体。“当人真正的去投身工作的时候身体却被忽略了,现在身体状况与在温哥华的时候还是有些差别的。当自己感觉到了差别了就要尽量去弥补,所以有空我就会游泳,让自己的身体尽量的放松一下。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去思考。”

我觉得一个人的改变是从内到外的,他的言谈举止,还有他的做事风格,这些都能够深深的感受这一个人的改变,我想,最能够了解季连宇改变的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能够让他来管理这么“庞大”、“复杂”的公司体系,也真正的能够体现他的实力,“父亲一直会这么说,做管理并不难,难就难在中国人的人性,这是他必须要进修的一堂情商课,也是大多数海归学子要进修的一堂课”。

篇7

今年23岁的克里斯・朗(Chris Rong)有一份相当亮眼的学业履历:小学、中学和预科全部就读于全美顶尖名校,并且表现优异、无可挑剔,接着又被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私立牙医中心――纽约大学牙医学院顺利录取。

但是,优秀学生克里斯恐怕要很久之后才能体会高等教育带来的丰厚回报了,因为按照目前纽约大学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计算,到2016年毕业时,他的学生贷款总额将达到40万美元。为了节省开销,不久前他被迫搬回到父母家中居住,每天都要花上3小时往返于学校和住所。“如果不是因为缺钱,我肯定会自己找房子住,可惜债务就像一把时刻悬在头顶上的剑。”克里斯说。

唯一能让克里斯感到安慰的是,他只是无数拖着沉重学生贷款毕业的美国人之一。为了应付日益高昂的学费,全美各地的学生债务额度也水涨船高。纽约联储3月份的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在校生和毕业生总计欠款2530亿美元;到2013年末,这一数字已经像气球一样膨胀到惊人的1.08万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300%以上,并且已经超过信用卡债务总量,成为仅次于房贷的美国第二大债务。仅在2013年,学生贷款总额就增长了10%。与之相比,美国总体债务过去10年仅增长43%,2013年仅增长1.6%。

学生贷款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的助学贷款,通过教育部直接发放,资金来源于联邦财政,因为利率低而固定,往往是美国学生支付学费的第一选择。美国大学入学与成功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College Access & Success)统计显示,2012年美国五分之一的家庭和70%的毕业生都有未偿还的学生贷款,570万贷款学生人均欠款29400美元,2013年进一步上升到35200美元,基本相当于美国学生毕业后第一年的平均全职年薪。“全国学生负债总额一直保持着恒速增长,短期内看不到减速和下降的可能性。”纽约联储经济学家威尔伯特・范德克劳(Wilbert van der Klaauw)说。

被贷款改变的人生

关于毕业后如何偿还40万元巨额债务,克里斯几乎每天都在思考。他曾经非常认真地考虑过参军,以便争取一点缓冲时间,或者搬到没有收入所得税的地方去生活,比如得克萨斯州。“之前我从来没想过离开纽约,但一旦申请了学生贷款,你一生中至少会有好几年再也不属于你自己。”

像克里斯这样被学生贷款困住的人数不胜数,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无法享受大学学位理应赋予他们的自在生活。2012年毕业于纽约伊萨卡学院(Ithaca College)的茱莉亚・汉德尔(Julia Handel)现在是纽约名厨大卫・伯克(David Burke)的营销主管,年薪超过4万美元,比她的很多朋友都要优渥。但她现在依然有7.5万美元学生贷款在身,要完全还清至少需要15年时间。为了每月省下700美元还贷,囊中羞涩的茱莉亚搬出父母租给她的房子,暂时到朋友那里免费寄住。虽然已经足够精打细算,但为了偿还贷款,茱莉亚未来可能不得不放弃去烹饪学校深造的梦想,更遑论眼下,她连租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都做不到。

等到还清全部贷款的那天,茱莉亚可能已经年近四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做什么,我总是记挂着还贷的事。”她说,“它控制着我的生活和消费。”

毕业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作家肯・伊古纳斯(Ken Ilgunas)曾经在美国名噪一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为了最大限度节约开支,他在一辆货车的车厢中居住了两年之久。尽管如此,毕业时他仍然累积了3.2万美元债务。在他后来出版的《车轮上的沃顿:从债务奔向自由》(Walden on Wheels: On The Open Road from Debt to Freedom)一书中,他记录了自己“被债务主宰的数年时光”,以及后来辗转全国、为还清学生贷款“有工必打、有钱就挣”的经历。

对于这些为了偿还债务而在择业时毫无选择余地、将还债置于职业规划之上的现象,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Jacob Lew)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一个毕业生是全力进军职场、开启事业成功的大门,还是被债务拖累寸步难行,这些人生早期的选择和决定会造成人生轨迹的巨大差别。”

被拖累的整体经济

学生贷款不仅对负债者们而言有如芒刺在背,给整体经济带来的并发症也日益明显。它束缚住的不仅是个人的消费自由,还有整体消费的增长。近几年有超过一半的美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使得他们还贷压力倍增,很多人自觉取消了外出就餐、美容健身和旅游出行这类非必要开销,大量消费消失于无形。

消费者购买力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房屋和汽车消费则是重中之重。带着大额学生贷款毕业的人,短期内很少会去申请车贷和房贷。即使有消费意愿,他们也很难通过贷款申请。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银行业收紧了贷款担保标准,开始严格控制低息房屋和汽车贷款的发放,尤其是针对负债空前沉重的毕业生一族。要知道,在经济危机之前,名下有学生贷款记录还是一项加分指标,因为这往往意味着申请人拥有更高学历、更高收入和更高信用等级;而当时的高学历、高收入人士也的确倾向于把资金用于住房和汽车按揭。但现在,这种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和动能循环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巨额学生贷款对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的长久压制。

“这种压制主要体现在新增家庭户数锐减上。”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学生贷款申诉专员罗伊特・柯普拉(Rohit Chopra)说,“在房地产繁荣期,美国每年新增140万户新家庭,到现在这一数字已经缩水到70万户。新增家庭的减少有75%可以直接归咎于学生债。你能想象,那些带着巨额债务与高失业率抗争的毕业生,没有可随意处置的资金,也没有足够的信用,不可能会去置办房产、建立新家庭。”

“学生贷款对美国经济已经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对房地产市场的拖累。”纽约联储的范德克劳表示,“大学教育对学生贷款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必然会在未来反噬我们的整体经济。”

拉响泡沫警报

债务让个人与市场备受煎熬,政府和金融机构同样不好过,因为过去10年中,美国学生贷款违约率急剧攀升,无力偿债的人越来越多。2013年末,11.5%的贷款人延期还款至少90天,而在2003年,学生贷款总体违约率还只有6.2%。由于大额学生贷款利率偏低,并且还款期经常绵延十数年,很多人会选择优先偿还其他贷款;经过多年利息叠加,债务额积重难偿,很多人直到职业生涯中后期才能清偿几十年前的学生贷款。以牙医为例,“牙医开业成本高得吓人,一些毕业生为了有钱开诊所,有时候会故意拖欠学生贷款。”还在求学中的牙科生克里斯透露说。

纽约联储的范德克劳指出,11.5%的违约率之下隐藏着更加令人不安的数据:在学生贷款延期和宽容条款(Deferments and Forbearances Options)以及在校生无需还款的联邦政策庇护下,将近一半的负债学生目前还没有进入还款阶段。这意味着,如果只计算那些处于必须还款阶段的毕业生,违约率实际上是11.5%的两倍。

更令人忧虑的是,学生贷款的增长和违约,只有一部分来自教育和学位追求者。很多人申请低成本学生贷款只是为了应付日常开销,甚至只是为了偿还之前的学生贷款。“显然美国人已经把学生贷款当作短期融资的手段,”《华尔街日报》在报道该现象的文章中评论道,“信贷违约、泡沫破裂、触发危机,这个过程美国人再熟悉不过。现在的情形也许正是市场过热的征兆。”

“唯一的安慰是,如果危机再次降临,私人银行业体系也许尚有机会独善其身,因为在过去几年中,联邦政府几乎完全接管了学生贷款,代替私人银行落入不良借款的深坑。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学生贷款违约,损失的只有纳税人。”范德克劳说,“虽然不少人认为,这总好过再经历一场银行业危机。”

积极改革

在总体经济状况好转、信用卡和房屋贷款违约率下降的情况下,学生贷款总额和违约率为什么不降反升?自称花了8年时间才还清学生贷款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显然认为,教育成本上升是最重要的原因。

根据联邦政府的数据,2000-2001学年,在美国大学获得一个学位的平均成本是10820美元,到2010-2011学年已经上升到18497美元,涨幅达70%,远远超过美国的家庭收入增速。近两年来,奥巴马就此多次呼吁国会采取行动,希望削减大学学费、改革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评估测试)等。就在3月,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响应号召,宣布将大规模修改SAT规则,除了测试内容改革,还将降低测试费用门槛,以减轻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