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地方性原则。地方新闻传播中的地方性指的是生活习俗特色、语言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环境特色和地域特色等方面与其他新闻类型存在的差异,所以,地方新闻传播过程应符合地方性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要保证其所制作的新闻更加符合地方观众的需要,更具有亲切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地方特色。第二,新鲜性原则。对于地方新闻的传播过程来说,因其距离新闻发生的现场更近,因而地方新闻具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性优势,然而,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是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足,若新闻采编过程遇到较大的困难,则采编人员会畏首畏尾,导致新闻信息的流失;第二是缺乏求新意识,缺乏提炼和挖掘新闻的能力,不愿抢新闻;第三是新闻的传播条件受到限制;第四是新闻传播版面有限,导致新鲜性流失。因此,地方新闻采编人员应主动提高其提炼和挖掘新闻的能力,抓住新闻的新鲜性,提高地方新闻的传播质量。第三,客观性原则。新闻的客观性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其与新闻信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脱离了客观性的新闻就失去了真实性。地方新闻传播过程的客观性原则,需要从下述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是在客观性报道中融入指导性新闻,尤其是地市级报纸通常为机关把,因而其基本功能为新闻的指导性,而要避免盲目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对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应用方法进行准确把握,也就是应保证地方新闻传播过程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具体性。第四,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所有新闻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新闻传播权威性提高的基础,因而真实性原则对于新闻工作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地方新闻传播也应遵循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新闻的传播影响力较小,且传播范围有限,因而读者的层次较低,新闻批评能力较差,所以,地方新闻传播中的真实性观众也通常不会进行认真思考。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也是地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常见误区。地方新闻的传播范围越小,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就越小,接近性也是观众对新闻价值进行客观衡量的基本标准。不论新闻传播媒体是怎样的级别,都应符合真实性原则,否则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2地方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
第一,批评更加困难。由理论方面来看,舆论监督、批评和正面宣传三者之间并非相互对立的,然而,在实际进行批评报道时通常会面临较大的阻力与障碍,与省级和中央新闻媒体相比,地方新闻的传播存在更大的困难,因而所需的勇气也更大。由于地方新闻的传播范围有限,并需要与新闻当事人直接联系。部分批评新闻稿件刚刚出现,便会招致相关当事人的反对,有些当事人甚至会直接动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施加压力。一般情况下,与基层越接近的媒体,其传播批评稿件的难度也会越大,这也是地方媒体较少出现批评性报道的主要原因[1]。第二,参与性更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渐深入,群众参与新闻传播的观念也在逐渐加强,且很多的观众都希望通过屏幕或是报纸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新闻。大量地方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的出现,都为群众参与新闻传播过程提供了可能。乡镇企业目前也逐渐成为了地方新闻的主要关注对象。群众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广播电视所发起的各类活动,主要包括卡拉OK、体育比赛和知识竞赛等。第三,服务更直接。地方新闻传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为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由地方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来看,其会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涉及商品供应、文化教育、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在县级以下的广播台站中,气象报道是一项基础性且十分重要的服务项目。天气预报也成为了大部分农民收听收看新闻节目的首要关注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旱灾害信息、病虫害防治及发展情况、技术指导等也都是农民的主要关注点。第四,宣传更有力。在舆论导向和思想宣传方面,地方新闻与观众距离更加接近,因此,只要其符合新闻事实、观点积极争取,则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树立更强的权威性。由电视广播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可以通过声音和图像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因而更加易于被人所接受、相信和关注,所产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在报道人均收入、交通治安、市场物价、经济形势等新闻时,相关的数据和事例越贴近当地实际,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第五,要求更严格。在地方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对于真实性的要求越高,所受到的检验也更加严格。由于地方性新闻更加接近受众,甚至是很多受众亲眼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因而也要求新闻具有更加严谨的真实性,一旦出现新闻信息失实的现象,则会立即被受众所发现甚至批评。第六,受众最关心。因为地方新闻更加贴近受众的真实生活,甚至是受众所亲身经历的,因而其新闻内容更加受到受众的关注。全省性或是全国性的普通性新闻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远低于本县或是本地区社会法制或治安、违法违纪查处案件、伪劣商品曝光、市场供应以及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新闻;人们对于本地区劳模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的劳模;当地受众对于文化和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方面新闻的关注也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相同事件。
3总结
篇2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①
②
③wmin.ac.uk/mad/page-400
④wmin.ac.uk/mad/page-269
篇3
[关键词]媒体 方言传播 新闻语言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09-02
目前各地方电视台的方言类节目渐渐兴起,这种趋势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当前这种方言类电视节目的渐渐兴起,发展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也出现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类电视新闻又必然与国家语言政策法规相互冲突。方言类电视新闻有它特有的观众群体,但同时又与国家语言法规相冲突,如何更好地解决二者的冲突,寻找合理的有效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方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媒体产业的逐渐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已经由传统的大众化传播模式向分众化的传播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媒体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由社会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是当大众化传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电视新闻节目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目标后必然转化的结果。因此,方言类的电视节目相继出现在各个地方电视台,并且快速发展,得到了特有的观众群体的认可,实现了分众化的传播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市场的需要,更是广大观众的自主选择的结果。
方言,是一个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方言的形成是长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涵的沉淀,承载着自身地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地域中人民最朴实最朴素的情感。方言对于自身地域的人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同时自身地域中生活的人对方言又有着自身特殊的敏感性,可以更深层次地体味方言中的情感。在众多的艺术形态中都有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地域存在着自身方言为基础语言的地方戏曲,在相声中存在着天津话、唐山话、广东话等等地方发言。
生动幽默的东北话、细腻细致的上海话、风趣传神的北京话、淳朴风趣的四川话成为方言中全国各地所熟悉的方言。尤其是以东北方言在全国的影响极为广泛,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成为每年春节晚会全国观众喜爱的节目。在每年春晚结束后,赵本山在节目中的方言经常会成为当年的主要流行语,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现象。东北方言能够脱颖而出有其特有的合理性因素,因为普通话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因此全国各地观众对于东北话并不陌生,大家都可以听明白。另一方面,东北话尤其特有的幽默感可以让人感觉亲切,容易接受,认同感强。
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间情感,这是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沉积下来的各地域特有的地域文化。而在这其中,地域文化中的方言始终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所以,众多因素导致了在新闻类节目中方言的运用,必然对该地域中的观众有特殊的情感影响,必然会更好地达到新闻的效果。因此,当我国传媒从传统模式进入到社会市场模式中时,必然导致新闻类节目也从传统的大众模式转化为分众模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同的电视媒体作为竞争对手,在激烈的竞争中,使用发言吸引观众已经成为普遍被运用的策略。
目前,各级电视台争抢新闻资源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收视率,争抢眼球效应,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得发展。特别是作为地方媒体,在竞争中,他们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到了最底层,为了在媒体产业的竞争中生存,就要拥有自己独特的招牌,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那么,在地方电视台依靠地域文化、宣传地域特有的风俗习惯、地理风光、文化传统,无疑是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而这些地域文化的宣传加入地域特有的方言是必然选择。
二、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特性
(一)表达了传媒本土特色
地域方言是一个地域文化和地域传统的代表。中国人的地域标志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每一个人除了国籍的标志——中国人以外,还有另一个属地标志,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的北京人、上海人、东北人、南方人、北方人等等。这些都是按照地域的不同进行划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乡音难改,就是对于地域文化中方言中情感的最准确、最生动的定义。用方言来表述自身地域的文化,可以增加新闻节目的地域认同感和亲切感,可以反映出媒体人强烈的本土意识,是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段的最好契合。
(二)体现了内容的贴近化
目前,我国一些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性质常常以政策性、导向性和说教性为主体。于是近年来,在我国电视界中,电视新闻节目以方言为播报形式,凭借视角的低姿态、内容的贴近性和表现手法的趣味性,引起了普通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和赞赏。同时,节目内容以百姓生活作为切入点,用大众的观念和标准来判断新闻的价值,使观众觉得亲切随和,触手可及,极易和普通受众产生心理趋同,从而加深了节目与受众的情感。
(三)表现出主持人的角色化
众所周知,一档好的电视节目,是由很多方面决定的,它包括节目的内容、性质、传播的方式、主持人选择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够打造出一档为观众所喜爱的节目。而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主持人的主持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持人作为一档节目的核心和灵魂,他在节目中逐步引入节目内容,引导节目的思想,选择什么样的语言作为主持人的风格定位就尤其重要。很多使用方言主持节目的主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使用方言主持节目,更容易驾驭具有地域特色的节目内容,更容易拉近地域节目中观众和主持人的距离,更容易形成观众和节目的互动。这一切都是由于,方言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所形成的特点,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地域情感,突破了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壁垒,拉近了观众和主持人的距离。
(四)拉近了距离
现代都市容纳了相当一部分来自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籍的人,作为方言中心区的非方言言说者,他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语言的困扰,而使用方言的传播方式营造了一定的方言空间和文化语境,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可和接受方言,也让非方言说者在熟悉方言的同时领会到更多的方言乐趣和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利于弱化他们的疏离感,增强归属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的生活,而且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也很有作用。
(五)磨灭了大众媒体的示范功能
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部门是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典范,担负着社会舆论导向的责任,若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必将产生误导。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是在传播语言规范。在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节目的定位固然可以“分众化”和“本土化”,但切不可将“分众化”变成“屏蔽化”、“本土化”等同“本地话”。分众化、本土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狭窄的受众范围,恰恰是为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更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冲破了地域的界限,使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开放的环境下得以交流。每一种地区文化都有可能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和局限,通过文化间自由的撞击,会产生一种优势互补的效应,从而形成更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传播者,应该从内容上挖掘本地新闻的深度和地区文化的精髓,在非本地信息中寻求本地化的读解,从方言及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增强表现力,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语言的创新,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活泼生动的形式和亲切自然的风格,这才是对待方言传播的正确心态。
【参考文献】
[1]张颂.广播电视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微博;传统新闻模式;影响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新闻传播方式也需要积极进行革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耗时较长,传播过程过于复杂,影响到新闻的实效性,也影响了新闻的传播力度。在新时期,微博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利用微博手段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微博的时效性、便捷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进行新闻传播是时展对新闻界提出的新要求。
1 对微博的认识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是互联网中的一个特殊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户之间可以信息,交流分享信息,传播评价信息等等,在微博平台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个人社区,构成一个独立的个人空间,在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发表一些新鲜事物,发表分享信息的,一些新闻,一般字数要控制在140字左右。微博信息具有双向互动型的特点,以真实信息为主,具有很强的新鲜度,很受网民的关注。
2 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具有的优势有劣势分析
2.1 传播的普通性特点
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具有普通性的特点,所谓的普通性一方面针对新闻传播者而言,每一个平凡的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新闻通过微博手段,言简意赅的进行陈述,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的每一个人都是是普通的民众。利用微博,所传播的新闻只要事实清楚即可,不需要有华丽的文采,典雅的修饰,只需要用最普通的语言表达事情的原貌就可以了。另外,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的不需要所谓的门槛,每个博客都很容易进行微博,单独的个体即是新闻接受者也是小范围内新闻的传播者,只要自己的微博新闻能够引起广发的关注,使博客不断的浏览转发,新闻的传播过程就算是完成了。
2.2 传播的便捷性特点
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具有很强的便捷性特点,每个人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短短的140字符把身边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据了解,正视这种微博的便捷性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随地都有新的新闻通过微博手段出来,网民关注某一个新闻后,就可在第一时间进行转发,这样,传播新闻时效性更强,传播方式更为便捷。这是传统新闻传播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2.3 利用微博进行新闻传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诸多便利之处,但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是,微博新闻传播者身份不受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一些新闻信息,如果这些新闻事件是假的,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的情况,误导民众。另外,有一些不法之徒,或者是一些人带有个人情绪进行微博新闻传播,这些被恶意操作的新闻,很容易在民众中传播,引起一些不好的社会反映,阻碍社会的核和谐稳定发展。另外,微博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只是短短的一百多字,很难对新闻事件的细节,焦点问题进行展示,同时也不能保障新闻的连续性,容易使受众根据只言片语进行新闻解读,导致新闻事件的误读误信。
3 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新闻传播方式需要经历收集新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对新闻信息进行审定,最终确定。这些环节需要耗时耗力,远不及微博手段来的便捷。另外,传统新闻来源不丰富,渠道较窄,导致新闻面不是很广。而微博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具有极大的影响。
3.1 微博正在成为人关注的新闻来源
据统计,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在bbs时代,传统新闻媒体手机新闻都是从bbs上收集来的,但在微博时代,传统新闻媒体获得新闻信息很多都是从微博上获取了。可以说,在微博时代,传统新闻媒体获得新闻的渠道已经发生转移,大部分新闻都是从微博上而,媒体和普通民众获得新闻的方式更为便捷,微博成为了人们关注新闻,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
3.2 能够在第一时间对重大突发新闻进行
微博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最大区别是新闻的时效性更强。在意见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可以借助自己手机,利用微博平台子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出去,而如果利用传统新闻媒体手段进行,需要经过信息的采集、编辑过程,这种形势下制作的新闻还没有出来,微博上已经出来了。因此,微博手段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3.3 微博在特殊情况下超过了传统传媒的作用
由于微博短小灵活,传播信息非常快捷,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超越了传统新闻传播手段的作用。比如,遇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遇到了突发的恶性事件,微博可以及时对重大消息进行传播,这远远超越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效能。
4 结语
总之,在微博时代,利用微博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微博信息传播者具有普遍性,微博新闻资讯来源广泛,微博进行新闻传播时效性极强,不受时空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微博新闻等等,正因为其优势明显,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有着重大影响。新闻传播要重视微博手段的应用,能够创新新闻传播途径,利用微博第一时间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讯。这对于新闻传播途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隋红.简析“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征――从以微博为首的“微媒体”说起[J].大众文艺,2012(01).
篇5
关键词: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之一,是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新闻学起步较早,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进行学习、研究与借鉴。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趋势。
随着新闻装备、人们思想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学得以飞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与特点。
(一)、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交叉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突出实用性质,淡化理论性。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领域,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这就要求必须创新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的划分方式,重新构建一种适合新的环境条件的新闻传播理论。
(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张。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传播业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领域。
(三)、新闻传播学的内涵不断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中国电视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二、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渊源。
英国作为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在近现代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闻传播学教育源远流长。
(一)、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早。
英国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创办于1702年,是世界上较早采用双面印刷并分栏、较早形成近代日报形式的报纸;1851年出现在伦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诞生的新闻通讯社之一;1922年以民营形式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于1927年改组为公立(BBC)以来,已成为西方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1936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的电视台是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英国人的观念中,掌握实际本领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践,从实际接触中学习其中的技巧,新闻传播教育也不例外。这种理念影响着早期的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奠定了英国新闻传播学的地位。
(二)、传播学发展先于新闻学。英国的传播学出现在新闻学之前。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科学家便开始对媒体效果研究产生兴趣,传播研究与传媒研究院系应运而生。西方新闻学的研究领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范围更加宽泛,设计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内容,以及广告研究,公共关系研究,媒体经营研究等。在英国传媒教育领域颇具盛名的城市大学新闻系被规划入该校的艺术学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维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却在同一个学院,还有一些院校的传播学被划入英语学院和商学院。
(三)、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起始较晚。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方面,伦敦大学曾率先开设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非学位教育);最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学,于1971年开始进行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伦敦城市大学于1976年开始辨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学位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英国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较晚,但英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教育传统和发达的传媒业等基础,在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教育与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现状。
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面的教育,新闻学教育与传播学教育区别较明显,而且整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总体上也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区别角度来讲,英国新闻学教育领域的学位点,虽然提供宽厚的理论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强化专业新闻实践。无论是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媒介与传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实务细分的专业方向设置,还是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划分较宽的专业方向设置,均要求学生深入某种媒介领域进行大量练习。而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则侧重于传播学、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视角、争议点、研究方法等,以便为研究生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奠定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关于整个学科领域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位点,英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不仅有欧美较为常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型之分,而且还有研究与课程(教学)型,而且对课程学习的数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来说,不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点在时间分配上以研究为主,并对开题报告、研究项目和博士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论文达到8~10万,并强调博士论文对于专业的独创性贡献,而且该专业的哲学硕士点(A型)也要求学生聚焦于选定的研究领域并撰写4万词的学位论文。而该专业属于教学型(“TaughtProgrammes”)的硕士学位点,则要求研究生修满4门课,撰写1万词的学位论文。
(三)、社会科学特征明显。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比如《新闻理论》,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超级秘书网
但是,“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四)、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此类学校师资构成较为国际化,不少教师来自国外;其学生结构更呈现出国际化特征,约50%的研究生是外国留学生。这种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特点带来的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间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时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着其对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学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在当今时代传媒的传播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跨学科、个性特色突出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也有利于对于传媒实践的深刻理解。
四、结束语。
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新闻传播学强调专业实践性、新闻传播学教学要求严格、社会科学特征明显、学校教育国际化特色突出等,英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特点,抓住了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精髓,对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GarnhamNicholas,CapitalismandCommunication:GlobalCultureand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London1990.
篇6
(1)新媒体的概念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前提之上的,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双重条件之下,新媒体逐渐应运而生。新媒体的产生是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出现的,一般来看,新媒体是一种可以向受众提供更多丰富的信息,通过更多全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推送的媒介。例如,网络、手机、平板、数字电视等智能产品的出现,都可以称为新媒体。它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要求和生活特点,进而可以更为有效的满足当代人对于信息的获取要求,从而有效地实现和弥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不足和劣势。
(2)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也是新媒体顺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关键所在。它所具备的特点包括:传播主体普遍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以及传播内容丰富化。首先,传播的主体已经不局限于电视观众,它可以使得人们在任意时候,进行新闻的获取,更多的人都可以接收到相应的电视新闻内容。其次,在许多的传播平台都可以有相应的新闻获取,甚至比电视可以更早了解这些内容,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信息,从而掌握更多的新闻内容。最后,传播内容的丰富,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就集中在文字、图片传播上,而新媒体背景之下的传播,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对内容的丰富,包括动态图、视频等,都成为激发人们获取新闻兴趣的重要保障。
二、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问题
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并不是说将要被取代,而是应该更好的发展,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对自身的发展与完善。首先,要明确传统电视新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新闻的播出时间受限,许多时候都必须要观众在固定的时间点,选择固定的频道来观看新闻内容,这就导致了时空的局限性,以及对于观众自身积极性的一种抑制。其次,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相对枯燥,观众对其认识和理解也比较有限,并不能够兼顾到全部的受众。所以受众的范围不能够扩大,很多时候也很难真正地实现新闻传播的意义。
三、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变化
(1)传播方式的变化
新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和传播。首先,促进了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接受。传统的新闻内容大多数都是通过电视或者传统的纸媒进行传播的,而新媒体的崛起,就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媒体传播的渠道。手机、平板以及网络终端,都成了传播新闻的途径,所以人们可以更加随意地在自己可以安排的时间内进行新闻内容的获取,再也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电视新闻时间安排。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实际上也是新媒体在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于新的传播方式,要不断地进行推广,这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新媒体平台的推送。
(2)传播方法的变革
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传播方法与从前相比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法具有许多的弊端,而新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传播方法的变革,可以有效地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人们可以在更多的时候进行新闻的获取,也可以有效的把握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向。现在的传播方法包括互联网传播,这样的一种传播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传播方法,从最初的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实现了很大程度的一个跨越,同时这也反映出了传播方法的不断深入变革,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进行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样的传播方法背后,电视新闻的传播更加具有推广意义,人们获得的新闻内容,也将更为全面、真实与直观。
(3)传播内容的变化
在传播内容的变化上,确实新媒体视域之下,具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首先,传统的电视新闻内容,主要就是有关于国家大事或者政策法规的,这些与许多观众的实际生活都是具有较小关系的。所以许多时候观众并不能够带着更多的积极性来看待这些新闻内容。其次,传统媒体播报的新闻内容过于死板和单调,人们并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更多有自身息息相关的内容。而新媒体背景之下,传播内容与从前相比,确实有了许多突破。新闻内容除了文字、图片、插图,更是有了许多的动态图或者短小视频,这非常符合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满足传播的特点和要求。另外,作为全新的一种新闻传播手段,更是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特点,将新闻内容按照板块进行分类,一方面便于人们的查找;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要求。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传播内容的变化与丰富,是改变人们对于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弊端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人们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篇7
每日甘肃网是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甘肃省第一家新闻网站,也是甘肃最大的新闻站点,1999年9月28日正式运行。浙江在线是浙江省委宣传部对外传播部主管的全省重点新闻宣传网站,1999年1月1日开通。通过比较这两大新闻网站半个月(2005年5月15日至5月31日)的头条新闻,探讨地方新闻网络的制作和传播。选择头条新闻为样本,因为头条新闻具有醒目性、重要性,是新闻的“议题”所在,能体现网站的传播意图,这有利于研究网站的新闻制作和选择。
一、新闻时效性
统计显示,每日甘肃新闻滞后,浙江在线新闻时效性强。每日甘肃昨日新闻34.38%,一周之内新闻28.13%,当天的新闻仅为6.25%,昨日新闻多,刷新慢,新闻报道严重滞后,时效上差不多是日报的翻版。浙江在线主要是当天新闻68.75%,网页刷新快,可以做到实时(见表一)。
“宁可出早报,也不出好报”,常被业界引用来形容时效的重要性。新闻是易碎品,报卖的好不好,时效很关键。新闻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闻本身也在塑造媒体。网络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全方位的表现让新闻界震惊,一个原因是网络媒介刷新快,全程跟踪、动态反映。某一网站的受众大小与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反映速度有很大的关系,速度塑造网络媒介的影响力。
网民在主动的寻找信息源的时候,传播者及时、主动的站在受众的角度提供自己拥有的材料和信息,为受众选择提供方便,这样才会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否则,受众将会选择其他渠道或者自己的“刻板”印象。
二、新闻组合方式
每日甘肃配照片最多56.25%,其次为配文字资料9.38%,配言论6.25%。浙江在线也是配照片最多46.88%,其次为配言论21.88%(见表二),这表明浙江在线重视言论,其言论主要有如下方式:1)新闻配发评论,2)专门论坛。言论是一个媒体新闻精神的表现,媒介除了是专业的信息采集者、传播者,还应该是独立的解释者。后者反映媒体的良知和操守,是新闻的灵魂,是判断好新闻与坏新闻的标准。
网络媒体文字、图像、表格、视频、flash等多元化表达方式可以立体的表现生活和事件。海量的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报道版面的限制,网络集装箱式的报道样式使网络能做到原生态、动态的反映事件过程,同时也带来信息粗糙,缺乏“把关”,干扰视听。所以,网络新闻一方面要突出网络的“立体化”吸引受众的眼球,贴近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如多发图片、视觉材料,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舆论的引导,筛选消息来源,甄别报道的成见和倾向。
三、新闻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影响媒体公信力。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件能影响本地事务。这种新的传播环境对事实来源提出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事实来源,可以从视野上保证新闻全面、准确的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表三中,每日甘肃基本上是采用本地官方媒体的新闻90.63%,来源单一,差不多是对传统媒介的翻版。浙江在线消息来源则相当广泛,全国性媒体46.88%,原创15.63%,本地官方3.13%(见表三)。网络新闻的选择既要有接近性,也要有必要的宽视野,这样才能全面的反映事件,为受众所认同。
四、新闻性质
从表四可以看出两个网站在新闻选择上都是以正面新闻为主,正面新闻高于负面新闻,其舆论导向是正确的。每日甘肃政治、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新闻负面报道比浙江低,反映浙江对媒介的管理更为宽松、民主;在社会新闻方面每日甘肃负面新闻77.78%,高于浙江在线33.33%(见表四),这与媒介自身的竞争有很大的关系,甘肃第三产业值远小于浙江,蛋糕小而媒体的相对数量多,同城媒体的竞争更为激烈和残酷,社会报道负面新闻多是媒介竞争格局决定的。
媒介既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也要注意新闻的客观公正,这样才更具有公信力。网络新闻的信息海量、快速便捷为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提供了便利,也对网络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新闻必须客观、全面、公正,才能有效发挥窗口的作用,这是地方门户网的新闻值得注意的问题。
若干启示
根据样本分析,结合具体图表,可以看出在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效果上,浙江在线好于每日甘肃,为受众了解浙江提供了一个窗口,而每日甘肃的新闻影响则相对有限。地方门户网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须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
1、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反馈是主体,传播活动取决受众的接触行为,传播者的地位弱势。这要求网络新闻更主动的融入传播流中,把握“议题”,弥补传播中的地位的弱势。这些要求包括了解新媒介,聚集原来的受众,研究网络的特点和受众阅读习惯等新闻规律,塑造更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篇8
关键词:广播新闻;特点;传播效果;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13-02
信息时代对广播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新闻以各级新闻广播频率为主要载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其听众收听时间相对较长,听众规模也很大,可以说新闻广播的收听量与收听比重在所有广播频率中占比最高。在当前发展阶段,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新闻广播的播出效果,增加广播体的受众、增加原有受众的忠诚度值得深入探讨。
1 广播新闻的特点
可以说,对任何媒介来说,新闻都是最受关注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想把新闻环节做到优秀,各种媒介又常会感到难度相对较大。无论是电视、广播、报刊,还是网络,新闻都是吸引受众的核心内容所在,更是吸引广告商向媒体投放广告的主要赢利点。
要提升新闻质量,应追求和加强以下内容工作:一是新闻信息量追求最大化;二是信息与新闻必须追求及时性;三是播报的新闻要具备一定的广度与深度。然而,受不同媒体传播模式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媒体的表达方式与新闻特点也不尽相同。杂志通常以半月为单位进行发刊周期,来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报纸则多以天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广播、电视则通常以半小时或整点为单位对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更是以分、秒为单位对新闻信息进行传递和播发。由于传播特点的不同,不同媒体新闻传播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报刊通常以通讯和深度报道见长;电视则以可视性、生动性更强的视频效果取胜;网络媒体则以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为显著特点。与其它媒体相较,广播新闻具有如下的特点与优势:1)广播新闻能以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满足受众低成本消费的需求;2)广播新闻能适应各层次文化要求,用声音、语言魅力实现新闻的信息传播和价值体现;3)广播新闻可以实现动态收听,具有更强的易听性,可随时随地收听;4)广播新闻更具时空穿透力,其不受新闻内容的地域限制,也不受时间的影响,可对新闻信息进行快速的报道、解读,实现对新闻受众的快速服务。
当然,与其它媒体相比,广播新闻的弱点同样也较为明显。新闻信息的速度比不上网络媒体;新闻信息报导的深度,以及报道篇幅、资料的广泛性难比报刊杂志媒体;新闻报道的视听效果也难与电视媒介相比。所以,要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立足,广播新闻就必须直面挑战,吸引并保持住更多的受众。关键是切实加强和提升广播新闻传播的效果,避免内容同质化困扰和单一传播形式的限制,实现广播新闻严肃、活泼的报道。
2 提升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措施探讨
2.1 以“大新闻”意识的树立为前提,打造主流新闻传播的有效途径
广播新闻栏目的内容常常集中在以下方面:1)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要活动、会议等信息;2)当地出台的相关政策、上级领导的决策及执行效果;3)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报道。可以说,以上新闻信息虽然信息量较大,具时效性和权威性均较强,但由于这些新闻信息取向常过于宏观而忽视微观。受众虽能及时地对当地各类新闻进行了解,但更突出的往往是新闻的喉舌功能,大量新闻内容属于“灌输式”传播。在广播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报道的主流作用和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受众,用新闻传播唱响社会主旋律。对于一些具备引导社会舆论的新闻内容,应当掌握合理的传播方式,突显出具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
例如:可从广播新闻采访形式上对新闻报道加以改进,适当增加记者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让处于新闻中心的当地党政官员有直面媒体,让其畅谈思想,实现通过广播媒体与民众深入沟通。这既能体现广播媒体的调查和报道能力,也能更加立体地展现当地官员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增加新闻中的人情味,使新闻得到受众的认可。当然,要实现这些,必须突破传统新闻报道模式,运用更加富于感染力、变化更强的语言,增加报道的亲近感和吸引力,从而实现主流新闻的充分报道。
2.2 广播新闻要着力打造更为亲民的风格,提升新闻报道的效果
作为广播的传播途径,声音在新闻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新闻广播节目的不断发展,突出平民化传播理念的呼声日益高涨。广播新闻只有营造出良好“亲民”风格,才能更加适合地区性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体定位。如利用谈话形式对新闻进行报道;在某一具体新闻板块中不设专业主持人,由采写记者来播读稿件,并在新闻事件阐述中适当加入点评与采访感言;在采访稿件的创作中,也应适当使用部分流行语言,注意口语化,以用更加贴近受众生活的语言和更加到位的新闻点评提升报道效果。
此外,要做好广播新闻报道,就必须了解受众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从新闻价值出发进行新闻选择,选择热点、难点,听众欲知而未知的话题。在充分反映他们意见的同时,把人民群众想说而不敢说、不能说、说不出来的话说出来,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有效性。
2.3 实现与其它媒体的合作共赢,也是增强广播新闻有效性的措施
在泛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己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广播的媒介融合既表现为广播媒介之间的融合,也表现为跨媒体即广播与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之间的合作,不同媒介的融合以及通过传播形态与信息内容的重组和整合,使广播受众的接受方式和媒介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推进了广播节目形态的全新变革。
1)广播媒体间的合作。由于广播受众的新闻视野逐步扩大,广播联盟应运而生,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形成一张巨大的联系网资源共享,这种共享模式使广播新闻运作更加低成本和集约化;2)不同媒体间的合作。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原有各种媒体间的竞争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媒体自发的结成了“竞争的盟友”关系。如,不同媒体进行战略性联合,共同开展某一大型采访活动;3)记者共享。就是说当某一事件发生时仅有一名记者进行采访,他同时给不同媒体供稿,从理论上来讲,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采访成本。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传播策略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多媒体性
信息技术、广播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旧媒体之间相互融合,为信息内容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内容也呈现了新的姿态,信息生产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的呈现,传播方式也出现了不同。在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中,单一的传播途径难免会出现新闻趋同化、内容娱乐化的倾向,为了迎合收视率,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视野过窄,同时针对突发性新闻的应对也缺乏一定的能力,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并且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带有主观性,使得新闻对民众的吸引力降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内容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技术性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体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技术性。媒介融合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成为新闻传播的技术保障,新闻传播越来越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只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保障的新闻传播和媒介,才能达到新闻快速和广泛传播的目的[1]。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参与到传统媒体新闻制作和传播中去,利用视频等方式,促进新闻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
(三)系统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呈现系统性特点。在新闻传播中实现由传统的权威性媒体进行广泛报道,由新媒体进行细节报道和实时报道,新闻传播更加呈现系统化的特征。在传统媒介背景下,受众只能单向接收信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二者的优势,填补二者在新闻传播上劣势,并实现新闻传播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四)互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观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内容进行互动,通过手机客户端、网络平台等等实时关注新闻事件进展,并进行即时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2]。互动性将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新闻传播的广泛性离不开新闻即时互动。传统媒介缓解一般没有条件去关注观众的反馈,或者观众的反馈较慢,在新闻传播中缺乏民众对新闻内容的意见和看法,大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缺乏民意反映的平台和渠道,部分新闻关注度不够,都会影响到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五)介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和媒介会更加呈现一种多样性特点,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会是一种全介质的传播,新闻传播既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以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利用多种介质实现新闻的广泛传播。
(六)私人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个人也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因此新闻传播又具有私人化的需求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比如网络、手机新闻APP等,可以根据用户平时的使用习惯,推送相应的新闻内容,比如生活、财经、国际等等板块,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同时促进新闻内容的传播。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效应
(一)长尾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会产生长尾效应,由于大多数的传播媒介仍然采取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电视、广播等等,其余的传播媒介大多为网络媒体,新媒体发展时间短,市场占据的份额较小,但是发展速度快,在新闻行业逐渐占据了长尾区域,传统媒体也逐渐向新媒体方向扩展,比如在微博平台经营自己的公众号等等,运用网络媒体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提升媒介融合的发展空间[3]。
(二)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叠加效应是利用多种媒介,有效融合各种媒介和传递方式,提高新闻的覆盖面,使其更加具体而广泛,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比如在夏季一些自然灾害报道中,在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等媒介对自然灾害的广泛报道外,也可以在微博公众号和论坛上对自然灾害报道详细和具体地进行报道,群众可以对事件进行了解,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扩展新闻的影响区域,最大程度上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三)窗口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获取和传播新闻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新闻价值,在互联网技术保障下,新闻报道可以更加全面,并及时进行下一步的报道,提高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四)波纹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相似的新闻内容也会被不断提起,在众多媒介影响下,相似新闻都加快传播速度,人们也会去了解新闻报道,对新闻内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促进媒介融合渠道的多样化,也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4]。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策略
(一)新闻内容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要提升传播速度,就要重视新闻内容,内容的多样化是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稳步发展、吸引观众的基础和前提。受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的限制,媒体在获取新闻内容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媒介多样化的今天,新闻传播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介,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及时、真实。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介收集和整理新闻信息,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全面具体,满足新闻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减少传统的新闻背景下的新闻重复的问题[5]。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报纸、广播等更加侧重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官方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内容上更加趋近于细节报道,可以使民众获得更加全面的新闻内容。
(二)注重新闻媒介的新旧交融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新闻传播,需要将新旧媒体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新闻核心内容的真实性,利用新媒体来加快传播速度,获得第一手资料,拓宽新闻传播范围,并从中更新新闻资料和信息,将观众引导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吸引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关注度,提升对新媒体的认可度,为新闻传播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6]。
(三)注重新闻的层级开发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要打破传统媒介束缚,不断改进,向层级开发靠拢,进行多种媒介的融合,深入挖掘新闻内容和资讯,对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报道,体现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传统媒体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支持,利用影音和视频表达出来,还可以在网络中与网友进行互动,对人们对新闻内容的看法进行深入挖掘和报道,满足公众的互动需求,也可以深入对新闻内容进行分析,提升新闻质量。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要多利用各个媒介的优势将新闻内容完美地呈现出来,利用各个媒体的特点,做好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介,从而发挥各个媒介的优势,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为全媒体生产模式。
篇10
关键词 有声创作;咽喉要道;传播质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74-02
新闻是广播宣传的主体。播音工作则是广播宣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努力地总结新闻播音的经验,探索新闻播音的规律,提高新闻播音的质量,以适应新闻改革的形势,就必然成为了全体新闻播音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1 广播新闻播音的特点和优势
播音,从广义上讲,是指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所进行的一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
信息的活动(它包括各种声音、音响、音乐、语言、文字、图像等的传播)。
播音的声音通常是具备了清晰准确、圆润动听、朴实大方和富于变化这些特点。
而广播新闻播音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播音,如评论播音、通讯播音等。新闻播音的特点可以直接概括为八个字:“用事实说话,以新动人。”新闻广播中的有声语言,包括播音员的有声语言、记者采访的有声语言、采访对象的有声语言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播音员的有声语言。新闻广播有声语言的优势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者就是播音员。
首先,播音员大都是经过发声方面的训练。他们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悦耳,口齿清楚,这对于新闻的传播也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播音员大都经过播音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常有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优势。记者写的稿件自己不一定能播好,而播音员播读稿件的时候却能播得有条有理、声情并茂,这也是记者与播音员各司其职、各扬其长,互相协作的良好结果。
2 播音员如何运用播音特点进行播音创作
“用事实说话”在新闻播音中的体现首先是真实感的获取并表达的问题。“以新动人”的“新”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新发生的值得报道的人或事,另一个是新发现的值得报道的人或事。“新”从写作角度上可概括为时间新、内容新、思想新、角度新。
新闻播音不是新闻稿件机械式的再现。新闻播音是再创造活动,是播音员从新闻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印发出来的,并涉及到新闻播音受众、新闻节目的形式和播出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复杂创作思维活动的过程。新闻播音语言则是这一复杂活动结果的外部表现。由此,对于新闻播音的新鲜感的研究并不能把稿件当作唯一的因素,而应以稿件为主要因素之一去看待,同时,还要考虑到和新闻播音有关的其他因素,并加以分析运用。
2.1 时间新、时效性与新鲜感
时间新是时间发生和公开的时间差。时间差越小,新鲜性就越强。时效性是指采、写、编这个过程的工作效率。时效性越强,时间新这个特点就越突出,新闻事件的新鲜性就越强。而时间新这个因素对播音员的感官刺激最为明显,最容易印发播音员的新鲜感,也最容易振奋播音员的精神,极易引发播音员把现场情况迅速向听众报告的迫切情绪。
2.2 内容的趣味性、重要性与新鲜感
新闻的趣味性指新闻内容能引起广大听众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内容必须是对于人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益的,积极健康的。在一个看似平凡的新闻稿件中迅速、准确地抓住其重点,这是新闻播音的一个难点,也是引发播音员的新鲜感,提高播音质量的一个
关键。
2.3 稿件的形式与新鲜感
在新闻播音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引发播音员新鲜感的诸多因素中,稿件新颖的表现形式首先能引起播音员的创作兴奋。在其带动下,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随之而来,这就是稿件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起到的作用。
2.4 听众与新鲜感
听众是新闻播音成果的需求者、接受者,同时也是播音质量的检验者。听众对于我们新鲜感的引发、加强、巩固、再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播音员在再创作过程中,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出人意料,是新鲜感产生的又一具体体现。
新鲜感的产生固然带有突然性的成分,但却是播音员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积累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播音员将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新闻播音再创造的活动上,在认真思索,艰苦探求中产
生的。
3 电视新闻播音的规范及准则
电视新闻播音区别与广播新闻播音的主要一点就是,电视新闻播音指的是播音员在电视屏幕上面对观众直接传播新闻――即所谓口播,或在电视画面背后运用声音传播因为――即所谓配音。这是新闻播音所没有的特点。
就直接传播或口播而言,还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播音员坐在播音室里出画面报告新闻;另一个是由播音员进行的现场采访报道。
电视播音员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位置又是怎样的?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解释。首先,“信息提供者”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或编辑被称之为“间接传播者”。其次,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发生在间接传播者和直接传播者之间;另一个是直接传播者和观众之间,如在传播过程中,播音员对语言符号、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把握和运用不准确而损害了传播效果等。第三,作为传播对象,电视观众对节目内容绝不是被动的、单纯的接受者。最后是自然、社会之环境。
电视新闻中的语言符号就是指能够表达意思或传递信息的文字。播音员所播出的新闻稿件、解说词等都属于语言符号。类语言符号指人们讲话时的音型和功能性发声,属于音型的要素有音色、音量、语调等。属于功能性发声的要素包括习惯性的“啊、嗯”等附加语。而非语言符号主要指播音员的服装、化妆及演播室的背景布置等。
它们区别于类语言符号最主要特点就是只能依靠视觉而不是通过听觉来被感知。同时也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如何能让非语言符号发挥到最佳作用,需要掌握几个
准则。
1)作为单纯信息的传播者,播音员的表情很重要,不能过度起伏、过分夸张,反之,也不能呆板冷漠,死气沉沉,最好的表情就是尽量使面部表情趋于平和自然为好。
2)衣着正式、考究乃提高电视新闻播音员这一“消息来源”之可信度、加强其真实感的一个必要途径。另外服饰的颜色、款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笃信宗教、拥有久远文化传统和政治上十分敏感的国度里。
3)“淡抹”强化与“浓妆”。播音员之所以要化妆,主要是由于他们总在各种冷光灯的强光下工作,不当的妆容可能会给播出带来相反的不良效果。
4)用目光和观众进行交流,从而让观众真正感觉到播音员是在同他们本人交谈,最终达到增进传播效果的目的。
无论是广播新闻的播音还是电视新闻的播音,播音都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非“只要嗓子好、认识字、照着念就行了”的简单逻辑,这种错误观点也是基于各方面对播音工作的宣传普及方面的忽视欠缺、不够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期待通过本文的认识和体会能够让读者对新闻播音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共同将新闻播音事业传播的种子撒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赵秀环.播音主持艺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