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

篇1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涵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指一个人心理上发展健全、 具有正常的智力、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稳定的情绪。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具备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能适应各种竞争,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六个方面。

2、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1)学业问题。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而言,刚刚从高考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很多学生如释重负,开始享受生活,对很多专业课程明显不适应。而高年级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功利化,所以,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觉一片迷茫。

(2)情绪问题。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是,当代社会,很多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他们或者自卑、或者孤独,或者妒忌,更多的是焦虑,而且还无从找寻焦虑源,很多学生陷入了自我困惑之中,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成人成才。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没能抓住重点

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习惯把教育对象和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学生身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采取堵、截、防的态势,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性发展重视不够,所下功夫明显不足。

2、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没能产生实效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但是高校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使这门课程更倾向于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心理学原理和概念,忽略了其实用性和实效性。

3、专业师资队伍缺乏

高校中,具体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一些德育和政工干线上的党团干部。他们非心理学、教育学科班出身,自身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还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政治工作来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呆板,学生不买账,收效甚微。

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管理对策

1、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管理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艰巨而复杂,需要学校各层面人员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因此,从宏观角度看,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大体系。家庭是学生的港湾,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家庭的助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的阻力会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阻碍,社会是学生的最终归宿,对社会的主流的认同,是学生成长方向正确的关键;而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同,会导致学生的成长轨道出现偏差,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优势,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更具有实效性。

另外,在学校内部来看,应构建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院系、班级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他们任务和分工的各有不同。只有让学校、院系、班级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区别,向大学生正确解读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有序的进行。

2、丰富和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以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为主要环节和渠道,结合课内和课外,通过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面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2)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入难”的步骤,通过设计各种情境和活动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升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的需求。

(3)开设心理辅导工作工作室,定期或不定期的开设专题讲座。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给予心理指导,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帮助大学生独立生活,具备社会环境适应性,学会处理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人际交往关系、恋爱问题等等,帮助大学生解决适应性和发展性的问题,获得成长。

(4)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如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和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机制帮助贫困学生渡过求学难关。开设学习与考研辅导班,帮助有学习困惑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搭建就业平台及时可靠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为大学生心理减负减压。

3、以专业师资力量为核心,建设高效能的师资队伍

篇2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特征都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微博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备受大学生喜爱,并且在大学生中间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利用微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微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26-02

当前“90”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校园的主体,并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和新的学生群体特征都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受到严重冲击,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交流工具,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将微博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1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并且在当前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显得越发苍白无力,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也是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而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1.1 微博创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沟通载体平台,以期便利性、人性化和多样化的优点迅速成为人们喜爱的产品之一,并且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影响和巨大潜力被众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认可,微博的出现及其广泛的影响力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路和新的教育方式.很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研究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微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1.2 微博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心理咨询、心理课程教育等单一的、刻板的、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微博能够利用互联网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所有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多个方向、多个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教育方面,过去设立心理咨询室的方式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当代的“90”后学生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尊心,很少会有学生会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如果教师强制或者是有方向的针对某些学生或者某个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又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产生强烈的抵制情绪,而微博能够便利心理咨询的渠道,学生通过互联网不用与老师面对面就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并且互联网的虚拟性能够有效的保护学生隐私,让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产生安全感,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提升.

1.3 微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

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性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对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近年来的相关新闻报道来看,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走向了犯罪、错误的道路,这表明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无法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朝着健康、正面的方向发展,过分强调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刻板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资讯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缩短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种相对比较平易近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用学生认可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不仅是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也是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4 微博能够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不利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消极网络文化和不良信息对学生们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校可以开通公众微博帐号让学生加关注,并在这个公众帐号平台上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介绍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网络资源充分的整合起来,向学生介绍弘扬正能量的网站、影视作品以及论坛网站等.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关注、总结大学生在微博上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措施,根据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给与他们专业的建议和引导.微博还成为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能够从各个方面抵制消极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2.1 利用微博扩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空间

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有力突破了过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向学生推广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上,而且还有视频、现实案例分析、网站资源甚至是影视作品等等,有效的刺激了大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微博克服交际障碍,及时的将心理问题反馈给教师,进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留言、私信和评论等形式表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会用微博创新自身的工作方法,通过总结、分析学生在微博评论、微博留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第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微博运用水平,包括微博的各种功能运用和提升运用,既要会用微博推送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有趣的教学资源,还要利用微博建立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讨论区等等,让学生在微博这个网络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并能与其他人一起就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沟通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另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在微博上为学生提供人际关系处理、自我情绪调控和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等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2.2 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是存在心理问题,并且有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认为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十分“丢脸”的行为,因此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利用微博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不用与心理咨询教师面对面,也不用害怕被别人知道,能够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吐露自身最真挚的感情,有利于教师正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心理辅导.首先,在高校微博平台上构建“心理咨询”板块,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可以将“心理咨询”这样直白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心灵家园”、“心灵鸡汤”等,提高学生对这个板块的好感.其次,要选派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这个板块进行维护,通过微博学生进行直接的互动,通过“非面对面”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的方向积极发展,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网络沟通技巧,提高网上心理咨询服务效果.另外,还要利用微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知,将微博网络咨询和实际咨询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3 形成健康的高校“微博文化”

“微博文化”的健康发展既是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高校采取措施形成健康的“微博文化”,通过舆论导向、文化导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影响.首先,高校要加强微博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监督和限制,在微博转发过程中严厉杜绝出现扭曲原文、曲解原意的行为,对那些虚假、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证高校“微博文化”的规范性.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微博监督机制,倡导微博道德,引导学生在微博上开展正面的、积极的讨论和留言,鼓励学生参与到高校微博平台的维护中,让学生加入到微博信息规范和监督的队伍当中,检举不良信息,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微博文化”.另外,高校要可以通过微博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例如“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竞赛”、“你认为心理健康的十大表现是什么”等等,通过有趣、健康的微博活动积极营造有序的微博文化,提高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

3 结语

微博是一个新型的网络沟通和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当前最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产品之一,将微博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微博平台,利用微博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营造积极健康的微博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宁.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分析[J].社科纵横,2014(2).

〔2〕费丽莎,闫淑玲.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5).

〔3〕魏伟.浅谈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7).

〔4〕郭学军.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社会;教育体系;策略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至今已超过三千万,居全世界之最。高校学生已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频频见诸报端或充斥网络的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新闻,更使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度重视。自“十一五”以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是与日俱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新形势下,如何及时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便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的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从而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内容与功能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普及,其中包括端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态度;二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这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包括提高调节适应能力、塑造优良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减少心因性疾病的出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包括医学型、教育发展型和教育综合型三种模式。在我国心理咨询界,最早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医学模式,到了九十年代主要转为教育发展型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学者又倾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学校心理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心理、身体上受到伤害的人数激增,由这部分人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极大问题,各国政府转而寻求心理学的帮助,从而使心理学这门学科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心理学在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学校开始引入专业的心理学家来担任心理辅导工作者,将专业人士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中来,许多国家甚至建立了一套从小学至大学的完整体系。

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80年代,党和政府曾出台过一系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客观来说,这种成就和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需求尚不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简单化、对象局部化、认识片面化、目的功利化等。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存在以补救性教育为主的倾向,重心理治疗而轻发展性教育,大把的资源投入到对已发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极端心理事件的处理上。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高校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尽量避免以强制措施去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视角下的转变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谐校园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优美舒心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等。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还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以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能力、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及各管理层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里。

篇4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7-00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缺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而在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师没有相关的证件,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当前,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在一些高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是一种摆设。

3.重视不够。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一方面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力度不够。

4.投入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进行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软件建设,如聘请心理健康教师等。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5.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一些教师心目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他们的责任,应该是心理学教师,或者是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职责,其实不然,每个大学教师都有职责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问题。当前,有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归属于学生处,让学生处进行管理和经营,有些高校将其隶属于学科部门,没有将其设置为独立的教育管理部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第一,思想上重视。学校主管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与老师等都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第二,经费投入。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硬件方面扩大经费投入,如购置心理咨询中所需要的音乐按摩椅等心理咨询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的经费投入,如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同时加大对师资的培训与教育。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对大多数教学类型的高校来说。那么,在高校教育中需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一,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当前,很多高校只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选修课程来对待,甚至有些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笔者建议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并设置为几个学分,纳入学科课程设置中来,提高其学科地位。第二,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学习等热门的话题联系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状态,关注大学生比较重视的就业问题,将这些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与大学生联系起来,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3.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理论渗透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4.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其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之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

5.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大学辅导员要求既是能充当心理咨询师角色,又是能充当职业规划师角色。高校在选聘辅导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核大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建议建立大学心理辅导员制度,选聘的心理辅导员既可以是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专职辅导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员制度,让大学生辅导员正确与大学生交往与沟通,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旦发现问题,便能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做好“护花使者”。

6.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制度。第一,在大学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对大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大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第二,入学后,进行心理健康抽查和复查。进入大学后,经过大学教育,特别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怎么样的?这时候,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抽查,普查,来复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教育、纠正和治疗。第三,毕业阶段,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于毕业班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变化较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这个阶段,教师不能放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需要对毕业时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评估。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没有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怎么会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因此,需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第二,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加强高校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发展。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终身学习,需要进行在职培训。因此,高校需要安排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轮流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4):120-121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26-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网络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全面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入,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各种思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否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市场经济建设中缺乏道德、诚信,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欺诈行为充斥着市场;社会上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在公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等。种种落后腐朽的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更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困难。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易使用极端的方式;心理年龄偏小;对社会的恐惧;责任感不强等。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很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案例

大学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由此慢慢独立、成熟。心理学家认为,青年转变为成人的过程是非常艰巨、危险的。他们面临人生发展中很多重大的难题,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与矛盾。此外,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等都可能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严重的还影响社会的稳定,给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近年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都是惨痛的教训,给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药家鑫案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令人震惊,他在陈述杀人理由时说到“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他的行为,大多因为是恐惧感,但是很多新闻报道忽略了一个细节:药家鑫的车上有一把刀,人出门带刀干什么?药家鑫的家庭条件不错,生活没有压力,那究竟是什么事会让他这么恐惧?我们由此可以推测药家鑫在生活中有一种危机感,他的行为是极端的,是极端的“自卫”,他不是担心外界攻击,而是放大了对未知的恐惧。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未知情况的恐惧,在未知时很容易往坏处想,药家鑫已经恐惧到极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大学生本身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没有烦恼、困惑,这种错误的看法使大学生在遇到不良情绪、失衡心态、压力过大等情况时,就不会认识到自己正遇到心理疾病的困扰。

2.从高校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绝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教师及相关课程。仅仅做一些宣传,根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课程还不完善,没有权威的教材;缺少政府和教育部门支持,发展的持久力不足。

3.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重视度不够,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部门隶属学生处、党委宣传部、校医院等,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

4.从具体实施角度来看,仅限于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半路出家,知识落后,没有专业知识。仅认为通过咨询就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凭自己的经验、热情判断,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1.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原理。既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坚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要加强各方面的发展,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统一。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坚持科学性原则,排除伪科学、封建思想、唯心主义,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在高校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进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增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助的能力。

2.实行普及式教育、针对式教育、自助教育三者的结合。普及式教育适用于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针对式教育适用于解决部分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自助教育是大学生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把三者统一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入学时就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地记录其心理状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系统化、规范化。

4.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网络上搜集并分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搜索国内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因为部分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感到难以启齿,所以要在互联网上开设匿名咨询,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在网上为大学生解答困惑,同时,网络的使用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高校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培养一批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队伍,负责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2.积极发挥教师、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为教师、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辅导员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加强自主创新

1.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增强预见性,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2.加强模式的自主创新,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的心理健康模式,不教条地照抄西方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模式”。

(五)高校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高校可以采取观看影视资料、讲座、交流会等方式,给大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性格内向的学生活跃起来,使心胸狭窄者变得宽容起来,在情绪上不大起大落,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问题随之增多且复杂,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所学。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会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6).

[2] 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3.

篇6

频发,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加爵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各界也开始引起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那么学习成绩再优秀都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来自社会、家庭、感情、金钱、诱惑等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学 研究

现状 完善对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03

一、 引言

目前,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休学、精神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等各种现象非常普遍。国内外甚至出现了非常轰动的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杀害舍友、同学的事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尽管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各大高校也展开了相关教育课程,然而其成效并不显著,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突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管理存在问题

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所属部门、行政级别各有不同,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异[1]。调查显示,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存在双重从属关系,管理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收费不标准等等,这都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难以正常运行并发挥其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学校招募的学生和兼职老师,时间有限精力不足,管理能力不够,这并不利于机构的管理和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富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一直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块短板。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多、专业能力不够、缺乏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团队的构成有专职心理教育的教师,也有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调查显示,这其中专职教师占据着非常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由医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兼职教师时间精力不足,专业程度不够,专职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三)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大环境使然,人们的意识并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近年来也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案件频发才让人们逐渐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设置不完善,利用率较低。调查显示,90%的高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然而其中78%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利用率非常低[2]。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依靠划拨和收费,投入较为随意,学校管理不够导致经费投入渠道较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完善对策研究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课程又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既独立成一门专业的学科,尤其独立的教育方式和专业的教学理念,又渗透到其他教育活动中,对学生间接地产生影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心理情况进行。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到: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业还是生活以及日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需要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和教育,让学生对其产生充分的重视。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这是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再次,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它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不是催眠,它需要具有专业任职资格的心理学教师进行课程的教授。对学生全面的了解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项课程、一次讲座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开展,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人文关怀、教学环境、交流沟通甚至是干净的教学环境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它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心理问题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他人的健康,所以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科学合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科学合理设置教育课程、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创新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等等都是合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传达正确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基础知识。课上教师要强调心理健康的特点和人格的可变性特点,将个人看做一个动态的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都是正常的。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理念是大学生学习的前提。其次,开展活动侧面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自我。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要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开发引导,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再次,掌握科学合理的心理问题调节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的心理教学知识对学生传递科学的调节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例如,掌握一些日常缓解压力的小技巧,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解压的途径等等。最后,增加现代化的心理问题调节方法,可以结合时代的特点开展有效的丰富的方法,例如开展网络教育、组织活动等等。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不断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重视起来,积极设置相关专业,采取专业的方法进行培养,为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其次,建设教学培训基地。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时俱进方能更加适应社会。这就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职业素养、案例分析等等各方面进行培训,通过正规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并且一定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现状进行培训。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教师很难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再次,分类开展培训工作 [3]。将培训对象分为专业和兼职教师进行分布培训,培训一定要具有周期性,同时要进行培训效果的检测,为下一次培训提供改进的依据。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选拔优秀的、有潜力的教师出国交流,吸取国外的丰富的优秀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研究。

必须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师资团队,并且持续不断培养下去,不断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不仅仅要保障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要加强管理转变当前兼职教师为辅,专职教师缺乏的局面,扩大专职教师数量,明确专职教师的管理,从职称评定、发展方向、教师管理等等多方面加强管理; 这就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激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法工作和政策引导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划拨和学生收费,渠道窄来源少导致缺乏教育经费。因此国家应开展多种渠道扩充经费来源,采取帮扶措施、校企联合,积极鼓励企业资助,设立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资和帮助。其次,确定教师配备标准。师资队伍是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各大高校配备的教师良莠不齐,教学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确定一个最低标准,各大高校按照标准执行,方能整体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明确必须课程。政策应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课程,避免各高校根据自己意愿设置课程,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针对性。 最后,加强立法工作的推进。确立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人才。此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工作是保障工作进行的有效方法。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测、评价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2006(5).

[2]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2008(5).

[3]傅芳香.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6(5).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工作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建设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维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1.落实领导体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于2005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于2007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小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工作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督查,并负责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奖惩机制,以确保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落到实处。学校定期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上举措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健全规章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整、成熟、合理、科学、先进的制度,反映了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机制,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的思路、模式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境界与综合水平。我校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实施办法》《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学生心理档案管理规定》《心理委员工作手册》等系列工作制度,为做好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3.加大经费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设施、心理咨询场所建设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目前,中心有预约等候室1间,个体咨询室2间,沙盘治疗室1间,团体辅导活动室1间,心理测评室1间。同时配备了瑞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系统,箱庭(沙盘)治疗设备、心理减压训练系统、情绪宣泄(调节)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管理系统。良好的环境和先进的设施,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注重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校对此始终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度、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力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加强专职队伍建设,发挥咨询中心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其次,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加强学生骨干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二、构筑“五维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1.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构筑“教育”维度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立足正面教育,主要围绕“四学”开展了以下工作。

(1)课堂牵引规范学。2005年,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所有新生入学后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校还面向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等系列公共选修课,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2)主题教育引导学。自2007年以来,我校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连续成功举办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橱窗、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多项富有创新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并蕴含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特色活动。

(3)新型媒体拓展学。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职能,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心理咨询中心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网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从心理专题、心理测评、心理知识、趣味心理等多个角度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在校报开设“心理氧吧”专栏,刊登相关指导性文章;在校广播站开辟“心灵有约”栏目,畅聊大学生心理话题。通过对新型媒体的充分利用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新平台。

(4)课外实践锻炼学。2004年,我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舒馨心理协会”,心理咨询中心一直给予协会很大的支持,让其成员协助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积累经验。经过几年的发展,“舒馨心理协会”不断成熟、壮大,在学生中的影响日渐深远。

2.坚持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构筑“咨询”维度

心理咨询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具体和最直接的工作,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作用。我校多年来坚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服务,及时化解潜在危机。

3.坚持三级工作网络有机结合,构筑“服务”维度

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咨询师与辅导员相结合、教师与学生骨干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我校一直着力构建三级工作网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二级网络: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三级网络:学生“心灵使者”“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的建立不仅弥补了当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数量的不足,更有助于实现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真正过渡到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矫治性为辅的工作目标。

4.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构筑“排查”维度

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我校始终坚持心理普查与危机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并实施动态监控,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5.坚持理论研究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构筑“研究”维度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坚持政策上倾斜、经费上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学相关课题研究。2007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共承担相关课题17项,公开60余篇,获奖成果3篇。同时,在教育教学研讨方面,咨询中心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每位教师将各自工作中的特殊案例、上课心得、中心活动等方面的收获进行交流和分享。

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结合时展特点及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特点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方法,努力开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真正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丽云,樊富珉,梁佩如.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心理辅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篇8

最近几年以来,有关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此来加快推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一样,独立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基本上也是采用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沿袭消极心理学等模式把矫正大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其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事实表明,以这种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无法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而且也无法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进行有效发展,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高。要促使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须彻底改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现状,以积极心理学替代消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引进积极心理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基于此,以下结合独立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独立院校自身所具有的自主管理形式,从积极心理学这个角度,’就如何做好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在上世纪末,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国外著名心理学家Csikzentmihlyi和Seligman。从今天来看,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上那些最为有效和最为完善的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为依据,对人类的美德及力量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心理学思潮;自Csikzentmihlyi和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以后,对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并投入其中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日渐增多,致使积极心理学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积极心理学这门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不仅需要心理学家要以欣赏性的眼光来看待人类身上所隐藏的潜能,而且还要求心理学家要用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人类的所有能力和动机,这显然与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的潜能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当前,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人类积极的体验和情绪;人类的个性特征;人类积极的情绪和健康;如何有效地进行天才培养。有关人类积极的体验和情绪这个方面的研究,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有关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灵快乐,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内容,而且在这个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此外,对于人类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点研究内容;在实际当中,由于保持乐观的情绪,能够使人尽可能多地朝着好的方面看,因而对于如何让人类更多地保持着乐观情绪的研究,也日渐引起积极心理学的关注和重视。实践表明,让人们长期保持着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状态,可有效促进他们的生理健康,对于人们心理资源的增加及个人心理能力的提高,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

1 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量事实显示,与公办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比,独立院校学生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我国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我国有专家专门做过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公办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的低;这位专家认为,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所以比公办高等院校学生来得低,最主要的是这些独立院校学生有着更大更多的心理障碍,有关焦虑、抑郁、自卑及失落,就是他们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同样也有专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独立院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普遍差于公办普通院校的学生,例如,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学生所占的比重,独立院校为8%左右,而公办普通院校仅为3.1%左右。但是,就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其他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独立院校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能力,故他们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公办普通高校学生好。综上可知,当前独立院校学生更多的表现为:具有比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其人际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自我认同感比较低;择业心理较为自卑。

2 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以单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主

有些独立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人为简单化,主要基于学生的心理障碍来予以咨询和必要的矫正,这种教育模式仅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发展需求,显然无法予以满足。正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单一,而没有做到有效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致使独立院校学生长期存在着比较差的心理健康意识。

(2)以简单化的德育教育模式为主

独立院校更多的是采用企业化这种经营模式,此外,因其教育资源有限且投入力度也不多,以至产生无法深入理解学生心理健康内涵的情况,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更多的是采取简单化的德育教育这种模式。可想而知,独立院校这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显然无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针对独立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应积极主动地探索有效措施,尽快建立起与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相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有效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心理学特别重视良好心态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关注,这正好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因而可把积极心理学引进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以此来提高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 基于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有效整合

独立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以此来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各个要素,把以往的疾病预防目标改变为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从而达到有效改变以往那些消极价值取向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以主导教育模式来替代以往的个别咨询方式;要把工作面扩展到全校师生,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新生一入校,就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积极的心理辅导和训练,这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而且还有利于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预防和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有效完善心理健康的认知

就独立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单纯采用以往的治疗心理疾病及矫正心理问题等方法,已无法确保学生个体达到真理的J心理健康状态;因而基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双管齐下,在对独立院校学生进行治疗和矫正过程中,必须同步发展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因此,作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一定要予以足够的理解和接纳,把以往那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和肤浅认识,予以有效改变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能在全体学生之中进行积极深入宣传,使独立院校全体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并主动接受它。在具体操作当中,一定要充分应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理念,要充分意识到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表现为无病态,更多的应表现为具有极为积极又丰富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主动发展自身的那些积极人格品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并以此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进行大力拓展 实践表明,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独立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健康宣传等三级教育体系当中融人积极心理学。第一,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来实施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以此来营造出有利于独立院校学生发展积极人格品质的适宜环境,从而有效推进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第二,众所周知,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而可尽量多地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融入到独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以此来营造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并让学生能对自身的自尊自信、主观幸福感予以足够的关注和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逐步构建起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在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尽可能地把实践积极心理学应用进去,并充分发挥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例如,在为学生实施心理咨询过程中,可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则融入到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之中,或者在全体学生之中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以这种形式为独立院校学生营造出快乐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辅导的魅力,从而有效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总之,要有效提高当前独立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就一定要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坚持能动、正向的发展观,以促使学生自觉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实践表明,在独立院校把积极教育这种体现发展性的教育模式引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不仅可为独立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思路,而且还可为独立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展示新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个人价值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个人价值

1.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大学生身心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重大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拥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够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依据大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所以,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非常重要[1]。

2.健全大学生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还是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引导大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与判断,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也会提高大学生控制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不会作出极端行为。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临种种压力与困难,而这些困难与压力会让他们经常陷入纠结与矛盾中,导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心理问题与“三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即心理问题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待事物的观念,而对待事物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心理问题[2]。因此,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想要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具备识别技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其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对象身心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为基础,通过利用心理学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3]。从表面上来看,两种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不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能够具有正确的观念与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两种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多采用灌输式方法,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对其进行说教。比如:当发现学生不喜欢与其他同学相处时,辅导员会语言告知多与他人交流的好处等等。但是,现代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生长环境均与过去有显著差异,传统灌输式教育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动向,辅导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并确保方案的针对性[4]。比如: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大学生通过问题填写,了解其心理出现的异常情况,在了解问题之后,及时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不仅如此,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比如: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学习更多排解压力的方式和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以此避免不良情绪对其生活、学习的不利影响。

篇10

2.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目前对未来取向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年龄和性别。对年龄段为10~30岁样本的研究发现,16岁以上的个体比年少的个体有更强的未来取向,且其未来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继续发展。性别方面,男性的未来取向一般更关注工作领域,而女性往往更关注婚姻家庭领域。

(2)人格。低自我认同感、高拖延个性的人,未来取向程度往往较低。

(3)情绪。死亡焦虑与未来取向呈负相关;孤独的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得分相对较低。

(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预测青少年学生的未来教育取向,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未来有更强烈、更坚定的教育渴求。

(5)同伴因素。同伴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取向,积极方面,同伴在其中可起榜样、辅助、建议的作用;消极方面,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物质滥用、反社会行为、逃学和低学业成就等问题,从而使青少年未来取向程度降低。

(6)家庭因素。消极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对未来更悲观,更少有职业规划。与值得信赖的、关心人的、有能力的成年人的交往,父母的积极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积极未来取向的发展。某些环境 (如充满暴力的、贫穷的环境)可能会限制青少年对未来的思考能力,从而抑制 对未来的希望的发展,导致失望感的产生。有研究发现,父母的行为 (如与孩子讨论资金问题)和取向 (责任感、未来取向)会影响孩子经济行为的未来取向。

(7)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如个体生活环境下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和其他规范及期待,会影响个体未来憧憬的内容;个体的未来取向往往也反映了个体所处文化对其的定位和塑造。此外,社区因素、邻居因素、父母工作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 (经济地位)、所遭遇的生活事件、 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等也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

二、如何在未来取向视野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恰当开展理想教育理想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生活理想是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最基本的理想;职业理想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期盼;道德理想是对完善人格的设想和追求;社会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预见、向往和追求。理想作为奋斗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引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故应恰当开展理想教育。鼓励学生要有理想,在树立、追求理想过程中,既要有志存高远的胸怀,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理想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注意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结合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避免过于抽象的、空洞的理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社会实践中通过多感官信息输入渠道接受理想教育,从而在深刻体验中更有效地树立起积极的理想信念。此外,理想教育可灵活、充分借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2.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了解并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大学生未来取向如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职业规划状况,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需要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为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保持较高的未来取向水平,建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而不能仅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或仅在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进行。同时笔者认为,大一阶段是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时期,让大学生在大一时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规划,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生涯规划,如该重点学习哪方面内容,该选修什么课,该参加哪些实践活动等。此外,可通过个体心理咨询途径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通过与学生、任课教师的交流,观察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表现,心理测验 (如职业倾向测验)等途径了解其未来取向,引导其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未来取向。对于低未来取向的学生,教师应多与其交流,并加以引导,使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适时调整未来的目标,但经过深思熟虑确定未来目标以后,最好不要轻易改变,摇摆不定的状态往往会使学生内心充满矛盾,难以安心学习。要充分发挥未来取向的积极作用,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使学生乐观地看待未来;重视学生务实精神的培育,使学生能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3.增强大学生的积极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预防或干预大学生的拖延个性具有积极自我认同的大学生不仅有积极的未来取向,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增强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同感除了需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环境(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外,也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尊重、关爱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如感恩)、自信、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鼓励学生尝试应对挑战,使其在尝试中不断认识自我。大学生积极自我认同感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目标;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学生寻找恰当的榜样供学习借鉴与自我激励;适当表扬和奖励学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为人处世之道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等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由于高拖延个性的人往往有较低的未来取向水平,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可以拖延个性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拖延个性的预防或干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考虑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问题。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情绪调控能力;预防或干预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个性;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使其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培育大学生的心理韧性;适当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4.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从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研究可知,影响个体未来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外因往往需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除了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不良影响外,还可从培育大学生的自立人格着手,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性,减少其依赖性、脆弱性和受暗示性,使其能真正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大学生自立人格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开设自立人格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5.重视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意义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有研究显示, 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验能较好地预测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取向程度及其未来取向质量,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如生存知识、危机应对方法、逃生的本领等;生命价值方面的教育,如 人的生命价值,自己活着的意义何在;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接纳他人,欣赏他人,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可多样化,如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举办生命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看守所、医院、殡仪馆等及相关知识展览;利用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咨询中渗透生命教育。

6.注意同伴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学生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意识,建议学生多和积极向上、职业规划较明确的人交往,减少或不要和社会上那些 不良青年交往,从而使自己能着眼未来,积极向上;建议学生营造积极的寝室氛围和班级氛围,为自身心理成长营造积极的人际环境。构建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并持之以恒。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般由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小组成员和寝室心理信息员等构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由于身处学生中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更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对同伴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此,应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尤其是实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 (含恋爱关系)、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方面,不同年级的培训内容应有系统性和渐进性。可适当安排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跟随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学习,以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践能力。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邀请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助于其学以致用、提升素质。

7.重视社会、文化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取向等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会受挫伤,对未来可能悲观、迷茫。女性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往往也使女生自我控制感缺失,降低其未来取向。因此,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考虑并积极应对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文化因素对学生未来取向的无形影响,充分发挥积极文化的作用,减少消极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着力预防消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家庭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未来取向,因此,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辅导员可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其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父母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树立起积极的榜样,父母对于未来是悲观失望还是积极向上,往往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的态度是忧虑还是乐观;父母不能包办孩子的未来,应尊重孩子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婚恋选择等。

8.重视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应鼓励其树立梦想,积极期待未来,努力把握现在;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遇到困惑时,学会求助他人。对于有行为问题 (如欺负行为、网瘾、酗酒等)的学生,应引导其多思考问题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灵活运用内观疗法,让其就内观疗法的三大主题 他人为我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进行反复思考并记下所思所想,使其产生积极的内疚感,实现积极的改变。对于特困生,要让其克服自卑、自弃、自我封闭心理,树立起奋发图强的决心。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要帮助其克服对未来高枕无忧的乐观偏差,打消其 啃老想法,挖掘其潜能,培养其自强自立。对于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可通过提高其未来取向水平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三、未来取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1.高校应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足够支持,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和经费支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教活动 (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有效开展。如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课时和场地;为开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途径之一,但从目前来看,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度还不够,寻求心理咨询的意愿较低。要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有必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借助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 (尤其是那些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的未来取向。而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的实效性,需要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咨询常识,需要心理咨询师提升自身职业胜任力,需要为实施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创设条件,如优化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 (含场地设置和设备、人员配备)等。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幽默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不仅能使教师自身保持乐观,促进自身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减少职业倦怠,也有助于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温馨愉悦的心理咨询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能为大学生幽默感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幽默感的提升途径有:多看幽默影视;博览群书;丰富阅历;和幽默的人交往;多发现和积累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素材;了解并尝试运用幽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行为示范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至少应在两方面起榜样作用:一是积极心态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育自己的积极心态,举手投足间体现自身的良好示范作用;二是人生规划的示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明晰的人生规划,以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明显成效,需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需重视日常生活中与大学生的灵活沟通,对大学生加以积极引导。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辅导员来开展,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和有机互动,也要注意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校园活动等创设条件,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将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创设多样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4.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高校应重视在校园网中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包括刊登心理文章、介绍或在线播放心理影视、设置留言版块进行互动),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提供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大学生将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期计划和心理咨询热线、面询安排,从而有针对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途径开展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通过网络 (如电子邮箱)定期内部发行电子心理刊物等。网络不仅能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能为师生沟通提供平台,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渠道,也能为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提供有效途径。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5.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师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这些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方向背景的其他院系教师及辅导员。某种程度上,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多优势,如可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遇到工作困惑 (如难处理的心理咨询个案)时也可和心理学系教师进行交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之一。

6.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化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如何,与大学生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心理品质及其所处环境有关。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强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育其积极心理品质 (如自立、自信、乐观、感恩、希望感、心理韧性),为大学生创设积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等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 积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