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的身体是幼稚的,心理同样是稚嫩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格外的关注与呵护。如果不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势必会影响儿童健康的成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今后的生活。
一、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实施原则,那么势必会把握不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一)成功化教育原则
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儿童自我认知、积极受教、心理成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不断促使儿童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点滴进步的鼓励下,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认知和情感态度把握。在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注重赏识教育,即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迎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
(二)游戏化教育原则
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坚韧、积极、思考精神的主要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游戏能够带给他们心灵以愉悦,给情绪以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硬性灌输的内容十分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这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策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认知、理解和接受事物,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得更加新颖生动。
(三)持久化教育原则
在很多人看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持久的关注,只依靠某几个教育契机就能够完成。这种观点显然不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阶段的放松都可能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与儿童家长都应该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不能因为各种理由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日常化教育原则
生活是一个充满教育资源的宝库,只有利用好儿童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潜移默化的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能局限在某一节课,也不能机械的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教育者与儿童家长应该充分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儿童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探索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儿童愿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建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
为了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为每个儿童创建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这便于教师全面、动态的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应主要包括:1.儿童个人基本心理状况表,结合家长问卷获得相关儿童心理信息。2.儿童个性特点表。3.儿童意志行动状况分析表。4.儿童社会化心理状态情况总结表。5.儿童心理状况个案追踪记录表。
在创建儿童心理成长档案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针对那些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或无明显问题的儿童,可以适当记录得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那些比较难缠、心理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儿童,则要相对严格细化档案记录,在记录频率上要保持每月3次以上,并且一定时间与家长沟通分析情况,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这样,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就会发挥效用,真正为儿童心理成长服务。
(二)开展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
目前,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可以说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再加上居住条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缺少与同龄孩子玩耍、交流的机会,也不了解何为友爱和谦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养成依赖、孤僻、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也缺乏信心。在幼儿园中,儿童有了与其他伙伴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优势,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让儿童学会互相理解、信任、尊重和接纳,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儿童,提升儿童的自信心,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利用共同参与游戏的机会,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儿童带动性格内向、孤僻的儿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愿望,通过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在活动时将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与性格开朗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儿童内向的性格会得到改善。
(三)设置良好环境营造心理氛围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和感染,尤其是儿童所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隐性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合理、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好的周边环境可以给儿童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协助儿童做好心情的调节。
科学研究表明,柔和的色彩可以使儿童保持情绪平稳,能够精神集中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选用柔和的色彩;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空间划分应该采用半封闭式,在每个操作台之间设置间隔,这样有利于保持儿童心情上的平静,这对情绪易受影响的儿童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种植“心情树”,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红色代表快乐,绿色代表平静,灰色代表悲伤,黑色代表愤怒,每天早上,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照片挂在不同颜色的“心情树”上,这样教师就可以直观的发现儿童的情绪变化,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四)打造家园合作的心理教育平台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纯依靠的幼儿园教育就可以的,它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儿童的了解是全面深刻的。幼儿园应该积极打造一个家园合作平台,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趋于科学化。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薄弱与落后,幼儿园教师有必要指导家长端正育儿观念,使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幼儿园可定期召开家园座谈会与儿童行为分析会,针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探讨,解答家长具体问题,共同思考有效教育方法。对于儿童来说,家长是人生的第一教师,而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教育工作便需要家园共同完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双管齐下,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密切联系幼儿教师,把握儿童在园内的情况,这样一张幼儿园到家庭的大网就能涵盖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工作也会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与家长建立积极的联系,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种家园共建的高度,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自身生活质量也在全面提高,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然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所以要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对于学期儿童,需要重点培养儿童心理素质方面,促进儿童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前儿童不仅需要具有健康体魄,也需要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重点培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结合现阶段儿童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内容:
1.先天心理障碍因素
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其存在智力障碍以及先天畸形,生理方面缺陷、肥胖等。还有各种内分泌腺的活动,进一步导致这一部分幼儿先天便患有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方面障碍。
2.心理因素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每个发展领域都存在相应的心理发展关键期,幼儿从两岁到七岁之间,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己是非标准和行事态度,也会出现反抗行为,对成人的要求,不会向以前那样听话。这个阶段是幼儿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3.自我意识
幼儿早期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对于人格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作用,将会使其在为人处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侧重,也将会直接影响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
4.家庭及幼儿机构影响
对于幼儿一日而言,其生活过程中是没有办法可以离开家庭以及幼儿园,这也是幼儿生活以及学习的基本场所,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幼儿自身心理变化带来直接影响,对于幼儿去适应社会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在家主要依赖父母,在幼儿园则是依赖教师,所以如果幼儿所处环境不融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心理发展受到直接影响。
三、幼儿心里健康教育分析
自古以来人们具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幼”已经从较为单纯的满足下一代物质需求逐渐发展为关注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已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教育行业中关注话题。所以要重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在一日活动中进行渗透
幼儿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都蕴含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资源,要充分利用一日常规生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要倡导玩中学,游戏是独立性培养以及合群性培养的最好方式。
2.心理环境建设
不仅仅需要对幼儿自身安全和舒适程度给予保证,与此同时也需要能够重视对幼儿自身心理环境方面的安全保护,教师以及家长必须要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不去责备幼儿,虽然他们心理年龄比较小,但是幼儿对于这方面的心理氛围要求则较为重要。对于我们而言是幼儿最为依赖的人员,因此需要更多的去站在幼儿自身的角度上去对待问题,不可只凭主观意识,从而觉得幼儿自身年龄比较小,不懂事,进而便不会去顾忌幼儿自身的想法,做出一些伤害幼儿自身的事情。
3.幼儿工作者的素质
现如今对于我国的幼儿教育者而言,教师人员自身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对于传统教育理念而言,已是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幼儿教师人员通常都是毕业于高职专科院校,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幼儿教师来说,依然是存在着十分大的差距,他们对于儿童的表现心理不能做出有效分析以及矫正,也没有办法能够更好做出相应干预和防止,对于一些幼儿园教师在处理幼儿特有心理方面问题过程中,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对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与此同时也将恶化幼儿心理问题。
4.家园共育
篇3
【关键词】 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 情绪稳定; 研究; 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出国)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群体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孤独、自卑、焦虑、冲动、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存在心理健康隐患[1]。延边地区朝鲜族父母大部分出国(韩国)打工,留守儿童数量剧增,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绪极不稳定,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有研究显示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较国内任何地方都严重[2]。对此2013年9-10月,本院心理科受延吉市人口和计生局的委托,在延边地区七所朝鲜族小学,共计3319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留守儿童1854名,非留守儿童1465名,进行“小学生情绪稳定测验”。旨在调查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延边地区朝鲜族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延边大学师范分院附属小学、公园小学、延南小学、新兴小学、建工小学、中央小学、延新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情绪稳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人员或经过培训并熟悉问卷的责任护士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统一指导语,然后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研究人员将学生填写好的问卷当场收回,回收问卷3319份,回收率100%。来自3319份调查对象其样本如下:男1577名,占47.5%,女1742名,占52.5%。年龄10~12岁之间,四年级1187名,五年级966名,六年级1166名。留守儿童1854名,占55.9%,非留守儿童1465名,占44.1%。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采用“小学生情绪稳定测验”,该量表适用于六年制小学生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及五年制小学生的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分数在44分以上,表示情绪稳定;分数在38分以下,表示情绪不甚稳定。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使用的问卷经过试测和修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评分情况比较 根据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平均值划分为三组,稳定组(44分以上),中间(44分~38分),不稳定组(38分以下)。情绪稳定得分越低,个体的情绪属于不稳定状态。下面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评分情况比较。经调查,非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率低于留守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882,P=0.019),见表1。
3 讨论
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探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许多人将留守儿童问题视为“问题群体”提倡对留守儿童问题特别对待。然而,留守儿童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留守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朝鲜族社会也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在朝鲜族学校居于多数,全州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在校比例为61.3%,个别学校比例已经达到70.0%以上,而且大部分朝鲜族留守儿童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3]。朝鲜族留守儿童之所以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与亲子长期分离有关,朝鲜族留守儿童父母多为跨国劳务,因此儿童与父母常年多分离,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去国外长达10年之久,又不常回家,使许多留守儿童十分思念和渴望与父母团聚,亲子长期分离对儿童的情绪情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如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非常强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并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情绪发展上的创伤性后果,研究还发现不仅是早期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而且分离时间越长这种消极影响越大。如小学生留守儿童人格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更多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百多年前,在心理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威廉姆·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造成的。同时丹麦的心理学家卡尔·兰格(Carl Lange)也同时提出了这种观点,所以这种理论便被人们称为詹姆斯-兰格理论(James-Lange theory)[4]。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或愿望时,就会引起人的诸如高兴、愉快、满意、爱慕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5]。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时,会引起人的诸如生气、苦闷、不满、憎恨等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本文用“情绪稳定测验”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方面有差异,女孩的情绪稳定得分上均明显低于男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原因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受到阻碍,最终产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卫生问题。
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1]。当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发生时往往最先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而引起不良的情绪问题。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学校学习的压力,生活节奏的高度紧迫感,父母过高的期望,不良的同伴交往关系等多因素,使他们不时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惑,受到孤独、忧郁、焦虑、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而情绪不稳定。如,小伙伴闹矛盾,吵架等。如果引发强烈情绪的情况持续不断,危机反应会消耗你的精力,并导致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听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3.2 对策 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8]。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同时,该过程也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监护人不能仅仅以能够使孩子吃饱穿暖为标准。如果监护人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中的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尽量稳定留守儿童的情绪。应当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是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和家庭应该去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同时多给留守儿童一份爱心、一份理解,使留守儿童感觉被人关心、帮助,消除不稳定情绪。
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那些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个体,社会支持更是一个重要的应对资源,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保护性作用[8-9]。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政府利用节假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各界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绝对子活动。政府部门需加大力度宣传留守的危害性,以各种方式让父母认识到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父母尽可能不让孩子“留守”[10]。对于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老师应该把爱播散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对于留守儿童,应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使其更加理解父母外出的动机和对自己的期望。社区还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卡,以便留守儿童有了问题及时与父母沟通。同时,社区护士应听取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教会留守儿童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如宣泄:让留守儿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鼓励宣泄、释放压力。转移:教会留守儿童产生不良情绪时,利用读书,看报,听音乐,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来分散对应激源的注意力,以帮助留守儿童接受留守的事实,调整心态,适应角色,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总之,留守儿童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在情格塑造和品德培养上也处于关键点。此时若能对他们的情绪问题及时了解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医护人员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儿童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侯洋,李施漫,李毕琴,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19-221.
[2]葛秀杰,李春玉.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3):760-761.
[3]朴婷姬,安花善.积极心理学视觉下的朝鲜族留守儿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1):58-63.
[4]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327-328.
[5]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21-22.
[6]范杰慧,江鹏程,杨晓,等.我国农村留守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4):1573-1574.
[7]张帆,刘琴,孙敏红,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症医学杂志,2011,11(8):849-857.
[8]何国平,赵秋利.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367-369.
[9]郭贞美,陈青,潘清文,等.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的干预研究 [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98-99,105.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的改革与深入,一些负面的社会因素由此产生,并不断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阶段,是情商,智商逐渐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起始阶段,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应当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积极探索其教育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 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将心理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教育者在学科教学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应减少知识和理论的成分,突出与儿童实际结合的成分,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着眼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所有的儿童都参与其中,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要分清暂时性的发展性问题和稳定性的心理疾病之间的区别,使儿童理解、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存在不能自我解决的心理困扰时能主动寻求正式帮助。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儿童解除心理障碍,不能回避,更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对这部分儿童歧视、推诿、冷漠。采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处理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心理安全的原则、保密的原则,既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又尽可能不留下心理阴影和各种后遗症;各种技术方法要考虑到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意志力等各种心理因素。小学儿童的心理问题除了个别的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外,一般不主张采用医学模式进行矫正。对于超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范围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应采用稳妥的方式通知家长,及时建议儿童到正规的心理矫治机构接受治疗。
教育者可以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既是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的第一环境,儿童的许多人格问题都可以从家庭中找到相关的发生因素,同时家庭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保健功能。加强家校联合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心理问题既可能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也可能与家庭教养方式紧密相关,单纯从学校角度进行教育,难以发挥最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家庭的系统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要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等条件使孩子健康心理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同时,要让家长明白,自身素质的水平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树立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观念并付诸行动,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榜样。
5.创造轻松健康的课堂气氛
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夏妮.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谈[J];《中小学德育》,2011(04).
[2]李志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1,(06).
篇5
关键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儿童保健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家庭的重要性
幼儿生存和生长的基本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态环境,为幼儿提供生存和生长条件的主要是父母,亲-子关系成为构成幼儿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和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1]。父母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是家庭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父母是养育儿童最重要的实施者,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最早、最亲、最密、最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育儿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影响至深。国外文献报道,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的养育行为如拒绝、过度保护增多而情感温暖减少显著相关[4,5]。因此,从婴幼儿时期就让父母学习科学合理的养育方式,培养正确的养育行为,不仅可以增加父母对儿童疾病的预防,也促进了儿童健康心理行为的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儿童保健模式中,保健人员是唯一的实施者,父母家长只是一个被动配合的角色,并不能发挥主动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只能在防病治病方面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这个模式对中国儿童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父母,父母-特别是母亲采用怎样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0~3岁儿童心理发育特别迅速,从不会站立到独立行走,从不会说话到能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识世界,这些变化都是质的改变。因此,这段时间给予适宜的环境刺激和父母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2母亲的影响
由于母亲在生育、哺乳等方面的天然条件决定了母亲比父亲在幼儿生长和发展中担负更大的责任。母亲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者,其对婴幼儿的影响是最巨大的。出生后断脐使新生儿与母体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仍需要家长科学合理的抚养和教育,才能使其天赋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3]。事实上,对达到儿童身心最优发展,尤其在幼儿时期和幼儿早期,母亲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黄东明等人研究把母亲作为一个主要实施者加入到婴幼儿的保健中,使儿童保健人员-母亲-婴幼儿-儿童保健人员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循环体,不仅使保健措施通过母亲这个载体从医院延伸到家庭,而且让母亲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直接参与了孩子的保健,大大提高了父母的保健意识。研究显示,让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以后,孩子接受认知刺激量和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父母更加能够主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到动物园和公园,以及参加各类的培训班。丰富的教育环境刺激促进了脑部复杂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以及智力的发展。另外他通过对母亲育儿行为的干预发现,实验组的母亲更能够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例如从月子里就不会把幼儿捆的很紧,更能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并且善于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对孩子的犯错采用较为宽容的态度进行处理。婴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具有巨大潜能,在婴幼儿期给予正确的培植和开发,更能促使孩子的智能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作出卓越成就[6]。
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即直接与父母接触,通过改变父母的育儿行为,提高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家庭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刺激,达到最终改善儿童发育水平的目的,同时母亲从干预活动中也有所收获。由于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对父母育儿行为有较多的影响,因此更适合3岁以下的婴幼儿[7]。研究表明强调了母婴交流的重要性,也取得了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在日常儿童保健中,特别是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方面,让母亲参加进来,在婴幼儿的保健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母婴之间的交流,让母亲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促进母婴的感情交流。情绪和情感表达是人类心理体验的一个核心元素。从出生开始,它们就是幼儿活动和调节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期望通过养育者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暗示,给他们提供理解周围所发生事情的信息。幼儿和儿童会敏锐地捕抓他们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的暗示,并使自己与之协调。他们对于冷漠的信号尤其敏感。响应迅速、敏感的父母能激起孩子的信赖感,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感觉迟钝或者疏远的父母会培育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严重影响孩子将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调整[2]。
然而,有研究表明,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母亲对儿童的拒绝、否定倾向得分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负性情感教育越多,其原因是①母亲对子女的要求提高了;②经济条件可能更好了,子女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与父母的希望相矛盾[8]。
3父亲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大约只占母亲的1/3,然而父亲在幼儿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父亲是幼儿重要的游戏伙伴;②父亲是诱导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来源;③父亲与幼儿的共同活动和游戏对于幼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特征发展起重要作用;④父亲与母亲二者之间的角色和行为的差别,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均起同样重要的作用;⑤此外,父亲还会通过母亲为中介影响着母-婴关系。因此,让父亲更多的参与孩子的养育,不仅减轻了母亲的家庭压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9]。
4环境的影响
重视环境在儿童健康中的作用这里所指的环境是广义的,用生态学观点看待环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如环境毒物包括多种有毒物质对儿童发育的危害,生存环境与脑发育关键期及脑功能间的关系,后天环境和经历在促进幼儿内隐学习的作用等[10].学校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幼儿园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实际。对孩子使用批评要恰当,批评之后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还应注意帮助那些内向的、具有自卑感的孩子摆脱否定情绪,重新建立自信,学会情绪表达。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情绪时,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生理因素、性格、情绪表现和言行举止等特点进行个别的教育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如在角色游戏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明白生活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情绪低落。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的鼓励和支持就非常必要和关键,它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关心、爱心和期待。引导幼儿学会初步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理解他人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学会去了解他人的感受,使幼儿能从他人的语言、声音、眼神和手势等体态语中体会到欢乐与不安、痛苦与幸福,使幼儿具有初步的情绪识别能力,从而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3]。
要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必要的活动时间。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如设宣传栏,板报定期更换内容,让家长随时能了解儿保知识。设立专门儿童休闲、娱乐室:休闲室内放置有电视,VCD定时播放儿童保健知识。休闲室内放置健康教育资料,儿童、家长可阅览健康教育资料,增加儿童、家长保健知识。
5重视心理行为
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的研究虽然仅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非常迅速。儿童心理保健的任务是以优生为基础,优育为手段,促使社会和家庭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满足必要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社会行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还应重视高危少年儿童的监护,对情绪和行为障碍患儿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但目前要把心理保健作为我国儿童保健的常规任务还需要从人员培训、知识普及、心理疾病防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加强努力。根据神经心理学原理提出儿童心理发育关键期在6岁以前,重视发育敏感期的存在有利于心理发育的促进[11]。
因此,如何让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儿童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有必要探讨一种更加适宜的儿童保健模式以充分发挥母亲、父亲及各种环境在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95.
[2]孟宪璋,译.儿童异常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5-57.
[3]刘湘云.现代育儿新理念[M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1):36-37.
[4]XiaGQianM1Therelationshipofparentingstyletoself–reportedmentalhealthamongtwosubculturesofChinese1JAdolesc,2001,24(2):251.
[5][6]陶国泰.婴儿期使心理发展和早出人才的关键[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8.
[7]郝波.儿童早期心理干预[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5):233.
[8]黄永兰,仇凤琴.父母文化程度与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5):311.
[9]黄东明.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640-642.
篇6
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从有生命起就开始产生了。如婴儿饥饿时需要饮食,而妈妈喂奶的反复刺激,使得婴儿只要妈妈一抱到怀里,即使是正在啼哭的婴儿也会立即停止,并产生吸奶动作,这就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初表现。当他们吃饱后,母亲的逗引取乐,又使他们得到无限的快慰和感情的充实,从而他们的一系列心理活动逐渐地发展起来了。
心理活动包括许多方面,性格也是它的一个方面。儿童的心理活动和性格都是逐渐发展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成熟。性格的发展和形成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制约,但后天环境影响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先天遗传因素是指每个人性格的个别差异而言,如有的孩子生下来比较温顺,容易抚养,而另外一些孩子生性急躁,稍有不适即哭闹不安,较难抚养。……这种先天性生物性差异,对于在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性格来说,也是具有某种倾向性的。
后天环境因素包括小儿的家庭环境、生活条件、所受教育等。由于孩子是在父母的抚养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父母的举止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甚至父母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孩子们的心理活动。当孩子们生活在融洽和睦的家庭环境里,或在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的父母影响下,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情操。如果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互相吵骂,打架,闹家庭纠纷,或为一点小事打骂孩子来发泄私愤,在这样恶劣环境影响下,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急躁、暴戾的性格,或者是自卑,畏缩的性格。还有些父母过分疼爱孩子,以生活享受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百依百顺,使幼小的心灵里便开始滋长了优越感和自私自利的观点,养成任性,娇气、心胸狭隘、好嫉妒的性格。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后天环境因:素是培养孩子们良好性格的重要冈索。
为了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性格,须从以下儿方面加以注意:
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们所在的家庭气氛应是愉快和睦、团结友爱的,,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里,才能使孩子的心理活动健康的发展。
二、父母应是具有良好性格的典范。学龄前儿童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行动,在家里父母就是模仿的榜样。所以,做父母的也应该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成为乐观开朗性格的人。
三、教育孩子要注意说理、正面引导,切忌打骂体罚,更应防止父母管教态度不一的现象。晟好的办法是在管教孩子之前,父母统一认识之后进行。
父母与老师紧密配合进行教育,互相树立威信,尊重师长,有利于孩子养成有礼貌及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制定教育内容:
1、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有坚强意志和顽强的性格。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对父母因怕孩子跌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同样,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吃饭、穿衣、洗脸、梳头,铺床、叠被子等,要不怕困难,有始有终地进行锻炼。
2、要在集体生活中成长。当孩子三岁时应送幼儿园进行集体生活的训练,使他们体验小朋友相处的友情和快乐,培养爱集体、守纪律的良好品德.从而养成助人为乐、心胸豁达的性格。
篇7
【关键词】语言障碍观察家庭干预
语言障碍是指人在听、说、读、写或做手势诸方面的任何一种系统性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个体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与其年龄不相称,较其生理年龄的发展要迟缓,往往在词汇、语句、语法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错误,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影响他们与同类的交流。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27万儿童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障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情绪、个性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儿童异常心理。如果儿童的语言障碍能得到及早的发现,并进行有效的矫治与干预,儿童的语言将得到最佳的发展,否则会引起儿童学业不良或社会适应问题,给儿童发展带来终身遗憾。
语言障碍儿童最佳的言语临床矫治年龄是5岁以下。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教育者应掌握语言障碍发现方法及干预策略,确保儿童语言问题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语言潜能的开发。
一、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发现方法
发展性观察。语言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表现为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七个月的孩子开始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在这一时期所发的声音开始具有意识性,一些咿呀语甚至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音节重复,如类似“爸爸”、“妈妈”的发音。儿童大约一周岁左右开始说第一个词,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词汇量达到70个,开始说出电报句,如“妈妈抱”、“小猫咬”。到两岁时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270个,能够表达6-10个字的语句。3岁时词汇量达到950个,开始尝试表达11-15个字的句子,而且开始说复杂的连动句。通过为儿童做成长记录或日常观察,家长可以了解儿童语言发展是否符合规律,如果儿童的语言发展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发展水平,则可能发展为语言障碍。
生活中观察。儿童的语言障碍可能是单纯性的语言障碍,即儿童其他方面正常,只有语言发展出现异常,也可能是由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障碍所引起的伴随性语言障碍。伴随性语言障碍在矫治时较为困难,通常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家长可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视力、听力问题。如,观察新生儿对响动的反应:在他的旁边拍手或用会发声的物体在儿童周围或身后发出响动,看他能否对声音进行追踪,如果无动于衷,则可能存在听力问题;观察儿童对光的反应:在黑暗的夜里或房间中,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于儿童床边,如果儿童感受到光的刺激,就会寻找光源。或者用一个手电筒刺激儿童的眼睛,受到刺激后儿童的眼睛迅速闭合表明儿童没有视力问题。若儿童对刺激无反应,家长需带儿童到医院做常规检查,以免因延误造成更大的康复困难。
活动观察。家长可通过日常活动观察儿童是否存在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在活动中,观察儿童对指令的理解,家长发出“把球捡回来!”等简单的指令,如果三四岁的儿童不能正确执行指令,则可能存在语言理解问题。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题的方式观察儿童能否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把握儿童的语言理解水平。
儿童语言表达如果多重复,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大或过小,过度嘶哑、总是带鼻音等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二、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家庭干预是儿童语言障碍康复的保证。与其他方法相比,家庭干预能为儿童提供最多的语言运用机会,并可根据儿童语言康复情况灵活调整干预目标。家庭干预的语言目标具有生活化特征,儿童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即训练即运用,从而避免儿童产生语用问题。
示范法。对于存在语音问题的儿童来说,示范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干预方法。它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要求家长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儿童通过模仿纠正语音错误。这种方法使用范围广泛,不受环境限制,可以是茶余饭后,或者是睡觉前半小时,周围环境不太嘈杂即可。运用示范法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儿童语言干预目标。一个儿童可能存在多种发音缺陷,目标选择过多,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干预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增加儿童训练困难,容易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康复的信心。在干预的过程中,家长应根据儿童语音问题的特点,确立一个针对性的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家长要帮助儿童认识正确语音的明显特征,示范目标音和儿童错误语音,通过辨口型、听差异、感觉声带振动让儿童比较两者间的不同。一旦儿童掌握了目标音的特征,并对自己的错误语音形成正确的认识,家长和儿童便可通过“平行说话”训练新语音,即家长示范一句,儿童重复模仿一句。使用示范法训练儿童语音时应注意语言变式及结合趣味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玩“跟我学”游戏,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家长说完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词后,儿童都要正确模仿不许添字或丢字。如果出现不一致时,家长可以刮刮儿童的鼻子或者采取其它儿童能接受的惩罚。游戏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应根据儿童语言干预目标结合多种变式。
在干预过程中,家长应对儿童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多采用积极的表扬和鼓励,避免批评惩罚。由于语言障碍的原因,儿童难免经常出现错误,家长的焦虑和过分纠正会使儿童丧失信心,感到自己无能。干预本身在于增强儿童表达的信心,对于儿童的进步,家长赞许的眼神或鼓励的话语,不仅有利于儿童对新语音的塑造,同时可能会激发儿童对语言进行练习的强烈愿望。但要保证表扬和鼓励的使用不能过多,以免失去效用或使儿童骄傲自满。
交流法。当儿童存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家长应加强与儿童的日常交流。对于年龄较小或不擅表达的儿童,应通过讲故事对儿童进行语言刺激,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词汇的掌握。讲故事不是简单的读故事,家长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给儿童听,语言风格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引起儿童对言语的注意,有助于儿童将外部语言内化。此外,家长要善于向儿童发问,激发儿童主动思考和表达动机。当情节引人入胜或是儿童听得入神时,可以给儿童提一个开放性问题。如,《白雪公主》中,讲到白雪公主来到了七个小矮人那里吃光了小矮人的食物时,家长可以问儿童小矮人回来后发现了白雪公主他们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小矮人你会怎么想?儿童思考的过程,即是运用内部语言的过程,可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而儿童尝试性的回答则发展了其表达能力。如果儿童观点少或者表达不清,家长需加强引导,切莫操之过急或对儿童感到不满意,以免儿童产生焦虑或者胆怯心理。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应该鼓励儿童和家长谈心事,比如饭后的散步、睡前的谈话等,家长要尽量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注意倾听,少评价,不批评;打开儿童心扉,激发儿童沟通愿望;探查他内心深处是否因语言障碍而产生负面心理,以做到及时疏导;使儿童相信如果坚持练习,语言问题应该解决并且可以解决,由此可确保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家庭干预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干预连续性。儿童语言障碍的克服需要家长和儿童长期的坚持,障碍消除或康复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有所收效。家长要和儿童一起制定日常语言干预计划,规定每天家庭干预活动的时间及内容,干预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形式灵活多样,内容选择应针对儿童语言障碍特点,并且富于弹性保证难度适宜。家长应坚持记录每天干预的结果,并根据完成情况调整干预进度。
游戏法。与其他方法不同,游戏法在干预时使儿童更有动力,它也是儿童最易接受的形式。游戏法强调儿童参与的主体性,形式灵活多样。对于语言障碍儿童来说,游戏的目的不仅在于愉乐本身,而是通过游戏达到语言干预的目标,因此,家长应选择有语言参与的游戏。如,假扮游戏、拍手唱儿歌、成语接龙、猜谜语、绕口令等。
家长要根据儿童语言干预目标对游戏的内容进行创造。对于声音沙哑、音量过大或过小、语速控制不好的儿童,家长可设计不同角色参与的假扮游戏,为儿童创设多种语境,使儿童根据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言语。如,要求儿童扮演老爷爷时,则尽量把声音放粗,使其变得厚重;扮演妈妈的时候,声音柔和甜美;扮演机器人的时候,声音机械呆板等。通过游戏促进儿童观察周围人物语言特点,加强对言语的模仿,以形成正确的语音、语法和语句,同时,有助于儿童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语言。
篇8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区域资源开发;实践应用;依据;目标
在国内针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园应该大力发展本土体育资源,并注重“趣在特色、意在有效、赢在策略”3个方面,真正将自然资源、废旧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儿童创造更丰富有趣的户外体育活动空间及游戏模式,将儿童快乐运动视为是幼儿园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儿童的运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有效利用原则
首先,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应该是以儿童游戏为基础的,自然状态下展开的体育游戏活动,它在儿童的自发自愿基础上产生,并伴随儿童的愉悦情绪,使儿童与周围环境形成互动作用,由此提高他们的兴趣性体验、游戏性体验、自主感体验以及胜任感体验。幼儿园体育必须在儿童身体运动的同时赋予更多快乐游玩的现实意义,通过游戏来让儿童理解身体素质锻炼的意义,也通过各种模仿活动来丰富体育游戏细节,让儿童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完成体育教学内容,增强体质。
本文认为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开展应该遵循3点基本原则:第一就是要符合幼儿园儿童年龄特征,幼儿园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都区别较大,所以要根据大中小班儿童的不同心理与生理特征来安排不同的户外体育游戏教学内容,甚至可以考虑在同年龄段的不同班级开展不同体育游戏项目,做到差异化教学。
第二要做到因材施教,合理把握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层次性设置与投放设置原则,并在材料提供与投放前充分考虑同一种体育游戏器材的不同作用,也就是器材的“一物多用性”。其宗旨就是要选择体育器材适宜于儿童的经验能力的使用方法,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同一个体育游戏项目中找到兴奋点和成功点,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不断根据自身兴趣创新玩法。
第三,要对体育游戏运动器材进行合理搭配使用,这样也能通过合理性来激发儿童活动兴趣,甚至达到多项锻炼的课程教学目的。另外,在幼儿园户外体育进游戏模式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器材使用的安全性,在保护儿童使用安全的基础上来探索其玩法,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1]。
二、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开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中发现幼儿园室外体育游戏所占比率为65.3%,自由游戏占到18.1%,可以看出室外体育游戏颇受幼儿园儿童青睐。如果按照《幼儿园体育区域游戏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总结内容来看,体育区域游戏就实现了对体育游戏、室外游戏与自由游戏3者的有机融合,并基于此来合理来发了幼儿园内外的场地、材料、时间以及形式资源,也为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开展给出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一)理论依据分析
从理论依据方面来看,应该主要从幼儿园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考量。首先在身体健康方面,户外体育游戏运动非常适合于儿童体质增强,同时它也能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基础。
而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经实验表明体育游戏运动能够影响到儿童的观察力与记忆力。以3~4岁年龄段的儿童为例,体育游戏运动对他们的观察力提高影响最为明显,而对4~5岁儿童的记忆力影响最为明显。实验也表明体育游戏运动确实最能激发他们兴趣,增强他们融合性,帮助他们健全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
(二)实践依据分析
如上文所述,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是当前儿童最爱的游戏方式,因此幼儿园也要抓住这一契机来构建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体系,诸如早操、体育课、户外体育活动、运动会、室内体育活动以及远足旅行等等都能作为实践依据来进行分析,解决传统幼儿园体育游戏教学活动多样性匮乏、整体倾向于单一乏力的发展模式。经过研究表明,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主要以儿童最喜欢的结构性游戏、角色扮演游戏以及体育游戏为主。而为了增添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丰富性,还应该融入诸如智力游戏、音乐游戏等等文化类游戏内容,与画外体育游戏相结合,培养儿童在幼儿园时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
三、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未来发展目标探索
基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开展的原则与理论实践依据提出,本文认为未来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开展应该以以下4点为发展目标。
第一,要以户外体育区域资源研究为主,全方位促进对体育游戏资源的全面开发整合与利用。
第二,要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对户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强化教师对器械资源的“一物多玩”能力。
第三,要不断完善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做到灵活教学过程,充实园本课程内容。
最后,要不断促进幼儿园儿童在户外的体育游戏性体验过程,给予他们更多的体育游戏时间与空间,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完成对他们的教学内容,即常规教学与体育游戏的有机融合。
总 结
本文仅简要综述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开展的基本原则、依据与发展目标,希望以此来丰富体育游戏教学模式体系内容,为幼儿园儿童培养终身体育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文课题:本文是增城区“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体育区域游戏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ZC201605)”之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书法学习是一项需要意志品质参与的学习活动。赫兹伯格的动机理论认为,影响个体努力完成某种任务的因素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保证个体不讨厌该任务;激励因素是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个体喜欢该任务。所以书法教学应同时满足学生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具体来说,就是书法教学要同时能够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分为低层的缺失性需要和高层的成长性需要。前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后者包括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知与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由低到高逐次发展,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能够促进高层次需要的争取。书写的好与不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升学考试甚至后来的公务员考试、入职考试、升迁考试等,因此书法练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前途相关,也就是与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密切相关。而书法所具有的艺术品质又能够满足学生自尊、认知和审美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笔者将学生练习书法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字写好、写好字、写字好、好写字。每一阶段体现了学生不同水平的需要。而且笔者认为,这四个阶段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学生的需要层次并最终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对应阶段。下面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逐一分析每一阶段的学生书写对应的需要内容。
一、字写好
“字写好”,体现的是培养初学书法的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
认真。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初学者不了解练习写字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者应向他们讲解练习书法的最低一级目标和写好字的意义,引导学生养成对写字的认真态度,这也是写字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引导与监督应满足学生作业或考试书写良好的需要,即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需要。这一步重在学习字的结构,实现把字写好、写规范的目标。这一目标应重点放在小学低年级实现。
二、写好字
“写好字”,体现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写字的重要方法
临摹。向好的书写者、好的作品学习,尤其是学习名家的书法是重要的。其基本过程如下:首先,要辨别好字与坏字的差异,了解好字在时间性、空间性上的安排和在动作知觉上的区别;其次,学会欣赏好字所传递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感受;再次,在头脑中想象自己在写字时应该有的手法和写字的笔画行进的基本过程;最后是真正地进行临摹。这一步是在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并能写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性探索,达到对书法艺术的了解,并掌握书法学习的方法,实现由写字向书法艺术过渡的目标。这一阶段在满足学生基本书写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向精神需要过渡,满足认知与审美需要,并开始出现持续性精神需要在这一阶段中如教育者能够采用合适的引导,可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书法教育的激励作用。这一阶段的任务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
三、写字好
“写字好”,体现的是书写水平进步的影响结果
成就感。学生在把字写好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写好字的基本方法,不断地练习,就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使自己的字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使自己成为写字好的学生中的一员,并在学生群体中体验到被认可、被尊重的成就感,进而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与归属需要。同时,心理学认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在此,学生会因为师生喜欢自己的字而增加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从而更加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由此可形成良性循环和优良心境的迁移,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四、好写字
“好写字”,体现的是书写者的自我超越
自我实现。当学生重复体验到的成就感逐渐内化之后,写字已经不再是满足外部作业或考试之需,也不是单纯的为获得别人的好评,而是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自身体验快乐与成就、抒感与智慧的手段,他们便会由“要我写字”变成“我要写字”。此时的书写,已经从内在需要与动机出发,并逐渐走向塑造个人性格的境界。到达“好写字”的阶段,书法教育已经从简单的书写技能培养发展到了全面影响学生的性格、审美以及心理健康的层面,甚至实现了发现与培养书法艺术人才、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目标。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41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认识到,要真正为广大幼儿园的身心健康着想,关注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教育。作为一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研究者,笔者欣喜地看到园长们对于切实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视,也深切地感受到一线教师对于有效实施健康教育的迫切愿望。为此,笔者拟就若干幼儿园健康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根据幼儿园的基础水平规划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不同的幼儿园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对于某个具体的幼儿园而言,首先要分析自身的基础教研水平,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系统的健康教育内容。
1. 以往较少开展健康教育研究的幼儿园应脚踏实地、从零开始
以往较少开展健康教育研究的幼儿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通过对本园儿童健康现状的调查,把握本园不同年龄班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调查的内容应丰富而具体,应涵盖儿童健康的方方面面。既要了解儿童身体发育如动作发育情况,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如情绪发展情况;既要了解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也要了解儿童安全事故发生情况;既要了解儿童有关健康的认知,也要了解儿童的健康行为;既要了解儿童的知行,也要了解家长的知行。
(2)根据本园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专门的健康教学、幼儿园和家庭一以贯之相互配合的健康教育问题。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故设法抓住每一生活环节的特点和要点是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
(3)反思目前的健康教育效果,找出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思考改进的措施。无论是教育过程的实施还是教育效果的衡量抑或是改进对策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反思“儿童是什么”和“儿童是怎样的”这类本质问题,只有以此为前提,我们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行为。
(4)选择一套权威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教材,先领会、尝试实践,再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后基于实践、逐步改进,还可以不断将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补充到权威的教材中。
2. 已有多年健康教育研究基础的幼儿园应深入反思、不断突破
有的幼儿园已研究和实施健康教育多年,在进行新一轮健康教育研究时可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本园健康教育的理念或特色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清以往健康教育的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本园健康教育理念或特色是否真正形成”这一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理念或特色应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只呈现在文本中,即健康教育理念与健康教育行为是统一的。
(2)是否进行过分时分段的教育规划?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涉及面广,长期注重健康教育的幼儿园,应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期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摸索规律,积累经验。比如,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生长教育、安全生活教育、日常健康行为教育及饮食营养教育等内容中选择研讨重点,也可以在日常健康教育、专门的健康教学及家园健康教育互动等形式中选择研讨重点,还可以在不同年龄班中选择研讨重点。
(3)本园健康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各是什么?长期进行健康教育的幼儿园很可能已经在许多方面形成了优势,比如,善于有效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善于开展适合儿童深刻体验的有情境辅助的健康教学,善于家园配合形成健康教育合力等等,对此应及时总结、不断提升。但是具有优势的同时往往也存在不足,比如,健康教育理念不是十分清晰,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不够稳定,健康教学中的说教较多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要集思广益,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4)健康教育研究队伍是否相对固定且有梯队?处于同一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学骨干与新手是否有不同的研究重点?虽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认识到教师参与研究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如何激励教师在研究活动中逐步做到“一专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研究队伍无规划、同一课题研究队伍经常变化、教学骨干与教学新手没有合理分工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
(5)最近的健康教学观摩活动是否属于具有创意的新课题?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教学角度反思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否充满生机,有助于具有健康教育特色的幼儿园在与同行交流分享时,展示具有创新价值的教育活动,而不是一再重复已有的教育活动。
(6)能否部分建构体现本园特色的健康教育教材?可从某个健康教育活动或某些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始,依据健康教育的成果,从思想到实践,逐步建构体现本园健康教育理念、反映本园健康教育成果的健康教育教材。精心编写教材和持续修改教材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理念再从理念到实践的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
二、把握和遵循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根本
无论是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还是研究幼儿园有计划的、系统的健康教学,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切实把握和遵循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往往体现在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上。
1. 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1)教师教的思路与儿童学的进程的关系:教师教育设计的思路是否顺应了儿童学习的心理逻辑?教师是否因为急于完成设计好的各个环节,而疏忽了儿童,变得不那么耐心等待儿童作出反应了?
(2)教育重点与教育难点的关系:是否为了丰富教育内容而忽视了教育难点的深入解决?抑或只注重了教育内容的“面”而忽视了教育内容的“点”?
(3)教育形式多样化与教育结果有效性的关系:是否为激发儿童的兴趣而过多运用了各种教育形式或手段(比如在短短半小时内,视频、绘本、情境表演及实践操作等一一呈现)?对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否欠考虑?
(4)形象生动性与教育科学性的关系:实施健康教育,常常需要借助生动的形象以增强教育效果,但要考虑形象的生动性是否是以违背教育的科学性为代价的?
(5)有趣快乐与探究表现的关系:儿童在快乐中是否充满好奇?儿童在好奇中能否充分探究?儿童的恍然大悟是否来自亲身体验?儿童在探究表现中是满足了自身需求还是迎合了教师的某些预设要求?
(6)挖掘经验与呈现经验的关系:如何把儿童的经验挖掘出来并帮助其深刻地体验和提升,而不是将成人的经验直接呈现给儿童?
2.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由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带来的特殊关系
(1)在饮食营养教育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教学与生活的一致性关系,如午餐食物与教学内容的有机呼应。②儿童饮食营养的现状与科学搭配的矛盾关系,如要对儿童饮食现状作出是非判断,将儿童的日常喜好引向理性追求。③进餐音乐与噪音干扰的对立关系,即进餐是“主”、音乐是“辅”,不能喧宾夺主。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出乎意料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多元关系,如“意外”并不一定就等于“不开心”,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方法应缘于儿童生活而不是成人经验,诸如不开心时“大吃一顿”“上街购物”等就不像是儿童所为。②游戏情境与情绪体验的不确定关系,即游戏中不同的儿童可能体验到快乐、伤心、生气等不同情绪,而不一定是某种预设的情绪反应。
(3)在亲子活动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亲子距离与榜样示范的回归关系,家长不仅能直面自身的非健康行为,与孩子拉近心理距离,而且能就纠正非健康行为找到可行对策。②孩子调皮撒娇与家长急于求成的冲突关系,家长需耐心艺术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只顾“面子”,急于求成。
(4)在体育活动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身体运动与身体保健的相辅相成关系,运动是为了保健,故不能因为运动而影响甚至妨碍身体健康。②快乐放松与兴奋过度的度量关系,不能因为儿童很快乐就忽视活动节奏或无视动静结合。③满足儿童兴趣需要与物尽其用的科学关系,即是否对有的材料“过热”而对有的材料“过冷”。④各年龄班儿童特点与动作发展的层级关系,如开放的户外活动是否满足了不同年龄儿童的运动需求。⑤运动中的创新和挑战与秩序和安全的对立统一关系。⑥儿童充分自主与教师适当引导的辩证关系。⑦儿童身体的局部锻炼与全面锻炼的协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