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传播发展史

篇1

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阐述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困局;策略

一、引言

在新媒体来势汹汹的形势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突破“你说我听、你播我看”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

新媒体时代,指的是以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为主体的媒介形式开展新闻信息传播的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来说,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逐步发展转变,涵盖了互联网延伸、无线移动及技术革新的传播范畴。在知识经济逐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产业、网络化构筑而成的信息文化,势必会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或正面或反面,或即时或持久的影响。[1]凭借新媒体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可将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归纳为:第一,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以大众传播模式为主,新媒体则具备大众媒体、人际媒体双重优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人际传播,可促进媒体传播效果的优化。第二,新媒体使新闻有了全新的含义、属性。不同于传统电视的单项传播,新媒体具备全天性、实时性、互动性及传播迅速等特征。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凭借自身优势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构成极大冲击,并以其特征优势一时间抢占了新闻报道先机,给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2]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

1.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仍旧存在细微的区别。传统媒体受众是习惯并坚持使用传统媒介工具的中老年受众及部分新媒体受众,传统媒体受众不存在较高的选择需求,只要能够观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便是受众;而新媒体能够更自由地选取受众,通常在领域论坛传播,受众多为业内人士。2.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可理解成一种全面、重复及广泛的传播,就好比报刊、电视等;新媒体则是通过针对、灵活的方式来展开传播。前者是借助传统媒体展开有依据、相对真实的传播;后者是利用互联网信息的繁杂、即时性展开良莠不齐的传播。

(二)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处困境

1.传播主体与传播模式缺乏多样性,受众主动性不强。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主体以各级电视台为主,传播模式主要为单项输出模式。这使新闻受众在获取信息期间难以进行更多的互动,受众基于传播载体的主动性、个性不得体现。新媒体的诞生则扭转了该局面,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可以得到更多的权利。这是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相较于新媒体面临的最严苛挑战。2.传播渠道不足,受诸多因素影响。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主要是借助卫星、有线两类方式获取信息接收终端,也就是电视机。由于传播渠道不足,现阶段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受到很大制约。电视新闻传播还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信息传播效果遭受影响。但利用新媒体,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新媒体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壁垒,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效开展新闻信息传播。

四、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的有效策略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在时代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行业要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媒体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想要走出困局,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

1.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及数字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发展。[3]在全面建设数字化的背景下,应不断丰富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途径,构建起有效的多频道、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构建起有效的电视与广播有机融合的多路型网络电视,构建起有效的交互式电视系统。2.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发展创新期间,应当全面结合电视传播的优势,提升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同时借助媒体融合手段,促进资源优化。电视新闻传播的构成成分包括不同的频道、节目及专题栏目等,在新闻传播期间,可利用这一特征促进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策略

1.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领域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基于全新的媒体发展思想,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形式,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流行媒体融入新闻中,开拓了新闻发展的范围。鉴于此,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好各式各样的新闻制作手段,伴随电视新闻的转变作出及时调整。2.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提出的要求不再单一,不仅要求其运用多媒体终端展开新闻稿件写作,还要其学会新闻的制作,从而促进电视新闻的有效发展。

五、结束语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电视新闻记者势必会面临各种困境,实现媒体融合是新闻传播的必经之路。为了让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走出困局,相关人员必须不断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冲击,清楚认识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强化电视传播媒体交流,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凸显电视本身优势,促进媒体融合”,“加强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熟练跨媒体协作,掌握多媒体技能”,积极促进传统电视新闻传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杨秀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研究——以各省、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版为例[J].魅力中国,2010(16):162-163.

[2]赵靳秋.从BBC的国际电视发展战略试析国际一流电视媒体的主要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6):38-41.

篇2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他指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形态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本文由收集整理起。”①由此可见,最初人们对于媒介融合的理解主要是针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归纳出了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1、所有权融合,指不同类型媒介的所有权归同一传媒集团所有,以实现资源共享,如美国的新闻电讯集团;2、策略性融合,指不同所有权的媒介共享内容,如属于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台进行合作;3、结构性融合,与新闻的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报纸的编辑记者到合作方的电视台做节目;4、信息采集融合,指媒体从业者用多媒体方式采集信息,如“超级记者”;5、新闻表达融合,即记者或编辑运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表达。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媒介融合从单纯的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逐渐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合;从媒体外在形式上的合作走向新闻采集、加工、等环节的互动;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推动到媒体为了自身发展主动寻求相互合作;从同一区域、同种媒介的融合到跨区域、跨媒介融合。其最终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本质在于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在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的服务。③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寻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新闻传播业的必然趋势。

二、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

1、积极因素

(1)媒介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媒介融合。报纸拥有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从业人员,擅长深度报道,但是其时效性差,并且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广播具有很强的伴随性,在私家车逐步普及的今天,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电视是声画并茂的传播媒介,感染力极强,但主要是线性传播,只能按照电视节目单的顺序观看节目;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双向互动、多媒体传播等优势,但是公信力不足。各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只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可能。回溯传媒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有着必然的联系。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为报纸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奠定了基础;无线电的广泛使用和大功率发射机以及电子管接收机的发明使得广播传入千家万户;摄像机、转播车、发射台及一系列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使人们在家里通过电视机接收终端就能目睹千里以外发生的事情。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发展都以数字技术作为平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3)受众的需求推动了媒介融合。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环境中,传播者一定要重视受众的需求。如今受众需求正在向小众化、多样化、细分化转变,因此,要针对分众市场制作和不同的信息,这就需要不同媒介之间通力合作,对各自的信息采集、加工、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

2、限制因素

(1)缺乏专业人才。以往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只需要为单一的媒体服务,仅需要按照自己所服务媒体的要求完成任务即可。但是媒介融合打破了各种媒介之间的壁垒,改变了过去泾渭分明的状态,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媒介融合需要的是所谓的“超级记者”,即能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新闻采写的全能型人才,在报道同一事件时,既能为报纸采写消息,又能完成声音录制、影像采集的工作,为广播、电视报道提供素材,同时还可以及时向互联网发回报道。这就使得媒介融合下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熟练运用各种采访设备,精通电脑,学会用多媒体方式完成新闻的采集、加工、全过程。而就目前状况而言,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2)传统媒体管理体制落后,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产业链,相互独立。但在这其中隐含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媒介融合的推进,如内部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机构繁多,人员冗余,层级复杂,人浮于事。尽管媒介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管理层也认识到机构整合能力弱将会阻碍媒介融合的发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优化管理体制的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仍然处于观望的态势,做表面文章,呈现在操作方法上的浅层次的媒介融合,并未纵向深入。

(3)利益分配限制媒介融合的发展。长期以来,传统媒体适应了泾渭分明、各自为政的局面,自说自话已经成了习惯。然而,媒介融合正是将这些原本独立的媒体粘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貌合神离”的现象:在融合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媒体思考的依然是如何保持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与利益格局,将自己融入到一个新的“生产线”当中,这样就很难形成市场合力。只有经过触及利益分配的艰难的改革,才可能产生媒介融合的新局面。

(4)政策局限。长久以来,传媒业的行政色彩浓厚。同时,我国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开放市场,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大多数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权,而报纸虽然具有采访权,但是也没有权利自办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在需要跨区域、跨媒体进行采访时,多数媒体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一系列政策因素都阻碍了媒介融合前进的步伐。

三、媒介融合为传媒业带来的变革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之间将会打破界限,其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也会相互融合。并且,就像当初广播并未取代报纸、电视并未取代广播一样,当产生一种新型媒介时并不会导致原有媒介的消失,它们会继续相互包容和融合,直至达到共生共存的局面。

2、媒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

据《青年时代》总编陈小川分析:如果报纸、电视、网络、杂志做全套,成本大约能节省30%-35%。④媒介融合将会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整合现有资源,统一指挥,节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在新闻的采集环节不区分是何种媒体,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尽可能多地收集新闻素材;在之后的加工环节,各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的定位,从采集的素材当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进行加工和制作;环节中,根据新闻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平台,将包装好的新闻送到特定的受众手中。

3、媒介融合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增加人文关怀

媒介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无论何种报道形式,始终都要坚持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对于同一事件,可以先由互联网进行简明的报道,抢占时效性;之后派记者前往新闻现场,采制现场同期声和画面,发回编辑部,由编辑加工制作成为广播和电视节目;最后将事件的详细过程、背景链接等要素合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不同的报道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互联网可以满足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的时效性需求,广播、电视比较直观,娓娓道来,适合吸引受众;报纸则以深度报道见长,对于那些对新闻事件兴趣浓厚和有深度阅读习惯的受众来说,不失为最佳选择。

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媒介融合也要加强人文关怀。新闻媒介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想群众之所想,关注日常生活中与受众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建立起了一个平等的互动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使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来。

4、实现多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可以使各个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与其他媒体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使传播效果扩展到最大程度。以报纸为例,近年来报纸的编辑借鉴了很多互联网的表现方法,如适时进行背景介绍、资料链接等方法对新闻报道进行补充,对新闻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解读,使新闻更加丰满。同时电视媒体也开办起读报节目,主持人用幽默的语言对报纸或杂志上的文章做个性化解读,这样既借鉴了纸媒善于做深度报道的优势,又发挥了电视声情并茂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传播效果。

篇3

在新媒体融合时代下,我国新闻传播学类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传播媒介大众化。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300余所,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有几百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就业形势上来看,许多普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困难较大,这势必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所以,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院校迎合市场发展,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者着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型人才。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而影响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一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说: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教学就如体育教师教游泳课,你不能只站在岸上师范或讲授,必须下水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方可学会。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重在实践。但国内地方高校在其教学中与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学环节严重脱节的现象却十分普遍。这样的教学现状致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新闻采写编评实践能力欠缺,从而使新闻人才培养跟不上新闻传播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校方重视程度不够

2.专业实习带队教师问题

3.实习制度的建立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

4.浮动式实习基地

5.缺乏监督机制

6.教学方法和内容与新媒体的发展变化不协调

7.实习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化

8.实习经费资助不到位

9.实习和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

二、实习单位对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对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首先,很多新闻院校在联系实习点时,不是通过组织关系、单位对单位式的联系,而是凭借私人关系与实习点联系。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习院校本身就不够重视专业实习工作,未能组织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向地方或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单位去调查走访、联系实习事宜。其次,实习基地和院校之间没有可操作性的实习条约或合同,只是很普通的双方谈谈而已,显得不够认真和重视。再次,没有建立健全实习工作制度。实习学生到实习点后,由于双方前期准备工作本身就有缺陷,故实习媒体单位在认识上认为,学生只是短暂的一个过度时段,在心态上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学生你爱怎么就怎么,我也没必要太认真的去指导你,学生也觉得越来越没意思,造成恶性循环,两方都不太满意。第四,指导老师在利益上又无益处,不想带学生。第五,实习时间太短,认为刚学会就要走了,对实习单位帮不上什么忙。

2.实习经费紧张或不到位

原则上讲,实习院校应该给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有一定额度的实习经费,但是由于有的地方院校本身经费就非常紧张,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又是很少或经费不能及时到帐。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实习指导老师是否能够直接得到指导费。

同时实习单位是否真正得到实惠,如从工作人员的补充上、技术力量的提高上、部分实习设备的借用上、是否给实习单位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如果未能解决反而给实习单位造成一种负担,那从换位角度思考,恐怕谁也不愿意了。相反如果实习学生能够给实习单位真正解决一些问题的话或能够真正直接工作的实习学生,实习单位还是非常欢迎学生的。

3.实习单位不愿接受地方院校的实习生

有些省级以上宣传、新闻媒体单位只愿意接收一本或211、985等院校学生,不愿意接受省属或地方院校学生来单位实习,只看学生的所在学校,不看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这样,使得这些学生感到非常自卑,没有一个机会让他们来展示。另外,有些实习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都想要男同学来实习,女同学受冷诺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学生对实习工作认识不足,积极性极易受挫

1.学生的理想主义

第一,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大多对新闻媒体存有“幻象”,往往沉浸在“无冕之王”的美好憧憬之中,对记者的形象仅仅停留在“锄强扶弱”、“为民伸冤”的光辉层面上,认为记者所到之处必然受人尊敬、欢迎,却没看到记者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在真正进入新闻单位实习时发现现实距离与设想太远。第二,学生还存在专业技能不到位的缺陷。学校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体,与具体的硬件设备或者和实习单位的制作播出设备有差异,学生往往是一到实习点就满怀信心的认为,我可有用武之地了,我要好好的发挥一下我的专业才能,结果一上手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清楚、不理解,积极性及已受挫。第三,学生求真务实实、主观能动性、创新精神缺乏。现在大多实习生比较浮躁,知识面不够宽泛,水平不高。第四,有些单位实习单位办公条件简陋,制作、播出设备陈旧,软件操作比较早期,这些和学生心目中的理想主义相差甚远,学生思想上及易波动。第五,实习生的安全、实习生生活、住宿条件等因素也使得实习学生不稳定。

2.毕业生各种考级、考证、考研、就业压力(家庭状况)的影响

学生在毕业前有的学生还要考各级各类证件。如四、六级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记者和编辑证等,有的同学还在准备教师资格证、会计证。另有相当一批学生一直在复习准备考研。还有一部分学生奔波于各地各类的毕业招聘会上。这些实际问题自然影响到了专业实习工作,特别是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不可忽视的极端重要的问题。

3.没有被安排在工作的第一线上(工作分工的权重问题)

很多实习学生满怀信心到实习点,误以为可以好好的有一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大舞台,但实际上,实习学生刚到点后,往往通常被指派做一些“鸡毛蒜皮”的新闻,还要负责端茶倒水、擦桌抹椅等琐碎事务。学生心理上不好接受,非常着急,甚至和指导老师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的现象。使他们的思想非常容易波动,同时同学之间相互联系,我们这好或者不好,加之采访对象对实习生也不像记者那么热情,使其很快陷入“心灰意冷”的状况。

5.就业单位的就业程序要求

有很多学生都认为,实习单位有无留毕业生的可能这是他们安心实习的根本。事实上这些正规的新闻宣传媒体单位,在人事招聘上实行统一的事业单位招考制度,感觉与实习单位的优劣程度没有太多的关系,这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当然,学生认为就业是头等大事,其它都是为就业做好服务。

四、实习基地建设发展策略

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涉及到社会、学校、媒体、学生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各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1.高度重视、建立制度

首先,学校、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三方都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不论是在思想上、规划上、落实上、运做上、效果上都应该有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与安排。其次,校方和实习单位应建立严格规范化的实习制度,确保各项具体细节都落到实处。学校要与新闻媒体签订长期合作的实习合同并挂牌运行,合同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双方都要树立责任意识。第三,实习单位应制定实习生严格的管理规范。包括必要的发稿制度,外采花费报销制度等,在保证媒体作品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地给予实习生新闻作品以倾斜,以鼓励实习生的积极性。

2.经费到位、具体到人

学校除了自己要投入实习基地建设基金外,还要多方筹措资金,充分调动学校、媒体、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争取社会资助,从而保证实习基地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实习经费已经要同时到位,最好发放到指导老师,当然也必须给实习单位一定的活动经费,这样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利于单位又满足个人利益,从而保证实习工作自始至终顺利进行,效果良好。

3.互惠互利、双方实惠

现代化社会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合作只有达到“双赢”,才富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在新闻传播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和媒体应该通过一定的形式努力追求各方利益的共同点。

(1)加强培训,增进友谊。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可以承担媒体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员工培训的任务,可以定期的免费接收新闻媒体一定的数量记者、编辑等进修、培训;员工子女假期可到学校免费参观校园、图书馆和一些重点实验室等较为先进的设施。

(2)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举办学术交流会议、申报科研项目时宜积极邀请实习基地的记者、编辑参加,共同参与课题研究,还可以委派教授定期到媒体去作学术报告和形势报告。

(3)相互学习,相得益彰。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基地新闻单位的资深记者、编辑担任新闻传播专业的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

(4)校方设备仪器的资助(短期借用)。学校还可与新闻媒体单位实行设备、图书等优势资源共享,免费向实习基地的记者、编辑开放新闻制作实验室、校图书馆等。

4.按劳取酬、真帮单位

校方和实习单位对实习指导老师工作量的计算问题,一定要认真思考,反复斟酌,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真正体现按劳取酬的公平原则。同时,校方如果能够真正为实习单位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如设备问题、技术革新、软件升级,甚至单位在建房时能够资助一些,让单位和个人真正得到一些实惠。

5.科学评估、认真总结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标准,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手段。每次实习结束都要对学校、媒体单位、实习生各层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以资后鉴,不断改善。

6.学校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工作

要建立合理奖惩制度,督促其珍惜机会、坚定意志、规范行为。学校可以考虑将实习与常规课程一样进行严格评定,规定其必须发表一定质和量的新闻作品,将实习中出现的重大有违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列入校纪处分,将实习表现和成果与能否顺利毕业挂钩,加大对优秀实习生的奖励力度。

7.实习基地、管理学生

实习单位也可以制定一些管理实习学生的各种政策和激励措施。

(1)稿酬的激励政策。媒体可以通过稿酬,对于采用合格、优秀的新闻作品给予适当的稿费。

(2)严格考察、聘用制度。建立聘用等机制激发实习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大奖惩力度。对于合格、优秀的新闻作品给予适当的稿费;考虑聘用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对于违背职业道德、行为恶劣的实习生给予通报批评。严格要求实习生按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范进行实习,使其在起点上就树立起崇高的职业道德意识。

篇4

【摘要】当今社会媒介技术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新兴媒体层出不穷。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既遭遇挑战,亦面临机遇。本文通过对比发达国家高校与国内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指出国内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眼下应从整合资源、校园媒体社会化以及教师队伍技能化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

关键词 技术升级 实践教学 新闻传播实验室 职业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把广播节目采集、录制和播出带入新时代,同时数字音频节目的共享、在线调用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由此产生的自动化播出系统使电台的信息采集、节目制作和播出都产生了质的飞跃。①例如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早已脱离了传统的磁带或胶片的线性编辑方式,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操作,且相关软件一直在更新换代之中,平面出版物的制作亦如是。在这种大整合、大洗牌的格局中,传统广电行业与高科技及新兴行业正在进行着交叉与融合,产业的长足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而剧烈变革的产业特征,又对传媒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

新闻传播类学科是必须基于扎实的实践基础之上的社会类综合学科,学生不但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践技术与传播技巧。左铁镛院士认为,“实验室是学校的半壁江山”③实验室承载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职责,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必须充分重视的一环。

一、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情况概述

1、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发展概况与特点

相对而言,美国的新闻教育体系在全世界是最完善的,新闻传播实验室所掌握的管理理念与技术也是较完备的。美国的知名新闻传播院系有很多,如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斯坦福大学新闻学院等等。美国很多高校都沿袭着密苏里方式(Missouri method),要求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④就新闻传播实验室而言,教授与学生共同建设,通过校办媒体为学生全面营造全媒体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全方位在媒介实践中探索新闻规律、掌握传播技能是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从高校实验室走出课堂的校级、社区级媒体已成为大趋势,密苏里大学将这一优良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将新闻传播实验室完全按照产业化的模式来运作,在实验室中成立的校园媒体拥有董事会,往往由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或院长担任,负责媒体的全部运营。这样的模式其他学校也争相效仿。

学生在实验室中利用电子采编系统完成的报刊、书籍,与利用演播厅、录音室等完成的电视节目、广告,甚至是成立的电视频道都是面向社会发行与播出的。普遍社会化、开放性突出,是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的特色。

此外,除了社会化与开放性,技能职业化也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所强调的特点。职业化是美国新闻教育与生俱来的特征。⑤高校同媒体市场高度对接,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是基于媒体市场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如此培养出的学生职业化强,学生毕业后很受媒体欢迎。新闻传播教育的基础是技能训练,技能训练的前提是社会需求,在教育中要不断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进行有目的的职业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尽快满足职业的要求

2、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概况在媒体技术的变革与升级,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为了迎接数字化信息时代,提高高校人才新闻传媒职业素养,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亦加强投入,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

21 世纪初期,为了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新闻人才,高校纷纷成立研究所,组建实验室。此时的实验室功能与结构还都比较单一,如广播电视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出版编辑实验室等等,培养学生单一方面的技能。

现如今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功能升级演变为培养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能够适应未来媒体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媒体综合传播需要的高层次的传播领域人才。如中国政法大学组建媒体基础技术实验室、数字图像与动画专业技术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新闻信息综合处理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更是建立了焦点小组访谈实验室,引进了脑电仪、眼动仪等高端技术设备。其他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在政府、社会资金支持下,建立了数字报纸出版系统、报社运行模拟系统、3D 数码图像处理室、网络多媒体设计实验室等等实践资源。

只有通过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才能保障教学与新闻实践前沿接轨的实验技术条件,使单向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在这样的契机下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实训实验机会,能够在学校的训练中走向职业化。

二、技术升级与实验室建设之间的矛盾

传媒技术与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推动着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实验室亦出现相关问题。在新闻传播学科被确定为一级学科的十四年时间里,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点不断增多,在校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很多高校实验室器材设备都是在创建之初引入的,硬件设施后续投入力度不足,媒体技术与设备日新月异但高校资金支持衔接不上,导致实验设备无法定期更新。长此以往实验教学设备数量与质量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介技术升级、学生规模扩大与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之间就暴露出较大矛盾。

其次,技术升级与实验室建设之间的矛盾还体现在实验教学教师技术能力无法与时俱进。对比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队伍,其兼职教师人数庞大,多为优秀的传媒机构、企业工作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接触媒体使他们的技术能力与社会相接轨,能够掌握和运用前沿的传媒技术。“在美国,新闻院校教授中只有17%的人是没有当过记者,与博士学位相比,新闻从业经验更是聘用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我国新闻师资中,有新闻工作经历和经验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没有合适的师资,技能教育只能纸上谈兵”⑥目前我国新闻院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学历与科研成果,实践技术并不是第一位的,并且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后便与社会媒体脱节,专心搞起科研。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王大丽对我国五所著名的新闻学专业的65 位在职教师的调查,其中只有18 位有新闻业务实践经验,仅占总体调查对象的27.97%。⑦很多教师学历高科研成果突出但技术技能有限,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课程设计时难以提出有前瞻性的建议与意见,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此外,实验室开放制度不灵活致使学生自主实验受限,实验室课课时有限,学生要真正掌握技术操作必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实验。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采用在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开设固定实验项目的做法,随着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这种相对封闭的实验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⑧以西北政法大学现代传播实验中心为例,在实验室规章制度中,自主实验需要经过院系领导、教师、实验员的层层审批,且对学生人数有一定要求。自主实验手续繁琐导致大部分高校新闻传播实验室开放实验开展的并不理想,实验室的规模与其开发利用率不能成正比。

三、新闻传播类学科实验室的建设

近年来传媒格局发生变化,互联网迅速崛起,媒介融合正在进行时。传统媒体遭受新媒体的蚕食,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因而高校新闻传播实验也应与时俱进地展开变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实验室技术升级、高校联合建设

新闻传播类学科实验室在建设与发展时由于设备要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每所高校都各自为营,独立建设自己的实验室,只会造成资源浪费。随着传媒技术的升级更新,如果省内高校能够联合共建实验室,力往一处使,钱往一处用,便能在实验室改革中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室不仅要联合共建更要联合管理、联合利用,形成公共实验室,这样能够提高实验室设备器材与空间场地的利用率,更能够促进不同高校的学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在公共实验室的基础上,有条件营造全媒体化的实验环境,将实验室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

2、校园媒体社会化、与业界互通有无

开放校园媒体面向社会,推动学生利用学校实验室如演播厅、多媒体编辑实验室等制作的节目、编排的报刊出版物走向社会。例如在地铁附近派发免费的学生报刊,报道校园内外的新闻;制作互动出版物,为学生、家长及其他有需求的人群提供电子版等。此外欢迎社会节目来校园内制作,学生可以观摩学习,必要时提供人力支持。

“国家广电总局现在正在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推行制片人制度和‘制播分离’的原则,如果我们的新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比较完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相关的条件成立一个广播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相应的广播电视节目出售给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这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⑨如此能够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媒体,拓展兴趣、了解前沿技术技能、获得实践机会,还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也给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经费上的支持。

3、教师队伍技能化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在实验室建设中,教师的技能素养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经常与媒体接触,了解、掌握前沿的技术技能,才能在技术升级的大趋势下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为学生传授前沿的理论与技术,也为实验室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使实验室发展与社会媒体的发展情况相适应。

除了进入媒体强化自身,“实验室在采购各类数字化设备和相关软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有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对本实验室的师资进行设备和软件技术培训。”⑩新闻传播类学科是有多门社会科学组成的,在这样的学科中,技术类型的教师不能只是少数的一两个人或者由外聘教师组成,应将大部分教师由理论型转向理论-技术型,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媒体进行培训实践,使整只教师队伍技能化。

结语

面对传媒技术的不断升级与变革,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经超过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实验室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新闻传播类学科的实验室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岗位需要相结合,高校与高校间实验室应实现相互整合,新闻传播实验室主动与社会媒体相联合,如此才能突破瓶颈发展出新闻传播类学科实验室的特色。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全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H140607)】

参考文献

①李建刚:《技术变革与广播媒介转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76

②罗共和、黄元文,《实践性教育理念与传媒类人才培养》[C].邱沛篁、吴建、陈祖继,《四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257-258

③徐枞巍,《实验室是大学中基础的基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9):1-4

④慕明春:《美国高等新闻教育管窥》[C]. 慕明春,《法制新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198

⑤林牧茵:《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

⑥徐向明:《新闻职业场入门》[M]. 南方日版出版社,2005:163

⑦雷跃捷,《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成就和问题》[J].《现代传播》,2013(3):135-138

⑧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21

⑨曾庆江,《文科型新闻学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分析》[J].《新闻界》,2008(1):151-160

⑩谌柯,《西部高师新闻实验室建设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对策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5):128-132

篇5

一、蒙太奇类型

目前,应用于电视新闻剪辑的蒙太奇手法主要有两种:前进式蒙太奇和后退式蒙太奇。尽管两者展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基本一致,均是为更好地满足满足了受众认识事物的初始内在需求。

(一)前进式蒙太奇

前进式蒙太奇主要指剪辑电视新闻时,使近距离镜头有序衔接远距离镜头的手法,目的在于将新闻内容由整体环境顺利引入到主体身上。如在播报会议新闻时,新闻采制人员往往会先通过全景镜头告知受众会议地址、会场环境、会场氛围,再对会议参与者、发言人及其它细节进行特写。这种衔接方法多应用于新闻开头,符合受众接受会议新闻的思维规律。这种剪辑呈现,还有利于受众从宏观层面上了解新闻整体中事实和细节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前进式蒙太奇应用并非是机械式地对场景进行“全-中-近”逐步展现,其可通过新闻采编思路灵活变换剪辑路线。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甚至可通过单个镜头展示新闻全程与细节。唯一要注意的是新闻开篇要挑选能准确传递环境氛围的镜头画面。

(二)后退式蒙太奇

后退式蒙太奇是使远距离环境有序衔接近距离环境的手法,目的在于通过特写主体人物、事件或某个事件来引导受众加强新闻宏观形象。当前,这种剪辑手法主要应用于新闻尾部。与前进式蒙太奇一致的是,后退式蒙太奇手法能为受众呈现整体的新闻环境,强化电视新闻氛围。这种新闻认知手法,满足了受众认识事物的初始内在需求,能使受众从接受电视新闻的初期就对后续内容保持好奇,进而在新闻镜头跳转到整体环境时迅速进入整体内容,深化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

二、应用蒙太奇手法开展电视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提取关键帧,?化并强化新闻叙事

电视新闻的首要属性便是真实性与可靠性。以往,为增强新闻内容真实性,电视新闻采制人员通常倾向于利用长镜头拍摄并记录新闻事件的每个场景。毋庸置疑,这种操作有利于保证受众最大限度获得真实的新闻内容,但由于镜头长而多,受众极容易产生新闻观看疲劳感,导致受众对新闻内容失去继续接收的耐心。直至蒙太奇手法出现,这种冗长拖沓问题才得到解决。将蒙太奇手法应用于电视新闻剪辑中,根据新闻事实提取关键帧,简化电视新闻播送镜头,有利于受众快速获取准确新闻信息。只是在剪辑时,电视新闻采制人员应注意站在受众角度掌握受众的新闻关注点,并由此切入进行剪辑,适当剔除不必要的背景信息与次要信息,帮助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新闻关键,进而强化新闻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电视新闻播报与收视率。

(二)强化受众新闻获得体验,激活受众联想力

任何电视新闻都不可能长期单靠画面或单靠文字来强化受众的接收体验,适当地在电视新闻文字基础上配合直观生动的画面,更能激活受众观看新闻的积极性。而应用蒙太奇手法剪辑和组接电视新闻,能有效达成这个目标。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电视新闻画面和文字的配合力度,使电视新闻打破固定屏幕局限,实现多种不同优化效果,还能迅速吸引受众吸引力,使受众更期待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并实时跟踪与关注。即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受众接收与观看电视新闻的主动性,激活了受众的电视新闻内容联想,从而有力地拓展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三)有效控制新闻节奏,缓解观众视觉疲劳

电视新闻拍摄或录制结束后不加剪辑就推送给受众,不仅会出现新闻叙事平淡问题,还会弱化受众接受与思考电视新闻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受众无法按照电视新闻采制人员的预期感知新闻趣味。而蒙太奇手法应用则可避免这个问题。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剪辑中的应用,既有利于合理把控新闻播报节奏,使观众能在适中的时间段里充分了解新闻时间及其相关进展,进而准确把握电视新闻的核心,又有利于缓解的观众视觉疲劳,保持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收热情,大大提高电视新闻的欣赏性。

(四)有助于新闻情感表达,便于观众深层理解新闻

优质的电视新闻既高度关注还原新闻事件本身,又重视简要地报道新闻内容,使电视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后能获得深层印象,甚至由此对新闻后续发展产生联想与讨论,充分表达自身对电视新闻内容及其主体人物、事件的情感。而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恰如其分地达到了这个要求,有力地提高了电视观众观看、记忆和评价电视新闻的主动性。

三、应用蒙太奇手法开展电视新闻传播的策略

(一)在电视新闻采制中应用蒙太奇手法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要善于应用蒙太奇手法。在采访某个新闻人物或调研某个新闻事件时,电视新闻记者应结合蒙太奇手法的特点全面把握新闻事件,力求通过全方位了解新闻事件来实现电视画面构图和声画组合,以便电视观众更好地把握电视新闻的属性。这也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或相关采访人员在调查新闻事件时,要立足宏观视角把握新闻事件全景,再挖掘细节,结合宏观方向延伸完善细节,有力地整合各项新闻表达元素,从而真实地展现新闻事件本身,强化受众接收电视新闻内容的体验。如针对留守儿童事件进行采访时,记者应先拍摄记录并剪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现状,再随机采访某些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特写其现实需求,再发出所有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以强化电视机前观众对留守儿童事件的印象,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

(二)在处理电视画面时序关系时应用蒙太奇手法

新闻事实一般包含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相互整合便形成了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但在现实编辑电视新闻时,采编人员经常遇到新闻画面时间顺序调整困境或逻辑调整困境。任何电视新闻事件要强化新闻真实性,都要使新闻具备某种逻辑顺序,而不能单纯地将采编人员的采访视频按照采访顺序逐一播放出来,否则电视新闻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思维将被无逻辑的播报打乱。即开展电视新闻采访后,电视新闻采制人员应注意根据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逻辑思维来编排采访视频,使受众能逐步深入到新闻事件的内核中。此时,电视新闻采制人员便可应用蒙太奇手法。通过蒙太奇处理,充分理顺电视新闻的时空顺序与逻辑顺序,并对新闻画面进行分组,使不同组新闻画面根据受众理解思维合理组合或拆分,能更有力地强化电视新闻缜密性。

(三)利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同期声处理

蒙太奇手法在电视新闻的同期声处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期处理电视采访新闻时,新闻采制人员可通过配音来辅助同期声,以强化电视新闻的听觉体验。如在播报某些电视新闻时,可在新闻画面、文字、同期声的基础上植入一些画外音。这些画外音可以是详细描述新闻现场的声音,它的应用能协助同期声全面还原与再现电视新闻现场。这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可增强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情感。如在国庆节播报天安门升国旗的新闻时,可配以升旗活动解读画外音,抑或是升国旗现场民众自发歌唱国歌的声音,从而使升国旗画面拥有同期声,使电视新闻拥有更强的现场画面感。

篇6

关键词:全媒体;发展:竞争;新趋势;传统媒体;对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111-02

一、媒体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媒体时代

长期以来媒体主要分成四大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四大媒体称之为传统媒体(legacy modia)。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种类迅速增加,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new media)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现代新技术的产物陆续加入到了媒体的大家庭中,并开始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以新兴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为例,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虽然只经过了短短15年的时间,但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媒体在内容传播、受众群体,经济规模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数量增长情况见图1,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见图2)。

综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all me―diaera)。

二、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媒介间呈现全面竞争态势

迅猛发展的新兴媒体正在对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传媒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之间的竞争,拓展到多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纸、期刊间的竞争。新媒体的崛起将对未来的传媒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对传统媒体构成极大的挑战,也对传统媒体进行内容产业的战略转型带来历史机遇。

在全媒体时代,新兴的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对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从信息递达容量和传输速度这两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新兴媒体远远优于传统传媒。海量的信息、高速传播成为新兴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利器。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之下,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全媒体时代意味着媒体间的竞争开始从局部转向全面。

(二)媒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成为趋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来自传统媒体内部的和新媒体外部的双重挑战,一些事关生死存亡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摆在传统媒体面前。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不再像以往那样明晰而固定,不同媒体因其传统特性逐渐模糊而开始走向于兼容并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作为后来者,新媒体尽管具有后发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新媒体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通过考察新闻发展史可以发现,受众的角色在不同的历史和技术发展阶段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受众对媒体的选择不因媒体的主观意愿而改变。传统媒体要从互联网等新媒体吸取经验,把握时展的脉搏,密切跟踪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进行自身战略、技术、核心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不断适应媒体生存环境的变化,创新发展思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面对机遇和挑战,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通过相互融合和互补,共同对现有的新闻信息资源、受众资源和媒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实现新闻资源有效率的流动、共享与再配置。

(三)媒介报道方式发生了变化

进入全媒体时代,不仅是媒体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新闻采访学的定义,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机构的消息来源更加丰富,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的手段也趋于多样化,新闻采编机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传统媒体的依赖度呈下降趋势,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始从以往的单向传播,发展到现在对等的、双向的,甚至多元的传播,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双向交流更加直接易行。

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工作者已经开始了解并熟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异同,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综合运用文、圈、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中国登山史和奥运史上的新奇迹。通过电视直播,全世界观众目击了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在火炬点燃仅5分钟后,人们就在新华网上看到了新华社发自地球之巅的第一张照片。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展示过程中,新华社总共播发了顶峰现场照片27张,囊括了从点燃火炬到顶峰展示的全部重要画面。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照片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手机“即拍即传”的。摄影师用特定的手机拍照后,不需要进行任何动作,手机自动将照片传回后方编辑部的电脑系统中。新华社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展示前方报道组负责人、摄影报道指挥刘宇说,“这创造了一个历史,中国媒体从未在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的现场实时传回过新闻照片。”这一新闻实践例证了全媒体时代媒介报道方式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

(四)媒介的营销方式发生转型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管理者和经营者开始思考全媒体的营销整合方案,有效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全媒体优势,使之成为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组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因受制于自身技术、平台、体制等因素不足的影响,其广告收入也随着其受众群体规模的缓慢减小而呈下降趋势,而新媒体凭借技术、平台优势迅速挺进媒体广告市场,成为市场新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也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开展全媒体广告营销,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汽车领域的专业杂志《汽车族》于2005年6月开始发行电子杂志,次年9月即凭借广告实现盈利,成为国内电子期刊市场的首批获益者。与《汽车族》一样,在面临网络的迅速发展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大力探索利用网络为期刊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

三、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对策建议

进入全媒体时代,报刊等老牌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蚕食着期刊固有的领地,它们席卷而来,霸气十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迅速跟进和掌握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技术创新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绝地反击的必然选择。

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必须准确识别自身的核心能力并进行深刻反思,去伪存真,明晰当前自身的核心能力状况,并依此调整和再造管理流程,优化配置资源,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企业的高效有序运行。

进入全媒体时代,内容依然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我国现行新闻行政管理体制下,新闻的采访和仍在实行政策准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的采写和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这是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技术领域的机会是平等的。传统媒体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之拥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如果将最新的技术与自身独特的优势相结合,那么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一定大有一番作为。

篇7

【关键词】珠江模式 中国广播 互联网 新媒体 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1986年广东广播创造的“珠江模式”,不仅开启了珠江经济台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而且引领了中国广播的改革热潮,并因此载入了中国广电改革的史册,至今中国广播界仍在享受着这一广播改革模式的成果。

一、潮起珠江,迎来广播新时代

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打破了传统节目模式,推出融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为一体的全新节目,开创了主持人直播、听众热线参与、大板块结合、全天滚动播出等全新的广播模式。轰动一时的“珠江模式”对中国广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中国广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1986年至2016年,一代代珠江人在不断地丰富着“珠江模式”的内涵: 从“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无论晴天雨天,珠江在你身边”到“把握经济脉搏,演绎时尚生活,传递服务资讯” ;从“张扬生活色彩,锻造磁性声音”到强化“最有价值的声音”;从“经济立台,引领未来”到“做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粤语融媒传播平台”。

回顾珠江经济台30年的历程,一幕幕场景就是广播激情岁月的写照,让人难以忘怀。

1992年,第一个在公共场所设立固定直播室。珠江经济台在当时全国十大商场之一的广州南方大厦设立户外直播室。

1987年,珠江经济台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珠江欢乐传万家”大型联欢活动,全体主持人第一次集体亮相,与听众同欢,播音员现场直播新闻,7万听众把文化公园中心广场挤得水泄不通。

1987年,广州市人民路623路高架路通车,这是当时国内最长的城市高架路,珠江经济台和广州市团委联合举办了“高架路万人行”活动。珠江经济台编播人员与社会各界一起在高架路上步行观光,参加者超过10万人,成为广州市一大景观。高架路大大的“人”字照片震撼人心,成为历史印记,铭记在广播人的心间。

二、改革创新,传承广东广播的优秀传统

珠江经济台成为广东广播推进系列台改革的试验田和成功范例。 30年来,广东广播人一直秉承着“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珠江精神,抓住机遇,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广东新闻广播、音乐之声、城市之声、交通之声、股市广播、南粤之声、南方生活广播和文体广播九个广播频率组成的系列台竞相争艳的新格局,并在广东广播收听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综合覆盖人口超过一个亿。

30年来,广东广播人所具有的敬业奉献、团结拼搏的优良作风,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成为广东广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财富必将成为开创广东广播事业新局面的坚实根基和巨大力量!

三、融媒时代,拓展广播无限可能

如果说30年前“珠江模式”主要是在节目形态上创新了广播,那么当今互联网时代则给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中国广播的发展历程中,从来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像互联网一样,只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深刻影响着广播的传媒格局,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变,广东广播2014年首次提出了“广播+”的发展思路,强调在“互联网+”的时代,在做“互联网+”时,要坚持以广播为主体,主动的融合而不是被动的被“+”,以此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拓展广播的发展空间,实现广播新媒体的转型发展。在“广播+”战略的指导下,广东广播在内容、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和全面探索,初步形成了广东广播新的发展生态,这就是:

处处听得到的广播:互联网传播渠道+新媒体平台

常常看得见的广播:线下活动+视频制作+新媒体传播

时时有温度的广播:爱心传递+文化传承

人人谋创新的广播:全员新媒体化+团队全媒体化

(一)处处听得到的广播:互联网传播渠道+新媒体平台

在“广播+”思路下,广东广播开辟了 “荔枝台・广播在线” (RGD)、官方微博微信集群、手机客户端、电商平台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并且整合新媒体资源,成立 “珠江网络传媒”,综合运营广播新媒体,既“造船”也“借船”,通过新媒体渠道和平台的运营拓展,使广东广播成为处处听得到的广播,突破了传统的传输覆盖的地域局限性。

(二)常常看得见的广播:线下活动+视频制作+新媒体传播

以前由于广播媒介的属性仅限于声音的传播,所以广播只能听到而无法看到,互联网技术拓展了广播媒介的属性,让广播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见。我们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根据不同节目或活动的特性与需要,变原来单一的音频传播为音频+视频的复合传播,使得广播不仅处处听得到,而且常常看得见,广播也因此有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

2016年在纪念建党95周年的宣传报道中,除了常规的广播节目外,珠江经济台与高校联合策划大学生“千人拼党旗”活动,制作了全媒体节目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使广播的主题报道大大拓展了鞑タ占洹U庵帧跋呦禄疃+视频制作+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让听众成了观众和用户,大大拓展了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珠江经济台2015年“双十一”的“广东广播电商狂欢节”特别节目,除了广播节目直播外,还通过官方微信图文及短视频进行直播,主持人在视频直播里使用新媒体方式展示电商产品及服务,并与用户进行互动,打造了一场电商狂欢盛宴,创造了“电台直播节目+互联网传播+电商”的广播电商新模式,尝试从传播领域跨界到消费领域,引发业界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电商狂欢节期间,所有频率的收听率平均增长了170%多,最高增幅的频率甚至超过了300%。

“2016广东广播电商狂欢节”三小时特别直播节目――《抢闸双十一》,当晚,“荔枝直播”围观人数达到6.8万,珠江经济台网络收听率增长285%,蜻蜓.fm后台显示有10万多人次同时在线收听,而广东广播呼啦商城访问量超30万,各平台累计销售额550万元,比前一年增长77%。

(三)时时有温度的广播:爱心传递+文化传承

广播要有温度,因为这是党的宣传阵地,因为我们是有责任、有使命的广播人。践行、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和广播人应有的责任担当。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运用,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013年以来,广东广播九个广播频率及珠江网络等新传媒平台合力打造的年度大型公益行动品牌活动“大爱有声”举办了数百场公益活动,并制作成广播、网络、手机、电视等全媒体共享的音视频系列节目,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跨平台、融媒体报道,实现全方位立体传播。这一公益品牌凝聚社会力量,温暖人心,大大提升了广东广播整体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目前已吸引了近30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机构参与,凝聚300多个机构的社会力量,以线上线下配合、融媒互动的方式,举办了500多场公益活动,播出了1500多集的专栏和专题节目,推送了6000多条次新媒体信息和网络节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16年3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15年全国十个广播创新创优节目之一,10月荣获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组织评选并颁发的“2016中国广播创新融合优秀案例”奖。

2016年珠江经济台面向全球举办“首届讲古鳌头赛”,挖掘培养“粤语讲古新人王”,传承广府文化,同时在广州著名风景区白云山永久设立“云山珠江讲古台”,这是广州目前唯一的固定讲古活动场地,被称为“广州文化新名片”。一时间在广州和珠三角掀起了一股“讲古”潮。

(四)人人谋创新的广播:全员新媒体化+团队全媒体化

以“广播+”为指导,广东广播在融媒体时代形成了人人创新的氛围,全员新媒体化、团队全媒体化的管理思路则促使每一个广东广播人加快创新的步伐。

2016年广东广播成立了“黎婉仪工作室” “尹铮铮工作室”,这些以广播主持人命名的工作室成为改革创新的又一个尝试。这些工作室,拥有团队组建权、经费支配权、收益奖励权、创意自等权限,跨界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打造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多种综合新闻、资讯和评论类节目,并将节目内容产品化、市场化,打造全新的传媒运营模式,成为节目生产、项目运营、媒体融合、市场化运营的创新平台。

篇8

[关键词]广播 类型化 行风热线

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凭借其特有的传播形式和其他媒介一道在传播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同时,媒介的发展在经历了广播、电视、报纸各司其职,力求以一己之力独霸天下的时代后开始走向多媒介之间的“竞合”。媒介环境的改变和新媒介的不断产生,是摆在传统媒介面前的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在取长补短的同时努力保持、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广播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课题。

一、《新广行风热线》产生的背景

2002年6月3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与省行风热线评议联手创办的舆论监督类节目《阳光热线》正式开播,短短几年的时间,全国已经有100多家地、市级电台开办了此类节目。这些节目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行风类节目的出现和繁荣,是广播人在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激烈的媒介竞争时所做出的积极尝试,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

正如深度报道的发明权要归功于被广播挤压的报纸一样,类型化电台的出现也应归功于与电视抗争中的广播。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广播节目的类型化、电台的专业化才是广播媒介应该选择的方向,这样即突出特色,又保证了广播事业的稳步发展。

行风热线类节目作为一档广播舆论监督节目,它的载体是新闻评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信息的大量汇聚,重要的不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在于它所应该持有的观点。评论作为观点的集合,在引导舆论方面又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行风热线类的节目,恰恰在广播节目类型化的基础上,将传递信息与深度评论相结合,在各级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构建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行风热线类节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媒介的不足,对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广播节目类型化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同时,新疆的广播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着。新疆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是广播媒介和新疆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两方面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疆地广人稀,在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绿洲农业,除个别几个较大的城市之外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相对于报纸来说,广播不仅避免了在传送过程中时问的浪费,还放宽了对于受众文化水平的限制;相对于电视来说,广播的接收方式更为廉价和便携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使广播在新疆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机遇和优势。除此之外,国家的大力扶持也是新疆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新疆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新疆广播事业的发展还在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电视在集音、像、文于一体的基础上开始向多个层面扩展;报纸在新的发展阶段更注重发挥自己深度报道的优势,不仅提供信息,更加注重观点的质量和水平,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广播作为传统媒介的重要组成,要发挥已有优势,做好党的耳目喉舌,就必须在节目编排和栏目形式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新广行风热线》的诞生和发展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广行风热线》是在学习借鉴国内广播节目类型化发展的新趋势并结合新疆广播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新广行风热线》节目创办于2004年1月1日,它是一档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纠风办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合开设的广播舆论监督节目。节目分别邀请各地、州首府,以及公、检、法、司系统的领导做客直播间,接受群众的咨询和投诉。并在节目中开通三方通话,直接联通听众所在地州、县市部门行业的负责人,让群众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解决,也使节目的互动性进一步得到增强。

在借鉴其他电台行风热线类节目模式的基础上,《新广行风热线》通过创新使节目拥有了自己的特点。

1、跨媒介合作。节目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通过链接新疆新闻在线网以及天山网、新丝路热线、乌鲁木齐视窗等网站,使新疆台以《新广行风热线》节目为代表的行风热线类节目实现了网上同步直播,听众可以直接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上跟帖、QQ聊天等方式参与节目,这种跨媒介传播的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媒介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扩大受众面,提高受众参与度有着积极作用。

2、广播节目的“面对面”。热线类的节目本身所具有的直播化的播出方式,给听众与嘉宾提供了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广播节目形态的不足。《新广行风热线》在发扬这种直播化播出优点的同时,将广播与其他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力图打造“看得见的广播”,将热线直播间搬到群众中去。例如2010年6月27日,《新广行风热线》“县市领导接待日”就将直播间搬到了昌吉市百姓的家门口,在亚心广场举行了现场直播。昌吉市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受理了群众咨询和投诉。这种播出方式大大缩短了百姓和政府职员之间的心理距离,百姓心里踏实了,因为“当家人”来了!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

3、内容重于形式。作为一档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听众投诉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是节目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节目办得好不好,有没有人听,并不在于节目的形式如何,而在于节目内容。对于行风热线类节目来说,能不能扮演好桥梁角色,及时传递群众声音,及时解决群众问题,这是节目的实质,也是灵魂所在。投诉的问题如果长时间无法得到解决,受众对于节目的信任度就会下降,势必会影响节目的发展。《新广行风热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节目设置上采取多方配合、协同运作的方式,做客嘉宾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场答复,一时无法答复的会留下联系方式,同时配合记者的新闻调查,跟踪问题解决的进展。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节目中及时反馈,以节目的高效率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新广行风热线》开播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很多长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在它的带动下,一批百姓喜爱的热线服务类节目,如《929百姓热线》、《738与律师面对面》、《949安涛在线》等也与听众见面,这是节目品牌不断延伸、发展的结果。

三、《新广行风热线》的启示

《新广行风热线》节目是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节目创新的有益尝试,它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给新疆广播电视

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

1、品牌化是广播类节目发展的永恒主题。行风热线类节目的大量出现一方面反映了这种舆论监督类节目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向各个电台的同质类节目提出了挑战。只有把自己的节目做成品牌,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新发展。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浦・科特勒认为:企业为其产品规定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并向政府部门注册登记的一切活动就叫做“品牌化”。随着媒介市场的发展,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开始在媒介领域广泛运用,例如,以某个频率,某档节目为基点打造精品栏目,使之成为电台的品牌。有竞争力的栏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受众,发展潜在受众,对于吸引广告客户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新广行风热线》节目的诞生及其发展,每一步都显示着节目制作者强烈的品牌意识,这种意识同时也贯穿于节目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严要求才能出精品。

2、重视媒介的社会责任。行风热线类节目作为新时期舆论监督的排头兵,要坚持“不炒作”,真实地扮演好“连心桥”、“传声筒”的角色;要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好的发展为己任,时刻以一个服务者的姿态,想百姓所想,忧百姓所忧。

《新广行风热线》作为行风政风类节目,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声音在电波里传送,心灵在沟通中温暖。让百姓知道政府的政策,让政府听到百姓的心声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

3、横向“扩容”。作为地方行风热线类节目,由于节目的性质和传播区域的限制,其影响力是有限的,这虽然是地方行风热线类节目的软肋,但同时也为节目的横向“扩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篇9

【关键词】交通广播 路况信息 媒体融合 移动终端

在传统媒体普遍遭遇互联网冲击的情况下,广播凭借与移动互联网天然的契合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而其中贡献最多的无疑是交通广播。交通广播与车载人群的生活方式相匹配,收获了最具价值的受众群体,受到广告主青睐,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营能力都居于前列。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交通广播依然需要强化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来。

一、交通广播异军突起的初始“密码”

中国交通广播起源于上海,1991年9月30日,上海交通广播正式开播。随后,交通广播这一广播传播形态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省市县广播机构都将交通广播作为重点频率进行投入拓展。中国交通广播正式开播以来,形成四级交通广播同步发展的局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交通广播播出C构已经成为中国广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主力军,媒介知名度、社会美誉度和经济综合实力撑起了全国广播的半边天。“出门就听交通广播”已成为中国广播听众,特别是广大移动人群的共识。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更加专业的汽车广播、私家车广播、汽车音乐广播、汽车旅游广播兴起,接棒交通广播引领广播发展新趋势。

听众对交通广播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广播受益于汽车的逐渐普及,“堵车时间越长,广播收听率越高”,交通广播更是如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群的通勤时间日益增长,广播成为了车载人群不可或缺的陪伴媒体,路况信息成为刚需,堵车催生了次生媒介效应,即交通广播繁荣兴盛。CSM媒介研究对36城市组不同类型频率在目标受众中的市场份额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波,各地区排名第一的频率中,交通类频率独占鳌头,达到了19个,超过了一半。随着私家车拥有率的提高,交通广播的市场占有率还在上升,2016年,交通类广播市场份额23.53%,比2015年高了0.18个百分点。2016年底,济南音乐广播Music88 .7基于一个多月的调查,公布了济南首份《2016济南地区车上人群(收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车主堵车时听广播成首选,在济南有71 .2%的车主都会收听车载广播。“在路上不能玩手机,一般就是听听广播,尤其是堵车的时候。”这已经成为共识。

广告行业更加垂青交通广播。除了交通广播天然和移动人群有着较高契合度之外,交通广播节目的外向性和高度融合性也为广告的融入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以上海交通广播与“天天拍车”的合作为例,“天天拍车”冠名了上海交通广播广受赞誉和推崇的“穿越系列”,完美地展现出了对于听众和品牌的双向黏合性,线上线下全线贯通,多方位多样式地呈现出品牌的内在气质。在线上,“天天拍车”的相关植入以访谈、连线、内容等多种方式融合到穿越系列的内容当中;电波之外,通过互联网媒体推送相关内容,进行品牌展示。线下活动巧妙嫁接客户品牌与服务,在穿越上海的四万多公里路程中,“天天拍车”俨然成为了沿途的亮丽风景。活动一出,品牌好评如潮。值得一提的是,广告的融入,非但没有冲击节目本体、影响收听,相反,广告投放之后连续三周,收听率取得了大幅增长:第2周比第1周环比上涨8%,第3周比第2周环比上涨7%;活动期间,收听率甚至比上海交通广播1-6月的平均收听率高5个百分点。广告内容化,内容产品化,在交通广播的营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正是因为以上特征与优势融合而成的“密码”,使得交通广播在遍地开花之时,同时赢得了持续发展之势。

二、路况信息之后,交通广播的竞争力分析

前文所述的基于济南地区车上人群的(收听)调查中,地图软件已成路况“神器”,车主对路况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不过查询路况的主要途径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通过地图软件了解路况信息的车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达到45 .9%,而通过广播了解路况的车主只占22%。

2016年底,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分别联手多家交通广播,在路况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上发力,试图为移动人群提供更具价值的路况服务。百度地图成立“天琴路况播报联盟”,与广播电视媒体数据互通共享,共同努力让公众出行更安全便捷,让城市道路更畅通。百度地图作为“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出行平台”,拥有交通态势实时掌控、拥堵演变直观回放、智能报告数据决策、公众信息等路况服务优势,并且上线了实时视频路况、AI路况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路况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高德地图成立“空中交通信息联盟”,实现即时交通信息的互联共享,致力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联盟成员可获得高德交通大数据所提供的全景路况信息,全自动实时生成适合广播播报的多种当地交通信息,从而将电台提供交通路况信息的更新频率提升至“秒级”,在交通信息播报的即时性和准确性上,实现质的飞跃。

交通广播因路况信息而快速崛起,匹配汽车社会移动人群的生活方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广播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基于移动社交、互动分享的互联网实时路况信息的出现,交通广播在路况信息服务领域的优势日渐减弱,转而寻求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整合,一方面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继续强化自己在移动人群中的惯常优势地位,力争做到服务更细化、更具体、更人性,从而继续锁定移动人群,获得发展空间。

交通广播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是基于在地性资源的整合而生发的与听众的密切联系,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帮扶类节目的兴起。沈阳交通广播《司机奇遇记》、贵州交通广播《952找到啦》、河北交通广播《992大家帮》、上海交通广播《1057大家帮》、江苏交通广播FM99.7金陵之声《大忙小忙人人帮》等帮扶类节目注入双向互动、体验分享元素,充分利用广播媒体即时、互动、伴随与互联网开放、分享特质高度重合的优势,发挥其对移动人群的独特影响力,创立了你帮我助、众筹分享的新的节目样态,构成了互联网思维下广播节目的独特气质。节目在主持人和听众、听众之间的互动中生成,由点对面的传播变成了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元互动传播,每一个帮忙行为都变成了媒体和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交融,形成了主持人和用户共同生产内容的新模式。全国交通广播帮扶类节目,在当地无一例外都发挥巨大影响,充分显现出交通广播“社会责任、公益服务”的向上的力量和勃勃生机。

三、交通广播推进媒体融合的路径

移动互联网势不可挡,既给传统广播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互联网+”为传统广播在内容、渠道、平台建设等方面开拓了新领域。在中央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交通广播又一次走在了前列,以“两微一端一网”为代表,交通广播发挥了持续的创新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民网研究院通过对250个广播频率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的2016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显示,河北交通广播FM99.2、天津交通广播FM106.8分列百强榜第二位和第四位;在广播电台融合传播百强榜中,交通类广播数量最多,达到49家,加上汽车类5家,占据了半壁江山。 而在电台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排行榜上,交通广播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以新榜为例,2017年1月2日至8日“电台”类榜单中,前10席中有9席是交通V播,还有1席是私家车广播,也属于大交通广播的范畴。

打造移动终端前景不明。交通广播的移动终端的建设与广播自身的定位一脉相承,目标用户一致,可直接导流,没有障碍,转化成本低;资源相通共享,没有二次获得成本,利于快速拓展,尤其是路况信息资源,一度成为移动终端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互联网机构的崛起,如前文所述互联网地图的快速跑马圈地,交通广播自有终端遭受挑战。河南交通广播的“交广领航”,集合了实时路况信息查询、路况分享、在线直播收听、在线互动交流、交广新闻资讯、交广活动等功能,因为及时反映交通路况,成为司机的好帮手,受到很好的评价;但更多的是那些起步较早的移动终端,因功能不完善,更新不及时,听节目、发路况、曝光等功能都没法很好地使用,用户体验不佳,遭到用户吐槽,如北京交通广播、山东交通广播、楚天交通广播、湖南交通广播等相关的客户端,在新环境下亟需做出调整与改变。

篇10

乙:东台人民广播电台!

甲:听众朋友们,现在我们在市苏中大厦广场向您现场直播东台人民广播电台《963直播室》开通实况。

乙:尊敬的各位来宾

甲:收音机旁的听众朋友们

合:大家好!

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

甲:秋色邈邈,云海澹澹

乙:在放飞的时节里,我们放飞青春狂想

甲:在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收获希冀梦想

乙:在这美好的日子,我们广播人与广大听众朋友一道迎来了激动人心的特殊时刻

甲:经过数十个日日夜夜的紧张筹备,我们东台广播发展史上第一个大型听众热线互动直播节目《963直播室》今天正式与广大听众朋友见面了,在此我们向多年来一直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听众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乙:《963直播室》的开播,标志着东台人民广播电台传播手段从模拟向数字、播出体制从录播向直播的历史性跨越,节目形态也完成了由过去的你说我听式的单项传播向受众参与、双向互动的现代传播方式的重大转变

甲:节目筹办过程中,得到了市四套班子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今天,市委副书记吴雨晴、市人大主任孙迎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苏林、市政府副市长邹毅实、市政协亲临我们的开播现场,对各位领导的光临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乙:下面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苏林宣布《963直播室》开播

甲:出席今天开播仪式的来宾还有市委宣传部、市计生委、农开局、林牧业局、电信局、工商局、药监局、交通局、水务局、卫生局、供电局、体育局、农业局、城管局、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市人寿保险公司、市农资公司、市农机公司、市医药有限公司、苏中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国贸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大地邮政广告公司、文峰电器东台店、市宇航奶业公司、市九转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大自然有限公司、香港华邦国际有限公司、南大至尊宝公司、广州盖世宝公司、市青年旅行社等单位领导及现场嘉宾二百多人,对大家的光临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乙:我们今天的开播仪式通过东台人民广播电台96.3兆赫的发射频率实施同步播出,开播仪式上将安排听众热线来电解答和现场有奖竞猜活动,竞猜题的答案全部在我们发给大家的宣传材料上,广大听众朋友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随时参与,我们的热线号码是5254666,欢迎大家热线参与。好,下面我们首先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徐锋致辞

(×××××××)

甲:同声相和,不以千里为远。东台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开通的消息引起了业内同道的广泛关注,纷纷来电来信表示祝贺

(×××××××)

让我们用掌声对兄弟同仁的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乙:我们今天的直播开通仪式得到了苏中大厦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面有请苏中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进先生讲话

甲:直播节目的开通,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要求更高了,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下面我们欢迎市委吴书记对如何办好广播节目搞好新闻宣传作重要指示,掌声有请

(×××××××)

感谢吴书记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将以饱满高昂的工作热情,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努力办好《963直播室》节目,不辜负领导和广大听众朋友的厚爱

乙:好,下面对广大听众朋友来说是个特别的时刻,9《63直播室》5个栏目的主持人和导播将从幕后走向前台,与现场的观众朋友零距离接触,有请5位主持人和4位导播闪亮登场,走上台来自报家门

(×××××××)

好,感谢主持人和导播的精彩亮相

甲:今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好日子,东台市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姑娘小伙子们一个个都憋足了劲,准备了他们的拿手曲目,献演助兴,在歌手献演过程中,我们将及时开通热线电话,并现场邀请市交通局局长陆远知、市水务局局长刘冬林、市城管局局长朱厚明就听众朋友关心的交通建设、水费调整、垃圾处理费征收等热点问题接受听众朋友的咨询,同时还穿行有奖竞猜活动,欢迎现场和收音机旁的听众朋友参与,我再重复一遍,我们的热线电话号码是:5254666。好,下面有请歌手上台献演

(两歌手唱毕,接热线电话)

现在导播告诉我一位听众朋友打来热线电话,好,现在我们把电话切换进来

(×××××××)

乙:好,下面是有奖竞猜活动,现场的观众朋友,根据我的题目举手抢答,答对一题将奖励调频立体声广播音箱一只,答对的观众朋友请在活动结束后凭奖券到后台来领取奖品。好,下面开始(1~10题)

(×××××××)

甲:有奖竞猜活动暂告一段落,下面有请歌手继续献演

(两歌手唱毕,热线电话切入)

(×××××××)

乙:接下来继续我们的有奖竞猜活动,甲:好,下面为大家献演的歌手是

(两歌手唱毕,热线电话切入)

(×××××××)

乙:接下来继续有奖竞猜活动

(21~30题)

甲:(背景音乐压混)好,听众朋友们,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你总是无所不在,每当我闭上双眼

我看到的就是你,我能了解你

这让我相信,我并不孤单

你总是无所不在,每当我屏息的片刻

我就会呼吸你的气息,我能了解你

这让我相信,我并不孤单

作为一个广播人,我真诚的希望《963直播室》的开通,在你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心桥,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手握得更紧,愿无所不在的963电波时刻陪伴永不孤单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