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景观设计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道路景观;城市道路;设计
1 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广、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设施,除了其最基本的功能外,它在城市景观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把它放到体现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地位。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赋予城市道路多么重要的作用都不为过。而道路景观在交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城市是凝固的音乐,道路网络恰如流畅而富有韵律的五线谱,由于流淌而产生动感,形成了美妙的旋律。以下,我们将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构成要素、现状分析、研究内容、研究要点、原则思路等6个方面对当前的文献进行综述。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自十九世纪末,各国学者就相继对车桥耦合振动进行了大量研究,称其研究为古典理论。古典理论对车桥模型进行了大幅简化,桥梁模型均是连续的,主要是对车辆荷载的模拟有了一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周艳薇 从三方面进行了考虑,1、城市道路的不易变更性, 2、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 3、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窗口, 也是城市风貌、特征的突出表现。并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构成要素。
郭志刚 指出:城市道路景观大致可以分为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等几类。
道路本体景观是指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形成的景观。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包括道路线形走向、道路竖向以及道路横断面布置、路面铺砌、隔离池、栏杆、道路绿化、挡墙、护坡、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等。道路附属设施包括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如交通标志、标线)、公共设施和小品(如公交站点、休闲椅凳、卫生设施、通信设施、雕塑、喷泉)等。道路的景观则包括沿街景观和远景景观。道路景观是由沿街建筑物、构筑物、设置于道路和附着于建筑物上的广告设施、围墙、栏杆、绿化带以及街边广场、公园等形成。远景景观由山川、湖海、森林等自然要素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塔台、城墙等人工要素组成。
同时,周艳薇也认为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要从道路、道路的边界、道路的区域、道路的结点等四方面考虑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城市道路的景观, 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环境, 而且还关系到投资环境建设等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 国内的城市道路景观, 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但总体来说, 不论是使用者还是管理者, 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考虑不周、不完善, 还存在许多问题。
姚阳、董莉莉 发现了一些问题:1、道路景观设计形式过于简单, 缺乏特色、创新与活力。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单纯注重交通功能的实现。3、 道路附属设施不够健全, 缺乏例如交通标志、人行天桥、道路地下通道、行人公厕、道路路名及路向标牌、城市交通地图展示牌、果壳箱、公话亭、特殊人群无障碍通道等能使道路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城市道路缺少足够的绿地面积。4、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5、在树种及草地花卉的配置上,只考虑一时的景观作用,而对季节性的景观变化和昼夜变化因素考虑甚少。
熊秋文 则从宏观角度对现状给出评价:1、不能很好地传承文脉,2、不能很好地以人为本,3、不能很好地整体连续。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景观设计在设计上有诸多要考虑之处,但所遵循的原则大同小异。
熊秋文认为要能够体现以下7点:1、安全性,2、功能与景观的高度统一,3、传承文脉,4、以人为本,5、连续性,6、生态性,7、可观赏性。江棋踢 则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解释:1、以人为本与安全性相结合,2、坚持景观设计多样性与历史文化相结合,3、坚持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郭志刚认为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既要实现道路本身的功能, 又要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 传承文脉以及适合城市形象和发展、充分利用以自然资源为设计原则, 将人、车、路、景高度地统一起来, 设计出符合人们更高生活质量追求的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一定的思路进行。
熊秋文的思路是:1、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张彦军、朱丽红也认为:1、确定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道路景观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
3结语
笔者的研究方向是北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我国北方城市道路景观的起步要晚于南方诸多城市,这就要求我们把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走向生态化和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道路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协调,以解决城市交通污染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努力和艰苦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Jeonghun Mok, Landphair H C,Naderi JR. 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263-274.
[2]Cackowski J M, Nasar J L.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automobile driver anger and frustratio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6):736-751.
[3]周艳薇. 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174-175.
[4]郭志刚.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概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173-175.
[5]姚阳,董莉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4). 35-38.
[6]熊秋文.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 山西建筑,2007,(21). 299-300.
篇2
关键词:城市生活小区;景观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入口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26-02
1 引言
城市生活小区的景观设计,关乎到小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对建设和谐小区,净化人的心灵有重要作用。
2城市生活小区的景观构成要素及意义
城市生活小区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物质和精神,前者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组成,后者由环境、历史、文脉、特色等组成。生活小区环境景观是这两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展现出来,使物质要素具有了文化性。两者结合的意义在于:从微观上看,城市生活小区环境设计为人服务,与人的行为活动、心理需求等密切相关,生活小区环境景观不仅是给生活者看的,同时也应该是给生活者用的。从宏观上看,城市生活小区景观设计是城市甚至是区域环境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它与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变化,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优化息息相关。
3城市生活小区景观设计
3.1生活小区绿地景观设计
绿化是任何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可以美化小区景色、衬托和加强小区面貌。绿化的美感来自于植物对人们心理和生理所产生的美学效应,这种美感有助于增进人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良好的影响,对生活小区景观绿化主要要看生活小区绿化的丰富度、绿化的功能效果及绿化的适应性等[1]:
(1)开敞植被带,即由地被和草坪覆盖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这种景观开阔明快,通透感强。它是生活小区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可以改善交通要道空气质量、调节硬地气温。同时,这种开敞的空间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适于游人聚集,满足生活小区居民集会、户外游玩、日光浴等活动的需要。
(2)稀疏型林地。主要是由稀乔木、灌木组成的半开敞型绿地,从而形成树丛式景观。稀疏型林地空间通透,有少量遮荫树,尤其适合于炎热地区开展游憩、日光浴等户外活动。
(3)植物群落带。这主要是满足小区物质和能量交换活动频繁的需要。植物群带在水平结构上,一般采用多树种混交林的形式,在垂直结构上,采用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多层次组合的形式。这种结构更能适宜城市中一些小型鸟类等动物的生存,成为鸟类栖息地。
总体上讲,以上三种绿色景观,由于植被多少以及组成不同,其分布也不同,如开敞植被带一般用于道路两边的设计,稀疏型林地用于住宅小区之家的中间地带,植物群落带则一般离住宅小区较远,比如分布在生活小区的角落地带等。
3.2生活小区道路景观设计
小区中的道路其实也是一种景观,但是首先必须满足人员通行、车辆出入、消防通道等的需求。从道路景观的设计看,应满足以下功能[2]:
(1)主次分明。道路的宽窄、曲线直线必须分配合理、交错有致,否则就没有“曲径通幽”的感觉。根据我国的实际经验城市生活小区道路可分为生活区级道路、生活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当住宅按组团布置时,组团级道路好比里弄的总弄,而宅前小路犹如里弄的支弄。组团级道路进入组团后是尽端路的性质,即有两个出口。还要层次清楚,保证宅间绿化空间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
(2)线路优化。城市生活小区寸土寸金,应尽可能缩短路线保留最大的绿化面积。线路优化首先要符合人走路的习惯,以免给居民“抄近路”的心理暗示。特别是在住宅组团的道路布置中,既要照顾人们抄近路走的心理行为,又要避免四通八达、人车乱窜的局面,需要按照“顺而不穿”的原则认真处理。其次,要减少多余的道路。急需要掌握居民的出行路线和出行频率,然后据以确定道路网布置,改变那种“有房就有路”的做法。比如房前房后都有路可退,似乎交通十分方便,却带来人车到处穿行的弊病,同时道路面积过大也增加了建设资金,减少了绿地面积。
3.3生活小区入口景观设计
生活小区入口景观作为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活小区与外部环境的连接点,即居民进出小区的必经通道。它不仅能够改善和丰富住宅小区的整体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作为小区和街道的连结点,还能美化街道,增加街道的特色和吸引力,甚至为城市带来繁荣与活力。
一般而言,生活小区的入口景观比较依赖于地形、水源等,当然也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增加相关元素,如水、植物、灯光、雕塑、门体、围栏、广场、铺装、建筑物等以及它们的质地、色彩等。但是总体上讲,生活小区入口的景观设计必须满足两个原则:
(1)整体协调性原则。比如小区的入口尽量做到闹中取静,这就需要预先考虑小区在城市中的入口开设的方向,使小区和城市较方便的融合。同时,对于生活小区入口景观设计来讲,入口景观形态不仅反映了入口空间的围合关系和功能的组合状况,它也包含了每个局部节点的处理效果。局部节点设计反应出设计的严谨性,同样,入口形态的形态特征也大多通过局部的节点设计来达到协调和强化[3]。
② 功能性原则。入口的产生是人类为了防御和通行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居住小区入口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通行和防卫功能到如今衍生出的标志、象征等功能。但是即使到了现在,小区入口的基本功能依然是通行和防卫的需要。所以构思入口最基本的就是以实用、适用为目的,进一步讲就是构思适合人们行为、活动的场所,与其空间使用上的需要。
4 结语
生活小区的景观设计,归根结底是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也是人类由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城市生活小区的景观设计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提出,必将促使着小区环境建设向“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勤勇.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新概念――园林式[J].知识经济,2009(5).
篇3
关键词:景观营造;城市道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
作为城市线性开放空间的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对一个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道路的设计可以给城市的居民带来好的视觉景观感受,同时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城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的景观设计提高人们视觉化品质,同时丰富了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为城市提供了更具人性化的开放空间体系。
人们对于城市的感受从交通到绿化,都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一个门户,城市道路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文化和生态的建设,这是道路最终是服务于人民的,因此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也越来越因审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道路的个性化和地域特色化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相关的历史文化,因此,如何将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建设应用到城市规划当中,让市民感受到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特色文化的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很多的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理论,作为了本研究的也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和对以前的研究的阅读和分析,本文将对现代化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营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
(一)城市道路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认为有5大要素会影响公众对一个特定城市的印象。这5个要素分别是道路、节点、标志、区域和边沿。而在这5个因素当中对城市的印象影响最深的一个要素是道路,而其他的所有环节的因素都因道路而展开,在一个城市当中道路是城市形成的雏形,他穿越于城市的各个街道当中,城市的建设围绕道路形成了周边的景观,而人们对于道路的感官也会对城市的感官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调查,一个城市的道路所占面积大约是这是1/4,因此可见道路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在城市的道路上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视觉需要的景物,道路景观往往成为了城市城市的特色和门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与建造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缩影,公众在城市中穿梭,是以道路为载体拓展开的,因此人们对道路的认识间接体现了对城市的整体意象,也是该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的传递。
构成道路情况的因素有两种分别是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因素,而动态的因素是指在道路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人们在道路上所看到的车、与车的活动等,动态的要属在城市的空间里形成了动态的环境,构成了一个三维景观,人在动态情况的感受当中,给人以韵律感和序列感。形成了人们对整个城市的三维认识,而静态景观是指道路两旁的景物包括人工构成的道路景观,同时还包括城市里的自然山水和地形地貌等要素。同时道路的设施和建筑等都是静态景观的一种体现,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就必须将动态和静态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
三、现代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以城市为主体进行城市景观的建设,必须基于以人为本,因为居民是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和创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传承者、创造者。人是城市的灵魂,因此看来所有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特色景观设计都应该考虑人的因素,因为人是整个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后的体验者,以人为本是所有特色景观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特色景观当中的聊语花香小桥流水等,自然设计的因素都是为人服务的,这些因素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城市价值的体现和满足人们愉悦的心情。规划设计师在进行具体城市的景观设计的时候,为了展现每个城市不同的城市风貌,张扬城市个性,设计有特色的景观,最后发现,人才是宝贵的遗产,是整个城市风貌的体现。
(二)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的特色文化的营造和景^的营造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目前全球的气候正面临较大的灾难,先后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其实人们在寻求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必须权衡城市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也必须考虑生态环境这一个因素。只有在保护好了生态的基础上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因此,在特色景观的营造上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城市生态的发展,景观特色设计上也应该强太强调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三)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特定地域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内涵和文脉传承问题,将城市文化景观进行梳理、鉴往而至今,传承有序地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才能凸显其独特性,要在设计当中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当地的整体环境。比如在重庆地区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营造时就应考虑到重庆山水文化的特点,结合重庆市是一座山城的特色,进行景观小品的设计,又比如在北京的前门大街进行景观特色设计时,应该以北京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传统商业为主,结合传统华夏文化元素,使整个城市道路景观饱含中华文化底蕴与特色。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人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对土地的空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各种功能,而无论对城市的增量规划还是存量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要在现代化城市道路特色景观的营造当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必须倡导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开发建设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实现永续和谐发展。在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方面,也要考虑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相互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佳.以线性空间理论解读富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陈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绿化景观;设计要素;生态;城市道路
1 玉山镇绿化景观研究背景
玉山镇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名镇,是昆山市经济、文化、政治和商贸中心,近年来已创建出一个“一路一园、两绿夹水、依路设带、傍河建林”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镇绿化景观。
2 景观要素
2.1 道路绿化要素
道路绿化要素在设计中用来分割空间,是最具特色的柔性要素,必须具备交通和环境景观双重功能,提供给驾乘人员安全的交通环境和连续短暂的景观,应用植物引导视线、防眩晕。
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之长江路市镇府路段:中央隔离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均采用整形和色块的手法成型。行道树为香樟,有良好的庇荫度,非机动车隔离带中层种植金边黄杨、圆柏、含笑等。中央分隔带是行车过程中视线触及最多,强调节奏和韵律,种植红花木、海桐等灌木以及色彩草花进行点缀。道路下层配置沿阶草,避免地面。
镇中心易堵道路――震川路绿化:堵车会引起驾乘人员的焦躁情绪,绿化景观设计要求更高。现今,震川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丰富的绿化景观:幽静的小道、多彩的灌木林、低处的咖啡屋、高处的历史墙等,这些变化由绿色衔接,是一种视觉的享受。
2.1.2 道路景观设计特点分析。通过对震川路与长江路路段的调研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道路绿地设计的3大特点:(1)视觉景观:长江路绿化带、分隔带给绿化景观预留出足够的设计空间,充分利用周边的各类自然元素,为营造出流畅丰富的景观带。(2)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对步行人流量进行分析并对步行尺度的游憩空间进行设计,根据车辆的不同速度,在车行道和慢车道划分不同长度的绿化标准段。(3)生态绿化:以生物多样性为原则, 利用植物材料既考虑植物本身的生长发育特性,又考虑植物与生境及其他植物的生态关系,尽量做到四时有景。
2.2 植物要素
2.2.1 宏观的植物群体景观。植物的群体景观在生活中很常见,在长江中路路段有片由黄杨、红花木、金边黄杨等多种色彩植物修剪规整,围合的绿色停车位,无论站在景观的哪个角度,视野都非常开阔。这样的距离感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景观两边喧嚣与宁静的差异氛围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1]。
2.2.2 微观的植物造型景观。在城镇中,植物景观的主要是观赏功能。玉山广场上用花卉组合而成的造型景观,不同色彩的植物组合,配置在广场、道路、路口。往来的市民与游客在行走时被精致景观吸引。这些造型多样的植物景观很快便成为城镇中的亮点。
玉山镇前进西路路段中用矮牵牛等草花装点隔离带,形成一条色彩斑斓的植物彩带,美化了城镇,也使得行走在路上的人们的心情自然愉悦起来。
2.2.3 草坪。草坪是植物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草坪有着“城市会客厅”美誉,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能展现文化特点的绿地开放空间[2]。
昆山市镇府广场的草坪,草坪上布置精美的路灯,少有植物,视野开阔,体现了市政府建筑物崇高、雄伟的意境而又不失亲切。
儿童公园的草坪,布置了少许植物与雕塑。草坪在点缀空间的同时,地形适当起伏,使道路具有导向性,成为人们公共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3 水景要素
滨水区是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最敏感的区域。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界处,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3]。
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对滨水绿地的成功改造在玉山镇也有几例。
玉山镇儿童公园中,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成片的睡莲,水边种植垂柳,枝条在水面上空伸展,倒影入水,优美的树姿与水体相互掩映,提高了景物的审美情趣。岸边种植了云南黄素馨等枝叶茂盛的垂直植物,遮挡了欣赏欠佳的石岸,红花继木等灌木配置在岸边,对地形稍加改善,达到露美遮丑的效果。
娄江是玉山镇边缘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位于玉山镇以南,源于太湖,经过玉山镇的湖段贯穿城市的商业中心,称之为城河。
对娄江绿化景观设计影响最大的改变之一便是沿着岸边的河上木栈道。木栈道与两岸繁华的街道相比之下更显得亲近、自然。周边布置了适宜季节变化的色彩植物,岸边水域也配置了各种水生植物。城河边的绿化景观带有小咖啡馆、绿地、休息区等,是人们休憩、赏景的好去处。东西大桥河段边上最美丽的是那片原有的水杉林,正阳桥西南角铺设了休闲绿地。
玉山镇对娄江水域的绿化处理相当优秀,很好地凸显出市民游憩的需求和景观生态功能这两项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
2.4 石景要素
古人有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在玉山镇绿化景观设计中,有许多山石与植物搭配而成的观赏点。美丽茂盛的植物可以衬托出山石的蓬勃气势,而若隐若现的点缀山石又可以提高植物配置所表达的内涵,通过将山石与植物恰当合理地进行搭配,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景观[4]。
2.4.1 植物为主,山石为辅。玉山镇将山石巧妙地运用于许多绿化景观设计中。如亭林公园内的环境一角由两块形状奇异的石块和多种植物组合配置。此景主体为植物,石块自然精巧,植物有疏有密,两者相互有机组合之中,密植的修竹、低矮的五针松、较高的罗汉松、铺地的红花酢浆草与沿阶草等高低参差与造型石块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生动野趣的自然景观。
2.4.2 山石为主,植物为辅。图公园的门口、河道边、院落等视线相对集中的地方看到特意配置的奇特山石,周边常常配置不同植物,以起到衬托或烘托的作用,这种突出山石主体的表现,常作为障景或框景用来划分空间,丰富层次,展现多重层次、内涵递进的欣赏价值[5]。
图亭林公园的入口旁边特别放置了一块刻有公园名字的大型独立山石,山石周围配置了香樟树、八角金盘、常春藤以及沿阶草,四周以小石块隔离。三棵高大的香樟树形状奇特且枝繁叶茂,衬托出大块山石气势不凡,成为周边的视线焦点,构成了一块独具匠心的景观。以山石为主配置植物的时候,对植物的造型、特征以及色彩需衬托出山石的气势。
2.4.3 植物与山石,相得益彰。图2是玉山镇的一角,是一副以古典粉墙隐于后,竹石相生的幽静画面。画面中翠竹挺拔,安静而优雅,山石奇特,深情之搭配,相得益彰,隐隐散发出古时诗画中的优美意境。
2.5 小品要素
优秀的景观小品不仅是绿化景观创作中的言语,也是该区域良好的文化载体,使得城市绿化景观表现出无穷的美感与活力,是景观要素中最为清晰的景观语言。
竖立在道路绿化带中的广告牌,色彩突出、造型简洁、点缀绿化,无意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自然地向路人传达信息。
设计精巧的路灯与绿化融合,每到夜晚灯亮,犹如点缀在大地上的颗颗明珠,光彩照人,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广场上色彩艳丽的花朵层层围绕,烘托祥云,表达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深刻内涵,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成为广大市民与游人所喜闻乐见的点睛之笔。
3 玉山镇绿化景观设计中的注意要点
3.1 重视绿化的生态性和多样性
生态性是城市植物景观的基础特征之一。城市植物景观空间中多种多样的物种类型和植物种类就是城市植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是进化机制最主要的产物。如果景观中的某种物种受到伤害,在物种多样性丰富的情况下,其他植物可以起到代替和补偿的作用,维护整体系统的运转,保持整体景观[6]。
3.2 无障碍设计管理
绿化景观的无障碍设计和管理要充分考虑绿化对各方面的后期影响。树木生长,枝条数量的增加与长度的伸展会对靠近绿化带的行车造成影响,需要适时地修剪;在运用外来植物配置植物景观时,要严格控制管理,防止阻碍本地植物生长,外来植物过快繁殖;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形成障碍的植物;道路主要树种宜选用一些生命力强、好管理、少虫害、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且具有特色的优良品种;提倡多植乔木,适当配置花灌木和色叶树木,讲究植物群落结构的层次变化,营造出生机勃勃的群体效果[7]。
参考文献
1 苏同向.城郊道路绿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昆山市淀山湖
镇曙光路绿化景观设计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 2011(1)
2 田国行.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 满国富.浅析贵州省贵阳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 2013 (22)
4 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5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6 沈守云.张启翔.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篇5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 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 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 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 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 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 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 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 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 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 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 35-37
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3-077-03
1 引言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在建立了城市和城市交通,有了交通空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布局,形式都不同,所形成的城市人文环境也不同,其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民的审美意识、生产习俗、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及道德水准等等。道路绿化最初是以行道树种植的形式出现,其后在秦朝、三国、晋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都有称之并木、并树、街道树、行道树等名称的出现和记载。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列有“街道绿化”的目录中,解释为:“在城市的道路用地上采取栽树、铺草和种花措施,以改善市区的小气候、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净化空气,划分交通路线、防火和美化城市”。
因此可以说,城市道路的绿化不仅可以给城市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改善城市气候、保护环境卫生、丰富城市艺术形象、组织城市交通和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因此,对现代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以充分调研现场和全面剖析本城市道路绿化现状为基石,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营造城市道路景观,充分展现城市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设计要点如下:
2.1 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为基础,根据不同道路性质,科学营造景观。
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对道路景观真实感受为依据,切实构建尺度合理的绿色廊道。
3)突出地方特色原则:设计结合本市城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因素,创造出内涵丰富的景观。
4)整体性原则:将道路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等要素。
2.2 设计理念与思路
2.2.1 多景融合因素下的异相景观
道路景观是由道路性质、自然环境、周边建筑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有机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营造多景融合下的异相景观。根据路段经过的不同地段特点,采用“异风格”的绿化模式,将周边环境要素融于绿化内容之中,使景观语言更加生动。
2.2.2 尺度流动下的人性感受
环境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充满人性的,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才是环境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出发,不同类型道路性质不同,尺度也会有差别。在城市快速主干道绿化中,大面城、大色块给人留下的瞬间记忆比较深刻;而对于居住区、商业街及非机动车较多的道路,景观单元应以较小的尺度变化来营造精细景观。
2.2.3 文化辅助下的地域风格
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宗旨在于创造城市意象,构筑城市灵魂,是城市生态、形态、文化、心态协调统一的环境设计。一个完整的道路景观设计,应将地域景观和文化风韵相结合,体现其独特的地域风格特色。
2.2.4 节奏与韵律交错的路景单元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和其它园林设计一样,讲究抑扬顿挫,切忌平铺直叙。同一条道路,在不同区段展示出的景观也应有所侧重,疏密有致,兼有节奏和韵律。可以通过道路中绿化带设计将道路划分为几个主题单元,各段既特色鲜明,又互为串联,交错互动。
2.3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2.3.1 通过整齐式林荫行道树来表现
根据现在车速提高的特点,采用200m~300m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林荫道的行道树可采用法桐或香樟,远近结合,运用道路两边列植的方法,以8~12棵为一个单元断开一个线性序列,穿插规则式绿篱。这种设置手法是让视觉空间通透,产生一定的纵深感。配置实行一次到位,多次分步实施,远期和近期相结合,考虑经济性和生态美原则。构造以乔木为主形成的绿廊,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功能,合理安排常绿、落叶及色叶树的搭配及比例,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立体绿化格局。
2.3.2 通过行道树绿带线性种植设计来表现
行道树绿带是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目前行道树的配植已逐渐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大大提高环境效益。但应注意的是,在较窄的没有车行道分隔绿带的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不宜配植较高密度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一旦高空树冠遮蔽,汽车尾气扩散不掉,会导致道路空间废气污染严重。在行道路树与围墙之间,采用有规律的线性种植,根据司机及行人的视觉方向,以道路、灌木、乔木、路灯组合构成规则式块状配置,运用一定角度的斜线、斜线构成的立体锐角、锐角构成的尖锐的面,使过往行人视觉上有一定的纵深感,见图1。
2.3.3 通过人行道绿带绿篱景观设计未表现
人行道绿带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基础绿带常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因此,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考虑规模流线型绿篱、模纹、修剪成长方体的乔木、广场交替出现。模纹以“S”形为基础作为规律的变化,给人以韵律感。在设计中广场尺度应适宜,根据人们步行500~800m需要驻足休息的原理,设计小型休憩广场。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天然屏障,绿化植物错落有致,体现了整体的韵律美,让人们感到自然的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2.3.4 通过中央隔离带景观设计来表现
中央隔离带作为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车速的提高,其设计应简洁,减少繁复的形态变化,避免造成驾驶员的视觉疲劳。主要采用绿篱及花灌木组合的方式,密植成一定高度,有效地遮挡眩光。绿带的宽度基本不一致,窄者仅1m,宽可10m多,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低矮的灌木及草皮。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式,也可自然式。最简单的规则式配植为等距离的一层乔木,也可在乔木下配植耐阴的灌木及草坪;自然式的植物配植则极为丰富,利用植物不同的地姿、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树丛、树冠饱满或色彩艳丽的孤立树、花地、
岩石小品等各种植物景观,以达到四季有景,富于变化的城市道路园林景观。
3 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植物配置
3.1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主要是以大量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组成的自然群落为基本绿化单元,以块面式为配置特点,点、线、面结合,建立起人工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为绿化形式的森林绿地景观,构建一个规则式的景观序列,见图2。
3.1.1 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u,叶片紧密,有浓阴;
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
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可选择香樟、广玉兰、泡桐、枫杨、重阳木、悬铃木、无患子、枫香、乌桕、银杏、女贞、刺槐、喜树、合欢、榆、榉、佝、柳属、枳、青桐、枇杷、楸树、鹅掌楸等。选择的乔木有无患子、榉树、银杏、枫香、乌桕及落叶乔木栾树、马褂木、落羽杉、池杉等。
以邵阳市区城市道路为例,见图3。可在人行道外边(不在2.5m之内)栽植落叶乔木如合欢、白玉兰、悬铃木、枫树、银杏等,分段栽植每段只选栽一种,株距8m,树中心点距人行道路沿石外边4.5m,这样既保证了树木的正常生长空间和遮荫度,又便于人行道下的管网布设:在中间分车带的外边(靠非机动车道)距路沿石1.2m处栽常绿乔木香樟,株距8m或12m,两排香樟相距35.6m,香樟与落叶乔木相距11.7m。
3.1.2 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萌蘖枝过多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本市应用较多的有大叶黄杨、大叶冬青、虎刺、扶桑、海桐、锦熟黄杨、桅子、杜鹃属、构骨、隶棠、金银木等。
此外,在地被植物的选择时应根据本地区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在选择草本花卉时,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3.2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地域特色的营造
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时,首先应该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植物结构,对原植物进行景观改造,保留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本土植物物种,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尤为重要;在选用植物时,尽量多地考虑乡土植物,充分展示地域风貌,具体如下:
3.2.1 通过景观小品形式未表现
江南气候温暖,观赏植物色彩绚丽,多选用色彩淡雅之景观小品;城市道路绿地大部分相对窄小,其对风土人情的表达多依托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特别是景观小品,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往往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1)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也是反映城市风土人情最直观、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具象的人物雕塑、抽象的诗题画作,多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本身更具玩味和欣赏性,直接作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
2)景亭、花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景亭和花架的样式日渐趋于同质化:一样的式样,相同的设置,毫无差异,似乎无亭无架不成景。亭架可以丰富滨水绿地景观,但稍微用心处理,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
3.2.2 通过道路铺装来表现
城市道路铺装为主,“花街辅地”以其玲珑富丽的样式,题材广泛的内涵,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辅地方式。尽管在绿地景观中,这些过于表面化的硬质景观要素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起到莫大的作用,但地域文化绝不是这些实体所堆彻而成,更不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景观要素或多或少应该反映出现实,只有带有文化标记的硬质实体才能真实地反映城市中最大众化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并在得到合理处置后,引起人们的共鸣,作为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景观得以延续。
3.2.3 通过功能性建筑设施未体现
1)休憩设施:城市道路原林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休憩设施使人们得以停留享受绿地空间,休憩亭台的风格、布局及休息桌椅的细部特征是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平台。
2)照明灯柱。在城市道路中的照明灯柱除了照明之用外,何尝不能以一种独特风格的造型,作为独一无二的要素增添道路园林景观可视别性。
3.2.4 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地域风情
邵阳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文化遗产如:双清古建筑群、宝庆古城墙、清代水府庙及古卸甲坊等,见图4。许多街道本身就富含历史文化气息,再加上邵阳处于邵水和资水交汇处,具有独特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因此,城市道路园林景观须结合本城市的历史人文地理风俗等等,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布局,剔除陈旧的杂物,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默默见证城市的往昔与变迁,随城市道路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人文特色。
在园林植物应用上,更多地考虑本地乡土植物,对湖南而言,本土树种可以说遍布于各级城市园林绿化的每个角落。如在园林中可作为园景树,构成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形成特殊景观,表现形体美或色彩美,如臭椿、香樟、桂花、枫香、鸡爪槭、无患子、栾树等。冠大,荫浓、姿态秀美的本地乡土树种也是庭荫树的首选,如桂花、臭椿、杨梅、香樟、七叶树、鹅掌楸等。花木、果木则在园林中起着点缀色彩、招蜂引蝶的作用,也为园林增添了几分生气。这些乡土树种有火棘、南天竹、十大功劳、卫茅、桃、杏、柿树、石榴、杨梅、李、垂丝海棠等等。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误区;策略;分析
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当前已经将对于物质的要求转化成了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上的要求。而高速公路作为人们外出主要的交通方式,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要求当中,要求其在景观设计上能够做到美化视觉空间、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人文精神等。良好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变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还可以起到减轻或消除驾乘人员疲劳,挖掘旅游潜力的作用。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保障高速公路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于美化、环保、生态、人文、和谐等概念的引入,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能够摆脱传统的模式,向舒适化、安全化、生态化、人文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一、高速公路景观要素构成概述
高速公路景观要素的构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和天象时令四种。第一,地形地貌。在一般的角度下,高速公路经过的区域用地有山地、丘陵、平原之分,地形类别的不同会对高速公路的走向和结构产生影响。这些地形地貌上发生的变化不但能够丰富高速公路的景观地貌,也为驾乘者带来独特的事业么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特征的道路尽管;第二,植被。高速公路的植被环境包括灌木、乔木、花卉、藤木、草坪以及其他一些地被植物。植被自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可以作为小的空间主体,又可作陪衬,除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外,还能够给带来生机。对于植被景观的作用表现在它的的特性和香、色、形及生气,对其合理利用可以创造出美的意见,产生联想和比拟;第三,水体。高速公路旁的海、泊、湖、江、河等水体,无论大小,都在景观组织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自然界水体中的声音、气势和风韵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亦是人类进行景观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将高速公路旁的水体很好地融入到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当中,高速公路会因此而生气彰显,显示出其自身独特的景观魅力;第四,天象时令。雨、雪、云、雾、朝霞、幕晖这些都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给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带来更多的想象和意境空间。
二、高速公路景观要设计要素和原则概述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包括三个要素,即公路沿线的生态人文环境、美学特征和驾乘人员身心感受。景观设计当中应尽量将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减少到最少,加以绿化种植辅之,布设相应人造景观及一些人工构筑物,使其同高速公路的外界自然环境相协调;高速公路尽管设计应着眼于整体,从大尺度入手。此外,沿线的服务区和收费站等也具有美学特征,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对于景观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是对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优劣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
从景观设计的要素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原则:1、尽量减少建设同城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其同当地的自然景观相协调;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性化设计;4、在统一和变化中实现均衡;5、以保障交通安全为基础,来尽可能地提高舒适程度;6注重内部组成间的协调,使其同环境、地貌等外部条件相协调;7在满足高速公路基本需求的同时,注重视觉比例的合理性;8、与时展的主旋律相一致,保护沿途的名胜古迹和动植物。
三、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速公路景观设汁中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问题比较普遍。由于设计时只注重路线平纵指标.而忽视了同周围环境间的融合:高速公路建设常出现大量切割山坡、填平沟壑、分割草原、开挖山丘岗地、侵占湿地、砍伐树林、等侵害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的现象,使高速公路与周围环境之问缺乏必要的协调,进而导致不统一性的出现。在我国公路设计当中对沿线地区的景观资源调查评价不够以及对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不高。所以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破坏和损害自然景观的现象十分普遍。公路设计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乘坐的安全性,也就应当重视乘客以及驾驶员视觉上的感受。从人类视觉的感受出发,根据美学的相关规律,利用实体景物,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即是视觉景观形象。我们须对高速公路空间环境内的视觉特征加以分析研究,进而找出规律。将其作为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
我国高速公路现多采用高路堤的形式.高路堤的形式对周围民众的视觉审美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平均在平原区填上高3.5m以上。而在山岭重丘区的平均填土更高,同时财沿线地区的地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高速公路的绿化现存两种不利于持续发展的倾向:过分敲掉效果,导致投入与效果不成比例,既不科学也缺乏经济型;忽视长远效果,强调短期效果,导致沿线绿化几年内枯死现象的发生。
四、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改善措施
(一)在高速公路选线和定线时,注重对设计要素的考虑
要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土石方的开采鼍要尽量做到最少。公路作为一种构造物,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再造景观的和谐统一。因此,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确定敏感性景观资源的保护措施。所滑敏感性景观资源是指那些对环境噪声、空气振动等有特殊要求的景物或区域,如风景名胜区、鸟类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划定为保护单位的历史文物等。对于这些敏感性景观资源,最有效的保护措施足按有关规定设定路线与它们之间的间距。
(二)实施合理的绿化
考虑我国复杂的气候、植被、土壤特点,从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角度进行绿化设计。在技术上尽量模拟自然界的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和辅助丁程设计.避免违背植物牛理学、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强制绿化:选种要慎重,尽量选用乡土植物,少用或不用外来植物;公路绿化植物啭线状分布,病虫害易蔓延。在植物种植之前,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和病虫害预防工作。在设计中,要对种植间距和物种的搭配仔细研究。避免出现生物•相克现象。
(三)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高速公路景观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效应
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宜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道路全程绿化在整体风格上保持统一协调。以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路线较长,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地,在保持整体景观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的环境特点。丰富路景。沿线的互通式立交区绿化,可以作为整个景观序列的节点进行布局。
(四)结合沿线低于文化,尊重民风、民俗
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足凝聚一个民族的感情乳胶。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古老的历史在刻下一道道年轮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5000年的文明遗存,遍布神州大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地域有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文化,富有个性特征和识别性。高速公路作为连续的线形窄问。距离短则十几公里,长则几十、几百公里。沿线跨越了不同的区域.是展示和宣传各种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而且.地域文化的渲染对丰富和提高道路景观的文化内涵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碳排放
【引言】: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景观则是体现城市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对街道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如何降低城市街道碳排放、提高城市街道景观品质成为了当今城市面临的问题。
1、研究现状
1.1 碳排放及低碳概念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总称,可以简单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低碳,主要体现在低消耗、低能量和低开支等方面。如生活的节能减排、建筑的绿色设计、出行的节能措施等。减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即为低碳的生活方式,能降低碳排放的景观设计即为低碳的、生态的景观设计。
1.2 景观设计概念 景观设计为特定使用目的在特定地方进行最恰当的土地利用的设计,可分为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一是对铺装,雕塑、街道构筑物、座椅和公共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二是对街道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的设计。
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街道建筑与构筑小品设计 当前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和街道中的构筑小品的设计多为不环保的材质,街道建筑量化和景观灯不科学造成了很大浪M。街道建筑立面和街道构筑物设计杂乱无章,存在安全隐患。
2.2 城市街道道路设计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高耗能的小汽车迅速取代了非机动车在街道道路上的地位,原本设计的非机动车道和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也逐渐被机动车占用。街道材质多采用水泥、花岗岩、青石板、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街道逐渐被硬化铺装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下渗,降水进入地下排水管道,形成了尴尬的街道景观“硬景”。
2.3 城市街道水体设计 目前,我国城市街道的水消费采用的都是线性模式。一方面,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用水,淡水源经由街道两旁道路下的管道送至居民生活;另一方面,城市产生的污水和雨水则被认为是无用之物,经由管道排走。这种模式违背了自然界水循环的原则,导致缺水、洪涝和水质污染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的出现。
2.4 城市街道种植设计 植被是降低碳排放的最好元素。但是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的实践中,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群落单调,特别是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市树市花,道路的行道树只采用一种植物。同时,有些设计师不具备专业的植物应用知识,弱化街道植被设计,导致了很多城市街道植物设计的不合理。
3 、低碳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降低固定碳源碳排放 降低气候不利影响以降低街道建筑立面能源需求: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结合当地气候参数,尽可能应用低能耗技术,对城市街道的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以促进街道两旁建筑物的被动调节和碳减排。以被动调节取代主动调节,实际上是通过城市的环境蓄能和有效利用来抵消一部分建筑能耗。
具体策略包括:塑造良好的热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塑造良好的风环境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塑造良好的光环境增加建筑被动调节,以及塑造良好的声环境和空气环境以减少建筑主动调节等。降低街道两旁建筑密度,优化街区组合模式,善用绿化和水体降温、增湿和遮荫,选择蓄水和反射性能良好的人工建材。
3.2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 优化出行方式以调整街道景观设计结构:现在,城市街道环境正处于高碳化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交通工具尤其是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不足,非机动车交通的道路资源被小汽车大量压缩;二是城市街道景观环境单一,安全性与舒适度差。因此,在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中应遵循:为不同类型的城市街道设计出最适合的,安全、舒适的配套设施,引导人们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要鼓励人们选择低能源密度的交通工具而从源头上降低移动碳源碳排放。并尽量满足人们在不同出行目的下的潜在需求,以良好的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促进人们选择低碳排放的出行模式,具体低碳对策则包括:以增加非机动出行机会为诱导的慢行网络设计,以鼓励“公交+步行”出行选择为基础的景观配套设计。
篇9
1、色彩要素
根据色彩学研究显示,色彩的合理使用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烘托园林主题意境必须对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和使用,这样才能够将人的情绪充分展现,让人在园林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开展图案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从方案设计、图案参考和景观道路铺装等不同的方面入手,并且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实现色彩与周围环境的浑然天成,实现和谐之美。一般情况下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会选择中性色调进行设计,这样不会显得太沉闷,能够将道路两旁的景色特征展现,充分体现道路本身的载体功能,体现简介、美观的自然特征,将自然景观和设计完美融合,实现了各个区域划分和景观布置相连通的效果。
2、质感要素
在园林道路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不同会对最终的设计产生整体性的不同影响,比如粗糙的路面设计本身能够给人一种沉稳的气质感受,能够将历史文化氛围充分展现,体现出一种质朴的气息和怀旧的风格。在地砖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两边路面的情况进行选择,石板路面能够展现精致的现代美感,充分展现出现代文明的特色。为了塑造不同的氛围,设计师在进行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事先做好调查,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最终的铺设材料和方案搭配等信息,这样才能够给游客提供不一样的内涵表达形式。
3、样式要素
设计者在对铺装的样式设计时,首先需要对空间的主题进行明确,将其作为引导点进行分析,选择与主题相吻合的图案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在最大程度上将游客的眼光吸引到园林中去,将铺装和景观完美融合,将园林打造成具备独特魅力的景观。为了塑造出鲜明活波的气氛,设计者要从点面结合和图案的设计等方面入手,在铺装设计中塑造出静谧的氛围,并且选择沉稳的直线型或者流线型进行层次感的突出。园林道路铺装设计必须对纹路规格合理选择,要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宽敞度进行选择,在长度宽阔的地方不适宜采用密集的纹路进行装饰,在区域较窄的地方也不适宜采用尺度较大的纹路进行装饰。
4、边界要素
边界要素属于视觉形态要素范畴在园林景观铺设中广泛存在,是设计者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道路边界的界定与实际走向应由环境及设计需要决定,并不能让园林内所有地段都使用一种边界形式。设计者应当进行实地考察后确定下边界的走向与范围,选择最佳的形式让道路隐匿于自然景观中,既不显得突兀,又不显得拘谨寻求最平衡的状态。
二、园林景观铺装的装饰性设计方法
1、古典园林的道路景观铺装
在进行古典风格的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道路铺装景观设计中选择原生态的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的基本原则,为景观设计塑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态循环,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尽量保持水土质量,提升系统的新陈代谢能力。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必须将古典因素和园林的主题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实现现代美与古典美的融合,做到和而不同。
2、城市公园的道路景观铺装
城市公园铺装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独特的风格,在设计中要展现出现代特色。公园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会在闲暇的时间在公园放松身心,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去的地方,因此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公园设计还应该统一协调规划,将空间功能版块相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且将环境特点充分考虑在内,根据公园的实际特征选择最合适的设计类型对公园道路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体现出园林景观的特色和空间感,塑造出具备层次感的视觉效果以实现景观设计的整体层次美感,与此同时采取原装的辅助材料进行组合,营造出不同变化的组合方式突出园林设计的空间感和丰富性。
三、结语
篇10
由于道路是提供通行路径的空间,大多数使用者只是匆匆而过,不会长时间停留,因而人们对其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动态的,不刻意追求静态的细节,而注重行进中的体验,其中视觉体验是最直接的一项.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街道设施与绿化,并采用借景、对景等多种手法来丰富其视觉景观.
1道路两侧的视觉韵律美
道路旁的设施与绿化不仅是限定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是营造良好道路空间环境,形成优美视觉景观效果的主要因素,其美观与否直接影响整个道路空间的视觉质量.例如,可以将不同色调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利用其色彩的反差和对比去丰富空间层次,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以绿化带的设计为例.据有关研究,人需要5s注视时间才能获得景物的清晰印象.对于步行者,其行进速度较低,平均为4km/h,那么5s的视野为5.56m,因而种植作为点景之用的植物时,它们之间的间隔需要在此距离以上.同时,在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利用美学的原理综合考虑植物或植物组群的高度、形态、色彩、质感等不同因素,去创造美观的效果.
2采用借景手法丰富道路空间环境
若要获得良好的道路环境景观,仅凭借绿化带的处理是不够的,还应结合道路平面形式有意识地引入或创造一些景观因素,丰富空间景观.比如当道路一侧有成片的良好景观时(如水面等),就可以利用道路绿化带或设施布置形成“洞口”,将良好景观引入道路空间中.重要的是,“洞口”的设置要保证让路上的通行者能够进行有效观望,这就需要把握朝向景观处的植物种植间距与高度问题,从而使其不会有所阻隔.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一个公式:式中,W表示树木间距(m);U表示观测者速度(m/h);T表示时间系数(1.2~1.5h).根据上面公式,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5km时,行人所需要的眺望距离应为4.8~7.5m,也就是说,在此间距内应设置高度不会遮挡视线的植物或设施,从而保证行人在不需停留的情况下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与间距眺望到良好的景观,使道路空间有借景的可能.
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设计
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方面即在于其自身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城市人行道路亦是如此,因而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是其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如青岛关十条马路的人行道树各异,与城市道路一起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丹东百年银杏树与城市道路一起共同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在这里,我们从建筑、标志标识与雕塑小品等几个主要要素的设计出发,考虑人行道路人文景观特色的构建.
1建筑的设计
建筑除了作为街道空间尺度的重要限定因素之外,其自身的造型、风格、色彩、质感等方面也同时对人行道路的人文景观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设计时首先要注意建筑群应具有一致的风格特征,反映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其次要根据与人行道路的相互关系详细考虑其设计要点,如远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轮廓、整体色彩,距离拉近时则为建筑的立面风格与比例,至更近距离时起到主要视觉作用的则是建筑立面的用材、质感等.
2标志标识的设计
人行道路上的标志标识既是一种起到警示、引导、说明、指示等提示作用的工具,也是道路与使用者进行心理交流的媒介,是直接面对使用者,传播人文、宣传地方特色的载体,从景观设计角度来说,它同时也是道路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营造风格、塑造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标志标识设计的时候造型的创意与设计要根据文化的定位来寻找其切入点,并且应该最终在整体上充分反映特定的文化信息.标志标识系统的色彩也要紧密围绕文化和风格来定位,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意识和感觉.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有其用色习惯,都会受到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影响,为营造文化风格,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
3雕塑小品的设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道路通行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