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酶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酶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壤酶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沙棘的生物多样性 生长特性 利用效益 生态环境 生存条件 土壤酶系统 森林植被覆盖率

一、沙棘的生长特性

沙棘,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极具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价值。有人称沙棘是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维生素”,沙棘产品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有机产品”。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及迅速繁殖成林的优良生态学特征,以及在荒山荒沙绿化中的“先锋”特性,在防治沙漠化尤其是治理黄土高原和河滩地的水土流失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沙棘喜阳,粗壮的杆干抗风抗沙,耐旱也耐水。它不弃贫瘠,悬岸陡壁,沟渠河边,都是它的栖生之地。在冰天雪地,沙棘忍受着严寒的侵袭;在炎热酷暑,沙棘依然挺立在向阳山坡。沙棘,系野生植物,俗称酸柳、黑刺。枝干遍布棘刺,叶子呈条形至条状被针形,两端趋尖,背面密布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沙棘花先于枝叶开放,雌雄异株;花小,呈淡黄色。果实为肉质花被筒包围,近于球形,直径5-10毫米。每到秋末,橙黄色的沙棘果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桔红色的沙棘果红得逗人喜爱

二、沙棘在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沙棘通过为其他物种提供养分和栖息地,链接了生态链上的其他(树草、禽兽、虫菌等)物种,使种植区域内消失的物种得以重现和发展,在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关键种的角色,发挥了关键环节的作用,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除非在极端条件下,沙棘一般不会形成顶级群落(纯林),而只形成“过渡性群落”,为植被演替提供条件。发展沙棘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概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发展沙棘与推广其他树种(柠条、杨、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存在显著的优势,沙棘在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应当在大力推广的同时,注重改良品种,营造混交林,继续研究如何提高种植区农民对沙棘的利用效益。

(一)地下生物系统

第一、对地下生物的影响。沙棘除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沙棘与一般概念的生物多样性即沙棘在生物学范畴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不仅包括植物,也包括动物、微生物。人工沙棘林一般营造在生态条件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受极大破坏的地方,有的甚至种植在寸草不生的沙化、石化地上。沙棘林的地上生态系统是反映沙棘林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最显著的部分。首先沙棘林改善了林地的生态环境,为其他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温泉县半干旱地区,种植沙棘后,沙棘林内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产生了较大的改善,林下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特别是在半干旱条件下对水分条件要求高的耐阴植物得以生存繁衍,如茜草、蒲棒草等。建平沙棘林下主要野生草本植物有隐子草、百里香、兴安胡枝子、羊草、长芒草等,它们互有组群和伴生作用,如常伴生有萎陵菜、鬼针草、狗尾草、艾蒿、黄蒿、三芒草、老草、鹅观草、远志、柴胡、党参、沙参、苦参、胡黄连、知母、冰草等,在地表湿润的沙滩、沟壑种植的5-8龄沙棘林下已有苔藓类低等植物出现,呈现出复层的空间结构,异质性明显,生物群落进化快,抗外界扰动能力强其次,沙棘林为许多哺乳动物和禽类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

沙棘为其他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的同时,其他动物也促进了沙棘的繁殖与生长。鸟类通过采食、排泄沙棘果实,对沙棘灌丛迁移、形成及扩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与沙棘群落有关的鸟类有石鸡、斑翅山鸽、雉等49种。近年来我县山区群众有在沙棘林附近的乔木树下,通过扫鸟粪收集沙棘种子的习惯。

第二,沙棘林成为许多昆虫的生存繁殖地。在这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影响沙棘生长的有害昆虫。据研究,危害沙棘的昆虫有50多种。这类害虫有杂食性的舞毒蛾、梨叶象虫、五月金龟子、褐条尺蠖蚕、芳香木蠹虫、豹纹木蠹蛾,还有专食沙棘的沙棘卷叶蛾,沙棘瘿螨,沙棘绿蚜和沙棘木虱。危害沙棘的昆虫也有着许多天敌。研究表明,昆虫类天敌有七星瓢虫、双七星瓢虫、金小蜂等,禽类天敌有环颈雉、斑啄木鸟、喜鹊、山麻雀、岩鸽等。沙棘林虫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链缺环所造成。种植沙棘有助于害虫天敌的繁衍,有助于恢复这些缺失的生物链环节,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生态平衡。

第三,沙棘林成为许多菌类的滋生、寄生宿主。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棘病害方面。据研究能引起沙棘感染病害的病原菌有42属47种。其中危害主杆的有8属9种,危害枝条的有17属21种。危害叶片的有7属7种,危害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有4属4种,危害果实的有6属6种。

(二)地表生态系统

地面以上20cm左右是受沙棘影响较大的区域,同时也是种植沙棘者最关注的区域。众所周知,我国种植沙棘在主要目的是治理水土流失。地表20cm以内的近地微生态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水土流失的程度。种植沙棘以后,这里的温度、湿度等生态条件发生的变化显著,因此而形成的近地表生态系统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沙棘林下的枯落物层也为许多昆虫、鸟类和小型兽类提供了生存和庇护场所。

(三)地下土壤生态系统

篇2

杉木天然次生林金龟子多样性及季节动态变化 王淼,李秋荣,姬兰柱,赵敏,陈欣

葛洲坝及长江上游江面水鸟考察报告 胡鸿兴,潘明清,卢卫民,戴小羊,唐兆子,肖化忠

刺槐林下菌根真菌资源的调查、分离及回接 田春杰,何兴元,韩桂云,吴清风

苇田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 朱清海,曲向荣,李秀珍

三峡库首秭归县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经营对策研究 吴钢,李静,孔红梅,赵景柱

遥感判图植被类型的研究 王宝荣,杨树华,王崇云,朱翔,李卓卿,朱云燕

云南西北部植被多样性特征分析 王崇云,欧晓昆,和兆荣,朱维明,张志明,苏文华,陆树刚

云南独龙江流域植被概况 王崇云,和兆荣,朱维明

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的植被研究 李红旮,崔伟宏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遥感植被制图 王宝荣,朱翔,杨树华

梅里雪山地区植被概况 和兆荣,王崇云,朱维明,欧晓昆,张志明

昆明西山景观格局研究 彭明春,彭芳,蒋德盛

掌鸠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研究 代雪梅,李卓卿

GIS支持下不同温度带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杨存建,王思远,张增祥,赵晓丽

基于数字平台下的耕地及其背景的分析_以重庆市为例 杨存建,王思远,张增祥,赵晓丽,周全斌

云南的生物资源特点和管理 闫海忠,陆树刚,张光飞

云南古树名木分布研究 闫海忠,张光飞,陆树刚

云南主要植被类型中的蕨类植物 陆树刚

多疣壁虎的雌性繁殖及孵化温度对孵化期和孵出幼体特征的影响 许雪峰,计翔

东北高寒地区麦田枯枝落叶分解的生态学特征的研究 苏永春,勾影波

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分析 刘向辉,戈峰,丁岩钦,潘卫东

不同施肥条件下旱田养分淋溶规律实验研究 宋玉芳,任丽萍,许华夏

土壤生物学性质对毛竹粗生长影响的研究 姜培坤,徐秋芳

杭州西溪河浮游动物生态研究 李共国,胡天云,吴洁

村镇土地资源利用优化结构模式研究 张玉峰,白志明,杨武德,周乃键

抗UV-B辐射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李祺福,黄胤怡,黄汝多

珊瑚礁生态系的一般特点 王丽荣,赵焕庭

利用遥感植被指数分析中国东部样带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格局 钱峻屏,李岩,廖其芳,廖圣东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刘鸿雁

啮齿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鲁长虎

绿道及其生态意义 李团胜,王萍

玉米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的分布特点 赵小蓉,林启美,孙焱鑫,张有山,张美庆

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生物学习性 王广和,钟文勤,宛新荣

高寒草甸矮嵩草种群繁殖对策的研究 邓自发,谢晓玲,周兴民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评价初探 杨传平

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葛承轩,杨琴,刘晓强

生态学的新进展评《人类生态学》 周纪纶

我国热带亚热带几种人工林体内营养结构特征 李志安,彭少麟

锌厂Pb污染农田小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常学秀,文传浩,沈其荣,王焕校

广州地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管东生,钟晓燕,郑淑颖

温度、溶解氧对暗纹东方鲀幼鱼呼吸频率的影响 沈旭明,赵清良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研究 丁克强,郑昭佩,孙铁珩,张海荣

东湖围隔(栏)中的植被恢复对水中氮的影响 马剑敏,严国安,李益健,张甲耀

缙云山森林土壤速效P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杨万勤,钟章成,陶建平

西双版纳大卡老寨农地景观格局变化 付永能,陈爱国,郭辉军,崔景云

乌鸫繁殖生态的研究 周立志,宋榆钧,马勇

阔叶红松林树种间竞争关系及其营林意义 邹春静,韩士杰,张军辉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重建的制度措施 段汉明,李传斌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曼旦村傣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和变化 刘林云,吴兆录,许海龙

流域水质管理系统构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林秋奇,段舜山,韩博平

小型食草动物的结肠分离机制及其食粪行为 裴艳新,王德华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综述 汪殿蓓,暨淑仪,陈飞鹏

基因的功能冗余 蔡昆争,段舜山

濒危植物矮牡丹的生态位研究 王琳,张金屯

红鳍原鲌鳃部寄生单殖吸虫生态位分析 姚卫建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黑线仓鼠食物构成的季节变化 鲍伟东,王德华,王祖望

青弋江芜湖市段水环境质量的蚕豆根尖微核检测 王友保,刘登义

布氏田鼠非取食性牧草消耗量的测定 宛新荣,王广和,钟文勤

70年代以来柑桔灾害性天气综述及防御措施 张名福

湿地土壤CO2通量研究进展 李兆富,吕宪国,杨青

亲缘关系与啮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 于晓东,房继明,孙儒泳

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 陈龙池,廖利平,汪思龙,肖复明

布氏田鼠洞群贮草面积与栖息地植被条件的关系 宛新荣,刘伟,王广和,王梦军,钟文勤

斗门地区养殖水源细菌数量的变化动态 晏荣军,林小涛,许忠能,梁郁强,朱建洪

两种还田模式下玉米秸秆分解速率的比较 马永良,宇振荣,江永红,罗维

不同施肥与耕作处理对黑土POM-C的影响研究 史奕,鲁彩艳,郑靖,陈欣

应用于贝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生物沉积法 周毅,杨红生

福建沿海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途径探讨 柯美红,黄义雄

福建红树林湿地鸟类区系研究 宋晓军,林鹏

绿色巴夫藻和四列藻种间竞争机制研究 郭羽丰,段舜山,陈洁,张亚楠

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模式案例研究 林彰平,刘湘南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林冠截留动态过程研究 赵鸿雁,吴钦孝

沈阳市建成区行道树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金莹杉,何兴元,陈玮,徐文铎,宁祝华,马润国

散放条件下春季梅花鹿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 刘振生,吴建平,滕丽微

北方农牧过渡带农户农业生产系统模式的生态评价和改良研究 樊江文,梁飚

湿地土壤及其生态功能 田应兵,宋光煜,艾天成

几种重金属离子对光合细菌生长的抑制效应 周茂洪,赵肖为,周峙苗

岷山山系黑熊的种群数量及分析 鲁庆彬,胡锦矗

布氏田鼠摄食量、累积摄食量与日龄的关系 宛新荣,刘伟,王广和,王梦军,钟文勤

湖州主要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蒋文伟,俞益武,姜培坤,姜志林

峡谷暖区柑桔气候生态的定量研究 罗宏

塔里木沙漠公路灌木固沙带的防护效应 何兴东,赵爱国,段争虎,董治宝,李志刚,陈珩

不测土条件下半定量施肥原理和模型评述 侯彦林,郭喆,任军

啮齿动物巢区研究进展 刘伟,钟文勤,宛新荣

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 吴玉环,高谦,程国栋

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进展 陶颖,周集体,王竞,严滨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 夏汉平

神山森林文化传统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周鸿,赵德光,吕汇慧

桃儿七不同器官中营养成分分布状况及其生态学意义 马绍宾,杨桂英,赵念玺

广东和巴西玉米气候生态条件比较分析 钟克友,梁秀兰

次生林区斑块形状动态与森林恢复过程分析 张丽珍,张芸香,郭晋平

冷季型草坪杂草的季节性发生与演替 崔延堂,李智选,任毅,岳明,张亚军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周立志,,宋榆钧

天台山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商值(qMB,qCO2) 张崇邦,金则新,施时迪

城市雨水资源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宋进喜,李怀恩,李琦

资源竞争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南春容,董双林

GMO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聂呈荣,骆世明,王建武,冯远娇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及性能改进分析 梁继东,周启星,孙铁珩

生态系统健康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肖风劲,欧阳华,牛海山

林火迹地森林恢复研究进展 孔繁花,李秀珍,王绪高,赵善伦,石秉路,高振岭

土壤各组分呼吸区分方法研究进展 易志刚,蚁伟民,周丽霞

高榕隐头果内寄生蜂种类及生态学特征初步观察 谷海燕,杨大荣,张光明,彭艳琼,宋启示

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林缘不同热力作用面热力特征 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郭萍,窦军霞

蒙古冰草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与生境间的相关性 解新明,云锦凤,卢小良,李秉滔

Ca2+对铬胁迫下木麻黄种子萌发的生态效应 周希琴,李裕红

植被(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评述 张继义,赵哈林

污水污泥土地投放重金属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朱广伟,陈英旭,田光明

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 李锋,刘旭升,王如松

动物的性选择 张建军,张知彬

海洋浮游桡足类滞育的研究进展 吴荔生,王桂忠,李少菁

以种子为繁殖体的植物更新模型研揪 肖治术,张知彬,王玉山

非Allee哺乳种群系统的最大持续生产量 林振山,刘冒松,Lary Li

性诱剂监测吉林省水稻二化螟成虫动态及发生世代研究 盛承发,宣维健,伊伯仁,陈日曌,齐晓宁

鸭类摄食对海三棱藨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赵雨云,马志军,李博,陈家宽

播种时间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戈峰,门兴元,苏建伟,刘向辉,丁岩钦

不同氮水平对春小麦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冯兆忠,王效科,段晓男,冯宗炜

安徽皇甫山野生太子参生态环境分析 王晓鹏,刘胜祥,代东进

划分土壤类型的一种新方法--以功能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尹光彩,A S Kerzhentcef,V V Bugrovskiy,周国逸,温达志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的遥感分类与制图 李俊祥,宋永昌

长春市人口综合调控对策研究 曹勇宏,王德利,金明川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余久华,吴丽芳

干旱区内陆流域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阜康三工河流域为例 陈鹏,潘晓玲

人居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学途径--以西安市为例 李团胜,刘哲民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王兵,崔向慧,杨锋伟

遥感技术支持下的植被生产力与生物量研究进展 戴小华,余世孝

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章家恩,饶卫民

珊瑚礁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 王丽荣,赵焕庭

应用遥感技术评价植被生化物质含量的研究进展 丁圣彦,李昊民,钱乐祥

持久性有毒物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 籍国东,倪晋仁,孙铁珩

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张晗,沙伟,高永超

产业生态学的新思路 彭少麟,陆宏芳

亚洲象与竹/蕉分布隔离的生态效果及其保护对策探讨 许再富

根分泌物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作用 郜红建,蒋新,常江,王代长,赵振华,卞永荣

水体污染物"三致"效应的生物监测研究进展 郑相宇,张太平,刘志强,潘伟斌

我国湿地评价研究综述 杨波

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李振鹏,刘黎明,张虹波,帅文波

植物竞争研究综述 杜峰,梁宗锁,胡莉娟

河北省临城小天池森林区被子植物区系 李瑞国,李海燕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非人灵长类现状和生存威胁因素 向左甫,霍晟,马晓峰,马世来

芋对斜纹夜蛾的诱集作用 吴才君,范淑英,蒋育华,姚海华,张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