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49-0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就要牢牢抓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1 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甚至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分层次教学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对全班进行分层之后,建成不同的小组也是很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教学实验:对于小组成员的构成,我在实验中是这样选择的,每一个小组由一名A层学生、两名B层学生、一到两名C层学生来构成,每个小组的成员大致在4-5名之间,我的实验班上一共有49名学生,一共分成了11个组,6组l-2-l式(1A,2B,1C),5组l-2-2式(1A,2B,2C)。这样的分组方式,主要是为了好中差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在一个学期当中,小组中的成员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过于频繁的成员变换会造成小组的动荡,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还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因为简单的分组并不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必须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他们之间才会相互合作的更加紧密。关于构建小组之间的竞争是比较头疼的,因为1-2-1式和1-2-2式小组的人员构成不同(分别是4人和5人)和小组数不同(分别是7组和5组),单是论考试的分数,不容易比较,如果再加上关于学习态度的考评,因为小组人数较多,就更加难以统评。因此,我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将11个小组按组员人数分为两部分,分别起名叫“小组”和“大组”,于是我的班里有6个“小组”和5个“大组”。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及两个组别之间的竞争都会造成学生们的相互协作与创新。
2 创设适宜情境,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要判定,必需具备什么条件。接着,让学生根据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猜测一下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必须是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如果不是,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什么样的条件呢?并说明理由。
“需要五个条件即可,因为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证明第三个角也相等。”
“需要三个条件,即三条边对应相等即可,用拼一拼的方法就能得到结论。”
……
问题提出后,学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这样创设猜测情境,每个学生很容易参与到教学内容上来。最后,再用几何画板的测量方式,让学生用动画方式验证两个三角形重合的结论。此时,教师要把学生猜测的结论及时命名为“×××同学的×××定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像上述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设置猜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进行创新学习,能逼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参入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这样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以培养。
3 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参与意识,重视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中心对称图形”这节课当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养成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堂后来被学生成为神奇的教学课。
A.上课伊始,我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在黑板上用白粉笔画了一个40cm×40cm的网状格子,将里面用线条等分成16份。每一个小格子10cm×10cm。并对每一个小格子进行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编号。——此举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B.然后对编号为2、4、5、12、13、15的小格子,用黑板擦予以擦掉,与其他格子公用的线条,并不擦掉。其实只是去掉了6个10公分的小边,但是图形变成了学生们都比较陌生的不规则多边形。——此举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C.对剩下的不规则多边形,我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我,这也在我预料之中,尽管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心对称图形”。他们依然还是不明白他们的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接着我有用蓝色粉笔将不规则多边形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线条涂成蓝色(其实原本就可以用蓝色粉笔来做整个图形,只是我本人在课堂下面试过几次,纯粹的蓝色黑板上显现的十分不清楚,而先用白色粉笔再用蓝色粉笔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此举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对中心对称图形的引入,关键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作为讲解的对象,一来学生会感到亲切,二来学生会感到新奇,作图中的每一步骤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 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做以阐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在教学中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育;自主意识;重要性
当今社会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命脉和未来,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是现今高校所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 要从本质上意识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现代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也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就没有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创新让我们的创作有了新的空间,对知识的求新有了更高的热情。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翅膀,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纵观历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敢于创新首先需要的就是观念的创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思想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勇于创新,在于做事有魄力,鼓足勇气,敢于挑战旧事物,打破传统,从而成就自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决定行为,只有我们从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大学生敢于怀疑的能力
如果说初高中阶段是为应试而学习,那么大学教育则是为认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一直要求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要谦虚谨慎,对待权威或长者要恭敬服从,稍有质疑就会被制止。年轻人有新发现,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权威理论相抗衡,这些必然导致好奇心的缺乏,创新能力极大的被遏制。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士多德流传千年的“真理”,成功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一个掉落的苹果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而这一切都是从怀疑开始。要积极的、有意R的培养我们的怀疑精神,敢于挑战老师、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挑战固有,勤于思考、善于怀疑。只有播下怀疑的种子,才会收获创新的硕果。
三、要培养大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
创新之初始于对事物的质疑,那么质疑之后呢?仅仅敢于质疑是不够的,质疑只是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建立的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方向的能力。辨析,顾名思义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探究事物的本真,从而辨别是非黑白和真伪,然后才能根据分析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辨析在我们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商业中要求运营能力的分析,经济活动中要求的精准的数据的分析,均从根本上说明了辨析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辨析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锻炼。
1.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借鉴前人的成功的创新经验,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通过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2.要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亦然。我们经过学习和训练是完全可以使创造力获得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的。
3.遇到问题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是行不通的。只有从多方面来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可能找到创新的契机。
四、强调大学生自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自主意识愈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性就愈大,其创新能力也会愈强,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之人,肯定也不会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大学生在自主意识的培养方面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制约自主意识的培养,从小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支配孩子的行动,因而到了大学阶段,该要进行自我做主和创新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早已丢失了决策能力。试问一个连自己未来需要什么都不清楚的人,又何谈创新?
五、重视高校教育,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高校作为一个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枢纽,作为一个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在这方面的重大作用不容忽略。我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就一直在坚定不移的贯彻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软件学院的一些举措谈谈我的感受和建议。
1.首先学院打破了传统的评分标准,建立了一套新的完整的大学生综合成功素质测评办法。该综合素质测评从学习成绩、文明修养、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六大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其中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创新创业的分数占比为最大。素质测评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竞赛等创新成果纳入了考核标准。这一举措极大的鼓舞了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 鼓励大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评价从单一的“分数论成败”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构建知识框架,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所要传授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从而发现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尽可能的给学生的创新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例如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立了多个计算机工作室,使学生也能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边学边思,边做边思。逐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应用创新的能力。同时鼓励我们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申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活动,所有这些举措都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卢皓.浅谈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刘凡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府新论,2005,(S2).
[3]徐少春,徐宏,高洁.浅谈工作中创新思路的研究及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4]缪宁陵.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魏青春.教学应擅“借”[J].黑河教育,2003,(Z1).
篇3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 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 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 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 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 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 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 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 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 突然说:当n=5时,an=25,a 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 二次说错了”)。
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近年来各类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然而从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出现了大量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供需怪圈。是因为物流学科涉及管理、经济、计算机、信息、机械及运输等领域,是一个交叉性、社会实践性较强、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振兴国民经济、对抗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制度还未形成一定氛围,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而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面向物流行业实际需要的实践训练不足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强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学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学院因为经费的问题,没有购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设置和设施,没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只让教师凭教科书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培养的学生到企业连最基本的物流设备设施不认识、不会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以计算机、运输学科为主的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学科的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这些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物流企业管理,采购与配送、运输管理等几门物流专业课程,导致有些学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偏经管类,而有些学校课程偏工科类,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没有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是要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是不容置凝的,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本校于2013年3至6月在商学院物流管理系举办“物流企业策划大赛”,通过参加竞赛,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问学生增多,师生交流的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创业的学生起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以赛带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通过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赛学生从竞赛要求出发,在每次参赛方案设计上,在竞标答辩的技巧上,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时需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需要发扬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主动钻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在完成大赛项目时对一些物流专业问题开始自己钻研,参赛学生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书馆借书查资料、小组讨论、请教专业老师,专业知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使专业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总的来说通过竞赛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
(二)以赛带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通过参与大赛,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赛的创新思维给他们很多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了自主创业意识。9月份开学初,参赛的部分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创业活动,有卖手机保护套,找老师帮他们策划好点子,在新生报到迅速的打开销路;还有在网上开店,找老师帮他策划宣传画面;还有部分参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三个项目获得了校级立项。
(三) 以赛带教,促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学科竞赛对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学科竞赛的相关知识点融入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 通过举办竞赛,老师在辅导、参评中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教学效果反馈很好的途径,促进老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设计能力及科研能力。
三、通过竞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实践证明,开展学科竞赛,能弥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是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挥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院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学科竞赛的关键
全校上下要站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提高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目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部门齐抓共管学生学科竞赛的活动机制,形成学科竞赛活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和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统筹管理、部门协同、整合资源,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科竞赛平台。
(二)学科竞赛与教学环节相结合。
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基础,巩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科竞赛往“纵、横、深”三个方向发展,使之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创业就业服务提供支撑。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与教学的结合度,与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起来。
(三)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广大老师更加重视学科竞赛,营造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良好氛围。完善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工作量的认定办法等制度,通过政策引导、考核激励和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辅导、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营造高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氛围。
总之,树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质量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由学科竞赛带动地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成为了展示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了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学科竞赛的开展,为大学生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徐州工程学院,2009.10
[2]柏连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0.8
篇5
摘 要:美术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训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阐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加深在高职美术教学的新观念。最后,以客观观点和理论说明高职美术教育的社会意义。在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解决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职业艺术的成功转型,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艺术的健康发展,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一、高职美术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美术人才在市场上形成了短缺的局面,许多企业都在寻求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美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美术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促进道德教育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艺术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进行有效结合,如以身炸碉堡的图画,把学生融入当时的v史背景下,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二,高职美术教学促进智力发展,高职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把理性与直觉能力相结合,使学生们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三、高职美术教育可以在学生生理健康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美术可以让人舒缓情绪,放松肌肉,消除很多消极的因素,增强体质。第四,高职美术教育对促进劳动技术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在劳动中捕捉美,创造美。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就是生活。
二、高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教师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此外,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氛围。
教师在备课时收集与课程相关图片,使学生能够对素描、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要素有直观的了解,以单纯的视觉感受和强调重点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开阔的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对于优秀的作品,学生也会有兴趣学习。同时在表现手段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创造和探索,也需要不断的发现和创新。
美术除了现实生活的表现,还可以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来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现代生活。学生自主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探索出自己的表现方法。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要耐心启发和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看创作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握智慧和创造性的灵感。美术被喻为“正确的脑体操”,这种“体操”可以很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高职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根据社会发展对美术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美术教学模式应满足教育的需求。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市场这个平台得到更多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例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根据市场需求为准则,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市场机会,获得更多的锻炼实践能力,通过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市场测试,对自己的学习确定方向,可以有针对性的工作,从而使高职院校艺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有精通某行业技能,所有的美术教育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点。作者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美术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绘画艺术的实践能力,素描、色彩及准确的透视能力掌握,奠定了高职美术类学生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进而学习写生。这并不意味着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经常参与设计或创作实践,很多学生遇到的设计训练就不知所措。很长一段时间,设计不出来,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对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学生有信心和期待。特别是在对作品进行点评时,应站在欣赏和肯定的角度来评价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把问题明确化,让学生知道怎么改正和。让学生把这些经验和收获应用到实际的写生中,把它变成自己的绘画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职美术教学应该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让学生开放自己的视野,勇敢地面对社会,为社会服务。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美术与我们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无处不在,例如:我们住的房子是建筑艺术,房子的布局是在装饰艺术,服装属于服装美术设计的范围,服饰图案也是由艺术家设计的,现在,连人们吃的饭菜都可以设计出精美的艺术形式。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高,这是受到美的影响和启迪,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同时职业美术教育的质量,关系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问题。从美术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术教育的改革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术教育的创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只有着眼于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保证高职美术教学的质量,遵循美术的教学的规律,促进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展,我们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把高职美术教育变成学生成就理想的阶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宇. 浅析我国高职美术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青年文学家,2013,14:123+125.
[2]闫薪宇. 以就业为导向的南阳高职美术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唐志. 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曾瑶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18期.
[5]段浩然.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导向[J].辽宁高职学报2005年5期.
篇6
一、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一)教学安排及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企业对于经管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由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在培养时投入较小而产能较大,有利于高校自我发展,因此各院校逐渐开始扩招经管类专业学生。现阶段,经管类专业教学人数已在各院校专业人数中位处前列,但随着经管专业的不断扩招,其管理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随之导致其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各院校经管人才质量低下问题凸显[1]。经管专业需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而多数学校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无法实现高效实践教学,教学实际安排及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高效发展。
(二)教学模式设置缺乏完善性
我国高校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时,多采用讲授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理论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中只能根据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相关学习,多数院校忽略实践教学在经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实现具体操作及应用,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及实践性。
目前多数院校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多以实验验证操作为教学主体进行实验教学[2],但验证性试验教学在本质上仍属于理论课教学,因此常常以课堂理论为背景,使学生按照教师提前设定好的程序实现教学,这种固态化的实践教学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延伸,促进学生被动的实现实践,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各高校经管专业在对实践教学时,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及高效管理,部分教学实践环节难以落实,无法实现高效实践教学。
(三)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欠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其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相应的差异性,理论教学评价考核时主要是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同理论知识题目作答,后通过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3],这种理论考核方式有利于公平公正性,有利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现系统评估,但此类评价机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无法实现对学生具体实践能力的考核,经管类学生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包含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等形式,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实践场所多为校外,因此对学生的實践考核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考核时,往往是以考查为主,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考核及管理。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托于主体现有知识及现有思维实现对知识及经验的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思想及模式等。创新能力是后天可塑造的优秀能力之一,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与内外部因素均具有重要相关性。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应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学与引导,实现学生经济环境下的思维开拓[4]。
(一)吸取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结合实际实现高效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
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我国现阶段对于实践教学缺乏具体实践应用,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只是一味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指导,而未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因此我国各高校应结合国外具体实践操作体制管理,吸取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发展[5]。目前,我国在教学中逐渐以学生主体为本,这便是结合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而产生的转变,因此在具体实践教学开展中,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多开展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完善发展。
(二)结合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创设创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融合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及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于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也有了进一步认知,创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基于现有教学管理体制实现内容创新。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及教育环境,因此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应在各校教学大环境之下实现管理体制完善[6]。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配套的运行机制
经管类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操作时,对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时,应尽量满足这一实践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及运行体制,保障该实践操作的完善运行。例如在现代实践操作中由于内外部因素各院校很难找到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使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相关企业运作流程[7]。在此背景之下,便需建立仿真实践教学操作环境,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建立模拟企业网络系统实训软件,因此在此条件之下,学校便可成立实践教学部并设立专门的运行机制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承担实践教学、培训及职业认证等工作。
实践教学部其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其中包含实训室建立及实习单位建立,若建立实训室,则需采用项目管理制度,并根据项目具体建设操作内容对管理者及相关负责人予以确立,并按照建立内容设置建设方案,其建设方案由该部门管理者统一评审,同时还可与实习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对实践模式及实践内容予以探讨制定,更好的实现实践高效教学。
(四)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操作中,学校应针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建立并完善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从而不断实现对实践教学的高效管理,监督学生的具体实践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实践要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基础下,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管理体系。新型评价管理体系包含多种评价元素,不可将其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书面考试,而应对学生的日常操作实现综合考核,不仅应重视考核的具体结果,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予以考核,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将理论及实践相互结合;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评价当中,保证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平等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知与理解,主动接受评价结果,针对结果实现对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最后在具体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中,其评价项目应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内容等,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量化评价,制定实践信息反馈表征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逐步实现高效实践教学,同时在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体制时,还应重视对评价机制及实践教学成果的完善监督,通过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实现对实践教学因素的追踪、控制与评价,从而改善实践教学及评价中存在问题,促进实践最优化教学。
篇7
数学建模已经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是对现实某一对象做出一些简化的假设,并且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求出一个数学结构,用它解释特定的对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已经开始了数学建模课程,并且数学建模课程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地作用,通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不仅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还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
1.1 建模大赛形式具有高度自主性
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期间可以利用一切工具、图书资料以及多媒体工具等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同时比赛的过程非常的灵活,队员之间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当然不能与团队之外的人进行探讨,而且比赛试题没有标准的答案,这样不对学生产生以追求答案为目的的效果。
1.2 比赛规模比较大
自从1992年我国开设数学建模大赛以来,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院校越来越多,参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越来越高,学校对数学建模大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数学建模大赛已经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数学建模大赛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1.3 培训周期长
我国数学建模大赛都在每年的9月份举行,但是学校却在每年的年初就开始准备数学建模大赛,比如参赛队员的选择、针对数学建模大赛而开展的一系列培训以及关于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相应的数学编程等等。
2 数学建模大赛对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
数学建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结构组成,数学建模比赛需要多个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参加数学建模比赛需要参赛队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各自特长形成统一的知识结构,比如写作能力强的负责论文编制,思维能力优秀的学生可以负责模型的构建等等,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将各种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数学建模比赛的完成,因此数学建模比赛的过程是参赛学生实现合作与锻炼能力的过程。
2.2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数学建模比赛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比赛,参加比赛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心理素质,数学建模比赛参赛学生都是来自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对手的比赛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而且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成绩需要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因为数学建模比赛成绩并不是以学生的论文写作为依据的,而是以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表达为参考的,因为学生对数学建模构建思维方式、目的的表达也是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面临被相关专家打断提问的问题,对此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一次考验。
2.3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加数学建模比赛需要学生在学习好现有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拓展相关领域内的知识,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尽量做到全面、细致。而学生知识的拓展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获得的,尤其是要在数学建模比赛中要想获得好成绩,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在平时学校关于专门针对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时间非常少,需要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比赛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资料,而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比赛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自学能力其实不可能在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的。
2.4 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数学建模比赛要求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是不可言喻,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需要学生每天要面对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其没有一定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在数学建模比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三天的考试时间,而且他们每天要独自的进行各自手中的查阅资料的任务,而且在比赛的过程中他们不能与外界无关人员进行联系,他们要克服孤独寂寞的考验,同时比赛的竞争度也要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具有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因此数学建模比赛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我意志,树立信念的过程。
3 高职院校利用数学建模比赛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措施
3.1 通过课堂教学引入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以及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生动讲解,激发学生对数学模型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对数学知识奥秘的探索激情,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方面的创新。
3.2 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加大课程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院校要加大对数学建模比赛作用的宣传,通过高校的宣传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赛意义的认识;
其次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全国建模比赛,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特点举办多场校内数学建模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建模比赛机会,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最后高职院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建模培训班,满足希望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学生的需求。
数学建模比赛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技术都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3.3 建立与培养一支高素质、乐于奉献的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当今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取决于有无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从中小学开始,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虽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然比较落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不断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志曾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中学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的真正力量在于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创新,让各种知识通过有机整合,发挥其无穷的力量。因此,中小学教育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而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中学数学教学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1.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
(1)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做创新型教师。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以往我们常说这么一句话,“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应该说,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当前一些新的教法,多用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想象、猜想,进行实验和探究。同时要始终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有创新的激发和欲望。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谈培养创新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2)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首先是教室环境的布置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室里可以张贴些激励创新的标语、名人名言(如有学生自创的“名言”更佳),还可在黑板报上开辟“数学创新专栏”,每天提供1-2题富有探索性问题激励学生参与挑战。其次要创设情绪环境。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对学生发现的有新意的解题思路,提出的有独创性的见解要积极肯定、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2.组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1)建立学习小组,加强指导,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会创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根据本学段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的实际,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设置一些探究课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不同形式表现问题、以不同的策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组建好学习小组(一般以4人为一组),教给他们合作学习的方法。要精心设计一些富于探索性的、开放性问题或课题,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以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精心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中形成,在应用知识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益延伸,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精心组织,指导好学生开展好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
篇9
新课标要求更加重视化学教学,同时在授课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人类的大脑有很强的开发潜力,想要达到很好的创新教学效果,必须开发多种培养模式,让化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在授课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敢发言,把问题都提出来,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
一、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学生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就是利用目前掌握的理论和知识,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使用新方法和新思想。但是教师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讲解,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毕竟有限,自身不了解创新能力,当没有家长、教师的督促后,其学习目标就会转向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习惯于通过死记硬背快速提升,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比较基础,同时又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由于在高中阶段,通过实际的化学操作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具体、更深刻的教育。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必须结合具体实验来进行,不能出现应付等情况。但是实际却完全相反,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培养创新能力弱,涉及实验类课程后,基本都应付或一语带过,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创新教学落实不了。
二、提高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措施分析
(1)激励学生勇于创新。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想要提高创新能力,要先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恰当地应用激励性手段,积极让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关键概念、问题上,不直接告诉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若得不到正确结果,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成若干小组[1],每组选一名组长,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限定讨论时间,时间到了之后,按照小组顺序由组长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能力。例如,进行氢氧化铁制取的授课中,教材中是把长胶头滴管一直伸到液体下面才能开展操作,但是不能看见白色氢氧化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自己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2)教学方式多样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厌倦,同时也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化学知识联系实际,用这种联想的方式进行教学。授课中,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建立创新情境,将高中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内容密切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化学中使用到的元素、材料、物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都进行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同时也增强其联想和创新能力,让化学和学生的距离更加接近[2]。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课,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设立场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高个人思考能力,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能力,在课后安排和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学习一些课外化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当学生对授课内容或者一些关键知识点存在质疑时,就证明学生在独立思考,这就是教师要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也就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因此,授课时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问题,而应该予以肯定,积极让其提出问题,不要直接回答,要让学生自己探究。无论结果对错,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开动了大脑,锻炼了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全面听取学生的意见后,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化学实验加以改进。
总之,对高中生进行化学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学生也要认识到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学习中,重视对自己这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要摆脱传统口头授课的方式,要让授课形式多样化,可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等,根本目的就是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教学环节更丰富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龚维福.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5):102.
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工程实践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同时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切实贯彻“卓越计划”,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 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本质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1]“卓越工程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本质要求。
二、 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校主要是按专业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又紧紧为专业服务,使得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呈现高度的单一性,弹性较弱;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力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大多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学习,没有时间精力和机会触及相邻学科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 过分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消极的听者地位。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处理问题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却相当薄弱,即使有开设实践环节,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作为实践的真正实施者,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实践,根本无法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纸上,不能落在实处。
第三、 工程类实践接触少,实质实践训练不足
突出反映在工程实践训练没有真正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使学生没有实际的感性认识,没有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实际工程意义和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长期,使得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弱化,无疑阻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2]
第四、 缺乏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创新氛围不浓的现象,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实践环节的条件普遍较差,大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新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更加有限,另一方面,从学校外部环境来讲,企业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弱化,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下降,使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第五、 缺乏对工程型师资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我国高校大多缺乏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同时,对参与工程实践的教师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得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活动中没有明确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严重制约了高校对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 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 改革课程设置。针对学生只能在本专业的狭窄视野问题开设相应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学科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打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第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校内学习和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实践的教育观念,使产学研真正相结合,将实践环节提前到与理论学习同步,达到边学习边实践的目的。
第三、 建立“3+1+X”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搭建良好平台,如图一所示。其中要完成累计3年的校内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的构建;要有1年以上的企业环境实训培养经历;X代表学生需完成相应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主持或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图1.3+1+X校企培养模式
第四、 建设高水平工程师资队伍。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是“卓越计划”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顺利推进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成立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人员应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资深、具一定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另一部分则是企业里实践能力强,功底深厚的高水平企业专家。最后完善导师评价和奖励政策,对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成绩优异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年终考评和职称晋升挂钩。
总结:“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是高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一体的新模式,建立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电工电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 下一篇:家政服务市场调查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