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入学教程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入学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入学教程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计算思维

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快速更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空前高度,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在2006年、2009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指导性文件,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是从国家层面将这门课程定位为基础性课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放在与外语教学、数学教学、物理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肯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形势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形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算机技术更新较快,涉及范围较广,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海量存储、大数据、社会计算、普适计算、协同计算、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对计算机课程的冲击不小。

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大部分大学新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由于我国地域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仍然有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较匮乏,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明显、综合应用能力不强、信息素养不够。

③各种类别的计算机证书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和水平。

④大多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陈旧,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匮乏,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各学科需求,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

⑤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效果。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需要提出新的举措并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2.1引入计算思维

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于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会上作出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现任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计算与信息科学工程部助理部长的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就像所有人都具备是非判断、文字读写和进行算数运算的能力一样,计算思维也是一种本质的、所有人都必须具有的思维能力。周以真教授还认为用操作的方法来教学生是一种最糟糕的计算机教育,因此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应该将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将课程和专业体现出的具有普适性的思想方法,以合适的案例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计算思维、应用技能的养成,达到特定的教学效果,进而突显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

计算思维包括7个方面的内涵,包括重新阐释,递归思维、并行处理等,抽象和分解的方法,陈述一个问题或建模,系统恢复,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海量数据计算。这7个方面内涵的典型知识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2.2明确课程定位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包括4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由此,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认识已不再是“狭义工具论”了,意即不再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机基础不仅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课,而且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应用计算机和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复杂事物进行抽样和分解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复杂问题归纳推导至他们熟悉的简单问题上。

2.3完善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注重及时性。教学大纲决定教学内容,如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往往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为主,教学内容完全围绕NCRE考纲展开,对NCRE有着较强的依赖性。NCRE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评价学校计算机教育成果的标准之一,成为了教学的指挥棒。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NCRE考试大纲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此变得死板僵化且与实际需求的差距拉大,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试教育模式的产生。

目前,市面主流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7,办公软件是Office 2010,但目前NCRE的考试大纲仍然为Windows XP和Office 2003为主,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软件更新的需要,时效性明显不足,因此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NCRE大纲的限制,引入一些国际通行的综合能力认证考试内容,如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IC3标准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定期更新,以保证一直持续有效。它涵盖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各行业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由271项单项能力组成的计算机核心应用能力,其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基本原理(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常用软件关键技能(常用程序、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络应用与安全(网络与因特网、电子邮件、使用因特网、计算机和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等3个部分共12个领域组成。

此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将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应用等纳入课程内容,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从而带领学生一起感受精彩的Word、精明的Excel、快乐的PowerPoint、神奇的Outlook等。

2.4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要依据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倡导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理念,强调探究性学习、互动学习、写作学习等多种学习策略,充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任务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①任务驱动法。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景,将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工作任务驱动加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②小组协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每组推选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为组长,以充分调动基础较好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带动其他同学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实现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③探究式教学法。构建第二课堂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从旁指导,协助学生分析任务完成的步骤和技术要点,做到课前引导学生自学探索、课后协助学生巩固拓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完成任务并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提高技能。

2.5实施分级教学

伴随着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遍开设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大部分中学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会考范围。一部分高职新生在入校之前对计算机已经比较熟悉或是已经取得相应级别的计算机证书,但是,由于我国中西部和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不熟悉。这导致新生入学后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新生中实施分级教学很有必要。

前几年,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行分学期教学,根据新生入学后的专业类别进行分学期授课,分级教学模式如表2所示。

总的来说,第1学期开设课程的是机电工程系、海运工程系、民航运输系,第2学期开设课程的是空中乘务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外国语系。由于2个学期的教学周不一致,授课学时也存在细微差异,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主,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第1学期开课的系部,在基础知识部分偏重进制转换和编码,在操作部分注重Office高级操作;第2学期开课的系部则在Office部分偏重常规操作与部分高级操作。虽然分学期授课的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略有差别,但教学效果大体相似。

考虑学生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这一实际情况,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在上述分学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摸底测验。根据考试成绩,以“1+X”的课程设置方案为原则将学生以系为单位分为A、B两级,在总授课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分级教学模式如表3所示。

A级除了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既定教学任务外,还根据专业特点增加相应模块的教学;B级则只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分级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分级、内容分层”的全新教学管理模式。

2.6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

当前,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真正的好教材、优质教材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大部分学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只要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编制教材并达到一定的用量就可交出版社印制并投入使用,这也为青年教师积攒科研工作量提供了便利。然而,大多教材都是相互借鉴或拼凑,教学内容和编写格式相似,仍以沿用灌输式教材的套路为主,求多求全。另外,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实训指导书、电子素材等配套资源匮乏,并没有突显高职院校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和“深入浅出、简单易学、学以致用”的宗旨,更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资源重复建设、深度不够、共享不力、不够系统,教学投入大、不能有效地满足教育信息化改革新需要等突出的教学问题,本着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效率、课程效益的“三效”教学目标,教材建设应主要包括主教材、实训教程、课程资源包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①既要切合各地域、本校各专业计算机教学实际,又能够反映近年计算机课程建设基于计算机网络条件下教学与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适用性。

②要体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素养。

③要在开放教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课程结构体系,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自学并用”的基本原则,组织高质量的教材和实训教程开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管理进行有机整合,灵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性地开发一系列E-Learning教学系统和开放式、自主性、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从而促进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全面实施。

④由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安排同等类别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以“提出实践目的一分析实践任务一阐述基础知识―解决实践任务”为主线编写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实践性强的立体化教材。

2.7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评价课程效果,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总评成绩分数上,而要通过多种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以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基准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形成性评价要主客观结合,可以包括学生出勤、学生作业、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诊断性评价应注重学习过程,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提出的存在的问题等;总结性评价包括学生参加考试和竞赛的成绩。最后,这3种评价按照一定比例系数组合,再组成对学生的最终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应突出3个方面,以便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

①强化教学督导听课制度。聘任由系部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返聘教授等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的教学督导组,使其在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②坚持同行听课制度。在教研室的统筹安排下,以组织教学观摩课或集中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进度,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教师授课效果。

③完善学生评教制度。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学生在网上评教,评教观察点集中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组织表达、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帮助、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因素。

篇2

【关键词】教学导入 高校计算机课程 教学设计

一、引言

教学导入是教师在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的导言,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教学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导入技能是一项基本的教学技能,也是一项特殊的语言技能。一个好的导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随着教育教改的推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导入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导入的成功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缺点,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正。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操作练习,教学设计时将重心放在任务设计上,而忽视了教学导入。

(一)无导入设计

无导入设计是指由于教师忽略了教学导入的引导激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选择省去这一环节,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讲重点、做练习。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的关键任务就是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把相应的教学内容讲明白,而对于短短几分钟的导入设计,则认为可有可无。

(二)导入设计枯燥乏味

部分教师在讲课时,常常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不重视导语设计,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自然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一方面,在导入设计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没有在导入上花心思,只是开课前的几句简单的铺垫语言引出教学内容,然后滔滔不绝地讲正课,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另一种情况,导入设计方式单一化,习惯使用单一的讲解进行新课的导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抵触学习,从而不能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导入设计喧宾夺主

“导入”,顾名思义是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因此这部分设计内容过多就会造成喧宾夺主。一节课只注重华丽的导入,反而失去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本末倒置。古诗说得好“浓妆淡抹总相宜”,导入的内容不在多少,而在于精练,恰到好处,达到点睛的作用即可。导入过美,学生容易只关注导入开场,忽略了正课的重点内容。如果导入语言过长,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就会使整节课的内容失衡。

三、教学导入设计原则

导入应具有针对性,需明确学习目的。课堂教学导入 , 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入语,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 不要使导入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教学伊始的导入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导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入要掌握好r间,导入设计要简短精练,不能冗长拖沓。教学导入语要简洁明了,不超过5分钟就要进入教学主题。

导入应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犹如一场戏剧的序幕,有扣人心弦的作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导入设计旨在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他们有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导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不能一种方法用到底,否则会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不同类型的课要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新授课、过渡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不同,所需要的导入也会有所区别。

四、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教室导入设计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指上课时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教师简明地讲述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程序,直接点题进入新课的教学。这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导入方法,常用于理工科中,或是讲授理论概念的课程中。

(二)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法也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它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回忆、联想、思考,从而刺激学生产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欲望,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在章节教学之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提出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三)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种方法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这不但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还突出了知识的内部联系,方便学生自主构建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内化的知识体系。

(四)比较导入

比较导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同一教学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两种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从而引入新知识的学习,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校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强,因而比较导入法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与格式化时,笔者则将word的界面与excel的界面放在同一屏幕中,让学生对比菜单栏的异同,对比进行字符格式(字体、字形、字号、颜色等)设置时弹出的对话框窗口的异同。由于以前的word学习与练习,学生对此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实例导入

实例导入法是指教师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把从生活中采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研究与学习。一般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也可介绍新颖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例如,笔者在讲授Excel函数时,通过某班期末成绩统计的实例来导入引出要讲授的函数,用总分引出sum()函数,用平均分引出average()函数,用最高分引出max()函数等。

(六)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法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觉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情境设计时要注意能否准确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能否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七)作品导入

作品导入是以已有作品的学习、创作等为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教师上课时首先将本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告诉给学生,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在演示过程中,⒆髌返闹啬训阒识有效地提示给学生,再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讨论,加深记忆。例如在笔者讲授PowerPoint的外观设计与动画设置时,课堂导入用的是第三届锐普PPT大赛一等奖作品《惊变》。PPT作品放映时,学生被它独特的创意、精美的画面和比FLASH更强悍的动画效果所吸引,放映完后学生们都意犹未尽,于是笔者顺势剖析作品,列明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幻灯片模板设计、幻灯片主题颜色与背景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幻灯片的动画效果等。出于对优秀作品的崇拜与向往,学生马上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参考文献】

[1]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柏华.教师教学行为探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

篇3

关键词:嵌入式教学;实践;自主互助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36-02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嵌入式行业人才的持续需求,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嵌入式相关课程,然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教学关键因素中均存在若干问题。现将本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市场人才要求和高校毕业生素质之间的差异。目前,智能化计算机领域就业市场对嵌入式从业人员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从高校毕业的嵌入式专业或方法的大学生中却难以真正达到嵌入式从业人员标准,甚至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的能力,即便企业录用的专业毕业生,也通常需要对其进行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再培训。市场人才要求和高等毕业生素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重理论讲述而轻实践环节训练。据了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嵌入式系统本科教育仍采用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多数学校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3∶1或2∶1,能达到1∶1的情况很少;一般以实验室提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箱配套实验为基础,教师在实验中往往选用的是基础侧重验证性实验,选用的复杂和高级实验较少。

我校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嵌入式方向,其作为专业方向课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前修课程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等课程。众所周知,嵌入式方向所涉及的实验都是以系统层面为基础,每个实验均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来完成,因此实验学时需求较大,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来看,确实存在理论部分内容占用较多学时的问题,目前,我校在课程设置中理论学时较小,加大了实验学时的比重,然而实验学时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对实践环节进行外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

3.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相关课程实验项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实验项目与公司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其一,实验项目内容和市场整个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跟市场有所脱节;其二,嵌入式方向课程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实验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否则在校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减少,使得嵌入式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直观性,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方院校可以发挥其办学特点,和当地相关产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由教师审核指导,学生动手,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嵌入式课程体系教学设置

1.嵌入式课程特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的学生侧重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嵌入式系统开发和一般的PC机开发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往往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而不是通用操作,开发人员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工程性,嵌入式系统开发往往都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部件,CPU通常不采用Intelx86系列,开发工具也是专用的开发板。学生如果不通过实际动手开发一个系统模块,就很难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因此,实际动手能力是嵌入式课程最显著的特点。

2.我校嵌入式课程体系设置。嵌入式课程的特点使得学生必须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嵌入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表1是我校嵌入式课程内容及时间设置情况。

表1显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从第二学年第4学期开始,从系统开发基本概念以及开发平台出发,依次对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以及Java程序设计基础进行深入讲解,最后对嵌入式接口技术以及高级编程展开讲解,第四学年两个学期分别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持续性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1.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依托产品和市场,而设计的创新性决定了系统的价值,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措施如下:理论学时仅概要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环境搭建以及技术要点则通过实验学时完成;将学生两人一组,要求每组必须选取至少一个实验模块,小组内进行任务分工,对实验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代码编写,甚至存在的问题等,在实验学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全班范围内讲解,任务在学期初就进行认领,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准备,将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深入研究实际系统,任课教师也对分组学生的任务完成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实验学时6学时的综合开放实验,任课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且注重设计的原创性。

2.以生命期为线,规划教学体系。完整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完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期的教学体系,因此嵌入式教学体系按照从下往上,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三步走”思路,将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和课程设置进行对应:①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对应课程《嵌入式软件开发导论》、《嵌入式接口技术》,着重开发平台的了解和认识,交叉编译、仿真开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这不但是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也是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始。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包括应用开发和核心编写代码,是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程序设计的基础。③嵌入式综合应用的开发,对应课程《嵌入式高级编程》、《Java程序设计》,包括农业移动多媒体、农业生产嵌入式图形应用、智能农业等复杂的复合型应用的开发,直接面向实际工程项目。

这完整的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在各个层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全貌,对嵌入式系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硬件平台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两个关键方面。我校教学平台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通用型实验开发箱,按照厂家提供的内容来授课,实验课程初期,学生的实践环节受限于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大多只能做些验证性实验,直接影响学生面对实际系统时的实际操作创新能力与后续开发实际动手能力,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和厂家建立了一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通用型的开发平台的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成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开发板,在实践教学中,通用型和改进型开发板结合使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厂家进行技术合作关系,我们收获颇多。对实验指导书的实验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部分;基于现有的实验教学平台扩展一定的外部功能模块。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但贴近了我们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与实际应用接轨。

4.运用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形式。运用多种形式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极大的促进。①采取项目为载体,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每个实验内容作为一个小项目,采取分组分工运行的方式,根据题目的具体分工进行分岗位操作,团队成员每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教师提出项目设计要求,由项目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完成从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建立到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项目开发。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任务进行模块化划分,鼓励对嵌入式系统开发有兴趣,能坚持吃苦的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对应的项目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实施项目任务,留出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和技术支持。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的嵌入式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学生科学研究项目等,通过竞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我校参加过专业竞赛或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嵌入式系统课程具有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其教学改革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力求建立完整、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而且还要注重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嵌入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冰,裴东.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7,(9):44-45,78.

[2]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11):5-8.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职 教学 现状 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从事任何一门专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中职学生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

1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中职学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中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心理易损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系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当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缺乏兴趣。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中职学校都想以中职学校为新的起点,重新开始,学习技能,成材立业,所以这更加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摒旧纳新,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于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2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

    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而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却普遍过于缓慢,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2.2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有些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无法生动形象地讲授操作过程。不仅达不到形象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不积极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坏习惯。

    还有些教师为了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采用课件演示教学。虽然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由于缺少师生间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1.2.3不善于使用新教法,教学环节呆板,缺乏创意

    不少教师缺乏对当前中职生的个体及群体情况进行深人研究,对课堂教学没有精心设计与准备,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方法,教学环节单一枯燥,缺乏创意,学生在过于呆板的教学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倦感,导致厌学情绪不断出现。

1.2.4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时间少,知识点多。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仍然习惯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点面面俱到,但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如果知识点过于抽象模糊、与生活衔接不密切,而教师又不采用新教法组织教学的话,会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1.2.5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安排不当;实践课不能有效管理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每周上机两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完成后,没有得到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学生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2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意见

篇5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效的课堂是指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综观中职的计算机课堂,其效率大多是偏低的,有的甚至是无效课堂,原因有二:一是中职学生大多数是落榜生,他们的知识基础较差,兴趣爱好错位,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计算机课在他们眼里就是网络,就是游戏,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活动被动应付,课堂交流不畅,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差。二是传统的教学中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地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中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和学习现状使教师自身价值难以体现,低效,曲高和寡的课堂使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僵化,课堂效率越来越低。基于此,我认为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2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效的一些策略

要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本文以为,应从三方面着手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

1、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育的参与者和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尽力去创设并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参与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得储备一桶水,由内而外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个人魅力和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一改以往那种板着脸、手拿教尺、以为这样学生才会惧怕你的刻板形象,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内在素养和外在风范。另外,教师要善于学习。作为中职院校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方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从自身下功夫、找方法,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面对日趋复杂的教育对象,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做到终身学习,活学活用。

3、适当应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篇6

关键词:专业模块;情境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大学里的公共教育,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1]。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与计算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计算机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如何让计算机基础这门工具课更好的服务于各专业,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注点。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引入了基于“专业模块”的计算机基础内容分类方法,对不同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情境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 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加大。

虽然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学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基本目标,但由于生源和地区的差异,使得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2],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操作,大部分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局限于网络应用,如聊天软件的使用、收发邮件等,还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起点来组织教学,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2) 分类分层的教学不够深入。

在很多院校中,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采用相同的要求、大纲、教材、考核方式等,这使得我们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发展需求,从而限制了许多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3]。在当今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已经不是单一的本专业的活动,这就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要求。因此,进行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势在必行。

3) 教学模式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院校也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安排了大量的上机操作课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机练习,但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了“先老师讲授演示、后学生自我练习”的简单模式,没有把实践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实践的目的性。

2 “专业模块”的分类方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知识、操作系统、图文处理、数据处理、网络基础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为重点,学生的操作练习也以等级考试题目为主,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没有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作用。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在对毕业生进行技能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以专业需求为背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探索,引入“专业模块”分类方法,以增强计算机基础的工具作用,更好的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岗位技能要求。

把计算机基础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两大类,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增强了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工具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灵活的操作计算机,完成日常事务的处理,“专业模块”内容的引入,带给了学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教师围绕任务的解决过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如经管类专业,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熟悉日常办公软件、数据报表生成等方面,因此,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会让他们领悟到计算机基础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2) 加强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专业课是大学课程中的重点,其他课程围绕专业课,拓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的“专业模块”正是计算机基础与专业课的桥梁,加强了课程间的联系,辅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机电类专业,通过PPT产品推广等实际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仅掌握了PPT软件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机电产品的各种参数。

3)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虽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而缺乏针对性,因此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专业模块”与“基础模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既考虑了学生的共性,又能区分个性,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校主要有机电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信息类专业群和经管类专业群。根据各专业群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要求,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各有侧重点,如表1所示。

3以机电专业为例,设计情境教学模式

3.1课程定位

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机电类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企业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际要求为导向,模拟企业员工的工作过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图文、数据处理,PPT产品演示及企业网站建设等内容。

3.2设计思路

1) 情境教学设计背景。

根据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调研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内容,机电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使用办公软件管理企业技术资料和台帐,设计正确、通用的操作流程及对企业的产品、形象进行包装推广。

根据这一技能要求,我们对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分类,确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并在各个模块中建立学习情境,把对应的知识点归类到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2) 情境教学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按教学内容由易到难进行授课,本文提出的教学情境中要综合考虑两条主线:教学内容和企业技能需求。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既不能遗漏相关知识点,又要把它们有机的组合起来满足企业中实际的技能需求。这是情境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

3) 情境教学设计过程。

在明确情境教学设计背景及关键问题后,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改变机械传授理论知识、盲目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真实性。在机电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的框架下,我们共设计了六个情境,涵盖了该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包含了课程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实现了两条主线的无缝融合。情境设计如表2所示。

3.3教学实施

在情境教学中,改变了原来的老师讲解、学生操作的简单教学方式,采用以“真实情境下任务驱动”为主基调,每个情境通过“任务布置、分析讨论、任务理解、计划实施、考核评价”的五步教学法来进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每个情境的教学形式可以分为:课内教学、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个部分,以8~10个学时为宜,课内教学主要完成任务的布置与提示、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等内容;课内实践主要完成分析讨论、任务的理解与实施(包括个人实践与小组实践)、教师点评考核等内容;课外实践主要完成信息搜集、任务拓展等内容。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改变教学观念,“以生为本”。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教师与学生信息互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应简单地告之问题在哪,应如何解决,而应该根据问题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2)采用“层进式”教学,严卡任务考核关。根据情境设计,有层次的组织实验教学,学生在进行一个新的任务时,必须通过上一个任务的考核,方可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进行任务考核时,要做到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兼顾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考核时可采用学生答辩,集体打分的方式。3)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强化基于工作环境的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到计算机在现实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3.4教学体会

通过在个别专业中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的教学非常有条理,学习完一个情境后都有阶段性的收获,通过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学习,不仅明确了企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且对企业环境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情境中的角色都不一样,有时是企业的办公文员,有时是企业的产品推广人员,学生感觉教学过程比较生动,很能激发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应具有任务设计、组织引导等能力,能够设计出合理的任务,同时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因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材内容与经典理论教材不同,它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因此教材内容总存在滞后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创新、内容上及时完善。而不能按照教材内容完全照搬。

4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能是一项基本技能,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看似简单但又难学的课程,掌握的熟练与否,直接决定着将来的职业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进行,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工具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北骥. 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9(8):109-111.

[2] 王春红,张瑜.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09(5):36-38.

[3] 王超.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小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1):9015-9016.

Situated Teaching of Fundamental-computing Course by Importing Special Module

GU Weiji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36-03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很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所以称为“文化”,是因为它具有广泛性、传递性和极为深刻的教育性。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可以断言,再过几年,该课程必然下放到高中学习阶段。根据大纲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较为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达到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重上机实践操作这一教学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蓝本,教师一项一项地讲解计算机操作的各项操作步骤,然后学生上机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学习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机时总认为教师所传授的操作步骤过多,且每个步骤听起来比较简单而不屑一试,但真正让学生独立做出一项完整的任务却又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往往使得上机操作课的效果无论是从教学组织还是从教学效果上看都不十分理想,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组的成员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来改革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2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所学知识的可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突出。由于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实用型人才,这些正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4.2 案例教学法适应“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技能:一是对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二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三是能高效灵活地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工作、学习提供服务。要掌握这些技能,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途径来实现。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对于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做出统一的要求并指明操作的详细步骤,学生会感觉枯燥,大大降低学习的兴趣;另外,计算机操作步骤的不唯一性也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完全告诉学生操作的各个细节。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可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3.1 突破传统教材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我院近几年采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虽然有不同的版本,但其内容编排大同小异,涉及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操作系统介绍、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网络基本知识等内容。前几年在介绍这些内容或操作过程时,偏重理论的灌输,在操作技能上着重介绍操作的步骤与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将各知识点和操作过程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操作技能,却没有独立维护计算机系统、用计算机办公、用计算机学习、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恰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

目前,社会上对各类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要求不外乎也是这几种基本能力:一是能维护计算机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二是能用计算机进行熟练的文字办公;三是能高效地应用网络进行办公、学习和交流;四是能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辅助设计。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这四类能力为原则,将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解。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解的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规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每一个案例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这个案例所掌握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并能做什么?二是要完成一个案例,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技能?三是学生学完一个案例后应该制作出什么样的作品?要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教师除了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充分准备之处,还要在课堂上简洁明了地讲述清楚这三个问题。本文以表1所示的案例3为例,阐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3是用Word制作政府公文,在这一案例教学的课堂上,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用Word办公软件制作政府公文,也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个案例所学的是Word办公软件;接着提出政府公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即使知道了格式,在Word环境中如何编辑排版?因此,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第二个核心问题:我们要完成这一案例,需要了解政府公文的排版格式(教师提醒学生,这个格式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的),同时还要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接下来,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制作一份政府公文的全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强调公文各个要素的格式,而忽略如何设置成某种格式的步骤,最后,向学生展示一份完整的政府公文,也就是告诉学生:你们在完成这个案例后,要能制作出同样的或者更好的作品。通过案例教学,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1 引入案例教学法,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要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备课,尤其是案例的选择、批改作业等环节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开发高效实用的作业批改系统,二是在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上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2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能会与现行的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能力考核办法出现冲突

进行教学改革后,由于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机操作辅导模式等与传统的教学要求有所变化,如果用现行的教师管理办法、能力考核办法进行管理与考核,很可能影响教学环节的实施和教师实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动协调,以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卓然.计算机基础教程Windows XP与Office XP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扬树新.案例教学法初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1).

[3] 王纪中,等.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 蔡家树.各行业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基本要求[N].电脑报,2005-6-15.

[5]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投稿日期:2006-09-14

篇8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教学目标

高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教学是针对当前计算机、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发展、生活、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则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现状,积极开展创新型计算机教学,提高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高中计算机课程也不例外。明确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明确如何开展课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

高中计算机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储备。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的构成以及计算机的使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顺利使用计算机完成各项学习、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2.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操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开展学习、生活方面的辅助活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融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增强学生的时代适应度,这是高中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提高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提高高中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首先需要计算机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率提升的前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提升教师的知识输出水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主要指教师在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前沿等方面的了解以及认识等方面的提升;教师知识输出能力水平主要指教师将自身知识高效传输给学生的能力。

例如,教师通过再培训、再学习来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研读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前沿文献或者研究现状来进行教师的自我充电,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教师知识输出能力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计算机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相关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将理论教学与计算机操作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的主要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又离不开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性知识,因此,教师在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的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教学与计算机实操实践方面的教学相结合,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因特网的具体应用操作实践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实操内容与因特网、物联网的起源、发现现状、发现前沿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全部学生计算机素养水平的提升

分层次教学法,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特点展开区别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计算机成绩、知识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开展Word部分的教学时,可以对计算机能力较好的学生讲解如何使用Word软件进行表格、图表方面的处理,对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开展如何使用Word处理文艺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学生未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基础,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发展,计算机知识的高低、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展开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时,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能力水平开展计算机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实操教学相结合,教师还可以丰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使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全部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普遍提升,从而优化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为社会、为国家提供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一、以用引算――热身运动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把计算教学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进行,给课堂教学先来个“热身运动”。在教学之初,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原动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初步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达到“以用引算”的目的。

例如,在“9+几”教学中,教师在复习铺垫基础上,出示了课本(第88页)中运动会现场的主题图,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逐步学会收集与整理信息。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发现、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在这一情境下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发现了图中有13人在跑步;有的学生发现图中有15人在当拉拉队跳舞;有的学生发现图中有3人在数牛奶盒等。在学生介绍用什么方法得到上述信息的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引领,初步领会计算的实用价值。在学生发现3人在数牛奶盒时,在收集到“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两条信息的基础上,学生会提出“箱子里比箱子外多多少盒牛奶?”“一共有多少盒牛奶”等问题,从而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发现了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化被动为主动。笔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在这一层层追问的过程中,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计算内驱力,做好了充分的“热身运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也就水到渠成。

二、以动促算――全身运动

数学活动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促进计算教学的推进,即以动促算。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借助一些简单有效的工具手段,如小棒、计数器、图片、数轴等生活中的素材,将数的运算过程加以物化,为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感性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操作、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即做好计算教学中的“全身运动”。

在“9加几”的相关算式呈现后,先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笔者让学生用身边的小棒来代替牛奶盒:“想一想,怎样算得又对又快?”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活动空间。学生在操作活动后对计算“9加几”有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是把9记在心里,再往下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地数,数出来是13根;有的学生从4根里拿出1根给9,就变成了10,再加上3,一共是13。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集体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此时,笔者再适机请最后一组学生上台摆一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凑十法。进而鼓励学生再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思维被激发:可以把9里面拿出6与4相加变成10,再加上9减去6得到的3,等于13;可以先把9看成10,10+4=14,因为把9看成10,多看了1,所以用14-1=13,就得到了13。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环节,学生各抒己见。笔者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让他们明白凑十法的优势:更加简单快捷,只要把较小的数分出来与较大的数凑成1个十,那么算起来既快又准确。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而且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归纳概括等多感官参与的“全身运动”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优化策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以练辅算――跳跃运动

练习是计算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巩固对新知的理解,也能够考查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计算方法的习得与学习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在练习中的强化。因此,在练习设计上要改变以纯文字或纯数字出现的习题,应充分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具有趣味又富有挑战性、思考性的习题,来活跃与调动学生投入第二次“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进入跳跃式发展,即计算教学中的“跳跃运动”。

在“9加几”的习题设计中,笔者遵循基础性、层次性等原则,设计了以下习题。

第一层:教材“做一做”第1题(第89页),旨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直观地进行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二层:寻找规律,加深理解。

9+2(通过课件演示加数变化从2~9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突出凑十法的计算优势。

第三层:练十第4题(第90页)。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进行收集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也让学生牢固掌握学习方法。

四、以思助算――整理运动

通过“回顾与反思”环节,有效地梳理内化知识,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策略。在回顾的过程中,显现学习的方法与学生知识的储备,理出学习中的重难点及解题策略,这更像在做“整理运动”,学生放松身心,好好吸收数学知识中的“营养”。同样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梳理回顾,梳理出教学的重、难点,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也暴露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与教师教学上的缺失,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在“9加住闭饨诳魏螅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回顾:①在这一节课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好的发现?②学习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呢?③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老师的表现呢?

篇10

(一)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存在单一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认识,大部分都把它作为一门单纯的技能课程,因此,老师们认为,只要教会学生电算化技能就行了,至于认识原始凭证,经济业务的处理,学生不会做与电算化老师无关,那是理论老师的事情。其结果就是,学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传统

因为教师把《会计电算化》课程当成了单一的技能课,所以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变成了三步法,老师先操作一遍,学生观看,然后照着老师的方法,学生再操作一遍。最后,电脑一关,学生什么都不会了,更不要说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这对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极为不利。

(三)教学过程中任务按模块、岗位布置,具有相对孤立性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技能课,操作任务按工作过程、分模块一个个布置给学生,虽然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但一个个割裂的会计任务,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会计,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把握完整的会计任务,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教学不足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独特的课程,但往往中职教师只看到其工具的一面,即利用财务软件作为操作平台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企业财务处理的另一面,所以,体现在教学中,就表现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业财务处理的实训教学不足。不利于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

二、具体解决办法

(一)提高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系统应用,学生在就业岗位运用得非常广泛,《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完善学生的整体会计理解力、提高职业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打破学科认识,创新思维,把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训课程的有机整体来认识。

(二)积极培养三维度《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课程,它不但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多个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更要求教师具备熟练的中小企业财务的实际处理能力。

(三)按项目编写适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教材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长期作为单一的学习财务软件的技能课程,与缺乏适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训教材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按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编写与之适合的实训教材或任务单,进行项目教学,就成为其当务之急,这对于打破一个个割裂的任务,提高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会计任务,为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提供了内容保障。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制定课程目标

会计工作过程本身是完整的,应用型的,特别对于中小企业会计,更是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工作过程,因此,为了让中职会计毕业生能与中小企业零距离对接,必须制定一个应用性较高的课程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熟练操作中小企业最普遍运用的财务软件(2款及以上)。

2.能力目标:

(1)能够总结中小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规律,具备操作中小企业其他财务软件的学习能力。

(2)能够利用财务软件作为操作平台,独立完成一个中小企业完整的会计财务处理

(二)确定课程内容

传统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是许多内容的实用性不高,只强调单一技能性,而要达成课程目标,还必须制定一个技能与实训并重的实用性较高的课程内容:

1.技能内容:

(1)用友T3畅捷通财务软件

(2)金蝶中小企业财务软件

2.实训内容:

(1)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中小型制造业一个月的财务处理

(2)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中小型商业企业一个月的财务处理

(3)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中小型服务业一个月的财务处理

(三)建议教学方法

鉴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和实训相结合的整体性课程,在会计理论知识的支撑下,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化、综合化的职业能力,更高效的完成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建议分技能单元和实训单元分别实行有区别的项目教学法。

首先,针对技能单元,实行单项的项目教学法。在学习的初期,主要以熟练操作财务软件为目的。因此,分别不同财务软件,按建账、基础设置、总账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等局部工作任务设计单项项目,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单规定的工作任务中,牢固地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发展单项职业能力,并为发展整体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其次,针对实训单元,实行综合的项目教学法。在学习的后期,主要以利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完成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财务处理的会计整体应用能力为目的。因此,当学生基本掌握中小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后,就有必要围绕整个会计工作过程,按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设计综合项目,采用小组讨论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最终使学生能把握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得会计整体职业能力。最后,针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需采用任务驱动法。因此,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并贯穿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典型的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任务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操作财务软件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