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大型企业正在逐渐地将流程细化。汽车制造业的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物流管理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入场物流来说,也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案供研究借鉴。所谓的汽车制造业的入场物流就是在销售部门进行市场分析提出市场需求数据,由生产部分依据需求数据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再根据生产计划及物料清单确定生成物料需求计划表,再根据此需求表组织入厂物流进行运输并进行仓储管理等工作。
为了使企业生产呈现高效节约的良好态势,入厂物流的高效管理就成了整个企业有效运转的前提。入厂物流设计合理,可以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降低仓储量,减少运输卡车出动频率,增大满载率,降低人员负荷。即在满足设备与人工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平准化生产。平准化生产是指每天所生产的整车按销售需求的种类比例,按照数量最小单元,相同顺序地生产,这样以获 得最为均衡、稳定、持续的物料需求,可以用成语削峰填谷来描述。
2.以汽车制造业为例的入场物流管理模式分析
入场物流管理模式是指通过专业的物流技术,合理规划物料放置,严格执行物料的定制定位、先进先出、批次的追溯,最大可能的节省空间、时间及人员的浪费,协助厂商生产经济实惠的产品的管理模式。
2.1 JIT生产管理分析。入场管理模理模式首先是从精确的计算与分析开始的。作为生产部门一要能够根据销售部门的提供的数据做出合理的生产计划。并细化到每天、每小时,确定每一阶段的生产原料消耗。JIT生产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库存控制与订货准确性两方面下功夫。即合理的设计库存数量,有效地提出订货需求。在此基础上调配送输车辆、人员、物品、时间,目的位置。合理设计的标准是在合理的安全库存基础上设计有必要的缓冲应急库存,关在物流上有应急备用方案。
2.2订货管理分析。对于入场物流的管理来说订货模式的合理选择与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入场物流通常 是供货商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将商品送到某仓储位置。当前,在汽车制造企业常用的订货方法有:定期订货、定量订货、定期定量订货等几种方法。在运用时要分析各零部件的基本情况、供应商的情况、商品未来的供需走势等,审时度势选用恰当的方法。
2.3 标准化物料制定方法分析。作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中所需物料较多而复杂,因此要采用标准化物料制定模式。标准物料制定的目标是要使货物摆放有规律性、原则性,方便管理;使取货人可以按准则顺利取货;可以实现快速盘点。标准化物料制定的具体方法包括:
(1)标准分类。即根据物料的特点进行合理分析。分类时需要考虑到物料的来源;物料的大小、体积、质量、形状、是否怕压等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使用的先后顺序、使用频率等问题。根据以上分析设计合理的存放标准,将货物放到标准位置,并进行标准化登记,标准化贴签,以保证物料取用方便。
(2)标准流动。物料的流动需要依据标准化原则。即需要达到包装与实物稳合、先进先出、包装完好、资料齐全、定制定位的基本原则。而其中先进先出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为了使仓储物料不会因未及时使用出现超期变质的情况发生,在物料流动中必须要保证先进先出的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标准流动也需要由专门的人员,通过转门的管理软件配合管理平台进行综合化管理。
3.以丰田公司为例的入场物流管理方案分析
在入厂物流管理方面,当前很多汽车制造企业都十分重视,并不断改进,其中丰田公司的入厂物流管理模式有自己的较成熟的一套体系,可供借鉴。
丰田公司开创之初由于日本本国的资源本就贫乏,再加上战争给其带来的巨大创作,日本本国经济隐入危机,节约成了当时日本各生产提升利润的重要手段。当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就成了丰田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是丰田公司不断走向成功的秘诀。而对于入厂物流管理来说,精细化设计则是有效节约成本、减少浪费的重要手段。因此,丰田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制定了合理的方案,其方案制定大致依据以下原则:
(1)高生产平准化。丰田严格执行平准化的生产计划,只在必要的时候做微调。带来了彻底的物料需求的平准化,供应商在N-1月得到N月每日平准化的计划,每月仅制作一次每天完全 相同的物流运行方案。甚至在相邻的月度之间,日产量的差异也被最大程度地平准化了,因为差异一定会造成物流运行方案的变化,从而导致物流资源和人员投入的 不均。丰田将在平准化运在途的零件视作有效库存。
(2)生产车间中的大物流面积。丰田公司的生产车间中设计了充裕的物流面积,其比例之高是其他汽车制造企业所不能比拟的。其生产车间内的物流区域包括: P链区、B链区、PC区、SPS区、YARD区等。由于P链区、PC区等的合理化设计使得其生产车间在应对异常波动时显得得心应手。
(3)无供应商中转仓库。丰田公司在采观外地物料时,通常是通过指定物流商对零件进行短途循环取货后,进入中继地,再换干线运输卡车运输。而 丰田在工厂附近没有供应商中转仓库(LILA),干线运输卡车直接运输到厂内停车场(以下简称YARD),YARD库存最大为1天,干线运输卡车的牵引式挂车,挂车到 YARD后,解除牵引车,挂车变成活动的仓库,立即重新牵引携带空料箱的挂车返回中继地,生产厂的信息系统发出指示,通知牵引车到YARD牵引挂车到工厂 指定卸货位卸货。
(4)低库存。丰田的低库存是业内众所周知的,由于其一直坚信库存是重要的浪费这一原理,所以丰田企业始终保持低库存,这样给丰田公司带来的是成本的节约、利润的增加,也是其他企业想要学习的重要技术。但是,这种低库存原则在遇到突发现件时也会变成企业的灾难。例如,当2011年日本发生海啸时,丰田公司的供应链出现异常,不能急时补充库存,而此时由于其库存量低,导致了该公司立即停产。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业届人事的关注,人们开始对TPS进行了重新审视,开始关注其负面影响。然而丰田公司自身依然保持着低库存的原则,其观点认为一时的停产损失远比常年高库存的无形浪费要小得多。
篇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三.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 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 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M系统,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填写访问客户的情况,购买意向信息和客户的详细档案,客户服务的情况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客户信息不应该人员的更替而遭受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PDM系统,可以更好地贯彻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中规定的规范的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户购买产品是追求其使用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用CIMS制造的就购买。不少CIMS示范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陷入了困境。因此,企业在考虑信息化方案时,应该着重考虑性能价格比,没有必要都搞大投入,动辄上千万。
3.企业选型必须注重实用,避免贪大求全。
不少企业在选型过程中,片面追求先进性。实际上,一些按照美国的国际化巨型企业作为样板开发的软件是不可能直接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例如,某国外大型PDM软件的原型为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与其外部供应商进行物流供应的问题。而而 我国最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恐怕也只有那家企业的百分之几,这种软件的过程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实施成功的概率很小。
企业必须警惕一些概念性的炒作。一些新的名词,实际上没有新的含义,只是一些软件企业将其系列软件打包销售的一种手段。
一些软件产品的功能存在着交叉。例如,一些国外大公司开发的PDM软件,或者PLM软件,与ERP系统在管理思想上有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以产品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企业为核心。这两种软件从功能上相互交叉,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因此,能否集成,如何集成是需要深思的。
信息产业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生命周期很短。有的技术一年前还是先进的,一年后就落后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从分析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先进性。国产的CAD/CAPP/CAM M系统和ERP等系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4.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整体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大型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达到的目标、任务分解的步骤、里程碑,成本计划等进行计划。而分布实施就是按照这个总体的计划进行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过程,由于信息化工程的内容庞杂,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是十分常见的。
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整体的分析和计划,就可能造成许多局部最优解,而得不到整体最优解;分布实施也是必要的,它使得企业可以适应自身和外围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同时避免一次性的较大投资。在总体规划时,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而在分布实施过程中,则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然需要保证应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
篇3
在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物流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作为北方地区领先的物流仓储产品集成供应商,北京博途物流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博途”)多年来始终专注于制造业的物料管理服务,提供仓储货架、自动化生产线及其他周边设备与技术解决方案。在该公司总经理姜巍看来,帮助制造企业提升物料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实现从仓库到生产的有效协调,是一件充满挑战性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这一独特的市场定位,与北京博途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找准方向不断成长
北京博途成立于1999年,最初主要从事货架、工位器具等物流设备的设计和生产。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和优质的产品,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北方地区的主要货架供应商之一,客户遍及汽车制造、电子、烟草、医药等诸多行业。
在贴近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姜巍发现,围绕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制造企业对自动化输送及工位器具等非标物流设备有很强的个性化需求,于是便尝试为客户量身定制包括货架、工位器具、自动化输送设备等在内的一系列物料存储、搬运设备及解决方案,并提出“小制造、小集成”的全新市场定位。
对于“小制造、小集成”的概念,姜巍做了这样的解释:相对于通过规模化生产标准产品的“大制造”和大型物流系统建设项目的“大集成”而言,制造企业的物流改善与升级以小项目居多。这类项目更倾向于通过定制化的物流装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小制造”。以及帮助客户选择最合适供应商的“小集成”服务。
事实上,北京博途早在2003年就开始参与一些制造企业的物流升级、改造项目。其中包括2003年施耐德中低压生产线改进项目,2004-2008年联想生产线包装改进项目,2005-2011年ABB高压新厂装配线、比泽尔压缩机装配线、东土科技装配线改进项目,2012年北汽物流发动机排序项目等(建议把年份放在项目后面)。这些项目不少是基于企业减员增效需求进行的。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北京博途伴随和见证了这些企业从最初人工装配。到无动力装配,再到现在动力装配,一步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的升级发展,这让姜巍很有成就感,并发现制造业物流市场空间巨大。于是更坚定了企业发展方向。
全新的物料管理实践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料管理涉及物料采购、仓储管理、配送上线、库存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连续、均衡、效率、成本等。
制造业的物料管理异常复杂,工业工程专业出身的姜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制造企业要实现准时生产、精益制造,必然对物料管理提出诸多要求。以往制造企业的物料管理大多是静态的,尤其是在装配型制造业,由于生产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物料配给、缓存管理,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料管理基本处于半失控状态。”他说。
在姜巍看来,随着制造水平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改进,制造业在物料存储、搬运方面将存在持续性的需求。而要把握这一市场机会,不仅需要较高的物流设备设计、制造能力,更要求对工业工程技术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工业工程是制造业之父,我们所熟悉的人机工程、供应链管理、精益管理、JIT管理、6S管理、看板管理等都是其研究范畴。”姜巍说。随着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成熟及进一步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不断涌现,制造业在物料管理方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姜巍认为,今后制造企业的物料管理在设备应用方面的选择范围将更广,也更具系统性,并有望实现不同设备间的相互连通。
目前,北京博途已经开始将工业工程的核心思想逐渐融入到制造业物料管理体系的相关项目尝试。2015年。北京博途与北京奔驰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北京中都星徽物流有限公司(简称“中都星徽”)合作,为其设计和建设料箱式自动化立体仓库(MINILOAD)项目。该项目系中都星徽在其方庄仓库为实现北京奔驰生产线的线束排序入厂而启动的。由于北京奔驰主要部件采用一车一码,而MES系统(制造执行管理系统)排序仅能在装配前3~4小时通知到物流企业,中都星徽需按生产排序将线束从周转箱转放在物料车上,并在1小时内送至北京奔驰的装配工厂。由于时间紧,对线束存放、库存管理、配送效率及准确率等提出了极大挑战。
针对该项目的要求,北京博途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下:首先,通过立体库增加存储空间;其次,通过自动扫码及库存管理系统及时核对供应商来料的准确性,并掌握库存情况。这样,不仅节省了仓储面积和人力,更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和准确率。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未来智能工厂的发展趋势,北京博途在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还预留出码垛机械手及AGV小车空箱回送线。为下一步实现智慧仓储做准备。其专业化方案与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制造业升级带来新机遇
核心业务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回顾公司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姜巍表示,北京博途自成立之初就寄希望于开拓众多业务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从物流设备的设计、生产到提供解决方案,不断突破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扩大产能和企业规模是姜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5年5月,中国政府《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其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主攻方向。这也让姜巍开始转变思路一企业不一定要做大,但要跟随市场的步伐。
“受政策影响,智慧工厂是目前制造业普遍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特别是机器人、AGV等智能设备的应用。要想把这些设备串连起来,就需要动态的物料管理系统,实现物料和设备的同步管理,通过设备把物料状况反馈给信息系统,进而反映到供应链前端,这也有助于改进生产调度和物料管理,实现柔性化生产。”姜巍说。
在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不仅需要物料的消耗统计、在线存储等静态功能,更需要实现对物料移动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在保证物料按计划顺利移动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而动态存储管理恰恰是“瞄准”了这一市场需求。
姜巍表示,动态存储的概念很宽泛,涉及立体库存储和平库网络化的配给、缓存方式等,因此其服务内容也可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仓库内部的物料管理,一是生产物流中物料变性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按照他的设想,未来典型的动态存储案例应该是这样的:从MES系统中获取订单后,物料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每一道工序的每一次移动都是受系统控制的,库房成为生产车间的一部分,实现物料生产管理的实时信息处理及设备调控。
篇4
关键词:制造业 服务主导逻辑 实现模式 实现条件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27-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制造业企业从销售产品转向销售服务和整套解决方案转变,服务化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显著趋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统称,在现实的产业实践中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方式。那么,在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中企业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模式,具备不同条件或处于不同环境下的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相应的模式,这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文章将上述问题统称为制造业服务化的选择机制。
1 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最初是由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的,他们将其界定为企业围绕顾客需求,把包含物品、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的“包(bundles)”提供给顾客[1]。我国学者对此概念也颇有研究,童有好(2015)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由提品制造为核心向以提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的过程,既满足了客户个性化需求,又延伸了制造业价值链,并且促进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2]。而徐思颜(2016)定义的制造业服务化是,依托制造业发展基础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环节拓展的过程,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3]。综合现有观点,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再遵循“企业创造价值供顾客毁灭”的商品主导逻辑,而是转向“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服务主导逻辑。
本质上说,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汇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过程。其表现为:无形要素的作用在价值创造中变得日益重要;新旧知识要素开始广泛融合和深度融合;制造业企业正在迅速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活动[4]。制造业企业从提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再发展到面向客户需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开启了制造业传统价值创造方式向提供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价值创造方式转变的态势,实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
2 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模式
从产业实践来看,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有如下4种具体的实现模式可供企业选择。
2.1 附加服务模式
在传统的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一些附加服务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模式,我们称之为附加服务模式。具体而言,附加服务模式就是依托或借助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扩展附加服务项目,达到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的目的。在该模式下,产业价值链仍然是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基础,而在产品基础上附加的服务则成为提升实体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服务的价值要依托产品才能得以实现,因而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主、服务从属于产品的价值创造模式,可以视为制造业服务化的初级形态。
附加服务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罗-罗”公司不是把零件直接出售给客户,而是自己先承担维护引擎最佳运行状态的费用,再计算飞机飞行中消耗的引擎成本,按飞行小时收费。公司还为客户提供包括发动机固定维护和附加服务的全面维护协议。固定维护菜单的核心内容是服务集成、发动机健康状况监控和全面发动机大修,以及发动机可靠性改进和专业启动维护等;而附加服务包括技术档案管理、发动机运输、备用引擎部件支持等[5]。当发动机出现故障时不是由飞机制造商或航空公司来修理,而是由“罗-罗”公司在每个大型机场配备的专人修理。
2.2 功能增值模式
此文定义的功能增值模式是指,制造业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顾客提供基于产品使用功能的增值服务。该模式围绕增强产品效能,拓展产品的功能应用、产品体验、个性化设计等服务,提升产品功能实现方式和层次水平。相比于附加于产品之上的服务而言,围绕产品的功能增值其服务的范围可以更广泛、内容可以更丰富,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可以更大。相应的,虽然服务仍然是附着在产品的基础之上或借助产品才能得以实现,但服务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因此,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道路上,功能增值模式比附加服务模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功能增值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诺基亚公司。作为曾经全球领先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在手机行业竞争加剧、利润急剧下降的不利情况下,于2007年底将公司定位为互联网公司。从此诺基亚开始主动转型――让手机具有服务价值。诺基亚的竞争理念是在为顾客提供硬件产品的基础上,以手机为平台为顾客提供更多的软件功能,这实际上开启了智能手机的基本商业模式。诺基亚将互联网与软件服务置于企业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并且诺基亚通过不断研发与创新强大的软件支持和互联网服务,使公司在智能手机、娱乐手机、导航手机等重点发展领域远远领先于大多数同行,并通过开启互联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大门,为手机赋予更多的服务功能,向移动终端服务高利润区域进军[6]。
2.3 业务延伸模式
业务延伸模式是指制造企业在原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环境、产品生产周期和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利用企业自身在某些专业化领域的技术优势或市场优势,为顾客提供延伸服务,扩展和延伸价值链。相对于功能增值模式而言,延伸服务的种类更加多元化、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不仅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的很多服务内容都被包含在内,而且某些服务类型和涉及领域开始远离企业原有的主打产品领域。有时候@种多元化的服务业务延伸甚至开始造成企业原有的某些产品业务单元或生产功能的萎缩,甚至消亡,从而可能使企业走向业务重组――制造业服务化的高级模式。
比如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鼓”)原本是一家主要生产透平机械的大型成套装备集团企业,现在主要向用户提供5个方面的延伸服务:(1)专业维修。从2001年到2004年,陕鼓完成了包括天津钢管汽轮机的8个维修和检修项目;(2)备件管理。客户企业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从陕鼓租用备件,直到故障件修理完成;(3)远程诊断。陕鼓参与研制开发了旋转机械过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并以此为核心对客户购买的装置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状态管理;(4)工程成套。陕鼓借助自身对透平设备的专业化知识,在提供自产主机的同时为客户提供关于系统和工程承包的全方位服务;(5)领域延伸。陕鼓成功研发了兼具通风和安全预警功能的通风系统,可应用于地铁通风。
2.4 业务重组模式
业务重组模式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其业务单元的重组与整合,比如将某些生产部门出售或者生产环节外包,收购一些服务型企业或引进服务部门,来改变经营方式和业务重心,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从而获得更优化的竞争力。相当于前述3种模式而言,业务重组模式彻底改变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往往造成企业在生产方面的萎缩或者产品业务单元更加聚焦,但服务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比重却明显超过产品,服务不再像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那样作为产品的从属而存在,相反,服务成为制造业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资源与核心能力,代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最高阶段。
IBM是从硬件制造商成功转型为IT服务商的代表性案例。IBM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包括出售硬盘、PC和复印机等生产部门,收购一些服务型企业,甚至还收购和投资了多家生命科学研究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整合,IBM加强了其在管理咨询、企业ERP、软件服务等领域的能力,近年来还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提供商,从而使IBM由一家历史悠久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巨头成功转型为提供硬件、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整套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最新的大数据浪潮中,IBM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将公司定位为软件、硬件和知识的整合商,通过将标准流程和模板融入IT管理流程,为客户企业提供统一管理的IT基础设施,有效掌控IT资源,降低运维风险,进一步强化了从产品到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
3 制造业服务化的实施条件
虽然服务化正在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制造业服务化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象,从附加服务模式到业务重组模式体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从初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提出了一些特定的要求,企业具备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观察现有的典型案例,可以将制造业服务化的选择条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优势产品。具备一些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为企业在产品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增值服务,或者延伸服务功能创造了前提条件,“罗-罗”公司、诺基亚、陕鼓等的服务化运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借助了企业原有的优势产品。
(2)顾客基础资源。服务的一大特点是离不开顾客的参与,拥有一定规模(最好是较大规模)的基础顾客网络是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平稳转型的保证。当然,基础顾客网络的形成也与企业原有的优势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密不可分,这一点在此文的案例中均有体现。
(3)组织变革能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变,体现的是程度不同的组织变革,附加服务模式和功能增值模式带来的在组织变革相对较为温和,但业务延伸模式和业务重组模式则往往伴随着深刻而剧烈的组织变革。具备较强的组织变革能力,克服服务化转变给组织带来的风险、遇到的障碍,将是制造业企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4)外部资源。虽然比较初级阶段的制造业服务化可能主要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得以完成,“罗-罗”公司的附加服务模式就是如此,但是制造业服务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仅靠制造业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则可能力不从心,能够从外部获取相应的互补性资源,以满足服务化的需要,是制造I服务化的重要保障。事实上,从诺基亚、陕鼓到IBM的案例,已经反映出外部资源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
(5)大数据资源。虽然在前上述案例中没有专门指出,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的运用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甚至已经成为当前激励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运作的关键动力要素。以处于初级阶段的附加服务模式为例,“罗-罗”公司正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飞机发动机运行的监控和维护,而且“罗-罗”公司在其悠久历史上积累的丰富数据也支持实施该服务。事实上,由于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其经营历史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为企业实施服务化运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之,制造业服务化是融合了制造和服务的新产业形态,在制造业服务化模式下,企业通过融合产品与服务来整合制造资源,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当然,企业具备的条件不同,可供选择的服务化运作模式也存在差异。例如,企业具备数据资源、优势产品和顾客基础设施,但在外部互补资源、组织变革方面面临风险,就适合选择较为温和的附加服务模式。而企业如果组织变革能力强、外部资源丰富又具有较好的顾客基础设施,则有助于实施较为激进的业务重组模式。但无论如何,制造业服务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以服务为主导逻辑,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借助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来融合生产过程中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获得更优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Vandermerwe S,Rada J.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6(4):314-324.
[2] 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 2015,359(10):62-67.
[3] 徐思颜.广东省制造业服务化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6(6):83.
[4]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3(9):17-22.
篇5
公司已通过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等多项权威认定。公司以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为宗旨,为用户提供信息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沉淀,公司拥有一流的技术研发平台,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ore-RDB实时数据库平台、Core-MES平台,科威制造执行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物资集中(远程)计量系统解决方案、Lims系统等十几个产品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用户遍布全国。公司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同时,还与美国微软、韩国POSDATA、美国ICL等制造业信息化国际巨头合作,在行业内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视拓科技是一家集制造业信息化规划、设计、实施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IT企业。视拓科技立足自主研发,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尤其是MES系统、EMS系统极具市场竞争力。
视拓科技在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已经具备极强的综合实力,既有基于ERP的一体化的MES系统、EMS系统解决方案,也有针对没有实施ERP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自主研发的实时数据库平台能够与底层自动化系统无缝集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管控一体。
另外,视拓科技在物资远程集中计量系统、实验室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组态软件等方面也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为客户带来了相当丰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得到客户单位的一致好评。
视拓科技非常注重对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积累和提升,重视与国际一流公司加强横向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上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国际一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是视拓科技系统解决方案的灵魂,也是视拓科技提供信息化咨询和提供技术服务的关键。
视拓科技为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成功地提供了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企业的精益生产、节能环保生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近期典型项目有:
(1)株洲冶炼集团EMS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所有能源介质数据的自动采集和管理,对关键能源管理设备实现远程管控。系统提供丰富的能源调度和应用管理功能,支持企业节能降耗。
(2)湖北新冶钢通过物资集中计量系统项目建立了一体化的物资集中计量管控中心,对物流进行了流程梳理和优化,改变了原有分散的计量模式,实现了现场无人值守、全面集中计量。
(3)中盐株化污水处理解决方案。视拓科技SCADA系统负责对污水处理的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对分布在各个恶劣环境下的实时参数采集和参数控制由视拓科技RTU过程控制器来完成。
2009年度
中国行业信息化突出贡献企业奖
■用户反馈
视拓科技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新余钢铁对视拓科技优秀的项目实施团队和良好的服务非常认同,并支持视拓科技长足进步和发展。
――新余钢铁有限公司
篇6
【关键词】技术改造;工艺装备;结构与系统;管理技能
技术改造是基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境况下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用先进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工艺和装备,使生产过程全面有效的升级与控制[1]。其范畴包括由技术升级、工艺装备再造(含定制设备,以下亦同)以及流程管理所构成的完整系统。技术改造的灵活性较大,可以由不同种类工艺装备实现同类型产品的制造,但使之全面达到技术、生产、质量、成本、安全五方面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此,这种针对传统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技术改造与再造,其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本文以低压电器制造业为例,针对企业零部件制造、产品装配过程和信息化管理三个层次的技术改造问题做具体叙述。
一、技术改造的切入
按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特征,将低压电器制造业技术改造的切入方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零部件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装配过程技术改造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改造。
1、零部件制造技术改造
早期的低压电器制造业,以人工作业占主要比例的单机生产为主要特征,即采用简单的机械或电气控制的单机完成零件制造,由手工生产线完成组装和测试,诸如冲压、注塑、绕线、焊接、铆合、车、钳、铣、磨加工,电性能测试和(半)自动传输装配线等。这种落后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操作技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到低压电器行业的发展速度。因此,零部件制造技术改造的切入点是解决基础能力、生产一致性和可自动装配性等问题,即实现低压电器制造业基础工艺和测试设备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改造。
2、产品装配过程技术改造
目前,在低压电器产品装配过程中仍然需要较多的人工参与,由于资源配置不均衡,装配员工技术差异、产品信息闭塞等原因,往往会造成生产工序流动性差、生产线直通率低,返工现象及零件不必要的移动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不间断的生产流程里,平衡生产单元的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2];同时要考虑防错和自补偿功能,消除误动作造成的不良品和时间浪费;还要综合设计流程各工序能力,避免一道工序的载荷变动过大,或能力过剩。因此,产品装配过程技术改造的切入点是解决产品装配一致性和生产效率及其“以机代人装配”等问题,也就是实现低压电器制造业产品装配过程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改造。
3、信息化管理技术改造
低压电器制造业领先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分布控制系统(DCS),把各种分散的孤立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有机地集成起来,以产品技术、质量、生产运营、销售信息为支撑,在管理上实施工艺流程重组和永续发展的生产模式。诸如原有一套传感布线系统不变,内容供应商可提供从旧系统到新系统的软件转换程序[3],原有机械结构(如工艺基准、执行结构)或系统(如单元操作程序)不做更改,只需在过程中“嵌入”或“剪裁”相关的生产和检测单元,以适应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也可以在已有系统上端或终端设置插件接口,当加入新的控制元件、传感器等后,就可延伸工艺装备的监视或管理等功能及其寿命周期。这类工艺装备的主要特征是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几乎排除人工干预,切入技术改造主要解决技术升级、销售市场、产品换代、质量改进、生产运营等信息管理和工艺流程再造等问题,便实现低压电器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改造。
二、技术改造过程管控
由于企业产品技术特性要求和开发年代不同,工艺装备技术现状及其需要改造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对技术改造过程则提出了更严格、更具体的管控要求。一般来说,技术改造过程管控主要包括:内容调研;立项论证;编制技术改造方案;工艺装备制造商技术协议评审和工艺装备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验收的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
1、内容调研与分析
技术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建立在内外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企业转型重组规划,本着效能、效率和现代物流的基本原则,对包括现有工艺装备的规格参数、功能结构或系统、工艺流程、工序布局、效能和厂房平面布置在内的诸多要素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另一方面要结合产品设计要求及其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标杆企业同类产品(零部件)工艺装备进行调研比较,分析本企业工艺装备及其工艺流程的主要优缺点,发挥优势,扬长补短,确定薄弱环节或瓶颈项,明确技术改造需求。
2、立项与论证
在调研确定技术改造需求的基础上,按产品类型或生产功能区域分别申请立项,并论证立项的可行性技术方案。各项目可行性论证一般遵循以下五各方面的原则:第一,立项目标适于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能等任一条件,符合明确、量化的要求。第二,从项目适用产品的产能、生产条件现状、及其行业发展预测等方面分析论证,实施技术改造是必要的。第三,项目技术要求和主要参数、工艺装备功能、结构与系统符合快速整合要求,适应产品(零部件)技术变更,具有一定的柔性,实施技术改造是可行的。第四,技术改造方案采用技术与工艺具有先进适用性和功能安全可靠性,项目涉及的水、电、气、数据线桥架结构符合安全、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要求。第五,在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投入回报周期尽可能短,符合物流线程短、通畅,避免交叉作业,各加工单元、各线之间的能力是协调经济的等方面要求[4]。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一种侧重于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将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的4个专业构建成一个信息化人才培养专业群,通过构建不同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群共性知识的联合教学和特色化专业知识的分布教学。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人才培养;层次化培养体系
0 引言
在我国,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业强国,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劳动密集型居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企业较少。另外,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许多企业仅仅实现了“甩图版”工程,无法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在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以及信息化网络环境支撑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适应国家“两化融合”的战略发展需求。究其原因,除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较弱外,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开发与服务的人才严重缺失。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打造优势产业链、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精神,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从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来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包括信息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等4个重要技术领域,其中数字化制造技术又分为制造装备数字化和生产流程数字化两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培养涉及众多的学科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包含了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课程群建设为例,研究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学院按照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各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所承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构建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特色的人才培养专业群。在打通大学科同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学院确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网络支撑环境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生产管理自动化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业控制应用软件方向,培养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该研究,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一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
1 培养目标定位
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我国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行业优势,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适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战略发展,计算机学院努力寻找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群建设是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网络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整个专业群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构成,每个专业突出其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色,以实现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等不同层次人才的专业群培养目标。
2)专业群建设的服务面向对象定位。
根据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对制造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势,紧密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制造业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观念定位。
把握21世纪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培养训练的同时,培养他们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理性的学术精神,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和诚信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突出“行业特色明显、专业基础厚重、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
2 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时,学院通过走访实施信息化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集成开发企业,确定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工程技术和业务能力,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在保证通识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来培养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面的信息技术人才。
1)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的基础课程平台构建。
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基础课程。专业群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分为通识基础、公共基础和大类基础3个部分:通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政治理论、思想修养、大学体育等课程;公共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方法等课程;大类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导论、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
2)专业群特色化专业课程平台构建。
根据专业群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嵌入式系统方向与计算机控制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生产管理自动化软件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网络集成与架构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数字化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并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其专业课程平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平台包括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数字逻辑、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基于Web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特色化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组态软件设计、PLC编程与控制、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Web系统与技术等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管理学基础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具有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集成、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课程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两类。信息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学、管理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分析与建模技术、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与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产管理EAM、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Web系统与技术等。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集成和运维管理,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集成与项目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包括TCP/IP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布线、计算机网络的集成与管理、信息保障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数据存储网络、Web系统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主要培养数字化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需求工程、人机交互技术、CAD软件开发与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数字化协同与网络交互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等。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实验周、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
专业群中每个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环节包括3个课程设计和3个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周、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包括高级语言开发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软件建模与架构综合实验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综合实验周、Web系统与技术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网络通信与协议分析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综合实验周、网络集成与配置综合实验周。软件工程专业由校外联合培养单位完成不同方向的专业综合设计。所有专业群实践教学环节的选题都紧密围绕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将学生4年中的一些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放在企业完成或者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
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由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或聘请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同时,按照专业群4个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学校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的行业优势,充分借助学校产学研联盟企业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建设适合于专业特色方向的实习基地。学院通过与那些在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开发与应用等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联手,建立有利于学生在业务流程分析、系统规划设计与软件开发设计方面提升实践水平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实习基地。同时,我们还与那些在生产过程控制与企业基础自动化开发与应用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联合,建立数字化制造技术方向的实习基地。
4 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以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不同方式,积极推进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教学科研背景的师资队伍。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对师资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要想高水平地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所以,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制造业信息化方向的博士学位,同时积极推进在职教师工程技术培训制度,并鼓励他们通过在制造业信息化开发与应用领域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培训机构的技术培训以及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项目合作等形式,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水平。
5 结语
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组合为一个专业群,面向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相应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不同专业在实现共同知识课程平台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不同面向的特色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同一类专业的同质化教育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形成面向同一领域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ERP 制造业 企业 成本管理
ERP也就是企业资源计划,主要指建立在一定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用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相应的决策层和员工提供一个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能够对相应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如订单、库存、采购、生产制造、计划、运输、质量控制、决策支持等等,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对企业进行管理,确保相应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和一致性,能够有效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都采用了ERP管理系统,有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一、目前制造业企业的ERP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细化的管理企业成本
目前制造业企业使用的ERP管理系统中,通常采用的都是标准的生产成本管理体系,对相应企业的数据及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数据收集,而且必须保证相应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可是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在管理上都采用比较粗放的形式,因而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ERP管理系统的要求,因而也就不能很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最大限度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很难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者没有积极的主动性
制造业企业采用ERP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不仅动作大、规模大,而且难度也非常大,所以从企业的管理者到员工都必须进行一定的整合。可是很多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都认为,对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对内部结构及组织结构做出过大的调整,那么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积极性不高。
(三)没有系统性的系统运行
ERP系统在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可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制造业企业经常会忽视对目标的量化,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目标不实行一定的量化,那么考核上就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多运用ERP系统进行管理的企业都会忽视这个重要问题,所以企业相应的管理者在运用该系统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不仅没有方向,更没有压力,所以无法实施系统性的运行。
二、增强制造业企业ERP系统的措施
(一)建立起系统化的成本管理体系
系统化的成本管理体系一般包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金资源等等各种企业的软件资源及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控制。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起比较活跃的、有生命的成本控制系统,就必须树立起全局观念,从而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系统化管理体制。系统化的成本管理体系不管要为相应的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而且在相应企业整个生产的过程当中,还应科学的分析相应的数据,从而有效了解市场的情况和企业自身的运行情况,对企业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要想做到这点,那么相应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就必须齐心协力,对成本进行全面的控制,最终使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ERP管理模式通过对相应目标成本的量化考核,提升企业各责任中心的利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各个部门及整个企业都要进行积极的配合和有效的调整,使企业所有员工的利益都同整个企业的效益及成本相关联。因而相应的制造业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然后通过相应的考核来增进员工间的配合。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ERP系统运用程度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会成为必然。
(三)深化创新机制
不断创新ERP系统在制造业企业当中的运用,是我国现阶段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业企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必须把国际市场上先进的市场机制引入到内部,从而建立起适应市场体制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细化目标,并将其分解到相应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这样就会形成各个成本中心对总的企业目标的成本进行负责,为了有效达到这个目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都会积极的应用ERP系统的管理方法、思想和工具,从而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增强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
1、加强在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控制。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工艺路线、性能指标、产品结构等方面都会不同,从而在成本上产生一定的差异。所以相应人员要利用ERP系统的成本模拟功能,有效模拟并运算出不同方案的身缠成本,从而科学的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2、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利用ERP系统提前为所有的物料制定出入库计划价格,也就是标准的采购成本,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简化相应材料费用的核算程序。
3、生产制造阶段的成本控制。相应的技术人员应利用ERP系统制定出标准的作业成本,产品的成本要用成本清单表示。按照科学的方法计算出作业的成本,从而保证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
三、结论
ERP系统是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建立在相应的科学及信息基础之上,最终目标是有效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现阶段,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广泛的应用该系统对企业进行管理,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应的管理人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改进管理方法,最终实现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浩,马少辉.基于ERP/MES的钢铁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15)
篇9
关键词:产业融合;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因素
一、基于产业融合的制造业服务化动力机制分析
从产业视角来看,产业融合是以数字融合为基础,为适应产业发展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Greenstein et al. 1997)①,或者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植草益,2001)②。从产品视角来看,产业融合是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后以前独立的产品的汇合或功能的统一 (Stieghtz Nils,2003)③,产品视角的融合,可以分为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
从产业融合的动力来看,包括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者追求更加方便、快捷、高满意度并且低成本满足需求的方式)、重大技术创新(重点是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通用化程度)、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和企业竞争压力加大等方面(见图1)。
制造业服务业化本质是制造和服务的融合,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根据产业融合的动力模型,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因素主要有:
(一)消费者需求变化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变化,也会带动企业行为的改变。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和层次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并要求消费便捷性、便利性,单纯的产品或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
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进步,资源和要素在全球配置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大大增强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可贸易程度大幅提高,地方保护、区域性垄断被打破,企业的边际利润下降,推动了企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三)全球价值链重心转移
“微笑曲线”理论说明,随着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产品的价值环节向产品的两端转移,产品前端的创新研发、品牌、设计和产品后端的售后服务、市场、物流等环节占据了价值链的大部分。以汽车产业为例,当汽车工业进入发展时期,单纯的汽车制造投资回报率大约为3%―5%,而围绕汽车的服务投资回报率高达7%―15%。随着制造环节利润的降低,利润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企业为了获得可持续利润,迫切需要向上游或下游的服务环节转移,一些企业甚至将制造环节剥离,转而发展服务业务。
(四)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企业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引发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产业格局的变革,带来产业体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而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改变了服务产品无形性、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同时性等传统属性,使得服务变得有形化、可存储、可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和协同性。
(五)获取竞争优势
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是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一般来讲,通过服务获得的竞争优势通常具有持久性和不易被模仿复制性,在产品中植入服务,可以增强客户粘性和忠诚度,降低营销成本,以便在环境改变导致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变化时,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二、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具体因素和基本假定
根据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和企业决策行为的基本结论,结合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和相关研究,找出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具体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能够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服务化过程中,对个人客户来讲,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实时采集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提供针对性更强、体验性好的服务。对企业客户来讲,关键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需要实时收集产品服务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用户信息反馈,如罗尔斯-罗伊斯利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测飞机发动机的运行状态。
假设1:制造业信息化对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导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信息化水平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二)生产业依赖程度
生产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但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如果市场上有符合企业特定的需求服务,那么企业更倾向于以整合运营商的角色来实施制造业服务化,即购买或外包服务,而不是企业自身生产服务。因此,基于投入产出的生产业依赖程度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假设2:服务可获得性对制造业服务化系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服务支撑和抢占市场,这两个因素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三)人力资本水平
人才是制造业服栈转型的关键,能够低成本获得特定的制造服务系统人才,无疑会大大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制造业服务化需要“一精多专”的复合型人才支撑。
假设3:经济体系中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制造业服务化战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四)相对融资成本
资金是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支撑要素,但是由于服务业务以无形资产为主,缺少抵押物,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中,融资的难度大,成本高。因此,相对融资制造业较高的融资成本会阻碍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假设4:相对融资成本对于制造业服务化且有负向影响作用,即相对融资成本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低,反之亦然。
(五)相对生产效率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因素就是通过产品服务系统获得稳定、高边际利润的收入,尽管通过服务化可以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和顾客忠诚度,但是如果服务部门的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部门,那么服务化系数会降低,因为服务部门的低生产率会抵消差异化优势、顾客忠诚度提升带来的收益。
假设5:服务部门相对生产率对制造业服务化强度具有正向作用,即服务部门的生产率或者相对制造部门的生产率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
(六)创新能力
知识资源的可获得性是由一国的创新系统决定的,一国的创新能力越强,知识资源的种类越丰富,特定知识资源越容易获得,或者说企业获得特定知识资源的成本越低,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假设6:创新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化强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即国家创新能力越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七)相对税率
很多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适用的税收制度不同,如我国在营转增值之前,制造主要适用增值税,而服务业则适用营业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基、税率都不同,所以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税收负担就会有所差异。税收负担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成本,因此,当服务部门的税收负担高于制造部门时,制造业服务化就会被抑制。
假设7:相对税收负担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即服务业部门税收负担相对制业造部门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低,反之亦然。
(八)交易成本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成本是经济效率的净损失,交易成本升高很可能会抵消制造业服务化的收益。
假设8:交易成本与制造业服务化强度成反比, 即经济体系交易成本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低,反之亦然。
(九)行业竞争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产品的贸易程度不断提升,其他国家的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本国市场,这给本国制造业的冲击很大。来自不同国家产品的竞争势必会挤压本国企业的市场空间,进而降低企业经营绩效。在强大竞争压力的趋势下,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巩固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制造业采取服务化战略。
假设9:行业竞争程度与制造业服务化强度成正比, 即行业竞争程度越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越高,反之亦然。
(十)制造业盈利能力
制造业附加值或盈利能力客观上为制造业服务化创造了条件,但是从动力视角讲,如果制造业附加值率、盈利水平高,再加上服务化可能带来的“服务陷阱(service paradox)”(Neely,2008),会抑制制造业服务化动力,进而降低服务化系数。也就是说,制造业附加值率高制造业服务化系数并不一定高,因为高附加值率提供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基础能力,但也抑制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
假设10:制造业附加值率对服务化强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能力促进和动力抑制,这两个因素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三、变量选择和量化
(一)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信息化的效果很难找到适宜的指标和数据衡量,因此本文使用投入数据来衡量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具体来讲,用投入产出数据中制造业对信息化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主要包括办公设备和计算机(Office machinery and computers)、无线电、电视和通信设备(Radio, television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apparatus)、计算机相关服务(Computer and related services)、通信服务(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占总投入的比重来衡量,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使用表(Use table)计算获得。
(二)生产业依赖程度
制造部门i的生产投入系数可表示为:,其中,Xij表示产
业i购买的生产中间投入品j的数量,j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生产部门;Yi表示i部门的全部投入,包括固定资本折旧和人力,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使用表计算获得(表1)。
(三)人力资本水平
鉴于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是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支持,所以许多实证分析中大多围绕高等教育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但是使用高等教育规模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也有一些缺陷,那就是教育并不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充分条件。因此,本文利用劳动力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来衡量经济体系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产出就业表(output and employment)计算获得。
(四)相对融资成本
目前没有统一的相对融资成本的衡量指标和数据,本文利用服务业金融依赖系数和制造业金融依赖系数的比来衡量服务业相对融资成本,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使用表计算获得。
(五)相对生产效率
相对生产率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比④,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产出就业表(output and employment)算获得。
(六)创新能力
衡量创新能力有产出法和投入法,本文使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创新能力,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orld Bank)提供的WDI data(2011)。对于部分国家一些年度缺失数据,本文根据历史增长规律利用线性增长法进行了估算。
(七)相对税率
税收负担仍然用相对实际生产税率来衡量。某行业的实际生产税率等于生产税净额除以总投入,某工业行业相对税率等于行业实际生产税率除以服务业生产税率,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使用表计算获得。
(八)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一个综合概念,本文拟用经济自由度指数来衡量交易成本,经济自由度指数越高代表交易成本越低。经济自由度指数(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来自《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年度报告,其根据贸易政策、政府政开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和外国投资、银行业和金融业、工资和物价、产权、规制、非正规市场活动自由度综合而成,数据来自美国传统基金会(http://)提供的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1995-2013)。(见表2)
(九)行业竞争程度
一般衡量行业竞争程度使用产业集中度,但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产业集中度并不适用,本文使用进口产品占总使用的比重来衡量行业的竞争程度,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各国供给表计算获得。
(十)制造业盈利能力
制造业盈利能力。由于制造业的净利润水平不可得,因此利用制造业附加值率来衡量制造业盈利能力,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提供的使用表中现价增加值(Value added at basic prices)和现价总产出(Output at basic prices)计算获得。
(十一)制造业服务化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构建制造业服务化指数,以衡量制造业服务化强度,某制造业部门i的服务化系数为,
其中,Sij表示产业i提供的服务产品j的数量,Xij表示产业i使用中间投入品j的数量,Yi表示i产业的全部产出,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最终产出,Zi表示i产业的全部投入,包括所有购买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以及固定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j为贸易维护和修理服务、零售服务、酒店及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及旅游服务、邮政和电信服务、金融中介服务、不动产服务、机械和设备租赁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服务、商务服务、教育服务、俱乐部服务和文化娱乐和体育服务等服务产品。根据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http://))提供的各国投入产出表的使用表(supply table)、供给表(use table)可以计算出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系数和投入服务化系数(表3)。
(十二)时间和国家的选择
鉴于制造业服务化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我们选择1995-2009年作为时间跨度;而美国、德国、日本、芬兰、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是典型的制造业服务化国家;而且尽管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泰国等国家的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是主要是以代工为主,制造业服务化特征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没有选择这些国家,最终选择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国家进行回归分析。⑤
四、实证回归与结论
(一)回归方程
根据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建立回归模型:
psii,t=a0+a1iii,t+a2siii,t+a3thri,t+a4 fii,t+a5 proi,t+a6rdsi,t+a7tii,t+a8iefi,t+a9isi,t+a10vasi,t+εi,t(1)
其中psi为制造业服务化系数,ii为制造业信息化系数,sii为生产依赖程度,thr为经济高技能劳动投入占比,fi为相对融资成本,pro为相对生产率,rds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ti为相对税收负担,ief为经济自由度指数,is为制造产品进口比重,vas为制造业附加值率,t∈[1995,2009],i=1,2…,14,分别表示14个样本国家,a为系数,ε为误差项。
(二)回归结果
由于我们选取了主要代表性国家,而时间选取了1995-2009年的数据,为了推断总体,在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时,选取截面固定效应,而对时间采取随机效应来估计,同时也给出截面随机效应的结果,以便对比。式(1)的估计结果见表4。
(三)主要结论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Adjusted R2 =0.9469 F-statistic=144.21,回归方程总体显著;其中ii、pro、rds、ti、ief、vas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而sii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thr、fi在2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is不显著。
1.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ii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17835、0.00593,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1。
2.制造业生产业依赖程度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sii的系数都为负,分别为-0.02662、0.02695,而且都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如果市场有合适的提供主体,企业更加倾向于购买服务,这一结论呼应了假设2。
3.经济高技能补偿比例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thr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0608、0.00593,但仅在2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3。
4.相对融资成本与制造业务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fi的系数都为负,分别为-0.00117、0.00119,而且都在2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4。
5.相对生产率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pro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6145、0.05818,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5。
6.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rds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1291、0.01226,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6。
7.制造业相对税收负担与制造业务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ti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1533、0.01404,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设7。
8.经济自由度系数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ief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0086、0.00088,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一结论支持了假O8,即交易成本越高,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越低
9.制造产品进口比重与制造业服务化系数成正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is的系数都为正,分别为0.00091、0.00504,但是不显著。
10.制造业附加值率与制造业务服务化系数成反比,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vas的系数都为负,分别为-0.16345、-0.15771,而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五、政策建议
(一)建立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
一是树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制造业代工为主的国际贸易模式,并由此带来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也成为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但是,在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远低于50%,服务业发展不足阻碍了制造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在消费全过程中相互渗透,制造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仅依靠制造或服务,经济发展质量无法改善,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因此,从发展战略上,既要重视制造业发展,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二是建立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降低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交易成本。一是完善税收制度。对于间接税,加快营改增步伐,尽快在全国范围、服务业全领域实行,无论是制造企业整合服务,还是服务企业整合产品,都能抵扣进项税额;并在税率设计上,要向生产业倾斜,适当降低软件信息、融资租赁、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中主要服务业务税率;而且对于产品、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根据其业务范围,实用最低税率。对于所得税,将服务外包领域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扩展到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融资租赁和整体解决方案等行业;同样,对于产品、服务混合经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企业根据其业务范围,实用最优惠所得税税率。二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成立政府公益性经济发展担保中心,并建立风险补助金制度,充实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储备基金,解决制造企业发展服务业务、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融资难题。针对工程装备产品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需要融资租赁支撑的发展趋势,要加强融资租赁立法,建立适度、透明的监管体系,加快建设融资租赁产权登记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完善融资租赁同业拆借市场,推动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三是完善科技支持政策体系,在加大对技术支持力度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制造、服务企业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软性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以满足客户在某个特定事项的所有需求,这涉及到一些行业和产品之间的融合,如在提供以绩效为主的提供物时,要占用大量的资金,需要融资租赁服务的支持。然而,我国的金融、商务、制造、信息、研发、通信等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不同,各主管部门都从各自的视角制定了相关产业的支持、监管政策,这些产业在相互融合为客户提供价值时受到各种限制,制约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发展。因此,要从客户需求的视角整合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制定相互协调融合的行业监管、支持政策,形成合力,推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发展。
(二)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因此要大力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产业链协同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提供工业设计、在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等方面的服务,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产品性能之中,大力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以及增量制造,提高制造的敏捷性和柔性,为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提供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远程监控等服务。
(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服务业效率
篇10
产品复杂性要求多学科的协同。当今的设备产品,不再是以前的傻大黑粗的笨重工业品,而是融合了机、电、液、光、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智能化机电产品。为实现更多的功能,更好的质量,对于设计过程中多学科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由单一的设备制造向综合生产服务商的转型。很多设备制造业在其企业战略中已经提出要为其客户提供咨询、生产、服务等综合性解决方案,即从单一的设备制造业务扩展到咨询、售后服务业务,通过提供更多地服务获取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这对企业的研发体系、方法的提升提出了高的挑战。
以上这些挑战,需要企业站在系统、全局的角度,重新审视研发管理体系及信息化平台,选择技术领先、适合企业特点、能够长期给予信息化支持的软件供应商共同建设数字化产品信息平台。
3DS方案对企业的价值
达索系统针对工业设备行业面临的挑战,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在2012年了快速的单一数据源(single source of speed)解决方案。旨在以三维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构建满足产品创新、共享,融合产品信息管理和设计工具的单一产品数字化信息平台,支持企业设计、采购、生产和服务等各业务环节及合作伙伴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够快速访问到最新、正确的数据。
- 上一篇: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
- 下一篇:土壤保湿的方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