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4: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又给人们的生活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绝大多数在于供应链上。
1.1供应链同层次间协调性差,信息传递不及时
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共享、业务不协同造成了不必要的不确定性。太多的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成员间缺乏互信与协同,牛鞭效应等导致较高的库存量,数据处理复杂,各系统、成员间无法直接交换数据,太多的数据需要重新输入和转换,信息滞后,流程不连续,即使能够交换数据,也不能实现共享流程,从原材料一供应商一产成品一消费者,供应链业务流程缺乏连贯性。缺少有效的策略与软件系统工具。缺少现代化的供应链决策与优化工具,无法及时掌握和把握市场机会,无法快速地捕捉需求信号,并对这些信息快速地做出反应,灵敏性差,对预防和快速处理例外事件的能力差。运作模式上采取”小而全、大而全”的策略,将各种生产与经营资料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从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装配、仓储、包装、运输、配送、分销与零售等环节的业务都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之内,形成了整体业务一条龙,企业成为庞大、臃肿的超级组织结构。
1.2供应链网络设计不合理
企业生产过程和物流过程的设计未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合理性,造成高额运营成本,整个分销网络没有实现优化设计和改进,上下游网络设施与物流作业设计衔接差,无法实现协同运作,影响了流程的顺畅性,供应链的配置与管理不周,只针对和着眼某一个局部,管理没顾及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供应链的竞争衡量失真,缺乏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衡量标准和指标等。
1.3没有信息技术的保证在电子信息技术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国的食品加工及制造企业却只有很少一部分使用,例如方便分拣货的条形码技术以及立体式自动分拣仓库。很多企业仍然是人工分拣货,极大地降低了供应链管理效率,增加了出错的概率。除此之外,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大众的潮流,服装行业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食品制造业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电子资源开拓市场,企业没有步入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信息时代。
1.4初级原材料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的原材料供应商多数是以小农经济方式进行生产,即使在很多地区已经采取了龙头企业带动的“1企业+n农户”的组织模式,但农户仍然没有脱离自身的个体行为,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范畴。这种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具体情况如下:首先,不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产品品种难以优化。其次,原材料供应商管理协调难度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1.5落后的供应链管理理念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就苏北当前的情况来看,食品制造企业下游的销售渠道存在着“大市场”与“小生产”的不协调。“大市场”是指食品行业面临着地理位置跨越较大的城市甚至是国外市场,例如芒果、香蕉等热带水果流通到北方,地理位置跨越就较大,“小市场”是指当前食品制造企业仍然存在着类似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产品难以有效的流通到市场中。另外,就苏北当前食品制造企业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不了解供应链,更不用说进行供应链管理了,近80%的食品制造企业没有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有一部分企业将供应链管理部门误解成物流管理部门,只是进行简单的采购、运输、存储等协调活动,并不具备协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能力。
2.供应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2.1建立与原料供应商“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供应链成员之间合作收益大于不合作的收益,且合作时用相对较少的产量就能得到相对较多的利润。况且在自由交易的市场中,交易成员之间通常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的。所以,对还没有条件建立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的食品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真诚合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从前面的供应商与食品制造企业的讨价还价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合作的同时,由于利己本性的存在,都想方设法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于在食品制造企业供应链中,食品制造企业处于核心地位,要保持供应链的持久稳定,就要保持供应商的利润不至于受到市场太多的影响,即为供应商提供最低保障的收购价格,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变动,保障供应商为食品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确保其最低利润。其次,在供应链内部形成利润分配多样化的局面。供应商为食品制造企业提供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应该给予供应商一定的回报,这也是一种激励的手段,激励供应商生产更安全可靠的原材料,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2.2明确供应链的战略目标、确定供应链的结构框架
首先分析供应链设计策略的重要性和合适性,其次分析供应链开发的方向,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及有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阻力等,进而明确供应链网络设计的战略目标、任务等,决定供应链网络设计的战略。主要包括获得用户服务的高水平和低库存,低成本两个目标的平衡,同时还应该包括以下目标: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的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分析整个市场竞争环境,即分析市场需求。同时还要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进一步得出供应链的组成要素,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
2.3构建食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食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
2.4培育各种形式的生产方式
在食品供应链中,无组织的分散农户是没有竞争力的弱势群体,他们在与大型生产组织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建立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协会,为农民提供包括农产品分类、包装、初级加工、仓储管理、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业务服务,从食品供应链的起点上消除无序的市场竞争,并且把农户纳入食品供应链。使农民参与更多的增值环节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措施
2.5树立企业形象,进行商誉激励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传统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新特性,最后对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传统的供应链进行了比较。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就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供应链结构向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集中精力管理核心业务。“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物流的集成思想、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思想等的出现,供应链机构出现“网络化”的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三、企业生产敏捷化、柔性化
上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形成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而柔性化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调整生产的能力,该能力越大企业活力就越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带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
1.物流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下,物流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顾客进行基于传统形式的批量式空间移动,货物的运送通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包装单元来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可见性是有限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
2.物流的目的地不同。传统供应链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商品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出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使得物流只能实现集中批量化运输和无差异性,从而使得物流的目的向集中运输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完全是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提高服务,其目的地是分散的。
3.顾客的类型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既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能够明确掌握顾客的类型及其所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和商流方式,顾客是未知实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进行产品订购。
4.供应链运作的模式不同。传统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推式经营,制造商为了克服商品转移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利用物流将商品送达到市场或顾客,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商品生产、分销以及仓储、配送等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行,商流、物流、资金流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物流为商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供应链是拉式的。
5.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一致。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物流过程的稳定、一致,否则物流活动就会出现混乱,任何物流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异都有可能造成上下游企业的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却不同,由于其物流需求本身就是差异化的,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增值活动,因此,物流必定会出现高度的季节性和不连续性,要求企业在管理物流活动中必须按照及时应对、高质服务以及总体成本最优的原则来进行,体现“个性化、专业化”。
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采集、传输、汇总,信息具有单向性,供求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系统,至多是一个局限于内部网络的局域网络系统。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的采集可以由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采集,信息具有双向性和对称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对供求双方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系统,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资金结算方式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结算大都是通过现金、支票或转账方式进行;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因交易都是在线进行,以在线电子支付为主要结算方式。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同时他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篇3
[关键词] 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F0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55-03
[作者简介] 周终东,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郑金胜,江西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5)
一、电子商务实现中的供应链管理规范
电子商务不仅仅包括直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即狭义的电子商务,也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如产品产生、需求服务、销售支持、用户服务、业务协调等。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飞速发展而引发的企业运作革命。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有两方面的涵义:
1.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在生产、流通等领域最直接的体现是采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信息处理方式,包括原材料管理、资金转移与支付、产品营销、产品交易、市场信息的搜集等,几乎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IT技术,尤其是EDI、Internet/Intranet等现代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电子商务得以在现代企业运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模式变得不合时宜,如电话、传真等落后的库存信息传递方式在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仓库及智能数据分析等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传真等业务往来手段也远不如电子邮件的便利。所以说,电子商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商业运作模式。
2.电子商务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企业管理模式及思想的变革。电子商务不仅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偶然性的,它有其必然的变化规律。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企业面临着投资负担增加和市场风险加大的压力,迫使企业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从企业经营目标来看,以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历了以产品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以利润为导向等阶段,但这些战略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市场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管理者开始思考各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管理者认识到,大而全的企业扩张战略永远不可能赶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企业只有关注自身的核心业务才能“以静制动”,而不会陷入为了控制整个生产链而进行的低效扩张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使得这种战略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了技术上的基础。电子商务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了全新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一)传统供应链管理分析
1.传统供应链管理结构分析。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侧重于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集成。因此,供应链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断了,将会造成整个供应链运行瘫痪。
2.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横向集成特性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市场表现,表现在:
(1)过分强调自供――自产――自销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企业表面是是无事不能,但实质上却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挫伤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注重了自身的资源利用,关注物流,却忽视了资本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缺乏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产、供、销各自为政,造成产品库存积压、资金浪费和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2)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供应链各结点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致使双频繁地讨价还价、拖欠货款、缺乏诚信,导致竞争大于合作;而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价格之战、亏损经营,其结果常常导致两败俱伤。
(3)缺乏服务平台和电子交易手段,缺乏市场响应机制。没有统一规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安全、可靠的电子交易平台,没有建立对用户不确定性需求的跟踪管理系统,不能及时回应顾客需求,顾客满意度下降,企业信息丢失,形象受损,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不能协调一致,信息得不到共享和快速传递。
(4)重下游轻上游现象严重。由于观念上的偏颇,只重视下游的顾客,而忽视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以为“供应商有求于我”,致使双方缺乏信任。
(5)供应信息不准,长鞭效应严重。由于客户信息不准,单方毁约情况较多,供应链信息传递扭曲,制造商难以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只好根据预测进行生产和库存,由此增加了库存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6)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信息重复、滞后或失真。
(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思想是系统理论。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网络)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出现了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已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以前企业为了追求资源的整合,往往借助于“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的控制,但是纵向一体化却因为管理组织臃肿、业务领域过于庞杂,造成风险增强、管理成本上升,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的和市场。“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的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在上个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产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在此前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物流作为商务活动的辅助职能而存在,其本身并不构成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其业务管理也往往是分散进行,没有总体统一的协调和控制。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包括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从而使得物流活动能够从全方位、全过程、纵深化地得到管理和协调。
三、面向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的方式,它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个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就用,帮助企业准确地定位市场、拓展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促使企业采购过程的科学化,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量,降低成本,获取更大收益。相对于传统的链式供应链,因其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缓慢而显示出局限性,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迫在眉睫。该结构通过Internet/Extranet/Intranet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人、财、物、技术、信息、设备、时间)和外部资源(如上游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下游的分销商和客户以及银行、认证中心、酌送中心等相关机构)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传统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从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建立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结构主要考虑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这种结构把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融入到电子商务之中,达到企业活动的高效率和最优化。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控制、采购、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是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来满足需求。
1.信息流。需求信息高度透明,供应链上游企业同时获得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避免需求信息的失真导致需求变异放大效应,是供需一致;通过Internet在线下单,订单的处理速度和在成员企业之间的移动速度相当快。
2.物流。信息流指挥物流,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流动带来高速物流;物流的适应性强,由于物料或产品在指定时刻到达指定地点,可减少甚至消除各节点企业的库存。
3.资金流。资金流的方向是从用户到分销商到供应商。在线支付方式提高了订单的执行速度和交货速度。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争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从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中信息量庞大而复杂,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稳定。而JIT(准时制)、QR(快速反应)、ECR(有效客户反映)、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的应用可以解决供应链上出现的上述复杂问题,提高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弹性,能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1)准时制(Just In Time)。准时制是指将必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特定的生产线生产必要的产品。准时制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对生产领域物流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成品能高效率地在各个生产环节流动,缩短物质实体再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杜绝产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现象。准时制虽然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客户的响应时间、实现零库存生产、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2)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它是在准时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为了在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环境反应敏捷和迅速的系统。因此,快速反应是信息系统和准时制物流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产品交给合适的消费者”的产物。快速反应系统的目的在于减少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时间,最大限度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最快反应。(3)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它是指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为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它的目标是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和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有效客户反应是一种运用于工商业的策略,它改变了以往以单方面行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它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系统,它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成一条供应链管理,并把企业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对这条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运输和分享等进行综合管理。企业资源计划是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深刻和科学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可以实现,是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不开的。企业资源计划不但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管理系统,而且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管理组.供应链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协同管理
引言
新经济体制下房地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主动迎接新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特别是要解决在房地产业的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如何提高竞争力获得更多利益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有必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新分析来自全球范围的竞争和挑战、行业发展趋势等外部环境,深刻剖析自身优势与不足,寻求新的发展。新形势下供应链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战略机会,供应链的在竞争中的优势直接可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供应链管理引入到房地产企业是很好的方法。
但是房地产开发过程及其复杂,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施工企业、金融机构、业主都参与到项目开发中来,整个开发过程涉及的相关企业很多,这就对房地产开发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对于房地产企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协同管理进行分析。
1 房地产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所谓供应链是指供应链管理包括贯穿于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与需求、 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客户交货整个过程中物流和信息流所构成的价值链[1]。供应链管理则是指通过前馈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房地产业是前导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强、产业链长,具有很强的前后连锁性,所以完全可以将供应链管理应用进来。房地产开发是个很多方面公司都要参与的系统过程,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它只是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供应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物业管理都是和房地产企业有紧密的关链。
基于房地产的特点和房地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 房地产业应建立以开发商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见图 1)。
从图 1中可以看出, 房地产企业供应链是以房地产企业为核心企业, 设计商、 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金融机构作为上游企业为房地产开发提供条件,消费者是企业商品的购买者,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属于下游企业[2]。房地产开发过程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战线长,周期长,涉及面比较广,这些特点都给房地产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协作带来了一定的问题。而对于供应链这种链式结构而言,问题将可能像瘟疫一样在生产网络中传播。 例如, 由于材料供应商供应滞后,工程进度就会受到影响, 不能按期建成, 业主原定的开业计划或相关政策就会相应被打乱了;设计商延迟交予设计方案或是设计方案出现错误都会造成工程进度的延误等等。 可见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由于供应链应用的协作问题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功,所以,对于房地产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协同管理的研究很是必要。
2 房地产供应链管理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再局限于之前的横向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进入企业中,形成链式体系,各相关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但是实践表明,房地产企业和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弊端。图2给出房地产企业供应链角度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它们存在于多个环节。房地产开发是个多环节参与的过程,需要各相关企业合作无间共同来完成项目,这就需要各企业之间的协同管理。目前房地产供应链存在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
1、供应链各个环节工作存在着不协调性;
例如,前期准备问题:供应商与施工企业之间由于订单错误或者订单信息不确定,导致工程不能正常开工;导致的工程设计问题:主要发生在工程设计、技术人员接点上,包括对所需资料的长久搜索、不正确的文件、对设计变化审批的延期等待等等;施工方面的问题:由于前面环节的设计和材料供应商所产生的问题,造成工程不能正常施工,造成了质量问题和工期延误等,从而房地产企业对业主也产生了所开发的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和工期延误等问题。
2、缺乏整体性的供应链运行评价与激励机制[3]
只局限于具体部门的激励制度割裂了供应链运作的整体性,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导致物流、信息流的扭曲与失真。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常常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在企业之间,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
3、缺乏支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
我国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工期长、参与方多、资金消耗量大,这就要求各方协作能力强,加强合作,才能更好的协作共同来完成项目开发,但是由于计算机水平低,协作信息系统得不到支承,因此房地产开发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是整个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世界发达国家建筑行业信息化起步较早,信息技术的行业应用已较为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粗放经营的行业,长期以来管理和技术手段都相对落后。如何加快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手段,实现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已成为摆在中国建筑施工企业面前的严峻问题[4]。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对建筑工程的咨询、设计、施工、物料、设备、劳动力供应以及竣工后的“售后服务”等这一供应链出发,进行全面优化,即实施房地产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以改善同参与方的合作关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3房地产基于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房地产企业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企业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得到最终成功的项目。
房地产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总体模型如图3所示,由以下模型给出:
(1)房地产企业内部供应链协同模型构架的基础是价值,各种价值活动构成价值网。建筑施工企业的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它们是企业施工对委托方有价值的产品基石。
(2)协同就是打破资源(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市场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使房地产企业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之间协同的必要性和重共性日益凸现,但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往往会破坏这种协同关系。为了稳固和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有必要通过供应链方式结成战略协同组织。
(3)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房地产企业为核心企业,设计商、 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金融机构作为上游企业为房地产开发提供条件,消费者是企业商品的购买者,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属于下游企业。各企业之间形成了链式结构,供应链结构就是通过各企业的协作使其房地产开发过程成功完成,减少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4)企业活动涉及两部分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工程的设计、建造、审核及其转移给业主方和后期服务的各种活动[5];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财务,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行业范围内的职能以相互支持。
4结论
随着供应链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深入,供应链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防止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可能给供应链管理的增值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将这些过程中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将协同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各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保证供应链上物流的正常流动,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林玲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成,供应链不确定性因素对合作关系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刘新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价值工程,62-64,2008.1.
篇5
关键词:电商环境;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1845024):基于电商环境下供应链协管绩效评价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化,也开始关注与合作伙伴的整体协同优势。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和Hau Lee于1999年4月发表了题为“协同供应链:新的前沿”的文章,明确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被认为是更容易理解和最现实的供应链实践,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方便的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更是被寄予厚望(Sabath,2002)。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测量来监管和控制供应链的流程活动和协同程度。良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推动组织活动、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动因。协同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的战略协同目标并赢得供应链的长期竞争优势。为了达到供应链实现协同管理后不仅整体效益提高,而且各个节点企业的效益也能得到提高这一目标,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绩效评价作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一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要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在国内和国外应用成功率都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衡量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供应链协同的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及时地描述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状况,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通过协同绩效评价可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矛盾冲突和内耗,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和理解,发挥整个供应链的优势以获得最大效益;第四,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属于多层次、多指标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这类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应用到这些方面中去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大部分企业以财务指标作为唯一的绩效评价指标,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竞争的加剧,财务指标暴露出只鼓励短期行为、缺乏战略性考虑等弱点。
1.1评价指标的选取
Lummus R.R等人(1998)从4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Beamon(1998)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等,定量指标又分为基于成本和基于顾客响应的指标;Roger(1999)认为客户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应从有形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PRTM和AMR(2002)在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包括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担保成本等。Gunasekaran(2004)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供应链的绩效,应从战略、战术和运作三个层次上分析,并将计划、资源、制造和交货这几个供应链活动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Bradley Hull(2005)从供应链的供求弹性角度,实证分析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建立了4个评价指标: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响应、供应链容量利用率、供应链分配问题、价格折扣或成本增加对供应链产生的数量影响。
1.2评价模型和方法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在《均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均衡计分卡(简称BSC)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评价和激励企业绩效的方法。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1995)提出了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即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它提供了通用的供应链结构、标准的术语定义、与评价有关的通用标准和最佳实施分析,可用于评价、定位和实施供应链应用软件的公共模型。Beamon(1998)提出了一种由三个一级指标(资源测度、输出测度、柔性测度)构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者称之为ROF模型。此模型是从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出发,以影响战略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为基础建立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一个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及多个决策单元问题的效率评价方法。它在1986年由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创建,并广泛使用于绩效评价;Narasimhan、Talluri和Mendez(2001)将数据包络法应用于对供应商的评价。
在我国学者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之后,F.T.S Chan和H.J.Qi(2002)将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构造出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并将之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无结构特性或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方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能有效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评价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F.T.S.Chan(2003)在研究供应商选择问题时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并涉及到绩效评价问题。
2 国内研究现状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马士华等(2000)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又提出具体的7项指标,他还认为供应链的绩效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等。学者霍佳震等(2002)以用户满意度的角度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承诺水平、产品价格这四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杨金海等(2005)指出从供应链的财务业绩、客户满意、业务流程、节点协调、革新发展及社会责任6个角度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社会责任纳入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王传民等(2009)建立了三层框架结构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能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和客观的评价。张天平等(2010)提出和建立了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绩效指标。
2.2评价模型和方法
马士华等(2002)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参考指标。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Supply Chain Council of CECA,简称CSCC)(2003)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企业现实需求,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简称SCPR)。方承武等(2005)以层次分析法和顾客满意度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化方法,且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供应链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的,林丽红和李锦飞(2005)利用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史东成、陈菊红和郭福利(2007)利用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最早由我国学者汪培庄提出,该方法特点在于:评判逐对进行,对被评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此模型应用广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姜方桃(2009)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从定量的角度对集成化供应链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顾小林(2009)应用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面向客户内部、管理过程、面向客户外部的绩效三方面以及量化测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史文利等(2010)利用未知集理论对供应链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语
通过对上述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供应链协同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总体上包括组织关系、面向流程(包括物流、信息流及信息技术)以及协同知识创新这几个方面。但在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外做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对理论推导多;另外国内较为注重理论机制的探讨,缺乏我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供应链协同实际运作过程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对供应链协同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D, Lee H.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 ASCET, 1999,6(1). http:// Ascet com.
[2] Lummus R R, 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8,(3): 49-58
[3] Beamon B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8,(55):281-294
[4] PRTM. SCOR-Model. SCOR Overview Booklet,2002:1-10
[5] A. Gunasekaranan, C.Patel, Ronald E. Mc Gaughey. 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333-347
[6] Bradley Hull. The role of elasticity i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8):301-314
[7] 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2):71-79
[8] PRTM, Soor model[EB/OL], http:///html/soor-overview,cfn
[9] Lummus R R, Vokurka R J.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1999,(1):
[10] 11-17
[11] Kaplan RS, DP 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12-15
[12] 葛亮,张翠华.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的发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6):151-154
[13] 张翠华,周红,赵森,常广庶.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 东北大学学报,2006, (6):706-708
[14] 方承武,雷勋平.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2,(4):412-415
[15] 霍佳震,隋明刚,刘仲英.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同济大学学报,
[16] 2002,(4):495-499
[17] 殷梅英,王梦光,刘士新.供应链分销阶段运作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0): 400- 403
[18] 史文利,高天宝.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未知测度模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5):983-987
[19] 杨金海,刘纯阳,夏雷.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12):153-155
[20] 周淑华.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2):38-41
[21] 罗明,马卫,周叶.供应链生命周期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81-84,104
[22] 马士华,李华焰,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4):5-10
[23] 叶春明,马慧民,李丹,柳毅.BP神经网络在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业工程与管理,2005,(5):35-38,43
[24] 陈坤,洪艳.主成分分析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析[J].学术交流,2006,(8):107-109
[25] 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 陆杉,高阳.敏捷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J].2009,26(2):26-29
[27] 吴金南,仲伟俊.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1):142-149
[28] 郭绪魁,董毅明,袁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绩效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16-19
[29] 马晓锋,骆温平.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分析与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1):26-29
[30] 陈冬冬.一种供应链绩效评价新方法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1):200-202,210
[31] 刘丹,周叶.供应链绩效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为例[J].物流技术,2010,(218):16-19
[32] 苏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及其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3] 史文利.供应链绩效的多维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4] 陈娟娟.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仿真研究[D].四川: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 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9):30-33
[36] 余洁.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物流技术,2008,27(2):82-84
[37] 段尧清.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研究(Ⅰ)――基于结构方程的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1871-1875
[38] 陈学涛,张萍,李初民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市场细分方法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2):40-45
[39] 凌一苇.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供应链满意度管理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0] 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234-237
[41] 贾瑞霞,李云.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0,(1):28-29
[42] 任继如,张世新.浅析顾客价值导向的供应链协同[J].商业时代,2009,(6):18
[43] 王宁.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
[44] 马士华,徐贤浩.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2000,19(2):58-61
[45] 王传民,彭志忠.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用研究,企业管理,2009,(16):164-165
[46] 张天平,蒋景海.三层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求索,2010,(6):38-39
[47] 史成东,陈菊红,郭福利.基于粗糙集的供应链绩效改进决策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2):185-188
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糊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807-03
Research Model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LIU Wei-hua1, JIAO He-ju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1191,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strategy,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from enterprises,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one-sided pursuit of economic profit by the business. Considering the index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eneral supply chain and green environment index, the paper put forward an index system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nt above, the paper completes a model which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 supply chain by Fuzzy AHP. The model can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reen supply chain.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rrection are tested by an application case.
Key words: gree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uzzy AHP
当今社会,工业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提高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容性,成为企业和社会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企业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为有效测评和引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但是,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仅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并没有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研究。本文借鉴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从新视角更全面完整地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该模型比较客观、准确的度量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旨在为企业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引导性的框架。最后,论文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绿色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绿色供应链是对传统供应链的扩展,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更是一种“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信息流中,大量流动的是有关绿色制造的“绿色”信息;在管理内容上,绿色供应链改变传统的开环结构,增加了回收商的角色,形成物流“闭环”。也就是说,影响绿色供应链绩效不仅有传统供应链的因素,其核心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体现于环境绩效,这使得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更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绿色性覆盖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时,必须保证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废弃物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性。2)绿色供应链更加突出了信息的价值。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直接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生产进度、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度,还将有助于快速建立和重组绿色供应链。3)对业务流程的实时评价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追求。传统供应链绩效评价侧重事后评价,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实时评价分析,导致供应链上的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偏差,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必须克服这一局限,切实起到实时决策。4)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绿色供应链管理一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节省并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
1.2 评价指标的确定
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参考供应链绩效指标和环保指标,结合实际,笔者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经济效益指标、运营绩效指标和环保绩效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并从上述三个方面选出2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三级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为经济效益指标、运营绩效指标,环保绩效指标,其中一级指标经济效益包含的二级指标为:采购绿色材料的成本,能源消耗成本,废物处理成本,废物排放成本,回收再生成本;运营绩效包含的二级指标为:顾客满意度,交货柔性,库存,设备时间利用率,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净资产利用率,社会责任;环境绩效包含的二级指标为:原材料及能源利用率,清洁生产,消费者对产品的绿色认同度,产品回收率,产品回收收益率,包装或容器回收率,废水排放率,废气排放率,固体废物排放率。
2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难以定量化或量化成本比较高,只能借助模糊定性的语言描述。单纯的层次分析法很难对定性指标进行正确描述,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隶属函数与隶属度正是针对定性因素,以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定性或不确定因素的方法,因此,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可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方法。 其计算步骤如下:
1) 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级指标体系。设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集合U={U1,U2,U3},设一级指标Ui(i=1,2,3,4)各有Cj个二级指标,其中Uij表示Ui的第j个二级指标.
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集。建立评价集V={V1,V2,V3, V4, V5},设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中选用{优、良、中、差、劣}这五个等级并数量化为{100、80、60、40、20}。
3) 确定权重。本绩效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每一层次上按照其上一层的某个因素对该层因素两两比较确定判断矩阵,然后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得出该层因素对于该准则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最后计算因素对于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从而得到不同因素权重的优劣权值。
4) 找出评判矩阵。评判矩阵是对评价项目集内诸评价因素评价的一种模糊映射,也即各因素对应评语集中各项的可能得分。A单因素模糊评判。设评判对象按因素集中第K个元素Uk进行评价,对评价集中第J个元素Sj的隶属度为Rij,由各单因素评判集组成的矩阵即为由因素集Ui到评价集S的模糊关系矩阵Ri。评价因素集Uk的评价矩阵为Rk,与权重系数向量Wk相乘作模糊变换,则得到:模糊评价矩阵:Bk =Wk Rk。B多因素综合评判。将每个单因素的模糊评价结果Bij综合在一起,构成高一级的综合评价矩阵Ri,采用相同的方法将Ri与权重系数矩阵Wi相乘,求出第i个评价因素集的综合评价结果Bi,由Bi构成更高一级的矩阵R,最后求得综合评价矩阵B。
5) 最后计算综合评分。综合评分S=BYT式中S为绩效的综合评分值,B为最终综合评价矩阵,Y为评价等级分的行向量,YT为Y 的转置矩阵。S值得大小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的综合绩效。
2.2 应用示例
笔者以X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为背景,给出了算法示例,作为上述评价模型的应用。为了获得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获得判断矩阵,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综合给出评估结果。现给出各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W=(0.32,0.3,0.38) (数据表示三个一级指标在评价中所占的权重,相加为1)。W1=(0.25,0.2,0.25,0.2,0.1)表示一级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中五个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给出另两个一级指标运营绩效指标,环保绩效指标的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W2=(0.12,0.1,0.15,0.11,0.15,0.1,0.12,0.15),
W3=(0.1,0.09,0.13,0.11,0.1,0.17,0.11,0.07)给出各指标对评语集V的隶属度,如表1-表3所示。
同理可得B2,B3; B1,B2,B3构成了一个三级指标的评价矩阵R=(B1,B2,B3)T
由此可得出总评价矩阵:
X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水平为:
此计算出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值反映的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后的运营情况,结合给定的评价等级分,认为:①如果S>70,表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供应链的绩效。②如果S
3 结论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的过程中,只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绩效评价结果,才能对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做出准确决策。因此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可了解整个绿色供应链运行的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涉及许多模糊因素,因此其绩效评价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笔者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最后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卫保璐,戴锋,王超.基于ANP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探讨[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0(4):488-492.
[2] 刘彬,朱庆华.绿色采购实践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150-155.
[3] 谢红燕.基于ANP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探讨[J].北方经贸,2010(1):29-30.
[4] 董雅丽,薛磊.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11):56-63.
[5] 张倩.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J2EE轻量框架;基础开发平台;开发规范;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15-01
ERP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来改变原来企业旧的管理方式,这是一种是先进的、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为ERP系统发展中重要的一种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在内外部供应链的整合上给予ERP管理系统极大的支撑。
一、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一)ERP系统和供应链
ERP是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是把企业的资源进行平衡和优化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ERP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MRP(物料需求计划),它是来源于企业生产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后来80年代MRP进一步发展成MRPII(制造资源计划),然后90年代MRPII在此基础上,融合财务和会计,人力资源,销售功能等功能后,变成为各行业和企业在全球通用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称为: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包含的当今企业业务的管理最新技术和最前沿的理念,ERP的建立就是为了提高整个企业资源的有效应用效率。
(二)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个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从企业扩大生产的概念发展。供应链使得企业的生产活动变得前伸和后延。供应链将本应该是供应商的工作也整合成企业生产活动的部分,并对这部分工作进行控制和协调,这即是前伸。后延是相对于前伸而言,是指将生产活动将扩展到产品的销售和服务阶段,这本应该是销售公司的工作。供应链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直接形成的一种衔接,省去中间商,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满足内部和外部客户的需求。可以这么说,如果供应链是一棵大树,那企业生产构件树这根本树根。产品经过商这个树杆,分销给经销商这些树技,树枝上的绿叶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用户。在供应链思想的管理下,前伸和后延把大树脉络打通,这些流通的大树脉络就是供应链。从采购原计划开始,企业生产并制作原材料、初级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销售网络把产品送消费者手中的将物料供应商,生产制造商、产品分销商、产品零售商,直到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打通供应链脉络。
(三)J2EE轻量级框架
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成熟的,主流的J2EE轻量级框架。采用Tomcat、Struts、Spring、Hibernate等开源技术,使得系统可以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改进、扩展、可以更容易的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生产活动中去。采用J2EE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对于Web软件开发工程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许多方面的技术。对一个项目来说,开发一个Web应用程序技术可以选择的太大,而新技术并不是很短的时间就能掌握。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一)基础信息模块
基础信息模块是方便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的数据字典进行管理。对于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优化,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存储进行说明,是基础信息模块主要功能。基础信息模块负责管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用户权限设置,BOM表、物料基础数据等系统最基本、最底层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资料和信息。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基础信息模块设计如图所示。
图1 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基础信息模块
(二)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用户设计
登录系统界面,输入登录系统的自己的帐号和密码。如果正确,即可以登录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主界面。这时用户点击某个功能模块,这时系统权限管理功能会查询数据库中的权限数据表和用户数据表,如果拥有该功能管理模块界面即加载用户点击的模块功能,并打开相关模块界面。这种方式是每次用户点击都要访问用户的数据表和权限数据表,安全性比较高。另一种方式是用户在权限管理中把拥有的使用权限的界面展示出来,而没有使用权限的界面刚在系统界面加载时隐藏,这种方式速度比较快,用户转换功能模块不再须要权限验证,功能已经加载,但安全性与上一种方式要差一点。
(三)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基础信息模块中主要管理采购单、制造工单、原材料入库管理的基础数据和信息。而基础信息模块中的数据则是企业员工开立销售订单、开立制造工单、开产成品入库、开产成品发货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BOM表,它是整个ERP几个重要表之一,是MRP计划、开立制造工单的基础数据和信息。
三、结语
采用基础开发平台,标准化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通过建立一个拥有技术规范、样本程序和培训教材的基本开发平台,以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为实例,使得面向接口的开发平台,这种思想深入人心。ERP供应链管理系统采用了MVC模式,系统各个层面相对独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Spring配置进行耦合,采用J2EE开源Struts、Hibernate结合Mysql。正是由于建立了完善的基础开发平台,项目组中每个组员分工明确,组成的项目组开发效率高。在开发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基础开发平台的运用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刚.轻量级J2EE企业应用实战:Struts+Spring+Hibernate整合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着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地位的稳固性,是企业充分展示自己优势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只有在企业管理模式、制度的制定和技术的改革中充分发挥出创新的作用,才能够为企业、为顾客、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说创新是企业最需要的内容,它是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者的重要保障。在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企业,就被社会冠以模范的称号,他们的创新成果就会逐渐推广到同行业的生产当中。同时企业的创新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后还会得到至高的奖赏。
一、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
2002年,Joan Magretta 发表了论文《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在论文里他详细论述了企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并且把商业模式独立成为一块新的知识领域。Joan Magretta 认为商业模式就是对成功企业的宣讲;商业模式的管理跟着战略管理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商业模式就是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践队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结果。西南交通大学的曾涛博士曾经给出商业界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盈利性组织中就叫做商业模式,反之就叫做运作模式。而罗珉认为如果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它就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工程,在外部假设条件和内部资源非常明确的前提下,以获取超额利润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本文针对供应链网络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当今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已经不单单是产品的质量,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更为有效的武器。在企业层面来看,我们不能把商业模式作为一个个体来看待,我们应当借鉴罗珉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因为一个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社会分工日益明显、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商品的竞争上升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上企业的创新一方面需要企业间相互配合,另外一个方面供应链上的分配制度需要重新划分。有的商业学者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对产业价值链上利润的重新划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商业模式就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它一直处于跟外界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不断相互交换的过程,整个企业就是这种交换的主要载体。企业的创新成果必然会引起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利润的再分配。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系统本身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基于模块化的供应链
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符合当今企业的竞争的形势,而供应链的竞争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针对供应链层面对商业模式的框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供应链网络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运用模块化理念对供应链网络进行了重构。所谓的模块就是一种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标准规范,跟相似的其他系统一同构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者过程。而模块化就是把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和动态整合。而供应链网络的组成是由一些相关的、能够进行相互补充的、又相互独立的子模块组织起来的一个整体。
按照工作流程中分工的不同,我们把组织运作的基本结构分为订单流、人员流、资金流、设备流、物料流和信息流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订单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人员是创新的主体,信息是传输中介,剩余其他几个部分是运作的基础。在整个供应链的网络模块化过程中,这六个功能流就构成了供应链网络的功能模块。
在供应链网络上,企业根据分工把产业链上的各工序核心能力进行细致化,使各部分力量能够环环相扣、连续不断。我们将产业链上的这些核心能力工序叫做结构模块。那么功能模块和结构模块有效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的单元模块。
四、结语
总之,企业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商业界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谁把握了其精髓谁就能够成为商业界的领头人。商业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进行不断的改良,这是供应链整合的拉力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推力共同的作用结果。社会在进步,我们对此的研究也应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
[2]王炳成,张士强.商业模式创新、员工吸收能力和创新合法性―跨层次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 2016(11).
篇9
论文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金融创新的全新领域。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业务模式,根据我国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信用制度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提升和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构建我国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设想。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oe6]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篇10
论文摘要: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降低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采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的需求,需要总结出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要点,以便于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益。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统计,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显而易见,采购绝对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产品售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并且,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一、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加快物料及信息在整体供应链中的流动,做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库存,同时又能以最快的交货速度满足顾客需求。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管理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而采购的物料种类多达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因素将所采购的物料分类:①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②物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③供应市场的程度;④企业与供应商的相对优劣势。根据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这些物料的供应商发展关系。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一般来说,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必须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小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检、研发、生产及信息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小组应首先制定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合作伙伴关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企业一旦初步选定合作伙伴后,应该与选定的目标企业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等。
3、培养和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适当地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再塑造,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双方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和设计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建立经常性互访制度。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应经常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同分享战略协作带来的好处,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②供应和采购双方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进供应商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③建立联合任务小组,实施并行工程。供应和采购双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采购方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同时采购方也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④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互信任,双方才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歧的途径,而不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比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合作伙伴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大大改善双方的合作绩效。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的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