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篇1

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利,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另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上这节课的时候,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到广阔的大海边,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的画面,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然后引导学生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勾勒出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地升起直至离开海平面的轮廓。

(2)染上色彩抽象出数学模型

在头脑中想象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蓝色的平静的海平面,红色的朝阳。海平面的尽头象是一条直线,红色的太阳象是一个圆。

(3)使抽象出数学模型的生活画面动起来

白鹭在海面上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朝阳似乎是为了获得象白鹭般的自由而要冲破层层雾海跃出海平面,离开海平面后徐徐升起……

(4)使数学模型更清晰、更逼真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太阳刚刚要依依不舍离开海平面的瞬间,白鹭挤身掠过留下一道白线;鲜艳的红太阳上带着白色的丝带……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再用几何画版放映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最后归纳出圆与直线的相切、相交、相离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

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新课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入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通过课件演示增补了“利率问题”“打折问题”这一节课,先创设一个小商店,我当营业员出示一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扮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热烈.?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利润是如何产生?”及“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等问题,这时学习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当学生理解了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等后,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本次提到的商品打八折销售,以及打折销售的商品中顾客是否真正得利益?于是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篇2

一、创设激励性教学情境,使学生保持高昂学习情感

学生作为具有自主能动特性的学习个体,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总是表现出对未知事物或现象探索解答的情感,但这种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初中生经历一段时期的学习,加之易受外界不良社会因素的渲染,出现学习情感的“消退期”。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抓住数学学科所隐含的情感因素,进行适当的“放大”,凸显其教学激励功效,实现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激发。

如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圆与直线的相离、相交、相切等位置关系不能有深刻准确的掌握,学生在学习该知识内容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消极”心理,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推进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该知识点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采用情境性教学理念,抓住学生对现实问题感兴趣的实际,设置了“航海过程中确定船只方位,避免船只碰撞”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活动。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生活应用性有了显著认识,内在情感受到“激发”,增强了学习知识内容的意识和情感。

二、创设问题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增强探究问题意识

学贵质疑,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能动解答问题的首要前提和重要条件。但由于学生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影响,不愿探究、不愿思维的情感状态普遍存在。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新课标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把学生质疑能力激发作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实施的重要前提,结合教学内容知识点、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以数学问题的形式,向学生设置具有思维分析价值的问题性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探究实践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答问题,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上述数学问题案例是教师在“二次函数”复习课时所设置的一道数学问题案例。学生在问题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设置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具有什么特点?”“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解答方法有哪些?”“二次函数与哪些知识点存在关联?”问题,让学生在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分析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找寻内在关系的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应该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以及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等内容,此时,教师对学生探析过程进行总结,进行实事求是地评析,向学生明晰该类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解题活动。

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分析、解答活动,其自身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等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享受了探究实践的“快乐”,切实提升了学生探究实践意识。

三、创设矛盾性教学情境,使学生树立良好学习素养

篇3

想要彻底改变现在的现状,解决问题的根源,就需要教师努力用心地去做,不要只是糊弄了事,让学生自己买一本字帖回家去练习就行,而是要单独开设教学课程,从学生的书写目标和书写兴趣入手,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进行端正书写的意识,不断地磨炼学生坚持进行书法练习的持之以恒的意志力。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的要求,彻底地改变现在学生的书写毛病。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在书法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一些具体、比较有效的教学措施,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帮助大家。

一、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体现学生的认知目标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能够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决定学生对信息处理全面和有效性。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重视它对学生进行书法练习的重要影响力。在书法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情感培养,激发学生对书法练习的强烈要求,让学生在书法练习中体验到规范书写的快乐,加速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时一定要遵循书法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学习书法知识的愉悦情绪和美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多角度的联想和观察,充分认识和了解汉字的第二面孔,从而将汉字书写得更加美观,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对书法知识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重视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力,首先教师自己要以身作则,从对学生的足够关心、尊重和热爱出发,用精湛的书写技术,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来感染学生,给学生示范最准确和规范的书写。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伟大和崇高,才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教师,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有益于学生学习情绪的提高。而且教师的榜样作用还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对书法知识具有迫切的求知欲望,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会轻易地放弃,并且是越挫越勇,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欣喜和快乐,并且得到意志的磨炼。

二、创造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能够推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因素。只有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和探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才不会把这种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

在初中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用更加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这种趣味性十足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借助于外界力量的宣传和引导方式来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选择比较灵活,样式有比较丰富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的唤起学生学习书法的激情。因此,我在教室中往往会贴满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在这个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刺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钻研书法练习以及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建立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之间的竞赛式学习,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对书法知识的喜爱转化为进一步学习书法的强大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书法教学中我注重软硬笔结合的教学方式,让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在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汉字的优美之处。学习中学生遇到比较难写的字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示范,展示用笔和结构规律,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过程一目了然地知道该如何去书写。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无限乐趣,从而使学生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疲乏和厌倦。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持久稳固的内在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自觉练习书法,并且享受书法练习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书法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不断地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动力。

三、磨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过程并不会真正的轻松,知识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较好获取的。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者?颐养之深,酝酿之久,而始成功。”书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成功的,在书法的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活泼好动的他们不容易静下心来练习书法,往往是在开始练习的时候满怀信心,十分热情地投入到书法学习之中。没等多长时间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成效就会沮丧悲观,丧失练习的动力,或是为了急于求成频繁地练习临摹字帖,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方式就能够快速获得较好的练习结果,却不知道书法是需要时间,认真、仔细、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练习才能够水到渠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改善学生学习书法的急切心态,告诉学生书法的练习需要适度地进行,用心练习,不要心浮气躁,怨天尤人,而是要持之以恒地慢慢地练习。

篇4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转化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学困生指的是对数学学习存在困难,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及解题技能,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逻辑思维不够严谨的一类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加以转化教育,则易引起学困生的厌学情绪,导致他们对初中学业的整体性厌恶,阻碍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等理念已经融入初中教学中,对数学学困生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也从教法、学法、思想转变等方面加以研究,力图解决这一难题。

一、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总的来说,首先,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严谨性具有较高要求,而初中学生受身心发育程度的限制,在面对数学学习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初中学生面对从小学算术到实践代数的学习内容的变化,思维也从直观到逻辑、辨证发生了转变,同时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也均有了较大跨越,导致对数学学习的困难。尤其是八年级数学学习时,会产生明显的学习困难现象,因为这是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而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从小学阶段习惯性的机械识记方法中转变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巧也没有跟上实践数学的要求,导致了数学学习困难。再次,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初中数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低,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最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方法不科学,习惯了填鸭式教育,使学生无法适应;或者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教学实践一刀切,导致学生分化成好学者和学习困难者。

二、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分析

面对不同原因的数学学困生,教师应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习惯、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学困生的尽快转化。

1.常抓不懈,耐心疏导

首先,教师在对待数学学困生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和产生的原因,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尊重和热情,才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激发,逐渐转变其挫败心理,走出越不学就越不会的恶性循环,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其次,教师要对学困生的问题加以重视,积极研究、学习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手段,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纠正学困生,指导其全面提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使学困生尽快恢复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一是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趣味性、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小测试、小题目等复习知识点,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三是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新奇、有效、直观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是及时疏导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往往是由于前期学习不好,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产生放弃的心理。教师应帮助、督促其理解掌握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适当的时间给学困生讲解知识,使学困生能够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逐步激发起学困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3.发挥学困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对待方式,而应针对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逆反心理,逐步引导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把提问、讨论、小组总结等任务更多地交给数学学困生,使其在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下,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尝试让学困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向数学学困生探讨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等,使学困生既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又能对教师敞开心扉,加强与教师及同学的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4.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篇5

一、教师要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深入地研究教材,多看书,做到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不再是以理解或掌握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任务,而是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数学活动平台上展开数学学习,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在活动课中,教师应善于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寓学于“做”,“做”中有学,才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根据学生现有思维,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精心设计活动的教学环节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很有必要。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该目标,精心设计开头。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怎样启发?怎样设计练习?怎样有效评价?这些都应考虑到,使活动的针对性增强,内容集中,以便于组织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达到这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对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还要适时进行质疑、把问题引向深入,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活动内容力求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活动地点也可多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的效果一定比在课堂上空讲道理来得真实,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掌握及问题的解决应该会轻松得多。如实地测量、商店服务、参观访问、数学墙报等,都能使学生在活动里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课堂;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能否让有限的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力,是能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顺利实现。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情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或抽象神秘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数学知识时,可以先通过学生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的旗杆作为提问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经常在学校的旗杆下走来走去,想到过旗杆到底有多高吗?……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旗杆的高度呢?……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好多种方法,但是,哪种方法最可行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继续引导:“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现在,老师在距离旗杆底部6.9米处取一点,设为A,再设旗杆底部的点为C,旗杆的顶部为B,现在测得∠BAC=60度,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条件求出旗杆的高度……你们再根据同样的条件,算一下∠B的度数是多少?AB的距离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时,并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解决,有的同学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然后,同学们利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答案。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把‘∠BAC=60度’改成‘∠BAC=63度’,你们再解解看?……同学们,你们再比较一下计算过程,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加简捷?哪一种方法得出的答案更加准确无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宁乘毋除”,要“取原避中”,力求计算过程的简捷和计算结果的准确。并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种方案,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是有多种途径,此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总有相对来说更加简捷、更加无误的解决方法,数学问题如此,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如此。

二、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7

一、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积极良观的班级氛围

积极、开放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对于学习氛围也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而消极闭塞的班级环境会导致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会因此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这是不可取的.为此,我们应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氛围,从而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氛围,首要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实现平衡化教学

学生由于心理状态、成长环境、遗传因素和教学背景的不同,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新时代新社会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例如,有的学生擅长空间思维,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力,对于一些空间感要求较强的推论(如“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及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的证明题,有的学生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而有的学生则是“困难重重”;而当面对逻辑性要求较强的知识学习时[如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的运用],这些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能超水平发挥,这就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深层次的沟通,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势利导、因材实教,真正实现平衡化教学.

三、平衡学生心理需求,实现多模式化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领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难免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模式之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在无时无刻不发生着改变,学生需要的不再是单纯地接受,而是作为一个合作者来参与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去平衡和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真正做到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学习定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时,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记忆和背诵,而没有实质地了解和实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掌握这条定理的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两端指定两个点(A和B),然后鼓励学生找出最短的那个路线,并根据实际测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总结.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就会真正理解“有且只有”这个含义,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和对待数学这门课程.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学生难免好动且好奇心重,这时若将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利用,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些方法,如“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来带动课堂,教师只需要对课堂进行宏观把握,这对于现代社会比较开放、外向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现以平方差公式“a2-b2=(a+b)(a-b)”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在这节课上,可以刻意“犯错”,向学生提出疑问,故意利用这条公式来提出“2=1”的结论并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设a=b,则a2=ab,a2-b2=ab-b2,即(a+b)(a-b)=b(a-b),a+b=b,由a=b,得2b=b,2=1.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促使他们去证明和解答,向教师证明两角和公式的正确性.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往往会掌握和发掘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教学因逻辑性和规律性较强,很容易落入模式化教学的循环之中,这是极不可取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这种程序化的备课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心理状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课堂设计工作.例如上文提到的“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是实验式教学,而公式类则是“角色互换式”教学.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获得不同的知识体验,从而将课堂教学发挥到最高水平.

篇8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需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1.用赞扬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生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和赞扬,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创造赞扬的机会需因人而异。对后进生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答对,对于少数优等生,适时提高难度以增加数学的逻辑性思维。由此让多数学生都具有成功的体验并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在心理上感到极大的满足。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即赞扬,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外界的承认。自尊心、自信心会增强,得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渐渐提高,因为赞扬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引发了“我想学习,我要学习”的强烈学习动机。

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授课时的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辞、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接受数学知识、训练技能,心智开窍。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显著,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乐趣。要使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教师要博览群书,对现实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会在语言上源如泉涌,运用自如,妙趣横生。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

教师要做到有效地教育,就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中国有句古训:“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说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指老师精神饱满,教法灵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师生心情愉快,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顺利,教学效果较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减轻其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眼中是榜样,是典范,学生对教师有崇拜的心理,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母爱,学生的天性会暴露无遗,会积极参加到课堂中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次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把微笑带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不应以粗暴的态度去打击学生挖苦学生,而应真诚相待。教师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的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生活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就是认为学来的知识没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家庭、学校生活问题为内容,善于用数学的知识解释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所学知识是对他们有用的,数学教师所讲的是他们所需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感觉油然而生,学习激情得到激发,教学效益得到提高。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通过有效教学途径和方式,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提升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然而,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严重,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教学过程中仅重视“教”的活动而忽视“学”的活动。因此,对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进行探讨,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原有知识的梳理,搭建更为合理有效的认知结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今后教学实践中的重点,也是对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变革。但是,由于对师生互动理解的偏差,导致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存在如下问题。

1.1 流于形式,忽视实质

有些老师对“师生互动”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够,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动机、运用范围和过程没有认真的分析,认为一堂课中没有师生互动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因此,随意的分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有互动学习之名,却无互动学习之实,理解只是流于形式罢了。

1.2 互动过多,缺乏目的

个别教师认为,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误认为一堂课中师生互动越多越好,片面的夸大了互动的作用,殊不知,师生互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它缺乏了目的性,也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1.3 目标不明,缺乏引导

互动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活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的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结果缺乏方向性适得其反。

1.4 形式单调,互动不足

事实上师生间互动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和学生小组、教师和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 解决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策略

笔者认为,解决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2.1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借助对问题的探究,互相追诘,智慧在撞击中产生睿智的火花。这种活动在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课堂是难以出现的,只有在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孵化繁衍出来。因此,师生关系如何,是师生互动成效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往,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对自满者有所抑制,又要对自卑者有所激励;尤其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尤其应谨记韩愈在《师说》中关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哲理,虚心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得到升华。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检测和考验,更需要教师精心培育和珍惜。

2.2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是一种机械的信息传递的输出与输入关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师生互动有其特定的丰富内涵,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心理、伦理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师生交流。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师生关系的全面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情感共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师生之间的真诚、理解、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状态,根据教学进程恰当地体现自己的情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关怀、理解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情感去感化、激励学生。

2.3 把握契机,促进互动

巴班斯基指出:“能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集中到数学学习中的最关键的观点和观念上,或者是教学进行的结果同时能激发和提高认识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被认为是最有成效和显著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中的内容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的组织学生交流、互动。

2.3.1 抢抓契机,与学生互动

“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参加与学生互动的活动,从活动中与学生们加深感情,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中去,由“亲其师”向“信其道”来实现转变。其次,教师应该意识到学期刚开始时学生对学习的渴望最大的时候,思维比较集中,应抢抓契机与学生交流、互动,缩短学生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3.2 在学生思维不清晰时互动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和建构的过程。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有效处理新问题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始终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时,当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辨析和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思维不清走向思维清晰。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主动参与才能是有效的,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3 师生互动的反思

3.1 教学效率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众多,互动时如果要照顾到全班,那么时间花费的太多,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这样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 “放”与“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时,如何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一直捆饶着我,“放”的多了,学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互动的目的。“收”的太紧吧,体现不了互动的实效。

3.3 评价的问题

在目前的评价中,一般都以:“你真棒”,“你们小组真团结”等鼓励方式,时间长了学生有点麻木,造成评价方法单一,感情不真挚。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中的综合题,指的是题目中涵盖的知识点不局限于一个单元中,而是两个或多个单元知识点的结合体,这类题目都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及较大的难度。新课改理念倡导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及综合题目的特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对初中生来讲,正确解答数学综合题的前提,是认真审题,以精准了解题目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及待求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好以下两点:①指导学生耐心阅读题目,掌握题目中的所有结论与条件,了解解题方向。②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与审视题目,挖掘出其中隐含的各种条件,在条件与结论之间搭建合适的桥梁。

比如,有这样一道与二次函数有关的综合题:二次函数y=x -2x-1的顶点是M,y=ax +bx所在的图像和x轴交叉于“Q”和“O”,而顶点N正好在y=x -2x+1的Τ浦嵘稀G螅孩俚Q与点M的坐标。②如果图形QNOM是菱形的话,求y=ax +bx的式子。在该题目中,需要求解的两个问题相互关联,第一个题的答案是第二个题的已知条件,因此只有解答出第一个题目,才能顺利求出第二个题目的答案。从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y=x -2x-1的顶点坐标为M(1,-2),并且对称轴是x=1.由于y=ax +bx所构成的图形从原点经过,并且顶点位于x=1上,因此点Q与点O应对称于x=1,可以确定点Q坐标是(2,0)。在此基础上,结合QNOM是菱形的条件,就可指导QNOM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说N于直线QO对称于M,可以确定N坐标是(1,2)。而y=ax +bx经过Q与N,可算出a=-2及b=4。最终计算出y=ax +bx的式子应是y=-2x +4x。

二、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联想是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中学生有所创新的基础,是学生探究新知识、发现新规律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实际的综合题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从结论与条件之间、图形与数据之间、知识点之间寻找关联性,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最终产生多样、新颖的想法。

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目:已知直角等腰三角形DEF及ABC,其中DE和AC重合,AC=AB=6;∠FED=∠CAB=90°,把DEF顺时针沿着A旋转,在AB与DF重合后,终止旋转。假设DF、DE(或延长线)与BC依次较差与H与G。求:①与AGC始终相似的是( )和( )。②如果x=GC,y=BH,求x与y的关系式。在解答问题①时,从已知条件DEF及ABC均为直角等腰三角形,可获得很多隐含条件,即∠EDF=∠ACB=∠B=45°,其中包含有45°角的三角形是AHG、ACG、ABH、ABG、ABC,通过对图形的观察,联想和其形状相似的图形,很容易就可想到AHG、ABH。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由BHA与CAG相似这一条件,我们可知道GC/AB=AC/HB,也就是x/6=6/y,因此得出y=36/x(6 >x>0)。

三、启发学生现实变迁

在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中,如果学生从一种思路不能获得解答问题的办法时,就应转变策略,尝试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以设计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做到思路的恰当变迁,最终便捷地获得问题的答案。

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综合题目:某名牌服装每件的进价是400元,而每件售价是500元,一个月能卖出的数量是210;假如一件服装商家提高1元的话,一个月就少卖出1件,假设一件服装提高X元销售的话,一个月的利润是y元。求①x和y之间的函数关系。②服装的售价为多少时,商家可获得月最大利润?③一件服装售价定为多少时,利润为22000元?由于销售利润=单件利润×销售数量,因此可得知y=(500-400+x)(210-x)=-x +110x+21000。从问题①可以知道:y=-(55+x) +24025,y=22000的时候,也就是-x +110x+21000=22000,从而得出x =100,x =10,因此当该服装的单件售价是600元或510元时获得的利润均为22000元。

总之,综合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题型及难点题型,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引导学生相连、比较、综合与分析,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分析问题,以启发学生找出可有效解决综合题的策略与方法,最终显著增强初中生解答数学综合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兴旺.初中数学方程与函数综合题的几种类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0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