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患者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篇1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国内外有关心理护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我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当某种疾病较重就医时,老年人对病情估计多半会很悲观,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而这都不利于老年人疾病的康复。所以对于老年患者,除了做好生理上的护理外,做好心理上的护理十分重要的。

1 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远离了那种红红火火的集体生活,失去职能,而感到空虚,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子女成家立业,自己多数时间在缺少欢笑的生活之中,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2次的查房时和患者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这样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猜疑心重 老年患者不会轻易相信刚认识的人。

护理原则:耐心解释。在护理猜疑心强的患者时,护士对他们的生活除了精神护理外,还经常与他们谈心,与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和用药知识,让疗效

明显的患者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问题等,在用药过程中,巧妙地回答。如:这药治疗您的病很有效,您服了这药会感到舒服的等。另外,对患者进行任何新诊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时,都应事先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说,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3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4 退化、依赖性增加 患病时,患者往往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希望有更多亲友来关心他,从中得到安慰和温暖。

护理原则:多关怀患者。护理此类老年患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只是能讲清楚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做到微笑服务,使护士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同时,经常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改变他们的依赖心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和护理上的每一点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强意志。

1.5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者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意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6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怒,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有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老年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他们,使其改变态度。此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度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2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2.1 语言性沟通

2.1.1 询问式交谈 责任护士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并查阅病历,使之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交谈时护士应举止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可以从患者病情入手,以拉家常的形式展开。

2.1.2 理解式交谈 首先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体谅患者的心态,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当患者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或姿势显出对患者充分理解和同情。使患者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宣泄内心的痛苦。

2.1.3 鼓励式交谈 此法适用于孤独、忧郁和自卑的患者。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并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消除患者孤独、自卑心理,同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并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及心理状态,动员周围人群共同关心、鼓励、体贴患者。

2.1.4 批评式交谈 对于那些偏执、暴躁或自弃的患者,除了采取上述几种交谈方式外,适当的时候运用专业知识,采取善意的批评式交谈。向患者介绍心理因素在疾病。

2.2 非语言性沟通

2.2.1 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

2.2.2 相制 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

3 心理护理

3.1 尊重、理解、关心、爱护 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给予老年患者的恰当尊称,并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老年患者体力差,反应迟钝,给老年患者做各项检查或操作时,要耐心解释清楚,讲话要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能够听明白。老年人患病后脾气会发生改变,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更需要我们给老年患者多一分理解与关怀,对他们要和谐温柔,多给一些心理上安慰;老年人怕孤独,因此医护人员更应加倍关心他们,了解个人爱好,了解一般家庭情况,使老年患者感到很亲切。嘱其亲朋好友多给予支持和关怀,以使护理效果更加满患者足。护士有足够的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变被动为主动。例如输液时不需按铃呼叫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老年患者应腿跑勤一点、观察细一点、关心多一点、行动不便时多帮一点。

3.2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做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3.3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3.4 效果评价 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注重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患者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2 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

3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4 孙玉梅,王宜芝,邹恂.老年住院患者的需求,护士与患者的观点比较.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195-197.

5 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7.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7.

7 王美德,孙静霞.护理心理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篇2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人往往都患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这些疾病一般病程长、治愈率低、易复发、并发症多。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其心理社会功能的退化,生活质量低下,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笔者分析了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1 心理状态

        1.1  缺乏信心 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这些老年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有厌世心理。

        1.2 依赖心理 老人患病后多有依赖感,表现为药物依赖,家属、医务人员和对周围环境的依赖,认为只有贵药、新药才能治病,家人及医务人员常在身边给予关心、治疗才有安全感,对于外界的适应性越来越差。

        1.3 敏感多疑 老年患者自以为“风烛残年”,人生的路他们已迈到了最后,特别是体力及精力明显衰退,做事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久之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以致于敏感多疑,总以为自己是多余之人,是家人的负担。从而喜欢看笑脸,喜欢被晚辈及护理人员称赞,一句话或者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可以引起伤感。

        1.4 孤独寂寞 人到老年又生病住院,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社会角色及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活重心由规律的工作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2],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寂寞感。

        1.5 恐惧心理 慢性病的反复发作,病人产生紧张恐惧情绪,惧怕死亡威胁,留恋生活,求医心切,希望即刻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满意的治疗,对疾病治愈期望值很高。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向医护人员刨根问底,向病友“取经”,或者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把握病情。

        2 心理护理

        2.1 热情接待病人 根据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安排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环境,室内空气要流通、温湿度适宜,病床要低,被褥要轻暖,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护士要尊重老年患者,称呼得当,言行有礼貌,举止文雅,尽量听取患者的意见,鼓励他们向护士倾诉心中的不悦。告诉病人战胜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信心也是治疗的主要条件。

        2.2 与患者沟通 向其介绍病情,要遵守医嘱,不要私自乱用药物,更不要乱用游医的偏方,以免产生严重后果。并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动去影响他们的感性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2.3 对敏感多疑的患者 护士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大方得体,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加上娴熟的操作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尽量减少病人痛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平时说话要肯定老人过去的成绩,可以搜集患者人生经历中值得自豪和愉快的业绩,通过交谈的方式反复刺激病人,调动其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当然还要注意聆听、触摸、沉默等交谈技巧。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使患者克服厌生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3]。

        2.4 护士应主动照顾其生活起居 老人易冷易热,需随时加减衣被。向老年人进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调节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4],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比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聊天、跳舞、打太极拳、下棋等活动,使老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5]。

        2.5 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 护士应以关心、安慰、解释为主。告诉病人这些慢性疾病的特点就是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用护理人员的真诚去打动患者,让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取得患者的合作,并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这样一定会取得好的护理效果。

        2.6 家庭的支持对患者至关重要 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护理人员要告诉家属和亲友多来探望、关心、体贴患者,细心照料,尽心尽孝。护士应多抽时间与患者交流,与他们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并启发病人学会调解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的自制力,能更好地促进其身体的早日康复。

        3 小结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因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2]王育姗.从老年人的情绪相关因素谈社区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1999,4(14):49.

        [3]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7.

篇3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 老年 异常心理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9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44-02

人的心理状态在生病时与正常时有较大差异[1],内心活动不同,表现也不同。对老年心血管病人进行异常心理研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作用积极。

1 一般资料

选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病老年患者100名,男女比例63:37,年龄58―79岁。其中心绞痛22人,心律失常34人,心力衰竭6人,心肌梗死38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对照组(50名)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名)在此基础上加强观察,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加以分析,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分析对比其心理调查问卷资料,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别。

3 结果

3.1 两组异常心理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入/出):悲观(13/2),猜疑(16/4),焦虑恐惧(28/3),自卑疑老(6/1),孤独(10/1);对照组(入/出):悲观(15/6),猜疑(18/13),焦虑恐惧(25/10),自卑疑老(8/5),孤独(13/8);

3.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1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天。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P

4 讨论

4.1 异常心理分析。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异常心理因个体差异,表现也各有不同[2],主要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悲观心理。老年患者病情常反复,受疗效不明显影响,容易悲观。主要表现:态度消极,情绪低迷,神情忧郁,少言寡语,容易感伤甚至绝望,有时暗自落泪。

(2)猜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听力与视力都出现退化,更加敏感,十分注意医护人员的神情与言语,对未知的恐惧,使他们产生猜疑心理。主要表现:小心,敏感,猜疑,生闷气,独自发愁,精神紧张,更甚者有病理狂想。通常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使病人失去对病情的客观评价。同时,对未知的猜忌,让他们容易往坏处想,恶化真实病情,产生消极心理,严重者出现偏执情绪,害怕治疗,抗拒治疗。

(3)焦虑与恐惧心理。老年人的各项机能下降,许多老人害怕去医院检查病情,诊断初时神情紧张,确诊为后,情绪恶化为焦虑与恐惧。尤其是反复的心慌、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让病人出现濒死错觉,害怕与恐惧的情绪加剧。周围紧张气氛也将产生负面影响,加重此现象。这类老年人在恢复期,通常也会担心复发。主要表现:忧心,焦躁,出汗,失眠,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四肢无力,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4)疑老心理。老年病人在心脑等器官功能都出现衰退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得知患心血管病后,感觉更加明显,疑老情绪发酵。此类病人会觉得自己老而无用,是一种拖累,从而产生愧疚与自责心理。主要表现:悲观,怀旧,愧疚,自责,消极配合治疗,等死心态。

(5)孤独心理。老年人常有孤独心理,喜欢与儿孙相伴,害怕孤独。住院后,与亲人或朋友的交往急剧减少。同时其听力与视力下降,说话也吃力,语言沟通出现障碍,容易感到孤独寂寞,严重者觉得自己被遗弃,出现自厌情绪。孤独心理若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会不断恶化,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治疗与预后。

(6)自尊心理。部分老年病人地位高、贡献大,性格较强势,希望所有的人都尊重他、顺从他,稍有不顺就会暴躁、发脾气。住院过程中,要求也更高,容易挑剔。他们内心希望所有医护人员都可以尊重自己,如对待长辈般的恭顺。主要表现:挑剔,蛮横,易暴躁,喜责备,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自尊心极强。

4.2 护理干预。对存在悲观心理的老年人进行细心抚慰与耐心开解。积极沟通,给予精神支持,为其精神减压,帮助其重新建立信心,提高其配合度。

对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的护理行为,稳定其情绪,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针对自卑多疑的病人,积极进行健康宣教,让病人了解心血管疾病,引导其向正方向发展。

理解出现孤独心理的老年患者,抱有同情心,多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寻求病人亲属的配合,多陪伴,营造温馨的氛围,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宽容自尊心强的老年人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善意,争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说明注意观察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异常心理,及时进行心理指导,能有效缓解其负面心理,改善治疗与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英.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心理状态极其护理.中原医刊,2006,33(18):88.

篇4

通讯作者:张锡红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4例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原发病病情稳定,无护理并发症,心理状态良好,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改善。结论 充分了解老年骨折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 老年骨折;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30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在骨伤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细致观察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反应,充分掌握其心理特点,对促进骨折全面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就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老年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20例,女34例,年龄63~97岁,平均71岁。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糖尿病等病史的有47例,其余仅7例无老年慢性病。

1.2 方法 根据老年人的特殊心理和在各治疗阶段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并根据不同骨折的特点,进行护理指导。

2 结果

54例老年骨折患者原发病病情稳定,无护理并发症,心理状态良好,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改善。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骨折后多会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悲观、痛苦等多种情绪反应,主要担心疼痛和发生意外。老年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而脑功能减退,甚至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也常产生错觉和幻觉以致出现幼稚的、类似孩童的思维。骨科老年患者骨折后,身体虚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常产生依赖心理,一切都希望得到照顾。同时老年患者辛苦了一辈子,希望被儿女理解,期望得到支持的力量。

3.2 心理护理体会

3.2.1 给老人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古人说“十剂之功,贩于一言”,“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热情、关心、同情、严肃的态度对待患者,不要矫揉造作,更不应面无表情,冷若冰霜,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机会,坦然向患者作自我介绍,保持仪表文雅,表情自然,引导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及相关的行为,如高兴、乐观、振奋等以取得患者的第一印象。

3.2.2 通过言谈交流感情,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交流是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良好的语言表达,可以给患者以启发、鼓励、加深护患感情,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在治疗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故护理工作中与患者语言交流是做好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一环。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悲观,觉得自己年龄已高,唯恐拖累家庭,整天沉默寡言,忧心忡忡。对于此类患者,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每次巡视病房要先与患者打招呼,询问患者的情况,让其感受到大家都在关心他们。通过交谈,让其回忆讲述自己过去的光荣经历,此时护理人员要全神贯注,认真倾听他们“演讲”,并借机会鼓励他们重新树立当年的勇气和信心来战胜疾病。要经常给他们讲解骨折方面的医学知识,解释病情变化规律,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消除年老无用的心理压力,从而建立起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1]。

3.2.3 业务技术上使老年骨折患者充分信任 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老年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都会受到他们的关注。如果在某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动作粗疏,便会被认为在拿他们做试验,引起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所以,护士应举止稳重,操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各种治疗和检查,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如有的手术后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由于老年人血管硬、滑,给穿刺带来一定困难,加之老年人的心理作用,总是担心不能“一针见血”,害怕“新手”。在这种情况下,新分来的护士不能首先给他们注射,而是给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操作,让其从侧面了解“新手”过硬的静脉注射技术,真正产生信赖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对每一个护士工作都放心满意。

3.2.4 在治疗原则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有些老年患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在住院期间总有一些不寻常的想法和要求。如曾经遇到一位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听说他住的病房曾经死过患者,就提出要调换病房,这时如果对他这一要求置之不理,或持反感态度,就会被认为不关心他,就会使其产生干扰治疗的不利情绪,给他换了病房后,该患者即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即使情况不允许也应该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充分理解。因此,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要求热忱、周到、细致,使他们在治疗上、生活上都得到照顾,感到护士就是他们的亲人,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2]。

3.2.5 确立远期治疗目标,做好出院指导 患者要出院了,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到此结束,还要为患者做好出院后的护理指导,让他们在心理上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内容包括出院后的饮食、起居、服药指导、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定期复查等。对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向其家属做好护理操作示范,详细交谈注意事项,如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为患者床上擦浴、翻身、按摩等。巩固治疗效果,促进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韩娅,张小梅.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心理护理[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11,9(1):76-77.

篇5

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 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 改变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 手术患者中老年人也日渐增多.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日渐提高到比较重要的位置。老年患者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易激惹、多疑, 不信任等心理特点, 另外体质弱, 脏器功能日益变差, 又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的心理不平衡反应。正确地认识老年住院患者的这些心理特点并配合以恰当的护理, 利于老年人躯体疾病痊愈. 更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 长期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进一步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1 老年患者术前心理与护理

1. 1 术前心理 焦虑、抑郁及情感沟通障碍是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对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缺乏, 对自己年龄大等原因引起对不能耐受手术的担心, 对环境不熟悉, 对陌生的护理人员的不信任等原因使老年人容易焦虑, 另外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特点导致病程长, 并发症多易使老年人抑郁。住院时间较长, 亲人不能长期陪伴, 加之老年人多疑, 拒绝与人沟通, 严重者会形成自闭心理。由于居住环境改变, 老年人经常会出现睡眠形态紊乱, 甚至睡眠障碍。

1. 2 护理 对于老年住院患者应用亲切的称呼, 尽量用缓慢亲切的语调进行交谈, 尽量详细并反复的交待科室环境, 主任及主管医生, 主管护士姓名。护士进行各种操作前要做好宣教, 解释清楚操作目的及过程, 操作时动作要稳、准、动作尽量温柔, 这样使老年人产生信任及安全感, 为增加安全感, 应告知患者24 h都有医生护士值班, 有事可以随时按呼叫器, 医护人员会尽量满足需要帮他们减少痛苦。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对老年人来说也非常重要, 尽量安排年龄相近病情相近的患者在同一病房, 有共同语言可以大大减少孤独感, 同时患者之间交流病情更容易产生信心。

护理人员应重视与患者术前的交流, 尽量用温和、缓慢、 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交代手术安排过程, 及需要配合的事项, 注意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 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 一一解决。向患者交代术者及麻醉师的资质及成功案例, 鼓励患者向同病区的患者交流手术感受, 术者及麻醉师到病房看望患者了解病情, 增强成功信心。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开导和解释工作, 谈话的方式要得体, 以尊重患者为前提, 努力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帮助患者消除对手术的疑虑, 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下接受手术[1] 。

2 术后心理与护理

所有术后患者首先关心的问题是手术成功与否, 待平稳以后则关心即将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及预后情况。护士应在患者回到病房后第一时间告知手术非常成功, 一定要态度亲切, 这样可以比公式化的告知更能增加患者的信任, 让患者放心休息。另外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并告知术后身体恢复过程, 让家属对会出现的症状不恐慌, 对下一步恢复不茫然。一般由于伤口疼痛, 输液过多, 活动受限等原因, 老年患者一般信心薄弱, 认为自己年龄大了, 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恢复良好, 护士应及时鼓励患者, 只要忍耐几天的伤口疼痛就可以恢复健康了。老年患者胃肠等脏器功能减退, 腹部手术后更应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以减少肠粘连, 肠梗阻的发生。病情允许可以离床活动时护士应首先指导并协助患者, 教会患者三部起床法, 充分利用各种防跌倒、防坠床、防导管滑脱等警示标志提醒患者, 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穿防滑鞋, 消除病房地滑、障碍物多等不良因素。责任护士应及时消除患者关于活动会导致切口裂开的想法, 制定护理计划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活动量, 高龄患者身体耐受力下降, 应适当减慢护理计划进程, 及时询问患者感受以免劳累。另外对高龄术后患者必须保证床旁不离人, 睡眠时加护床栏, 避免发生意外。由于病痛的解除, 一般患者对恢复会变得有信心, 愿意主动配合医疗工作, 但也有少数患者产生依赖心理, 认为自己高龄, 又做了手术, 什么都不能做了, 所以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调动患者的主动性, 以促进术后康复。

3 总结

科技的发展对医疗及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 所以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注重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毕竟现代的护理不仅仅是身体的护理和照顾, 我们面对的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 生活经历多, 考虑问题细致, 经济来源少, 思前顾后, 一经确诊需手术治疗, 容易出现恐惧、悲观、焦虑等不良心态, 特别是在接近手术的日期会达到高峰, 处于种种总心理状态下实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2]。 所以只有实现了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康复, 才是完整成功的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The old age patient encircles the surgery time psychological nursing

Yang XiuxiaFeng YanqingQi Chaoying et al.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es the old age patient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surgery pathology physiology change,the psychology,to own and the environment request above,as well as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nursing measure which the situation adopts. Methods:In view of the old age patients characteristic,the nursing method and the result which before,during and after review analysis its surgery adopts. Results:112 example patients can safe,smoothly through the surgery,after the security pass the technique the dangerous period,but achieved the complication or reduces the technique as far as possible after the technique the complication goal. Conclusion: Executes omni-directional nursing to the old age patient surgery before,during and after,after may reduce the technique greatly the complication occurrence,improves the surgery quality and the success ratio.

Keywords:The old age patientEncircles the surgery timePsychology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5-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无论是在生活水平还是医学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也有了普遍的提高。老年人在我国人口中已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组织器官的衰老而导致整体调节机能减退,适应力下降,存在特殊的心理反应,为了使老年手术病人安全、舒适地接受手术,有效地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力,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的质量,因此做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通过对2009年3月~2010年5月112例老年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分别实施心理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将具体实施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3月~2010年5月在本院施行手术的60~90岁病人资料共计112例,男58例,女54例,60岁以上63例,70岁以上34例,80岁以上15例;妇科26例,泌尿外科42例,胃肠外科44例。

2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

手术对于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由于老年病人文化程度、意志品质、家庭及社会环境不同,对手术的心理反应也不一样,大致分三类[1]。

2.1 紧张恐惧心理:老年病人来到陌生环境,忍受病痛折磨,对接受手术治疗缺乏心理准备,不了解有关手术治疗的知识,紧张恐惧心理十分强烈。

2.2 忧虑怀疑心理: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不了解手术并发症或后遗症发生情况,担心能否彻底治愈,怀疑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及麻醉效果等。

2.3 焦虑不安心理:老年病人考虑问题很多,想到手术本身所带来的结果,对家庭、子女、伴侣的影响,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2],还可能考虑到手术费用的昂贵,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产生焦虑不安心理。

3 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3.1.1 提供有关手术信息。

老年患者住院后,护士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支持,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在收集资料时,运用护理程序全面评估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理解力和判断力,并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以下手术信息:详细介绍病情,阐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评估。介绍医师、麻醉师和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对于病情重的患者和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手术,介绍手术方案是经过多次讨论方制定的最佳方案,强调手术的有利条件,使老年患者觉得医生、护士非常了解病情,十分重视手术,因而产生信任感。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和设备,如果患者愿意,可满足个别特殊患者参观手术室的要求,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用通俗易懂和恰如其分的语言介绍术中可能感受到的痛苦体验,使老年人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3.1.2 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

术前教会老年患者一些减轻焦虑的放松技术,如咳嗽、深呼吸;请年龄大、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3]。曾有4 位老年患者住在同一病房准备接受胆囊及肠道手术,对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担心。护士请一位患直肠癌行Mill’s 手术后恢复良好的63岁老年患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术前如何害怕疼痛,如何担心因人造不易护理而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如何怕给家属增添负担,因而一度打算放弃手术。后来经过医护人员的耐心解释最终接受了手术,术后一直恢复良好,人造也不那么可怕。于是该房间的老年患者受到了鼓舞,均能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愉快地接受了手术。

3.1.3 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

老年患者最为担忧的是手术的痛苦、遭人嫌弃和经济负担。安排患者的子女、单位领导和同事前来探视、安慰、鼓励老年患者。提示子女在术后照顾的问题上做出承诺和安排,并视经济条件于术后24h使用止痛泵[4]。

3.2 术中心理护理。

3.2.1 麻醉前护理。

进入手术室时是患者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老年患者更是如此。对手术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注意。护士面带微笑地向他们问好,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湿度,核对患者情况。确认无误后,自我介绍,热情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患者入室后至麻醉结束前,巡回护士一直守护在患者身边,每做一项操作前均向患者解释。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避免不必要的身体部位暴露。

3.2.2 手术中护理。

术中保持安静,器械轻拿轻放,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遇到意外情况时保持冷静,不大声大叫。安放时,在充分暴露术野的同时尽量使患者舒适,减轻因手术造成的压力。

3.2.3 正确处理伤口的疼痛。

护士及早告诉患者术后24h内切口最痛,48h即为明显减轻,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遵医嘱术后6h适当使用止痛剂,利用老年患者的幼稚心理,给药时暗示药物能有效减轻疼痛。对于使用止痛泵的患者,护士需耐心地教会患者及家属止痛泵的使用方法。

3.2.4 帮助克服悲观、消极情绪。

术后待病情稳定后,鼓励家属多陪伴,并正确评价手术效果,使患者觉得自己正在康复之中,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护士经常到床边问长问短,鼓励患者尽量摄取营养,使患者觉得在生活上、心理上都得到全面关照,从来不感到孤独。

4 术后的心理护理:手术室护士术后回访

4.1 护士及时报告手术效果,满足患者对自己手术情况的关切。告诉其术后的痛苦只是暂时的,一定要配合治疗,以乐观的情绪争取早日康复。

4.2 主动关心、体贴和同情患者,鼓励患者勇敢地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手术带来的创伤。

4.3 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告诉其实情,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老年人肿瘤手术多,有些老人易猜忌,在手术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过分注意每一个自身感觉。特别留心观察,希望尽快得知手术情况,期待手术结果。针对这种心理,手术人员应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患者有怀疑时,要统一口径作好解释。尤其是对那些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患者,医护人员术中不良的言语刺激,会给术后的康复带来不利。

5 讨论

老年手术患者常因机体脏器功能变化,合并各种内科疾病,使手术风险增大,给护理带来较大困难。通过本组112例老年患者的观察护理,我们认为高龄患者的手术开展,不仅限于一般的护理,而且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心理、生理承受力。手术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护理则是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关心与战胜疾病的继续,对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预防作用。因此,应从患者角度出发,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满足患者身心两方面的要求,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何修美.探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5,26 (12):1473-1474

[2] 汪国庆.高龄病人术前术中的心理变化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2):654

篇7

【关键词】眼科手术;舒适型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7-02

眼科疾病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而且老年患者住院的比例也比较大,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而且年龄较大,容易出现焦躁、烦闷的情绪,由此会对其手术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通过研究表明,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实行舒适型心理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眼科老年患者,对其应用舒适型心理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7月——2011年9月间收治的74例眼科老年手术患者,其中,男性44例,年龄在5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岁,女性30例,年龄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7岁。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表现出来的烦躁、郁闷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并改善病情。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2.1手术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其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是社会和家庭的主角,会产生寂寞心理,而在手术前也会产生顾虑,担心手术失败,担心会给子女增加负担。对此,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亲切交谈,向患者讲述眼科手术的常识,并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同时根据患者担心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以使患者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促使患者树立起手术成功的信心[2]。

1.2.2手术过程的心理护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对手术室的陌生,导致其产生恐惧心理,难以积极配合手术操作者。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述手术室的各种医疗器械,并告知患者各种器械的用处,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促使患者安心进行手术。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始终陪伴在患者身旁,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从而促进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1.2.3手术后心理护理眼科患者最大的特征就是视力较差,完成手术后双眼需要包扎,从而无法进行正常工作,而且行动不便。同时,由于长时间不能视物,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感,从而对其眼睛的康复产生影响。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加强病房巡逻,多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实行有效的生活护理,同时要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告知患者眼睛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感,稳定患者情绪,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3疗效标准护理满意: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较快。一般满意: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不满意:患者完成手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发生并发症[3]。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型心理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眼科患者由于需要手术治疗,康复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患者由于自身年龄及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的心情,从而对手术治疗产生影响。对此,在患者的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点对其实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的病情[4]。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型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促进其病情的快速改善,通过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1.9%,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眼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浅谈眼科老年住院病人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74(02):89-90.

[2]程兰钦.心理护理在老年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5(09):23-24.

篇8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42-02

内科系统以老年病居多,所以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在临床护理中,我们护理的对象80%以上都是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外,心理护理也尤为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记忆力减退,活动范围缩小,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改变,心灵上比较孤独,缺少心灵上的关心和支持。

1 老年患者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如下:

1.1 焦虑感 因为长期受慢性病的折磨,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应激事件如离退休,丧偶,经济窘迫,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皮质内固醇、麻黄素等均可引起焦虑反应。

1.2 抑郁 主要原因有增龄引起的生理、心理功能退化;慢性疾病或因病致残导致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低血压症等等。

1.3 孤独感 主要原因有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性格孤僻或丧偶等。

1.4 自卑感 具体原因有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能力的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家庭矛盾等等。

1.5 多疑 由于老年患者认知能力下降,不易接受新生事物,故多有怀疑情绪。

2 针对老年患者存在的以上心理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多方面的努力

2.1要尊重老年患者:注意倾听患者说话,对病人过激言行应容忍,谅解,无论说什么都耐心聆听,这时对患者的尊重是对患者的精神安慰。患者对治疗或护理方面的内容有怀疑时应耐心解释,以解除顾虑,使其有安全感。

2. 2要热情周到的护理:热情体贴和蔼可亲的举止,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 痛楚。由于老年患者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落,固执,爱发脾气。对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加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3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病程长、儿女因工作不能时时陪伴,精神世界孤独寂寞,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通过良好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和行为去帮助他们,避免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生活上帮助他们端水端饭,协助大小便,使患者感到温暖,受呵护。

2. 4稳定老年患者的情绪:主动向他们介绍病情,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稳定患者情绪,帮助病人建立不畏老不怕病的健康自我意识。安排老人参加集体活动,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的功效。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心情舒畅。鼓励起老友,老同事及单位前来探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有时仅几分中对老人却是极大的安慰。

2. 5为病人创造舒适优美的病房环境: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病人的舒适感。要创造条件,在病室墙壁上挂贴优美字画,以美化环境,使病人心情舒畅。

篇9

【关键词】 临终;老人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老年患者的临终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自创始人西塞莉?桑德斯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临终关怀医院,世界各国对患者的临终阶段也逐渐引起关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社会老龄进程日趋加速,护理对象中老年病人大量增多已成为护理专业的一个新特点,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是在疾病的末期,即当医生宣布治疗无效开始的护理。当患者病情进展到垂危阶段时,其精神痛苦不亚于疾病所致的痛苦。这就要求护士应当了解病人对即将面临死亡的态度,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使他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提高尚存生活质量[1]。1 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特征及老年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特征 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弱、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等。随着年龄增高,精神活动、功能自然趋于缓慢和欠灵活机敏,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感觉能力特别是视、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生病住院时诸多顾虑,情绪低落、焦虑等。

1.2 老年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根据临床观察符合美国医学博士库伊丽莎白?布勒?罗斯(Elisabeth.Kubler.Ross)对大多数面临濒死的病人心理变化的五个期[2]。

1.2.1 否认期 部分患者对身患绝症或某些疾病晚期经医治无效,当病人间接或直接听到自己可能会死亡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病人不愿承认病情恶化的事实。

1.2.2 愤怒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给病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并了解到治疗无望,生命重危时,表现出悲观失望易激动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经常以训斥漫骂,对家属不满来发泄对疾病的反抗情绪。

1.2.3 乞求期 病人心理转为平稳,承认自己患病严重后果,希望医生能用最好的药物给予治疗,期待医护人员能使自己转危为安或延长生命与家人有更多团聚的时间。

1.2.4 抑郁期 患者异常伤感,对生活丧失信心,精神崩溃,少言,表情淡漠抑郁。

1.2.5 接受期 这是临床病人最后的心理反应,面对死亡现象,已有心理准备,对后事有一定的准备和交待。2 老年患者的临终心理护理分析

2.1 增加与临终老年患者的心理沟通 对老年患者,不仅要密切观察的心理变化,而且要正确认识和掌握临终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绝大部分患者首先是对疾病的否定,表现为愤怒、抱怨和发泄,接着开始对疾病的妥协,听天由命,进而出现自卑,自责和忧郁,最终接受事实,变得平静,安然[2]。这时,患者特别需要的是关怀和尊严,医务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多接近患者,充分了解其心理的活动情况,视病情因人施护,对患者多一些同情和安慰,耐心的安抚病人,分散其注意力,尽力驱散围绕在脑海中的死亡阴影。例如:在晨、晚间护理时,通过语言、表情与目光的交流,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情绪得以稳定,配合治疗,并鼓励和支持患者与疾病斗争,轻轻触摸老人的肢体,减轻其心理压力,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缓解,以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2 增加临终老年患者求生心理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抱有希望,就会产生克服各种疾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对于一个临终患者是十分宝贵的精神支柱[3]。在平时交谈中,不断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议家属合理安排时间来陪伴患者,消除老人的孤独感,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感受到家庭与亲人的温暖。

2.3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的恐惧心理 适时有度的宣传死亡的意义。由于临终患者对死亡认识不足,尽管家属未把疾病的诊断告诉患者,但患者的情绪很悲观,并从患者的言谈和表情中感觉到对疾病的恐惧感。针对这点,应该经常耐心、诚恳地与患者交谈,以理解的态度对待患者,让患者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关心他,并经常让其听音乐或与家属聊天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4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的愤怒心理 由于临终患者情绪焦躁,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常无故发脾气或训斥医护人员[4]。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个性和喜好,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并与患者家属默契配合,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

2.5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绝望心理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痛苦,给予真诚的抚慰,劝其正确对待人生和疾病,消除轻生的念头,在生活护理上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排除干扰,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短暂的心理平衡,恬静安然地离去。

总之,要做好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需要护士掌握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护士还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医德,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增加与病人的沟通,重视与弥留之际老年人的心灵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患者需得到的是整洁、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熟练精湛的技术操作,微笑周到亲切的服务态度,高度的同情心和信任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医学不断发展,临终护理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终护理不仅仅是维持一个生物性的生命,也是通过临终护理使病人在有限的日子里,在充满人间温暖的气氛中安详、舒适并有尊严地离开人间,充分地体现从事护理工作者的真、善、美,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 毕彩霞.250例老年病人的临终心理护理.中华护理杂志[J],1992(27):359-360.

[2] 徐小兰.护理学基础.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6-417.

篇10

关键词:老年 青光眼 心理护理

青光眼是眼科一种常见的致盲疾病,此病多为中老年性疾病,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主,女性常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雾视、患侧额部疼痛,急性发作时剧烈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下降,同时伴有恶心、头痛等全身症状,眼部检查可见球结膜水肿、睫状肌充血、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眼压升高大于50mmhg。

老年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多与情绪激动、烦躁易怒、休息不好有很大的关系。不良的情绪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或使病情加重。在老年青光眼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使患者平复情绪,对眼压的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老年青光眼患者心理特点:

1.1 恐惧、焦虑 由于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伴随出现剧烈的头痛、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严重下降、恶心等症状使青光眼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

1.2 烦躁 住院后由于病区环境和人群的陌生,加之眼部疾病带来的生活不便,会使青光眼患者情绪波动,烦躁不安。

1.3担心 由于老年青光眼患者多对青光眼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愈后不了解,会对自己的病情发展及愈后产生担心,另外还会担心会给子女加重负担。

2、针对老年青光眼患者心理特点开展有效心理护理。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痛苦是护理成功的前提。亲切

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老年青光眼患者一般情况下得病急,病情变化快,且由于眼压升高引起的头痛等伴随症状使患者即担心又痛苦。基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素质、利用亲切的语言沟通技巧,细致耐心的与病人讲解想关疾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预后效果等,赢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疑虑、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2.2针对老年病人心理敏感、多疑、不自信等问题,开展心理疏导,使老年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关怀。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热情耐心的接待,细致地介绍病区环境、生活设施及入院管理规定等,使老人的心理感到安全、温暖。护士在完成各种护理操作的同时,要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掌握患者的主要心理矛盾,细心观察患者主要心理变化,通过适度的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利治疗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处于良好的身心环境,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

2.3搞好出院后的卫生宣教工作。在患者离开医院时,医护人员仍然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愈后情况良好。

2.3.1保持良好情绪,避免情绪激动。

2.3.2注意用眼卫生,滴眼药时要洗净双手。

2.3.3饮食清淡,多吃素食及含有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忌辛辣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3.4定期检查,避免长期用眼。出现眼胀、恶心、头痛时要立即就医

2.3.5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加减药物,引起眼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