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钳工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钳工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办法
0 概述
软土,是指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其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在公路工程中,软土特指具有较大含水量和较强压缩性的地基土层,该土层荷载能力较差,车辆行驶经过后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从而影响公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由于以上特性,在公路建设时对路基的处理中,必须认真分析该地土质状况,对软土地基土层进行固化处理。
1 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危害性
我国的软土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湖盆地周围及山涧谷底,按照成因可分为四类:滨海沉积、湖泊沉积、河滩沉积、谷底沉积;从组成形式上看,软土是淤泥土质,是因河流湖泊的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沉积淤泥,我国的平原大多属于冲击平原,所以其软土成分含量较高,尤其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后,软土变得更具饱和性和粘性,这些特点都给高速公路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外,一些地区因为水流不畅、或处于缺氧盆地地区,粘土具有小颗粒的分布特点。
1.1 各类软土的工程共性
1.1.1 粘粒含量都比其他土质更高,一般在30%~60%左右。
1.1.2 天然含水量较高,在34%~72%之间;孔隙较大,孔隙比在1.0~1.9之间,饱和度一般大于95%,液限在35%~60%之间。
1.1.3 透水性较差,大部分软土的渗透系数为(1×10-3~1×10-7)cm/s。
1.1.4 压缩性高,属于高压缩性土,压缩系数在0.5~2.0MPa-1。
1.2 软土地基对公路的危害性
软土地基的不可预见性较大,软基性质在各地区、乃至土基础各层面之间都不相同,如果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事故,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公路设计初期,若勘察数据不准确,就会产生错误的设计和软基处治办法,最终影响工程质量,甚至引起下沉、塌方事故;
如果在含水量较高、孔隙较大的软土地基上施工,有可能导致公路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生地基的沉降;
当车辆行驶产生的荷载力会对软土层的欠压密结构进行碾压,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地基沉降现象的出现和扩展,从而威胁公路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工程利润而一味追赶工期,在软基处治未完全固结的情况下,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很容易产生变形或地基下沉,工程不得不返工重做,从而延长工期时间、增加工程成本。
2 软土地基的处治办法
软土地基处理不当的危害已非常明了,根据地质情况和工程特征,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软土地基尤为重要,处治的办法很多,无论采用何种办法,处理后的地基必须满足强度、稳定、变形、透水性要求,从而改变因行车载荷而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下面就三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治办法进行说明:
2.1 换填法
施工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或机械将路堤下的全部软土挖除,再换填强度较高的卵石、中(粗)砂、片石、砾石等渗水性材料,形成复合地基,或在部分软弱地基中掺入水泥、水泥砂浆,以及石灰等物,形成固体,与未加固部分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压缩量。
要注意的是,换填法一般用于基坑面积较大,或者开挖土方量较大的工程中,且适用于处理深度在2~3m间的浅层软弱土层。如果使用换填法进行软土地基处理,那么要在施工前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以免形成泥沼地带,给工程的施工带来不便。实践中发现,砂、砂砾、灰土等材料的填土效果较好。
2.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处理软粘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法是在地基中设置不同长度和间距的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利用建筑物本身重力分级逐渐加载,使得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在使用该法时要注意,加压系统的选择要根据软土地基做出针对性的安排,以保证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融合。
2.2.1 袋装砂井
袋装砂井是将符合质量要求的砂先装入透水性好的编织袋内,然后用设备将砂袋沉入或打入软土地基内。袋装砂井既有大直径沙井的作用,又可以保证砂井的连续性,避免缩径现象;另外,袋装砂井的孔径较小、砂材料消耗少、工程费用低,施工速度明显加快,是软弱地基施工最好的方法。
当泥沼或软土层厚度大于5m,且路堤填筑高度的土体自重远超过天然地基承载力或地基土体水平位移较大时,袋装砂井具有明显的优势,是软土地基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2.2.2 砂井
是用动力螺旋钻在软土地基上钻成孔眼,提钻后往孔内灌砂,利用荷载作用加速软土中水的排出。
砂井适用于陆上工程,且砂井长度在10m以内的,土质较好,不会出现缩颈、塌孔现象的软弱地基。
2.2.3 塑料排水板法
施工时利用塑料排水板打入土中,作为垂直排水通道。
它的特点是排水畅通,质量轻,强度高,耐久性好。一般在泥炭饱和淤泥地段或土基松软、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此方法。
2.2.4 砂垫层
施工时在软土层顶面铺设排水砂层,以增加排水面,使软土地基在填土荷载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提高其强度,满足稳定性的要求。排水砂层对于基底应力的分布和沉降量的大小无显著的影响,但可加速沉降的发展,缩短固结过程。
当在砂垫层上填筑路基时,路堤填筑速度应合理安排,使加荷的速率与地基承载力增加(排水固结)的速率相适应,以保证地基在路堤填筑过程中不发生破坏。通常可以利用埋设在路堤中线的地面沉降板以及布置在路堤坡脚处的位移边桩进行施工观测,随时掌握地基在路堤填筑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和发展趋势,借以判断地基是否稳定。
2.3 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是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中就地将软粘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软粘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足够强度的地基土。根据上部结构的要求,可对软土地基进行柱状、壁状和块状等不同形式的加固。
深层搅拌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土,搅拌时无振动、无噪音和无污染,对周围原有的建筑物及地下沟管影响很小。深层搅拌法形成的复合地基固结缓慢,软土的固结度小;复合路基的侧向变形小,填土后两个月内侧向位移趋于稳定。该施工法不仅可以提高构筑物的稳定性和减少沉降,还可用于特殊地基条件和有各种制约条件的软土地基。
3 结语
软土地基的处理办法很多,上文只列举了部分,各种办法都有和它相适应的适用范围,具体的工程和地质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从处理要求、处理范围、地基要求、工程进度、现有材料和机械等方面综合考虑,具体分析,力求选用最合适、最经济的施工处治办法。
【参考文献】
[1]蔡建国.水泥搅拌桩在建筑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8).
篇2
一、职业中专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实验课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挖掘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职业中专的学生电工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较有难度,而通过实验课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找出规律,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敏锐性。实验过程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做实验自己找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操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中专实验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虽然职业中专学校的电工基础实验课都已经开设,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基本情况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是很多学校的实验数目没有达到教学要求,或者很少做实验,或者实验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二是实验设备陈旧。学校资金紧张,投入有限,设备更新比较慢,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一些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仍然重视理论学习,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对实验教学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还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觉得通过多媒体教学既方便省事又能展示实验情况,因而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导致学生理论水平高,但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实践能力极差。
三、提升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水平的具体途径
素质教育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电工基础实验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职业中专的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实验课教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武装自己,更新认识,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教师还应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真正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验课上学生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根据学生的学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自行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才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自感现象”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先是闭合开关S,然后接通电路,灯泡正常发光,然后再打开开关S,瞬间灯泡突然发出很强的亮光,最后才熄灭。学生仔细观察后,都能观察到这个不平常的现象,感觉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师此时可发问:“电路断开的瞬间,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知道是电流减弱了,穿过线圈的磁通减小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电磁感应现象进行分析,找到了灯泡不会立即熄灭的原因。最后,教师总结: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做自感现象。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引领,进而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备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内容的准备。实验内容不应是照搬、重复原有的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经常进行创新,引进新实验,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准备好实验用品。仪器、工具等实验用品是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实验用品的准备情况,上课前检查每一组器材,从数量、规格、质量上细致的检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再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备好实验课。教师应按照教材和学生学情制定可行的实验计划,像理论课一样进行备课: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要熟练使用实验设备,熟悉实验流程。
4.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教师在教学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来进行,多做演示实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首先明白理论知识,然后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进行实践,讲练结合,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电池组”时,教师可用手电筒为例进行讲解,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组装,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联系起来,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各有分工,合作学习。教师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写在黑板上,让每一个小组熟悉了解,然后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实验完成后进行总结、分析、讨论。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做好评价和交流,把好实验验收关。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写出实验报告,师生共同交流实验的心得体会,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此外,教师还要精心审核,严格把关,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7.举办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实验竞赛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新颖、实用性强的实验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并给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由此来巩固学生实验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3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信息化时代的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分析了职校《电工基础》教学效率低的现状,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职校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停留于现状。这其中也包括不少电工基础教师,他们对学生采用填鸭式教学法,以个人为中心,完全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则成为欣赏其表演的观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长此以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极为不利。笔者认为《电工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方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1 实施快乐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对广大中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不少学生在初中时数、理、化基础特别差,进入中职后又没有树立学好专业的思想,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面对如此学生,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毫无激情,认为钻研教学法对中职生没有任何价值。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电工基础教师完全无视新课改理念的存在,仍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钳制。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可引进快乐教学法。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而电工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理论分析,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要注重实践教学,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譬如在教学“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的内涵较为深刻,不易理解,很多学生对定律中“阻碍”两字理解肤浅,因此不能灵活运用该定律。对此,我抛弃了传统的理论分析法,运用实验教学法,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思考问题、探索楞次定律的内在意蕴,我则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适时点拨,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热情高涨,并深刻理解了楞次定律。可见实验教学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可发挥出理论式教学难以想象的优势,不但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第二、教学过程须从“唯本”转向“百科”。目前很多教师在电工基础教学中仅是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完全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只会把学生引向死胡同,将严重阻碍其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实践能力对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性人才,对于电子专业尤为如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是注重分析书本知识,“纸上谈兵”,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提高,这和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完全背离的。因此电工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注重把教材中的内容和实践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样就能获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分析“正弦交流电”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时,我用一句话概括了蕴含其中的规律:“感压压在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你在驱赶鸭子时,鸭子总是在大家的前面。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解释,既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电感性电路中”电压要比电流超前,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实施情感幽默教学法
很多教师认为《电工基础》是一门理科性的专业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须把问题阐述清楚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施新课改理念的今天是完全行不通的。当今学生,尤其是中职生对教师的语言都有较高的要求,希望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富有吸引力。因此,广大电工基础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幽默的谈吐、风趣的语言调动自身的情绪,以此感染学生。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从内心佩服教师、信赖教师,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譬如在教学楞次定律时,我运用比喻的手法对该定律进行阐述:在阳光照射的淤泥塘中,当你一脚踩上去,稍微硬一点的地方会阻碍你沉下去,而当你沉下去之后,你想拔出你的双腿,可是泥塘中的淤泥又会阻碍你拔出双腿。通过这种比喻的方式不但能把楞次定律阐述得尤为形象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深刻理解定律的内涵。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充满感情,用丰富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教育学角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须具备一定的情感,才能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令学生从内心接纳教师,从而令其主动探求知识。因此,电工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面带微笑,在课堂上和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蕴含着对他们的希望和期待。其实很多学生就是从教师的期盼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起来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热情,能令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令其更为深刻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长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既可让他们认真探索理论知识,又能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这二者融为一体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把教学活动由最初简单的趣味性转化为充满热情的知识探索。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将会令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极大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只要师生之间真正地形成了一种信任、和谐、愉悦的关系,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3 实施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像、动画、文字融为一体,形象直观,极富动感。运用于电工基础教学中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尤其是处理一些重点及难点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但能把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更能通过极富动态的演示画面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则根据新课改理念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简单直观的知识点我则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而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我则制作flsah、PowerPoint课件,通过动态的画面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还可运用MultiSIM等仿真软件制作相关教学资料,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广大中职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因为不少学生在学习电工基础的过程中就是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从而导致理解问题不够透彻,而多媒体教学完全能弥补这一不足。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势弥补中职生思维上的缺陷,大力开展教学,定能获得良好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广大电工基础教师能根据新课改理念,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以上教学策略,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认识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已具有局限性,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如何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研究与发展的趋势。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如果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应用,可以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已经开展了风电的建设工作,随着世界风能市场开发速度的加快,我国风力发电总量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我国应用风电机组进行风能发电已经涉及到二十多个省、市及自治区,2009年,全国风电并网的运行已达到1767万KW的容量,排名列世界第三名。风能是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很多优势,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风能,已成为现代新能源开发的重点目标。
一、风力发电机的基础设计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一般设置在岩石类的地基处,适合设置在混凝土的垫层之上,通过滑动层进行控制。而在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的设计中,很多时候会忽视大体积混凝土和地基的关系,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约束力,如果忽略地基的约束作用,会产生很多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初步的硬化期,会随水化热的变化,浇筑体产生膨胀,而在大体积混凝土发展的后期又会随浇筑体的温度降低,使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变小[1]。浇筑体和地基之间,受不同膨胀力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温度应力,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发生裂缝。可见,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计算好岩石地基的约束力,适当的解决办法是,混凝土垫层之上要设计滑动层,而滑动层的构造要按照一毡二油或者一毡一油的布置,一毡一油一般在夏季使用效果较好,只有通过这样的设计,才能使地基岩层有效减少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力。风图1
图1:风力发电机的基础示意图
二、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大体积混凝土的运输
风力发电机基础大多设置于海边或者丘陵的地区,都远离内陆和中心城镇。现在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多为商品混凝土,在实际施工中,商品混凝土的运输距离过长,为了有效防止,由于商用混凝土不能及时供应而产生的问题,例如: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冷缝。对大体积混凝土的运输就要进行严格的要求。要求大体积混凝土一定要有足够的供应力,能够满足施工过程中的需要,并且,一定要保证连续施工需要,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运输时间不能少于单位时间限定的1.2倍[2]。
施工部门与监理部门也要控制好运输过程发生的混凝土塌浇与损失,对入模塌落的程度与温度等技术问题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检查。运输前,为了有效避免混凝土发生离析问题,一定要在装料以前,在搅拌运输车内将罐内积水排净,而且,在混凝土运输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将混凝土拌合物内添加水。运输中,一旦发生离析,可以使用外加剂调整,而且搅拌运输车一定要保持快速的搅拌,且搅拌时间不能低于120s。
2、混凝土的浇筑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不能只依靠后期的保温措施,这是不能实现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内外温差,例如: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这是一种可行的温度控制方法。可以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使用掺合料,使水泥在单方面的用量减少,应用冰心进行混凝土的配制,一般混凝土厂都备有深水井,所以,可以使用凉井水进行混凝土的配置,而对于粗细的骨料要使用遮阳棚,做好防晒工作,搅拌站的后台要使用冷却的拌合水对罐车的车身进行混凝土入模前的喷洒措施。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厚度要按照振捣器作用和混凝土和易性进行确定,使整体的浇筑时控制在300~500mm[3]。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整体、分层、连续的浇筑时,要注意间歇的时间,在混凝土初凝以前,完成混凝土次层的浇筑。层与层之间间歇时间不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层与层之间发生冷缝。
混凝土可以使用二次振捣的工艺,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提高混凝土强度,节约水泥用量,使混凝土保证密实度的前提下,还能有效提高防渗性能。
3、风机基础的混凝土施工
风机基础是高耸结构物支撑的基础,一般风机塔筒要高80M,风机塔顶部会安装机舱与轮毂、叶片,所以风机的基础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承载力和抗变形的能力、抗颠覆的能力。可以说,风机基础的质量是实现风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保证正常供电的基础[4]。
风机基础施工的顺序为:施工准前、测量后放线、清理地表、开挖基坑、预埋件、混凝土施工、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基坑回填等。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风机基础与地基间完整和稳固。只有保证了风机基础的强度,才能实现风机设计的承载力[5]。工程组织结构图见图2、图3
图2:风机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组织结构图
图3: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机械配备
为了防止砼的保护层出现裂缝,可以在顶部铺设Φ10@200 钢筋网,在周围进行基础钢筋500mm的保护,将测温管和排水管做好固定的处理,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发生变形。
三、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质量控制措施
1、控制混凝土原材料
应用水化热低矿渣水泥,可以添加掺合物,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选择一些粒径大的粗细骨料,少量用水,使水泥与水用量减少,通过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升降低。
2、应用二次振捣
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大,所以要控制混凝土的表面水分流失,一定要对混凝土表面处理好收水的裂缝,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二次振捣,振动棒抽出无振动眼,使混凝实现自然的闭合[6]。
3、测温工作
大体积混凝体的测温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时刻了解近期气象的变化情况,在风机基础内埋设好测温管,专人负责混凝土测温的工作,通过建筑电子测温的仪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测量。
4、基础环的水平度
做好基础环水平度的安装与检测工作,使用两台水准仪同时开始检测,可以防止仪器误差造成的基础水平度误差。一般混凝土浇筑在基础环下部500mm,可以进行第二次基础环水平度的检测,合格后可以继续施工。当基础浇筑完成后,基础环水平度要求在六点以上的检测水平差值≤2.5 mm为合格。风机基础施工一定要控制好基础环水平度,基础环水平度是基础施工重点内容,会影响到风机塔筒安装的质量。
结束语:
风机机组作为系统工程,对风机基础施工及塔筒制造、控制系统各环节都要做好质量的把握,这些环节中,风机基础质量是最重要的部分,有效控制风机基础的大体积混凝土发生质量问题,才能控制风机基础的质量。虽然影响风机基础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只有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提高施工单位质量意识,才能将风机机组基础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风机基础真正平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桂林.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J].工程质量,2005(1).
[2]江正荣.建筑施工工程师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宫靖远.风电场工程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李雄.桩筏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建材与装饰,2007,8.
篇5
关键词:电工基础;实验教学;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55-02
《电工基础》是电气类、电子类等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然而由于《电工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而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普高年年扩招的大背景下,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和素质能力有一定的下降,对《电工基础》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中等职学校电工实验教学中现状分析
尽管中等职业学校倡导教学改革多年,学校加大了改善和添加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实验教学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传统的思维和模式在电工实验教学中不易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工实验室现状
近些年尽管中职学校实验室得到一些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添制了一些仪器设备,但学生所使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远远落后于社会生产企业实际所需的实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老化和损坏严重,有部分实验因不具备条件成为实验的空架子。实验室规模不够大,有些仪器只有几套,学生要分成5-6人一组轮流做,时间短,实验指导老师也少。有的学校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训教师注重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2.实验教学方法简单、陈旧
电工实验教学,即能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掌握电工实验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实验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在重理论灌输,轻实验实践的普遍想法,实验安排得少,实验内容绝大多数是验证性的。验证定理、定律是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内容不及时更新,综合型设计实验少甚至没有,实验内容不匹配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实验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在实验教学方法上、组织实验教学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数量也不足。有的是理论课教师挂帅,而实验教师倒成了仪器设备保管员。当然也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方案上不愿下工夫,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模仿做,或者是照着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里用相同的方法做相同的实验。对实验不感兴趣的同学,即不看也不动脑,更不去动手做,或是走马观花,测量数据不记录,实验报告抄同学的,另外,实验课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小,致使学生轻视实验教学,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简单也很陈旧,这种“师职不尽,学职不尽”的双重不利因素,很难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上述情况,极大地影响电工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的,与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电工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不相称,与时展对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
二、改革教学模式,优化电工实验教学
1.更新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是为企业培养有文化、具有高技能型人才。熟练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技能,因此,校领导、教师、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电工实验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而学校高层管理人员需转换思想、辨清形势才能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设备使用和经费投入等方面考虑到电工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必须主动争脱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认清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逐步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2.分析学生情况,优化电工内容和手段
普高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综合素质都在下降,而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作为基础,但大部分的中职生在初中时,要应付升学压力,对物理实验课不够重视,这方面基础相对较弱,如在教学中偏重理论分析和解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在电工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强调学习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做出分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优化实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熟悉教材
教材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钻研教材,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作为电工实验教师,既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电工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能力。比如,常用的电压表、电流表或万用表经常发生因使用不当使局部零件烧坏的事故,小型变压器因短路而烧坏等,这就要求实验教师能够修复被损坏的仪器和仪表,才能使每一个实验能准确顺利完成,达到实验的效果。
(2)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改变教师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分离、学生课堂学习与实践操作脱离的做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有必要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取舍,加工创造,而不是单纯地讲教材,实验内容应以“强化基础、导入应用、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大原则。应遵循以夯实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思考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总之,要精选实验项目并确定合适的实验内容,按照社会所需的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
(3)丰富教材,联系实际
《电工基础》教材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实验册上的学生实验内容,都比较集中概念,有的内容抽象、平淡无味,教师必须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对某些问题有所发挥和补充,例如,在做照明电路实验时,先结合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再结合电起火事故的一些事例和图片,说明若不具备应有的安全用电常识,电将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危害和灾难。这样做能使学生对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材观,不断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生的专业需要,把握教材,促使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例如,在做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实验时,可提出如何用万用表诊断电容器是否被击穿,在做日光灯实验时,提出若日光灯的启动器已坏,你如何不利用其他启动器而将日光灯启动起来?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并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电容器的充电放电、交流电的产生、日光灯的短路,电场与磁场等实验中,采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整体情形及动态变化过程,变抽象为形象。
(4)提高教师实验技术水平
电工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实验型人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电工教师是直接指导学生电工实验教学的指导者,要提高电工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际教学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要有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开展定位定向培训和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外出进修,在教学科研中,以互帮互学的方式,综合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
(5)改革实验课的评价方式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
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实验的考评应从实验态度、操作过程与手法、实验结果的报告、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任一方面都不能忽略。因为实验态度的考察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真程度,进而促进他们对实验项目的有效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与手法考察学生动手及创新的能力,实验报告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的评价改变做不做实验一个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现象,形成一种做比看好,能独立地做、创新地做,则是更好的实验氛围,虽然这样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和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可以较大幅度地促进和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在电工基础实验教学中,应随着教学改革发展的进行,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要注意那些意料之外的现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尽量将知识应用型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把握机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实验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文家燕,文海燕,蔡启仲.改革实验教学提升教育质量[J].科教导刊,2011(6)
篇6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结合
我国的职业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多年来一直延续着学科本位的教学体系,重理论、轻技能。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重视技能培养的观念已经确立,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职业教育还有距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基准点,如何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培养出有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我校自经劳动厅批准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以来,在推行“双证书”、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细化岗位培养目标,实行模块化教学
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对比较宽泛,对学生要求的是较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沿袭大学体例,追求大而全、高而新,与实际生产、服务一线操作有比较大的距离。由于培养目标基本不涉及具体职业岗位,学生毕业后虽然可以有较广的从业面,但是岗位目标模糊,很难直接顶岗工作。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走出贪大求全的误区。
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从名称上看,覆盖了涉及机与电的所有领域,且不说加工制造,单是应用,学生在校短短时间也无法了解全面。我们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将机电专业的岗位目标细化为车工、钳工、电工、焊工,适当增加数控车床操作,实行模块教学。打破原来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将职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划分为若干模块,以技能为主线,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融为一体,每个模块都表示一个符合实际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的、易于为企业和受训者所接受的部分。
以钳工模块为例,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和咨询,根据用人单位对钳工这一工种的具体要求,并结合中级钳工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把钳工技术模块又分为“钳工基础知识”和“钳工技能训练”两大模块。其中,“钳工基础知识”模块再细分为“机械制图”、“机械常识”和“钳工工艺”三个小模块,三个小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同时又都是为钳工技能训练这一主题服务;“钳工技能训练”模块又分为划线、锯、锉、錾、钻、攻丝、套丝等小技能模块,按要求分阶段逐一训练。
由于目前尚没有正式出版的合适教材,我们根据各个小模块的具体要求,对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遴选,并将这些内容汇编成册,及时编印出《钳工工艺与技能培训》教材,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行模块化教学,真正做到了基础知识“必需、够用”;技能训练瞄准岗位、瞄准操作。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就业目标选择一个或数个工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由于课程开设贴近鉴定考试又比考试要求系统、宽阔,学生很容易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2.以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替代学历教育课程
有一些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和规范,符合学历教育正常教学的规律,我们将这样课程直接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在学生学习后组织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例如旅游英语专业,将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的《全国导游基础》、《导游业务》、《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河南导游基础》、《旅游案例分析》等五门课程纳入正常教学。由于正常学历教育授课正规,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透彻,导游证考证通过率超过50%,远高于30%的平均通过率。近年来我们开设的类似课程还有很多,如英语等级考试的《实用英语》课、会计资格证的《财务会计学》等课程、计算机操作工的《微机原理》等课程、分析检验工的《分析化学》等课程、啤酒操作工和葡萄酒操作工的《酿酒工艺》等课程、焙烤工的《食品工艺》等课程、造纸工的《造纸工艺》等课程。
在组织这些课程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遵循学历教育的教学规律,相对保持课程的完整与统一,不能以局部代替全体,为考证而教学;一方面也加强技能训练,弥补学科体系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
3.职业知识课程前置,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
实行“2+1”模式,很多学生第三年要离校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虽然有教师巡视辅导,但毕竟不同于正规、系统的教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若按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受到限制,到学生离校时还不能把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学完。那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离校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为了确保专业知识学习,我们调整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在保证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情况下,将专业课教学时间前移,确保大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前学完大部分专业课程。
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合同有一个时间过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离校时间有的先后相差一年,我们设置不同的专业模块,分岗位段组织教学,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保证学生离校时至少能参加一种职业资格考试,拿到一个工种的资格证书。对于基础课程,调整到第五、六学期补上,以满足有升学要求的学生需要。
这样的课程安排,于系统化教学不利,甚至是有些混乱。但在职业教育同时承担就业和升学任务的现实情况下,在学生流动性比较大的情况下,也不失一种有效措施——满足了学生不同的求学需求,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性。合理的安排,应该是将不同需求的学生分开组织教学,但在目前教学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还不能很好做到。
4.改善教学条件,适应结合需求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与单纯学历教育相比,有更高的教学条件要求。几年来,我们在教学条件改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保证了结合的开展。
篇7
通过对这五年来输出机电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变动,并和就业企业多方沟通,总结出就业单位如下几点要求:
(1)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上进好学、知恩图报,忠诚企业,勤奋敬业等。
(2)必须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
(3)必须具备本专业的基本能力:能识读机械图、能用计算机绘制简单的机械图,能从事简单机械零件加工,掌握钳工、车工、铣工、电工等基本技能。
而我们的学生,也有中职生普遍的特点,尤其是年龄小,又是刚接触专业的机械行业,难度在第一学期最大。①学习方面:基础知识差,学习能力弱,不喜欢读书,但实训过程中比较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②在心理方面:好交往、乐操作、重情谊。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自信、少责任、欠意志,以及进入职业院校后,因学习方法改变,自己支配时间增多,不知如何管理、控制自我;因学习目标改变,不知道何为积极主动学习,何为自觉和自主学习等。
我们以企业要求为本位,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结合现有设备进行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为适应企业的要求,我们加大实训的力度,并制订实训室严格的管理制度:
(1)实训基地教学的运行管理。首先是实训教学文件的充实完善和制定。在完善相关实训和设备及教学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宣传和落实、严格检查、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各项制度流程上墙、设备登记造册、上账、实验教学记录完整、设备维护报损手续完备。(2)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订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规定使用大型、贵重和电动机械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
在所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们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环节了,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为三年制中专生,在校时间为两年,分四个学期:
第一学期,由专业课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机械专业重中之重的课程为《机械基础》、《机械制图》以及学生熟练的识图、读图能力。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车工实训,实训由简到难,分阶段分项目进行练习。阶段性项目练习以工件为载体,真材实料进行,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要求,安全第一,操作第二;严格遵守工具使用要求,爱护工具;严格按要求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随时用量具进行测量,逐个检查达到精度和公差要求,并注意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所作单个工件计分,计入期末成绩当中。
第二学期,开设AutoCAD课程,加强学生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并在学期末考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中级绘图员”证书。本学期实训科目增至三门,车工、钳工和数控。实训比例侧重于车工和钳工,以此作为数控实训的最有利的基础。车工和钳工实训课同时进行,学生分成两组,轮流交换进行车工钳工的实训,以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都能动起来,教师也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崇,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并通过实训内容的转换使实训课减少乏味。车工实训侧重于成品工件的加工,在加工中进行项目练习,随着实训难度的增加,逐渐加强学生熟练操作能力、精确操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的训练。钳工则侧重于安全操作和基本功的练习:划线、锯、锉、钻、錾等,方法是真材实料直接按要求加工简单美观的工件,严格进行测量,培养学生要有耐心进行钳工工件的加工。让学生记住一句机械行业的话“紧车工,慢钳工,不紧不慢是电工”。数控则学习数控编程,在普车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工件和简单工序的加工。数控实训要求一人一师,至多两人一师,分组操作和观摩。学生所有单个工件计分,计入期末成绩当中。
第三学期,实训科目仍然为三门,车工、钳工进入实质性考证练习阶段,加大了训练的难度和广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准确熟练操作能力。钳工同时加上铣车操作练习,作为选修课程,部分学生能熟练进行操作。学期末进行中级车工和中级钳工考证考试工作。数控进一步加深操作难度和学生熟练操作能力,经过两个学期的数控实训,学生已经在普车的基础上准确快速的入门,为第四学期考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车工钳工进行实际操作,接当地企业一些实际的加工任务进行熟练程度、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训练,学习刨车及焊工等相关机械操作。本学期侧重于数控技能操作,数控实训比重加大,数控工件难度加大,并在学期末考取中级数控证书。学生所有单个工件计分,计入期末成绩当中。因师资投入力度大,实训课程多,学生考证通过率为98%以上。
篇8
一、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的基本思路
1.数控维修实训设计的指导思想
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应该以“必须够用”为指导原则,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与实训课有机融合在一起,着重于提高数控维修实践操作能力,体现技工院校实践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
2.数控维修实训的总体方案设计
数控设备的型号繁多,数控机床结构和数控系统存在多样性。技工院校学生由于学校起点比较低、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数控维修技术存在不小的困难。想要有效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质量,就要结合技工教育特点,着重于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掌握数控维修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数控维修实训教学总体方案可以设计为“三个层面训练”与“六个模块结构”。其中,三个层面训练指的是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六个模块结构包括电工操作模块、电气故障诊断与维护模块、钳工操作模块、电力拖动控制模块、卧式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和数控维修高级工考核鉴定模块。
二、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设计
笔者所在学院作为在江西省名列前茅的技工院校,数控专业是学院拳头专业,现拥有两个专业数控车间,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三个层面训练以及六大模块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学院设计开发出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每个模块之间留下端口,以便满足不同模块实训操作的需要。这套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具有生产型机床功能,学生通过操作本套数控维修实训系统平台,能够完成数控机床的拆装、数控机床结构与性能分析、数控机床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功能。
三、提高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质量的对策
1.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训教学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课程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求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都应该围绕培养数控技术专业人员为教学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要求制定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和实训教学内容,以满足技工院校培养企业生产管理人才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的数控维修实训课程标准应该贯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使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贯彻执行于实训日常教学活动中。
2.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数控维修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培养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因此,实训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仅要贴近生产管理一线,还要紧跟社会发展。在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必须根据技工教育规律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按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打破传统将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分隔式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数控维修实训教学分成六大模块,即电工操作模块、电气故障诊断与维护模块、钳工操作模块、电力拖动控制模块、卧式铣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模块和数控维修高级工考核鉴定模块,将专业知识分解到各个模块实训教学中,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安排模块教学活动。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新模式
篇9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技术人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采用比较多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学术性强,理论性课程比例较重,实质的职业技术内容(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不足,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灵活性较差。二十一世纪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多证书”的教学思路和“以能力为本”新的高职课程观,因此对五年制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1.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面向制造业,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专业生产的相关管理,取得维修电工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能更快地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在于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1)掌握相关电气基础知识,具备识读一般电气图样的能力;
(2)熟练掌握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具备触电急救及电气(线路、设备)故障应急处理的能力;
(3)掌握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和检测常用电气材料与元件质量的能力;
(4)掌握企业常用电机的相关知识,具备选用电机的能力;
(5)掌握电气测量及常用仪表仪器的相关知识,具备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及选择测量方法的能力;
(6)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的一般知识,具备按图制作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
(7)掌握电气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的一般工艺知识,具备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的能力;
(8)掌握维修电工中、高级或无线电装接工高级操作技能,通过考核取得一个工种的高级工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9)了解电气控制的前沿技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10)了解相关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
(11)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创新的意识;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13)具有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4)具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类企业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操作,低压电气维修,电子产品的装调等工作;也可从事电类产品生产一线的相关管理、班组长等工作;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从事电类产品的工艺设计及营销、用户服务等工作。
二、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
在高职教育中,如果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是一句空话。新型课程构架应打破原来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特点,重新规划,整合课程。就课程类别上讲,应分类为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等。公共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和选修课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应控制在0.4∶0.5∶0.1,甚至可以达0.3∶0.6∶0.1,以强化实践环节。
1. 公共文化类课程设置
首先高职公共文化类课程应体现功能化特点,要以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过去以加大文化课比重来“夯实基础”的做法,使文化课为职业能力服务。文化课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既要“必需”又要“够用”。因此电工电子专业的公共文化类课程应包括德育类的职业生活与政治经济、职业生活与哲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学、马列、哲学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基础理论、体育与健康等,在内容上应进行精简,并辅以讲座、报告、调研等方法完成教学要求。
2. 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类课程设置
专业课应体现复合化、实用化的特点,在原来的课程构架内,按照凝练主线、有机复合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电工电子专业,专业核心教学把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工工具、材料、元器件的选用与检测技术、电工仪表与测量技术整合为电工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工工艺与操作实训;把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仪表与测量技术、电子元件的选用与检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并安排电子装置工艺与操作训练;把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基础、电力拖动技术整合为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并安排直流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和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控制与调速技术训练;安排传感器与PLC应用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把电器设备维修技术基础、钳工技术、典型机床电器维修、典型电子产品维修技术整合为电气设备故障处理与维修技术并安排1∶3的技术训练;安排企业供电系统与安全用电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专业中级、高级技能训练;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实训课程等。
3. 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自主决定选修课的课目与教学要求,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选修课的成绩评定以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主。
(a)人文素养类
中国历史概论、中国地理概论、新闻采访、中国革命史概论、中国名著欣赏、外国名著欣赏、创新与创业、职业生涯、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音乐欣赏、礼仪规范教程、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口语交际、书法、环境保护、心理健康教育。
(b)知识拓展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概论、电机调速系统、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子CAD软件应用、计算机工业控制、数控技术基础、现代物流技术、企业管理与营销、管理心理学、多媒体与图形处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
(c)操作技能类
计算机中级应用教程、印制电路板制作技术、电动机维修技术、电冰箱维修技术、电视机维修技术、小家电维修技术、照明电路的敷设安装技术。
(d)健身强体类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少林武术、太极拳、健美操、体育舞蹈、跳绳、踢毽子、健美训练、形体训练、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
三、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内容调整
课程构架确定后,课程内容的筛选、确定是保证新课程体系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课程内容的确立应具有以下特性:
1. 针对性。即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是否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是教改成败的关键,严格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筛选是提高针对性的关键。应使学生学所用,所用即所学。
2. 实用性。即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按照生产实际需求流程、情景及职业特点进行整合。体现职业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体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互动和密切联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缩短适应期,提高适应能力。
3. 时代性。即课程内容要紧跟职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要体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力。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包含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更多地融入现代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内容不能再几十年一贯制,而应不断调整更新。
篇10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激光加工技术专业 教材修订
中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是满足新兴加工技术发展需要而派生的新专业,属于机械加工类(激光精加工方向)。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加工技术以独特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无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五年前,在高校激光专家、激光企业行业精英的指导下,笔者有幸参与了来自全国中职院校的部分一线老师组织的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教材的开发,相继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激光原理》、《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加工工艺》等三本核心教材。同时,还开发了集机械、电工电子、设备控制于一体的八本专业教材,基本满足了全国两百多所开设本专业的教学所需。随着教学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专业教材的修订应是眼下工作的重点。下面,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同仁们分享。
一、教材的修订要有针对性
中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在全国起步只有短短五年时间,很显然,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甚至略显稚嫩。尽管第一版共11本教材已经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但是还没有完全被教学实践所检验,加上不断发展的新激光技术,教材的修订显得尤为重要。一些教材是盲目地四处抄袭,全然不顾专业的特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这样,编写的教材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应付检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参编人员受到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全面与系统地掌握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知识,不能驾驭整个知识体系,生搬硬套原有的、陈旧的知识;二是往往受到传统教材模式的影响,不能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不能把最新职教理念融入到教材编写的环节里。编者应提高自我修养和水平,汲取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涉及的丰富的营养,有针对性地挖掘新素材,修订原版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教材应以“会用、够用和实用”为原则
修订的教材应体现“会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厘清知识点,把握好知识关联度,由浅入深,把握分寸,不易过分繁冗;需强化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弱化复杂知识的无谓阐述,简单明了,喜闻乐见,通俗易懂。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激光原理》一书中所涉及的几何光学基础、激光产生的原理、光学谐振腔、激光基本技术、典型激光器和激光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等六大体系,显然,实用性不强,必须从知识形式、体系和内容上做较大修订。为此,一是把《激光原理》改成《激光基础》,二是优化原有六个知识体系,变为光学初步、激光器的光学元件、激光概述、光学谐振腔与典型激光器、激光的基本技术等五个体系,并从内容上做较大程度的变动,最大限度地让“会用、够用和实用”落到实处。
三、教材应以培养知识、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强调内涵质量发展阶段,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要求,人才的培养通过教材这一载体体现出来,不失为一个主要捷径。不仅表现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等方面,还表现在专业知识的摄取、技术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上,教材的修订依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企业行业和学校深度参与。
《激光加工设备》里涉及很多种类的激光器,其中半导体激光器、CO■激光器两种最具代表性,广泛运用于常规教学实习和实训中。教材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这是提升学生知识内涵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凸显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原有教材设定的包括激光打标、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内雕等35个实习、实训项目,通过不断地调整改良,修订后变成了28个任务,设计任务目标,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两年内逐一完成,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在技术技能的不断提高中得到进一步消化和巩固。
四、教材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目前,中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包括机械、电工电子和激光加工,三位一体,形成了模块式、有梯次的理论体系。为了让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激光加工这一特色鲜明的新技术,教材的修订要涉及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理实一体化教学。以与专业系列教材同步配套的《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上、下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例,按三年制“2+1”模式制订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进行“钳工训练”,三周完成,之后组织参加工具钳工中级工技能鉴定;第二学期是为期四周的“电力拖动训练”专题,完成任务后组织电工中级工技能鉴定;第三、第四学期,均安排为期八周的激光加工、工艺和激光器装调等专题实训,任务完成后,进行激光器装调中级工技能鉴定。教学实践表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中的又一个亮点,对此,修订的教材必须涉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一是教材的修订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广泛参与,他们最知道学生毕业后做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二是教材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具体内容,不能有名无实;三是教材要体现学生作品、产品和商品这一“三品”递进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用激光器加工各类商品的过程中,做准职业人。
- 上一篇:兽医的基础知识
- 下一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