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护理常规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皮肤护理常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皮肤护理常规

篇1

关键词:新生儿 皮肤损伤 干预措施 预见性护理 护理质量 护患纠纷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17-02

新生儿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3部分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表皮的角质层很薄,只由2-3列角化细胞组成,细胞间连结松弛,容易脱落,形成生理性脱屑[1]。表皮和真皮间靠近弹力纤维连接,新生儿皮肤纤维形成少,表皮、真皮间连接欠紧密,皮肤游动大,在摩擦和牵拉作用下发生部分或全部剥脱[2],由于这些组织结构特点,使新生儿皮肤防护功能比成人差,容易损伤,微生物很容易侵入,成为全身感染的门户[1]。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皮肤受损也是引起护理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发生皮肤损伤的常见原因、主要环节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而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有效减少皮肤损伤发生率,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入选者住院时间大于72小时,入院时体表皮肤完整。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658例住院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41例,女817例;入院时日龄1-25天,平均(3.5±1.76)天;体质量1830-4120g,平均(2730±240)g;住院天数3-67天,平均住院天数(7.2±1.46)天。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864例住院新生儿作观察组,其中男958名,女906名;入院时日龄1-28天,平均(3.2±1.80)天;体质量1910-4060g,平均(2660±255)g;住院天数3-48天,平均住院天数(6.9±1.73)天;疾病种类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新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咽下综合征等,新生儿皮肤感染的患儿不做为研究对象。二组新生儿的性别、日龄、体质量、住院时间及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皮肤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有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与环节进行有效的干预。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①召集所有参与护理的人员,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环节进行讨论与分析。②针对发生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将各环节的干预措施串连,制定流程。③干预流程切实可行,并征得护理人员的认可。④流程制定后,对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⑤护士长合理排班,保证人力、物力,以利干预措施有效落实。如我科制定的“胶布粘贴所致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如下:选择3M透气敷贴或胶布贴胶布前对粘贴部位进行仔细评估,确认无皮肤炎症或损伤去除胶布前先湿润胶布,揭胶布时动作轻柔每天更换眼罩与心电极片,毎班更换血氧探头部位,留置胃管与普通留置针使用时间不超过72小时严格交接班,落实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定期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整改措施,调整护理干预流程”。

1.2.2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新生儿胶布粘贴伤、尿布皮炎、穿刺部位瘀血、医疗物品接触部位压伤、面部指甲划伤、高危药物外渗伤、烫伤等七项指标。将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构成比,以及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例数进行比较与分析。

1.2.3 数据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与构成比比较[n(%)]

2.2 对照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观察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因皮肤损伤所致护理投诉比较

3 讨论

3.1 新生儿皮肤是机体重要保护器官的屏障。它比较脆弱,并且经历了从母体子宫内羊水到出生后暴露于外界空气的剧烈环境变化,所以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其他系统疾病[3]。

3.2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护士有目标的、有预见性的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科学工作方法,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尽可能消除发生皮肤损伤的隐患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我科在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结合我科实际情况,使得流程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使本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3.3 表1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各类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本科制定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共7个,根据不同的原因,从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管理。从表1可以看出,杜绝了面部指甲划伤,是因该流程中有“入院时仔细检查患儿指甲,根据需要进行修剪”的环节;胶布粘贴伤与穿刺部位皮肤瘀血发生率下降幅度较显著,提示该两类损伤与护理人员的操作关系较明显,可控制性较强;对照组胶布粘贴伤发生率排第一位,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观察组以尿布皮炎发生率排第一位,说明尿布皮炎的发生与患儿个体体质有关,可控制性相对较弱;两组均未出现烫伤,说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烫伤的防范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但护理管理者不应掉以轻心,仍需加强防范新生儿烫伤的培训与管理。

3.5 表2可以看出,两组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有所下降,说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后,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0

篇2

【关键词】剖宫产新生儿;一对一服务;新生儿健康

随着我国护理模式自功能制护理转向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分床管理病人,真正践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院自2009年8月在产后病房对剖宫产产妇及其新生儿实行一对一护理服务,适应产妇及家属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体现责任制整体护理。本文重点总结一对一护理服务对剖宫产新生儿健康的有效促进,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排除产妇合并贫血、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及其它高危因素,自愿选择一对一护理服务、剖宫产新生儿40例为研究组,实行常规护理的40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出生孕周、Apgar评分、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组固定2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实行24小时不间断、一对一护理服务,负责至出院(两人白班、夜班轮替)。提供新生儿喂养、洗澡、抚触、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观察生理性黄疸、测量体重等全面护理。对照组给予剖宫产新生儿常规护理,即每位护士分管8-10位新生儿。追踪观察两组新生儿至出生一个月。

1.3一对一护理服务具体内容

1.3.1哺乳产妇剖宫产术后返回病房,护士即帮助补做母婴皮肤接触。首先帮产妇洗净双,新生儿取合适吸吮母乳。待产妇生命体征稳定后,护理人员结合发放的《母婴护理常识告知书》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开奶的重要性、按需哺乳的重要意义、哺乳的技巧,让其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取得积极配合,并逐渐掌握哺乳的技巧。避免产妇因刀口疼痛不适、无奶等理由拒绝新生儿吸吮。至多间隔3小时哺乳一次,每次吸吮时间达20-30分钟。每日记录新生儿大小便次数。

1.3.2脐部护理观察出生时脐带情况,有无结扎线松脱、脐带水肿、出血等。发现有渗血、结扎线松脱等现象及时重新消毒、结扎处理。每日用0.55%碘伏消毒液擦拭脐带残端及其窝轮部位,及时更换尿布,防止脐部感染。

1.3.3游泳、沐浴自出生后第二日始游泳1次/日,15-20min/次。喂奶后30min进行,脐部贴上防水脐贴以防感染。水温、室温复合新生儿游泳要求,新生儿颈部套上专用游泳圈,做好安全防护。每次游泳后进行沐浴。护士帮助新生儿俯卧位沐浴[1],每次5min,沐浴后称体重并记录。

1.3.4抚触调节室温25℃,适当播放轻音乐。护士剪短指甲,洗净双手,双手涂抹润肤油,按标准婴儿抚触手法进行抚触,每次15-20min,每日进行两次。新生儿过度哭闹时暂停。

1.3.5皮肤护理护理人员每日晨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新生儿眼睛、颜面部以及耳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皮肤有无皮疹、脓疱疮以及皮肤粘膜黄染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一对一护理服务,为产妇、新生儿提供了全方位的护理与健康宣教。母乳喂养指导、示范、讲解具体,并反复强化,增加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早开奶、每日吸吮次数多,使乳腺管及时畅通;同时,吸吮对的刺激可反射性地促进泌乳[2],从而大大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对照组进行早吸吮后,由于种种原因,责任护士未能全面教会母亲哺喂技巧,并且产妇惧怕刀口疼痛,在护士不能连续帮助的情况下,放弃了纯母乳喂养,导致泌乳晚、乳量少且有乳汁瘀积现象。

3.2生后早开奶、按需哺乳、乳量充足,可减轻或避免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2]。及时、早期地给予有效抚触,有助于增加新生儿体重[3]。研究证明,游泳、抚触均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促进胃泌素、胰岛素分泌和肠蠕动,从而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有利于营养的吸收[4]。同时,游泳、沐浴运动量大,是体力消耗的过程。研究组新生儿母乳喂养充足,每日进行游泳、洗澡、抚触,所以新生儿对母乳需求增加、吸吮次数多,有利于保持体重正常或增加,发生异常体质量下降情况极少。

3.3新生儿母乳摄入充足,促使胎粪排出,小便次数多,胆红素代谢正常。所以,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快,因喂养不当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极少发生。对照组母乳摄入不足,未完全做到每日游泳、抚触,胎粪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自肠道吸收,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黄疸加重,并且消退减慢,严重时发生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3.4每日进行皮肤清洁、消毒脐周、勤换尿布,及时观察有无皮疹和脓疱疮的发生。新生儿所用的衣物、尿布、包被每日放在日光下曝晒。以上措施有效避免了因细菌感染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皮疹、脓疱疮。保持脐部干燥,周围无红肿、渗液,促使脐带在7-10日脱落,无脐炎发生。

综上所述,一对一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丰富了护理服务的内涵。有效实施健康宣教,全方位护理服务,不仅解决了部分家庭的照护困难,加强了社会支持,更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促进新生儿身体安全、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琼,黄红玉.3种沐浴对新生儿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1.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115.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该病是由特殊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 上皮起皱伴大片表皮脱落, 黏膜常受累, 可伴有发热[1]。本病起病急, 可合并败血症, 重症可危及生命。现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诊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3例患儿病史分别为:①男, 生后2 d, 因“发热伴全身广泛红斑1 d”入院, 入院2 ~3 d出现全身广泛松弛性水疱伴有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如烫伤样。②男, 生后8 d, 因“发热伴全身散在疱疹2 d”入院, 入院第2天疱疹渐增大并增多, 上皮起皱部分破溃伴有表皮脱落。③女, 生后1 d, 因“双下肢皮肤破溃1 d”入院, 入院查体见患儿双下肢小腿以及足面广泛皮肤起皱伴有上皮脱落如烫伤样改变。

1. 2 实验室检查 3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109/L, 中性分类均>75%, C反应蛋白>8 mg/L。肝、肾功能正常, 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例。其余2例阴性。

1. 3 诊断标准 根据出生后1~5周发病, 皮肤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其上皮起皱伴有大片表皮脱落及血常规检查等即可确诊。

1. 4 治疗方法 患儿均选用三代头孢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炎, 血培养阳性根据药敏更换抗生素。同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 连用2 d。维持水电解质稳定, 保证营养供给。

1. 5 临床护理方法 患儿入住新生儿隔离病房, 置于暖箱中, 进行保护性隔离, 箱内垫褥均高压消毒, 褥面上铺议程无菌纱布, 注意将纱布铺放平整, 不要有褶皱, 更换2次/d, 污染后及时更换, 箱温维持在30~32℃, 湿度55%~65%, 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d, 并使用消毒液擦拭保暖箱的内外表面, 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洗手、戴灭菌口罩,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患儿清水沐浴1次/d, 碘伏擦洗2次/d, 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 不能推拉, 脱落表皮不能强行撕拉。破损处涂以莫匹罗欣软膏, 每6~8小时1次, 根据患儿受损皮肤位置和面积灵活翻身, 避免受损皮肤长期受压。给予患儿按需哺乳, 给予足够的营养, 及时更换尿布, 清洗肛周皮肤, 避免患儿剧烈哭闹和烦躁,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 结果

经过以上治疗和护理, 2例发热患儿于入院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 3例患儿均于入院后5~6 d红斑开始消退, 破溃面开始结痂, 3例患儿均痊愈出院, 无皮肤瘢痕, 住院时间最长12 d, 最短8 d。

3 讨论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新生儿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 是由噬菌体Ⅱ组金葡菌释放的表皮松解毒素引起。经血行作用于表皮, 引起表皮脱落, 遗留鲜红色糜烂面, 状似烫伤, 表皮松解毒素不产生抗体, 由肾脏排泄, 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 对毒素排泄缓慢, 更易发病[2]。临床上首次对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进行报道是在1878年, 报道中描述该疾病的发病群体多数为新生儿和婴幼儿, 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等临床特点, 临床症状表现为广泛性的烧伤样刺痛感和疼痛性红斑, 红斑在轻微摩擦下即可发生破溃, 导致患儿皮肤表皮剥离, 在剥离的区域内形成溃疡或水泡, 外观与烧伤极其相似, 疼痛感十分强烈。临床对该疾病进行长时间的病理学研究发现, 患儿疼痛性红斑发生破溃的病变实质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Ⅱ组71型或55/71型、3B/71型释放表皮剥脱素所引起的表皮松解和坏死, 患儿发病后及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 可获得显著治疗效果。

现阶段临床诊断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以典型临床表现或细菌培养为依据, 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新生儿脓疱疮:皮疹以脓疱为主, 无大片表皮脱落, 尼氏征阳性。②先天性大疱表皮松解症:皮肤在受到轻微摩擦或碰撞后出现水疱及血疱好发于肢端及四肢关节伸侧, 严重者可累及机体任何部位。皮损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或粟丘疹, 肢端反复发作的皮损可使指趾甲脱落, 确诊需要做皮肤活检。由于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的病情变化与病毒感染存在密切关系, 因此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抗炎为主, 抗生素类药物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 一般选用对金葡菌敏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于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用万古霉素。同时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可结合抗原中和毒素, 并可封闭抗体效应细胞Fc受体与C3b、C4b结合, 抑制炎症反应[3]。另外正确的护理方法, 特别是局部皮肤护理的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组病例选用碘伏擦浴, 具有杀菌、止痒和收敛作用, 另外, 足碘与表面活性剂体系所生成的络合物溶液, 能氧化病原体胞浆蛋白的活性基因, 并与蛋白质结合使之发生变性。对金葡菌起快速杀灭作用[4]。

本组病例经积极的抗感染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及合理有效的护理, 均痊愈, 疗程8~12 d, 无任何并发症出现。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 叶红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868.

[2] 吴朝波.新生儿剥脱性皮炎16例临床分析.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4(3):17-18.

[3] 张为, 叶东桂, 朱希聪.静脉丙种球蛋白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7例中的应用.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8):869.

篇4

【摘要】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若得不到及时的护理,很容易发生新生儿死亡,本文着重强调对复苏后的窒息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喂养、体温调节等环节的重点观察及护理,通过阿氏评分了解病情,提高新生儿素质,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1min,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呼吸不完善者或无心跳、无呼吸的缺氧状态,临床上统称为新生儿窒息。窒息的新生儿必须由医生、护士、助产士紧密配合,争分夺秒进行抢救,抢救复苏后的观察及护理极为重要。现笔者将多年来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观察与护理

1.1 一般观察与护理:将患儿列为护理重点,保持病室整洁、安静,调节好病室的温度、湿度。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皮肤色泽、大小便、末梢循环等情况。

1.2 保持呼吸道通畅:此项极为重要,应随时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净,确保呼吸道畅通,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引起窒息。

1.3 给氧:鼻导管给氧1~1.5L/min,吸氧过程中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呼吸困难改善,面色及肤色转红润就应停氧,需长期或低流量吸氧的患儿,应采取间断给氧,防止发生氧中毒及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失眠。

1.4 调节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易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体温过低,可能使新生儿发生心肌功能低下,呼吸、循环功能受阻,并发硬肿症,甚至死亡。体温过高引起发热、脱水。所以应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维持在36~37℃。当体温过低时,可通过增加包被、热水袋等方法复温,但效果均不是很好,窒息新生儿复苏后最好的复温方法是将新生儿,放于母亲腹部,让母亲环抱患儿,盖上厚被。半小时内体温大多能恢复正常,此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

1.5 喂养:对窒息轻、经抢救后一般情况良好者,一旦有吸吮及吞咽能力,可直接吸吮母乳;吸吮能力缺乏者,可鼻饲保证营养的供应;重度窒息者,应视病情延迟喂奶,给静脉营养。

1.6 评分:对于过度不良的新生儿,呼吸评分有助于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和估计预后。如患儿复苏后仍有呼吸抑制情况,应作5min、10min的阿氏评分,以更好的做好窒息后新生儿的处理。

2 预防并发症

2.1 预防感染:新生儿抵抗力低下,尤其是窒息儿易发生感染。新生儿所处的环境必须定时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守无菌操作规程。实行保护性隔离。加强皮肤护理,随时观察眼及口腔黏膜有无异常,一旦发现感染,及时用药。

2.2 防止肺炎:应经常更换,以助肺部循环,定时给予必要的物理刺激,使其啼哭,以利肺部扩张。对插管者常规用抗生素,以防肺炎。

2.3 防止颅内出血: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表情,有无呕吐、尖叫,并常规肌注维生素K1,每日1次,每次5~10mg,以防因窒息缺氧而引起缺氧性脑出血。

2.4 给予正确的出院指导:如出院后新生儿的喂养、病情观察、预防接种等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导。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32-02

红斑是出现在健康新生儿中的一种未知病原学的普遍例子,一般于新生儿出生时或2-3天后,臀、背、肩、四肢等,受压部位的皮肤上出现鲜红色的红斑样皮疹,大小不等,数目可多可少或融合成片,有些红斑中央有一小块白色或淡黄色的风团,高出表面,有时散布一些疮疹,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且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须治疗,但对皮疹较重,分布广泛者,适当对症治疗,有利于解除家长紧张心理状态。

新生儿红斑,为新生儿常见疾病,约有30―70%1新生儿可发生此病,[1]是一种原因不明,发生在出生后2W内。以红斑、丘疹和脓疱为特征的短暂性的皮肤病。现对50例新生儿红斑用葡萄糖酸氯已定治疗与炉甘石洗剂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0例,均是母婴同室,胎龄在37-42周,体重在2000-4000g,其中男30例,女20例。均在7天内发病,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最早发生在出生时,大多数在2天内发病,除手、脚掌外,全身弥漫性红斑,大小不等。个别的出现有红晕1-2cm的淡黄色或白色丘疹,摸之皮肤稍增厚,好发于背部、臀部。其中31例出现轻度红斑,19例重型红斑中13例出现疱疹,6例出现小脓疱疮,50例患儿均与性别无关。

1.2 治疗方法

室温26-28℃,水温38-40℃ 每日给新生儿常规沐浴,游泳后,用干毛巾擦干全身,1组25例,用葡萄糖酸氯已定涂搽于患部,另一组25例,用前先把炉石甘洗剂摇匀,用消毒棉签蘸炉石甘洗剂涂搽患部,等自然晾干,才穿上衣服,冬季注意保暖。

1.3 结果

50例患儿在用药后,皮疹均逐渐消退,用炉甘石洗剂皮疹消退的最快,一般2~3天均消退,葡萄糖酸氯已定4~5天才消退,特别是有脓疱的红斑用炉甘石洗剂明显优于葡萄糖酸氯已定治疗。

2.讨论

目前对新生儿红斑的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新生儿经乳汁并通过胃肠道吸收了某些致敏源,或来自母体的内分泌激素而致新生儿过敏反应;二是新生儿皮肤娇嫩,皮下血管丰富,角质层发育不完善,这样,当胎儿从母体娩出,从羊水浸泡中来到干燥的环境,同时受到空气、衣服和洗涤用品的刺激,皮肤就有可能出现红斑。新生儿红斑是一种良性的新生儿期的生理现象。红斑是出现在健康新生儿中的一种未知病原学的普遍例子,一般于新生儿出生时或2-3天后,臀、背、肩、四肢等,受压部位的皮肤上出现鲜红色的红斑样皮疹,大小不等,数目可多可少或融合成片,有些红斑中央有一小块白色或淡黄色的风团,高出表面,有时散布一些疮疹,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且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须治疗,但对皮疹较重,分布广泛者,适当对症治疗,有利于解除家长紧张心理状态。但如果护理不当,可继发新生儿脓疱疹,至新生儿败血症。因此,研究其该病甚至是继发性皮肤感染的防治具有深远意义。氯己定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防腐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炉甘石洗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皮肤疾病,如丘疹、亚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及带状疱疹、脓疱疮的治疗,但炉甘石洗剂只具有止痒、轻度收敛、保护皮肤的作用,也有较弱的防腐作用。对新生儿皮肤刺激性小,不会损伤皮肤。

从对比结果来看,炉甘石洗剂治疗新生儿红斑优与葡萄糖酸氯已定,缺点是冬天,擦炉甘石洗剂干得慢,必须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新生儿红斑为新生儿的皮肤疾病,发生率60-70%该病虽然可自愈,但需要7-10天,甚至有脓疱疮发生 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应早预防早治疗,重视新生儿的皮肤护理,预防和减少红斑的发生。病室应经常通风和消毒,每天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新生儿用品应以柔软、清洁、刺激性小为好,衣物清洗时一定要将化学洗涤剂冲洗干净,洗澡时宜用中性洗浴用品,不是必要时清水洗就可以了。患儿父母要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主要检查给孩子穿的和包的衣物要柔软、清洁、舒适和刺激性小。要适当调整,注意包被是否过多,过紧,如果包被过多,可引起新生儿皮肤血管扩张,易促进红斑的发生与发展,定时更换,避免一侧皮肤长期受压以免影响新生儿体表散热促进红斑的生成。千万不要给婴儿随便涂搽药物或其它东西,因皮肤血管丰富,吸收和透过性强,处理不当会引起接触性皮炎。因此,加倍对新生儿的护理,是预防新生儿红斑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4.15.

篇6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2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155-01

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后1分钟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环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的抢救和全面细致的护理,对于挽救患儿生命,缩短和减轻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

从2007年到2009年我科共收治新生儿窒息患儿32例,其中女婴18例,男婴14例,年龄均为出生1周内新生儿。29例抢救成功,成功率90.6%。3例死亡,其中一例因吸入过多,致吸入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心脏衰竭,抢救无效死亡,2例由于脑缺氧时间较长,疑有脑损伤,家长放弃治疗。

2.抢救

2.1 实施准确有效的心肺复苏。实施迅速有效的现代化技术是抢救的关键,由于窒息新生儿非生命器官血流量明显减少,致各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所以必须做有效的心肺复苏,而复苏关键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改善缺氧症状,首先进行呼吸道处理,即刻清除口、鼻腔、气管分泌物。对重度窒息儿作气管插管,采用0.45%氯化纳气道内灌洗吸引,反复抽吸,直至吸出液澄清。再采用人工辅助呼吸,通常选用面罩给氧,浓度40%。若经过清理呼吸道仍无呼吸者,给予复苏囊和气管或呼吸机正压给氧,若心率100次/分或婴儿恢复自主呼吸为止。如果采取以上措施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应该用药物复苏,常用1/1000肾上腺素0.1~0.3ml/kg静注或气管内滴注,从而改善缺氧状态,改善血液循环。

2.2 对窒息新生儿放置胃管并彻底洗胃。窒息新生儿与不同程度误吸有关,误吸后使胃内容物反流而窒息,另外吸入羊水、胎粪因机械性刺激导致反流而呕吐、腹泻发生率增高,通过及时洗胃,可减少腹泻和呕吐的次数,防止再窒息。洗胃后也可经胃管注入甲氰咪呱,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在临床上效果显著。其次,凡应用复苏囊和面罩正压通气时间超2分钟均需留置胃管,避免胃肠胀气,阻碍呼吸。

2.3 采取静脉给药,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双通路。在保证血溶量,扩容的基础上,纠正酸中毒,若血气pH

3.护理

3.1 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对危重患儿的抢救有重要意义。密切注视患儿心、肺、脑、肾末梢的循环状态,胃肠症状,液体入量,尿量等。

3.2 给氧时防止患儿体热丧失和呼吸道粘膜干燥,应加温、湿化。同时观察皮肤颜色及缺氧程度是否改善,并监测血氧分压,PO2≥6.7kPa,pH≥7.3时即可停止吸氧。

3.3 加强保暖,注意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有条件应置患儿于暖箱或新生儿辐射台,暖箱温度或室温应保持在适中环境温度(足月正常新生儿适中温度32~34度,早产儿达到35度),湿度保持在55%~65%,并且要随时监测体温、环境温度、暖箱温度、湿度、防止出现低体温,避免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害,干扰复苏效果。

3.4 周围营养及热量供给的护理。输注营养液通路必须专用,观察注射部位无渗液,防止静脉炎及皮肤感染、坏死。按时按量完成输液量,做好常规监测记录及营养评价。

3.5 延期哺乳,窒息儿吸吮较差,易发生呕吐,喂奶可适当延长时间,食奶量以少量多次为宜。吸吮力差者,以滴管喂养,咽反射重者应给予鼻饲喂养。

3.6 做好新生儿基础护理。(1)口腔护理。新生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良,较干燥;患病时,机体抵抗力较低,饮水进食减少,易引起口腔局部的炎症、溃疡,所以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用0.9%温盐水擦拭口腔膜及口唇,湿度以不滴水为宜,防止吸入口腔及气管引起窒息。若发生口腔炎可局部涂药,如制霉菌素、甘油等。(2)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新陈代谢迅速,其排泄物及皮脂应及时清除,防止发生皮肤炎症,每天要用温水清洗患儿的皮肤,特别是头颈、腋窝、会阴及其他皮肤皱褶处,病情稳定的患儿酌情洗澡。每次换尿布应以温水洗臀部,尿布应经常曝晒、消毒、防止发生尿布皮炎,定时更换卧位,使患儿清洁舒适。(3)脐带护理。脐带一般7~10天内脱落,为避免发生脐炎,应用吉尔碘定时消毒。

参考文献

[1] 童秀珍.儿童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入社,2000,47.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恢复期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398例恢复期高危儿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科的服务满意度。结论: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

【关键词】恢复期; 母婴同室;高危儿 ;发病率

高危新生儿是一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新生儿,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窒息、早产、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故这些新生儿需要专业的治疗及护理。但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护理知识,加之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部分高危儿在出院后不久(3-15天)因各种原因再次发病来院就诊。因此,我院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恢复期的高危儿398例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干预组198例,男117例,女81例,其中窒息35例,早产93例,颅内出血5例,低出生体重10例,高胆红素55例;对照组200例,男109例,女91例,其中窒息37例,早产儿89例,颅内出血8例,低体重儿12例,高胆红素54例。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产妇和家属直视下的开放式护理(1)),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 护理问题:

1.2.1.1 高危儿家属缺乏日常护理知识:(1)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患儿同睡的习惯;(2)认为室内不能通风,对患儿包裹太厚,保暖太严,导致体温过高;(3)对患儿哭闹表现焦虑不安。

1.2.1.2 高危儿家属缺乏喂养知识:(1)患儿母亲对母乳喂养不够自信,一是担心母乳少不够患儿吃(患儿住院,长时间母婴分离导致母乳量减少), 二是不能把握患儿吃好、吃饱的标准;(2)部分患儿对喂养方式的改变表现出不适应,家属出于担忧,不愿继续母乳喂养,甚至有少数患儿母亲认为哺乳会影响日后自身身材的恢复而拒绝母乳喂养;(3)配方奶配置方法不正确。

1.2.1.3 高危儿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1)缺乏预防皮肤感染的知识;(2)出现呛奶、呕吐等异常情况时缺乏应对能力;(3)高危儿保健知识匮乏。

1.2.2 护理干预:

1.2.2.1 传授新的育婴知识

(1)告知家长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接受新的知识,改变传统观念,患儿睡小床,不要和母亲同睡。

(2)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内保持22℃-24℃,湿度维持在50%-60%,高危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

(3)患儿哭闹是对来自体内或体外不良刺激引起不适的表现,若哭声响亮、婉转,间隙期面色如常,即为生理性哭闹,家长不必担忧。

1.2.2.2 传授喂养知识

(1)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不断鼓励母亲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帮助其提高喂养能力。母乳经济方便;母乳中含有较多免疫因子,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通过母乳喂养能增加母婴感情(2)。嘱母亲应坚持按需哺乳,奶量以喂奶后患儿安静、不吐、无腹胀和体重增长达15-30g/d为宜。

(2)住院时间较长的高危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习惯了配方奶、奶瓶喂养,当改用母乳喂养后,部分患儿有不吸吮、吃奶少等表现,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配方奶和母乳口感不一样,且人工喂养的奶嘴比母亲的易于吸吮,一般来讲,母乳喂养后1-2天患儿就会逐渐适应。因此,高危儿家长不必为此担忧,选择继续母乳喂养。

(3)若高危儿母亲确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并严格按配方奶上的说明进行调配。奶粉配置过浓会导致患儿喂养不耐受,甚至有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奶粉配置过稀则营养摄入量减少,患儿出现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奶孔的大小以奶汁流速连续滴出为宜。

(4)因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高危儿易发生溢奶,早产儿甚至会发生胃食道反流。吃奶后指导家属将患儿竖着抱起来,轻拍其背部,持续约2-3分钟,帮助患儿将吃奶时咽下去的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另外吃奶后30分钟应将患儿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减少溢奶造成的误咽和窒息;早产儿床头抬高15°-20°,可减少胃食道返流的发生。

1.2.2.3 介绍疾病相关的预防知识

(1)教会家长正确的皮肤按摩方法,以增加皮肤抵抗力。保持高危儿皮肤清洁,洗澡时注意将耳后、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臀部、窝等皮肤皱褶处洗净,擦干;不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扑粉,因这些部位的皮肤褶皱处不透气,加之患儿易出汗,潮湿的粉块刺激皮肤,增加了患儿皮炎的发生。重点加强对高危儿脐部的护理:每日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要特别防止被尿液污染,以避免脐部感染。?做好高危儿会皮肤的护理,勤换尿布、会温水清洗(顺序为由前至后)、吸干,必要时局部涂鞣酸软膏。

(2)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每日给予足够的奶量和水分,保持大便通畅,否则有可能使黄疸再次加重。教会家长学会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肠蠕动比较弱,每日不能正常排便的高危儿,给予腹部按摩每日4次,必要时给予刺激排便或开塞露通便等处理。

(3)注意观察高危儿的面色、呼吸。喂奶时患儿若出现呛咳、呕吐、口周、面色青紫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喂哺,患儿取侧卧位,给予拍背、清除口鼻呕吐物等处理,直到患儿哭声响亮、面色转为红润。否则报告医生给予吸痰,吸氧等进一步处理。

(4)高危儿患以下疾病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正常新生儿:脑瘫、智力低下、营养不良和视力、听力异常及运动障碍,轻则会影响孩子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一旦错过最佳矫治时机,将会造成终生遗憾。告知家长高危儿在出生后的半年内,需每月接受一次保健服务,半年后每两月保健一次,以便医生随时发现由高危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1.2.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及发病病种的变化。

1.2.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的比较(见表1)。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组别例数发病数发病率(%)

干预组198 2311.61

对照组200 6834.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的病种变化的比较(见表2)? 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因喂养及护理不当而发病的病种均小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能量需求较大,母乳或现阶段母乳化配方奶所含的能量及营养素可以保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而高危儿因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极为重要,更不能随意添加其它食品或保健品。同时由于其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采用合理的喂养方法及,可以明显减少高危儿由于喂养不当而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高危儿出院后发生肠功能紊乱、便秘等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有一例患儿在出院后第三天,家长擅自给患儿奶粉中添置了少量成人食用蛋白粉,次日患儿出现腹胀、呕吐来院就诊,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极差。

3.2 感染是高危儿病情突然变化及加重的重要原因。高危儿住院治疗期间,接受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过程,免疫功能低下,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易感。而且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免疫及局限感染的能力越差,常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开展母婴同室,护士通过日常护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教会了家长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预防感染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减少高危儿因感染再次发病的机率。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干预组因室内不通风、家庭成员交叉感染等因素导致出院后高危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比率较低。新生儿感染的另一来源为皮肤。高危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抵抗力低下,如皮肤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皮肤完整性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糜烂、破溃、脐炎、尿布炎等(3)。干预组高危儿在出院后可以得到较好的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发生脐炎、脓疱疮等的机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高危儿出院后因感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

3.3 研究表明: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4)。母婴同室期间,部分恢复期高危儿母乳性黄疸能被及时发现,通过试停喂母乳、定期监测、医学干预后得到缓解,同时由于患儿的家长接受了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依从性高,能定期来医院监测黄疸,及时发现胆红素波动情况,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干预。但并不能因此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

3.4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助孕技术的成熟,窒息、早产、先天畸形等的危重新生儿比率较前增加。高危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使父母无法确切了解患儿的生活。加之生育高危儿的母亲往往会有忧郁和罪恶感,接受高危儿需要特殊照顾观念常需一段时间。对恢复期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指导家长如何冲调奶粉、如何沐浴、何时预防接种,以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树立照顾患儿的信心;同时护士能及时发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护理干预,提高了育儿水平,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新生儿病房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梁淑芬,林晓枫,张晶,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0,5(7):252-253

[2] 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61

[3] 杨亚青,周静,白静。产后家庭访视中对新生儿皮肤的管理。中国医药卫生,2010,9:45

[4] 崔焱 . 儿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8

篇8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干预;复温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1]。主要是因为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症候群,同时新生儿伴有拒乳、哭声弱、反应低下、四肢或全身冰冷等体征,重症可以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早产儿多见。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病原因,探讨护理体会。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新生儿硬肿症的患儿中,男婴12例,女婴16例,早产儿26例,占92.9%,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患儿3例,占5.1%,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患儿3例,占5。1%。合并新生儿窒息10例;新生儿肺炎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败血症2例;皮肤及软组织感染3例。发病时间全部在出生后1h至1周内发病,其中生后2天内发病的患儿有22例,占78.6%。

1.2方法

1.2.1复温复温要遵循逐步复温循序渐进,是治疗低体温患儿治疗的关键手段。

1.2.2控制感染根据医嘱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

1.2.3保证足够的热量及体液的供给进行纠正微循环障碍和纠正酸中毒,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维持正常体温和复温的作用,但注意有心肾功能衰竭的患儿,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和量。

1.2.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对于休克、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碍、DIC、肾功能衰竭等合并症等的患儿采取控制与治疗措施。2结果

经过正确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此组患儿最终死亡1例,病死率3.6%;最终治愈率为96.4%。硬肿消退时间平均为56.28±21.74h。3护理措施

3.1复温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和低体温的重要措施。①对于轻中度产热良好的患儿,用保温箱复温,患儿放置预热至30°的保温箱内,通过保温箱内的制动调节或人工调节箱温于30-24℃,使患儿6-12小时恢复体温,此组患者中43例轻度硬肿患儿均在时间内复温。②对于重症或产热衰竭的患儿,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温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1℃,在12-24小时内正常复温,此组患者重症中有10例患儿在24h内复温成功。必要时辅以恒温水疗法,(水温39-40℃,进行沐浴,沐浴后擦干防止保温箱内保温;或使用远红外线抢救台,进行快速复温,当恢复正常体温后置于温箱中,运用恒温水疗与远红外线抢救台复温的患儿共46例。在复温过程中随时注意体温变化,禁止过快进行调温,否则体表温度上升过快导致外周血管床增加,内脏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或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缺氧缺血或肺部淤血、出血的综合症。

3.2保证足够的热量和体液的供给硬肿症的患儿开始按每天210Kj/kg,逐渐增加至419-502kj/kg。早产儿或伴有产热功能衰竭的患儿适当增加热量。对于患儿喂养时要耐心,提倡按需母乳喂养。尤其是对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协调,注意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而加重硬肿症。对于无吸吮能力的患儿给予经口、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采取鼻饲、滴管等方式。

3.3预防感染,做好消毒隔离措施①病室内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定时通风以空气消毒。②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严禁探视人员,进入病室应严格遵守手卫生原则并戴口罩,如工作人员有感染性疾病不得入内。③加强皮肤护理,穿着棉质松软服饰,注意查看颈下、腋下、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折处皮肤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翻身更换尿布。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

3.4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包括患儿的脉搏、呼吸、体温、哭声、尿量、硬肿范围与程度的动态变化定时详细记录,以便估计预后效果。进行输液治疗时应注意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及量。严禁发生其他并发症发生。

3.5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为防止新生儿出现口腔炎、鹅口疮等并发症发生,必须加强新生儿的口腔护理,使用0.9%的生理盐水或2%的碳酸氢钠进行冲洗口腔,保持口腔内的清洁卫生,清洁后再涂甘油对口腔黏膜进行保护。由于早产的新生儿皮肤弹性较差,如在护理操作时不当会引起皮肤发生损伤,甚至发生感染,因此会进一步加重新生儿的病情。因此要告知家属每次进行皮肤擦洗时一定使用柔软干燥的毛巾,均使用棉被和尿布并保持清洁及时更换。对于新生儿的硬肿部位可以涂抹红花油,注意尽量减少进行肌肉注射,以免由于药物的吸收不良引起皮肤损伤或感染。

3.6预防控制感染感染可以使机体的毛细血管发生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透压增高,导致组织血灌流量不足,因此会加重硬肿现象,或导致全身性的病情恶化。因此采用敏感性的抗生素联合使用,注意在短时间内控制感染。

3.7预防并发症出血是硬肿症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2],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血的症状。早期发现症状,早期采取治疗,如有出血倾向或已有出血者可静脉滴入止血药物治疗(维生素K治疗或止血敏等)。观察患儿的面色变化[3],如突然青紫并伴有呼吸困难加重、听诊肺部罗音加重,提示有肺出血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4讨论

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18城市调查资料报道[4]寒冷损伤综合征在新生儿死因中居第6位。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新生儿各种保障措施逐渐完善,出现的硬肿症的死亡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围生期母婴保健工作的普及和急救复苏技术的不断加强,对于新生儿单纯寒冷损伤现已少见。因此表明重度硬肿症不仅常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而且骨髓造血功能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新生儿早产、窒息、低体重和感染仍为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危险因素[5]。硬肿症发生会导致血小板的下降。

加强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可减少新生寒冷损伤综合症的发生。对于高危新生儿尽早实施保暖措施,防止新生儿窒息缺氧,对可能出现窒息时好充分的急救复苏工作,尽早建立有效呼吸,改善窒息、必要时经口气管插管。对于缺氧新生儿的血液循环遭到破坏,建立静脉通路维持血压及体内酸碱平衡。对于产妇加强围产期保健宣教教育工作,提高产前检查的效率,从而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对早产及低体重儿尽早实施保暖及热能的供给措施,防止内环境紊乱,是新生儿硬肿症发生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9.

[2]薛纪香,王林.520例新生儿硬肿症病因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7,13(93):1928.

[3]魏克伦,籍孝诚.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2007,28(7):1834.

篇9

【关键词】

新生儿红臀;肛周吹氧;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疗效分析

新生儿红臀(也叫尿布皮炎)是由于大小便侵湿的尿布未及时更换,尿中的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产生的氨刺激皮肤引起炎症。首先在接触尿布的皮肤处发生边缘清楚的红斑,以后出现丘疹、水泡和糜烂,如继发细菌感染则出现脓疱,甚至有导致败血症的危险[1]。临床工作中发现,传统的鞣酸软膏外涂用于轻度臀红效果显著,但对于有溃烂的重度臀红见效慢,创面愈合时间长。我科采用肛周吹氧联合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治疗新生儿红臀,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红臀患儿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5~10 d 8例,~15 d 23例,~28 d 31例,胎龄32周~37周11例,~40周42例,~42周9例,合并新生儿黄胆15例,肺炎14例,脐炎10例,无合并症23例。皮损范围主要表现在周围和会阴,并有皮肤潮红及糜烂。其中40例轻度渗出,皮损范围延至整个会阴和臀部,出现皮肤糜烂与溃疡;19例为较多渗液患儿,皮损范围分布于会阴、臀部和波及,表皮剥脱糜烂;有渗出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及用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均予以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全身营养治疗,同时进行清创处理,先用0.1%新洁尔灭清洗创面和清除坏死组织,再用生理盐水洗净,然后置于婴儿培养箱中(箱温根据新生儿的胎龄和日龄的适中温度调节)充分暴露臀部,观察组局部先用干燥氧(湿化瓶内不加无菌蒸馏水)吹30 min,流量为5~6 L/min,再用无菌棉签蘸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均匀涂抹于患处皮肤,约1 mm厚,范围大于创面1 cm,暴露创面,而对照组患处采用传统的鞣酸软膏外涂。两组治疗的次数要根据患儿创面污染的情况,2~3次/d。如污染次数多时应酌情增加,以后随创面好转逐渐减少,1~2次/d,至创面完全愈合。观察两组疗效及愈合时间。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痊愈 创面完全愈合、结痂并脱落,皮肤基本恢复正常。

1.3.2 显效 渗出液减少、创面缩小。

1.3.3 无效 创面无改变或扩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31例中,痊愈有29例,显效2例,创面愈合时间为3 d;而对照组31例中,痊愈11例,显效21例,创面愈合时间为7 d。提示肛周吹氧联合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治疗新生儿红臀,能有效地控制创面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红肿消退,收敛创口、促进愈合,达到了促进康复和缩短病程的目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组别例 数

疗 效

痊 愈(例)显 效(例)

创面愈合时间

观察组312923

对照组3111217

3 讨论

新生儿皮肤的屏障作用差,皮肤角化层及真皮层薄弱,易受机械和物理性刺激损伤而致红臀,症状轻者表皮受损、脱皮、皮肤潮红,重者臀部皮肤溃烂,甚至合并感染,严重者会发生败血症,新生儿由于大小便次数多频繁地刺激臀部,臀部处于潮湿状态,再加上家长知识缺乏,护理不当,易引起皮肤损伤、溃破。肛周吹氧能干燥创面,而且氧流量应达到5L/分钟,对创面形成一定压力,类似于高压氧的作用[2],增加局部组织的供氧,改善局部组织有氧代谢,使坏死组织氧化分解,促进正常组织细胞氧合,从而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创面愈合。红臀常伴厌氧菌感染,而氧气对厌氧菌有特效的抑制作用[3]。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具有抗菌消炎、抗过敏、消肿和的作用。本组观察显示,采用肛周吹氧联合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治疗新生儿红臀,其效果好、操作简便、实用,可作为新生儿红臀物理治疗的主要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患儿创面的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而且还可促进皮肤黏膜的早期愈合,从而达到缩短病程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50955.

[2] 李传秀.氧气吹臀快速治疗新生儿重度红臀.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6,6:653.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综合护理干预

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器官或者中枢系统换气或者通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 造成二氧化碳潴留以及严重缺氧症状, 引发低氧血症以及合并高碳酸血症, 最终造成代谢功能以及生理功能紊乱失衡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临床若未予以有效诊治和护理, 则会进一步发展为心脏搏动消失、呼吸骤停, 严重者即告死亡。基于此, 本文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衰竭重症监护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44例, 女26例;年龄7 d~2个月, 平均年龄(14.8±5.2)d。本次入选患儿因呼吸衰竭被纳入重症监护病房,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各35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重症监护,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①病房环境护理。医护人员应重视营造并保持安静的病房环境, 以免患儿受到噪音干扰和影响, 过大的噪音往往会导致患儿情绪不安、哭闹不停, 机体耗氧量增加;应在固定时间内集中开展相关诊疗操作以及护理行为, 为患儿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②喂养护理。提高患儿摄入营养水平, 为患儿提供充分的蛋白质与热量, 从而使患儿机体耐受力以及抵抗力得到强化。③感染预防护理。注意对病房内各类用物以及地面进行消毒, 避免医源性感染事件;注意患儿口腔以及眼部的护理与清洁, 对于长期卧床患儿应采取有效的皮肤护理, 保持其外阴、以及皮肤皱褶处的干燥度, 防止出现红臀以及皮肤过度受压[2]。④体征监测。应注意密切监测患儿各项体征, 包括心跳、体温、呼吸以及神智等, 每天应定时监测4~8次, 同时监测其动脉血气波动变化, 鉴于婴幼儿血气分析监测操作难度较大, 可以股动脉或者桡动脉作为进针点, 常规消毒并使穿刺点暴露, 注意穿刺点与针体之间保持15°夹角, 一旦回血即可将针头固定, 抽血后观察患儿皮肤变化[3]。⑤呼吸道护理。临床常采用呼吸机辅助或者鼻导管、面罩给氧方式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症状, 然而由于患儿生理特点影响, 其耐受呼吸机程度较差, 缺乏配合度, 易哭闹、躁动不安而导致管道脱落。因此, 护理人员应加强巡查, 确认管道是否牢固固定, 并将管道中积存的呼吸道分泌物予以及时清除, 确保患儿良好通气效果;可将氧气加温蒸馏水吸入, 有利于患儿呼吸道保持湿化状态, 降低痰液黏度, 快速排出淤积痰液。

1. 3 疗效评定标准[4] 本次研究呼吸功能恢复评定指标分为治愈、有效以及无效三个分级: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 呼吸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 呼吸功能有所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加重或未有明显改善, 呼吸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中, 14例治愈, 15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82.9%;观察组中, 21例治愈, 13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7.1%,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受其生理特点影响, 其呼吸调节机制相对较差, 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和健全, 而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群体, 不少患儿家长由于自身疏忽而导致治疗时机延误, 或临床治疗不当, 患儿在此情况下有较大几率伴发呼吸衰竭, 如不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针对性护理, 则会引起心脏搏动消失、呼吸骤停等症, 严重者可致死。

在新生儿死亡的各类因素中, 呼吸衰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在治疗呼吸衰竭时多以改善通气为主要抢救措施, 例如呼吸机辅助通气、吸氧护理等[5]。然而新生儿往往缺乏自主意识和配合度, 导致医护人员难以有效开展工作。此外, 少数患儿依赖于辅助呼吸治疗, 但人工呼吸机具有较大负面效应, 因此, 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操作技术, 以熟练操作呼吸机, 并掌握新生儿护理流程, 同时还应具有轻柔的手法以及娴熟的护理技术, 能够以沉着冷静的姿态应对突发事件;此外, 还应充分了解患儿心理状态, 从而能够与患儿良好沟通, 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于接受重症监护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而言, 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儿恢复, 提高治愈率, 临床应予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晓玲, 廖永生, 邓寿建, 等. NCPAP联和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及临床疗效.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9): 126-128, 133.

[2] 雷艳玲, 张春蕾.院际转运简易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z2):122.

[3] 管丽蓉, 吴洁滢, 陈丽洁, 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68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2):57-58.

[4] 王盛枝.空氧混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观察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