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74-02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对于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规模、效益、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情况,科学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作为一个整体,指标体系应当能够基本反映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不仅强调服务业发展的总量因素,也要强调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结构等因素。同时,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既要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的评价,又要包括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的评价,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服务业的进展情况。
2.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指标设置时采用量化指标,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同时,指标体系的算法也力求科学、简单,且实用可靠。
3.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当前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尚处起步阶段,统计基础比较薄弱,有些服务行业的统计资料难以搜集,因此,统计指标的设计不宜太复杂,要尽可能地选取那些易于量化、数据资料容易取得的指标,突出指标的可操作性。而且,服务业调查范围不同,选取的指标也应有所不同。
二、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落实人员经费。各级政府要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要针对统计部门存在的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配备人员。首先,要加强统计力量。配备专业的统计调查人员,加强统计调查网络的建设,是做好调查统计的关键。各级统计部门应设立服务业统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力量。市级统计部门应设立单独的统计机构,县(区)应配备专职的统计人员,乡、街道应明确专人负责,并配备一名兼职统计员,并由其按调查小区,聘用调查员。(2)解决经费。要增加对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所聘调查员由县(区)统计部门统一管理,调查补贴按照财政分级负担与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保证按调查工作量给于调查员一定的调查补助。(3)提供条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配合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统计调查工作。加强对个体户的财务、税收管理,督促其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原始记录等,以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调查制度。要加大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调查统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常规化、规范化。(1)抓住普查。中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估算。(2)搞实调查。由于大多数个体经营户记账不全或根本不记账,因此如何获取真实的调查数据,成为当前调查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建立常规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统计调查制度是一个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3)加强评估。在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个体经营户的主要经营指标进行科学评估,建立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办法。
3.明确职责,做好各部门的全行业服务业统计。统计部门在做好全市现有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贯彻落实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对服务业部门统计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完善提高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交流协作。为全面搞好服务业统计,深入贯彻实施、全力推进全行业统计,统计部门一方面要做好《市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等现行统计制度的贯彻部署,另一方面,也要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其本身的全行业统计制度,加快部门统计由系统内单位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协调服务业内各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工作关系。从目前情况看,部门服务业统计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不能满足各级政府衡量发展、制定规划的需要。所以要切实加强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服务业统计调查指标、方法、网上直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指导规范部门开展服务业全行业统计。所谓全行业统计,就是要求各部门将本行业内的所有单位,不论其经济类型、不论其资金来源、不论其隶属关系,只要是在行政区域内从事服务业经营活动,都纳入各自行业的统计范围,努力反映行业全貌。各部门对下级部门也要提出全行业统计的要求,让他们将辖区内的所有服务业单位的活动都充分反映出来。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作为服务业行业统计调查的实施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完成相关行业的基础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审核、报送工作,做好服务业统计的调查工作。
4.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增强部门间交流协作。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协作,把统计资料向统计部门报送当成一种法定的义务来看待,使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之间的资料共享、数据提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切实保证全市服务业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业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共享机制还包括统计单位信息的共享。目前,各部门都掌握大量的基层单位名录,比如质检部门负责产品的质量检查工作,掌握大量的法人单位和财务独立的产业活动单位等单位的名录;民政部门负责社团登记,掌握大量的社团、行业协会等非企业法人单位的名录;工商部门负责工商登记,掌握大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名录。这些名录中,大量是服务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要将各部门掌握的名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可以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以补充、完善统计部门服务业单位名录库。
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
前言
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使得信息技术和服务成为了知识管理的新方法,也是企业更好的参与竞争的主要方式。其实,信息包含与企业经营与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项目论证、产品发明和生产都是其中的重点。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能够进一步加强内部沟通,保证内部的协调运转,将复杂的信息流畅性使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完善企业技术,做好信息服务就成为了关键。
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体系
(一)内涵
现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技术创新中所说的信息服务是一种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下的新目标,它强调的是对技术的全方位使用,突出信息的强大接收功能处理和存储消息,在能够良好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提供优质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的产品,创新扩散资源。
(二)要求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当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按照要求做出服务。一是,强大的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按照企业经营的目标对新技术进修科学的使用,从而获取信息,对技术创新做出决策;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在服务的基础上挖掘数据的强大功能,对信息进行更精准的研究;三是,畅通的沟通渠道,在信息服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避免信息漏洞,减少信息污染,防止失真现象的存在,做好保密工作。
二、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服务体系的要素
第一,技术创新信息的用户和需求,信息用户是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对象,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决策的工作人员即为技术创新信息用户,他们是创新的基础,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标杆。现代企业不同层次的用户对具体需求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第二,企业信息服务组织。现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不断的更新和优化,而企业技术创新的机构主要为企业信息服务组织,同时也是企业创新服务的基础性保障。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类型所表现出的信息地位不相一致,却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传统的服务信息组织不够健全,也缺乏完善的工作制度,不利于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难以保证资源的共享。第三,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成果体现,也是整个信息服务体系的灵魂与核心部分,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根据时间的差异包括三大阶段。信息资源的利用必须保证企业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发展目标,掌握实际情况,在准确判断企业实力的同时,面向市场做出判断,对信息加以整合,制定系统的创新策略。第四,企业信息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影响整个技术创新情况的关键服务,它是企业所有职工形成的凝聚力,是他们所能够创造的信息技术的总和。不同于产品的生产,企业信息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价值观的体现它的构成不是随意而盲目的,需要借助制度规范提高整体凝聚力,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从以上内容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服务包含的重点。想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内容,就必须找到发展的具体方法,明确相关规范。例如,向油田生产服务的传统企业,在现代化生产阶段就必须坚持做好转型,包含油田设备物资生产、工程技术服务、化工、房地产、信息自动化等领域的服务升级,找到创新服务的科学对策。
(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信息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服务能力,相关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在服务创新的过程中要有合理的需求,并将其表现为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因为企业技术创新人员在服务工作中最终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若其综合创造能力较低,高利用价值的信息就难以发挥作用,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无法实现最终的服务价值。
(二)加快信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信息人才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是企业未来的核心,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情况,注重信息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招聘学历较高,素质水平较高的技术性人才,同时对现有的信息人才进行监督和管理,有计划地引进和吸收优秀信息人才,坚持横向联合以培训,并突出自己培训的重要性,促进企业个体化和整体化整合。
(三)突出重点,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新的时代背景使得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更加复杂和多变。对此,企业要对技术加以创新,明确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信息需求的重点,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定题服务,努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转变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由滞后服务向超前服务的转变,向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即为服务体系的研发,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技术必须强调更新,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开展服务,企业的经验管理要有决策性和前瞻性,找准市场定位进行服务,从而更好的突出企业特征。
参考文献:
[1]程刚.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No.17401:60-64.
[2]李丹,葛宝山,赵英才,黄金睿.面向汽车企业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08,No.20105:779-783.
[3]冷伏海.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
[4]程刚.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3,05:64-68.
篇3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优质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14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对于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电力营销,提高营销策略,提高优质服务,以满足人们对电力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电力营销,而其中,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是重中之重。供电企业只有讲究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的优质服务,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进一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
1 当前形势下,电力营销所要实现的目标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供电企业加强了自身的发展,使得电力的供需形势得到了缓解,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促进了各种能源的发展,这些能源与供电企业形成了市场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电力营销要走向市场,要稳定自身的市场地位,首先要对市场的电力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要做好市场的预测、调查,分析、跟踪电力市场的变化等。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要不断地开辟新的供电领域。当前,商业、住宅、市政有着很大的用电潜力,因此,供电企业可以把这些单位作为电力市场营销的重点,通过建立电气化的试验小区,并且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参观,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使用电能的优点进行宣传推广,让人民群众明白,使用电能不仅高效、清洁,而且安全,使人们更加乐于享受电气化生活,从而增加用电量,进一步促进供电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同时要认真落实“一站妥”服务等优质服务措施,做好用电报装、使用、维护等环节的服务,提高用电户的满意度,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供电品牌。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等一些平台进行宣传普及用电常识,使用户增强合理用电、安全用电的意识,积极引导客户掌握节约用电的技巧,做用户信赖的供电企业,从而促进供电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2 电力营销优质服务提升策略
供电企业在进行电力营销时,优质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优质服务是电力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电力营销中占着重要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树立好的形象,才能获得客户的青睐。因此也可以说,企业要承担经济与社会责任,首先要具备优质服务的意识。供电企业不仅要参与社会经济的建设,更要维护好电网,使电网能够稳定运行,对用电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强大的市场竞争面前,供电企业只有增大自身的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使供电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并进一步减少电网事故的发生,使供电企业的运行成本得到降低,最终促进供电企业的良性
发展。
2.1 建立、健全新的电力营销体制
要做好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首先要建立、健全新的电力营销体制,以代替旧的营销体制,可以进一步实现完善用电的管理机构,同时,电力营销的相应职能也要进行转化,转化为客户的支持与服务、业务的发展及决策、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等,并且做好电力营销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的相关服务,把为客户服务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建立、健全新的电力营销体制,促进供电企业的向前发展。
2.2 了解用电客户的服务需求
作为供电企业,应该很清楚用电客户对服务的需求,由于用电客户范围广泛,其身份、职业不同,年龄也不相同,但是他们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不是电力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他们在进行用电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咨询(查询)服务、抄表与维修服务、电费缴纳相关服务、故障维修服务等,因此,要求供电企业能够在用电客户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到位的服务,使用电客户及时解除后顾
之忧。
2.3 调整用电策略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电力营销占着重要的位置,电力营销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因此,电力营销的开展应该以技术作为支撑,以电网作为基础,然后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且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当前,供电的供需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而供电企业的体制也有了相应的改变,因此,供电企业要抓住商机,扩大环保能源的开发及利用,除了以新的营销体制代替旧的营销体制外,还要对技术的支持系统进行不断改善,使支持系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电价政策还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把用电市场划分为价格刚性市场、敏感市场、价格弹性市场等。所谓的价格敏感市场,就是通过价格策略使营销市场得到扩大,因此,供电企业对用电策略进行调整非常关键。供电企业要把大工业的用电市场稳定下来,对于用电大客户,供电企业可以采取超基数优惠价或者丰水期季节折扣价的措施进行优惠。同时,供电企业还可以把分时的电价差拉大,进一步占领农村用电市场;对于居民的用电,则要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或者阶梯电价的机制,更好地满足不同用电客户对用电的需求。供电企业要掌握未来的营销方向,明白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以买方为主,因此,供电企业只有改变营销观念,建立起一套能够随时随地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价格低廉、在管理上能够法制化、在运营上能够商业化的市场营销体系,使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系统能够充满活力。
2.4 加强电力营销队伍的建设
加强电力营销队伍的建设,是做好营销工作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加强对科技和人才的管理,使供电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投入新的产品、新的设备,并能够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供电企业还要加强对营销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广大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可以由供电企业的管理者带头,组建由调度自动化、负荷控制、财务、设计等各个版块组成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并对网络系统进行实时信息的反馈,进一步实现可靠的信息网络,使信息网络能够反应及时、灵敏,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的监控,促进营销策略决策能力水平的发展,对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进一步为市场提供可靠的
信息。
(2)吸收高级人才为企业做出贡献。加强对博士、硕士等紧缺专业人才的招聘,加强对懂经营、懂技术、懂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够提高企业人才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除此之外,供电企业要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工程管理、工商以及法律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根据需要开设相关的培训班、进修班,并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培训,打造一支责任心强、政治素质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电力营销队伍。
(3)企业还要建立相关的奖罚、约束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营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对于现有的营销人员,企业可以采取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竞争,并且大力引进专业的科技、管理人才,建立起能够留住人才的机制。在进行具体操作时,首先要对现有的人才进行优化,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网络系统,针对营销人员制定出工作质量的相关标准,在供电企业职工中形成奖优罚劣的自然原则,把奖罚机制进行充分发挥。
3 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供电企业要在强大的竞争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要寻求更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对电力市场进行充分了解,并且改变以往的营销理念和策略,在管理方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力营销的策略,满足不同用电客户的不同需求,在客户中站稳脚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供电企业的向前发展,使供电企业进一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洪深.加强供电企业人员的优质服务意识[J].大众用电,2007,(2).
[2] 高珊,高雅萍.浅谈电力企业优质服务[J].华章,2010,(7).
篇4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竞争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015-03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产业是其发展的主要内源,1978-2010年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5%。目前,广东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产业转移升级已经具备内部基础与外部条件,承接与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①的功能需求日益迫切,而且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加速,广东经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因此,加快发展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是广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然而,广东省的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那么,广东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到底如何?有何优劣势?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客观评价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服务业的特性,构建一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从全国和省内两个层面对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1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更强调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实力的作用。目前,关于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多(金碚,1997;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1998;吴玉鸣,2000;吴士元,2003;等),[1-3]针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基本上是对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简单复制,没有突出现代服务业的特质,同时由于现代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收集较为困难,因此,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也相对较少,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衡量不够全面。如汤丹花(2006)对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其评价体系由经济实力、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情况、主要现代服务行业的状况、科技实力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是参考庄丽娟等(2004)的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4]时峰等(2009)构建了一个由投入水平、效益水平、外部环境发展水平等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评价体系,[5]该体系侧重反映投入产出效率,忽视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李朝鲜等(2007)、关长海(2007)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的成长能力、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的公共环境和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等5个方面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6]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全面,但仅用一个二级指标即人均科技经费支出来反映科技实力,对科技实力的衡量不够全面,而且也没有考虑信息化在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服务业的特性,构建一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表1)。该体系与现有文献的区别在于:①突出了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将科技竞争力设为一级指标,考虑到科技实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科技投入,还取决于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从三个层面即科技投入状况、科技产出情况及其动态变化选取7个二级指标来衡量。②将信息化水平、区域开放度、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纳入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任何一个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与其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及区域开放度则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然而,这些因素在已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③考虑到了现代服务业行业结构对竞争力的影响:为突出金融和房地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在规模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及结构竞争力等方面都选用了相应指标反映其竞争力。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因子分析中的特征值贡献率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
2 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2.1 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与全国其他省区的比较
进行因子分析前,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度测定和球形巴特尼特法检验,并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规模竞争力中公因子Z11被提取出来,它代表了原来7个指标89.64%的信息量。结构竞争力中公因子Z21和Z22代表了原指标75%的信息量,Z21集中反映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的投资结构,Z22代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科技竞争力中公因子Z31和Z32代表了原指标76.25%的信息量,Z31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Z32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动态变化情况。反映成长竞争力的公因子Z41和Z42代表了原指标73.02%的信息量,分别反映现代服务业投入(包括国内投资和利用外资)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反映环境竞争力的公因子Z51、Z52、Z53和Z54,代表了原指标94%的信息量,Z51反映区域生活水平、开放度和信息化程度,Z52反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Z53反映公共交通发达程度,Z54反映经济增长速度。
从产业规模来讲,广东的得分最高(图1),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从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的得分在全国排名第4,其中,公因子Z21的得分为1.353,仅低于上海、浙江和北京,表明广东在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上的投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然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占广东经济的比重明显偏低,公因子Z22的得分(-0.274)在全国排名第19,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结构竞争力。从科技实力来看,广东在全国排名第6,其中,广东得分低于北京、上海和江苏的原因在于其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相对较小,公因子Z31的得分仅为0.587,比北京、上海和江苏分别低4.191、0.663和0.173,而广东得分低于海南和青海的原因在于其科技投入和产出增长较慢,公因子Z32的得分为-0.092,大大低于海南(3.453)和青海(2.876)。从成长速度来看,广东在全国排名第28位,仅高于北京、上海和,主要原因在于广东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包括国内投资和利用外资)增长缓慢,公因子Z41得分为-1.158,这在一定程度上与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有关,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外资利用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因此,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必须加入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从发展环境来看,广东得分为0.717,在全国排名第6,公因子Z51得分为1.546,仅低于上海和北京,表明广东的生活水平、开放度及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公因子Z52的得分为1.344,仅低于山东和江苏,表明广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因子Z53的得分为-1.126,在全国排名倒数第2,表明广东公共交通发展状况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公因子Z54的得分为-1.419,在全国排名倒数第1,表明广东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
表2是根据层次分析法中专家打分确定的一级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5),由此得出,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成长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的权重分别为0.148、0.23、0.23、0.154、0.239,不难看出,产业发展环境、科技实力和产业结构是决定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结合各一级指标得分,计算出广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为0.763,在全国排名第4(图1)。
2.2 广东省内21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因子分析中,公因子Z11被提取出来反映各城市现代服务业规模竞争力,它代表原指标91.82%的信息量。Z21和Z22被提取出来反映结构竞争力,代表原指标83.63%的信息量,其中,Z21集中反映现代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上的投资结构,Z22代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科技竞争力中,公因子Z31和Z32代表了原指标90.35%的信息量,Z31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Z32反映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动态变化情况。成长竞争力中,公因子Z41、Z42和Z43代表原指标95%的信息量,分别反映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和利用外资增长率。反映环境竞争力的公因子Z51代表了原来指标79.3%的信息量。
图2显示,广东21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差异明显,深圳得分最高,为2.964,其次是广州、东莞和佛山,其余17个城市的规模竞争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圳得分为2.028,排名第1,其次是东莞、广州、珠海、中山、佛山、惠州和江门,其余13个城市的结构竞争力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城市中,深圳、东莞和广州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例较高,公因子Z21得分分别为2.719、2.294和1.271,珠海、惠州、江门、中山和佛山现代服务增加值和就业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公因子Z22的得分分别为2.038、1.895、1.054、1.019、0.966。从科技实力来看,深圳得分最高,为2.66,其次是广州、佛山、中山、东莞、珠海、云浮,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中山和珠海公因子Z31的得分明显高于Z32,表明其科技优势主要来源于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绝对规模较大,而东莞和云浮则相反,其科技优势主要来源于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增长较快。从成长速度来看,由于现代服务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慢,广州和深圳分别排名第7和10,珠海、东莞和中山等3个城市现代服务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资增长都十分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排名第11、13和16。从发展环境来看,深圳得分最高,为2.007,其次是珠海、东莞、广州和佛山。
根据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将21个城市分为3类:第一类得分在1以上,包括深圳和广州,这两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在省内竞争力很强。第二类得分为0-1,包括东莞、珠海、佛山、中山和江门,这类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低于第一类城市,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东莞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环境都具有明显的优势,21个城市中排在前3,科技实力也比较强,但成长速度较慢;珠海的产业发展环境较好,产业结构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产业规模和成长速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科技实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余14个城市得分为负,这些城市大多位于粤北山区和两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化进程较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服务业的发展缺少足够的扶持,因此,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竞争力低下。
3 结论
利用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对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分析得出:①提高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科技实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对全国31个省市和广东21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与各一级指标得分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与现代服务业竞争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8和0.87。②广东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产业规模上优势明显,但要赶上北京、江苏和上海,还要在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科技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③广东省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的竞争力明显强于粤北山区和两翼地区,不同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和方向应各有侧重。
注释:
①在现行统计制度中,并没有对现代服务业进行明确的行业界定.本文关于现代服务业相关数据的统计范围参照《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标准》.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吴玉鸣.我国31个省市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新评估[J].中国软科学,2000(10).
[3]吴士元.我国省级服务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3(10).
[4]汤丹花.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统计学,2006.
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态势融合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特别是指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为生产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而现代制造业则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
目前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之间逐步建立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内在联系,显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既可以提升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让企业集中力量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又可以促进企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形式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其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层次:
(一)企业内部的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的制造和服务功能已逐步融于一体,作业管理也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一些企业已经逐步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在许多著名的公司中,由于其服务业在产值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很难判断它是否还是一个制造企业,还是应重新划分为服务企业。
(二)产业链上的融合发展
在现代制造业中,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很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而这些阶段正是现代服务业的覆盖范围,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效率影响越来越大,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加依靠现代服务业,二者在产业链上逐步融合,既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又使现代制造业能够集中可以动用的各种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不断提高运营效率。
(三)区域内的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就是其在特定地域内的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长三角、珠三角和其他一些地区已出现产业集群现象。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将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要将金融、保险、物流、培训等生产业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紧密围绕在制造业的周围,构成产业集群的服务支撑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一)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成加速趋势
一方面,现代制造业非主营经济活动的外包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制造业营销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产品研发、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随着新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加速向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中期的管理、融资和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渗透,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在现代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制造业的部门功能也日趋服务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许多原来的制造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现代服务业来整合其原有的业务,从而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
(二)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主要发生在大城市
在我国,大城市往往是高新技术的密集区、现代制造业的集中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区。同时,大城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现代服务业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究其原因,因为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者——现代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生产要素,主要是先进科技和专业人才,也正在流向城市;另外,大型城市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服务业的规模对当地的市场容量依赖性很强,人口规模和密度是决定城市服务业比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向大城市集聚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体现出国际化特征
伴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也相应地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国际转移趋势。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转移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项目外包。即把企业的一些辅助型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国外其他公司;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人力资源等成本较低的国家;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企业,为了能够为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的新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的服务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化自然导致其融合发展具有着国际化的显著特点。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要素整合和利用能力较弱
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它整合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整合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强,就会形成竞争优势。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生产要素并不是很丰富,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集聚,已经具有很多好的生产要素。但是,我国生产要素的整合和利用能力相对较弱,各种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利用不足,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利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快速融合。
(二)服务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着总量不够大、发展不够快、整体结构不优、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特别是产前研发、设计,产后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发展不充分,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例如,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8%,而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低于10%。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缺少完善的服务体系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其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欠佳
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地区产业配套和服务条件优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的程度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就会相应较低,就会吸引外部厂商前来投资设厂。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配套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如很多企业附
近缺少配套厂家,导致很多零部件或半成品需要远距离输入,增加了生产成本,既不利于制造业、也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有效推动业务外包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业务外包,企业业务外包造就了各种新的服务业态,乃至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的生产者服务业,大力推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现代制造业能够增加使用服务中间投入,实现产业链重组,改变过去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通过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业务外包发展仍然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既有发展水平方面的,更有体制政策和经济环境方面的,因此,需要多管齐下,有效推动业务外包的发展。(二)大力完善服务支持体系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不仅是现代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同时更是现代服务业之间的竞争。如果现代服务业的效率不能尽快提高,会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从发展产业链的角度来完善服务支撑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
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一方面要设法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基本特征,通常由政府提供,它是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平台。对于包括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在内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说,完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共服务不仅将降低融合的成本,而且将有力地推动融合发展的进程。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仍较缺乏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必须要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另一方面,完善服务支撑体系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商用房地产、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物流、信息服务、工程和程序设计、会展等各种形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
(三)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在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发展重点产业的上游、下游相关产业,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企业和产业依据市场规则向某些区域聚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和特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现实可能,必将对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这个平台之上,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融合度会越来越高。无论对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还是以信息化带动和发展现代制造业,都深刻地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粘合剂”作用。信息技术在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技术平台的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中的制度障碍。
(五)改善创业、投资和发展环境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所以,政府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放松经济性管制,减少审批环节,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自身行政行为;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工作,解决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的难题;加强诚信建设,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最终为企业的创业、投资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政策层面为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归华.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重点[J].上海工业,2004
篇6
关键词:张店区 现代服务业 对策
一、张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张店区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山东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商贸中心城市。2009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2.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49.11%,同比提高了2.83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27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85.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60%以上,全区现代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出表现在:1)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文化创意产业稳健发展;3)会展经济快速发展;4)休闲旅游优化升级;5)增创现代商贸优势。
二、张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几十年来,张店区一直以工业基地而自豪,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竞争力强、工业大企业多,但也由此形成了“工业经济时代”的顽固思维定式。善于抓制造业,不善于抓服务业;习惯于抓工业大项目,不习惯于抓服务业小项目;知道如何做大工业企业,对做强服务业企业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全区还没有形成与制造业相关联的生产业体系,张店区的生产业发展不足,生产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和质量。比如,张店区的物流业发展已落后于许多城市,包括临沂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形之中加大了工业产品的成本。
(二)现代服务业优秀人才缺口较大
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需要高技术性、知识性的高级专业人才支撑,需要高薪笼络人才。同时,服务业知识更新较短,需要不断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目前,张店区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高级专业人才,尤其是行业领军人才缺乏。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张店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如现代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人才每年缺口至少在3000人左右。
三、张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率先优化产业布局,放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效应
围绕城市圈、区域经济、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服务业板块,加快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升中心城区的服务能级。一是中部现代商贸板块。对中心商业区实施连片改造,逐步淘汰低层次业态,全面退出工业生产功能,高标准、高档次发展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商业商务高度集聚的现代中央商业区。二是南部商贸物流板块。以淄博商贸物流园区为重点,立足鲁中,重点发展陶瓷、汽车贸易、五金机电、建筑装饰等大型商品集散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及关联产业,建成集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加工配送、商品批发、展览展示、电子商务交易于一园,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商贸物流基地。三是西部现代综合服务板块。以淄博新区建设为依托,城市和产业同时规划、同时布局,重点发展外向程度高、产业层次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打造集商务办公、休闲娱乐、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区。四是东部休闲旅游板块。以淄博动物园、玉皇山游乐园等休闲旅游区为基础。依托炒米山、玉皇山等东部山区和沿路、沿河形成的4万亩林带,加快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项目,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区。
(二)加强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推进生产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现代服务业又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最佳的条件。要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坚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可以降低产品20%~30%的成本,把现有的物流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张店区的工业销售就可以新增利润4个多亿。要着力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框架,使物流服务直接渗透到企业、园区等各个终端,成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二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张店区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在张店拓展业务,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同时,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建成全省金融创新发展的先行区。要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发展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策划、中介等新型业态,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
人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张店区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培养机构增设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如物流、软件等专业,且要与实践接轨,构筑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重点引进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张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多渠道增加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主要用于鼓励发展生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
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因子分析;影响因素;SPS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83-04
在当今社会,服务业基本上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腾飞的。在中国,与服务业的成长节奏类似,现代服务业也亦步亦趋的茁壮成长,并不断地提升自己在整个服务行业中所占的比重。然而我国现代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提高我国的经济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生活水平,寻找新的成长模式[1],对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理论概述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是相对传统服务业来说的,它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的层次才出现的,特点是技术密集性大、人力资源与资本同样密集以及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尽管相对传统服务业它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它在本质上来讲仍属于服务业的范畴。现代服务业包含的主要子类有:计算机与信息传输服务、保险金融业、房地产、商务服务、科教服务、环境卫生管理、社会保障、文体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依如传统服务业那般激烈。学术界通常认为,行业竞争力指的是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定某些产业具备的抢占市场份额并取得收益的能力。本文所提到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指的是现代服务的区域产业竞争力,是特定区域服务业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其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环境和条件下,相对于其他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2]。
影响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主要行业状况、科技和人力资本、现代服务业的成长状况。本文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初步提出了一系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以便能对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量认识。
2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本文选择以下指标作为影响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结构调整程度、政府的支持程度、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网络经济的影响。
(1)生产的专业化程度。生产的专业化指的是最基本的就是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工艺的高度复杂性,而生产过程的复杂,是提升生产力的必然因素。现代服务业是把智力资本引入商品生产部门的媒介。生产专业化越高,就越需要生产性行业聚集发展,进而让与之配套的服务业独立出来。
最近几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就了以沈阳、大连、锦州为核心,立足东北、辐射全国,覆盖东北亚及全球各地的东北现代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涵盖全社会、串联各领域、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整体上打造成了多个著名旅游品牌,高服务水准,服务功能很强的旅游大省,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突破点,形成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3]。
(2)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服务供应者与客户之间的专业化沟通是价值链增值的主要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服务供应者的技能储备、服务水平的专业化程度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均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效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辽宁省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占据整个从业人员的38%左右,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70%的平均水平,而且还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50%~60%的平均水平。
(3)产业结构调整程度。产业结构指的是全部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联系及比例关系。优化产业结构,不但影响到经济的整体发展,还将直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比重,会直接影响现代服务业对整个服务业的重要程度;第二,三大产业间结构的调整,会影响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体服务业的发展;第三,服务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将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构成直接影响。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代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仅仅占到17.5%。服务行业的这种结构显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受宏观环境的影响,辽宁现代服务业产业调整也是影响其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4)政府的支持程度。服务行业的生存哲学是人际间关系的和谐,比商品生产更加重要的是谋求人际间和谐的关系。因此,政府在服务性社会中的作用和角色与以前明显不同。在服务性社会阶段,政府必须腾出更多的精力去维护人际间的关系。政府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环境、制定政策、选择重点、培养人才、健全法规、协调规划以及制定其他相关措施等。政府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角色及功能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外部环境;二是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
(5)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产业机构的优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全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完善。完善与服务业相关的各项法律与法规,就必须借助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在实际生活中,各项和密切联系服务业的法规,比如期货法、交易法、贸易法、土地估价法、运输通信法、人才使用和管理法等,都应相互配套,才能使服务业的发展更加规范。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情况休戚相关,辽宁现代服务业的法规法律依然不够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以,提升辽宁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也要尽可能完善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可以得出,要想让服务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在推动物流行业成长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物流行业高度发达国家,德国选择物流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现代服务业战略实施的关键,前后成立了30多个物流中心,至2010年为止,全德国一共打造了40多个物流中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会对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形成重要的影响。辽宁省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重要的就是不但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还要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7)网络经济的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产要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知识与技术的密集。网络经济要求劳动者拥有较强地获取、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它促进组织的协调及高效率的管理,对生产力的发展作用更强大,获取生产要素的途径与范围也多样化,网络与交通的发展使得资源的获得从国内走向全球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借助于网络的巨大优势,才能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
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指标的设定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文献,将采取以下7个指标: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X1)、网络经济的影响(X2)、产业结构调整程度(X3)、政府的支持程度(X4)、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X5)、生产的专业化程度(X6)、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X7)。
本文在全省范围内选取10个样本,每个样本采用专家法为各指标打分,对这7个指标因素都给出了0~10之内的分数,下表是10个样本的原始数据表,以上7个指标依次用X1,X2,…,X7表示。
通过表6可以看出,因为第一主成分即政府支持的贡献率最大,所以第一主成分的综合信息的能力最强。其次是企业组织能力和企业技术水平。这三个主成分基本上能反映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发展,企业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加强企业内部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4 结 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现代服务业是体现城市竞争力、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辽宁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认真分析竞争力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从分析的7个因素中提取出了政府支持、企业组织能力和企业技术水平这三个有重要影响的评价指标,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提高给出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以便能以创新的观念开拓性地促进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权雄,周任重.谈现代服务业的新特点和趋势[J].商业经济,2009(1),45-49.
[2]杜辉.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07(4).
[3]张兵.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191.
[4]杨超,阴训法.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2).
[5]肖旭,李韬.促进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辽宁经济, 2010(4):26.
[6]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胡霞.广东省服务业区域竞争力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4(5).
篇8
关键词: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对策
一、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邯郸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邯郸市服务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大,从业人员大幅增加,服务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从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增长速度快,但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10年邯郸市服务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比2005年417亿增加了近一倍,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1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从所占比重看,2006年—2010年,邯郸市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5.3%、34.4%、31.0%、33.9%、32.7%,不仅没有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
第二,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但内部结构有待优化。2010年服务业对邯郸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2%,成为推动邯郸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2010年交通运输、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69.85%,而信息咨询、金融、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0.15%。
第三,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10年邯郸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3.4亿元,增长30.4%,增长速度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个百分点,高于工业投资14.8个百分点。但从项目层次来看,仍以仓储、运输等低水平服务为主,占60%以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金融、信息服务、文化产业、现代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少之又少。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政策引导不够,管理协调难度大
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涉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在行业管理上往往各自为政,在具体工作中推诿扯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行业中介组织还很不健全,有些行业协会还未完全脱离政府部门,不能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另外,目前邯郸市服务业的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整个服务业的市场诚信体系尚不健全,对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良好的发展环境,势必推动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高效的政府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平的市场准入、有效的支撑体系都是其快速发展的必需条件。国内外实践表明,信息、技术、投融资、交易等中介服务在降低企业成本、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尚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也不够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邯郸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高端专业人才匮乏
大多数现代服务业,如商务服务、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等属于高端服务业,具有高智力密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需要配备高端专业人才,现代服务业对从业人员创新能力、自身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邯郸市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创新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供给不足。尽管政府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但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尚不能满足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相邻经济区域的经济覆盖影响,辐射力受到限制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面对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受到了相邻经济区域经济覆盖的影响,邯郸市的服务业半径及对周围城市的辐射能力都受到很大的限制。邯郸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既要面对周围较发达城市的竞争,也要面对京津唐等城市的竞争,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邯郸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快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保障民生繁荣,发展生活业
1.加快发展民生服务业
积极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服务业。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的体制创新,寻求科技在生活型服务领域的全面突破。摸索教育发展新途径,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教育实体机构,促进教育事业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建立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活动,鼓励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文化产业向市场化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活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城乡卫生一体化模式;加强医药市场管理,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不断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调整本市商贸服务业结构,合理规划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主城区重点改造完善商业核心区,发展一批特色商业街。各县区打造若干区域商业中心,完善县域商品流通网络。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商贸集团入驻邯郸,同时推进本市重点商贸集团如美食林、阳光等进一步作大作强。优化提升邯郸城镇商贸流通业服务功能,扩大就业岗位,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3.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契机,以居民住宅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步伐,逐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开发建设,促进住宅消费合理增长。确保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可调控”。加快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围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产业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整合现有相关资源,加强仓储配送、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现代物流项目,运用信息化、标准化提升邯郸物流业。立足邯郸市区位特色、产业特点,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面向区域企业需要,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加快邯钢、新兴铸管等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2.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
立足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强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继续引进域外机构,加快协调渤海银行、澳洲联邦银行等域外股份制银行入驻邯郸。加强各县区金融网点建设,鼓励股份制银行网点下设,推进邯郸银行实现本地区网点全覆盖。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和村镇银行试点。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制定发展规划,优化商务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专业过硬、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务服务机构。促进税务、会计、资产评估、技术交易、管理咨询、法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努力满足商务服务业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对外开放与交流,提升商务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同时,积极发展邯郸会展业,高效利用已有会展资源,充分发挥会展的商务、信息交流、文化等功能,打造邯郸会展品牌。
4.不断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业
营造环境,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便于信息沟通。建设完善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引导科技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向产业园区集聚。加快技术市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立足特色资源着力发展旅游业
1.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围绕建设冀中南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继续推进广府古城、赵文化景区、漳河度假区、武安七步沟、涉县板块、魏县梨乡、大名宋府名城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结合传统景区特色,整合本地资源,打造赵文化、太极文化、红色旅游等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建设休闲度假新品,推进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专项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综合型发展,全面建设提升邯郸市旅游产业水平。
2.拓展旅游产业链
积极发展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相关服务,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鼓励景区中旅游饭店等中高档餐饮发展,重点培育低档消费的乡村菜馆,深度挖掘发扬地方特色餐饮,并以家庭式服务为特色。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家旅馆、青年旅馆、野营宿地等接待设施,形成消费结构合理、经营方式各有特色、整体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网络。加快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购物环境,在重要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重要的接待场所,建成反映各自特色并相互协调的旅游购物商店或街区。
(四)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
1.完善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
要完善现代服务业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加强对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制定和完善推进邯郸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行业协会管理机制,规范市场行为。统筹协调国土、建设、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间的工作,使各部门共同协作,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2.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政府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参与,重点建设一批推动邯郸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统一规划,依托邯郸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现有资源条件,加大信息型、应用型、设计型、技术型等专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 确保其有效运行。
3.保障资金供给
开展多渠道融资,促进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资金供给的多元化。加大财政资金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争取更多国债资金对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的支持,同时也要招商引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发展。
4.进行人才储备
营造良好环境,重点培养引进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为邯郸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谭仲池.现代服务业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苑维松,张炜熙.现代服务业对城市承载力贡献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09(34).
4.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 2010(2).
篇9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现代服务业;灰关联度
一、现代服务业的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一)耗散结构理论概念方法论――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
耗散结构首先由普里戈金在进行热力学实验时发现,并进过长期的分析与实验而得出。普里戈金认为一个系统的耗散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1.“活”的有序性结构;2.对称性破缺;3.自催化的非线性作用;4.分岔。吴彤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概念方法论是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能够指导我们对系统的自组织研究,同时判断研究对象的自组织走向耗散结构的条件是否具备。
(二)现代服务业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他组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自组织的影响,是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发展的。因此对现代服务业进行自组织理论分析时,也应该注意他组织对其产生的影响。他组织包括政府政策、外来投资等,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对现代服务业进行自组织的分析。首先引入“熵”的概念,在自组织理论中,熵是体系走向混乱的程度的度量。用S表示熵的大小,在时间间隔dt中熵的改变量表示为dS,系统内部与外部同时会有熵的输出与输入,分别用diS和deS表示,则
1.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开放的、“活”的体系。现代服务业渗透于各个产业之中,比如物流业与销售业、金融业与制造业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消耗的资源相对少,对环境产业的污染也少,已经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优点,国家出台了各种相关的激励政策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科技水平与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每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别。以上外界的种种影响和国家的他组织作用会对现代服务业产生正的或者负的熵流,即deS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当为足够大的负值时,能够与内部产生的正熵diS向抵消,从而使耗散结构远离稳定的状态。
2.现代服务业内部是非线性的、远离平衡态的。现代服务业内部的各种作用要素是非线性的,比如科技与信息的作用、就业人员数量与就业人员素质的作用。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各个地区相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现代服务业内部的影响因素的非线性作用,产生一个正的熵流,即diS。diS的值一直为正的,这表明内部的非线性作用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直起着正的激励的作用,促使其向着稳态发展。
二、协同演化模型
(一)状态变量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模型
对于选定的体系变量,首先计算这些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以确定选取变量的之间的关联程度,确保变量选取的合适,同时可以反映出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为非线性的。各状态变量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16]如下:
其中,,X0为参考序列,Xi为比较序列,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ρ=0.5。由此可得灰关联度为:
(二)基于灰色理论的协同演化模型
协同学的发展为发现体系的自组织动力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为了分析体系内部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运用灰色理论的相关知识对其建立模型如下:
用xi(t)(i=1,2,3…)表示体系内的各要素的数值,对其进行初始化的无纲量化处理和AGO处理之后得到新的序列xi1(t)(i=1,2,3…)。设xi1(t)的变化率为dxi1(t)/dt,则由变化率定义可知: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协同和竞争,其中要素xi1(t)(i=1,2,3…)的变化受到自身的促进和抑制,把自身的促进作用记为aii xi1(t),抑制作用记为-bii (xi1(t))2。同时,还受到其他要素的作用,记j要素对i要素的促进作用记为aij xj1(t),抑制作用记为-bij (xj1(t))2。则根据灰色理论相关知识[16]可以得到xi1(t)(i=1,2,3…)变化的总和为:
其中,,则可以把(4)式写为:
由(4)、(6)两式可以计算出要素xi1(t)(i=1,2,3…)在体系内各要素之间协同和竞争的变化率,得到各要素之间协同与竞争的最终结果。
三、以哈尔滨市现代服务业为例进行分析
哈尔滨市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全市的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4年上半年,哈尔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79.6亿元,同比增长6.3%,占GDP的比重达到61.2%;服务业新增就业61219人,占城镇新就业总数的77%,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哈尔滨市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持续几年对GDP的贡献占第一,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因此通过多哈尔滨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收集数据并计算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服务业就业人口数、人口素质、对服务业的投入、地理环境、文化、科技水平、现代化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等有关。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可量化性,本文分析时,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资金投入、人均消费水平这四个变量。其中以哈尔滨市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人口衡量城市化程度,以固定资金投入第三产业的量衡量对服务业的投入,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人均消费水平。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得到下表(表1),数据来自于哈尔滨统计年鉴2013。同时把表1的数据作为变量的初始状态带入公式(2)、(3)得到各变量的灰色相关系数和灰关联度(灰关联度见表2)。
通过计算四种要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可以发现这四种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是很高的。全市生产总值与固定资金投入的关联程度达到了0.9以上,最低为市区人口与固定资金投入,但是关联程度也达到了0.683,还是比较高的。可见,所选取的变量之间是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非线性的。因此可以用来构建它们之间的协同演化模型,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个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利用表1中的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利用灰色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初值化的无纲量化和AGO处理生成灰序列,然后利用公式(4)和(6),构建出相关的协同演化模型如下:
(二)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协同学中绝热消去法,aii可以表示体系的序参量。根据式(7)可以看出a22的绝对值最小,可以把x2,即服务业的固定资金投入看作慢变量。支配原理表明少数的慢变量支配着大量的快变量,所以应该加大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保证慢变量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体系的发展。由于各种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加大慢变量的投入也能促进其它各种要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振华. 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及其构建[J]. 上海经济研究,2005,09:21-29.
篇10
[关键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问题;发展对策
进入“新常态以来”,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经济的飞速增长登上了国家经济繁荣大发展的舞台。全球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传统生活型服务业向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转化,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已然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黑龙江省服务业也快速地从工农业分离出来,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日益增加的现代服务业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现代服务业的供不应求不仅仅影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还会导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滞后。
以供给方的独特视角探究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不仅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欠发达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服务行业的繁荣不仅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切实改善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经济全面高速发展提供可能,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有效供给理论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有效供给的含义、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出口产品的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决定和创造需求、有效供求均衡及其实现、有效供求失衡及其宏观(社会)控制。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于“有效供给”给出确定的概念,但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对于商品供给有效性的前提给出了详尽的揭示。马克思认为有效供给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如下:有效供给的商品必须具有一般使用价值;有效供给的商品必须具备社会使用价值;创造有效供给商品的劳动要代表社会必要的劳动;有效供给的商品必须是品质有保证的商品。
有效供给决定和创造需求是本文进行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消费,但是只有有效供给才能够决定需求。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供给不仅能够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更加能够凭借供给的有效性而创造需求。生产的终极目标是完成消费,而消费者能否进行消费则取决于供给的产品是否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吻合。在市场中,供需失衡是供给和需求共同造成的,但是,有效供给的不足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和其他地区相比较低,即是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的结果。
二、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产品存在的问题
1.服务产品定价不合理。个别商家以谋取更多利益为目的,利用不正当手段进行掠夺性定价,不合理的掠夺性定价会实现短期的盈利,但是对企业品牌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一些短期或营销地点不固定的供给者往往不考虑远期发展策略,对商品进行不合理的定价、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歧视,诸如此类服务产品定价不合理的现状比比皆是。
2.服务产品品质不达标。服务产品品质是影响消费者消费倾向的重要因素,但因为供给者无限制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服务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等原因,导致供需市场中的服务产品品质屡屡出现各种问题。
3.服务产品缺乏多样化。由于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的限制,服务产品的需求还没有达到一些发达地区的需求水平,相对较低的需求水平致使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受到严重的制约。
4.服务产品信息的披露不透明。健康的市场运行的条件之一即为产品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在市场中往往造成“逆向选择”,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市场中资源配置的浪费。服务产品的信息披露不透明使得消费者无法全面地了解产品进而无法实现对服务产品的消费,造成服务产品的无效供给。
5.服务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是影响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会使得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心。黑龙江地区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是对消费者提出的售后服务要求“不闻不问”,长此以往的售后服务态度造成服务产品的无效供给。
(二)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策略不合理。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产品销售的条件与保障,现今黑龙江地区市场上存在的不合理营销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使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环环相扣的消费陷阱等等。不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衍生出大量的以过分追求不合理利益为目的、违反商业行为准则与道德、扰乱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市场营销不正当行为。
2.企业管理规章不完善。良好的服务态度、人性化的服务管理等是衡量服务产品的重要标准,而这些服务方式都有着规范化、标准化的必要。黑龙江现代服务行业的企业管理松散、规章制度不完善,对于服务态度和人性化战略方面的规范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3.相关法律知识的匮乏。服务产品供给方的行为不规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匮乏,虽然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日渐建立和完善,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相关法律意识还没有形成,另外,一些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薄弱也给不良供给者的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供给行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升级创新遭遇瓶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条件使得产业技术升级的条件不达标,科技资源和资本达不到升级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另外,供给者对于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使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创新能够给相关产业带来经济利益和现实意义的意识还没有形成。
2.现代服务行业信用体系不健全。当今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行业企业信用体系的健全和成熟是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黑龙江地区现代服务业供给者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缺失使得消费者对于相关企业和行业失去信心,造成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信用体系不完善还使得交易成本增加,降低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消费者得到了不充分透明的信息后无法实现交易,降低了市场的销售量,使得黑龙江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3.现代服务行业管理规范不完善。现代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健全的管理条例和法规来规范,黑龙江省现代服务行业的管理规范还没有得到健全和完善,虚假的宣传信息、不合理营销策略、欺诈性推销方案、不完善的售后服务等由于管理不规范所引起的问题比比皆是。
(四)供给环境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即为供给环境中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由于黑龙江省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发达的水平,还没有遇到经济发达时行业市场环境会出现的问题,所以相关的法律条例还没有形成,供给方钻法律漏洞、违反相关条例的情况比较严重。
2.政府管制的力度不足。对于供给环境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例如:虚假宣传产品信息、采用不正当营销策略、应用欺诈性推销方案、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国家虽正式颁布了相关法律制度、管理条例,但是地方执行的力度还不够。
三、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促进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
(一)提升服务产品供给水平的对策
1.全面控制服务产品成本及利润合理定价。服务产品的价格主要由生产成本和营业利润两个部分组成,在保证产品品质的条件下,严格控制服务产品的成本是服务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根据服务产品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合理的价格是增加服务产品销售量的主要手段。
2.调查了解消费者意见提升服务产品品质。降低产品品质以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策略是不利于企业长足发展的,良好的产品品质会为供给者保留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不尽相同,例如:不同使用功能的侧重以及产品的核心优点,调查与分析消费者对于品质的不同要求是提高服务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3.增加服务产品品种扩大适应人群。现代服务行业中,服务产品的类别非常之多,但是针对的消费群体多为年轻人和有经济条件的中年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的需求都在日益增加,为了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服务产品的品种是十分必要的。
4.真实全面的披露服务产品信息。服务产品信息的披露不仅是为了消费者能够更好的了解服务产品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供给方的商誉、完善了供给方的信用体系,对于服务产品的多方面信息应该详尽地向消费者进行披露和介绍。
5.建立健全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售后服务是商品销售不可或缺的,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否是消费者是否进行消费的考虑因素之一,售后服务对于实现消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应该建立完整和完善的相关标准和条例,标准化的售后服务不仅仅能提高服务效率,更能够成为消费者选择该服务产品的主要原因。
(二)规范服务供给主体行为的对策
1.应用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会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一次性”消费的产生短期内会减少供给方的商誉,长期会使企业走向倒闭的不归之路。采取正当的市场营销策略,从各方面提升服务产品的品质,才是长期立足于现代服务行业的最佳发展战略。
2.完善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都需要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这样才能使得产品的规模化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应当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以落实国家对于现代服务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为前提,制定详细和人性化的企业管理规章。
3.深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伴随着经济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化,现代服务行业相关法律的普及是十分必要的。供给方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不仅仅能够更好的鞭策自己的行为,也能够通过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三)完善服务供给行业规范的对策
1.克服瓶颈条件制约坚持技术升级创新。黑龙江省的经济虽然较发达地区较为落后,但是近年来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服务业消费需求的增加促使现代服务行业升级成为一种必要。现代服务业供给方应了解创新对于产业技术升级、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地投入资本进行产业、产品的技术升级。
2.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信用体系。伴随着经济的契约化,信用程度成为衡量企业服务品质的标准,所以完善行业的信用体系是实现消费和交易的前提条件。健全的信用体系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充分、完整、透明的产品信息,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市场内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积极促进黑龙江经济迅速增长。
3.完善现代服务行业管理规范。健全的行业规范是现代服务业能够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地政府应积极落实国家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管理规范,针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详尽的现代服务行业管理规范。
(四)提供良好服务供给环境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