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心病患儿的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先心病患儿的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先心病患儿的护理要点

篇1

【关键词】小儿;心脏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05-02

前言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和大血管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先天心血管系统畸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1]。"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占出生婴儿的0.7%~1.0%,每年大约15万名先天性心脏病出现[2]。随着心血管医学的快速发展,现在病死率已显著下降。我院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先心病患儿6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先心病患儿中,男24例占40,女36例占60。初次诊断先心病40例占67.7,先心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儿20例占33.3。

1.2 主要症状:

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晚期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时可出现持续青紫。心脏杂音:比较响亮,粗糙,严重者可伴有胸前区震颤。其它症状:自幼哭声嘶哑、易气促、咳嗽、合并其它畸形,如先天性白内障、唇腭裂和先天愚型等。

1.3结果

出院时临床好转55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1例。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室内环境

病房要保持安静,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室温保持在18℃~21℃之间,病房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开2-4次窗户,相对湿度保证在55%~60%范围内[3],室内空气要流通。冬天应定时打开窗户,以加强空气对流。有持续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2.2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状况,细心观察病情,认真做好病情记录[4]:保持大便通畅,先心病患儿注意大便时勿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如两天无大便,可用开塞露通便。

2.3 心理护理

患儿病情一般进展快而且严重,恢复起来较慢,家长往往思想准备不足,心理负担较重,家长们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运用沟通技巧,教会他们配合的方法,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解除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5]。说服其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使治疗工作顺利进行,以利患儿尽快康复。

2.4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有效降低氧消耗量,保护患儿的心脏功能。各项检查处置应集中进行,避免患儿过多哭闹,被褥要柔软保温,内衣要松软,穿衣不可过多, 以免造成患儿的不安和过量出汗,影响患儿呼吸[6]。

2.5 饮食营养护理

有先心病的患儿,喂养比较困难,吸奶时往往易气促乏力而停止吮吸,且易呕吐和大量出汗,小婴儿喂奶时可用滴管滴入,以减轻患儿体力消耗。给予患儿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需补充充足的水分。患儿进食应少量、多次、定时进行,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和呕吐。如果小儿食欲不佳,应诱导进食,不可强迫。重症患儿,喂食、喂水、喂药时应将患儿抱起,呈斜坡位。

2.6 严格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年龄越小,病情往往变化快,随时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面色、心率、心律、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周围循环的变化,给予心脏监护等措施,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理,以保证病情正常转归。

3 讨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是出生时即存在的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其不仅影响小儿正常发育,也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每年约15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过去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方法,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手术创伤、麻醉与体外循环、输血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手术成功率,所以护理工作对心脏病患儿的痊愈非常重要,正确的治疗,辅以完善的护理,可有效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及严重并发症的出现,降低患儿死亡率,促进患儿及早康复。

本人通过我院接诊的心脏病患儿实例进行的护理分析与总结,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上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要点以供探讨,如有不恰当之处,还请见谅。在此也祝愿所有心脏病患儿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8.

[2] 龙健.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疼痛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4):1135-1136.

[3] 李锦,汤红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气胸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0,23(4):1135-1136.

[4] 黄春,刘琼,周发春.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6,12(23):2210-2211.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先心病;介入封堵;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每年约有15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1],发病率为0.8%~1.2%,城镇患儿大多较早得到治疗,而偏远山区的农村患儿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原因,发现及治疗较晚。由于国家医保政策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免费筛查及治疗推广,大量农村贫困患儿得到救治。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是此种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及有输血风险[2]。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介入治疗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输血及不留瘢痕的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对我国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岁~14岁;房间隔缺损(ASD)18例,室间隔缺损(VSD)1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心功能Ⅰ级。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10岁以下患儿采用全身麻醉,10岁以上患儿采用局部麻醉。

1.2.2介入手术方法

1.2.2.1动脉导管未闭

在麻醉下分别穿刺股静脉、股动脉,沿股静脉送入6F~7F的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后将交换导丝经PDA送入降主动脉;沿动脉送入4F~5F的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侧位放大造影,观察PDA的形状和位置并测量其直径,沿交换导丝送入传送鞘至降主动脉,撤出导丝和内鞘,选择大于PDA最窄直径2mm~4mm的蘑菇伞封堵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证实ADO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少量烟雾状残余分流时可沿指示方向操纵旋转柄,释放ADO,封闭PDA,术毕撤出导管、导丝及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24h~48h后复查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

1.2.2.2房间隔缺损

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送入交换导丝至左上肺静脉,用球囊或心脏彩超测量ASD最大伸展径,选择型号合适的amplatzerasd封堵器在X线及TTE监视下封堵ASD,其余同上。1.2.2.3室间隔缺损在全身麻醉或局麻下穿刺右股动脉及静脉行常规左室造影及导管检查,建立动静脉轨道,根据造影和彩超选择型号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在X线及TTE监视下封堵VSD,其余同上。

2结果

4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最长15个月,最短1个月;42例患儿均恢复良好。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42例患儿均为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很差,需要麻醉;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部分患儿及家长对新的治疗往往顾虑疑惑,怀疑手术治疗效果。应向年龄较大的患儿及家长介绍手术的优点、手术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术后监护方法、介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等;侧重介绍封堵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患儿及家长能了解介入治疗的相对安全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用安慰鼓励性的语言与患儿交流;通过多接触患儿消除其陌生感,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因部分患儿不愿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和心理反应,父母缺乏疾病知识,过分紧张、担心,夸大病情,由于父母长期未在孩子身边,作为一种补偿心理,过分迁就孩子,因此必须对家长进行宣教,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病情,正确对待患儿疾病的变化,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护士应主动接近患儿,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设法解除患儿的紧张与不安情绪,保护患儿的自尊心,尊重患儿的人格,多鼓励、表扬患儿,不训斥、责骂患儿,利用孩子的好学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取得其治疗上的配合。多举一些实例增强患儿的信心。

3.1.2术前准备

术前1周服用抗凝剂。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及床上平卧等。术前监测体温,如体温升高应排除各种感染并通知医生。必要时停止手术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行介入封堵术。术前半小时给予抗生素,进行利多卡因皮试,进行碘过敏试验。术前8h禁食、4h禁饮,术前30min阿托品0.04mg/kg~0.10mg/kg肌肉注射,减少唾液腺分泌。术前准备各种抢救药物器械、麻醉呼吸机及吸引器,四肢用约束带妥善固定,做好手术的摆放等。

3.2术中配合

3.2.1

局部麻醉患儿平躺于手术床,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术中出现窒息。全身麻醉患儿去枕肩胛下垫一薄枕,使气道拉直保持气道开放,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安置心电监护。患儿有痰时要及时给予吸痰。当患儿口腔及鼻腔有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将患儿头侧向一侧,并及时消除口腔、鼻腔内异物,以免造成窒息。

3.2.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做到沉着、冷静,体贴患儿,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不在手术间讨论病情,不能说容易引起患儿紧张、恐惧的话,以免增加患儿的心理负担,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2.3病情观察

术中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饱和度。对局部麻醉患儿,还注意患儿意识,并与患儿进行简单交流,如有不适应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封堵器脱落,如脱落至心房或心室,心电监护可见频发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可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如封堵器随血流离开心房或心室则上述症状减轻。一旦出现则可紧急行异物钳抓取或开胸手术取出。

3.2.4术中肝素的应用

肝素的用量是按体重100U/kg计算,操作时间长的要提醒术者每延长1h追加半量肝素,避免术中形成血栓。

3.3术后护理

3.3.1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体温、心律、心率、呼吸及血压的变化,根据患儿的血氧饱和度适当给予吸氧、保暖等处理。全身麻醉患儿术后去枕平卧,头偏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术后患儿出现呕吐一般是与麻药及术前进食有关,如有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色及性质,是否为喷射状。呕吐时防止误吸窒息,呕吐后要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床单位干净、整洁。观察血压变化,低血压可能与术前未进食、术中失血及酸中毒等因素有关,监测酸碱平衡,补充电解质、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压在正常水平。术后密切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异常情况,早期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与封堵器未完全固定在心脏跳动中与房间隔室间隔摩擦有关。患儿会出现胸闷、憋气、烦躁不安等心包填塞的早期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并参加抢救。

3.3.2防止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

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形成,一般由于反复多次穿刺、器械插入损伤血管、拔出动脉鞘时未很好压迫、患儿躁动、术中使用肝素等有关。采用穿刺点上方近心端按压15min~20min,放手后未见出血后给予加压包扎,密切注意观察患儿心率、血压、面色、脉搏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穿刺点有无疼痛、肿胀及渗血,并行同侧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3.3.3避免患儿烦躁不安哭闹,加强心理护理全身麻醉患儿在即将要清醒时,大多数出现哭闹不安、躁动,容易导致穿刺部位包扎处移位,甚至引起出血加重心脏负担,应给予约束带约束术侧肢体。婴幼儿可给予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镇静处理,年长儿可给予使用转移疗法如讲故事、看图画、玩玩具、听音乐等,使患儿保持安静配合治疗。

3.4出院指导

患儿治疗出院后仍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因此在患儿出院时必须做好出院指导,告知家长患儿应适当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儿能够胜任,尽量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但要防止剧烈运动,3个月后运动可不受限制,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予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及屏气。指导家长及患儿口服抗凝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定时做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

4小结

先天性心脏病是人体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和大血管形成障碍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的心脏,是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过去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方法,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手术创伤较大、麻醉与体外循环风险较高、输血与围术期等问题,既困扰患儿又影响手术成功率。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微创介入的治疗方法逐渐进入临床,为广大患儿家长所接受,手术只需要穿刺股动脉或静脉,由导管将封堵伞输送到心脏缺损处进行治疗,与既往外科开胸手术比较,内科介入治疗先心病的痛苦小、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特别适合儿童。整个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院即可恢复正常活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疼爱,情绪消极,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性格有缺陷,留守儿童性格变得内向、自卑、灰心、孤僻,大多是由父母的老人监管,他们仅仅关注孩子的温饱和温暖问题,缺乏良好的管教与指导,导致心理失衡。患儿缺乏交流能力,缺乏基本安全,不善于表达病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的关键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床上平卧训练,防止术后伤口出血;术中密切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Mahle[3]认为,家长的积极应对能给予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促进患儿健康。心理干预可使患儿家长由消极的应对向积极应对转变[4]。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治疗患儿的疾病,还希望社会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大众的偏见,不让患儿自卑及被歧视,给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5]。

作者:李天鸿 杨茜 杨敏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孙秀春,李玲,肖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20(8):236-237.

[2]倪志红,薛晓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667-668.

[3]MahleWT.Neurologicandcognitiveoutcomesinchildrenwithcongenitalheartdisease[J].CurrOpinPediatr,2001,13(2):482-486.

篇3

摘要目的:总结婴儿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12月200例0~1岁患儿行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后的早期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和护理,对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未出现症状患儿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早期观察和护理的方法。结果:200例患儿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2例,予以相应护理后顺利出院20例,其中3例后期行高压氧继续治疗后顺利出院;2例因严重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在术后护理中更应注重早期的观察和护理,以预防为主,注重脑保护。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神经系统;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26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心内直视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婴儿对体外循环耐受力差,体外循环时间长,术中灌注压较低以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均易发生脑缺血,在一些特殊类型的手术中需要低温停循环较长,脑组织的血运也不得不停止,可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单纯性精神紊乱,甚至发生严重的脑部损伤。其他原因如术中静脉回流不畅以及体外循环意外等均可引起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神经系统损害不仅延长了患儿住院时间,而且还增加了家庭负担。如果早期发现和作出相应的措施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儿脑部的损害。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0例0~1岁行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后患儿的早期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和护理,对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未出现症状患儿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早期观察和护理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对2012年1~12月我院200例0~1岁复杂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低温体外循环手术,术后均经鼻或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最短体外循环时间为29 min,最长体外循环时间为222 min。200例患儿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2例,予以相应护理后顺利出院20例,其中3例予以高压氧继续治疗后出院;2例因严重心功能衰竭死亡。平均住院时间21 d。

2护理要点

2.1呼吸道管理有效的呼吸道管理能够维持通气,为脑部提供充足的氧气,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2.1.1呼吸机设置呼吸机的设置原则是保持最小的肺血管阻力和胸内压,以保证肺循环血量和心排量。采用同步间歇指令及高频的通气方式,以防胸内压增加影响腔静脉血回流,潮气量设置为8~12 ml/kg,一般加用呼气末正压3~6 cmH2O。本组5例患儿因低氧血症运用呼吸机治疗,用氧浓度为50%~60%。早期常规应用镇静、肌松药,以保持患儿安静[1],如咪唑安定0.05~0.1 mg/kg,罗库溴铵0.3~0.6 mg/kg。

2.1.2血气监测调整呼吸机设置后30 min查动脉血气1次,维持pH值于7.45~7.5,PaO2>60 mmHg,PaCO2在35~45 mmHg,监测乳酸,及时发现各种酸碱失衡。监测电解质,及时调整。

2.1.3气管插管期间呼吸道护理采用鼻腔插管,妥善固定,避免过深、过浅或滑出,每班记录插管深度。每2~3 h吸痰1次,4~6 h肺部体疗1次,每次3~5 min,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选用刺激性小的硅胶吸痰管,以减轻呼吸道刺激,吸痰管直径不宜超过气管插管直径的1/2[2]。吸痰前后呼吸囊过度换气2~3次,以减轻吸痰时低氧血症,降低肺循环阻力。吸痰时如出现心率快、血压不稳定、口唇发绀等,应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待血压、心率稳定,发绀改善后再行吸痰。吸痰后听诊双肺呼吸音,对比两侧是否对称,有无啰音等。对痰液黏稠者用少量生理盐水气管内滴入,以稀释痰液易于吸出。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后,循环稳定,应尽早停用呼吸机,以免正压通气影响体静脉血液回流。

2.1.4拔管后呼吸道护理拔管后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方式吸氧,定时做肺部体疗,协助排痰。本组7例不能配合治疗的患儿,采用刺激咽喉深部,使其产生咳嗽反射,再用吸痰管将痰液吸出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呼吸道通畅问题。由于呼吸机使用时间过长,本组有20例拔管后均有不同程度喉头水肿,予以喉头喷雾及气泵吸入,每4 h 1次,其中15例能解除喉头水肿,维持SpO2≥90%;5例行二次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治疗。

2.2循环系统的观察及护理

2.2.1持续心电监护

2.2.1.1脉搏患儿低温体外循环手术后入监护室应立即接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心律、心率[3],一般根据年龄心率控制在100~140次/min。监护室护士应能识别各种常见的心律紊乱图形,如有发生异常心电图,需及时记录,告知值班医师及时处理,同时应经常观察患儿四肢末梢循环情况,皮肤的温度及颜色。

2.2.1.2血压和心腔测压管目前心脏病患儿手术中实施开放或封闭的动脉穿刺管径换能器接压力监测仪,心腔测压管也接相应的换能器输入压力监测仪,注意区分各种压力波形,保持压力管的通畅,用微泵持续输入肝素1 U/ml,每小时1 ml,使测压管不堵塞。同时必须注意稳妥固定,并将所有换能器(压力感受器)保持在心房水平,以求准确的数据。对于心功能差的患儿使用升压药时更应注意升压药浓度、点滴速度与血压的关系,在每次更换升压药的贮存针筒时,动作要特别敏捷,往往是月龄小、体重低、心功能较差的患儿特别敏感,此时血压的波动大而快,更需严密监测,及时记录。各测压管需每班校对零位,也保持正确数据的方法,减少误差。

2.2.2尿量观察详细记录患儿24 h 出入水量,使入量低于出量,维持负平衡,严格控制液体滴入,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调整速度,保证尿量不少于1 ml/(kg·h) 。

2.3神经系统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脑部并发症。心脏手术后脑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依赖于大脑受损区域及程度。部分症状和体征为一过性,部分可持续数天甚至更长。

2.3.1生命体征的观察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上述指标的变化是脑部早期缺血缺氧的信号。早期收缩压可升高至140 mmHg以上,晚期收缩压下降至70 mmHg以下。本组有9例患儿出现抽搐,抽搐早期予以5%水合氯醛按照1 ml/kg保留灌肠或鼻饲;或者苯巴比妥钠针剂以5 mg/kg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均能够有效镇静,解除抽搐症状。本组10例患儿体温高达39 ℃以上,予以头部物理降温,头戴冰帽,以保护脑部组织。

2.3.2神志、瞳孔的观察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射、对疼痛的反射等。本组7例患儿出现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其中6例术后即出现瞳孔固定(双目凝视)。每班记录瞳孔大小以及对光反射情况。

2.3.3神经系统早期症状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患儿予以亚低温治疗,将患儿体温降低至35.0~36.5 ℃,可予以头戴冰帽,药物降温[4]。亚低温疗法还可以降低脑部耗氧量,以减少脑部缺氧的发生。为防止脑部水肿,予以20%甘露醇静脉注射,同时可予以营养脑神经的药物。用脑氧检测仪随时监测脑部含氧量,防止脑部缺氧的发生。

2.3.4观察肢体活动度观察肢体的活动度,是否能抬高肢体,肢体的抗阻力能力评估。观察患儿的病理反射出现情况。本组3例患儿出现病理反射,四肢强直,肌张力增加,于术后心功能基本稳定后予以高压氧疗[5]。

2.4皮肤护理婴儿的皮肤容易吸收外物,且仅有成人皮肤十分之一的厚度,易被外物渗透,而且容易因摩擦导致皮肤受损。因此在护理患儿的皮肤时应注意选择柔软的纸张擦拭,定时翻身,在受压部位运用泡沫敷料,减少压力。新生儿在身体空隙部位可垫水袋。

2.5术后营养支持患儿术后除合理输血补液外,应尽力鼓励早期进食,给予营养支持,以提高血浆蛋白。促进机体抗病毒能力、加速创伤修复、减少并发症。术后当患儿清醒、气管插管拔除后6 h即可饮水,如无不良反应且肠蠕动恢复良好,可逐渐过度到流质饮食直至普通饮食。尽量鼓励患儿进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但应根据病情须限制钠盐摄入量,对不能进食如昏迷、气管切开的患儿可考虑鼻饲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

3小结

体外循环术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在术后的护理中更应注重早期的观察和护理,以预防为主,以避免其发生。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儿应予以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术后常规注重脑保护,做好呼吸道护理,加强基础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珩.新生儿危重先心病的围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0-51.

[2]石芬芬.危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心脏直视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52-53.

[3]杨玲慧,张媛媛,顾青,等.完全性大血管转位行Switch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8):715-716.

[4]郭淑萍,杨丽颖.1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脑部并发症的疗效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35):7779-7780.

[5]谢海燕,王小鹏,胡娟,等.高压氧综合治疗体外循环术后脑部并发症19例疗效观察[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3,2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