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提要: 绿色零售是零售业的绿色化。目前绿色零售在国外发展较快,在国内属新兴事物。我国绿色零售的法律规范存在欠缺和滞后性:缺少绿色零售的标准;绿色认证、使用及监督法律制度分散且执行力低下;缺乏对绿色零售的法律引导和扶持。我国应围绕这些问题,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2011 年 10 月,全球最大连锁超市沃尔玛在重庆的 12 家门店被查出在过去的 20 个月里,将普通冷鲜猪肉标注为“绿色精肋排”、“绿色里脊”等商品名称,按照“绿色食品猪肉”的价格销售,销售假冒“绿色猪肉”63547 公斤,获违法所得 50 万元。工商部门认定,沃尔玛销售假冒“绿色猪肉”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重庆 10 家门店停业整顿 15 天并处违法所得 5 倍罚款 269 万元。同时,公安机关对 7 家门店以涉嫌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侦查,对相关涉案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这一事件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这次沃尔玛假冒绿色猪肉事件最终以重庆工商部门认定其欺诈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作为定论,但笔者认为此次事件除此之外还有着更深层的影响,那就是对新兴环境保护模式——绿色零售的发展的伤害。绿色零售作为绿色营销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在环境保护与消费、发展中寻求的一种妥协之路,也是各国新兴的环境保护之道。
绿色零售是最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环境保护模式,政府对此也日趋重视,但是通过沃尔玛事件却可看出我国绿色零售法律的缺失,虽然假冒绿色产品可在《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寻找到相关规范加以规制,此次事件也是依据《刑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处理的,但是相关规范在环境法体系中却无处可寻,更不用说有关绿色零售方面的规范了。因此本文拟以沃尔玛假冒绿色猪肉事件为例,对绿色零售进行探究,分析其在我国的现状及其法律困境,以探寻其停滞症结及发展路径。
二、绿色零售主要内容及现状
(一)绿色零售主要内容
绿色零售即零售业绿色化,理解它需要从与其息息相关的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及绿色消费的认识开始。
1.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及绿色消费
绿色经济是绿色零售之依托。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从宏观看,绿色经济是指经济体系的绿色化;从微观看,绿色经济是指单个的产业经济活动的绿色化。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大致勾勒出人类经济活动的全貌,而零售作为流通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绿色零售也是绿色经济的具体阐释,对绿色零售的理解也都是从对绿色经济的理解开始的。
绿色零售是绿色营销在零售中的具体应用。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是将绿色理念纳入企业营销过程的新型营销模式,英国威尔斯大学的肯·毕提教授将绿色营销定义为“一种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其实质是建立在绿色经济基础上,以绿色技术和绿色市场为依托的,“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需求管理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方式”。[1]营销是为了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从不同层次的需求上来迎合消费者的经营趋势。而“消费者一旦能够从竞争性商品中进行自由选择,那么就有了‘用脚说话 , 的权力,从而迫使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由此而使他们生产或经营的商品能在价格、质量、功能或创新方面成为最吸引人的商品”。[2]绿色需求是消费者的最新选择,绿色营销便是在生产者、经营者满足消费者最新选择过程中所产生的,它以环境保护为理念和宗旨,在产品和服务上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市场,进行研发、生产及销售等一系列经济行为,兼顾企业自身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
绿色零售是绿色营销在销售阶段的具体体现。绿色营销蕴含的环保理念、环境价值观、行为模式融入到零售阶段,传统零售便转变为绿色零售,它促进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因此绿色零售是绿色营销在零售阶段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没有绿色营销也不可能存在绿色零售。
绿色消费(Green Consumption)也称可持续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市场动力,因此也是绿色零售的动力。自亚当·斯密以来,消费被视为所有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以工业文明为主的传统消费模式使人类过度消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兴起和发展,企业不得不在生产、销售中积极采取绿色环保措施以回应消费者的绿色要求。绿色消费与绿色零售相互作用。一方面,绿色消费促进了绿色零售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绿色零售又反作用于绿色消费的发展,不仅为绿色消费提供场地,更能促进绿色消费的习惯和意识。
绿色零售是在绿色经济发展下探索出的新型环境保护思路,是绿色营销在销售流通阶段的应用,它回应了绿色消费的需求,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绿色消费意识的提高。
2.绿色零售的主要内容
绿色零售有其特定内涵和内容,零售业是否绿色化需通过其内涵得以确认。绿色零售内容主要包括了零售企业的绿色经营方式、绿色商品的经营及绿色理念的贯穿始终。
零售企业是零售业主体,零售业的绿色化最首要的内容是零售主体的绿色化。
零售企业作为提供零售服务的主体,其本身存在着绿色化的要求。作为独立发展的第三产业实体,零售企业的能源消耗巨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一份全国零售企业耗电量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家电卖场、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和百货店等五类零售业全年耗电量超过 300 多亿千瓦时,其中以百货店和大型超市为甚,零售企业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大户。[3]因此,零售业的绿色化必须从零售主体自身的绿色改造开始,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环境保护存在瑕疵的主体将环境保护理念与销售结合的自觉性和真实性。零售企业的绿色化表现在其经营方式上是否采取了有别于传统经营模式的绿色经营模式,而这种绿色经营模式的节能减排所带来的能源消耗远低于传统模式所造成的能耗。我国相关部门对零售企业的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2010 年商务部首次《2010 年中国零售业节能环保绿皮书》,对现阶段我国零售业节能环保工作现状做了全面总结,研究了零售业对国家节能减排及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贡献;[4]2011 年则评选出第一届中国绿色零售商[5]。
零售企业作为联结生产商和消费者的服务性行业,它在采购和销售绿色商品中分别对生产商和消费者起着引导作用。对生产而言,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非同小可,清洁生产能有效减缓生产中所产生的环境损害,但清洁生产所付出的成本也远高于传统生产模式。作为经济人,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永恒的目标,它的任何行动都不可能,也不能偏离市场轨道,只有当生产企业具有足够的环境意识及利润可期待时,才有可能积极采取清洁生产方式。绿色零售企业为绿色商品提供销售场所,才使得绿色生产有了营利的机会。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急剧增长能给清洁生产带来巨大的市场动力,而零售是绿色产品面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使企业最终获取利润的主要形式。因此,零售企业的绿色态度能促进生产企业的环境态度。
对消费而言,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兴起源于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忧虑和反思,源于环境意识的进步,因此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也直接影响着其消费观念与行为。零售企业提供绿色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为更广大消费者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供了途径,更能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商务部的有关负责人指出,零售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不仅是打造绿色零售企业,更要发挥窗口作用,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并努力带动上游供应商的环保低碳发展。零售企业的绿色产品的采购和经营实质上承载了绿色零售的重要意义。
绿色经营理念是绿色零售产生、持续、发展的核心。绿色经营理念是绿色零售的核心、灵魂之所在,它贯穿绿色零售的始终,并最终决定零售业的绿色化方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零售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而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与利润追逐的矛盾中何从选择,完全取决于零售商是否具有绿色理念以及是否愿意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缺乏绿色经营理念的绿色零售经营行为只可能是应景之作,或为追逐企业利益的另一种手段,是无法真正持续的。目前我国公众包括环境知识及环境态度在内的环境意识处于不断增强的阶段,但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面临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时,并没有足够的绿色理念支持利益天平向环境保护倾斜。
(二)绿色零售市场现状
篇2
一、树立绿色营销观是企业发展要求
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以推销为主的营销导向时期。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层次来看,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上述原因,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的竞争当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
二、企业在营销全过程中都应强调“绿色”因素
1.注重绿色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与引导
首先,扩大现有绿色产品的经营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一是提高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企业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要求绿色产品生产者企业不断努力壮大自己还要企业内联外争,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
其次,推行清洁生产方案,在积极进行现有产品绿化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绿色新科技,绿色新工艺,绿色新材料,绿色新产品的发展动向,适时地引进和开发绿色新产品。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开发,代须知;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省料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枯竭之目的。二是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之目的。
2.注重定价中的绿色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是经有关部门通过严格认证以后,获得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在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都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也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般成本,费用以处,还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绿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所付出的代价;为保证清洁的成本;开发和运用绿色包装所增加的成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所增加的成本等。
产品定价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考虑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政府应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农业经济专家哈曼博士的确良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约高50%~200%。从市场因素来看,绿色产品的目标顾客是具有一定购买能力、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具有一定的素质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目的不再是仅仅考虑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群体中的消费者,有的从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考虑,往往愿意为购买代表时尚、文明的绿色产品而适当多支付费用。
3.在渠道选择、促销、服务、企业形象树立等营销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因素
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的经济性。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绿色产品市场的拓展,改变了过去我国主要依赖于外延扩大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一个集约型的永续经营的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企业应树立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观念
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绿色营销,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依靠政府力量,并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其次,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因为人口过多,我国几乎所有资源都面临短缺问题,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又使我国仍处于资源型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第三,只有政府最能够代表广大公众利益,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发现并超越企业追求即期利润而牺牲环境的“发展陷阱”,使国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绿色营销”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一种宏观营销活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企业目前、乃至其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
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法治企,避免企业单纯的牟利而危害环境的行为,并不断寻求技术创新,做到“既经济又环保”, 做到“既发展又长久”。
参考文献:
[1]王韩民郭玮程漱兰等:国家生态安全:概念、评价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1,(2):141
篇3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概念、一种观念,其产生是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但引起人类广泛关注和共识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特别是一九九二年六月,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它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诀别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调整、实现第三次转变、由对立走向和谐的一个重大举措。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其目标是既要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完全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伦理观,它主要体现在:既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注意协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考虑直接利益同人类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既考虑人的物质利益,又注重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追求物质方面的进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用它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必然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社会福利。故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在这个系统中是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社会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应该跳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发展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从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和制度五个方面来协调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促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人类为自己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进步而欢呼时,自然界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人类惊醒。全球环境恶化,如水土流失、水源污染、臭氧层被破坏、生物物种锐减及荒漠化等问题愈演愈烈。如宁夏,刚建国时,破坏一亩草原植被能挖70公斤的甘草,可到了90年代初,连20公斤也挖不到了。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甘草资源已濒临枯竭,沙化的草场让宁夏人花了8年的时间才使土地又有了绿色。世界环境学家认为,中国有两项世界第一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即制造沙漠世界第一,治理沙漠世界第一。
导致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人们没有树立绿色观念;二是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对环境的掠夺多于投入;三是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四是有些患“市场营销近视症”的企业和利欲熏心的人们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因而,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运作下,受破坏和污染的范围正在扩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要克服不均衡发展,就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生态持续是前提,经济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而这个系统运作主要途径应从企业做起,以使环境与发展相协调,适应消费者“环保回归”的观念及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需求,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以追求最优化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开展绿色市场营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逐渐为世界各国所采纳,并导致了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市场营销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营销观念的内涵
所谓绿色营销观念,是指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营销观念强调需求的全面性。为实现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的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对和谐和社会关系的需求。
2.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不仅要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且要引导需求。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在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不应单纯地把消费者看成是实现利润的手段和工具,把自然界看作征服的对象,消极地去发现需求,满足需求从而实现利润。而应积极主动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树立新的伦理价值观,避免不合理的需求引发的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引起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损耗、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的异化,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不和谐。
3.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经营活动的可持续性。
这种可持续性不单指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意味着人类社会全面的持久的发展。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可持续性为企业经营和主导条件,必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理论的基石,从而发展为绿色营销。
4.绿色营销观念要求拓展后营销的内容。
即对顾客购买产品后、消费产品时和产品后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进行追踪,指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倡导环保意识,在使用产品过程之中和之后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对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进入再循环。
三、“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营销”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营销”观的关系虽分别属于社会发展战略和企业营销两个领域,但它们均产生于资源与环境的被破坏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为了有利于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和政府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企业则提出了“绿色营销”,它们是同一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孪生兄弟。“绿色营销”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部分,“绿色营销”的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绿色营销的目的在于理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从而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人类身心健康。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方面。
篇4
关键词:标准化市场营销地位应用
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标准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和认可。本文就标准化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地位、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论述。
标准化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市场营销”,就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和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的社会和管理过程。“市场营销”不等于“市场销售”,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新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促销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标准化处于基础地位,起着“技术保证”的作用。
标准化可以实现企业预定的产品功能和质量要求。产品能否满足市场和顾客的期望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产品设计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可以将顾客的期望和需要,通过制定标准(产品标准),转化成产品的质量技术特性,进而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化使企业通过标准化的检验手段和方法,加强质量预测,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实现预定的产品功能和质量也离不开原材料和外购件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管理者缺乏衡量产品质量指标的尺度,不可能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标准化可以使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企业营销实践证明,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仅仅依靠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实体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无形产品--售后服务。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售后服务的质量。虽然大部分企业对售后服务工作很重视,但仅有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方法。售后服务标准化是企业加强售后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制度保证,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标准化有利于增强产品适用性,提高顾客满意度。产品的适用性是产品的生命源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顾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或者降低产品的价格都不足取。道理很简单,即使然产品质量指标高或价格水平低,如果不符合消费者需要,产品还是卖不出去,因此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产品的系列化是指通过对同类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将产品参数、尺寸进行合理地分级,通过确定基型产品开发变型产品,形成产品品种和规格系列;产品模块化采用系统的观点,利用分解与组合的方法,建立模块体系,并将若干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模块互换,重新组合形成具有不同品种、规格、性能或用途的产品。产品系列化和模块化使企业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迅速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增强产品适用性,提高顾客满意度。
标准化是企业突破国际营销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商品进口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的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限制进口,形成技术壁垒。我国企业要想突破技术壁垒,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同情和让步上,而应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研究并采用国际标准,通过进口国的合格评定,从根本上解决进口国设置的技术壁垒难题。
标准化可以改善营销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营销活动成功与否,还取决于营销管理的有效性。企业通过制定营销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营销人员提供活动规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优于管理制度,具有明确的质、量、期要求,便于操作和考核,能显著提高营销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工作绩效。另外,标准化可以使企业通过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绿色营销,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营销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营销标准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确定适用标准。这里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采用,即企业选择与已相关的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制定,即在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制定企业标准,已有相应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必要制定更加严格的企业标准。
建立标准体系。标准化应能满足企业设计、开发、采购等各营销环节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在确定适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标准体系。标准体系与企业经营方针目标相适应,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子体系构成。技术标准子体系是企业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该子体系的核心是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子体系是为技术标准子体系服务的。
运行标准体系。运行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标准体系的运行涵盖了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从新产品开发设计到产品售后服务的所有内容。只有运行标准体系,才能向顾客和用户提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只有通过标准的实施,才能衡量标准水平,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检验产品的适用性,为完善标准体系提供依据。通过运行标准体系,规范新产品开发,约束原料采购,提品的质量特性依据,建立标准化的企业售后服务体系,获得最佳的营销秩序和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和开展营销标准化
营销标准化的直接目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建立企业营销活动的良好秩序;其根本目标是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要想正确认识和开展营销标准化,就必须理解或做到“五化”。
标准化活动的法规化。标准是有关产品质量法规体系的细化和补充,是法规实施的技术基础。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必须以标准化工作为基础。否则,企业没有进入市场的资格和条件,就不能向目标市场提品,更谈不上扩大市场占有率了。
标准化活动的市场化。企业确定适用标准、建立标准体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依据的标准,尤其是产品标准一定要符合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企业标准的制定不但要符合已颁布标准的要求,还必须反映顾客潜在和多样化的需求。营销标准化的任务不是保证产品符合现行标准的要求,而是要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标准化活动的动态化。企业营销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力量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短缺、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演变、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及竞争加剧、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技术壁垒等很多因素都给企业标准化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标准化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建立和运行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根据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竞争者等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适宜性,以及标准之间的协调性、配套性,才能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标准化活动的国际化。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必须开发、生产和经营国际化的产品。所谓“国际化的产品”是指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为此,我国企业应该加快技术创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海尔”是我国企业利用国际标准化活动取得跨国经营成功的典范。“海尔”的国际化表明,企业开展国际营销只有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才能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标准化活动的绿色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也愈来愈重视产品的“绿色”品质。我国已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绿色标准。贯彻绿色标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标准化活动的方向。
标准化活动的战略化。“入世”之后,我国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入世”带来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标准化战略。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构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没有标准化战略,企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标准化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处于“技术保证”的基础地位。标准化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内容。标准化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并正确认识和开展标准化活动,才能获得市场的准入条件,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 《市场营销原理》第九版, Philip Kotler、Gary Armstrong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篇5
【关键词】 煤炭企业;市场营销战略;问题;创新
一、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市场营销上主要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市场营销战略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1、煤炭企业主观上存在的营销问题:我国的煤炭企业大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型过来,带有国有企业色彩,这使得煤炭企业本身在市场营销上具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特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还保留过去靠“关系”营销的印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旧有的企业间的供销关系,营销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煤炭企业以企业直销的方式对外输出初级产品,营销手段单一,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此外,企业内部营销人员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营销意识和知识薄弱,缺乏符合本企业的营销战略和整体发展意识。
2、客观因素对煤炭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国家对煤炭这一基础性产业的政策性调整加大,打破了煤炭企业旧有的资源垄断,市场化对煤炭领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能否与国家的政策调整相适应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现实对煤炭企业的巨大考验。特别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低碳发展战略成为煤炭企业必然要克服的难题。这就要求企业要从整体发展战略,特别是产品营销战略上不断寻求新突破。
主、客观因素对煤炭企业营销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煤炭企业必须在营销战略上寻求新突破,锐意创新。
二、 我国煤炭企业在市场营销战略上的创新
菲利普·科特勒曾将营销战略定义为“业务单位意欲在目标市场上用以达成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广泛原则。”[1]并将市场的细分与目标市场战略、营销组合战略作为营销战略的主要内容,这给我们以理论上的指导。结合我国煤炭企业在营销战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营销思路,强化营销队伍建设: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优胜劣汰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煤炭企业首先要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营销观念,积极主动地创新营销思路,制定和规划出适应市场需求,符合价值规律的营销战略。由过去单一的“卖”,转变为营销管理、营销策略、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预测、新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定价决策、销售渠道和方式、配套售后服务等系统化的营销思路。实施营销战略,人才培养是关键。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知识化的营销知识培训,建立一支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了解生产过程、精通市场营销的高素质营销团队。
2、改变单一营销手段,打营销组合拳:计划经济时代下,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在营销上主要采取“关系”营销为主的直销方式,而且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营销方式还被多数煤炭企业所使用。这一单一的营销方式与现代化、市场化的营销市场相去越来越远,分销、网络营销、品牌营销、绿色营销等销售手段不断出现,相互交织,成为现代市场化的营销组合拳。
市场分销。市场分销主要是采取市场的细分和目标市场战略,建立区域性的销售机制。经过精细的市场调研,将全国大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目标市场,根据各个地区对产品寻求的多样性,构建不同的产品供给和销售渠道。市场分销具有因地制宜、方便灵活的特点,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的企业需求,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营销。网络是信息化的产物,也是当代产品销售的重要媒介和平台。依托互联网,将煤炭企业的产品销售信息(包括产品的品种、分类、规格、价位、运输方式、配套服务等)及时,使得产品需求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所需信息,达成销售意向,获得营销利益。
品牌营销。品牌是一个企业无形的价值财富。良好的品牌信誉能够起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功效。这要求煤炭企业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在产品质量、价格、承诺的运输期限及配套保障服务等方面下足工夫,大力弘扬和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扩大企业知名度。
绿色营销。实施绿色营销也是新形势下响应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题中之意。绿色营销就是要把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及消费者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可持续发展。就煤炭企业而言,实施绿色营销,最主要的是创新产品品种,加大产品深加工,在现代高科技技术水平的带动下,淘汰落后产能,生产出能耗低、污染少的环保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3、延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扩大营销范围:延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是营销战略调整的重点工作。煤炭本身具有污染力强、时间持久、覆盖面大的特点,要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快产品改造升级,实现煤炭就地转化。例如可以实现煤炭企业和其他企业联合,“建设坑口电厂,实现煤转电、热电联共、疏干水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煤电、煤焦化、煤液化、煤气化、煤建材、煤化工、煤制烯烃” [2]等项目,实现产品深加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使得营销范围扩大,市场竞争力加大,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转变煤炭企业过去只是提供初级能源的营销方式,建立煤炭产品供给企业和煤炭产品需求企业间的新型合作方式,实行“煤电联营、煤钢联营、煤气联营、煤化工联营” [3]等联营机制或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化解煤炭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
4、搞好信息反馈,完善营销配套售后服务:市场营销过程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践行过程,市场是企业产品的试金石。营销人员通过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将营销管理、营销策略、定价机制、市场供给与需求量、产品宣传方式与效应、销售渠道与方式等信息总结并及时反馈给企业,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分析、综合,适时调整营销战略,减少销售的盲目性、被动性。同时,优化企业产品售后服务,完善陆运、海运、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产品质量、价格合理、运输及时,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与需求方建立起诚信经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服务至上的企业关系。
总之,煤炭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调整、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唯有不断创新营销战略,才能在经济大潮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 漆雁冰.绿色导向—企业管理新理念[J].中外管理导报,2001(7)
[2]宗雷.浅谈华东区域煤炭市场营销策略[J].煤炭经济研究,2011(04)
篇6
企业开展绿色需求激励的对策建议
1、强化现有绿色产品的功能,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新产品。因此,企业应根据绿色需求信息,以绿色科技为依托,不断充实、突出、完善已有绿色商品的内涵,在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功能上下功夫,并逐步增加绿色商品的种类和品种,扩大规模,在满足现有绿色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绿色需求。
2、根据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绿色商品的价格由于包含了环境成本,高于非绿色商品的价格本也无可厚非,但企业在确定价格的涨幅时,不仅要考虑绿色商品品质提高的幅度和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还必须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有些产品的“绿色化”能直接增加消费者的个体和眼前利益,如无公害农产品;而有些产品的“绿色化”只能增加消费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但对直接使用者的利益没有明显和直接的增加,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等。笔者认为,对前一种“利己型”绿色产品可以采用高价位的“撇脂定价”策略。这首先是因为它与使用者利益增加直接相关,高价有其市场基础,其次是高价位对绿色产品会起到一种“显示”作用,有助于与其它产品的“差别化”。对后一种“公益型”绿色产品应采用低价位的“渗透定价”策略。由于该类产品不能直接增加使用者自身的利益,高价位只会限制其市场销售。尽管汽车的尾气污染、氟利昂对臭氧的破坏与产品使用者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比较间接化的。如果这类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原有产品,消费者不会主动选择,因此只能是“低价渗透”,用低价来引导消费者采用。
其次,为了进一步扩大绿色需求规模,企业还应通过努力控制成本来降低绿色商品的价格。
(1)争取获得各种有形无形的优惠政策,如财政和信贷优惠政策等。
(2)利用资源优势,降低投入。如把产地设在边远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不需投入许多资金用于防治污染,却能生产合乎标准的绿色产品。
(3)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途径有二:一是对本企业废弃物的资源性利用开发,化害为利;二是企业之间互利合作,将对方的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或能源,变废为宝。如柯达公司生产的“绿色相机”,86%的零部件能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提高原材料及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实行集约化经营,节约成本。
3、建立畅通的绿色渠道。绿色渠道畅通与否决定着消费者是否能够放心、便利、及时地买到所需的绿色产品,因此是绿色需求激励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加强绿色渠道的建设,首先要以丰富的商品组合、较高的可信度和合理的功能价格比,赢得流通企业的积极配合,提高绿色商品在各个城市的商场、超市及便利店的上架率,使绿色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垂手可得,而非遥不可及。其次,企业应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如关心环保的中间商,借助该中间商本身的良好信誉,推出绿色产品。三是所选择的中间商应不经营相互排斥的、相互竞争的,而且相互补充的非绿色产品,便于中间商虔心地推销企业绿色产品。最后,企业还可以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如绿色商店、绿色产品专卖店、专柜等,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招徕顾客。
4、以“消费者教育”为核心整合促销组合。企业要承担起对人们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其促销活动应以传播绿色商品知识、倡导绿色消费观念、营造绿色消费时尚为主要内容,来促进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诱发出其绿色需求和购买行为。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人员宣传、媒体宣传和公关活动外,还可通过展销会及近年新兴的工业旅游等促销方式,让消费者有机会真正接触、了解绿色产品,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尊敬的、高尚的社会流行,这样才能使绿色消费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绿色需求。
5、争取绿色标志,树立绿色企业形象。绿色标志,又称“环境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的环境标准,由国家指机构确认并颁发,标明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符合特定环保要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危害的标志。作为一种信誉证明,它是消费者选购绿色商品时的判别依据,也是打破某些国家的“绿色壁垒”,加速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手段,是同价格、质量一样重要的市场竞争因素。因此,企业应该认真执行有关的环境管理标准,积极采用绿色标志,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心。同时,企业要注意做好防伪标志的处理工作,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破坏绿色产品的信誉。
篇7
企业开展绿色需求激励的对策建议
1、强化现有绿色产品的功能,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新产品。因此,企业应根据绿色需求信息,以绿色科技为依托,不断充实、突出、完善已有绿色商品的内涵,在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功能上下功夫,并逐步增加绿色商品的种类和品种,扩大规模,在满足现有绿色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绿色需求。
2、根据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绿色商品的价格由于包含了环境成本,高于非绿色商品的价格本也无可厚非,但企业在确定价格的涨幅时,不仅要考虑绿色商品品质提高的幅度和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还必须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有些产品的“绿色化”能直接增加消费者的个体和眼前利益,如无公害农产品;而有些产品的“绿色化”只能增加消费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但对直接使用者的利益没有明显和直接的增加,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等。笔者认为,对前一种“利己型”绿色产品可以采用高价位的“撇脂定价”策略。这首先是因为它与使用者利益增加直接相关,高价有其市场基础,其次是高价位对绿色产品会起到一种“显示”作用,有助于与其它产品的“差别化”。对后一种“公益型”绿色产品应采用低价位的“渗透定价”策略。由于该类产品不能直接增加使用者自身的利益,高价位只会限制其市场销售。尽管汽车的尾气污染、氟利昂对臭氧的破坏与产品使用者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比较间接化的。如果这类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原有产品,消费者不会主动选择,因此只能是“低价渗透”,用低价来引导消费者采用。
其次,为了进一步扩大绿色需求规模,企业还应通过努力控制成本来降低绿色商品的价格。
(1)争取获得各种有形无形的优惠政策,如财政和信贷优惠政策等。
(2)利用资源优势,降低投入。如把产地设在边远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不需投入许多资金用于防治污染,却能生产合乎标准的绿色产品。
(3)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途径有二:一是对本企业废弃物的资源性利用开发,化害为利;二是企业之间互利合作,将对方的废弃物作为自己的原材料或能源,变废为宝。如柯达公司生产的“绿色相机”,86%的零部件能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提高原材料及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使用量,实行集约化经营,节约成本。
3、建立畅通的绿色渠道。绿色渠道畅通与否决定着消费者是否能够放心、便利、及时地买到所需的绿色产品,因此是绿色需求激励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加强绿色渠道的建设,首先要以丰富的商品组合、较高的可信度和合理的功能价格比,赢得流通企业的积极配合,提高绿色商品在各个城市的商场、超市及便利店的上架率,使绿色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垂手可得,而非遥不可及。其次,企业应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如关心环保的中间商,借助该中间商本身的良好信誉,推出绿色产品。三是所选择的中间商应不经营相互排斥的、相互竞争的,而且相互补充的非绿色产品,便于中间商虔心地推销企业绿色产品。最后,企业还可以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如绿色商店、绿色产品专卖店、专柜等,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招徕顾客。
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糜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利益,将生态环境利益的保证看作是前三者利益持久地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企业在营销全过程中都强调“绿色”因素:
注重绿色消费者需求的调查与引导。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以绿色食品为例,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表明绿色产品吸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在绿色产品开拓中,注意在文化内涵,标准体系经营管理上与国际市场接轨,努力提高绿色产品质量,积极争取ISO14000认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注重安全,优质,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首先,扩大现有绿色产品的经营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一是提高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提高企业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要求绿色产品生产者企业不断努力壮大自己还要企业内联外争,促进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
其次,推行清洁生产方案,在积极进行现有产品绿化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绿色新科技,绿色新工艺,绿色新材料,绿色新产品的发展动向,适时地引进和开发绿色新产品。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开发,代须知;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省料等,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枯竭之目的。二是通过减少甚至消除废物和污染物在产品生产全过程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之目的。实现清洁生产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第一,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人类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第二,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都有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
注重定价中的绿色因素。
由于绿色产品是经有关部门通过严格认证以后,获得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在质量标准,环保标准等方面都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产品也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般成本,费用以处,还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绿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所付出的代价;为保证清洁的成本;开发和运用绿色包装所增加的成本;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所增加的成本等。
产品定价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考虑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政府应允许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价格上浮一定的比例,如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农业经济专家哈曼博士的确良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约高50-200%。芬兰政府允许绿色产品价格上扬30%以上;日本绿色产品的价格比一肌产品价格高20%以上ii。从市场因素来看,绿色产品的目标顾客是具有一一购买能力、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具有一定的素质的消费群体。他们的购买目的不再是仅仅考虑满足生存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追求安全、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群体中的消费者,有的从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考虑,往往愿意为购买代表时尚、文明的绿色产品而适当多支付费用。据调查,在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时考虑绿色因素,并愿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iii。产品定价过程中,随了要考虑成本以外,还必须根据目标市场购买者的消费心理、购买行为、购买能力貌返氖谐〗肽压ぜ熬赫慷鹊纫蛩乩淳龆ú返木蠹捌溆绞剑癫返亩鄄呗浴?/p>
此外,在渠道选择、促销、服务、企业形象树立等营销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因素。
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从生产过程到消费过程、从外包装到废旧后的回收都要利于人类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够在创造企业内部经济的同时带来社会外部的经济性。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绿色产品市场的拓展,改变了过去我国主要依赖于外延扩大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一个集约型的永续经营的经济体系,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资源价值观是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核心
绿色营销观念的确立,需要企业和全社会改变其传统的资源无价或低价享用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源的价值。资源是具有价值的物品,资源的价值不仅表现为资源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包括资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代价。
效用价值理论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价值的源泉。物品的效用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品的稀缺性则是形成价值的充分条件iv。资源,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品,都具有极大的效用。同时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人类的共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分报告中指出:用年均消耗量计算,现有资源还可用500年;若以年均2.5%的递增速度计算消耗量,现有资源只能维持90多年。因此,应充分估计资源的价值,并将它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资源的价值还包括使用资源所造成的环境代价。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世界各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代价也应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以往企业营销中既没有考虑资源本身的价值,更没有考虑资源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代价。因此,形成了一种资源无价的价值观。不考虑土地、矿山、淡水、大气、森林等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由于资源无价而带来的原材料的低价使用,不仅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的破坏:?
造成了对有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作用。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不到50%。资源耗费过快,必然造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的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不断;水资源的无遏止的利用,特别是对水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灌溉性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性的严重缺水和沙漠化的加剧。
遏制了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可替代资源开发的高投入和现有资源的无偿使用,
必然会扼杀可替代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现有资源的使用进一步加剧。
不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单纯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按照现行的价格政策,资源循环使用所节省的资金,不足以补偿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翻新、再使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循环使用将会得不偿失,因而也不利于这项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事业的发展。
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营销中必须考虑资源的价值。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消费者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要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结合起来。那种只顾片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做法,即使能短其获利,但决不会得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家素质
企业确立绿色观念的最关键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转变企业家的观念。目前,人们往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企业,希望它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而,那些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企业被称为“素质高”、“生命力强”的企业,往往忽略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企业的目的就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生态效益的大小根本不予以重视。
此外,同国际绿色企业的发展状况相比,国内企业对“绿色”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广度上,国外对“绿色”这一概念几乎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地业都有自己“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而国内则相对集中于食品、电器等少数几个行业。在深度上,国外对“绿色”的理解已不再只是产品的理想,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把它上升为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而在国内,生产者对“绿色”的理解普遍还停留在产品阶段,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并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去。在这些生产经营者的心目中,是否开发生产绿色产品,要取决于它带来的利润能否超过普通产品。而目前,由于消费者只有在少数行业内绿色消费特征较明显,在大多数领域内绿色需求并不强烈,而在这些领域,绿色产品的开发成本又较高,故较长时间内,在这些领域开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生产者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开发这类绿色产品了。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家要有全局、长远的发展意识。企业家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进行生产、营销决策和管理时,都必须时时注意绿色意识的渗透,从“末端治理”这种被动的、高代价的对付环境问题的途径转向积极的、主动的、精细的环境管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调整自身行为,从单纯追求短期最优化目标转向追求长期持续最优化目标。将可持续性目标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目标,并不是反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提倡将保护生态环境、杜绝资源浪费,以保证长远的永续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以实现一种环境可以持久支持的利润最大化。
资源来源:
i摘自《中国绿色食品中长期发展行动纲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著。
ii陆满平“论绿色产品价格”《价格月刊》1997年9期
篇9
关键词 石油行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 结构模式
一、引言
在石油公司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供应链的潜能的同时,却忽略了供应链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恶化等。石油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首先,石油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石油化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污染物,容易造成大气、地下水、海洋的污染;其次,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过程中容易对野外环境、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再次,整个石油供应链中原材料和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客户要求石油企业提供更为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与服务,员工要求工作对生命安全、健康与环境不造成损害,媒体与公众对企业绿色化经营越来越多地关注、期望与监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应该同时注重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因此,研究在石油行业中如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形象、带来良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竞争优势、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又称环境供应链管理(ESCM),其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和强化环境因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进行了大规模、有意思的绿色供应链研究,主要包括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优化利用,基于环保因素的供应商选择,绿色采购与营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与结构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实施,全面质量环境管理,绿色供应链评价模式及评价指标等。
国内近几年才兴起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内涵、原理、特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和集成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特征、主要内容和目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模式等方面,然后在电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家电等行业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指出了应用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实施关键环节等。目前学术界普遍把GSCM定义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在整个石油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在物资供应、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销售及使用过程中,持续地应用环境策略,加强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及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整个供应链条的绿色水平,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式
石油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供应链大致可分为物资供应、油气勘探与开发、储运、炼化、产品销售、客户等环节。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结构模型及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模型,经过综合与改进,建立了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石油行业GSCM管理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它通过市场的需求或者用户的需要进行输入,经过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网络,输出最终的石油化工产品,每一过程均是其上级过程的用户,也是其下级过程的供应者。通过对供应链网络各环节的绿色管理,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链接,提高网络的整体绿色水平。
石油行业GSCM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实线部分表示物流和信息流过程,虚线部分表示绿色供应链的回收全过程;油气勘探、开发、运输、炼化、销售及消费过程都会产生污染和浪费,是实现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动力;社会环境系统是指社会文化、法制、伦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资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它规范、激励、约束和引导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使对环境破坏减少,促进社会、企业、环境相容。
石油行业GSCM结构模型中,核心企业是石油勘探与开发公司。核心企业是指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在供应链上发挥着核心作用的企业。中石油在改组过程中,油公司只保留勘探和开发等主要业务,证明了勘探开发企业是整个石油行业的核心企业。
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最值得重视。第一,石油勘探开发中容易污染环境,地震探测、油气泄漏及挥发等会造成大气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二,油气资源本身会污染环境,如油轮的沉没会污染大片的海域。第三,石油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价值巨大,而节约材料也是绿色环保的重要举措。第四,油气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油气生产各环节中的安全、环保、节能管理。
(四)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绿色供应链要求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实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减少和消除破坏和危害生态环境的供应链管理活动。根据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特殊性,石油行业GSCM应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绿色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
(一)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是通过对材料源头的控制,在采购时就考虑材料是否是环境友好材料,如是否能循环再利用、是否可以通过焚烧或降解等措施来清除废弃物等。因此,需要选择绿色的供应商,并与之保持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供应商在优化企业供应链环境绩效方面的重要作用。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全面环境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认证和HSE管理、对供应商的环境审计、第三方培训等方面来实现供应商的绿色化。
(二)绿色生产(勘探、开发、炼化)
绿色生产是指在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化过程中持续应用环境策略,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计、筛选、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石油行业的绿色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发生等。
(三)绿色储运、包装、营销和使用
1.绿色储运是指在油气储运过程中,合理地安排储量和运输路线,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及消耗,防止储运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事故的发生。
2.绿色包装要求企业把环保理念融入油气产品及石油化工产品包装中,以较少的材料、无污染、可回收、可再利用为原则来使用包装材料。
3.绿色营销要求石油销售企业在产品定价、促销、油气配送等整个营销过程中,以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指导,促进企业与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相一致。
4.绿色用户要求油气产品的使用者在消费过程中体现环保意识,在使用中尽量避免环境污染,自觉抵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四)绿色回收与再利用
绿色回收与再利用要在充分考虑回收处理成本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对于回收的物质,可分为可直接再利用物资、加工后再利用物资和废弃物三种。通过对前两种物资的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不污染环境。对于废弃物,要通过填埋、焚烧、化学处理等手段,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业GSCM的内涵、结构模式和管理内容。在石油行业中实施GSCM,能提升石油企业的形象,促进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经验不足,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石油行业GSCM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深入开展,需要加强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式、绩效评价体系、决策支持系统、激励机制的设计、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来提高石油行业GSCM整体水平,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2]李成标,吴先金.我国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技术,2004;(1)
[3]张炎亮,何桢,李亚东.现代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功能模型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5]汪应洛,王能民,孙林岩.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
篇10
关键词:绿色消费 发展趋势 绿色营销 营销策略
一、绿色消费
所谓绿色消费,就是提倡消费者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上,进行科学并且合理的生活消费,倡导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提高消费道德、规范消费行为。其意义共包含三层:首先是提倡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的或者有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其次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处理垃圾的方法,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最后是引导消费者对以往的消费观念进行转型,使其能够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消费上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消费的原则
1、适度消费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2、反复利用、重复使用原则:尽量避免一次性产品。
3、回收再生原则:避免消费不可回收再生的产品,尽量选择玻璃、纸、金属等可再生原料制成的产品。
4、谋求经济原则:不管是商品还是服务,尽量选择消耗材料少、制作程序简单、包装简易、使用过后便于处理并且不会造成污染的产品,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5、生态效益原则:讲究生态效益,选购时力求环保。
6、平等原则:在进行消费过程中,尽量考虑对人性的尊重,讲究平等。
(二)绿色消费的意义
1、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升级优化消费结构,从而促进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利于经济增长,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的污染。
2、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在社会发展史上分别经历了原始采集和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几个阶段,其中工业文明是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上发展的。而当今时代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爱护自然,生态文明自此而生。而绿色消费所倡导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等方面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而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城市化与工业化大国的转型阶段,而且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方式 ,污染物排放量大,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大;这使得绿色生产变得尤为重要,而绿色消费又能刺激绿色生产的发展,因而绿色消费成了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市场上的确出现了一些带有绿色标示的商品,人们也愿意去消费这些商品,但是这些商品仅占一小部分,因此我国绿色消费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倡导的绿色消费主要内容包括:节约资源,避免污染。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外出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尾气排放等;选购时注重环保,尽量选择那些无污染低消耗的产品;尽量选购能够重复使用的产品,购物就餐时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制品;垃圾分类处理,以便循环回收。生活垃圾尽量分类回收。以上只是绿色消费中非常基础的内容,因此我国在绿色消费的拓展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发展绿色消费面临的问题
1、从消费者方面来看: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到位,消费时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观念还没能建立起来。目前,虽然有一些消费者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并没能真正转化成行动。其次,消费者当中还有一部分对绿色消费存在着误解。多数消费者还不能正确并且充分理解绿色消费,只是局限在对绿色的产品的消费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处理垃圾的方法也不尽科学,消费还很盲目,比较被动,这导致绿色消费在我国还不能得到彻底的实行。
2、从企业方面来看:首先,由于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比传统产品高,而且投资也比较大,再加之获利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有所缺失,从而使得绿色产品供应不足;其次,对于那些已经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来说,企业对绿色市场的调研不够充足,在没有充分了解绿色产品市场的情况下去盲目生产,从而对绿色产品的销售留下了后患;企业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落后的管理水平,过低的技术水平,使之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进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缺乏宣传理念,使得消费者无法了解其绿色产品,导致消费人群流失,或者是过分宣传,导致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失去信任。
3、从资源环境方面来看:首先,我国资源环境的污染抑制了绿色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大气污染现象尤为严重,加之长久以来的水污染等导致了大量农副产品遭到了不同层度的污染,而且企业的清洁生产意识不强,再加上污染事故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使得绿色产品面临污染的不确定性;其次,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宣传普及绿色消费观念的难度很大。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等区别都很大,这都相对的影响了人们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个别地区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还保持着节约就是绿色的观念,这更加大了倡导绿色消费的难度。
二、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