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领导创新能力的主要表现

篇1

【关键词】权力距离;创新能力;变革型领导

1.导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商业竞争环境中,随着各类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明显,企业如何获得或者保持竞争优势,如何提供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服务,如何从竞争的红海走向蓝海等,都和员工的创造能力密切相关。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活力是美国保持其经济年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之一。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仍然是产品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员工创造能力的竞争。2010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研报告》显示,为了应对快速变化外部竞争环境,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强调创新,民营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导向。因此,以民营企业为例,积极探索员工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大量的研究表明,领导因素对员工创新能力起到了有实质影响,其中,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多,此外,学者们探究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颇多,如有研究者提出权力距离是影响创新过程的重要因素(Jones & Herbert, 2000),但对有关员工的权力距离感知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还缺乏了解。

基于此,本文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索民营企业员工感知的权力距离对其提升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2.创新能力和权力距离相关研究述评

2.1 员工创新能力述评

由于创新能力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差异,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纵观文献,关于创新能力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过程的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过程;特质的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可以根据主体区分为高创新能力个体和低创新能力个体;结果的观点指组织内的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合适而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其中第三种观点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Amabile, et al, 1996)。

事实上,在组织实践中,只要区别于其他想法或事物,可以为组织带来直接或间接、长期作用或短期应用的行为,都被视为员工创新能力,或创造性,可以促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革新和成长。本文认为,员工创新能力是员工在组织中能产生新颖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这种能力具有可塑性。

2.2权力距离述评

2.2.1 权力距离的界定

权力距离是指社会对组织中权力不平等的可接受程度,反映社会中弱势成员和强势成员的价值观。在高权力距离的社会,权力是社会的基础,权力拥有者具有特权,而且应当尽可能做到强大,社会体制的改变可以通过罢免当权者得以实现,强势成员和弱势成员本质上是冲突的,而且弱势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很难合作。相对而言,在低权力距离的社会,所有人都是独立自主的,而且具有同样的权力,等级只是作用的不同,下级把上级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社会体制的改变可以通过重新分配权力得以实现,不同层次的人很少感觉受到威胁,并尽力去相信他人,强势成员和弱势成员本质上是和谐的,而弱势成员之间的合作是稳固的(廖建桥,赵君,张永军,2010)。

2.2.2 中国权力距离现状

研究表明,印度、新加坡等东亚文化属于高权力距离文化,而美国、英国、丹麦等欧美文化属于低权力距离文化。中国作为一个高权力距离的国家,主要受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教育程度和信息传播方向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下,传统的尊卑、顺从思想等仍然主导者民众的心理,上级领导的看法和观点对下级的决策和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官本位”的思想仍然主导着政企和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集权和等级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并没有充分经过资本主义的过渡;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蜕变而来,还有一个转型的过程,资源和信息的交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的科教文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教育程度较低的国家中权力的分配还存在阻碍,信息交流也相对闭塞,从而拉大了权力距离;我国传统的垂直直线制的管理架构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的滞后,而不能散播开来等(廖建桥,赵君,张永军,2010)。

3. 员工权利距离感知对其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

权力距离指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认可组织结构中权力分布的不平等现象。在组织中,可以被认为是组织文化氛围中,员工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管理者的管理分布。如果员工认识到管理者权力高高在上,那么员工的权力距离感就越高;反之,若员工认识到管理者与其平等相处,能关怀员工、尊重员工的想法、关心员工的福利以及重视员工的贡献,员工与管理者融洽相处而不是对正式权力的畏惧,员工感知到的权力距离就越低。

我国民营企业除自身特点外,还兼顾了我国社会大情境的特点。就我国大情境而言,我国是一个高权力距离的国家,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等都制约了民营企业组织内的权利分配,权力分布不平等现状必然存在。而在民营企业中,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可高估,这必然会造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的不顺畅,甚至采用个性化的、符合管理者自身特质的方式管理员工(Matlay, 1999),进而导致管理者高高在上,员工感知的权力距离较高;也正是由于管理者根据其个性化的管理方式,领导对员工的指导作用并不明显,当在信息传播方向上是纵向时,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会造成员工感知的权力距离较高。因此,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认同存在单边关系而不是双边关系时,员工的各方面行为都会受到抑制。

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在组织情境因素中,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能力有着显著影响。变革型领导通过领导魅力、领导感召力、智力激发和个性化关怀鼓励员工产生新的想法,通过提供智力支持和给予员工灵感和动机,使员工产生新颖的、有用的想法的能力提升。最近的研究也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能力和组织创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Gumusluoglu & Ilsev , 2009)。变革型领导行为是一种员工感知的低权力距离的体现,领导与员工“融为一体”而不是“高高在上”,进而促进了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有理由推断,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员工感知的权利距离较高,且较高的权利距离往往抑制了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

4. 我国民营企业创新管理建议

4.1 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创新想法

近年来,人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投资也成为企业最有效的投资之一,企业越来越尊重人的价值和能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的认同。一些成功的经验都表明,尽管创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但创新却是促进企业成长和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注重以人为本,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怀,让员工施展其独有的创新能力,不论这些创新的想法与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是否相符都应该予以尊重,如果条件允许和成熟,领导者和管理者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员工的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在民营企业中,员工感知到的高权力距离表明员工在组织中感知到不能平等对待,这势必抑制了员工的创新想法的提出。因此,在民营企业创新求越发突出的环境中,注重和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尊重员工的创新想法是十分必要的。

4.2 重视变革型领导在企业的应用

变革型领导更容易使员工认同领导的视角和证明他们的忠诚,更可能对员工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变革型领导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如果说注重以人为本只是一种管理理念,那么变革型领导就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对民营企业面临创新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变革型领导显得尤为必要。然而,问题在于变革型领导的管理方式并非每个领导者所具备的,因此,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内管理者的个性进行适度的区分,首先对具有变革型领导风格和与之相符合的管理者运用于管理创新团队,其次要增强对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各种培训,逐渐企业文化贯穿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管理过程之中,以实现领导者和管理者以人为本理念的达成,甚至逐步转变为变革型领导,最终使得民营企业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壮大。

4.3 建立管理者权力追求的双轨制通道

在我国这样的高权力距离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于权力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权力并不总是表现为通过权力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事实上,权力可以分为正式权力(如职位权力等)和非正式权力(如专家权),其中,前者是的影响力是通过制度和规范等来实现的,后者是通过个人努力赢得他人尊重而实现的。尽管两种权力在企业都是必须的,但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双轨制通道,即正式权力,通过等级晋升获得;非正式权力通过自主学习等获得。如果将权力追求视为向攀爬金字塔,那么既可以通过塔面逐级晋升,还可以通过向塔中心无限靠近,这也就是所谓的管理权力追求中的权力“中心三维性”。这意味着,在民营企业中,除了传统的晋升方式外,还要加强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增强员工技能等,这对于培养组织创新工作团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变革型领导模式的开启,同时也是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

4.4 合理构建企业创新体系

民营企业要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尊重员工的创新想法,通过对领导或者管理者的激励和制约等,合理构建适合于员工创新能力发挥的创新体系。尽快各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研发或工艺中做出了努力,对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有限,工作不能做精做细;产品研发力量单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有限,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难免捉襟见肘;产品研发工作处于尝试摸索阶段,经验不足,不能保证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研发条件和手段不能适应产品研发的需要等。因此民营企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做好各项资源的重新整合,快速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培养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创新队伍,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和服务研发,树立企业良好的产品形象和创新氛围,促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Jones, G. K. & Herbert, J. Na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ion implication for locating global R & D operations [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s, 2000, 40(1):11-39.

[2] Amabile, T.M., Conti, R. Coon, H., Lazenby, J. & Herron, M.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1154-1184.

[3]廖建桥, 赵君, 张永军.权力距离对中国领导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 2010, 7(7): 988-992.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大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并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强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全国各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目前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这就要求各高校通过明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营造创新教育环境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气氛日趋浓厚,科技创新活动名目繁多,如火如荼,涉及各个学科和领域,比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大胆尝试,努力创新,积极提出自己的创意,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冷静思考一下,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创新实践体系不健全。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和高校现实条件的制约,学校一般很难设立专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构,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常常由多个部门分别负责,这就非常容易造成由于部门间的协调不力,导致学校可以利用的有限实验资源浪费,甚至创新活动的半途而废。另外,目前高校的教学中许多仍然是理论环节大于实践环节,学生缺少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2.创新活动中学生自身的问题。第一,相对于大学生的总数来说,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人数相对偏少,并且许多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不少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就后退了,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第二,一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有捷径,长期研究费时费力,缺乏进行创新的态度和严谨的学术作风,不愿脚踏实地,潜心研究,这也是学生中常有的一种错误倾向;第三,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缺乏礼让合作的态度,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缺乏团队精神;第四,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搞创新实践活动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认为大学最主要的事就是学习,不应该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指导教师投入到学生科技创新中的精力不足。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指导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在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打消学生半途而废的念头。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有的学校师生比甚至在1?30以下,再加上职称评定的科研要求越来越高,致使教师投入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精力明显不足。学生虽然有很好的创意,鉴于许多教师的知识能力有限、实验器材不足以及相互协调能力不够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实现自己的设想。

4.学校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不够,活动进展缓慢。由于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质,并且有耗费了物资而没能取得成果的可能,这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全国目前的整体状况就是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如“985”“211”大学发展形势较好,而在一般性的大学中则开展较为缓慢。

二、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1.明确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并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过程,而应融入学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与文化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交叉互融、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中全面推行“三学期制”的改革,并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学期制”的实施能够优化整体课程体系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协调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学生和教师在短学期内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中来,大大提高了创新实践的效果。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也是引导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渠道。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授课教师要通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渗透科技创新理论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学校需要求各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明确学生培养的思路,一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年级的教学重心,文科学生学习掌握资料检索方法以及学校网络图书馆的使用,学会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分析汇总各种资料和数据;而理工科学生则着重培养掌握各种研发工具的使用,如VB语言、高级编程语言以及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的使用等。三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以及各类创新活动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教学重心,在于指导学生将具备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应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毕业设计的创作中去,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3.将各类实验室作为校内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实践教学是当今大学生培养的必修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则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根据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给广大同学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我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用于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我校经管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学院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除此之外,我校还拥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这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都会参与到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去,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由清华大学1996年率先在全国进行,旨在促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民生,更充分地融入社会。我校参加的近五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近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3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金奖)6项,国家二等奖(银奖)9项,国家三等奖(铜奖)21项。截至目前,共有19个学院参加到“挑战杯”竞赛中,获得省奖及以上奖励的参赛学生达到了914人次,共有218名指导教师578次参与到了指导工作中。其中47名指导教师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94项,为我校的“挑战杯”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校要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对学生严格管理、积极引导,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1.加强学校的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党政领导作为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在统一的领导下,学校的资源将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整体。

2.健全相关的管理文件形成激励机制。健全相关管理文件以规范各部门职责、科技竞赛分类与等级、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学生的奖励办法等。如对获得省级或更高级别竞赛奖项的学生实行创新加分制;对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以鼓励教师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师进修、聘级和评优等方面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等。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积极加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中来,投入时间和精力实施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 企业创新力;发展战略创新;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5-0038-03

[基金项目] 2006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对杭州构建创新型城市的作用机理分析”

(批准号:A06GL02);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年度课题“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批准号:06M34)

[作者简介] 吕宏芬,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浙江 杭州 310027)

余向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产业经济。(浙江 杭州 310053)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渐地表现为企业持续地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创新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及其发展后劲。

一、企业创新力的含义

在上世纪20、30年代,福特一世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十余载,但随着时代变迁,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更加节能降耗的轿车。而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品,不仅颜色单调、而且耗油量大、废气排放量大,完全不符合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和日趋紧迫的环境治理的客观要求。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他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降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后来居上,使福特汽车公司一度濒临破产。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而中国乐凯胶片公司则在以柯达、富士为代表的几家经济技术实力相当雄厚的大跨国公司对手面前,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把当前世界名牌拳头产品的质量目标作为他们的赶超目标,把学习应用国外照相科学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赶超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使乐凯胶卷8年迈出了三大步,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5%,仅次于富士,名列第二。这是企业创新力的突出体现和成功实践。

“创新之父”熊彼得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指出:“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事实上,创新创造出新资源……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新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因此,企业创新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标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其竞争力也强,反之亦然。

二、企业创新力的表现形态

提起企业创新,人们往往联想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实企业创新的形态远不止这些。一般地,企业创新主要有发展战略创新、产品(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

(一)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创新是对原有的发展战略进行变革,是为了制定出更高水平的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就要制定新的经营内容、新的经营手段、新的人事框架、新的管理体制、新的经营策略等。

企业普遍面临发展战略创新的任务。例如,当前有些企业经营策略明显过时,有些企业经营范围明显过宽,有些企业经营战线明显过长,还有些企业经营内容本来就与自身特长严重脱节。诸如此类的企业如果不重新定位,发展前景堪忧。再如,很多企业都需要重新解决靠什么经营的问题。靠垄断地位?靠行政保护?靠资金实力?靠现有技术?这些恐怕都逐渐靠不住了,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状况,只能另谋新的依靠。

(二)产品(服务)创新。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主要是服务创新。例如手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已从模拟机发展到数字机、可视数字机、可以上网和可以拍照的手机等。手机的更新换代,生动地告诉我们产品的创新是多么迅速。

(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竞争的根本。就一个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是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从而创造市场优势。例如沃尔玛(Wal-mart)1980年就全球率先试用条形码即通用产品码(UPC)技术,结果使他们的收银员效率提高了50%,并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四)组织与制度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组织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等。二是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包括知识的更新、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等。例如GE总裁韦尔奇在执政后就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GE这家老企业重新焕发创新动力。有一个部门主管工作很得力,所在部门连续几年盈利,但韦尔奇认为可以干得更好。这位主管不理解,韦尔奇建议其休假一个月,放下一切,等再回来时,变得就像刚接下这个职位,而不是已经做了4年。休假之后,这位主管果然调整了心态,像换了个人似的,对本部门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三是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创新,即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并通过更新设备、技术创新等,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五)管理创新。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往往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创新。例如Intel总裁葛洛夫(Andrew Grove)的管理创新就是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实行产出导向管理――产出不限于工程师和工人,也适用于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在英特尔(Intel)公司,工作人员不只对上司负责,也对同事负责;打破障碍,培养主管与员工的亲密关系等。

(六)营销创新。营销创新是指营销策略、渠道、方法、广告促销策划等方面的创新。如雅芳(Avon)的直销和安利(Amway)的传销等都是营销创新。

(七)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适时创新,能使企业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仅仅可以维系企业的发展,更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

三、影响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因素

(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凝聚起来的“胶水”,这种凝聚效应全面体现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任何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举措必然应该有相应的企业文化转型计划。

最有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这样:更加外向型而非封闭型的文化;更加灵活、适应变化的文化而非一味求稳的文化;扁平化而非等级化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中还应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适应。在支持和鼓励创新中,企业文化如想起到关键作用,就必须着力将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渗透至企业战略的各个层面,如员工、政策、企业行为、激励机制、企业的语言和系统架构等等。

全球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Hay集团通过抽样调查,发现了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具备10个特征,这10个特征分别是:愿景、气氛、有天赋的员工、训练有素的经理、培养的环境、耐心、对失败的包容、对研发的投资以及利于创新的良好的组织结构、流程和系统。这些特征往往意味着在这些企业里,人们希望能够做到最好,目标和期望界定得很明确,人们被给予适当的授权,以及新的创意易于被接受。最能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往往强调团队协作、以客户为中心、公平对待员工、采取主动等理念。

(二)领导风格。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企业创新力的高低。因为领导风格往往塑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那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操作在公司中的推广和充分运用。

领导风格可以分为6种类型,分别是强制型、权威型、亲和型、民主型、领跑型和辅导型。Hay集团总裁莫瑞博士(Murray Dalziel)认为,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的领导风格通常为权威型、亲和型和辅导型这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领导风格往往能够提供明晰的愿景与方向、培养团队的和谐以及关注个人的长期发展,因此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莫瑞博士认为:“一线经理很容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结果的改变,但企业的高级经理则需要通过改变领导风格来改变团队的氛围,从而影响团队里的成员。”

(三)员工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和充电的员工构成了企业中创新力的根基。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来鼓励员工,告诉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在这个持续进行的培训项目中,还必须应用各种工具,这些工具必须既能够促进分化又能够促进和谐。这里的分化是指要让不同意见无所保留地表达出来,好的理念能够形成头脑风暴;而和谐是指团队应有效协作来执行创新理念。在已经形成的技能训练项目中应考虑加入更宽泛层次的内容,让这些技能能够使员工注重直觉、形象思维和彼此之间的默契。

(四)创新的评价机制。在企业现有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应该将创新纳入评价体系。如果将创新纳入个人和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体系。而创新是否成功,往往要经过数年的考验才能被衡量。因此,短期和长期的评估体系应同时具备,同时到位。

(五)员工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迅速采取行动,富有主人翁精神,并且员工之间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进行充分沟通。典型例子是飞利浦公司。他们有两条产品线,分别是心脏复苏机和家庭医疗保健产品。以前,这两条产品线针对的客户一个是医院,一个是家庭,并没有什么重合之处。后来这两个产品线的负责人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对产品进行创新,从而使得心脏复苏机也开始走进许多家庭,并实现了两条产品线的整合效应。

四、提升企业创新力的对策

(一)推进企业领导者的创新观念。企业领导者要树立知识价值观念,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企业领导者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树立自身的知识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顺应企业的变化,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重视企业的知识价值,并通过有效的激励促进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价值的增值。

(二)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首先,实行新产品(服务)开发的项目负责制。其核心思路是:落实各类人员在项目开发中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可以采取以技术入股、收入分层等方式调动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建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制度,通过每年奖励和宣传几个重点项目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来推动全员创新。

其次,推行岗位竞争末位淘汰制。鼓励和提倡在公平环境下的岗位竞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果长期不努力,不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那么企业就要考虑调整岗位,否则新一代人才也成长不起来。

再次,推行“人才合理流动制”。在保证工作安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产品(服务)开发人员可以带着产品(服务)开发、市场难题参加企业内外的科研开发项目,企业外的科研人员也可以带着科研成果到企业做技术转化工作,建立这种人才流动机制,可以解决知识、技术、信息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培养创新队伍。

最后,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技术和信息都是“无形物质”,与材料、设备等“有形物质”有重大差别,其创造、管理、使用和交易过程都极易“泄露”,保护知识产权已刻不容缓。

(三)构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对于创新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应采取大度和宽容的态度。培育一种创新的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科学的新设想、生产的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企业必须抛弃传统呆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对员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颖想法,领导要积极支持,使员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锐意进取的雄心,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诺基亚公司之所以人才流失率较低,他们的经验就是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诺基亚总裁曾说:“如果我的员工是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他就不会有创造力。”诺基亚营造了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发挥创造力,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集体行动的环境。

(四)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素质提升,加大员工学习培训经费投入,对员工加强创新方面的学习、训练,提升创新技能,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对员工强化创新能力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并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轮换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微软公司,一般是通过“试错法”来促进新员工学习。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21世纪的知识型员工有着极强的自主意识,他们乐于接受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而不太情愿服从其权力和意志,这就要求企业总经理顺应这种变化,淡化权力观、权力欲、积聚非权力性影响力、强化服务意识。因此研究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的项目及其对管理的相关分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品德

品德是指总经理的品格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要求。品德因素是决定总经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根本性因素。总经理的品德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的人格魅力的强弱。总经理只有具备了优良高贵的品德,才能使被领导者产生敬爱感,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其影响。企业总经理的品德因素在实际管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1.企业总经理的价值观

GlOBE(Global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BehaviorEffectivenness)全球公认研究项目结果表明,全球公认的有效领导方式是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这种领导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即行为准则),并能清晰地向下属表明自己的价值观。一旦员工接受并认可这种价值观,企业就不再单纯是挣工资的场所,而是员工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参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造的美国人马歇尔·梅耶(MarshallMeyer)教授认为,中国的企业从所有制到经营模式,从战略选择到管理方法,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些企业家的成功经历证明,总经理将自己的哲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融合成企业的宗旨、使命、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才能实现有效的影响力。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虽不像企业的管理制度那样直接和硬性,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无穷、有力的作用,对内可激励员工、凝聚合力,对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总经理的榜样示范

我国古代儒家特别重视身教.强调领导者的示范作用.要求以身作则,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认为,领导者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别人。倘若自己都管不好,又怎能管好别人呢?儒家这一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者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要求企业领导者要品行端正、严于律己、以德服人、率先垂范。

二、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总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总经理必须具备与管理相关的多学科文化知识。

第一.不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令、条例、规章。

第二.学习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统计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第三.学习掌握本行业的科研和技术发展方向,本企业产品的结构原理,性能用途,生产工艺,加工流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第四.掌握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的知识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能力

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因素,能力强的领导者往往使员工产生敬佩感。企业总经理的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1.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有能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事物、新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种独立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是总经理能力素质的核心,也是总经理所有能力的集中表现,是企业总经理非权力影响力来源的重要要素。

2.组织管理才能。是总经理实施领导的最根本素质。在全球化态势下领导所具有的管理才能包括: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预见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总经理除了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3.决策能力。领导者要学会并提高善于在大量的对内外部状况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以及多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科学评价、分析比较和选择决断的能力,从而减少工作上的失误。

4.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提高审时度势的能力,必须全盘在胸,善于从全局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四、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源于企业总经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亲密度的调节器,在人的活动中起着枢纽作用。在现代管理中,不善于进行情感沟通的总经理不是一个好领导。情感沟通对于进一步树立领导的威信,提高领导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号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力越高就越容易沟通,沟通得越好影响力就越高;总经理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建立首先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它必须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自身的品质、处理问题的公正性、工作方法、效率等方面,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取得员工的信赖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企业总经理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亲和力、尊重员工、关心、帮助员工、学会赞扬下属。

篇5

创业板经历数月的爆炒后,市盈率高达200多倍,非理性的过度炒作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造成市场不稳定,最终将会影响到创业板市场的正常运行。如何帮助投资者理性地分析和投资,正确理解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并公正地评价成长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成长性的涵义

企业成长是指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成长性是企业所具有的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保障其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第一,成长不同于增长,成长既包括量的增长又包括质的提高。量的增长即企业规模的扩张,表现为企业资本规模和生产规模的扩大、销售额的提高、盈利的增长和员工数量的增加等方面。质的提高即企业素质的提高,表现为环境适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制度的完善、组织运作机制的变革和发展、管理者和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是成长最根本的标志。第二,企业成长是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所表现的一种整体持续发展和扩张态势,单纯某方面的短期发展不能视为成长。第三,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所具有的将自身做大做强的能力,是企业潜在的配置资源的能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人们通常依据企业现有发展状况和内外部影响因素对企业成长性做出评价和判断。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评价体系的特点

其一,以评价企业未来成长性为核心。我国证券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是主要服务于各行业大型公司,交易品种多样的成熟证券市场,而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初创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设立创业板市场主要目的是为新兴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技和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大多是新经济领域(如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术等)中的高成长性、高科技的中小企业,主业突出、技术独特、产品市场潜力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我国主板市场上还有一个中小企业板块,上市标准与主板市场相同,但发行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并没有体现出作为创业板的特点和风险。

主板中的大多数公司是比较成熟的上市公司,评价指标更看重稳定的盈利能力或良好的现金流量。而创业板上市标准比主板市场低且大多数上市公司处于成长期,导致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比主板市场大,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实际更看重其未来发展空间和未来的高收益。创业板上市公司开发生产的产品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具有高附加值,产品价值远远超过所消耗的原材料的价值,利润率高,核心技术甚至会带来市场垄断和进入壁垒。如果能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管理到位,规避风险,企业将会在一段时间内获取高额回报。因此创业板的评价指标应更重视前瞻性的指标,评价潜在的成长能力。

其二,更重视风险的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多数处于成长期,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地位,核心技术开始形成,规模和机构逐渐扩大,销售额和利润快速增长,但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逐渐加大。由于技术已经成熟,竞争者开始仿效,会夺走一部分市场,竞争风险加大;快速成长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新增项目的增加及各部门对项目投资的冲动,以及大量营销费用的增加,形成较大的资本需求;盲目追求多元化,忽视核心能力的培育,易导致企业进入扩张误区;缺乏明确的战略眼光,制度不健全,企业往往表现出不稳定性,容易受挫折。因此创业板的评价指标应更重视评价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其三,更关注人力资源的作用。创业板上市公司不可能仅依赖某项技术长期生存,要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只有不断的研究开发、创新变革才能发展壮大。科技水平、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大可能地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试分三个步骤,构建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来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进行评价,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决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首先,评价企业目前的成长基础。成长基础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和发展速度,是前期经营管理的结果,可以用财务指标来考察。稳定的财务状况和目前良好的财务增长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条件和结果,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财力准备,同时可以减少因资金短缺造成的财务危机和经营失败。其次,评价企业成长潜力。成长潜力反映企业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通过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挖掘和利用资源从而使企业在未来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的潜在能力。潜力越大,成长的后劲越足。成长潜力是评价成长性的核心体系,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程度。前两个子系统共同评价了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再次,评价企业的成长空间。素质再好的企业处于没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中也注定要失败。产业的发展前景好,成长环境有利,市场容量大,表明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越大。

其一,成长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盈利能力。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持续存在发展的基础,如果企业盈利能力很低,甚至连续出现亏损,研发停滞,企业必将陷入困境。可选用指标:经济增加值EVA、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为避免某期指标的波动性,可计算三年的数据平均值)

(2)企业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反映财务的稳定性,可选用指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利息保障倍数。

(3)企业营运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可选用指标:总资产周转率。

(4)企业成长能力。企业成长能力反映企业成长性的关键财务指标,可选用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

(5)市场预期。市场预期反映市场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评价指标,可选用指标:市盈率、公司市值。

其二,成长性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创新与学习能力。长期来看,创新和学习是提高生产能力和发展企业的源泉和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提高员工潜在生产能力,带动企业成长和发展。创业板的基本功能的之一是促进科技和生产的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否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是判断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标准,创业板上市公司是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正是由于技术创新,才使规模较小,资金量少的中小型创业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并领导市场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生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保持创新能力,企业还必须建立内部学习机制,通过组织学习,不断积累新知识,提高竞争力。

可选用指标:专利的数量、核心技术模仿难易程度、技术的领先性和生命力、研发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产品研发周期、研发投入规模、新产品销售比例、学习机制等。

(2)领导者与管理能力。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凝聚力和领导能力是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的关键因素。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较小,业务集中,领导者的风格往往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和所实施的成长战略。领导者能否把握形势变化趋势、制定和有效实施成长战略,对企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能够有效运用知识,配置资源,将资源潜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现实能力。领导者的用人和组织协调能力,决定着能否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能否形成高效管理团队,增强内部凝聚力。领导者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并对事业倾注全部热情将感染员工,形成良好的企业价值观。

可选用指标:中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企业成长战略、决策机制、管理团队能力等。

(3)市场开发能力。技术创新活动最终必须实现商业化,才能使所有创新投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成长性企业不仅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适应市场变化,还应创造潜在的市场需求,积极引导消费争取竞争优势。较强的市场能力还可以为高技术企业创造品牌效应及良好商誉,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另外,企业应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关系网络,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以利于企业顺利成长。

可选用指标:市场占有率、销售持续增长率、营销和公共关系能力、客户的忠诚度等。

(4)管理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与企业运营的效率有直接关系,通过影响信息沟通质量、组织应变能力、目标考核机制等因素作用于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提高企业横向和纵向信息沟通效率,对目标的执行能够及时反馈,并且在应对市场变化和不确定因素上能够发挥更为灵活有效的作用。有效运转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企业员工潜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明确了企业使命和发展方向,团结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员工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活力源泉。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和接受程度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效率。

可选用指标:治理结构的健全程度,企业质量管理,企业信息化水平,沟通平台;企业的价值观;制度的设计和运行效果;制度创新能力,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等。

其三,成长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发展前景是企业保持高成长性、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条件,位于新兴产业的企业往往比处于传统产业的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会,具备更强的发展潜力。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变革、知识更新、创造市场需求,因此其投入产出效益高,经济规模扩张快,成长性更好。目前在我国香港地区和美国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网络、计算机软硬件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成长也会起到促进或限制的作用,不同产业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必然影响企业的成长空间。另外还需考察各产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有些行业、产品对经济变化更敏感,收益波动大,投资风险更大。

可选用指标:行业竞争程度、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产业政策。

(2)市场环境。消费者数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了市场的规模,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能否商品化以及经营规模的大小。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所在区域如果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提供有效的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原材料市场、技术市场,且各个产业部门关联性强,集聚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将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可选用指标:需求增长趋势、产业优惠政策、市场容量预测、行业竞争程度、行业销售收入增值率、区域投资环境、居民可支配收入。

参考文献:

[1]朱和平:《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及评价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蔡宁、陈功道:《中小企业成长性及衡量》,《社会科学战线 》2001年第1期。

篇6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

1.引言

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差别。系统模型把技术创新活动看作是一种由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控制系统。系统分析的方法,较好地描述了创新过程的一些概念和设想,特别是创新过程的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系统的方法将各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勾画出来,同时可以描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有利于比较全面系统地观察技术创新的系统图象。

2.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相互联系、循环交叉和并行联系,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变化,而且还涉及生产、营销和企业组织的运作[1]。对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是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始点,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线性模型是最早提出的创新模型,如图1所示。基本含义是,技术创新由研究开发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创新过程起始于研究开发,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新技术引入市场。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能力,与企业的文化制度等高层次的能力有关,而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平衡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深层次的理念和文化方面的能力。在结合创新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如图2所示。

3.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能力,是企业素质的内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企业通过适应环境,实现运营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系统[2]。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利用内、外两条路径,在增强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与外部创新组织的互动与协同。

3.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创新倾向能力、技术创新战略计划行为能力、组织因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效益实现能力。

(1)高技术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倾向能力

创新倾向能力是对创新愿望的真实性和创新愿望的强烈程度的反应。创新倾向能力性强表现在企业创新活动多,创新倾向能力性弱表现在企业创新活动少。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包括:自主创新产品率、创新频率、每千人创新数量。

(2)高技术企业战略计划能力

高技术企业战略计划能力包括:企业家对外部经济、社会、政治、法律预见能力;企业家对产业演变、技术变革态势识别能力;企业高层对机会、风险的识别与决策能力;企业战略适时调整与变革能力[3]。

(3)组织因素能力

组织因素能力集中表现为高层领导的支持、企业内部组织状态(企业文化)、信息系统和决策三个因素。

(4)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主要包括:专利拥有数、技术复杂度、技术新颖度、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开发时间和成本等。

(5)生产制造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包括:设备水平、工人技术等级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引进技术达产率、计量、测试和标准化水平。

(6)资源配置能力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R&D经费占销售额百分比、R&D人员素质-数量强度、人均研发费用、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能力、核心技术培育与创新能力。

(7)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市场研究与预测水平、对用户的了解程度、营销体制的适合度。

(8)效益实现能力

效益实现能力包括:收益性、竞争性水平两部分。

综上所述,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技术结构都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只有充分挖掘和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通过合理的技术结构,发挥各方面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才能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又称环境因素,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且企业自身对其不能够决定或施加重大影响的,不依附于企业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要素。环境因素包括四类: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因素

①需求拉动机制

高技术创新企业在市场上吸引生产要素,使资源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率先发展起来,使其他企业无法生存,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创新,以求得生存和发展[4]。市场需求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引导了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②市场竞争机制

率先自主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相关的原自主创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激烈的竞争迫使落后的企业必须追随率先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即使没有创新压力的企业,也会“居安思危”,对竞争者保持警惕,以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对象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以此来保持竞争的主动地位[3]。

(2)政府拉动

外部环境中的国家政策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过程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策具有导向功能。就国家的政策来说,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有:财政税收政策、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等。

①财政税收机制

财政税收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机制管理的不断完善,强化竞争机制,效益提高起到有效的支持。

②知识产权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给予了技术创新主体以相对的垄断权,同时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合法转移给予有效保护,从而提高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4]。

(3)技术因素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一方面许多企业存在着大量人才积压,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严重不足,影响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进程[5]。

(4)社会机制

①社会组织机制。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②金融投资机制。

4.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4.1 基于内部因素的运行机制分析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经济学家用它来泛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连接方式。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和外部之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是指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诸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和作用关系,如图3。

在熊彼特线性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进行了概括并加以改进。研发、生产等因素为资源获得与配置能力子系统的元素,而市场营销能力从属于经济效益实现能力子系统。基于此,本文引入机遇捕捉能力子系统,其组成元素包括高技术企业战略、组织因素等。从企业发展的技术性来看,机遇捕捉能力子系统作为企业技术性创新的基础性平台,是资源获得与配置能力子系统以及经济效益实现能力子系统的支持性子系统。

本文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能力出发,通过系统整合,形成了一个包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可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在相互协调和配合中形成了竞争优势的长久性和技术性。内部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和价值创造性则主要依靠外部环境的积累和激活来实现,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创新能力的技术性,如图4。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更加关注于企业长远的发展,以创新能力层次和基本能力为主,从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层次结构、基本能力要素两方面综合作用的角度,构建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

4.2 基于外部因素的运行机制分析

基于外部因素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运行机制,在市场需求、政府拉动,技术、社会推动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图5中横坐标表示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内部因素作用,纵坐标表示持续创新能力的水平,O-A表示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轨道,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创新之“轮”沿着这一轨道渐进地向上滚动,促进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之轮沿着O-A方向滚动的动力,包括拉力和推力:

(1)拉力有市场需求和政府激励。施莫克乐(J.Schmookler)在《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创新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而厄特巴克(Utterback)在197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60%-80%的重要创新是受需求拉动的[6]。高技术企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其产品才能有销路。此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创新诱因。而以此为导向的创新活动在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变更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由“需求——创新——再创新”的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了激励高技术企业进行创新,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政府优惠政策不是强制性的。高技术企业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自发地决策创新行为。

(2)推力有科学技术和社会推力。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下,科技进步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6]。美国马奎斯(D.Maruuis)等人的研究表明,在567项技术创新案例中,有20%左右归因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这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大,往往是根本性创新,创新周期长,风险也大。社会机制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技术成果推广提供了平台,金融投资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在高技术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企业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信息反馈的组织、制度和各种人才的合理结构,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管理和实施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的有机运行的组织系统,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晋奖刺激、沟通顺畅、合作有效,从而促进企业创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远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2009(02):24-27.

[2]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4-107.

[3]毛荐其,沈桂平.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及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9):

53-55.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12-58.

[5]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25):108-113.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客观因素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包括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想法、构建新理论、形成新设计、做出新成绩、创造新知识等。科技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我们从苏州大学六个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社会学院)的全部本科生中随机抽取18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77份。其中男生94名,女生83名;低年级学生86名,高年级学生91名;文科学生30名,理科学生61名,工科学生86名。然后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问卷资料来看,大学生对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中,回答“很强”和“比较强”的各占6.2%和13.0%,合计为19.2%;而回答“比较弱”和“很弱”的则分别为23.2%和6.2%,合计29.4%(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总体上不理想。如果以5、4、3、2、1分别代表“很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弱”和“很弱”5个度量等级(下同),这一态度测量的得分平均值为2.90,标准差为0.92,说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一般。

二、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

1.大学生个体特征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在对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差异不大,平均数较为接近。通过卡方检验,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年级来看,高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评价在“很强”和“比较强”两个指标上比低年级大学生分别高出4.9和18.6个百分点。通过卡方检验,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10.9,DF=3,P

2.大学生创新实践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来看,凡是有过创新实践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很强”和“比较强”的比例合计为33.3%,而没有参与创新实践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只有19.6%(表3)。通过卡方检验,有无参与科技创新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6.03,DF=4,P

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本训练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大学生接受科技创新的基本训练情况来看,没有受过科技创新基本训练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很强”和“比较强”的比例合计为16.3%,而有时受过训练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为22.4%,经常受到训练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为33.3%(表4)。通过卡方检验,有无接受科技创新的基本训练以及训练的次数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13.01,DF=6,P

4.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影响来看,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评价由好到差的变化,他们对于创新能力的评价也相应地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下降趋势(表5)。通过卡方检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32.8,DF=16,P

5.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重视程度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来看,随着学校领导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重视到不重视的变化,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评价也相应地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下降趋势(表6)。通过卡方检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26.7,DF=16,P

三、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特征,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实践的参与程度,大学生接受科技创新教育与训练情况,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以及学校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从个体特征来看,性别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说明科技创新能力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年级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训练的增加以及经验的增多会对个体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专业影响不明显,说明不管文科、理科和工科都可以进行创新,只不过不同专业创新的侧重点不同。文科注重思想创新,理科注重科学创新,而工科则侧重于技术创新。

从个体特征之外的其他因素来看,都涉及到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制度的和环境的因素,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外部条件。

第一,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创新的实践和锻炼,需要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发动,吸引同学们积极参加。也可以通过少数骨干分子带动和辐射周围同学,使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

第二,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与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要领,因此离不开学校的创新教育与训练。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强调科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创新教育内在地包含对学生进行创新技法的训练,使他们在如何选题、查找文献、开展实验、撰写论文等方面掌握要领。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激发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科普宣传周等活动,使大学生参与其中,聆听专家讲座,感受创新氛围,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第四,从制度上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校方的重视和支持,校方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在资金、场地、设备、监管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1当前社会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的需求

所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充分调动自身的身心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地参与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自主地感知自然事物以及社会现象,同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态度和掌握未知世界所必须的方法。

长期以来,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国外倍受重视,特别是美国和日本,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了《创造性开发》课,此后,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教育活动逐渐推广普及到中小学。1955 年日本开始由美国引进创造学业,并在全国普及了创新活动。1982年一份普查报告表明,当时日本已有大约40%的企业对职工进行了关于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教育。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在群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整个教育过程中较少有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操作手段和目标要求,最后还是以学生的考核成绩来确定优差。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发展为主要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近几年用人单位普遍有这样一种反映:高职校的毕业生外语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尚好,但是工作上手太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另外的关键问题则是在工作中缺乏创新,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对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改革的讨论由来以久,改革是共识,问题是改革什么,怎样改,关键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根据社会不同的岗位目标来培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事关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发展后劲,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就要适应和满足这一需要。可见,国家和社会除了对人才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品德要求外,最重要的则是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1] 。

2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建立、建全有力的保障机制

2.1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有关部门的观念要更新,尤其是对抓创新教育的工

作力度要加强。在教学管理上,要建立积极性的引导政策,一些规则要改革,比如学生的成绩评定办法,增加对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学分的计算方式;教师的工作量的计算方式,增加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工作量的计算,及教师的职称评定的考核改变等。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包括制订《高职校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办法》、《高职学生创业指导意见》、《高职学生创新奖励措施》等[2]。

2.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创业。教师参加社会创业,如在企业中兼职、下企业锻炼、参加工种考核等,各级管理部门重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培训,在专业知识的“更新充电”的软硬件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知识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要不断调整。它不只是教师本人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更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长远目标,因此,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时间、条件、效果等做出统一安排,使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得到制度保证,同时社会创业实践更应是他们学习的大课堂,因为只有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更好地发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2.3加强基地建设,建立良好的实践保障体系。要有超前的目光和现实具体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科技型的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等,为教学和科研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完善了创新教育实施环境。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功能齐全,在仪器的添置上既要注重基本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注重设备、技术两手抓;力争学以致用,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院校和企业集团联合,校方利用学生这一群体为业界解决现在或将来的技术问题,业界为校方提供资金和试验条件,坚持多途径、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特别是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另外可从每年收取的学费中拿出一部分建立“创新实践基金”,对在教学创新与实践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生进行奖励。总而言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加强与企业联合,使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3]。

2.4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领导。成立教学创新与实践指导办公室,统一指导、组织、考核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创新与实践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市场细分,研究确定未来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向。

2.5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据调查,多数用人单位赞成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受欢迎,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因此,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6健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完善配套制度,将全校各相关单位有机的联成一体,成为服务学生创新教育的有力保障。特别要规范和加强学生科技活动的领导和指导,要加强学生科研基金的管理,规范项目的设立、研究、检查及评定过程,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4]。

3统一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3.1首先,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本人的业务水平和课程实施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客观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则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抛弃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已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

3.2学校多学科的交流与整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学校浓厚的学术空气,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学术群体和思维方式的碰撞、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等都成为推动学生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其他渠道的关系,需要学科教学主渠道和其他渠道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也需要搞好学科间的整合。鼓励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在研究中要注意搞好与其他研究的整合,如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整合,与学生潜能开发研究的整合等。

3.3重视创新教育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以专业组为单位定期交流创新工作,学期末在全校内进行交流,并可以进行创新的评比活动;还可以邀请校创新外名人或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学等。

3.4开展发明创新设计竞赛,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对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创新设计给予必要的扶持,争取实现产业化。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学生参加教师的实际科研工作,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4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

4.1深化课程改革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以“厚基础、宽专业、多方

向”为原则指导专业课程的设置,深入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论课与实训之间的结合等,对课程进行必要的删增组合,积极开发教材中培养创造力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方法,激励他们的创造精神。

4.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则不应该搞实训;其二,需要实训的,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3创新教育要突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思维、发现和探索过程,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要注意:①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②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③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专业实习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解决专业实习中的实际问题[3]。

4.4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超前性。在教学内容上,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结合专业教学体系和内容编写或者选用相关的创新理论教材,由于创新是开放的、综合的、全面的,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摆脱传统教科书的禁锢,不断吸收新事物,不断补充新内容,可以考虑以下做法:①加强学生的感知环境。 如用实物、彩图、录相、现场等来补充教科书单一的文字形式。②加强新技术的学习。可以利用产品目录图片和科技信息来弥补教材内容发展滞后的缺限。③加强综合知识学习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因此创新学习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甚至会超越学科知识体系,比如:学生创新的产品与加工、成本、经济、市场行情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创新学习必将对传统的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产生巨大冲击,需要在主课堂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和相应职业活动的开展,需要职业教育开设综合课和活动课[5]。

4.5还要处理好打好基础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较高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但是不可忽视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偏低这一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5结语

对高职学生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支持、社会和学校硬件设施的保障,更需要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软件设施进行全面又系统的变革,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要循序渐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擒虎.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60-61.

[2] 马清华,包相贵.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观念的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6):103-105.

[3]钟克.职业教育中的创新学习初探[J].职教通讯,1999,(6):24-25.

[4]王志水.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横,2006,(1):169-193.

[5]宋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1-50.

篇9

外企很关注人才的真诚度和工作履历的真实性。因此,在企业工作经历长短和跳槽频率是外企面试官最为注重的,会就此方面的情况提相关问题。参加外企的面试时,应聘者千万不要说谎,要真实表现自己。明明知道自己欠缺领导气质,就不要说做过领导;明明英语口语水平很一般,就不要洋腔北调;明明对项目一知半解,就不要冒称专家;外企最后还有一关是背景调查,这一关最注重求职者在面试时所反馈情况的真实性。

2 能力:展示你的才华。

外企招聘人才时,十分注重人才的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管理能力等。因此,参加外企的面试时常会碰到主考官要求你:做一分钟自我介绍;或参加无领导小组面试;或角色扮演;或现场微机操作;或要求现场动手示范等等,主要就是看人才的工作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性。

3 团队精神:外企职场的通行证。

外企的职位很多都是需要跨部门、跨区域作业完成的,要求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如宝洁、丰田等企业便是非常注重团队精神的。他们在面试人才时常常会你看曾经所参加过的社会活动?曾经在企业合作完成过哪些重要项目?或者在面试时,要求你与其他应聘者共同完成一件产品的组装或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主考官在旁边冷眼观察,看你的协作力是否强?因此求职者在外企碰到主考官要求与其他应聘者共同配合完成项目的现场模拟时,要展现出你在项目协作时的配合意识、服从意识、沟通水准及理解和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

4 可塑性:你未来飞得有多高。

随着人才环境的改变,外企在录用人才时,更注重人才的可塑性。也许你是刚毕业的应届生白纸一张,可外企看重的就是你纯洁朴实、可造;也许你很年轻,可外企看中的就是你的工作活力;也许你学历不很高,可你好学,外企看重的就是你与众不同的学习力;也许你没有经验,可你能吃苦,外企看重的正就是你工作的态度;因此,可塑性面试也是外企主考官面试时常问及的话题。比如:你愿意从基层做起吗?你平常看什么样的书籍?你一般参加哪些社交活动?你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时所表现出何种态度?这些都是从一个侧面来看你的性格、人格和特质,以分析你未来的可塑性。

篇10

[论文关键词]活动课程化 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

同志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育人体系的重大任务。将活动课程化理念引入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活动课程化思路及意义

借鉴教学管理理念和做法,将校园中一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系统规划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评价等环节,增强活动的培养元素,凸显其育人功能,运用学分杠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育人效果进行统一评价。在育人体系的设计中,将科技创新活动和课堂教学并列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整体中的两个子系统,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活动课程化体现了“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活动课程化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成熟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合理地运用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什么开展”“开展些什么”“怎样开展”等问题,又让课堂单一、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体现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科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的重要作用。活动课程化符合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觉地聚集在一起,在学校总体规划和指导下设计和实施活动,自由自主参与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能力和水平,逐步自我完善,增强主体意识。活动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整体方案的一部分,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下,其形式和内容保证学生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清晰的内容和有力的保障。活动课程化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符合学校育人氛围营造的需要,随着活动实效性增强,其认可度进一步提高,育人功能得到完全的彰显,为其良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认识不统一,投入不足。虽然目前普遍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和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很大提高,但由于角色差异,所肩负的任务和职责不同,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包括同一所学校的各个部门和学院之间的认识都是有差异性的,这直接导致对待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不同、方法不一,效果差异性大。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趋势下,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在发展中重地盘、重项目、重排名的现象很突出,虽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调,但相比其他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制度,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设备条件、支持资金、指导教师、课题培育等,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2.行政化色彩浓厚,动力不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观念依然封闭保守,评价标准简单落后,课堂教学方式仍以灌输理论书本知识为主,形成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大多数落后于现代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教学手段上,常用是黑板、粉笔、书本老三件套,脱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学生积极性差,不能主动思维。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只满足于已有专业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忽略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缺乏科学谋划,随意性强。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还没有完全纳入学校人才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即使已经纳入指标体系的学校,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也不尽相同,缺乏有效的、统一的、量化的、公认的评价。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的缺陷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具体工作的目标模糊、措施乏力、效果不佳。长期以来形成了“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竞赛而科研”的急功近利地开展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形成应付活动和竞赛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高校对大学生表现出“重使用、轻培养”的态度,但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时,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和有效的锻炼,缺乏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了投入多、产出少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兴趣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持续的挫败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1.构建有力的保障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领导体系。学校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总体方案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各学院系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并负责本专业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班级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落实检查学校和院系相关规划的执行情况,以及班级每名学生参与状态的评价、记载。

扶持科技类学生社团,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的有力载体。学生科技类社团是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以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为纽带,为满足自我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批准,按照各自的章程而结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其性质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的要求高度一致,成为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化的载体。健全完善校、院两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加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团骨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学校主导,以院为基础的原则,充分尊重并鼓励各学院结合本专业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团建设模式;引入竞争氛围,大力表彰优秀社团,树立标杆,营造学院(系)之间、社团之间你追我赶的氛围,树立优秀的学生社团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建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提供专项资金,对成绩显著的师生进行奖励等制度;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管理办法》,主要规范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设置、形式内容、指导教师、实施与管理等问题;质量是生命线,是活动课程育人成败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活动课程实施办法》,借鉴第一课堂打造精品课程的经验,将优质资源集中起来,有计划地打造一批重点活动课程;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重点活动课程建设;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审—课程建设—期满考评—重点建设(或退出)”等程序,建立重点活动课程建设的弹性机制,以点带面,提高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课程整体质量。

2.实施科学的培训体系。活动课程培训体系建立直接决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广度,解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问题。培训体系由基本内容和实施形式组成。培训体系基本内容由“必修类”和“选修类”两大模块构成。基本内容设计的模块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即每个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培养体系中要引入学分制,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将“创造活动”“文献检索”“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调查”“学生科研课题”“科研论文写作”等作为必修活动课程,“科学技术生产力”“科技史”“科学思维”“科技发明与创造”等作为选修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培训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注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差异性,低年级注重认知课程,中年级开设实践训练课程,高年级开设课题研究和科研开发课程,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训体系除了具有科学具体内容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培养体系的完整实施,即通过指导系统化、教学网络化、管理学分化等具体形式来实现。第一,建立统一的指导系统,有利于统一标准,实现育人目标。为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的指导,学校建立“校指导委员会—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学院系指导委员会—院系学生社团联合会”“指导教师—学生科技类社团”横向指导机制。学校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和实施途径,精心设计培养体系中的选修类和必修类模块内容,提供和协调培训过程中的基础设备设施、教学力量等客观条件。学院系指导委员会按照规划具体指导学院各项培训课程开展,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每门培训课程,组织好培训课程的开展,做好学生的培训效果评价和记载。第二,通过网络管理教学,方便、快捷、准确,有利于培训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网络教学可以提高效率,回避场地不足、时间零散等制约因素,实现网上选课、网上评价和成绩记载等功能提高管理效能。第三,引入学分制对培训课程进行科学管理,很好地统一数量和质量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