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演讲时提出的。在我国,早在2003年左右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就有不少人研究过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本校也把“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课题向广西教育学会申报,并于2008年底获准立为广西教育学会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敌视”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个别教师态度极其顽固,坚决不愿参与实验。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敌视”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奖励机制,来保证和促使教师能够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二)教师需要做的
1.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并做精心准备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例如,在探究出一些运算法则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经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
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与教材,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可使学生在探究后能获得成就感的数学教材来组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的过程。
2.保证探究时间,把握介入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却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常常过早地介入甚至草草收场。有时是看到学生讨论许久也不进入正轨,就急,然后提示一下;有时则是没过多久就有个别学生得出方案,教师一高兴立即请该团队的学生展示方案。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同时,它还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作祟,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得到的过程。这就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初衷。
所以,在学生做自主探究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并在教室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确保探究课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
3.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可考虑在展示时随机抽取组内成员展示成果,使得他们不得不动脑,不得不一起探究和交流。
到今年,本校承担的这一课题研究已到了结题阶段,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探究式教学也将随之结束。目前仍存在的种种问题正说明了我们应该在理论上加大研究力度, 在实践中积极而又稳妥地继续试验,以使研究不断深入,使探究式教学不断完善。
一条世界文明古训说:“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古人亦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所在。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探究式教学带进课堂,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篇2
关键词:课题学习;数学思想;研究性教学
0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教育界十分重视对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数学课题教学中适切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课题学习”综述
“课题学习”是以往教学大纲没有明确提出来的,是数学新课程新增加的一个全新的、最富有特色的学习领域,课题学习充当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者之间的桥梁。充当了数学与现实世界,当代科技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纽带。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提供了一种课程渠道。“课题学习”(Task-basedLearning)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教学内容转化成课题,以课题为核心,综合多科教学内容,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完成“课题”的学习。
数学课题学习是指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等解决课题的过程,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研”或“微科研”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参与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课题学习作为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及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式,对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它能够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而走进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盲目的,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的,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对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我国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对改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要求,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数学“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研人员的支持
2.1数学“课题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
为了破解数学“课题学习”课程资源―尤其是现成可用的课程资源缺乏而教师们自己又不会开发或开发不出好资源的难题,实验教材开发者必须在编写教材的同时考虑到执教教师的现状:在他们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于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以,教材编写者作为走在新课程前列、深谙新课程理念的人,应该同时开发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相关课程资源直接以教材或网络资源的形式提供给一线的教师,这样一来既可以供教师们有选择地取用、树立搞好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的信心,又可以给教师们起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让他们自己也能够尝试着去开发出适合自身所教学生的优秀课程资源来。
2.2教研人员的支持
为了能够让教师们顺利地开展好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各级教研部门、师资培训部门的教研人员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课题学习”的专家。教研人员只有在自己真正理解和领会了新课程的理念之后,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掌握本地的情况、结合实际才可能对教师们进行有效的培训工作以及随时对教师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理论问题和操作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
2.3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转变学生的观念
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活动,不仅要求教师们能够从已有的课程资源中去选用好的课题,而且希望教师们能够参与到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中来,学会自己去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和适合于自己的课程资源。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递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还要放下架子,真正融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参与者、合作者。这样一来,通过开展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活动,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师除了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外,还要去转变好学生的观念。要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学会学习、发展能力,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人人都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和老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探究者。
2.4家长和社区的支持
作为学生家长,要清醒地意识到“课题学习”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必须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从长远来看绝对是一桩事半功倍的大好事。因此应当鼓励并协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活动。
如果学生家长和社区能够共同参与到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来,与老师们和孩子们密切配合,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可以看到数学“课题学习”教学活动红红火火、良好有序地开展起来
3开展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的策略分析
3.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
实施“课题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交流的机会。很多课题学习对学生及教师来说都极具挑战性,教师在加强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具体一些。对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学习,我们可以采取课前预习、制定周密计划的方式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
3.2提高学生学习课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题学习的空间自由度大,大多数课题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少部分需要在课前辅助甚至是一段时间内完成。由于开展课题学习学生需要一定的操作和思考时间,还需要和同伴进行讨论与交流,不可能像书面测试可以一次性完成?教师应从学生“课题学习”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行为表现、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
原本对学习课本知识不感兴趣或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同学,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70
一直以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堂教学也初见成效。然而,从整体来看并未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有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罔顾学生的意愿,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以至于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缺乏指导性的目标只会使课堂教学误入歧途,唯有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及可检性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般来说,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要清晰
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逐条罗列,做到清晰、具体,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切忌模糊不清。模糊不清的目标不仅会使教师的教学迷失方向,也会让学生迷茫,不知道向着哪个方向努力学习。
(二)目标要合理
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他们进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同样要以学生为本,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分层设计,以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实施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师不仅要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也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使各目标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可能会偏离教师课前拟定的目标,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决定学习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相反,对数学不感兴趣,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简单介绍几种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实物情境等,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组织竞赛,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初中生的这种心理更为强烈。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寓竞赛于教学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从而唤醒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发他们的好胜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及时表扬,激发兴趣
教师由衷的表扬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进而更努力去学习。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用亲切的目光、热情的语言鼓励、表扬他们,给他们以精神鼓舞,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表扬的话语不能在不恰当的时候使用,也不能没有度,以免让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抽象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顺利解答,而仅仅依靠传统的口头传授解题的方法会使学生不得其所, 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它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抽象、难懂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化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为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重难点,从而使学生顺利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仅靠教师口头讲述,学生不易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示平面内两圆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其特征,找出不同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这样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演示出来,再配合教师的讲解,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多媒体技术能带给初中数学教学一定的优势,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更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师应看到其不足之处,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从而真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人类很早之前就有了反思意识,历史中也出现了很多包含反思之意的名言名句,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种反思意识更为强烈和明确,已成为人们审视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也应适时反思教育的得与失,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消去弊端,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一方面,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把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值得回味的亮点整理出来,归纳出来,记录下来,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另一方面,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把教学中的失误、教案设计中的败笔总结、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进而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再犯此类错误。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一定能使初中数学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程文.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1).
[2] 汤志新.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0).
[3] 赵晓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11).
[4] 李大G.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益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然而尽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但是也需要一线教师将其最终落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的今天,通过在课堂中积极应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对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变
初中数学教师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第一步就是要将教学观念向现代化转变,这样才可以在其引导下,开展其他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实现观念的转化,应当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四个“转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转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才是其真正掌握的知识,才能够有效的加以应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满足于教,要努力将叫教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其他非智力素质(个人品德等)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当进行分层教学,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全班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分层,不搞“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数学题目的练习,但是在练习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往对题海战术的盲目推崇,转而实现对练习题目质量的追求。过分的追求“题海战术”,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分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散的高质量题目供学生练习,从而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和授业解惑者,其还应当是一个引导者,主导课堂教学的走向。通过精心设计,将学生这一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其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构建出一堂高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从而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课堂教学做好周全的考虑
所谓周全的考虑,主要是要求教学过程中,实现“两全、三动、一参与”。“两全”指教学过程中,课堂应当是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为教学应当对每个学生负责;另外,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所教学的知识。“三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提高。“一参与”则是指教学活动的主要主体学生,能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使学生能够快乐、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促进课堂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数学概念生活化、习题化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不仅涉及到人们生产和学习方面,对现代科学研究等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说其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数学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通过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练习是初中数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学生学好数学,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加强数学概念生活化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反映数学概念和内涵的变式习题的练习,促进初中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三、提高数学课堂中数学问题的解决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指的是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后,对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数学习题的解决。属于高级的学习活动,其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学习技能的发展情况。为此,应当积极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1.在教学活动中加入“问题解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将以往的“要我学”课堂转变成为“我要学”的课堂。
2.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解题思路等有彻底的了解,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并使得学生进入“会学”的层次。
3.注重解题之后的反思
在课堂上,解完题之后,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这是一种题目解法完成之后的延续过程。
4.对问题能够进行简化
初中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途径。为此,在课堂解题的过程中,应当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将问题进行转化,向更简便、易懂的方向转化,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好坏,对于初中生数学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在课堂上将数学概念生活化、习题化,同时对于课堂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采取有效的策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数学;主动性
一、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的学校在2011级设置了十个班级,经过小升初的随机分班后将(10)定为了课改实验班。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课改班已从当初入学时成绩均衡的十个班中脱颖而出,初见课改的成果。尤其是数学学科,学生的进步显著。十班的数学科任教师是于老师(化名),以下就以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4.8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课时)为例将于老师的课例与其他老师的课例对比进行分析研究。
二、课例分析
课例1:4.8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1:2,则他们的相似比为______;对应中线的比为_______;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为_______。
【师】口头提问。
【生】集体回答,并将答案写在学案上。
【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无分组、无任务分配)
【生】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讨论结束。教师对每一问题进行拆分,然后进行讲解。
【生】集体或个别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并完成学案得出结论。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检测
【生】学生完成学案所设置的练习和检测。
(六)作业布置
【师】教师布置作业。
课例2(徐):4.8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独立思考分组合作(任务分配)小组汇报、讲解非汇报组查错、改正教师小结学生整理
(一)温故知新(同上)
(二)探索新知(同上)
【师】教师提出问题1、2、3。
【生】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尝试着自己写出答案。
【师】让学生分组(班里有固定的分组),组内讨论交流。并指定交流后汇报成果的任务组。
【生】学生以自己独立思考时得出的答案在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结束后(3分钟)任务组派出代表汇报交流成果,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非任务组在汇报期间查错并在汇报完成后指出。
【师】对于学生的汇报成果及查错作出评价,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加分奖励,并对知识点作出总结和强调。
(三)议一议(同上)
【师】列出问题即任务1、2、3、4,并将任务分给各个小组。
【生】学生带着任务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教师走进学生身边,在每个小组的学生出现问题时予以帮助指导,但并非直接给出答案。
【生】分工合作,板书与口头讲解相结合准备进行成果汇报,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汇报期间,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及时的进行查错也可以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经证实正确无误的查错小组将给予加分。
【师】对于学生的汇报成果及查错作出评价,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加分奖励,并对知识点作出总结和强调,对学法及解题方法、技巧等进行指导。
(四)作业布置
【师】注意作业布置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的要求上不同。对于本节课中得分最高的小组基础题减免两到三题以示肯定和鼓励。
分析这两节课,前者是虽然增加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环节,但学生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真正的探究,实质上依然是在教师主导、操纵下“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仍是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后一节课应该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整堂课都是学生在主导、学生在积极的展示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
教师、学生必须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多项交换,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
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途径――教法与学法的转变
(一)创设丰富情境,诱导学习主动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
(二)倡导合作学习,加强学习自主性。因此,结合实践研究,我认为:(1)首先应该合理组建学习小组;(2)应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3)是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三)精心选编习题,提高学习灵活性,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抵制厌学情绪。
五、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
仅仅变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或是学法与教法是还不够的,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在阻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新课改下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应该是民主科学的,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不以分数论成长、论优劣,建立促进学生成长的考评制度,鼓励学生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篇6
论文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问题情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熟识。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数学教师在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上还显得一知半解。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氛围,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由于年纪普遍不大,因此他们对一些故事都非常感兴趣。为了打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的氛围,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注意力。
例如,我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原始森林里,有两只小松鼠在玩耍,玩着玩着它们发现了一棵结了很多松子的大松树,看到此种情况,两只松鼠快速的爬上了大松树。其中的一只松鼠先爬了4米,然后爬了3米终于摘到了很多松子;而另外一只松鼠先爬了5米,但是不小心又失足滑下了1.6米,结果晚了一步。”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看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抛出问题:“请大家算下这两只松鼠各爬了多少米,另外一只松鼠还要爬多高才能够到松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纷纷计算起来,得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结合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之一,只要运用的合理就可以创设出高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 例如,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一数学概念,我创设了下面这样一个情境:“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请问同学们都会剪纸吗?”同学们有的表示会,有的表示不会。然后我出示了一段民间艺人剪纸的视频,学生看的都非常入神,纷纷对这些民间艺人的剪纸手艺表示惊叹。精美的蝴蝶、红双喜在艺人的手底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看到学生如此的羡慕,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艺人所剪出的图片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听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这些剪纸都是对称的!”通过这名学生的回答,大家纷纷表示确实都是这样的。于是我顺势说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三、结合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要把握住重点,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创设问题情境,即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上创设情境。这样可以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所产生的盲目性。重点问题事实上就是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在重点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重点问题,我创设了下面这个问题情境:假如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呢?李丽同学回答:“由于已知方程(k-1)x2+2x+1=0有实数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0,于是可以得出=4-4(k-1)≥0,由此解得k≤2”。李丽同学回答完之后,王刚则补充道:“此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k≠1,要不然这个过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正确答案应该是k≤2且k≠1”。接下来,我又将原题目改成:假如方程(k-1) x2+2x+1=0有实数解,那么,此时k应该符合何种条件?同学朱颜回答说:“一样!”沙娟同学则回答说:“ k=1时,方程有解,解是x=。所以k≤2。”
在同学们的一片质疑和讨论当中,他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不仅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完成了本题的解法之后,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也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角色表演创设问题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所启发,引导更多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不断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桂侠.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篇7
一、 创新教学思维,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一直说个不停,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与数学课程相契合,能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数学成绩,但是无法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剔除旧的教学思想。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创新性策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内容,而是要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例题中的二元一次方程式,然后再由教师引导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间自由讨论,指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学习去获得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创新教学思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质的学科,要想初中数学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单单知识引导学生去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形成数学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概括判断、推理、归纳,将碰到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完美地解决问题。对于在初中教学中涉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抽象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的能力。
二、 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都比较威严,让学生心生畏惧,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这种角色。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对称轴与y轴平行或重合的抛物线”不是很理解,于是就向教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教师对此又耐心为学生讲解了一遍,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这说明,师生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自然深刻了许多,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三、 利用多媒体,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应当对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有形形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等等,初中数学比较抽象、枯燥,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很容易影响教学质量,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直线移动,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与直径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推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了。
四、 分层次教学,共同进步
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爱每一位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在教育环境中得到进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基础、中等和优质三个层次,通过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差别,然后教师根据之前的分析进行分层教学的设计。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内容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三个问题:(1)判断“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它的两个角也相等”;(2)说出(1)中的逆命题;(3)判断逆命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基础层次的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第二个问题是为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信心;而第三个问题则是为优质学生准备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大胆的猜想和对比,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与学;有效方法;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信息技术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新的跨越。尤其是新课改实行以后,我国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当前的一种发展潮流,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要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我国对信息技术课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初中生正处于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能够使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目前,各个学校已充分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为信息技术课程投入了一定的人力与物力支持。但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教学体系并不是很完善,在信息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尽管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学校对升学率以及学生文化课成绩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落实的并不到位。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量大,教材版本也比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迷茫的现象,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够,再加上有些学校计算机设备不健全,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与其他的课程有所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固有的教学模式太过单一化,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一边讲一边演示,学生在座位上听,缺乏参与性与实践性,显得索然无味,也降低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课堂目标就难以实现。如何能使信息技术课程有效的开展,提高学习效率是广大师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育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这是课堂教学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只有通过亲自操作才能有效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往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授课时,往往侧重于教师的演示以及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教师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实践,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缩短讲授与演示的时间,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学生的基础不同,要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信息技术重难点。
(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性比较强,还包含大量的零碎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反应也比较迟缓,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新课改制度下,情境教学成为教育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不必拘泥于课本,要根据实际情况,寓教于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学习Excel函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成绩进行总分、平均分以及排名的运算。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doc扩展名这一章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就告诉学生doc就好像是你名字的姓,而它之前的才是这个文件的名,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使学生充分理解doc的真正含义。在学习Word的各项功能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和字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并在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相对来说缺乏生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跑神,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者播放一些视频、讲座,使学生在观看中加深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印象。比如在学习PPT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一些曾获奖的优秀PPT,让学生感受画面的变动与技巧运用,一般PPT画面做好以后,展示的形式是十分丰富的,学生通过观看,可以在实际中亲身尝试,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要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观看完毕之后,进行分组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的。
三、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也要进行全面的革新,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抓住当前的大好形势,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广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01:102-104
篇9
1.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认识。
在初中数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通过大量的调查显示,对新课改理解、支持并全力投入研究的教师占85%,但对研究性学习标准的认识程度来看,达到标准的不到40%,有许多教师还没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重视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面与归纳分析的能力培养,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经验积累与交流活动的开展。
2.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虽然数学知识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其深度与高中、大学相比相差甚远,但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比传统教学内容更加复杂化、专业化,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与指导能力,能有效掌握教学安排,对不同阶段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行预设,还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与课外的知识。然而在职的许多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与关注点的认识不足,缺乏全面性,导致教学效果差距大,进而出现对课程产生排斥情绪。
3.缺乏初中数学课程资源。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以数学活动和课题学习为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为问题引导贯穿研究的全过程,以科学实践来验证学习达标状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部分数学课题能实现学生衔接数学知识与日常活动,大部分课题出现知识陈旧、知识面窄、难度高、缺乏吸引力,不具备操作性与适用性。在内容上,没有层次性,不同学习水平的差距设计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数学课题研究知识单一,缺乏对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使用。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从教育管理、管理组织、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
1.提高对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的认识。
造成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研究性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利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就是把每位受教者放在主体地位,通过自身的实践,实现其主体价值,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贯彻教以学为主的理念。
2.加强资源开发,是实现数学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资源开发分为长期与短期两个方面。短期开发从课程安排计划上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编,对研究性课题进行资源再加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具有更强的数学价值与可操作性。进而增强教材课题的连贯性与层次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长期性的资源开发是构建数学教育家、数学教师与数学家等一体化教学研究。通过教育家对各阶段学生的数学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进行全面的规划,结合数学教师提供的实践经验,对教学课例进行开发整理,设计符合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进行推广运用。
3.加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身心投入;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也是初中数学学科较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也为更好地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身心投入,通过观察学生的思考、互动、反思与实践过程,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培养策略如下。
一、精选内容,奠定创新思维基础
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需要精选出教学内容,并规划好教学方案与策略。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而兴趣影响着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难易程度影响着他们学习的信心,学习方法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由此,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也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身心投入,积极展开学习、互动与探究过程,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与计划,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奠定创新思维培养基础。
“二次函数”的学习,传统意义上教师会讲解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对称性、顶点,及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对应关系等相关知识。选取“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小组合作,创新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展开深入的二次函数学习。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绘制表格,再探讨得出结果,将多学科知识融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
二、巧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动态展示,基于过程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站在整体的角度宏观调控与规划。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潜力,也为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巧设情境,引导思维发散、动态分析、身心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逻辑性、思维性、过程性和方法性较强,需要创设合适、科学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创新、探索与互动,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学习“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相关知识,创设实验情境,借助自制教具(类似于化学分子模型的教具,只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展开动手学习过程。借助教具,分析基础图形的内角和,之后为三角形增加2条边,构成4边形,分析其内角和的变化,再延伸到5边形,记录下相关数据。学生创新思考,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条边,增加了1个小三角形,也就是增加了180度。由此在实验情境导向下,学生创新思考,借助拆分、组合的数学思维,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为180×(n-2)度。基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创设针对性的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多媒体情境、实验情境等,借助巧设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互动激趣,创设创新思维平台
初中数学涉及的知识较为严谨,逻辑性也较强,传统的教学课堂以严肃课堂、教师讲课来呈现,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展开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过程。学生身心的具体表现和过程不能动态呈现出来,如此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需要实施互动激趣,以宽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多元化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辩论活动、实验分析、实地考察、趣味问题分析、课题研究等过程中,挖掘自身创新思维与潜力。
学习“有理数”知识,选取“翻牌游戏”作为创新思维平台,师生游戏互动,设每次翻n张,一共有N张,开始全部正面向上(向下),翻的次数不限,问能不能全部变为向下(向上)?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创新思维,激活潜力,运用有理数中-1与+1的知识,展开解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间与空间,创设创新思维平台,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践探究,强化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