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诈骗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网络诈骗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故事的大体剧情如下:
一名男子一人分饰三角,分别是患有心脏病但自强不息自爱不止继而考上复旦出国留学最终成为花店老板娘的“正能量美女”、“正能量美女”的初恋兼老公、与正能量美女有相似患病经历但手术失败自暴自弃的“悲情少女”。
该男子先是用正能量美女的身份与传说中的初恋演双簧并回答情感类问题成为知乎大V,之后悲情少女现身讲故事,正能量美女对其鼓励并组织募捐,最终获得了15万元捐款(目前已统计出的数据是7万)。
时隔半年后,其身份被曝光,引发众怒,于是知乎开始了一轮疯狂的人肉搜索,利用社会工程学披露了其大部分资料,在知乎注册的公检法人员也积极参与,准备将其绳之以法。
按理来说一个网络诈骗案本身并不太奇怪,但是以高素质著称的知乎发生这种诈骗案还是令人颇感意外,而且其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问题也令人深思。
一、高品质社区不改互联网的本质
早在二十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人说过,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是网络,现实是现实,大家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网络是匿名ID,与现实身份应该是没有关联的。但是后来随着微博这类社交网络的兴起,有了实名认证,有了大V,现实与网络之间的界线开始模糊。
一个人微博认证是某企业CEO,大家就自然给他带上光环,所以才有了郭美美的事件。
而知乎上基本没有官方认证,用户只能通过他人回答的问题以及他的文字和描述、贴图来形成对其的整体认识,而这些东西并不靠谱。
观察者网主编的马督公曾经总结过自己在对某些领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知识,回答问题,获得称赞,成为知乎大V的经过。
而骗子也可以利用这一点。知乎诈骗案的主角,以情感类问题这个理智缺失的领域为突破口,通过几个马甲互相映衬,加上几个精彩的故事,虚拟了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博取了几万粉丝的信任,最终他用一种不光彩的方式将“信任”变现。这个布局比广西那个利用天津爆炸案的骗钱的人要深远的多,其实可以算一个高智商的犯罪。
利用平台模糊网络与现实获取利益不是个例,知乎的属性和光环一度让人们模糊了现实与网络,而这起诈骗案让人们回到现实。
部分知乎er似乎很鄙视《乌合之众》这本书,然而现实却是,在涌动的人群中,高智商的个体的确容易被同化为热血而单纯的中二少年。部分网友在事件曝光后无奈的称,骗子的故事当中其实有颇多疑点,然而指出的人不是被骂冷血,就是遭到无视。
再高品质的社区也解决不了互联网个人信息不透明的弊病,再高的智商也避免不了情感冲击下的热血冲动。
二、诈骗事件中平台到底有没有责任?
前一段快播案沸沸扬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平台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容出现问题,平台究竟该不该担责。同样,我们在搜索的时候,搜索到虚假内容,造成了损失,搜索的平台应该不应该负担责任?而在这次的诈骗案,也有网友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知乎究竟有没有责任?
其实这个问题,在十多年前BBS时期就暴露过,当时有过一些伤害名誉权的帖子,就删除不删除的问题,当事人与网站发生过法律纠纷。
道理的讨论五花八门,网民意见不一,目前的法律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我朝毕竟还是法治社会,网络平台有没有责任还是应该由法律来定,认为有责任,那么由公诉人或者用户起诉,譬如这起事件有被骗者认为知乎管理不善,他可以去起诉知乎,就看法官大老爷怎么判。
同样,对视频网站传播不良信息,对搜索引擎造成的损失,用户也可以通过起诉来解决,看法律判定平台究竟有没有责任。
用户要勇于保护自己的权益,一个正面的例子是,前不久锤子T1的用户起诉了锤子科技公司,认为其虚假宣传,他是认真的。罗永浩说过中国消费者保护自己意识不足,不愿意起诉,这位锤子消费者用自身的行动表明他是真锤粉。
三、人肉搜索与法律制度
对于这起诈骗案,诈骗者的信息是通过社会工程学,即所谓的人肉搜索获得的。如今,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消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那么他很容易被人肉搜索出真实信息。
人肉搜索合法吗?必然不。现实中也有许多因为人肉搜索而导致的闹剧和悲剧。
一个案例是《男子打狗遭人肉后公开道歉》,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保护儿子打了狗,结果被“爱狗人士”人肉并遭遇围堵,甚至有激动的围观群众爬到其车顶猛踩泄愤。这个案例让人看到了在暴戾情绪推动下的人肉,很容易让人丧失起码的理智判断:护子是人之常情而非恶行;而另一个有益的提示是千万不要惹狗,就算没主的也不行,网上有千千万万的爱狗人士争当其主人,他们爱的是他们的狗儿子而不管你儿子,在突发事件面前他们的思考水平和道德水平也往往和他们的儿子处在同一水平线。
另一个案例是《韩星权志龙被爆吧传女学生遭人肉后自杀》,看新闻标题就应该知道内容,这是个悲剧,不多做陈述。人肉搜索经常发生在法律不做监管的领域,人肉执行者往往自以为带有正义审判者的光环,但真实的世界中没有漫威英雄,这种类似私刑的网络暴力很容易催生悲剧。
那我们该彻底封杀人肉搜索吗?似乎也不现实,就比如知乎的这起诈骗案,如果没有网友的人肉,骗子会被曝光吗?没有网友的一呼百应,警方会立案吗?
笔者曾亲身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当时网络账号被盗,损失几千,明知盗号者的网名,但警方以信息不全为由拒绝立案。没有执法者的帮助,一普通人如何能通过合法渠道获知盗号者信息?怪不得当时盗号者嚣张的说:有本事你报警啊。可惜笔者当年年少,没掌握人肉这项基本技能。
我国在民事诉讼中有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放到网络犯罪中,似乎很难施行:被害者很难提供嫌疑人的相关信息,也很难提供相关证据。警方可以通过相关手段迅速锁定犯罪证据,然而在他们看来,首先是得你提供证据,他们才能进行核实。这逻辑似乎有点乱。
如果没有人肉搜索,或者一些社会工程学破解,那么网络犯罪就没有成本。我们还缺乏网络时代的立法司法,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制订的制度,应付电信诈骗都力不从心。更别提应对互联网犯罪了。
篇2
一、网络财产的概念及其财产属性
笔者认为,使用“网络财产”这个概念本身就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歧义,阻碍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顺利进行。“网络财产”概念的提出是以虚拟物品为基础的,而所谓的虚拟物品是指通过网络游戏客户端技术,展现在游戏玩家面前的动态的数据组合。所以,虚拟物品实质是一组数据的组合。但是,这种数据的组合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如可以满足玩家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玩家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实际上,人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技手段控制这些电磁数据,即虚拟物品,如可以对其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对于网络财产的定义,理论界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财产是指特定人有权对一切存在于特定网络虚拟空间内的、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专属性的数据资料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那么网络财产是否属于财产的范畴?要判断这个问题,需从精确“财产”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因为“没有概念,我们便无法将我们对法律的思考转变成语言,也无法以一种易懂明了的方式将这些思考传达给他人。”①通过分析不同法系对财产的表述,我们对财产作如下定义:所谓财产,是指存在于人体之外,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具有稀缺性和控制支配可能的客观物。这里所谓的客观物不仅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还包括在此之上形成的权利关系。财产不单是某种物质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权利的表述。根据这一定义,财产具有以下属性:客观性、有用性、稀缺性和可控性。网络财产同时具有上述四个性质。首先,网络财产名为虚拟,却拟而不虚,而是一种本质上为电磁数据记录的客观物质存在,是在虚拟物品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中的。其次,虚拟商品作为玩家进行网络游戏的必备物品,能够满足不同玩家对归属和爱的需要,满足玩家被尊重的感觉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具有主观有用性的。
当不同的虚拟物品在玩家与玩家之间以及玩家与游戏供应商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交易时,虚拟物品的交换价值得到体现,其实质是虚拟物品上的权利关系发生了改变,即网络财产的有用性———客观有用性———得到了实现。再次,作为网络财产客观物质基础的虚拟物品并不都具有财产意义,只有在经过稀缺性测试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网络财产。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的开发制作需要透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游戏开发商在研发过程中加入了只能拥有虚拟物品才能进入游戏的程序,这样,虚拟物品就成为游戏开发商持有的一种稀缺资源;另一方面,玩家对网络游戏的心里需求越来越高,势必造成对现有的虚拟商品的争夺,这无疑更加彰显了虚拟物品的稀缺性。而这当中真正反应出的是对网络财产———虚拟物品使用权的不断争夺,客观上体现了网络财产的稀缺性。最后,网络财产的可控性即虚拟物品的所有权的行使主要是通过帐号来实现的。游戏玩家可以通过帐号来取到、占有、使用和处分其帐号上的虚拟物品,从而实现其权利,这在客观上体现了网络财产的可控性,即通过帐号来实现这种控制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网络财产具备了一般财产的所有基本属性,与现实社会也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是现实世界财产法律关系的延伸。因此,现实世界的法律,应当关注和适用于网络空间之中,而且能够适用于网络空间之中。
二、网络财产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网络财产作为网络空间中虚拟社会的产物,产生于网络空间却已蔓延到真实社会层面,不仅在整个现实社会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且俨然将成为一类全新的财产,从而对传统的刑法理论形成实际的打击。
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与风靡,随之而伴生的涉及游戏内存在的网络财产的案件越来越多,对于侵犯网络空间中的网络财产的行为,如盗窃、诈骗网络游戏中使用的虚拟“货币”、“物品”、“武器”应当如何处理,属于各国刑事立法、司法和刑法理论的真空地带,而这类案件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侵犯网络财产的网络游戏违法犯罪无论是在内地还是境外,都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违法犯罪类型,并已经收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刑法的功能和任务在于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所调整和打击的行为,从根本上讲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盗窃、抢劫网络财产等危害行为发生后,被害人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害,甚至是很严重的损害。这些侵权行为不仅扰乱了受害人的心理秩序,也扰乱了社会的社会秩序,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②
其中一些行为如果不加以刑事处罚,将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对各类严重危害社会的侵犯网络财产的行为定罪量刑、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相关法律的缺失,尤其是作为其他部门法最后保障法的刑法在此处的缺失,一方面使游戏玩家在受到侵害后求告无门,司法机关对屡屡发生的网络财产案件无法有效地组织反击;另一方面也使得违法犯罪分子更加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地实施侵犯玩家网络财产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刑法介入网络财产的保护,这既是游戏玩家的客观需要,也是客观现实与法律精神,尤其是刑法本身机能与任务的共同要求。③
三、网络财产刑法保护的可能性
有学者主张在刑法中保护网络财产的安全有违反罪行法定原则和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嫌疑,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运用刑法打击侵害网络财产的行为并不违反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
《刑法》第264条规定的盗窃“公私财物”和《刑法》第91条、第92条的规定,并没有对“财物”进行具体的限制,而且第92条第4项有“依法归个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债券和其他财产”的弹性规定,如果像部分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只要是刑法中没有具体列举的财产类型都不属于刑法的保护范围,那该条中规定的“其他财产”又有何意义呢?因此,笔者认为,将网络财产理解为刑法规定的“公私财物”和“其他财产”并不违反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
(二)将侵犯网络财产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并不违反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理论上,有学者反对将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认定为犯罪的另外一个理由就在于,在现阶段条件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将侵犯网络财产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如果用之不当,则国家和个人两受其害,有违刑法的谦抑性理论。④对此笔者存在着不同看法。刑法的谦抑性,根据日本学者平野龙一的观点,是指“只有在其他社会手段不充分时或者其他社会统治手段(如私刑)过于强烈,有代之以刑罚的必要时,才可以动用刑法。”⑤换句话说,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即使行为人的行为侵害或威胁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需要必须直接动用刑法,可能的话,采取其他社会统治手段才是理想的,或者只有在其他社会统治手段不充分时,才可以动用刑法。在目前我国的网络财产保护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其他的法律法规能够为解决网络财产的保护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措施。也正是因为法律的无力,而导致了很多被害玩家采用过激的私立救济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引起了更多的纠纷,这就迫切需要刑法的及时介入,利用其威慑性来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将侵犯网络财产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并不违反刑法的谦抑性理论。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2-0027-03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目标,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育以及日常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1]
一、发现问题
近年来,随着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安全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完善,2011年,我校还曾为安全教育分配了0.5个学分。目前公开发行的安全教育教材内容一般都涵盖了法制安全、实验(实习)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求职就业安全、社交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救护常识、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等等。然而,这些安全内容却并不是高校安全教育急需解决的。笔者曾对往年校园报警案件进行了整理(这些案件来源于公安机关警情通报),发现每年校园盗窃、网络诈骗给师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较大。以2013年为例,全年涉校案件73起,造成经济损失合计301444.99元,折算下来平均每5天就有4129.4元的损失(盗窃33起,案值161590元,占53.6%;诈骗38起,案值139854.99元,占46.4%),如表1所示。安全教育内容的面面俱到同高校多发的侵财类案件“一枝独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二、分析问题
(一)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什么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际效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但是怎样才算有效教学,是以达到设定目标为标准,还是以技能取向为标准或者以最终成绩为标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对安全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主要有:关于高校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安全教育手段落后和内容陈旧两个方面的原因[2];对于如何增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有学者从把握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平台、拓宽教育阵地四个关键点上提出了建议[3];对于改进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范式,有学者引入了物理学“效能”的概念,提出了內外结合的改进范式。[4]
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形式,安全教育是否有效并不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或技能操作水平来衡量的,而是由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受到了人身侵犯或经济损失来衡量的,这一现象可以用公式加以说明,即100-1=0,意思是说日常安全工作再规范,在1起严重事件面前,所有的工作都是0。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4年8月多起女大学生被害事件,人们在强烈谴责这些严重犯罪的同时,总会质疑大学生安全教育出了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事求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要真实反映学生案件防范需求,量力而行,不贪大求全。二是效果明显,要让校园发案率有所降低。
(二)什么样的安全教育内容能引起学生重视
安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而学生安全意识的得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哲学上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套用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说,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安全事件在头脑中的反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安全案例更有存在感,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研究在对高校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对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说,未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不能给予他们直接的冲击和安全意识提高的正面刺激。对学生更多的刺激来自因财产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财务保护观念差等引起的身边发生的盗窃和伤害的事件。[5]
以往由于考虑到受害人心理影响,或者由于讲授安全教育的老师本身缺乏接警经验,以及对校园案件梳理不充分的原因,本校发生的真实案件没有在安全教育中得到详细的讲解,这也导致了某些诈骗案例在校园中“长盛不衰”。笔者认为,安全教育一定是“校本”的,本校反复出现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保卫干部要通过认真分析,将手法相近或案发地点相同的案件进行归类,把握防范要点形成安全教育材料,通过学工辅导员将警情及时通报给学生。以学生身边的案例为内容的安全教育或许效果更好,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对如何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展开了行动研究。
三、实施行动
本次行动研究的目标是在教育实践中使保卫工作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现实教育情境中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由此做出具体的解释与指导。“改进”是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6]
(一)行动的实施与改进
本次行动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5年7月,主要对73起案件进行分类,从中筛选、组织案例教学内容,并于9月份开始在学校安全教育中增加了对校园案件的讲解,相关内容还由学工处筹集经费印刷成册发放至每一个宿舍。截至2016年4月,从公安机关反馈信息得知,2016年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比2015年第四季度37起(盗窃8起、诈骗28起、其他1起)的发案量有所降低,我校保卫处也因此获得了驻地派出所的奖励。通过对本阶段工作的反思,对安全教育提出两个方面的改善建议:一是案例需要更新。第一阶段主要案例来源于2013年校园案件,是否能反映出最近2年内案件情况有待验证。二是校园案例防范材料需要印发到每位同学手中。第一阶段由于经费有限,仅能保证每个宿舍一本,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拿到材料。
解决了第一阶段发现的问题,我们着手开展第二阶段行动。第二阶段持续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第二次入选安全教育的案例是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发生的315起校园案件,安全教育内容时效性更强,更能反映出案件变化。第二阶段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仍然主要是借助新生入学开办安全教育讲座,辅助发放印刷材料供学生自学。学工处增加经费预算,将辅助学习材料《安全警示录》由原来的每个宿舍发放一本改为每位学生一本。
(二)行动结果与实效性的检验
2017年1月,针对我校2016年全年发案情况,我们对安全教育的实效性进行检验。2016年校园第一季度发案30起(盗窃9起、诈骗20起、其他1起),第二季度17起(盗窃2起、诈骗12起、其他3起),第三季度15起(盗窃8起、诈骗7起),第四季度18起(盗窃14起、诈骗4起)。这些数据经过Excel处理得到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校园案件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中我们得出结论:2016年诈骗案件连续4个季度下降,R2=0.9924说明诈骗下降趋势线非常可信。盗窃案件下降不明显,这种结果由盗窃与诈骗案件无区别导致。2016年校园发生的盗窃案件主要是办公室入室盗窃,主要问题并不是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而在于楼宇防范缺位造成的。诈骗案件主要是嫌疑人通过网络媒体、手机电话等媒介,通过一定“话术”,使受害学生陷入其预先编制的剧情比如冒充老师要求转账、冒充亲友汇款、购物需要重复交易等来完成犯罪,学生如果能事先了解剧情,就能有效识别诈骗。因此,以校园真实案例为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诈骗案件防范的针对性更强。
经统计,2015年我校全年发案134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1421541元。2016全年发案79起,涉案直接经济损失442014元。总的说来,本次以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行动研究遏制住了校园案件高发的势头,如图1所示。
四、对策与建议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教育情境,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变革,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小范围推广。通过行动的实施与改进,降低了诈骗案件的发案,提升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拒绝泛化,构建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有同“公共危机”应对的内容相重合的趋势,安全教育仿佛就是一个框,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装,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泛化”,甚至一些专业性强的实验操作、食品安全、运动安全等领域出现的问题,也都归于安全教育。这种泛化的结果带给安全教育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内容不完善、队伍不规范”。不仅如此,安全教育内容泛化还使安全教育脱离了具体教育情境,因此实效性很难提升。要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使其回归具体教育情境,例如,运动安全要回归体育课程,实验室安全要回归教学科研管理。
(二)注重实效,重塑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供给链
安全教育内容不是一场讲座、一次考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个教育传播过程,安全教育内容的生产、传播、反馈应该形成一个环形链。学校保卫处要主动担当,发挥熟悉校园发案情况的优势,占据安全教育内容“供给侧”,遴选与编制安全教育内容,提供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能从中凝练出典型案例的防范要诀。目前安全教育内容良莠不齐,例如遇到火灾是“逃”,还是留在“火场求生”,网络上就有不同说法,这些都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期待高校保卫工作者在供给侧拨乱反正,优化安全教育内容。
(三)立足实际,探索孵化安全教育团队的新模式
應当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高校保卫处责无旁贷。但从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角度考虑,学校应该组建一支安全教育团队,除了负责制作优质安全教育案例,团队还要掌握教育“渠道”,能够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内容以公众微信号等“线上”方式或讲座、班会等“线下”方式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去。同时,团队要有“反馈”,既能通过安全教育竞赛、安全讲座认证、安全志愿者认证等形式给予学生激励反馈,又能接收学生的信息反馈。
五、结语
高校安全无小事。近年来,多起大学生受害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有2014年多起女大学生失联被害案件,2016年多起大学生遭电信诈骗导致受害人猝死以及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如何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已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了行动研究,进行了一些探索,截至2016年12月,笔者所在高校诈骗案件连续4季度呈下降趋势,可以说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了改进工作的目的。笔者认为行动研究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推进大学生安全防范科学化的重要抓手,值得深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蒋津辉,钟之华,胡俊杰.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41-43.
[2] 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3] 安春元.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4-46.
[4] 田虎.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范式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1):15-18.
篇4
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教育 影响 对策
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难以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习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制订一系列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一、互联网对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不良影响。
1、互联网冲击了中小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对事情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还比较模糊。而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中小学生面临着多种异质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思想冲突,将会使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动摇。在网络社会,一切都是开放的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中小学生的头脑束缚住。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中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互联网弱化了中小学的道德意识。
随着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也将波及到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中小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易被左右,从而不利于其良好道德的形成。另一方面,中小学生上网聊天现象日增,网上交友更成为时尚。网上的虚假信息极易使不谙人事的学生轻易受到伤害。中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模仿性强,网上不良行为容易诱使他们走向犯罪的深渊。
3、互联网的伴生品毒害了小学生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网络,对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小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中小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一样,极大地毒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网络大大增加了人们交往、学习的方式,以及交往、学习的内容和情景的多样性,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发挥个人能动性和选择性,进入网络,仿佛是一个浩瀚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迷宫,很容易让人完全沉浸到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中不能自拔,出现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即“网络上瘾症”。由于终日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是同现实生活本身进行交流,同他人的社会交往程度也被大大地削弱了,同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以及同学之问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冷漠、生活的情趣淡化,内心枯燥,出现了“网络孤独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现角色定位。
二、网络时代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对策。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面对网络的不良冲击,我们应当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制定一系列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措施,以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1、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网上不良文化的侵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引导学生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的西方大众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向世界各国渗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亚非各国都采取措施,扶持本国文化,抵御美国式的媚俗文化。中国政府也一直都在做复兴中华文化、扶持中华文化的工作。防止网络传播消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鼓励、引导中小学生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义化,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2、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识别网络垃圾,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纪律、法制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别力,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让互联网在他们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向学生征集并推荐适合学生浏览的健康网站,开展以“网上冲浪利弊谈”辩论赛的形式向学生剖析网络的利弊,发出“不沉浸于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传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不健康语言聊天,不轻易和陌生网友约会”倡议,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络行为,杜绝破坏性事件的发生。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问题;规范;建议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2013年作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2014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现代信息科技是互联网的核心,其中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金融的影响非常大。不过在我们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高兴之余,还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作为中国新兴发展产业,其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不对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进行诉述,而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以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必要性
前几年,互联网金融还是一个新兴概念。而眼下,大大小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初期必定会存在诸多的不足,甚至是弊端,作为金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也绝无例外。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互联网金融缺少立法和监管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作为新兴的事物,其发展飞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的快速发展。不过同时,互联网企业创新的领域往往处于相关金融监管法律的灰色地带,而野蛮生长是互联网企业的特点,这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机构,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倒闭、高违约、甚至涉足洗钱、涉赌等案件层出不穷。有一些高利率的P2P网贷平台募集到的资金远多于其放贷出去的资金,最终发生公司创始人卷款潜逃的案件。而这正是中国现在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约束,或者说相关法律法规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节奏,在这一领域存在不少的法律漏洞,使得互联网金融频发事故。虽然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用以约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还有待加强。比如第三方支付立法的缺位,中国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权责、资金管理和收费等方面的规范不足。
(二)互联网融资平台问题突出
前面说到我国出台相关文件,使得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环境有所改善,但目前互联网融资平台野蛮生长,乱象平生,风险频发。这种现象不仅给互联网金融本身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金融的健康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互联网融资平台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来源和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而民间金融有家族管理、信息不透明、短借长贷、信用放款多、财务混乱、资金去向不明的弊端。P2P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爆炸式增长,但存在大量不法投机分子借用金融创新来进行非法集资。研究互联网融资平台融资暴露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融资风险问题主要是非法融资问题或者是与非法融资有关的问题。据《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2013年P2P平台为800家,现倒闭、跑路和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平台为76家,占比9.5%;2014年P2P平台为1575家,问题平台为275家,占比17%。
(三)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信贷领域经常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在P2P借贷市场中,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往往会导致过高的坏账,一般都是高风险企业获得资金,这都加大了金融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经济合作中的一方改变自己本身的行为从而损害到合作的另一方。道德风险可能会使借款方做出一些本来不会做的危险行为,最终导致无法偿还借款。信息不对称、金融立法范围过窄,为影子银行业务,如融资者利用P2P平台展开资产证券化交易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行货币市场基金等,预留了庞大的监管套利空间,让私募以外的股权众筹游走于违法边缘。因此,在立法空白兼监管缺位的情况下,信用风险会导致融资者和平台对投资者巧取豪夺。
(四)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科技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还在于信息科技。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安全问题可能会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一道坎。信息科技风险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攻击、支付不安全、网络金融诈骗、金融钓鱼网站、客户资料泄露、身份被非法盗用或篡改等。2013年底网络上流传的千万级别的互联网电商行业的客户信息被泄露,被用于网络营销,涉及到淘宝、京东、当当等多家重量级电商企业。互联网金融行业掌握了客户的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还掌握了大量的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卡片验证码等。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做的远不如传统金融公司。从互联网发展到2014年,获得支付许可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已达到250家。各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支付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水平良莠不齐、差异巨大。互联网支付方式,在给客户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支付交易问题频发,使得支付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近年来,金融诈骗的案子屡屡发生,诈骗的花样也层出不穷,影响较为严重的有虚拟银行骗局、征婚骗局、彩票诈骗等。这里我们就不对信息科技风险一一举例说明了。
(五)互联网金融的不理性风险
近日,郑州市一大学生因为贷款负债百万,无法按时偿还而跳楼。我们在惋惜年轻生命的逝去的同时,还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究竟是P2P平台监管不力,还是大学生缺乏理性消费的思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经济人,但这与其中的理性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矛盾。个人和企业有时会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甚至做出盲目的决策。比如,在P2P网络贷款中,投资者购买的实际是针对借款着个人的信用贷款。即使P2P平台能准确揭示借款者信用风险,并且投资足够分散,个人信用贷款仍属于高风险投资,投资者不一定能充分认识到投资失败对个人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建议
新事物发展的规范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才能促使新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规范问题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它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规范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一方面,由于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且在达到一定规模时存在发生支付危机的可能,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又不能成为金融创新的阻碍,要帮助各家金融服务提供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但是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好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发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监管体系迫在眉睫。金融监管还应该对融资平台设置合理的门槛,并对其严格的审核和监管,明确相关的权责,避免造成融资平台杂乱无章的增长,还要减少风险的发生,杜绝非法融资的行为。
(二)设立专业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
我国还没有专业的、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客户利益为基础的。现行的传统监管部门,要同时监管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仅是加大了其工作量,也使得在技术上有监管的困难。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和不同的经营模式,要求监管要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因此应该设立专业的监管部门,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活力与控制好风险。
(三)充分利用信息工具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大数据和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应用的基础,也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减少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现代征信是指依法收集、保存和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对外提供信用报告、评估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征信法律关系主体是征信机构和企业信用信息提供方,客体是信用信息,即反应企业信用状况的有关数据和信息。互联网金融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把互联网平台和线下调查数据,利用云计算等数据分析客户信用。因此建立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的征信系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点内容。
(四)企业应以价值观为导向实现共赢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电商企业是互联网金融的主体。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是最有效的自我监管,企业应当建立起公平、真诚、共享的价值观,用以规范其日常的经营活动。互联网金融风险事故频发,有很多是由于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对投资者刻意的隐瞒了投资风险,而对借款者缺乏实际的审核。企业本着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原则,在投资者投资时,应该详细全面的向投资者分析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投资方案。在借款者借款时,不仅要对其身份基本信息的审核,还应该实际考核借款者的还款能力,以便减少借款者无法还款的风险。企业还应该引进大量的金融人才和高科技金融工具,减少信息科技风险。
(五)普及金融知识理性消费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很多人看到其盈利的巨大潜能。然而很多人只看到了利益,却忽视了高风险的一面。这主要是由于普通大众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了解,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是单纯的利益驱使,缺乏了防范风险的意识。我国应该向大众普及基础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学会理性消费和合理投资,从而减少由于不理性而引起的金融事故。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J].金融研究,2012(12):11-12.
[2]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4-6.
[3] 杨东.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4):119-121.
[4] 胡新.互联网金融平台投资理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8-109.
[5] 谭磊,宋海旭.盛宴背后-解密互联网金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78-120.
[6] 王国刚,张扬.互联网金融之辨析[J].财贸经济.2015(1):10-13.
[7] 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报.2014:90-93.
篇6
论文摘要:虚拟财产是一种新兴的事物,由于网络虚拟财产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法律性质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仍存在争议,因而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仍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本文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定义、特征及财产属性进行论证分析,探究我国应尽快确立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体系,以保障我国游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
计算机与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侵犯虚拟财产案件的不断涌现,都从客观上对于相关理论研究与立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侵犯虚拟财产的犯罪,可以采取刑法立法途径加以规制,从而保障游戏玩家对于“虚拟财产”拥有的合法权益[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推进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公布上网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2.1亿人[2]。而这些网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网络游戏玩家,网络游戏玩家的大量涌现也促成了网络游戏市场的迅速壮大。 “虚拟财产”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至于究竟何谓虚拟财产,中国法律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虚拟财产是指网民、游戏玩家在网络空间中所拥有、支配的必须利用网络服务器的虚拟存储空间才能存在的财物,具体包括游戏账号、游戏货币、游戏装备、QQ号码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统计数字显示,“有61%的游戏玩家有过虚拟财产被盗的经历,77%的游戏玩家感到现在的网络环境对其虚拟财产有威胁”[3]。伴随着网络游戏的风靡,盗号现象也开始普遍出现。据不完全调查,醉心于网络游戏的玩家有超过70%的人遭遇过盗号者的侵害,而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出现了盗号者,有些地方亦已出现“盗号”的产业链[4]。因此,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已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中有些甚至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很有刑法规制的必要。如何对侵犯虚拟财产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本文即拟在考察借鉴域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力图从立法途径探讨侵犯虚拟财产行为刑法规制问题,并就相关立法的完善提出初步看法。
二、侵犯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的域外考察与借鉴
1、侵犯虚拟财产之刑法规制的域外考察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瑞士等地区的立法、司法都已经明确承认了“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并用刑法加以规制,且已经出现了针对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刑事判决。在韩国,由于其网络游戏较为发达,相关问题出现较早,故立法也比较先进。目前,韩国法律已经禁止虚拟物品的交易,但是现实中网络犯罪却仍日趋增加。这些现象促使有关部门开始正视“虚拟财产”的归属问题,并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外在于服务商而具有独立的财产价值,虚拟财产的性质与银行帐号中的财产本质上并无差别。这就意味着完全可以将虚拟财产纳入传统意义上的财产罪的调整范畴。日本相关法律亦明确规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具有独立的财产价值。因此,侵犯网络游戏中虚拟角色和虚拟物品的行为,当然也具有刑法上的评价意义,必要时可以侵犯财产罪追究刑事责任。侵犯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的域外启示比较而言,日本、韩国对于侵犯虚拟财产行为不外乎采取立法、司法两种路径予以刑法规制。
2、中国目前侵犯虚拟财产的立法规制。
中国规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法律体系由刑法典和专门法规共同构成。具体而言,1997年《刑法》中涉及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条文主要有:第285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286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以及第287条利用计算机实施的相关犯罪。而相关专门法规则包括:1994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6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等[6]。然而,上述法律法规都没有对侵犯虚拟财产等相关犯罪作出明确规定。不过,没有明确规定并不意味着现行立法对此便无所作为、束手无策。只要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合乎逻辑的法律解释,使该现象能够为现行立法相关条款所包容,就可以在不触及现行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实现对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有效规制。
三、刑法规制虚拟财产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若现行立法条文根本无法包容,则只能通过完善立法的方式寻求补救。现行法律框架下侵犯虚拟财产的规制现行刑法中的财产罪,在中国刑法中通称为侵犯财产罪,是侵犯他人财产之犯罪的统称。 “虚拟财产”是否具有传统财产罪的所谓“财产”属性,乃是决定能否将侵犯虚拟财产行为以财产罪追究责任的决定性因素。我认为,虚拟财产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其主要理由在于:
1、虚拟财产具有无形性、真实性。所谓无形性,亦即虚拟性。与现实的财产相比,虚拟财产只有在时间、空间、环境同时具备的虚拟空间中才能够存在。不过,虚拟财产之“虚拟”并不意味着财产是网络中虚构的财产,也不代表财产的法律性质是虚幻的,而只是表明这种财产是与传统意义上的财产形态有所区别的,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当中的财产。虚拟财产虽非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
2、虚拟财产具有价值性。按照习惯性思维和传统的财产权观点,游戏玩家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财物、身份等完全是虚拟的。但是,应当认识到,这些虚拟身份和财物已不只是单纯的记录数据,而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意义。在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消费、创作等各种活动,产生的数据普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网络游戏产生的虚拟财物这类数据也当然具有价值。[7]
3、虚拟财产具有现实转化性。虚拟财产的价值体现必须经由虚拟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由虚拟到现实的转化不仅应该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交易,还应包括个人投进金钱、时间而获得的虚拟物品。
综上所述,“虚拟财产”符合刑法意义上财产犯罪中“财产性”的要件,虚拟财产正以其无法抹杀的财产性,而成为刑法所保护的对象,因而亟需刑法加以规制。
四、侵犯虚拟财产的刑法规制
1、弥补立法疏漏以切实规制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现象亦层出不穷。将虚拟财产纳入财产罪的对象范畴,只能解决以盗窃、诈骗等现行刑法明确规定的方式侵犯虚拟财产行为的定性问题。不过,对于根本无法为现行刑法条款所包容的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如果硬性通过法律解释牵强地将其纳入现行刑法的适用范围,则必然会损及罪刑法定原则。为此,有必要及时完善立法、弥补法律疏漏,从而为规制侵犯虚拟财产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武器。进而言之,经初步考虑,可以从如下方面完善相关立法:
(1)增设“非法使用信息网络资源罪”。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骗取他人虚拟财产的行为,当然可以相应的财产罪追究责任。不过,在网络空间中,也大量存在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只是非法盗用他人账号乃至网扩存储空间、网络带宽等网络资源的行为。然而,若此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严重程度,则显然并非行政处罚所能解决,而应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但刑法中却欠缺相关的条文,故而存在立法疏漏。有鉴于此,我们主张,应通过刑法修正案增设“非法使用信息网络资源罪”。
(2)扩展《刑法》第285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构成条件。根据1997年《刑法》第285条的规定,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仅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事务、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我们认为,本罪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与现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之境况不太协调,似有扩大其构成条件之必要。
2、赋予网络运营商更大的法律监管责任。
如今有部分网络运营商为游戏账号、装备等虚拟财产提供交易平台,在他们所提供的网络交易平台上,侵犯虚拟财产的行为人可以将以盗窃、诈骗等方式获得的“游戏账号”、“装备”等虚拟财产以远低于正常市场交易价格大量批发交易,从而完成其非法牟取经济利益的最终环节。如果网络运营商明知自己的网络交易平台已成为重要的销赃场所,仍执意提供,当可构成销赃罪之帮助犯。只有赋予网络运营商更大的法律监管责任,才能有效压缩虚拟财产的非法交易空间,从而切断侵犯虚拟财产者获利的渠道。
注释:
[1] 房秋实.浅析网络虚拟财产[J].法学评论,2006,(2).
[2] 罗添.中国网民数量年初将超过美国位居全球首位[N].北京商报,2008—01—18.
[3] 夏玲利.浅议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 网游虚拟交易出现第一支正规军[J/OLd].
[5] 金庸群侠传Online”虚拟宝物大错乱,官方澄清[J/OL].
篇7
摘要:阐述了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重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挥网络的积极功效,创新性的开展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日益完善,“90后”已然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9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对着对网络并不陌生的“90后”大学生,必须充分估计网络的发展,重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时俱进、沉着应战,努力做好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思想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使得“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趋向多元化,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90后”大学生心智发展超前。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希望能跟老师平等交流,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和灌输观念。但是,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个性的张扬,相对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比较薄弱。
2.善于从网络获取信息,但内心时显空虚
“90后”大学生提倡“速食主义”,崇尚快节奏的的生活方式,信息通过音像、图文和其他网络语言在网络上新兴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受到“90后”大学生的推崇,他们善于从网络获取信息,进而忽视了从书本等传统印刷媒体获取知识并有效反馈的深层学习。对于网络大容量的信息,他们无法归纳整理,只能不求甚解,“浅阅读”文化现象随之出现,于是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产生空虚感。
二、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1.信息多样化,带给“90后”大学生思想冲击
网络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的全球化,它所带来的面广量多、个性各异的信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90后”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等不良思潮。
2.网络虚拟化,导致“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
网络具有虚拟特性,使“90后”大学生需要在网络和现实中进行角色转换和行为协调。长期使用网络,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进而影响在现实中与他人的交往,促使“90后”大学生性格孤僻,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如果在虚拟和现实中角色转换失效,有可能导致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产生心理问题。
3.网络共享化,引发“90后”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共享化使人产生“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和约束力较差,甚至有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和价值判断,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传播病毒、黑客入侵、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的“90后”大学生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制不健全也给“90后”大学生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三、应对挑战,发挥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功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网络的广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上信息纷繁复杂,网络成为继思想政治教育课、社会实践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阵地。
1.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
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了学校、教师的控制,如果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扭曲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建设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既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组织学生维护更新网站,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真正达到服务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2.使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化
“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注重时尚,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QQ、E-Mail、MSN、校友网、校内网等网络工具,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学生干部QQ群,建立班级QQ群,通过QQ群及时准确地把学校的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学生。通过QQ、MSN和E-Mail的形式与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联系,更好地分析解决他们的问题。开通个人博客、空间,通过写博文、日志的形式记录下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对某些事情的评价看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访问学生的博客、空间、主页,更好地熟悉“90后”大学生所关注的时事热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事情的应激能力。
3.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化
运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让“90后”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建立影视资料库,播放影视资料片,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口头说教的模式。制作PPT对主题教育活动辅助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VCR记录学生开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花絮,为学生留下成长的足迹。“90后”的大学生热爱自由,不拘于形式,有个性,有创造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运用声音、色彩、光线、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乐趣。
综上所述,在当今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拓展思政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创造有效的思政工作形式,积极应对网络对思政工作的挑战,开创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新民.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J].文教资料.2009.9
[2]刘玲.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论坛.2008.20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忠诚度;方程模型
在最近这些年里,越来越多的网络事物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进入了我们的市场中,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发展非常好。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发展非常迅猛而带来的一些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比如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诈骗和侵权行为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一些合法权益,这些都会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构建方程模型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电子商务中的忠诚问题
在进行电子商务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顾客忠诚的问题,又称作是电子忠诚,主要指的就是在进行电子商务工作的时候,有一些网络上购买物品的顾客会重复的去购买同一件商品和相应的服务,而且一般在购买类似物品的时候,基本上只会考虑这一个品牌的商品。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顾客心理作用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某个品牌的情有独钟,同时还包括网络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有一些商家就能够抓住顾客的心理去进行商品的推销,在这种情况下,顾客购买商品的可能就会大大的提升。对那些在网络上经营的企业来说,顾客的忠诚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减少企业的宣传费用的时候,有一些比较忠诚的顾客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去购买这种商品,不仅如此,这些忠诚度比较高的顾客还可能会该商家带来更多的顾客,让这个商家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些顾客能够免费的为商家去做广告,这样不仅可以为商家节省大量的宣传成本,而且还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在网络上经营的企业如果忠诚的顾客比较多,那么企业的运转和经营就会越来越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2、能够影响顾客忠诚度的因素
因为网络经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经营方式,有很多的消费者还没有接触过或者是很少接触类似的事物,商家不仅要想方设法去让消费者了解网络经营这种事物,而且还应该努力去发展大量的忠诚顾客,只有这样企业在网络上才能够又更好地发展,竞争力才能够提升上去,通过对很多顾客的了解我们发现,能够影响顾客忠诚的原因有下面这几点:
2.1 安全感
毕竟在网络上消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物,想要让人们放心大胆的在网络上消费,就需要商家给消费者足够的安全感,这同样也是每一位消费者(网络消费者和现实消费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网络上进行消费的时候,顾客的一些资料可能会被泄露,这也是很多消费者不愿意在网络上进行消费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话消费者的个人权益就遭到的侵害,与在网络上消费省去的少量金钱相比,其中的差距是不可衡量的。
2.2 顾客的满意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消费的时候,肯定会对商品有一个比较仔细的挑选过程,而在网络上进行消费的时候,消费者并不能够看到真实的商品,看到的基本上就是商品的图片。尤其是在购买一些衣服的时候,消费者不能进行试穿等工作,这样消费者就不能够确保商品买来之后是否合适,如果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并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时候商家应该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够给顾客更多地安全感,并且能够让顾客对商品更满意。
2.3 信任感
在网上购买物品的顾客在购买物品的时候,通常会相信他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觉得你的商品值得信任,那么他们就会在你的店面里购买物品,如果你给顾客的感觉是值得信任的,那么你的店面在网络上的人气就会比较旺,而且消费者也会选择在你的店面中购买商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店面越来越红火,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储备资源,那些顾客会对你的店面绝对忠诚,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商家的诚信度之上的。只有商家有了比较高的诚信,才能够让消费者充分的信任,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B2C模型分析忠诚度
通过上面的一些描述,我们能够对电子商务过程中顾客的忠诚度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比较清楚,怎样才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了,尤其是在网络上经营的一些企业。我们可以通过构建B2C模型的方法去判断顾客的忠诚度信息。在这个模型中一共有七个变量,这七个变量又分为三个自由的变量和四个因变量。每个潜在的变量有可以进行变量的设置,又称作是观测变量,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分析与检测就可以把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了。这些结构变量可以对顾客的安全感进行检测,能够通过一些方法去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如果顾客能够对网络上的企业有一个比较好的看法,那么基本上就会在网络上的商店购买物品,而且还会成为对店铺非常忠诚的顾客,可以在给商家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给商家进行免费的宣传。
4、结语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对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网络消费也已经成了很多人经常会用到的消费方式,所以电子商务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过快,所以,仍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引进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还是很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陈进成.电子商务顾客价值、满意度与忠诚度之研究-以电子商店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中原大学,2013.
[2]范秀成,刘建华.顾客关系、信任以及顾客对服务失败的反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1(6):9-14.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教师信息;信息安全
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直接、互动性强、共享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各级院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普及,结合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领域的主要模式,与此同时教师的信息安全也不得不承受着多媒体设备,尤其是计算机、USB存储设备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危害,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木马、不当操作带来的危害等。因此,教师在使用这些多媒体设备时,提高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信息安全分析
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个人信息受到保护,不受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导致的破坏、更改、泄露。这里的教师信息不光指教师个人信息,还包括个人数据。信息安全与信息失安全相对,信息失安全事故发生后,给教师的身心、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计的。多媒体设备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共享的载体,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机、银幕、音响、展示台、其他设备如USB存储设备等,这些公共设备,具有使用量大、流动性强、使用人员复杂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多媒体设备尤其是计算机、USB存储设备具有潜在的信息失安全隐患,特别是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不得不接触这些公共设备,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在笔者从事的高校机房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就常常发生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时遭受信息失安全的事故,部分教师会请笔者找回个人教学U盘的数据,也有教师因其手机号码、家庭住址不知何时泄露给了学生,导致学生打扰到自身的生活,甚至教师的私人照被学生PS整蛊后到处群发传看等。这些信息失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无信息安全意识、未掌握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
2教师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教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及教学U盘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危险主要有两大类:信息泄露,信息破坏。
2.1信息泄露
信息泄露是指个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存储设备被未授权的用户获得,造成个人的损失。教师个人信息泄露主要包括隐私泄露、敏感内容泄露、身份信息泄露、联系方式泄露、账号密码泄露、著作成果泄露等。教师个人信息泄露事故发生后,危害往往是多样性的、致命的、无法估计的,如:(1)危害生活。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各样的垃圾信息、广告通过泄露的联系电话、住址骚扰着个人平静的生活,不法分子根据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比如车祸、被绑架、钱包丢失等理由诈骗教师本人或者其朋友、亲人,冒用泄露的个人信息办假身份证,补办信用卡或银行卡恶意消费透支,或者以受害者身份违法犯罪等,给受害者生活带来无法想象的危害。(2)危害工作。对于教师而言,个人信息泄露后在工作上最大的危害便是个人著作权受到侵害,比如论文、研究报告等泄露后被他人冒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工作一系列的影响。(3)危害身心。源源不断的骚扰、诈骗、冒用等,给受害者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伤害,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各个方面的压力,还会对受害人的神经、心智、自尊产生影响,导致其身心的完全崩溃。
2.2信息破坏
信息破坏即数据破坏,是指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偶然或恶意的软件、硬件、网络等原因,造成其中的存储数据完全或部分丢失、修改、伪造、添加、删除的现象。对于教师来说,数据破坏的危害主要有:课件或论文等著作丢失、文档打开后部分或全部乱码、双击文档无法打开等。数据破坏带来的危害概括便是教师付出辛苦的工作成果丢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工作、生活、身心上的影响。造成数据破坏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软件原因:病毒感染、误格式化、误删除或覆盖、误分区、误克隆、系统错误或瘫痪造成的文件丢失或破坏等。(2)硬件原因:磁组损坏、硬盘划伤、芯片及其他原件烧坏、操作时断电等。(3)网络原因:黑客通过远程网络造成的数据破坏、木马病毒等。
3保障教师信息安全
虽然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维护,但他们的维护方式只能是最基础的,比如提供安装还原卡、安装杀毒软件等保障性措施,并不能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以便在教学中既能保证个人信息安全,又能完成自己的教学内容。
3.1安装杀毒软件及安全卫士
多媒体计算机属于公共设备,其使用量大、流动性强、使用人员复杂的特点,使得这些公共设备容易成为计算机木马病毒的温床,且计算机木马病毒具有破坏性强、隐蔽性强、自我复制能力强的三强特性,一旦防治不到位,就会造成计算机病毒的迅速传播,导致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U盘的相互感染,后果不堪设想。而教师作为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者,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威胁,若遭受计算机病毒木马的攻击,不仅会造成个人隐私信息泄漏、数据破坏,甚至会导致多媒体系统崩溃不能使用,影响正常教学等。杀毒软件及安全卫士可以清除各种病毒、木马,修复系统漏洞,开启防火墙防止信息遭受远程攻击等,将可能导致教师信息失安全事故的因素隔绝在大门外。保障教师信息安全的第一步便是安装杀毒软件及安全卫士,监控防御各种来源、种类不同的危害。
3.2正确操作是保障教师信息安全的关键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安装杀毒软件、安全卫士对于保障教师信息安全并非万无一失,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的正确操作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从物理,网络,系统三方面做好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3.2.1物理安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U盘是教师信息数据的载体,设备正常时信息数据才能正常写入、读取,正确操作设备防止设备物理损坏是避免教师信息损坏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时除了正确开关多媒体计算机、正确插拔U盘外,还要避免抖动摔打使用或未使用中的多媒体设备,不要随意插拔设备连线、打开多媒体设备内部等。将多媒体设备人为的物理损坏几率降到最低,以防教师信息失安全事故的发生。
3.2.2系统安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U盘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正确操作计算机系统、软件对于防止教师信息泄露、防止教师信息破坏非常重要。除了教师按照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软件,U盘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操作外,本文针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常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结合实际应用总结了几点保障教师信息安全的操作意见与建议:(1)投影开启或广播开启时计算机界面为教师学生同步状态,教师操作多媒体计算机时应避免打开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内容,以防个人信息通过投影或广播泄露。(2)多媒体计算机属于公共设备,教师在使用时不要将涉及个人隐私信息的敏感文件保存在多媒体计算机中,避免信息泄露带来危害。(3)课后删除个人文件,删除网页浏览记录,清空回收站。(4)不在U盘上直接编辑操作文件,避免U盘因突然不工作导致数据丢失,最好复制到计算机上,编辑保存后再传输到U盘中。(5)定时备份个人重要文件数据,防止数据丢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6)多媒体计算机一般都装有还原卡,所以文件数据操作后要及时保存,最好保存至U盘或移动硬盘中。(7)离开前重启计算机。
3.2.3网络安全网络世界多姿多彩、信息资源丰富,教师在应用网络资源教学的同时,也面临网络带来的各种危害,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很重要。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若教学不需要网络,课前最好先将网络关闭,阻绝一切通过网络带来的信息危害,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内容不在网页上输入,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登录QQ、百度文库等账户输入密码时不要勾选保存密码或自动登录。(2)不乱打开网站,进入网站前留意网址,避免进入山寨网站。(3)不乱接收、打开陌生人发来的文件、网址和电子邮箱,下载网络资源时要看清,避免将来路不明的网络资源存储在个人U盘中。
3.3信息失安全事故处理要得当
3.3.1采取措施恢复数据当教师重要数据遭到破坏后,可以采取某些措施进行恢复,不仅能恢复计算机硬盘中的数据、还能恢复U盘等USB存储设备中的重要数据。发现数据遭受破坏时,应立即停止所有写入操作,以防数据再次破坏。由软件原因或网络原因导致的数据破坏,可用一些软件恢复数据即可:如R-Studio、EasyRecovery、FinalData等,也可采用杀毒软件,如360安全卫士的文件恢复功能来进行恢复,或交由专业人员进行恢复。若是硬件原因造成的数据破坏,应送至专业数据恢复公司进行恢复。
3.3.2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信息失安全事故发生后,对教师的危害是不可估计的,信息泄露、信息破坏不仅危害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还给受害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教师在个人信息失安全事故发生后,对于那些出于其他目的获取使用个人信息、恶意破坏个人数据、影响到自己生活、工作、身心,危害到个人权利、利益、名誉的不法分子,要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
篇1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多年来,课堂改革之风越吹越猛,课改之形式,也日趋完美,课改的理念更深入人心。但是,在课堂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似乎与信息技术毫无关系,虽然新课标中也提出,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各学科优秀课、展示课、示范课层出不穷,但信息技术课一直被冷落,评优评先也与信息技术教师无缘。于是,信息技术教师一脸茫然,有太多的无奈,心中更郁闷,有时也不无尴尬。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现状也不言自明。
下面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课堂改革等问题,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写真”
1.被忙
在学校里,初中信息技术老师特别忙,被忙。所谓被忙,信息技术教师都会有同感:“××老师,我的电脑又老是蓝屏,你看看怎么回事呀!”“××老师,帮我把试卷排排版吧。”领导更指使:“××老师,考试成绩出来了,帮我们统计一下!”“××老师,明天公开课录像,你准备一下给录像。”“××老师,初一新生要建立学籍,你给拍照。”××作为信息教师,在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都不知道该做什么,恨自己没有分身术。
2.无奈
一次,我走访一所农村中学,恰好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指导学生操作,执教内容是电子表格的使用。突然,进来一位主任,说:“胡老师,校长让你到他办公室去一趟,校长的电脑好像中毒了,键盘不能用了,鼠标也不动了,让你抓紧去给看看!”语气不容置缓、刻不容缓。没办法,胡老师三言两语简单交代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自己练一下,下课时,别忘了关机。”之后,便转身匆匆离去,下课铃响了,胡老师还在校长办公室忙活……
3.尴尬
学生喜欢上信息课,只要一下课,学生便蜂拥而入,信息技术老师似乎最有魅力,似乎是学生的最爱,其他老师无奈地摇头,不无遗憾。其实,学生不是真正喜欢信息课,是游戏吸引他们。课堂上,总是打开游戏端,偷偷玩游戏。信息教师要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然后指出:怎么老是想着游戏,谁给惯出来的毛病呀?注意操作步骤,首先……,接下来……,再……下面开始练习,19号机的同学,关上游戏,抓紧操作,一会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也尴尬:“操作什么呀?”
二、寻找信息技术课改之路
1.改变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学
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首先定位自己的职责:立足我们的课堂,是我们的天职,我们的权益,该争取的应争取。但首先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运用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课堂改革,始于理念。信息课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中考又不考的想法必须根除。信息素养是未来人才两个必备素质之一,另一个就是外语水平。因此,虽然信息技术学科不属于考试学科,这门学科的教学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也意义非凡。
2.改变散放羊的教学模式
在我们的信息课堂上,一些信息教师忙于“公务”“私活”,给学生布置任务后,而“离岗”服务于领导、老师的做法不罕见,就像刚才提到的胡老师,正在带领学生操作练习,结果抛下学生,转身离去,直到下课,学生也不再见到老师的身影,虽然领导“召唤”不得以离开课堂,但学生在微机室里是否真的按老师说的去反复练习和操作,也不需要严明,大家心知肚明。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情景创设、问题设计、任务给出等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学习电子表格的使用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目标对教学的方法、方式等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好胜心理,采用竞赛性质的活动,如给学生一个电子表格工作表――某个班级的成绩汇总,看看哪位学生最快求出平均分,并按照从高到低排列。
3.明确教学任务,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教材为基础,但应注意教材的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前沿技术,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如,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渗透文明上网,辨别高科技犯罪,如网络诈骗等,为学生现在和以后不上当受骗埋下伏笔。
在进行信息技术特点的学习时,教师不能简单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应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如借助于170、171开头的诈骗电话、诈骗短信问题,让学生注意以后对这类电话和信息应学会“过滤”等,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认识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4.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作为实践性的学科,应注重实践性,应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例如,以小组方式,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找相关的资料,再以小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这种方式不仅巩固课堂所学,也在活动中创新,培养学生的策划和合作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认识到自己的困惑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课堂教学,坚持新课改,创新课堂,“不以己悲”,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改变看法和观点,投身于课堂改革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课堂模式,让课改之花在信息技术课堂绽放,让信息技术课堂流淌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