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

篇1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技术关联;内在关系;政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3日

一、问题的提出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一组相互对应但不对立的概念,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均有内部与外部之分,从本质上看是宏观与微观之别。因此,与之相关的有两组概念:即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微观企业层面的,主要是指企业内部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当整个产行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行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指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加,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个地方,单个企业生产活动专业化,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组成地方生产系统。外部经济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引起成本的节约。通过对二者概念的检视,规模经济说到底是因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所创造的经济,具有纵向的重复性特征;而范围经济则是多元化、关联化经营所形成的经济,具有横向的多样性特征。然而,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经济活动经历了从范围不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前,个人、组织或企业的经济活动总体上处于工而不分的社会状态,即便出现了分工,大多是建立在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差异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分工所带来的优势,于是,社会分工开始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理性。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分工的结果不仅因劳动者工作的同质性增强,劳动技巧业专日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劳动者发现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实现其工作目标。因此,劳动分工是对劳动混杂状态的革新,因而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经营。然而,劳动分工也是相对的,从企业内部的情况来看,绝对的劳动分工相反影响了企业内部集成效应的充分发挥。正如研发人员不到生产车间进行技术应用的咨询与指导,势必导致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问题。因此,范围经济的基础是劳动协作与多元化经营。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并不是孤立无联的,而是密切相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这些联系的背后隐匿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呢?揭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不仅丰富了经济管理理论,而且为政府、企业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关键词的语源来看,“规模”与“范围”都体现了量的特征,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无法形成规模,同样也无法构成范围。这里“量”是指企业所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规模经济中所指的产品或服务更具有同质性而已,而范围经济中的涉及的产品或服务则表现一定的异质性。按照曾卫锋(2012)的理解,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然而,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是相对的,“同质”的指向很宽泛,既有外在的同质性,如材料、功能、用途、款式、花色等方面的同质性,又有内在的同质性,如资本、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要素。无论是外在的同质性还是内在的同质性,都表现为异质基础上的同质性,或者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性。从这一思想出发,我们从企业最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入手,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并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关的政策建议,便是本文的基本脉络。

二、内联模型分析

我们先从一个加工制造企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演变历程来考察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形成。假定这个企业投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四种要素,分别用K、T、L、A表示,其产量为Q,那么产量Q是上述四种生要素的函数,即:F1(K,T,L,A)=Q1。作为厂房、设备、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投入作为固定成本(C)在一定条件保持不变。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C/Q。如果外部市场尚未饱和,产品或服务不存在滞销,因此,企业为了提高产量,可以有两种途径加以选择:一是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函数,使生产效率提高。即F2(K,T,L,A)=Q2,当然Q2>Q1;二是企业通过同比例地扩大生产要素来获取产量的增加,但这样又会有三种种结果,第一种是产量也是同比例地增加,即:F3(λK,λT,λL,λA)=λQ1(λ>1),第二种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比例,即F3(λK,λT,λL,λA)>λQ1(λ>1),这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第三种情况是产量的增加比例小于要素的投入比例,即F3(λK,λT,λL,λA)

当然,这种规模经济的获取是建立在短期均衡的基础上。如果外部市场发生了变化,例如同行业的竞争加剧、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饱和或衰退阶段等,这时通过规模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会发生滞销情况。外部市场的变化迫使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于是多元化经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是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尤其是资源方面的压力成为最大的障碍。所以,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只能遵循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办法。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看,它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相近性依次进行选择的。对于企业而言,“最近”产品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产品迁移所产生的转换成本。所谓转换成本是指企业在保持和适当压缩原有产品的条件下,生产和加工另类产品所新增的成本。它具体包括新技术投入、新的机器设备投入、新的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的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的成本等。而新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新增的成本主要是由生产加工技术所引起的,也就是说,企业只要开发和引进了新技术,那么相应连锁地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因此,技术转换成本对企业新增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于是其他成本可以看作是技术转换成本的函数。

假定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那么机器设备成本、原材料采购新增成本、员工培训学习成本、开发市场新增成本分别为λ1CT、λ2CT、λ3CT、λ4CT(λ1、λ2、λ3、λ4为常数),故企业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所引起的转换成本总值为(1+λ1+λ2+λ3+λ4)CT,显然,企业的转换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技术转换成本CT。而技术转换成本大小又与范围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程度息息相关。一般而言,范围产品的技术关联方式主要包括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局部交叉关联、技术的整体关联和技术的混合关联。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某个技术环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如其他原料)但不需要其他技术的支撑就可以独立地生产另类产品,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按照技术局部独立关联的。如果这项技术环节需要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生产另类产品,则属于局部交叉关联情况。技术整体关联是指如果生产某类产品的整个技术链在不需要其他技术的作用,仅仅在不同条件下又可以生产另类产品,这两类产品是属于技术的整体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就是生产加工某类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术环节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再生产加工出另类产品的情形,那么这两类产品之间是技术混合关联的。由于技术的整体关联使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最高,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类产品之间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引起的转换成本最小,其次是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

假定企业选择技术的整体关联方式生产和加工新产品,技术的转换成本为CT1,因而生产技术得到规模使用,同时也引发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等要素的规模化利用,从而为企业创造了范围经济。从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看,它实质上是企业生产要素按照技术的整体关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且又以另一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增加为条件,因而范围经济实质上在另一种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当然,当企业按照技术整体关联的方式经营的新产品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企业又会依次选择技术的局部独立关联、技术的混合关联和技术的局部交叉关联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在这个渐进过程中,技术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多元化经营必然会有技术以外新的生产要素投入,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有生产要素的成分,所以产生范围经济的过程始终是技术的“同质”部分产生规模经济的过程。当转换成本超出了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时,便出现了范围不经济。

我们必须看到,在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联机制时,并没有考虑外部因素。其实,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的存在,可以有效弥补单个企业自身在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中的不足。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搭便车”,来共享外部资源,并非一定需要企业自身的投入,这样可以节省企业的转换成本。邓俊淼(2013)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带来以下好处:一是集群内部大型固定资产的共享使用;二是企业地理的空间聚集促使默示性知识溢出;三是中小企业集群内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供给;四是中小企共享交易渠道对交易成本的节约。因此,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资源缺陷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三、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经济。规模经济的普遍性与范围经济的条件性。从上述模型分析中不难看出,范围经济的形成过程始终是规模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性。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分析,无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要素的重复使用成为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因为社会分工与企业不变成本的普遍存在,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便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常态。在利益最大化的诱导下,对规模经济的不懈追求是企业的天性,所以规模经济具有普遍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决定了企业随意地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已经越发困难了,只在遵循原有生产状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求近渐进,才能稳步发展。也就是技术的锁定效应成为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看,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各国之间在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方面存在差异,各国商品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形成了绝对差异,这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亚当・斯密认为,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将其中一部分产品出口来进口那些自身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各自生产那些成本处于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再通过贸易而满足各自的需求。虽然这个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其思想的内核仍有可资借鉴之处。企业也是一样,首先择其在生产方面具有优势的产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当情况发生了改变,才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范围。所以,范围经济的发生是对规模经济的扬弃,是建立在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因此,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范围经济则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从分工带来效率的原理看,范围经营本来是不经济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只要范围经营体现了对规模经济思想的弘扬和坚持,范围经济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海尔集团从1984年开始在连续7年时间里,一直坚持专业化经营的策略,在电冰箱领域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海尔的品牌延伸和多元化经营奠定了的扎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海尔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开始从单一冰箱产品扩展到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领域,完成以技术关联为主导的纵向一体化多元经营目标,这是制冷技术、智能技术、电子技术的规模应用的必然结果。当资本积累达到了足以支持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规模时,海尔集团开始从家电领域向数码、家居、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挺进,使资本这个稀缺资源得到了极大效益的使用,可以说是资本创造的规模经济。目前,海尔已形成了96大门类1,51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是国内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样板,有力地印证了规模经济是范围经济的源头活水。

(二)范围经济是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我们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很多时候难免出现对“范围”的误解。“范围”其实是一个集合概念,从数学当中的“集合”概念出发,“集合”是指建立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的多个元素的聚集。这些元素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它们之所以能“集”能“合”,就在于有着共同的规则。范围经济所及的产品的共同规则是关联要素。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既有资本、技术方面的,也有机器设备方面的,还有员工素质、管理和市场需求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关联要素的产品是不能作为范围经济的经营对象。当然,这些关联要素有很多种组合方式,我们在单一经营的视野下考察的规模经济,所生产的单一产品内部其实同样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是在关联要素上表现为100%的关联状态。而范围经济则打破了生产加工单一产品的格局,它在寻求一种部分关联的机制。例如,在保留部分生产要素的基础上,融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时,在新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催化下,技术的规模使用、设备的规模使用、管理的规模扩展、需求的充分满足得以实现,它们一起成为创造范围经济的重要力量,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图2、图3)

(三)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剩余利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所投入的要素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们之间在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形成综合的生产加工能力。规模经济说到底就是不断挖掘内部综合潜力的过程,并不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高效利用。而且不同生产要素实现高效利用存在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如技术的使用频次与使用的时间越长对成本节约更具有优势,而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则讲求损耗与折旧,而员工则要保持一定的“再生产”过程,要更加休生养息等等。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特性各不一样,所以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个别生产要素的剩余,例如生产技术总是具有“永不满足”的特点,在任何生产过程中,它都具有剩余性。范围经济正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与剩余要素的重新结合,充分利用,是对规模经济的散落部分拾归到生产过程中,发挥经济效益。

(四)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的条件经济。规模经济的背后隐藏着三个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情况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规模经济总是以一定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前提的;三是规模经济必须建立在一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第二与第三个条件具有内在的联系,当生产要素的组合发生了变化往往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化。总之,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发生了变化,规模经济的作用方式与表现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第一种情况下,当市场竞争加剧或者产品进入饱和期或衰退期,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规模经济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企业必须保持或压缩生产规模,寻找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为范围经济积累条件。当第二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即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形又有三种情形:一是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是融入了新的生产要素,原先各生产要素的比例相应发生调整;三是既减少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同时又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无论是哪一种条件的变动,都为范围经济创造条件,也都是朝着新条件下规模经济的均衡迈进,当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开始在打破均衡格局,向着新的均衡发展。所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在动态平衡中相互转化,因而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四、政策建议

根据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互动关系原理,对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如下重要启示:

(一)政府要不断优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环境。减少企业对发展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开展多元经营的最大考量就是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的转换成本问题。转换成本同样具有内部性和外部性,而且两者之间的边界是相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企业为开展多元化经营而投入的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员工培训、市场开发等所花费的成本,除了有些支出必须由企业自身承担,而有的则可以通过外部免费或廉价获得。当外部公共产品(如配套设施、交通物流)的种类齐全、供应充足、环境优化,无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企业创造范围经济的转换成本。因此,地方政府要在公共设施、产权交易、融资政策、人才成长、技术创新等方面创造优良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二)企业要通过技术研发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所谓“专用性”特指专门为支持某一特定的团队生产而进行的持久性投资,并且一旦形成,再易做他用,其价值将大跌;也就是说,专用性资产的价值在事后严重依赖于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企业内部资源的专有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它作为企业形成独特优势的来源,对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差异化产品实现其战略优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它对外部市场的适应性较弱,专用性资源的替代用途很少,因此较之于非专用性资源所承担的风险更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种资源的专有性并在很大程度锁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对多元化经营形成较大的障碍,也是阻碍范围经济形成的内在因素。因此,企业现行的资源如果具有较高的专用性,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力度,要通过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寻找技术关联的突破口,不断地降低内部资源的专用性,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扫除路障。

(三)企业要考虑产业集群提高外部资源的共享性。关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了。由于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的密度较高,一些企业通过地理位置的聚集,会使游离于企业外部而处在集群内部的各种资源得到规模化使用,会给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利益。当然,不同集群内的资源类型和密度均有差异,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在开展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要全面比较转换成本中的各构成情况,力求充分利用自身稀缺但集群密集的资源,这样通过加入到集群内部会较大幅度地降低转换成本,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寇晓宇.《国富论》中的分工理论对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4.11.

篇2

[关键词]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 企业并购

一、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逐渐显示出来,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为日益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更是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多是通过企业并购,通过并购,使企业在优化产业组合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规模经济理论综述

规模经济理论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时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自亚当·斯密之后,马克思以及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也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他利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效应,。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马歇尔以后,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大规模生产的好处。还有些经济学家,比如科斯、张五常、黄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内部化优势方面探讨组织管理的规模经济。巴克莱、卡森和拉格费等则沿用科斯等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哈伯勒(Haberler)进一步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创立的机会成本说为企业并购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已经日趋成熟,现在重点已经从理论方面转向了应用方面,当前在规模经济理论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点就是企业并购,美国的企业并购从19世纪下半叶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并购理论,详细分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并购。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三、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对于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研究证明了企业规模(或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的利润率成正相关关系。在资本较为密集的工业里,集中度较高的大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中小企业低,企业规模扩大带来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超过了集中度提高价格上涨的效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平均数。这种成本优势就能增加工业产出的份额和减少单位成本,同时,联合生产经济即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减少也是显著的,这方面的成本利益来自于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研究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从而降低了每一单一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而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在并购之前没有运营在规模经济水平上的企业整合,使其获得规模经济,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经营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最早见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兼并来组织企业会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经营协同效应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获得。对横向并购而言,经营协同效应的来源代表了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同类资源的合并,使并购双方形成了能力上的重要补充,并购后对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会带来在短期内通过企业内部投资所难以得到的收益。对纵向并购而言,将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在一起,可以获得行业上的规模经济性。企业并购后如果能将并购双方的优势和特长协调与结合起来,并同时消除各自的劣势和不足,这将可以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四、企业并购理论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应用

以中国的汽车产业来看, 自1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汽车制造技术和成套装备 ,建立以年产3万辆卡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以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却存在致命的弱点,即企业数目太多,厂家过于分散,生产厂家遍及除西藏和宁夏之外的省区,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厂家数量已超过了日本、美国、欧洲等汽车大国的所有汽车厂家之和,可谓汽车企业数上的“超级大国”,然而我国1998年汽车产量仅为156万辆,只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6,丰田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3.我国1956年至1998年的43年间累计生产汽车1580万辆,而美国1978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290辆,日本1981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118万辆。目前,国外一般单个汽车企业的最小生产规模是年产40万辆到60万辆,而我国汽车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众和天津夏利四家。与我国125个汽车厂一年生产 156万辆汽车相对应,美国3个汽车厂生产 987万辆;日本7个汽车厂生产1011万辆,德国 3个汽车厂生产427万辆;意大利1个汽车厂生产150万辆。由此可知,中国的汽车产业远远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如果通过资本之间的并购重组,汽车企业可以实现迅速的规模扩张,规模的扩张有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宝贵的利润空间,而有了利润保证,才能使资本有效循环周转起来,才能进一步支持在研发、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的巨额投资,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5.

[2]赵全民.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规模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47).

[3]张海如.规模经济:理论辨析和现实思考[J].经济问题,2001,(1).

[4]王美桃、王海龙、吕瑞亨.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为例[J].北方经济,2006,(12).

[5]汤惠.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购并活动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 徐鑫波,宋华.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07,(7).

[7] 周世中吴国萍.企业并购与并购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范围经济;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6-0051-04

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来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占我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跟城乡居民同等的好处。在学术界,“三农”问题往往在全国背景下进行分析,在我国“三农”问题解决途径上,学术界有许多的看法。朱乐尧、周淑景指出,我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在农村而非城市,农民的就业形式是“离土不离乡”;李增梅认为,解决“二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土地产权制度;黄祖辉等提出应以农民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维护、增进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为切入点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彭宇文认为,湖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而湖南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受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农业品流通制度的制约。这些研究诚然为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启示,但当前研究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很少有运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来寻找出路。基于此理论。笔者认为,只有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部分农村居民转变成城镇市民,才能为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大的前提,进而发展机械化农业、特色农业和延长农业产业链以提高农业效率,来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的大幅增收,为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环境打下基础。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

(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的条件(如政治、社会、技术、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因为自己规模扩大导致的单位产品成本的递减,从而提高企业利润。它的本质是追求成本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通常是u形的,当生产水平低的时候,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高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时,可以说存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来源主要有: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收益;同定成本和规模经济;采购、储藏、运输、销售和规模经济;间接费用和规模经济;无形资产和规模经济。

(二)范围经济理论

范围经济是指生产厂商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厂商分别生产的成本,它也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反映企业在自身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在生产原来产品的情况下把产品生产领域拓展到生产其他的关联产品,从而形成一体化的产品经营效应理论。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者是联合市场计划,或者是能够降低成本的共同管理,企业通常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生产和成本优势。单个企业的联合生产超出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时,被认为存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来源于: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可以共享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生产要素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此生产要素一旦投入,在其他生产过程中也可以免费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联合使用这一生产要素可以带来范围经济;企业闲置生产能力与范围经济;成本互补性与范围经济,即生产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随着另一种产品的产出量的增加而降低;能降低共同管理的成本;信息共享以使企业能制定联合市场计划。

二、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状及其问题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衡阳县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1)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占农户总数量的比例偏低。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目分别为61、78、86和106个(衡阳县的数据均来自于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下同),同期农户数量分别为21.61万户、21.67万户、21.11万户和20.95万户。比例分别为1:3543、1:2778、1:2455和1:1976。尽管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在稳步增长,但其数量依旧太少;作为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数量稳中略有下降;到2011年底止,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数量比达到了1:1976。这些数据说明:衡阳县农户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整个农业产出中份额较小。(2)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不高。农业产业化企业销售收入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6.6亿元和8.5亿元,增长28.7%;同期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75.87亿元和82.22亿元,增长8.4%。农企销售收入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在2010年、2011年比分别为1:11.5、1:9.7,比值约为10%,说明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程度还比较低。(3)衡阳县农业机械固定资产量少且增长慢。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51.73万千瓦、58.63万千瓦、63.52万千瓦和68.61万千瓦,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同期耕地面积分别为:66.40千公顷、66.41千公顷、69.67千公顷和69.67千公顷。在2010年衡阳县耕地上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是0.105千瓦/公顷,而2010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全国平均水平是0.173千瓦公顷,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很低,而衡阳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程度低。

(二)衡阳县农业的范围经济程度低

农业范围经济是一个农业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农产品形成的经济性,经济学常用公式表达它:TC(Qx,Qy)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

农户因为生产规模小,范围经济不显著,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主要考虑衡阳农业企业。衡阳县农业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水平较低,主要在于衡阳县农业企业“重规模、轻范围”。如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营大米加工,日大米加工能力达到400多吨,并在衡阳县台源镇拥有3050亩水稻生产基地,但这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大米加工的需求。可见,角山米业有限公司可能拥有很大规模经济,但农业范围经济相对来说不明显。又如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月产猪仔上千头,但这两家牧业公司却没有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公司提供饲料以及消化猪的排泄物。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机制研究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

具体到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茶、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衡阳县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衡阳县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的机制研究

农业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1)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人力资产专用性低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不同的农业品种的在生产上存在时间差异。一种农产品生产完成时,可以立马投入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生产不要求劳动力在生产上的持续性,进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时,也可以进行另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降低存在着范围经济。(2)农业品牌专用性产生农业范围经济。拥有品牌资本的企业在奠定了现有经营领域的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拓展业务领域的条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农产品品牌资本是通过农业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形成的无形资产,农产品生产主体依托一种农产品或者几种农产品就能够产生品牌效应。一种品牌的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也会拉动同一品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在品牌资本上存在范围经济。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建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可以获取农业范围经济。(3)农业可变成本互补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存在着大量的可以共享的生产要素。例如:农药、化肥可以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养殖畜产品和水产品可以使用相同的饲料等。这些共同生产要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可使衡阳县农业获得范围经济。(4)农业生产存在着空闲的劳动生产力和机械设备。农作物种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农业生产会产生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空闲,空闲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会增加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空闲的时期内,可以从事其他农作物生产或者把劳动力和设备投向水产养殖和畜产品养殖。而农业生产设备和劳动力在空闲的时期内,转向其他生产品种中多生产的农产品就是范围经济所得。(5)农业生产存在着信息共享。农业生产不止生产单一的农产品,它能够通过市场对一种农产品的信息反馈,可以得出其他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例如,当前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表现得相当的大,导致畜产品饲料供应的紧俏,所以,农业企业自身要加大对饲料的生产或者提早采购更多的饲料,以免出现饲料短缺或者以更高的价格购进饲料,那么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企业存在信息共享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农业企业会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预防畜产品需求放大可能出现的饲料短缺,降低了成本,获得农业范围经济。

四、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一)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衡阳县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衡阳县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衡阳县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衡阳县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所以,衡阳县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二)农业公司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适度机械化

目前衡阳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要实现衡阳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首先,要降低衡阳县农业公司农业机械的采购成本,减轻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衡阳县政府要把全县农业公司所需的农业机械的进行“捆绑式”统一采购招标,大批量的统一采购可以增强与农业机械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压低价格,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商给予补贴来降低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其次,农业公司的机械化生产,不是每个农业生产环节、每个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生产,要充分考虑衡阳县不同地区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比率。如在衡阳县的城镇附近劳动力成本较高,偏远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相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适合在城镇地区推行机械化,而偏远地区适合劳动力生产。又如在不同生产环节、领域中比较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的成本和维护费,再看是投入机械还是劳动力,或者是更多的机械、又或者是更多的劳动力,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然,推进大农场规模化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

(三)农业公司经营要延长相关农业产业链

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扩大农产品的产出品种,以实现成本节约和获取高附加值。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往往只能获取较少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往往要高于初级农产品倍数的价格出售。所以,对农产品深加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衡阳县农业公司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应注意三点。第一,并不是对所有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都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有的农产品的初级价格相对较高,深加工的费用昂贵,但深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与加工费却不成比例增长,甚至是相反走势,所以,这个农产品不宜深加工,而是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所以,要综合考虑初级农产品价格、与此相关的加工费、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三者的关系,来确定哪些农产品适宜深加工。第二,要考虑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与收益的关系。不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越深,就能获取越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要考虑农产品深加工的量和市场需求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深加工的量也应该控制,否则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只能增加公司成本。

篇4

迪克西特为什么还没获得诺贝尔奖?最近接触长尾理论后,对这位印度经济学家产生了浓厚兴趣。

迪克西特最主要的贡献,是通过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D-S模型),建立了一个通过“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分析经济问题的理论框架。迪克西特从没谈过长尾理论,但由于长尾理论的内核框架也是“数量―品种”关系。因此可以视迪克西特的理论为长尾理论的基础理论。

许多新经济理论,如罗默的新增长理论、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等,都是在迪克西特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是D-S模型的时间动态版本,新经济地理模型是D-S模型的空间动态版本。虽然由于斯蒂格里茨获得诺贝尔奖,迪克西特重复获奖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在我心目中,迪克西特具有不输于任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力。

迪克西特理论与新经济的内在联系

在互联网业,人们经常提到水泥加鼠标。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远没有水泥加鼠标外在结合这么简单。我认为,新经济是旧经济内部矛盾的产物,具体说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矛盾运动的产物,强调多品种的范围经济是旧经济中产生新因素的萌芽。研究多品种的经济性,就成为研究新经济发生学的重要问题。

循着这个线索,应该特别注意传统理论中那些包含新经济思想因素的理论。像安德森长尾理论这种典型的新经济理论,背后是钱德勒“古老的”范围经济理论。但钱德勒是研究经济史的,只谈经验,没有建立数学模型。迪克西特正好提供了钱德勒背后的数学支撑,将品种这个维度,第一次数学化地引入经济学内核。钱德勒―迪克西特―安德森正在形成一个新经济理论轴心。

不懂经济学的人,只要了解托夫勒关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这一说法,就会明白钱德勒―迪克西特―安德森这个理论轴心在说什么。托夫勒的说法,内在隐含的正是一个“数量―品种”框架:以数量为竖轴,品种为横轴,传统工业化特征,品种上是少,数量上是大(合起来就是短头);新经济的特征,品种上是多,数量上是少(合起来就是长尾)。D-S模型就是“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上的函数解析;长尾理论讲的则是“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上的统计分布(长尾理论名称来源于“长尾分布”这个统计学术语)。钱德勒讲的则是“产品数量―产品品种”二维坐标系中的利润选择。区别在于,安德森通过统计讲故事,听众是普罗大众;钱德勒通过历史讲管理,听众是管理学家;迪克西特通过数学讲经济,听众是经济学家。迪克西特可以算半个新经济学家。

迪克西特讲的是什么故事

迪克西特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一方面规模经济要求生产产品的种类越少、每种产品的产量越大,经济性越好;另一方面消费的多样化偏好又要求较多的产品种类数。市场会折衷这一两难冲突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均衡,内生地决定市场上的产品种类数。

代表过时的工业化的西方经济学主流中,基本框架是数量和价格关系,迟迟没有把品种这个维度作为内生变量,纳入体系内核。表面原因是一直没有找到表述品种的数学方法(这一点被迪克西特于1970年代中解决后,情况有所改变),深层原因是理论上的不兼容。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所有具有新经济萌芽因素的理论,如范围经济理论、新增长理论、罗默理论、区域经济学、产业集群思想、空间经济学、都与范围经济有关,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共同都涉及到多品种协调问题。杨格指出:“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过程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把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汪丁丁解释知识经济说,知识互补性的经济学含义是:知识甲和知识乙单独运用于经济活动时各自获得的收益的加总必定小于它们联合运用于经济活动时的收益。这是钱德勒范围经济定义的知识版。

深层的背景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的特长在于协调,它的经济作用是降低多品种的协调成本。如果多品种的经济性得不到经济学论证,互联网的价值就始终进入不了经济学视野。由此引伸出来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等一系列新经济问题,就更找不到理论根据。而品种多样化、或者说多品种的经济性,是经济学家能听懂的新经济问题的表述方式。

迪克西特的局限

迪克西特本人并没有使用范围经济这个术语,它把范围经济表述为另一种规模经济。他沿着马歇尔的传统,用规模经济表述范围经济,区别只在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的不同。说迪克西特是半个新经济学家,是因为他的理论是一种准新经济理论。这点不同于钱德勒和安德森。

真正的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中的包含新经济因素的理论(准新经济理论)之间的区别表现为:第一,准新经济理论把少品种与多品种的矛盾,理解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即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矛盾;新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属于生产内部(如少品种生产与多品种生产)和消费内部的矛盾。在这点上,钱德勒与安德森虽然数学上不如迪克西特,但认识比他彻底。第二,同样强调产品多样化现象,准新经济理论认为证明的是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新经济理论认为证明的是关联化协调的作用。杨小凯大大发挥了迪克西特理论中传统的那一面,把新经济融合解释成了旧经济分工,这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第三,同样强调一加一大于二(Superadditivity)的报酬递增现象,准新经济理论把它归功于专业化,新经济理论把它归功于打破专业化。第四,准新经济理论依赖垄断竞争框架,新经济理论可以推广到完全竞争框架。第五,对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的凹凸性的理解不同。

本来,分工离不开协调,协调离不开分工,争论分工创造财富与融合创造财富,似乎会陷入鸡生蛋、蛋生鸡式的诡辩。但我认为,有一个判据,可以把谁为主导的意义显示出来。这就是追问:品种越少,成本越低;还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这是钱德勒思考的问题,他比迪克西特与杨小凯站得更高。迪克西特的局限在于固化了“品种越少,成本越低”这个规模经济假设,而没有将互联网现实中越来越常见的“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内生于模型之中。这点远不如不懂高级经济学的安德森。

篇5

关键词: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规模经济效应;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3-0079-06

规模经济是传媒产业的一个主要的经济学特征,这一规模经济包括生产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就生产方规模经济而言,传媒产业的特点是高初始生产成本,低边际再生产和分销成本,所以伴随产量递增平均成本递减的规律存在;就需求方规模经济而言,由于任何信息内容产品都需要传输网络平台,信息内容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正是这种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的需求导致了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更大的价值,从而超过一定用户基数后为用户服务的增量成本也会递减。对企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深化人们对很多行业基本属性的认识,在实践上可直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相关经营数据来计算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反映我国广播影视产业中企业资源利用和运营绩效。然而目前对广播影视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出我国16家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规模弹性系数,并寻找影响我国广播影视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原因,以期为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综述

综合国内外的各类研究发现,对广播影视业规模经济效应研究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定性地研究广播影视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与呈现形式,另一类是具体研究广播影视业规模经济的测度问题及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定量分析相关传媒企业的经营绩效。

(一)广播影视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与呈现形式的研究

国内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广播影视业应当通过建立多元化业务模式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英国学者吉莉安・道尔(2004)认为传媒集团横向扩张可增大市场份额,获得规模经济;纵向扩张延长产业链,可降低公司交易成本;斜向扩张向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分散风险,获得范围经济[1]。丁晓正、胡正荣(2005)定性分析了我国广播影视业难以存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原因是管理体制导致的市场分割、事业单位的性质无法激励媒介组织降低成本并创新多元化产品、严格的市场准入抑制了资本和规模的扩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2]。张辉锋(2004)[3]、朱虹(2004)[4]、耿蕊(2006)[5]、喻国明(2007)[6]等从市场需求扩大和生产成本降低的角度解释了企业规模扩张的原因,并强调媒介组织要充分重视依靠全方位客户挖掘,从规模经济构建转向推动范围经济发展。

(二)广播影视业规模经济效应的测度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研究了多元化业务发展与规模经济效应之间存在曲线关系;二是具体研究广播影视业规模经济的存在、测度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用财务分析、因子分析、DEA等方法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说明这一研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1)弗罗利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Sylvia M. Chan-Olmsted、Byeng-Hee Chang(2003)选取了索尼、时代华纳等7家传媒集团2000―2001年的数据,分析了产品、地域多元化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结论是:国际性产品多元化与公司绩效呈曲线关系,即随着跨国经营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投资风险的提高,公司绩效会下降[7]。贝戈蒂克安(2004)也在其专著《媒体垄断》中表达出对大型传媒集团过度多元化会带来负面效应的担心[8]。Jane和Paul(2004)以1 489家日本公司12年数据为样本得出国际多元化与公司绩效呈S曲线关系[9]。姚德权、陈晓霞(2008)[10]、郑小强(2012)[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传媒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股权的进一步集中可提高绩效,媒体规则是形成高股权集中度的重要原因。(2)周玉波(2006)[12]、束义明(2011)[13]以10多家传媒类上市公司2001―2004年数据为样本,得出结论是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公司业务部门的数量与总资产收益率正相关,提出中国传媒类公司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但在操作层面上,应谨慎选择目标行业和实现途径,在政策环境上,政府放松管制是多元化的必要条件。李然忠、刘亮(2010)利用1994―2008年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对中国广播影视业集团化规模效应进行计量分析,指出广播影视业的集团化扩张存在规模效应,其原因并非来自于集团化所导致的固定资本存量规模的增加,而是集团化所引起的原有劳动力重组造成的[14]。刘玉丽(2006)[15]、李倩(2012)[16]等利用DEA方法测度2008―2010年我国37家传媒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结果表明在此期间37家传媒公司的技术效率总体在不断上升,从2008年开始规模报酬递增的传媒公司逐渐增多,到2010年所考查的37家传媒公司没有任何一家传媒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二、计量模型和数据描述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Christensen,Jorgenson和Lau于1973年提出的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为理论模型,对我国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状况进行测算与分析。这种方法对广播影视业进行考察有如下优点:1)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规模经济和要素替代弹性不施加任何限制条件,一般地,就替代可能性而言,对于任意的生产技术,该函数都能较好地近似;2)模型考虑到了多产品企业的联合生产,其参数的经济含义直观明了且易于通过标准统计方法估算。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考察中国广播影视业的规模效应,本文采用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见(1)式:

lnRm=?琢0+?琢1lnTCm+?琢2lnACm+?琢3lnTCmlnACm+?着m(1)

本文重点研究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选取样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因变量,代表产出水平,总资产和主营业务成本作为自变量,其中总资产是一个存量值,代表固定投入,主营业务成本是一个流量值,代表可变投入。lnRm为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自然对数,lnTCm为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总额的自然对数,lnACm为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琢0为常数项,?琢1,?琢2,?琢3分别为lnTCm、lnACm、lnACmlnTCm的系数,?着m为随机干扰项,代表未包括在模型中的诸多因素的随机性影响。

再进一步对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效应进行考察,在式1两边同时对lnTCm求偏导得到(2)式

em=?琢1+?琢3lnACm(2)

(2)式中的em表示自变量(广播影视业单位投入)1%的变动将导致因变量(单位成本所带来的收入)变化的幅度,因此em可近似等价于规模收益弹性系数,即单位规模与单位收入之间的相对变化率,只有当em>1时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这时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张的幅度,从而表现为经济效率的提高。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本文研究样本取自比较有代表性的16家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历年来的主营业务收入(万元)、主营业务成本(万元)以及总资产(万元)作为变量,其中包括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天威视讯、广电网络、东方明珠、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中视传媒、乐视网、粤传媒、华谊兄弟、吉视传媒、旅游、华录百纳、华闻传媒、奥飞动漫。研究采用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混合而成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年报,有效样本总数为168个,由于每家上市公司上市时间不一样,导致能取得的数据时间维度有差异,最大维度是18,最小的仅为4,所以数据是不平衡的面板数据。由于解释变量中不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所以我们使用静态的短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数据分析软件选用的是Stata 11,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计量分析

由于面板数据包含时间和截面两个维度,因此我们用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panel data modal with fixed-effects,FE)和随机效应模型(panel data model with random-effects,RE)来选定数据模型。我们先利用F检验来决定选择混合OLS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再利用LM检验来决定选择混合OLS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最后利用豪斯曼检验来决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相关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比较可知,最终选用随机效应模型(RE模型)相对最优。由于每一家公司上市时间差异性很大,因此各截面数据的时间维度长短不一,无法对数据进行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检验。为了尽量减少回归结果误差,本文利用RE模型分别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和最大似然法(ML)进行回归,表3是最小二乘法(OLS)、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和最大似然法(ML)的回归结果对比。从中可以看出采用RE模型1进行估计相对最优,最终得出的回归结果如(3)式、(4)式:

lnRM=5.499+0.397lnTCm-0.241lnACm+0.033lnACmlnTCm(3)

em=0.397+0.033lnACm(4)

R2=0.8920,说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好,回归结果具有统计意义。从自变量系数的t检验来看,lnTCm、lnACmlnTCm的系数,即?琢1、?琢3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说明两变量对主营业务收入均有较为显著性的影响,同时说明表4中算出的规模收益弹性有很强现实意义。

(二)结果分析

由于各上市公司上市时间长短不同,为了更全面展示各公司规模收益弹性变化,本文结合式2与式3截取了2005―2011年的相关数据算出我国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规模收益弹性(如表4),得出以下结论:

1. 本文选取的16家上市公司现阶段均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从表4可看出16家上市公司的收益规模弹性系数均小于1,说明现阶段我国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都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这不仅反映出我国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广播影视业发展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 我国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规模弹性系数与其资产规模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式4中的实证结果得出α1、α3均大于0,由此可知随着各上市公司平均资产的增加,其规模收益弹性也会随之增加。首先,从图1可看出,16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差距较大,其在广播影视业中所经营的业务范围也不尽相同。纵向比较可知,资产规模排名前六的上市公司(电广传媒、东方明珠、歌华有线、吉视传媒、华闻传媒、天威视讯)规模收益弹性依旧位居前六。另外在图1中,华策影视、乐视网、华谊兄弟的平均资产规模低,但是这些公司的规模收益弹性增长幅度却居首,自2007―2011年规模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增长了0.1,究其原因发现这几家上市公司近年来的资产规模扩张都保持着80%以上的增速,这进一步说明规模弹性系数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3. 各大上市公司的规模收益弹性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横向比较可发现,每家公司的收益规模弹性都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财务数据显示每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大体上也是逐年增长的。这表明我国广播影视业上市公司的运营绩效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不同信息传输平台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广播影视产业要在这一趋势下针对不同信息传输平台打造包装自身的内容产品,推进多媒体的大网络效应产生,并且要积极打造能与内容产品“捆绑”的互补品和增值品(比如将更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互联网宽带接入、金融信息等增值信息服务引入有线电视网络平台运营),从而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16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

②发达国家往往通过制定有利于新的网络运营商的政策和法规,在一定时间内人为地制约处于支配地位的网络运营商对市场控制力的非对称规制来提升有线电视网络在大通讯产业的竞争实力,通过产权进入比例控制外资的进入等。

参考文献:

[1]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M].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丁晓正,胡正荣.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广电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目标取向及其对策[J].视听界,2005,(4):13-16.

[3]张辉锋.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国际新闻界,2004,(6):57-60.

[4]朱虹.中国广播影视业的改革与发展[J].电视研究,2004,(8):19-21.

[5]耿蕊.中国民营影视业规模经济发展之路[J].电视研究,2006,(10):37-38.

[6]喻国明.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现阶段传媒竞争战略的新趋势[J].当代传播,2007,(6):1-2.

[7]Chan-Olmsted S M, Chang B H.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of Global Media Conglomerates: Examining Its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J].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2003(4). 213-233.

[8]【美】本・H・贝戈蒂克安著.媒体垄断[M].吴婧,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9]Jane W L, Paul W. Beamish,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S-curve Hypothe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4):598-609.

[10]姚德权,陈晓霞.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相关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12):71-75.

[11]郑小强.传媒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9):73-75.

[12]周玉波.中国传媒类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束义明.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5-19.

[14]李然忠,刘亮.中国广播电视行业集团化规模效应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16-123.

[15]刘玉丽.上市传媒公司经营绩效及资本运营实证分析[J].价值工程,2006,(4):116-118.

篇6

摘 要 本文就银行业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分析,在阐述商业银行范围经济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范围不经济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应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完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开展混业经营,拓展业务范围,降低其风险,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混业经营 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在各类企业之间会考虑到有无范围经济,是否适合兼并。它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

一、范围经济的发展

范围经济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在1975年定义,是指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1990年钱德勒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销售经济,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2005年丁晓正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 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尽管范围经济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必须生产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第二,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范围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多产品企业生产经济性的来源――成本的节约,开启了一个从成本的角度研究企业最佳经营范围的视角。

范围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是范围经济的内在经济性,或企业的范围经济。王永将企业的范围经济分为企业和行业两个层次。广义的范围经济指同一地区范围内多个企业生产多种相关产品给单个企业带来的益处,即聚集效应,是范围经济的外在经济性,或区域的范围经济,这是对范围经济理解的延伸。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国际上普遍采用潘扎尔和威利格提出的范围经济程度(SC)来计量。

假如存在两种产品,若 ,则表示范围经济, 越大表示范围越经济;而 ,则表示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有:投入要素的共享,即不同商品的生产会使用相同的设备或其他的投入;统一管理的效率;生产过程的互补性。

二、银行中的范围经济

1.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界定

银行虽然不能生产类似工商企业的产品,但可以将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看作金融产品。银行的范围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经营产品品种的增加或者业务领域的扩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的下降或者边际收益提高的现象。银行业的范围经济主要表现在由银行生产多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要大大低于一些专业化机构分别生产相同金融产品的成本,它包括产品多元化所带来的经济和地域扩张所带来的经济两个部分。

2.范围经济对银行的影响

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有关,对银行的效率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从成本方面来看,联合生产具有可以分摊固定成本的优势,并且可以获得信息共享的好处,提高银行的效率。范围经济存在于生产多种产品的单家企业生产这些产品比每种产品由单个企业生产更为便宜时。银行是特殊的厂商,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并且属于多产出的厂商。

西方学者认为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度技术进步具有密切关系,且影响着银行的效率和成本。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银行规模及产品组合对成本的影响,即所谓的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另一类则是探讨银行实际的效率与效率边界的差异。由于衡量的方法不同,对于银行是否享有范围经济的结论并不一致。既有认为联合生产并不能降低成本,规模较大的银行已有多元不经济的现象。也有相信银行联合生产可以节省成本。

银行的监管需要成本,银行业的监管成本一般分为四类:一是监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危机救助成本;二是被监管者支付的成本,包括服从成本和福利成本(抑制成本和生产者的福利损失);三是消费者还必须支付的消费者福利损失;四是监管失灵成本。

商业银行需要监管,以保证其安全性,但一方面监管会引起直接的资源成本,包括监管机构在实施监管行为的过程以及被监管方在执行监管条例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监管会引起间接的效率损失,银行实施监管条例可能会使被监管主体采取更为激进的经营策略、妨碍金融中介的创新、削弱银行的竞争力,进而导致银行业的低效率,其监管行为会干扰市场机制对资源的自动配置作用,又限制了充分竞争,从而这些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而范围经济一方面则可以减少监管所引起的直接资源成本,另一方面不仅可以使被监管主体采取更为稳妥的经营策略、促进金融中介的创新、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提高银行行业的效率,增加银行内部的资源自动配置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的福利水平。

3.国内学者的研究及一些启示

杜莉、王锋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1994―1999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存在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现象,并且范围经济系数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规模较大的银行在扩大经营范围时更容易获得范围收益。王聪、邹朋飞对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而范围经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范围经济系数与其资产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刘宗华、邹新月对1994―2001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总体范围经济。杨大强运用广义超越对数函数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1995―2005年的范围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范围不经济,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范围经济。窦育民,李富有运用商业银行的二次成本函数方法,通过对中国14家商业银行1994―2006年的范围经济状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果显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所选样本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而中国l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经济,少部分时间内表现为范围不经济。在中国14家商业银行出现范围经济时,股份制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系数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系数分别与其固定资产和存款总额的自然对数呈负向相关关系,而与银行的产权制度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三、结论

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本质是其成本效率问题,范围经济对银行的效率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通过分析说明银行的产权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关键因素。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产权不明晰,结构人员冗繁,无法建立其良好的激励机制,造成银行效率更为低下,缺乏竞争力,没有真正发挥优势,进一步导致范围不经济。因此,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实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

另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范围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与多元化经营即综合经营联系在一起的,实行综合经营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发达国家银行混业经营下,其业务综合化,资源共享和品牌效应,成本节约都产生了范围经济;相比较下,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下由于业务种类少,技术水平不高、职工素质低,利率管制造成范围不经济的状况。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而混业经营载体的最高形式――全能银行,可带来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全能银行是范围经济的最佳表现形式,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不仅表现在产品的综合化和全面化经营上,而且在监管模式选择上也同样带来显著的范围经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经济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可以改善银行的内部资金结构,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只有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开展混业经营,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田苗苗.范围经济研究述评.问题研究.2009(3):89-91.

[3]徐文彬.全能银行监管模式选择的范围经济分新.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73-77.

[4]窦育民,李富有.中国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7):87-91.

[5]马祥振,王文平.银行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技术进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34-36.

[6]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51-56.

[7]郭艳玲.我国商业银行通过业务范围拓展实现范围经济探讨.金融视线.2008(9):22.

篇7

关键词:自然垄断 成本劣加性 需求短边约束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纷纷开始引入竞争。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竞争共存现象对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在现有自然垄断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需求短边约束的模型,指出了现有自然垄断理论中单纯的成本函数定义不足以得出行业不可竞争的结论。

自然垄断理论回顾

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穆勒的自然条件占决定作用的自然垄断理论到后来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决定的自然垄断理论以及最近关于成本劣加性定义的自然垄断,每一步都显示了人们对这一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规模经济

随着现实的发展,早期将自然垄断的原因归结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理论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挑战。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克拉克森和米勒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函数成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由一家企业来提品会比多家生产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假定一个产业只能容纳一家企业的生存,那么就会有一个幸存者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断扩大产量,进行低价竞争,最终把对手挤出市场,形成自然垄断。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作用

规模经济的概念是基于单产品生产的基础之上,但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事实上,不仅增加产量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品种同样可以降低成本,这就是范围经济的含义。对于一个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来说,可能同时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詹姆斯邦布莱特认为对于某些公共设施的服务来说,即使在单位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由一家企业提供服务也是最经济的。卡恩进一步指出,对将自然垄断理解为不断下降的平均成本或规模经济的观点应持谨慎态度。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当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如此强劲,以至于只有一个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就会产生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最明显的经济特征,是平均成本在产出规模扩大到整个产业的产量时仍然下降。因此,由一个厂商垄断经营就会比多厂商提供全部产品更有效率。

(三)成本劣加性

自然垄断理论最新发展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潘札、威利格、夏基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垄断的特征不是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而是成本劣加性,即由一个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任意产量水平上存在严格的劣加性是定义自然垄断的关键特征。在单产品情况下,如果只在一定产量区间内存在规模经济,并不一定是自然垄断,必须在任意产量区间都是规模经济才能保证是自然垄断。某种产品是自然垄断生产,并不是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是规模经济的,在规模不经济阶段,只要一个企业生产该行业全部产出的成本低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生产同样产出水平的成本,其就是自然垄断。在多产品情况下,规模经济与成本函数的严格劣加性没有必然联系,而范围经济是成本函数严格劣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自然垄断理论评述

虽然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的认识正在不断的深化,但是通过理论回顾,笔者发现现有的自然垄断理论中,不管是哪种解释都没有跳出单纯的成本分析框架,对自然垄断形成条件都仅仅归结于为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而没有涉及市场需求方面的任何分析。

这种单纯的成本分析是和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出清的思想相一致的,或者说是“供给自己创造需求”思想的反映,即默认无论企业生产的产量多少,最后市场总是以某个价格出清,产量恒等于消费量。因此,企业只需扩大产量,由于产品总是能够按照市场均衡价格销售,因此和竞争者比较,本企业就具有因为产量上升导致的成本下降而带来的竞争优势,并最终凭借这种优势将对手逐出市场。

但是这种分析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竞争企业之间扩大产量寻求竞争优势的行为本身没有相对的优劣势。如果企业之间在任何方面完全相同,则行业生产成本上的成本劣加性特征不一定能够带来自然垄断的结果。鲍莫尔和威利格等人提出的“可竞争市场”理论中,就考虑了当行业中不存在沉没成本时的情况。

单纯的成本分析的另一个问题来自于“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市场出清假设。厂商实现利润的过程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还包括将产品销售出去的过程。现实经济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商品短缺时代,企业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生产方面,更多的是需求不足的问题。现实企业面临的“需求短边约束”已经使得“产量恒等于消费量”的经济假设严重脱离实际。尤其是在诸如电信等服务性企业中,由于企业提供的服务具有即时性和不可保存性,如果没有有力的需求做支撑,盲目的规模扩张只能导致产能闲置率上升。“生产能力大于消费需求”现象的出现使我们必须考虑消费方面的影响。

基于需求短边约束模型的自然垄断行业的可竞争性

本文假设一个生产同质产品的行业,行业内所有的企业都具有相同的技术,可以用同一个成本函数来表示。行业生产的成本函数具有严格的成本劣加性,根据目前的自然垄断理论,该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然后,本文引入一个需求方面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如果某个时期该行业是一个垄断经营行业:潜在竞争者有没有激励进入?新进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一)基本模型假设

假设行业中的企业是利润最大化者,具有相同的成本函数,并且长期生产成本函数采取如下形式:

C(q)=F+cq 且有C(0)=04

行业中有N个消费者。影响消费者效用的因素包括:产品质量、消费数量、产品价格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i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ai-biqi,为简便起见,假设消费者都是完全同质的,因此对所有i和j都成立。

市场总需求就是简单加总:P=a-b(b/N)q

假设销售者在不同的厂商选择之间没有偏好,即由于两个厂商生产的是同质产品,如果销售的价格相同,消费者将以1/2的概率随机选择一家厂商购买;否则就选择价格低的厂商购买。厂商之间进行价格竞争。当两个厂商的价格相同时,每个厂商得到一半的市场需求;否则低价厂商得到全部的市场需求。消费者的这种厂商选择行为是本模型的关键假设。

(二)模型分析

行业中厂商的竞争行为可以看成是一个无限期的动态博弈。初始时刻,行业中只有一个垄断厂商在经营。潜在竞争者根据现行市场价格和进入后的销量预期决定要不要进入。如果潜在竞争者选择进入行业,则两个企业存在竞争,产品的同质性决定了竞争的方式只能是价格竞争。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选择是否发动降价攻势。博弈进行到任何一个厂商都不再发动降价活动或者某个厂商退出行业为止。我们假设在博弈中,价格变化可以立即被对方观察到。

由于两个厂商双方都可以预期到博弈各个策略对应的得益,因此降价到以下是一个不可置信的威胁。所以只要初始的进入条件满足,新企业进入后,在位企业就无法将其逐出市场。市场均衡是两个企业共同瓜分市场,并获得正利润。进入的初始条件中,在abcf外生给定的情况下,n越大,企业进入的激励越大。也就是说,市场规模(消费者人数n)的扩大会使行业变得具有可竞争性。

(三)相关模型的补充说明

虽然现实经济要比模型表述存在更多的进入壁垒,但新进入企业总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破除壁垒,参与到竞争中去。

转换成本和老客户的争夺:在某些行业中,消费者从一个企业转到另外一个企业时面临一些转换成本。转换成本可能源于一些产品交接的成本,比如消费者需要重新购买一个电话号码,也可能来自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带来的心理损失,如消费者必须通知亲友已更改的电话号码所带来的不便等。在具有转换成本的情况下,新企业要获得原来属于在位企业的部分市场需求,就必须向这些消费者支付至少相等于其转换成本的补偿。

转换成本的存在给新进入企业争夺原有垄断企业的客户造成了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新企业的进入激励。但是,由于转换成本是一次性的成本,考虑到消费者一次性转换之后的若干期内将继续选择新企业,由现期支付给这些消费者的转换成本补偿折算到每一期的数额并不是很大。

针对新进入消费者的促销活动:如果考虑到行业总需求的扩张情况,即假设市场中的消费者每年以某个速度增加,企业对新用户的竞争也会有所不同。假设两个企业都采取降价来吸引新的消费者。在降价幅度相同的情况下,对新的消费者的吸引力相同,因此潜在的收益是相同的;但是降价的总成本将会因为原有的客户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原来企业客户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总成本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通过降价来吸引新进入的消费者的激励反而更大。

结论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范围经济;功能服务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59-01

范围经济是指在相同的投入下,由单一企业生产联产品比多个不同企业分别生产这些联产品中每种单一产品的产出水平要高。范围经济,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一、电子商务范围经济的优势

电子商务中的范围经济还处在初期阶段,做得还不够深,诸如淘宝网之类的电子商务网站还是单一化很严重,虽发展了淘宝旺旺即时通讯软件、淘宝社区等讨论区,但其提供的服务仅与商城相关,并没有涉及其它的服务领域。虽然淘宝网聚集了非常高的人气,但其并没有大幅盈利。为了盈利,阿里巴巴必须要探索出一套新的盈利模式。大量电子商务网站均只是提供商务平台,即时通讯软件、支付认证等扩展服务还不及淘宝网,纵观其长远发展,仍存在严重的局限性。若顾客没有购物需求,并不会登陆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浏览。电子商务时代虽然已经开启,但仍需要全力推广,通过找到电子商务自身的优势使得电子商务不知不觉中渗入网络用户的生活,使得购物平台与网络用户零距离。

对比现代各大门户网站,邮件服务、信息汇集、搜索引擎、博客、播客等大量服务汇集其中,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何尝不可予以借鉴,通过开发并综合新业务,吸引和存留客户,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呢?电子商务具有自身的优势:

首先,这一优势体现在生产成本降低。我们知道,同一个厂商进行多品种生产,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成本比分别生产要低;在电子商务经营中,同一个企业开展多种服务业务的研发、营销、实行的成本,比分别进行要低,因为这样可以分摊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多产品和服务种类的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业内部市场合理配置资金和人力资源,以代替市场机制。

其次,减少经营风险。对关联的多元化生产而言,企业将从产业生态环境中受益,从而增强抗风险能力。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只发展购物平台,盈利模式单一,发展空间有限,也面临着来自严酷的市场竞争和法律的限制。若横向发展产品与服务的种类,可增加盈利点,也是企业扩大经营空间和扩大企业规模的要求。范围经济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范围经济还强化了企业的“新陈代谢”和互补性。但是也应注意到,无关联的多元化对企业也可能构成发展陷阱。

最后,技术创新优势。首先,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和受益,使企业管理层对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更加重视;其次,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持续的创新活动将使企业在应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艺、培养创新团队、加强市场调研等等方面获得突破,最终将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中的范围经济方式服务经济要替代产品经济或者产业经济,也就是说,以规模经济为主导的网络经济将转变为以范围经济为主导。产品经济,主要强调的是规模经济,包括供应方规模和需求方规模。当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规模效应都强大并统一在一起的时候,就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在信息产业往往表现为赢者通吃的现象。过去的IT产业比较追求规模经济,力求获得最大的网络效应。但是服务经济不同了,它不完全是规模经济,它追求的是范围经济。范围经济强调的是围绕一种商业模式,进行多产品的整合。

二、供给方的范围经济

IT产业中经常存在高固定成本和低的或没有边际成本的成本结构。规模经济主要强调,规模生产越大,对固定成本的分担越少。但是由于网络经济中成本结构的特点,高固定成本的投资只有能够为不同的产品线所用,才能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因此从厂商的角度看,范围经济就是降低资产的专属性,使资产的应用范围加大。比如,微软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它的软件设计人员,这些设计人员最好对不同的产品线都比较熟悉,以达到降低资产专属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进步会缩小范围经济的范围,比如排版、平面设计、纸张设计、校对等构成了印刷业的范围经济,在过去,只有专家才能完成这些业务,所以综合性的印刷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但是现在,只要拥有一台高档计算机,再加上相应的软件,这些工作已经降低为熟练工种级的设计。所以厂商要经常注意范围经济的变化。

三、需求方的范围经济

需求方的范围经济也被称为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因为这种经济通常在网络中发生。网络效应就是商品的需求取决于有多少买家。信息技术设备之间经常具备范围经济的关系,典型的例子是传真机、摄像机和电子邮件。

在供给方范围经济中,平均成本随范围扩大而降低,而在需求方范围经济中,平均利润随着范围扩大而提高。因此,厂商如果能够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就能成为绝对的垄断者。

四、总结

电子商务因其自身特征和市场结构的特殊性,也可以利用范围经济形成竞争优势,但这一发展战略并未被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广泛关注。如果电子商务网站通过自身技术研发或者并购其它服务性质的网站,实现一网站多服务的范围经济后,必将迎来电子商务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谢康,肖静华,赵刚・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物流战略联盟规模经济模式选择负效应运行机制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一方面要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根据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所提倡的“定做”服务理论,又要求将安全库存量保持在最低水平。这就使得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的物流运作范围不仅要迅速拓展,而且必然要求企业物流要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满足商品供应的需要。另外,随着国外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百货连锁企业的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业务经营上,而且还会体现在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和运作上。因此,在我国目前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自身物流发展尚不够成熟、物流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的物流管理和运作水平,以便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并同外来大中型百货连锁业相抗衡已迫在眉睫。然而,要想使处于“大数量、小规模、分散的操作和低下的竞争力”状态下的我国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的物流快速而有效地改善其运作的状态,以便顺利地向现代化物流方向发展,顺应国际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之间推行物流战略联盟是导入迅速、实施容易、风险性小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

大中型百货连锁业推行物流战略联盟的规模经济分析

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不同于普通的生产企业,它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实体,而更多的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系列的销售服务。因此,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相互之间推行物流战略联盟除了有助于产生物流范围规模经济外,还有助于形成企业物流的运作规模经济。

有利于实现物流的范围规模经济

企业物流的范围规模经济包括企业物流行业范围的扩大和物流市场范围的拓展。在实践中,有些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的物流活动必须涉及或期望进入的业务,由于单个企业势单力薄的制约,凭借自身的实力根本无法进入。或者说,虽然可以进入但由于进入费用之巨大而导致进入后并不能体现其价值,即产生了众多的“沉没成本”。然而,如果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相互之间能够构建起物流战略联盟,即企业自身无法完成的某些物流活动,或者是虽然可以完成但属于不经济的某些物流活动完全可以借助于同盟的力量去完成,从而大大降低单个企业自身从事物流活动的各种各样成本,进而推动企业物流范围的扩大,顺利实现由于物流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

有助于形成物流运作的规模效应

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通过建立物流战略联盟,能够产生诸多方面的物流运作规模效应。具体表现在:促使运输效率的优化。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将其物流活动的运输环节交托给有运输优势的同盟,可以实现运输方式选择的合理化、运输路线确定的最经济化和运输货物的大批量化,从而实现最低的平均成本和最高的服务效率;仓库储存的合理化。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通过组建物流战略联盟可以统筹现有的仓库,规划将来仓库的建设,统一安排货物的存储,避免单个企业因业务的淡旺季而造成的仓库闲置或紧缺,从而达到仓储设施的节约和最大化利用;实现包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通过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就可以根据货物运输和搬运需要统一包装的规则,实行包装的标准化和通用化,便于企业物流操作,减少运输货物毁损,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信息共享。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通过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可以达到经营信息互通,实现业务流程的整合,从而提高营运效率。总之,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通过构建物流战略联盟所产生的上述运作规模效应体现在成本的绩效上就是企业的交易成本、投资成本和库存成本的降低。

交易成本分析为消费者(或客户)提供全程和终身服务,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就目前国内的每一个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来说,几乎不具备单独完成全程服务的综合能力。这就意味着目前国内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之间同样存在着交易行为,因此,在其交易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易成本,最终导致了用户成本的提高。

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后,可以将用户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来看,由于合作伙伴之间存在着沟通与合作,有利于避免交易过程中的盲目性,减少搜寻交易对象信息的成本;联盟企业通过建立一定的程序和惯例,能够更顺利地达成交易,从而降低了交易中讨价还价的成本;联盟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应变能力,降低由此带来的交易风险。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的行为来看,联盟间长期的合作即以一次性的联盟协议完成频繁的交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了监督合同执行成本的支出。

投资成本分析投资成本包括基础设施(如运输工具、仓库、搬运工具等)和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一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物流设施。然而,这种设施专用性越高就越意味着投资所带来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包含了相当部分的“不可收回的成本”或“沉没成本”。而通过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实现专用性资产“共同占有”对于解决这一矛盾、降低投资成本是十分有效的。

库存成本分析根据当前大中型百货连锁业实行的“定做”服务理论和一次性销售需求,单个百货连锁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的缺乏而不具备快速的配送能力。为了及时对客户订货做出反应,防止缺货,企业往往会采取高库存的策略,即在各分散订货点维持大量的存货。这不仅使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并且存货越多,企业的变现能力就越弱,往往会因库存投入过多而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如果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之间能够构建起物流战略联盟,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共享各自价值链上的某些优势环节,以集中联盟经营资源的优势,克服彼此的薄弱环节,实现高效的配送能力,使得企业减少仓库和安全库存量成为可能。同时,联盟还可以根据各个百货连锁企业的需求,统筹规划,在各分散订货点较为集中的位置设立大仓库,将分散型仓储转变为集中型仓储,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根据库存的平方根定律可知:如果能减少仓库的数量,那么安全库存在总体上就会大幅度的降低,其计算公式为:

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的模式选择

企业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其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合资,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研究与开发协议等等。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采取合资式物流战略联盟和契约式物流战略联盟的模式较为妥当。

合资式物流战略联盟是合作双方或多方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一个合资企业。实行这种物流战略联盟的目的有二:通过合资企业的功能弥补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完善自身的物流服务功能,实现企业物流综合能力的提升:将不同的资产组合来共担风险,避免单独投资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但这种物流战略联盟初始投入较大,转置成本较高,难以撤离,灵活性较差,政府也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因此,这种物流战略联盟比较适用于国内核心业务互补性较强的那些百货连锁企业,尤其是一方为外国百货连锁企业,另一方为我国百货连锁企业时更为适宜。

契约式物流战略联盟则无需联盟企业相互出资持股或创建合资企业,而是以选择功能性协议的方式,由两个或多个百货连锁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具体领域进行局部合作。这种方式一般为联盟内的百货连锁企业成员间其核心业务比较雷同时采用,效果将会更加理想。因为这种联盟方式投入小,灵活性强,受政府政策干预也较小,因此,是一种普遍适用于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的联盟方式。但也应当看到,这种物流战略联盟方式也存在着组织松散,企业对联盟的控制力差的缺陷。

总之,对于物流战略联盟模式的取向,国内少数实力较强的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情况选择合资式物流战略联盟;而对于国内大多数百货连锁企业而言,由于企业资金投入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相对薄弱,采取契约式物流战略联盟作为其迅速而有效地获得规模经济的途径更为合适。

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建立物流战略联盟的风险

虽然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推行物流战略联盟,有利于减少各种成本支出,更好地形成规模经济,但也应当看到,战略联盟内部的竞争仍然存在。物流战略联盟关系的确立固化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战略柔性,从而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因此,在其物流战略联盟的推行过程中,认真做好物流战略联盟的风险预防,以便防止或减轻由于各种风险的产生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是十分重要的。

合作者选择的风险。寻找合适的伙伴是物流战略联盟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各自不匹配乃至不相容,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为了防止由于合作者选择不当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前对期望合作者的有关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包括期望合作者的有形资产数据(如设备状况和生产力)、无形资产数据(如品牌力、与顾客的关系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组织能力(如管理能力、雇员忠诚度及共享价值观)等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资料往往不易取得,因此,就会导致合作者的风险。一旦联盟关系形成,联盟企业之间就会出现一种固化的关系与思维的路径依赖性。企业的决策制定者们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他们往往倾向于维持目前战略而不愿选择更有吸引力的联盟战略。

控制权丧失的风险。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构建物流战略联盟,与另一企业的合作通常意味着在获得某些能力的同时必须放弃部分的控制权。尤其是随着联盟系统的扩大,其联盟的网络也势必更加紧密,结果导致了企业的决策将服从于联盟系统的需要。就契约式物流战略联盟而言,当企业将自己薄弱的外包环节交给具有相对优势的同盟后,能获得高效率的能力,但同时也会丧失对外包环节的控制权,造成对外部的依赖。一旦联盟关系发生变化,企业物流全过程必然会因为中间环节的脱节而无法顺畅完成。

不合作行为的风险。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构建物流战略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各方的成本开支,获取规模经济。然而,这种具有竞争性的联合,完全有可能导致在合作过程中,一方合作者在学习另一方技术与业务优势的同时,也能保护自身的技术与业务优势,最终还可能抛弃合作者,独自享受合作所带来的利益,或者是在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有效地约束另一方,造成对方对自己的单方面依赖,进而随意地削弱、控制合作方。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一些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通常会极力保护其核心能力,使核心的知识不致被伙伴所窃取,因而在物流联盟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对方利用核心能力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为保护自己的核心能力而设置壁垒,这势必会引发合作伙伴的不信任,引起联盟伙伴间的不合作,致使其产生不应有的风险。

物流战略联盟范围界定的风险。由于物流战略联盟成员之间,一方面保持着经营上的独立性,而另一方面在合作的基础上又存在着竞争,因而其物流战略联盟的范围必然存在着不确定性。以合资方式构建的物流战略联盟为例,在获得新公司能力的同时,很可能会培养出新的竞争者,从而会给各方顺利实现合作目标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一般协议规定参与物流联盟的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不得与联盟涉及的领域发生直接的竞争,但由于联盟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地位在将来可能会发生变化,很可能会导致联盟内部的冲突而破坏联盟的关系。

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

大中型百货连锁企业,要有效地防止建立物流战略联盟后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关键要有科学动态的运行机制。

篇10

【关键词】 国际电子商务 网络经济学 经济理论

一、国际电子商务概述

1、国际电子商务的概念

国际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所从事的国际贸易活动,它反映了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其实,自电子商务出现之日起,电子商务就应是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不应存在“国内电子商务”和“国际电子商务”的区分。本文为了方便研究和分析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所以使用“国际电子商务”一词。

2、国际电子商务的特点

国内外学者也将“国际电子商务”表述为“跨境电子商务”、“跨境在线贸易”、外贸电子等。这些概念在表述上尽管不同,却反映出国际电子商务的共同特点:一是数字化的方式,即无纸化的交易过程;二是现代化的渠道,即主要交易途径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渠道;三是国际化的空间,即两个经济体成员互相向其境内提供贸易产品及服务。

国际电子商务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大行业的特征,使两大行业得以优势互补,但在业务处理上也更为复杂多样。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紧密相联,任何一环衔接不良都会影响整体贸易活动的完成;二是电子贸易流程还不完善,作为新兴的贸易方式,其在支付、知识产权、税收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三是容易触发风险,该风险主要由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各国政策导致。

3、国际电子商务的应用

(1)交易前的准备。在进行国际买卖交易之前,企业需要对国际市场进行调研,寻找客户并争取与之建立业务关系,二十四小时不停地企业或产品的信息,向客户宣传和展示企业或产品。

(2)交易磋商和外贸合同的签订。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是交易磋商的主要内容,借助电子邮件或即时软件通讯就可以完成。在电子商务运用于国际贸易的背景下出现了电子合同,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签约。

(3)外贸合同的履行。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可以完成从备货、验货到催证、审证、改证再到租船订舱、投保、装运最后出口收汇、出口退税等一系列的业务活动,将业务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二、国际电子商务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

1、电子商务对一般经济学原理的背离

(1)网络的正外部性。梅特卡夫定律、摩尔定律等都是网络经济中被普遍认可的著名定律,它们都反映了网络经济所特有的正外部性的特点。

梅特卡夫定律是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他是计算机网络先驱、3Com公司的创始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的增加,网络的价值或者说有用性增加。换句话说,每台电脑的价值随着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数量的增加而增大。使用新技术的人越多,新技术才越能发挥它的价值。使用网络的用户越多,网络产品才更有价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使用它们,并最终使整个网络的价值得以提高。例如,如日中天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正是利用了电话用户数量较多的优势,采用电话方式进行营销,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当一项技术已建立必要的用户规模,它的价值将会呈爆炸性增长。一项技术多快才能达到必要的用户规模,这取决于用户进入网络的代价,代价越低,用户规模扩大的越快。理论上,一旦新技术已经形成了必要的用户规模,且由于这项技术相比运行初期价值提高了,所以技术开发者可以向用户索要更高的价格。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的,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之快。摩尔定律认为: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可容纳在集成电路上的元器件数目,约每隔18到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随之提升一倍。换句话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到24个月便会翻一番以上。大致上,摩尔定律与产业合流现象相结合形成遍地信息化,梅特卡夫定律再把这些广泛播撒信息的企业以网络外部性的乘数效应进行连结,最终创造出一个规模可与全球实体相媲美的、具有惊人成长潜力的、充满了无数商机的世界性的电子商务市场。

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外部性,与古典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性或者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正好截然相反。在价格决定上,网络经济也完全不等同于传统经济。在传统经济中,商品的需求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减少。但在网络经济中,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却随着价格的增加而猛增,这种价格猛增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这些产品或服务,从而会产生多重效应,即网络的外部性。

(2)货币经济学向信息经济学转化。在古典经济学中,需求下降,价格也随之下降。网络经济则将这种供求平衡的规律颠倒过来:供应增加,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长。与凯恩斯以来的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是,网络经济不再立足于“货币”这个工业时代的核心元素对经济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关注“信息”这个信息时代的关键性因素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学从以“货币”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这也是经济学从工业文明转向信息文明的转折点。这种理论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向背离原点的方向扩张。在网络经济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主体由一国拓展为多国,各色各样的网络经济实体跨越国界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效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网络经济实体投资的信心,这种信心又被网络成倍的放大。“因特网乘数”中有两个因子,其中一个是“同步传递效应”,表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及时沟通;另一个是“同目标反馈效应”,表示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信息能够点对点的呈辐射状的传达,从而可以造就全球范围内目标相同的投资决策。然而,传统信息传达的非及时性和分布的分散性,导致投资者往往偏好各不相同,反应快慢不一,乘数效应很容易被抵消。

二是从边际收益递减到边际收益递增。古典经济学描述的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网络经济却表现为收益递增。举例来说,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微软生产的产品,但只给微软增加了可忽略不计的微小成本,却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巨大利润。

其实,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正如詹姆士・阿利所言:“收益递增并不等同于收益递减,这两种规律将相互共存,并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企业可以凭借电脑软件生产和销售的虚拟化特点降低把软件产品打入市场的成本,这时,技术的独创性就要比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能等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资源更显得重要。由于起始成本较小,则递增利润的财务收益也随之较小,最终递增利润不可避免的被耗尽,递减利润便在这时候姗姗而来,递减利润的到来比其他行业晚了一些时间。

三是背离费雪方程。费雪方程(PQ=MV)大概揭示了农业实体经济与工业货币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但它却并不适用于网络信息经济和工业货币之间的均衡关系(MV=BH)。由于费雪方程受到了外生的信息变量的挑战,导致经济学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无法用传统模型的理论加以解释,从而容易造成决策者错误决策的后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费雪方程的背离只是一种观点萌芽,与最终归纳进入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凯恩斯以来的经济学溃败,理论上是因其不能完整的适应货币经济学转向信息经济学的趋向,无法对信息对货币的支配作用(亚洲金融危机、风险投资等)做出合理的解释;实际上是因其无法对“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一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这一主流经济学的背离,使得近年来保罗・罗默的新增长理论、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它们被认为是现今解释网络经济的最好模型。

2、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化

(1)比较优势向信息和知识转移。首先,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是边际收益递减和国际经济处于静态(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边界不发生改变)。前面已经提到,在电子商务经济中,这两个假设前提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其次,古典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各国之间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是比较优势存在的基础。相比之下,在电子商务经济中,各国对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反馈上的差异即信息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显得越发的重要。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信息产业的规模以及信息处理的速度都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实力的体现,信息与知识技术已经成为各国以及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部分地替代当前投入于贸易中的资本,减少贸易中正在结算的在途资金,这也使比较优势的因素发生改变。最后,H-O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各国要素价格的差异是由各国要素的丰裕程度造成的,一国利用价格较低的要素生产产品并进行对外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收益。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面向全球的信息市场与技术市场使信息技术迅速技术化,并在世界范围内很快扩散至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易于得到这些技术。另外,通用型技术的迅速传播使生产技术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下降。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又可以重新获得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而占据的比较优势。

(2)规模经济的作用范围发生变化。规模经济理论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释产业内贸易。电子商务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实际上是物流、现金流与网络信息流协调作用的结果。电子商务使贸易各国在知识、技术和信息上的差异越来越小,进一步加强了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借助互联网,企业可以生产出更加差异化的产品。因此,电子商务中的规模经济效应要远远大于传统贸易的规模效应。电子商务经济中规模经济作用范围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仅存在于行业中的实体企业,而在电子商务经济中,虚拟企业也能产生规模效应。互联网将很多企业结合成一个整体,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和知识技术,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合作,由此形成很大的规模,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第二,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只能被称为供给方的规模经济,而在电子商务经济中,供给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并存。供给方的规模经济是指,供给方生产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增加供给方的收益;需求方规模经济是指,随着某种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越来越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引起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和生产产品的企业的收益增长。第三,供给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相互结合可以产生双重效应:需求方的数量增加不但可以降低供给方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使更多的消费者被该产品吸引而购买该产品,从而进一步增加需求方的数量。

3、理论冲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网络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冲击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它可以帮助外贸企业在比较优势已经转移至信息、技术和知识的背景下获得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具体竞争优势的获得可以有以下两个突破口。

(1)打造差异产品或服务。电子商务技术打通了外贸企业对外联系的渠道,使外贸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密切联系,扩大了产品推销的范围,拓宽了原料的来源,提高了处理外贸单据的效率。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国际市场提供差异产品或服务,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代替的独特产品或服务。

(2)调整定价策略。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以往政府设置的各种行政或地理的空间隔离不复存在,外贸企业可以直接与国际市场进行密切联络,甚至可以越过海关和税收部门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对此,外贸企业应该保持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外部市场建立密切的联系,使企业发展战略与外部市场需求趋近一致。

另外,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市场、企业的竞争趋向于完全竞争,消费者购买心理趋向于理智型,电子商务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使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比较,而不仅仅关注卖家的定价。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非价格因素将更为重要,它将成为企业获得外贸竞争优势不可忽视的部分。因此,企业需牢牢把握非价格因素。

【参考文献】

[1] 史达: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