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壤的相关知识

篇1

关键词:生物电 活立木 无线传感器网络 木质部 土壤pH值

中图分类号:O61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09-03

近几年研究显示,一棵树与它周围土壤之间有持续的电势差和电流,但其生物电的作用机制一直存在争议[1]。活立木生物电势能的应用,对于在森林中向低功率器件供电[2],尤其是在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无法为其提供持续电源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我们有很大必要探索活立木生物电势能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假设和实验方案[3-5],因为生物电已在树上的不同部分被检测到[6]。

活立木生物电势能的输出功率大小可由一些显著的物理参数来反映,例如电压和电流。为了找到在树木与其周围的环境参数的生物电的更全面的关系,实验在不同的区域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在实验中,将会对所选择的树木木质部的pH值,以及对环境的参数的输出功率进行测定,包含环境参数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pH值。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地区和树种

我们选择了四个城市的四个实验区,其中银川、大兴安岭、柳州和北京具有不同种类的土壤和气候。实验被分成两个子实验,分别命名为E1和E2。E1是在夏季的银川,大兴安岭和柳州,历时10d。银川市是中国西部,有碱性土壤和气候干燥的夏季。杭州位于中国的东部,夏季是中性土壤湿润气候。柳州是中国的南部,有酸性土壤,夏天有非常潮湿的气候。子实验在设在上述三个区域是为了获得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全面数据。E2是在北京的夏天,历时20d。北京是中国的东北部,有弱碱性的土壤和高温多雨的夏天。在每个实验区,我们随机选择了几棵健康的树木作为代表。

1.2 电源

在每个选定的树的不同高度(50cm,100cm,130cm)的木质部插入三铁电极(直径5mm),另一个电极植入相邻的土壤(15cm的地底下),用固定长度的电线连接到电极。一个负载电阻连接成树中的电极,并通过导线连接接地电极形成电路。负载电阻的电压和电流同时通过同一万用表(福禄克17B,福禄克,美国)进行测定。电源是每次测量后计算出来的。

在E1中,在土壤中用电极来代替万用表的接地端,其直接连接到土壤中的相应深度的负端子,该终端是铜做的。在E2中,使用相同的铁电极。其目的是为了观察电极材料与试验的影响。

1.3 木质部的pH

木质部样品从每个选择的树收集并储存在塑料袋中数天。木质部测定pH根据标准GB/T6043-1999。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源分布

在E1得到35组数据,并在E2得到1026组数据。

图1显示的是在E1和E2中得到的功率值的分布。X轴是紧密间隔的功率范围。Y轴是功率在每个范围中的频率。在图A中,银川、杭州、柳州,获得夏季35组数据。在图B中,测定初冬北京1026组数据,在高峰期从0nW到200nW范围下跌。

很明显,在E1的功率值均高于E2,这表明活立木生物电的大小可能受电极所在土壤条件的变化影响较大。为了排除季节性影响的可能性,在E2中做了排除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季节变化可能是另一个影响因素,但在我们的实验中没有显著的体现。

2.2 不同的高度

根据文献,我们了解到木质部和土壤之间生物电压差不会改变[3]。然而,在我们的实验中功率受电极高度的影响较大,但暂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确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实验中每棵树选定三种高度(50cm,100cm,和130cm),相同的电极分别插入不同高度的木质部。三个功率值是在不同的高度得到。通过滚差比对数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在130cm的高度处的电势差较大。

2.3 环境参数

我们发现,木质部的pH值几乎不会变化,而那些土壤pH值的变化与实验区电势差的变化相对应。虽然木质部pH值在各实验区有波动,平均值均约为6(图2)。土壤pH值曲线(菱形)表明,银川、杭州、柳州测量土壤样品分别为碱性,近似中性和酸性。但木质部pH值的平均值曲线(正方形)在所有的实验区均约为6。相同的值已经在克里斯托弗的盆栽垂叶榕树的木质部实验中获得过[1]。生物电强度与木质部和土壤之间的pH差值之间的确切关系已被观察到。在我们的实验中,假设木质部pH值的是一致的,类似的假说是:生物电强度和土壤pH值之间具有显著关系。

通过观察发现,木质部测得的功率和周围的土壤(表1)的pH值之间有相关性。此外,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对功率具有显著影响,不过相关系数均较小。符号**表示相关性在0.01的显著水平(2尾)。符号*表示相关性在0.05显著水平(2尾)。

表2显示出了功率基于土壤pH,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结果的回归分析。因变量是动力,自变量是土壤pH值,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线性回归的方程为:

P是功率,Sp是土壤pH值,St是土壤温度,Arh是空气相对湿度,R2为0.861

3 结语

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早已开始对活立木与土壤之间的电势差进行测定,并用来分析树木的生物电机理。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对每棵活立木在负载电阻上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同时进行测量。在相关的生物电所有分析中使用功率参数,但是功率的测量需要一个闭路,这就产生了功耗。为了减少在电线上的损耗以便测出更加精确的电流,我们选用12kΩ负载电阻。

我们已经明确的发现,木质部和土壤之间的电压会随pH差值而改变,紧随Nernst方程[1]之间的明确关系。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木质部pH值的一致值。因此,在我们的分析中木质部和土壤的pH值差异近似的被土壤pH值所取代。结果表明,木质部测得的功率值与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与Christopher J. Love、光和Andreas Mershin[1]的假说具有显著相关性。此外,在我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也与功率大小有关系。功率和土壤温度之间的正相关表明土壤温度上升会导致功率增加。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土壤和土壤中的电极之间的电荷交换。功率和空气的相对湿度之间的负相关,可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水分会抑制电荷的输送。在我们的实验中同样发现电源和电极高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在高度130cm处显示出更大的稳定性。在这一点上我们还需做更详细的实验才能找到能获得更多电能的最佳位置。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J.Love,Shuguang Zhang, Andreas Mershin. Source of sustained volta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xylem of a potted Ficus benjamina tree and its soil[J].PLoS ONE,2008,3(8):e2963.

[2] Carlton Himes,Eric Carlson, Ryan J. Ricchiuti,et al.Using plants for directly powering nanoelectronic circuits[J]. Nanotechnology Perceptions,2010(6):29-40.

[3] Dominique Gibert,Jean-Louis Le Mouel, Luc Lambs,et al.Sap Flow and Daily Electrical Potential Variations in a Tree Trunk[J].Plant Science,2006(171):572-584.

[4] AH DeBoer,V Volkov.Logistics of water and salt transport through the pla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xylem[J].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2003(26):87-101.

篇2

一、把握教材

靠教师讲解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结论,绝对不是科学教育。但教师也不能忽视教材,要运用书本提供的知识背景,加强对教材不同章节内容间的脉络联系与有机衔接,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如《土壤与生命》这节课,在户外土壤采样时,被周围许多神奇有趣的小生物所吸引,教师可以在坚守探究主题的同时,结合教材中下节课《植物的一生》所需要问题,抛砖引玉,将一些较常见的易识别的生物资料整理出来,构建“先行组织者”,为后续章节做好准备。基于对教材的通整理解,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培养了探究发现的能力,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大美祖国的情感,有力促进了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掌握学情

教师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深入了解、对学生知识储备的精准把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的养成。目前苏教版科学课的开设范围是3―6年级的孩子,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仍以感性认识为主,探究的水平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要紧抓这些特点,把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结合实验探究活动,运用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爱上科学,学好科学。仍以《土壤与生命》为例,小学生虽然对土壤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但好奇心强,探究的热情高涨。针对此特点,笔者事先让学生观察自己住所附近的土壤,看看土壤里有些什么?土壤上面长了些什么?长势如何?能不能带给大家分享分享?……有了这些铺垫,课堂探究时有物有情,土壤采样各不相同,课堂也活泼多样了。针对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尚不完备的特点,不强制学生的试验记录,而是将重点放在探究的热情与过程上,对探究中的疑问,技巧性留下悬念,在学生心中埋下好奇的种子,让学生爱上科学,学好科学。

三、组织教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作用。苏教版科学的内容多样,涵盖了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的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有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课堂的设计就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年级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章节的内容做好衔接,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三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继续发展着,同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增强中。基于此特点,笔者在《土壤与生命》教学时,带学生到学校近郊荒地上,让学生亲手采集土壤样品,用“看、摸、捻、嗅”等方法观察土壤里有些什么,指导学生认识腐殖土及其形成过程,亲手制作肥料袋,采集腐殖土,为下一单元《植物的一生》中植物的种植做好材料准备。

教学活动开展时,要有效应对实验中的意外情况,解决派生问题,如针对比较实验时壤土、黏土、沙土的保水性都较强的反常现象,激发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等手段,探寻原因,在探究中增加了对土壤的认识,加深了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培养了对土壤的亲近感与对美好家园的热爱。

四、准备器材

科学课器材准备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活动效率。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实验装备这块十分重视,配备积极充分,给科学教学特别是乡村小学带来了便利。不过在平时教学中,上级部门提供的器材也未必完美,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实情,自创或改进实验器材。教师也要鼓励学生e出心裁,自制实验器具,告诉学生不要只把实验室里的那些仪器定视为实验器材,生活中只要能为实验而用的物品,生活中的玻璃瓶、手机、鸡蛋、镜子、土豆、萝卜、种子、垃圾袋等亦可应用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篇3

现在对我这半年来的工作做一下总结:

这半年里,我是在xx农场农业试验站进行测土配方土壤化验工作。在这期间,我主要参与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硼,和铜,锌,铁,锰等微量元素的化验工作,负责《引进甘(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蔗新品种筛选》的大田试验工作,以及参与项目相关的“3414”试验,国家甘蔗产业体系等项目的大田试验调查工作。在大田调查工作中,每个月按项目的要求对相关的甘蔗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在化验工作上,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3000多个土壤的土壤有效磷的化验工作。在完成土壤有效磷的化验后的一个月里,经过和同事们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加之得到同项目线的同行们和广西区土肥站的领导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从中学习到别人的宝贵经验,经过努力目前已经探索出我们化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方式方法。

目前我们也已经开始着手糖料甘蔗糖分分析的化验准备工作,准备对我们所承担的项目中需要进行糖分分析的项目进行甘蔗糖分分析的化验。

过去的半年里,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进入农场以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加上自己在实习期间积累的一些经验,我很快熟悉和掌握本岗位工作的要求及技巧,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土壤化验工作,严格按照化验室的规章制度和要求进行工作,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去提高完善自己,在过去掌握的基础上对化验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新学习,增强自己在土壤化验当中需要到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工作当中需要加强的地方,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得到逐步的提高,使自身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试验站的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篇4

关键词:土壤学;教学改革;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52-02

一、引言

土壤是孕育万物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与土壤发生着紧密联系。土壤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最早是在化学与植物矿质营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学从开始创建就涉及地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门与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存在密切关系,主要是由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功能所决定的。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育与地质、水文、生物和近地表大气息息相关。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农学红的栽培学、耕作学、肥料学等,都是以土壤学位基础,土壤学是农业基础科学的重要部分。此外,土壤学还和环境科学、生态学联系密切。因为环境的核心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圈层,而土壤是地球上多种生命繁衍、生息的场所。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壤除具备肥力、能生产绿色植物外,还具有对环境污染物质缓冲、代谢、净化客观属性。土壤的这些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结合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土壤学分支―环境土壤学。由此可见,要培养出优秀的土壤学人才就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创新实践能力。而现有传统的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知识面方面、创新实践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二、土壤学教学改革思路

现代土壤科学无论从自身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创新,还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其复杂性日益增加,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础研究方面,主要和地学、生物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结合,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与农学、环境学、生态学、气象学、区域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学等多科学之间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土壤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前沿发展和研究现状。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当今科学研究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主观需要,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通过野外实地参观、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初步开展小规模的实验研究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三、土壤学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一)野外实地参观

土壤学课程的野外实地参观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与多个土壤学相关基地建立专门的学生野外实习参观基地,如地质学、植物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农学、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基地。

通过理论教学,在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取老师现场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和认识体验。在野外实地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以专题的形式开展野外调查和认识实习,如农村土壤调查、城市土壤调查、土壤植被类型及其保护、土壤质量调查和改良等。每个专题都配备专业老师现场讲授相关知识、实地参观或分组深入调查;第二个阶段,参观和调查成果的整理,分为整理野外调查记录、建立数据库、整理数据成图、撰写各专题调查报告、实习成果总结汇报等。以土壤质量调查和改良为例,土壤质量包含土壤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肥力质量是指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能力和环境条件,也就是土壤的生产能力,对土壤肥力调查主要是土壤性质。土壤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化学性质:pH、CEC、植物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盐分含量和组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颗粒分布、结构、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的体积和稳定性、土壤水分、持水性能、入渗速率、入渗容量等;土壤生物学性质:有机质的数量和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类型和功能、专性呼吸作用强度及各种生物酶活性等。土壤环境质量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人类或者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是土壤“优劣”的一种概念,它与土壤遭受外源物质的侵袭、累积或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土壤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环境保护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也是环境土壤学的可信内容之一,它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环境质量依赖于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环境条件、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元素或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土壤利用过程及其动态变化,同时应考虑土壤作为次生污染源对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上述课程实习,可让学生了解土壤植物类型、生长特征;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特征;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及修复方法等。上述野外实践参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土壤学与植物学、微生物学、农学、环境学以及地质学等的相关性,同时对课本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回忆课堂讲授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实践

除了野外实习参观外,让学生参与到土壤学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中,也是一个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土壤学的相关科学研究基本都是以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指标分析等为基础。以土壤修复研究为例,可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时,在学生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野外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以及指标分析等工作。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等。有机物污染分为有机物和人工合成有机物污染,一般指的是有机废弃物、农药等污染。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可危及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的生存,如稻田因施用含二苯醚的河泥曾造成稻苗大面积死亡。人体接触污染土壤后,手脚出现红色皮疹,并有恶心和头晕现象。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尽管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中一些农药残留物却对土壤和食物链有不良的影响。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进入的。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和化工等生产部门,每天都排放大量的无机物质,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碱、盐类等。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未经处理的粪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和污物。进入土壤的病原体能在其中生存较长时间。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有些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的植物病原体还能严重地危害植物造成农业减产。从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初步了解土壤污染的一些防止措施和方法等。

根据课程进展情况,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相关科研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污染土壤修复相关科学研究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能会激发学生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兴趣,为其在土壤学领域的深造奠定一定的基础。

完成相关科学研究的检测分析后,学生得到了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状况、土壤肥力等数据结果,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土壤检测分析结果,以探索土壤采样、保存、预处理及指标分析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相关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得到以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状况等数据结果。最后,以学生个人为单位,以实验数据结果为基础,结合野外采样周边情况,撰写科学研究实践总结报告。

上述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高度重视实验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实验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展望

土壤学作为应用基础学科,其服务对象正在日益扩大,除传统的农业生产外,还包括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农业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此外,土壤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也不断创新,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已经在土壤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为了适应土壤学的发展,土壤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多样化。本文将野外实地参观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引入教学内容中,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昌勇,徐建明.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陈传胜,吴晓芙,彭佩钦,等.土壤学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21-222.

[3]卜耀军,崔颖.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4,(6):67-68.

[4]陈波浪,孙霞,柴仲平,等.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5-36.

篇5

与此同时,养殖场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废渣数量也相应增多,如未及时正确地处理直接排放则可造成养殖场及周边地区土壤营养富集、水体富营养化、空气污染、重金属元素污染、病原菌及寄生虫污染,对于下游农业的生产及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该课程正是依据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从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分两个项目设置养殖场环境监测和管理,并新增养殖场废弃物治理项目内容。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实施均紧扣养殖生产实践需求,如在养殖场环境监测与管理项目中,围绕养殖场空气和水源的监测与管理展开,针对养殖生产中畜禽舍内空气(如氨气、二氧化碳气体等)和水质污染程度指标(如“三氮”、耗氧量等)提出具体的监测方法,并通过知识阅读部分说明这些污染物对于动物的危害性,进而提出相应的日常管理与防护措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项目通过观察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生物相任务实施,指出养殖场三废物质的特点,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污物防治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总结废弃物的治理方法,以具体处理技术工艺流程及设施(如固液分离、废水水解酸化、废水好氧处理、自然生态净化处理、粪污混合处理等)为例对比国内、外污物治理方法。在此部分内容中增加了我国现代养殖业新模式,即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主要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课程教材附录中围绕养殖场环境监测与污物治理内容,编排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助于对我国养殖业环境监控相关政策措施的了解。

二、课程知识点以任务实施为依托,实现知识和技能学习相融合

各项目中相关主要知识点以任务实施形式体现,设计任务要求和实施方案。与任务实施有关的知识背景则以相关知识阅读形式提供,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该部分内容,对任务实施过程中不理解的环节找出相应的答案。这样有助于加强学习主动性,提高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项目二畜禽舍小气候控制中,随着现代规模化养殖场中畜禽饲养量的不断增加,为了保证规模化养殖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随时做好畜禽舍内小气候———采光、温度、湿度、气流的监控。这部分内容不以各小气候的理论特性切入,而是将相对抽象的小气候条件纯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过程相结合,以“畜禽舍采光设计”、“畜禽舍保温隔热设计”、“畜禽舍湿度的调控”、“畜禽舍通风系统设计”四个任务设计呈现,每个任务均要求学生进行实地监测,并做出合理评价,即学生接到具体任务后,要带着问题查阅学习每个操作环节的相关知识,实际测定养殖场相关小气候指标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养殖场现有安排是否合理,如存在问题,需提出修正措施,最终得出评价结果。

三、课程评价灵活多样

篇6

玫瑰是耐旱怕涝的植物,旱生植物几乎都是怕涝植物,所以浇水没有固定的几天一次的规律,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该浇水。为玫瑰浇水应严格把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即玫瑰隔四五天观察玫瑰是否缺水,土壤是否变干,若是,则应该为其浇水。

以下是一些关于室内盆栽种植玫瑰相关知识:

1、在室内栽培植物,不能长期置于光线不足的厅室里,要不定期经常抬到有阳光的地方去补充光照。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就会停止制造生长所必须的养分,会丧水分和养分的生理循环,会出现黄叶、烂叶、烂根,直至死亡;

2、植物一般喜欢清淡的施肥,施予浓肥会导致局部烂根而死亡。根据植株和盆的大小,每1至1.5个月用20至40粒复合肥均匀地施于盆边1寸土下,或者每月浇一至二次经充分发酵的淘米水等清淡的水肥。只要叶绿花艳生长状态良好就无需再施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个人基本简历姓名:李xx先生国籍:中国

目前住地:海南民族:汉族

户籍地:广西身高体重:161cm55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6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质量管理/测试经理(qa/qc经理):管理等、质量检验员/测试员:品控员等、农林渔牧类:技术员、生产管理等

工作年限:3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 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海南海南广西

工作经历: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三亚生活垃圾处理厂厂长助理、技术主管

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海南亚绿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部技术副经理

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海南农丰宝肥料有限公司品质部副主任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日期:2003-06-01

所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壤与肥料方向)第二专业:环境保护

培训经历:1999年9月1日至2003年6月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获学士学位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一般

国语水平:良好粤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专业技能农业:熟悉植物营养原理、营养配方、土壤化学、栽培原理、肥料学与制造工艺等;

掌握了植物营养及土壤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技能;

熟悉植物的离体组织培养技术;

熟悉农资市场情况,了解农资销售渠道及模式。

对绿色蔬菜的种植有比较丰富的种植经验。

对香蕉、西瓜、青瓜等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环境资源:了解农业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关知识;

掌握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实验技能-----

水体:cod/bod/tp/nh3-n/ph/do…;

大气:氮氧化物、so2、pm10…;

对室内环境污染治理有较深的认识(光触媒技术、紫外技术、化学治理技术)

爱好特长:爱好: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下棋、看书;

专业知识扎实,分析决策、管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善于辨证的分析和思考问题,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详细个人自传本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天生就具有劳动人民的天性-----善良、淳朴。父辈们的殷殷嘱咐,让我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人;良好的学校教育,让我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干好每一件事;坦诚、踏实的性格,让我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相处融洽,很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我期望:有一个合适的平台,用我的所有热情和智慧全力去开拓、耕耘。

篇8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给视频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好的途径,促使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视频资源应用更为便捷,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利用视频资源,创建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应用各种视频资源,能够顺利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探索.一般情况下,构建的教学情境必须要与教学问题存在密切的联系,才能够顺利吸引学生兴趣.举个例子,针对《动物的行为》一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与动物日常生活相关的小视频进行播放,比如播放《》生活的小片段,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的日常生活行为,视频中有相当一部分行为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动物身上看到过的,这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视频播放完毕后引出相应的教学问题,视频中的有哪些动物的行为?学生很容易发现的行为有:(1)捕捉昆虫;(2)争抢食物;(3)追求配偶、、哺育小;(4)小互相咬着尾巴防止走丢.从而引出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之后,学生综合分析课文以及信息库相关知识点,将上述的行为分别归纳为:(1)觅食行为;(2)争斗行为;(3)繁殖行为;(4)防御行为.通过这种巧妙地设问,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引入生物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生物特征相关知识.

二、利用视频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自然生物进行接触的机会,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等场所,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真实动物,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丰富其个人阅历,为学生对初中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因为初中生物教学条件相对有限,不可能频繁地带领学生到外面进行实地考察.所以,教师应巧妙发挥视频资源在生物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部分生物知识具备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无法单纯依靠文字对相关生物知识进行真正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源播放,将教学知识直观地展示到学生面前,提高生物知识的生动性以及形象性.举个例子,针对“开花与结果”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假如教师单纯开展理论知识介绍,部分学生是无法理解具体的授精过程的.然而,如果教师学会巧妙应用相关视频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植物传粉以及受精的相关知识,从视频动画中学生一眼就能观察到随花粉管移动的方向,以及两个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从而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达到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实现难点突破.

三、利用视频资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视频资源还具备一个良好的功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促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教材中部分知识相对较抽象难懂,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知识时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针对那些与微观生物体生命体征息息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通过语言进行单纯性教学,往往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会到学生出现理解障碍.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科学应用视频资源,教师就可以克服上述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资源,将具体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广大初中生.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知识呈现方式的拓展和创新,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实现对生物知识的顺利吸收.

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促进微小物体进一步放大,能够让学生观察到一些依靠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事物.另外,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整个病毒入侵过程的动态化模拟,呈现出病毒入侵人体的详细过程,展现病毒如何对人体造成危害.值得强调的是,视频资源可以集声、色、形等各个方面为一体,促进学生个人感知能力的提升.举个例子,教师针对生物保护色以及拟态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大自然中相当一部分动物均能够根据四周环境变化针对自己的保护调进行相应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银鼠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发现,银鼠在白雪的背景下很难被大家发现,它还会在白雪融化之后改变自己身上的毛皮颜色,在春天时,银鼠会换上红褐色的毛皮,这种红褐色正好与土壤的颜色融为一体,而到了冬天,银鼠又回重新便会白色的皮毛,实现对自己的有效保护.通过这种视频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银鼠借助伪装手段顺利躲避其敌人,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由于这些视频资源相对较生动和形象,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保护色及其应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关教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认知水平.

四、利用视频资源,充实课堂内容

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应用视频资源,能够有效省略掉板书以及画图等教学环节耗费的时间,促使教学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能够尽早引导学生参与当堂训练,进一步丰富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的方法展示各种生物知识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举个例子,针对“植株的生长”相关内容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还没有针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所以无法真正理解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相关概念,无法辨别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教师通过选择无土栽培相关视频进行播放,能够进一步延伸生物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无机盐以及有机物的个人理解.又如,在进行《远离烟酒 拒绝》中的探究实验“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水蚤心脏在哪里,通过自己制作的在显微镜下的水蚤视频,与学生一起辨认水蚤心脏位置.通过视频资源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减少教学演示实验耗费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投入实验以及知识应用实例教学中,保证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化,进一步充实课堂内容.

五、利用视频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9

一、系统化、职业化和生活化知识体系的培养

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所以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相应的发生变化。根据学前幼儿的学习和心理特点,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选择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使得所学知识可以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并且可以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运用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将食物放在冰箱中可以保存更久的时间?”;将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与幼儿营养相联系,解释“为什么不可以挑食,什么食物中存在什么营养?”、“儿童如果重金属食物中毒是应该怎么紧急处理?”;运用卤素中氯气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不能喝自来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础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最显著的特点,通过实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且能熟练应用于解释实验现象。在学前幼儿基础化学课程中增加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实验药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实验操作流程以及实验操作方法,避免选择危险性大的实验。并且在预作实验时,应充分考虑实验的危险性,运用自己所学的基础化学知识,将个别危险性或毒性较大的药品和实验仪器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替换,确保学前幼儿和教师的实验安全。

三、虚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上一段中讲过化学实验虽然是化学课程的核心,但是由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使得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增加针对虚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运用虚拟技术将一些危险性较大,却比较重要的实验(例如:儿童如果重金属食物中毒是应该怎么紧急处理?为养的小金鱼换水之前为什么要先将水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为什么雷雨过后田里的土壤更加的肥沃?等等)用虚拟的手段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和废液,确保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前幼儿的实验安全;另一方面运用学前幼儿感兴趣的动画形式来表达实验和解释实验原理,可以更好的贴合学前幼儿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设计、创新趣味实验能力的培养

通过趣味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前幼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为了减少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所带来的危险性,除了可以用虚拟实验的方法外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设计和创新趣味实验来培养学生兴趣,避免危险。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从小对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每一个演示实验之后,和学前幼儿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更好的试验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更好地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等。另外,在设计实验时应尽量使得实验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让学生觉得实在玩,而不是在做实验:在药品方面,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醋、果汁等来代替化学实验药品中的酸、碱、盐溶液;在实验仪器方面,可以用眼药水瓶等来代替滴瓶、用筷子等代替玻璃棒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实验的危险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好像在过家家,在玩耍中学习,开启幼儿教育的新模式,推动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居住区;草坪问题;解决建议

1 居住区常见的草坪问题

1.1 设计方面问题

1.1.1 草坪空间缺乏创意,较为单一乏味。目前,居住区草坪景观比较常见的类型主要为自然缓坡草坪、规则式平地面草坪,形式非常单一,景观效果缺乏创意,艺术感不够强烈,难以吸引居住人群的眼球,从而使居民们感受不到草坪的景观趣味性,减少人们亲近草坪的欲望和兴趣。

1.1.2 草种单一,缺少草种之间对比。虽然全国各区可用的园林草种很多,但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居住区内使用的草种都比较单一,如华南地区,常用的园林草种有很多,如地毯草、狗牙根、两耳草、假俭草等,但在住宅景观园林中,常用的就基本只有结缕草中的台湾草,即细叶结缕草。

1.1.3 设计人流动线不合理,使草坪遭受破坏。居住区中常常见到青青的草坪上有一条条被人踩踏出来的痕迹,或是在一些道路的拐角处,草坪由于经常被践踏而基本无法生长,留下一片种植土的区域,严重影响草坪景观的视觉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设计阶段对于小区人流的行走动线设计不合理,没有做好小区归家及游园人流行走动线的分析。另一原因,在植物设计时,没有进行空间之间的阻隔,导致人们比较容易穿行。

1.1.4 草坪上与管井井盖相冲突,影响草坪景观效果。居住区园林中的地下管管道特别多,涉及到的井口也很多,如雨水井、污水井、雨水口等,这些井口通常由于前期设计不注意与管线进行相互协调,常常出现在草坪上,同时又没有作井盖面层的设计处理,井盖的面层与草坪形成很大差异,严重影响了整个草坪的景观效果。

1.2 施工方面问题

1.2.1 种植层土壤质量差,导致草坪生长效果不佳。很多居住区绿化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工期非常紧张或者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成本,大量使用带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其他污染物的土壤栽种草皮,导致后期的草坪生长较差,达不到设计的效果。

1.2.2 施工工艺差,种植土地形面层不平整,雨天低洼部位局部积水。在施工过程中,有时由于工期短或施工单位施工工艺较差,在草坪种植前,忽视坪床对草坪的重要性,没有做好种植土的平整和地形的梳理以及草坪的地下排水系统布置,造成种植草坪后,地形坑洼凹凸不平,在下雨天不能顺利将雨水排出草坪外,形成积水,导致草坪被淹死,严重影响草坪景观效果。

1.3 后期养护方面问题

1.3.1 由于小区物管的围蔽管理,导致居民对草坪的参与性不够。本来景观设计师利用草坪低矮、平坦、开阔等特性营造的空间,是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但在后期日常使用过程中,通常由于物管单位担心居民进入草坪使用,破坏其景观效果及增加维护费用,常常在草坪周围竖起格栅或在草坪中竖起警示牌如“小草也有生命”、“脚下留情”等标示牌拒人于外,防止居民进入草坪区域,造成了草坪只是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参与性的机会非常少,从而使居民们体会不到亲近草坪的乐趣。

1.3.2 养护人员养护方法不合理,并且缺乏草坪相关知识,影响草坪的景观效果。有些小区物管认为对草坪的主要投入应该在建植方面,当草坪景观完工之后只须简单地修剪、喷灌、施肥等处理即可,忽视对草坪景观后期定期地养护和日常管理,招聘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养护人员且上岗前没有进行相关培训,对草坪的修剪、施肥、灌溉、病虫害等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持,导致后期养护效果不到位,草坪效果不佳。

1.3.3 树木的遮阴影响林下草坪的生长,草坪长势不佳。一些小区中的乔木由于管理得当,生长良好,一段时间后,冠幅越来越大,树林越来越密,或有些小区设计种植时乔木的种植密度过大,底下的草坪得到的光照变得非常少,草坪的生长受到抑制,长势不佳。

2 居住区常见草坪问题的解决建议

2.1 设计方面建议

2.1.1 利用草坪自身的特性,结合其它景观要素等丰富草坪景观。在居住区草坪景观中,除了一般的坡地草坪,还可以结合地形或其他园林小品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草坪景观。如结合地形可以营造波浪型草坪、跌级式草坪、雨点式草坪等。结合园林小品如结合座凳,将草坪设计成座凳的形式让居民坐在上面,亲密接触草坪,体验大自然的乐趣。

2.1.2 引入不同草种,形成对比,丰富小区草坪景观。将一些不同草种引用到居住区园林中,使不同的草种之间形成质感和色彩的对比,如在华南地区,一般小区使用的台湾草,生长快,根茎比较细密,匍匐茎节间短,叶子细小,如针,人坐其上如坐针毡一般刺股,抗旱性强,但耐寒、耐阴性差。

可引进园林常用的草种地毯草,也称大叶油草,具匍匐茎,茎秆扁平、叶片柔软、翠绿色、短而钝,叶片相对较为粗旷、耐阴、再生力强,人坐其上柔软舒适。2种草坪形成叶子的质感对比强烈,使用起来也截然不同,给人不同的景观视觉和触觉感受。

2.1.3 小区景观设计前期做好人流分析,减少后期人们对草坪的破坏。设计师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方案阶段应详细分析人们的行为及人流归家和游园路线,分析出便捷归家流线,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到家门口,避免穿行绿地归家。在设计游园路线时,按照人流到达景点的便捷路线进行设计,不同景点空间之间应进行隐性隔离,利用绿化结合地形进行空间分割,防止人们随意践踏绿地。

2.1.4 景观设计前期做好各专业协调工作,避免后期冲突。对于草坪与管线冲突导致草坪景观不佳的解决方式,可在设计的扩初阶段与给排水、电气系统专业的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协调,避免管井井口布置于草坪中间,如不可避免,则可选择对管井井口进行特殊设计或对雨水口作处理,尽量减少管井井口对草坪的影响。

2.2 施工方面建议

对于草坪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土壤差及地形平整不到位,首先,开发商可在合同签订时进行制约,说明种植土土壤及地形平整要求。其次,开发商进行现场必要的节点管理甚至可请专门的设计监理单位进行监管,在施工单位每个节点完成时,开发商、设计方、监理单位及施工方同时进行现场审查,看看土壤是否符合种植要求,或地形是否与设计吻合,再进行现场调整,保证效果。

2.3 后期养护方面建议

2.3.1 选择耐践踏的草种,定时进行草坪管理,增加居民们的参与性。居民对草坪参与性不够,可选择一些耐践踏的草种,如华南地区,兰引3号结缕草,非常耐践踏,而且恢复快,排水极好,少病虫害,抗杂草性强,耐寒、耐旱能力强,管理比较粗放,非常省时间,省人工和省费用。目前非常常见于运动场中,如足球场、棒球场等,像这样的品种可用在居住区的主要草坪景观中,既能达到四季常青的观赏效果,又能供居民在上面嬉戏玩耍、晒太阳、放风筝等活动,使居民们能更加亲近草坪,亲近自然,草坪也变得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