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热惊厥;护理体会
惊厥是指刺激大脑皮层功能引发的紊乱.导致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而致全身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1]。小儿高热惊厥是由小儿的神经中枢系统以外的感染导致机体高热时出现的惊厥。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的发病率的3%-5%,而且复发率极高,可达到30%-40%[2]。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6岁的小儿,常见的病因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紊乱或者出现呼吸暂停,出现皮肤青紫、双眼睑上翻且固定。全身症状表现为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抽动,常出现大小便失禁。高热惊厥科引起脑功能暂时性的障碍,持续发作或者复发作会对小儿智力造成影响,为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伤害。因此护理工作在高热惊厥患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将69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了69例高热惊厥的患儿,其中男性患儿39例,女性患儿30例,年龄在6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4岁,所发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36例,支气管肺炎的患儿30例,急性痢疾的患儿3例。此组患儿高热体温在38.3-41.2℃之间。
1.2 护理方法
1.2.1 急救措施 发现患儿出现惊厥时立即使患儿去枕平卧于病床,将头偏向一侧,将衣领裤袋解开,迅速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免发生误吸而引起窒息,患儿出现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急救时进行吸痰。对于口腔内有牙齿的患儿,防止发生舌咬伤,于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患儿惊厥时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以免造成牙齿损伤[3]。
1.2.2 氧疗 给予患儿氧疗,可以选择合适患儿的用氧装置:如鼻导管、头罩或面罩进行氧疗,氧疗可以改善脑细胞耗氧,因高热惊厥时患儿对氧的需要量增加,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减轻脑细胞损伤及脑水肿发生。
1.2.3 降温 对于高热的患儿要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如患儿持续高热在38℃以上,可以为患儿进行物理降温,如将腋下或者颈部放置小冰袋,也可以给予30%乙醇进行皮肤擦洗,在高热39℃以上的患儿可以给予冰盐水灌肠,或者肛塞退热栓。对于持续不退热的患儿可以给予药物治疗如25%安乃近溶液鼻腔内滴服。
1.2.4 循环功能的建立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的药物治疗,如使用鲁米那肌注,水合氯醛灌肠等措施。根据患儿的原发病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大量失水需要从静脉进入药物进行治疗,补充患儿发病期间丢失的水分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为患儿进行补液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控制滴速在10-15滴/min,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匀速滴入,以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衰。
1.2.5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高热惊厥时的病情变化,当惊厥反复发作出现时,可造成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脑疝,因此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瞳孔的变化,如出现脑水肿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并给予脱水剂进行处理[4]。
1.2.6 饮食的护理 患儿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影响饮食,多数患儿表现不易进食,应保证患儿足够的水分,嘱其多喝水,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必要时可以经过静脉补液治疗。
1.2.7 舒适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
1.2.8 出院指导 向家长讲解关于高热惊厥的知识,指导掌握止惊的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2 结 果
显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且已退热的病例;有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但仍持续高热的病例;无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再出现惊厥而且持续高热的病例,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详见表1。
3 讨 论
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持续高热时脑细胞代谢暂时性的紊乱而引起神经元突然放电是发生惊厥的主要病因。小儿高热惊厥原发病主要是由于呼吸道感染,高热不退引起的,其发病突然,进行急救时,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程序,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并向家长做好关于高热惊厥的健康宣教工作,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小儿惊厥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黄花新.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07,29(12).
[2] 张换梅.小儿高热惊厥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
篇2
【关键词】 高热惊厥;婴幼儿;护理;急救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61
高热惊厥又称之为“热性惊厥”, 俗称“抽风”, 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发生异常的急危重疾病之一, 多发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且男孩发病多于女孩, 一般分为复杂性高热惊厥和单纯性高热惊厥[1]。年龄引起的病症以感染、高热为主。对高热惊厥的婴幼儿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是控制该病及提高婴幼儿儿生活质量的关键[2]。一旦发生婴幼儿高热惊厥, 应及时治疗和护理, 以防止发生后遗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年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病例资料,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年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病例资料, 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7个月~6岁, 平均年龄2.23岁。首次发生惊厥(原发性高热惊厥)患儿24例(80.0%);既往有高热惊厥发病史且次数>2次(继发性高热惊厥)患儿6例(20.0%), 患儿持续抽搐时间为50 s~7 min。体温>40℃2例, 38.5~40℃18例,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急救 ①采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患儿双腹股沟、双腋、额头等部位, 根据具体高热程度更换冷敷物, 以避免或减轻高热对大脑产生的不良影响。②因药物给药方便、起效快, 因此可采用药物治疗惊厥, 使患儿在短时间内停止惊厥, 应注意使用毒性较小的药物。③预防脑水肿发生, 高热惊厥的产生, 常会伴有耗氧量大、呼吸不畅的现象, 会造成脑部组织水肿、体内组织缺氧等严重后果。必须给患儿及时提供吸氧, 并对吸氧浓度进行适当调节, 严密观察患儿在吸氧过程中的各项生命体征。④给予适当的脱水剂、利尿剂等药物,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急救治疗。⑤其他治疗, 如婴幼儿惊厥时间持续较长, 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 所以需补充适量的碱性溶液;治疗过程中, 应积极的寻找病因, 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3]。
1. 2. 2 护理方法 ①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急救护理环境。②让患儿平卧于床, 头部倾斜, 在患儿上下磨牙之间置入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该方法能有效防止舌后坠窒息的现象发生。应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确保患儿呼吸道顺畅, 及时清除其口腔中分泌物。③应及时对患儿行静脉注射, 为确保急救给药的顺利进行, 应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临床上推荐使用静脉留置针, 可防止患儿在输液的过程中因抽搐致使针头滑落。④对患儿的呼吸、面色、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地观察, 以便及时进行急救护理。如突发异常情况, 应由主治医师进行及时处理。⑤由于高热惊厥使患儿能量消耗较大, 需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并鼓励患儿食用适当的水果和蔬菜;对于哺乳期的患儿每天需增加喂养母乳的次数。⑥详细观察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次数, 同时需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脉搏、体温、意识等的变化, 以便准确的发现患儿发生脑水肿的早期症状。⑦护理人员需向患儿及其家属给予语言支持, 指导患儿家属对急救护理进行积极配合、讲解疾病知识等, 进而达到更佳的急救、护理效果, 促进患儿接受治疗。⑧护理人员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2 结果
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经退热、止痉等对症治疗及有效护理后, 高热惊厥的发作得到有效控制, 且均痊愈出院;治疗中均未发生并发症, 也无死亡病例发生, 患儿住院治疗时间为4~8 d。治疗出院后, 患儿高热惊厥复发8例, 再次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高热惊厥又称之为“热性惊厥”, 俗称“抽风”, 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发生异常的急危重疾病之一。临床研究表明, 对高热惊厥患儿采取适当的护理以及有效的退热、止惊等急救措施, 能够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显著提高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急救效果, 最终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4]。在行急救护理措施时, 患儿发生抽搐, 避免出现误吸或呛咳等现象, 应禁水、禁食。待患儿清醒后, 给予半流食或流质饮食, 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忌刺激辛辣食物。为防止患儿无进食胃口, 可鼓励患儿多饮水, 增强身体抵抗力, 尽量多摄取营养物质。必要时, 还可准备游戏、书籍等提高患儿的积极性。另外, 为达到较为有效的控制惊厥的目的, 还可对患儿采取中医方法进行急救, 如使用针刺方法, 刺入患儿涌泉穴、人中穴、百会穴、合谷穴等穴位。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属讲解、介绍健康教育知识、疾病预防方法等, 为有效降低高热惊厥复发率, 就必须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对高热惊厥婴幼儿进行正确、科学的救护措施, 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高热, 并迅速、及时地干预控制惊厥, 能够有效减少高热惊厥的复发, 对护理和治疗高热惊厥婴幼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婴幼儿的生活质量, 采取同样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静, 郑帼, 郭虎, 等.热性惊厥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与日后癫痫发生关系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11):972-975.
[2] 时玉华, 张西莲, 亓娟.小儿高热惊厥62例急救与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 2010, 16(11): 54-55.
[3] 余翔.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16): 123-124.
篇3
【关键词】 门诊; 高热患儿; 采血; 规范管理; 安全隐患
临床上将体温超过39 ℃称之为高热,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微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因此高热患儿处理不及时极易发生高热惊厥或其他的意外情况。本院为三级甲等优秀妇幼保健院,日门诊量1500人次左右,儿科日门诊量350人次左右,因高热就诊的患儿可达数十人,为明确诊断,绝大多数发热患儿都需要进行采血化验,但从采血到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寒战甚至高热惊厥,不仅存在很大护理安全隐患,也极易导致护理纠纷和投诉的发生。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是在事情可能发生之前采取有效的防御行为,即采取积极的前瞻性管理干预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因此,及时观察高热患儿体温,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早期发现患儿寒战、惊厥症状,早期干预,优化护理流程尤为重要。本院自2013年6月对门诊需采血的高热患儿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儿内科门诊收治的高热需采血患儿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0例,其中男320例,女280例,对照组600例,其中男330例,女270例。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中枢性疾病。两组年龄、性别、发育状况、家属素质及体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做法:(1)制定规范管理流程。门诊大厅放置醒目的就诊程序宣传栏及相关的便民措施宣传单,同时设置门诊导诊台以供咨询和办理就诊卡,避免患儿家属因环境不熟悉及对便民措施不了解导致就诊时间延长,儿科门诊设置发热患儿专用诊室,配分诊护士,护士预检为患儿测量体温时,详细询问家属患儿有无高热惊厥史并告知医生;患儿无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9 ℃,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 mg/kg口服,进行降温处理后去检验科采血,患儿有高热惊厥史,体温超过38.5 ℃,根据医嘱予以布洛芬混悬液5 mg/kg口服,鲁米那10~15 mg/kg肌肉注射后由门诊护士陪护优先进行采血检查;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患儿寒战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及病情变化,待寒战停止,体温下降后,方可到检验科进行采血检查,如发现患儿出现高热惊厥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启动高热惊厥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紧急处理:按压人中、合谷穴,同时注意保持安静,避免刺激患儿[1]。采取就地、就近原则转移至急救室,进行急救,给予地西泮0.3~0.5 mg/kg静脉注射[2];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衣领,平卧,头偏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托起上颌,防止舌后坠引起窒息,上下齿之间放牙垫以免唇舌咬伤,迅速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1~2 L/min[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变化、惊厥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在门诊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检验科配备急救车,以备在患儿抽血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抢救,护理部安排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以保证采血成功率,缩短就诊时间,意外紧急情况时配合医生救护,提高抢救成功率,负责急救车内急救药品和器材管理,保证急救药品和器材处于备用状态;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高热患儿采血完成后回初诊室,立即为其复测体温,根据医生医嘱为其进行下一步治疗,病情需要住院的患儿则由门诊护士护送入病区,并与病区护士做好交接。(2)成立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小组。门诊护士长担任规范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协调、检查工作,设责任组长1名,由责任心强、理论及临床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担任,负责协助护士长进行培训工作及流程监督,检验科配备1名穿刺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儿科护士,负责静脉采血,组员为全体门诊护士,实施前全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门诊高热患儿规范管理流程、存在的安全隐患、病情观察尤其是寒战和惊厥的前期症状、高热护理、发生寒战及高热惊厥紧急救护程序、健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等,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分数在90分以上为合格,合格后准予上岗。(3)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成立以护理部-门诊护士长-责任组长为主体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一级质量控制由责任组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根据制定的规范管理流程和考核细则,评估和监督当班护士规范流程的落实及关键环节的工作质量,及时指导和改进本班存在的问题,根据情况上报护士长。二级质量控制由门诊护士长承担,质量控制重点:制定培训、考核细则及相关的规范管理流程,评估责任组长工作质量并进行成效评价,定期对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负责护理质量追踪及持续改进。三级质量控制由护理部承担,质量控制重点:随时、动态的对门诊规范管理流程进行检查,对护理管理进行动态监控,实行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制定规范管理流程质量标准。将分诊护士、采血护士,门诊巡视护士等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考核细则,以确保护理环节安全无缝隙,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责任组长将每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指导落实和改进,并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每日质量控制记录本上,包括存在问题、责任人、整改措施、效果评价[5];护士长在就诊高峰时间段采取游走式管理,检点环节是否落实到位,每周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科周会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整改要求,根据情况对当事人扣除质量分及给予相应的处分,每月将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汇总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根据上报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不定期的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和重点流程进行抽查、考核。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按照儿科门诊就诊流程,预检分诊护士查体温,如体温超过38.5 ℃对家属加强宣教,嘱其保持手足温暖,通知医生优先就诊,就诊和采血过程中出现寒战或惊厥遵医嘱进行处理,病情需要住院者,门诊护士指导其入院。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高热惊厥、寒战发生情况及家属投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高热惊厥发生率及寒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家属投诉情况比较 观察组家属投诉2例,投诉率0.33%,对照组家属投诉62例,投诉率10.33%,观察组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1.419,P<0.01)。
3 讨论
3.1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有效降低了高热惊厥及寒战发生率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成因多样,对小儿发热的情况要了解其发病原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临床诊断和对症用药上存在不小的障碍[6]。为了给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接诊医生会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包括采血化验。门诊患儿从就诊到去检验科采血拿到检验报告一般至少需要1 h左右,一般平诊患儿尚可,对于高热患儿而言,在此等待时间内极可能出现寒战甚至高热惊厥。高热惊厥病情急,危害极大,且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可严重损伤大脑,影响儿童智力[7]。高热惊厥一般发生一次约有1/3的患儿以后会反复发生,而频繁的高热惊厥可以对患儿的脑部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面对采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进行早期识别,及时正确的降温,规范管理,降低其安全隐患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情况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详细询问就诊患儿家属,患儿有无惊厥史,如有患儿体温>38.5 ℃在检验科采血检验之前先于儿科门诊治疗室采取药物降温。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高热患儿寒战和惊厥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寒战和惊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化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满足患儿及家属需求为目标,通过对流程的思考和分析,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或重新设计,建立起流畅的服务链,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从而获得巨大的改善[8]。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严密观察病情,可有效降低寒战及高热惊厥发生率。
3.2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减少了家属投诉的发生 高热的患儿家属就医愿望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够重视,很容易产生过高的医疗护理期望值,在情绪上也更易焦躁、激惹,尤其是患儿等待就医过程中突发惊厥或其他病情变化时,家属会惊慌失措,将责任追加给医生护士,就诊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护理投诉的发生。本研究采取的措施是对儿科门诊候诊区进行分区管理,发热患儿候诊区增加移动电视机1台,播放动画片,分时间段插播自拍宣教片:高热患儿护理、高热惊厥预防与早期识别、惊厥的家庭急救等,就诊高峰时段上午9∶00-12∶00,支助中心固定专人巡视,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对高热患儿安排专门诊室,有惊厥史患儿由护士陪检陪护,有针对性进行宣教,特别是对有高危因素患儿的家属重点宣教,告知家属如何早期准确识别患儿惊厥前的症状和家中发生惊厥时的处理以及惊厥的病因、诱发因素等,及早安抚患儿和家属情绪,分散孩子和家属注意力,缓解家属紧张度,增强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家属依从性。检验科配备急救药品及设备,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护士,具有丰富的急救能力,经过系统的急救培训,能胜任急救工作,工作中各项操作规范化、程序化,各项操作快速、准确、忙而不乱,为惊厥急救提供人力保障,如果有高热惊厥的发生,则启动应急程序,医护积极配合,能极大提高高热惊厥应急处理能力,有效缩短惊厥发作时间,控制惊厥,减轻患儿脑损伤,从而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护患关系紧张,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有效减少了护理投诉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护理人员扎实的实践操作技术、对病情变化快速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本研究通过成立规范管理小组,定期组织规范化管理流程、病情观察及护理、应急预案等专题培训,严格考核,人人过关,严格准入上岗资质,使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和理论操作水平不断提升,更有利于各项护理工作规范、统一、顺利开展,从而提升了服务水平和质量。
3.4 实施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对门诊高热患儿采血前进行的规范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精细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差错率。如前所述,相比常规管理,规范化管理采取的是三级质量控制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管理流程清晰、管理责任到位、管理目标明确,检查方法、内容具体,便于管理者控制全面质量,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给予干预,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管理,并促进持续改进[10]。
本研究对门诊高热需采血患儿进行采血前的规范化管理,可降低高热惊厥发生率,明显减少患儿家属投诉,从而规避安全风险和隐患,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5-306.
[2]李仲智.急救和新生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4-115.
[3]廖慧玲.82例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86.
[4]苏建萍,张翠萍,付路易,等.病区动态护理质量控制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407-408.
[5]陆红,童玉芬.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6]李礼娟.儿科门诊小儿发热用药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0):82-83.
[7]吴应泉.现代模式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90-91.
[8]王蕾梅,廉德花.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26-28.
篇4
【关键词】 小儿高热;物理降温护理;肛温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57-02
小儿高热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多继发与小儿肺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等疾病。小儿的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调定点亦不稳定,因此对于体温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持续的体温升高会引起脑细胞和神经功能的损害,严重危害患儿的智力发育,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物理降温护理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处理小儿高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高热患儿作为本次前瞻性研究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包括呼吸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等;(2)体温超过39℃;(3)给予相应的原发病治疗和降温措施;(4)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共入组60例患儿,研究期间无死亡、失访、脱落病例。根据接受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入组患儿随机分为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给予物理降温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7岁,平均(3.21±0.82)岁;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6岁,平均(3.28±0.88)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
1.2 物理降温护理
1.2.1 降低室温、松散衣服: 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室温在20-22℃之间,维持室内适当的湿度,高热时松开小儿衣物,以利散热。
1.2.2 冰袋降温: 用毛巾包裹冰袋并敷于患儿头部,同时用热水瓶或热水袋敷于患儿足底部,保证机体的循环功能并增加散热。在冰袋降温的过程中,及时更换冰袋,并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避免引发心律失常。
1.2.3 乙醇拭浴: 先取32-35℃温水擦拭患儿全身,重点对腋下、掌心、腹股沟等部位进行擦拭,以达到皮肤发红、血管扩张为适宜程度;而后取温度适宜的25%的乙醇,再次对全身进行擦拭,以促进热量散发。
1.2.4 静脉滴注低温液: 将用于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置于4℃预冷;在静脉滴注前将液体取出,给予低温液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1 h、6 h、12 h、24 h时,观察两组患儿的肛温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t检验,所得结果按P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体温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 h、6 h、12 h、24 h时,两组患者的体温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高热是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不同原因引起的体温迅速增高,超过39℃。对于婴幼儿而言,其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中枢的自我调节功能较弱,当受到来自外界病原体入侵时极易发生高热。若高热持续时间过久,可引起小儿机体的代谢紊乱、内分泌异常,进一步可导致脑细胞和神经功能的损害、热性惊厥、昏迷,对小儿的智力发育和生命安全均造成严重的影响[1]。
目前的研究认为,引起小儿高热的最常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小儿细菌性肺炎和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2]。在临床工作中,除了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其中,物理降温护理是小儿高热最为常用的降温措施[3]。物理降温是指通过使用低温气体、液体、固体来增加机体热量的传导、对流、辐射,进而到达降低人体体温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小儿高热的出现会经历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三个阶段,而物理降温护理适用于高热持续期[4]。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物理降温护理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工作中处理小儿高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乙醇具有挥发性,可以有效吸收并带走机体的大量热量,刺激患儿皮肤血管扩张,有助于其降低体温。头颅降温可以有效减少脑组织氧耗,增强脑细胞对于缺氧的耐受性,保证神经功能不受到高温环境的损害[5]。通过观察患儿治疗后的体温情况可知,护理后1 h、6 h、12 h、24 h时,观察组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研究物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高热患儿的体温,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一群.小儿高热应用物理降温法综述[J].医学信息.2010.
[2]陈桂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护理[J].临床医学,2011.
[3]路新国,周桂芬,李冰.轮状病毒感染与轻度胃肠炎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相关性历史队列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篇5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篇6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的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机体耗氧量,致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因此采取积极有效地降温措施,对于缓解病情、减少重要脏器的损伤及至挽救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的患儿60余例在不同发热时期进行合理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大大减少了患儿的并发症,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1.2 方法:体温开始期。即体温开始上升阶段,这是发热的第一期,体温上升有快有慢,快者可于几十分钟或几小时达到高峰,慢者于数日内体温才达到高峰。此期产热加强而散热减少,皮肤血流减少且汗腺不分泌。患儿皮肤干燥,面色苍白,四肢末梢厥冷,伴有抖动寒颤表现。此期应嘱患儿卧床休息,增添盖被,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各种刺激,足部放置热水袋保暖,待体温升高后再拿开,降温措施采取多喂开水,饮食以流食为主,如蛋汤、米汤、绿豆汤,多进蔬菜水果,以减少寒颤等不适。因此不宜用冷敷或酒精擦浴等护理降温措施,以免引起周围循环不良[2]。
高热持续期。当体温达到高峰时,就转入了高热持续期。此期皮肤血管开始扩张散热。体表血流量增加,呼吸及脉搏加速,患儿面色潮红,患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可适当给予退热剂,伴随体温升高,患儿可出现许多精神症状,头痛、嗜睡、不安,高热者可有瞻望、神志不清、幻觉、行为障碍等,有的患儿还可出现抽搐,多数病人虚弱无力、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及呕吐恶心[3]。
尽量解除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护士应遵医嘱给予病人适当处理,包括采取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敷头部、冰水灌肠等措施,以降低体温而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指导家长及时处置高热患儿,以减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
体温下降期。患儿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出汗,皮肤表面温度增高,体温逐渐下降。由于患儿排汗,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和被褥,防止受热受冷。此时可给予水果和蔬菜以及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已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同时给病人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病人在发热时,不得较长时间卧床,否则往往会有幽闭与沉闷的感觉。因此,在热退以后,如果病情允许的话,护士可伴随患儿外出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花草树木,这对康复体力与舒畅胸怀是很有力的。
2 结果
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实践,满足了不同发热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患者满意度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发热并发症,因此充实了发热护理常规,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形成动态循环。
3 讨论
长期发热会引起糖蛋白分解代谢增加,进而影响大脑功能,由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引起体内蛋白质缺乏,进而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抗体的形成、酶的活性以及激素的合成,发热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使患儿表现出不安、睡眠障碍、头痛、幻觉和瞻妄等,有的还可出现惊厥。长期发热最终可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意识丧失,呼吸与循环功能衰竭,危及病人生命,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加强各期护理,寒颤期及时保暖及给热饮料;高热期应注意病情变化及临床表现,如患儿有躁动不安与惊厥时,按医嘱给予镇静药,防止坠床,退热期由于大量出汗,应防止患儿着凉,并要注意皮肤护理,发热患儿应保证充分的休息。室内空气要新鲜,温度要适宜,给患儿一个安静、舒适、优良的环境,以利身体早日康复[4]。
参考文献
[1] 陈梅,李海珠,周开江.发热过程的心理表现及护理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6):88
[2] 刘艳萍,郝丽娜.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J].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382
篇7
[关键词] 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2-0081-03
小儿高热惊厥(FC)具有病因复杂、发病迅速、发病率高、集中年龄段(4岁以内)发病等特点,一直为广大临床工作者重视。研究显示,小儿高热惊厥如不能及时医治,会持续性发作甚至在第一次发作后又存在多次发作,考虑到小儿的生理特征,其病症会导致呼吸衰竭,严重的会导致脑缺氧,影响小儿的呼吸功能及脑组织[1-3]。本文通过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1年6月医治的12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作为临床资料,通过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改善呼吸、控制惊厥、及时补氧、快速静脉通道建立、控制高热)和护理措施(控制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及时观察病情、基础护理),研究急救及护理针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小儿高热惊厥诊断标准:①体温持续性≥39℃或者体温突然不明原因增高;②骨骼肌不自主收缩;③双眼异常、意识丧失、呼吸有2 min内的停止;④排除中枢神经感染。符合①和④并伴有一个以上上述临床表征则诊断为小儿高热惊厥[4]。
1.2 病因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中根据病因,上呼吸道感染49例,肺部感染36例,感染性腹泻32例,其他原因4例,合计121例。
1.3 基础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中,男60例,女61例,平均年龄(2.6±0.3)岁,体温(38.4±0.7)℃,体重(12.6±3.7)kg。
1.4急救方法
1.4.1 改善呼吸 病房保持安静,将小儿衣服解松,减少衣物对婴儿呼吸道的压迫。患儿进入病房后,尽量避免患儿移位诊治,将患儿水平放置于病床上,头单侧偏。及时发现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防止误吸。患儿如口腔开合正常,根据病情发展随时准备吸痰;患儿如紧闭则要无损伤打开口腔并在内放置牙垫,以避免患者咬伤舌头。
1.4.2 控制惊厥 ①穴位刺激法:对患儿相关止惊厥的穴位反复按压。②药物治疗法:地西泮静脉或肌肉注射。1岁内患儿4 mg/次,1~2岁内患儿6 mg/次,2~4岁患儿12 mg/次,根据病情可于半小时内再次注射。病情严重可以配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8 mg/(kg·次)。为了防止药物中毒,治疗时要避免对一种药物持续性使用或者混合两种以上镇静药物同时治疗。
1.4.3 及时补氧 在清除患儿分泌物及药物治疗后,及时给予患儿采取低流量高浓度吸氧治疗,避免因缺氧而对患儿脑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根据患儿病情,可选用鼻导管吸氧(流量:1.5 L/min)或面罩吸氧(流量为鼻导管吸氧两倍)。密切关注患儿缺氧症状。
1.4.4 快速静脉通道建立 快速静脉通道的建立可以保证静脉注射药物及时、准确地注入患儿体内,对后期治疗有重要作用。在选择血管时,弹性好的大血管为首选。对病情严重的患儿,可通过静脉通道注射20%的甘露醇,在半小时内注射完毕,同时密切关注注射过程中是否流畅、渗漏。
1.4.5 控制高热 ①物理降温:用冰袋在患儿头、颈、腋下、腹股沟同时擦拭降温。冬季慎用,避免患儿受凉。②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病情口服降温或者注射降温药物。
1.5 护理方法
1.5.1 控制患儿及家长的情绪 患儿就诊时,临床经验显示,患儿家长的情绪激动往往会干扰医生的救治。在治疗时,护理人员除了要配合医生及时医治,更要安抚家长情绪,消除其恐惧及焦躁的心里。通过简单、明了地介绍患儿病情及相关医学知识,第一时间缓解家长情绪。在患儿神智清醒时,过度的惊恐也会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对患儿的安抚,能够使得医生的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1.5.2 及时观察病情 在医生治疗患儿时,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生命指标(体温、心率、瞳孔等)的改变,准确记录药物用量。在后期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并注意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做好与医生的沟通,确保医生能够在患儿病情出现变化时第一时间医治。
1.5.3 基础护理 确保医疗环境干净、整洁、安全,护理过程中操作规范能够与患儿及家长取得较好的沟通,注意关注患儿的口腔卫生及治疗后营养搭配。
1.6 护理后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前后体温、脉搏、血压(收缩压)、心率变化;采用HAMA量表评价患儿家属焦虑情绪等负面情绪护理前后变化,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由护理科室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统计临床工作者对患儿配合医疗的满意度。
1.7 随访
治疗后2年对新生儿进行随访、观测小儿高热惊厥的复况。
1.8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过程中不同病因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人数比较
不同病因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 < 0.01)。见表1。
2.2 患儿家属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前后变化以及临床工作者对患儿配合医疗的满意度调查见表2。
2.3 护理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4 小儿高热惊厥(FC)治疗后效果及随访
通过及时临床急救及护理工作,121例患儿均无死亡病例出现,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后2年对121例患儿进行追踪调查工作发现,所有患儿均无脑损伤,智力正常,而小儿高热惊厥再次发作有29例。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FC)是小儿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高发于4岁以内儿童,有研究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高达5%~8%[5]。人体在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成、惊厥阈值较成年人低,小儿高热惊厥会给人体神经带来迅速高热刺激,引起神经细胞放电异常,伴随着发热影响造成惊厥产生。持续的惊厥会引起呼吸困难导致大脑氧供给量减少,针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脑缺氧、脑细胞坏死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成年人[6,7]。
本次研究中针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从就诊到护理均遵从迅速、及时、科学、合理的原则。本次研究,急救与护理过程分为以下几步:①对患儿呼吸进行改善,加大氧摄入量。②穴位按压法及药物疗法有效控制惊厥。③通过吸氧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患儿脑氧供给量。④在患儿病情稍稳情况下,建立静脉快速通道同时及时地对患儿进行降温治疗。⑤护理工作者要给患儿一个良好的诊治环境,及时安抚患儿家长紧张情绪。⑥在治疗与康复的过程中,记录患儿病情变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病因分析,本次研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人数所占比例最大,而小儿由于体质弱于成人,其上呼吸道感染的频率也非常高。从后期的追踪调查分析,治疗后复发率接近30%,说明针对于小儿这一特殊群体该病是一个复发率较高的疾病。
高热惊厥患儿一般起病急骤,就医时家长焦急情绪明显,本研究护士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以稳重态度给予家长情绪上的安抚,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从表2显示护理后患儿家属HAMA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充分论证了本研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并且医护人员对患者配合满意度由护理前的40.5%提高到60.1%,主要是通过家属与患儿之间的亲情关系,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以便配台临床抢救及护理,达到满意的临床救治效果。
通过护理干预前、后各观察指标(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指标比较,目的在于观察通过急救与护理后患儿生命体征的恢复情况,也是对相关措施的最直观评价。护理前患儿体温普遍偏高(平均38.3℃),经过护理后降温效果较好,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护理前多数患儿出现脉搏过快(平均85.2次/min),经过护理后脉搏基本趋于正常(平均71.5次/min);护理前患儿测量血压(收缩压平均123.6 mm Hg)显示,收缩压略高于患儿正常水平,护理后血压(收缩压平均111.4 mm Hg)下降至患儿正常水平;护理前患儿心率监测显示心率过快(平均82.8次/min),经过护理后,心率基本正常(平均73.9次/min)。四项基本指标护理前、后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的科学的及时的医治对于该疾病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疗效,所以急救与护理是治疗这种疾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程世和. 金莲花合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8例疗效观察[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3(5):278.
[2] 高艳. 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8.
[3] 李振聪. 小儿高热惊厥与血清钠浓度126例临床分析[J]. 重庆医学,2007,36(13):1345.
[4] 马聪敏. 小儿惊厥[J]. 医学综述,2006,12(12):747-749.
[5] 张智荣. 7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 医学信息,2011,24(3):1110.
[6] 李清华,贾丽芳. 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5):75.
篇8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观察要点;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8.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41-01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病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2% ~ 8%。典型的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 3岁小儿,6岁以后罕见。大多数发生在急骤高热 ( 39℃~ 40.5℃)开始后12 h内, 忽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 伴有意识丧失[ 1]。小儿高热惊厥如不及时处理,可使脑细胞损坏,严重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癫痫和智力低下等并发症,坊子区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1月至6月共收治60例高热惊厥患儿,经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效果显著,现将观察要点和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该组患儿 60例, 均为我院 2009年 1月至2011年 1月期间收治的高热惊厥的患儿, 均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中枢性疾病, 排除电解质紊乱的其他原因。其中男 34例, 女 26例, 39℃~ 40.5℃ 之间45例, 40℃以上者12例。患儿发病多由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引起, 首次初发年龄为 6个月~ 6岁, 平均为 ( 2.5±1.1)岁。病程最长者3 h~ 15d。患儿均以惊厥为第一主诉,发病时意识丧失,四肢抽动、呼吸急促、口唇及口周青紫、多伴有双眼上翻、斜视或凝视,发作时间历时 2~ 5m in,最长的 1例持续10 m in后缓解。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要点 护士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神志的改变。及时发现抽搐先兆,采取有效的措施,备好抢救的仪器,做好抢救的准备。认真记录抽搐发生的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每天测体温4~6 次,高热时1 ~2小时测体温1次。
1.2.2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避免过多的刺激,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儿科护士首先要认识热性惊厥,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注意惊厥缓解后神智的恢复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1.2.3 惊厥护理 让患儿去枕平卧于病床,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防止误吸而引起窒息,如痰液黏稠可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 对于已出牙的患儿,为防止舌咬伤,可将牙垫放于上、下齿之间,患儿牙关紧闭时勿强行撬开,以防牙齿损伤。氧气吸入可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0. 5~ 2L/分或头罩吸氧6 ~8L/分。一旦患儿惊厥发作,立即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况紧急可用手掐人中至惊厥停止,也可遵医嘱给予止惊药物缓慢静脉推注地西泮同时肌肉注射鲁米钠,用5%~10%水合氯醛灌肠,剂量为0.5 mL/kg 体质量,尽量保持1 h 以上,以促进药物吸收。
1.2.4降温护理 高热是引发惊厥的重要前提。采取有效地降温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惊厥的发生。高热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内安静、通风,室温以20~23℃为宜,给予患儿必要的降温处理:(1)酒精擦拭:可用30%~50%的酒精进行擦试,特别是在患儿的手心、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由于酒精属于挥发性液体,蒸发时可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量,刺激皮肤血管扩张,便于散热。但用酒精擦拭时应注意足部保暖,忌擦颈部及前胸、腹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2)温水沐浴:对患儿用31~34℃的温水浸泡10~15min,扩张毛孔,降低体温。沐浴时我们护士应当动作迅速,避免患儿受凉。(3)额部冷敷:将低头部温度,促进散热,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减轻脑组织充血。(4)如物理降温效果不好,患儿体温仍高时应采取药物降温。可给予口服百服宁或尼美舒利颗粒。降温时应严密观察患儿的情况,随时测量体温,防止体温降得过快引起患儿的不适[2]。
1.2.5心理护理 高热惊厥往往引起家长的极度恐慌,医护人员应妥当地去除患儿家长的心理障碍,告知家属患儿发作时切不可抱起患儿或大声呼唤,惊厥次数少、时间短一般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这有利于家长更积极配合救治工作。较大的患儿会担心该病留下后遗症,影响学习和前途,出现焦虑、忧郁心理。护理人员应多与其交谈,促进了解,增强信任感并鼓励家长一起劝导患儿以减轻其焦虑程度[3]。
1.2.6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向家长讲解高热惊厥的有关知识,指导家长掌握止惊的措施及物理降温方法,患儿再次发作时可就地抢救,缓解时将患儿迅速送往医院治疗。 注意个人卫生,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病人群;合理添加辅食,加强体格锻炼,增加抵抗力[4]。 适时增减衣物,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2结果
本组60例高热惊厥患儿,经治疗后患儿均痊愈,住院天数5~10d,治疗后随访,再次发作患儿7例,余患儿均未再次发作。 患儿家长在患儿再发原发病时,积极治疗,预防持续高热。 有效地防止了高热惊厥的再次发生。 这与医护人员规范严谨的护理和科学的卫生宣教工作使患儿家长加强了对高热惊厥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3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赞不完善,高热时脑细胞代谢暂时紊乱,引起神经元突然放电可能是其主要病因。其病起病急,可因呼吸不整或暂停引发脑低氧,急救时,关键在于迅速镇静止惊和降温。医护人员给患儿予精心的综合护理,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里护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注重体育锻炼和个人卫生增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马凤霞. 小儿高热的护理体会.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6, 4(11): 99-100.
[2] 张立斌. 浅析小儿急性上感的降温护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6,1(1):233.
篇9
【关键词】胃肠炎;惊厥;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50-01
惊厥是指刺激大脑皮层功能引发的紊乱。导致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而致全身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1]。临床表现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紊乱或者出现呼吸暂停,出现皮肤青紫、双眼睑上翻且固定。全身症状表现为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抽动,常出现大小便失禁。良性惊厥若护理不当会出现持续惊厥,最终可引起脑功能暂时性的障碍,持续发作或者复发作会对小儿智力造成影响,为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伤害。笔者现将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2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轻度胃肠炎并良性惊厥的婴幼儿2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8例,年龄在6个月-6岁,平均年龄在3.42±1.92岁。
1.2护理方法
1.2.1急救措施发现患儿出现惊厥时立即使患儿去枕平卧于病床,将头偏向一侧,将衣领裤袋解开,迅速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免发生误吸而引起窒息,患儿出现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急救时进行吸痰。对于口腔内有牙齿的患儿,防止发生舌咬伤,于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患儿惊厥时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以免造成牙齿损伤[2]。
1.2.2氧疗给予患儿氧疗,可以选择合适患儿的用氧装置:如鼻导管、头罩或面罩进行氧疗,氧疗可以改善脑细胞耗氧,因良性惊厥时患儿对氧的需要量增加,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减轻脑细胞损伤及脑水肿发生。
1.2.3循环功能的建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的药物治疗,如使用鲁米那肌注,水合氯醛灌肠等措施。根据患儿的原发病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大量失水需要从静脉进入药物进行治疗,补充患儿发病期间丢失的水分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为患儿进行补液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控制滴速在10-15滴/min,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匀速滴入,以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衰。
1.2.4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患儿良性惊厥时的病情变化,当惊厥反复发作出现时,可造成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脑疝,因此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瞳孔的变化,如出现脑水肿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并给予脱水剂进行处理[3]。
1.2.5饮食的护理患儿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影响饮食,多数患儿表现不易进食,应保证患儿足够的水分,嘱其多喝水,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必要时可以经过静脉补液治疗。
1.2.6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
1.2.7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良性惊厥的知识,指导掌握止惊的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2结果
显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且已退热的病例;有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但仍持续高热的病例;无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再出现惊厥而且持续高热的病例,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讨论
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发生于既往健康的婴幼儿,一般高发年龄为1-2岁。为良性惊厥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主要的症状为腹泻和非喷射性的呕吐症状,患儿惊厥发作时常不发热或伴有低热,体温正常低于38℃。发作表现为意识突然的丧失,双眼凝视或斜视,持续大约10s[4]。主要是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主。常会出现伴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现象,检查钙离子、镁离子、血糖、脑电图及脑脊液均为正常值,惊厥发生时,密切的配合医生立即进行止惊,急救护理中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对于良性惊厥的患儿,认真做好患儿的宣教工作,告知家长此病的预后较好,减轻家长恐惧焦虑的心理,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使患儿能够早日康复。
小儿良性惊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发病突然,进行急救时,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程序,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并向家长做好关于良性惊厥的健康宣教工作,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小儿惊厥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黄花新.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07,29(12).
[2]张换梅.小儿高热惊厥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
篇10
[关键词] 小儿;惊厥;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099-02
惊厥时小儿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未完善,各种疾病的刺激均可导致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细胞发生异常放电现象而导致惊厥[1]。惊厥的频繁发作会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严重者会有严重的并发症[2],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及早控制惊厥的发生,积极进行抢救。本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共收治158例小儿惊厥患儿,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8例惊厥患儿均为本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男82例,女76例;年龄56 d~11岁,其中,新生儿21例,
1.2 急救措施
1.2.1紧急处理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并迅速清除其口腔内的分泌物,针灸针刺患儿的人中和合谷穴,对于有高热的患儿,同时针刺十宣和曲池穴。
1.2.2 吸氧迅速采用鼻导管或面罩法给予中流量或者高流量的氧气吸入来增加血氧饱和度,改善患儿的组织缺氧状况,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如果患儿有窒息发生,要立即行人工呼吸。
1.2.3 药物治疗患儿入院后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要选择作用较快、毒性较小的止惊药物来尽快减轻或者控制惊厥。苯巴比妥为首选药,使用的剂量一般为5~8 mg/(kg・次),肌内注射;同时给予10%水合氯醛0.5 ml/(kg・次)加入等量的0.9%NaCl溶液保留灌肠。如苯巴比妥不能有效控制惊厥的症状可以选用苯妥英钠,15~20 mg/(kg・次),静脉缓注,如果惊厥症状没有缓解,于30 min后重复应用1次。
1.2.4 防止脑水肿惊厥持续频繁发作的患儿,往往会并发脑水肿,可以静脉注射20%甘露醇0.15~1.0 g/(kg・次)来进行脱水治疗,降低患儿的颅内压。
1.3 护理
1.3.1一般护理对于发生惊厥的患儿,医护人员应该就地抢救,迅速解开患儿的衣领和裤带,取头侧卧位,迅速清除患儿口腔及鼻咽部的分泌物,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要托起患儿的下颌,预防其舌根后坠导致的窒息,对于已经发生舌后坠的患儿要用舌钳将舌拉出,在必要时,可以在患儿的上下门齿间放置用纱布包裹的开口器或者压石板,防止舌咬伤。护理人员的动作要尽量轻柔快捷。
1.3.2氧气吸入该类患儿在惊厥发作时需氧量常增加,因此要立即给予其氧气供应,从而来减轻缺氧以及脑损伤。
1.3.3 高热护理惊厥患儿在发生高热时会加大耗氧量,进而可以加重惊厥症状,因此应该迅速及时地给予其降温措施。首选物理降温,该法无副作用,并且降温速度较快。选用温水或者20%~30%的酒精进行擦浴;用包1层薄纱的冰袋敷患儿体表的大血管,包括颈旁、腋下以及腹股沟等,也可采用冰盐水来进行灌肠;头部可以用冷敷。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以按照医嘱给予其药物降温,例如可以用安乃近滴鼻。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及其全身的情况。
1.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使用止惊厥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瞳孔及其意识的变化情况,及时判断患儿的病情进展,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或者药物过量抑制呼吸。要详细询问患儿惊厥的诱因、发作的次数及其持续的时间,观察患儿是否伴有高热、黄疸、呕吐、腹泻或者皮疹等症状,观察患儿前囟是否膨隆,以此可以及时发现脑水肿的早期症状,同时要观察患儿有无休克症状,为及时抢救做好准备。同时,要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
1.3.5 心理护理患儿发生惊厥时,家长往往惊恐不安,此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向患儿家长解释该病的症状及预后,使其能较好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学龄儿童在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时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细心与患儿进行沟通,调节其心理状态,使其减轻心理负担,不断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可以积极配合救治工作的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
2 结果
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58例患儿均转危为安。
3 讨论
小儿惊厥是一种急症,应该分秒必争进行抢救,如果救治不当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可能会由于大脑的长期缺氧造成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进而会有脑功能障碍后遗症[3-6]。通过对158例惊厥患儿及时抢救和有效护理,充分体会到护理人员在遇到该类患儿时要沉着冷静,应用自己熟练的惊厥急救技能对患儿进行耐心有效的护理,协助医生的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郝凤芹.小儿高热惊厥22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94.
[2]张杰红,邱小兰,陈惠珍.小儿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A):616.
[3]罗良琼.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109.
[4]时玉华,张西莲,亓娟.小儿高热惊厥62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54-55.
[5]黎键,吴小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