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基础教程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电工基础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电工基础教程

篇1

【关键词】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些人不是从事科研,也不是从事工程领域设计,而是从事机械加工、制造、机械设备、运行、操作、维修、产品销售等一线生产操作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且需要人才人数众多。他们需要有做事的能力和熟练的本专业中的初、中级技能。当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对这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非常大,这类人才就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培养。由于现阶段我国急需这样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社会上这样人才又奇缺。国家从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纲要》,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但同时对职业学校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人是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承担《电工基础及技能训练》这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这门课是机电专业学生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其中,电学基本理论是学习其它专业课最基础的知识,但教材的编排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普高模式、内容深奥繁琐、远远脱离了专业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技能训练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不甚明确,有不确定性,课程内容开设随机性较大。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电工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尤为必要,以下是本人对课改的几点浅见。

一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为企业、为市场服务的,可以直接上岗的初、中级人才,输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扎实基本功、熟练的职业技能,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应用知识,经锻炼后很快适应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并有一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职业技师。对于中职学校机电类电工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电工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不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复杂的推理计算能力,而是要求他们具有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的做事能力。然而,在我们今天中职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延续的是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忽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学习的反感。现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重点高中把尖子生拔走了,普通高中把中等生拔走了,两类学校都不要的“双差生” 来到中职学校学习,他们文化课基础差,还养成了很不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个人目标定位在直接就业上,缺少对文化学课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对未来并不报太高的期望。学习过程心不在焉,动手不动脑,只是因为对机电的兴趣,有的则认为学习电工很简单,不用动脑就能毕业、就业,学习目的很模糊。这也就造成选择机电电工专业学生毕业时,文化、专业技能两头差,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完成。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生源从而越来越少、越来越差的局面。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老师上课时还是按照普通高中的要求讲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他们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公式,进行复杂的计算,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老师总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讲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讲一些没有兴趣的东西,自己来到学校没有学到技术,不少学生在校产生厌学情绪,破罐破摔,给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带来困难,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更不易。一些学生中途辍学,一些学生为了得到毕业证,不得不勉强应付,一些学生到企业当学徒去学技术。同时学生的态度又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教师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尊重和回报,学生的质量太差,没法教,于是,师生形成恶性互动,彼此互不买账。这是职业教育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做到:在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自信心。机电专业的学生虽然知识基础差,这是他们的不足之处,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强,这是他们的闪光点。 为此,必须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形成多元智能观,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规律来设计课程,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 确立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找出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这是教师公认的课程教学目标,但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中,知识目标是第二位的教学目标,职业教育应该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课程能力目标,这个问题很重要,涉及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即将来的岗位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职业教育教师观念上一个最大误区就是“有了知识,就有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能等同,而且有一道深沟,这道深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因为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只能靠训练。在职业教育学校中,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首先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本身,更不是知识体系。“知识就是力量”只是一种泛泛的比喻,不是准确的、科学的描述。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师自己大多从普通高校毕业,受的都是“知识目标”教育。所有一般想象不出课程的“能力目标”是什么样。教师平时上课、备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积累知识上;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没有考虑“能力训练”的问题。就连课上的问答练习也是为了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而设的。 课程的能力目标问题,即岗位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岗位能力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在电工基础中,电工工具及仪表的使用;开关、插座、白炽灯、电动机、三相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都是单项技能。“单项实训”是训练单项技能的常用方式,最好的训练方式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有明确的任务,这也就是职业学校常用的“项目教学法”。如,在讲解照明电路的安装时,从班级和走廊的开关、插座、灯泡、日光灯坏了的实际任务入手,假如你是一名电工,应该怎样维修,引入照明电路开关、插座、灯泡、日光灯和布线等这些单项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仿真的环境下训练了学生的安装、故障排除等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接着教师进一步拓展:假如你是一名小区电工工程师,怎样设计整个小区、一栋大楼、一个单元、一户居民的电路设计与安装。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完成了电路设计与布线图,顺利进行照明电路模拟安装的综合实训,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兴高采烈地跟随教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职业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学生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只是单纯掌握知识体系,也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技法的仓库”,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这三个原则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

三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当今,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技能型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因此,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如电工基础《自感》这节课中,按传统的教学设计是这样:

自感的概念

自感电动势方向的判断(楞次定律)

自感的应用:荧光灯----镇流器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这种讲法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没有突出能力目标。解决教学问题,不要从抽象的概念入手,要从直观入手。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我把这节课作如下设计:

课程引入:用直观实例:用一节干电池给镇流器通电,在接通和断开电的瞬间,学生被“电”的感受。

本节课的任务:

由产生的“高压电”实际问题入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自感的存在。

再由断电的瞬间引入荧光灯的另一个重要元件――启辉器。

师生共同完成荧光灯的工作原理及连接方法。

这节课教学知识的引入是由实际感受引起的,不是由知识体系引起的。围绕一个荧光灯的单项任务训练技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学到相关知识,对于知识基础差、没有学习习惯的学生,是高效学习。教师要教“课”,不要教“书”。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把有兴趣的课设计好、讲好,使学生对你讲的课产生兴趣,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趁着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之际,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改变现在的教学被动局面,在职业课程改革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机械基础课程 教学 知识 学生 悬念 实践

一、机械基础课程知识结构特点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新、多、杂,即概念新、名词新,种类多、参数多、原理多、内容杂的特点。机械基础是一门主要介绍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传动的构造原理、运动规律和应用特点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知识。学生对课程的感觉是概念抽象,原理枯燥。但它又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也为我们上好这门课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技工学校学生特点

技工学校学生普遍文化水平基础差,大部分来自农村,年龄一般多在15-18岁之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将一般人的职业生涯分为5个主要阶段:成长期、探索期(15-24岁)、确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技工学校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当踏入学校时他们有许多困惑,一是原有职业理想的远去,二是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迷茫。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应让学生懂得,要面对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自己的职业生涯,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巧设教学导入悬念

机械基础课程,教师若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觉概念抽象,原理枯燥。其实这门课的教学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很多构件看得见、摸得着,只是没有建立起把零件组成构件、把构件组成机构、把机构组成机器的意识,更没有将这个过程视为从制造单元组成运动单元,再从运动单元传递运动形式实现能量转换的理论高度。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找准一些在生活中虽是常见,但确有些匪夷所思的悬念之处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四杆机构或棘轮机构内容时,笔者巧设一些悬念,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家用缝纫机为什么采用圆带动?脚踩缝纫机踏板时,会正转但为什么也会出现反转或不转?自行车向前踩踏板时,车子向前行驶,为什么反踩踏板时,车子不会倒退?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尽管机器已停止工作,但货物为什么不会下降,而是稳稳停在空中?货物为什么可以在空中悬停?到底是卷扬机(机器)中的什么零件,什么构件和机构在起这样的作用呢?笔者采用以“悬”激趣的教学导入方式,用课堂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悬念,有意识地制造一些空白地带。只有学生在一开始就带着悬念、带着问题,又急切想解开悬念知道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一定要在巧字上下工夫,只要巧得好、巧得准,就一定能巧得使学生在解除悬念、接受新知识时,有种“上坡不觉陡、渡险不觉难”的感觉。有悬才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中有了疑问,才有探究的动力,教师一定要鼓励、呵护学生敢于、善于、勇于发现和提出对自然现象的各种疑惑,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

四、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虽然应用非常广泛,但在教学中要想在课堂上讲清它的原理、概念,却又显得十分抽象、枯燥。我们也常常借助课件、模型等进行教学,但教学效果总是非常有限,不能使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经常问老师:所学的这些原理、概念,在生产实践中到底有什么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如何体现在常见的那些机器设备中?学生有些似懂非懂、云里雾里的感觉。例如,在讲解“轮系”中齿轮的变速、变向问题时,笔者总觉得课堂上,讲得应该是很清楚了,然而学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笔者换一组轮系结构时,发现学生仍很难分析出各轴之间是如何实现传动的。为此,笔者采用的有效方法就是组织学生下车间,在机器设备面前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对于走出课堂、走进车间,表现得既好奇又异常兴奋。教师在车床旁,打开车床的“三箱”并引导学生看清车床的结构和组成,将机器的三大部分即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演示变速以及变向是如何实现的,学生很快就看明白,两轴之间传递运动输出转速的不同是通过齿数不同的齿轮相互啮合来实现的。教师通过现场和直观教学使学生把所学内容系统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电工技术是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的第一门电学课程,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该课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所需的电工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整个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

1.生源发生变化

近几年笔者学院生源发生巨大的变化,有自主招生和统招两类生源。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理解分析能力不强,计算能力较差,学习不主动。但是学生也有明显的优点,表现活跃,精力充沛,喜欢动手操作,对新事物感兴趣。面对生源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在教学上如果还沿用原来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都不好,需要对电工技术进行课程改革,重新编排课程内容,课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更适合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形式。

2.内容更新少

电工技术是一门理论比较成熟的基础课程,理论内容更新变化少,缺少新鲜事物的刺激,学生学习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下工夫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上电工技术课程的学习,教和学之间如何来平衡,成为了电工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3.课时不足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只有两年半的时间完成学校课程的学习。由于电工技术教学受到了学时不足的影响,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覆盖,要根据学院电类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每个专业必备的电工知识点和技能点,做到“必需、够用”即可,来减少学时与教学内容的不平衡。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面对课程教学在上述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学院电工技术教学团队的教师积极探索,寻找现阶段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生源结构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分层教学,避免教学上的“一锅烩”,并且开放实验室,给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学习资源。面对课程教学课时缩减的现实情况,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找出电类专业所必需的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形式,取而代之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以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

1.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电类专业培养方案和电工技术课程标准,按照“必需、够用”原则,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师探讨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电工技术课程学习中哪些内容可以简化、哪些内容必须保留,突出学习的重点,注重和专业学习的结合,设置相应的教学技能点和知识点。以发电专业为例,该专业对电工技术教学要求比较高,如何选择电工技术必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就成为首要问题。通过对培养方案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项目,每个大项目下又采用学习型的工作任务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根据电工技术与后续课程学习的联系,以及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电工技术课程各项目学时的分配以及教学的重点。从表格不难看出,直流电路这一项目主要是对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学习,学会使用各种电测仪表,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的能力等。交流电路部分是该专业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工作实践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譬如谐振现象、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等内容就是以典型的实际工作任务引出,阐述了理论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所以在交流电路部分学时分配最多,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教材的选择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学校电工教学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在12年编写了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工技术基础》教材,辅助学生学习该课程,该教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电力技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传统的编排,以适应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3.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在教室、实验室或者实训室进行。学习中必备的电工知识可以从一个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出,可采用动画、实物和技能操作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老师主导课堂,一堂课下来都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到底学没学会,学到了多少,都不太容易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爱学了,教学目标达不到,学习效果很差。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教学的主体就要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就要发生变化。譬如,在学习基尔霍夫定律这一内容时,采用先任务资讯,然后制订学习计划,再实施任务,最后总结评价.二是教学活动要和电力生产相联系。以供用电技术专业为例,在学习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提前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习日光灯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与电力生产的联系等,突出教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三是教学时间不拘泥于课堂时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同步进行。笔者建设了电工技术课程资源库,有试题、课件等可以帮助学生课后自学;针对学生学习中不容易理解或容易出错的内容,可以制作动画、微课,录制视频,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等,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学方法也要适应这一变化,采用了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行动导向法等。譬如采用角色扮演分,适应以后企业的工作环境,学生都是“员工”,教师变为“顾问”,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样角色的转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的录取方式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别较大。通过对笔者学院近两年发电专业学生成绩分析,把不同招生来源的学生混班授课,发现会有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有学生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分层次教学,在满足专业培养的情况下,教学进度和难度有所区别,以适应学生的学情。

6.课程评价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要改变,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才能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适应职业教育的变化。课程的评价方式是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确定,学生通过对每个学习项目、任务进行的总结、答辩、试卷考试等获得最后的总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老师的工作量比以往要增加,但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7.教学条件的支撑

笔者学院现有电工实验、实训室4个,其中大多数实验实训设备是近几年更新和扩建的。目前电工实验、实训室满足一个班实验实训要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电工技术的发展方向,拟建基于虚实结合的电工实验室。

四、小结

在电工技术教学改革中,通过整合学科知识点,突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采用更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形式。改变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从近两年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基础扎实,进入企业角色较快,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黄凤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2]刘芸,陆洪毅,王学慧.浅谈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J].大学教育,2015(1).

[3]何革资.高职生厌学现象、原因及对策[J].职大学报,2008(1).

篇4

课程定位,就是确立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目前,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基础比较差,这一点必须正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点,将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无异于拔苗助长;如估计过低,则会造成教育的浪费。正确估计学生水平,是课程定位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明确教育和培养层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必须明确技工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理论上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同时要兼顾部分学生的求学深造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定位不准,学校就会失去学生,失去市场。课程定位一定要实事求是,使大部分同学跳一跳能够实现。定位过高,学生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定位过低,贻误学生。

二、课程设置

1.教学要求

从课程定位分析来看,教学要求应当定位在“双基”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双基去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本末倒置,离开“双基”而大谈特谈什么“素质”“能力”,只能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电工与电子技术工艺基础》课程,笔者觉得采用“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的双轨教学要求比较合适。基本要求立足双基,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进而形成基本技能。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较高要求”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能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要兼顾继续深造的学生。

2.课程体系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需要物理课和电工基础课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也为电子电路、电力拖动、电器维修等课程打好了基础。

3.课程特点

(1)基础课往往强调完整性和严密性,技术课则突出主要矛盾,往往采用近似的方法。如果片面追求数学上的严密,必然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无法解决问题。

(2)电路课程往往只讨论线性元件、线性电路,电子学则主要讨论非线性元件及电路,分析时采用等效的方法。

(3)为直观形象分析问题,教学中常采用图解法。

(4)电子学中,单靠理论分析解决不了工程实际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决定性步骤是实验调整,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定量估计、实验调整”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讨

1.传统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所用教材跟不上电子技术的发展,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力求对教材讲细讲透,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消失。同时电子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般实验安排的内容都是简单验证行的,学生只要按照指导书去做就可以得到结论。然而,有些教师怕麻烦而将实验去掉,只在黑板上讲实验。

2.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电子元件为基本的知识单元,注重从元件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曲线等进行反复讲解,使本来就怕学习的学生更加厌烦。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认识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新和紧迫性。针对学生的现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技能训练,实验、实习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在动手中去掌握知识。

3.教材内容和方法

技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工人,而且学制虽三年实际只学二年。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业岗位、学习时间,都应要求降低理论教学难度。因此,应大幅度减少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减少内部结构、内部工作原理及较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增加简易实用电路分析。另外,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始终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演示性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将灌输式改为启发式、理论和实际相互渗透的学习方法,采取在实践中讲解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

篇5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它不仅是许多其它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其它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了目前《高等数学》公共基础课程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研究,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分类分层教学;双语;国际会议模式

1 《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我国高校非数学专业多数采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已经根据专业特点做了适当调整。但是,一方面,教师很难对不同基础、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教学。例如,目前大部分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主要侧重基础教学,针对某些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同学,无法深入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将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内容合理区分、有效衔接。例如,多数学生在高中已对极限、导数部分计算方法有了初步掌握,教师如果不合理设计讲授内容,会导致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重复累赘,多数学生以毫不谦虚的态度去学习,从而忽视了极限、导数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直接影响到其它章节的学习。

1.2 教学方式方面

教师往往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行“满堂灌”,过于强调数学教学的严谨性,通常采用“1+1”即“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学生参与的环节,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师一味在黑板上进行枯燥地推导或演算,较少和学生互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也就自然出现了。

1.3 学生方面

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仍然摆脱不了在中学形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和思想上还不能顺利转变。部分学生还认为自己需要被老师督促着学习,自学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经不起社会上形形的诱惑;部分学生不惜牺牲课堂时间参与社团活动,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近几年《高等数学》课堂上无故请假或缺课的现象较严重。

2 研究现状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严谨,抽象难学的科目,加之目前高校普遍扩招,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从高中进入大学一时难以适应等原因造成了《高等数学》呈现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文献[1]提出理解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当学习某个数学概念、原理时,如果能在心理上组织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体内部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才能达到理解上的学习,同时从学习情境、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数学建模及学生反思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理解性学习的途径。文献[2]提出高等数学教学应特别强调师生双边活动,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于高校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目的,在方法上要提倡“问题研究型”教学,宜采用“预习指导型”教学,要适当安排“实践尝试型”教学,常穿插“启发设疑和趣味性”教学,尤其要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文献[3]提出作为理工科教育基石的高等数学,必须做到因材、因需、因内容施教。文献[4-5]提出了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内容相关度问题

教师在进行《高等数学》授课前,应充分了解目前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 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化手段教学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方式在中国不断兴起,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冲击。这些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不再像以往感到厌倦,不少学生受益匪浅,甚至有的学生还通过MOOC课程证书找到了工作。文献[6]提出MOOC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于高校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优质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教学的内容突破一所学校的限制,相似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授进行讲授,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师进行学习。文献[7]介绍了几种翻转课堂经典模型,并提出了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上的诸多优势,如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实现因材施教,增加了课堂互动,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等。因此,针对不同内容将传统教学方式适当融合上述教学方式,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极限、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及空间解析几何部分可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动态演示将难懂的抽象原理结合图形表达得更直观化、形象化;积分学的应用部分,其计算方法可归结为前面已学知识,可结合“高效课堂”或“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实现互动教与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

然而,《高等数学》教学纯粹采用多媒体教学或翻转课堂、MOOC等信息化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原因主要如下: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一直机械地播放幻灯片穿插部分讲解,学生多数只是在听而不动脑、不动手。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教学信息量大,屏幕切换频繁,学生不容易对知识理解、消化。此外,翻转课堂或者MOOC这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视频录像、剪辑等前期准备工作难度较大。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教师肢体语言、人格魅力缺失;新课、习题课、辅导课,教学目标难以定位。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视频学习?视频上留的思考题是否认真完成?教师难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核。课堂起点提高后,不同程度学生可能拉大差距。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缺乏监管,课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层的探究学习是“翻转课堂”及MOOC的难点。因此,《高等数学》教学应以传统教学为主,其余教学方式为辅,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

3.3 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分类分层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分类分层。文献[8]曾提出《高等数学》教学可进行分层教学,新生入学后作数学知识测试,根据成绩划分学生,相同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授课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包括期末考题也是难度不同的两套题,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有效解决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而本文所提到的分类分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可适当增加课程学时数,加深教学内容难度;针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结合其它领域,多设计实际案例应用。(2)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概念引入或应用时可适当选取相关专业的数学模型,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开辟窗口;另一方面,让学生提早知道先修后续关系,对端正学习态度有一定作用。(3)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进行分层教学。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要求选择具体学习类型后,再选择相应的层次,从而促使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3.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

3.4.1 数学史、二课与教学内容结合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的学科,即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的一门学科。将数学科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改变学生的数学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数学。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等课外竞赛或二课活动,拓宽知识面,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多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3.4.2 个别内容尝试双语结合国际会议模式教学

结合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对个别内容采用双语教学结合国际会议模式教学。大部分教师在自身专业领域上有所研究,并对英语专业术语较熟悉,因此可以结合双语及国际会议模式进行部分内容教学。一方面,国际会议模式教学可培养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感受相互进行学术交流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英语应用到实际问题的乐趣,多学科交叉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丽红.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理解性学习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8):118-119.

[2]左霞.对高等数学非数学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38-139.

[3]郭万里.理工科教育中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36.

[4]闫进娟.关于多媒体技术辅助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96-97.

[5]杨秀前.大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0:86-90.

[6]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4.

[7]胡晓晓.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85.

篇6

【关键词】轨道交通,供电,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城市轨道交通还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的应急处置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轨道交通的顺利进行。所以,对全过程轨道交通供电的应急处置方案要求清晰明了,有助于确保应急处置的质量。

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组成形式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电源一般取自城市电网,通过城市电网一次电力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实现输送或变换,然后以适当的电压等级供给城市轨道交通各类用电设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一般包括外部电源、主变电所(或电源开闭所)、牵引供电系统、动力照明供电系统、电力监控系统。其中,牵引供电系统包括牵引变电所和牵引网,动力照明供电系统包括降压变电所和动力照明配电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用电负荷。按规定应为一级负荷,即应由两路电源供电,当任何一路电源发生故障中断供电时,另一路应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重要负荷的全部用电需要。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牵引用电负荷为一级负荷,而动力照明等用电负荷根据它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一级、二级或三级负荷。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电源供电方案,应根据线网规划和城市电网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而不应局限在某一条线路上。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可分为集中供电方式、分散供电方式和混合供电方式。

三、大面积停电分级、停电范围及影响

1、一级停电事件

是指所有地铁供电系统主变电所停电,导致全部车站、车辆段(停车场)两路35KV交流电源停电,地铁被迫停运的事件。一级停电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地方电网发生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导致所有地铁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全部停电。恢复送电的时间受到地方供电局处理故障的制约,具有不可控制的特点,停电时间有可能超过各系统应急电源的允许使用时间。

2、二级停电事件

是指地铁线路的供电系统出现一个以上,但不是所有主变电所全所停电,导致较大范围的车站或车辆段(停车场)全部交流停电、正线接触轨可能是超大双边或超大单边供电,在区间的电客车可以运行至下一车站,视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疏散乘客。二级停电事件产生的原因为主变电所设备故障或地方电网局部故障。供电调度采取主变电所之间形成支援的供电方式,恢复供电的时间取决于倒闸操作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车站不需要关闭,中断行车的时间也较短。由于地方电网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二级停电事件有可能升级为一级停电事件。

3、三级停电事件

是指局部车站或车辆段(停车场)出现两路35KV交流电源停电,正线接触轨可能是大双边或单边供电,电客车仍然可以保证一段时间内正常行驶。三级停电事件产生的原因为35kV供电设备故障。供电调度改变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有些车站可以短时间内恢复供电、有些车站因故障处理时间较长需要关闭。

四、轨道交通供电的应急处置

1、成立应急指挥中心

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后,现场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向控制中心(OCC)报告,同时电力调度员要对停电信息进行确认,之后马上向值班主任报告。控制中心接报后,应立即通知相关专业(电力、通信、信号、机电等)人员,并将停电信息向上级汇报。主管领导接报后,应立即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并安排故障抢修组、行车指挥组、客运组织组、对外联系组、后勤保障组等分别开展行动。

2、应急处理

在应急处理过程中,控制中心(OCC)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有信息的传递、指令的下达、执行情况的回复、事故现场的信息、事态的发展都应实时在控制中心的掌控之下。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在进行信息上报的同时,控制中心就应组织进行初步的应急处理工作。待应急指挥中心成立后,控制中心要在应急指挥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指挥工作,行驶事故处理过程中“统一指挥”的职能。

3、故障抢修

故障要遵循“先通后复”的原则,即先对故障点进行隔离,以保证正常设备的运行,必要时可以采用“单边供电”、“越区供电”的措施,使电力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能够维持正常运营的状态。待当日运营结束之后,再对相关设备进行进一步检修、更换以及事故的分析和调查工作。

4、行车指挥

在事故发生后,行车调度员应立即制定行车调度方案,并报值班主任批准。行车指挥工作要遵循“安全、稳定”的工作原则,在不受大面积停电影响的区域要尽可能维持正常运营,保证列车服务。在大面积停电区域要和故障抢修、车站工作、电客车司机邓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密切配合,保证设备及时、顺利地得到抢修,乘客得以安全疏散。

(一)、小交路运行

在不受大面积停电影响的区域,充分利用区间渡线安排列车折返,维持小交路运行。

(二)、分段运行

如果大面积停电发生在线路中部区域,可在不受影响的线路两端各自维持小交路运行。

(三)、单线双向运行

如果只有一条线路供电受影响,可安排另外一条线路进行单线双向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向线路距离过长,势必会影响列车运行效率。因此,可以分段分别进行单线双向行车,以提高行车效率。

(四)、列车跳停

如果列车牵引供电未中断,而车站发生大面积停电,可在相应车站人员疏散完毕后进行闭站,通过车站的列车不在停车。在行车调整过程中,行车调度员要将列车调整情况及时向车站通报,以便于车站妥善安排好客运组织工作。

5、客运组织

客运组织工作应与行车指挥工作密切配合,把乘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车站值班人员和列车司机就应利用广播向乘客相关信息,一方面要稳定乘客情绪,引导乘客配合地铁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地进行疏散,另一方面也要告知列车运行状况,必要时规劝乘客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出行。

6、后勤保障

在故障处理或车站客运组织过程中,如果需要设备、器具以及人员支援,应进行紧急调配,以保证一线人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保障工作能否及时到位,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运营恢复的时间。

7、信息

事故发生后的信息原则为“统一口径、及时沟通”,确保地铁服务热线在第一时间内知晓事故的实情,以便能够正确解答乘客问询,处理乘客投诉。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与电视、广播媒体联系,通过电视台和交通广播电台等媒介,提示公众改乘其他交通工具,运营恢复后应立即公布运营恢复信息,减少社会不良影响。

8、恢复运营

在设备故障修复之后,抢修人员应短暂观察设备试运营状况,待确保满足安全运营的条件之后,经应急指挥中心批准,由控制中心向全线各单位恢复运营的命令。此时,所有受影响关闭的车站可重新开站运营,停在区间的列车继续运行至前方车站后载客运行,停在车站的列车可直接载客运行。

在运营恢复之后,控制中心应对在线所有列车进行重新调整。受停电影响暂停的列车重新投入运营,全线恢复正常的行车模式。由于受事故影响,控制中心需要对列车运行间隔进行人工调整,合理分配列车间隔,使所有列车在最短时间内归图行车。当全线车站全部正常开放,以及正线列车全部按图行车以后,地铁运营正式恢复正常。

五、结束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的应急处置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供电的应急处置方案方向,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轨道交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奇吼.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篇7

    通过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师生在讨论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坦陈已见,做到良好沟通,促进教学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又要指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牢固基础,透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连接好知识网络。对于本课程和相关领域内的新知识点、新技术应用及时适当补充、说明,拓展学生视野,以适应其工作需求。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相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引导、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这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实验、配电柜装配、试验台操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直观化图形、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并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气工程基础等基本概念,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工厂供配电装置防雷与保护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选择、设计与敷设,变电所地址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布置,以及系统无功补偿与高/低压放电实验等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观看现场录象和校外供电厂实习基地教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和领域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变压器和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如各种配电柜等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等内容,则充分利用校外配电柜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以下厂培训为主,实物教学为辅,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内容。

    二、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概念渗透和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复习与设计,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方案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及设计内容等,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通过课程答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到企业后经比较短的见习就能较快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一)选择设计题目

    通常选择10/35kV变电所作为设计蓝本。在设计中,提供给学生较新的参考资料,如设计规范、设备手册等,供学生设计时参阅。这样,可以使学生课程设计内容与当前电气工程基础技术相适应,不至于落后甚至流于形式。同时,采用AutoCAD等工程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工作技能的要求。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并做好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并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选出一到两名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设计工作,如制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设计进程,对设计任务和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与协调,定时进行考勤和组织讨论等,向教师提供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总结与报告。指导教师主动、及时与小组长联系,既不包办,也不放任。指导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7]。

    (三)注重总结和考核,及时点评

篇8

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就是倾向于“教”的改革,但在人才培养中,关键还是学生“学”的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自主学习法就是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中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的引导,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在交流电路的分析中,先讲清纯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而后在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和RLC串联电路的分析中,都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依据纯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注重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关系和相位关系,根据解析法、波形图、相量图、相量法一步一步分析;在纯电感电路的分析时采用过程辅导形式,在纯电容电路中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在RLC串联电路分析时采用小组合作分析。这几个电路分析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只有经过亲身体会,今后在并联电路以及混联电路的学习中,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小组讨论法课堂效率高的表现之一为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分组合作教学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相当流行,它同样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小组讨论法可直接应用于复杂直流电流的解法。复杂直流电流的解法一般有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与电流源和电压源的等效变换,每一种解法都适用于一种典型电路,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为使学生掌握这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及适用条件,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法来分别解答同一道题目,看哪一组解题快而且解答方法容易为大家所接受。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也了解到这几种解法不同的适用场合。

二、实践教学应注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工作过程训练,获得普适性的工作过程经历,实现思维过程的完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全面培养了综合素质。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例如,简单直流电路的制作、日光灯照明电路的应用、变压器和异步电动机的原理等内容,完全可以实施项目教学。“电工基础”课程每一章内容都可以设计成项目教学,通过项目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为了项目教学而教学,而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例如手电筒的制作,就是为了实现电路的三种状态,以此为延伸,在电路上扩展,我们可以在电路板上制作复杂直流电路,可以测量复杂直流每条支路的电流和电压,以此验证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及电压源与电流源的原理电路。因此,教师并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电路图去验证复杂直流电路,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因地制宜

篇9

摘要:本文指出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最后简要介绍了下一步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57-02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理论部分和电机部分,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基本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我校《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等专业。由于我校的就业特色,上述非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也多从事与电力密切相关的行业,因此该课程对上述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首先指出了我校《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系统梳理了我校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和措施;最后指出了后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直流电路、线性一阶动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其中直流电路和线性一阶动态电路部分理论性较强,任课老师教学中较为重视,不断以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类公式的推导和验证,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与工程实际紧密相关,但教学过程中重视不够,学生反映不能很好地理解授课内容。此外,对实验部分重视不够。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技术课程,课程虽然现安排有14个课时的实验,主要是电路理论部分的验证实验,而和学生就业后紧密相关的异步电动机部分目前尚没有开展实验。教师规定实验内容,讲述实验原理,给出实验电路和数据记录表格,学生只需依照电路进行接线并记录测量数据,整理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模式导致大部分同学觉得实验课很轻松,“依葫芦画瓢”,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也没多大兴趣,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主动权,更别提探索新问题了。这也和我们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因此对电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无从下手,需要很长的适应期,甚至会产生以前学习的知识完全没有用处的想法。

2.课时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本课程内容涵盖了电路理论、电磁场和电机等课程部分内容,但近年来上课学时已经压缩至6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5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兼顾不同章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单一。《电工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基础课程的理论要求,也有专业课程的技能要求。目前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以黑板板书的方法为主,讲授基础理论部分板书有其优势。但是对于正弦交流电路和电机部分而言,内容较为抽象,也较难理解,采用板书的形式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此时应采用辅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加以阐述。

4.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学生到课率降低、不及格率增高的现象。到课率一般在60%―80%之间,尤其是正弦交流电路和电动机部分,部分学生反映听不懂。影响学生学习本课程积极性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大环境影响,手机充斥课堂,使得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其次,由于本课程不是非电专业学生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生自身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并且认识不到本课程对其将来就业的重要作用;最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5.成绩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考试基本上还是理论考试为主,验成绩占到10%,并且按照实验报告给出成绩。这就导致学生对实验存在消极应付的情况,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没有体现出实践知识的重要性。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参考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在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结合我校的就业特色,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内容所占的比例。直流电路部分是基础,这部分内容仍采用板书教学,夯实基础。线性一阶动态电路与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授课中只讲基本概念,不再以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各类公式的推导和验证,压缩该部分内容的授课学时。正弦交流电路和电动机部分,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此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等多种手段,强化讲解,考试中加大考核比例。在授课过程中,对定理和结论不再强调详细的数学推导,而着重从物理概念出发,说明其原理、规律和适用情况。课堂上主要精力放在讲清原理、理清思路、传授方法和补充新的科研新成果方面,加大课程的信息量,不再过度强调解题技巧。对一般内容应避繁从简,对重要内容或问题要阐述透彻,保持理论深度,详略得当,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例如讲授一阶动态电路三要素部分内容时,只是简要介绍三要素方法的来源,告知学生是通过微分方程的求解得到的,而要把重点放到三要素的应用上。此外,要结合变电站分闸放电现象的视频,将暂态过程的概念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这部分内容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的。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了与就业紧密相关的内容的讲课时间,为实践环节提供了时间保证,缓解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矛盾。

2.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直流电路部分内容为基础,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夯实理论基础。而对于其他部分内容,采用板书结合多媒体的形式。正弦交流电路与电动机部分,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种授课方法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的真实材料,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变为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电工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树立工程实际观点,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1]。原有的实验安排为14学时,7次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即教师讲授实验内容,学生按照实验内容接线,动手验证定理内容。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改革了部分实验内容,将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功率因数提高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教师只是协助指导,具体电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分析,并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探求规律、学习知识的意识,对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我校电力学科的实验资源,补充异动电动机的实验,并专门组织学生参观和观摩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4.改革成绩考核方式。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的学生成绩计算包括三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60%)、课后作业成绩(25%)和实验成绩(15%)。由于课程课时较长,采用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方式会造成学生放松平时学习,考试前临时突击的现象。因此,改革后在课程进展到过半时,进行一次期中考,以加强过程监督。这就促使学生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主动学习,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应付的现象,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实验成绩所占的比重,由10%提高到20%。实验考核的方式不再是按照以往根据实验报告的好坏给定成绩的方式,而是采用随机抽取一次实验的方式,按照实验的好坏现场打分。这就促使学生重视实验,从而锻炼其动手能力。

三、取得的成果及后续的工作思路

本文指出了《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上述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到课率和及格率得到了提升,考试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电工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践性教学方面等多个环节,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在后续的工作中,将尝试在电工学考试中引入开卷考试,以及加大综合设计实验的比例等措施,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文艺.机械类电工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机电技术,2012,(8).

收稿日期:2016-12-01

篇10

关键词 技校生 问题 互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 - 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 Application on

Electrician Basic Courses in Technical School

WANG Zhaokun

(Yancheng Technicians' College in Jiangsu Province, Yancheng, Jiangsu 224002)

Abstract Mechanics-based institutions electrician students generally exist a positive, non-active phenomena, which led to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not proceed smoothly, thereby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oblem for students weak awareness of this phenomenon in previous studies based on the "problem - an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aiming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ability to maximize the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the study,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ir learning, mak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be conducted smoothly and efficiently.

Key words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激烈的竞争迫使劳动者不得不具备开发自身潜能的能力,这就使得技工院校的教育应该着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现阶段,技校的电工基础课程普遍存在教与学的脱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所以,将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问题―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目的。

1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与步骤

1.1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该理论提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生长出新的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是指教育教学应该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相关教学策略的使用要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性,进而达到让学生主动的去建构并获取知识技能的目标。

1.2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1.2.1 教师提出问题情境

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充分的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例如,在电工基础的课堂中,教师抛出问题:如何在不同的地方实现控制同一个电灯的情况?让学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然后再通过现场模拟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现象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1.2.2 学生互相探讨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建议学生分组进行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的力量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对学生及时地给予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尽快的找出需要的答案。如,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足以解决现有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示范,画出电路图,讲解如何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控制同一盏电灯的情况。

1.2.3 具体实践

在前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已经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这一阶段,就要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实际的动手体验,去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电路图,并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在配电板上进行实物的连接。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要帮助学生检查电路,找出问题所在。

1.2.4 评估总结

在技校电工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尤其不能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学生的反馈,能够有效的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能够帮助技校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所掌握的技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 “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的应用

2.1 了解技校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前提就要了解学生在接触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之前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依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测验并结合访谈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衡量,从而获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起点水平。

2.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在接触新的知识之前,对于某些问题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遇到旧有知识不能解释的情况下,认知冲突就产生了。教师就要充分应用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这个特点,适时适宜的抛出一些问题,创设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但是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肤浅,问题也不能太难,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最理想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原有的电工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

2.3 科学安排课堂教学

现有的技工院校《电工基础》的教材内容浅显易懂,比较符合技校生基础较差的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教材内容,造成多数学生因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的现象。所以,“问题―互动”教学模式就要注重讲授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能学到一技之长的教学内容,才能激起技校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讲授理论知识,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如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学生就只是了解这个现象,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了解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动脑思考的情境下去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就能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形象记忆也更为深刻,更加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

2.4 实物模型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泊尔曾对先行组织者做过以下解释:先行组织者是在所学习的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个具有引导性质的材料,新旧知识通过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产生联结。众多研究表明,具体的教学模型能更加直观形象的将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更加的迅速,因此,使用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更加便于帮助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在技校电工基础的教学过程中,科任老师在详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授内容的基础上,要选择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来促进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吸收。如,教授到旋转磁场这一概念时,要了解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很抽象的,不容易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演示单相异步电动机模型,通过直观的体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磁铁的旋转使得易拉罐转动这个现象,从而学会类比与分析。借助具体的模型更直观形象的深化学生对旋转磁场的理解与运用。

2.5 积极的评价

大多数的技校学生在中学时期的成绩都比较靠后,他们对每次考试的成绩大多是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经常性的经历这些消极体验必然会对其自尊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少部分同学已经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选择就读技工学校也是迫于无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注意到技校生的每一点小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其得到成功的体验,重拾学习的兴趣,使得技校生能够在教师积极的评价中逐渐的找回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以较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2.6 教学案例实践

电磁感应教学: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武侠故事导入课堂,吸引学生对教授内容的注意性,然后告知学生硅钢片―绕组―旋转磁场―铝框受力―安培力F = BILsin ,进而加深学生对安培力的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条形磁铁插入铝环时,铝环被推开,而抽出铝环时,铝环被吸引。借助这个现象,老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同学们对磁场的好奇,并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尝试解释这个现象。接着,教师再结合课本材料,给学生一步步的解析,铝环和磁铁之间到底是什么力在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运用这个现象。最终,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具体模型和现象演示,以及分组讨论,加深了对磁场的理解和认识。

3 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课堂上缺少必要的互动,教学活动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而“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提供相应的问题情境,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校的电工基础课程中运用“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缓解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庆国.高中物理“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77,161-163.

[3] 罗晓春.促进初中生电路概念转变的探究性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