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in Normal School
Liu Yang
(Linyi University Yishui College,Linyi2764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almost all of the Normal College used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course as a required course.This view of the Norm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iss"
teaching about the content and status,and then to teaching innovativ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to offer insights,highlighting the computer's basic operations and times of teaching.
Keywords:Normal university;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Innovative teaching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是每个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现状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系是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讲述计算机基础及安全与维护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除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外,其操作性很强,对学生就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是会有帮助的。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安排,很多师范院校的授课与实践学时分配基本达到了1:1,课堂教学采取了板书+多媒体+演示操作+上机实践的形式。但从当前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的上机实践和教师的授课速度不同步,学生的上机实践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条件好的师范院校可以选择教师在机房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机主控,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同步进行操作,这样边讲边练,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
二、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计算机、投影仪、教师制作的电子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等搬入到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达到良好的视听学效果。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学重点和难点,交流授课体会和经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恰到好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了教师的授课,但是若不进行上机实践练习,达不到完成操作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度”确保学生能够“吃饱”,还能细化“吃好”。学生上机时,要先依照课本或练习题中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完成基础的练习题后,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文字性电子素材,针对各个知识点,提出要完成的各种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在上机课时内可以完成一些,很多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并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三)使用案例教学,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获得固定的规则、原理。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举一个最贴近毕业设计论文排版的问题式案例来说,每个人对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很熟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一个事先排版好的论文给学生展示,同时展示其论文的目录、页眉、页脚。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到后续的文档制作情境当中,教师再分别结合这些案例讲授如何设置目录,设置目录之前如何定义并使用大纲级别,如何设置不同实际需求的页眉和页脚。这样教师起到协助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学生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师范院校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必须制定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它,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学院通过多项政策,比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采取引进、培养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对于操作类课程不太适合,因此我们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最终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采用A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系统,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全部是机试,理论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并规定如果理论或实践其中之一不及格,则该门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通过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程性质、掌握重点。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等措施,既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当前,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各学科发展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所有高校新生进校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获取计算机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现实情况
目前,随着家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范围上已下移到中小学,使得学生在读大学之前使用电脑的比例相当高,但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的欠缺及学校重视程度不一,从而呈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的差异性也较大,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习惯,在每期开学上新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基本情况,以便在教学中及时采取符合学生学习的方式;经调查,大一新生中大多数同学对计算机的了解多数同学是自学,有的跟家长学习,有的高中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学生的掌握范围仅仅停留在上网浏览网页,网络游戏,聊天,收发电子邮件及简单的OFFICE办公操作等方面的应用,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仍未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每个知识点就相当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课程,概念多,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矛盾较大,实验学时数不够,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如何深入浅出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学习有兴趣,又能掌握好技能,为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现将个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3.1 紧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计算机教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在高职院校,尤其是以"重技能,创特色"为主的教育方针,要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的智能化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领域中的后续课程,在整个教学活动组织中,围绕让学生愿学,善学,勤学,乐学,培养学生沟通交流领悟能力,解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以此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3.2 确立教学理念,重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生动具体化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多年来,我院相继使用了不同版本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每类教材涵盖的知识体系庞大,因此,在教学中重新整理教材知识点,让知识更加系统性,连惯性,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中最后一章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应用,在教学中将安排在学完WINDOWSXP操作系统后学习,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清楚计算机病毒的来源及时利用网络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另一方面:便于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好的共享网络资源,观看网络视频教学,下载学习资料,上传任务作业。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强化学习过程。
3.3 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随着我院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在新型模式的教学下,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各种条件的综合,结合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相互借鉴学习,明确课件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评价机制及考核方法。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采用机试(占60%)和笔试(40%)的形式,学生往往是在考前打突击战,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实际水平。近年我们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价方式。加大力度强调学生参与性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在评价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逐渐感悟自身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应用计算机学科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机信息素养。
4.结语
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改实践,由于我们坚持了改革和创新,走过了一条持续发展,不断进取的道路,取得了教与学的双赢,鉴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应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般的课程来对待,而要视它为一项教学项目工程来建设,打破原有教学的格局,不断坚持创新。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萍.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本体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因为创新行为在人类文明史上屡见不鲜,在以生产力为主的社会发展时代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时代特征表述。需知,创新教育理念出现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互适应,目标即为将人才创新精神内容和创新能力内容融入到真正价值取向当中,之后在此基础上将劳动者创造欲培养和劳动者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高校计算机课堂教学可沿袭现有素质教育模式,成为创新人才培养阵地,只有注重学生群体创新能力培养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理念要点分析
高校教学策略实施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放在工作首位之上,第一点就是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和新型教育思想,对上述二者进行适时革新、调整,从根本角度出发,师生个体观念也要适应时代变化和新课改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此处不仅作为训练工具形式和知识灌输工具形式产生,发展认识手段才是其真正角色。极具创造力的教师可在课堂中运用正确教学方式进行知识教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对应参与式教学法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换个角度而言,即为对知识学习方法和知识学习途径加以整合,而后向学生转达。学生才智训练与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学习思维合理拓展可助力新型知识获取,知识难点解答效率和知识重点理解效率会得到双向提升,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会在积极教学相长氛围下愈加融洽。
二、高校计算机课程创意教学要点分析
创新教学氛围营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群体基础性本体创新能力,此处分为教学心理环境营造内容和相关计算机教学环境营造内容两种。假设学生本体思维活动与预期教学活动相背离,计算机教师不能强制控制学生思维并进行自我教学思维套入。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堂问题发言,敢于表达自身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师生争论和与同学间交流,留有学生充裕话题发起时间与机会,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课堂见解、理论与教师所授内容不同时,计算机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之后在此基础上审视学生观点、理论,运用正确教学途径向学生讲解正确结题模式和知识内涵。运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激发潜在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树立创新意识与创新自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体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应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相结合。运用巧妙手段、妙用手段融入各科教学操作环节中,增加创新能力发展程度,达成创新能力迁移,旨在使个体综合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对应实际应用能力等均得到稳步提升。换个角度而言,需要各科联系、协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的。
三、以教学方法创新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实施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实行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以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本体学习兴趣,达到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教学目的,学习动机产生和学习兴趣产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被激发才能产生学习动机,学生课堂思维活动运行效率也会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达成信息获取目标和信息检验目标,教学水平质便指日可待。所以每节课教学前需要进行任务布置和预期学习任务安排,以此为基准促进学习动力形成,任务驱动式计算机教学方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达到最终学习目的。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计算机文字输入教学过程会让学生倍感枯燥,教师需根据此种状况选择任务驱动时机,适时举行软件比赛活动,达成全员参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比拼输入速度,竞争机制融入到驱动教学操作环节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挑战精神。
(二)计算机教材活用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需知,计算机课程自身具备一定教学灵活性特点和教学实践性特点以及教学综合性特点,具体教学任务执行中,高校计算机任课教师需要进行教材内容结合与提前备案,教学设计环节需深赋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学习中便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其学生群体创新能力形成。针对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按照层次划分规则进行针对性教学任务设计,新旧知识交替和新旧知识衔接务必到位,提出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设计问题需极具启发性。以word课程教学为例,艺术字教学和图形插入教学以及相关图层排列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图章制作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群体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网页制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最终拥有个人主页和博客以及QQ,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挖掘学生潜在创新能力,有效锻炼其创新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教学步骤实施应严格遵循新课改高校教学原则和标准,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需依次进行创新理念树立、创意教学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操作,以至有效提升高校计算机课程基础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完成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龚乾春(1979-),男,贵州贵阳,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贵阳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华兵.论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
[2]耿明芹.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现状和反思[J].中国科技信息.2006.
[3]张姗姗.论当前时期下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50-02
1 研究的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具有调查范围广、可信度高、代表性强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进行研究,其中问卷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内容:1) 使用计算机的用途;2) 使用计算机的动机;3) 使用的内容。 本问卷的数据来源为 在黑龙江东方学院随机选取100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学生填写问卷后返回,对于没有返回的问卷,采取另行补加的方法,保持问卷回复率为100%。
2 调查结果
2.1 当前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用途
使用计算机的用途的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出,目前 大学生中计算机使用时用来学习专业知识或完成作业的占33%,用来浏览网络新闻占18%,网络购物的占13%,网络游戏占11%,看电影占10%,在线教育或网络学习8% ,其他占6%。通过调查显示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大学生在应用计算机的使用用途方面主要是用来学习和了解跟国内经过以及购买个人使用生活用品方面,数据良性的发展状态。单页不能太出游特别同学迷恋网络, 打游戏,看电影浪费大好情况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学校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并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将计算机作为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工具,而不要把计算机作为一个消磨时间的玩具来使用。
2.2 当前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动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 升入大学家长为孩子购置一台电脑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 “开学季”已经成为了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的消费旺季。通过这一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要求家长购买电脑的动机是什么呢? 本文通过对100个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购买计算机是为了方便的占53% ;购买计算机是为了娱乐的占28%;看别人买自己也要买的占19%。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分析得出,在购置计算机目的方面不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是以学习作为第一位。
2.3当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上也传布这一些有害青年良好生长的信息或视频,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是否会营销到学生呢?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会避开不良网站信息的占63%;不会特意浏览的占21% ;偶尔浏览的占12% ;时不时就浏览的占9%。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占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分辨力。可以避开不良信息的影响。这项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正式将计算机作为急用辅助工具应用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式正确的选择则。
3 大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高校已将计算机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大学生都必须修满该课程, 然而,对于教师而言, 其责任不仅要返程科室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坚强对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和提高。让学生获得易掌握、便理解、可视化强、兴趣高的计算机知识。本人主要提出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计算机教学问题。
3.1思想转变
学生要想真正应用好计算机,首先必须扎实掌握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把计算机应用理解为简单的打字。现阶段,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学生要能认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软件技术,对于汉字的录入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它是学习其它微机课的基础。不要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而又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要只是一味的练习打字,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绝不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此外更应该加强学生利用计算机搜索网络信息的能力,以便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或阅读专业的数字文献资料
3.2 括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领域
实际应用是学习计算机的根本目的,很多学生学习完了大学计算机课程,考试也能顺利的通过,可是当真正的拿到一台电脑,以及电脑出现一些小问题,又或者是要使用某些常见的应用软件时,却不知道从何下手,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教会学生的应用知识,例如,教学生使用一些应用软件或者一些计算机最基本的维护,如最简单的计算 机系统的装置, 一些软件w o r d 、Photoshop、PPT、flash、Excel会计软件,收银软件等。此外,在日常的学习中,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日常保护计算机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最实用的计算机教学法。
3.3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计算机应用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针对计算机应用的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微机知识必定还有一定的限度,为了能更深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技能,我们还要广泛地阅读一些专业的微机知识,但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去学。
3.4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
要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原有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教学状况。树立“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建立起自身的知识和结构和能力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计算机教学活动的要求。其次,尽可能地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来改进现有的计算机教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教学进度快,教学效果好,因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更快的发挥计算机的应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须工具,为大学生学习、沟通交流、了解社会发展等等方面的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同时更应该创新大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模式。是计算机能够真正能够辅助当代学生的生长。希望通过本调查所得到的信息一方面有助于社会转变传统思维, 可以将计算机作为一个是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公寓来推广,另一方面依据本文的调查,将有助于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完善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肖莉虹.论信息人及其培养[J].现代情报,2004,(8).
[2] 赖茂生.情报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1).
[3] 宫婷.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因教学观念陈旧及教学手段单一等,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时展的要求。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相对薄弱;重传授,轻培养,重灌输,轻创造;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脱离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向,实用性较差;教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也不够重视;没有在计算机实验学习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和引导, 也没有相应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们提起兴趣和获得信心。
目前,随着各行业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多种多样的现代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运而生,如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1]。实验教学应该要能培养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提高学生分析探索和科学综合的能力、相互交流协同合作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创新能力等,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因此我们还必须不间断的探索具有特色和成效的计算机实验课程建设之路。
1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计算机实验教学方法陈旧
以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照着实验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滞后,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内容较多,研究性、综合性实验少,反映现代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计算机实验内容较少。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在实验操作中缺乏应变能力, 实验操作中稍有变化, 便不知如何应对, 最后往往还是需要教师动手解决。做完实验后,学生感觉在走过场,收获不大。
1.2 计算机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在实际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倾向。实践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只是做表面文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课时不足,很多计算机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很多时候甚至无人操作,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不多。学生课后到实验室进行计算机上机实验更是少之又少。
2 创新性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可以采用的方案
笔者在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不断编写和更新、充实优秀的计算机实验教材
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实验教材的好坏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材引导实验的内容。好的实验教材能够让学生们学到很多东西。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也必须跟上步伐,不断地处于更新之中,不与时代脱节。另外,实验教材应使计算机实验的内容多样化、综合化、模块化,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教材也需要兼顾实用性比较强或者有意义,以提高学生们的实验兴趣。
2.2 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由于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入校前来自各地区,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计算机实验课堂上教师很难准确地把握计算机实验的难易程度[2]。因此可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分为基础班,先训练他们的基础技能,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将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提高班,提高班也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们的特长兴趣分为不同实验内容的提高班。这样可以培养一些有特长和专长的学生。分层次实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可以灵活地安排不同层次的实验策略,积极有效地组织各层次实验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每一位学生其实都拥有创造的潜能。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很有必要让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尽量的发挥出来。可以引导学生多想多问,思考和疑问是想象力的源泉,想象力比知识更宝贵,它能够推动进步,引发创新。
也可以建立一些计算机实验创新基地,如程序设计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科研活动或项目等活动。让动手能力强,或者愿意锻炼动手能力的学生参加,甚至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师生互动交流,作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有益性补充。不仅能够活跃计算机实验氛围,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自身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感悟,提出了一些计算机实验教学可采用的改革的有效方式方法。随着高校建设较高水平任务的推进,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改革还将继续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设计 操作技能
当今社会,人们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对计算机的使用都极为普遍。所以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学好它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和反思,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讨论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一、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接触使用过计算机,这会给学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基础的知识已经掌握,太简单没必要学;而给老师的错觉则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前者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忽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后者会导致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进度过快,讲解不够透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计算机所谓的“熟悉”通常指的是上网聊天、看视频、玩游戏等,而对于工作过程常使用到的操作技能(比如办公软件的使用)却知之甚少,再加之生源广泛,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之前也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大多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完全不知如何按格式要求进行排版,这是教学的失败。
二、教学设计
1.学前引导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备课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在正式上课前先简单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再引导这些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从而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进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第一堂课中,我一般在介绍这门课程之前先由一些问题引入,如“平时是否使用计算机?”“一般都用来做什么?”“会不会利用计算机来处理生活工作中的数据?”等等。学生多数会有“现状分析”中所列举的回答。我进行分析总结,让他们明白自己当下对计算机的使用大多数是在生活娱乐方面,并且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使用的,然后给大家介绍“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内容,除了上述这些,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应用技能,这时可用简单的例子给学生演示一下,比如在Excel中制作一张学生常见的成绩表,应用一下求总分、平均分或排序等功能,让学生发现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方法简便易懂,这样既可以让有基础的学生清楚自己对这些技能知识的掌握不足,又可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明白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并不难。从而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一门既实用又有意思的课程,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理论知识
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两大方面,一是理论知识,二是操作技能。一般来讲,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学生通常在一开始就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因为面对大量的文字信息,他们很难从中提炼出所需的知识内容,感觉既抽象又乏味,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而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其次应尽量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给学生展示相应的知识内容,从而使书本上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变得形象易记。比如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可利用实物或是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再用实例和图片资料普及一些计算机常识,比如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软硬件故障,给他们分析可能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此学生一般都表现得很感兴趣,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们把这些他们刚学会的知识重组到一起,整体地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3.操作技能
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计算机基础在生活工作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上机实验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实验操作课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上机辅导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上机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有效的。这说明我们在让学生进行上机实验之前,应先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的操作,而不能把学生带入机房了事,否则多数学生会很盲目地对着书本东翻翻西练练。所以一般在学生操作之前,我会先把本节课需要操作练习的内容提炼分解成一道道具体的题目作为本次实验的操作任务。然后在学生上机前先进行演示操作,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完成,并鼓励学生操作遇到问题时自己通过查阅教材资料解决,这样可以加深操作的印象,当然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
(2)操作内容的选择。对于不同的章节我们要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操作能力,对此我通常依据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操作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打字练习。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熟悉了某种输入法,但绝大多数不具备正确的指法习惯。这首先不利于打字速度的提高,其次会影响打字姿势,长此以往将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此阶段练习必须强调正确键盘指法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另外,对于输入法练习因为课时有限,可选择几种常见的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练习。再次,学生在打字时经常会碰到一些标点符号的输入问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对常用标点符号的输入作一定的讲解。
第二部分:Windows操作。这个章节主要是文件及文件夹的管理,要求学生练习掌握文件/文件夹的新建、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查找等相关操作。另外还有一些常见操作练习就是对用户界面技术的使用,如任务栏的管理。
第三部分:Word操作。Word具有丰富的文字处理功能,图、文、表格混排,所见即所得。此处的练习主要强调学生掌握文档的编辑、排版、页面设置、表格制作和图形绘制等基本功能。比如排版练习题中可包含字体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分栏等操作。
第四部分:Excel操作。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对数据进行组织、分析和统计。本章节重点要求学生操作练习的有:工作表中的各种格式化设置,工作表的页面设置,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数据清单的建立、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
第五部分:PowerPoint操作。PowerPoint由于其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而广泛应用于教学、培训、新产品展示等方面。首先我们可使用PowerPoint将课件制作得精美些,激发学生对PowerPoint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本章节上机操作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幻灯片的管理、幻灯片的外观修饰、动画效果的设置,幻灯片中各种对象的插入等。
第六部分:网络基本知识。网络部分的操作练习主要是针对日常用到的一些网络搜索工具,利用它们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资料,再者就是文件传输功能,比如利用网络下载各种我们所需要的文件内容,另外就是电子邮件的使用,因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传递各种信息资料。
三、结语
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及与同行间的探讨,分析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改革,旨在提高本课程在实践中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雪飞.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09(22).
[2]李平.“引导式教育”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
[3]赵红洲,潘西明.高职计算机教育困境的探索与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PBL+LBL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20-03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必修课程,也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21世纪,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各个领域,成为各行业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术,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是高校学生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一直以来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技能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高校仍把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纯理论课程看待,并没有认识到该课程应用教学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也不具备自身特色。
二、PBL与LBL教学模式介绍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问题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在于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是最有希望的教育模式之一。[1]与PBL相对的就是LBL教学模式,LBL是一种传统的“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将PBL与LBL两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这也是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
PBL教学法主张学习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充分发挥问题对学习的导向作用,用问题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PBL教学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与教的理念,将学习与问题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然后分析、思考问题,最后通过自主学习所需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1969年首创的教学模式,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一些学校使用,新加坡、香港等地也一时颇为流行。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等都是使用PBL教学法的典型代表学校。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科主要有管理、工程、医学等,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空间还很大,有待进一步拓宽并大力推广。
PBL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的是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师提出课程主题后,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课本、查阅有关书籍文献、使用互联网查询和分组讨论等方式,获取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及信息。分组讨论让学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知识,通过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这种学习模式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PBL教学模式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多项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PBL教学,教师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程主题的设计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是启发学生、为学生解惑答疑。
经典PBL运作过程如下:PBL分组;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研究;探索问题;再次讨论并报告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2]
作为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种,L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讲授+演示+实作”的模式,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任务是接收信息并记住,然后按部就班地应用在实验操作中。这种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例如能系统地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难点的讲解较深刻全面,易于理解,所以LBL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学习较为适用,但对于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无法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三、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PBL与LBL双轨教学模式下各角色的转变
PBL与LBL双轨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手段都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双轨模式将构建全新的课堂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在上课之前把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掌握透彻,就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也只需要认真听讲,做笔记,弄懂课堂学习内容就可以。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会成为学习和提问的主体,每个学生看问题的方式和注意的重点都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各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通课本上的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对教程的把握,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了解学科前沿、提高学识修养、拓宽知识面。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提出来以后,积极通过查找资料、和同学讨论或者询问教师等方式得到答案。
(二)LBL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大增,无法为几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师,LBL的教学方式适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LBL教学方式不仅便于教师管理课堂、规范实际操作,而且能保证知识的正确性以及实验步骤的统一性,因此LBL的教学模式仍被大多数课程采用。然而,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也无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造成“学而不会用”或“学而不能用”的尴尬局面。但不可否认,LBL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采用LBL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能很准确地传授课本知识并把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讲解。LBL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快速地掌握教学重点,同时能避免部分学生自学能力不强,无从下手的处境。
(三)PBL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通过LBL教学,学生已初步掌握本章节课程内容的知识要点,这时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实验作业。而就PBL教学模式而言,其主要以学生为主、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时,要求学生首先全面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汲取知识,指导教师在学生遇到无法克服的问题时给予必要的提示或引导。可见,PBL教学模式是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集学习、讨论验证和再学习的系列过程。PBL这种“先问题、后内容”的预判式教学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PBL与LBL双轨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下面就以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Word 2013模块教学为例,简要说明PBL与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实验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80分钟)。
实验教学人员安排:教师2人,其中主讲教师1人,指导教师1人;学生60人,分为12组,即5人 / 组。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利用Word 2013制作个人简历。
实验教学具体要求:要求学生用Word 2013模块软件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要求掌握字体、段落设置与调整,且简历中要包含表格、图片、艺术字。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首先由主讲教师讲解Word 2013的基本功能,并演示字体、行间距、分栏以及表格、图片与艺术字的插入等操作。在软件操作演示过程中,主讲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讲解,尤其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或忽视的地方要重点讲解。
需要提出的是,PBL与LBL双轨教学模式主要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平台下,主讲教师通过教师机进行教学内容的演示,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管理,而学生通过学生机完成实验,学生的学习自由度较高,所以需要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管理。[3]
一般而言,高校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大学之前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指导教师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搭配分组,以避免出现个别小组无法有效开展实验学习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PBL教学案例的撰写
PBL案例的撰写是实施PBL教学的关键一步,所选的案例,既要求能包含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求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分组完成后,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实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如:怎么设置字体、行间距、段间距?如何插入表格?怎样设置艺术字?怎么在表格的某个单元格中放入照片?表格中的文字如何居中?罗列奖项的时候怎么使用项目符号?怎样完成页面设置并预览打印效果?如何才能让简历更个性和新颖?等等。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文献查阅、网上搜索等方式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最后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实在是不能解决的难点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4]为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对积极发言、勇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给予平时分奖励。同时,教师指定每个小组一名小组长,小组长的选择采用轮换制度,小组长负责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并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随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作为评委对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可以避免小组成员当中出现个别突出的学生承当所有的实验,而另外有些学生却产生依赖心理,在实验过程中“滥竽充数”的现象。分组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打分得到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用教师机把优秀的作业展现给全体学生,并评出在分组实验中最优秀的学生,给予评价和表扬,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提高学习兴趣,充满信心地参与到PBL教学中来。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大胆创新,探索更合理、针对性更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LBL教学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全面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包括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强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思维更加活跃了。这种PBL与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既能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本知识,掌握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弥补了以往计算机基础教学追求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不足,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5]
[ 注 释 ]
[1] 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 c,2004(11):859-867.
[2] 赵乐,郑晓珂,马利刚.PBL案例选择及撰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33-34.
[3] 农正,黄银娟,蓝奇.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95-97.
篇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实践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推广,整个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实社会中,由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热爱计算机专业并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不均衡的。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熟练的转换为实践的动手能力,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而如何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
首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科书选用应该从“全国高职高专的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中进行选择,而不是选择本科院校选择的“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偏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较差,很难听懂理论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动手实操能力强的职业生,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中,采用“通过实验总结原理,再通过原理验证实验”[1]的做法,据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操作的能力。
2活跃课堂,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重点。教师应当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互动,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老师在上实践教学课时,只是简单地讲解理论知识后就大量的给学生布置上机实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缺乏教学的互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薄弱,很多的实验靠学生自己完成还是有难度。还有部分学生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久而久之后形成的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对课程也失去了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讨论后各组的代表发言讲解实践解题思路,最终表现好的小组加分作为鼓励表扬。这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动手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3注重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顺利的转换为实操能力,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思考,或是不会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积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的角色时引导者,针对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之后运用实验实践检验解决问题的思维,给学生提高思考、解题、验证、理解、记忆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启发学生实践思维能力。
4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谓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一中合作育人模式,现阶段社会竞争强,高职院校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由校企双方制定实践培养方案和目标,成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组,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明确校企各自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与职责[2]。通过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行业、社会经济进行调研,对典型企业调研、网络调查等方式分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不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等。
5教学环节实行“教、学、做合一”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将部分课程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实施,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3]。如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做”合一的实现必须做到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合二为一,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边学边练,从而达到真实工作过程的情景化呈现。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自己动手训练出来的,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动脑,勇于动手,才能真正的掌握操作方法和提升计算机的实践能力。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是以动手为根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才能将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真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6在技能竞赛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在我国开展的各类计算机技能大赛中,比赛项目具有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协同合作的意识,一般的竞赛都需要具有几门专业课程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都有所要求,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水平也是一种检验。竞赛持续的周期较长,学生通过设计、调试和检验的整个过程,大大地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
7结束语
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近几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探讨和总结,逐步认识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以实践项目的方式完成课程设计和检验实践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马飞 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俊,对职业教学计算机教学的反思,科技教育创新,2017,(11)
篇9
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机制;研究
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技能应用能力的重要形式,许多工程和技术型大学都在努力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理想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大学提倡“边工作边学习”模式[1];德国则实行“双元制”教育系统,即教学活动交替在企业和学校进行[2];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与多家国内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帮助学生获得专科、本科层次的学位[3]。2003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源自传统高校的本科压缩型专科教育暴露了很多问题。因此,面向社会实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1研究背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开设于1986年。1999年,随着开放教育的开展,计算机学科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中央电大一个重要的工科专业。目前,电大计算机学科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截至2009年7月,全国总计有24.5万学生学习了本专业,目前在校生约12万余人。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成为我们当前工作的主题。1998年,开放教育刚刚开始,中央电大计算机学科及时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推出了计算机应用专科专业,下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控制。这个三年制的教学计划因为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受到了热烈欢迎,到2006年秋,电大总计招生14万人。
目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严重冲击了中央电大的计算机专科[4],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调整计算机专科教学计划。
2研究内容和方法
2.1合作原则
2003年7月,中央电大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签署了信息技术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电大计算机专科改革开始由三年向两年制的软件蓝领人才培养迈进。2006年3月,双方进一步签订了在全国软件行业开展中央电大计算机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协议以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关于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的职业院校及培训中心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专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双方将为电大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定、软件人才岗位能力技术认定以及国际著名厂商的技术认定,共同商讨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建设教学资源,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对系统内教师进行课程培训,互通和共享软件人才需求信息。
中央电大面向社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双方的契合点在于以行业需求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人才培养根据地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背景、产业的技术群领域来定位,合作教育围绕人才培养规格而展开[5]。具体到计算机专科,就是要根据社会需求,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来培养人才。
行业协会拥有软件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及众多与其合作的企业信息,掌握专业发展市场定位的第一手材料;而电大计算机专科以往延用传统本科压缩型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对大专人才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往往培养的人才理论上没通,实践上又不行,教师和学生都十分苦恼。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已经指明了计算机专科人才的市场定位,电大与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瞄准了市场,利用电大的系统办学规模和严格的教学及管理运作体系,可以为国家培养大批技能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2.2合作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计算机学科教育,最初的想法是瞄准市场需求,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重点是构建合作模式,探索实际运作方式。
(1) 信息共享。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目前共有接近700家直属会员单位,加上各分会的会员单位,共有3000多家。会员单位以广大软件企业为主,如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中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大多为协会会员单位,另外还包括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范围十分广泛,掌握国内软件行业的大量信息,这对于电大计算机学科开设新专业及建设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方向十分重要。同时行业企业了解电大的办学信息,对员工技能培训、软件产品的宣传和使用以及面向社会吸收与协会合作的中职院校生源也十分重要,双方的互惠互利是合作长期进行下去的动力。我们一改只聘请高校教授参与专业建设的传统,聘请软件行业协会、企业的专家进入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工作。
(2) 资源建设。
电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亮点之一就是专业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对计算机专科这种职业和岗位指向性较强的专业。行业协会拥有一批IT企业和高校的优秀双师型教师,他们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背景,并拥有在企业和生产一线做培训工作的先进技术,是高职类专业的宝贵教师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在行业协会的协助下,我们聘请了专业领域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如网络管理方向2门方向课的主讲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博士,由软件行业协会推荐,是长期从事Windows网络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专家,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讲授微软最新网络和安全课程,深受学员欢迎。
网页设计方向网页设计三剑客3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是软件行业协会推荐的,汇集了熟悉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均是在一线教学和培训的新东方优秀讲师,出版发表了很多该领域的著作。他们对课程内容熟练,授课生动,课程资源丰富,保证了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网络编辑方向的3门课程由北京中鸿网略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建设,中鸿网略是人力资料和社会保障部网络编辑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实施单位。电大该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该职业国家技能鉴定要求实现了无缝衔接,学生学习后即可报考国家考试。
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聘请了国家“信息管理师”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的多名成员进行研讨;涉及软件使用的课程,我们联系了神州数码等大型IT企业技术人员协助建设课程资源。在课程测评方面,我们与ATA合作开展基于计算机的考试改革。
(3) 生源组织。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软件人才的需要,加快国家六部委《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提到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决定自2006年秋季起在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的职业院校及培训中心联合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专业试点工作。这一举措受到了中职院校的积极响应,目前我们已经联系到的中职院校生源约2万多名。
(4) 师资培训。
作为一个巨大的教育系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遍布全国各地。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有专职教师2869人,其中31%具有高级职称;兼职教师1410人,其中33%具有高级职称。优秀的教师对保证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因此中央电大一直坚持进行师资培训。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电大系统教师面对面培训为基础,后续的培训通过电大在线网络组织,主要有课程教研中心、实时网络会议、非实时论坛等,此外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部分都安排制作演示实验内容的流媒体课件和交互式训练的CAI课件,供电大系统师生使用。我们还邀请系统计算机教师参加软件行业协会的年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
(5)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各级电大难以监控下级电大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实践训练,因此实践问题不落实,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6]。中央电大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恰好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软件行业协会是庞大的行业系统,覆盖全国并拥有众多的企业会员。如果各级电大能与当地的软件行业协会会员企业很好地合作,就可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积极协调,逐步开展。
3实施效果
2006年秋,电大计算机专科进行了重要的教学改革,原来三年制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停招,全部改为两年制专业。首先是教学目标的改革,即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传统模式的教学计划源于高校的理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结构,电大的专科计划仅仅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压缩和实践环节的增强;而新的模式根植于职业需要,通过分析特定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课程,进而成为专业。新模式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率,配置了必需的实践课件,减少了不必要的理论知识。
我们开设了2个两年制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下设网页设计、网络编辑、网络管理三个方向。新专业的推出得到了师生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两专业当年首届招生人数达到5339人,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招生情况如表1所示。
两个专业共开设了23门课程,其中11门课程由软件行业协会负责,3门课程分别由浙江、大连和天津电大负责。在软件行业协会的努力下,我们已经按照电大标准完成了基本的课程资源建设任务。课程的资源包括:电大的各阶段教学文件、文字教材、流媒体实验课件、考试改革方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定、软件人才岗位能力技术认定,使学生可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证书。
2007年秋,电大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便于计算机专科计划与之顺利衔接。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不同需求,该计划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分4个方向提供了选修课程的参考指导,并与北京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进行了学位授予。
在前面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和北京青鸟IT教育公司合作,自2010年春推出网站开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程序开发理论基础、较全面的网站开发技术知识、较系统的网页设计和系统维护能力,能胜任网站开发与维护工作及相关岗位的复合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4合作反思
(1) 信任。
合作过程是一个互相了解和信任的过程。从2003年软件行业协会介入到电大计算机教学中,到2006年的全面合作,双方增进了了解,加深了信任,巩固了合作的信心。一个素质高、讲信誉的良好合作伙伴,是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2) 潜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都是比较大的系统。对于中央电大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协会优势,挖掘合作潜力,特别是如何开展省级电大层面与行业协会的多方位合作,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逐步解决的课题。例如,如何借助行业协会所属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为电大系统各教学点提供本专业教学必需的实训场所,进行系统教师的培训等工作,如何建立和完善合作的新机制,加快电大系统计算机学科的自身发展等。
(3) 壁垒。
开放教育“随时随地学习”的教学方式与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实践的原则间存在壁垒,即如何在远程教
育中实践职业训练。尽管教师已经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包,但由于成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矛盾突出,实在难以保证学生按时到实践场地完成实训,而对于那些非计算机工作环境的学生,实训的意义就更加重大。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5结论
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重新思考专科层次的办学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巨大的开放教育系统,中央电大与行业的合作并非易事。开展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合作,对于发挥双方优势,探索可操作的合作模式,保证毕业生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珍校. 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发展与启示[J]. 海外职业教育,2007(11):177-178.
[2] 阮志勇,齐宏,李亚婉. 面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背景变化和我们发展策略之管见[J]. 陕西电大学报,2007(1):51-55.
[3] 郝丹,曹凤余. 着眼终身教育,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远程教育,2007(3):5-10.
[4] 陶水龙,袁薇. 携手行业企业构建电大计算机学科[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2):56-57.
[5] 李进. 产学合作教育三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8-21.
[6] 龚声蓉,杨季文,朱艳琴. 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21):23-28.
Research about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CRTVU and CSIA
YUAN Wei
(Engineering College, 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 China)
篇10
关键词:教学质量;公共课;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4011205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当代人们必备的技术和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掌握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其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完善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以教授计算机应用型、基础性知识为主的课程,是在大学生中推广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国家教育部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范围给出了指导意见,提出了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三个教育层次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1]。高质量的计算机公共课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还对学生的专业课构成有益的补充,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对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所以高校对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政策上都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总的说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尽管如此,由于计算机公共课具有知识发展更新速度快、教学对象覆盖范围广等一些特点,现实中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
虽然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更新,但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在相对短期内往往不太可能有太大变化。教学内容的这种特点对于发展更新相对较缓慢的大部分传统学科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与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2]。从194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问世到现在,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计算机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代的发展,现正在向具有海量存储、高速运算、智能知识处理功能的第五代计算机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从最初每秒完成几千次计算发展到现在的每秒完成近亿亿次运算(国际TOP500组织2011年6月20日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日本超级计算机“京”的实测运算速度为每秒8162万亿次);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科学计算发展到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工程、过程控制、人工智能、无人值守、网上购物、网络视频会议、虚拟现实、娱乐等领域。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和其它绝大部分学科相比,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如何使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跟踪和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同时又能保证其基本教学目标,这对大部分高校来说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有待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差异的矛盾
公共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其主体教学对象覆盖面广,涉及的学生人数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对象既有理科学生,又有文科学生;既有在升入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比较丰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又有在升入大学时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甚至基本不了解的学生。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课程组连续几年对相关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见表1。由统计结果可知:虽然大学入学前已经掌握比较丰富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大学入学时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任何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培训。当然,由于学生生源地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高校入学学生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差距,但学生间存在计算机知识差距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兴趣和期望也不同。总的来说,文科的同学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课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兴趣一般;而理科的学生一般来说还能较好地接受程序设计课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普遍不太接受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如何合理设置计算机公共课知识体系,使其教学内容能比较好的适应各类学生,成为当前大部分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很好衔接的矛盾
理论内容的教学和学生的计算机上机实验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其理论教学部分不仅要讲授必要的学生上机实验所需的基础理论,同时还要讲授一些纯理论性质的内容。学生的上机实验一方面是对理论教学部分所学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深化,同时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一个过程。 通过上机实验这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要验证一些理论教学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中,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深化扩展,实践是理论的实施和具体应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联系非常紧密。但是由于计算机公共课的课时相对较少以及缺乏科学合理的课时分配等一些原因,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不能很好衔接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四)教学内容灌输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矛盾
由于目前很多学生没能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内容设置不太合理、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等一些因素,在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的现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协作、相互反馈的一个过程。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和学双方的积极互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缺失往往也会渐渐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心理,使得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当前很多计算机公共课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机械、乏味地完成着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被动地接收和了解着相关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过程显然难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涉及很多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所以应当合理地安排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增加其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失趣味性地同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师资紧张与教学工作量大的矛盾
由于大学扩招等一些原因,现在国内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师资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具体教学管理各个高校会有些差异。有些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是一个教学单位;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部门。但是,无论具体采取何种教学管理模式,在专业课的教学师资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公共课的教学由于其所要覆盖的学生的面更广,人数更多,教学工作量相对更大,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师资相对更加紧张都是不争的事实。另外,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计算机课程的相关老师需要及时补充的新知识、新技能的量比较大,这进一步增加了计算机课任课老师的负担。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承担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挣外快”上,这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所以当前很多国内高校面临着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保质保量完成计算机公共课繁重的教学任务的问题。
二 、提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
几个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除了要进一步从思想上提高对计算机公共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为课程教学内容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
针对计算机知识更新发展较快的特点,为避免教学内容发展相对滞后可能带来的课程教学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的问题,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即不把所有的课时都塞满,而是预留一定比例课时的教学任务留待每学期开课前三四周再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样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体系不变的前提下,每学期都可以适当增加相对较新或较重要的知识,满足了知识及时更新的需要。另外,在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时,应该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使得教学内容既不脱离现实,又能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状。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基础差距较大的问题,可以适当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计算机公共课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设置相应的一些教学内容,以保证各种类型的学生通过计算机公共课的学习既能达增长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公共课的同时了解计算机对学生所在学科的影响。在教学上,采取自主报名或考核筛选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对其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可以有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则可以采用老师适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就应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首先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学过程则采取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基本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吃不饱”或“跟不上”的情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据专业特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重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大的问题,可以通过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其学习的计算机公共课方案的方式来进行改进。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融汇一定数量的相应专业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公共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竞赛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其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兴趣和潜能,教育高校相关教指委指导、支持举办了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一些有影响的计算机竞赛,参赛及设奖情况见表2[3]。在计算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适度地结合该类比赛进行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加其参与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减轻教师负担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很大影响。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认知工具的作用,改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有信息容量大、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可以起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深化课堂内容,深化知识理解等的作用。另外,通过把教学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作业分析和答案、课件等资料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学生参考、学习,可以节约老师的大量劳动,对于缓解师资紧张有较好的帮助。
(五)合理处理理论和实践关系,使二者互为所用相互促进
计算机公共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要充分认识到理论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切实确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基础地位,发挥理论课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实践课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要切实发挥实践课的验证功能、创造功能,使得实践课既是理论课的检验,同时更是理论课的深化。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并重,相互促进,互为所用,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的成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通过网络进一步分析社会需求,利用网络公共教学空间为学生开辟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这不仅可以增强计算机公共课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六)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有效促进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国有句俗话:严师出高徒。高水平的教学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中国有相当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师资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缺乏严重;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等等。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高校相关教学管理机构要切实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措施积极引导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人员构成上合理搭配教学人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团队内部,可以通过以老带新、集体备课、教学观摩、集体讨论等形式,合理、有序、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这是大学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影响广泛。对于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既要看到成绩,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和对待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不足,着力解决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促进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莉,张林.中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调研与思考[J].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2009,(4):102-104.
- 上一篇:关于幼儿口腔保健的知识
- 下一篇:岩土工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