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已成为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由于对艺术的追求使得环境问题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对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设计的关系做了简单的阐述。
1. 建筑设计
1.1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 。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煤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
2.生态环境艺术
2.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建筑是静态物,它存在的形式也是静态的。建筑的静态造型为动态提供了参照系,建筑内部和其周围存在的最普遍的“动”,除了人的活动外就是周围环境景观四季、昼夜的变化。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在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并且这种生态性的衡量指标已经开始被量化了。建筑创作就是将一个新东西介入旧环境,这显然使得建筑成为一次改造环境的契机,而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段的发展也使得绿化与建筑的融合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空间。
4.环境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现在社会对环境设计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它的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3)对于沟通人类与环境创造条件。(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4.1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和谐的去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4.2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紧密关系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人类可以自主建造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但人工化的舒适通常依赖于一些高耗能设施,且舒适度的提高又往往以耗能的增加为前提条件,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当前环境和能源危机,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安全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占据整个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持续上升,每年由于新建和改建建筑而消耗大量能源,以至于带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水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建筑耗材高等严重问题。由于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结果导致建筑系统内和建筑系统外的物质良性循环与能量的良性转换受到严重的破坏,也就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居住区中的气候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再生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5.结语
综上,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环保建筑也好,节能建筑也好,其宗旨都是为了人类的安居乐业和长久的持续发展,我们在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我们要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前提下,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人居环境是作为每个设计师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教育》,杨文会编著,人民出版社
篇2
【关键字】建筑学;基地;研究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为看到的村庄或者寺庙以及景区里某个房屋惊叹不已,其实这种惊叹不只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奇特美丽,还有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完全和谐共处,他们本身就已经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即建筑本身就是作为一部分特性空间存在于基地中的;那么基地对于建筑来说,基地对建筑的产生则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一个建筑设计不能就单单的从建筑本身的功能进行,还要考虑到他与周围的基地环境的整合和匹配,把与周围环境的彻底融合作为自己的设计目标,完善自己的设计。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建筑行业也随着科技文明飞速的发展着,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丰衣足食,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建筑与基地环境匹配融合,也不能对基地产生环境污染和综合利用率低等资源问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们认真的考虑艺术、科技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创造出规划合理完善、外观美观得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的建筑设计。在中国其实也不乏有把建筑与基地环境完美融合的案例,既取得了建筑上的标新立异,环境资源又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案例一:河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综合楼群创作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南大学的地理位置,他坐落于河南省开封市,学校的总占面积是180万m2,其中的校园的东南角方向是研究生综合楼,占地大约是6万m2,主要有提供食宿和教学的功能[1]。
河南大学新校区的主要格局是“y”字形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特征,打破了原来呆板的校园空间布置。一条从东北到西南的主轴线,把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体连接起来,看起来建筑犹如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穿梭,环境与建筑交相呼应,实现了建筑群体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轴线一般在一个区域内起统领的作用。河南大学校区的“y”字形轴线就是一条主要的校园交通通道,但他又把周围的校园景点串联起来,不但对整个校园的空间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统领作用,而且也呈现出了整个校园空间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建筑布局上也采用的是院落组合,这样既满足了通常校园建筑的功能需要,也有效的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十分巧妙的躲避开了基地东南角的污水处理站,同时也实现了空间形态的自由灵活,又与中国的传统建筑表达方式相当的吻合,可谓是一箭多雕。
河南大学新校区的设计重点就是“y”字形的轴线,而且在轴线的中心位置把一个多功能厅与一个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焦点——“日月同辉”,使整个校园建筑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艺术、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河南大学建筑楼群实现了与环境的完美融合,两者相得益彰,主要的原因就是把基地周围的环境特征作为出发点,有效的调整了基地环境的特征与空间格局的关系,让建筑楼群与环境错落有致的呈现,看建筑楼群犹如在环境中蜿蜒展开一般。
案例二:四川光雾山的接待中心
四川光雾山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的南江县与川陕的交界处,海拔高度约为1000~2508m,占地面积约为830km2,主要景观有“峰奇、石怪、水秀、谷幽、山绿”一说,其中有一条连接汉中与巴中的古道,据说在这条古道上韩信曾被萧何月下追赶,诸葛亮派兵出祁山,还流传着我们战士的英勇故事[2]。
光雾山的建筑群体聚落考虑到四面环山,镇上溪流潺潺,“几”字形的道路通向外界等基地特征,决定利用山地的坡度与坡向以及溪流的特点,将整个光雾山的建筑群体脉络定位“一轴、两核、三带、五节点、六组群”,形成自由延续、休息与鉴赏并存的旅游特点。
光雾山的群体脉络的“一轴”主要体现在一条贯穿于东西的轴线,它依据整个基地南北短东西长的特点,把建筑群体分出了一个明确的空间顺序;“两核”即为景区的入口广场,和接待中心楼前的公共广场,他们把游客从轴线上分别引导上廊桥和不同的景区内;“三带”则是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以及景观层次、开发顺序的不同,把整个景区分成的公共设施带、观景商业带、临水景观带;“五六节”则是景区内主要的几个景观,即桃源人家、临流枕溪,碧水沧浪等;“六组群”则是指把整个景区有机整合起来的六个建筑单体,他们把整个景区融汇成立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景区的同时,尽量的保存原有的基地特征,比如植被和地形的原貌,川北的民居特点等。
光雾山的建筑群体符合当地的基地特征,依据自然的山水格局,建设不同场景之间的秩序变化,使整个景区呈现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感受。
无论是建筑设计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还是建筑与基地特征的亲近融合,都是为了促进建筑与基地特征的和谐发展,他们也都只是使环境与建筑相得益彰的手段。一个完美的建筑设计形态,无论如何描述,他的生成都是由环境的激发和促使的[3]。建筑设计的完美呈现需要基地环境的烘托与融合,那么一个特定的基地环境之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独特的建筑设计特征。在这片特定的基地环境中,这些独特的建筑设计找到自己的适宜方式,与环境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其他的基地环境只能望而兴叹。
参考文献
[1]许继清, 基地环境特征的建筑表达——河南大学新校区研究生综合楼群创作[J], 工业建筑,2007,37(9)
[2]沈济黄, 李宁,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3)
[3]王玉平, 李宁, 杨易栋, 彭怡芬,建筑与基地的亲和性——中国禄丰侏罗纪世界遗址馆1)设计回顾[J], ,建筑学报,2010,2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作用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主要研究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两大内容,是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空间衍生的多领域的艺术设计,它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总是围绕着建筑进行,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有建筑学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建筑学背景,同时又不能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1设计停留于外观效果
因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大多是艺术生,受艺术熏陶较多,思维方式上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表达,加之对艺术效果的表达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所以做方案时,往往只注重设计方案最终呈现的图面效果好不好看,艺不艺术,潜意识里把它当作了墙上的美术作品,而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少关注是否解决了具体的问题,以及能否被人很好的使用。对于环境设计方案最终是要投入施工,变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意识薄弱。
1.2功能分区意识及能力较弱
功能分区即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使不同要求的空间得到合理布置的方法。可以说,功能分区是设计的基础,是保证所设计之物能被合理使用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关乎设计的成败。然而由于大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来进行这种训练,相关课程的开设对此也没有充足的重视,因此使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功能分区排布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对项目的主、次、内、外、闹、静等功能进行合理安排。而且环境设计的学生通常在拿到任务书后,只想设计的风格、材料和色彩,很少思虑方案所涉及的功能、分区、排布、整合问题。故很难挖掘出项目所要达到的具体的使用目标,如被谁用,怎样用,多少人用等一系列问题。
1.3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薄弱
空间流线组织是指把若干使用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的方式。它需要根据各使用空间的特点和功能要求组织空间,以保证室内空间流线的顺畅合理。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尤其在现代综合性建筑物中,流线组织亦是复杂的。所以设计中必须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终实现建筑空间的方便舒适。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缺乏专门的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常常不能很好的组织规划人流,而造成人流的交叉、干扰。尤其对于复杂点的建筑物,流线组织设计更是陷入混乱,突显空间流线组织能力的欠缺。
1.4建筑结构知识欠缺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建筑结构安全、适用、耐久,建筑物才会安全、适用、耐久。因此,建筑结构知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筑结构知识极度欠缺,不仅不清楚建筑结构的种类,更不清楚具体结构中,哪些构件承重,哪些构件围护,这就导致了设计中常常随意挪移承重的墙柱,添加超重的设施,任意分隔室内空间,完全不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体系,造成设计方案仅仅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在现实中不可行。
1.5不了解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规范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定,目的在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只有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的建筑设计规范,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不偏离基本的设计原则,也能让设计方案更加实用。然而现在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对规范比较冷落,没有切实认识到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对于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很陌生,致使设计方案不能有效的投入到实际的建设和使用中。
2建筑设计课程的建设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研究建筑物的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建筑空间的合理确定,建筑平面功能的合理分区布局,空间流线的组织,以及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知识;并学习建筑外部空间的尺度和组织方式,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从总体布局到功能细化的合理的设计程序,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课程能从以下方面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2.1训练学生的功能分区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任务项目的内容要求进行功能分区,这是一个熟悉任务书要求,并对任务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清晰的知道各功能的具体设计要求,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出大的功能分区,找出附属的功能关系。如果这个步骤不能分析明确,那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必定不堪一用。所以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功能分区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必须经老师把关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设计。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的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功能分区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
2.2训练学生的空间流线组织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空间流线组织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在功能分区之后,学生们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并在空间组合时以主要空间为核心,安排次要空间;将对外联系的空间靠近交通枢纽,将内部使用的空间放在相对隐蔽的位置,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处理各空间的联系与隔离。同时根据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在流线组织中使集中有序的人流以最短捷的流线集散;使集中无序的人流减少对安静活动区域的干扰。在这部分的训练中,学生们需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规律和功能要求,绘制流线分析图,反复推敲,深入研究,使建筑空间舒适、顺畅、高效。
2.3补充建筑结构知识
建筑和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进行建筑物的设计,为使建筑物设计合理,要对所设计之物进行结构选型。因此,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各种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结构的概念,使建筑功能、造型和结构达到完美的统一。
2.4增强设计规范的了解
建筑设计课程之初,学生需要针对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搜集,其中一项就是查阅与设计任务相关的设计规范,并在设计过程中以规范为准则,严格遵守。尤其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更是不能逾越。因为国家制定的防火规范是各类建筑空间人流疏散组织的依据和法规,关系到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容忽视。学生们在查阅和设计的过程中,对规范的反复思考和应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设计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2.5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
通过建筑设计课程对建筑物的一步步具体的设计,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相关规范的学习,学生们对建筑物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能有切实的体会,并对建筑设计牵涉的相关知识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从而能很好的熟悉和掌握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
3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通过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增强了学生的功能分区、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补充了结构和设计规范的知识,让学生们熟悉了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为其进行室内外空间组织和规划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体系支撑。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加大建筑设计课程的课时和比重,是环境设计专业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人才的客观必要。
参考文献:
[1]江寿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课程的定位与定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S3):38-41.
[2]黄信.浅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设建筑学课程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9,35(9):36,42.
[3]辛艺峰,黄建军,熊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系列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3):55-59.
篇4
关键词: 建筑设计课程 理性思维 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美术功底好,有一定的艺术和审美修养,但普遍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为引导学生在认识建筑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建筑空间、建筑构造等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形成严谨的设计思维方式。通过课程学习,熟识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及涉及的学科、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完成市场调查、资料收集、设计构思、方案选择、设计分析、评价及设计的能力,加强对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认识,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能够发现的问题
1.理论知识掌握较少。
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一门系统的环境设计理论知识课程,更不用说开设建筑史课程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甚少。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中,就大二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他们对建筑/设计发展史、风格流派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不够。以至于教师在教授建筑设计课程时,不得不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补习建筑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对古今中外建筑的有所认识,然后才展开讲解建筑空间的基础知识。如此,课程实践时间和课堂答疑时间减少,不能及时解答学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弱。
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中,感性过多,喜欢任意发挥。如在设计楼梯时,还停留在构图画面是否完美的阶段,而没有考虑楼梯在整栋建筑中所处位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外空间通行的功能,楼梯踏步过窄、踢步过高现象很是常见。学生时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评阅设计稿时,总要说我设计的楼梯不合理?明明我已经把图画得很漂亮了。”追求构图的完美,过度画面,构图和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之间欠协调,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占了很大比重,显然忽略了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门讲究审美的学科专业,还要强调其实用性和功能性。
依照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设计表达及方案构思仍然是薄弱环节,得分率比较低。尤其是建筑空间尺度的把握方面情况不理想,忽略了建筑设计基础及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联系性。另外,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设计类学生有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在部分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空间的理性表达,以至于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
3.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欠合理性。
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建筑设计课程定于大二下学期开设,为本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比较合理的。这个时候,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人体工程学知识,对建筑室内空间也有了解,软件操作、手绘制图能力可满足建筑方案设计的需要。但在我校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之后安排的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方案最终的效果图只能依靠手绘完成,只有部分课下自学3Dmax软件的学生能够做出基础的建筑模型,和方案草图的设想相差甚远,远不如大多数学生手绘的效果图表达得更全面。
建筑设计类课程安排松散、授课周期较短是影响授课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院校的情况,建筑设计课程开设56学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但是就我校本专业的实际来看,课程结束以后,学生尚且停留在对建筑空间的懵懂认识阶段,更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
4.课程实践环节缺失。
因课程学时安排较少,无法安排课程实践与测绘,同学们日常接触最多的空间都是宿舍和教室,加之上述建筑空间理论知识少等原因,学生无法全面地认识某一个或某一类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人体工程学、建筑空间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掌握。但在做方案设计时,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的长、宽、高尺度,如有的同学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也做特别的概念性设计,在普通居住空间中设计了面积近60平方米的卧室,而此卧室的高度为4.5米。无论是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居住空间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过大或过高的空间,都不适宜人居住。另外,开窗面积过大或过小、窗户高度过高或过低等也是常见现象,窗地比例严重失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
1.设计选题,考察基地,拟定设计对象。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拟定的设计任务书及选题,可增加基地考察的环节,做足功课指导学生勘察建筑所处场地的地形、气候、交通、人文和历史条件;同时让学生了解该空间的使用者和家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嗜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将这些作为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可使空间设计更合理,住起来也觉得舒服。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到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做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空间设计,同时创造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此教学方法,既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又可达到激发专业学习好奇心的目的,体现了设计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一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提前找到环境优美的场地作为勘察基地,做好选址的自然、人文环境的材料准备与分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考察。
2.分组合作,进行建筑空间测绘。
建筑测绘是认识和调查研究建筑的重要途径,通过测绘了解建筑的构成、空间尺度和细部构造;旨在通过实践提高认识,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三维到二维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测绘自己熟悉的建筑空间如教室、宿舍等,体验该类空间的使用状况,并对室内家具尺寸、灯具及插座位置等进行测绘,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平立剖面图及三维效果图。这样直接、方便的空间体验,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解决测绘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尺度,在方案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尺度,设计理想空间,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
在测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合作,3―5个人为一组,每组选择不同的空间进行测绘,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测绘任务。任务完成后,组织阶段性成果讲评,采取小组之间互评与指导老师讲评的方式,加强设计资料、方法的交流,在频繁的交流与讨论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创新。此外,分组合作,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各教学阶段的讨论题,在阶段任务开始前向学生公布,过程中可向学生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和部分资料。这些问题应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对问题的探索与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应与当前学生的能力相适宜,所探求的答案可具有多样性,对所创设问题的各部分能够层层深入,如能引出新的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则更妙。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自由,更多地提供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舞台。另外,选择学生易于接受、感兴趣的、合乎实际需要的问题,也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4.成果展示。
在课程结束时,安排课时展示学生的测绘作业、方案设计成果及课程学习心得;最终的设计结果汇总成A2图纸大小张贴在教室,要求图面表达清晰完整、制图规范、板式富有创意,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设计说明,并将上述内容制作成PPT,逐一汇报。成果展示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讲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的模式,摒弃传统的由教师一人评价模式。通过讨论与成果分享,可增强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也是改善当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习惯自顾自做作业、课上课下专业学习欠交流、合作意识不强等现状的有效手段。
5.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强课程间联系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应为透视学原理、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完成建筑设计方案的表达;在空间表达中,若效果图形体表现准确,则可提高学习热情,提高理性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借助课程达到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课程中人体的动、静态尺度及心理空间尺度、家具的尺寸等数据,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规范和约束,是设计功能、尺度合理空间的基础。
与建筑设计后续关系紧密的课程是建筑模型制作,若能紧跟着开设此课程,要求学生将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案制作成三维模型再次展现,发现从二维图形生成三维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方案设计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完善建筑模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从而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性,延伸和巩固课程价值,达到开课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2]吴恺,王蔚忻.关于环艺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20-121.
篇5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概述;理解;意义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景观设计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已经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其中最早就有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的是在英国。但是我国对于这个理念的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直到现在为止才被重视起来并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一、建筑景观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现如今,世界各地的各种建筑景观设计理论纷纷进入中国,这对中国景观建筑的影响较大,在这种影响下,如何更好的去改变目前所淡化的中国特色文化,如何更好的去把握和立足中国特有的风格,确立属于中国自己的景观建筑研究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建筑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我国建筑景观设计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对于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来说,我们一定要将建筑、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相融合,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2.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一定要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在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的同时,还要突出观景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并且有利的将室内外空间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3.一定要重视自然材料、通风、采光以及其它生态节能技术在景观建筑中的有效应用。
二、对建筑景观设计的理解
建筑景观设计又可以理解为景观环境设计,在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景观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然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景观环境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给人类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活空间,通过景观环境设计可以改善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协调关系,建立人类与自然和人类与文化之间的生态平衡。改善和提高城市及社区的环境质量,创造出一种融社会形态、文化内涵为一体的良好氛围,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和多元化以及理想化的形式。使其更加突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所在。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环境的设计是建立在景观环境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环境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便成为了景观环境设计学。景观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面非常广,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它融合了人类文化学、艺术、当代科技、地域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从广义上讲,从古至今人类所从事的有意识的环境改造都可称之为景观环境设计,它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每个时代都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
建筑景观设计与多种学科是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但却又相互区别,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是单一解决工程问题,当然,在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与环境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与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其运用综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其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所以景观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三、建筑和景观统一概述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其所生活的环境,尤其是人们生活中的建筑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天面对钢筋水泥的城市居民对这样的生活早已厌倦,而它们所渴望得到的是和自然的亲近。所以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商抓住了客户回归自然的这一心理,开始了对建筑外部环境宣传的加强,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统一,毫无疑问的说“景观住宅”、“花园小区”等建筑与景观的结合体在我国各地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现代人在选择住房时不仅仅关注的是其建筑的结构功能,更加关注的还有所处社区的环境,因为人们渴望得到的是建筑与景观的统一体。 随着人们对景观的向往以及追求,建筑景观设计在我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设计师们已经意识到完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并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所以设计师们只有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迎合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三者是相互作用的,景观设计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设计师们只有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设计方案。为了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景观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它将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学及风景园林相互融合到一起,从而达到建筑与景观相统一,同时还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适性及整体的艺术性,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为服务对象,关注人的使用,强调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景观建筑学作为指导的基础上,使其形成了将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三者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然而由于现代景观建筑学涉及专业面广,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全面覆盖,重此失彼的现象不可避免。对于我国来说,设计的基本流程首先规划场地,确定建筑位置及整体布置,然后由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进行具体设计,待一切完成之后才由景观设计师进行绿化设计。然而此时,道路,建筑都已规划完毕,剩下的景观设计空间极为有限,所以只能由园林绿化师见缝插针,简单的种些花草树木了事。正是由于对景观设计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缓慢,毫无特色,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严重脱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微。
四、建筑景观设计的具体介绍
真正的景观建筑设计一定要做到安全、自然以及经济实惠,设计师所设计形态也一定要服从于最初的自然景观形态,所以说景观设计是基于自然一部分以及人和其相关事物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以及审美要求等因素相关联,一个以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设计形态。在这之中,设计师要以动植物学为基础,依靠水资源的保护,尊重其原始的地形地貌,以及提供给人方便等必要的疏导性的设计处理。在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植物、建筑、水体、山石,其中植物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本土化、地方化和多元化是基本原则,设计师要确保每一块土地都有着唯一的、独特的解决方案。
对于建筑景观设计来说,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从大面积来说有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面积相对较小的有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小区住宅庭院等。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而硬景观又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等;软景观则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譬如喷泉,水池,修剪过的树木等。具体的建筑景观设计,是和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保护恢复的科学艺术,所以,建筑景观设计既是科学,又可以理解为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对于建筑景观设计的理解,要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其本质上应该是在不同尺寸的土地上,建立自然和社会的人与周边环境的良好关系,相比较园林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很多,这也是这二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五、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和景观的统一是当前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所以不管是从建筑设计还是从景观设计上来说,不能仅仅片面地考虑单一因素,而是应该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建筑设计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和景观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 绿色生态 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环境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形式,开始由传统的重视效能转变为简洁明了的个性追求,以满足需求者使用为基础,人们对空间环境带来的心理与生理感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当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趋势便是关爱生活、关注健康、彰显个性、重视情感。
在中国早期的建筑设计中,就体现了室内设计的内涵,有的人甚至将室内环境设计视作建筑设计中的一门科学,同时早期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都是建筑师。直到上世纪60年代,室内设计才真正脱离建筑设计,形成了单独的学科,与园林绿化设计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两大分类。自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后,室内环境设计在我国才真正开始起步发展。
但是,从我国室内环境发展的现状来看,国内一些设计者对于室内环境设计存在诸多错误思想。从国内诸多室内环境设计作品中不难发现,一味地追求奢侈华丽、抄袭、模仿等问题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我国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当前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使用面积任意改变
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合理的设计与组合空间元素,进而满足需求者对室内环境的基本需求,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通常来讲,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布局必须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性,二是可利用性,在满足上述空间布局要求的同时实现技术、功能以及形式的协调性,进而赋予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需求者对空间的追求。但是在当前绝大多数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者都对客厅的设计下足功夫而忽略了卧室的设计安排,没有考虑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时间是生活在卧室中,卧室空间环境设计的不合理,很容易让人感觉不适应,同时也可能降低室内的空气质量。而有的设计者为达到华丽、采光等各种目的,鼓吹主人对建筑进行改动,便于其做一系列的造型装潢,以达到美轮美奂的空间环境。殊不知这些做法在表面上好像是达到了“双赢”的局面,但事实上,业主长期生活在这种空间环境中就会发现通风卫生要求不达标、视线受到严重干扰、室内环境不能产生适当的条件气温、隔音效果差等问题。
2.室内装饰不合理,过度追求豪华装饰
室内环境设计不仅对建筑工程装饰整体性提出了要求,同时还要求室内各部分装饰必须保持高度的协调性,现代人文与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能够在高质量的装饰效果中体现,以“以人为本”为装饰定性要求,而不是以奢华作为装饰的目标。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人对完美的室内环境追求可谓是乐此不疲。设计者为满足业主的需求,在对室内环境设计中,过度地堆积了一些无用材料,让建筑“穿金戴银”,尽量让室内环境呈现富丽堂皇,彰显主人富贵气息的豪华氛围,最终导致室内环境设计与其存在的效用价值偏离。
3.缺乏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
现阶段,由于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因此在一些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没有过多地对环境保护因素进行考虑。一些设计者对颜色鲜艳的材料直接使用,完全没有考虑到鲜艳材料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何种伤害,当业主入住后,经常出现耳鸣、眼花等情况,甚至产生疾病。
二、我国室内环境设计问题与对策
1.重视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多样性
之所以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其目的在于将建筑内部的空间合理应用与开发,帮助人们能够在舒适、美观大方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设计者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除了对空间的使用功能加以考虑之外,同时还需要结合用户的生理与心理要求来实现最佳设计。因此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对家具摆设合理设计,同时还要注意室内色彩的搭配以实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结合用户生活习惯后,对空间比例等关系要素妥善处理,使室内环境整体布局在满足需求者要求的同时实现科学化、合理化、舒适化的生活居住空间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室内环境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以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生活等各方面需求为目标,以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进而帮助用户感受人生的真谛。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设计思想要求设计者必须将室内环境设计的主体转移到需求者身上。当代室内环境设计已不再是仅追求使用功能,而逐渐延伸到文化、审美功能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不断疏远,舒适、安全方便的生活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希望回到一个能够带来温暖亲情的家。这就赋予了设计师承担人类心灵与精神安抚的任务。因此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人的尺度,实现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相处。
3.建立简洁、自然的室内环境设计观
自然简洁已成为当代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趋势。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宣扬以及绿色生态的健康设想,社会已呈现出回归自然环境的社会风气。此外,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以及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简洁设计的主流思想。基于简洁设计理念下,其要求在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到功能搭配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将设计思想的精髓与文化理想形构图,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自然、简洁设计。所以,怎样利用最少的材料、最环保的材料来呈现自然、简洁的装饰效果,已成为所有设计师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4.坚持绿色生态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随着环保观念的大力宣扬,人们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认识逐渐加深,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人们的共识。绿色生态设计可以帮助人们营造良好的、高质量的室内环境。室内拥有良好的调节气候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室外资源的再生,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设计学角度来讲,绿色生态设计主要是指以建筑与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科学地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在装饰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靠近自然,避免有毒的化学材料使用。这样不仅做到了绿色、理性消费,同时还能够节省业主不必要的开支。
参考文献:
[1]陈世坤.新时期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篇7
关键词: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nalyses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reate the symbiosis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rt.
Keywords: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每一个优秀的建筑无不包含着时代特征、人文艺术与建筑师的个人品质。随着近几年来对环保的重视,环境的设计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上来。因而,对环境进行设计成为每一个建筑师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环境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环境的适合性,创造出一个既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生存空间。
1建筑设计概述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百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羟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问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白|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卜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问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2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已经不满足与简简单单的建筑的设计方面,而是,周围的环境与其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造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建筑是主要载体和体现者。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人情感.体现人情味,把创造环境上升至创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是环境设计的主旨。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建筑设计只是一方面,只有将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进行一起设计,才会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已经不满足与简简单单的建筑的设计方面,而是,周围的环境与其环境艺术设计。简单来说,也就是生态环境艺术,在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
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是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其实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少的要素之一。
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结束语
环境艺术设计的意识民众性,是针对公共环境设计提出的,尤其是针对中国目前的设计现状,有多少个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是公众真正参与的结果。大部分的环境艺术设计仍旧是个别人的喜好或领导意志的结果,这些设计空间往往脱离了它的最广大的所有者。我们必须意识到。公共环境的存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在这里,大众是我们设计师的服务对象,无论是室内环境中,还是在室外环境中,应力求与环境的最广大的所有者沟通,并为之服务。
参考文献:
[1]白吉,力倪,海涛.浅谈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民营科技,2011(04).
[2]陈红锋.浅谈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及意义[J].科技资讯,2008(05).
篇8
建筑文化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在室内设计中提到建筑文化,领悟其内在含义,找寻其根源,正是因为室内设计和建筑文化息息相关。没有建筑就没有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开始于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室内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它不是建筑设计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其设计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保持与建筑的一致性,即强调的是二者在文脉上的关联连续性。
(一)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
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主要内容,而室内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重新的创造和完善。室内空间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的,例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围合、室内摆设、绿化、材质、光线、色彩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室内设计效果产生重要效果。如果一个建筑单纯的把外部做得很华丽、很堂皇,看起来像是一个艺术作品,但是室内设计却是一团糟,那么这就不会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认为室内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完善,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并不是脱离建筑设计之外的重新设计。室内设计的任务是对建筑空间进行完善,对空间进行再创造,使其它的每个部分都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作用。室内设计第二个任务是美化环境,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在我们的建筑空间完成之后,不能随便找几个破烂板搭起,分开就行了,要把其提高到人们艺术的角度去完善它,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全面理解室内设计是完善空间和美化环境。只有全面了解了室内设计的任务,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室内空间的设计。
(二)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功能的延伸、继续和发展
室内设计本质上和建筑设计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适用的内部空间。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后期,为的是弥补建筑设计存在的缺憾,完善我们生活的内部空间。因此可以说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在功能上的继续与发展。所以建筑功能的延伸给室内设计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建筑功能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建筑精神功能的延伸,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心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细腻的一个过程,对这个细化过程进行研究,研究人在空间里的感受,也是精神上的功能要求。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室内设计应当是最集中、最为容易让人感悟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良好的室内设计应该是建筑文化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如果室内设计脱离了建筑设计文化,那么其就不可能与建筑本身很好地结合,就不能称之为良好的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中如何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室内设计也迅速发展,现在人的追求不仅仅是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空间,而是对生活空间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室内空间设计。但是我国的室内设计长时间一直处于一个较为疲软的状态,行业内照抄照搬之风盛行,没有形成自己特色。对于室内空间我们怎样进行设计?如何才能从我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中汲取营养,走出现在的困局呢?对西方建筑文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一)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传统文化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可以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很多成就极高的传统建筑几乎都取材于大自然。我国文化对自然态度不是对抗关系,而是那种极尽亲和、顺乎自然,是将自然移植到建筑设计中,而不是把其作为仅供游人认知的事物。也因此形成我国建筑文化中独有的自然审美观和认识观。自然景物在我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中多被作为背景,是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最大程度的达到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上也始终贯彻着和自然亲和与自然共生的思想。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将自然景色融合到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中,以使达到内部空间各种形式都和自然环境关联起来,自然因素也以多种形式应用到内部空间设计中。
(二)礼乐合一的人本思想
从本质上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的文化”。这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论的核心内容。晋商多推崇儒家学说,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大部分晋商谋生的思想关键是“儒贾相通”。他们的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儒学的约束和支配,其中儒学中的礼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入到了建筑领域。我国传统文化中深层观念衍化形成了空间环境营造的主旨和审美价值标准。《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美学最重人伦教化,强调礼、仁、乐及礼乐中和,将古礼之祀神变为祀人,主张以礼治国,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秩序,倡导依顺天地阴阳秩序。在建筑体系,他强调的是主次等级秩序。基于和乐的人本思想,“礼”这种分别尊卑关系不能够给予差别对待的社会制度被移植到了空间营造过程中,突出的变现为主轴语法原则及空间组织,传统建筑的主轴空间组织最大的特色是,通过主轴的空间是院落与建筑的厅堂,所组合而成的参差空间,其动线的行进,是通过连串实体空间及经过虚实不同的空间变化。在合院式住宅中,通常为了机能上或者象征上的意义将最重要的空间置于主轴的末端,作为空间组织的终结,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登记次序需要。室内设计中也应该借鉴这种“礼”,在室内设计中应有重点的区别。同时也要考虑所有因素的关系,这既包括室内空间设计的各种因素,也包括建筑这一主题要素,使各要素“和乐”,共同为人服务,达到以人为本的这一设计目的。
(三)继承传统,兼收并蓄
我国建筑体系博大精深,自成一派,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源远流长的建筑和室内装饰文化,无不值得我们自豪与骄傲。但是伴随着社会国际化和统一化的趋势发展,未来的设计是多元化的设计,每个国家的设计文化特色与鲜明的地方风格设计作品理应受到尊重和推崇。不可否认,外国的建筑和室内设计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优点,不能一味地排斥,也不能一味地推崇,只有取众家之长,避自己之短,才能达到更高的成就。国虽然外来文化中有一部分糟粕在我国落地,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我们要抗拒所有的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加以区别对待。正如现在我国建筑界前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说的:中国一切有抱负的建筑师都应当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但是各种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并探索,创造自己的道路。比如著名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就注重吸收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园林和民居的设计语言,将其融于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使我国的地方风格与国际化语汇交融,开创了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典范。同时,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北京中国银行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中在建筑室内四季厅的大空间中融入了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并与庭园绿化设计有机结合,使其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性受到了较高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大国来说,一味抄袭西方商业化的设计模式实不可取。
近年来一大批有理想的室内设计师,立足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继承、超越传统,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风格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作品。比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工艺美术馆、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浦东时代广场花园酒店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当代室内创作设计的水平。它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又与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材料及装饰技艺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既有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美感,令人耳目一新的当代建筑室内空间环境来。
篇9
关键词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 设计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92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of the Kindergarten
Design Review over the Past Decade
WU Zhiqi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99)
Abstract Our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kindergarten outdoor activitie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oughts on outdoor activities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design itself; the second is comparative study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is regard; the third i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proposed real problem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outdoor environment; design; review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园林和建筑设计、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人员的研究兴趣,大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催生了不少研究结果。本文对有关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本身的思考
1.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大家的观点较为一致。师卫华认为室外游戏场地、室外小品、铺装、植物绿化等是幼儿园的室外环境主要成分。①陈捷频认为室外环境设计的要素要从造型、色彩、安全、材质、尺度和行为心理等方面来探讨。②
汪颖赫认为,就空间分布来说,幼儿园户外环境指在幼儿园内,与构筑物里面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形态,在幼儿园构筑物以外,它是由构筑物及建筑围合而成的,有可能还包括构筑物或建筑物;就景观分布来说,是指在幼儿园中,对行走、穿越、游戏和休息、交往等具有服务功能的包含游戏场所、沙水地、通道、植被等各种硬质、软质景观设施场地。③
孙娜分析了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类型及特征,将幼儿园户外环境功能分区为集散区、体育运动区、游戏活动区、绿化观赏区和劳作体验区。④武艳艳提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基本板块包涵功能性空间、场所性空间和领域性空间。⑤
1.2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点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原则。汤志民提出幼儿园游戏场设计原则有统整性、发展性、多样性、挑战性、创造性、近便性及安全性。⑥
师卫华提出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五项原则是安全性、开放性、主体性、游戏性、教育性。范磊提出了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化、现代化、人本化、开放化、游戏化、趣味化、幼儿化等。⑦
可见,以上设计原则大都体现了关注幼儿与环境的关系,突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2 关于国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成果的介绍
师卫华在其博士论文中介绍了以下四位学者的研究专著:一是美国的Linda Cain Ruth (琳达・凯恩・鲁思)的著作《简捷图示儿童绪论建筑环境设计手册》(2003年出版),为之后的设计者提供了与儿童有关尺度的参照标准。二是美国的AnitaRulOldS(安妮塔・鲁伊・奥尔兹)创作的《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2008年出版),本书从多角度非常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儿童保育的中心设计相关方面的内容。三是德国的Mark Dudek马克・杜德克的著作《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2008年出版),书中论述的建筑和室外空间的设计是有关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四是西班牙建筑师帕科・阿森西奥的著作《世界幼儿园设计典例》(2003年出版),本书收集了22所幼儿设计案例,都是来自全世界的设计作品。⑧
张莅颖介绍了英国在进行学前教育户外游戏环境设计时考虑以下方面:室内教育环境和户外游戏环境的衔接、游戏场地的面积、游戏场地的布局、固定设备设施、当地的气候条件、地面状况、座位安排、环境的外观和物品储藏地的安排等。⑨
德国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崇尚自然,园内有大片活动场地,草地沙地、水沟以及花草树木,活动场上放置了废旧物品和自然物材料,孩子们可自由搬动它们,此类做法使孩子们与自然的亲近得到促进。日本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探索需要,而不是用来欣赏。幼儿园室外地面绝大部分是沙土地,供幼儿嬉戏和探索。⑩
朱海婧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并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美国幼儿园实施中的一系列过程环节,和我国进行比较,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议。
3 关于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实践成果
3.1 对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相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方面:(1)幼儿园选址的客观问题、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整体性把握不足;(2)细部处理不适宜、个性空间及趣味性设计不足、绿色空间及可持续性设计不足、器材器械单一、缺少大量的自然元素;(3)资金缺乏导致的管理不到位、缺乏有体育知识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3.2 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建设性意见
(1)针对不同地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这类研究注重不同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蔡琦分析了寒地住区幼儿园户外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寒地住区儿童活动环境设计原则、具体建议,突出气侯和地域文化性的特点。 董筱娓认为西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应注意童真童趣,注重安全性;整体突出,兼顾层次性;动态环境,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冷晓阳对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进行地域性分析,提出了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实际应用。
(2)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设计着手的研究。建筑设计师黎志涛于2006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付瑶于2007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这两本书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和景观设计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理论,过程与方法及设计规范等。
武艳艳提出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设计策略是在空间格局上追求开放与整体、在空间设施上追求个性与趣味、在环境设计上追求绿色可持续、在材料投放上追求丰富与多变。 孟成伟提出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应实现户外环境功能与景观的和谐与融合,要力求为幼儿设计自然化的幼儿园环境,固定的和可移动的游戏器械相结合,应排除公园化和乐园化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这二种趋向等观点。
师卫华、汪颖赫等人系统研究了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总体方案,包括户外环境设计,这其中的设计内容有幼儿园建筑布局、户外游戏场地、通道、绿化、水体、铺张和小品。
研究者注重从户外环境的整体来设计,但研究中对户外活动区域的细节及区域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性方面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4 展望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观点,但也存在很多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思维扩展性不够,且部分文章只是感性认识,未做深度和系统分析。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为使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更趋人性化,研究者需对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科学、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幼儿活动的特点和需要,并关注户外活动区域设计的细节,以及活动区域间的层次和联系。(2)多学科领域人员参与研究是有必要的,今后相关研究可将园长和教师吸收进来,并做到以下三结合:一是将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结合起来;二是将室内外环境设计和室内外活动衔接起来;三是将户外环境创设与户外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来研究,最终做到户外环境创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编号14ZC252)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C 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②⑦⑧ 师卫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9.
③ 汪颖赫.幼儿园户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④ 孙娜.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⑤ 武艳艳.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⑥ 汤志民.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与实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⑨ 张莅颖、张世锋.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理论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⑩ 王欣.日本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创设和利用[J].早期教育,2003.9.
朱海婧.美国幼儿园环境设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蔡琦.寒地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环境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5.
董筱娓.从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看西部幼儿园环境创设[J].科教导刊,2012.12.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设计
随着低碳环保理念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低碳式建筑设计技术和方法也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对于建设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建筑结构,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绿色建筑设计中低碳设计的重要性
1、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 对建筑进行低碳设计注定成为必然。低碳建筑设计主要考虑三点: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四节”———节水、节地、节能、节材,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减排,强调的是减少建筑物排放的固体、气体、液体等环境污染;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提高环境质量。
2、低碳节能建筑明显地降低了能量的消耗。经相关人员研究表明,建筑物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消耗能源大于50%,同时生成34%的污染物。低碳节能建筑能有效地减少能耗,据统计数据,低碳节能建筑的耗能与一般的建筑相比能耗降低超过70%。
3、低碳节能建筑再现新型建筑艺术。传统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设计和建设过程。低碳节能建筑突出强调了将本地的文化和原材料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不违背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展现出本地风格并形成新的建筑美学。
4、低碳节能建筑适应四季之景。传统的建筑很多与自然环境是相冲突的,室内环境不流通,这对身体的健康是不利的。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内部与外部是连通的,根据气候变化,对室内环境进行自动地过渡调节。
未来绿色低碳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 低碳建筑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和国家的关注,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因此,我们建筑设计师要不断的注入低碳设计理念,学习低碳设计,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低碳建筑因地制宜,采取适度的技术和产品,让技术和产品匹配,不只包括造价,还有各方面功能,更是用低碳理念设计出来的。
二、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低碳节能建筑设计应遵循现代开放、端庄朴实、简洁流畅、动态亲民的建筑形象,从选址到格局,从朝向到风向,从平面到外向,从间距到界面,从单体到群体,都要采集天然能源,以利节能;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与体量感;充分体现材质的轻重、粗细、虚实对比以及建筑设计中各类节能、环保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做到:
(1)引入“低碳节能”观念,掌握节能技术,树立节能意识。积极利用低能耗资源和自然资源,是搞好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关键。
(2)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特点应符合整体设计与多元共融。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和技术,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满足使用者对适宜的、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
三、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策略分析
1、选材
(1)主体结构
提倡采用钢结构体系取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国外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耗能量,为钢结构建筑的1.2倍,其耗能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为钢结构建筑的1.4倍。可见钢筋混凝土建筑对地球环保有很大的杀伤力,钢筋混凝土建筑构件的断面大,要消耗大量的砂石、水泥和水,导致国土流失。最后当其寿终正寝,拆除解体时,其废弃的渣块屑又难以回收再利用,造成环境的大负荷,拆解中的扬尘再次冲击环保。
(2)材料选用
我国每年大量的能耗中,40%是建筑能耗,要真正实现节约能源,要建造可持续建筑;低碳的建材对低碳建筑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要减少排放,二要节约能源。所以要通过低碳设计来实现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建材和绿色建材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保持一致的,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绿色建材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则是减少碳的用量和排放。它更符合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2、内部环境设计
(1)声、光环境设计
每个房间要考虑窗的面积及方位。设置反射光板或光导管等天然光导入设备,建筑内装修可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通过这些手段保证获得足够的室内光线,并达到了一定的均匀度,由此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节省照能耗。夏季要有可收放的遮阳篷在夏季尽可能减少不需要的太阳辐射热进入室内,门窗设置还要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热量。冬季又有利于太阳光进入。
针对声环境设计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将卧室设置在背向噪声源的方向,这样可降低噪音30dB,有时可能和采光冲突,这就需要合理布局。采用隔音窗也能显著阻隔室外噪音;在住宅区沿路适当栽植绿色植物,对降噪也有一定效果。在实际的声环境设计中,可以采用多孔吸声材料,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组成的吸声构造。理想的做法是在建筑设计的同时进行音质设计,已达到人性化的温馨环境。
(2)水、热环境设计
低碳建筑采用的节水方法有:选用有良好节水型供水设施;安装收集雨水装置,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处理污水。小区景观用水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全局一并考虑。热环境的实现尤其重要,小区的热供应应满足居民的舒适度的要求,并能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夏季空调的室内适宜温度为22-27℃,冬季供暖的室内温度宜在20-24℃。可采用制冷、取暖、生活用热水联合供应的热环境技术。
3、外部环境设计
(1)绿化设计
首先,应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绿化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达成统一。其次,将建筑与绿化复合,做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建筑与绿化覆盖结合。再次,这种设计方式是一种人性化的方式去解决建筑与城市的生态问题。最后,这种方式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整合。绿化是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脱离地面而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整体;同时,由于这种空间的连续性,建筑的可达行增加了,人们也能够从一个外部环境轻松地进入建筑的上部空间,并享有这份空间提供的视觉与心理上的轻松、愉悦。
(2)智能系统设计
利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低碳建筑的目标,前景广阔。一方面是发掘现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节能降耗潜力,如通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对建筑环境参数及空调、地热、给排水、照明、电梯等机电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设备运行,减少设备开启台数和运行时间,节约电能,减少电厂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通过建设方便、快捷的信息设施系统和信息化应用系统,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进行信息交流和应用,减少人们出行的交通压力及CO2排放量,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紧密跟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智能化技术在环保生态设施和系统中的应用, 如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雨水及污水综合利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等,与环保生态系统共同营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建筑设计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建筑师需要因地制宜,选用最合适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规范相关的标准、机制,颁布激励性政策,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进一步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家政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
- 下一篇:关于幼儿口腔保健的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