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30 17:4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神,发掘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数学是一门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称作创新精神
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了解决问题的思维。
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引导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创造良机,鼓励学生对教师、对书本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让学生来充当直角坐标系,每个学生弄清自己所代表的点的坐标是什么,自己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点坐标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问题意识,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是学生创造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本质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思维活动的教学,有目的地引导思维的发散、收敛,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已的独到的见解;活,要求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一点、某一面上,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同时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新”与“活”,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例如关于函数的一道题:一段折线上有几个已知点,写出函数的一些性质,这道题可以由学生随意发挥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探索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思维。
创造思维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思维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地想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于教材,不迷信“标准答案”要敢于“钻牛角尖”,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走反面”,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人格
篇3
创造就是创新和改造,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创造素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有关发明创造的典型人物、事例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亮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及时地给以肯定和鼓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学生产生联想,引发创新思维。例如:在学生学过比的认识之后,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及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放开思考,应用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概括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就以“比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商不变定律从而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就以“比与分数的关系”,根据分数昀基本性质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在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思维方法,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一种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新的设想方案。在教学有关概念定律和性质的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各种运算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计算(■+■)×24和27×■ 若之类的题目。这样有部分同学认为第一题里的24是8和6的倍数,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运算简便。第二题这道题目不能先约分然后再乘,认为没有简便的方法,因此,就用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然而,有相当的一部分同学却把第二题化成:(26+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些同学就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亮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大家的肯定和鼓励,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要从纵向和横向发散思维,还要向深处发展。在教学中能够洞察条件的发展与变化,不受习惯定势昀局限,自我调节思维方向,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拓展思维的深度,特别是在应用题的分析、解答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甲乙耐地相距240千米,甲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6小时,乙车从乙地到甲地要行4小时如果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多少时间两车相遇?”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列出:240÷(240÷6+240÷4)的算式,但学生在计算时发现很复杂,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了思维转向,借用了工程问题的思路,列出了最佳的解法算式1÷(■+■)。这样,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入创新的意境。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新观点、新办法,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寻求异于常规的新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14-01
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一个主动发展、主动探究的氛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笔者就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于转变。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要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要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具有多元化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要具有创新教育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如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整合信息、组织指导的能力等;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
二 营造氛围,孕育创新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才能变成激活、诱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因此,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要注重把希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满怀信息地相信他们在进取精神的驱动下,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教师不轻言“不”字,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唯有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三 凸显主体,激发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看作有想法、有个性的人,那学生一定会变得很出色。因此,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更多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然而很多教师对“突出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整堂课的时间全部留给学生,任何教师亲历亲为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于是出现了教师以“牧羊人”身份走进课堂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通分》一节时,在事先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所设计的问题:想一想,比较3/4与5/6的大小可有哪些方法?结果所呈现的思考策略多样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来比较;(2)用折纸的方法进行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在此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的个性经验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激发了创新思维看,学会了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五 开展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1.课内操作。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节,教师要在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锐角、直角等不同形状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试说并讨论拼摆理由与方法,最后归纳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例如画线段、动手摆、比,将抽象的数量关系摆到眼前,从而理解这些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 创新素质 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71-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任。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适应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尝试运用一些新方法和新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自于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做如下尝试: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好奇能够让学生不断探索未知事物,通过探索慢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质疑行为,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求知好奇行为得到表扬后,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大胆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不要“读死书,死读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到三点:一是鼓励学生提问。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提问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修正答案。教师在进行试卷讲评时,要鼓励学生修正答案。通过修正答案,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进行话题讨论时,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要积极表扬那些发表不同观点的学生,让学生在表扬中继续发挥创新思维的潜力,通过创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够让学生创造更多新奇的想法和观点,能够不断提高创新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想法的机会,通过思考和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钻研新知识,通过鼓励与肯定让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
二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又叫发散性思维,运用创新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问题的答案,具有思路开阔、灵活多变等特点。灵活性是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流畅的思维能够激发想象力,开拓新思路,对于同一个问题能够创造出多种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将维护消费权、共同富裕等教学内容设置为辩论主题,让学生在激辩中形成创新思维。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采取三种方法:一是提出一个观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实例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举例,这些例子可以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二是提供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例如,针对“抗震救灾”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多角度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探索答案。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组织学生以时政热点为话题,进行知识总结。如以“神七”为话题,让学生总结与“神七”相关的知识点,包括科技、教育、人才、创新等,通过这种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适当地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进而巩固知识,增强学生对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 组织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是一个喜欢参与实践并具有强烈的自我变现欲望的群体,教师通过组织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参与表演、亲自体验生活、亲自调查访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还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创新实践活动,让实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亲自参与实践的方式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例如,以“科教兴国”为主题,组织一次科技小发明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废旧物品,自行设计发明主题,制作自己理想的小发明。这一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经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亲自参与整个制作过程,完成发明创造。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发挥思维独创性的同时,还能提高想象力,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能力,教师还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求知欲望。
四 结束语
在现今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展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要让学生创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要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平台,积极营造创造性思维的优雅环境。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数学教学,创新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展主动活泼的创新性思维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激活他们的大胆想象与思维智慧,才有益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我们每当提到创新教育,往往好多教师却理解成脱离教材的教学活动。所以把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让学生任意想象,似乎他们想得越奇特,说得越偏怪,才是创新。显而易见,将真正的创新教学引入另一个极端。其实,要明确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新视角、新观点才是创新。如一位小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超过别的学生,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奇特,乃是创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特性,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是有所创新。我们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训练必须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其总目标,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必须严格遵守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持有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面对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学生一起参与教与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特别是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充分激发学生民主讨论的信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彰显学生独特渐进的风格,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的集体智慧,挖掘学生最大潜能。让学生的发散能力全面焕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进而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批判性质疑,孩子们最敢说真话,也具备大无畏精神,虽不具备理论性很强的批判质疑,精神可贵,敢于批评,敢于质疑。事实,科学的发明与创造都是来自正确的批判性质疑。
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性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条件,我们教育学生就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引领学生开展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创造性活动。
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 改革课程教学 创新教学 创新精神
新世纪的人才不仅需要有全面系统的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是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孵化器”。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谈点粗浅看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改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知识性与创新性并重
知识是形成创新的前提,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提出新问题,不可能形成新的概念和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只有拥有较宽的知识面,才有可能应用它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但知识与创新并不是等同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是灌输,不够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更少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愿望和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开放性,即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可采用启发、发现、讨论、探索或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创新意识即为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没有愿望就没有激情,即使有创新的机会,也会失之交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强烈渴望这样的一种激情,形成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在这种创新意识和情感的引起下,学生就会去主动的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并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之一。正在学习的学生,其知识是有限的,要求他们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不太符合现实。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即将学习的内容,也就是人类已发现掌握而同学还不了解的规律、规则、方法和操作方式等,以一种引导、启发式的问题提出来,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地探索和发现,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和书本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和问题的解答。在课堂尚一贯受到这种训练的学生,今后更以批判地接受已有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从事物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改革教学过程,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一是要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走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促进培养人才的道路。一个单纯搞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是难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人才来的。二是课堂应进行思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考试应着重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不仅要评智力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评价学生智力活动的差异;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考核。三是在教学过程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互补关系。这种民主氛围不仅体现在师生关心方面,而且还应体现在学生自由发展等多方面。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中,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
五、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带动、感染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不仅可以在所教的知识体系结构上体现出来,还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当教师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地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时候,当教师在丰富、补充课程知识体系完善性、先进性的时候,当教师以最高效率组织每一课堂,当教师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介绍不同的内容的时候等等,无处不体现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性较强的教师会主动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出教出创新能力的学生。
六、正确处理好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
这里所谈的教材,仅指教科书或讲义,它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讲义,都有其自身缺陷性。作为课程知识结构具体体现的教材,它应该是一本好的参考书,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更应如此。教师在以教材为主线索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程知识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最新成果,关注正在研究的方向以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甚至相关学科知识的发展对本知识体系的积极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时代性和新颖性,丰富教学内容。
实现在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班级集体化教学与个别化、个性化及因材施教的矛盾,其关键是按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原则改革教材。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课程操作等为主,教师非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引导、控制和答疑。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创分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为此,教师应首先深刻认识领会创新教育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结合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使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此外,实践性教学,管理制度,校风及社会环境机制、投入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2]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vol.19,No.7,1999(7).
篇8
【论文摘要】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的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便是不断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本文主要是从初中化学教学中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做法。
当今,人类正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接受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加强素质教育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广东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化学是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创造史和发明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
1994年国际滑雪教育会议(ICCE )的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环境、能源、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节食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有意识的想学生展望化学的明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食品,同时还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此外,还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把学生引入化学问题情趣中用,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强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习惯于教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常常脱离生活和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有效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创新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花心变化的全过程都呈现着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直观、具体,它是利用感官直接接受具体想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些表象进行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而获得认识,这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创新思维的结构中,包含有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所谓发撒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进行发散性联想,得出多种解法、多个结论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化学教学内容,有许多发散思维的素材,引导得好,能把学生带到积极思维的情境中。要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并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
三、重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现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主要是作为验证化学知识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以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是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
当然,在化学教学中,还有许多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素材,有待我们化学教师不断去挖掘并加以利用。有人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因而,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化学作为研究和开发新材料的科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就更有必要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利萍;中学化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0年第20期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2-01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采取的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往往都是高分低能,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当前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导致其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可塑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被引导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一、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思维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包括三种,分别是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指的是逆向思维方式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逆向思维就是反证法。直觉思维指的是学生通过对数学课本的学习,可以快速理解和明白事物的思维方式,具有猜想性和不可解释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了解数学课本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想象和联想将二者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发散思维指的是在进行数学问题思考时,举一反三,通过多种角度来理解题目从而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多角度的去寻找题目中的关联性,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证明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不同的辅助线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最常用的创新思维模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就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疑问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技术没有学生的发言机会,教师只是一味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导致学生被动的去学习,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还导致学生完全无法发挥其主观性能,也就无法培养起创新思维意识。
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需要先对课本进行预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对新的知识观念产生疑问,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性思考能力的形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的知识和疑问进行交流、讨论,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创造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形成
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创造想象空间,或者是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通过想象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一章节时,教师不需要通过多媒体展现出物体的形象,可以用教学课堂中的物体作为直接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观察钟表中的数字在镜子里是怎么样的,学生的想象力不同所得出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等同学们通过想象得出答案时,再让学生通过对现实中镜子里面数字的观察得出真实的答案。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大胆的想象,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3、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性的制作到理性的学习,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例如,在学习小学“三角形面积”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不同边长的等边三角形,通过剪、平移以及拼凑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变成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只有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凑成平行四边形吗,其他的三角形可以吗?通过独特的操作体验,学生领悟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得出本课时的结论。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使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以学生为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通过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篇10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德育 创新思维
1 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1.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
思想政治活动课,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1.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 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设置的活动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1.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离开了它,任何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展开。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1.2.2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
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2.1 精心设计
要确保活动课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活动课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2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教学中,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使学生从优美的乐曲声中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
2.3做好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